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国故都位置在哪里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07浏览:4收藏

巴国故都位置在哪里,第1张

巴国故都景区位于湖北省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渔峡口镇,西邻巴东,南接五峰。2011年3月29日,巴国故都景区正式对外开园迎宾。整个景区分为香炉石早期巴人遗址公园和白虎垄廪君陵两部分,香炉石遗址位于渔峡口镇东南05公里的清江北岸。

该遗址于1983年发现,面积3万多平方米,遗址年代最早为距今4000余年。因修建隔河岩水库,在著名考古专家王善才主持下,考古队于1988年、1989年和1995年分三次对香炉石进行抢救性发掘,在遗址中心地区获得夏、商、周时期的石器、陶器、骨器和铜器等文化遗物近万件及一批早商时期的巴人墓葬,还发现大批商、周时期的甲骨和两枚商末周初时期的陶印章。经专家考证,香炉石遗址附近是我国古代巴人最初定居的都城(即夷城)所在地。它的发现,证明早期巴人不仅没有失踪,而且源流也基本搞清。随着考古的层层深入,专家认定,长阳就是巴人故里。还建有600多平方米的出土文物展览厅,修筑了循环参观道、观景台和停车场等。

香炉石遗址出土的文化遗物:通过考古发掘,揭露出的文化堆积比较厚,最厚的达5米以上,分为7个自然堆积层。除第1、2层被扰乱外,余皆保存完好。经过测年研究,从第7层至第3层的年代分别是夏时期、早商时期、晚商时期、西周时期和东周时期。出土遗物的种类较多,有石器、骨器、陶器、铜器、甲骨、印章、贝币和动物骨骼等多种,第3层还出有铁器。其中最具有时代特征和民族风格的文化遗物是各种陶器。

第7层出土的陶器有罐、釜、瓮、钵、豆和纺轮等,第6层有釜、罐、盆、瓮、钵、豆、杯、盘、纺轮和网坠等多种;第5层有釜、罐、钵、豆、杯、纺轮和网坠等;第4层有釜、罐、瓮、_、盆、钵、碗、盘、豆、杯、器盖、纺轮和网坠等多种,第3层有釜、鬲、罐、瓮、_、盆、钵、碗、盘、豆、杯、纺轮和网坠等。各层出土的主要陶器中,都有明显的巴文化特征,如陶钵、陶罐、陶釜、陶豆、陶尖底杯等等都是。

香炉石文化即早期巴文化:鉴于香炉石遗址出土文化遗物的丰富,且又有明显的巴文化特征,加之地层关系又比较清楚,所以发掘后,很快引起了各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经过考古学家们的认真整理和对比研究,发现这里出土的大口平底或圜底夹砂罐,敞口、鼓腹夹砂圜底釜,圆唇、敛口、平底钵和尖唇侈口、鼓腹内敛尖底杯等一群为代表的陶器,既不同于清江流域及其附近长江三峡地区一些史前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遗存,又不同于北方黄河流域夏、商文化的类型,故将这一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古代文化另立一种文化名称,命名为“香炉石文化”。这一文化的时限,上接新石器时代末期,下至西周时期,即距今4000多年到3000年之间。这一文化,在长江三峡一带常被人们称为“商周时期一种新的文化类型”,其实就是与“香炉石文化”相类似的文化遗存,只是都没有香炉石遗址出土的那么多,那么典型,那么自成体系的陶器群体。这说明香炉石遗址的文化遗存,既有它的独特性,又有它广泛的代表性。尤其是这里出土的大批商周时期的甲骨和商末周初时期的我国最早陶印章,这是非常引人注目的,是我国南方各省、区都没有过的重要发现。

香炉石遗址现已被湖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全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树立了保护标志,划定了保护范围,成立了相应的管理和保护组织,明确了保护责任。现在已将这处保护单位辟为香炉石文化遗址公园,在遗址外围新建陈列馆600平方米、停车场800平方米。在公园入口处增设了各界人士书写的题词碑铭。为确保安全,又保持原貌特征,在遗址内铺设保护性的青石路面1000米,青石台阶1100步和栏杆340米。

