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温姓的名人
1、温季
温季(?—前574年),即郤昭子,姬姓,步氏,讳至,谥昭。
春秋中期晋国卿大夫,才华横溢的军事家、外交家。
其名郤至,其祖郤扬封步,以之为氏,故亦名步至,因采邑于温,时人尊称温季,史称郤昭子。
步扬之孙,或为蒲城鹊居之子,与堂兄郤锜、叔父郤犨并称“三郤”。
2、温恢
温恢(178年-223年),字曼基,太原祁县(今山西祁县)人,三国时曹魏大臣,任扬州刺史,后迁凉州刺史。
温恢在史书《三国志》中与汉末扬州刺史刘馥、兖州刺史司马朗、并州刺史梁习、豫州刺史贾逵、凉州刺史张既(曾为雍州刺史)等六人合为一传。
此六位刺史被陈寿评为当时所有州刺史中“精达事机,威恩兼著,故能肃齐万里”的典范。
3、温璋
温璋,唐初名臣温大雅(即温彦宏)六世孙,河东太原祁县人,唐代官吏。
以父荫累官大理丞,擢邠宁节度使转京兆尹,为政严明,后为直谏贬振州司马。
其父温造曾平定兴元兵乱。
温璋早期以父荫入仕,累佐使府,历三郡刺史。
咸通初年,接任徐泗节度使。
徐州的银刀军得知温璋素严饬,阴怀猜忌,于是驱逐温璋。
咸通八年(867年),温璋接任京兆府府尹,曾说:“罪无轻重,恶无大小。
除恶务尽,犯意方绝,此谓之能治者。”
《北梦琐言》卷10说:京兆尹温璋见一乌鸦三度挽铃报案,判断"是必有人探其雏而诉冤也",就派人随鸦出城,果然在树下捕获到抓雏鸟的人。
温璋"以禽鸟诉冤,事异于常,乃毙捕雏者而报之"。
女道士鱼玄机以笞杀女童绿翘事,被温璋所杀。
4、温仲舒
温仲舒(944年—1010年),字秉阳,北宋河南(今河南洛阳东)人。
北宋大臣,与寇准并称“温寇”。
太平兴国二年(977年),考中了进士,位列探花。
曾任枢密院副使,改任同知枢密院事,位列宰执,后外放秦州知州,驱逐渭南地区的少数民族,使之从边地成为北宋的内地。
回朝后担任过参知政事。
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温仲舒被封为昭文馆大学士,不久去世,享年67岁。
追赠左仆射,谥号为恭肃。
5、温生才
温生才(1870—1911),字练生,汉族,广东梅州市梅县区丙村镇人,1870年出生于贫苦家庭,幼失怙。
1907年加入中国同盟会。
1911年4月8日,法人组织之远东飞艇社,广州将军孚琦应邀往观,迨回跸,甫至东门直街尾咨议局前麒麟阁门口,温生才手持五响快枪,向孚琦发射,计中太阳穴、脑门、颈项、身部各一枪,当场毙命。
温生才离去途中被巡警逮捕。
15日被押赴刑场,途中神色自若,毫无怯色,行至惠爱街一带时,对着人群大声喊道:“今日我代同胞报仇,各同胞务须发奋做人方好!”既而又说:“许多事归我一人担任,快死快生,再来击贼!”遇害后葬于广州黄花岗。
-温生才
-温仲舒
-温璋
温姓是中华“百家姓”之一。姓氏来源有很多种说法,比较可信的说法是:出自公孙或子姓黄帝的后裔,以国名为姓。其远祖先是黄帝,近祖先是颛顼,受姓祖先为己平(温平)。下面由我给大家介绍姓氏温氏的图腾吧,仅供大家参考。
姓氏温氏的图腾 姓氏温氏的起源
温姓是中华姓氏中的一个著名姓氏。在宋朝《百家姓》中, 排名 第321位。按当今人口多少计算,现有人口190余万,占全中国人口的016%,在当代姓氏统计中,排名第104位。温氏在中华民族的起源与发展中,和其他姓氏一道,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中华民族史上,写下了光辉灿烂的篇章。
关于温姓之源,过去有不同的版本,有不同的说法。最具代表性的是“三源说”和“多源说”。“三源说”主张温姓有三个源头:一是出自己姓,为颛瑞高阳氏之裔,是昆吾氏之子立温国后以国为氏。二是颛顼高阳氏之裔,昆吾氏之子苏国之后,源于苏国己姓。清人张澍《姓氏寻源》说:“春秋僖公十年,狄灭温。温子奔卫。温子即苏子,苏氏为己姓,则温出己姓无疑。”此说主张温氏始祖为西周初年苏国的始君苏忿生。三是认为温氏源于姬姓,为唐叔虞之后。唐人林宝《元和姓纂》载:“温,唐叔虞之后,晋公族受封河内之温,因以命氏。又郤至食采于温,亦号温季。”《新唐书·宰相世袭表》沿袭此说。主张温氏始祖为唐叔虞和郤至,经考证这个是宋明后修谱时的附会。
