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姓陶,最近家族准备写一本家谱。需要写赞美陶氏家族的诗词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07浏览:2收藏

我姓陶,最近家族准备写一本家谱。需要写赞美陶氏家族的诗词,第1张

唐尧虞舜启族首,三郡五堂济阳叟。

末汉恭祖溧阳侯,戎马群雄牧徐州。

齐梁贞白隐道山,鄙弃金笼画双牛。

长沙郡公开国臣,闲逸四海栽五柳。

楚陶三绝僧密庵,知行如一车马前。

革命北伐创光复,术数丰功当哲轩。

上启圣明下至贤,旷古烁今仍自谦。

花开百蒂遍华夏,品性流传洁如莲。

陶姓可谓尊贵无比,只因其姓起源有二,一为唐尧,二为虞舜,家谱一事事关重大,不敢造次,粗笔滥言,万望海涵

一、姓氏渊源: 1、源于祁姓,出自尧帝繁衍居地陶,属于以居邑名为氏。上远古时期的尧帝,初居于陶(今河南孟南或山东定陶西南部),以制陶为业,官名“陶正”。后封于唐,为唐侯,故称陶唐氏。他的子孙有以居地为姓者,相传姓陶。 2、源于姬姓,出自唐尧之后,属于以职业技艺为氏。据史籍《元和姓纂》和《姓苑》记载,尧担任部落首领以前,曾在今山东省定陶县西北一带地方居住,以市面上作陶器为职业,其地世称为陶丘。尧的后裔,有的以祖上职业命姓,遂形成陶姓。 3、源于祁姓,出自商朝七族中的陶氏,属于以职业技艺为氏。据史籍《元和姓篡》、《风俗通》记载,商朝七族中有陶氏,都是以陶冶为职业者。陶冶即热指陶工与铸工。原为掌握此项专业技术,役使奴隶的低级贵族。春秋之后,从事制陶业的庶民也有以“陶”技为姓,称为陶氏。 4、源于虞姓,出自舜之裔孙虞阏之后,属于以官职名为氏。据史籍《元和姓篡》记载,相传舜把部落首领禅位给禹后,禹的儿子启,建立了夏朝,把禹的后裔封于虞,故舜之后为虞姓。西周初年有人名虞阏,是舜的裔孙,其父名虞思,官至陶正,即管理陶质器物制作的官职。虞阏继承父职,仍为陶正,其子孙遂以官职名命姓,称为陶氏。 5、源于唐姓,出自宋朝唐谷避帝讳而改姓,属于因谥改姓为氏。据史籍《宋史本传》、《东都事略陶谷传》等记载,宋有陶谷,字秀实,邠州新平人(今陕西彬县)。原姓唐,为避晋祖(石敬瑭)名讳,改姓陶。其子孙遂相传姓陶,形成陶氏的一支。 6、源于蒙古族,出自巴尔虎旗蒙古陶国浑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巴尔虎旗蒙古陶国浑氏原居内蒙古喀尔喀地区,因不堪遭受葛尔丹部族的迫害,率巴尔虎族万余人南下,游牧于今河北张家口一带。清康熙三十一年(公元1692年)经清朝庭准议,全族移驻盛京(今辽宁沈阳),其中一部分族人驻守丹东凤凰城、岫岩等地并独竖一旗,称蒙古九旗。后取原姓首字谐音汉字“陶”为氏。 7、源于各民族变姓,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满族陶佳氏、托和罗氏、达斡尔族吐钦氏、古隆氏,以及锡伯尔族托库尔氏汉姓均改为陶氏。今白族、傣族、京族、苗族、瑶族、彝族、布朗族、回族等民族均有陶姓。二、得姓始祖:唐尧。上古圣帝。在其担任部落首领之前,曾在今山东定陶西北居住,以制作陶器为职业,其地世称为陶丘。另说尧帝少年智慧,十三岁时就助其兄挚帝治理天下,因功封在陶丘,十五岁时又改封在唐,所以史称陶唐氏。尧开创了禅让制,逝世后把帝位禅让给了没有一点血缘关系的舜。尧贤明民主,为世所敬重。后世子孙或以技艺为氏,或以封地为氏,称陶姓。他们尊唐尧为陶姓的得姓始祖。三、各支始祖:陶河清:字涟漪,号景山。