彭城堂刘氏族谱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07浏览:2收藏

彭城堂刘氏族谱,第1张

刘氏的来源主要有三: 1 出自祁姓,为炎帝尧陶唐氏之后。相传祁姓是黄帝的后裔所分得的姓氏之一,后来祁氏被封于刘国,亦即今定州唐县。其子孙以国为姓,相传姓刘。史称刘氏正宗,这就是陕西刘氏。2 出自姬姓,为周太后的后裔。相传周武王去世后,周成王继位,封王季的儿子于刘邑,其后裔以邑为氏,世代相传姓刘,这就是河南刘氏。3 出自他姓,为他族、他姓改嫁或赐姓刘。

据史书记载:

一、汉高祖刘邦实行和亲政策,以皇室宗女嫁于单于为妻。依照匈奴的习俗,贵者皆从母姓,单于的子孙于是皆从刘姓。于是便生成这支刘姓。二、据史籍记载,齐人娄敬在洛阳向刘邦献入关中建都之策,得到刘邦的重用,刘邦称帝后,赐姓刘氏,其后保持此姓;刘邦为了感谢项伯在鸿门宴上对他的救命之恩,赐他刘姓。三、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将鲜卑族的复姓独孤氏改为汉字刘姓,成为当时大姓之一。其他入迁中原的少数民族也有改作刘姓的。

二迁徙分布刘氏最早发源于河北唐县,而始姓刘氏却在今天的陕西省境内。公元前300多年前开始向河南及江苏传播。战国时晋大夫会有子留居秦国,称刘氏,其十世孙在魏国任职,魏灭后迁至大梁,生子刘清辗转到今江苏等地。后来刘氏建立东、西汉两朝,统治天下,于是其子孙分布于天水、中山、南阳、彭城、东平等十四处之多。汉末三国之际,中原的刘氏为避“董卓之乱”不断向四方迁徙,主要是向东南投奔孙吴和向西南进入四川投奔蜀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刘氏大举南迁,在江南影响很大。唐代和宋代,刘姓已遍布大江南北,盛于全中国,直至今日。三郡望堂号郡望: 据有关史料记载,刘姓郡望达25个,其中有名的有18个。

1 彭城郡:西汉的时候设立,当时将楚国改为彭城郡,后又改为彭城国,治所在彭城。此支刘氏是汉高祖的后代。

2 沛郡:西汉时置郡,治所在相县。相当于今安徽、河南等地。

3 弘农郡:西汉置郡,治所在弘农。此支刘姓开基始祖为汉时刘贾。

4 河间郡:汉初置郡,治所在乐城。此支刘姓开基始祖为东汉章帝之子河间王刘开。

5 中山郡:汉时置郡,治所在卢奴。此支刘姓多出自汉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刘胜。

6 梁郡:汉高帝时置郡,治所在咀阳。此支刘姓为汉文帝之子刘文所开基。

7 顿丘郡:西汉、西晋两次置郡。此支刘氏多出自匈奴刘氏。

8 南阳郡:战国时置郡,治所在宛县。此支刘姓开基始祖为西汉长沙定王刘发。

9 东平郡:汉晋置郡, 治所在无盐。南朝宋改称东平郡。此支刘氏,其开山基始祖为汉宣帝第四子东平王刘宇。

10 高密国:西汉置国,治所在高密。此支刘氏为广陵王之子刘宏所开基。

11 竟陵郡:西晋置郡,治所在石城。此支刘氏为后汉刘焉所开基。

12 河南郡:汉置郡,治所在洛阳市东北。此支刘氏出自匈奴族刘氏。

13 尉氏县:春秋时郑国尉氏邑,秦时置县。此支刘姓开基始祖为东汉章帝十一世孙刘通。

14广平郡:汉置郡,治所在广平。此支刘氏出自西汉景帝之孙刘苍之后。

15 丹阳郡:西汉置郡,治所在宛陵。此支刘氏为临怀刘氏分支,起开山始祖为东汉光武帝刘秀7世孙刘会。

16 广陵郡:西汉改江都国置广陵国,治所在广陵。东汉改为郡。此支刘姓开基始祖为汉宣帝广陵王刘胥。

17 长沙郡:战国时置郡,治所在临湘。此支刘姓开基始祖为长沙定王刘发。

18 临淮郡:汉武帝时置郡,治所在今安徽。此支刘姓,其开基始祖为东汉光武帝刘秀六世孙晋永城令刘建。

堂号: 