“多源说”更为复杂,除了上述三源之外,还有刘氏改姓温,菲律宾国王苏禄东次子温哈赤改姓温,少数民族改姓温等等。一个著名姓氏,尽管有种种说法,但是只能有一个本源,共奉一个始祖。研究中华姓氏,就要正本清源。根据这一原则,经过认真探索,华夏姓氏源流研究中心认为温氏出自己姓,为颛顼高阳氏后裔,始祖温平,是温国的缔造者、创始人,温人以国为氏,始有温姓。
《战国琐事》是秦比较反对的书,因为当时的皇帝秦始皇本姓嬴,在该书里面记载为黄帝的曾孙帝颛顼的后代,但温姓出自子姓黄帝的后裔,以国名为姓。其远祖先是黄帝,近祖先是颛顼,受姓祖先为己平(温平),当时嬴政身边一个阉人姓温,因此嬴觉得此书是一个极大的侮辱,一统之后趁焚书事件一齐将此书从 历史 中抹去,当然这件事情也没记载,不能判断真伪
这有两个依据:一、历史文献。相传《唐太常丞温信碑》云:“温,颛顼裔,为己姓。”这个太常丞温信可能就是温佶,大约属于后人的误记。《国语·郑语》说:“己姓,昆吾、苏、顾、温、董”。韦昭注:“五国皆昆吾之后别封者。”这说明,温国与昆吾、苏、顾、董四国都是颛顼高阳氏后裔昆吾的后代,同为己姓。温于夏代前期建国,夏代末年,商族崛起,今本《竹书纪年》载:“帝癸二十六年,商灭温。”商族于公元前1605年,在伐夏过程中灭掉温国。文献记载温国兴亡史有根有据,所说温姓源于温国。绝非空穴来风。二、碑碣墓志等实物资料。济源市文物局干部卢化南先生对温佶碑和温邈墓志的考古发现与文物价值已经作了详尽的介绍。这对于探讨温氏之源有重大的参考价值。过去虽然大都主张温氏为颛顼高阳氏的后裔,但具体得姓始祖不详。如今这两块碑石明确无误地记载温国始君名平,找到了温姓始祖,解决了温姓之源。其重要价值,不限于此,还对温姓流变作了记载,是说著名的太原堂温氏就是温平的后裔。《唐故太常丞赠谏议大夫温府君(佶)神道碑》说:“温氏裔颛顼,为己姓,其后有平,佐夏灭穷,厥用祚土,子孙因居其邑页仍其侯。著名 书法 家柳公权书丹,规格甚高,史料价值甚高。再一个是《唐故征君左补阙温先生(邈)墓志铭并序》云:“温先生讳邈,字顺之,本己姓,有平者,佐夏灭穷,受封于温,因以命氏。自平至乂,二十六代,仕周为司马,别封于祁,始为太原人。”由此可知,温族始于夏代前期,始祖名平,因助夏灭有穷氏有功,受封于温(今河南温县),建立温国。温平至二十六孙温乂时,别封于外地。温佶碑说别封于郄地,温邈墓志说别封于祁。郄与祁字形与音相近,两地相距不远。有可能是温乂别封到郄地,至西汉初,其后裔温疥之孙温何迁至太原祁县。其后裔中名人辈出,有东汉精忠报国的温序、 三国 魏凉州刺史温恢、西晋司徒温羡、东晋安郡公温峤、赫赫有名的唐 初三 彦——温大雅、温彦博、温彦将。追根溯源,这些人都是平的后裔。温佶是温大雅的五世孙,温邈是温大雅的六世孙。因而温氏主流郡望——太原堂温氏是由温平后裔形成的。根据文献记载与碑刻资料,可知中华温姓本颛顼高阳氏的后裔,始祖为平公。
温氏满 天下 ,祖根在温县,始祖名平。
姓氏温氏的迁徒分布
温氏枝叶繁茂,玉树临风,约从晋代开始,从河南、山西等中原地区向全国各地播迁,近现代以来,不少温氏族人频频向海外迁徙,从而形成了分布于海内外的温氏。
历史发展
先期的温姓主要分布于黄河流域中部,主要集中于河南、山西地区。西周初,温人一支向西迁到甘肃祁连山,与月氏人相遇,成为月氏人中的温部落,再往西迁的温人在新疆南部建立了温宿国,成为汉代西域三十六国之一。汉朝初,温姓已经在山西太原形成望族,在华北地区有了较大的发展,为汉代的常见姓氏之一。
汉、晋、南北朝以后,我国北方战乱频繁,北方地区温姓受到了很大的冲击,人口急剧减少。一部分人向西北迁移,一部分人与中原其他姓氏一样,为避战乱,纷纷向南方和东南迁移。最终成为南方的著名姓族。
宋朝时期,温姓大约有2万人,这一数字不包括外族统治下的北部和西北地区的温姓。温姓为宋朝的小姓。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河南、广东和福建三省。南北温姓人口几乎各占一半,全国形成了中原、粤闽两大块温姓人口聚集区。河南为温姓的第一大省,居住了温姓总人口的50%。
