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的爸爸是谁?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1浏览:4收藏

黄帝的爸爸是谁?,第1张

少典 中华民族始祖炎帝和黄帝的共同祖先

少典是原始社会时期有熊部落的首领,后人有的称之为有熊国,少典便被称作有熊国国君。所以,大多史料都称黄帝为有熊氏,古时女子称姓,男子称氏。称黄帝为有熊氏,标明黄帝是有熊国君少典的后裔,也标明原始社会己由母系社会进入了父系社会 时期。

谭其骧先生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在夏、商时期的地图上这样标明:有熊氏地域内有两大地貌特点:南有颍水,此有人隗山,(汉书.地理志》记载:河南郡有大隗山,盖压禹、密、新三县也。”北魏时候,大地理学家郦道元通过实地踏勘,在他写的〈水经注》里确切地说:“大隗即具茨山也。”《禹州市志》、《禹州市地名志》记述的非常详细:具茨山就在禹州北部,苌庄乡北部的荟萃山起头,蜿蜒东南行,在浅井乡北边的大鸿寨山分为两 支:一支经无梁镇延续出境,在新郑、长葛两县交界处消失;一支由无梁镇南部,经朱阁乡、郭连乡进入许昌县。上古时候没有我们今天的省、市、县、乡的区域概念,所以《中国历史地图集》只能凭借山、水、丘,壑等自然地貌作界线,标明有熊国的地域范围南有颍水,北有大院隗山。可见有熊部族活动的主要区域就在今禹州市北部大隗山以南、颍水以北、荟萃山以东、古城,郭连以西这大约700平方公里的范围之内。

战国时期的哲学家庄子曾说,原始社会时期,“民知其母,不知其父,与麋鹿共处”。所以,关于黄帝的出生有好儿种说法。最通常的说法是,有熊国国君少典娶了有乔氏的两个女儿作妃子,长妃叫女登,次妃叫附宝。有一天,长妃女登在华亭游玩,忽然有一神龙来伴。女登因此怀孕,生了炎帝,取名榆冈。传说他生下来三天能言,五天能走,七天就长全了牙齿,五岁便学会了许多种庄稼的知识。但是,因为他相貌长得很丑,“牛首人身,,脾气又暴,少典不大喜爱,就把他和女登母子俩养在姜水河畔,所以,炎帝长大后就以姜为姓,姓姜。

再说少典的次妃附宝,有一天到郊外游玩,忽遇暴雨,有大电光缠身,许久才离开,绕北斗而去。结果,附宝感而受孕,怀胎25个月,生下黄帝,起名叫云,黄帝长得“河目龙颜”,落地能语,性情和善,很受少典国君的喜爱,就带着他和附宝一同住在阴水河边。附宝生就的美容丽质,非常动人,被人们呼为美姬。她常阴水边洗衣淘菜,人们见多了,就把这段河叫成了姬水,黄帝长大以后,便也以姬为姓,名叫姬云。

炎帝姜榆冈长大之后,剽悍勇武,智慧过人,便做了部落首领,以“牛”为图腾,标记于旗帜之上。巫师说他以火德旺,所以称作炎帝。据说炎帝有一条神鞭,名叫“赭鞭”,用它抽打各种野草,野草便显出药性,炎帝为了验证这些药草有毒无毒,是热性还是寒性,到底能治啥病,就亲自尝百草,试其效用,为氏族百姓防病治病。因而炎帝氏族的人,个个身强力壮,迅速繁衍壮大,炎帝便率领他的部族沿渭水,黄河东迁,经河此、河南、湖北,还到过山东曲阜,打败了不少弱小部落,最后“定都于陈”,即今河南省淮阳县。

黄帝姬云长大以后,身高九尺开外。他为人敦厚朴实,好旋仁义,很受部族人民尊崇,被拥戴为部落酋长,成了有熊国的继承人,他利用姬河两岸天然的地理优势,与丰富的矿产资源,鼓励部族民众发展农牧业生产,亲自教百姓播五谷,植草木,驯养猪,牛、羊、狗等,使有熊部落很快富庶强盛起来,周围许多弱小部落见他好行仁义,以邻为友,能团结人,就纷纷前来投奔、归顺,使有熊部族逐渐成为中原地区最强大的部族。巫师说他“以土德王天下”,土是**,所以叫黄帝。

当时,长江流域也涌现出一个比较强大的部族,叫“九黎”部族。“九黎”部族的首领叫蚩尤,兄弟81人,个个能征善战,强悍凶猛,善使刀、戟,弓,弩等锋利武器。

蚩尤性残暴,喜搏斗,见炎帝自渭水南下,他便率部族北上,与炎帝争抢地盘,大战于陈州,炎帝力不能敌,败走山东曲阜,蚩尤追至曲阜,炎帝又败退到河北孤泉,蚩尤继续追击,炎帝又逃往涿鹿。此时涿鹿已是黄帝部族的势力范围,便派使者说服炎帝归顺,炎帝不听,反而与黄帝大战于孤泉,结果三战三败,只得归顺黄帝,遂订盟于邙山,共讨蚩尤。黄帝亲自带兵出战,率领以熊、黑(PI皮)、貔(PI皮)、貅(XIU休)、(CHU初)、虎为图腾的六个部落,向蚩尤猛攻。传说蚩尤是“铜头铁额,食沙吐火”,大概是佩戴了盔甲,一般人难以制胜。可是黄帝部族在发展农牧业的同时,早已发展了采矿和冶炼,平时操练兵马用的都是铁制的干戈,所以对蚩尤的“铜头铁额”一点也不以为奇。蚩尤眼见杀得难解难分,就施展魔法,从鼻孔喷出团团浓雾,刹时天昏地暗,狂风大作,雷电交加,—直延续了三天。黄帝的部众一时都迷失了方向,分不清东南西北,军心开始浮动。蚩尤的部众则精神 大振,乘势凶猛冲杀。黄帝当即命令风后制作了一辆指南车,丰上站着一个铁制的小人,伸出手臂指向南方。黄帝部众立刻辨明了方向,六大部落顿时情绪激昂,奋力冲出重雾,直刹得九浆部族“尸横遍野,血水漂杵”,最终擒杀了蚩尤。

黄帝战败蚩尤后,长江流域的其他部族纷纷归顺黄帝,黄帝便在釜山大会天下诸侯(即部落酋长),被推举为天子,完成了统一中华的不朽功勋。同时制定了华夏民族统一的图腾标帜,也就是旗帜。当时有人建议仍以有熊部族的“熊”为图腾,黄帝否定了这个建议。他认为,以“熊”为图腾将伤害新归顺的各部族的感情。为了团结这些部族,他提出以蛇为主体,以鱼鳞为鳞,以龟尾为尾,以狮头为头,以鹿角为角,以鹰爪为爪,并命名这个表示各个部族大团结的新图腾叫“龙”。后世所说,中华民族是“龙”的传人,即由此而来。

史载“黄帝三十而婚”。他选妃重在功德,而不言容貌。他有四个妻子,数元妃嫘祖和次妃嫫母功劳最大。嫘祖发明了植桑、养蚕,嫫母发明了朝缫丝,织布。在她们的倡导下,人们逐渐摆脱了以树叶、兽皮遮体的原始生活,穿上了柔软、温暖、华丽的衣裳。

黄帝很重视人才。他知人善任,充分发挥他们的一技之长,搞了许多发明创造。如命仓颉造字;命伯高采矿炼铜,命宁封子制陶器;命赤将做木器、釜灶;命邑夷制车;命共鼓制舟楫;命容戎(RONG荣)定历法;命隶首兴算数;命令伦选音律;命荣猿铸钟;命羲和与常仪观察日月星辰的运行规律;命歧伯与雷公编医经;还有宫室、器皿、棺椁(GUO 果)等许多发明,所以后人赞誉他“能成命百物”。尽管许多发明以今天的眼光来看还非常原始简朴,但在五千多年前,人类由长期蛮荒愚昧的状态中逐步过渡到文明之光初露的时刻,能以高度的勤劳与智慧发明创造出那些先进的生产、生活工具,该是多么不易,多么珍贵。何况,有些发明,经五千年历史考验,至今仍在为子孙后代造福,甚至成了全球人类文明社会的共同财富。

