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宋朝是柴家的
宋朝被认为柴家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
1 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是通过陈桥兵变夺得政权的,而他所在的军队就是后周的禁军。在获得政权后,他并没有直接称帝,而是上演了一出“禅让”的把戏。他通过逼迫后周恭帝禅位,顺利地登上了皇位。为了显示自己政权的合法性,赵匡胤将政权定义为“柴氏子孙自立”,并尊后周的最后一位皇帝为“郑王”。
2 北宋建立后,赵匡胤对后周的旧臣和后周的制度基本是照搬。从这些行动可以看出,赵匡胤是后周的忠实拥护者,他的政权建立的初衷并不是要创造一个新的王朝,而是接替后周,延续后周的制度和文化。因此,人们习惯上将北宋视为柴氏的政权。
以上两点表明了宋朝被视为柴家的原因。虽然赵匡胤是通过非正常手段夺取了政权,但他对后周的尊重和继承,使得人们习惯上将北宋视为柴氏的政权。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岳飞一首满江红写出了当时大宋王朝的悲凉,堂堂一个正统的汉人王朝,前所未有地被游牧民族的政权打的险些一度亡了国。
事实上最开始的时候赵宋初期是以武立国,赵匡胤本人,也是一个十分善于带兵的将领,可是为何又会将大宋经营到这般地步,大宋政治经济文化都是当时世界上的巅峰,为什么偏偏是军事方面一直都是扶不上墙的阿斗。
这一切都得归功于最早的杯酒释兵权,赵匡胤由于自己是造反起家,于是他很是害怕自己的大将军们也有一天干出杯酒释兵权的事情,于是才将一干军队的将领直接送去养老的地方,由一些新生代的将士率领,既如此,军队又如何能够强大起来。
对 历史 稍微有点了解的人都知道,大宋的建立是依托于北周而产生的,在陈桥兵变之后,他取代了孤儿寡母的北周政权,但是由于他和柴家当初的特殊关系,于是乎终宋一朝,他都对柴家的后裔礼遇有加。
相信不少人都看过水浒传,里面的小旋风柴进,就是 历史 上柴氏一族的后人,通过他的生活也是可以对当时 社会 柴家的生存环境勘探一二,小说里他的家里衣食无忧,同时还有皇帝御赐的免死金牌。
归根结底赵匡胤还是个要脸的人物,要是换成了朱元璋可能早就一刀杀了个干净,朱元璋对于有威胁的武将也是尽数屠戮,但是赵匡胤却只是拿走了各位的兵权,后半世还是使得各位功臣荣华富贵而终,由此,为他给予柴家的指令埋下了伏笔。
民间曾经流传赵匡胤对于柴家的故事,曾经他给予王公大臣的关于柴家的几条指令,就有好几条特别宽恕。
首先,如果柴氏宗族的族人犯罪,那么即便是有罪也不能加刑,一切从轻处理,即便是谋逆造反,那也止步于监狱里面赐他自尽,有损柴家颜面的都不能做,比如连坐还有市井砍头等等。
其次,士大夫以上的就不要动了,毕竟柴家出一个人才不容易。
最后一点是赵匡胤给予自己子弟的话,就类似与今天发誓,如果违反天打五雷轰的话。一个皇帝当到这个份上,也是前无古人了。可见赵匡胤也是个厚道的人了。
在后周的末代皇帝柴宗禅让后,被安置到了今天的湖北省房县,封为了郑王。
后来在靖康之变之后北宋灭亡,大量的大宋旧臣被掳到了金朝,幸免于难的赵构逃到了长江以南重新建立了大宋,史称南宋。
而赵构在建立南宋之后,甚至还主动地寻找柴家的后人让他们为官,甚至到南宋灭亡之前,还能在史书之中找到封赏柴氏后人的记录。在整个大宋王朝的历程之中,柴氏一族受到的礼遇,可谓是前所未有的。
五代十国本质上就是一个混乱的时期,各种军阀交替上场,但是国家还是那些国家,有的只不过是国家***之间的交替演变。
大家都知道,赵匡胤夺得是柴家的天下,而后周的前身后汉却是郭家的天下,早点时候后汉的***郭威因为自己的儿子死伤殆尽,于是无奈的过继了自己的侄子柴荣,而柴荣和赵匡胤的关系,是不是兄弟胜似兄弟的关系。
也就是说赵匡胤抢了自己侄子的江山。这可能也是赵匡胤善待柴家的原因。
而柴荣本身也是十分有能力的国家***,在他还活着的时候,赵匡胤只配当他的手下大将。
但是到这里有一个非常奇怪的地方,既然柴荣的皇帝之位也是郭家赐予的,纳闷为什么翻遍了 历史 书,都看不到大宋对于郭家的特别待遇?