走进巴国故都景区的白虎垄廪君陵园区,可以看到整体修缮一新的巴人先祖廪君陵,占地8000平方米,墓高13米,直径90米。陵墓前建有祭祀亭,是廪君陵的标志性建筑。陵墓后有土家族大姓“白虎垄堂”覃氏宗祠等。香炉石早期巴文化遗址公园占地3万多平方米,严格按照古籍记载和地下考古发现还原历史旧貌,不改变现有地貌和生态,把山水自然风光和远古历史文化融为一体,再现古代巴人生活情景。

为了顺应清江旅游发展的需要,渔峡口镇现成立了旅游接待专班,负责各地游客前来祭祖和观光的接待事宜。

长阳清江画廊

麻池古寨

清江古城

北纬三十度岛

仙人寨

倒影峡

武落钟离山

源出有四: 1、出自夏朝有覃怀地,为覃怀氏之后,以地名为氏。据《姓氏考略》载,“夏有地名覃怀,居者以地为氏为覃氏。”。“覃怀”是地名,夏代时的称谓,今河南温县周围为覃怀,底绩是覃怀之地的最底部。《禹贡》云:“覃怀底绩至于衡漳”。《左传》云:“覃怀,近河地名。”“衡”是称其重量,漳是河流之意,“衡漳”就是黄河称起的地方。《左传覃怀注疏》云:“河内郡有怀县,在河之北,善覃怀二字为一地,故云近河地名。”河南温县周围,夏称覃怀地,秦汉称河内郡,唐宋称怀州,元以后称怀庆府。覃怀底绩是这块方的底部,即今温县北平皋村,也是汉代以前的古地邢丘。“覃怀”字意来自甲骨文中的解释。考古学家罗振玉说:“覃像酒盈樽,(古代的酒壶)。郭沫若和陈梦说,“覃”字上面的“西”字,是酒壶的盖,西下的“曰”是酒壶的大肚,“十”字底部为尖状,插入地中便于存放。这些历史大家考析的覃字,正是古代覃怀地区的形貌。覃怀地区,西与北是太岳山脉,南与东是万里黄河。在今邢台、安阳一带为“西”处,在今焦作、沁阳一带为“曰”处,在今温县北平皋为“十”的下底处。北平皋四面环水,中为突起高地,黄河过此后,开始东北去,故称底尖部。此地有一部落叫覃怀氏,其后以部落名为姓,称为覃怀氏,后简改为覃(T醤 音谭)姓,称为覃氏。 2、出自南方少数民族姓氏,为复姓皇覃氏所简改。据《姓氏考略》载,夏有皇覃氏部落,其后亦简改为覃氏(Q韩 音秦)。相传覃元先(南梁南海人,即今广东省南每人,相传是皇覃氏之后人)义勇隶属。 3、出自姒姓,源自春秋时谭氏为避难所简改为覃氏(T醤 音谭)。谭姓源自春秋时代是以国为氏。根据《万姓统谱》、《谭氏家谱序》等文献记载,谭姓家族的祖先本是上古圣君夏禹的姒姓后裔,周朝初年大封先圣之后时,把他们封于谭国,爵位为子爵,后为齐国的附庸国,到春秋时代齐桓公称霸诸侯,就于周庄王五十四年,即公元前683年,将谭国吞并了,当时谭国的主人谭子奔到莒国去避难,失去祖国的谭国公族后裔就“以国为氏” 而姓了谭(见《谭氏家谱序》)。覃姓为谭姓避祸去言字为覃姓(见《万姓统谱》)。故谭与覃应为一家。 4、出自曋姓,为巴人曋氏所改,覃(X鷑 音荀)姓为土家族最大姓氏之一。土家族覃姓以鄂西南山区腹地长阳、招徕河最为集中,据《覃姓族谱》称:招徕河是覃姓圣地。