黄帝在禹州的遗迹很多,大体分布于南、北、中三个区域。尤其是城北具茨山上,现存有黄帝的各种遗迹几十处,被称为“黄帝遗迹群”。

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庄周(前369—前280),在他的著作《徐元鬼篇》中记载了黄帝见大隗于具茨山的故事。大隗(也写作大槐)是一个很有治国才能的人,黄帝听说了他的才干,就带领着方明、昌寓、张若等六人前去拜访,在具茨山下一条山沟里,七个人都迷了路,见旁边有一位牧马童子,就问他知不知道具茨山?牧马童子说:“知道。”又问他知不知道有一个叫大隗的人?牧童说:“知道。”黄帝见这牧童年纪虽小,出语不凡,就问他:“你懂得治理天下的道理吗?”牧童说:“治理天下跟我这牧马的道理一样,唯去其害马者而已!”黄帝想:“连经常见到大隗的牧马童子都这么有见识,大隗的学问可见更不得了啦!”于是更加思贤若渴,急忙拜别牧马童子,按照他的指点,在具茨山中找到了大隗。后来大隗便成了黄帝身边的重臣。黄帝回来再找牧马童子时,已经找不到了,从此这条沟便叫做马沟,即今浅井乡马沟村。马沟河穿村而过,两岸多石砌窑洞,南北主街长300米,居民二 200户,这时至今流传着“黄帝具茨访大隗”的故事。正因为大隗曾住在具茨山,所以也有人把具茨山叫做大隗山。大隗山群躜涌,所以叫“大隗层峦”,自古为禹八景之一。大隗在禹州影响深远,近年出土的唐宋石刻表明,今无梁一带在唐宋时期仍叫“大隗乡。”无梁龙门沟,流经古城镇、郭连乡、山货乡而注入清漯河,也叫渭水,就是史书记载的姬水。据说这里就是黄帝幼年同母亲附宝长期居住的地方。

北魏水文地理学家郦道无(466-527)在经过大量实地勘察后写的《水经注》里说:“黄帝登具茨山,升子洪堤上,受神芝图于华盖童于。”“芝”是一种菌类植物,可以食用,亦可药用,灵芝就是其一种。

如今,在具茨山向阳坡的山半腰尚遗存有一个天然洞穴,群众叫它“神芝洞”传说黄帝曾在这洞里整理出一本《本草》,辑录了许多可供食用和药用的菌类图谱, 流传于世间。

《庄子.在宥篇》上说:“黄帝十九年,见广成子于崆峒喇山,”崆峒山在禹州城西北 20公里的浅井与苌庄两乡交界处,东西走向,海拔669米,东有青龙山、火石山,东 北有爱鹤坪,东南有耧铧山,南有殿山,西有化山,群峰竞峙,岗岭交错。广成子是古时候一个很有知识的哲人。黄帝早年为了给酚族群众治病,需要到圆丘山采一种药,但是山上多大蛇,人不敢上。广成子就教他一个方法,把周身涂满雄黄,众蛇闻而避之。后来,广成于隐居山,修道而成仙。黄帝立为天子后,听说广成子居崆峒,便登山见广成子,求问天地之“至道”,以促使五谷丰登,国泰民安,广成子于是便传黄帝以“自然”之经,告诉 他“百昌皆生于土,而返于土”,要按照自然规律办事,善调阴阳,使之和畅,即可安民强国。黄帝死后,一心想入山修道,所以便带了元妃嫘(LEI 累)祖娘娘,在浅井乡散驾村辞别群臣,散驾登山,再访广成子,退隐逍遥观。至今这里还留有黄帝“向道处”、“得道庵”、“广成庙”、“娘娘蛋坡”和“大仙观”等许多遗迹。

司马迁说:“黄帝举风后、力牧、常先、大鸿以治民。”这四位重臣当中,有三位都脱颖于禹州这块古老土地的原始部落。

风后是太昊伏羲氏的后代,居于具茨河上游。有一天,黄帝做了一个梦,梦见大风吹尽了天下尘垢。梦醒之后,黄帝自忖道:“风是号令风行的意思,垢刮去土,后还在,难道有姓风名后的人可以帮助我执政吗?”于是他四处访贤,终于在龙门沟访得了凤后,封他为相,统领攻战。风后遂制五旗:东方是青龙,南方是朱雀,西方是白虎,北方是玄蛇,中央是黄龙,用以区别各部,打起仗来井然有序,攻守自如,现在无梁镇西北35公里的封王寨原名本叫风王寨,寨后的凤凰山也由风王山演绎而来。后来风后的食邑也封在这里,所以城关北大街就建了一座迎风阁,表示迎送风后的意思。

力牧其实就是黄帝马沟问路遇见过的牧马童子。当时黄帝见他小小年纪却颇有见识,而且谈吐不俗,自觉非常惊异。待访罢大隗归来,忽然梦见一人手执千钧之努,驱赶上万群羊放牧。黄帝突然醒悟:“手执千钧之弓者,大力也;驱赶数万群羊,善牧也,莫非天应在那牧马童子身上?他应该就是姓力名牧的入。”于是得力牧,进以为将,为黄帝统一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今城东北16公里馒头山北侧、洪河东岸的大木场传说当年就是力牧放羊的大牧场。后来人们砍伐山上的树木在牧场停放,等汛期洪水来了,利用洪河外运,这里便叫成了大木场。

大鸿部落据说原本住在今鸠山乡大鸿寨风景游览区。“坷垃垛”就是大鸿先民们抵御外来入侵者留下的遗迹,位于大鸿寨山东南30公里的鸿畅镇,则是大鸿部落东迁后的聚居地。

具茨山是黄帝屯兵聚将、访贤问道的军事根据地,大鸿,大隗,风后、力牧、常先等黄帝重臣,在山上都设有兵塞。具茨山主峰为大鸿寨,海拔788米。再往东是风后顶,海拔 765米,是伏牛山脉最东面的一座高山。自此向东,广袤的豫中、豫东平原,再没有比它更高的山了,素有“中天一柱”之称。

风后顶南坡至今留有风后城城墙十余华里。城墙依山势而建,全部用石块砌成,高6米,厚2米,高大雄伟,险峻异常,一夫当关,万夫莫敌。沿城而上,还时时能够看到大片大片当年营盘遗留的断壁残坦,以及古老的石球、石矛等兵器。山顶还保留有“黄帝御花苑”、“黄帝女儿梳妆台”,“黄帝访贤石”和黄帝有关的石凳、石案、石床、植物,山泉等自然景观。

据史书记载,至迟在春秋晚期,人们就开始在这时举行登山拜祖活动。寺、庙、宫、观等祭祀纪念建筑,历代都有修建。保存至今的轩辕庙、黄帝祠、幽胜宫、通遥观等,均为明代以前所建。位于山顶的轩辕庙大殿,全部建筑构件均为石料:石墙、石梁、石柱、石椽、石檩、石窗…殿内陈列黄帝塑像,上是两块匾额,一块是“人文初祖”,另一块儿是“功德齐天”。许多海内外游客参观过具茨山游览区后,无限感慨地说:“具茨山既有华山之险,又有泰山之神,更有黄山之秀,是炎黄子孙登山祭祖的最佳去处!”

  http://wwwzj60com/web/NewsInfoaspFirstKind=MT_00002_100011924&KindID=MT_00002_100011927&ID=MT_B0001_100017566