1 彭城堂:这是刘氏使用最普遍的堂号,因为彭城刘氏其源出西汉皇族,时间较早,人口、支脉较多,影响较大,因此被刘氏看作是郡望堂号的正宗。

2 豢龙堂:夏相刘累,相传他善于养龙,被封为豢龙氏。

3 藜照堂:汉代的刘向,元帝的时候校书天禄阁,有一天,一个老翁穿着黄衣,拿者藜杖,吹着拐杖上的火焰,拿出天文、地理的书给刘向。刘向问:“你是谁?”他回答说是太乙之精,听说他好学,特来看他。刘向一生著述很多,见了老翁后,才思更加敏捷了。四家乘谱牒河北:沧州刘氏家谱三卷首一卷、南皮刘氏家谱、上元刘氏家谱六卷山西:洪洞刘氏宗谱八卷首一卷末一卷、洪洞刘氏族谱五卷、洪沿刘氏宗谱六卷、洪洞刘氏族谱、洪洞刘氏族谱不分卷、洪洞刘氏族谱十七卷首一卷、平定刘氏族谱不分卷辽宁:沉阳刘氏家族谱不分卷、沉阳刘氏家谱、辽阳刘氏宗谱一卷、凌源刘氏宗谱十卷

尧、舜、禹一脉相承。当年尧过世之后,舜把尧的小儿子源明封于刘邑,建立刘国(今河北唐县),久而久之,尧帝的小儿子这一支家族,便以封地国号“刘”为姓,

受姓始祖

有关于其受姓始祖说法不一。尧帝共生有10个儿子和2个女儿。其中10个儿子分别是:监明、丹朱、开明、启明、胤明、觉明、卧明、晦明、源明、少康。

第一种说法认为,当年刘姓的受封得姓始祖,就是尧帝的长子监明。

第二种说法认为,当年受封于刘邑的得姓始祖不是监明,而是他的儿子刘式。这种说法最早见于汉代流行的纬书《尚书中候》。该书记载:“尧之长子监明早死,不得立,监明之子(式)封于刘;朱又不肖而弗获嗣。”

第三种说法则认为,当年受封于刘邑的是尧帝的第九个。儿子源明。

第四种说法:刘姓的受封得姓始祖就是尧帝的长子丹朱。

第五种说法认为:祁姓刘氏的开姓始祖不是尧帝的儿子或者孙子,而是数百年后的尧帝裔孙——夏朝的刘累。此说在刘姓源流史上,也是一种比较流行的观点。

第六种说法也可以叫做综合说。这种说法认为,刘姓的受姓初祖是尧帝的儿子源明,并且强调说源明与丹朱、监明是同一个人的不同名称。

刘累与御龙氏

历史上正式见载于经传和正史文献的第一位真正的刘姓人物,是夏朝后期的刘累。关于刘累这个人,自古以来就流传着许多神秘的传说。这些传说主要记载于《左传》、《史记》、《新唐书》和大量刘氏族谱中。

据文献记载,刘累是帝尧陶唐氏的后裔。他的出生很奇特,一生下来两手手掌中就各有一个特殊的纹饰,看上去分别是“刘”“累”二字。刘累的家人认为这种胎记是上天的某种预兆,是神的暗示,因此就把这位新生的圣婴取名叫做“刘累”。

在一部《清源留氏族谱》上还有这种记载,说是刘累生下来时,手掌中各有一字,字形是“卯在田上,系在田下”(一作“卯上系下,田在其中。”),因此取姓名叫“留累”,即姓留名累。留姓的得姓就因此产生。这支留姓也公开推刘累为留氏肇姓大始祖。

刘累所出生的刘氏族是原始时期一支崇拜刘斧、善于使用斧钺的部族。刘斧是当时人类征服自然的最重要的工具,而对人类最大的威胁莫过于那些巨大的猛兽。当时人们认为,在所有的动物中,又以龙是最神秘莫测的、人类最难征服的动物。直到春秋时期,人们仍认为“虫莫知于龙”。可以说,龙是动物界的代表,是动物之神。正因为如此,我们的祖先就干脆崇拜起龙来了。

龙是一般人不能征服的,除了作为上帝之子的帝王外,就只有那些具有非凡本领的特殊氏族或人物,才具有征服龙的专门本领。作为远古时期最优秀的狩猎部族,刘氏族自然很希望能成为征服龙的部族。刘累诞生时手掌中有“刘累”二字,刘氏族的人便认为这正是神的暗示,即刘姓将要成为征服龙的氏族。

