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古代有出过什么名人?
莆田(兴化)为“文献名邦”,绍兴八年、1138年,黄公度中状元、林邓中探花、陈俊卿中榜眼、龚茂良中传胪、前四甲都为莆田人,故有魁亚同榜”(莆田人黄公度、陈俊卿同时中状元和榜眼),“析榆未三里,魁亚占双标(黄公度、陈俊卿)古今往来、绝无仅有!还出现“一家九刺史”(唐代林披的后裔,有九个官至刺史)、“一门五学士(唐黄璞进士,其四子也都同列馆职)、”一科两状元“(1076年文武状元分别为莆田人徐铎和仙游人薛奕所得)、和“龙虎榜头孙嗣祖”(指宋徐铎与其祖唐徐寅均为状元)、凤凰池上北联兄”之类美谈。另外“六桂翁”:指的是北宋初莆田人翁乾度的六个儿子分别双双蟾宫折桂的佳话。(按:莆田翁姓,自唐至宋,原居莆田北高竹啸(今竹庄),后迁莆属的蒜岭漆林乡。其族内仕履略。更奇的是:北宋建隆元年(960)录取的莆田进士仅二人,这二人恰好是翁处厚和翁处易。开宝六年(973)录取的莆田进士只二人,这二人恰好是翁处朴、翁处廉。雍熙二年(985)录取的莆田进士只二人,这二人又恰是翁处恭、翁处休。同胞兄弟六人,三榜双折桂,成为科甲佳话。正由于莆田有如此壮观的科举成就,加上学术昌明,著作如林,所以早在宋朝,莆田就以“文献名邦”(宋度宋赞语)、“闽越之地,邹鲁之邦”(宋真字皇帝敕字)、“兴化多进士”(宋王安石赞语)、“莆田人物之盛”(宋朱熹赞语)、“比屋业儒,号衣冠盛处”(宋游酢赞语)、“家习诗书,多出魁人韵士,为中州冠”(宋张友赞语),“莆田,文物之邦”(宋黄公度赞语)、“莆邦文学号邹鲁”(宋黄灏赞语)等美誉著称于世了。重教兴学不仅是莆仙文化名垂天下的根源所在,而且是莆田“文献名邦”最具特色的传家宝。有了这个传家宝,莆田的“文献名邦”,必将迎来更加光辉灿烂的明天。
二、进士人数情况
莆田(兴化)历代共有2308名进士(另一说约2400名),其中宋代1666人(含特奏名进士),明代兴化533名(以县而论全国第一,兴化(闽)533,宁波509,泉州452,余姚376,福州391,苏州386,南昌326,绍兴325,杭州321,吉安304,松江273,广州243,安福232,常州229,徽州226,无锡212,丰城211,抚州211,昆山199,秦和186,常熟186,嘉兴182,台州174,湖州172),清代只有50多名(退步较大)。
三、文武状元情况
自隋朝开创科举制度,到清末科举的废止(1905年),兴化共出了二十三位状元。加上具争议的五代状元徐寅(在历代状元中、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因为诗赋被罢免的状元)。福建莆田历代文状元为十一人、武状元为十二人:
五代(大梁)徐寅 梁开平元年(公元907年)
北宋 徐铎 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
南宋 黄公度 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年)
南宋 郑侨 宋孝宗乾道五年(1169年)
南宋 吴叔告 宋理宗端平二年(1235年)
南宋 陈文龙 宋度宗咸淳四年(1268年)
元朝 林济孙 元惠宗至元六年(1340年)
元朝 林亨 元惠宗至正三年(1343年)
明朝 林环 明成祖永乐四年(1406年)
明朝 柯潜 明代宗景泰二年(1451年)
蔡必胜 南宋乾道二年(1166年)丙戌科武举第一名
薛 奕 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武举第一名
陈从龙 宋光宗绍熙元年(1190)年 武举第一名
叶岂页 宋宣和六年(1124)年殿试第一名
林定元 明世宗嘉靖元年(1522)年武举第一名
廖 标 明世宗嘉靖4年 公元1525年
陈安定 明世宗嘉靖十六年(1537)年武举第一名
吴泰来 清世宗雍正二年 公元(1724)年武举第一名
林 洪 清高宗乾隆18年 公元(1753)年武举第一名
黄振邦 清高宗乾隆59年 公元(1794)年武举第一名
康荔芳 清仁宗嘉庆21年 公元(1816)年武举第一名
周玉辉 清德宗光绪15年公元1889年武举第一名
四、宰相情况
莆阳历史上出过14位宰相,兹将诏命出任宰执及追赠官位者,列名于后:
翁承赞,字文尧,莆田县北高人,乾宁三年(896)进士,后梁贞明二年(915)授闽国(今属福建省)门下侍郎同平章事,辅佐闽王王审知,时年56岁。
陈洪进,字济川、致先,仙游县枫亭人,军旅出身,宋太平兴国二年(977)七月,于平海军节度使兼泉(州)漳(州)观察使任上,献所掌泉、漳两郡及所辖十四县,纳入宋朝版图。宋太宗赐诏嘉纳,以陈洪进为武宁军节度使、同平章事,留京师奉朝请。时年63岁。