然而事实上,大宋对于柴家的待遇也远没有坊间流传的那般好,自赵匡胤取代备注之后,之前柴荣的四个孩子纷纷失踪,除了柴宗训被找到之外,其余人在 历史 上再无踪迹。
柴宗训也不过是被封了一个有名无实的爵位,在国家的监视之下度过余生罢了。在他死后,柴家后继无人,基本等于灭亡了。
一个家族被经营到这个份上,用脚想也知道这是赵家搞的名堂。柴家在大宋看似十分有权势,其实也不过是一个可怜人罢了。
由于赵家的得国不正,所以他们特别需要扮演一个好好先生的角色,让世间人都觉得是因为柴家主动禅让,而并非赵家逼宫才得的江山,当年的柴宗训如此,后来的宋仁宗封赏柴家的行径更是如此。
说到底宋仁宗的行径只不过是一场赤裸裸的政治作秀行为,当年柴家的直系亲属早已被残害殆尽,具体谁做的大家懂得都懂,迫于无奈,甚至是找了一个旁系的后人,强行按了一个柴家后人的名头,给了一个崇义公的爵位。
不论是作秀也好,还是悔过也罢,宗旨也是多少能够慰藉一下广大柴氏后人的心的。相比较起动辄灭门的别的朝代,柴家能够有如此际遇,已经是十分幸运的事情。
其实在大宋的时候,柴家本质上一直是一种寄人篱下的状态,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他们又如何能够有着那种莫名的自信去做点什么兴风作浪的事情, 历史 上直到大宋末期,也都没有柴家妄图复辟的记载,但是在小说水浒传,却变了味道。
书中的小旋风柴进,靠着殷实的家底广交好友,收集各种有才能的人事,颇有春秋战国时期孟尝君食客三千多的风范,在他的门下,贤才能士数不胜数,而他就是柴家的后人,这么做的目的也就十分直白了。
在文学作品,柴家一贯给人一种野心勃勃想要做点什么事情的感觉,但是回到现实,他们不过是时代车轮下的可怜人,江山被夺,还要在后世千百年中被人误会,可谓是凄惨到了极点。
没有世袭王位。
周恭帝柴宗训后来被封为“郑王”,十三年后,却得病而死~很大的可能是被宋廷迫害而死,之后赵匡胤为其穿孝发哀,谥曰“恭皇帝”。
除了柴宗训外,柴荣的另外几个儿子都莫名其妙的死去或消失的无影无踪,柴荣之一脉是断了~
一直到了嘉佑四年(公元1059),宋仁宗下令找来柴氏族谱,从柴氏家族的旁支诸房中找一个辈份最长的人,给予一定的待遇,由他及他的后人承担奉祀后周皇族之职。
所以柴氏并没有像一些小说中所言,过着大富大贵的日子,子孙都世袭王侯~柴氏子孙的日子过的很清苦,柴荣的几个儿子都不明不白的死了。
扩展资料:
柴宗训(953年9月14日―973年4月6日),即后周恭帝(959年—960年在位),后周世宗柴荣第四子,五代时期后周最后一位皇帝。籍贯邢州尧山(今邢台市),广顺三年八月初四日(953年9月14日)出生于澶州府第。
显德六年(959年)六月癸未日,制授特进左卫上将军,封梁王,食邑三千户,实封五百户。 周世宗于同年六月病死,他于同月甲午日继位,沿用周太祖年号“显德”。
柴宗训即位时,年仅七岁,由符太后垂帘听政,范质、王溥等主持军国大事。柴宗训在位期间,特别重用殿前都点检赵匡胤。显德七年(960年),柴宗训被迫禅位给赵匡胤,后周灭亡。
赵匡胤登基后,降封柴宗训为郑王,迁往房州。赵匡胤颁布圣旨优待帝母子,赐柴氏“丹书铁券”(免死金牌),保证柴氏子孙永享富贵,即使犯罪也不得加刑。
北宋开宝六年(973年)逝世于当房州,终年仅20岁,赵匡胤闻之震恸,素服发哀,辍朝十日,谥曰“恭皇帝”,归葬于世宗庆陵之侧的顺陵(今河南省郑州市新郑市郭店镇郭店村)。
