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细 出生日期
1938年,出生于东莞市虎门镇龙眼村,当过村里集体大食堂的堂长,也担任过村小学的民办教师。1980年成功偷渡至香港,1982年清明节回到龙眼村,如今仍在经营中国第一家村“三来一补”企业———东莞海龙美发用品有限公司。
张细,广东东莞人,“假发大王”,为张氏投资有限公司主席,为全世界最大的假发生产企业掌门人。他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到香港谋生,几经艰辛,终有所成,并于1979年回乡创立了全国第一家农村“三来一补”企业——龙眼张氏发具厂。经过多年的发展,张细在香港和南粤大地已有多家公司。目前,他分别担任着香港张氏投资有限公司、东莞海龙美发用品有公司、宏达纸品厂、广州金创利房地产开发有公司、东莞君悦国际大酒店(五星级)主席。
1 《张岱家传》文言文阅读答案是什么
《张岱家传》文言文阅读答案是:
6B
7D
8(1)你就算了,回去后教育儿子读书,希望能保持住先人的事业。
(2)朋友用经书中的考题彼此商量,(考题)一传入他耳中文章马上就形成了,后来再有谈到(考题)的,他就堵住耳朵不敢听了。
9考生书法的优劣对考试成绩有影响;可捐纳财货进入太学;考题出自经书;考官的喜好直接决定考试结果。
1原文:
祖讳汝霖,号雨若。幼好古学,博览群书。少不肯临池学书,字丑拙,试有司,辄不利。遂输粟入太学,淹赛二十年。文恭①捐馆,家难渐至。大父读书龙光楼,辍其梯,轴辕传食,不下楼者三年。江西邓文杰公至越,吊文恭。文恭墓木已拱,攀条泫然,悲咽而去。大父送之邮亭,文洁对大父邑邑不乐,盖文洁中忌者言,言大父逆开酒肆,不事文墨久矣,故见大父觐歇预。是日将别,顾大父曰:汝则已矣,还教子读书,以期不坠先业。大父泣曰:侄命墨,特耕而不获耳,蔗襄尚不敢不勤。文洁曰:有是乎?吾且面试子。乃姑六十而耳顾题,大父走笔戎,文不加点。文洁惊喜,去节曰:子文当名世,何止料名?阳和子其不死矣!
甲午正月朔,即入南都,读书鹤鸣山,书夜不辍,病目眚,下帏静坐者三月。友人以经书题相商,入耳文立就,后有言及者,辄塞耳不敢听。入闲,日未午,即完牍,牍落一老教谕房。其所取牍,上大主考九我李公,詈不佳,令再上,上之不佳,又上,至四至五,房牍且尽已。教谕忿恚而泣,公简其牍少七卷,问教谕,教谕曰:七卷大不通,留作笑资耳。公曰:亟取若笑资来!公一见,抚掌称大妙,洗卷更置丹铅。《易经》以大父拟元,龚三益次之,其余悉置高等。
乙未,成进士,授清江令,调广昌,僚案多名下士。贞父黄先生善谑弄,易大父为纨绔子。巡方下疑狱,令五县会之,贞父语同寅曰:爰书例应属我,我勿受,诸君亦勿受,吾将以困张广昌。大父知其意,勿固辞,走笔数千言,皆引经据典,断案如老吏,贞父歙然张口,称奇才!奇才!遂于大父定交,称莫逆。满六载,考卓异第一。
2题目:
6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不事文墨久已事:从事
B病目眚病:疲惫
C詈不佳詈:责骂
D令五县会鞠之鞠:审讯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张汝霖早年虽博览群书,但在科举方面并不顺利,直至他父亲去世都没有考取功名。
B邓文浩公听信别人的传言,认为张汝霖已难以造就,后通过当面测试才改变了看法。
C张汝霖参加科考时差点因老教谕的昏聩而名落孙山,幸亏主考官的慧眼才榜上有名。
D黄贞父断案时遇到难题,无法解决,张汝霖下笔千言,精准断案,黄称赞他为奇才。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汉语。(8分)
(1)汝则已矣,还教子读书,以期不坠先业。
(2)友人以经书题相商,人耳文立就,后有言及者,辙塞耳不敢听。
9根据文中张作霖的科举经历,概括当时科举考试的相关特点。(4分)
2 文言文阅读答案,梁书 江革传革(人名,江革)幼而聪敏,早有才思,六岁便属文(写文章),柔之(江革之父江柔之)深加赏器,曰:“此儿必兴吾门。”九岁丁父艰(父亲去世),与弟观(江观)同生(孪生兄弟),少孤贫,傍无师友(读书没有师友指点),兄弟自相训勖(督促、勉励),读书精力不倦。十六丧母,以孝闻。服阕(服孝期满)与观俱诣太学,补国子生,举高第。齐(南朝齐)中书郎王融、吏部谢朓雅相钦重(敬重)。朓尝宿卫(值夜班),还过江革,时大雪,见革弊絮单席,而耽学不倦,嗟叹久之,乃脱所著襦,并手割半毡与革充卧具而去。(《梁书·江革传》)
1解释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1)柔之深( )加赏器 (2)服阕与观俱( )诣太学
(3)还过( )江革 (4)见革弊( )絮单席
(5)耽( )学不倦 (6)乃脱所著( )襦
2幼年的江革与幼年的方仲永个人天赋是否相同?请简述理由。
3长大后的江革和方仲永情况是不相同的,请具体说说不同点体现在哪几方面?
4从江革和方仲永的相同和不同之处来看,你最受启发的是什么?