陈靖,字道卿,莆田县荔城人,由德化县(今属福建泉州)尉官至谏议大夫,天圣四年(1026)卒,熙宁元年(1086)宋神宗诏赠尚书左仆射。
蔡京,字元长,仙游县枫亭人,熙宁三年(1070)进士,崇宁元年(1102)五月,宋徽宗诏以翰林学士丞旨蔡京为尚书左丞。七月,诏为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时年55岁。明年正月为尚书左仆射,继加太尉(最高军事长官),进太师。后屡罢屡起,自号“公相”,通治三省(中书、门下、尚书),居相位达九年之久。
蔡卞(王安石女婿),字元度,仙游县枫亭人,熙宁三年(1070)进士,绍圣二年(1095)十月,宋哲宗诏为尚书右丞,时年46岁。四年,为尚书左丞。
叶顒,字子昂,仙游县大济人,绍兴二年(1132)进士,乾道元年(1165),宋孝宗诏除端明殿学士,拜参知政事兼同知枢密院事,时年65岁。明年,进尚书左仆射兼枢密使,继诏宰相兼国用使,参政同知国用事。
陈俊卿,字应求,莆田县城南阔口人。绍兴八年(1138)年进士。乾道三年(1167)十二月,宋孝宗诏拜同知枢密院事兼参知政事,时年54岁。明年十月,授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龚茂良,字实之,莆田县荔城人,绍兴八年(1138)进士。淳熙元年(1174)十一月,宋孝宗诏茂良以礼部侍郎升参知政事,时年53岁。继以首参行相事。五年,受诬卒于贬所。
郑侨,字惠叔,兴化县(今属仙游)象溪人。乾道五年(1169)年进士。庆元二年(1196),宋宁宗诏为参知政事,明年,进知枢密院事。
黄镛,字器立,莆田县涵江黄巷人。景定三年(1262)进士。德佑元年(1275)十二月,宋恭帝诏以吴镛兼权参知政事,明年二月升右丞相,参知政事、平章军国兼知枢密院事,景炎元年(1276),宋端宗再授右丞相,与陈文龙共主国事,未赴任。
陈文龙,字君贲,莆田县城南阔口人,咸淳四年(1268)进士。德佑元年(1275)冬,宋恭帝诏为参知政事,时年43岁。明年五月,宋端宗于福州称制,复以文龙参知政事,坚持抗元斗争,后被俘尽节。
周如盘,字圣倍,莆田县黄石人,万历二十六年(1598)进士。天启六年(1625)明熹宗诏为东阁大学士,参与机务,继入阁为首辅,阅三月即罢归。
黄鸣俊,字启甸,莆田县荔城人,万历四十七年(1619)进士。历明神宗、熹宗、思宗三朝,官至右佥都副御史浙江巡抚。隆武元年(1645)唐王朱聿键在福州称制,起用鸣俊为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时年55岁。
朱继祚,字立望,莆田县黄石人。万历四十七年(1619)进士。唐王,隆武元年(1645)诏为东阁大学士,桂王永历元年(1647),诏任东阁大学士兼礼部尚书。
上列十四名莆藉能臣,均以宰相的相关正式名号位居揆席。其所处王朝政治社会背景虽大相径庭,居官风绩及其结局亦不尽相同,然均有朝廷诏命的正式宰相官名,则是不争的史实,亦是判定其宰相身份的基本依据。
五、祖籍福建莆田的部分外地状元(11人)
潮州籍状元林大钦、吴川状元林召棠。以及莆田黄岸派文武状元九人:
1、黄仁颖字福佑号潘湖翁 福建晋江潘湖人唐天成丁亥科状元莆阳东里黄滔庶孙欧阳氏出,莆阳黄仁愿之弟(系福建黄姓第一状元)
2、黄仁泽 福州候官人黄璞五子唐乾宁乙卯科武状元官节度巡官(系中华黄姓第一武状元)
3、黄定 福建永福龙屿人福建莆田唐大司徒黄碣嗣孙宋乾道壬辰科状元官广东提举
4、黄由 福建长洲人福建莆田黄岸十八世孙宋淳熙辛丑科状元官刑部尚书
5、黄朴 福建闽侯人唐大司徒黄碣嗣孙宋绍定乙丑科状元官广东提举
6、黄观安徽池州贵池清江金墩人。祖籍福建莆田清江境(今黄石清前清后金墩黄远公曾孙黄璋孙黄古子)贡元会元洪武二十四年状元“三元及第”,礼部侍郎。
7、黄钺字长白又字赓材号钟山 南京下关金墩人明万历辛丑科武状元官南京兵部尚书
8、黄士俊广东顺德人福建莆田黄岸裔孙万历丁未科武状元武英殿大学士兼兵部尚书
9、黄仁勇 广东人(1762~1817)清代武状元。字智斋。海阳(今潮州市潮安县)古巷孚中乡人。福建莆田唐桂州刺史开国公黄岸三十世孙。嘉庆元年(1796),嘉庆皇帝丙辰恩科武状元。
六、莆田部分古代名人录汇总表(按姓氏笔画排列)及简介莆仙古代名人录
陈昂[明]
蔡卞[宋]
蔡传[宋]
陈次升[宋]
陈池养[清]
陈谠[宋]
陈道潜[明]
陈德薰[清]
陈洪进[唐]
陈均[宋]
蔡京[宋]
陈吉老[宋]
陈居仁[宋]
蔡戡[宋]
陈可大[宋]
陈旅[元]
陈宓[宋]
陈迁[明]
蔡伸[宋]
陈文龙[宋]
蔡襄[宋]
蔡攸[宋]
陈音[明]
方大琮[宋]
傅楫[宋]
方良永[明]
方崧卿[宋]
傅伫[宋]
郭篯龄[清]
郭良翰[明]
郭尚先[清]
黄彻[宋]
黄公度[宋]
黄璞[唐]
黄寿生[明]
黄滔[唐]
黄廷用[明]
洪希文[元]
黄仲元[宋]
黄仲昭[明]
