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姓氏家谱
http://wwwwschnnet/
一、寻根溯祖
1、出自姬姓。西周初年,周武王封他的儿子叔虞于唐,号唐叔
虞。唐叔虞的后代被封于温(今河南温县),其后代子孙遂以封地名
命姓,称温姓。
2、出自郤姓。周初,苏忿生在周朝任司寇,被封在温。公元前650
年,温国被北狄人攻灭,国君温子逃往卫国,称为温氏。后来晋国攻
灭狄人,温就成为晋国大夫郤至的封邑。当时郤至在鄢陵之战中指挥
晋军打败楚军,成为晋国执政大臣,郤氏一家三族权倾朝野,引起其
他晋卿的嫉妒。晋厉公对郤氏专权不满,早就想找借口除掉国中的这
些强宗大族。有一次,晋历公带着群臣打猎,郤至打着一头野猪,派
人给历公送去,却被历公宠幸的寺人孟张夺去,郤至一怒之下射死孟
张。晋历公对此大为恼火,说:"这家伙欺负到我头上来了!"决定除
掉郤氏。这个消息被郤氏知道了,郤錡便主张先攻杀历公,郤至却认
为宁可被杀也不能犯上作乱。结果历公纠合了一批与郤氏有怨仇的臣
子灭掉了郤氏。郤至的子孙中有逃到国外的,以封邑命姓,称温姓。
3、出自己姓。是上古颛顼帝高阳氏的后裔。
二、郡望堂号
1、堂号
"三公堂":唐朝时,温大雅(温彦宏)为礼部尚书,封黎国
公。其二弟大临(温彦博)为中书令,封虞国公。三弟大有(温彦将
)为中书侍郎,封清河郡公。时称"一门三公"。
2、郡望
平原郡:西汉时置郡。相当于现在山东省北部平原县一带。
太原郡:战国时秦置郡,治所晋阳,在今山西省太原市。
汲 郡:晋代时置。相当于现在河南省汲县一带。
清河郡:汉高帝时置。相当于现在河北省清河至山东省临清
一带。
========================
源自上古;望出平原。
诗赋精工,佥羡西昆雅体1;
文章璀灿,允称江左高才2。
注释:1唐代诗人词人温庭筠(812-约870),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东南)人。曾任随县和方城县尉,后官至国子助教。他精通音律,才思敏捷。晚唐考律赋,八韵为一篇,据说他八叉手即告完成,故人又称他为“温八叉”。诗与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又以词闻名,并对词的发展有很大影响。诗存310余首,词存约70首。有《温庭筠竺集》等。西昆体,指温庭筠、李商隐追求词藻、堆砌典故的文风。有《西昆酬唱集》,故称西昆体。
2后魏中军大将军温子升,字鹏举,冤句人。博览百家,文章清婉。平熙初,对策高第,补御史。有文集三十五卷。被誉为“江左文人”之一。
四代持名节3;一门尽公卿4。
注释:3唐代礼、工部尚书、黎国公温大雅及其四代孙太常侍温佶,均名重节高。
4唐代名宦温彦宏、彦博、彦将(大雅、大临、大有)兄弟三人,并州人,俱知名。高祖时,彦宏参予机务,官吏部尚书,封黎国公;贞观中,彦博封虞国公;彦将封清河郡公。时称“一门三公”。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犹存壮心5。
注释:5明代进士、监察御史温如玉书联。温如玉,郧县人。官至山东按察司副使。
数丛沙草群鸥散;万顷江田一鹭飞6。
注释:6唐代诗人温庭筠《利州南渡》诗联句。
瓶梅香笔砚;窗雪泠书琴7。
注释:7温秀才书房联。见《中国对联大辞典》。
======================
1世温厚仲立,传家国开宗。贤乃道之宝,儒为席上珍。
2江西万载 温氏族谱 民国三十一年 6卷前编后编 温明照主修 9册(本网站可提供光盘或复印)派语01-1088878
宗良(克)尚玉温,思廷嘉润(和惟)春。圣世文光大,英明俊秀伦,天开奇彩凤,人萃瑞祥麟,桂茂香傅远,兰芳枝永新,景运同元泰,朝家代作宾。
参考资料:
发祥于山西的温氏家族,共有两支主流。一支传自唐叔虞。一支则是却至的后裔。唐叔虞是周成王的幼弟,当辅政的周公并灭唐国时,由于“桐叶封弟”的缘故,被封在唐国。后来并发展成为春秋时代一度称霸诸侯的晋国。却至,也是春秋时期晋国的名人,世代都是位高权重大夫。由此可知,现在的温姓人,不论系出何支,都是具有十分荣耀的家世源流的。 南方的温氏家族也是距今1600多年前晋朝东渡名臣温峤的后裔。当时,温峤举族定居于江西南昌,世代子孙就在这带地方繁衍滋长。到了唐朝末年,才为了逃避黄巢之乱,再向南播迁到福建。宋代末年,蒙古人来势汹汹,福建的温氏又经过长汀逃到浙江的杭州,并且分为两支,先后到达广东各地继续不断地茁壮。
温姓氏家谱
本文2023-11-07 19:22:10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4311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