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兰姓家谱如题 谢谢了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07浏览:1收藏

寻找兰姓家谱如题 谢谢了,第1张

转自911chacom兰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零三位的姓氏,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一七。 兰[兰、阑、栏、斓,读音作lán(ㄌㄢˊ)] 一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郑国公族之后,属于以为氏。 据史籍《通志·氏族略》记载,春秋时期郑国君主为郑穆公姬兰,姬兰是周厉王之子姬友(郑桓公)的裔孙,其支庶子孙中,有以王父名为姓氏者,称兰氏。 第二个渊源:源于芈姓,出自楚庄王之幼子兰,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春秋时期,楚庄王芈旅(熊侣)封他的小儿子芈兰(熊兰)为上官邑(今河南滑县)的大夫,芈兰的后代子孙中,有以邑名为姓氏者,称上官氏;亦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兰氏。 第三个渊源:源于芈姓,出自春秋时期楚国大夫的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春秋时期,楚国有大夫食采于兰邑(今山东枣庄东二十五公里),其后裔子孙中有以邑名为姓氏者,称兰氏。 第四个渊源:源于匈奴族,出自古匈奴族休屠部乌洛兰氏、拔列兰氏族,属于以氏族名称汉化改姓为氏。 匈奴族休屠部的凉州乌洛兰氏、拔列兰氏,在南北朝时,归附于北魏政权。北魏孝文帝拓拔宏迁都洛阳后,推行汉化政策,乌洛兰氏、拔列兰氏两氏族被改汉姓为兰氏、石氏。 第五个渊源:源于鲜卑族,出自鲜卑族拓拔部,属于以氏族名称汉化改姓为氏。 南北朝时期,北魏孝文帝拓拔宏迁都洛阳后,推行汉化政策后: ①鲜卑族拓拔部中的是兰氏,亦称是连氏,后多改为改兰氏、连氏。 ②拓拔部嗢石兰氏,亦称乌石兰氏,后多改为兰氏、石氏。 ③拓拔部乌洛兰氏,后改为兰氏。 ④拓拔部仆兰氏,亦称普兰氏、蒲兰氏,后多改为仆氏、普氏、蒲氏,亦有改为兰氏者。 第六个渊源:源于鲜卑族,出自鲜卑族独孤部,属于以氏族名称汉化改姓为氏。 南北朝初期,鲜卑族独孤部为北魏初期核心的八大家族之一,亦是构成北魏王朝的三十六部之一,除了部分族人仍为独孤氏外,在北魏孝文帝太和元年以前即有改为汉字单姓者,为兰氏、卜氏。 第七个渊源:源于羌族,出自古羌族白兰氏部落,属于以部族称谓汉化改姓为氏。 古羌族白兰氏,是在历史上开发青海的少数民族姓氏之一。后在南北朝时期大举迁徙于中国西南地区,在云南、贵州地区为古兰若人,其族后逐渐演进为彝族,其中即有以原部落称谓为汉姓兰氏者;在广西地区的族人逐渐演化为壮族,其中亦有以原部落称谓为汉姓兰氏者。 第八个渊源:源于女真族,出自金国女真族后裔,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①满族额哲氏,满语为Eje Hala,汉义为“骟牛”,世居兰河山,后有以居地名称取谐音汉姓为兰氏、哲氏者。 ②满族辉罗氏,源于金国时期古女真族姓氏“会兰氏”,以姓为氏,满语为Huilo Hala,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世居乌拉(今吉林吉林)、松花江沿岸,后冠汉姓为兰氏、辉氏、何氏等。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附载满洲八旗姓》记载,满族拉库勒氏,亦称喇库勒氏、兰库拉氏,满语为Lakule Hala,世居木楞扎喇(今黑龙江牡丹江穆棱林区),后冠汉姓为兰氏、郎氏。 第九个渊源: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记载: ①蒙古族扎赖氏,亦称札答兰氏、札只剌氏、茶赤剌氏,是成吉思汗的劲敌札木合的后裔,世居锡喇塔拉。满族亦有引为姓氏者,满语为Jalai Hala。其族人中后有冠汉姓为兰氏者。 ②蒙古族乌兰氏,汉义为“红色”,世居呼伦贝尔、黑龙江。满族亦有引为姓氏者,满语为Ulan Hala。其族人中后有冠汉姓为兰氏、洪氏者。 第十个渊源:源于达斡尔族,出自金国女真族后裔,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达斡尔族必喇氏,亦称别兰氏、毕力扬氏,源于金国时期古女真族姓氏“必兰氏”,世居和悠、长白山、黑龙江、乌苏里江口等地区。满族亦有引为姓氏者,满语为Bira Hala,汉义“河川”。后冠多汉姓为兰氏、杨氏等。 据史籍《黑龙江志稿·人物志》记载,达斡尔族瓦兰氏,亦称瓦然氏,为托莫氏的一个分支。满族亦有引为姓氏者,满语为Walan Hala,汉义为“巧妙”。后冠多汉姓为兰氏、乔氏等。 第十一个渊源:源于回族,出自元朝官员谙都刺家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文献《回族人物志·元》中记载,回族中的兰氏,源自元朝官员谙都刺家族。 谙都刺,字瑞芝,生于元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祖父阿思兰,元朝初七随从大将军阿术征伐南宋,转战于河南江北各地,因功官至冀宁路(今山西太原)达鲁花赤(县令)。子孙因其名兰,遂以兰为氏。 回族姓氏中虽有音同字不同的“同源异姓”现象,但回族兰氏与蓝氏却不同源,不可混同! 二得姓始祖 姬兰。即郑穆公。公元前八零六年,周宣王把同父异母少弟姬友封于郑(今陕西华县东),称郑桓公,为西周最后分封的一个诸侯国。下传至公元前六二七年,郑穆公即位。传说穆公之母生穆公时,梦见天使手执一株兰草,异常恭敬的赠予她,其时幽香扑鼻,醒来似乎余味无穷,不久产下一子,遂将其子取名为兰。姬兰在位二十二年,死后谥号为穆,史称郑穆公。其支庶有的以王父之名为氏,称兰姓。他们尊姬兰为其得姓始祖。 三迁徙分布: 兰氏人口总数在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零三位,在宋版《百家姓》中排行第二百六十六位。 郑穆公时,郑国已迁都于新郑(今河南新郑)。 公元前375年郑国为韩国所灭。兰氏子孙纷纷外迁,大多西迁陈(都城今河南淮阳)、宋(都城在今河南商丘)间地。此后至秦汉,兰氏基本上在中原一带繁衍发展。 两汉时期,见诸史册之兰氏仅有武陵太守兰广和兰夫人,且只有只言片语,让人难知其详。魏晋南北朝时,先秦有将军兰殊,南朝有兰子云,中昌魏(今河北大名)人兰钦、兰夏礼父子。可见此际已有兰氏因仕宦之故徙居江南。 唐朝时期有涪州人(今重庆涪陵区)兰冲虚。证明在重庆、江苏等南方亦有了兰氏人活动的身影。兰氏曾长期称盛于今河北定州,山东莒县、河南平舆一带。 宋、元之际,兰氏因仕宦,躲避兵火、瘟灾等原因始大举播迁江南各地,广泛分布于今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湖南、湖北、福建等地。 元朝末期,山西因处于表里山河的特殊地理位置。对当时中原、江东一带饱受战火的老百姓而言,简直就是人间天堂,世外桃源,故山西兰氏繁衍得较为兴盛。 明朝初期,山西兰氏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江苏、安徽、浙江、河南、湖北等地。明末张献忠屠川,使川地百姓人口锐减。 清朝暑期,伴随湖广填四川的运动,两湖之兰氏入迁四川。明、清两代,始有沿海之兰氏飘洋过海,或迁居台湾,或迁居东南亚各地。 如今,兰氏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湖南、福建、江西三省多此姓,上述三省兰氏人口总数约占全国兰氏人口的57%,而今在青海省就有兰氏村九个:互助县有兰家寨、兰家沟、三个兰家村,大通县有兰冲、上、下兰冲村,湟源县有兰占巴村。 四郡望堂号 兰姓在长期的繁衍播迁过程中,形成如下郡望:1、中山郡,汉代时所置,治所在卢奴(今河北定州);2、汝南郡,汉代时所置,治所在平舆(今河南平舆北);3、东莞郡,汉为城阳郡,晋改称东莞,治所在莒(今山东莒县),后又改为东安。 堂号: “中山”、“平水”、“东莞”等。

清朝皇帝家谱:

努尔哈赤

爱新觉罗褚英,长子,广略贝勒。

爱新觉罗代善,次子,礼烈亲王。

爱新觉罗阿拜,三子,镇国勤敏公。

爱新觉罗汤古代,四子,镇国克洁将军。

爱新觉罗莽古尔泰,五子。

爱新觉罗塔拜,六子,辅国悫厚公。

爱新觉罗阿巴泰,七子,饶馀敏郡王。

爱新觉罗皇太极,八子,清太宗。

爱新觉罗巴布泰,九子,镇国恪僖公。

爱新觉罗德格类,十子。

爱新觉罗巴布海,十一子。

爱新觉罗阿济格,十二子。

爱新觉罗赖慕布,十三子,辅国介直公。

爱新觉罗多尔衮,十四子,睿忠亲王。

爱新觉罗多铎,十五子,豫通亲王。

爱新觉罗费扬果,十六子。

努尔哈赤有8女,另有1个养女,1个养孙女。

长女东果格格,又称东果公主,嫁给董鄂氏何和礼。

次女:嫩哲格格,又称沾河公主,先嫁给巴图鲁伊拉喀,后又嫁给早年投附的沾河部扬书之子,郭尔罗氏达尔汗。

三女:莽古济,先嫁给哈达部那拉氏吴尔古代,称哈达格格,又称哈达公主;后又嫁给蒙古敖汉部博尔济吉特氏琐诺木杜凌。四女:穆库什,称和硕格格,又称和硕公主,先嫁给海西女真乌拉贝勒那拉氏布占泰,后又嫁给钮祜禄氏巴图鲁额亦都八子图尔格。

五女:嫁给巴图鲁额亦都次子党奇(达启)。

六女:嫁给海西女真叶赫那拉氏苏鼐(nài)。

七女:嫁给骑都尉那拉氏鄂托伊。

八女:称聪古图公主,嫁给喀尔喀蒙古博尔济吉特氏台吉固尔布锡。

养女:嫁给喀尔喀蒙古博尔济吉特氏巴约特台吉恩格德里。

养孙女:嫁给蒙古科尔沁部博尔济吉特氏台吉奥巴

----------------------------------------------------

皇太极

爱新觉罗•豪格,长子,肃武亲王。

爱新觉罗•洛格,早殇

爱新觉罗•洛博会,早殇。

爱新觉罗•叶布舒,四子,辅国公。

爱新觉罗•硕塞,五子,承泽裕亲王。

爱新觉罗•高塞,六子,镇国悫厚公。

爱新觉罗•常舒,七子,辅国公品级。

第八子,早殇。

爱新觉罗•福临,九子,清世祖,顺治帝。

爱新觉罗•韬塞,十子,辅国公。

爱新觉罗•博穆博果尔,十一子,襄昭亲王。

长女:敖汉固伦公主,母继妃乌喇那拉氏,嫁蒙古敖汉部郡王班第。

次女:固伦温庄长公主,名马喀塔,母孝端文皇后,先嫁蒙古察哈尔部林丹汗之子额哲,再嫁额哲弟阿布奈。

三女:固伦端靖长公主,母孝端文皇后,嫁蒙古科尔沁部奇塔特。

四女:固伦雍穆长公主,名雅图,母孝庄文皇后,嫁蒙古科尔沁部弼尔塔哈尔。

五女:固伦淑慧长公主,名阿图,母孝庄文皇后,先嫁正黄满洲旗人索尔哈,再嫁蒙古巴林部色布腾。

六女:固伦公主,母侧妃博尔济吉特氏,嫁满洲旗旗人夸札。

七女:固伦淑哲公主,母孝庄文皇后,嫁镶黄满洲旗旗人喇玛思。

八女:固伦永安长公主,母孝端文皇后,嫁蒙古科尔沁部巴雅斯护朗。

九女:母侧妃博尔济吉特氏,嫁博尔济吉特氏哈尚。

十女:县君,母庶妃纳喇氏,嫁满洲旗人瓜尔佳氏辉塞。

十一女:固伦端顺长公主,母懿靖大贵妃,嫁博尔济吉特氏噶尔玛索诺木。

十二女:乡君品级,母氏阙,嫁博尔济吉特氏班第。

十三女:母庶妃纳喇氏,嫁满洲旗人瓜尔佳氏哈拉。

十四女:和硕恪纯长公主,母庶妃察哈尔奇垒氏,嫁吴三桂之子吴应熊.

----------------------------------------------------

福临

儿子(共8个有记载)

皇长子爱新觉罗•牛钮

皇次子爱新觉罗•福全

皇三子爱新觉罗•玄烨/康熙皇帝

皇四子荣亲王(未取名,幼年逝世)

皇五子爱新觉罗•常宁

皇六子爱新觉罗•奇绶

皇七子爱新觉罗•隆禧

皇八子爱新觉罗•永干

女儿(6个)

皇长女(1652~1653),顺治九年三月十五生,母庶妃陈氏,顺治十年十月殇

皇二女和硕恭悫长公主,母庶妃杨氏

皇三女(1653~1658),顺治十年十二月十三生,母庶妃巴氏,顺治十五年三月殇

皇四女(1654~1661),顺治十一年十二月初二生,母庶妃乌苏氏,顺治十八年三月殇

皇五女(1654~1660),顺治十一年十二月二十生,母庶妃王氏,顺治十七年十二月殇

皇六女(1657~1661),顺治十四年十月初六生,母庶妃那拉氏,顺治十八年二月殇

养女(3个)

和硕和顺公主,承泽亲王硕塞女。

和硕柔嘉公主,安郡王岳乐女。

固伦端敏公主,简亲王济度女。

-------------------------------------------------------

玄烨

爱新觉罗•承祜

爱新觉罗•承瑞

爱新觉罗•承庆

爱新觉罗•赛音察浑

爱新觉罗•长华

爱新觉罗•长生

爱新觉罗•万黼

爱新觉罗•允禶

以上各子幼殇,未序齿

皇长子爱新觉罗•胤禔,固山贝子,原名爱新觉罗•保清

皇次子爱新觉罗•胤礽,皇太子,后封理密亲王,原名爱新觉罗•保成

皇三子爱新觉罗•胤祉,诚隐亲王

皇四子爱新觉罗•胤禛,雍正皇帝

皇五子爱新觉罗•胤祺,恒温亲王

皇六子爱新觉罗•胤祚,幼殇

皇七子爱新觉罗•胤佑,淳度亲王

皇八子爱新觉罗•胤禩,原封廉亲王,后废

皇九子爱新觉罗•胤禟,封为贝子

皇十子爱新觉罗•胤俄,辅国公

皇十一子爱新觉罗•胤禌,幼殇

皇十二子爱新觉罗•胤祹,履懿亲王

皇十三子爱新觉罗•胤祥,怡贤亲王

皇十四子爱新觉罗•胤禵,恂勤郡王

皇十五子爱新觉罗•胤禑,愉恪郡王

皇十六子爱新觉罗•胤禄,出继承泽亲王硕塞之后

皇十七子爱新觉罗•胤礼,果毅亲王

皇十八子爱新觉罗•胤祄,幼殇

皇十九子爱新觉罗•胤禝,幼殇

皇二十子爱新觉罗•胤祎,简靖贝勒

皇二十一子爱新觉罗•胤禧,慎靖郡王

皇二十二子爱新觉罗•胤祜,恭勤贝勒

皇二十三子爱新觉罗•胤祈,诚贝勒

皇二十四子爱新觉罗•胤秘,诚恪亲王

雍正帝爱新觉罗胤禛即位后为避讳,诸皇子名中“胤”字辈的,改为“允”字。

女儿

皇长女(1668年—1671年),康熙七年十一月二十生;十年十月殇,时年三岁。母庶妃张氏。

皇二女(1671年—1673年),康熙十年三月初九生;十二年二月殇,时年三岁。母庶妃董氏。

皇三女,固伦荣宪公主,母庶妃马佳氏。

皇四女(1674年—1678年),康熙十三年二月初十生,康熙十七年殇,时年五岁。母庶妃张氏。

皇五女,和硕端静公主,母布贵人兆佳氏。

皇六女,固伦恪靖公主,母贵人郭络罗氏。

皇七女(1682年),康熙二十一年六月初一生,八月即殇。母德妃乌雅氏。

皇八女(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六月十九生,闰六月殇。母皇贵妃佟佳氏。

皇九女,固伦温宪公主,母德妃乌雅氏。

皇十女,固伦纯悫公主,母庶妃那拉氏。

皇十一女(1685年—1686年),康熙二十四年九月二十七生;二十五年五月殇。母温僖贵妃钮祜禄氏。

皇十二女(1686年—1697年),康熙二十五年闰四月二十四生,康熙三十六年二月卒,时年十二岁。母德妃乌雅氏。

皇十三女,和硕温恪公主,母敬嫔章佳氏。

皇十四女,和硕悫靖公主,母贵人袁氏。

皇十五女,和硕敦恪公主,母敬嫔章佳氏。

皇十六女(1695年—1707年),康熙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一生;四十六年十月殇,时年十三岁。母庶妃王氏。

