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家家谱辈分如何排列的呢?
沈氏字辈:“恭伏良隆厚福守正承先业贻谋启后庆锡树维贤积德嘉乃永开宗寿益绵”
沈姓主要源出于嬴姓、姒姓、姬姓和芈姓。沈姓在《百家姓》中排列十四位。至2007年,中国沈姓近600万人,占中国总人口的05%,排列第37位。
沈氏最早起源于今河南、安徽两省之间。春秋战国时期,逃至楚国的沈氏族人,仕楚为左司马,并世袭此官,长期居于叶邑(今河南叶县)。
先秦时,沈姓主要活动于河南、湖北地区,在山西、安徽、陕西、甘肃、四川等地也有沈氏的足迹。东汉时,沈姓进入浙江,子孙昌盛,一直到隋朝,浙江武康的沈姓发展成著名的望族。唐朝的两次中原出发南下移民潮中,沈氏为其中一姓进入福建,随后移民广东,明末沈姓始入台湾。
《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入了沈姓历代名人466名,占总名人数的103%,排在名人姓氏的第十七位;沈姓的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168%,排在并列第十位;沈姓的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165%,排在第十四位;沈姓的著名美术家占中国历代美术家总数的213%,排在第十位。
扩展资料:
沈姓出名人物,最早见于史书的,当数春秋时代的高士沈郢,历史上沈姓的重要人物有:西汉济阴太守沈靖;南朝梁文学家沈约;隋朝吴兴太守沈法兴;唐朝诗人沈佺期,武则天时代宰相沈君谅,文学家沈亚之、沈既济,书法家沈传师,诗人沈千运;北宋科学家兼政治家沈括。
元朝戏曲家沈和;明朝画家沈周,戏曲理论家兼作家沈璟,文学家沈德符,散曲家沈仕;明清之际戏曲作家沈自晋;清朝两江总督沈葆桢,医学家沈金鳌,画家沈铨,诗人沈德潜,史学家兼文学家沈钦韩,学者沈垚,哲学家兼经学家沈善登,法学家沈家本。
民国历史学家兼书法家沈曾植;当代文学家沈雁冰(茅盾),民主革命家沈钧儒,经济学家沈志远,外科学家沈克非,机械工程专家沈鸿,果树园艺学家沈隽,作家沈从文,书法家沈尹默,医学兼生理学家沈其震,剧作家、**艺术家沈乃熙(夏衍)。
参考资料:
三千里外一条水
十二时中两度潮
〔五代吴越〕契盈题杭州碧波亭 新年纳余庆
嘉节号长春
〔五代后蜀〕孟昶
木稼曾闻达官怕
山颓今见哲人萎
〔宋〕王安石挽韩琦 爽气西来,云雾扫开天地憾
大江东去,波涛洗尽古今愁
〔宋〕苏轼题武昌黄鹤楼
门前莫约频来客
座上同观未见书
〔宋〕楼钥 天边将满一轮月
世上还钟百岁人
〔宋〕吴叔经贺友寿
露花倒影柳三变
桂子飘香张九成
〔宋〕李清照 佩苇遵考训
晦水谨师传
〔宋〕朱嘉
东墙倒,西墙倒,窥见室家之好
前巷深,后巷深,不闻车马之音
〔宋〕朱熹赠友 春风阆苑三千客
明月扬州第一楼
〔元〕赵孟頫题扬州迎月楼
光依东壁图书府
心在西湖山水间
〔元〕杨瑀 破虏平蛮,功贯古今人第一
出将入相,才兼文武世元双
〔明〕朱元璋赠徐达
海无波涛,海瑞之功不浅
林有梁栋,林润之泽居多
〔明〕高刚 赤手挽银河,公自大名垂宇宙
青山埋白骨,我来何处吊英贤
〔明〕王守仁题于谦庙
未必串关别名教
须知书户孕江山
〔明〕徐渭题青藤书室 风云三尺剑
花鸟一床书
〔明〕左光斗
一水抱城西,烟霭有无,拄杖僧归苍茫心
群峰朝阁下,雨晴浓淡,倚栏人在画图中
〔明〕杨慎题昆明华庭寺
是何意态雄且杰
不露文章世已惊
〔明〕杨继盛 岂有文章惊海内
漫劳车马驻江干
〔明〕王百谷
每闻善事心先喜
得见奇书手自抄
〔明〕祝枝山 天为补贫偏与健
人因见懒识误称高
〔明〕陈继儒
塔顶葫芦,尖捏拳头捶白日
城头箭垛,倒生牙齿咬青天
〔明〕冯梦龙 德从宽处积
福向俭中求
〔明〕王时敏
托钵归来,不为钟鸣鼓响
结斋便去,也知盐尽炭无
〔明〕普荷禅师题昆明筇竹寺 鱼有化机参活泼
人无俗虑悟清凉
〔明〕董其昌题杭州灵隐寺小方池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画、天下事,事事关心
〔明〕顾宪成 少作书生,未见长堂入室
老为庙祝,粗知扫地焚香
〔明〕李贽
斗酒纵观廿四史
炉香静对十三经
〔明〕史可法 涧雪压多松偃蹇
岩泉滴久石玲珑
〔明〕史可法
史笔流芳,虽未成名终可法
洪恩浩荡,不能报国反成仇
〔明〕黄石斋回绝洪承畴劝降 清风有意难留我
明月无心自照人
〔明〕王夫之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何处更着点尘
茶烟乍起,鹤梦未醒,此中得少佳趣
〔清〕朱彝尊题桂园 老拳搏古道
儿口嚼新书
〔清〕金圣叹
读生前浩气之歌,废书而叹
结再世孤忠之局,过墓兴悲
〔清〕蒋士铨题史可法祠 前辈典型,秀才风味
华嵩品格,江海文章
〔清〕王梦楼赠蒋士铨
清潭三尺竹如意
宴坐一枝松养如
〔清〕梁书同 天气乍晴花满树
人家久住燕双飞
〔清〕梁书同
耽文艺如嗜欲
经古人为明曹
〔清〕石涛 菊花潭里人同寿
扬子江头海不波
〔清〕阮元
下笔千言,正桂子香时,槐花黄后
出门一笑,看西湖月满,东浙潮来
〔清〕阮元题浙江贡院 精神到处文章在
学问深时意气平
〔清〕石韫玉
种树乐培佳子弟
拥书权拜小诸侯
〔清〕沈德潜 澄江静如练
长啸气若兰
〔清〕李世卓
人世难逢开口笑
老夫聊发少年狂
〔清〕王文治题戏台 古迹虽陈犹在目
春风相遇不知年
〔清〕王文治
慷慨谈世事
卓荦观群书
〔清〕齐彦槐 月白风清其有意
斗量车载已无名
〔清〕许宗彦自挽
东壁图书西园翰墨
南华秋水北苑春山
〔清〕刘熙载 行而不舍若骥千里
纳无所穷如海百川
〔清〕冯煦
四面荷花三面柳
一城山色半城湖
〔清〕刘金门题济南大明湖 九顶云霞披雾出
三峨风雨过江来
〔清〕袁之秘题乐山凌云寺
舣舟碧山麓,月出山之颠
夕曛犹在照,凉辉忽满前
〔清〕金武祥 金石长不朽
丹青本无双
〔清〕李瑞清
异代不同时,问如此江山,友蜷虎卧几诗客
先生亦流寓,有长留天地,月白风清一草堂
〔清〕顾复初题杜甫草堂
红友忧分贤圣品
绿卿看长子孙枝
〔清〕邓石如 旧书细谈犹多味
佳客能来不费招
〔清〕黄钺
游者当知山所向
静时犹有水能听
〔清〕何绍基题鼓山星聚堂 西山载酒云生屐
南浦寻梅雪满舟
〔清〕何绍基
花笺茗碗香千载
云影波光活一楼
〔清〕何绍基题成都望江楼 拣茶为款同心友
筑室因藏善本书
〔清〕张廷济
碧露新滋三秀草
紫云长护九如松
〔清〕张廷济 学术各门庭,与子平生无唱和