宋太祖颁布圣旨优待帝母子,赐柴氏「丹书铁券」(免死金牌),保证柴氏子孙永享富贵,即使犯罪也不得加刑。
参考资料:
柴道琳 柴立宏 柴立超 \x0d\\x0d\柴成务,宋文科状元,(九三四~一○○四),字宝臣,曹州济阴(今山东曹县)人。太祖乾德六年《九六八》进士。太宗太平兴国五年(九八○)任峡路转运副使(《武夷新集》卷一○《柴公墓志铭》)。历知果、苏二州,两浙转运使,入为户部判官。淳化二年(九九一)为京东转运使。召入知制诰。蜀王小波、李顺事平,知河中府。真宗即位,迁给事中,历知梓、青、扬州,入判尚书刑部。景德元年卒,年七十一。有文集二十卷,已佚。《宋史》卷三○六有传。 \x0d\柴禹锡,字玄圭,大名人。少时,有客见之曰:“子质不凡,若辅以经术,必致将相。”禹锡由是留心问学。时太宗居晋邸,以善应对,获给事焉。太平兴国初,授供奉官。三年,改翰林副使,迁如京使,仍掌翰林司。每夜直,上以藩府旧僚,多召访外事。迁宣徽北院使,赐第宝积坊。告秦王廷美阴谋,擢枢密副使。逾年,转南院使。服劳既久,益加勤敏。 \x0d\雍熙中,议广宫城。禹锡有别业在表识中,请以易官邸,上因是薄之。又与宰相宋琪厚善。会广州徐休复密奏转运王延范不轨状,且言倚附大臣,无敢动摇者。上因访琪及禹锡曰:“延范何如人?”延范与琪妻为疏属,甚言其忠勤,禹锡亦傍赞之。上意其交通,滋不悦。禹锡又为琪请卢多逊故第,上益恶其朋比。坐琪以诙谐罢相,不欲显言之也。下诏切责禹锡,以骁卫大将军出知沧州。在任勤于政治,部民诣滨州列状以闻。改涪州观察使,徙澶、镇二州驻泊部署,俄知潞州,州民乞留三载,诏奖之。徙知永兴军府,再召为宣徽北院使、知枢密院事。 \x0d\至道初,制受镇宁军节度、知泾州。入谢日,上谓曰:“由宣徽罢者不过防御使尔,今委卿旌节,兼之重镇,可谓优异矣。”禹锡流涕哽咽而已。咸平中,移知贝州。是岁,契丹兵奄至城下,禹锡内严备御,寇寻引去。明年,徙陕州。 \x0d\柴宗庆(九八二~一○四四),字天佑,大名(今属河北)人。禹锡孙。真宗咸平三年(一○○○)尚太宗女鲁国长公主,升其行为禹锡子,拜左卫将军、驸马都尉,领恩州刺史。历官武胜、静难、永清、彰德诸军节度使。仁宗即位,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出知外州。庆历四年卒(《宋会要辑稿》礼四一之一七),年六十三。有《登庸集》,景佑二年(一○三五),因词语不合体制,韶悉收众本,不得流传(《宋会要辑稿》刑法二之二一)。《东都事略》卷三三、《宋史》卷四六三有传。 \x0d\柴宗亮,官太子中允,生三子:元亨、无吝、无咎。 \x0d\柴宗愈,为周恭帝族弟柴禹锡次子,曾任温州刺史,北宋初随二帝版权而聚居衢州。 \x0d\柴熙诲更名卢璇,卢璇在宋真宗时曾任殿前防御使、节度使、同知枢密院事(相当于国防部长),仁宗天圣元年(公元1023年)被封为武烈侯,其妻卢锦被封为吴国夫人。 \x0d\柴熙让,宋朝封义国公,世居沧州 \x0d\柴皇城,周世宗柴荣的五世孙,世居山东省高唐 \x0d\柴金花,周世宗柴荣的公主,杨门女将,杨六朗的妻子,又名柴郡主 \x0d\柴中守,号蒙堂,馀干(今江西馀干西北)人。中行弟。事见《宋元学案》卷七九。 \x0d\柴中立,宋理学家,柴中行柴中守的兄弟 \x0d\柴纯臣 住长台,元丰八年(1085)进土,官东京留守。 \x0d\柴天锡 元符三年(1100)进士,官司封郎中。 \x0d\柴天因 元符三年(1100)进士。与天锡兄弟同榜。 \x0d\柴授之 住长台,崇宁二年(1103)进士。 \x0d\柴 绂 住长台,宣和三年(1121)进土,官临川判官。 \x0d\柴 瑾 绍兴八年(1138)进士,官殿中侍御史。 \x0d\柴致一 住长台,绍兴十五年(1145)进土。 \x0d\柴卫 住长台,绍兴十八年(1148)进士,官大理寺正卿。 \x0d\柴椿年 住长台,淳熙八年(1181)进土。 \x0d\柴宏休、住长台,淳熙八年(1181)进土。 \x0d\柴适正 淳熙八年(1181)进土。 \x0d\柴中行 住长台,绍熙元年(1190)进土,知赣州。 \x0d\柴得之 住长台,嘉泰二年(1202)进士。 \x0d\柴可翔 住长台,开禧元年(1205)进士。 \x0d\柴周臣 住长台,绍定五年(1232)进土,官翰林待制。 \x0d\柴澹然 住长台,绍定五年(1232)进士。 \x0d\柴可治 住长台,绍定五年(1232)进士。 \x0d\柴土表 住长台,嘉熙二年(1238)进士,官沿海制参。 \x0d\柴 霖 住长台,淳佑元年(1241)进士,官翰林学士。 \x0d\柴 _ 住长台,与史柴霖同榜进土,官御史中封丞辅国定远将军都督同知宣尉副元帅。 \x0d\柴 胜 住长台,宝佑元年(1253)进士。 \x0d\柴随亨.住长台,宝佑四年(1256)进士。 \x0d\柴元亨 住长台,宝佑四年进士。 \x0d\柴蒙亨 住长台,宝佑四年进土。 \x0d\柴元彪 住长台,咸淳四年(1268)进士。 \x0d\柴肃,宋朝时期为三班奉职 \x0d\柴咏,诏换殿中丞,封崇义公,签书奉宁军节度判官事,以奉周祀 \x0d\柴荣之后,曰熙、曰愈、曰若拙、曰上善并为三班奉职曰余庆、曰诚为州长史、助教,曰贻廓等十一人复其身,仍各赐钱一万。又录世宗曾孙揆、柔及贵曾孙日宣、守礼曾孙若讷皆为三班奉职。 \x0d\柴若讷为卫尉寺丞,袭封崇义公,签书河南府判官厅公事。 \x0d\柴宣义郎,周恭帝后,世世为宣义郎,监周陵庙,与知县请给,以示继绝之仁,为国二恪,永为定制。” \x0d\柴叔夏,周世宗玄孙,为右承奉郎,袭封崇义公,奉周后。二十六年,叔夏升知州资序,别与差遣。以子国器袭封,令居衢州。朝廷有大礼,则入侍祠如故事。其柴大有、柴安宅亦各补官。 \x0d\柴彦颖,世宗八世孙,特补承务郎,袭封崇义公。 \x0d\柴桂,南宋梁王,住南宁州 \x0d\柴排福,南宋梁王,住南宁州 \x0d\柴进,北宋义国公,住河北省沧州 \x0d\柴熙谨,改名潘惟道,《宋史》中作惟正,讳玖,任职光禄大夫、西京作坊使,由大名府迁居山东省青州府临朐县竹搭桥,卒葬府城北郭龙形,配王氏葬竹搭桥犬形,生子五:贞周、元周、明周、能周、尊周。贞周公袭祖职为光禄大夫,与明周、能周同事于宋,於神宗熙宁初年兄弟三人被谪入楚,元周、尊周二派尚在齐地青州府,改回柴姓
宋开国是因为赵匡胤陈桥兵变推翻后周末帝柴宗训,封恭帝柴宗训为郑王。但太祖虽然篡了柴家的权,但却遗命善待柴家后人,柴宗训被迁往房州(今河北省北房县)居住。史称柴宗训为恭帝。他于被废8年后去世。柴家后来也成为北宋的一大士族。
所以柴家也算是王族,要真有个柴郡主那也算是御妹了