宋开宝时授应天巡捕,从曹彬破贼有功擢滇州刺史,宋建隆元年庚申八月十五子时生,宋明道元年壬申七月初九已时没,葬宁邑七都五区罗溪寺对岸山喻氏屋后子山午向碑墓记。配:陈氏,宋开宝八年乙亥二月初一未时生,宋天圣三年乙丑十二月二十午时没,葬宁邑七都五区罗溪寺后山丙寅山申向。子一:岳降。资料有待补充。四、迁徙分布:陶姓的起源已有四千三百多年的历史了。说起陶姓的始祖,就要说到我国历史上远古时期的帝尧陶唐氏。陶唐氏是帝尧的封号,也正是因为这个缘故,按当时的习惯,尧的后人有的就以陶为姓,有的就以唐作为自己的姓氏。而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在山西省临汾市郊区发现的陶寺遗址。也和另一支源自舜帝的陶姓有着直接的联系。中国谱牒研究会副会长张海瀛:“咱们现在站的这个遗址,叫陶寺遗址,这个遗址在咱们国家的考古历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这个遗址与陶姓的起源关系也非常大。传说帝尧开始被封于陶地(今山东定陶),后来又改封到唐地(今河北唐县),所以,帝尧的号就叫陶唐氏,帝尧的后代当中,有一支就是以他最初的封号以陶为姓的,这就是咱们中国陶姓的起源。另据记载:帝舜的后人当中,有一支是负责制造陶器的,给了他个官衔,叫做陶正,是以制陶为职业的,这支后代以职业为氏,也姓陶。”也就是说,陶姓有一支是源自帝尧的后代,有一支是源自帝舜的后代,但不管是源自尧还是源自舜的陶姓,他们实际上是一脉相传的一家人。因为尧把娥皇和女英两个女儿嫁给了舜,所以,舜帝后裔的体内也流着尧帝的血液。有一句关于娥皇和女英的对联是这样说的:父帝王夫帝王父夫帝王,姐皇后妹皇后姐妹皇后,由此,我们更可以看出这两支陶姓的血缘关系。我国历史上的陶姓名人可谓数不胜数,晋朝时期,陶姓人氏曾一连出现过好几位了不起的人物,如以珍惜光阴而著称的陶侃,他的格言是,人要珍惜每一分光阴,由于他办事认真、勤奋,曾先后出任晋朝八个州的都督,并统率军队四十年之久。而陶侃的曾孙陶渊明,更以不朽的诗歌作品而千古留名,一篇《桃花源记》已被历代学子视为必读之作,“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句,也被人们传诵了千百年而不衰,而他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更为后世志趣高洁的读书人奉为座右铭。陶渊明四十一岁时曾任江西彭泽县令,仅八十多天就弃官归隐,从他的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的诗句中,我们仍可看出他归隐后经常和邻居们一起争论并分析历史上的往事。据《姓氏考略》记载,陶姓最初是以山东定陶为发祥地。周朝以前,陶姓于史书不显。春秋时才出现了第一位名载史册的人物,即以节义传论千古的女性陶婴。春秋战国时期,陶姓逐渐南移到今河南兰考一带,后经繁衍发展,形成了陶姓历史上的第一大郡望——济阳郡。西汉时,有陶舍、陶青出仕长安,而陶青功封开封侯,子孙世袭其职并家于当地。两汉时期,陶姓人逐渐南迁于江苏、安徽一带,并在长江之南落籍,如东汉徐州州牧、溧阳侯陶谦即为丹阳人(今安徽宣城)。魏晋南北朝时,中原士族大举南迁,河南、山东陶姓开始南迁江浙,而原居苏北、皖北之陶姓亦渡江入浙赣。此期在江南一带涌现出了不少陶姓名人,如东晋侍中太尉、鄱阳人(今江西波阳)陶侃,其后迁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著名诗人陶渊明即为其重孙。