高情同骨肉,俾予后死独称悲
〔清〕纪昀挽朱笥河
四镇多贰心,两岛屯师,敢向东南争半壁
诸王无寸土,一隅抗志,方知海外有孤忠
〔清〕康熙挽郑成功
奇松诡石天然净
涧草山花自在芳
〔清〕乾隆 遗失慕庄周,睡去能为蝴蝶梦
学诗类高适,老来始作凤凰鸣
〔清〕吴步韩自寿
常如作客,何问康宁。但使囊有余钱,瓮有余酿,釜有余粮,取数页赏
心旧纸,放浪吟哦。兴要阔,皮要顽,五官灵动胜千官,过到六旬犹少
定欲成仙,空生烦恼。只令耳无俗声,眼无俗物,胸无俗事,将几枝随
意新花,纵横穿插。睡得迟,起得早,一日清闲似两日,算来百岁已多
〔清〕郑燮六十自寿
室雅何须大
花香不在多
〔清〕郑燮 汲来江水烹新茗
买尽青山当画屏
〔清〕郑燮题焦山自然庵
从来名士能评水
自丁高僧近斗茶
〔清〕郑燮题茶馆 删繁就简三秋树
领意标新二月花
〔清〕郑燮
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看东骧神骏,西
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高人韵士,何妨选手登临。趁蟹屿螺洲,梳
裹就风鬟雾鬓。更苹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莫孤负四围香稻,万顷晴沙,
九夏芙蓉,三春杨柳
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壈想汉习楼船,唐
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尽珠帘画栋,卷
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
两行秋雁,一枕清霜
〔清〕孙髯题昆明滇池大观楼
几层楼独撑东西峰,统近水遥山,供张画谱。聚葱岭雪,散白河烟,烘
丹景霞,染青衣雾。时而诗人吊古,时而猛士筹边。最可怜花蕊飘零,早埋
了春闺宝镜。楷杷寂寞,空留着绿野香坟。对此茫茫,百感交集。笑憨蝴蝶,
总贪迷醉梦乡中。试从绝顶高呼:问问问,这半江月,谁家之物?
千年事屡换西川局,尽鸿篇巨制,装演英雄。跃冈上龙,殒坡前凤,卧
关下虎,鸣井底蛙。忽然铁马金戈,忽然银笙玉笛。倒不若长歌短赋,抛撒
些闲恨闲愁。曲槛回廊,消受得好风好雨。嗟予蹙蹙,四海无归。跳死猢狲,
终落在乾坤套里。且向危梯頫首:看看看,那一块云,是我的天
〔清〕钟云舫题成都望江楼公园崇丽阁
天命诛妖,杀尽群妖,万里河山归化日
王赫斯怒,勃然一怒,六军介胄逞威风
〔清〕洪秀全
翼德威明,鄙阿瞒如小儿,能视豫州同骨肉
王陵忠义,弃项羽如敝屣,独知刘季是英雄
〔清〕石达开
忍令上国衣冠,沦于夷狄
相率中愿豪杰,还我河山
〔清〕石达开 磨砺以须,问天下头颅有几
及锋而试,看老子手段如何
〔清〕石达开题理发店
暂借荆山栖彩凤
聊将紫水活蛟龙
〔清〕冯云山 南浦绿波,西山气爽
春风落日,秋水长天
〔清〕李棠阶题昆明西山
马上得之,马上治之,造亿万年太平天国于弓刀锋镝之间,斯诚健者
东面而征,西面而征,救廿一省无罪良民于水火倒悬之会,是曰良人
〔清〕李秀成
青山之高,绿水之深,岂必佛方开口笑
徐行不困,稳地不跌,无妨人自纵心游
〔清〕钱泮题昆明华亭寺
愿闻己过
求通民情
〔清〕林则徐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清〕林则徐题书室
朗月照人如鉴临水
时雨润物自叶流根
〔清〕林则徐 长空有月明两岸
秋水不波行一舟
〔清〕林则徐题福州西湖宛在堂
六载回金汤,问何人忽坏长城,孤注空教躬尽瘁
双忠同坎?,闻异类亦钦伟节,归魂相见面如生
〔清〕林则徐挽关天培
我已家风负梅鹤
天教处士领湖山
〔清〕林则徐题杭州西湖巢居阁 师友肯临容膝地
儿孙莫负等闲书
〔清〕林则徐
为政若作真书,锦密无间
爱民如保赤子,体会入微
〔清〕程恩泽赠林则徐 万山不隔中秋月
千年复见黄河清
〔清〕左宗棠题兰州望河楼
千载此楼,芳草晴川,曾见仙人骑鹤去
卅年作客,黄沙远塞,又吟乡思落梅中
〔清〕左宗棠题汉口湖南会馆
秋风古道题诗瘦
落日平原纵马豪
〔清〕刘可毅赠某君 清风明月本无价
近水遥山皆有情
〔清〕梁章钜题苏州沧浪亭
劝子勿为官所腐
知君欲以诗相磨
〔清〕梁章钜赠余小霞 能攻心则反侧自消,自古知兵非好战
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清〕赵藩题成都武侯祠
隔秋水一湖,看岸花送客,樯燕留人,此境原非异土
共明月千里,记夜醉长沙,晓浮湘水,相逢好话家山
〔清〕陶澍题汉口长沙会馆
时御天风跨鸾凤
或入碧海掣鲸鱼
〔清〕康有为 灵石一千尺
天花百亿年
〔清〕康有为处题书室
中天台观高寒,但见白日悠悠,黄河滚滚
东京梦华销尽,徒叹城廓犹是,人民已非
〔清〕康有为题开封登龙亭
一鹗忽翔万云怒
群虬相奋孤剑鸣
〔清〕谭嗣同赠黎贵逊 此是盛游,同气仰为贤知列
异时文集,相期长在天地间
〔清〕谭嗣同赠吴筱山
与我公别几许时,忽警电飞来,忍不携二十年刎头交,同赴泉台,漫引
将去楚孤臣,箫声呜咽
近至尊刚十余日,被群阴构死,甘永抛四百兆为奴种,长埋地狱,只留
得扶桑三杰,剑气摩空
〔清〕唐才常挽谭嗣同
双桥两虹影
万古一牛心
〔清〕刘光第题峨眉清音阁 骐骥思千里
鹪鹩老一枝
〔清〕翁同龢
地亦千秋,南来寻丞相祠堂,一样名垂宇宙
桥通万里,东去问襄阳耆旧,几人相忆在江楼
〔清〕沈葆桢题杜甫草堂
壮志难磨,尚欲乘长风破万里浪
闲情自遣,不妨处南海弄明月珠
〔清〕黄遵宪题画艇 第啸一声山鸣谷应
举头四顾海阔天空
〔清〕范池世题支云塔山门
记故乡亦有仙潭,看一样湖光,添得石桥长九曲
至此地宜邀明月,问谁家秋思,吹来玉笛到三更
〔清〕俞樾题杭州三潭印月
合名臣名士为我筑楼,不待五百年后,斯楼传矣
傍山北山南循地选胜,适在六一泉侧,其胜如何
〔清〕俞樾自题俞楼
刊石惟余西汉文字
行歌好约高旭酒徒
吴昌硕 江户矢丹忱,感君首赞同盟会
轩亭洒碧血,愧我今招侠女魂
孙中山挽秋瑾
从生平等
一切有情
孙中山题鼎湖山 安危他日终须仗
甘苦来时要共尝
孙中山赠黄兴
七十二健儿酣战春去湛碧血
四百兆国子愁看秋雨湿黄花
黄兴挽黄花岗七十二烈士 秋水为神玉为骨
词源如海笔如椽
黄兴赠汤增璧
白眼观天下
丹心报国家
宋教仁赠冯心侠 乱世才难用
先生老未归
章炳麟挽刘人熙
今日到南苑,明日到北海,何日再到古长安?叹黎民膏血全枯,只为一
人歌庆有
五十割琉球,六十割台湾,而今又割东三省!痛赤县邦圻益蹙,每逢万