覃是早期巴人四姓之一,有学者考证,“覃氏源于曋姓”,这证明早期巴人四姓,曾居住在招徕河流域。《中国覃氏通书》采纳“台湾覃氏宗亲会”所编族谱的说,其中把覃姓的祖先追溯到谭姓、覃怀氏、伯夷叔齐……土家族也有覃姓,但他们是古代巴人曋氏的后裔,和壮族覃姓可能来源不同。 得姓始祖:伯益。覃姓的始祖是有竹氏的伯益,生活在虞舜时期协助大禹治水。当时,温地竹林茂密,生活在此的族群,有一支以竹为图腾称有竹氏,首领是伯益,住在今北平皋处。此地周围今日仍然竹林丛生,晋代有“竹林七贤”在此地活动。当大禹治水来到这里后,伯益开始协助他治理济河、沁河和黄河。其后,伯益携族人向东,随大禹往东至兖州地治水,今河南浚县有覃氏族人数千人,是伯益族人留居下来的,他们以祖地“覃”为姓氏。伯益族人一直随大禹治水迁徙,最后到了江南的会稽(今浙江韶兴),其族人散居到各地。但是,他们不忘自己的祖地,均以覃怀地名为氏,在各地产生了覃的姓氏。另外,在周代期间,有竹氏迁出外地的有称孤竹氏,一支被封在今山东的章丘、历城一带建谭国,后谭国被齐国所灭,在逃亡中去“言”字边以覃为氏,《姓篡》中说:“覃本谭氏,避难改。”故覃氏后人奉伯益为覃姓的得姓始祖。长阳的覃姓长阳土家族自治县覃姓有四,一是渔峡口“光裕堂”覃姓;二是贺家坪“普舍堂”;三是柿贝“中州堂”覃姓;四是枝柘坪“离光堂”覃姓渔峡口“光裕堂”覃姓祠于白虎垄。谱载:一世汝先公原籍汉中,唐徙瞿塘,因有敕授总管之职,官于施州。其后裔十世伯圭、伯坚,伯圭生子二,长曰仕魁,宋僖宗五年授中建元帅,殁葬蹇家园(原属长阳,今属五峰);次子曰仕杰,居中建,后分派住榔坪。伯坚授行军总管,守施州,有子仕元,后裔分住长阳招徕河、盐池等处。传至28世有天标、天顺、天玛三兄弟。天标入川;天顺于明初授武德将军,守施州;天玛入佷报垦。贺家坪“普舍堂” 《覃氏族谱》,民国十一年(1922)宜都章文伯石印,覃达夫主修,版心题“普舍堂”。明初覃天玛入佷报垦,徙长阳贺家坪三友坪,成为贺家坪覃姓之祖,覃姓祠于皮村。柿贝“中州堂”覃姓:谱载,“元之季世,有公光显,由四川马侯府中州大坝细沙溪携眷来长邑,遂家焉。”枝柘坪“离光堂”覃姓:谱载,一世祖覃行义、覃行让,均家于江西,元末,祖公燕烈、燕宁、燕明三兄弟避兵四川,后下至宜都红花套西入佷山,燕明托业于两河口,燕宁托业于七丘螺丝坪,燕烈托业于招徕河龙杖坡。“当年三公于三所坟分手,恐异日子孙失序,乃对天同约一誓:不吃见丧饭,吃者黄肿病死……”后三公子嗣众多,皆问誓而知同宗。据湖南长沙《覃氏族谱》介绍:覃燕烈,行一字承之,外号龙丈先生,生于元大德八年(1304)甲辰,及至正,诰勅西藩侯爵,更勅俨覃佐理。公于至正36年(1376)卒,寿73岁,葬石龙坳亥山已向,有碑。姜氏,生没未详,附葬公墓。子一:朝玺。湖南长沙《覃氏族谱》共20卷16册,离光堂,木活字本,

