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积岩的构造
沉积岩的构造总称为沉积构造(sedimentary structure),指在沉积作用或成岩作用中在“岩层”内部或表面形成的某种形迹特征,这里的“岩层”是指由区域性或较大范围沉积条件改变而形成的构成沉积地层的基本单位。相邻的上下岩层之间被层面隔开。层面是一个机械薄弱面,易被外力作用剥露出来。无论是岩层内部还是岩层表面的构造都有不同的规模,但通常都是宏观的。
沉积构造的类型极为复杂,描述性、成因性或分类性术语很多。其中,在沉积作用中或在沉积物固结之前形成的构造称为原生沉积构造(primary sedimentary structure),在沉积物固结之后形成的构造称为次生沉积构造(secondary sedimentary structure)。在已研究过的沉积构造中,绝大多数都是原生沉积构造。从形成机理看,任何构造都无外乎物理、化学、生物或它们的复合成因,相应的构造也就具有了相应的形迹特点,特别是原生沉积构造常常与沉积环境的动力条件、化学条件或生物条件有密切的成因联系,对沉积环境的解释或岩层顶底面的判别都有重要意义。这里只介绍表11-2中列出的较常见和较重要的原生构造类型。
表11-2 常见的沉积构造类型
1物理成因的构造
1)层理构造
层理(bedding)是沉积物以层状形式堆叠而在岩层内部形成的层状形迹,它由沉积质点的颜色、成分或形状、大小等显示。绝大多数层理都是在沉积作用中形成的,主要与流体的机械作用有关,部分还与化学或生物作用有联系,被称为沉积层理。极少数层理是在埋藏以后和固结以前通过机械重组或化学沉淀形成的,被称为成岩层理。通常所说的层理都是指沉积层理,其中可以分出纹层或有纹理显示的层理为纹层状层理,如水平和平行层理、交错层理、脉状或透镜状层理等等;分不出纹层或没有纹理显示的层理为非纹层状层理,如递变层理、块状层理等。需要着重指出的是,虽然层理是显示在岩层的某个断面上,但它们都是三维空间中的层状单位,它们显示的形态或延伸方向既与层理本身有关,也与断面的方位有关,这一点在确定层理类型或利用层理判断流向时尤为重要。
水平层理(horizontal bedding)纹层呈平面状,相互平行叠置且与层面平行。纹层厚度多在1mm以下,少数可达1~2mm,在岩层各个方位的垂直断面上都有较密集的平行直线状纹理显示。常产在粉砂岩、泥质岩或粒度相当的其他岩层内,可看成是水流缓慢或静水条件下的沉积产物。
平行层理(parallel bedding)与水平层理相似,也由平面状纹层平行层面叠置而成,不同的是纹层厚度较大,构成粒度较粗,纹理常不如水平层理清晰。有些平行层理可沿纹层面剥开,剥开面上可出现一些长短不一、相互平行的微细沟脊状直线形条纹,称为剥离线理(图 11-1),它是由颗粒在沉积物表面滚挪动形成的。平行层理多产在粗砂岩、砂砾岩或粒度相当的其他岩石内,是水体较浅、流速较高或反复冲刷环境的产物。
图11-1 平行层理和剥离线理
交错层理(cross-bedding)纹层与层面呈斜交关系,相互平行叠置成单个的层系再组合成层系组,单个纹层的厚度可随纹层构成粒度的增大而变厚,从小于1mm到数厘米不等。纹层和层系界面可以是平面状,也可以是曲面状,相互常常斜交,偶而也可以平行。相邻的层系界面可以彼此独立,也可以依次切割,在粉砂岩、砂岩、砾岩或粒度相当的其他岩石内都有广泛分布。无论在形态上还是在成因上,交错层理都是最复杂多变的一种层理类型,进一步细分常常十分困难,实践中,可按层系的形态分成以下4种(图11-2):
图11-2 一般交错层理及流向和上层面的判别
(1)板状交错层(tabular cross-bedding):各层系界面均为平面且与层面平行,单个层系呈等厚的板状,其中纹层较平直或微下凹,与层系界面斜交。
(2)楔状交错层(wedge cross-bedding):各层系界面也为平面,但彼此不平行,单个层系不等厚而呈楔状,其内纹层与板状交错层相仿。
(3)波状交错层(wavy cross-bedding):层系界面为波状起伏的曲面,相邻界面可以相交也可以不相交,总的延伸方向与层面平行。纹层也与层系界面斜交,但有时也可能不太清晰。