寿祝疆无
章炳麟为慈禧太后戏作一寿联
此地之凤毛麟角
其人如仙露明珠
蔡锷赠小凤仙 国民赖松有人格
英雄无命亦天心
梁启超挽蔡锷
愿闻第一义
为洗千劫非
严复题讲经堂 两三竿竹皆秋色
千万叠山有雨容
林纾
荷风送香气
松月生夜凉
于右任书 种树如培佳子弟
卜居恰对好湖山
马君武
但哦松树当今事
愿与梅花结后缘
杨度
(二)
坚持抗战,坚持团结,坚持进步,边区是民主的抗日根据地
反对投降,反对分裂,反对倒退,人民有充分的救国自由权
毛泽东题延安新市场
为民族解放,为阶级翻身,事业垂成,公胡遽死
有云水襟怀,有松柏气节,典型顿失,人尽含悲
毛泽东挽续范亭
深山隐高士
盛世期新民
刘少奇赠名医盛多贤 先抓吃穿用
实现家轻重
周恩来
草堂留后世
诗圣著千秋
朱德题杜甫草堂 旋乾转坤移山倒海
济人利物震古铄今
董必武题厦门集美鳌园
烟雨楼台,革命萌生,此间曾著星星火
风云世界,逢春蛰起,到处皆闻殷殷雷
董必武题南湖
和平大业犹赊,贤芝正赖,何竟中道损弃,碧血长天永留恨
民主曙光初吐,瞻望方殷,难堪噩耗惊传,苍山在地尽含悲
宋庆龄挽四·八烈士
漫空竹翠扶山住
数点梅花补屋疏
沈钧儒题杭州西湖补梅庵 广学甄微敬咏其德
揽英接秀隆构厥基
李济深题集美鳌园
广东是现代史潮汇注之区,自明季迄天今兹,汉种孑遗,外邦通市,乃
至太平崛起,类皆孵育萌兴无斯;先生挺生其间,砥立于革命中流,启后承
先,涤新陶旧,揭民族大义,矻然再造乾坤;四十余年,殚心瘁心,拆以青
天白日,红血红旌,唤起算帐独立之精神,诚为人间留正气
中华为世界列强竞争所在,由泰西以至日本,政治掠取,经济侵凌,甚
至共管阴谋,争思奴隶牛马而来;吾党适丁其会,丧换我建国山斗,云凄海
咽,地黯天愁,问继起何人,毅然重整旗鼓;亿兆有众,惟工与农,须本三
民五权,群策群力,遵依牺牲奋斗诸遗训,厥成大业慰英灵
李大钊挽孙中山
铁肓担道义
妙手著文章
李大钊 新松恨不高千尺
恶竹应须斩万竿
陈毅灵杜甫诗句题于成都杜甫草堂
五十载崎岖世路,献身革命,尽瘁斯民,海内瀛寰,同饮气节;两次长
征凡七载;流亡异域,若经十度春秋,反动阴谋空画饼,纵几处羁囚,壮怀
尤烈;方期延东堤边,宏抒国事,天丧巨才无可赎,旷古艰难遗后死
二十年忧患旧交,同学苏京,并肩北伐,南昌广州,共举义旗;一朝分
手隔重洋,抗日军兴,血战大江南北,茂林惨变痕陷身;喜今番出狱,久别
再逢,孰意黑茶山上,飞殒长星;我哭故人成长诀,普天涕泪失英雄
聂荣臻挽叶挺
寿比肖伯纳
功追高尔基
叶挺贺郭沫若五十大寿 心有三爱奇书骏马佳山水
园栽四物青松翠竹白梅兰
方志敏
痛吾父幼小困空厄,尝备炎凉,劬芝七十又六龄,到老来只剩一身孤苦,
易箦呼儿难眠目
感不孝早岁事戎机,历尽艰危,转战二万五千里,看今日挥戈大江面北,
誓歼倭寇奠先灵
罗炳辉挽父
有关家国书常读
无益身心事莫为
徐特立赠王汉权 松间明大长如此
耳外浮云何足论
吉鸿昌书于一九三一年
政府卫队,保卫政府,乃是义务
人民护兵,爱护人民,愿为本份
彭雪枫书于一九四四年 十载英名宜自慰
一腔热血岂徒流
俞作豫自挽
望崦嵫而勿迫
恐鹈鴂之先鸣
鲁迅录《离骚》悬于书室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斯世当以同怀视之
鲁迅录何瓦琴句赠瞿秋白
民族主义历元清鼎革,始达完全,如神有知,稍解生前遗恨
圣湖风景得祠墓点缀,差不寂寞,兹地之胜,允宜庙貌重新
蔡元培题杭州西湖岳王祠
海内共知徐孺子
前身应是九方皋
章士钊赠徐悲鸿 写鬼写妖,高人一等
刺贪刺虐,一代英雄
郭沫若题蒲松龄故居
开辟荆榛,千秋功业
驱除荷虏,一代英雄
郭沫若题厦门郑成功纪念馆 绝交流俗因耽懒
出卖文章为买书
郁达夫
两卷新诗,廿年旧友,相逢同是天涯,只为佳人难再寻
一声河满,九点齐烟,化鹤重归华表,应愁高处不胜寒
郁达夫挽徐志摩
以教人者教己
在劳力上劳心
陶行知 有子荷戈庶无愧
为人推毂亦复佳
叶圣陶为某抗属写的春联
板凳要坐十年冷
文章不写一句空
范文澜 但得夕阳无限好
何须惆怅近黄昏
朱自清
白马秋风塞上
杏花春雨江南
徐悲鸿 古洞常临光照耀
苍岩时有凤来仪
徐悲鸿题四川灌县天师洞
书中岂有黄金屋
海上长存天一楼
胡乔木题天一阁藏书楼 尊前订就千秋业
堂下罗生十种花
叶恭绰
新闻巨子国际专家落落长才惊海宇
缥绁蒙冤囹圄损命重重惨痛绝人寰
陆定一挽杨潮
乌云迷漫惊奇案,唯罪唯功,青史无情得公论
采翰尽奔警世情,任劳任怨,黄泉闻报慰英魂
肖克、蹇先佛挽邓拓
观瞻气象耀民魂,喜今朝祠宇重开,老柏千寻抬望眼
收拾山河酬壮志,看此日神州奋起,新程万里驾长车
赵朴初题岳飞墓
慨曩日烽火弥天,毓物培材,在危难中坚持下去
喜今兹楼台如画,移花补竹,从废墟里创建起来
虞愚题厦门集美鳌园
万里春风抒壮志
百年美梦入长征
姚雪恨 话尽燕山,沉诗冤海
胸怀日月,遗惠生民
吴作人挽邓拓
世界大同兼施博爱
人间郅治选贤举能
林散之 警座文章传四海
新民德业播千秋
俞平伯挽茅盾
仗剑从云作干城,忠心不易,军声在淮海,遗爱在江南,万庶尽衔哀,
回望大好山河,永离赤县
挥戈抗日接尊俎,豪气犹存,无愧于平生,有功于天下,九泉应含笑,
伫看重新世界,遍树红旗
张伯驹挽陈毅
郑成功是中国人。虽然郑成功的母亲是日本人,但是郑成功的祖籍是在中国,父亲也是中国人,不能因为郑成功的母亲是日本人就否认郑成功中国人的身份。
郑成功原籍福建南安石井镇,出生于日本九州平户藩。郑成功六岁之前跟随母亲住在平户,直到父亲郑芝龙受明廷招安任官之后,才少年郑成功曾在安海星塔下读书被接回泉州府安平(原福建省晋江县安平镇,现安海镇)居住读书,该处现为安海成功小学校址。
扩展资料
清王朝对郑成功的评价:
康熙皇帝曾说“朱成功明室遗臣,非吾乱臣贼子”,也写下楹联:“四镇多二心,两岛屯师,敢向东南争半壁;诸王无寸土,一隅抗志,方知海外有孤忠。”赠与泉州三邑南安郑氏祖坟。但清朝早期官方仍把郑成功视为叛国或海贼。清朝末期,为笼络台湾人,清朝逐渐把郑成功宣传为“忠义典范”。
1874年,清廷派遣钦差大臣沈葆桢来台办理海防事务,沈葆桢在该年底与其他官员联名上奏,以郑成功“感时仗节,移孝作忠”,值得为民表率,请光绪皇帝准为其建祠祭祀,有助于“正风俗、正人心”。翌年(1875年)准其奏,正式在台为郑成功立祠,并由礼部追谥为“忠节”。
同年三月,沈葆桢拆除了旧的开山王庙,在原址重建一座福州式建筑式样的“延平郡王祠”。沈葆桢并亲写对联一副:“开万古得未曾有之奇,洪荒留此山川,作遗民世界;极一生无可如何之遇,缺憾还诸天地,是创格完人。”