  全球华人的梦想孤身一老的努力 寻根

  来源:东方今报 作者:姜柯安 赵建中 时间:2005-11-22

  黄帝故里在哪里?即使到现在,还会有不同的说法,包括陕西黄陵、山东曲阜等。但越来越多的华人,渐渐认可了黄帝故里就在新郑的说法。而引起这种改变的,正是因为一个人的努力——74岁的赵国鼎。

  20多年来,他上北京、下山东、到陕西,查阅历史资料,进行实地考察,提出了黄帝出生、建都在新郑的说法,并取得广泛认同。

  11月20日上午,精神矍铄的赵国鼎老人,在参加黄帝故里的规划方案专家评审会的间隙,给记者讲述了自己对黄帝故里考证的来龙去脉。

  起因 寻根寻来一场尴尬

  赵国鼎1931年生在新郑市具茨山主峰旁边的自然山下。他小时候在自然山寺小学读书的时候,经常听老师和村里的老人说起,中华始祖黄帝就生在具茨山附近,那里是他战斗建都和发明指南车的地方。古老的传说,让赵国鼎从小就相信:黄帝就是在新郑出生,建国定都。

  但真正让他去考证黄帝故里就在新郑的原因,还要从海南老乡来新郑寻根,结果寻来一场尴尬说起。

  1983年,当时在新郑市城关经济联合社工作的赵国鼎到海南考察。三亚市相关部门的一位黄秘书是河南老乡。他告诉赵国鼎,在三亚市有个河南村,5000多名村民都姓黄。村里老人说,他们是黄帝的后裔,南宋时期从汴京(开封)南迁的。村里人都很想回河南寻根,但不知道去哪里合适。

  一听这,赵国鼎来劲了:“去新郑啊,我们那里有黄帝故里,轩辕祠,全世界华人的根都在我们那儿呢。”一个月后,在黄秘书的带领下,几十个海南客人真的找到了赵国鼎,要去祭祀黄帝陵墓。

  但当赵国鼎领着他们去轩辕祠时,连赵国鼎自己都觉得有些不好意思了。轩辕祠现在变成了兽医院的一个仓库,庙房、山顶都扒光了,清代立的碑也找不着了。

  海南的客人感到很扫兴。他们告诉赵国鼎,不管黄帝在新郑的传说是真是假,如果放在海南,他们会修葺所有的遗迹,建设很大的祠堂,来祭祀黄帝。毕竟,这是中华始祖。

  赵国鼎感觉面子上很过不去。一来,好像自己说了瞎话;二来,黄帝故里到底在不在新郑,他也开始有些怀疑了。

  决定 一步改变他的一生

  生性耿直的赵国鼎开始迈出了他求证的第一步。

  他先找到新郑文管所、县志办、文化馆,但得到的答复让他有些泄气:以前这里有一块清代立的轩辕故里碑,但世事变迁,这块碑现在也找不着了。

  更让赵国鼎气馁的是《史记》的汉代注释。《史记》中记载:“黄帝居于轩辕之丘。”而其注释更详细地指出“生于寿丘”,且在鲁东门外(今山东曲阜县东北约六里)。更深入地找寻下去,黄帝故里还有甘肃天水说,河北逐鹿说。

  黄帝故里到底在哪里?赵国鼎决定刨根问底。

  找寻 三下山东实地求证

  《史记》注释言之凿凿,黄帝生在山东寿丘,赵国鼎要去实地看一下当地有没有实证。1984年春天,他第一次来到曲阜,但没有看到任何有关黄帝故里的遗迹,也没有听到任何有关传说。他只在少昊陵,看到一块复制《史记》注释内容的碑。

  当时陕西黄陵县的黄帝陵已经小有名气,许多海外华人祭祖都去那里。黄帝陵的根据是个神话传说:“黄帝乘龙升天,帽子埋在陕西,靴袜葬在荆山(今灵宝境内)。”

  接着,赵国鼎又去了陕西黄陵。在那里,陕西人承认,他们这里是黄帝的衣冠冢,连陵墓碑上也是按《史记》注释的说法:黄帝生于山东寿丘。

  这一年,赵国鼎在工作之余,光山东就跑了3次。让他感觉迷惑的是,寿丘虽然有《史记》注释佐证,但根据好像并不存在。因为在新郑,不仅关于黄帝的传说众多,就是黄帝遗迹,也有好几个。他决定要从历史记载中,查找黄帝故里的真正所在。

  转机 古籍之中求得结果

  赵国鼎想到了北京,那里专家很多,古籍完备,也许可以找出个所以然来。1985年,赵国鼎十多次往返新郑与北京,来到北京,他就一头扎进黄帝故里的考证中。他先来到中国历史博物馆,这里的研究员周争恰好也是新郑人。他给了赵国鼎一套《水经注》,上面有一句十分关键的话“新郑城内有黄帝遗祠”。

  在中华书局,赵国鼎又碰巧找到了另一个新郑人,档案管理员高流水。这次,高流水给了赵国鼎更多的支持:提供了《山海经》、《国语》、《左传》等大量古籍。赵国鼎慢慢找到了他想要的东西。

  在《国语》中有这样的记载:“黄帝炎帝,有熊国君少典之子”,“有熊国,今郑也”。赵国鼎兴奋了,“郑”说的就是现在的郑州地区,新郑自然包括在里面。

  在西晋皇甫谧著的《帝王世纪》中有这样一句话“黄帝生于轩辕之丘,轩辕都曰有熊,有熊,今河南新郑”。郦道元的《水经注》也引用了这句话。

  一切都逐渐明朗,赵国鼎又来到社科院历史研究所和国家文物局。这里的专家说,从新郑发现的仰韶文化和裴李岗文化来看,可以证明这一带确实有我们祖先的存在。历史研究所的一位专家更是告诉赵国鼎,以当时的地理条件,新郑更符合黄帝故里特征,因为山东在当时属于东夷,而不是有熊国。

  疑问 《史记》是否记载有误

  考证的结果令赵国鼎十分满意,但《史记》的注释是怎么回事?

  北京师范大学一位姓陈的教授,给赵国鼎解开了这个谜团。根据他的考证结果,这个《史记》注释是汉代人孔安国所为。孔安国是孔子的17代世孙,在当时的社会,大家都对孔子十分崇拜,孔安国就在《史记》的注释里加上了寿丘的具体地点。

  后来在一些出土文物中,也验证了这个注释是后人所加。同时,文物考古部门也证实,在已知道的11处黄帝遗址中,新郑有6处。

  欣慰 成果终被逐渐认可

  1990年,赵国鼎的第一本论述黄帝故里的专著《中华文明始祖黄帝》出版。1991年,第二本专著《黄炎二帝考略》出版。

  为了让更多的专家认可新郑就是黄帝故里的所在,新郑市有关方面和赵国鼎利用各种机会,召开专家论证会。1990年7月,在郑州召开的一次论证会上,专家基本上认同了“黄帝生于轩辕,建都有熊,有熊,今河南新郑”的说法。

  1992年,在北京召开的“华夏文化与中原文明”国际文化研讨会上,来自海内外各地的100多名华人专家,也基本上认同了这一观点。

  1992年,新郑开始举办“炎黄文化艺术节”,到今年已经举办了11届。

  与此同时,新郑市政府投入了大量资金对黄帝故里进行开发与建设。1991年,修葺一新的轩辕故里对外开放,随后的几年,新郑黄帝故里的其他各个遗址都经过修缮,向游人开放。

  愿望 妥善保护祖先痕迹

  2005年10月,新郑市政府对外宣布,要用100万元重金,在全球范围内征集黄帝故里的规划方案。已经74岁高龄的赵国鼎老人,成为专家评审组的一员。

  2005年11月6日,在北京召开的第17届联合国国际科学与和平周大会上,赵国鼎应邀参加,因为对黄帝故里的考证成果被广泛认可,他被授予了荣誉奖。赵国鼎在大会上发言,再次阐述了自己的观点:黄帝出生、建都在新郑;从黄帝建国立都到现在,历史已经越过了5002年。