参考答案:
(四)1(1)很,十分 (2)都,一起 (3)看望(4)破旧 (5)入迷、专注 (6)穿
2不完全相同。都是年少有才,有较高的文学天赋,这是相同的;但相比之下,仲永的天资比江革更高一些,未识书具即能诗。 3不同点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家境不同;第二,江革与弟“自相训勖,读书精力不倦”,而仲永却被父亲拉着“环谒于邑人”,不学习;第三,江革后学有所成,而仲永却“泯然众人”。 4“种豆得豆,种瓜得瓜。”“一分辛劳一分才。”
3 黄伯思传,古文阅读答案自幼聪颖,日诵书千余言,复述无遗误。少时习作诗词,文采甚丽。青年入太学,成绩屡占上游。元符三年(1100)中进士,授职磁州(今河北磁县)司户参军。不久,改任通州(今江苏南通)司户、河南府户曹参军。任满,留守邓洵辟为右军巡院,崇宁元年(1102),调任祥定九域图志编修官,兼六典检阅文字。不久,监护崇恩太后园陵使司,掌管笺奏。以修书恩,后又擢升为秘书省校书郎,累迁秘书郎。政和八年(1118)病故。[1]
个人成就
黄伯思著《东观余论》二卷
黄伯思学问淹通,自《六经》及历代史书、诸子百家、天官地理、律历卜筮之说,无不精诣。伯思好古文奇字,洛下公卿家商、周、秦、汉彝器款识,研究字画体制,悉能辨正是非,道其本末,遂以古文名家,凡字书讨论备尽。善篆、隶、正、行、章、草、飞白,皆精妙,亦能诗画。曾初,淳化中博求古法书,命待诏王著续正法帖,伯思病其乖伪庞杂,考引载籍,咸有依据。著有《法帖刊误》2卷,此书纠正了《淳化阁帖》不少错误。又著有《东观馀论》,另有《博古图说》11卷及《文集》50卷,已佚。 组合家具图册《燕几图》也是黄伯思所著。
黄伯思,字长睿,其远祖自光州固始徙闽,为邵武人。祖履,资政殿大学士。父应求,饶州司录。伯思体弱,如不胜衣,风韵洒落,飘飘有凌云意。自幼警敏,不好弄,日诵书千余言。每听履讲经史,退与他儿言,无遗误者。尝梦孔雀集于庭,觉而赋之,词采甚丽。以履任为假承务郎。甫冠,入太学,校艺屡占上游。履将以恩例奏增秩,伯思固辞,履益奇之。元符三年,进士高等,调磁州司法参军,久不任,改通州司户。丁内艰,服除,除河南府户曹参军,治剧不劳而办。秩满,留守邓洵武辟知右军巡院。
伯思好古文奇字,洛下公卿家商、周、秦、汉彝器款识,研究字画体制,悉能辨正是非,道其本末,遂以古文名家,凡字书讨论备尽。初,淳化中博求古法书,命待诏王著续正法帖,伯思病其乖伪庞杂,考引载籍,咸有依据,作《刊误》二卷。由是篆、隶、正、行、草、章草、飞白皆至妙绝,得其尺牍者,多藏弆。
又二年,除详定《九域图志》所编修官兼《六典》检阅文字,改京秩。寻监护崇恩太后园陵使司,掌管笺奏。以修书恩,升朝列,擢秘书省校书郎。未几,迁秘书郎。纵观册府藏书,至忘寝食,自《六经》及历代史书、诸子百家、天官地理、律历卜筮之说无不精诣。凡诏讲明前世典章文物、集古器考定真赝,以素学与闻,议论发明居多,馆阁诸公自以为不及也。逾再考,丁外艰,宿抱羸瘵,因丧尤甚。服除,复旧职。
伯思颇好道家,自号云林子,别字霄宾。及至京,梦人告曰:"子非久人间,上帝有命典司文翰。"觉而书之。不逾月,以政和八年卒,年四十。伯思学问慕扬雄,诗慕李白,文慕柳宗元。有文集五十卷、《翼骚》一卷。
二子:诏,右宣教郎、荆湖南路安抚司书写机宜文字;讠乃,右从事郎、福州怀安尉,裒伯思平日议论题跋为《东观余论》三卷。
4 周敦颐传文言文阅读答案《周敦颐传》(节选)阅读——《爱莲说》同步阅读
上传: 黄海龙 更新时间:2012-5-14 18:05:42
《周敦颐传》(节选)阅读
——《爱莲说》同步阅读
南康市唐江红旗学校 黄海龙
原文
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人。原名敦实,避英宗讳改焉。以舅龙图阁学士郑向任,为分宁①主簿②。有狱久不决,敦颐至,一讯立辨。邑人惊曰:“老吏不如也。”部使者荐之,调南安军司理参军。有囚法不当死,转运使王逵欲深治之。逵,酷悍吏也,众莫敢争,敦颐独与之辨,不听,乃委③手版④归,将弃官去,曰:“如此尚可仕乎!杀人以媚人,吾无为也。”逵悟,囚得免。
注释
①分宁:地名。 ②主簿:官名。 ③委:抛弃,扔弃。 ④手版:即笏(hù)板,是古代大臣上朝时手中所拿的狭长板子,用以列出上奏的事项。
阅读训练
1、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只划一处)
有 囚 法 不 当 死
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狱( ) (2)悟( ) (3)得( )
3、说说“有囚法不当死,转运使王逵欲深治之”的意思。
4、用自己的话说说周敦颐“将弃官去”的原因。
5、为了突显人物形象,选文主要写了周敦颐的哪两个特点?请结合所学课文《爱莲说》,用自己的话概括。
参考答案
1、有囚/法不当死
2、(1)案件,(2)明白,(3)获得、得以
3、有个囚犯按法律不应该死,王逵想要严厉地惩办他。(关键字: 法、深)
4、王逵对囚犯的量刑不公正,还不听取周敦颐的意见。(用自己的语言表述)
5、①善于断案;②为人正直,刚正不阿。
译文
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县人。原名敦实,因避讳英宗皇帝旧名而改为敦颐。由于舅舅龙图阁学士郑向的推荐,做了分宁县的主簿。有一件案子拖了好久不能判决,周敦颐到任后,只审讯一次就立即弄清楚了。县里的人吃惊地说:“老狱吏也比不上啊!”部使者推荐他,调任他到南安担任军司理曹参军。有个囚犯根据法律不应当判处死刑,转运使王逵想重判他。王逵是个残酷凶悍的官僚,大家没人敢和他争,敦颐一个人和他争辩,王逵不听,敦颐就扔下笏板回了家,打算辞官而去,说:“像这样还能做官吗,用杀人的做法来取悦于上级,我不做。”王逵明白过来了,这个囚犯才免于一死。