南朝宋孝昌相陶贞宝,晋安侯陶隆均为秣陵人(今江苏南京),后经不断繁衍,陶姓在上述地方形成了族大人众,子孙昌盛的局面,于是后世陶姓以丹阳、浔阳为其郡望堂号。宋朝以前,陶姓发展依旧以上述两地为主源,在江南各地缓慢播迁,并有陶姓一支进入湖南。宋朝时,陶姓在北方得以发展,陕、豫、鲁、晋、冀等地均有陶姓人。南宋末年,江南一带狼烟四起,陶姓有播迁于湘、鄂、闽、粤、桂之地者。明朝初期,陶姓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江苏、安徽、河南、河北、山东、北京等地,而两湖之陶姓则随湖广填四川的移民浪潮,入居四川,进而播迁云贵高原。清朝时期,陶姓已广布全国,并有渡海赴台,进而播迁海外者。故台湾的陶氏族人,大部分是明清时期从福建迁移过去的。台湾陶氏出版社董事长陶宗翰:“这次回来能够到我们陶氏的发源地来寻根,是一件令人很开心的事情,陶姓在台湾的分布还算是平均,根据现在的统计,大概有一万多人在台湾。” 如今,台湾的陶姓人氏,大部分都居住在台北、新竹和彰化等地。如今,陶姓分布以江苏、上海、浙江三省为多,三省陶姓约占全国汉族陶姓人口的23%。陶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零六位的姓氏,人口约两百五十六万余,占全国人口的016%。五、郡望堂号: 1郡望:济阳郡:战国时期为魏国城邑。西汉时期改置为济阳县,治所在今河南省兰考县东北部。晋朝惠帝时将陈留郡的一部份划出来设置济阳郡,治所在济阳,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兰考县、山东省东明县以及定陶县一带地区,距今河南省正阳县不远。晋惠帝后来将陈留郡的一部份划出来设置济阳郡,治所在济阳,辖地在今河南省兰考县、山东省东明、定陶两县一带地区,距今河南省德正阳县不远。东晋后期晋室南渡后,济阳郡被废黜。济阳县在唐朝初期并入冤句县。丹阳郡:丹阳又称润州,是中国十分古老的地名,所指的地方迭有变动。先秦时期,共有三处以丹阳为名的地方,但一般主要是指鄣郡(今江西南昌)。汉朝时期实施郡县制度以后,先后又有许多以丹阳为名的郡和县。丹阳郡始建于西汉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是由原鄣郡改置,治所在宛陵(今安徽宣城),下辖十七县,其时辖地在今安徽省长江以南,江苏大茅山及浙江省天目山脉以西、浙江省新安江支流武强溪以北一带地区。三国时期孙吴国移治到建康(今江苏南京),以后辖区缩小。到了南北朝时期的后魏,又在河南省项城县的东北置了一个丹阳郡。隋朝灭后陈后废曾废黜,后隋炀帝又置润州,治所在延陵(今江苏常州),再以蒋州(今江苏南京)为丹阳郡。唐朝时期移治到丹徒(今江苏镇江)。北宋政和年间升为镇江府。浔阳郡:西晋永兴元年置浔阳郡,治所在浔阳(今江西九江)。唐朝时期改九江郡为江洲,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改为河阳郡,至唐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又复为江洲。 2堂号:丹阳堂:以望立堂。浔阳堂:以望立堂。爱菊堂:资料有待补充。五柳堂:资料有待补充。寸阴堂:资料有待补充。敬义堂:资料有待补充。崇德堂:资料有待补充。广安堂:资料有待补充。忠荫堂:资料有待补充。务本堂:资料有待补充。连甓堂:资料有待补充。