从此郑成功成为清廷承认的模范人物,台湾重要官员包括刘铭传、唐景嵩等人,皆曾为延平郡王祠作楹联褒奖之。
参考资料:
是的,朱元璋家里世代都是农民。
元文宗天历元年九月十八日(1328年10月21日)未时,朱元璋出生于濠州钟离县东乡(今安徽省凤阳县小溪河镇燃灯寺村),排行第三。朱元璋先世家沛”(今江苏沛县),后徙句容(今江苏省句容市)达百年之久。
朱元璋的祖辈生活在古泗州(今江苏省盱眙县)。父亲朱五四(后改为世珍),母亲陈氏为濠州钟离县(今安徽省凤阳县)人。朱元璋家里排第四,家族兄弟排第八,所以叫朱重八。
根据朱元璋自己写的《朱氏世德碑》碑文载:朱世珍的宗族,出自金陵句容(今江苏省句容市),家住朱家巷,地属通德乡,朱家几代人都以农业为生。
扩展资料:
朱元璋的祖父叫朱初一,父亲名字叫朱五四,叔叔叫朱五六,哥哥叫朱重五,朱重六,朱重七。读到这里,你是不是感觉朱元璋一家名字都好特别。其实,历史上的元朝时期,尤其后期,普通老百姓很多是没有名字的,朱家已经算好的了。
从朱元璋的五世祖开始说起,他的世祖叫朱仲八,膝下有三子,分别叫朱六二,朱十一,朱百六。四世祖朱百六娶胡氏,有二子,分别叫朱四五,朱四九。而这位朱四九正是朱元璋祖父的老爸,朱四九娶了侯氏,生有四子朱初一,朱初二,朱初五,朱初十。
这里的朱初一就是朱元璋的祖父,娶王氏,生二子。分别叫朱五一,朱五四。而这里的朱五四就是朱元璋的父亲。朱元璋的几个哥哥分别叫朱重四、朱重六、朱重七。
实际上,从朱元璋家人的名字就知道,明太祖朱元璋出身有多贫寒。明朝人郎瑛的《七修类稿》收集了一篇明太祖即位后御撰的《朱氏世德碑》,里面就详细的记载了朱家人的姓名。
另一个方面来说,元朝后期,政 治黑暗,天下大乱,朱元璋能够成为一方霸主,进而灭掉陈友谅,打败张士诚,除掉方国珍,这都说明朱元璋这位布衣天子胸怀韬略,深谋远虑,善于驾驭战争,掌握主动权。
由于元代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不够重视,也不重视教育。所以,这就导致大量底层人民都没机会学文化,文盲那就是一堆一堆的啦。
相反,数字就比较简单,因此元代很多底层穷苦百姓都是以数目字为名。当然了,也不单朱元璋一家这样,陈友谅原名就叫陈九四,祖父叫谢千一。
——朱元璋
1、饶姓源于地名,赵悼襄王六年,将饶邑这个地方赐封给其弟长安君,其后代子孙以祖上封邑为姓。
2、饶姓源于姜姓,战国时期有齐大夫食采于饶邑,其子孙以邑为氏,称为饶氏。
3、饶氏源于妫姓,舜帝本为姚姓,因居妫讷而得妫姓。商均的支子受封于饶困,后代以国为氏,亦称饶氏。
饶姓源起华北,出现时间约在战国,至今已有2200年以上的历史,而后由北向南发展,并在江西繁衍扩大,饶氏得姓始祖为尧帝、尧濙、商均、长安君。
扩展资料:
饶姓主分布地区
湖北、湖南、安徽、广东、福建,四川,云贵、台湾、江西、湖北等,其中江西和湖北分布最广。
饶姓名人:
1、饶松,福建沙县人,道教中大名鼎鼎的佑真天。
2、饶漱石,1903年9月生,1975年逝世 ,江西省抚州市临川钟岭乡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元勋,杰出的政治家。
3、饶宗颐,祖籍广东潮州,享誉海内外的学界泰斗和书画大师。
-饶姓
左姓是汉族常见姓氏,《百家姓》排名第187位,人口众多。有的出自官名、国名,或出自蒋姓、别家、别姓。根据《姓考》,《吕览》,古有左国,国为氏。历史上有很多留名字的人,那么你知道历史上有哪些名人是留名字的吗?他们取得了哪些伟大的成就?如果你很好奇,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左秉钧,生卒年不详,清代政治人物。
左秉钧于雍正六年由崇明县调至南汇县,同年由石林接任。
左崇典,山西平阳府临汾县人,清代政治人物,同秀才出身。
光绪十八年参加光绪壬辰科进宫考试,中了90名进士的前三名。同年5月,在总支学习。
左惠春,湖南湘乡人,清代政治人物。
1846年左惠春接替萧宪担任南汇县令,1847年黄庭赞接任。
左是安徽泾县人。清朝官员,出身进士。
道光二十七年,张位列进士前三名,与沈桂芬、李鸿章、沈葆桢同年。曾任河南省新蔡县、鲁山县知县。光绪编《泾川左氏家谱》。
左良玉,字昆山。明末山东临清人。明末将军。
左梦庚,清朝将领,山东临清人,父亲左良玉是明末名将。
左谦,左唐宗子聪,清代数学家。和丁祖忠交朋友。早逝。
左贤,字石岩,顺天府宛平县人,明代政治人物。进士出身。
天府在省考中获得第132名。天顺元年参加丁丑考,考中贡士第192名。殿试中名列进士第三名和第101名。曾祖父左宾卿是元人。我的祖父左谦曾作为礼物送给广东右参议院。父亲左德顺。
左孝通,湖南湘阴人,清代政治人物。左之子。
左行,字杰夫,江西吉安府永新县人,公民,明代政治人物。进士出身。
江西省考后第九十名。景泰二年参加辛未科考试,考中贡士第172名。宫考进士排名第三,第116名。曾祖父左纪周。爷爷左文刚。父亲左武安。
左智,湖北武昌府武昌县人,清代政治人物,出身秀才。
光绪十二年,参加光绪徐兵分科进士考试,名列进士前104名。同年五月,抽签交吏部,由知县分发给各省即时使用。
左原,大本,河南省卫辉地区蓟县人,公民,明代政治人物。进士出身。
河南获得省考第46名。景泰五年,参加徐佳考试,考中贡士第八十九名。进士中殿试排名第三、第八十三。曾祖父左夫。佐德爷爷。父亲左贵。
左,本名湘商农民,名,湖南湘阴人,清朝重臣,湘军名将。经历了湘军平定太平天国、洋务运动、陕甘共治、清军收复新疆等中国重大历史事件。
唐年轻时多次尝试,功名止于养人。相反,他重视农业,阅读大量书籍,研究地理,地理和孙子兵法。之后成为晚清名臣。后来征服阿古拜,光绪皇帝破例给了他一个进士,他成了
住在少天柱山,学炼丹。曹植《辩道论》说他性好。0讲的是好道学,记录了很多光怪陆离的事。比如尝曹操之宴,曹操欲得松江鲈鱼。他好心用铜板接住,曹操喜出望外。在后郊区的宴会上,他通过幻觉得知他从人们的葡萄酒蜜饯中提取练习来支付客人。他被演习追的无影无踪。他在羊山被发现,藏在羊群里,所以得不到。葛《后汉书左慈传》还说能奴役鬼神,变招辟谷。年,左慈是葛玄的老师,“葛玄收于善心”。
左夫生于清朝乾隆十六年,卒于玄宗道光十三年,享年83岁。龙进士。以安徽知府为官,能得民心。湖南巡抚钱佳。流传于世的古代作品诗词有五种,《神仙传》。
左,生于河南平阳。东汉宦官,五大宦官之一。
尊祖,本名念元,本名钱胜,直隶河间人。清初的政治家。