5 庞参传 文言文阅读译文供参考:庞参传,庞参字仲达,河南缑氏人。
开始在那里做官,不知名,河南尹庞奋看见了认为很奇特,举为孝廉,拜为左校令。犯了法关进了若卢狱。
永初元年(107),凉州先零钟羌人反叛,朝廷派车骑将军邓骘讨伐他们。庞参在流放中使他的儿子庞俊上书道“:当今西州流民扰动,而征兵不绝,水潦不止,地力不恢复。
加上大军出动,远戍很疲劳,农功忙于转运,资财尽于征发。田亩不能开垦,庄稼不得收割,两手无计,来秋没有希望。
百姓力竭,不堪承受。臣愚认为万里运粮,远就羌戎,不如总兵养众,等到人家疲劳。
车骑将军邓骘应该带兵出征,留下征西校尉任尚让他督凉州士民,转居在三辅。让徭役休息以助其时,停止繁赋以增其财,使男的能够耕种,女的能够织布,然后养精蓄锐,乘懈狙击,出其不意,攻其不备,那么边民的仇能报,奔北之耻可雪了。”
书奏上去,碰上御史中丞樊准上疏荐庞参道“:臣听说鸷鸟上百只,不如一只鹗。从前孝文皇帝领悟了冯唐的话,而赦了魏尚之罪,使他做了边守,匈奴不敢向南一步。
用一个臣子之身,解一方之难,选用得人哩。臣看见故左校令庞参,有勇有谋,与众不同,高才武略,有魏尚的风度。
前因犯了微法,输作很长时间。现在羌戎为患,大军西屯,臣认为像庞参这种人,应在行伍之列。
希望明诏采前世的举措,观魏尚之功劳,免赦庞参之刑,用作军锋,必有成效,宣助国威。”邓太后采纳了他的话,立即从德徒中提拔庞参,拜为谒者,使他向西督三辅诸军屯,而召邓骘回来。
四年(110),羌寇又卷土重来,兵费日广,且连年收成不好,谷每石需五万余钱。庞参报告邓骘道“:连年羌寇特别困扰陇右,供徭赋役开支甚大,官府负债达数十亿万。
现在再向百姓,调取谷帛,卖什物,以应官吏之需求。外伤羌虏,内困征赋。
于是千里运粮,远给武都西郡。道路险阻,困难太多,走得快就钞暴为害,走得慢就粮食受损,运粮散于旷野,牛马死在山泽。
县官不足,常向百姓借贷。百姓已经穷困了,将向谁去索取?名义上救金城,实际上困了三辅。
三辅已经贫困,反转来又成为金城之祸了。参以前数次说过,应放弃西域,却被西州士大夫所笑。
现在如果贪恋不毛之地,忧恤无用的百姓,让军队在伊吾之野受苦,替三族之外担心,如果破了凉州,祸乱至今不止。开拓之边境不得安宁,对国家之强大毫无益处;有许多田地不去耕种,怎能救得饥荒!所以会治国者,一定着眼国内,不求外利;让百姓富足,不贪广土。
三辅山原旷远,民众稀少,故县空城,可住人之地方甚多。今应将边郡不能自存的,迁入诸陵,田戍故县。
孤城绝郡,强迫迁去;转运远费,聚而近之;徭役太多,休而息之。这是好中之好计策哩。”
邓骘及公卿们因国用不足,想听从庞参的建议,众多人不赞同,才停止了。后来拜庞参为汉阳太守。
郡人任棠有奇节,隐居教授学徒。庞参到任,先去拜访他。
任棠不和他说话,只把薤一大本、水一盂放在户屏之前,自己抱着孙子伏在户下。主簿报告,认为任棠倨傲。
庞参想了一下他的用意,过了好久便说:“任棠是想告诉太守:水,是想我清白哩。拔一大本薤,想我打击强宗哩。
抱儿当户,想我开门怜惜孤儿哩。”于是叹息而回。
庞参在职时,果然能抑强助弱,用惠政赢得民心。元初元年(114),升为护羌校尉,叛羌怀念他的恩信。
第二年,烧当羌种号多等都投降,才又得到还都令居,通河西之路。这时先零羌豪强在北地僭号,朝廷诏参率领降羌及湟中起义的胡兵七千人,与行征西将军司马钧约期会合于北地攻打他们。
庞参在路上被羌人打败。已经失了期,于是称病带兵回来,犯了诈疾罪召而下狱。
校书郎中马融上书请求道“:西戎反叛,寇抄五州,陛下同情百姓之疾苦,哀百姓之失业,用尽府库之财物以养军队。从前周宣王时,猃狁侵略镐和方,孝文帝时,匈奴也入侵上郡,而宣王立了中兴之功,文帝建太宗之号。
不只是两个皇帝有明睿又的天资,也因为有虎将捍卫城池的帮助,所以‘南仲赫赫’,列在《周诗》‘,亚夫纠纠’,载在汉策。前护羌校尉庞参,文武全才,智略远大,既有义勇果毅的气节,兼有博雅深谋的天资。
又度辽将军梁忄堇,前时统领西域,勤苦数年,回来留在三辅,能立功效,闲在北边,单于降服。现在都关起来,陷于法网。
从前荀林父在必阝打了败仗,晋侯恢复了他的职位;孟明视在崤丧师,秦伯不废他的官。所以晋景并赤狄的土地,秦穆公于是称霸西戎。
应该远看两君,使庞参、梁忄堇得到宽宥,的确对折冲有好处,对圣化有帮助。”书奏上,梁忄堇、庞参得到赦免。
后来用庞参为辽东太守。永建元年(126),升为度辽将军。
四年(129),进朝廷做了大鸿胪。尚书仆射虞诩荐参说他有宰相的器量和才干,顺帝时用他为太尉,录尚书事。
这时三公之中,庞参名声忠直,多次被左右所陷害与毁谤,认为所举用的人有违帝旨,司隶承风案之。这时当会茂才孝廉,庞因被奏,称疾不得会。
上计掾广汉段恭因会上疏道“:臣看到道路行人,农夫织妇,都说‘太尉庞参,谒忠尽节,徒因直道不能做违心之事,孤立在群邪之中,自处被中伤之地。’臣还希望在陛下之世,当蒙。
6 虞集传文言文译文答案译文:虞集,字伯生。
虞集的父亲虞汲,娶妻杨氏。虞集三岁时就已知读书,这一年是乙亥年,虞汲携全家去岭外,战乱之中没有书籍可带,杨氏口授文章,虞集听一遍就能诵记。
等到回到长沙,拜师学习,才得到各经的刻本,(那时)虞集已是读遍了诸经,通晓其大义了。 大德初年,被授任大都路儒学教授,虽然是以教导学生为职责,但他在学术上却更加自我充实拓展,没有片刻悠闲逸乐。
任国子助教后,就以师道为己任,诸生等候他离开(官署)后,常常带着书本到他家完成课业,其他馆的学生也多相继到虞集处请教。任博士时,虞集曾在殿上监督祭祀,有一个叫刘生的人,因喝醉了酒而在祭祀时失礼,虞集将此事告诉学监,要求削除他的学籍。