  对于刚刚揭晓的黄帝故里规划方案,作为专家评委的他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不管如何进行规划,不能漏掉对黄帝遗址的保护,更不能有所破坏。我们祖先留下来的痕迹,一旦失去,就再也找不回来了。

  --------------------------------------------------------------------------------------------------

  http://wwwggdjcomcn/wsdx/fyrw/200512/2715html

  人文始祖黄帝

  作者:-- 网上党校文章来源:-- 点击数:18 更新时间:2005-12-23

  黄帝,是少典的次子,生于轩辕之丘(今河南新郑西北),故称轩辕氏。黄帝幼时聪明异常,既长见识渊博,才干出众,遂继承父亲少典被拥立为有熊部落首领,故又称为有熊氏。他所生活的时代,正是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转变的前期,社会变革十分激烈,因此史书中留下了一些关于他南征北战的生动记载。

  相传炎帝扰乱各部落,黄帝得到各部落的拥戴后与炎帝大战于阪泉(今河北涿鹿东南)之野,并取得胜利。此后又讨伐蚩尤部落,统一了中原华夏地区。黄帝时代,发明创造繁多,成就辉煌,遂使中国跻身于“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列,因而被尊为中华民族的祖先。

  --------------------------------------------------------------------------------------------------

  http://freedns2008cn/bbs/ccb/topic_viewcgiforum=2&article_id=0202051002145840&publishtime_id=0202051011153140&t=0&class=2&page=30

  少典——轩辕-

  xuebai

  发表时间 2005-10-11 15:31

  栏目版主

  积 分:34140

  货 币:15348

  总数第:1777 贴

  来 自:吉林 少典——轩辕-

  摘自 万胜网络 xuebai 2005-10-11 15:31

  http://freedns2008cn/bbs/ccb/indexcgi

  少典——轩辕- -

  少典——轩辕

  (黄帝)—少昊——乔极——喾——弃——不窟——鞠—— 公刘——庆节——

  朴——差弗——毁喻——公非——高圉——亚圉—— 祖类

  是卫国公族,清人陈厚耀《春秋世族谱》和顾栋高《春秋大事表》等书,根据左传杜注等资料,都对卫国石氏传承关系有所介绍,据此可以列出卫国石氏的大致世系:

  ┌—○—石骀仲—石祈子

  │

  卫康叔(姬封)—康伯—考伯—嗣伯—疌伯—靖伯—○—┴石碏—石厚——○—┐

  │

  ┌——————————————————————————————————┘

  └—石稷—石买—┬—石恶—()石曼姑——石魋

  │

  └—○—石圃

  

  在目前已经掌握的资料中,这个世系应该说是比较可信的。

  宋人邓名世在《古今姓氏书辩证》中说:"石,出自卫大夫石碏,其先以王父字为氏。碏生石厚。碏孙骀仲,生祁子及庶子五人。骀仲孙曰成子稷。稷生共子买,买生悼子恶。恶生曼姑,曼姑生魋。又有石圃、石乞。"

  邓的说法有二点值得注意:(1)肯定石骀仲为石碏之孙;(2)石稷为石骀仲之孙,据此石稷则为石碏五世孙。

  宋人石介在《石氏墓表》一文中对卫国石氏早期世系又有另一种不同的表述:"石氏之先出于卫康叔之后。按《本纪》云:卫,静伯生公叔,公叔生显伯,显伯孙挚生何为石氏。"(《徂徕石先生文集》)

  据此可列出以下世系:

  卫静伯——公叔——显伯——○——挚——石何

  石介所引《本纪》不详何书。所涉人名均不见史传,姓氏资料和石氏宗谱亦未见提到。静伯疑即靖伯。录此姑存一说。

  在一些石氏宗谱中,也涉及卫国石氏的世系。我所见到的民国丁丑修《南明石氏宗谱》(以下简称南明谱)中,有《石氏受姓源流世系》,列出从卫靖伯到石奋共18代的世系:

  1 2 3 4 5 6 7 8 9 10

  ┌买

  ┌厚 ┌恶 ┌楚 ├署

  靖伯—还清—材—元燮(卫武公)—石碏—┴积—骀仲—┼惠—┴制—┴蜀(即作蜀,孔子弟子)

  └圃

  ┌章

  蜀┬桢生 ┌敬 ├美 ┌建

  └祺生—┬韬—┼忠—┼耀 ┌英 ┌无党 ┌毅 ├甲

  └淑 └信 ├辉—┼俊—┴无偏—┬兴序—┴奋—┼乙

  └光 └彦 └兴庠 └庆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上面的第11世以后的人名不见史籍记载,无从查考,但第5世至第10世的人名大多见于《左传》等史籍。根据《左传》杜注等资料,这个世系是大有问题的。

  (一)先说石碏。石碏为卫靖伯之后,许多资料是一致的。但石碏是靖伯的第几代子孙,有不同的说法。杜预《春秋释例·世族谱》云:"石碏,靖伯孙。"这一说法为今天的姓氏学者所采用。 而这里说石碏为卫武公之子,靖伯的五世孙,与传统说法不同。

  (二)石碏有子石厚,这在《左传》中有记载,但另一子石积不见史籍。骀仲是石碏之孙,这与宋邓名世的说法一致。但《礼记》郑注说石骀仲是石碏之族,陈厚耀《春秋世族谱》说石骀仲是石厚从弟,均与此不同。

  (三)这里记石骀仲有三子:石恶、石惠、石圃,这肯定是不对的。《礼记》:"石骀仲卒,无适子,有庶子六人,卜所以为后者,石祈子兆 "据此,石骀仲有六个庶子,其中一个叫石祈子,继石骀仲为卫大夫,见于《左传》,但《南明谱》却说是三个儿子,而且无石祈子。《左传·襄二十八年》:"石恶出奔晋,卫人立其从子圃,以守石氏之祀,礼也。"可见石圃为石恶从子,而不是石恶之弟。此外据杜注:石恶为石买子,而不是石骀仲之子。石惠史籍无记载。

  (四)记石楚、石制为石惠之子,石骀仲之孙,这也是有问题的。一般认为,石楚、石制为郑公孙段(字子石)之后,并非属于卫国石氏之族。另据左传杜注,石买为石稷子,石恶之父,而不是石恶之孙。

  总之,南明谱关于卫国石氏世系的记载,核之史籍,多有出入,不太可信。那么其它石氏宗谱又如何呢?

  前年,《人民日报》曾报道南京发现一部记载历史长达2700年的《武威石氏蚺城宗谱》,这部家谱是著名书法篆刻家石学鸿老人保存下来的,从公元750年石姓始祖石碏开始记载,石碏以后历代子孙均有名录,历时2700多年。我没有见过这套宗谱,不知道在这套宗谱中,石碏以下的世系是如何记载的。

  2004年9月8日,广东兴宁的石卓欣告诉我他手里有一部2000年修的《广西玉林市兴业县沙塘石氏族谱》,其中有《轩辕黄帝至卫武公、石碏公世系表》和《石氏历代先祖名人简介》二篇资料,并把这二篇资料用电脑传送给我。

  在《轩辕黄帝至卫武公、石碏公世系表》中,列有从康叔至石碏的世系如下:

  康叔(武王弟,建卫国)—牟伯(又名康伯)—孝伯—嗣伯—总伯—仁(又名靖伯)—贞伯—顾侯—┬武公

  └石碏(武公弟)

  这里说石碏为卫武公之弟,卫靖伯四世孙,也与传统说法不同。另外有些人名不见于《史记·卫康叔世家》,不知何本。

  在《石氏历代先祖名人简介》中,有石碏(1世)、石骀仲(2世)、石稷(4世)、石恶(6世)、石作蜀(6世)、石圃(7世)和石奋(17世)及其四子,并标明世序。

  这虽然不是一个完整的世系表,但其列出的世序应该是有所根据的。从沙塘谱中得知,石学鸿先生曾在1997年5月赠给广西容县石荫塘《武威石氏蚺城宗谱(摘录)》一册,广西《沙塘石氏族谱》的编修者应该也看到过这本摘录本。故猜测这本《沙塘石氏族谱》中的先祖资料很可能是从《武威石氏蚺城宗谱》摘录下来的,而在《武威石氏蚺城宗谱》中应该有从石碏到石奋更完整的世系表。