左敬祖是顺治六年自丑会成员,进宫考试二等第十名。他被授予秀才出身,庶吉士被选中,散馆被授予编辑,正职和左副职都是审查官。
爱弥尔左拉,十九世纪法国最重要的作家之一,自然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法国自由主义政治运动中的重要角色。
左茅台,名字叫,是大荔。
左是的表哥。明朝崇祯七年,甲戌科进士,官至吏部郎中。李自成被困北京,投降大顺政权,被赐军政府左侍郎。清后,左为感谢左茅台为其母亲操办丧事,继而怒责其叛逃。被流放到铁岭后。儿子左新生。
左明山,本名思成,四川徐州富顺县人。他是公元《抱朴子金丹篇》年的公民。他今年33岁。他是中国天顺元年第106位进士。生于三月初一,行二,曾祖父左;左;父亲左昌;徐的母亲。在庆祝会下,他的妻子石成,他的兄弟明静,他的兄弟唐明;清晰度;明锐;祁鸣;李明。县城学生第40届中国式四川省考,第177届中国式考。
左丘明,相传为春秋中后期鲁史家,《念菀斋诗、词、古文、书牍》、《书经》作者。《左传》记笔记,《国语》记单词。《左传》是解释另一部历史作品《国语》的作品。战国时期,《左传》成为儒家经典之一,著名儒家学者荀子继承了《春秋》的学说。
左丘明的记载最早见于公元《左传》年的《公冶长》。关于左秋明的名字,众说纷纭。复姓,名明,单姓左,名秋。还有一种观点认为他姓邱明明,人们尊称他为左丘明,是因为他那一代人是左派。
左,东周学者,鲁人,孔子七十二贤之一。
左孝娥,犍为县人,东汉清河清最宠爱的妃子,汉安帝所生。小娥是表妹。
隋末起义军首领左孝友,祁县人。
1964年,左孝友率十万人守卧狗山。祁县成张须陀在狗山扎营,左孝友为难,只好自己投降。党的解、王良、郑达标、李纨等等,都被张须陀消灭了。魏振东夏,张须陀,因功被提升为祁县总卫。他还担任过河南道十二郡的使,名唤罗士信、秦。
左约,湖南人,民国时期政治人物。左约是莆田县令
萨镇冰(中国近代著名的海军将领)
萨镇冰(1859—1952年),字鼎铭。祖籍山西代县,出身于福建福州,著名的色目人萨氏家族。中国近代著名的海军将领。萨镇冰先后担任过清朝的海军统制(总司令)、民国海军总长等重要军职,还曾代理过国务总理。
光绪三年(1877年)受派赴英国学习海军。回国后任天津水师学堂教习、北洋水师帮统兼海圻舰管带、广东水师提督、清政府海军统制等职。武昌起义爆发后,被袁世凯任命为内阁海军大臣,萨镇冰未就职。1917、1919年两度任海军总长。翌年5月暂代国务总理。其后继任海军总长等职。1922至1927年,任福建省省长。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萨镇冰挂名为海军部高等顾问。1933年11月他支持十九路军在福州成立人民革命政府,赞成反蒋抗日的主张。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到南洋和后方川、黔、湘、滇、桂、陕、甘等省宣传抗日。
1952年4月10日卒于福州。
基本信息
外文名
Sak Dheing Bing & Sa Zhenbing
别名
鼎铭
出生日期
1859年3月30日
视频百科
人物生平
身出名门
少年时代的萨镇冰
咸丰九年(1859年),萨镇冰生于福州澳桥,即今福州鼓楼区东大路附近。萨镇冰家庭是著名的福州色目人萨氏家族。始祖为辅佐元世祖经略吐蕃有功的色目人(属西突厥部落葛罗禄)答失蛮,元代中期赐姓萨,后为蒙古族同化,明后更“从汉俗,弗称氏”。故如今其后人有的自认蒙古族,有的自认汉族,有的自认回族。因为先祖曾经世居雁门,故常称为雁门萨氏。元代末期一支后人迁居福州,名列福州八大家族。始祖萨拉布哈,为元世祖忽必烈所信任,使掌兵权,“元统年间,家于闽”世居榕城朱紫坊。萨镇冰家族中人才辈出,包括元朝诗人萨都剌、明朝宣德时礼部侍郎萨都琦,近代曾经出任厦门大学校长的萨本栋和中山舰殉难时的舰长萨师俊等。其父萨怡臣,字怀良,号纳吉,是道光年间的秀才,以塾师为业,家贫。幼年时乳母将其安置在族叔名医萨觉民家,得学经书。
同治八年(1869年),由于时主福建船政的沈葆桢与萨镇冰之父萨怡臣关系较好,经其父推荐,萨镇冰考入福州船政学堂(马尾船政学堂)二期,学习天文、驾驶,毕业时名列第一。同学中还有邓世昌。同治十一年(1872年),萨镇冰从船政学堂毕业,在“扬武”练船实习。
同治十三年(1874年),任“海东云”船二副,巡防台湾。参加闽台海域的缉私捕盗巡航。光绪元年(1875年),调福建水师巡洋舰旗舰扬武任职。游历新加坡、小吕宋等地。
海军管带
光绪二年(1876年)冬,他与叶祖珪、刘步蟾、方伯谦、严复等作为福建船政第一批留学生出国,被派往英国格林威治皇家海军学院学习驾驶。临行前其父题联“家有健儿驰海上;国御顽夷赖栋梁”,送子赴英。光绪三年(1877年)春,进入英国格林威治皇家海军学院。
光绪六年(1880年)4月,期满回国。时值李鸿章在天津创办北洋水师学堂。光绪七年(1881年)萨镇冰分配到南洋水师任驱逐舰“澄庆”炮船大副。光绪八年(1882年)调任天津水师学堂教习。
光绪十年(1884年),中法马江海战中方的惨败刺激了萨镇冰,他在教习的岗位上再也呆不下去,多次请求上前线,两年后如愿以偿,调到“威远”舰任管带。
光绪十一年(1885年),调任“康济”号练船管带。光绪十二年(1886年),萨镇冰任威远练舰管带。光绪十四年(1888年)晋为参将。光绪十五年(1889年)署精练左营游击。
甲午拒敌
光绪二十年(1894年)5月,萨镇冰晋升副将衔实授精练左营游击,同年7月,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日本海军在鸭绿江口丰岛突然袭击北洋水师舰队,挑起了甲午战争,战火很快蔓延到黄海、渤海、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让萨镇冰感到遗憾的是,他未能指挥军舰参加黄海海战。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1月,威海卫之战打响,萨镇冰奉命驻守日岛。恶劣的生活环境,加上劳累过度,萨镇冰病倒了,夫人陈氏闻讯从福州赶来探视,被萨镇冰下令撤开扶梯,不准夫人登舰。左右将士极力相劝,萨镇冰断然答道:“此地非同寻常,此时非同寻常,怎能允其登舰?告她当我已死,令其速回!”1月底,日岛卫战爆发,时值隆冬,大雪纷飞。日军以18艘舰艇分四批轮番进攻,并从已被日军占领的威海卫南北炮台以猛烈的炮火狂轰日岛,在十分险恶的情况下,萨镇冰始终沉着指挥反击,英勇抵抗了11天,最后在接到提督丁汝昌的命令下才撤回刘公岛。2月3日,威海陆地悉数被日军占领,刘公岛已是孤岛。丁汝昌在屡次拒绝投降后,于2月11日夜饮药殉国。三天后,北洋海军威海营务处提调道员牛昶昞与伊东祐亨签订《威海降约》。北洋练习舰康济号被解除武装,交还中国。