(4)槽状交错层(trough cross-bedding):层系界面为下凹勺形曲面,在岩层不同方位的断面上,曲面下凹的程度不同,一般在垂直流向的断面上比在平行流向的断面上下凹更强。层系内的纹层多呈下凹的曲面,通常与层系界面斜交,偶而平行。
上述4种交错层还可按层系的厚度进一步划分,单一层系无论是否等厚,均以它的最大厚度为准,最大厚度小于3cm时为小型,3~10cm时为中型,大于10cm时为大型,所以实际的交错层就有大型板状、中型槽状、小型波状等等的区别。
这些交错层大多是定向水流的作用产物,水的流速对层系厚度有重要影响。在一定范围内,流速愈大,所形成的层系厚度也愈大。相对而言,水平层理、小型、中型、大型交错层理和平行层理大致可反映流速由低到高的变化序列。
交错层理常被用来判断水的流向,即同一层系内纹层的倾斜方向就代表了形成该层系时的流向。有些交错层还可指示岩层顶面,即当纹层为下凹的曲面状时,它与层系的下界面可以呈逐渐相切关系而与上界面为角度交截关系(图11-2)。
除上述一般交错层理外,还有许多具有特殊形态和成因的交错层理,这里介绍几种主要类型(图11-3)。
图11-3 几种特殊的交错层理
(1)羽状交错层(herringbone cross-bedding)指上下相邻层系中的纹层倾斜方向相反的一种交错层,也称青鱼刺状或双向交错层,多出现在板状或楔状交错层中。形成于流向可以反转的环境,如三角洲或潮汐带内。
(2)冲洗交错层(swash cross-bedding):本质上属于羽状或楔状交错层,但同一层系的上下界面和它们与层面的夹角都很小,相邻层系纹层的倾斜方向可以相同,也可以相反,纹层非常平直,与层系界面大致平行或小角度交截。形成于可受反复冲刷的滨海或滨湖环境,赋存岩石多是缺少泥质的砂岩或粒度相似的其他岩石。
(3)浪成交错层(wave-ripple cross-bedding):断面上很像槽状交错层,层系界面波状起伏,局部对下面的层系有较强的切割,横向上可过渡为相邻层系内的某个纹层界面。纹层多为横向延伸的舒缓波曲状,大致与层系界面平行,但在层系的一端会逐渐汇聚成束或被另一个层系界面交截。通常认为浪成交错层是在沉积速率较高的条件下,由水的流动和振荡运动综合作用形成。它可形成在各种水深条件下,但在浅水中很容易遭到破坏。常作为偶受风浪扰动较深水环境的标志,一般发育在富含泥质的粉砂或细砂岩中。
(4)丘状交错层(hummocky cross-bedding):层系呈宽缓的圆丘状,纵断面上,丘宽可达1~5m,丘高约20~50cm或更高,垂向上大多只出现1~3个层系。层系内的纹层与层系边界基本平行,但向着丘顶或丘谷方向收敛,在丘谷处与相邻层系内的纹层以小角度交错或呈过渡关系。在这一点上,它与浪成交错层很相似。实际上,丘状交错层的形成也与水的振荡作用有关,是水面的巨浪引起深部水体也随之振荡的产物,只是它标志的水深要比浪成交错层更大,赋存岩石也多是富泥的粉砂岩或细砂岩。
(5)风成交错层(wind-driven cross-bedding):通常是板状或楔状交错层,但层系厚度很大,一般在几十厘米到几米之间,纹层也较厚,最厚可达2~5cm,多呈平板状。赋存岩石多为干净的中细砂岩(很少含泥),形成于缺少植被的陆表环境,如沙漠、裸露海岸地带等。
脉状层理(flaser bedding)和透镜状层理(lenticular bedding)这两种层理都是泥质和砂质(通常是粉砂或细砂)沉积物交替沉积形成的一种复合层理。脉状层理又称压扁层理,其主要特征是沉积物以砂为主,断面上,泥只以起伏脉状或细长飘带状等夹在砂质沉积物中。透镜状层理相反,沉积物以泥为主,断面上,砂只以透镜状或细长飘带状等夹在泥质沉积物中。两种层理中的砂质沉积物还可以发育像交错层理那样的纹层。垂向上,间隔出现的砂或泥的厚度均较小,一般不超过1~2cm,常常只有几个毫米。在岩层中,两种层理常常共生,有时还有过渡类型(砂泥数量大体相仿,图11-4)。成因上,两种层理都是在沉积物供应较充分的条件下由速度不稳定的流水沉积而成,若流速总体较高,只间或降低,形成脉状层理;相反,若流速总体较低,只间或(或阵发性)增高,则形成透镜状层理。不过,即使是在流速较高时,其流速大致也只相当于形成小型交错层的流速。在河漫滩、三角洲前缘、潮汐带、湖滨等环境经常有这两种层理产出。