无论是《杨家将》里的柴王爷、柴郡主,还是《水浒传》里的小旋风,无不给人留下这样的感觉:柴家人在宋朝简直就是第二个皇族宗室一般的存在,说“横着走”恐怕都算不得是夸张!但是,事实究竟如何呢?恐怕要让诸位失望了……
陈桥兵变宋太祖赵匡胤黄袍加身之后,周恭帝郭(柴)宗训被迫“禅位”。之后,宋太祖为了稳定政局,对后周政权来了个全盘接收,不仅没有立即进行政治大洗牌,连宰相都没换!对于退位的周恭帝,宋太祖也给予了足够的“面子”,仅仅将其降为了郑王,迁出汴京而已。甚至还在太庙密室中立起了一块誓碑,规定后世皇帝:“柴氏子孙有罪不得加刑;纵犯谋逆,止于狱中赐自尽,不得市曹屠戮、亦不得连坐支属。 ”乍看起来,宋太祖对前朝皇帝柴家绝对算得上仁至义尽了。
但是,仔细翻翻史籍,我们便可以发现一个大问题。什么问题?在周恭帝退位之后,周世宗郭(柴)荣的其他几个儿子都神秘消失了……难道宋太祖把周世宗的其他儿子都杀了?那倒也不至于。据一些私人记录和野史杂说记载:在陈桥兵变之后,宋太祖苦于如何处置周世宗的其他几个儿子,正在纠结到底杀还是不杀时,身边的几个心腹大臣提出了建议,建议宋太祖还是不要杀的好。于是,宋太祖便把周世宗其他几个儿子交给了潘美等几个心腹收养,名义上叫收养,实际上就是交给他们看管。从此,周世宗的其他几个儿子全部改名换姓、成了别人的“子侄”,全部消失在了史籍之中。
开宝六年,周恭帝去世,年仅二十岁。目前为止没有任何史料指向是宋太祖谋杀了周恭帝,而且宋太祖如果真的想要杀了周恭帝,也完全没有必要等到六年之后。个人认为,周恭帝的死与宋太祖无关。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这个时候周世宗的儿子已经全部“消失”了!因为周恭帝绝嗣,郭姓的柴氏子孙已经全部没有了。那么,后来宋王朝“优待”的又是哪一支柴氏子孙呢?这就是我们接下来要说道的了。
在周世宗这一支“绝嗣”之后,宋王朝老赵家为了粉饰太平、也为了彰显自己所谓的大度、宽容以收买人心,从周世宗本家柴氏家族挑选了一位辈分最长的,象征性地封了个爵位、给了几亩地,就算是奉周世宗之祀了!这就是后来宋王朝“柴氏子孙”的出处!实际上,这些所谓“柴氏子孙”已经是实打实的柴氏,与周世宗这一支郭姓的柴氏子孙已经没有太大关系了,血缘也已经相当疏远了。说白了,他们就是宋王朝粉饰太平、收买人心的工具而已!宋王朝后来的所谓“柴氏子孙”就是这样一个地位,别说是“横着走”,不“摇尾乞怜”就已经不错了!因为身份特殊,宋王朝的“柴氏子孙”都异常低调,几乎很少涉足政治领域,差不多就是“土财主”一般的存在,逢重大事件出来露个脸而已。
金军攻陷汴京之后,居住在汴京的“柴氏子孙”也未能幸免。宋高宗赵构改元称帝之后,又重新在柴氏家族选择了一位“柴氏子孙”封为崇义公,算是继续了周世宗的奉祀,仅此而已。在整个南宋时期,“柴氏子孙”依然是“庙堂上的泥菩萨”一般的存在。蒙元灭宋之后,“柴氏子孙”和宋王朝一起退出了历史舞台,永远成为了史籍之中的一个符合。
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与柴王(柴荣)是拜把子兄弟。赵德方是赵匡胤的幼子,所以柴王之女柴郡主就是御妹。
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推翻后周末帝柴宗训,封恭帝柴宗训为郑王。太祖虽然篡了柴家的权,却遗命善待柴家后人。并且赵匡胤自己还与后周第二个皇帝柴荣结义为拜把子兄弟。
