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氏讨源】江州珠泪、鲛绡血泪、鲛绡红泪、鲛人玉泪
江州珠泪明•盛于斯《烛影摇红》词:“不寄相思一字,湿青衫丶江州珠泪”。
鲛绡血泪明•徐子照《玉奴娇•秋感》词:“鲛绡血泪香红湿,精灵化作山头石”。
鲛绡红泪清•方文席《河满子•客归》词:“简得鲛绡红泪,今朝借作招魂”。
鲛人玉泪清•魏际瑞《倒菩萨鬘》词:“盈盈夜水双星隔,寒槎仙路西河客,秋雾薄生绡,鲛人玉泪娇”。
以上词中所用的 “江州珠泪”丶“鲛绡血泪”丶“鲛绡红泪”丶“鲛人玉泪” 这四条用典形式,正是运用了我在 《典故溯源•芙蓉人面》 一文中提出的 “连珠式共字带典法”。这四个词组丶每条词组都共用一个 “泪” 字,现逐步进行分析,“江州珠泪” 便得出 “江州泪”丶“珠泪” 两个词组;“鲛绡血泪” 便可得出“鲛绡泪”丶“血泪” 两个词组;“鲛绡红泪” 便得出 “鲛绡泪”、“红泪” 两个词组;“鲛人玉泪” 便得出 “鲛人泪”丶“玉泪” 这两个词组。分析出来的共计七个(除一个重复的 “鲛绡泪” 外)小词组,明眼人看来,便是五个不同出源的几个很有名的有关悲伤流泪的典故。按照不同内容的典故进行划分归类,第一个典故是 “江州泪”,第二个典故是“珠泪”、“鲛绡泪”、“鲛人泪” 这三个形式,第三个是“血泪”,第四个是 “红泪”,第五个是 “玉泪”。现分开来谈。
第一个 “江州泪” 典故,出自唐•白居易《琵琶行》诗 。
白居易,字乐天,唐著名诗人丶文人。祖居太原(今山西省太原市)人。贞元14年进士,宪宗元和时曾任翰林学士丶左拾遗丶赞善大夫等职。元和十年因得罪权贵贬为江州司马。穆宗即位,召回长安,又不满宦官擅权丶自请外出,历任杭州丶苏州刺史。文宗时官至太子少傅,故又称之为白太傅丶白傅等。武宗时官至刑部尚书,故又称为白尚书。晚年退居香山,自号香山居士。
《琵琶行》是白居易一篇很著名的现实题材诗作。全诗是写自己被贬到江州做司马时一次夜晚在浔阳江送客时遇一琵琶女子丶并邀请此琵琶女在他们船上为他们弹奏琵琶曲的前后之情形。原来这个琵琶女年青时是京城中一个色艺俱佳的倡女,如今却因年长色衰委身嫁到这淂阳江一个重利不重情的商人为妇。因此琵琶女痛苦的遭遇及其目前倍受寂寞的情形与作者被贬的冷酷现实形成了一个鲜明的对照,二者确有同病相怜之处,于是作者从内心发出了 “同是天涯冷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的感叹,一曲琵琶过后,在座的人都为之伤感、悲痛而流了眼泪,而这时的作者更是泪流满面,眼泪已将自已的衣服都流湿透了。这种情景,作者在诗的结尾是用这几句诗句形容的:
“再拔弦轴三两声,凄凄不似向前声。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江州司马:即作者自称。江州:唐初郡名,隋代称九江郡,天宝元年改为浔阳郡,干元元年又恢复为江州,治所在今江西省九江市。司马:无实权,唐制是专门用于安置被贬官员的虚衔之职。青衫:古时官服的颜色按官职品级的高低而定,唐代官位低微的官员穿青色的衣服。