江春霖[清]
江采苹[唐]
康大和[明]
柯潜[明]
柯维骐[明]
廖必琦[清]
林富[明]
林光朝[宋]
林光世[宋]
林环[明]
林俊[明]
李俊甫[宋]
林麟焻[清]
林嵋[明]林默(妈祖)
林披[唐]
林人中[清]
林宋卿[宋]
林师益[宋]
林文[明]
林文俊[明]
李文利[明]
林豫[宋]
林蕴[唐]
林尧俞[明]
林扬祖[清]
林桢[清]林藻[唐]
林兆恩[明]
彭鹏[清]
彭韶[明]
钱四娘[宋]
宋珏[明]
宋际春[清]
宋廷尊[清]
佘翔[明]
翁承赞[唐]
王凤九[清]
王回[宋]
王迈[宋]
徐寅[唐]
薛元鼎[宋]
余崇龟[宋]
俞良甫[唐]
叶颙[宋]
姚宗之[宋]
朱绂[宋]
郑凤超[明]
郑纪[明]
郑露[唐]
郑良士[唐]
郑樵[宋]
郑侨[宋]张琴(进士)
周瑛[明] 李耕(画家)
吴彬(明宫廷画家)
生活中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家族的姓氏,有时候我们会想:我们的姓氏是怎么来的。例如姓氏“龚”有以下几种起源: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龚姓的起源与家谱,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龚氏:
分布地区:
郡望武陵郡:西汉时,治所在义陵(今湖南省溆浦南),东汉移治临沅(今湖南省常德市)。六 桂:指“六姓联芳”之誉称,隋代治所在闽县(今福建省福州市),唐代移治晋江(今福建省泉州市)。
历史来源:
「龚」源出
一、为共氏所改。据《古今姓氏书辨证》所载:其先共氏,避难,加龙为龚。其时约在战国末年秦汉之际。二、唐《元和姓纂》云:共工后有共、龚二氏。此为神话传说附会之辞,不足为凭。
堂号
中隐堂:宋朝时候龚宗元任句容县令。他在破案、挖掘藏犯、追捕逃犯上,像神仙一样。有一次,为政酷苛的杨弘(隋文帝的弟弟)奉旨到各地视察。但当他到句容边境时,却对人说:“这里已被龚先生治理得很好啦。我再去,不是徒找麻烦打扰他吗?”于是没入境就到别处去了。龚宗元官至都员外郎。退休后建了一座“中隐堂”。朝野上下都赞他是“耆德”(年高有德)。此外,龚姓的主要堂号还有:“六桂堂”、“中隐堂”、“耕读堂”、“渤海堂”等。
迁徙分布
宋朝时期,龚姓大约有15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2%,排在第八十四位。龚姓第一大省是安徽,约占全国龚姓总人口的19.3%。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安徽、江苏、江西、湖南、福建、河北,这六省龚姓大约占全国龚姓总人口的81%。其次分布于广东、山东、浙江、河南等省。全国形成了以东部皖苏、北面河北、南方赣湘闽为中心的三大块龚姓聚集区。明朝时期,龚姓大约有30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32%,排在第七十一位。明朝时期,江苏为龚姓第一大省,约占全国龚姓总人口的25.7%。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苏、江西、浙江、福建,这四省龚姓大约占龚姓总人口的76%,其次分布于湖北、四川、湖南,这三省的龚姓又集中了17%。宋、元、明期间,龚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较大,其人口主要由北方向东南迁移。全国重新形成了苏、赣、浙、闽一片龚姓人口聚集地。当代汉族龚姓的人口200万,为全国第一酉位姓氏,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16%。从明朝至今600年中龚姓人口由30万增到200余万,近7倍,龚姓人口的增加速度低于全国人口的增加速度。自宋朝至今1000年中,龚姓人口的增加率是呈^形的态势。龚姓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湖南、江苏、湖北、四川四省,大约占全国龚姓总人口的43%,其次分布于河南、江西、贵州、重庆、上海,这五省市的龚姓又集中了26%。湖南为龚姓第一大省,占龚姓总人口的13%。全国形成了长江流域地区高比率龚姓分布带。在近600年间,龚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有了很大的区别,由东部向华中、华北和四川的回迁成为龚姓迁移的主流。龚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表明:在湘渝、川1黔大部、云南东北、鄂赣浙苏大部、上海、福建北部、安徽南部、广西北部、黑吉东部,龚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达到0.3%以上,中心地区可达0.5%以上,以上地区覆盖面积约占了全国总面积的16%,该地区居住了大约52%的龚姓人群。在浙江东部、闽粤桂大部、台湾、云南大部、四JI『北部、青海东部、甘肃大部、宁夏、陕豫南部、内蒙古中西部、湖北北部、安徽北部、山东东南、江苏西北角、黑龙江中部、吉林东部,龚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12%一o.3%之间,其覆盖面积占了全国总面积的27%,该地区居住了大约39%的龚姓人群。