大臣中有人为刘生讲情,虞集坚持认为不可宽恕,他说:“国子监,是讲礼义的地方,出现这样的事而不予惩治,用什么教育人!”最终开除了刘生。 泰定初年,在礼部举行考试,虞集对同僚们说:“国家分科考试之法,各经典的传和注各有所规定,将要以此统一道德标准、风俗习惯,不是想让学者各自独占其业,如同近代研究五经的学究那样固执浅陋。
经典著作意旨深远,不是一人之见所能详尽,考试之文,推选其高深者录取,不必先有成见,假若先有成见,就会使求贤之心变得狭隘,而差错即从此而生。”其后他两次任考官,都坚持此说,因此每次录取的人都是人才。
有旨令采辑本朝典章故事纂修《经世大典》,命虞集与赵世延同任总裁。不久赵世延挂职归家,便由虞集单独负责此事,过了两年之后,书才完成,共有八百卷。
皇帝因为虞集宏才博识,所经手的事都做得十分妥当,一时大典册立之文都出自虞集之手。虞集每次奉旨拟写文章,一定要用帝王之道、治乱之因,从容地讽喻切责,寄希望于皇帝看后有所感悟,他在接受皇帝咨询以及论述古今政治得失时,尤其能够委婉地将道理讲明。
当时世家子孙因才能名声被提拔的人很多,担心虞集获得的恩宠一天比一天多,常常想着用什么办法离间他与皇上。没有奏效后,他们就一起摘录虞集的文辞,指责其中有讥讪之意,仰赖天子明察其中原委,所以没有能够中伤他。
虞集评论人才,一定以其人的识见器量为先;他评议文章,不以最恰当的言辞使对方折服就不停止,对于那些违背经义的文章,即使文辞优美,也不赞许。虽然因为这两点触怒他人而招致别人诽谤,但虞集始终不因此而改变原则。
光人龚伯璲,凭借才俊而被马祖常喜爱,马祖常任御史中丞时,龚伯璲成为他的门上客。马祖常屡次称赞他的才学,想要虞集出面把他推荐给朝廷,虞集认为不可,他说:“此人虽然略有才华,但不能担当大事。”
马祖常听后仍然不以为然。马祖常邀请虞集到他家中做客,设置了酒宴,酒过一半时,他拿出推荐书请求虞集署名,虞集坚决拒绝。
至正八年虞集因病去世,享年七十七岁。原文: 虞集,字伯生。
父汲,娶杨氏。集三岁即知读书,是岁乙亥,汲挈家趋岭外,干戈中无书册可携,杨氏口授文,闻辄成诵。
比还长沙,就外傅,始得刻本,则已尽读诸经,通其大义矣。 大德初,授大都路儒学教授,虽以训迪为职,而益自充广,不少暇佚。
除国子助教,即以师道自任,诸生伺其退,每挟策趋门下卒业,他馆生多相率诣集请益。除博士,监祭殿上,有刘生者,被酒失礼俎豆间,集言诸监,请削其籍。
大臣有为刘生谢者,集持不可,曰:“国学,礼义之所出也,此而不治,何以为教!”竟黜刘生。 泰定初,考试礼部,言于同列曰:“国家科目之法,诸经传注各有所主者,将以一道德、同风俗,非欲使学者专门擅业,如近代五经学究之固陋也。
圣经深远非一人之见可尽试艺之文推其高者取之不必先有主意若先定主意则求贤之心狭而差自此始矣。”后再为考官,率持是说,故所取每称得人。
有旨采辑本朝典故修《经世大典》,命集与赵世延同任总裁。俄世延归,集专领其事,再阅岁,书乃成,凡八百帙。
帝以集弘才博识,无施不宜,一时大典册咸出其手。集每承诏有所述作必以帝王之道治忽之故从容讽切冀有感悟承顾问及古今政治得失尤委曲尽言时世家子孙以才名进用者众,患其知遇日隆,每思有以间之。
既不效,则相与摘集文辞,指为讥讪,赖天子察知有自,故不能中伤。 论荐人材,必先器识;评议文章,不折之于至当不止,其诡于经者,文虽善,不与也。
虽以此二者忤物速谤,终不为动。光人龚伯璲,以才俊为马祖常所喜,祖常为御史中丞,伯璲游其门,祖常亟称之,欲集为荐引,集不可,曰:“是子虽小有才,然非远器。”
祖常犹未以为然。邀集过其家,设宴,酒半,出荐牍求集署,集固拒之。
至正八年,以病卒,年七十有七。虞集资料:元代文学家。
祖籍仁寿(今四川省仁寿县位成都市南)人,字伯生,为宋丞相虞允文之五世孙,其父任黄冈(今湖北省黄冈县位鄂城市北)尉。宋亡后,侨居临川崇仁(今江西省崇仁县位杭州市西南)。
1297年(元成宗,铁木耳,大德元年)他至大都(今北京市)任大都路儒学教授。仁宗时为集贤修撰,泰定帝(也孙铁木耳)时,升任翰林直学士兼国子祭酒,文宗(图铁木耳)任奎章阁侍书学士,参加《经世大典》之编写工作,。
张细,广东东莞人,“假发大王”,为张氏投资有限公司主席。他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到香港谋生,几经艰辛,终有所成,并于1979年回乡创立了全国第一家农村“三来一补”企业——龙眼张氏发具厂。经过多年的发展,张细在香港和南粤大地已有多家公司。目前,他分别担任着香港张氏投资有限公司、东莞海龙美发用品有公司、宏达纸品厂、广州金创利房地产开发有公司、东莞君悦国际大酒店(五星级)主席。企业年销售收入超过3亿元。靠生产练习假发起家的张细,通过自己的“敢、苦、巧”把练习假发这个产业做到了极致,成为这个行业的龙头老大。时至今日,在全球经济急剧变化下,他的张氏发具厂规模却一再扩大,已发展成为全世界最大的假发生产企业。1997年香港虎门同乡总会成立,他以高票当选首届主席。2000年至今蝉联多届香港虎门同乡总会会长,2007年以高票当选为第31届香港东莞同乡总会会长,本届又获连任。张细先生虽身在香港,却情牵祖国、心系家乡,长期以来为香港的繁荣稳定、家乡的建设事业出钱出力,表现出了浓浓的桑梓情和拳拳的赤子心。据了解,他曾为建设虎门敬老院、三东社区老人居住中心、虎门助学基金等屡捐善款。作为全国第一家村办“三来一补”工厂创办者之一、香港著名实业家,张细是东莞人“外流与回归”的典型代表,是时代潮流中的一滴水珠,折射出那段岁月从狂热走向理性的变迁。 2012年,获世界莞商大会“杰出莞商”。
从“外流”到“回归”