这句诗意即:在座的人个个被感动得伤心地哭了,而哭得最厉害丶眼泪流得最多的是我,以致擦眼泪的衣服都湿尽了。“青衫湿” 是用来形容感伤极深、流泪极多。
由于此诗影响很大,加之此句形象丰富,渲染力很强,更兼白居易其人的名气,因此 “江州司马青衫湿” 这一诗句对后世文人影响很大,作为咏写文人们悲伤流涕的典故在后世诗文中广泛应用,使用形式频率极高的如 “青衫泪”丶“青衫湿”丶“司马泪” 等,而这个 “江州泪” 形式也是常见的一种引用形式,现举实例以证此:
江洲泪元•乔吉《双调•折桂令•〈秋日湖山偕白子瑞辈燕集赋以俾歌者赴拍侑樽〉》曲:“待杨柳晴春风跃马,且桂华凉夜月乘槎。一曲吴娃,笑煞江州泪满琵琶。”明•杨慎《鹧鸪天•易门小饮》词:“青衫不染江州泪,已许狂歌托圣朝。”清•宣鼎《夜雨秋灯录•郑素琴小记》:“江州泪渍衫痕旧,杜牧诗添鬓影新。”清•佚名《清代声色志》卷下《李爱珠》:“纵然赚得江州泪,不洒东风染杜鹃。”清•虫天子《中国香艳全书》第十五集卷二《二洲春语下》:“总然难洗琵琶恨,空洒江州泪点斑。”曹绣君《古今情海》卷十一《情中爱•李爱珠》:“纵然赚得江州泪,不洒东风染杜鹃。”
第二个“珠泪”丶“鲛绡泪”丶“鲛人泪” 这三个典式,是另一则有关 “泪” 的典故,即 “鲛人泣珠” 的典故。
相传:南海外有鲛人象鱼一样生活在大海的海底,称鲛人鱼。鲛人鱼哭泣的时候流出的眼泪就是一颗颗的珍珠,称鲛珠,又称泪珠,还能织出一种入水不湿的绡,称鲛绡。有次鲛人鱼出水寄居在一户人的家中,卖绡多日,临别的时候哭泣出一盘泪珠赠送给主人以报答多日的款待之恩。
这个典故最初见载汉•郭宪《洞冥记》,后来晋代张华的《博物志》丶干宝的《搜神记》中均有记录。现将《洞冥记》丶《博物志》丶《搜神记》原文录于此:
《洞冥记》卷三:“吠勒国,……去长安九千里,在日南,人长七尺,被发至踵,乘犀象入海取宝,宿于鲛人之室,得泪珠,则鲛人所泣之珠也,亦曰泣珠”。
《博物志》卷九:“南海外有鲛人,水居如鱼,不废织绩,其眼能泣珠。从水出,寓人家积日卖绡,将去,从主人索一器,泣而成珠,满盘以与主人”。
《搜神记》卷一二:“南海之外有鲛人,水居如鱼,不废织绩,其眼泣则能成珠”。
南朝•梁•任昉《述异记》卷上:“鲛人,即泉先也,又名泉客。”又卷下:“南海中有鲛人室,水居一如鱼,不废机织,其眼能泣则出珠”。
南朝•梁•任昉《述异记》卷上:“鲛人,即泉先也,又名泉客。”又卷下:“南海中有鲛人室,水居一如鱼,不废机织,其眼能泣则出珠”。
鲛人啼珠的故事,是自汉代流传下来很古老的传说,因此后代有关写泪丶咏泪以及形容人悲伤流泪的诗文作为典故常见引用,多用作泪水的代名词,“珠泪”、“鲛绡泪”、“鲛人泪” 是这种意思最常见的引用形式,试举例以证此:
珠泪唐•李白《学古思边》诗:“相思杳如梦,珠泪湿罗衣。”唐•刘遵古《咏露》诗:“佳人比珠泪,生感红绡薄。”宋•朱淑真《长宵》诗:“鸳帷梦展转,珠泪向谁弹。”元•佚名《孤儿记》第三八出:“最苦是无语倚栏杆,弹珠泪。”明•高明《琵琶记》第二五出:“叹一家破败,否极何时泰来?各出珠泪。”明•吾邱瑞《运甓记》第三八出:“抛珠泪湿袖襟,蒋山遥指望中蹲。”