  

  既然《武威石氏蚺城宗谱》中完整的世系表不可得,因此我根据《沙塘石氏族谱》中的有关资料,拟定一个从石碏到石奋的粗略的世系表:

  1 2 4 6 7 17 18

  石碏—(?)石骀仲—○—石稷—○—┬石恶(其后裔居赵邯郸)——石奋—┬石建

  ├石作蜀(?) ├石仁

  └○(?)———石圃 ├石衍

  └石庆

  这个世系表显然是十分粗略的,但从中还是可以看出一些端倪来。

  (一)以石碏为第一世,石骀仲为第二世。这有二种可能:(1)石骀仲为石碏之子。(2)石骀仲为石碏从子。如果第一种,那很可能是错误的。而第二种与陈厚耀《春秋世族谱》说法是一致的,而且与《礼记》郑注以石骀仲为"石碏之族"的说法相合。

  (二)以石稷为第四世、石恶为第六世,这与《左传》杜注:"成子石稷,石碏四世孙"、"(石买,)石稷子"、"买之子石恶"的说法都是一致的。

  (三)以石圃为石恶的侄子,也与《左传》记载相符。

  (四)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史记·石奋传》记石奋的四个儿子为石建、石甲、石乙、石庆,其中石甲、石乙应该不是真名,而这里列出的石奋四子,除石建、石庆外,还列出另外二个儿子叫石仁、石衍,应该是真名了,可以补史记之缺。

  由上述来看,沙塘谱记载的卫国石氏世次与《左传》及杜注等资料基本上是一致的,并可推测《武威石氏蚺城宗谱》的有关记载可信度应该比较高。希望有一天能够看到这本《武威石氏蚺城宗谱》。也希望石氏宗亲能够提供这方面的资料,一起研究。

  20049

  附卫国君侯世系年表(据淇县石同勋《卫国国君世系政要纪年初考》一文附表)

  康叔:武王同母弟,名封。公元前1042年在朝歌建立卫国。卫国始祖。

  康伯:康叔之子,二世君。

  考伯:康伯之子,三世君。

  嗣伯:考伯之子,四世君。

  疌伯:嗣伯之子,五世君。

  靖伯:疌伯之子,六世君。

  贞伯:靖伯之子,七世君。

  顷侯:贞伯之子,(公元前867——前855)八世君。

  厘侯:顷侯之子,(公元前855——前813)九世君。

  武公:厘侯之子,名和(公元前813——前758)十世君。

  庄公:武公之子,名扬(公元前758——前735)十一世君。

  桓公:庄公之子,名完(公元前735——前719)十二世君。

  州吁:庄公之子,(公元前719——前717)十二世十三位君。

  宣公:桓公之弟,名晋(公元前717——前699)十二世十四位君。

  惠公:宣公之子,名朔(公元前699——前695)十三世十五位君。

  (公元前687——前668)

  黔牟:宣公之子,(公元前695——前687)十三世十六位君。

  懿公:惠公之子,名赤(公元前668——前659)十四世十七君。

  以上都朝歌。

  戴公:昭伯之子名申, (公元前659——前658)十四世十八位君。

  以上都漕邑。

  文公:昭伯之子,名毁 (公元前658——前633)十四世十九位君。

  成公:文公之子,名郑(公元前633——前630)十五世二十位君。

  (公元前628——前598)

  公子瑕(公元前630——前628)十五世二十一位君。

  以上都楚丘。

  穆公:成公之子,遬名(公元前598——前587)十六世二十二位君。

  定公:穆公之子,名臧(前587——前575)十七世二十三位君。

  献公:定公之子,名衎(公元前575——前557)十八世二十四位君。

  (公元前547——前542)

  殇公:定公之弟黑肩之子,名剽(公元前557——前545)十八世二十五位君。

  襄公:献公之子,名恶(公元前542——前533)十九世二十六位君。

  灵公:襄公之子,名完(公元前533——前491)二十世二十七位君。

  出公:灵公之孙,蒯聩之子、名辄(公元前491——前479)二十二世二十八位君。

  (公元前479——前466)

  庄公:灵公之子,出公之父,名蒯聩(公元前479——前476)二十一世二十九位君。

  公子班师: (公元前476——前475)二十二世三十位君。

  公子起: (公元前475——前474)二十二世三十一位君 。

  悼公:出公之弟,名黔(公元前466——前461)二十二世三十二位君。

  敬公:悼公之子,名弗(公元前461——前442)二十三世三十三位君。

  昭公:敬公之子,名纠(公元前442——前436)二十四世三十四位君。

  怀公:亹名(公元前436——前425)二十四世三十五位君。

  慎公:敬公之孙,名颓(公元前425——前383)二十五世三十六位君。

  声公:慎公之子,名训(公元前383——前372)二十六世三十七位君。

  成侯:声公之子,名遬(公元前372——前327)二十七 世三十八位君。

  平侯:成侯之子(公元前327——前319)二十八世三十九位君。

  嗣君:平侯之子(公元前319——前277)二十九世四十位君。

  怀君:嗣君之子(公元前277——前246)三十世四十一位君。

  以上都帝丘

  元君:嗣君之弟(公元前246——前221)二十九世四十二位君。

  君角:元君之子(公元前221——前200)三十世四十三位君。

  以上都野王。

  - 作者: 飘庙认生 2005年02月25日, 星期五 03:19 加入博采

  --------------------------------------------------------------------------------------------------

  http://zhangsheducomcn/zszp/zssq/yandi/shaodianhtm

  http://wwwbaiducom/sct=0&ie=gb2312&bs=%BB%C6%B5%DB%B5%C4%B8%B8%C7%D7%CA%C7%CB%AD&sr=&z=&cl=3&f=8&wd=%C9%D9%B5%E4

  http://wwwzzwbcomcn/lvyou/2005-10/11/content_288260htm

台湾地区石氏家谱目录2009年09月05日 星期六 20:52书 名(石氏)父亲百年诞辰纪念特刊附家谱

编著者石庆顺等编纂

稽核项1卷盘式缩影卷片: 负片; 35厘

附注项·据陈光吉藏1983年铅印本缩制 ·原分1册

主 题谱系-中国

收藏者故宫博物院

书 名 丹阳花园分陵石氏宗谱

卷(册)数十四卷

其它题名石氏宗谱

编著者(清)石铭章,(清)石等编纂

稽核项2卷盘式缩影卷片: 负片; 35厘

附注项·据日本国会图书馆藏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笃厚堂木活字版印本缩制 ·原分14册