原来,“刘”是一柄巨斧,喻含着征服和杀的意思;而“累”字本义是一种绳索,引申为拘系、捆绑的意思。这两个字合起来,就是一手执刘,一手执绳,要去征服、驯服龙的意思。这就是神的旨意,这就是“卯在田上,系在田下”的谜底。

当时,在中原大地上确实有一支擅长驯服龙的部族,叫做豢龙氏。这个部族属于当时的祝融集团,主要活动在酸川(今山东定陶)一带。这个氏族自从帝舜时期就以擅长驯服、饲养龙而闻名于世,并一直受到中原舜帝政权和夏王朝的器重,也是王室用龙的专门提供者。

刘累因生下来时便有手纹的神瑞兆示,很快就被推为刘氏本族的首领。担负着神圣的使命,刘累年轻时就离开家乡,到豢龙氏族那里去学习驯服、驯养龙的本领。不知是有神的力量还是刘累自己聪明过人,刘累很快就学有所成,成为当时中原部落中小有名气的驯龙能手,并被夏朝王室召到宫中负责养龙。 这时正是夏朝第14代君主孔甲在位。据说,孔甲是个昏庸无道的君主,他在位时不关心治国爱民,却沉醉于信奉鬼神方术。孔甲在位的第三年(约公元前1877年),从黄河和汉水中各得到一对雌雄双龙。孔甲准备用这4条龙来给自己驾车,但他自己却不会饲养。孔甲派人去找最擅长驯养龙的豢龙氏人,但没有找到。这时,刘累便毛遂自荐,主动请求承担4龙的驯养工作。孔甲对刘累的举动大为欣赏,立即批准了他的请求。最初,刘累把龙饲养得很好,孔甲对他的工作非常满意,于是颁布命令,正式任命刘累为王室驯龙官,并赐给刘累“御龙氏”的姓氏,宣布由他取代豢龙氏的工作。孔甲又把颛顼之孙大彭氏所居之地—一豕韦(今河南省滑县西南韦乡)赐给刘累作为他的封邑。,后来给夏帝孔甲喂养了四条龙 (很可能是蟒蛇之类的动物),被孔甲赐为“御龙氏”。

因为刘累养龙技艺不精,没过多久死了一条,他怕孔甲怪罪,就灵机一动,把死龙做成了美餐,献给孔甲享用。由此深得孔甲喜欢,重重奖赏了他。未曾想,数日后孔甲让他再做如前次的美餐。刘累怕再难蒙混过关,于是携家眷乘夜逃走,到河南鲁山躲了起来。从此,刘累世代定居此地,成为中原刘姓最早、人口最多的一个家族。这就是史书上记载的祁姓刘氏的来源。而今在河南鲁山地区仍有“尧山”、“尧祠”、“大龙山”、“豢龙城”等地名,在鲁山故城南有刘累墓,在偃师县南有刘累城,还有刘聚、刘亭、刘水、刘涧等地名。其中的“刘聚”就是现在的河南省偃师县的刘庄。

2、出自姬姓。

周成王封王季之子于刘邑(今河南偃师南),因以为氏。姬姓刘氏和刘子国均产生于春秋中期,源出于周顷王,其肇姓开基始祖并不是周初的王季子,而是周顷王的儿子姬季子。

姬姓刘氏和刘子国的开基始祖姬季子,是周定王的弟弟,周顷王的儿子。因是周王之子,所以又称王季子。这位王季子曾任周王朝的卿士,大约在公元前599年前后,被周定王赐封于刘邑(今河南偃师西南),建立起姬姓的刘子国。他的后人,以采邑也是国名为氏,称刘氏。王季子因去世后被谥为“康”,史书因此又称他为刘康公。原来,当公元前11世纪商周鼎革之后,生活在刘邑一带的古老的刘氏族并未立即灭亡,而是由臣服于商王朝的氏族政权,演变为姬姓周王朝统治下的臣民。

公元前806年,周宣王封他的小弟弟姬友到郑,建立郑国。此后,郑国日益扩张,迅速发展成为中原大国。估计祁姓刘人所建立的氏族政权,此时才被郑国吞并。刘人世代居住的刘地,此时已变成郑国统治下的一个小邑,刘氏成员则变成了郑国统治下的普通百姓。