扩展资料:
宋太祖赵匡胤历史功绩
1、恢复了华夏主要地区的统一,推进社会进步。
2、以“文以治国,武以安邦”这一理念实施“右文抑武”的基本国策,扭转了唐末以来武夫专权的黑暗局面,使宋代的文化空前繁盛。
3、采取“收起精兵,稍夺其权,制其钱谷”的三大纲领,巧用“杯酒释兵权”削弱相权”“罢黜支郡”“强干弱支”“内外相维”“三年一易”“设置通判”“差遣制度”等等将军权,行政权,司法权,财政权牢牢控制。一举产平了藩镇割据武夫乱政的历史状况。
4、减轻徭役,赋税专收,以法治国,兴修水利,发展生产,澄清吏治,劝奖农桑,移风易俗等一系列英明决策,推进宋朝的繁荣昌盛。
-柴宗训
-赵匡胤
-柴荣
柴道琳 柴立宏 柴立超
柴成务,宋文科状元,(九三四~一○○四),字宝臣,曹州济阴(今山东曹县)人。太祖乾德六年《九六八》进士。太宗太平兴国五年(九八○)任峡路转运副使(《武夷新集》卷一○《柴公墓志铭》)。历知果、苏二州,两浙转运使,入为户部判官。淳化二年(九九一)为京东转运使。召入知制诰。蜀王小波、李顺事平,知河中府。真宗即位,迁给事中,历知梓、青、扬州,入判尚书刑部。景德元年卒,年七十一。有文集二十卷,已佚。《宋史》卷三○六有传。
柴禹锡,字玄圭,大名人。少时,有客见之曰:“子质不凡,若辅以经术,必致将相。”禹锡由是留心问学。时太宗居晋邸,以善应对,获给事焉。太平兴国初,授供奉官。三年,改翰林副使,迁如京使,仍掌翰林司。每夜直,上以藩府旧僚,多召访外事。迁宣徽北院使,赐第宝积坊。告秦王廷美阴谋,擢枢密副使。逾年,转南院使。服劳既久,益加勤敏。
雍熙中,议广宫城。禹锡有别业在表识中,请以易官邸,上因是薄之。又与宰相宋琪厚善。会广州徐休复密奏转运王延范不轨状,且言倚附大臣,无敢动摇者。上因访琪及禹锡曰:“延范何如人?”延范与琪妻为疏属,甚言其忠勤,禹锡亦傍赞之。上意其交通,滋不悦。禹锡又为琪请卢多逊故第,上益恶其朋比。坐琪以诙谐罢相,不欲显言之也。下诏切责禹锡,以骁卫大将军出知沧州。在任勤于政治,部民诣滨州列状以闻。改涪州观察使,徙澶、镇二州驻泊部署,俄知潞州,州民乞留三载,诏奖之。徙知永兴军府,再召为宣徽北院使、知枢密院事。
至道初,制受镇宁军节度、知泾州。入谢日,上谓曰:“由宣徽罢者不过防御使尔,今委卿旌节,兼之重镇,可谓优异矣。”禹锡流涕哽咽而已。咸平中,移知贝州。是岁,契丹兵奄至城下,禹锡内严备御,寇寻引去。明年,徙陕州。
柴宗庆(九八二~一○四四),字天佑,大名(今属河北)人。禹锡孙。真宗咸平三年(一○○○)尚太宗女鲁国长公主,升其行为禹锡子,拜左卫将军、驸马都尉,领恩州刺史。历官武胜、静难、永清、彰德诸军节度使。仁宗即位,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出知外州。庆历四年卒(《宋会要辑稿》礼四一之一七),年六十三。有《登庸集》,景佑二年(一○三五),因词语不合体制,韶悉收众本,不得流传(《宋会要辑稿》刑法二之二一)。《东都事略》卷三三、《宋史》卷四六三有传。
柴宗亮,官太子中允,生三子:元亨、无吝、无咎。
柴宗愈,为周恭帝族弟柴禹锡次子,曾任温州刺史,北宋初随二帝版权而聚居衢州。