皇十七女(1698年—1700年),康熙三十七年十二月十二生;三十九年十一月殇,时年三岁。母庶妃刘氏。

皇十八女(1701年),康熙四十年十月十八生,不久即殇。母和嫔瓜尔佳氏。

皇十九女(1703年—1705年),康熙四十二年二月十四生;四十四年二月殇,时年三岁。母襄嫔高氏。

皇二十女(1708年),康熙四十七年十月初九生,十二月殇。母庶妃钮祜禄氏。

养女,固伦纯禧公主,圣祖弟恭亲王常宁长女,母庶福晋晋氏。

-----------------------------------------------------

胤禛

爱新觉罗•弘晖,长子,端亲王。

爱新觉罗•弘时,三子,削宗籍。

爱新觉罗•弘历,四子,清高宗,乾隆帝。

爱新觉罗•弘昼,五子,和恭亲王。

爱新觉罗•弘瞻,六子,果恭郡王,初为果毅亲王爱新觉罗•允礼后。

爱新觉罗•福惠,七子,怀亲王。

爱新觉罗•弘昀,早殇。

爱新觉罗•弘昐,早殇。

爱新觉罗•福宜,早殇。

爱新觉罗•福沛,早殇。

长女(1694年),康熙三十三年三月十六生,未逾月殇,母懋嫔宋氏(时为雍亲王府格格);

次女和硕怀恪公主,母齐妃李氏(时为雍亲王侧妃);

三女(1706年),康熙四十五年十二月初五生,未逾月殇,母懋嫔宋氏(时为雍亲王府格格);

四女(1715年—1717年),康熙五十四年三月十二生,五十六年五月殇,母敦肃皇贵妃年氏(时为雍亲王侧妃)

养女和硕淑慎公主,理亲王允礽第六女,母侧福晋唐氏;

养女和硕和惠公主,怡亲王允祥第四女,母福晋兆佳氏;

养女和硕端柔公主,庄亲王允禄长女,母福晋郭络罗氏。

------------------------------------------------------

弘历

•永璜,长子,定安亲王。母哲悯皇贵妃富察氏(时为宝亲王侧妃)

•永琏,次子,端慧太子。母孝贤纯皇后富察氏(时为宝亲王嫡妃)

•永璋,三子,循郡王。母宝亲王侧妃苏佳氏。

•永珹,四子,履端亲王,出为履懿亲王爱新觉罗•允祹后。母嘉嫔金佳氏。

•永琪,五子,荣纯亲王。母愉贵人珂里叶特氏。

•永瑢,六子,质庄亲王,出为慎靖郡王爱新觉罗•允禧后。母纯妃苏佳氏。

•永琮,七子,哲亲王。母孝贤纯皇后富察氏

•永璇,八子,仪慎亲王。母嘉妃金佳氏。

•未命名,第九子,早殇。母嘉妃金佳氏。

•未命名,第十子,早殇。母舒妃叶赫那拉氏。

•永瑆,十一子,成哲亲王。母嘉贵妃金佳氏。

•永璂,十二子,贝勒。母继皇后乌喇那拉氏。

•永璟,早殇。母继皇后乌喇那拉氏。

•永璐,早殇。母令贵妃魏佳氏。

•颙琰,十五子,清仁宗,嘉庆帝。母孝仪纯皇后魏佳氏。嘉庆帝爱新觉罗•颙琰即位后,改「永」字为「颙」字。

•未命名,第十六子,早殇。母孝仪纯皇后魏佳氏。

•永璘,十七子,庆僖亲王。母孝仪纯皇后魏佳氏。

•皇长女(1728年—1729年),雍正六年十月生,雍正七年十二月殇。母孝贤纯皇后富察氏(时为宝亲王嫡妃)

•皇二女(1731年),雍正九年四月生,当年十二月殇。母哲悯皇贵妃富察氏(时为宝亲王侧妃)

•皇三女固伦和敬公主(1731年—1792年),雍正九年五月二十四生,母孝贤纯皇后富察氏(时为宝亲王嫡妃)

•皇四女和硕和嘉公主(1745年—1767年),乾隆十年十二月初二生,母纯贵妃苏佳氏。

•皇五女(1753年—1755年),乾隆十八年六月二十三生,乾隆二十年四月二十二殇。母继皇后乌喇那拉氏。

•皇六女(1755年—1758年),乾隆二十年七月十七生,乾隆二十三年八月二十六殇。母忻嫔戴佳氏。

•皇七女固伦和静公主(1756年—1775年),乾隆二十一年七月十五生,母孝仪纯皇后魏佳氏。

•皇八女(1757年—1767年),乾隆二十二年十二月初七生,乾隆三十二年五月二十一殇,葬于端慧皇太子园寝。母忻嫔戴佳氏。

•皇九女和硕和恪公主(1758年—1780年),乾隆二十三年七月十四生,母孝仪纯皇后魏佳氏。

•皇十女固伦和孝公主爱新觉罗•和孝(1775年—1823年),乾隆四十年正月初三生,母敦妃汪氏。下嫁和珅之子丰绅殷德。

•养女和硕和婉公主(1734年—1760年),雍正十二年(1734年)六月二十四日生,父为和亲王弘昼,母为福晋乌札库氏。

----------------------------------------------------

颙琰

皇长子穆郡王母和裕皇贵妃刘佳氏,时为藩邸福晋。未命名,嘉庆二十五年(1820)八月追封;

皇二子爱新觉罗•旻宁道光帝母孝淑睿皇后喜塔腊氏,不予赘述;

皇三子爱新觉罗•绵恺敦恪亲王母孝和睿皇后钮祜禄氏,时为皇子侧福晋。

第四子爱新觉罗•绵忻端怀亲王母孝和睿皇后钮祜禄氏,时为皇后。

皇五子爱新觉罗绵愉惠端亲王母恭顺皇贵妃钮祜禄氏,时为如妃。

长女(1780411—l783111)其母为颙琰简嫔关佳氏,时为藩邸格格。乾隆四十五年(1780)四月十一日生,乾隆四十八年(1783)十一月初一卒,年仅4岁,未封,无名。

皇次女(1780430一1783810)其母为孝淑睿皇后喜塔腊氏,时为皇子嫡福晋。乾隆四十五年(1780)四月三十日生。乾隆四十八年(1783)八月初十卒,年仅4岁,未封,无名。

皇三女(1781121一1811312)庄敬和硕公主其母为和裕皇贵妃刘佳氏,时为藩邸福晋。乾隆四十六年(1781)十二月十七生,嘉庆六年(1801)十一月嫁与蒙古科尔沁部博尔济吉持氏索特纳木多布济,封庄敬和硕公主,嘉庆十六年(1811)三月十二卒,时年31岁,葬于北京海淀区复兴门外公主坟东侧。索特纳木多布济,系科尔沁郡王齐默持多尔济之孙,乾隆四十八年袭父爵,封为郡王,嘉庆四年(1799)正月命于御前行走,娶公主后荐授御前大臣,嘉庆二十五年(1820)受顾命,道光五年七月初十卒,晋赠亲王,无嗣,以从子僧格林沁为嗣。

皇四女(178497一181157)庄静固伦公主其母为孝淑睿皇后喜塔腊氏,时为皇子嫡福晋。乾隆四十九年(1784)九月初七生,嘉庆七年(1802)封庄静固伦公主,是年十一月嫁给蒙古族博尔济吉持氏玛尼巴达喇,嘉庆十六年(1811)五月初七卒,时年28岁,葬于北京海淀区复兴门外公主坟西侧。玛尼巴达喇,嘉庆四年(1799)袭封土默特贝子,历任前锋统领,蒙古都统,道光五年(1825)授御前大臣,道光八年(1828)加郡王衔,道光十一年(1831)封贝勒,道光十二年(1832)十一月初九卒。

皇五女(17861111—1795)慧安和硕公主其母为颙琰逊嫔沈佳氏,时为藩邸格格。乾隆五十一年(1786)十一月十一生,乾隆六十年(1795)五月卒,年仅10岁,嘉庆二十三年(1818)三月追封为慧安和硕公主,嘉庆八年(1803年)十月,葬于西陵境内的张各庄公主园寝。