主 题 谱系-中国

收藏者 故宫博物院

书 名金沙鲁庄石氏族谱

卷(册)数六卷

其它题名石氏 族谱

编著者(清)石金川等编纂

稽核项1卷盘式缩影卷片: 负片; 35厘

附注项·据哥伦比亚大学东亚图书馆藏清光绪三年(1877)宥密堂木活字版印本缩制 ·原分6册

主 题谱系-中国

收藏者 故宫博物院

书 名石氏家谱

编著者石财贤编纂

稽核项1卷盘式缩影卷片: 负片; 35厘

附注项·据石财贤藏1972年写本缩制 ·原分3张

主 题谱系-中国

收藏者故宫博物院

书 名石氏家谱

稽核项1卷盘式缩影卷片: 负片; 35厘

附注项·据赵振绩藏民国年间影印本缩制 ·原分10页

主 题谱系-中国

收藏者故宫博物院

书 名石氏家谱

编著者石庆旺编纂

稽核项1卷盘式缩影卷片: 负片; 35厘

附注项·据石庆旺藏民国年间写本缩制 ·原分1册

主 题谱系-中国

收藏者故宫博物院

书 名石氏家谱

编著者石汉正编纂

稽核项1卷盘式缩影卷片: 负片; 35厘

附注项·据石汉正藏民国年间影印本缩制 ·原分1册

主 题谱系-中国

收藏者故宫博物院

书 名石氏世系图

稽核项1卷盘式缩影卷片: 负片; 35厘

附注项·据石条金藏民国年间写本缩制 ·原分3页

主 题谱系-中国

收藏者 故宫博物院

书 名石氏五修族谱

编著者不详

版本项抄本、不分卷、线装一册

出版年1929年

收藏者万万斋

书 名石氏源流

卷(册)数 1册

编著者台北石氏宗亲会编

出版者台北石氏宗亲会

出版年不详

分类号78908

收藏者台北市文献会

书 名石氏源流

稽核项16开,62叶

附注项·始祖□石□·始迁祖□奋公

收藏者台湾省各姓渊源研究学会

书 名石氏宗谱

编著者石日璞,石日祯等编纂

稽核项1卷盘式缩影卷片: 负片; 35厘

附注项·据日本国会图书馆藏1919年铅印本缩制 ·原分4册

主 题谱系-中国

收藏者故宫博物院

书 名石氏族谱

卷(册)数九卷

编著者(清)石宏智,(清)石登元等编纂

稽核项1卷盘式缩影卷片: 负片; 35厘

附注项·据东洋文库藏清光绪十七年(1891)刊本缩制 ·原分7册

主 题谱系-中国

收藏者故宫博物院

书 名石氏族谱

稽核项1卷盘式缩影卷片: 负片; 35厘

附注项·据石维新藏1981年写本缩制 ·原分1册

主 题谱系-中国

收藏者故宫博物院

书 名石氏族谱

稽核项1卷盘式缩影卷片: 负片; 35厘

附注项·据石炎智藏民国年间写本缩制 ·原分5页

主 题谱系-中国

收藏者故宫博物院

书 名石氏族谱

编著者石换文编纂

稽核项1卷盘式缩影卷片: 负片; 35厘

附注项·据石条金藏1960年写本缩制 ·原分1册

主 题谱系-中国

收藏者故宫博物院

书 名石氏族谱

稽核项1卷盘式缩影卷片: 负片; 35厘

附注项·据石条金藏民国年间写本缩制 ·原分11页

主 题谱系-中国

收藏者故宫博物院

书 名石氏族谱

编著者廖庆章编

出版地彰化员林镇

出版者刘维荣

出版年1971年

稽核项1册: 图,表格; 27公分

分类号7892

收藏者国家图书馆

书 名石氏族谱

编著者石氏族谱编辑委员会编辑; 廖庆章主编; 廖有信策划

出版地出版地不详

出版者石氏族谱编辑委员会

出版年1971年

稽核项一册: 表,像; 27公分

分类号7892

收藏者国史馆台湾文献馆

书 名石氏族谱

卷(册)数1册

编著者廖庆章编

出版者刘维荣

出版年1971

分类号78908

收藏者台北市文献会

书 名石氏族谱

编著者不详

稽核项16开,164叶

附注项·始祖□南宫 ·始迁祖□玉全公

收藏者台湾省各姓渊源研究学会

书 名石氏祠坟考

编著者(清)石阳睢编纂

稽核项1卷盘式缩影卷片: 负片; 35厘

附注项·据石允忠藏清写本缩制 ·原分1册

主 题谱系-中国

收藏者故宫博物院

书 名武威石氏宗谱

卷(册)数 三卷首一卷

其它题名 石氏 宗谱

编著者(清)石忠有,石忠烈等编纂

稽核项1卷盘式缩影卷片: 负片; 35厘

附注项·据哥伦比亚大学东亚图书馆藏清同治七年(1868)恭俭堂木活字版印本缩制 ·原分4册

主 题谱系-中国

收藏者故宫博物院

(以上摘自《台湾地区家谱联合目录》)

石氏家谱现身,预兆石姓复兴!

为了一部2700年的家谱(广角)

剑明 成岗

2005年07月25日 字号 大 中 小留言论坛打印关闭

“最近不少海内外石姓后裔打电话给我,希望通过这本石姓家谱续写他们的家谱。”今年已经85岁高龄的江苏文史研究馆馆员、著名金石家石学鸿先生向笔者介绍说。同时,他展示了一部《武威石氏蚺城宗谱》。这部家谱从石氏始祖春秋时期卫国名臣石碏记起,到光绪年间石学鸿祖辈截止,有2700年历史,比孔子族谱记载年代还要早200多年,在全国十分罕见。这部家谱在海内外石姓族裔中引起极大影响,许多人希望石学鸿能够通过这一本家谱,把石氏子孙的传承迁徙历史弄清楚。

失而复得的石氏宗谱

石学鸿目前保存的家谱是清光绪年间重修的,早年的刻本在唐朝。这部家谱一套4本,编号分别为孝、礼、信、义,详细记载了石家子孙的婚姻、住址等情况,是目前发现的较为完整的一部家族历史。

1937年8月28日,当时中国正处于抗战时期,日军飞机轰炸南京,石学鸿一家准备逃难,临走之时,石家人顾不得拿走家里的值钱东西,仅仅拿了一些衣服以及这本家谱,可见当时全家对家谱的重视。1947年,当时石学鸿27岁,他祖父召开全体家庭会议,将家谱托付给石学鸿继藏。

解放后,由于历史的原因,石被关进监狱,家谱由其母亲保管,“文革”期间被造反派当“四旧”抄走。不知是造反派途中粗心大意,还是对家谱不屑一顾抑或其他什么原因,这部古董被遗落在马路上,恰巧被一位路过的老翁捡到。这位老翁捧着城砖似的“天书”不知所措,当时有人说是“四旧”,把它烧掉算了。但老翁不忍毁掉,随即小心翼翼地将其上缴到当地街道办事处保存了下来。

这部家谱遗失后,石学鸿魂牵梦萦。其间,他曾多方打听,从街道查询到区、市、省有关部门,均不知去向。不久,他听南京秦淮区史志办的熟人说,家谱可能在李府巷街道办事处。于是,他随即到该处寻觅。办事处吴继珍介绍说,此石氏家谱是“文革”期间一老翁从马路上拾得送来的。我们看了觉得有价值,没有毁弃,便藏于橱顶角落。石学鸿看到劫后余生的家谱,不禁老泪纵横。

2700年的沧桑流徙

翻阅这本已经流传了88代的石氏宗谱,笔者在封图中看到石氏祖先春秋时期卫国大夫石碏的画像,面部轮廓饱满,形象儒雅。那么石碏到底是何许人也?