甲午战争以清军失败告终,残存下的所有海军官兵遭革遣返乡,萨镇冰也回到福州。此时他父母已逝,不久妻子也过世了,萨镇冰囊空如洗,家计维艰,连两个子女也无法抚养,只好到官绅家庭当塾师挣钱糊口,过了半年。
任职新军
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两江总督张之洞礼聘他当吴淞炮台总台官,升他为自强军帮统。1898年,清政府议重建海军,分别向英国和德国定购了“海天”、“海圻”等舰,并开复北洋海军副将叶祖珪的革职处分,授为北京海军水师统领。叶祖珪认为萨镇冰的学识、经验、为人等均远胜于己,遂向朝廷推荐由萨镇冰来任水师统领一职,萨镇冰坚持不受,于是清廷便授予萨镇冰担任帮统兼“海圻”号管带。
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任通济练习舰管带,旋调任北洋海军帮统。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兼带海圻巡洋舰。八国联军侵华之后,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议和大臣中有人提出将“海天”、“海圻”等5艘大型军舰出售,撤销一切防务,以表示中国绝无对外备战之意,以此讨好外国人,此提议一经提出,即遭到萨镇冰等的强烈反对,后来在叶祖珪等爱国将领的抗议下被废除。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叶祖珪调驻天津,萨镇冰开始统领全部北洋海军舰艇。萨镇冰到任之后,成立了负责培训士兵的海军练营。海军练营设在东炮台附近,“正当海边,且内有余屋”。萨镇冰认为,这些旧营房稍加整修,就可以用作海军学校的校舍。
创校取材
自甲午战争结束后不久,清政府开始重建北洋海军。此时,急需大批海军人才,而北洋原有的海军学校——天津水师学堂,在八国联军之役中已毁于兵燹。于是,萨镇冰奉命择址另建海军学校。经过反复论证,最后他把校址选在了烟台。当时,曾作为北洋海军基地的天津、旅顺、青岛、威海等港口相继被列强瓜分,在剩下的北洋港口中,烟台的条件相对较好。选择在烟台建校也有“就地取材”的考虑。他在甲午战争中曾亲眼目睹文登、荣成籍的水手勇猛善战。因此,他决定在烟台建校,以便多招收一些烟、威一带的学生入校学习。随即开始对北洋海军进行整顿,萨镇冰不尚空谈,经常乘坐舰只在海上游弋视察,并亲自指导海军官兵练习航海驾驶技术以及演放鱼雷、打炮靶、备战操练等战斗技术。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升任北洋海军统领,仍兼带“海圻”舰。冬天,烟台海校正式开办,当时称“水师学堂”,附设在海军练营内,萨镇冰亲自为学校制订了“开办水师学堂章程”。为适应快出人才的需要,萨镇冰进行了大胆改革,把学制从原来的5年缩短为3年,只保留驾驶专业,专门培养海军指挥军官。烟台海校创建不久,便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升任总理南北洋海军兼广东水师提督,担负起重组北洋水师、复兴海军的重任。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中国首次派遣海军学生赴日本留学,烟台海校就有24人入选,居各海军学校之首。同年,又有两人被选派到美国留学。此时,萨镇冰已成为中国海军的第一号人物,总理南北洋海军。在他的建议下,清政府决定扩大烟台海校的办学规模。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烟台海校的新校在金沟寨村以南建成,正式命名为“烟台海军学堂”。新校三面环山,东面临海,距离烟台港口约7华里,校园占地90余亩,校内建筑中西结合。萨镇冰对新校建设十分重视。新校落成之际,正值烟台海校第二届学生毕业,萨镇冰亲自监考,还为学校题写了“才储作楫”四个字,寄托对学校的厚望。后来,这4个字被制成匾额,悬挂在学校的屋梁上。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萨镇冰奏陈清政府今后每年派舰访问华侨较集中的南洋各地抚慰侨胞。清政府采纳萨镇冰建议,由他率“海圻”、“海容”二舰前往新加坡、印尼、越南等地抚慰侨胞,南洋各地侨胞甚多,闽籍华侨尤为集中,这是近代中国政府要员宣抚华侨的始端,萨镇冰也在华侨中广为传颂。
宣统元年(1909年),萨镇冰被委为筹备海军大臣和海军提督,他上任后合并了过去分裂的南北水师,建立起统一的指挥系统,下分巡洋、长江两舰队,还统一了官制、旗式、军服、号令,这是中国近代海军第一次实行的科学管理。宣统元年(1909年)8月24日至9月24日,载洵、萨镇冰等人从北京出发,巡视了广东、福建、浙江、江西、湖北、安徽、直隶、山东、江苏等9个沿海(及长江)省的海防情况,考察了海军学堂、船坞,并参加了象山辟港典礼。10月16日,载洵、萨镇冰等乘船赴欧洲考察海军,廖景方、曾以鼎等23人随同前往英国留学海军。载洵一行先后访问了意大利、奥地利、德国、英国的海军学校和船厂,并向意大利订购炮舰1艘,向奥地利订购驱逐舰1艘,向德国订购驱逐舰3艘、江防炮舰2艘,向英国订购巡洋舰2艘。宣统二年(1910年)8月24日,载洵、萨镇冰乘船前往美国、日本考察海军,参观了船厂及其他海军机构,向美国订购巡洋舰1艘,向日本订购炮舰2艘。
民国初年
萨镇冰军装照