皇六女(1789612—1790)其母为颙琰华妃侯佳氏,时为皇子侧福晋。乾隆五十四年(1789)六月十二生,乾隆五十五年(1790)殇,未封,无名。

皇七女(1793626—1795)其母为颙琰孝和睿皇后钮枯禄氏,时为皇子侧福晋。乾隆五十八年(1793)六月二十六日生,乾隆六十年(1795)六月殇,年仅3岁,未封,无名。

皇八女(180528一l805.11)其母为颙琰恭顺皇贵妃钮枯禄氏,时为如贵人。嘉庆十年(1805)二月八日生,十一月即殇,未封,无名。

皇九女(1811125一18155),慧愍固伦公主其母为颙琰恭顺皇贵妃钮枯禄氏,时为如嫔。嘉庆十六年(1811)正月二十五生,嘉庆二十年五月殇,年仅5岁,嘉庆二十年(1820)五月追封为慧愍固伦公主,嘉庆二十年(1815年)九月,葬于西陵境内的张各庄公主园寝。

--------------------------------------------------

旻宁

皇长子爱新觉罗•奕纬隐志郡王母和妃那拉氏,时为旻宁藩邸使女,

•皇次子爱新觉罗•奕纲顺和郡王母孝静成皇后博尔济吉特氏,时为静嫔。

•皇三子爱新觉罗•奕继慧质郡王母孝静成皇后博尔济吉特氏,时为静妃。

•皇四子爱新觉罗•奕詝咸丰帝母孝全成皇后钮祜禄氏,时为全贵妃,不予赘述。

•皇五子爱新觉罗•奕誴过继给敦恪亲王绵恺,为敦勤亲王,母祥妃钮祜禄氏,道光十一年(1831)六月十五生(1831615-1889119),道光二十六年(1846)正月过继敦恪亲王绵恺为嗣,降袭为多罗敦恪郡王,咸丰十年(1860)正月晋封和硕敦恪亲王,光绪十五年(1889)正月十九卒,年59岁,卒后谥“勤”。

•皇六子爱新觉罗•奕恭忠亲王母孝静成皇后博尔济吉特,时为静妃。

•皇七子爱新觉罗•奕譞醇贤亲王母庄顺皇贵妃乌雅氏,时为琳贵人。

•皇八子爱新觉罗•奕詥钟端郡王母庄顺皇贵妃乌雅氏,时为琳妃。

•皇九子爱新觉罗•奕譓孚敬郡王母庄顺皇贵妃乌雅氏,时为琳妃。

•皇长女端悯固伦公主(181373—18191020)其母为孝慎成皇后佟佳氏,时为嫡福晋,生于嘉庆十八年(1813)七月初三,嘉庆二十四年(1819)十月二十日,年仅7岁,追封为郡主,葬许家峪园寝,嘉庆二十五年(1820)九月追封为端悯固伦公主。

•皇二女(1825113—1825714)其母为祥妃钮枯禄氏,时为祥嫔,生于道光五年(1825)正月十三,七月十四日即殇,未封,无名。

•皇三女端顺固伦公主(1825220—1835118)其母为孝全成皇后钮祜禄氏,时为全妃,生于道光五年(1825)二月二十,道光十五年(1835)十一月初八殇,年11岁,葬陈家门园寝,追封为端顺固伦公主。

•皇四女寿安固伦公主(182646一186033)其母为孝全成皇后钮祜禄氏,时为全贵妃,生于道光六年(1826)四月初六,道光二十一年(1841)指配德穆楚克札布,16岁,不久封为寿安固伦公主,十月初三日下嫁。咸丰十年(1860)闰三月初三日卒,年35岁,葬京师郊外园寝。同治元年(1862)三月额附请移葬藩部,不许。

德穆楚克札布(一1865),奈曼部郡王阿完都瓦第札布之子。道光二十三年(1843)三月赐用紫缰,道光二十八年(1848)九月袭封奈曼部札萨克郡王,道光三十年(1850)十一月授御前大臣,咸丰元年(1851)三月赐用黄缰,十月授蒙古都统。咸丰十年(1860)赐用亲王补服,同治四年(1865)正月乞病归藩,六月卒,晋赡亲王,赐祭葬如亲王例。生子女八人

公主在宣宗的女儿中排序第四,她的三个姐姐都相继夭亡,于是她就成了道光皇帝真正意义上的长女,因此道光对她比较宠爱,她的地位也极其尊崇。这从道光十九年发的一道上谕可见一斑。道光十九年命军机大臣等,传谕乾清宫内殿、圆明园总管太监等知之:“嗣后无论官私大小事务,有应启知皇后者,除本宫、四阿哥、四公主事务外,其余俱著先行奏闻,皇后遇有交派事件,亦著俱奏,侯旨施行。”这道上谕中所说的四阿哥即后来的咸丰皇帝,四公主即寿安固伦公主,可见寿安固伦公主在乃父心中的地位还是很高的。四公主精通箭术。

•皇五女寿臧和硕公主(18291019—185679)其母为祥妃钮祜禄氏,生于道光九年(1829)十月十九,道光二十一年(1841)封为寿臧和硕公主,道光二十二年(1842)指配恩祟,年14岁,十二月初三日下嫁,咸丰六年(1856)七月初九卒,年28岁。恩崇(一1864),初名思醇。咸丰七年(1857)正月荐授满洲副都统,寻兼内务府总管,十一年(1861)避穆宗载淳讳改为恩祟,同治元年(1862)四月免去内务府总管职,二年(1863)五月署汉军副都统,三年(1864)再兼署内务府总管,不久即卒,无嗣,以从子为嗣。

•皇六女寿恩固伦公主(1830127—1859413)其母为孝静成皇后博尔济吉持氏,时为静妃,生于道光十年(1830)十二月初七,二十四年(1844)二月封为寿恩固伦公主,指配景寿,道光二十五年(1845)四月下嫁,咸丰九年(1859)四月十三卒,年30岁。

额驸景寿(一1889),富察氏,一等公工部尚书博启图之子,道光二十四年(1844)赐头品顶戴,在上书房读书,后袭封一等诚嘉毅勇公,咸丰五年(1855)七月授蒙古都统,六年(1856)正月授御前大臣,赐用紫缰,寻授领侍卫内大臣,十年(1860)八月扈驾热河,十一年(1861)七月与怡亲王载垣等为赞襄政务大臣之一,十月削职,仍留公爵及额驸品级,同治元年(1862)二月任蒙古都统,三月授御前大臣,三年(1864)七月仍赐紫缰,十月授领侍卫内大臣,十三年(1874)十二月命管神机营事务,光绪十五年(1889)六月卒,谥端勤。

•皇七女(184072——18441220)其母为彤贵妃舒穆鲁氏,生于道光二十年(1840)七月初二,道光二十四年(1844)十二月二十殇,年仅5岁。未命名。

•皇八女寿禧和硕公主(18411126—186682)其母为彤贵妃舒穆鲁氏,生于道光二十一年(1841)十一月二十六,咸丰五年(1855)十一月封为寿禧和硕公主,指配札拉丰阿,同治二年(1863)十月下嫁,同治五年(1866)八月初二日卒,年26岁。

扎拉丰阿(一1898),钮祜禄氏,父熙拉布,官至副都统,扎拉丰阿初名瑞林,指婚后赐令改名,字鹤汀。初充御前侍卫,同治十二年(1873)正月授汉军副都统、荐官至护军统领,光绪十四年(1888)十一月累迁都统,管神机营事务,十五年(1889)正月赐朝马,十月赐用紫缰,二十年(1894)正月赐用固伦额驸补服,二十四年(1898)五月卒。

•皇九女寿庄固伦公主(1842213——1884214)其母为庄顺皇贵妃乌雅氏,时为琳嫔,生于道光二十二年(1842)二月十三,咸丰五年(1855)十一月封为寿庄和硕公主,指配德徽,同治二年(1863)十一月下嫁,光绪七年(1881)十月晋封为寿庄固伦公主,光绪十年(1884)二月十四卒,年43岁。

德徽(?—1865)博罗持氏,父裕恒,世袭诚勇公。德徽曾授散秩大臣,同治四年(1865)正月卒,无子,以从子为嗣。

•皇十女(1844317—1845120)其母为彤贵妃舒穆鲁氏,生于道光二十四年(1844)三月十七,次年(1845)正月二十殇,未封,无名。

---------------------------------------------------------

奕詝

长女荣安固伦公主(庄静皇贵妃出)

长子同治帝载淳(孝钦显皇后出)