陶渊明为什么自称“五柳先生”?

陶渊明是一个不同于流俗的作家,当人们侈谈名理,清高隐逸,以不染世务为崇尚时,他却守拙归隐,去参加田园劳动。而当骈偶之风弥漫于文坛之际,他却以纯然散缓单行冲淡的文句来传达出孤标傲世,旷达情真的怀抱。《五柳先生传》是一篇只有171字的短文,却把陶渊明的个性、气质、秉赋和追求表现得绘声绘色,淋漓尽致: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筋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关于这篇文章,历代评价是相当高的。沈约在《宋书。陶潜传》中说:“少有高志,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其自序如此,时人谓之实录。”而且将此文全篇采入《宋书》。萧统写的《陶渊明传》也说“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时人谓之实录。”可以肯定,这是诗人自述情性,倾吐怀抱之作。

陶渊明为什么自号“五柳先生”呢?这当然不是他的一时兴趣,显然有着深刻寓意。在魏晋时代门阀之风盛行,族属郡望被视为一个人的无形生命之际,陶渊明居然把他的出身、家门、郡望、族属,甚至于连自己的姓字都一概阙如,显然与当时的社会风气开了一绝大的玩笑。仿佛自己是星外来人,来去自由,无依无傍,除了与“宅边柳树”等自然景物有些感情和联系之外,其余一概不知,更没有任何社会关系了。诗人实则以调侃的意趣,戏谑的笔调向门阀士族,家族谱牒作了无情嘲弄和冷峻的挑战。两晋官场,“上品无寒门,下品无贱族”,人们相见,互通名姓,交换门阀家世籍贯,然后根据不同的身份采取与之适应的交往方式。可是诗人偏巧什么也没有,如果一定要称呼,索性就以最为常见的“五柳”为号了。魏正申先生指出:“他借以‘自况’的五柳先生形象,完全是针对门阀制度的崇尚塑造的。以‘先生不知何许人也,否定地位的显赫;以’亦不详其姓字,否定门第的高贵;以‘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否定资产的殷实;以‘不慕荣利’否定官爵的矜夸;以‘宅边有五柳树’否定士族门前施表功绩的‘阀阅’,甚至不知自己是何朝何代之人!全面否定门阀制度”(《陶渊明探稿》),可谓知言。

此文一出,“五柳先生”从此知名晋代,享誉了整个文学史,远比那些门第高贵,爵禄尊荣的王谢名流更能流芳百代,彪炳千秋。那些喜欢搬弄祖上荣光、族谱家状的阀阅之家的名上,无非是借死人的余辉来涂抹,以掩盖精神苍白的虚空罢了。人生在世,取各种各样的名姓,说穿了不过是以此区别于群体的符号,与标号1、2、3、4、5并无本质的不同。可在两晋时代能够蔑视阀阅,超越世俗。摆脱浮名羁束者又能有几人呢?当然我们不能仅仅根据这篇文章就说陶渊明彻底悟透了人生,摆脱了世俗,这只不过他以貌似恬淡,实则戏谑而且不乏激愤的笔调与世俗开了一个大玩笑。他在《命子》诗和《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中不是也矜夸过陶氏门第么?全面地看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里确实蕴含着对门阀的揶揄,也一定程度上表现了他的矛盾心态。他一方面蔑视士族门阀,这使得他长期郁郁不得志,沉于下僚;另一方面他又以自己是陶侃的曾孙而感到心理上的满足,可又因为与陶侃关系的渺远而遗憾。我们既不能仅凭此文就一味地肯定陶渊明高洁傲世;也不能因为他在追述祖上辉煌时讥其未能免俗。陶渊明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感,有追求的社会化的人,而不是圣者,更不是神!唯其如此,他才显得可爱而伟大。

在陶渊明的名号中,除了人们所熟知的“陶潜字渊明,或云渊明字元亮”(《宋书。本传》),“字深明名元亮”(《南史。本传》),五柳先生,以及唐人避讳而叫的“泉明”之外,还有一个谥号。

陶渊明为什么被谥为“靖节征士”或“靖节先生”?

陶渊明的生平事迹除了在《晋书》、《宋书》、《南史》有记载之外,萧统还给他写过传记。结尾是这样说的:“自宋高祖王业渐隆,不夏肯仕。元嘉四年将夏证命,会卒。时年六十三。世号靖节先生。”可见,陶渊明之所以叫靖节先生是他死后,由其友人根据他的一生行事为人而给他的谥号。这在颜延之《陶征士诔并序》中有详细的阐明:

夫实以诔华,名由谥高。苟允德义,贵贱何算焉。若其宽乐令终之美,好廉克己之操,有合谥典,无愆前志。故徇诸友好,宜谥曰“靖节征士”。这是关于陶渊明为什么是“靖节征士”的最早资料和最直接的阐释。是征询过陶的友好故旧,并且结合他生前的品行操守之后确定下来的。