宣统三年(1911年)10月爆发了武昌起义,被清政府指令率舰队前往武汉江面炮轰起义军,驻刘家庙及武汉、九江之间。10月17日,在海军炮火轰击下,革命军占领的武昌刘家庙车站失守。当时革命军虽已得武昌,而清军与革命军仍在对峙。革命军政府都督黎元洪,早年毕业天津水师学堂,又曾在威海北洋舰队当过兵,与萨镇冰有师生之谊。黎元洪致函其师萨镇冰,情真意切陈明大意,信件先后通过海军起义军官朱孝先,瑞典籍红十字会人员柯斯递送。在给各舰管带的信中写道:“汉族存亡之机,在诸船主一臂之助。孰无心肝,孰无血诚,孰非炎黄子孙,岂肯甘为(满族)奴隶,残害同胞?请勿犹豫。”但萨镇冰无动于衷。在萨镇冰看来,革命是清廷的叛逆,当然也是他的敌人。10月31日,清军见民军节节抵抗,难于长驱直入,冯国璋(冯国璋当时为清朝第1军总统,即军长)竟决定纵火烧房,使民军无存身之处。清军虽使用大火把民军逼出汉口,却激起了全国民众的强烈愤慨。广大海军官兵本来就不清政府的黑暗统治,不愿为清廷打民军。水兵有起义倾向,当冯国璋下令舰队炮击武昌时,官兵们把炮弹都打到江堤边和稻田里。在配合陆军攻击汉阳时,也仅派出“海容”舰及几条舢板和汽艇应付。海军的消极厌战,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陆军的作战。当时,英国驻汉口领事朱尔典在给英国外交部的电文中就明白写道:“水师提督萨镇冰所统之舰队,自始至今对于清军行为殊淡漠。”
萨镇冰目睹清政府摇摇欲坠,各省纷纷独立的局面,既不愿为清廷殉葬,也不愿公然易帜加入革命军,对黎元洪回信说:“彼此心照,各尽其职。”黎元洪收到信后又致书萨镇冰:“吾师抱救国之卓见,熟察现势,必知专制政体之必亡。”萨镇冰不想做清廷的罪人,又不愿当那为后人唾骂的历史罪人,于是选择了一条中间的道路。在此情形下,萨镇冰乃以有病需医为由离开舰队,搭乘英商太古公司轮船赴沪。
宣统三年(1911年)11月1日晚,萨镇冰与下级告别,乘坐的“江贞”号军舰发出信号灯:“我去矣!以后军事,尔等舰艇好自为之。”[1]弃舰改乘英国商船前往上海。他以离舰出走向部下暗示对起义的默许,从而解除了各舰官兵的顾虑。11月袁世凯组阁,任萨镇冰为海军部长。11月2日,由副官汤芗铭等以他的名义命令军舰退向九江,而汤芗铭等于中途反正,参加革命。1912年,他从教就任吴淞商船学校校长。1913年,萨镇冰督办淞沪水陆警察事宜。1914年任北洋政府陆海军大元帅统率办事处办事员。1916年,黎元洪继任大总统后,他又出山任海军临时总司令、海军总长、粤闽巡阅使。1917年任海军总长、海疆巡阅使。
1918年,冯国璋成为大总统,他入阁任海军总长、任福建清乡督办。1919年再任海军总长。1919年5月9日,国务总理靳云鹏在直皖两系军阀争斗中难能为继辞职,5月14日,总统徐世昌请海军总长萨镇冰暂代国务总理。直皖战争爆发后,张作霖入关助直,萨镇冰感到他的看护内阁使命已经完成,1919年8月9日,辞去本兼各职,仍留任海军总长。
1921年5月14日,他卸了海军总长职务,遂回闽任福建省清乡督办。1922年10月15日,北洋政府任命他为福建省省长、福建军务会办,期间聘黄乃裳为高等顾问。1922年11月31日解职。1923年2月,军阀王永泉等策动毛一丰掀起“倒林(森)拥萨”风潮,他由福州南台中洲海军公所迁入城内省长公署,担任了“自治”省长。1926年7月,广东革命政府在国共合作下举行北伐。1926年9月,何应钦率东路军入闽,北洋军阀孙传芳系的福建陆军第一师师长张毅率残部退败漳州,见福州守军单薄,企图夺取福州。
晚年时期
1933年,萨镇冰支持和赞助李济深等的福建事变(十九路军闽变),担任在福州成立的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延建省省长。1934至1935年居福州,主持修编《雁门萨氏家谱》。1935年,他到了山西雁门,访萨氏祖籍地。
1937年,从福建省政府的邀请,前往南洋考察,并宣慰侨胞。1938年取道安南(今越南)回国。抗日战争期间,他历经四川、贵州、湖南、云南、广西、陕西、甘肃等地,宣传抗日救国。1940年在西安时,萨镇冰曾出发前往延安,半途被朱绍良派员接回重庆,将他送到辰溪水雷所休息。1945年秋,日本军国主义宣布无条件投降,86岁的萨镇冰从重庆飞往上海小住。
1946年,萨镇冰回到故里,居住在福州中山路仁寿堂。此堂是他80岁高龄之时,由陈兆锵、陈培锟等20多位乡亲捐资建赠的。萨镇冰被授予国军海军二级上将并除役。1948年,萨镇冰90诞辰,福建省会各界人士为他祝寿,成立筹备会,由当时的省政府、省参议会以及地方知名人士参加。当时,萨镇冰拍有乘马一照,自题:“行年九十,壮志犹存,乘兹款段,北望中原”作业答谢纪念。
1949年8月,国民党政府崩溃前夕,解放军进驻福州之际,“代总统”李宗仁来到福州,在福州佛教医院(他有小恙住院)见了萨镇冰,转达蒋介石之意,力劝他前往台湾,萨镇冰以病为由坚决推辞了,并发文拥护中国***。他晚年走上与中国***合作的道路,为迎接解放军进入福州城做了不少有益的工作。
解放之后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任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中央人民政府华侨事务委员会委员、福建省人民政府委员会委员等职。
1951年,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争第三次战役后打进了汉城,萨镇冰得知此事,回想起57年前的甲午悲歌,当即作诗一首:五十七载犹如梦,举国沦亡缘汉城,龙游浅水勿自弃,终有扬眉吐气天。
1952年4月10日,萨镇冰于福州病逝,享寿94岁。临终前不久,萨镇冰写道:“国疆昔小而今大,民治虽分终必联,人类求安原有道,俗情狃旧尚无边,忘怀富贵心常乐,从事勤劳志益坚,所望群公齐努力,相扶世运顺乎天。”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均发来唁电。中央人民政府给费治丧,福建人民政府为其举行公祭。
主要成就
抵抗侵略
光绪十年(1884年),中法马江海战中方的惨败,让萨镇冰在教习的岗位上坐立难安,他多次请求上前线。7月,日本海军在鸭绿江口丰岛突袭北洋水师舰队,挑起甲午战争。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1月,威海卫之战打响,萨镇冰奉命驻守日岛。月底,日军炮火集中打向日岛,萨镇冰坚持反击,英勇抵抗了11天。
海军事业
萨镇冰照片1
天津水师学堂毁于八国联军炮火,萨镇冰择址另建海军学校。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冬,烟台海校开办。为快出人才,萨镇冰将学制从五年缩短为三年,只保留驾驶专业,专门培养海军指挥军官。三年后,中国首次派遣海军学生赴日留学,烟台海校入选24人,居各海军学校之首。