次子悯郡王(玫贵妃徐佳氏出)

---------------------------------------------------------

载淳

无子女

---------------------------------------------------------

载湉

无子女

---------------------------------------------------------

溥仪

无子女

清朝皇帝家谱,介绍清朝各位皇帝的子嗣,也就是贝勒和格格。

纠错 编辑摘要

清朝皇帝家谱:

努尔哈赤

爱新觉罗褚英,长子,广略贝勒。

爱新觉罗代善,次子,礼烈亲王。

爱新觉罗阿拜,三子,镇国勤敏公。

爱新觉罗汤古代,四子,镇国克洁将军。

爱新觉罗莽古尔泰,五子。

爱新觉罗塔拜,六子,辅国悫厚公。

爱新觉罗阿巴泰,七子,饶馀敏郡王。

爱新觉罗皇太极,八子,清太宗。

爱新觉罗巴布泰,九子,镇国恪僖公。

爱新觉罗德格类,十子。

爱新觉罗巴布海,十一子。

爱新觉罗阿济格,十二子。

爱新觉罗赖慕布,十三子,辅国介直公。

爱新觉罗多尔衮,十四子,睿忠亲王。

爱新觉罗多铎,十五子,豫通亲王。

爱新觉罗费扬果,十六子。

努尔哈赤有8女,另有1个养女,1个养孙女。

长女东果格格,又称东果公主,嫁给董鄂氏何和礼。

次女:嫩哲格格,又称沾河公主,先嫁给巴图鲁伊拉喀,后又嫁给早年投附的沾河部扬书之子,郭尔罗氏达尔汗。

三女:莽古济,先嫁给哈达部那拉氏吴尔古代,称哈达格格,又称哈达公主;后又嫁给蒙古敖汉部博尔济吉特氏琐诺木杜凌。四女:穆库什,称和硕格格,又称和硕公主,先嫁给海西女真乌拉贝勒那拉氏布占泰,后又嫁给钮祜禄氏巴图鲁额亦都八子图尔格。

五女:嫁给巴图鲁额亦都次子党奇(达启)。

六女:嫁给海西女真叶赫那拉氏苏鼐(nài)。

七女:嫁给骑都尉那拉氏鄂托伊。

八女:称聪古图公主,嫁给喀尔喀蒙古博尔济吉特氏台吉固尔布锡。

养女:嫁给喀尔喀蒙古博尔济吉特氏巴约特台吉恩格德里。

养孙女:嫁给蒙古科尔沁部博尔济吉特氏台吉奥巴

----------------------------------------------------

皇太极

爱新觉罗•豪格,长子,肃武亲王。

爱新觉罗•洛格,早殇

爱新觉罗•洛博会,早殇。

爱新觉罗•叶布舒,四子,辅国公。

爱新觉罗•硕塞,五子,承泽裕亲王。

爱新觉罗•高塞,六子,镇国悫厚公。

爱新觉罗•常舒,七子,辅国公品级。

第八子,早殇。

爱新觉罗•福临,九子,清世祖,顺治帝。

爱新觉罗•韬塞,十子,辅国公。

爱新觉罗•博穆博果尔,十一子,襄昭亲王。

长女:敖汉固伦公主,母继妃乌喇那拉氏,嫁蒙古敖汉部郡王班第。

次女:固伦温庄长公主,名马喀塔,母孝端文皇后,先嫁蒙古察哈尔部林丹汗之子额哲,再嫁额哲弟阿布奈。

三女:固伦端靖长公主,母孝端文皇后,嫁蒙古科尔沁部奇塔特。

四女:固伦雍穆长公主,名雅图,母孝庄文皇后,嫁蒙古科尔沁部弼尔塔哈尔。

五女:固伦淑慧长公主,名阿图,母孝庄文皇后,先嫁正黄满洲旗人索尔哈,再嫁蒙古巴林部色布腾。

六女:固伦公主,母侧妃博尔济吉特氏,嫁满洲旗旗人夸札。

七女:固伦淑哲公主,母孝庄文皇后,嫁镶黄满洲旗旗人喇玛思。

八女:固伦永安长公主,母孝端文皇后,嫁蒙古科尔沁部巴雅斯护朗。

九女:母侧妃博尔济吉特氏,嫁博尔济吉特氏哈尚。

十女:县君,母庶妃纳喇氏,嫁满洲旗人瓜尔佳氏辉塞。

十一女:固伦端顺长公主,母懿靖大贵妃,嫁博尔济吉特氏噶尔玛索诺木。

十二女:乡君品级,母氏阙,嫁博尔济吉特氏班第。

十三女:母庶妃纳喇氏,嫁满洲旗人瓜尔佳氏哈拉。

十四女:和硕恪纯长公主,母庶妃察哈尔奇垒氏,嫁吴三桂之子吴应熊.

----------------------------------------------------

福临

儿子(共8个有记载)

皇长子爱新觉罗•牛钮

皇次子爱新觉罗•福全

皇三子爱新觉罗•玄烨/康熙皇帝

皇四子荣亲王(未取名,幼年逝世)

皇五子爱新觉罗•常宁

皇六子爱新觉罗•奇绶

皇七子爱新觉罗•隆禧

皇八子爱新觉罗•永干

女儿(6个)

皇长女(1652~1653),顺治九年三月十五生,母庶妃陈氏,顺治十年十月殇

皇二女和硕恭悫长公主,母庶妃杨氏

皇三女(1653~1658),顺治十年十二月十三生,母庶妃巴氏,顺治十五年三月殇

皇四女(1654~1661),顺治十一年十二月初二生,母庶妃乌苏氏,顺治十八年三月殇

皇五女(1654~1660),顺治十一年十二月二十生,母庶妃王氏,顺治十七年十二月殇

皇六女(1657~1661),顺治十四年十月初六生,母庶妃那拉氏,顺治十八年二月殇

养女(3个)

和硕和顺公主,承泽亲王硕塞女。

和硕柔嘉公主,安郡王岳乐女。

固伦端敏公主,简亲王济度女。

-------------------------------------------------------

玄烨

爱新觉罗•承祜

爱新觉罗•承瑞

爱新觉罗•承庆

爱新觉罗•赛音察浑

爱新觉罗•长华

爱新觉罗•长生

爱新觉罗•万黼

爱新觉罗•允禶

以上各子幼殇,未序齿

皇长子爱新觉罗•胤禔,固山贝子,原名爱新觉罗•保清

皇次子爱新觉罗•胤礽,皇太子,后封理密亲王,原名爱新觉罗•保成

皇三子爱新觉罗•胤祉,诚隐亲王

皇四子爱新觉罗•胤禛,雍正皇帝

皇五子爱新觉罗•胤祺,恒温亲王

皇六子爱新觉罗•胤祚,幼殇

皇七子爱新觉罗•胤佑,淳度亲王

皇八子爱新觉罗•胤禩,原封廉亲王,后废

皇九子爱新觉罗•胤禟,封为贝子

皇十子爱新觉罗•胤俄,辅国公

皇十一子爱新觉罗•胤禌,幼殇

皇十二子爱新觉罗•胤祹,履懿亲王

皇十三子爱新觉罗•胤祥,怡贤亲王

皇十四子爱新觉罗•胤禵,恂勤郡王

皇十五子爱新觉罗•胤禑,愉恪郡王

皇十六子爱新觉罗•胤禄,出继承泽亲王硕塞之后

皇十七子爱新觉罗•胤礼,果毅亲王

皇十八子爱新觉罗•胤祄,幼殇

皇十九子爱新觉罗•胤禝,幼殇

皇二十子爱新觉罗•胤祎,简靖贝勒

皇二十一子爱新觉罗•胤禧,慎靖郡王

皇二十二子爱新觉罗•胤祜,恭勤贝勒

皇二十三子爱新觉罗•胤祈,诚贝勒

皇二十四子爱新觉罗•胤秘,诚恪亲王

雍正帝爱新觉罗胤禛即位后为避讳,诸皇子名中“胤”字辈的,改为“允”字。

女儿

皇长女(1668年—1671年),康熙七年十一月二十生;十年十月殇,时年三岁。母庶妃张氏。

皇二女(1671年—1673年),康熙十年三月初九生;十二年二月殇,时年三岁。母庶妃董氏。

皇三女,固伦荣宪公主,母庶妃马佳氏。

皇四女(1674年—1678年),康熙十三年二月初十生,康熙十七年殇,时年五岁。母庶妃张氏。

皇五女,和硕端静公主,母布贵人兆佳氏。

皇六女,固伦恪靖公主,母贵人郭络罗氏。

皇七女(1682年),康熙二十一年六月初一生,八月即殇。母德妃乌雅氏。

皇八女(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六月十九生,闰六月殇。母皇贵妃佟佳氏。

皇九女,固伦温宪公主,母德妃乌雅氏。

皇十女,固伦纯悫公主,母庶妃那拉氏。

皇十一女(1685年—1686年),康熙二十四年九月二十七生;二十五年五月殇。母温僖贵妃钮祜禄氏。

皇十二女(1686年—1697年),康熙二十五年闰四月二十四生,康熙三十六年二月卒,时年十二岁。母德妃乌雅氏。

皇十三女,和硕温恪公主,母敬嫔章佳氏。

皇十四女,和硕悫靖公主,母贵人袁氏。

皇十五女,和硕敦恪公主,母敬嫔章佳氏。

皇十六女(1695年—1707年),康熙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一生;四十六年十月殇,时年十三岁。母庶妃王氏。