1980年张细再次踏上逃港的渔船。两年后他与弟弟张光衣锦还乡,穿梭于莞港两地,转眼就是数十年
73岁的东莞虎门镇龙眼村人张细,是一个浓缩了东莞人“外流与回归”故事的典型代表。
时光回到1971年的一个深夜,吹北风。东莞人张细划着小鱼船向香港沙角出发,天不助人,到天亮时只划到了大铲小岛,给当地民兵抓住,送交边防军。他的第一次偷渡以失败收场。
9年后,他再次踏上偷渡之路。“当时已经改革开放,我应该是不用去香港。奈何当时心情很复杂,一是怕政策改变,二是三个儿女已经到了香港,在弟弟家中寄养。”张细回忆。
最终还是去了,“和妻子、小女儿三人坐条小船,由深圳落马洲横渡,二十分钟到达元朗”。到港后,张细被抓关进警署两个月,其间请律师与移民局打官司,最后因三个小孩在港没有人照顾得政府同情终于批准在港居住。两年后又申请小儿来港,张细一家团聚。
若干年后,与其他港商一样,张氏兄弟“回流”内地。东莞成为他们投资内地的首站。1978年,一个叫张子弥的港商,在东莞投资了全国第一家“三来一补”企业太平手袋厂,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同年,张细之弟张光回莞创立全国第一家村办“三来一补”工厂,与东莞轻工局签下回乡投资合作的东轻工(1979)02、03、04号文件,在虎门、东坑、附城三地分别开设龙眼发具厂、漂染厂、东莞电器厂。后来这三厂皆由张细负责运营。
从“假发大王”到“不倒翁”
“拥有了不要再冒险,没有的不需要去冒险”
张细旗下的多个企业,规模在圈中并不算大,但却是生意场上的“不倒翁”。当前,张氏发具厂生产的假发、发具品种已达2000个,目前全世界每年仍有50万顶假发缺口,全世界约有25%的练习假发均是从张细的工厂运出,这个当年“三来一补”小作坊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假发生产企业。
张细对任何东西皆求稳,希望能对大局了如指掌。“要争的东西一定争到,不应争的东西就低调顾大局。”张细自己也乐于做“不倒翁”,像他这种年过七旬的企业家,大部分已经退居二线,而他仍然坚守。他说,做人做事能“不倒”已经很好。“公司已经发展到现在,若没有强的接班人,不考虑继续壮大。”
张细原本把平生创下的企业全部都交给长子,其余儿女没有继承。然而长子四年前因交通意外逝世。
张细近些年的生意与生活重心逐渐往内地转移。
去年开始,张氏集团陆续在德庆投资了近2亿元,建成内衣厂、茶场及地产公司,有近500亩的土地将开发。因为土地价格的升涨,德庆的资产市值已翻番成约4亿元。
今年9月,按张细的计划,与朋友何启林兴建的东莞君源国际大酒店(五星级)也将盛大试业。
大家都知道袁世盟这个人物吗?那么袁世盟是哪个朝代的呢?下面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吧!
袁世盟是哪个朝代的答:从《遵义文史》中,我们可以得知袁世盟是清朝的人物。
清末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编订的《增修仁怀厅志》(以下简称厅志》记载:“未有袁世盟(注:《族谱》和《新县志》均谓袁世明),豫章人,官总制,理宗时,播州之唐朝坝、古磁、仁怀诸蛮夷出扰,为边民患,世盟方视兵江淮,魏丁翁荐于朝,令领兵入蜀,正月师至,五月奏凯,留世盟镇其土。”仁怀厅即仁怀直隶厅,今贵州赤水市。《厅志》所谓“诸蛮夷出扰”的“仁怀”,即今贵州赤水、习水、仁怀三市县所辖范围。“古磁”和“唐朝坝”,即今习水县之土城镇和同民镇(一九六五年前均为赤水县所辖)。南宋理宗端平二年(1235年),袁世明奉诏平南入蜀,师至仁怀,五月奏凯,受镇守土,子孙定居,不复赣籍,至今(1995)已有七百六十年,子孙繁衍,下传三十余代,历来散居在赤水河中下游,黔北、川南各地,乃至国、海外皆有,后裔比比皆是。世明统兵平南,兵入仁怀,流传甚广,却无专著,笔者收集一些史料,试作初探。
据《袁氏族谱》(简称《族谱》)记载:袁世明乃江西吉安府庐陵县人氏(今江西省吉安市庐陵县)。父袁龙辅是南宋孝宗乾道年间(1165—1173)的驸马,官封正一殿将军。母赵氏公主,诰封御敕皇姑、淑明袁母一品夫人。龙辅有弟龙德、龙宪、龙进三人,俱封将军,同镇高川(今广东高州县)。龙辅有王、柳、黄、李四妾,俱封夫人.一妻四妾,共生九子一女,长子袁福,字世明,号思光,生于南末孝宗乾道八年(1172),自幼习文武,既长,才略过人,又攀到赵末皇室的“金枝王叶”体系,甚得朝廷的赏识和擢拔。南宋宁宗嘉泰、开僖年间(1201—1207),以军功封沿边巡检使,累立功勋。宁宗嘉定时(1208—1220)官升总制,督抚江淮兵马。
南宋宁宗嘉泰四年(1204),朝廷定议伐金,战争复起,持续三十年,国贫民困,民怨沸腾。到南末理宗元年(1234),因宋蒙联合击金,灭金之后,蒙军势力崛起,南下攻宋,南宋朝廷腐败,民不聊生,外有蒙军压境,内有盗贼蜂起,边民反抗。《族谱》记载:“播之唐朝坝、古磁、仁怀等处蛮夷出扰,为边民患,其播之真、顺二夫人上疏乞师,时金寇初平,元虑方炽。”南宋王朝为了稳定政局,平息边事,决定采取军事镇压。但统兵将领,朝议难定其人,时袁世明正督视江淮兵马;朝议大夫魏了翁、善丁翁知世明忠勇有为,向朝廷举荐,遂下诏命世盟率师平南入蜀。
真、顺二夫人“上疏乞师”一事,《族谱》未道其详,尚无确切考证。真、顺二夫人既能代表播州上疏朝廷,且得皇命允准,必非等闲之辈,应系统治播州的土官首领人物,或与朝廷有宗亲等特殊关系。真、顺二夫人的“上疏乞师”,表明仁怀一带地方少数民族的反宋起事,声势浩大,危及播州,而播州政权无力抵御,才疏乞朝廷出师平南。又因南宋时期,巴、蜀(今四川省)地区,是南宋王朝的主要统治区域之一,在政治上、军事上、经济上的地位日益重要。仁陵一带地处巴国(后称巴郡,即现在的川东南属地),一旦有事,影响腹地安危,故南宋王朝迫不及待,从江淮遣师远征仁怀。
