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曾国藩,能够忍受常人无法忍受的侮辱?
晚清的时候,官员的作威作福加上天灾人祸,各地老百姓纷纷揭竿而起,其中势力最大的就是洪秀全手下的太平天国了,清朝的八旗子弟经过了两百年的酒色熏陶,早就没了以前那股骁勇,对付太平军实在拿不出手,这也给了曾国藩一个绝好的机会,他在朝廷的众望之下创立了湘军,用来镇压太平军,建立了赫赫战功,在这种情况下曾国藩饱受别人的非议。后来他还是能够建功立业,这和他身上的一股精神有着巨大的关系。
曾国藩在自己的日记中写到,做人做事就要有打落了牙齿和着血往肚子里吞的精神,其实曾国藩的这种刚毅的精神来自他家中的两个人,第一个就是曾国藩的爷爷曾星冈,据记载,他爷爷早年被邻居侵占了一块田地,讨要无果之后,就将他告上了县令,但是县令却因为被告用钱财贿赂而判曾星冈败诉,受此侮辱的曾星冈发誓要为曾家培养人才,于是着力培养曾国藩的爸爸,到了曾国藩这里,他也继承了他爷爷的这一股刚劲。
第二个人就是曾国藩的母亲,曾国藩的母亲从小就身世坎坷,在以前那个封建时代,重男轻女是家族的习俗,以至于到了生了女儿就秘密的处死,姜氏刚刚出生的时候,她父亲在大冬天将她抛弃在床底下,想将她冻死,可是一个晚上过去了,将姜氏抱起来一看,她还咧开了嘴在那里笑,于是她父亲从外面搬了一块石头想要将她砸死,这个时候姜氏哇的一声就哭了,吓得她父亲将石头砸在了他自己的脚上,疼的他大叫一声,不小心砸到自己的脚都这么疼,他实在不忍心下手了,于是就留下了她的性命,取名叫怜儿,天可怜见。她母亲后来的性格也是非常倔强的。
曾国藩曾经对自己说过:“怯懦无刚乃男人最大之耻”他无论遇到了什么困难,遭受到了什么挫折都是自己一个人默默忍受,从来不像他人诉苦,一直咬着牙齿坚持到最后的胜利。我们知道这种精神坚持一会很容易,但是长期的坚持是不容易的,可以说只有曾国藩一直贯彻到底了。后来曾国藩创办湘军的时候,因为他的雷厉风行的性格与当时无所事事专职腐败的绿营军格格不入,所以饱受排挤,甚至这些绿营军居然带人包围了曾国藩的会馆,想要杀了曾国藩,后来曾国藩还是暗暗下狠心将湘军以一人之力创办了起来。
他的这种从不向人展示苦衷的一面,忍下常人所不能忍的苦衷,暗自发劲做实事的风格实在是一种强者的精神,正是因为有这种精神,曾国藩才能屡次摔倒人后再爬起来。
腹藏万卷诗书,名垂千古青史
——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的性格与命运
性格决定命运,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
曾国藩是家中长孙长子,从小承载着光耀家族的希望,虽然“愚钝拙缓”,但坚韧不拔,最终流芳百世;左宗棠年少聪敏,早中秀才,不过屡遭家庭变故,科举之路进展颇为不顺,命运却让他最后永垂千古;李鸿章是名正言顺的官二代,早年春风得意,一直胸怀大志,凡事急于求成,几经折腾最后万古留名。
他们的命运,与性格密不可分。
早年经历决定一生命运
道光十二年(1832),湖南湘乡县荷叶塘白杨坪(今湖南娄底双峰县荷叶镇大坪村),喜气洋洋的曾家老屋,白发皓首的曾星冈公百感交集:考了17次、时年已经43岁的儿子曾麟书终于考中秀才了!这对大字不识一箩筐、一心企盼家族中能出读书人的星冈公来说,终于稍感安慰。转过头来,星冈公正想对随父一同参加考试的长孙宽伢子(曾国藩早年字一宽)说几句话,但始终找不到人影。
曾家儿媳妇江氏,早发现儿子宽伢子躲在里面一间小屋。这也难为了用功苦读的孩子,已经年过20岁,、连续考了6次,这次又落榜,宽伢子心里怎么不可能难受?看着头发花白但喜出望外的丈夫和含笑眉眼里忽闪而过一丝忧虑的公公,江氏喊开了宽伢子紧闭的房门。一番情深意切的劝勉,再把丈夫,也就是宽伢子父亲麟书屡考不中、屡屡不中屡屡再考的经历不厌其烦说一遍,末了,笑着补一句:“你比你爹肯动脑筋,你爹考17次才考中秀才,你最多考7次也会考中秀才。伢子,你已经考了6次,再考一次准中!”江氏一语成谶,曾国藩在第7次,也就是23岁那年,终于考中秀才。考中秀才的曾国藩像忽然开窍,第二年(道光十四年,1834)中举人,道光十八年(1838)中进士,从此踏上仕途,开始一生的起宕辉煌。
自古“皇帝爱长子,百姓爱幺儿”。解决了生存问题的普通之家,也需要培养一位能够传继家族香火、支撑门户荣耀的长子;在生计困难的家庭,养活最小的儿子,才是一家人要完成的最重要任务。曾国藩出生在一个小康之家,祖父星冈公已经给曾家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基础,曾家急切需要培养一位能够光宗耀祖的人才出来。但曾国藩的父亲曾麟书似乎不适合读书,连考秀才都如此艰难,考中举人似乎比登天还难。于是,自知才短的曾麟书、极度渴望曾家能出光耀门楣人才的星冈公曾玉屛,对长子、长孙曾国藩寄托了无限希望。