宣统元年(1909年),萨镇冰被委以筹备海军大臣和海军提督之职。上任后,他合并了过去分裂的南北水师,建立了统一的指挥系统,下分巡洋、长江两舰队,还统一了官制、旗式、军服、号令,这是中国近代海军第一次实行科学管理。为了保存海军的实力,萨镇冰还订立了一个特殊的信条:海军是国家的海军,职责是保卫海疆,不参与陆上军阀的混战。正是由于萨镇冰的这个信条,民国时期,几次海军分裂都没有造成大规模火并,很大程度上保证了这支羸弱的海军始终存在。
反蒋抗日
1933年11月20日,李济深、陈铭枢、蒋光鼐、蔡廷锴等人以国民党第十九路军为主力,在福州发动抗日反蒋事件,时年74岁的萨镇冰,义无反顾地加入其中。1949年8月,解放军进福建之时,萨镇冰拒绝随蒋介石去台湾,留在大陆。新中国成立后,任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
筑路修桥
萨镇冰很重视筑路和造桥,认为这有利于人们通行,车辆通行、运输,可以促进经济、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因此,萨镇冰一生中建了不少道路和桥梁。
(一)筑路方面:1925年萨镇冰任福建省省长时,将署中空地(旧日闽浙总督衙门之箭道)圻墙通街,辟为马路,以利交通,人称曰:“肃威路”族人嘉曦为此作“肃威路”记。1927年萨镇冰在南港建有通往各乡的大路,其中南港新街大路,宽达3丈,通行很方便。对此人们高兴地把它们定名为“通商”、“惠工”,“安康”之路。1933年萨镇冰到太姥山,为了方便游人上山观景,发动群众,在登山崎岖之处筑了一段石板山路,共有360级石磴。后来乡人把萨镇冰筑路之处名叫“萨公岭”,并勒石纪念。
(二)造桥方面:1928年萨镇冰在南港建造苏州桥。竣工后,他写诗云:“回忆当年病涉时,寒天没胫剧堪悲,桥成今日诸无苦,来往行人险化夷。”南港,瓜山乡民,为纪念萨镇冰的功绩,在桥北建立“萨公寿亭”,张一琴作记述之。1948年夏末福州闹特大水灾,萨镇冰向华侨募捐(款),亲自施赈,并重修了晋安桥,有利于通行和生产。
创办医院
1947年初福建佛教会决定创办“福建佛教医院”,目的是为贫苦民众和僧尼居士免费或半价治疗疾病。为解决建院的基金问题,福州佛教会便成立“福建佛教医院董事会”,准备向南洋各埠华侨募款。萨镇冰担任董事后,遂分别函电东南亚各国华侨人士,请其捐款。各地侨胞,以萨镇冰领衔募捐,都踊跃捐款、捐物,不久便汇回一批巨款,还有商品、医疗器械等。随即在城里开元寺前沿的药师殿旧址动土建院,到年底一座三层楼,拥有40架病床的“福建佛教医院”建成。后来“福建佛教医院”改称为“福州大众医院”,更有利于病人看病。
其他作品
诗集《古稀吟集》、《客中吟草》、《里门吟草》、《仁寿堂吟草》。
人物事件
热爱乡土,造福桑梓
萨镇冰引退后,致力于慈善事业。他热心家乡各项建设事业,同情关心民间疾苦,他在福州倡设孤儿院、工艺传习所、收容所等安置孤儿、残疾者,提倡医生义诊,接受福州开元寺住持宝松和尚等聘请,为佛教医院董事长。他函电海外闽侨募集巨资,佛教医院建成后以济世救人为本,施医赠药,僧尼、居士及贫民受惠存活者甚众。1926年冬,漳泉镇守使军阀师长张毅率部窜袭福州,兵败后,窜到闽县,大掠南港瓜山一带,民舍悉付一炬,乡民流离失所,走投无路。萨镇冰以下台省长之身,走遍南洋群岛,向侨胞乡亲募集了20余万元巨款,重建灾区,亲自督办救济事宜。93个乡村人民为他建起长寿亭,称赞他为“活菩萨”。他在福州扩建道路,以利交通,市民感戴其德,该路命名为“肃威路”。
心系侨胞,体察民情
早在1908年,清政府采纳萨镇冰建议,由他率“海圻”、“海容”二舰前往新加坡、印尼、越南等地抚慰侨胞,南洋各地侨胞甚多,闽籍华侨尤为集中,这是近代中国政府要员宣抚华侨的始端,萨镇冰也在华侨中广为传颂。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寄居四川重庆,已是76岁的老人,仍以极高的爱国热情,不辞辛苦,再次前往南洋各地华侨中宣传抗日,募集物资、医药器械支援抗日。由于广大侨胞具有爱国爱乡的思想感情,萨镇冰心系海外赤子,博得广大侨胞的敬重与支持。回国后,他足迹历遍川、鄂、湘、黔、陕、甘、滇等七省体察民情,时达八载之久。
壮志犹存,北望中原
1945年秋,日军投降,萨镇冰从渝飞沪小住,1946年归里,居住在福州中山路仁寿堂。此堂是他80岁时,由陈兆锵、陈培锟等20多位乡亲捐资建赠的。1948年,萨镇冰90诞辰,福建省会各界人士为他祝寿,成立筹备会,由当时的省政府、省参议会以及地方知名人士参加。当时,萨老拍有乘马一照,自题:“行年九十,壮志犹存,乘兹款段,北望中原”作业答谢纪念。
晚节余热,留名青史
国民党政府崩溃前夕,“代总统”李宗仁来榕,谒萨老于福州佛教医院(他有小恙住院),转达蒋介石之意,力劝他前往台湾,萨老以病坚辞之。他晚年走上与中国***合作的道路,为迎接人民解放军进入福州城做了不少有益的工作,他的爱国表现和政治选择得到中国***的肯定。福州解放后,他受聘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央华侨事务委员会委员及福建省人民政府委员,发挥余热,为乡亲继续作奉献。萨老暮景念念不忘海峡彼岸的袍泽故旧,盼望祖国的和平统一。1952年4月10日,萨镇冰病逝于福州,享年94岁。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等党和国家***均发来唁电,他的爱国精神,令人可钦可仰。中央人民政府给费治丧,福建人民政府举行公祭,葬于福州西门外梅亭。
相关报道
中国首艘航母或被命名为萨镇冰号
据外媒收到消息,中国首艘航母将在10月1日正式试航,届时将会又是一场腥风血雨,据中国解放军内部走漏消息称8月1日中共建军节,中国解放军当局对航母的宣传将再掀高潮,并可能公开徵名,不过据目前探讨发现中国很有可能将其命名为萨镇冰号。因为有消息透露中国高层军方属意以曾历清朝、北洋政府、民国以及中共四个时期的海军名将。
家族历史
萨镇冰照片2
萨镇冰出身于著名的福州色目人萨氏家族,萨孟武出身于著名的福州萨氏家族,其始祖为辅佐元世祖经略吐蕃有功的
沈家家谱辈分如何排列的呢?
本文2023-09-21 23:36:02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43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