拓展延续
龚姓(中国历史):
龚姓,中国姓氏,相传上古时期,炎帝的后裔、黄帝大臣共工,专门管理水土,因治水有功,被封为“水神”。开始以单字“共”作为家人的姓氏,子句龙继承父职,若干年后,共姓为了避难,有的在“共”字上加一个“龙”字,成了龚姓,也就是说,龚姓是以祖先的官职和名字中的一字改造而来的。龚姓以共工治水有功而引以为荣,尊其为得姓始祖。
龚姓发源地较多,有河北、辽宁间和山西、河南、福建等,龚姓早期主要繁衍于北方地区。汉时,华东龚姓崭露头角,江苏徐州人龚胜与江苏邳州人龚舍均以名节闻名,有全国龚姓人口达300多万。
2019年1月公安部户政管理研究中心发布的《二〇一八年全国姓名报告》中记载2018年公安机关登记的全国姓氏户籍人口数量排名中,龚姓人口排第89位。
2020年1月20日公安部户政管理研究中心通过公安部官网发布的《二〇一九年全国姓名报告》中记载2019年公安机关登记的全国姓氏户籍人口数量排名中,龚姓人口排第89位。
历史发展:
龚姓,现行常见姓氏。分布很广,今北京,河北邯郸、尚义,内蒙古乌海,山西浑源,山东菏泽、龙口、平邑、鄄城,广东高州,广西田林、南丹,贵州,云南陇川、河口、泸水,浙江义乌,四川合江,湖北天门、湖南麻阳[5]益阳、常德(汉寿)等地均有分布。汉族、满族、彝族、京族、瑶族、土族,土家族、蒙古族、哈尼族、布依族等多个民族有此姓。
龚姓源出:
1.出自姜姓,为炎帝后裔。黄帝之臣共工氏,本是炎帝神农氏后裔,阪泉之战后共工氏归附黄帝,为水官。据《元和姓纂》所载,黄帝之臣共工氏(炎帝的后代)在黄帝时为水官,因治水有功,被奉为社神。其后有一支开始以单字“共”为整个家族的姓氏。其后裔又再加龙字改成“龚”氏,遂演变成龚姓。据调查,姜姓龚氏为中华龚氏主支,其后裔人数最多,分支最广。
2.出自姬姓一支,为商代共国之后裔。据《通志·氏族略》所载,共国(今河南省共城,一说今甘肃省泾川县北)共,亦作恭,为商代诸侯国。因侵犯周而受文王姬昌的讨伐,被周文王姬昌所灭。共国灭亡后,其子孙以国为氏。就是共氏。后演变为龚姓。
龚姓:
3.出自姬姓一支,为周代共伯和之后。西周后期,有一个王室贵族叫姬和,被封于共(今河南省辉县),为伯爵,称为共伯和。当时,周厉王在“国人暴动”中被赶出国都,然后诸侯便推举他代行天子的权利,史称“共和行政”,这也是中国历史有确切纪年的'开始。共国在春秋时被灭后,其子孙以国名为姓氏,称共氏。后演变为龚姓,是为河南龚姓。
4.出自姬姓一支,为晋献公的后裔,以谥号为氏。据《尚友录》所载,春秋时,晋献公(晋国为姬姓诸侯国)的儿子奚齐即位以后,给其兄申生(在被人诬陷后,以自杀表示对父王忠心的前太子)加谥号为“恭君”。因古代“恭”即“共”,申生的后代以谥号为姓氏,也称共氏。后演变为龚姓,是为山西龚姓。
5.仍出自姬姓一支,为春秋时郑武公的儿子共叔段的后代。据《元和姓纂》、《史记·郑世家》等资料所载,春秋时,郑武公的大儿子郑庄公继承了帝位,后来郑武公的小儿子叔段企图夺取政权,被郑庄公打败后,逃到共,当时在郑国境外,称为共叔段,其后代,或以“段”为氏,或以“共叔”为氏,也有以“共”为氏的,称共氏。后演变为龚姓,是为河南龚姓。
6.出自为避皇帝名讳演变而来。五代十国时,后晋皇帝叫石敬瑭,因为避名讳,“敬”氏改为同义的“恭”氏,后也演变为龚姓,是为河南龚姓。
7.出自姬姓一支,为翁氏所分。据《六桂堂业刊》所载,周昭王的支庶子孙受封于翁山,后以邑为氏,称“翁”氏。出自唐代后期 、闽国时期福建莆田人翁何 五代孙翁乾度之后所分。属于长者赐姓为氏。翁姓避乱改姓是洪姓的又一大来源。至宋初福建莆田人 有翁乾度,生有六子,分姓洪、江、翁、方、龚、汪六姓,其中第五子分姓龚,其子孙也姓龚,此支为其一。洪氏后来为了避仇,便改了自己的姓氏,在洪字上去掉三点水,上面加了一个龙字,就成了龚氏。均是为福建龚姓。 翁姓是姬姓的一个分支,据《元和姓纂》和《六桂堂丛刊》等记载,西周初年,昭王的支庶子孙受封于翁山(今浙江 定海县东),其后以邑名“翁”为姓。唐德宗时期,翁氏有一个支脉何公由中原入莆,卜居莆阳兴福里(今莆田市北高竹庄),为入莆始祖,传入第五世,生下翁乾度。翁乾度在闽国 年间(936年)官拜郎中,娶妻陈氏,生六子,分姓洪、江、翁、方、龚、汪六姓,其六子皆中进士,史称“六桂联芳”。长子处厚,字伯起,宋太祖建隆元年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员外郎,后改姓 洪;次子处恭,字伯虔,宋太宗雍熙二年进士,官拜泉州法曹;三子处易,字伯简,宋太祖建隆元年与长兄同榜进士,官至剑南少尉;四子处朴,字伯惇,宋太祖开宝六年进士,官都曹长判官;五子处廉,字伯约,宋太祖开宝六年与四兄同榜进士,官至大理司直、监察御史;六子处休,字伯容,宋雍熙二年与二兄同榜进士,官拜朝散郎,韶州通判。这兄弟六人同列为进士,地位非常显贵,有"六桂联芳"之誉。