《厅志》所说“播州之唐朝坝、古磁、仁怀”等地,也就是袁世明平南征战的地带,古今地名不一,隶属前后不同,有必要略述这一地带的建制沿革,再叙“平南之役”的经过。
《厅志》所指仁怀等地,在汉代属符县(今四川省合江县)地域,到北周武帝保定四年(564),符县改为合江县,隶属泸州郡(后改泸川,今四川省泸川市》。在宋朝建立后的一百四十九年问,这一带地方属西川路(后改梓州路)泸州合江县,那时尚无仁怀这个名称。到北宋徽宗大观三年(1109),为了加强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统治,在泸川的所辖地区建立了滋、纯、详、珍等州。其中滋州(即古磁)主要是苗族聚居之地(仍属合江县范围)。滋州下领仁怀、承流二县,滋州和承流县治所,设在今之习水县土城镇(即古磁);仁怀县治所,设在今赤水市复兴镇。州属西川梓州路(路治所在今四川三台县》。这是历史上首次出现“仁怀”之名。这个磁州仅建立丁十二年,到北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便已撤除,把滋州和承流县治所,改建为武都城(即后来的古磁,今之土城镇);仁怀县改建为仁怀堡,承流县并入仁怀堡,治所仍在今赤水市复兴镇。仁怀堡辖区较广,包括赤水、习水、仁怀三市县范围。在西北邻近泸州、合江、水宁(今四川叙水县)、蔺州(今四川古蔺县),在南端毗连播州(今遵义市附近)。改设仁怀堡五年后,即转入南宋时期,仁怀堡所属领域,隶属西川潼州府路泸州合江县。
到南宋理宗端平二年(1235),袁世明平南兵入仁怀堡,仁怀堡已历时114年之久,仁怀堡是否未改其名,境域有无重大变化?经查阅几种有关史料,均无变动记载。到了元朝,才将“仁怀堡改为仁怀长官司和古磁长官司”,证明南宋末年仍叫仁怀堡。理宗时袁世明率师平南入蜀,征讨之地,应是仁怀堡所辖范围,即今之赤水、习水、仁怀三市县地区内。仁怀堡属西川,故袁世明平南谓之“入蜀”。
至于袁世明平南人蜀之时,仁怀堡是隶属播州还是泸州,史料不详,其说不一,一说仁怀堡隶属泸州,因为到元世祖至元二十八年(1235),才在今赤水市复兴场设立仁怀长官司,今习水县土城设立古磁长官司,隶属播州军民安抚司,隶属湖广行省,才改属播州。另一说仁怀堡隶属播州。因为南宋时,仁怀堡划归夔州路播州管辖。但未说明在南末何时划归播州管辖,按播州初建于唐,后废,在北宋大观时复置,隶属西川,治所播州(今贵州省桐梓县西南),北端与仁怀堡接壤,说明播州都属西川之地,故袁世明平南之地,应是“人蜀”。
袁世明奉诏平南,率师从江淮出发,浩浩荡荡沿江西上,进入夔州(今四川奉节县),经过渝川(今四川重庆市),抵达潼州路府泸州,取道白锦堡、磨子头。开苦竹溪大路(苦竹溪为今四川合江县九支镇,在赤水市城河对面五里地),于理宗端平二年(1235)“正月师至”仁怀堡边境。当时仁怀堡境内苗族各部情况无史料查考,据《洪袁传》(系明、清时编写流传的袁世明平南的说唱词)所说,反抗南宋的首领为“曹王”,苗部中心区在“古城”(即古磁,今土城):“东皇”(今习水县城)、“唐朝坝”(今习水县同民镇),“古城”为“曹五”驻所。
袁军在苦竹溪经过休整之后,命令前部先锋强渡赤水河,与苗族守城之军接战。由于袁军武器精良,官兵骁勇,老百姓积极支持木筏等渡河工具,经过几次激战,苗部守军寡下敌众,弃地而逃,向复兴场方向败退,一举收复了留元坝(今赤水市城)。战争向南推进,在复兴场又与苗部守军交锋,经过数日激战,前部先锋又占领了复兴场。此时袁军数万人马,已全渡赤水河,驻扎在留元坝和复兴场。然后,兵分两路:一路继续向南推进,逼进丙滩,翻越川风坳大山,向猿猴场进军;一路向东推进,翻七里坎,攻克旺隆、葫芦垴,向猿猴场进军。两路兵马,势如破竹,经过多日行军作战,扫清了苗部十余个据点,两军于陛诏汇合,大战猿猴场。猿猴场乃古城苗部中心的外围,守军较强,经过几天几夜激战,双方均有伤亡,苗部伤亡较重,最后袁军集中兵力,进兵围歼,才攻占了猿猴场。袁军又经过休整,采取正面进攻,经过多次战役,均告失利,久攻不下,伤亡很大。袁军派人向朝廷求助援兵,朝廷立即派袁世明之妹夫和袁世明之妹袁于英,带领万余救兵,日夜兼程,奔赴仁怀堡。在援兵未到之前,袁军在古磁多次失利之后,遣人密探,混入古磁苗部中心,刺探军情,然后研究战略战术,兵分三路,一路从米粮大路正面进攻;一路从猿猴渡河,沿河而上,到达古磁对岸;一路翻越猿猴大山,直抵埃山,逼近崖角、水狮,对古磁形成三面合围之势。再加上援兵已至,增强了战斗力,经过数日后的围攻,苗王抵挡不住,在膏朝坝苗部增援之后,杀出一条血路,抢渡赤水河,大部份向唐朝坝败退,一部份向东皇场方向败退,袁军收复了苗部中心古磁,“曹王”败兵,与唐朝坝苗军合而为一,准备反攻再战。袁军则乘胜追击,渡过赤水河,从鱼溪直抵三角塘,与苗部接火开战,形成拉锯之势。苗军伤亡过大,终因寡不敌众,节节败退,最后丢弃唐朝坝,率领残部向蔺州、永宁方向撤去,袁军直追至太平渡方休。
袁军收复唐朝坝之后,回师古磁,准备向苗部又一中心据点东皇场进军。一路由于古磁的一支主力部队,从水师、崖角、挖蕨坡向东皇场进军;另一支从寒鹏坳、青杠坡、木桷崖向东皇场进军;另一路是命令驻守旺隆、萌芦垴两地袁地,翻二郎坝,渡官渡河,开往飞龙岭、天龙池、七星谷(今赤水市官渡镇长嵌沟一带),向东皇场进发。主帅袁世明就被围困在七星谷中,袁军伤亡惨重,袁世明被苗军箭伤,在这危急关头,袁子英夫妇,带领援军前来血战七星谷,击退苗军的包围,救出了袁世明。袁军继续向东推进,两路军马逼近东皇场,在九龙山(今习水县东皇镇附近),展开了一场大血战,经过九天九夜的强攻固守,袁子英夫妇双双战死在九龙山,被苗军毁尸,但苗部也溃不成军,大部被袁歼灭,一部份投降,少部份外逃出境。时为是端平二年五月,“平南奏凯”,战事结束。