皇十七女(1698年—1700年),康熙三十七年十二月十二生;三十九年十一月殇,时年三岁。母庶妃刘氏。

皇十八女(1701年),康熙四十年十月十八生,不久即殇。母和嫔瓜尔佳氏。

皇十九女(1703年—1705年),康熙四十二年二月十四生;四十四年二月殇,时年三岁。母襄嫔高氏。

皇二十女(1708年),康熙四十七年十月初九生,十二月殇。母庶妃钮祜禄氏。

养女,固伦纯禧公主,圣祖弟恭亲王常宁长女,母庶福晋晋氏。

-----------------------------------------------------

胤禛

爱新觉罗•弘晖,长子,端亲王。

爱新觉罗•弘时,三子,削宗籍。

爱新觉罗•弘历,四子,清高宗,乾隆帝。

爱新觉罗•弘昼,五子,和恭亲王。

爱新觉罗•弘瞻,六子,果恭郡王,初为果毅亲王爱新觉罗•允礼后。

爱新觉罗•福惠,七子,怀亲王。

爱新觉罗•弘昀,早殇。

爱新觉罗•弘昐,早殇。

爱新觉罗•福宜,早殇。

爱新觉罗•福沛,早殇。

长女(1694年),康熙三十三年三月十六生,未逾月殇,母懋嫔宋氏(时为雍亲王府格格);

次女和硕怀恪公主,母齐妃李氏(时为雍亲王侧妃);

三女(1706年),康熙四十五年十二月初五生,未逾月殇,母懋嫔宋氏(时为雍亲王府格格);

四女(1715年—1717年),康熙五十四年三月十二生,五十六年五月殇,母敦肃皇贵妃年氏(时为雍亲王侧妃)

养女和硕淑慎公主,理亲王允礽第六女,母侧福晋唐氏;

养女和硕和惠公主,怡亲王允祥第四女,母福晋兆佳氏;

养女和硕端柔公主,庄亲王允禄长女,母福晋郭络罗氏。

------------------------------------------------------

弘历

•永璜,长子,定安亲王。母哲悯皇贵妃富察氏(时为宝亲王侧妃)

•永琏,次子,端慧太子。母孝贤纯皇后富察氏(时为宝亲王嫡妃)

•永璋,三子,循郡王。母宝亲王侧妃苏佳氏。

•永珹,四子,履端亲王,出为履懿亲王爱新觉罗•允祹后。母嘉嫔金佳氏。

•永琪,五子,荣纯亲王。母愉贵人珂里叶特氏。

•永瑢,六子,质庄亲王,出为慎靖郡王爱新觉罗•允禧后。母纯妃苏佳氏。

•永琮,七子,哲亲王。母孝贤纯皇后富察氏

•永璇,八子,仪慎亲王。母嘉妃金佳氏。

•未命名,第九子,早殇。母嘉妃金佳氏。

•未命名,第十子,早殇。母舒妃叶赫那拉氏。

•永瑆,十一子,成哲亲王。母嘉贵妃金佳氏。

•永璂,十二子,贝勒。母继皇后乌喇那拉氏。

•永璟,早殇。母继皇后乌喇那拉氏。

•永璐,早殇。母令贵妃魏佳氏。

•颙琰,十五子,清仁宗,嘉庆帝。母孝仪纯皇后魏佳氏。嘉庆帝爱新觉罗•颙琰即位后,改「永」字为「颙」字。

•未命名,第十六子,早殇。母孝仪纯皇后魏佳氏。

•永璘,十七子,庆僖亲王。母孝仪纯皇后魏佳氏。

•皇长女(1728年—1729年),雍正六年十月生,雍正七年十二月殇。母孝贤纯皇后富察氏(时为宝亲王嫡妃)

•皇二女(1731年),雍正九年四月生,当年十二月殇。母哲悯皇贵妃富察氏(时为宝亲王侧妃)

•皇三女固伦和敬公主(1731年—1792年),雍正九年五月二十四生,母孝贤纯皇后富察氏(时为宝亲王嫡妃)

•皇四女和硕和嘉公主(1745年—1767年),乾隆十年十二月初二生,母纯贵妃苏佳氏。

•皇五女(1753年—1755年),乾隆十八年六月二十三生,乾隆二十年四月二十二殇。母继皇后乌喇那拉氏。

•皇六女(1755年—1758年),乾隆二十年七月十七生,乾隆二十三年八月二十六殇。母忻嫔戴佳氏。

•皇七女固伦和静公主(1756年—1775年),乾隆二十一年七月十五生,母孝仪纯皇后魏佳氏。

•皇八女(1757年—1767年),乾隆二十二年十二月初七生,乾隆三十二年五月二十一殇,葬于端慧皇太子园寝。母忻嫔戴佳氏。

•皇九女和硕和恪公主(1758年—1780年),乾隆二十三年七月十四生,母孝仪纯皇后魏佳氏。

•皇十女固伦和孝公主爱新觉罗•和孝(1775年—1823年),乾隆四十年正月初三生,母敦妃汪氏。下嫁和珅之子丰绅殷德。

•养女和硕和婉公主(1734年—1760年),雍正十二年(1734年)六月二十四日生,父为和亲王弘昼,母为福晋乌札库氏。

----------------------------------------------------

颙琰

皇长子穆郡王母和裕皇贵妃刘佳氏,时为藩邸福晋。未命名,嘉庆二十五年(1820)八月追封;

皇二子爱新觉罗•旻宁道光帝母孝淑睿皇后喜塔腊氏,不予赘述;

皇三子爱新觉罗•绵恺敦恪亲王母孝和睿皇后钮祜禄氏,时为皇子侧福晋。

第四子爱新觉罗•绵忻端怀亲王母孝和睿皇后钮祜禄氏,时为皇后。

皇五子爱新觉罗绵愉惠端亲王母恭顺皇贵妃钮祜禄氏,时为如妃。

长女(1780411—l783111)其母为颙琰简嫔关佳氏,时为藩邸格格。乾隆四十五年(1780)四月十一日生,乾隆四十八年(1783)十一月初一卒,年仅4岁,未封,无名。

皇次女(1780430一1783810)其母为孝淑睿皇后喜塔腊氏,时为皇子嫡福晋。乾隆四十五年(1780)四月三十日生。乾隆四十八年(1783)八月初十卒,年仅4岁,未封,无名。

皇三女(1781121一1811312)庄敬和硕公主其母为和裕皇贵妃刘佳氏,时为藩邸福晋。乾隆四十六年(1781)十二月十七生,嘉庆六年(1801)十一月嫁与蒙古科尔沁部博尔济吉持氏索特纳木多布济,封庄敬和硕公主,嘉庆十六年(1811)三月十二卒,时年31岁,葬于北京海淀区复兴门外公主坟东侧。索特纳木多布济,系科尔沁郡王齐默持多尔济之孙,乾隆四十八年袭父爵,封为郡王,嘉庆四年(1799)正月命于御前行走,娶公主后荐授御前大臣,嘉庆二十五年(1820)受顾命,道光五年七月初十卒,晋赠亲王,无嗣,以从子僧格林沁为嗣。

皇四女(178497一181157)庄静固伦公主其母为孝淑睿皇后喜塔腊氏,时为皇子嫡福晋。乾隆四十九年(1784)九月初七生,嘉庆七年(1802)封庄静固伦公主,是年十一月嫁给蒙古族博尔济吉持氏玛尼巴达喇,嘉庆十六年(1811)五月初七卒,时年28岁,葬于北京海淀区复兴门外公主坟西侧。玛尼巴达喇,嘉庆四年(1799)袭封土默特贝子,历任前锋统领,蒙古都统,道光五年(1825)授御前大臣,道光八年(1828)加郡王衔,道光十一年(1831)封贝勒,道光十二年(1832)十一月初九卒。