8.出自他氏改姓或小数民族汉姓而来:
① 贵州黎平三龙乡兜房族吴姓有改龚姓者。
② 土族龚塔氏汉姓龚。
③ 京、瑶、彝、白等族均有龚姓。
9.龚古通共。先秦楚有共王,秦有共公,其他各国均有共公,共伯等。
迁徙传播:
龚姓发源地较多,有河北、辽宁间地和山西、河南、福建等,总的来说,龚姓早期主要繁衍于北方地区。
汉时,华东龚姓崭露头角,江苏徐州人龚胜与江苏邳州人龚舍均以名节闻名,有“楚两龚”之称号。另山东、河南龚姓这一时期也较有名。
魏晋南北朝时,龚姓进一步繁衍于江西、四川、湖南等省。据载,湖南人龚玄之及其侄龚黎民,从孙龚祈,自晋至南朝宋,世居汉寿(今湖南常德东北),是当地比较大的家庭,故有武陵郡。此郡不仅是龚姓历史上最大郡望,而且是后世南方龚姓播迁之主源。
唐宋时期,龚姓繁衍势头南方旺于北方,江苏、福建、浙江、广东遍布龚姓足迹。其中,福建、广东龚姓尊南宋淳熙年间参知政事(副宰相)龚茂良(今福建莆田人)为其始祖。据《福建通志》所载,龚茂良后裔龚英居荆山,后有迁安海者;龚沼居晋江沙堤,后又有迁安溪者;龚徙居福州城内梅枝里。可见,莆田龚姓枝脉延伸之广,家族生长之茂。另有福建翁姓分支而出的龚姓,在当地形成望族(以“六桂”为堂号),更为福建龚姓的发展注入新的源泉。
明代龚姓有移居上海、广西等地者。又山西大槐树龚姓被迁于人口萧条之地,分布于北京、天津、陕西、河北、河南等地。
清代乾隆年间开始,陆续有沿海龚姓移居台湾,进而定居邻近国度者。 今日龚姓以四川、湖北、江西、山东、江苏、浙江、湖南等省多此姓,上述七省龚姓约占全国汉族龚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七。龚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九十九位的大姓,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一七。
翁郡,汉代学者。
翁承赞,字文尧,唐代福建莆田县人(今莆田市),乾宁年间(西元894-898年)进士。唐末累官秘书郎、右拾遗。五代后梁时官至左散骑常侍、御史大夫,后授闽国门下侍郎同平章事,晋爵晋国公。曾咏梅花诗:"忆德当年随计吏,马蹄终日为君忙。"
翁肃,字彦恭,宋代崇安人,官至朝散大夫,与翁彦约、翁彦深、翁彦国三兄弟及翁延庆、翁蒙之同姓同乡同朝,皆居高官,时称六桂同芳。
翁德广,宋代人。淳熙年间(西元1174-1189年)任溪县知县。朱熹曾奏荐之,称其"不务赫赫可喜之名,而有肯肯爱民之实。
翁难乙,翁万达,明代兵部尚书。
翁方纲,(西元1733-1818年)字正三,清代大兴县人,进士出身,官至内阁学士。精金石考据之学,亦擅长词章、书法。曾任鸿胪寺卿,预千叟宴。
翁同龢,清朝时期江苏常熟人,管至军机大臣兼总理各国事物衙门大臣,光绪帝师。
翁方纳,清朝时的著名书法家、金石家。在朝廷担任内阁学士。
翁春,清代诗人。
翁文灏,辅仁大学教授,是中国早期的地质学家之一。
翁美玲,已故香港艺人。
翁再生,世界杯棒球国手,台湾职棒球员。
翁丰堉,台湾职棒首位外岛出身选手。
翁嘉铭,笔名瘦菊子,知名台湾棒球名家。
翁虹,知名香港演员。
翁立友,台湾知名闽南语歌手。
翁滋蔓,台湾知名少女艺人。
翁金珠,台湾前“文建会主委”。
翁启惠,知名中研院院士。
翁倩玉,知名台湾旅日歌手,身兼演员。
翁俊明,翁倩玉祖父,同盟会成员,知名抗日志士。
翁炳荣,翁俊明儿子,台湾早期知名导演。
翁岳生,嘉义人,曾任台湾地区“司法院院长”及“司法院”大法官。
翁重钧,台湾“立法委员”。
翁明显,中环集团总裁、台湾棋院文化基金会董事长、文化创意科技小组副召集人。
翁帆,与大自己54岁的杨振宁结合,其夫是第一位华人诺贝尔奖得主。
翁嘉麟,2008台湾麻将大赛赌王。
翁杰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毕业,研究生学历,法学硕士,文学博士,工商管理博士后,研究员。现任中共重庆市委常委、市人民政府常务副市长、党组副书记,兼任重庆行政学院院长。