谥号原本是封建时代帝王贵族大臣或者社会上有一定影响的人死了之后,按照死者生前主要行迹和为人而给予的号。而古代的礼仪家对谥号的字义都有严格的审定和推敲,即所谓的“谥法”。根据“谥法”,“宽乐令终”为靖,这里是说陶渊明宽于待人接物,为人乐观大度,结局是美好佳善的意思;而“好廉克己”为节,当然指他为人廉洁,严于待己。把二者结合起来去审视陶渊明的一生,应当说是符合实际的。从陶渊明的诗文和友人关于他事迹的记载来看,无论他待人接物,还是交结朋友都很友善和蔼,宽于对待的,就是对待所谓的仆役下人也很厚道。萧统说他“以为彭泽令。不以家累自随,送一力给其子,书曰:”汝旦夕之费,自给为难,今遣此力,助汝薪水之劳。此亦人子也,可善遇之‘“。(《陶渊明传》)封建时代,统治阶级把力役当说话的工具使用是天经地义之事,而陶渊明却能认识到”此亦人子也“,其精神是可贵的,是”宽“的最好注脚。而乐观大度,几乎贯彻到他的一生,不管是为官行役还是归田躬耕,虽不免奔波疲惫,甚至冻馁交加,他基本上保持着乐观豁达的人主观,不怨天尤人,做到”不戚戚于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晚年微疾而终,享年63岁。在那个军阀混战,政权更替频繁,政治黑暗,社会腐朽的年代,文人罕有善终者,如张华、陆机、陆云、潘岳、郭璞等人都惨遭统治阶级杀害,这就是前人归纳的”“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的恐怖现实。陶渊明能平静安详地终于故宅,当然是值得庆幸了。他临死之前还能恬然自安地撰写《自祭文》和《挽歌》,足以证明其时的平静而乐观豁达的心境了。至于“好廉克己”更与陶的为人为官归田的人生经历完全契合。封建时代如能做个县令之类的地方官,刮地皮是常有之事。“三年清知府,千万雪花银”是其生动写照,虽然没有更多的资料表明他作彭泽令以及此前为宦的廉洁,但是,归田之后极为简朴的生活,家境的清贫,甚至到了衣食不周的穷困境地,不就是他“好廉克己”的说明吗?所谓“德润身,富润屋”,一个人的贫穷富贵总会以不同方式表现出来的。象陶渊明那样“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的居住条件:“短褐穿结,箪瓢屡空”的日常生活不正是“好廉克已”的必然吗?这也就是颜延之所说的陶渊明“厚志薄身”的价值观的体现和“爵同下士,禄等上农”的写照了。

萧统在《陶渊明传》中说:“时周续之入庐山,事释慧远;彭城刘遗民亦遁迹匡山,渊明又不应征命,谓之‘寻阳三隐’”。那么——

陶姓起源于上古五帝之一的尧帝陶唐氏,陶唐第七子洪祺为陶氏之祖。

先秦时以平原陶姓为著,自商周时期到汉代,陶氏之族,率不出豫州境,活跃于济阴、平阳一带,人才辈出,汉开封侯陶舍,辅助汉高祖刘邦打天下,被高祖封为开封侯,官至左司马,其子陶青也袭爵拜相。至汉末,青公后裔举族南徙丹阳,从此陶氏宗族居于吴。

陶舍裔孙陶敦之后,分为丹阳和浔阳两支,繁衍到后来,成为丹阳和浔阳两地的望族。观今之陶氏,多源自丹阳、浔阳之望。进入近代太平盛世,陶氏后裔繁衍广布全国大多数省市区的城市乡村,尤以长江下游各地区为盛,另有九个少数民族陶姓子孙。

泱泱中华,天下陶姓,溯源于陶唐氏,在血缘上可以追溯到4300多年以前的尧舜时期,在来源方面,可知最初是来自山东定陶、河北唐县和河南虞城县,源流可考。宋代《百家姓》将陶姓系于31位,也说明陶氏授姓特点鲜明,授姓时间早,原委脉络清晰,家族繁衍生息较为昌盛。

扩展资料:

陶姓古代名人:

陶谦(132年~194年),字恭祖,丹杨(今安徽当涂东北)人。汉末群雄之一,官至安东将军、徐州牧,封溧阳侯。

陶侃(259年~334年),字士行(或作士衡),江西鄱阳人,东晋名将,大司马,都督八州诸军事,精勤吏职,不喜饮酒、赌博,惜时如金,主政广州时,朝夕运躄,以励其志,为人称道。

陶渊明(约352年~426年),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人,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曾做过几年小官,后因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而毅然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传世名作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闲情赋》等。

-陶姓

我姓陶,最近家族准备写一本家谱。需要写赞美陶氏家族的诗词

唐尧虞舜启族首,三郡五堂济阳叟。末汉恭祖溧阳侯,戎马群雄牧徐州。齐梁贞白隐道山,鄙弃金笼画双牛。长沙郡公开国臣,闲逸四海栽五柳。楚...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