图11-4 脉状层理和透镜状层理
粒序层理(graded bedding)粒序层理又称递变层理,是一种重要的非纹层状层理,层理中没有任何纹层或纹理显示,只有构成颗粒的粗细在垂向上的连续递变。在原始岩层的断面上,按递变趋势,粒序层理可分为3种:自下而上,颗粒由粗到细的递变称正粒序;由细到粗的递变称反粒序;若正反粒序呈渐变性衔接称双向粒序。另外,按粗细颗粒的分布特征,粒序层理还可分为粗尾粒序和配分粒序两种:粗尾粒序(coarse-tail grading)是在整个递变层中,细颗粒作为粗颗粒的基质存在,递变只由粗颗粒的大小显示;配分粒序(distribution grading)是在粗颗粒之间没有细颗粒基质,粗细颗粒呈递变式分开(图11-5)。宏观上,通常的递变是砂、粉砂级颗粒或它们与泥级的递变,少数可涉及砾级或只在砾级之间递变。有些只在粉砂级和泥级之间的递变难以在宏观上觉察,只有在显微镜下才能发现,这样的递变称显微粒序。一次递变的累积厚度与递变颗粒的粒度有关,如砂、粉砂、泥级的递变一般不超过20~30cm,最薄的有几毫米,而单由砾石显示的递变则可达1~2m或更厚。粒序层理有两种基本成因,最常见的是由碎屑物重力流或密度流(如泥石流、浊流风暴流等)快速卸荷形成粗尾粒序层理,相对少见的是由水流速度逐渐改变形成配分粒序层理。
图11-5 粒序层理的基本类型
块状层理(Massive bedding)当整个岩层或岩层内的某个层状部分的成分、结构或颜色都是均一的,或虽很杂乱,但却具有某种宏观的均一性,既没有纹层或纹理显示,也不是其他层理的构成部分,该岩层或层状部分就具有块状层理,或称为均匀层理(homogeneous bedding)(图11-6)。块状层理可以是沉积形成的,也可以是其他层理经成岩作用改造形成。沉积的块状层理有两种成因,一是环境条件(包括原始物质的供应、环境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性等)长期稳定不变,沉积物是完全均匀累积起来的;二是极高密度的碎屑物重力流或密度流快速卸荷,各种成分和粒度的颗粒来不及分异都同时沉积下来。改造形成的块状层理也有两种成因,一是由钻泥生物反复掘穴、扰动使原沉积物均一化(详见生物扰动构造);二是在重结晶、交代等化学过程中,沉积物的原始层理完全破坏而造成了宏观上的均一性。
图11-6 块状层理
有些泥质或仅含部分粉砂的岩层在宏观上为块状层理,但在显微镜下可以见到微细的纹层或粒序特征,严格说,这时不能称为块状层理而应称为相应的显微层理。
2)冲刷构造
冲刷构造(scour structure)是一种发育在不同粒度岩层分界面上的凹凸状构造,是由较高流速的流体在下伏沉积物顶面冲刷出一些下凹的坑槽,尔后又被上覆沉积物覆盖形成并保存下来的。冲刷成的坑槽称冲坑或冲槽,合称为冲刷痕(scour marks)。它们被覆盖后,在覆盖层底面就会形成与冲刷痕的大小和形态完全一致的凸起,它们被称为铸模、印模或简称为模(casts,molds)(图11-7)。通常情况下,冲刷流体同时也是沉积覆盖层的流体,所以覆盖层往往比被冲刷层的粒度更粗,例如在发育有冲刷构造时,常常是砾质岩层覆盖在砂质岩层之上或砾质、砂质岩层覆盖在粉砂质岩层之上。当被冲刷的是含泥质较高的沉积物时,在覆盖层底部有时还含有从被冲刷层中冲刨出来的碎块(泥砾)。
图11-7 冲刷构造的形成及产出标志
冲刷构造中一种较特殊的类型是槽模(flute cast),它常常出现在泥质层被冲刷后的砂质覆盖层的底面上,是由一系列平行排列的舌状凸起构成的。这些舌状凸起在同一方向上都凸起较高,向另一端降低,逐渐过渡到与底面一致。单个舌宽几毫米到几厘米,舌长几厘米到几十厘米,表面通常光滑,有时有平行长轴延伸的平直小脊。平行槽模的长轴,由凸起端到低平端的方向代表了冲刷流体的流向。
当冲刷构造的规模很大或者规模不大,但岩层面难以剥开时,冲刷构造常表现为上下岩层间的圆滑、非规则的波曲状接触界线,波曲的起伏通常不大,多为几厘米到几十厘米,超过几米的较少见,横向上,它可任意截断下伏岩层的内部构造(如层理),有时可切断一层以上的下伏岩层(图11-7)。