明朝时期,温姓人口激增,大约有近14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15%,上升为明朝第一百一十一位姓氏,这一数据包括了北部和西北地区的温姓,因此温姓的人口急剧上升。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山西,这两省温姓大约占温姓总人口的65%,其次分布于陕西、浙江、广东三省。江西为温姓第一大省,约占总温姓人口的46%。全国形成了北部晋陕、南方粤赣浙两大块温姓人口聚集区。宋、元、明期间,其人口的流动主要由中原向西北和向东南两反向移动,初步形成了南北温姓分布的局面。
当代分布情况
当代温姓的人口已达到190余万,排在全国第一百零四位,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16%。自宋朝至今1000年中,温姓人口的增加率是呈上升的态势。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广东、江西两省,大约占温姓总人口的39%,其次分布于四川、福建、山西、河北、河南、浙江、山东,这七省的温姓又集中了34%。广东居住了温姓总人口的25%,为温姓第一大省。全国已形成粤赣闽、四川和华北三块温姓人口聚集地区。温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表明:在粤赣闽台、广西东部、浙江南端、湖南温南部、川I甘青交界地区、陕宁北部、山西大部、内蒙古中部、京冀西部,温姓一般占当地人口比例在024%以上,最高可达11%以上,以上地区复盖面积约占了国土总面积194%。该地区居住了大约52%的温姓人群。在青海湖以西的其他地区,温姓一般占当地人口比例在008%--024%之间,以上地区复盖面积约占了国土总面积的48%,该地区居住了大约46%的温姓人群。
海外温姓人口主要分布于东南亚。
1 百家姓王氏图腾
2 百家姓田氏图腾
3 百家姓徐氏图腾
4 百家姓吴氏图腾
5 百家姓姚氏图腾
6 百家姓郑氏图腾
1、温季(?—前574年),即郤昭子,姬姓,步氏,讳至,谥昭。
春秋中期晋国卿大夫,才华横溢的军事家、外交家。
其名郤至,其祖郤扬封步,以之为氏,故亦名步至,因采邑于温,时人尊称温季,史称郤昭子。
步扬之孙,或为蒲城鹊居之子,与堂兄郤锜、叔父郤犨并称“三郤”。
2、温疥,史书上最早记载的温姓著名人物。
汉功臣,封惸侯。
汉王四年,在成皋之战中,破曹咎军。
后担任燕相。
孙温何,始居太原,继移汲郡、清河。
而太原成为望族,后裔遂以太原为郡号。
3、温庭筠,原名岐,字飞卿,唐代诗人、词人。
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
温庭筠是唐初宰相温彦博之后裔,出生于没落贵族家庭,富有天赋,文思敏捷,每入试,押官韵,八叉手而成八韵,故有“温八叉”或“温八吟”之称。
然恃才不羁,又好讥刺权贵,多犯忌讳,又不受羁束,纵酒放浪。
4、温璋,唐初名臣温大雅(即温彦宏)六世孙,河东太原祁县人,唐代官吏。
以父荫累官大理丞,擢邠宁节度使转京兆尹,为政严明,后为直谏贬振州司马。
其父温造曾平定兴元兵乱。
温璋早期以父荫入仕,累佐使府,历三郡刺史。
咸通初年,接任徐泗节度使。
徐州的银刀军得知温璋素严饬,阴怀猜忌,于是驱逐温璋。
5、温仲舒(944年—1010年),字秉阳,北宋河南(今河南洛阳东)人。
北宋大臣,与寇准并称“温寇”。
太平兴国二年(977年),考中了进士,位列探花。
曾任枢密院副使,改任同知枢密院事,位列宰执,后外放秦州知州,驱逐渭南地区的少数民族,使之从边地成为北宋的内地。
回朝后担任过参知政事。
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温仲舒被封为昭文馆大学士,不久去世,享年67岁。
追赠左仆射,谥号为恭肃。
-温季
-温疥
-温庭筠
历史上温姓的名人
本文2023-11-07 17:30:35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4306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