鲛人泪宋•方岳《木稼》诗:“鲛人泪滴珊瑚枝,通身擎出青琉璃。”宋•李洪《秋日遣兴》诗:“芡嚼鲛人泪,荷凋楚客衣。”明•徐籀《浣溪沙•咏藕》词:“珠溅鲛人泪欲霜,玉弯西子臂生香。”明•金堡《木兰花慢•和竹山赋冰》词:“肠断鲛人泪点,冰纨更忍留题。”清•曹溶《念奴娇•将赴云中留下别胡彦远兼戏其卖药》词:“我亦北阮穷途,鲛人泪尽,双鬓多添白。”
鲛绡泪唐•李节度姬《书红绡帕》诗:“囊裹真香谁见窃,鲛绡滴泪染成红。”宋•李邴《宫词》诗:“鲛绡泪滴鸳鸯冷,月上栏杆照孤影。”元•佚名《双调•鱼游春水》曲:“他今夜不来呵咱身上慢,闪的我孤单,孤单不曾惯,鲛绡泪不干。清•冯瑞《念奴娇•秋感》词:“锦字诗成,鲛绡泪湿,欲寄无踪迹。”清•蒲松龄《金中戏成》诗:“河东漫寄鲛绡泪,十五年前满书箱。”
另外,这个典故不仅诗文中广泛引用,在现实口语中也为常用之词,最常见的是说一颗颗的泪水为泪珠。珠,在这儿是用来形容一颗颗的泪水清亮的象明珠一样圆润可爱,形容得非常形象而生动,这样和 “泪” 字搭配自然组成了 “泪珠” 这一词可谓绝来神配丶绝妙好词,为一颗颗的眼泪之称便成了最普通的通用口语丶众口相传丶千古不变。其实最原始之义并不是指一颗颗的眼泪,而是指泪水变成的明珠,就是鲛人所泣之珠,只是人们将它的本来面目忘记了。明•佚名《明珠缘》第四四回:“泪珠来粤海,香玉出于阗。” 这儿的 “泪珠” 就是指鲛人所泣之珠。
第三个 “红泪” 这个典故,是用的魏文帝曹丕所宠爱的美人薛灵芸的事迹。相传:薛灵芸被选入宫的时候,与父母哭别,无比伤心,流出的眼泪象血一样红,后人因称之为 “红泪”。此记初见晋•王嘉《拾遗记》卷七。现将《拾遗记》原文录于此:
《拾遗记》卷七:“文帝所爱美人,姓薛名灵芸,常山人也。父名邺,为酂乡亭长……谷习出守于常山郡,闻亭长有美女而家甚贫,时文帝选良家子女以入六宫,习以千金宝赂聘之。既得,乃以献文帝。灵芸闻别父母,歔欷累日,泪下沾衣。至升车就路之时,以玉壶承泪,壶则红色。既发常山,及至京师,壶中泪凝如血”。
根据《拾遗记》这段文字记载,后人常引 这个典故入诗文来形容女子伤心而痛哭流泪,而 “红泪” 一词作为这个典故的一个引用形式,在诗文中多为美女哭泣时所流之泪水之称谓,试举例以证此:
红泪唐•李贺《蜀国弦》诗:“谁家红泪客,不肯过瞿塘。”宋•晏几道《采桑子》词:“睡损梅妆,红泪难溅守宫血。”明•汤显祖《阮郎归》词:“排恨叠,怯衣单,花枝红泪弹。”清•纳兰性德《点绛唇》词:“微雨花间昼闲,无言暗将红泪弹。”清•钟心青《新茶花》第十回:“自问尚有爱情,谁知道皓月难圆,彩云易散。年来最多憾事,更那堪碧血痛友,红泪哭卿。”清•虫天子《中国香艳全书》第八集卷四《香咳集选存一•哭夫子》:“赤绳虚系三生约,红泪惟馀两袖斑。”柳亚子《挽汝童子人玉》诗:“板荡苍天犹如梦,挽歌红泪早凝冰。”
第四个 “血泪” 这个典故,中心内容即指人哭泣时眼睛哭出了血。眼晴哭出血的事情在古籍中记载很多,如上面灵芸泪流成血,有人说就是 “血泪” 的出典。但真正最早记载有关哭泣泪血的事的记载,当推春秋时楚国人和氏。