翁大根,1952年出生于江西省南城县沙洲乡,其祖籍为江西省进贤县张公镇翁家村。1975年同济大学工民建专业毕业,前后获得同济大学工学硕士、工学博士学位,在同济大学任教40余年,先后人任同济大学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为结构抗震、减震、隔震。
翁姓起源参考之一
翁姓在大陆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在台湾位列百家姓第四十九位。翁姓出自姬姓。相传周朝时周昭王有个儿子,出生时双手握拳,谁都掰不开。后来周昭王亲自来掰,却一掰就开。他见儿子左手掌纹像个“公”字,右手掌纹像个“羽”字,就给这个儿子取名为“翁”。后来翁被分封于翁上,其后代以国名为姓氏,称为翁氏。夏朝时候有贵族叫翁难乙,是翁姓的最早的记载。在古代,翁姓的望族大多出自于钱塘。翁亦属『六桂堂』姓氏之一。 翁同禾,清末维新派,江苏常熟人,光绪帝的师傅。“戊戌变法”期间,他支持康有为的某些主张,力图实现光绪帝亲政,后被慈禧太后革职。
翁姓起源参考之二:吴屯翁姓
翁姓是我国古老的姓氏之一,大约出现在3000多年前的周昭王时代。
目前我国北方的翁姓虽不多见,但在南方,特别是闽、粤,台湾一带却是名门大姓,今天我们要向大家介绍福建省,武夷山市,吴屯乡的一支翁姓。南唐时,有个叫翁巨隅的人任京兆荣王府咨议参军。朝中朱全忠起兵发难,逼迫唐哀帝禅位。翁巨隅不愿意随波逐流,于是弃官避祸从西安迁到福建。翁氏入闽后,先投奔到福清县担任知县的叔父家,而后又几经辗转,来到今天武夷山市的吴屯乡定居,被后人尊为翁氏迁入武夷山的始祖。
福建武夷山市吴屯乡副乡长江和林:我们老祖宗来的时候叫翁巨隅,翁巨隅来了以后有个儿子叫翁承赞,这个翁承赞给当时的闽王当宰相。当时诸侯割据,福建也算一个国家。
翁氏定居吴屯乡后,经过数代艰苦创业、播衍发展,到宋代时开始发达起来。当时家族中当官的人很多,上至朝庭的文官武将,下至地方的知府县令层出不穷,其中最有名的要数武状元翁德与。
福建武夷山市吴屯乡副乡长江和林我们翁家宋朝时出了个武状元叫翁德与。这个弓箭就是清道光年间,翁家后裔一直习武在乡试比武中用的弓箭,取得了乡试第一名,还有牌匾。
翁氏入闽后,历代人才济济,除了进士官宦外,当时还有一个在福建颇有影响的人物,就是一代高僧翁藻光。翁藻光是翁巨隅的孙子,随父辈入闽时年纪尚幼。但他自小向佛,13岁便出家,经过多年刻苦修炼,终于成为南唐知名的高僧。公元928年,由于闽王的暴政,福建的老百姓怨声载道,闽王听说了藻光大师的德行后,就把他接到福州,并礼聘他为国师,协助治理福建。
福建武夷山市吴屯乡副乡长江和林:当时福建闽王君治国实行暴攻,国家很难管理下去。闽王君听说了一代高僧后,就请他去当国师。翁藻光就劝说闽王君要爱民,护民取民心。闽王君采纳了高僧的建议,把福建治搞得很好,国泰民安了。
翁氏自南唐迁到武夷山,经过1000多年繁衍至今已传承了39代。如今武夷山翁氏子孙繁盛,达2200余众。翁氏后裔除大部分聚集在吴屯乡的豪居村外,还散居在五夫镇,城关等其他一些地方。近年来吴屯乡的翁氏宗亲会不仅经常举办武夷山地区的宗亲联谊活动,而且还积极联络外地的翁氏后裔。他们希望海内外翁氏后裔都回家乡寻根祭祖、探亲访友,加强宗亲之间的沟通与交流。
不知道你是哪一支的 1、箭楼一支黄氏家谱字派(部分) ……祖、德、前、功、大,光、宗、镇、福、庭,应、元、昌、载、日,治、世、起、文、明,于、以、端、其、本,钧、瞻、懋、笃、敦,郎、官、忠、义、重,统、绪、国、家、同、杞、梓、兴、鸿
汪氏最早是源自商代汪芒氏之后。汪芒氏又称汪罔氏,是防风所改,防风是夏朝诸侯之一。夏朝国君禹召集群神到会稽山,防风氏因为晚到,而被禹杀头。进入商朝,防风氏的后代就改为单字汪氏。汪氏子孙即是商代汪罔氏后代,而其祖先又是夏朝诸侯,所以汪氏的渊源可谓悠久异常,距今大约有四千年的历史;同时汪氏也必是贵胄之后。
商、周后的春秋时代,又有一支汪氏子孙出现。鲁国国君成公的支庶儿子被封到汪邑,其后世子孙有的就以邑为氏而姓了汪。这一支汪氏,出自姬姓,是黄帝的直系子孙。
还有一支是翁氏分化出来的。据史料记载,福建泉州有翁乾度,生有六子,分姓洪、江、翁、方、龚、汪六姓,六子处休分姓汪。这兄弟六人同列为进士,地位非常显贵,历史上有"六桂联芳"之誉。
汪姓族人自得姓以来,经过2000多年的发展,如今已繁衍到了全国各地,而且是人口众多。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研究人员杜若甫、袁义达据国家统计局提供的 1982年全国人口05Z,随机抽样资料,以及1970年台湾省出版的《台湾地区人口之姓氏分布》一书进行统计显示,汪姓人口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38%,据此推算全国当有近500万人姓汪,按人口多少排列为第57大姓。尤以安徽多汪姓,约占全国汉族汪姓人口的44%;其次为湖北、四川、江苏、湖南、浙江等省。上述6省汪姓约占全国汉族汪姓人口的72%。