3)泥裂、雨痕和雹痕
这3种构造都是刚沉积的松软沉积物顶面暴露在大气中形成的,被统称为暴露构造(exposed structure),常出现在泥质岩、泥质粉砂岩或相当粒度的石灰岩中(图11-8)。
泥裂(mudcrack)又称干裂(desiccation crack),是在气候干旱或太阳暴晒时,暴露的沉积物因快速脱水收缩形成的一种顶面裂隙构造,裂隙宽约 1~2 mm或几毫米以上,呈折线或曲线状延伸,两个方向的裂隙相遇时常呈 T 形或Y形连通而将顶面分割成一系列直边或曲边多边形。在岩层断面上,裂隙一般垂直层面,内壁平整,长几毫米到几厘米,终止于本岩层内部,底部末端呈V 字形,有时呈 U 字形,偶尔可穿过整个岩层,但不穿透下伏岩层的顶面。裂隙中多有上覆沉积物充填。
图11-8 泥裂(a)和雨痕或雹痕(b)
雨痕(raindrop imprint)是由较大,但较稀疏的雨滴在松软沉积物表面砸出来的平底状浅坑。单个浅坑大致呈圆或椭圆形,直径多为2~5mm,深度多在1mm以下,最深不超过2mm,坑缘常略高于层面。雹痕(hail imprint)与雨痕大体相似,仅坑底常为圆弧形,坑缘凸起也更高一些。不过严格区分雨痕和雹痕也没有太大实际意义。
2生物成因的构造
1)生物扰动构造(bioturbation structure)
由动物的机械行为(同沉积的爬行、沉积后的挖掘等)使松软沉积物原有的沉积特征、特别是原有的构造特征遭到破坏而导致的一种无定形构造称为生物扰动构造。按扰动强度的不同,生物扰动构造可有不同表现,原始沉积层可从较轻微的分割变形到成为细碎斑块的大小混杂,较大斑块的表面常凸凹不平,形态各异,边缘清晰或模糊,扰动更强时,斑块逐渐消失,沉积物将完全均一化(图11-9)。在露头中,若岩层的扰动还未达到均一化或只在局部位置被扰动,可称生物扰动构造;若岩层被完全扰动而全部均一化了,则称块状层理。当然,这时的块状层理为生物扰动成因。生物扰动强度与活动性底栖生物的繁盛程度有关,通常沉积速率不大的湖泊或浅海环境对其形成有利。
2)叠层构造(stromatolitic structure)
这是由单细胞或简单多细胞藻类(还有细菌)等在固定基底上周期性繁殖形成的一种纹层状构造,其中的纹层称藻纹层,可出现在碳酸盐岩、硅质岩、铁质岩或磷质岩中。形成叠层构造的藻类个体仅几微米到几十微米,没有骨骼,在岩石中是以富含有机质的痕迹形式存在的,故称其为隐藻。当条件适宜时,藻类大量繁殖,所形成的纹层含有机质较多,称富藻层或暗层,条件不适宜时,藻类基本处于休眠状态,所形成的纹层含有机质较少或不含有机质,称贫藻层或亮层。富藻层和贫藻层交替叠置所显示的形迹即称为叠层构造。
图11-9 生物扰动强度示意
在叠层构造中,富藻或贫藻的单一纹层厚度多不到1mm,但叠置成的宏观形态则变化很大,其基本形态大致有水平状、波状、倒锥状、柱状和分支状等(图11-10)。叠层构造在被上覆沉积物覆盖之前如果仍保存完好,则在岩层顶面可有相对低矮的圆丘或峰柱,如果已被侵蚀,则只会显示同心的菜花状图案(图11-10)。
低等藻类或细菌都是生命力极强的生物,在非常恶劣的条件下也能正常生长繁殖。已经知道,在潮湿条件下,有些现代蓝绿藻正常生长繁殖的条件极限值是温度不低于40℃,盐度不低于250‰,pH值不低于105(Brock,1976),所以无论在时间上还是在空间上,叠层构造都有相当广泛的分布。但是,由于藻类要进行光合作用才能生存,所以叠层构造只产在浅水或极浅水环境,尤其在海洋中更普遍。另一方面,许多无脊椎动物都是以低等藻类为食的,当它们过分繁盛时也会抑制藻类的繁盛和累积,就此而言,滨海区的潮上带和潮间带对发育叠层构造最合适,那里阳光充足,多变的环境条件也可将绝大多数无脊椎动物排斥在外。
据研究,叠层构造的形态与环境条件具有密切关系。大体说来,潮上带不存在光照问题,藻类生长基本上没有竞争,易形成均匀的水平状或微波状;潮下带长期被水淹没,为得到更多的阳光,竞争比较厉害,只有具有竞争优势的部分藻体才会更快地生长繁殖而突出出来,因而易形成较高的柱状或分支状;潮间带间歇性被水淹没,形态就在这二者之间,以波状、倒锥状、低矮柱状等为主。
关于藻类繁盛周期,目前尚无一致的看法或观察结果,大致有潮汐周期、昼夜周期和季节周期的不同,这或许与藻类的属种差异有关。