据战国•韩非《韩非子•和氏》中记载:春秋时楚国有个叫卞和的人,一次在楚国的荆山山上捡到一块玉石,献给楚厉王,厉王叫相玉的人辨别,相玉的人说这是块石头。厉王以为卞和在欺骗自已,便以欺君之罪砍断他的左腿。厉王死后,武王即位,卞和又抱着这块玉石献给武王,相玉的人仍说是块石头,武王于是又以欺君之罪砍断他的右腿。武王死,文王立,卞和抱着这块玉石在荆山山上哭了三天三夜,泪水哭干了,流出了鲜血。文王听说后,受到了感动,于是派人提炼此石头,果然得出宝玉,因命此玉为 “和氏玉” 或 “和氏璧”。现将原文录于此:
《韩非子•和氏》:“楚人和氏得玉璞(未经提练出来的玉石)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为诳(欺骗),乃刖其左足。及厉王薨(死亡),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尽(指眼泪哭干了)而继之以血。王闻之,……乃使玉人理(提炼)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璧’。”
由于文中有 “泣尽而继之以血” 记载,后人遂将这个故事在诗文中作为典故广泛运用,用来表示人极度伤心痛哭,而极度伤心痛哭所流之泪水称作 “血泪”,现举例以证此:
血泪唐•孙定《寄孙储》诗:“行行血泪洒尘襟,事逐东流渭水深。”明•邵璨《香囊记》第三三出:“叹空房,孤身成肮脏,时有血泪沾裳,劳织絍罢梳妆。”明•赵重道《满庭芳•菊》词:“翻疑梦,啼痕点点,血泪满征裘。”清•张坚《梦中缘》第三四出:“(小旦背哭介)只落得孤身无主,血泪空垂。”清•袁于令《西楼记》第二六出:“独伊血泪涓涓,记得尾生淹水,倩女离魂,至死情难变。”
第五个 “玉泪” 一典,是根据王昭君及三国•魏•曹丕甄的皇后之事而来。相传昭君、甄皇后二人哭泣时,流出的眼泪象玉筷一样成条状好看无比,人们称她的眼泪为 “玉箸”。这个记载见唐人著作中。
唐•白居易《白帖》:“王昭君之泪如玉箸(筷子)。又,甄后(指三国•魏•曹丕的甄皇后)面白,泪双垂如玉箸。”
另外一说是比喻鲛人的泪水。
唐•冯贽《记事珠》:“鲛人之泪,圆者成明珠,长者成玉筯(“箸” 的异体字)。”
是说鲛人的泪流在脸面上的一颗颗的圆形的就象圆圆的明珠的样子,长长地挂在脸面上的好象玉制成的长长的筷子。
由于这些记载,后人在诗文中广泛运用,除常见的有 “玉箸”、“玉筯”、“玉啼” 等等形式,“玉泪” 也是其中之一引用形式,诗文中引用多用来比喻美人伤心哭泣时脸上所流之泪水,试举几例:
玉泪宋•杨炎正《满江红》词:“寸寸锦肠浑欲断,盈盈玉泪应偷滴。”明•高濂《玉簪记•依亲》:“把酒樽前,不觉玉泪临风惆怅。”
总之,“江州珠泪”、“鲛绡血泪”、“鲛绡红泪”、“鲛人玉泪” 这四个词组,都是由两个不同出源的有关泪的典故组成,这儿不断换字丶重复用典,虽显复杂,但意思很简单,就是指人痛心哭泣时所流之泪水。形容人痛心流泪,作者本可简单地用一个典故即可达此目的,根本就不必如此繁琐地重复用典,但作者们却偏偏避简就繁,除在词作里为符合格律要求奏足字数外,主要是为了加重描写丶把描写人哭泣时的伤心推到极致!