皇五女(17861111—1795)慧安和硕公主其母为颙琰逊嫔沈佳氏,时为藩邸格格。乾隆五十一年(1786)十一月十一生,乾隆六十年(1795)五月卒,年仅10岁,嘉庆二十三年(1818)三月追封为慧安和硕公主,嘉庆八年(1803年)十月,葬于西陵境内的张各庄公主园寝。

皇六女(1789612—1790)其母为颙琰华妃侯佳氏,时为皇子侧福晋。乾隆五十四年(1789)六月十二生,乾隆五十五年(1790)殇,未封,无名。

皇七女(1793626—1795)其母为颙琰孝和睿皇后钮枯禄氏,时为皇子侧福晋。乾隆五十八年(1793)六月二十六日生,乾隆六十年(1795)六月殇,年仅3岁,未封,无名。

皇八女(180528一l805.11)其母为颙琰恭顺皇贵妃钮枯禄氏,时为如贵人。嘉庆十年(1805)二月八日生,十一月即殇,未封,无名。

皇九女(1811125一18155),慧愍固伦公主其母为颙琰恭顺皇贵妃钮枯禄氏,时为如嫔。嘉庆十六年(1811)正月二十五生,嘉庆二十年五月殇,年仅5岁,嘉庆二十年(1820)五月追封为慧愍固伦公主,嘉庆二十年(1815年)九月,葬于西陵境内的张各庄公主园寝。

--------------------------------------------------

旻宁

皇长子爱新觉罗•奕纬隐志郡王母和妃那拉氏,时为旻宁藩邸使女,

•皇次子爱新觉罗•奕纲顺和郡王母孝静成皇后博尔济吉特氏,时为静嫔。

•皇三子爱新觉罗•奕继慧质郡王母孝静成皇后博尔济吉特氏,时为静妃。

•皇四子爱新觉罗•奕詝咸丰帝母孝全成皇后钮祜禄氏,时为全贵妃,不予赘述。

•皇五子爱新觉罗•奕誴过继给敦恪亲王绵恺,为敦勤亲王,母祥妃钮祜禄氏,道光十一年(1831)六月十五生(1831615-1889119),道光二十六年(1846)正月过继敦恪亲王绵恺为嗣,降袭为多罗敦恪郡王,咸丰十年(1860)正月晋封和硕敦恪亲王,光绪十五年(1889)正月十九卒,年59岁,卒后谥“勤”。

•皇六子爱新觉罗•奕恭忠亲王母孝静成皇后博尔济吉特,时为静妃。

•皇七子爱新觉罗•奕譞醇贤亲王母庄顺皇贵妃乌雅氏,时为琳贵人。

•皇八子爱新觉罗•奕詥钟端郡王母庄顺皇贵妃乌雅氏,时为琳妃。

•皇九子爱新觉罗•奕譓孚敬郡王母庄顺皇贵妃乌雅氏,时为琳妃。

•皇长女端悯固伦公主(181373—18191020)其母为孝慎成皇后佟佳氏,时为嫡福晋,生于嘉庆十八年(1813)七月初三,嘉庆二十四年(1819)十月二十日,年仅7岁,追封为郡主,葬许家峪园寝,嘉庆二十五年(1820)九月追封为端悯固伦公主。

•皇二女(1825113—1825714)其母为祥妃钮枯禄氏,时为祥嫔,生于道光五年(1825)正月十三,七月十四日即殇,未封,无名。

•皇三女端顺固伦公主(1825220—1835118)其母为孝全成皇后钮祜禄氏,时为全妃,生于道光五年(1825)二月二十,道光十五年(1835)十一月初八殇,年11岁,葬陈家门园寝,追封为端顺固伦公主。

•皇四女寿安固伦公主(182646一186033)其母为孝全成皇后钮祜禄氏,时为全贵妃,生于道光六年(1826)四月初六,道光二十一年(1841)指配德穆楚克札布,16岁,不久封为寿安固伦公主,十月初三日下嫁。咸丰十年(1860)闰三月初三日卒,年35岁,葬京师郊外园寝。同治元年(1862)三月额附请移葬藩部,不许。

德穆楚克札布(一1865),奈曼部郡王阿完都瓦第札布之子。道光二十三年(1843)三月赐用紫缰,道光二十八年(1848)九月袭封奈曼部札萨克郡王,道光三十年(1850)十一月授御前大臣,咸丰元年(1851)三月赐用黄缰,十月授蒙古都统。咸丰十年(1860)赐用亲王补服,同治四年(1865)正月乞病归藩,六月卒,晋赡亲王,赐祭葬如亲王例。生子女八人

公主在宣宗的女儿中排序第四,她的三个姐姐都相继夭亡,于是她就成了道光皇帝真正意义上的长女,因此道光对她比较宠爱,她的地位也极其尊崇。这从道光十九年发的一道上谕可见一斑。道光十九年命军机大臣等,传谕乾清宫内殿、圆明园总管太监等知之:“嗣后无论官私大小事务,有应启知皇后者,除本宫、四阿哥、四公主事务外,其余俱著先行奏闻,皇后遇有交派事件,亦著俱奏,侯旨施行。”这道上谕中所说的四阿哥即后来的咸丰皇帝,四公主即寿安固伦公主,可见寿安固伦公主在乃父心中的地位还是很高的。四公主精通箭术。

•皇五女寿臧和硕公主(18291019—185679)其母为祥妃钮祜禄氏,生于道光九年(1829)十月十九,道光二十一年(1841)封为寿臧和硕公主,道光二十二年(1842)指配恩祟,年14岁,十二月初三日下嫁,咸丰六年(1856)七月初九卒,年28岁。恩崇(一1864),初名思醇。咸丰七年(1857)正月荐授满洲副都统,寻兼内务府总管,十一年(1861)避穆宗载淳讳改为恩祟,同治元年(1862)四月免去内务府总管职,二年(1863)五月署汉军副都统,三年(1864)再兼署内务府总管,不久即卒,无嗣,以从子为嗣。

•皇六女寿恩固伦公主(1830127—1859413)其母为孝静成皇后博尔济吉持氏,时为静妃,生于道光十年(1830)十二月初七,二十四年(1844)二月封为寿恩固伦公主,指配景寿,道光二十五年(1845)四月下嫁,咸丰九年(1859)四月十三卒,年30岁。

额驸景寿(一1889),富察氏,一等公工部尚书博启图之子,道光二十四年(1844)赐头品顶戴,在上书房读书,后袭封一等诚嘉毅勇公,咸丰五年(1855)七月授蒙古都统,六年(1856)正月授御前大臣,赐用紫缰,寻授领侍卫内大臣,十年(1860)八月扈驾热河,十一年(1861)七月与怡亲王载垣等为赞襄政务大臣之一,十月削职,仍留公爵及额驸品级,同治元年(1862)二月任蒙古都统,三月授御前大臣,三年(1864)七月仍赐紫缰,十月授领侍卫内大臣,十三年(1874)十二月命管神机营事务,光绪十五年(1889)六月卒,谥端勤。

•皇七女(184072——18441220)其母为彤贵妃舒穆鲁氏,生于道光二十年(1840)七月初二,道光二十四年(1844)十二月二十殇,年仅5岁。未命名。

•皇八女寿禧和硕公主(18411126—186682)其母为彤贵妃舒穆鲁氏,生于道光二十一年(1841)十一月二十六,咸丰五年(1855)十一月封为寿禧和硕公主,指配札拉丰阿,同治二年(1863)十月下嫁,同治五年(1866)八月初二日卒,年26岁。

扎拉丰阿(一1898),钮祜禄氏,父熙拉布,官至副都统,扎拉丰阿初名瑞林,指婚后赐令改名,字鹤汀。初充御前侍卫,同治十二年(1873)正月授汉军副都统、荐官至护军统领,光绪十四年(1888)十一月累迁都统,管神机营事务,十五年(1889)正月赐朝马,十月赐用紫缰,二十年(1894)正月赐用固伦额驸补服,二十四年(1898)五月卒。

•皇九女寿庄固伦公主(1842213——1884214)其母为庄顺皇贵妃乌雅氏,时为琳嫔,生于道光二十二年(1842)二月十三,咸丰五年(1855)十一月封为寿庄和硕公主,指配德徽,同治二年(1863)十一月下嫁,光绪七年(1881)十月晋封为寿庄固伦公主,光绪十年(1884)二月十四卒,年43岁。