图11-10 叠层构造的基本形态
3化学成因的构造
1)晶痕和假晶
在化学沉积作用中结晶出来的矿物晶体被泥级、粉砂级沉积物掩埋后,因沉积物失水收缩可稍稍突出在岩层顶面,突出部分同时也会嵌入到覆盖层的底面,当矿物晶体被选择性溶解后就会在两岩层接触面上留下与晶体大小和形态完全一致的空洞,该空洞就称为晶痕(crystal print)。晶痕被充填或原晶体直接被别的矿物交代就成了假晶(pseudocrystal)。若将岩层面剥开,假晶通常位于下伏岩层的顶面,在上覆岩层底面只有晶痕。自然界中实际形成晶痕或假晶的矿物主要是呈立方体的石盐,偶尔是呈板状、柱状或针状的石膏,它们的共同特征是形态比较规则(全自形),个体也比较大(多大于1mm)(图11-11)。石盐或石膏都是超高盐度条件下的结晶产物,因而它们的假晶均可代表干旱炎热气候条件下的浅水环境,典型地出现在内陆盐湖或滨海地区。应当指出,由晶体溶解造成的空洞或假晶会更多地出现在岩层内部,但无论是宏观还是微观,习惯上都不将它们看成是沉积构造而看成是一种结构,这一点将在成岩作用一章中再作介绍。
图11-11 泥质岩层顶面的石盐假晶
2)鸟眼构造
鸟眼构造(birdseye structure)是碳酸盐岩层内部成群出现的,常被较粗方解石(偶尔是石膏)晶体充填的一种孔洞状构造,孔洞边缘清楚,形状不很规则,大多平行层面一向伸长,大小通常在几毫米到几厘米之间,均匀或不均匀。由于充填物常呈白色,故也称雪花构造(图11-12)。有些鸟眼构造是显微级的,只有在显微镜下才能见到。
鸟眼构造中的孔洞大致平行层面伸长暗示在孔洞生成的同时或稍后可能曾在垂向压力下有过一定塑性变形。据此推测,这些孔洞应该形成在沉积物固结之前,但对其具体生成机理却还未取得共识。已有的成因解释包括沉积物干缩、有机质(尤其是藻类)腐烂、胀气和可溶性盐类矿物(如石膏)被选择性溶解或交代等。或许它本来就有多种成因。
图11-12 鸟眼构造
鸟眼构造的赋存岩石主要是极细晶、泥晶级石灰岩或白云岩且多与低等藻类的沉积作用有关,有些就与水平或波状叠层构造共生。虽然它们出现在沉积物被埋藏之后,但现在较普遍的看法是它们主要产在潮上带,其次是潮间带,而潮下带则比较罕见。
3)结核
在成分、颜色和结构构造等方面与围岩有显著区别的非层状单位的自生矿物集合体称为结核(concretion,nodule),也可看成是附生或寄生在围岩中、具有自己独立性状的另一种零星的岩石实体,常见于陆源碎屑岩、碳酸盐岩或古土壤层内部或层间界面上。结核外部形态变化很大,但多呈较规则到极不规则的瘤状,也可呈透镜状、饼状、姜状等。它与围岩的界线可以截然,也可模糊,大小从几毫米、几厘米到几十厘米多见,最大可达几米。按自生矿物成分,结核可分为钙质、硅质、铁质、锰质和磷质的等。有些结核的成分单纯,有些则混有围岩的成分。结核内部可以是均一的,也可以有某种非均一的构造形迹,如方格状、放射状、同心状、菜花状、网格状等,有时还隐约有与围岩层理连续过渡的层理痕迹,有些钙质、硅质结核内部还有生物遗体或遗迹。通常,钙质结核主要产在砂岩、粉砂岩和泥质岩(包括古土壤层)中,硅质结核主要产在碳酸盐岩中,其他成分的结核则可产在上述各种岩石中。
所有结核都是化学或生物化学成因的。按它与围岩形成和演化的关系,结核可进一步分为同生结核、成岩结核和次生(或后生)结核3种成因类型(图11-13)。同生结核是在大致与围岩沉积的同时,在沉积环境中形成的,常是胶体絮凝作用的产物。这种结核常有清晰的边界,成分比较单纯,内部均一或有放射状、同心状、菜花状等形迹,围岩层理与其边缘相切或圆滑地绕过。成岩结核是在围岩固结过程中形成的,可看成是围岩物质成分在固结阶段通过选择性溶解、运移再沉淀或围岩成分被交代的结果。这种结核有清晰或不清晰的边界,多切断围岩层理或保留有围岩层理的残余,但在上下边界处,围岩层理也可与之相协调或稍有变形,偶尔也可受围岩层理的限制,内部常含有围岩成分或含生物遗体或遗迹。次生结核是在围岩固结之后形成的,通常只是围岩溶洞的化学充填物,实际就是一种晶洞构造。这种结核边界清晰,围岩层理完全被它切断,内部矿物晶体多自形,有时有向心生长的趋势,在其中心部位有时还有未被填满的孔隙。它的形成多与围岩的某个裂隙系统有关。三类结核中以成岩结核最常见,它和同生结核都可在特定层位富集,其成分、颜色、大小和密集程度常是岩层对比的一个重要依据。