不知道你说的是哪一个,看下方资料:

1土家族先祖廪君陵

位于长阳渔峡口镇西北千米处,海拔368米。陵园占地25亩,其中先祖廪君墓占地8000平方米,墓高13米,直径90米。环陵墓铺设有长320米、宽3米的青石板人行道,陵墓前建有占地面积100多平方米的祭祀亭。陵墓后有土家族大姓“白虎垄堂”覃氏宗祠。陵园内建有题词碑林走廊,镌刻有石碑30余块。廪君神道全长420米、宽3米,其中建有青石台阶360级直上廪君陵园。廪君神道石牌坊矗立在420米长的神道最前沿,宽10米,高6米,四柱三门,正门上方横眉上刻有汪国新(画家)题写的“廪君神道”四字篆书,四柱上刻有两幅对联:“虎冲霄汉载雄魄,垄镇巴山乘大风”、“香炉石畔建夷城威振渝东黔北,白虎垄头护巴胄德被汉南湘西”和象征吉祥的白鹤祥云图案。左右两门上方刻有精制花纹,四柱下方均有石鼓状的花纹抱柱10个,整个牌坊高大雄伟。

2李发轫夫妇墓

位于长阳渔峡口镇高峰村。亦称极乐宫墓。系民国时期墓葬,为李发轫、覃凤英夫妻合葬墓。占地面积约105平方米,由封土、碑楼、石亭、石院四部分组成。为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

3自在宫墓

位于长阳资丘镇杨家桥村。又称“向廷植夫妇墓”。始建于清朝光绪元年(1875年),占地面积96平方米,碑体为三层叠涩,深22米,宽17米,高375米,碑前有两根龙浮雕廊柱,支撑着刻有八挂图的太阳板,碑上刻有楷书对联和八仙过海等民间传说图案,墓周围为1×08米的画像石,石刻技法有阴刻、阳刻,石刻工艺精致。古墓雕梁画栋,气势恢弘。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另一说极乐宫占地面积105平方米,周围垒砌石垣,墓前立三重楼阁式石碑楼,高49米,宽435米,两侧立石鼓、共嵌石碑三通,碑前为石院,长105米,宽63米,高13米,石板铺地。院内设三层楼阁式石亭一座,与碑楼相对,平面呈六角形,通高49米,角檐飞挑,一、二层分设六根柱廊,每层柱廊形状各异,柱础饰不同花草图案,每柱四方分别刻有对联,字体有楷、隶、篆、行、草等,一层内嵌石碑,四面均为楷书碑文,二层内嵌石花瓶,顶部为石刻古钟装饰。碑前设香炉、石桌。石桌两侧立石柱,石柱见方为02米、高1米,石柱顶端雕刻“青牛“、“麒麟“。石亭两侧各立上细下粗旌表,高283米,正面行书对联,院右侧石门楼1座。碑楼、石亭、门楼浮雕镂雕的是民风民俗人物和花卉图案,其石刻技法有阴刻,阳刻、镂孔。该墓规模之大,石刻工艺水平之精,而且保存完好,在鄂西地区实属少见。

4丁母覃氏墓

位于长阳榔坪镇秀峰桥村。丁母覃氏为皇帝御批的“贞女”,始建于光绪二年(1876年),坐南朝北。封土底径410米,高170米,墓前立四柱三间三重楼阁式碑,一层四柱阴刻楷书楹联,内嵌碑三通,碑文记墓主生平,二重柱刻花瓶、花卉,枋雕人物故事、花草及二龙戏珠图案,额间书“八仙“,三重柱浮雕金童玉女,枋间饰“双龙盘柱”,内书“圣旨旌表“。墓前置石鼓、石案、石香炉,四周设围栏,并可转通,正前门柱上饰石象,栏板内外均浮雕人物故事图案等。该墓布局对称,石刻工艺讲究,为研究清江流域的墓葬习俗提供了珍贵资料,曾入选“2009年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重要新发现”。

5都镇湾古墓群

位于都镇湾镇重溪村。建于清同治年间,墓碑高3米,宽4米,占地约10平方米;碑上文字清晰可见,保存完好。

津洋口两河口胡氏墓碑

6吕士扬夫妇墓

位于长阳资丘镇陈家坪村。建于清朝光绪8年(1882年)。该墓规模宏大,石刻工艺精细。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7田思夫妇墓

位于资丘镇五房岭村。为田思(字正国)夫妇墓。据碑文记载,田思生于乾隆38年,夫人田氏生于乾隆36年,但卒年均系空白。碑文中用很大篇幅记载了女主人的身世。文中说,当初田思“家世寒微”,而夫人田氏“系出名门”,从麻栗司迁居五房岭而“富甲一乡”。尤难得的是,古碑上还刻有长阳南曲名段《渔樵耕读》的意境和人物造型,栩栩如生。

此外,长阳还有贺家坪镇老雾冲家族墓地和磨市镇芦溪向氏家族墓。

巴国故都位置在哪里

巴国故都景区位于湖北省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渔峡口镇,西邻巴东,南接五峰。2011年3月29日,巴国故都景区正式对外开园迎宾。整个景区分为香炉...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