在左丘明著的《左传》中,记者发现了一篇《石碏谏宠州吁》,其中文章大意为石碏向卫庄公提意见,要他“爱子,教之以义方”,然而卫庄公没有接受石碏的劝谏,过分宠爱,终于使儿子州吁走上了邪路,后来引起卫国的内乱。

在宗谱中,石碏后代子孙都有记载。光绪年间重修家谱时,石学鸿尚未出世,家谱上便只有他的祖辈的名字,但他的“学”字辈,却已在家谱中写下,其辈分排行为:“……承家学礼诗,昌隆成大绪……”

据该谱记载,石氏原出甘肃武威,后来其一支迁到蚺城(今江西婺源)。太平天国时期,石碏83代孙石光叙做木材生意来到南京,在中华路一带从事营造业。

海内外石氏后裔的“精神家园”

在得知石氏家谱的下落后,全国先后有几十批石家后代到石学鸿家查看,他们都说,自己从未见过历史如此悠久、保存如此完好的家谱。台湾一个6万多人的石姓家族会成员看到这部家谱惊讶不已,称赞记载2700年的家谱在全国乃至世界也许是独一无二的。

香港著名出版家石景宜先生也是石碏后人,在前往南京看了这本《武威石氏蚺城宗谱》后,大喜过望。他说,这部宗谱把石氏2700年的变迁流徙写得非常翔实,为其他石氏后人续写家谱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表示愿意出一笔数十万元的资金购买。石学鸿没有同意,他自己拿出1万多元钱,印刷了一本《武威石氏蚺城宗谱》摘录本,把宗谱里的主要部分摘录其中,无偿寄送给海内外的部分石氏后裔。

《华东新闻》 (2005年07月25日 第二版)

石氏家谱

1115河北泺南石氏家谱二卷

(民国)石景恭纂

民国三十一年(1942)石印本

河北滦南县徐庄乡石庄村

1116山西平定石氏族谱十一卷

(清)石宏智 石登元等编

清光绪十七年(1891)刊本 七册

日本 美国

注:全书分世德谱一卷、分谱六卷、台谱二卷、

宗祠规条一卷、附谱一卷。

1117江苏丹阳花园分毗陵石氏宗谱十四卷

(清)石铭章 石煊等十修

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笃厚堂木活字本 十四

日本 美国

注:该族散居於武进、丹阳等地。

1118江苏金坛金沙鲁庄石氏族谱六卷

(清)石金川等修

清光绪三年(1877)宥密堂木活字本 六册

美国

注:一名《石氏家乘》。

1119江苏江阴石氏宗谱二十二卷

(清)石介贞纂

清刻本十二册

上海图

1120浙江鄞县鄞塘石氏家乘五卷首一卷

(民国)石士谔 石钟峤等纂修

民国十八年(1929)木活字本 八册

天一阁

1121浙江绍兴会稽石氏宗谱不分卷

(清)石之贞纂修

清钞本 四册

北图

112z浙江诸暨暨阳石氏志十公房赠

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念修堂活字本

吉林大学

1123浙江诸暨暨阳石氏志十公房谱十二卷

清光绪十年(1884)念修堂活字本十二册

北图

1124浙江诸暨暨阳石氏宗谱不分卷

(清)石松茂续修

清同治十一年(1872)木活字本 四册

浙江图

注:谱始修於清雍正间。

1125浙江诸暨暨阳石氏宗谱不分卷

(清)石玉光 石浙清修纂

清同治十三年(1874)恩亲堂木活字本 一册

浙江图

1126浙江诸暨暨阳长澜石氏宗谱四十卷

(民国)石松楼等纂修

民国三十六年(1947)峻德堂活字本 四十册

北图

1127浙江新昌南明石氏宗谱十四卷

(清)石铭重修

清乾隆五十年(1785)庐云祠活字本 十二册

北图

注:谱内有朱笔注记。

1128浙江新昌南明石氏宗谱二十八卷

民国二十六年(1937)木活字本

浙江奉化县文管(存卷3一5,10,21)

Ii29浙江常山武威石氏宗谱五卷首一卷

(清)刘云修

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木刻本

浙江常山县新昌乡下徐村

1130浙江常山安川石氏宗谱不分卷

(民国)柴肇晖重修

民国五年(1916)木刻本

浙江常山县芙蓉榔安坑村

1131浙江常山武威石氏宗谱□□卷

浙江常山县宋坂乡彭川洪坂(存卷2、4)

1132山东长清石氏世谱

(清)石廷傅等修

清宣统二年(1910)敦睦堂刻本 六册

科图

1133湖北新洲石氏支谱六卷首一卷末一卷

民国三十五年(1946)木刻本

湖北新洲县幸福乡石桥村

Ii34湖北大冶武威石氏宗谱三卷首一卷

(清)石忠列等修

清同治七年(1868)恭俭堂文秀堂木活字本

四册

美国

1135湖北沔阳石氏宗谱八卷首一卷

(民国)石声涛编辑

民国三十六年(1947)石氏谱局木活字本

武汉图(存卷首、卷2)

注:内封题《家乘全书》。

Ii36湖南石氏族谱□□卷

民国三十七年(1948)活字本

湖南图(存卷首)

注:该族散居新化、宁乡等地。

1137湖南湘潭中湘石氏五修族谱二十六卷

(民国)石声灏纂修

民国十七年(1928)孝谨堂刻本 二十六册

广东中山图

注:石训首修於清康熙六年。

1138湖南邵阳石氏六修族谱不分卷

(清)石德松 石德 等编修

清光绪十五年(1889)敦睦堂木刻本 六册

河北大学

1139湖南邵阳石氏五续族谱十卷首三卷末一卷

(清)石霈之修 石铭文纂

民国六年(1917)活字本

湖南图(存卷首)

1140四川大邑崇庆石氏族谱不分卷

(民国)石良玉等纂

民国十七年(1928)钞本 一册

四川图

1141四川泸州石氏族谱不分卷

(清)石美屏纂修

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泸州石氏木活字本 二

四川图

1142四川兴文石氏宗谱四卷

(民国)石日琳等重修

民国八年(1919)排印本 四册

吉林大学 日本 美国

1143石氏宗谱十一卷

(清)石绍南纂修

清乾隆十二年(1747)刻本

北京大学

1144 续修石氏族谱卷

(清)石维嵘纂修

清嘉庆十二年(1807)刻本 二册

北图

1145 石氏民籍族谱六卷

(清)石崇高修

清咸丰三年(1853)刻本 八册

北图

1146 石氏世谱六卷

(清)石誉生重修

清宣统二年(1910)敦睦堂刻本

山东淄博市博山区图

1147 石氏家谱

(清)德保等撰

清钞本 一册

北图

1148 石氏家谱

民国十一年(1922)刊本

浙江云和县文管(存一册)

1149 石氏宗支图

广西邕宁县文

台湾地区石氏家谱目录2009年09月05日 星期六 20:52书 名(石氏)父亲百年诞辰纪念特刊附家谱

编著者石庆顺等编纂

稽核项1卷盘式缩影卷片: 负片; 35厘

附注项·据陈光吉藏1983年铅印本缩制 ·原分1册

主 题谱系-中国

收藏者故宫博物院

书 名 丹阳花园分陵石氏宗谱

卷(册)数十四卷

其它题名石氏宗谱

编著者(清)石铭章,(清)石等编纂

稽核项2卷盘式缩影卷片: 负片; 35厘

附注项·据日本国会图书馆藏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笃厚堂木活字版印本缩制 ·原分14册