德徽(?—1865)博罗持氏,父裕恒,世袭诚勇公。德徽曾授散秩大臣,同治四年(1865)正月卒,无子,以从子为嗣。

•皇十女(1844317—1845120)其母为彤贵妃舒穆鲁氏,生于道光二十四年(1844)三月十七,次年(1845)正月二十殇,未封,无名。

---------------------------------------------------------

奕詝

长女荣安固伦公主(庄静皇贵妃出)

长子同治帝载淳(孝钦显皇后出)

次子悯郡王(玫贵妃徐佳氏出)

---------------------------------------------------------

载淳

无子女

---------------------------------------------------------

载湉

无子女

---------------------------------------------------------

溥仪

无子女

转自911chacom兰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零三位的姓氏,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一七。 兰[兰、阑、栏、斓,读音作lán(ㄌㄢˊ)] 一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郑国公族之后,属于以为氏。 据史籍《通志·氏族略》记载,春秋时期郑国君主为郑穆公姬兰,姬兰是周厉王之子姬友(郑桓公)的裔孙,其支庶子孙中,有以王父名为姓氏者,称兰氏。 第二个渊源:源于芈姓,出自楚庄王之幼子兰,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春秋时期,楚庄王芈旅(熊侣)封他的小儿子芈兰(熊兰)为上官邑(今河南滑县)的大夫,芈兰的后代子孙中,有以邑名为姓氏者,称上官氏;亦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兰氏。 第三个渊源:源于芈姓,出自春秋时期楚国大夫的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春秋时期,楚国有大夫食采于兰邑(今山东枣庄东二十五公里),其后裔子孙中有以邑名为姓氏者,称兰氏。 第四个渊源:源于匈奴族,出自古匈奴族休屠部乌洛兰氏、拔列兰氏族,属于以氏族名称汉化改姓为氏。 匈奴族休屠部的凉州乌洛兰氏、拔列兰氏,在南北朝时,归附于北魏政权。北魏孝文帝拓拔宏迁都洛阳后,推行汉化政策,乌洛兰氏、拔列兰氏两氏族被改汉姓为兰氏、石氏。 第五个渊源:源于鲜卑族,出自鲜卑族拓拔部,属于以氏族名称汉化改姓为氏。 南北朝时期,北魏孝文帝拓拔宏迁都洛阳后,推行汉化政策后: ①鲜卑族拓拔部中的是兰氏,亦称是连氏,后多改为改兰氏、连氏。 ②拓拔部嗢石兰氏,亦称乌石兰氏,后多改为兰氏、石氏。 ③拓拔部乌洛兰氏,后改为兰氏。 ④拓拔部仆兰氏,亦称普兰氏、蒲兰氏,后多改为仆氏、普氏、蒲氏,亦有改为兰氏者。 第六个渊源:源于鲜卑族,出自鲜卑族独孤部,属于以氏族名称汉化改姓为氏。 南北朝初期,鲜卑族独孤部为北魏初期核心的八大家族之一,亦是构成北魏王朝的三十六部之一,除了部分族人仍为独孤氏外,在北魏孝文帝太和元年以前即有改为汉字单姓者,为兰氏、卜氏。 第七个渊源:源于羌族,出自古羌族白兰氏部落,属于以部族称谓汉化改姓为氏。 古羌族白兰氏,是在历史上开发青海的少数民族姓氏之一。后在南北朝时期大举迁徙于中国西南地区,在云南、贵州地区为古兰若人,其族后逐渐演进为彝族,其中即有以原部落称谓为汉姓兰氏者;在广西地区的族人逐渐演化为壮族,其中亦有以原部落称谓为汉姓兰氏者。 第八个渊源:源于女真族,出自金国女真族后裔,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①满族额哲氏,满语为Eje Hala,汉义为“骟牛”,世居兰河山,后有以居地名称取谐音汉姓为兰氏、哲氏者。 ②满族辉罗氏,源于金国时期古女真族姓氏“会兰氏”,以姓为氏,满语为Huilo Hala,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世居乌拉(今吉林吉林)、松花江沿岸,后冠汉姓为兰氏、辉氏、何氏等。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附载满洲八旗姓》记载,满族拉库勒氏,亦称喇库勒氏、兰库拉氏,满语为Lakule Hala,世居木楞扎喇(今黑龙江牡丹江穆棱林区),后冠汉姓为兰氏、郎氏。 第九个渊源: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记载: ①蒙古族扎赖氏,亦称札答兰氏、札只剌氏、茶赤剌氏,是成吉思汗的劲敌札木合的后裔,世居锡喇塔拉。满族亦有引为姓氏者,满语为Jalai Hala。其族人中后有冠汉姓为兰氏者。 ②蒙古族乌兰氏,汉义为“红色”,世居呼伦贝尔、黑龙江。满族亦有引为姓氏者,满语为Ulan Hala。其族人中后有冠汉姓为兰氏、洪氏者。 第十个渊源:源于达斡尔族,出自金国女真族后裔,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达斡尔族必喇氏,亦称别兰氏、毕力扬氏,源于金国时期古女真族姓氏“必兰氏”,世居和悠、长白山、黑龙江、乌苏里江口等地区。满族亦有引为姓氏者,满语为Bira Hala,汉义“河川”。后冠多汉姓为兰氏、杨氏等。 据史籍《黑龙江志稿·人物志》记载,达斡尔族瓦兰氏,亦称瓦然氏,为托莫氏的一个分支。满族亦有引为姓氏者,满语为Walan Hala,汉义为“巧妙”。后冠多汉姓为兰氏、乔氏等。 第十一个渊源:源于回族,出自元朝官员谙都刺家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文献《回族人物志·元》中记载,回族中的兰氏,源自元朝官员谙都刺家族。 谙都刺,字瑞芝,生于元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祖父阿思兰,元朝初七随从大将军阿术征伐南宋,转战于河南江北各地,因功官至冀宁路(今山西太原)达鲁花赤(县令)。子孙因其名兰,遂以兰为氏。 回族姓氏中虽有音同字不同的“同源异姓”现象,但回族兰氏与蓝氏却不同源,不可混同! 二得姓始祖 姬兰。即郑穆公。公元前八零六年,周宣王把同父异母少弟姬友封于郑(今陕西华县东),称郑桓公,为西周最后分封的一个诸侯国。下传至公元前六二七年,郑穆公即位。传说穆公之母生穆公时,梦见天使手执一株兰草,异常恭敬的赠予她,其时幽香扑鼻,醒来似乎余味无穷,不久产下一子,遂将其子取名为兰。姬兰在位二十二年,死后谥号为穆,史称郑穆公。其支庶有的以王父之名为氏,称兰姓。他们尊姬兰为其得姓始祖。 三迁徙分布: 兰氏人口总数在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零三位,在宋版《百家姓》中排行第二百六十六位。 郑穆公时,郑国已迁都于新郑(今河南新郑)。 公元前375年郑国为韩国所灭。兰氏子孙纷纷外迁,大多西迁陈(都城今河南淮阳)、宋(都城在今河南商丘)间地。此后至秦汉,兰氏基本上在中原一带繁衍发展。 两汉时期,见诸史册之兰氏仅有武陵太守兰广和兰夫人,且只有只言片语,让人难知其详。魏晋南北朝时,先秦有将军兰殊,南朝有兰子云,中昌魏(今河北大名)人兰钦、兰夏礼父子。可见此际已有兰氏因仕宦之故徙居江南。 唐朝时期有涪州人(今重庆涪陵区)兰冲虚。证明在重庆、江苏等南方亦有了兰氏人活动的身影。兰氏曾长期称盛于今河北定州,山东莒县、河南平舆一带。 宋、元之际,兰氏因仕宦,躲避兵火、瘟灾等原因始大举播迁江南各地,广泛分布于今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湖南、湖北、福建等地。 元朝末期,山西因处于表里山河的特殊地理位置。对当时中原、江东一带饱受战火的老百姓而言,简直就是人间天堂,世外桃源,故山西兰氏繁衍得较为兴盛。 明朝初期,山西兰氏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江苏、安徽、浙江、河南、湖北等地。明末张献忠屠川,使川地百姓人口锐减。 清朝暑期,伴随湖广填四川的运动,两湖之兰氏入迁四川。明、清两代,始有沿海之兰氏飘洋过海,或迁居台湾,或迁居东南亚各地。 如今,兰氏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湖南、福建、江西三省多此姓,上述三省兰氏人口总数约占全国兰

寻找兰姓家谱如题 谢谢了

转自911chacom兰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零三位的姓氏,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一七。 兰[兰、阑、栏、斓,读音作l...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