==================================================================================================================
汪氏介绍
一、出自汪芒氏
商时有汪芒国,国君为防风氏,漆姓,守封禺之山。《古今姓氏书辨证》说汪姓“出自古诸侯汪芒氏后裔”,《通志·氏族略》也说:“商代有汪芒(又作汪罔)国,其人以国为氏。”相传汪芒是巨人之国。防风氏身高三丈。当时大禹在会稽召集天下诸侯,防风氏迟到了,结果被大禹处死。国人后来迁居湖州的山里,称汪芒氏。战国时楚国灭越,汪芒氏也被攻破,后来逃到安徽南部的歙县一带,改姓汪氏,即安徽汪姓。
二、出自姬姓
是周公之子伯禽之后。春秋时,鲁成公的庶子满因食邑于汪(在今山东省境内),其后人以邑为姓,即山东汪氏。清人张澍《姓氏寻源》说:“汪氏之先出鲁成公支子,食采于汪,因以为氏。”鲁国为春秋战国时期周王朝之同姓封国,周族的始祖为后稷,传说是因姜螈踩了巨人的足迹而生,始姓姬。周武王克商后建立了西周,为了便于统治这广大的新疆土,必须建立属国以拥护王室,于是采取了分封制。武王、周公、成王先后分封了71个诸侯国,其中有其兄弟15人,同姓14人,周王室子孙一般都得到封地,做了大小诸侯。周公的长子伯禽被封为鲁侯,建都曲阜(今山东西南部),鲁国第21位君主是鲁成公,成公庶子(旧称妾所生的孩子)姬满的封地在汪,其后代便以邑名“汪”为姓。关于汪姓为鲁成公之后,清代学者汪琬《尧峰文钞》卷一《汪姓缘起考》中记述了其神奇经历:“吾汪当从姬姓裔为正。又按旧谱,鲁成公庶子生而有文在其手,左水右王,故名曰汪。其后子孙遂氏之。……吾汪氏之得姓,当从食采为正。盖始则以采地为氏,继则以氏为姓也。”就是说鲁成公庶子生下来时,左、右手上分别写有“水”、“王”二字,因此取名为汪,其后子孙以汪为氏,继而以氏为姓。安徽《祁门县志·氏族考》记载得更富传奇色彩:“汪氏得姓始于颍川侯,姓姬名汪,鲁成公黑肱之次子也。始母夫人姒氏,梦游汶 (今山东汶上县,春秋时为鲁国中都邑),观彩虹亘天,心知其祥,觉而有孕,孕二十五月而生子,握手三月乃开,左(手)有水纹,右(手)有王纹,合成汪字,遂以名之为鲁上大夫采邑,颍川因以为姓。”
三、少数民族汪姓
《辽史》、《金史》、《元史》以及《李朝实录》等书中,都记载有不少女真姓,多为多音节的姓,女真人进入中原地区后,受到汉文化的影响,开始将女真语姓改为汉字姓,这其中就有将古里申氏、汪古氏等改为汉”族汪姓的。《续通志·氏族略》载:元时翁观,即汪古,亦作黄掴、雍古部人以汪为氏。元代汪世显家族就是汪古部落之汪姓。
满族汪姓 《清朝通志·氏族略》载:汪,清满洲人姓,世居沈阳。刘庆华《满族姓氏录》称:清满洲八旗瓜尔佳氏、完颜氏等均有改姓汪的。今河北隆化县满族有汪姓。
土族汪姓 明洪武四年(1371年),南木哥率部归附明朝,因功授指挥佥事。南木哥子叫汪失去加,取汪失去加之首字为姓,称汪土司。由此,其后裔及所部民众以汪为姓。
瑶族汪姓 古代明朝宦官汪直就是瑶族人。
另外,在土家族、回族、锡伯族、东乡族等少数民族中亦有汪姓。
四、翁姓改姓
翁姓避乱改姓是这一历史时期汪姓的又一来源。翁姓也是姬姓的一个分支,据《元和姓纂》记载,西周初年,昭王的支庶子孙受封于翁山(今浙江省定海县东,一说在广东省翁源县东),其后以邑名“翁”为姓。唐德宗时期,翁氏有一个支脉何公由中原入莆,卜居莆阳兴福里(今莆田北高竹庄),为入莆始祖。传入第五世,生下翁乾度。翁乾度在五代后晋天福年间(936年)官拜郎中,娶妻陈氏,生六子。长子处厚,字伯起,宋太祖建隆元年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员外郎;次子处恭,字伯虔,宋太宗雍熙二年进士,官拜泉州法曹;三子处易,字伯简,宋太祖建隆元年与长兄同榜进士,官至剑南少尉;四子处朴,字伯惇,宋太祖开宝六年进士,官都曹长判官;五子处廉,字伯约,宋太祖开宝六年与四兄同榜进士,官至大理司直、监察御史;六子处休,字伯容,宋雍熙二年与二兄同榜进士,官拜朝散郎,韶州通判。翁氏六子齐荣,当时被誉为“满朝翁六桂联芳”,遂传为佳话。
==================================================================================================================
汪姓迁徙史
起姓于安徽的汪芒氏的汪姓和山东以邑为姓的汪姓,是我国早期历史上汪姓在南北方繁衍的中心地带。其中北方的山西省境内发展成了一大望族。东汉末年,汪文和迁居新安(今安徽歙县),发展成为新安一带望族,唐代汪华封越国公。世居今安徽歙县,家族甚旺。宋代以后,汪姓迅速繁衍起来,成为我国南方的一个典型大姓。
迁入台湾