柴熙诲更名卢璇,卢璇在宋真宗时曾任殿前防御使、节度使、同知枢密院事(相当于国防部长),仁宗天圣元年(公元1023年)被封为武烈侯,其妻卢锦被封为吴国夫人。
柴熙让,宋朝封义国公,世居沧州
柴皇城,周世宗柴荣的五世孙,世居山东省高唐
柴金花,周世宗柴荣的公主,杨门女将,杨六朗的妻子,又名柴郡主
柴中守,号蒙堂,馀干(今江西馀干西北)人。中行弟。事见《宋元学案》卷七九。
柴中立,宋理学家,柴中行柴中守的兄弟
柴纯臣 住长台,元丰八年(1085)进土,官东京留守。
柴天锡 元符三年(1100)进士,官司封郎中。
柴天因 元符三年(1100)进士。与天锡兄弟同榜。
柴授之 住长台,崇宁二年(1103)进士。
柴 绂 住长台,宣和三年(1121)进土,官临川判官。
柴 瑾 绍兴八年(1138)进士,官殿中侍御史。
柴致一 住长台,绍兴十五年(1145)进土。
柴卫 住长台,绍兴十八年(1148)进士,官大理寺正卿。
柴椿年 住长台,淳熙八年(1181)进土。
柴宏休、住长台,淳熙八年(1181)进土。
柴适正 淳熙八年(1181)进土。
柴中行 住长台,绍熙元年(1190)进土,知赣州。
柴得之 住长台,嘉泰二年(1202)进士。
柴可翔 住长台,开禧元年(1205)进士。
柴周臣 住长台,绍定五年(1232)进土,官翰林待制。
柴澹然 住长台,绍定五年(1232)进士。
柴可治 住长台,绍定五年(1232)进士。
柴土表 住长台,嘉熙二年(1238)进士,官沿海制参。
柴 霖 住长台,淳佑元年(1241)进士,官翰林学士。
柴 霂 住长台,与史柴霖同榜进土,官御史中封丞辅国定远将军都督同知宣尉副元帅。
柴 胜 住长台,宝佑元年(1253)进士。
柴随亨.住长台,宝佑四年(1256)进士。
柴元亨 住长台,宝佑四年进士。
柴蒙亨 住长台,宝佑四年进土。
柴元彪 住长台,咸淳四年(1268)进士。
柴肃,宋朝时期为三班奉职
柴咏,诏换殿中丞,封崇义公,签书奉宁军节度判官事,以奉周祀
柴荣之后,曰熙、曰愈、曰若拙、曰上善并为三班奉职曰余庆、曰诚为州长史、助教,曰贻廓等十一人复其身,仍各赐钱一万。又录世宗曾孙揆、柔及贵曾孙日宣、守礼曾孙若讷皆为三班奉职。
柴若讷为卫尉寺丞,袭封崇义公,签书河南府判官厅公事。
柴宣义郎,周恭帝后,世世为宣义郎,监周陵庙,与知县请给,以示继绝之仁,为国二恪,永为定制。”
柴叔夏,周世宗玄孙,为右承奉郎,袭封崇义公,奉周后。二十六年,叔夏升知州资序,别与差遣。以子国器袭封,令居衢州。朝廷有大礼,则入侍祠如故事。其柴大有、柴安宅亦各补官。
柴彦颖,世宗八世孙,特补承务郎,袭封崇义公。
柴桂,南宋梁王,住南宁州
柴排福,南宋梁王,住南宁州
柴进,北宋义国公,住河北省沧州
柴熙谨,改名潘惟道,《宋史》中作惟正,讳玖,任职光禄大夫、西京作坊使,由大名府迁居山东省青州府临朐县竹搭桥,卒葬府城北郭龙形,配王氏葬竹搭桥犬形,生子五:贞周、元周、明周、能周、尊周。贞周公袭祖职为光禄大夫,与明周、能周同事于宋,於神宗熙宁初年兄弟三人被谪入楚,元周、尊周二派尚在齐地青州府,改回柴姓
为什么说宋朝是柴家的
本文2023-11-07 17:40:13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4306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