家谱又称族谱、宗谱、家牒、家乘、世谱,是一个家族或宗族的世系表谱,即用以记载宗族世系事迹的历史典籍,举凡姓氏源流、家族迁徙、人口兴衰、人物掌故、风物人情都可以入谱,可以说是宗族的发展史。家谱大致包括13项内容:序文;凡例;世系世表;源流、宗派;诰敕、象赞;别传、墓志;祠堂记、祠规;家规、宗约;家训、家范;义田记、义庄记;墓记、墓图;艺术、著作等,一般30年左右续修一次。一位对谱牒研究有素的学者认为:“如果说,国家编正史、州县纂方志、家族修谱牒,构成中国宗法社会历史大厦三大支柱的话,那么就数量之多,影响之广来说,当首推谱牒。”前代学者,如顾炎武、王夫之、章太炎、王国维、陈寅恪在治学中,也都重视使用家谱资料,以补正史之不足。在历史上兵荒马乱的战争年代,族人流亡或迁徙,首先要携带的就是家谱。崔姓家谱介绍
盱南崔氏族谱》(建昌崔氏)为清雍正年间崔仁懋等编。该支崔氏奉崔伦为始祖,崔伦自唐代乾符年间由抚州青泥徙居南城之北港(即今崔坊),是为建昌崔姓一世祖。南城、南丰、新城、广昌、泸溪各族支派皆其后裔。此家谱共16卷,卷一为谱序,卷二至十六为世传。
安徽太平崔氏《仟源崔敦五堂支谱》为民国十八年(1929年)崔森编,该谱记唐代崔群之后世居宣州,至元代寿一公始由宣城洪林桥迁太平东乡黟山之阳,为始迁一世祖。传至第四世,分为东分、西分两派。传至第八世,东分有熯,生五子:琬、珊、武、文、曼,遂为五房,此谱载蟆下五房之世系,故称“五房支谱”。卷首外纪统谱世系(自汉代崔篆至唐代崔篆至唐代崔群)、内纪统谱世系(崔群到寿一之父省五)、人物类志,卷一敦五堂世系总图考,卷二至九二房至五房世系图考,卷十艺文,卷终墓图。
民国十三年(1924年)崔铸编的《仟源崔氏悼叙堂支谱》(共10卷,首一卷,终一卷)为《仟源崔敦五堂支谱》中第九世崔滚一支,这支谱,属东分。“悼叙堂”即滚公支堂名。卷首新序,卷一旧序、簪缨考,卷二至九世系图及世传,卷九至十墓图、契据、艺文,卷终为本支祠产及历置公产及创修支谱跋。 安徽无为《濡须崔氏宗谱》(八卷),为崔筱云等编,民国十八年(1929年)三戟堂活字本。该谱记载:南宋绍兴年间有舜民自铜陵迁无为,是为始迁祖。但该支自舜民以后世系不详。此谱以明宣德至嘉靖人崔彪为大房之祖,崔志清为二房之祖。
湖南宁乡《崔氏七修族谱》共25卷,末一卷,崔黼编,为民国二年(1913年)默荫堂活字本。该谱以南宋时崔比为始迁祖,崔比自江西迁来宁乡。所存各卷为乐吾房、举臣房、赞明房、让吾房、爱台房、斗宇房、养心房、少州房、少溪房之系图,以及世传、墓图,卷末为存族编(辑名存而传阙者)、收族编(辑远徙各处者)。宁乡《崔氏八修族谱》系民国二年谱之重修本。宁乡崔氏支系又有崔荫樾等纂修的《博陵崔氏四修云岫支谱》(10卷),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三戟堂木活字本。该谱以南宋人崔比第76代孙崔守曾为宗祖。崔守曾于明万历四十七年筑别墅于宁乡板石衡,题曰“云岫”。卷一谱序,卷二系图,卷三至九行传,卷十墓图、字据等。
家谱可为研究社会变革和历史事件提供有力佐证。如明朝初年的洪洞迁民,正史中虽然也有记载,但不甚详细,而家族谱 (尤其今河南、山东等地家谱)中记载得较为详备。
另据河南省孟津县大崔沟《崔氏家谱》记载:崔氏本居山西洪洞,迁于河南,相传;五门河北横岭,一居巩县白沙,一居孟津油坊街,一居洛阳太古庄,一居大崔沟,崔沟祖茔在村后北岭……今河南省巩义市《白沙崔氏源流》记载:白沙崔氏始祖崔思义,兄弟四人,原籍山西省潞安州等籍长子县:兴宁村。元末战乱迭起,人民离散。明太祖定鼎后,河南一带,地广人稀,官府组织移民。其长兄思仁守祖业于山西,其三弟、四弟思礼、思智分别迁居河南温县南部驼坞村、遂平县沙河店。二弟思义于明洪武四年(1371年),迁居巩县白沙村,成为白沙崔氏始祖。始祖下分五门,今已繁衍二十四世。1995年统计,白沙计有崔氏后代 6000余人。今河南省洛宁县、沈丘县、郸城县、宜阳县、洛阳市郊、偃师市、永城市、濮阳市区和山东省鄄城县等地的崔姓家谱,都记有明初洪洞迁民事,均将其支系自山西东迁之人奉为其始祖