汪姓族人早在宋代就已登上了台湾岛,《台湾通志·人民志》关于台湾开发的一节中提到: 南宋孝宗乾道七年(1171年)汪大猷知泉州时,所辖领地靠海,海中有“沙洲数万亩,号平湖(今澎湖)”,经常被周围岛上的夷人上岸来抢掠东西,杀掳人口。为防止骚扰,起初,每年遇有南风起时,汪大猷便派兵守卫防备,但是反复如此兵士疲惫,耗费军资,还是防不胜防。于是亲自登岛,造屋200间,派遣将领兵士分别驻守,夷人不敢再来侵犯。此事《宋史·汪大猷传》中也有记载,汪大猷当是汪姓入台第一人。元代航海家汪大渊也曾自泉州渡海峡登岛,在其《岛夷志略》一书中,对澎湖 (台湾)的地理环境、社会状态作了详细的记述。而汪姓定居台湾在清代,始迁者多为与台湾隔海相望的福建、广东人。台北三垂 镇《汪氏族谱》称其来自福建,“汪姓起家新安(即歙县),后自歙县徙婺源,自婺源徙休宁(今安徽休宁县),而后入闽,居泉州之天马山”。后由闽入台。
康熙四十至五十年 (1701—1711),汪仰瞻入垦竹北——堡苦令脚 (今新竹市古贤里);
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汪玉润居台湾府,是年中武举;
雍正七年(1729年),泉州人汪东文开垦于翠竹北——堡旧港庄(今新竹市);
雍正七年(1729年),广东人汪淇楚开垦于竹北二堡红毛港(今新竹县红毛乡);
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广东人汪复隆开垦于今苗栗县卓兰乡;
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汪春源居今台南市,是年中举人。
经过二三百年的繁衍,如今的汪姓已发展成为台湾较大的姓氏之一,1954年台湾文献委员会对台湾姓氏进行了一次调查,在当时台湾的737种姓氏、828804、户居民中,汪姓有1259户,按户数的多少排列,居第 74位。在分县统计资料中,汪姓人在台北有205户,新竹5l户,苗栗8户,台中l户,南投79户,彰化176户,嘉义171户,台南76户,屏东5户,花莲6户。以城市统计台北市104户,基隆市160户,阳明市38户,台中89户,台南80户。其中以台北县和基隆市为最集中地。
迁入港澳
香港、澳门与内地地缘邻近,为内地居民的迁入提供了方便,这两地的汪姓族人中的一些人还取得了不小的成绩,如香港德昌电机控股有限公司主席汪穗中,籍贯上海,公司主要经营、产销各种微型发动机,是世界三大微型发动机制造商之一,1996年拥有财富3亿美元。香港太平协和集团公司主席兼董事总经理汪世忠,祖籍广东东莞,生于台湾,与兄长汪世昌、汪世华共持有70%多的太平协和公司及美国协和集团股份。1979年被派往香港成立太平协和公司,经营液晶体显示表及手表元件贸易。后又到深圳设厂,其生产的天霸表、海霸表曾在大陆十分畅销。另外,还经营零售百华、物业发展和电讯服务,其中零售百货以中国大陆市场为主,目前,在北京、上海、沈阳、西安、宁波等地均设有商
场,估计资产约3亿美元。
徙居海外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政治腐败,内战不断,水旱频仍,广大人民在水深火热中度日,而在此时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尤其是海外殖民地的开拓和开发,资本主义市场对于劳动力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福建、广东等沿海地区的人民纷纷迁往东南亚的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新加坡、泰国、菲律宾等地谋生,这其中不乏汪姓族人。移居海外汪姓族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在当地扎下了根,有的还做出了较大成绩,如泰国的汪东发,祖籍广东揭阳县,为泰国两仪糖业集团董事长。两仪集团是泰国最大的糖业集团之一,约占市场的15%—Z0%。除了糖业之外,两仪集团还经营金融业、房地产业、制造业及采矿业等,1996年时家族财富已达10亿美元。如今,汪姓族人的足迹已经遍及世界各地。
==================================================================================================================
莆田古代有出过什么名人?
本文2023-11-07 18:51:11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4310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