图11-13 结核的成因类型及与围岩层理的关系
1
可存储超大的数据量,不管有多少的世代,都可轻松保存,并永不遗失。
2
有效解决在家谱中出现的繁体与简体共存的现象
(
大多数的家谱中的古代人名多用繁体书写
,
后续的
也有简繁共存的现象。同时涉及到很多人名、地名,期间用到很多生僻字,大量的异体字、异构字
及古体字,且用字量较大
)
。
3
可编写目录,可以很方便的查看各支信息。
4
使用世系图、世系表的排版格式,以树状形式排列,脉络清楚、简单易看。
5
家谱中可加入图像、声音、人物传记等内容,保存多种性质的资料,方便各族人通过各种形式得以
了解
6
一个家族由一人世代繁衍,能发展到数百人至数千人,使用纸质家谱记载和研究都颇为不便,家谱
纸张易损,易缺失。
7
可放置在网络平台上,让更多的族人自由下载、添加。
赵姓家谱介绍 赵姓很早就有了自己的家谱,宋的《天水堂·赵氏族谱》把西汉名将营平侯赵充国世系的发展、演变做了详细的记载,在“汉传至宋系图”中列了一世祖赵充中至六十七世赵景雍,表明天水迁长安、又迁襄阳樊城、再迁洪州,至赵景雍时移居江南的历程。赵姓规定每0年修订一次家谱。现存赵姓家谱多是清代和民国初年纂修的 赵姓族谱的基本格式 赵姓族谱虽有以上种种类型,但从其发展历史来看,这些类型并非同时出现,而是大体经历了一个从简易家谱,到族谱、支谱、房谱,再到宗谱、统谱等联宗合纂的演进过程。同样,族谱的修撰格式也有一个从简单谱系、谱表到体例完备的发展过程。就现存清代、民国时期的赵姓族谱而言,其格式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谱序。这是每部族谱都不可缺少的内容,它包括本族人写的序和邀请外族人写的序,以及跋语等。外族人写序通常是当朝、当地的名人,或是与家族有特殊关系的人。谱序跋的内容大致是修谱缘由、修谱经过、家族渊源传承,有的谱中还阐发一些修谱理论。随着族谱撰修的次数增多,序跋也不断增多,所以一些大型族谱,其序跋篇幅很大。通常情况是续修次数越多,谱序就越长,谱序跋本身也就成了了解家族历史的重要资料。 二是谱例,即修谱凡例,主要阐明族谱的纂修原则、体例、领谱和族谱的管理原理。同治年间所修的《天水堂赵氏合修族谱》凡例共有0则。《山阴华舍赵氏宗谱》除录旧谱凡例外,还新增凡例若干条。 三是先世考与遗像赞。主要考述本姓来源、本族的历史和分支迁徙情况,尔后是把本家族中最显赫、有德行功业的先祖绘成遗像载诸谱端,并附像赞。这方面,民国年间所修的《东莱赵氏家乘》最具典型。不仅考述文字简明清晰,祖像的绘制也十分精美。在说明本脉出于蜀汉顺平侯赵云,世居成都府红花市之后,用四言联句表达家族的迁徙、兴盛情况,颇有特色:“聿维我谱,俱详历履,原籍西川,始白天水。明初迁莱,郡城安宅,嘉靖开科,隆万任职。伯镇封疆,仲总六卿,武勋相业,朝廷所荣。愿绍前烈,德言与切,绵长先泽,睦族敦宗。”另外,赵宋皇室后裔的族谱大多载录《太祖遗训》一文。 四是恩荣录。主要刊载皇帝和朝廷、地方官员对家族或家族成员的封赠文字和匾额。山阴华舍谱中有御印、御押,东莱赵氏有“诰命”、“封赠”、“荫袭”、“旌表”四项 五是家法族规。清末民初所修的赵姓族谱中,一般都是旧规、新规分列,内容庞杂,财产婚姻、祖业管理、家族往来,举凡为人处世的各个方面无所不包,且各个家族因自己的不同情况而有所侧重,但都不离敬宗收族这一核心内容。 六是祠堂坟墓。赵姓对祠堂、祖坟的修建历史、建筑规模、地理位置等都有详尽记载,有些谱中配有简单的绘图。其中大量内容是有关宗祠的管理规章,如山阴华舍赵氏谱中有“宗祠条规”、“陵祭条款”、“宗祠禁约”、“宗祠祭典”、“宗祠仪注”、“六陵仪注”、“宗祠仪注”、“六陵祭文”、“宗祠祭文”、“宗祠祭句”、“六陵联额”,另外还有历代相关的碑文、记颂等。 七是世系。这是赵姓族谱中的主要内容,占有的篇幅。世系可分两种形式,一是世系传录,即从一世祖开始到修谱日期止,家族成员的姓氏名号、生卒年月、简要阅历、妻室子女以及葬地封赠等情况;另一种是世系表或世系图,即以图表的形式记载该家族的血缘传承情况。