这次平南战役的战场,主要在今之赤水市和习水县,也涉及仁怀县境内和今四川之古蔺、叙永、合江三县与赤水、习水、仁怀的接壤地区,南北纵横超过一百多公里,战事持续了五个多月,显见平南战事之艰巨。
袁世明平南,“五月奏凯”,南宋朝廷为了谋求边地的长治久安,诏命“留世明镇其土”。七月袁世明因箭伤复发,卒于古磁,终年六十四岁。理宗嘉熙元年(1237),葬于罗汉寺(今习水县城关镇沙坝村),墓碑前题“宋故大统领”,墓碑后记:“故考氏姓袁,讳世明,仕于本州佩统领之职,寿命六旬有四,不幸逝于端平二年乙未,葬于丁酉年秋季月二十四日,厝于南阳箕一丙岗丙穴,水入艮出。”并建有祠堂。
袁世明殁后,他一家亲属和所部将士俱留镇守土,定居仁怀堡,下复返回江西原籍,子孙后代世居其地。
袁世明弟兄九人,他居长。二弟袁寿,字世德,国学生。随兄平南,死后葬于世明墓前对山。三弟袁康,字世庆,郡庠生,死后葬于龙柯山。四弟袁守,字世威,南宋宁宗嘉泰进士,官枢密院。五弟袁禄,字世钦,南宋宁宗开禧时举贤良方正,官大理寺少卿。六弟袁镇,字世奇,官都察院都事。七弟袁侯,字世昌,邑庠生,业居黄州(今湖北黄岗县》。八弟袁崇,字世天,随兄入蜀平南,理宗嘉熙二年(1238)奉调出征云南交趾神农山,战死疆场。九弟袁达,字世珍,岁贡上,官通政司参议。袁世明还有一妹袁子英,文武双全,精通武艺,与夫同领援兵,救兄于重围之中,双双战死。
袁世明有三房妻室,郭氏、郭氏无出,郑氏生四子:贵、贤、威、猛,均随父南征,累建战功。袁猛凝重善谋,受到南宋西川安抚处置使佘玠的器重。理宗宝佑六年(1258),蒙古军将领纽邻攻取资州(今四川省资阳市)、简州(今四川省简阳县)。时袁猛已受封御前雄威中军总制,奉调提兵前往抵御,于是年冬月五日战死疆场。其兄袁贵、袁贤、袁威三人,均于是役与袁猛一起为国捐躯。据《族谱》裁,袁猛墓碑前题:“宋故大统领正将”。墓碑后记:“帅师之命,提军剿殄鞑虏,殁后恭于四月二十四日谨立。”(墓地不详》。世明有四子,独袁贵有后。
袁氏子孙后代,留镇守土,世袭仁怀、古磁一带土官,在元、明时期,均有军事活动和重大战役,现择要纪述数事:
南宋末年,蒙古军南下,大规模分路攻蜀,泸洲合江军民在合江县北六十里的神臂山(原焦滩乡,滨临长江的老泸村)筑城防守,坚持约四十年,直到南宋灭亡。袁贵之子袁忠《世明之孙》,曾奉调神臂山抗蒙作战,战守多功。南宋端宗景炎元年(二一七六年),朝授御前节义将军,死后葬于古磁。
袁忠之子袁垠、袁隆均有军功,元世祖至二十九年(1292),均承袭节义将军之职,镇守仁怀、古磁(这时已分仁怀堡为仁怀长官司和古磁长官司,属播州)。袁垠乏嗣,袁隆之子袁缙祖、袁缙鉴弟兄,于元顺帝元统二年(1234),俱袭先爵,以迄明朝。
元末顺帝至正二十年(1360),明玉珍据川蜀称帝,国号“夏”,兵及仁怀、占磁,袁绍祖(字崇简),一度投“夏”。明玉珍死后,其子明升继任,于明太祖洪武四年(1371)降顺明朝。明太祖以袁绍祖曾投降明王珍,贬去袁绍祖、袁绍鉴弟兄的将军爵位。明洪武五年(1372),改授袁缙祖、袁绍鉴为守边长官。绍祖分镇古磁、儒溪(今习水县土城镇对岸儒维);绍鉴分镇仁怀(今赤水市),均属播州宣慰司所辖,隶属四川。这是袁世明从第五代起分成两个支系,即古磁世系与仁怀世系,后代子孙均相继承袭守边长宫职,分镇仁怀、古磁、唐朝坝等地。
至明神宗万历二十七年(1598),播州宣慰使扬应龙举兵反抗明朝,次年,明朝廷命李化龙总督川湖贵军务,领兵征讨。李先赴成都,再栘重庆,征调二十余万兵工,分蜀、黔、楚八路会师重庆,誓师讨伐。各路兵马分别从綦江、乌江、合江入黔,合围播州。总兵吴广分两路进兵,一路由古蔺太平渡进兵,一路由吴广亲率军旅自合江进赤水河,两路会师二郎坝(一说在今赤水境内,一说在今习水境内)。
仁怀、古磁土官头目袁鍪,袁切、袁初、袁年(年父袁升反对杨应龙,遭杨杀害)等人(均系袁世明十四代孙),率先投诚明军,拥护明军讨杨,带领袁起龙(袁切之子),袁见龙(袁初之子)子侄辈,随吴广一路引军征战,进岩门路,破水牛塘,直捣杨应龙老营海龙囤(今娄山关以南地方),擒战招降多功。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平杨事息,袁切授守备袭千户,管儒溪囤;袁年受镇抚,管下赤水囤;袁鍪授百户,管上赤水囤,袁切授守备袭千户,管土城囤。袁起龙、袁见龙均授千户之职。后袁起龙为儒溪归化堡指挥。袁见龙于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任都统,奉调东北抵御外侮,大战浑河(今辽宁省内)阵亡。
明神宗万历二十九年(1601)改士归流,结束土司制度。播州分建平越军民府和遵义军民府,前者属贵州(在明代才有贵州省一级建制),后者属四川。遵义军民府领一州四县,即真安州和绥阳、遵义、桐梓、仁怀四县。仁怀县治所在今赤水市城,其辖区包括明代仁怀、古磁两个长官司,也相当于南宋仁怀堡的属地,即今赤水、习水、仁怀三市县大部份地区。
到明熹宗不天启元年(1621),四川蔺州(今四川古蔺县)宣抚使奢崇明、奢寅父子据渝州(今四川重庆市)举兵反明,号称“大梁”,并与天启二年(1622)在贵州反明作战的水西(今贵州黔西一带)宣慰使安邦彦互相呼应,声势浩大。明廷派四川布政使朱燮元督办四川、湖广、荆岳、陕西、汉中各府军务,调集各路兵马,配合滇、黔各军,会剿奢、安,历时八年,才告平息。