主 题 谱系-中国

收藏者 故宫博物院

书 名金沙鲁庄石氏族谱

卷(册)数六卷

其它题名石氏 族谱

编著者(清)石金川等编纂

稽核项1卷盘式缩影卷片: 负片; 35厘

附注项·据哥伦比亚大学东亚图书馆藏清光绪三年(1877)宥密堂木活字版印本缩制 ·原分6册

主 题谱系-中国

收藏者 故宫博物院

书 名石氏家谱

编著者石财贤编纂

稽核项1卷盘式缩影卷片: 负片; 35厘

附注项·据石财贤藏1972年写本缩制 ·原分3张

主 题谱系-中国

收藏者故宫博物院

书 名石氏家谱

稽核项1卷盘式缩影卷片: 负片; 35厘

附注项·据赵振绩藏民国年间影印本缩制 ·原分10页

主 题谱系-中国

收藏者故宫博物院

书 名石氏家谱

编著者石庆旺编纂

稽核项1卷盘式缩影卷片: 负片; 35厘

附注项·据石庆旺藏民国年间写本缩制 ·原分1册

主 题谱系-中国

收藏者故宫博物院

书 名石氏家谱

编著者石汉正编纂

稽核项1卷盘式缩影卷片: 负片; 35厘

附注项·据石汉正藏民国年间影印本缩制 ·原分1册

主 题谱系-中国

收藏者故宫博物院

书 名石氏世系图

稽核项1卷盘式缩影卷片: 负片; 35厘

附注项·据石条金藏民国年间写本缩制 ·原分3页

主 题谱系-中国

收藏者 故宫博物院

书 名石氏五修族谱

编著者不详

版本项抄本、不分卷、线装一册

出版年1929年

收藏者万万斋

书 名石氏源流

卷(册)数 1册

编著者台北石氏宗亲会编

出版者台北石氏宗亲会

出版年不详

分类号78908

收藏者台北市文献会

书 名石氏源流

稽核项16开,62叶

附注项·始祖□石□·始迁祖□奋公

收藏者台湾省各姓渊源研究学会

书 名石氏宗谱

编著者石日璞,石日祯等编纂

稽核项1卷盘式缩影卷片: 负片; 35厘

附注项·据日本国会图书馆藏1919年铅印本缩制 ·原分4册

主 题谱系-中国

收藏者故宫博物院

书 名石氏族谱

卷(册)数九卷

编著者(清)石宏智,(清)石登元等编纂

稽核项1卷盘式缩影卷片: 负片; 35厘

附注项·据东洋文库藏清光绪十七年(1891)刊本缩制 ·原分7册

主 题谱系-中国

收藏者故宫博物院

书 名石氏族谱

稽核项1卷盘式缩影卷片: 负片; 35厘

附注项·据石维新藏1981年写本缩制 ·原分1册

主 题谱系-中国

收藏者故宫博物院

书 名石氏族谱

稽核项1卷盘式缩影卷片: 负片; 35厘

附注项·据石炎智藏民国年间写本缩制 ·原分5页

主 题谱系-中国

收藏者故宫博物院

书 名石氏族谱

编著者石换文编纂

稽核项1卷盘式缩影卷片: 负片; 35厘

附注项·据石条金藏1960年写本缩制 ·原分1册

主 题谱系-中国

收藏者故宫博物院

书 名石氏族谱

稽核项1卷盘式缩影卷片: 负片; 35厘

附注项·据石条金藏民国年间写本缩制 ·原分11页

主 题谱系-中国

收藏者故宫博物院

书 名石氏族谱

编著者廖庆章编

出版地彰化员林镇

出版者刘维荣

出版年1971年

稽核项1册: 图,表格; 27公分

分类号7892

收藏者国家图书馆

书 名石氏族谱

编著者石氏族谱编辑委员会编辑; 廖庆章主编; 廖有信策划

出版地出版地不详

出版者石氏族谱编辑委员会

出版年1971年

稽核项一册: 表,像; 27公分

分类号7892

收藏者国史馆台湾文献馆

书 名石氏族谱

卷(册)数1册

编著者廖庆章编

出版者刘维荣

出版年1971

分类号78908

收藏者台北市文献会

书 名石氏族谱

编著者不详

稽核项16开,164叶

附注项·始祖□南宫 ·始迁祖□玉全公

收藏者台湾省各姓渊源研究学会

书 名石氏祠坟考

编著者(清)石阳睢编纂

稽核项1卷盘式缩影卷片: 负片; 35厘

附注项·据石允忠藏清写本缩制 ·原分1册

主 题谱系-中国

收藏者故宫博物院

书 名武威石氏宗谱

卷(册)数 三卷首一卷

其它题名 石氏 宗谱

编著者(清)石忠有,石忠烈等编纂

稽核项1卷盘式缩影卷片: 负片; 35厘

附注项·据哥伦比亚大学东亚图书馆藏清同治七年(1868)恭俭堂木活字版印本缩制 ·原分4册

主 题谱系-中国

收藏者故宫博物院

(以上摘自《台湾地区家谱联合目录》)

石氏家谱现身,预兆石姓复兴!

为了一部2700年的家谱(广角)

剑明 成岗

2005年07月25日 字号 大 中 小留言论坛打印关闭

“最近不少海内外石姓后裔打电话给我,希望通过这本石姓家谱续写他们的家谱。”今年已经85岁高龄的江苏文史研究馆馆员、著名金石家石学鸿先生向笔者介绍说。同时,他展示了一部《武威石氏蚺城宗谱》。这部家谱从石氏始祖春秋时期卫国名臣石碏记起,到光绪年间石学鸿祖辈截止,有2700年历史,比孔子族谱记载年代还要早200多年,在全国十分罕见。这部家谱在海内外石姓族裔中引起极大影响,许多人希望石学鸿能够通过这一本家谱,把石氏子孙的传承迁徙历史弄清楚。

失而复得的石氏宗谱

石学鸿目前保存的家谱是清光绪年间重修的,早年的刻本在唐朝。这部家谱一套4本,编号分别为孝、礼、信、义,详细记载了石家子孙的婚姻、住址等情况,是目前发现的较为完整的一部家族历史。

1937年8月28日,当时中国正处于抗战时期,日军飞机轰炸南京,石学鸿一家准备逃难,临走之时,石家人顾不得拿走家里的值钱东西,仅仅拿了一些衣服以及这本家谱,可见当时全家对家谱的重视。1947年,当时石学鸿27岁,他祖父召开全体家庭会议,将家谱托付给石学鸿继藏。

解放后,由于历史的原因,石被关进监狱,家谱由其母亲保管,“文革”期间被造反派当“四旧”抄走。不知是造反派途中粗心大意,还是对家谱不屑一顾抑或其他什么原因,这部古董被遗落在马路上,恰巧被一位路过的老翁捡到。这位老翁捧着城砖似的“天书”不知所措,当时有人说是“四旧”,把它烧掉算了。但老翁不忍毁掉,随即小心翼翼地将其上缴到当地街道办事处保存了下来。

这部家谱遗失后,石学鸿魂牵梦萦。其间,他曾多方打听,从街道查询到区、市、省有关部门,均不知去向。不久,他听南京秦淮区史志办的熟人说,家谱可能在李府巷街道办事处。于是,他随即到该处寻觅。办事处吴继珍介绍说,此石氏家谱是“文革”期间一老翁从马路上拾得送来的。我们看了觉得有价值,没有毁弃,便藏于橱顶角落。石学鸿看到劫后余生的家谱,不禁老泪纵横。

2700年的沧桑流徙

翻阅这本已经流传了88代的石氏宗谱,笔者在封图中看到石氏祖先春秋时期卫国大夫石碏的画像,面部轮廓饱满,形象儒雅。那么石碏到底是何许人也?

在左丘明著的《左传》中,记者发现了一篇《石碏谏宠州吁》,其中文章大意为石碏向卫庄公提意见,要他“爱子,教之以义方”,然而卫庄公没有接受石碏的劝谏,过分宠爱,终于使儿子州吁走上了邪路,后来引起卫国的内乱。

在宗谱中,石碏后代子孙都有记载。光绪年间重修家谱时,石学鸿尚未出世,家谱上便只有他的祖辈的名字,但他的“学”字辈,却已在家谱中写下,其辈分排行为:“……承家学礼诗,昌隆成大绪……”

据该谱记载,石氏原出甘肃武威,后来其一支迁到蚺城(今江西婺源)。太平天国时期,石碏83代孙石光叙做木材生意来到南京,在中华路一带从事营造业。

海内外石氏后裔的“精神家园”

在得知石氏家谱的下落后,全国先后有几十批石家后代到石学鸿家查看,他们都说,自己从未见过历史如此悠久、保存如此完好的家谱。台湾一个6万多人的石姓家族会成员看到这部家谱惊讶不已,称赞记载2700年的家谱在全国乃至世界也许是独一无二的。

香港著名出版家石景宜先生也是石碏后人,在前往南京看了这本《武威石氏蚺城宗谱》后,大喜过望。他说,这部宗谱把石氏2700年的变迁流徙写得非常

黄帝的爸爸是谁?

少典 中华民族始祖炎帝和黄帝的共同祖先少典是原始社会时期有熊部落的首领,后人有的称之为有熊国,少典便被称作有熊国国君。所以,大...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