在笔者所见的赵姓族谱中,后一种形式要多一些。 八是传记,包括行状、墓志铭、神道碑以及年谱等多种形式。传记又有德行、孝友、烈女、仕宦等篇目,与地方志的体例大体一致。 九是仕宦录,或称科第录,登载赵姓族内历代科第人仕者的名单,并简要记载他们的业绩及著述。 十是族产,包括祀田、祖山、义庄、庙产、房屋等。赵姓族谱对这一点相当重视,族田、祖山都写明地理位置和面积大小。同时《还记载族产的数量、买卖情况、管理细则、收支账目以及经营租佃。 十一是艺文或名迹录。收录赵姓族人或与家族相关的各种著述诗文吧!名迹录则是记载与赵姓家族相关的名胜古迹、山水桥梁、庵寺书院和亭台堂舍等。 十二是字辈谱与领谱字号 附录:光绪年间所修《暨阳章卿赵氏宗谱》谱目 卷一:总谱,包括江阴赵氏发源图、江阴赵氏世子总图、章卿赵氏四大支十一分支世系总图、发源谱、十六世总谱。卷二至卷十五,支谱。卷十六至十八,分支谱。卷十九,家范录,包括祖训、家法、祭法等。卷二十,义田录,包括义庄、义庄条规、义田细则。卷二十一,世济录,含科举、世荫、胄子等。卷二十二,先茔录。卷二十三,先茔图。卷二十四,墓志行状。卷二十五,丝纶录,包括制、敕书等。卷二十六至二十九,文乘录,录家族艺文。卷三十,节录,内含历修谱序、后序、跋等。 ------------------------------------------------------- 赵姓家谱文献目录 全国·赵氏宗藩庆系录口口卷 全国·油麻村赵氏宗谱六卷 藏地:河北大学(清)赵龙生修清光绪二十九年(10)孝思堂木刻 全国·赵氏族谱四卷 藏地:南京大学清宣统二年(110年)赵尔巽四川刻本北京密云·天水郡赵氏族谱三 河北满城·玉川赵氏宗谱不分卷 藏地:美国(民国)赵述诚等修 1年钞本 一册 河北迁安·泺阳赵氏东门统谱六卷 藏地:吉林大学 美国(民国)赵云路等修 1年唐山泰石印局石印本 河北丰润·赵氏西门统谱七卷 藏地 :华东师范大学 日本 美国(民国)赵庶蕃 赵春林增纂 1年唐山同泰刷印局石印本 七册 山西洪洞·赵氏族谱二十卷 藏地:美国(清)晨等辑清雍正四年(门)边贻斋刊本 四册 山西洪洞·赵氏族谱四卷 藏地 :中国国家图书馆(民国)赵景宸汇编 1年济南茂文斋印刷局铅印本册 山西·阳林赵氏家谱 藏地:台湾清嘉庆十年(10年)钞本 一册 辽宁本溪·赵氏谱册一卷 藏地:辽宁本溪市城厂镇九龙口村(清)赵永连纂复印清康熙间刊本 辽宁本溪·赵氏分清谱册一卷 藏地:辽宁本溪市碱厂镇厂西街(民国)赵永顺纂 11年铜刻本 辽宁本溪·赵氏谱册一卷 藏地:辽宁本溪市清河城满族乡小市五七街(民国)赵芳贵纂复印本 辽宁本溪·赵氏谱册一卷 藏地:辽宁本溪市清河城乡清河村赵振铎纂 辽宁辽阳·赵氏家谱 藏地:中国国家图书馆(清)赵宏恩辑清乾隆二年(1年)赵氏刻本 上海·忠诚赵氏支谱二卷附一卷 藏地:吉林大学 哈尔滨师范大学 美国(民国)赵锡宝编 1年上海彩文协记印刷公司美术 江苏·宿迁县赵氏家谱四卷 藏地:扛苏泗洪县公安局档案室(缺卷 ) (民国)赵培心 赵光启整理 1年半部堂重修本 江苏兴化·赵氏念初族谱不分卷 藏地:吉林大学(清)赵恭生等修清同治十二年(1年)活字本八册 江苏南通·崇川赵氏祚德堂宗谱不分卷 藏地:江苏南通市图书馆(清)赵国祯修清同治十三年(1年)刻本六册 江苏镇江·大港赵氏重修宗谱不分卷 藏地:中国国家图书馆(明)赵邵颛纂明钞本 江苏镇江·润州赵氏宗谱不分卷 藏地:日本美国明崇祯十七年(1年)刊本 四册 江苏镇江·大港赵氏族谱六卷 藏地:北京大学 吉林大学 日本 美国(清)赵紫瑜续修清康熙二十八年(1年)刻本 江苏镇江·大港赵氏增删构正重修家史八卷 藏地:吉林大学(清)赵中道 赵克全续修清雍正八年(10年)刊本 十册 江苏镇江·大港赵氏族谱 十二美国汪乾隆四十四年(1年)刊本 十二册 江苏镇江·古润洪溪赵氏族谱十卷 藏地:中国科学院图书馆(缺卷)(清)王文沼 赵明礼撰清乾隆四十七年(1年)刊本 江苏镇江·大港赵氏族谱不分卷 藏地 :美国(清)赵元勋等修清乾隆五十三年(1年)刊本十四册 江苏镇江·大港赵氏族谱十卷 藏地:日本(存卷-10)美国(存四册)(清)赵廷芝续修清嘉庆十四年(10年)刊本 江苏镇江·大港赵氏斗星分宗谱十卷 