在平定奢、安的历次战斗中,仁怀总旗袁鼎(袁鏊之弟,袁世明十四代孙),官游击,袭威远卫(今赤水风溪河、蟠龙山、大坝山一带)指挥俞事(时属四川永宁宣抚司),于明熹宗天启二年(1622),提兵王竹瓦寨(今习水境内》与奢寅兵相接,血战三日夜,其兵尽被奢卒擒去,奢寅劝降,袁鼎不屈大骂,被寅分尸而死。鼎子袁惠芳痛父之惨死,于次年从伊伯袁鍪讨奢,自请为先锋,直捣奢寅故地,掘奢氏祖坟鞭尸泄恨。事平,明廷追赠鼎为都督佥事、明威将军,特命于竹瓦寨建忠勇祠,后又命与陈王谟同祠于遵义府忠烈庙,称“双忠祠”。其子袁惠芳荫封将军。
明熹宗天启元年(1622),仁怀守备袁鍪奉调远征东北辽阳广陆(今辽宁省北镇县一带》诸地,行至河南,值奢寅父子举兵反明,明朝廷命袁鍪撤回援川。次年五月袁率部返蜀,一鼓收复重庆,提兵至江津,一战狮头河,二战杨满嘴,三战合江之官坎,乘胜收复合江、仁怀,袁鍪升授都司。天启三年(1623),以侄袁惠芬为先锋,带兵进竹瓦寨,取土城、收落红、克蔺州。次年继续进兵,攻鄢家渡,打倒流水,破龙场坝,占正顶囤,直捣大方,会合援黔各军,收复蔺州一带。天启五年(1625)奉令西征安邦彦,兵进金刀坑、白腊坎(今遵义县附近)、攻东陇、援黔救滇,战功汇汇,升授游击。明毅宗崇祯元年(1628),奢、安反明失败,战事结束,袁鍪授副总兵,随鍪征战子侄俱有封赠。侄惠芳荫封将军,子正芳为威远卫千户。次子桂芳为善后游击,分守黄沙、明家、乌江等地,筑修文、息烽城垣二座,荫袭修文、息烽正千户。
袁世明平南留镇守土后,子孙代世袭土官。世明及其后代在各个时期的军事活动,已略如上述。固属于为封建王朝统治者服务,对少数民族施以军事压迫。但其中也有抗击外侮、变乱为治、保境安民的一面。同时对仁怀、古磁一带地方民族治、军事、经济、文化的开化开拓,亦起到了促进作用。
第一,促动了民族间的交融和合作。在南宋时期,在仁怀和古磁一带边区,散居人烟稀少的少数民族,鲜少汉族。平南之后,袁世明亲属和所部官兵,绝大多数是外籍汉族,留镇守土,定居于此。如王、张、罗、李、陈等大族,其祖先都是随袁军平南而定居的赣籍或他籍人士,后来又不断迁入汉人,汉人日益增多,与少数民族往来日趋密切,相互通婚,民族交融,对民族文化,提高人口素质等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二,平南之地,属南宋王朝荒芜边区,南宋王朝的政治主张,难以实施。平南之后,列入南宋王朝治理区域,其政治主张在此实施,也为元、明、清王朝治理铺平了道路。
第三、在平南之前,这一带都是土著少数民族的势力范围,军事十分落后,亦军亦民,武器不良。平南之后,实行了囤兵垦地,建立了常备军队,修筑碉堡,生产粮食,储粮备战,使民食无虞,保境安民。前述随军征讨杨应龙的袁切,由古磁千户所迁唐朝坝,世袭儒溪长官司,曾在古磁的五云山修建了一座有名的“金子囤”,其碑记云:“安不忘危,治不忘乱一”;“立关隘以为御侮,储粮箱以为民食”。把经济、军事建设推进了一大步,诰封怀远将军。
第四,在平南之前,这一带地方的少数民族,都是刀耕并火种,游猎为生。平南之后,由于袁氏所部官兵,多为豫章人,来自江淮,热习耕种、养殖、织造及建筑酿造等百工技术,赖以传习较为先进的农业耕作技术和手工技艺,广泛向民间推广。由于人口逐步增加,经济逐步发展,修路、修桥发展交通,建设城镇发展市场,经济发展日益兴旺,贸易繁荣,百业俱兴。
第五,平南之前,这一带是未开化的边区,文化十分落后,是一个文盲充斥之地。平南之后,由于袁氏所部军官和部份士兵,受过文化教育,有一定的文化知识,为了传播和发展文化知识,在许多地方建立了孔子的儒学学堂,为后来搞科学、办学堂打下了一定的基础自明万历改土归流,袁氏后裔逐渐失去世袭土官,进入清朝就少有武事军功,多从科举取功名。清雍正六年(1728年),遵义府及所属仁怀等县,由四川省划归贵州省,自此以后,仁怀隶属贵州,以后袁氏子孙直称呼袁世明为“入黔始祖”,其来有自,与平南入蜀并无矛盾。
杨家将虽然被人千秋敬仰,但杨家的后代杨应龙在其所管辖的地区横行霸道,而且还意图谋反,所以明朝君王才把杨家将后代押赴京师斩杀以除后患。
杨家将的祖先可以追溯到杨家第一代大将杨继业身上。杨继业作为名震天下的一代名将,武艺高强精于用兵,更是镇守着宋朝的边关要地北疆,在多次战争中击败进攻的契丹骑兵,被人称为“杨无敌”。
杨继业在保家卫国的过程中战死后,他的儿子杨延昭、孙子杨文广也步入了祖先的后尘,为杨家将的威名再添一笔浓墨重彩,他们纷纷为北宋卫国戍边,屡立大功。至此杨家一门已经名将辈出,满门忠烈赢得世人千秋敬仰,被人尊称为“杨家将”,但为何杨家的后代会被全部斩杀呢?
事情的起因就在于杨家的后代杨应龙了。明朝时中央政府选择对云南、贵州等一些难以控制的边远地区进行较为宽松的统治管理模式。而当时明朝采取的措施是选择当地实力较大的土司进行管理,这也直接导致了地方政权的产生,也是杨家后代覆灭的间接原因。
当时杨应龙作为西南一带著名的播州杨氏家族的后代,世代镇守播州,在播州一代可谓是名门望族了,不出意外地被明朝册封为播州宣慰使司都指挥使。但杨应龙与他的祖先杨家将们不同,没有一心忠于国家,显然对一个小小的指挥使看不上眼,他要的已经不仅仅是地方权力了,而是想要野心勃勃想脱离明朝管辖,一心想当能统领天下的真皇帝。
不久后,杨应龙更是明目张胆地招兵买马,出兵攻打西南一代的地区,搞得乌烟瘴气。消息传到中央后,万历皇帝急忙下令捉拿杨应龙。在与明朝派出的军队经过八年时间的战斗后,杨应龙和他的两个儿子、妻妾老小被一网打尽,押赴京师斩杀,这也是杨家满门覆灭的原因。
张细 出生日期
本文2023-11-07 16:22:07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4302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