中华民俗文化底蕴深厚,人的姓名被赋予了深刻的文化意义。古人起名重义、重内涵,但更重辈分、重长幼之别,数千年来一直延续至今。
一个宗族中,辈分有字谱,辈分字谱又称昭穆、字派、行派,用以表明是同宗亲属,以及在家族中的世系关系、血系秩序。
人的辈分体现在人名之中。一般来说,辈分字多数放在姓之后、名之前,也有把辈分字放在名之后的。如康有为、康有成,有是辈分字,为、成是名;陈明仁、陈德仁,仁是辈分,明、德是名。
人名中辈分字谱用字主要分为三类:
一是体现美德或吉祥的字,如:德、仁、明、孝、福、禄、吉、祥、贤等;
二是希望宗族延续和昌盛的字,如:永、传、昌、盛、兴、延、继、承等;
三是怀念先祖和歌颂皇天恩德的字,如:泽、祖、显、荣、恩、锡、启、先等。
宗谱的辈分用字在家谱中非常重要,一般由家庭中的某位德高望重的人制订,按照五常一轮编成四个字或五个字一句的吉祥话,有的还将其写成诗。
如河南省汝州市《康氏家谱》辈字顺序是: “永悌文尽忠,贤才德建庭,荣华富贵长,仁 义礼智信"。湖北《汪氏宗谱》的辈分字谱是“正大光明,成先于后,世泽延长,齐家有猷”。
有了辈分字谱,按同一年代字谱向上叙,便可追溯到自己姓氏的同宗族人了。
汉人重宗族排字辈的观念一直延续至今,满人入关后,还影响了清朝皇室和满人。
满清入关前满人命名不排字辈,但从康熙皇帝起,满族人开始学习汉民,也开始采用排列字辈来命名了。康熙皇帝就钦定皇子第一个字皆用“胤”字,第二字皆用“示”(礻)旁;皇孙第一字皆用“弘”字,第二字皆用“日”旁。如康熙后的雍正帝名字为爱新觉罗•胤禛(胤为辈分,禛为名),乾隆帝名字为爱新觉罗•弘历(弘为辈分,历为名,历繁体字为历)。
到了乾隆,他在弘字辈分后面,亲选了“永、绵、奕、载”四个字作为辈分字传承;
到了道光,他在载字辈分下,亲选了“溥、毓、恒、启”四字作为辈分字传承;
到了咸丰,他在启字辈分下,亲选了“焘、闿、增、祺”四字作为辈分字传承。
所以,清代从雍正开始,皇族的辈分用字依次为:”胤、弘,永、绵、奕、载,溥、毓、恒、启,焘、闿、增、祺"。清皇室这些辈分字按照清朝体制,“只有近支宗室,才能依此命名,其支派稍远者,命名即不得依此行辈”。
由此看来,我们现代后人各支寻宗,无论汉人还是满人,辈分字谱便是我们寻找根系祖宗的重要依据了。
辽阳地区的满族康姓有两个家族:孟古尔济 氏 与 博尔济吉特 氏。
孟古尔济 氏 属于满洲正黄、镶白两旗。祖上出自海西女真叶赫部,因此也称“叶赫康”大约在努尔哈赤时期并入八旗,清顺治年间从沈阳迁到辽阳驻防。因康熙年间四世祖“康吾太”当过京官,后世便取康为姓。今天这个家族的后代有的姓 孟,有的姓 康,主要分布于辽阳的首山乡与小屯镇等地。
博尔济吉特 氏世居东蒙古科尔沁,祖上与元朝皇室勃尔乞金 氏同宗,属于蒙古黄金家族。清崇德年间科尔沁两位公主嫁给清太宗皇太极,其中一位就是顺治帝生母孝庄文皇后。大约在清顺治初年这个家族有一支由蒙古盟旗抬入满洲正黄旗,康熙年间从沈阳分出一支到辽阳任职,到了民国初该家族有一部分人取了康姓。由于加入满洲八旗与满洲人接触日久逐渐满化,1956年填报民族时他们填了满族。
【康氏讨源】江州珠泪、鲛绡血泪、鲛绡红泪、鲛人玉泪
本文2023-11-07 14:03:34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4295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