藏地:吉林大学(清)赵书田续修 清道光三年(1年)刻本 江苏镇江·梅巷赵氏宗谱八卷 藏地:日本美国(清)赵彦等修清道光九年(1年)悼叙堂刊本 八册 江苏镇江·大港赵氏分谱六卷 藏地:日本美国(清)赵方栋等修清道光十年(10年)木活字本 六册 江苏镇江·大港赵氏分谱八卷 藏地:日本美国(清)赵沣 赵槭等修清咸丰元年(11年)木活字本 十六册 江苏镇江·大港赵氏第八大分大二公支下屏翰分宗谱十四卷 藏地:日本 美国(存卷-1)(清)赵存高等修 清同治六年(1年)木活字本 江苏镇江·洪溪赵氏庆三公支下分谱三卷 藏地:吉林大学(清)赵念祖修 赵增复续辑清同治十二年(1年)活字本四册 江苏镇江·梅巷赵氏重修宗谱十二卷 藏地:扛苏苏州市图书馆(清)赵时芬修清光绪七年(11年)活字本美国十四册 扛苏镇江·大港赵氏斗星分宗谱十二卷 藏地:中国国家图书馆(清)赵雨三主修清光绪八年(1年)活字本 江苏镇江·大港赵氏分谱六卷 藏地:江苏镇扛市博物馆清光绪三十四年(10年)木活字本 江苏镇江·古润洪溪赵氏族谱十六卷 藏地:吉林大学(清)赵明俊修清宣统二年(110年)活字体十册 江苏镇江·大港赵氏第四大分仁三公裔下煜载分续修宗谱四卷 藏地: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民国)赵赓元纂 111年活字本 十一册 江苏镇江·大港赵氏文翕分谱十卷 藏地: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图书馆(民国)赵蓉曾纂 11年活字本 十册 江苏镇江·大港赵氏族谱十四卷 藏地:河北大学(民国)赵文麟修民国四年(11年)木刻本十四册 江苏镇江·梅巷赵氏重修宗谱十七卷 藏地:美国(民国)赵桐 赵衡辑民国六年(11年)惇叙堂刊本五十册扛 苏镇江·大港赵氏迁居住驾庄重修族谱十卷 藏地:日本美国(民国)赵治中主修 1年木活字本 三十册 江苏·丹徒赵氏支谱二卷首一卷 藏地:美国(清)赵楫等修清道光三十年(10)活字本二册 江苏·丹徒赵氏支谱二卷 藏地:吉林大学上海图书馆 — (清)赵邦翰重纂清光绪十二年(1年)活字本 四册 江苏扬中·赵氏家谱 藏地:江苏扬中县民国间木刻本六册 江苏丹阳·赵氏宗谱 藏地:中央民族大学(明)廷桂编 江苏丹阳·云阳赵氏重修宗谱六卷 藏地:中国国家图书馆 吉林大学(清)赵学曾重修清光绪三十三年(10年)排印本 六册 江苏丹阳·云阳鸥溪赵氏家乘三十二卷 藏地: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清)赵佛纂 1年榖诒堂铅印本三十五册 江苏句容华阳赵氏宗谱 藏地:江苏句容县夫王乡赵巷 11年木活字本 十三册 江苏常州·观庄赵氏分支小谱四卷 藏地:美国 (清)赵味辛等修清同治二年(1年)活字本四册 江苏·常州观庄赵氏支谱十六卷首一卷末一卷 藏地:辽宁图书馆 江苏常熟市图书馆日本 美国(清)赵烈文辑清光绪二年(1年)木活字本一卷 江苏·常州观庄赵氏支谱二十一卷 藏地:中国国家图书馆 江苏常州市图书馆 江苏苏州市图书馆 1年活字本十二册 江苏常州·寺庄赵氏宗谱十二卷 藏地:吉林大学(清)赵昉等纂清光绪十年(1年)敦睦堂刻本十二册 江苏常州·寺庄赵氏宗谱十六卷 藏地:中国国家图书馆 11年敦睦堂活字本 十六册 江苏常州·赵氏近支人丁册 藏地:江苏常州市图书馆(民国)赵毓森编订 11年石印本 一册 江苏常州·赵氏族谱 藏地:江苏常州市图书馆清稿本 一册 江苏武进·焦溪河口赵氏族谱四卷 藏地:美国(清)赵端思等修清光绪十一年(1年)敦睦堂刊本四册 江苏武进·西盖赵氏族谱十二上海图书馆美国(清)赵洪良等修清光绪十二年(1年)永思堂重刻本二册 江苏武进·将林赵氏宗谱十卷 藏地: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民国)赵书文主修 1年
沉积岩的构造
本文2023-11-07 20:24:22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4314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