公元前712年,东迁洛阳的周平王为了扩张地盘,从郑国手中夺取了刘邑等4处地方,使之变成周朝新都城王畿之内的城邑。这便是《左传·隐公十一年》记载的“王取邬、刘、茂、邗”事件。再过了一百多年,到公元前599年前后,周定王又将刘邑封给他的弟弟王季子做领地。至此,姬姓刘子国就在东周王畿之内建立起来。刘康公也就成了姬姓刘氏的肇姓始祖。作为周朝王族分支,春秋时期姬姓刘氏自形成伊始便地位显赫,宗族长期兴旺不衰,并孕育出了大批权倾一时的人物。

史书载称,刘氏家族除了要统辖自己的刘子国事务外,还长期担任东周王室的卿士等官职,负责周朝王室的婚姻大事和外交礼仪。如公元前599年,刘康公就奉周定王之命出使鲁国为王室求亲。回来后,刘康公还借分析鲁国情况之机,向周王作了一番关于俭存奢亡的精彩论述,详载于《国语·周语》中。

春秋时期,姬姓刘氏又与晋国的范氏世代结为婚姻。如始祖刘康公就娶范氏为妻,生子刘夏。范氏是祁姓刘氏的后裔。姬、祁两支刘氏家族在春秋时期联为姻亲,这也是刘姓历史上的一段佳话。

刘康公的儿子刘夏,又名官师,史称刘子或者刘定公。刘定公早年也在周王室中担任卿士之职,经常为周王出使各国。到周景王时(公元前544——前520年),刘夏以王族元勋身份出任周王室正卿,开始操纵东周朝政,成为当时地位显赫、势力强大的贵族。

刘定公生子刘挚,史称刘献公。刘献公是周景王时期王室的又一实权人物。当时,周朝王室的朝政,实际上已经由以刘挚为首的姬姓刘氏家族控制操纵了。

公元前530年,刘献公一手炮制了甘国的政变,杀掉了甘悼公,扶植了自己的势力为甘国君主。

公元前520年,刘氏家族又一手策划了周朝王室的内乱:这一年,周景王病危,准备废掉太子,改立自己最宠爱的庶长子王子朝为王。景王的计划遭到以刘献公为首的王室大臣的强烈反对。周景王准备杀掉刘献公,铲除刘氏家族势力。但还没来得及实施,周景王和刘献公就相继去世。

刘献公没有嫡子,他死后由他的庶长子刘卷继任刘子国国君,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刘文公。 刘文公名卷,又名狄,字伯贫,也叫刘(分虫)。他继位袭爵后,很快积极地参加了周王室的内争。当年六月,王子朝叛乱,率兵将刘卷等人赶出东周王都。刘卷先逃到扬地,后又回到自己的领地刘子国。接着,刘卷拥立太子姬猛为王(即周悼王),率兵攻打王子朝,进居王城。不久,周悼王去世,刘卷又拥立悼王的弟弟王子姬(勹亡)为新的周王,这就是周敬王,从此与王子朝展开了长达5年之久的周王室内部战争。

公元前516年,刘卷在晋国的帮助下,终于将王子朝打败,拥立周敬王回到东周王城。从此,刘氏家族又重返周朝政坛,继续控制周朝王室,成为当时天下最有势力的家族。

公元前510年,刘文公在诸侯的帮助下,大兴土木,修建成周城,将周敬王从王城迁到成周。这种劳民伤财之举虽然为刘文公赢得了一时名声,但也有人认为,他这样做“其殃大矣”,并继言“刘氏则子孙实有祸”(见《国语·周语》) 。

刘文公操纵周朝政治达14年之久,直到公元前 506年去世。

刘文公去世后,周天子为他举行了国葬。

刘文公的儿子是刘桓公。刘桓公继承刘子国君之后,同样兼任东周王室的大臣。公元前503年,刘桓公平定了王室内部尹氏的政变,将逃难在外的周敬王迎接回王城。此后,他又率军多次讨伐乱党,稳定了东周王朝的政权。

刘桓公之后,刘氏子孙仍在东周王室任卿士,但其地位已不如从前。直到周贞定王时期(公元前468——441年),刘氏家族大概是因为在王室内部斗争中失败,家族彻底衰落,其领地刘子国也被王室灭掉。至此,这支活跃于春秋时期,执掌周王室朝政长达100年之久的姬姓刘氏家族,就突然从历史长河中消失不见了。

彭城堂刘氏族谱

刘氏的来源主要有三: 1 出自祁姓,为炎帝尧陶唐氏之后。相传祁姓是黄帝的后裔所分得的姓氏之一,后来祁氏被封于刘国,亦即今定州唐县...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