曾家男人争胜要强,女人也是忍辱负重。曾国藩的母亲江夫人,年长曾国藩父亲曾麟书五岁,本是大家闺秀,自嫁入曾家,任劳任怨,为曾家生儿育女,在曾家克勤克俭。江夫人在教育子女方面,秉承“男主内女主外”的传统。她曾经对丈夫曾麟书说:“我们家的娃娃多,但只要鼓励他们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比如耕田种地,比如读书做官,比如经商为业,只要他们专心专意,肯定就不会贫困。”曾母在豁达中的坚韧,奠定了曾国藩一生性格的基础。
大概是因为屡考不中,望子成龙心切的曾玉屏对儿子曾麟书常有责骂训斥,曾麟书的性格中虽有忍耐,但懦弱却更加明显。好在有江夫人的温婉劝勉,曾麟书慢慢转变成一头踏实忍耐的笨牛,坚定不移地着力培养自己的几个儿子。经过考试屡遭挫折的惨痛经历,浸润在家族父老殷切厚重关爱的曾国藩,老实本份的性格里却又藏着不屈不挠,这也让他后来总结出的“打落牙齿和血吞”有了根基。
左宗棠虽然智商高过曾国藩,但家世却比不过曾国藩。
曾国藩内里“强毅”而又外表“谦谨”,左宗棠
则生性“率直”而又不掩“狂傲”。
杨树桐
有一则资料说,美国有两个家族,一个是爱德华家族,一个是珠克家族。爱德华是位德高行洁、博学勤勉、多才严谨的人。他的后辈儿孙,有十三位大学校长,一百多位教授,八十多位文学家,六十多位医生,还有一人当过副总统,一人当过大使,二十人当过议员。而珠克是个酒鬼、赌徒、无赖,终生浑浑噩噩。他的子孙后代,三百多人是乞丐、流浪汉,四百多人因酗酒致残或死亡,六十多人犯过诈骗、盗窃罪,七人是杀人犯,后代中没有一个是有出息的。
这则资料确实令人震撼,发人深省。它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一个家庭或家族,其家风的好与坏、正与邪,那是有长远影响力的,那是有强大渗透力的,它会长远地影响到许多代后人的成长。
那么,什么是家风呢?我认为,家风是一个家庭或家族长期以来形成的能影响家庭成员精神、品德及行为的一种传统风尚和德行传承。
一个家庭或家族的家风要正,首先是要注重以德立家、以德治家。
以德立家,第一重要的是一家之长在道德方面的表率作用和开创作用。爱德华家族为什么能英才辈出?那是因为第一代爱德华德高行洁,为他的后代树立起了一座崇高的道德灯塔。他的道德光芒,长久地指引着后代们踏上成人成才的正道。我国清代著名的民族英雄林则徐,他挺身捍卫国家民族利益的壮烈行为和“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爱国情怀,为后辈树立起一座伟大的道德丰碑,受其德恩泽被,其子孙至今已传至九代,代代都有卓有建树的政治家和科学家。所以,一家之长一定要端庄自己的言行,因为那是榜样的力量。家庭其他成员也要规范自己的行为,因为正面的,那会在家庭内交相辉映,而负面的呢,那就会发生交叉感染。鉴于此,司马光在《温公家范》中谆谆告诫,长辈们一定要“以德业遗子孙”。
“以德立家”还要重视家庭道德体系的建设。许多保有优良家风的家族,都制定了有很强约束力的“家规”、“家训”“家约”、“家仪”、“家诫”、“家范”、“家劝”、“家语”、“家矩”、“家诰”等等,为家族制定了系统的家族道德规范。
中国人与西方人在价值观上有很明显的差异。西方人以个人为本位,而中国人则以家庭为本位。家是中国人安身立命的根据地。他给家庭成员带来了居家的温馨、祥和、安全、抚慰和支撑,也带来了保家的责任和使命,甚至还带来了兴家的动力和勇气。家不仅对每个成员有浓厚的亲和力和吸引力,而且还有强大的影响力和约束力。所以从古以来,中国就格外重视家规、家训等家族道德体系的建设。这种道德体系不仅有神圣的权威性,而且有强大的说服力和威慑力。我粗略地统计了一下,从公元550年的北齐开始,到1949年的民国为止,这一千四百年间,中国总共出版的有关家训的专著,约有一百二十二部。可以说举世无双。其中有被誉为“古今家训之祖”的北齐颜之推的《颜氏家训》,有北宋司马光的《温公家范》,有明朝吴麟征的《家诫要言》,清朝朱柏庐的《治家格言》。这些家训不仅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为家庭成员制定了道德准绳和行为规范。这些训词内容大致有:忠贞报国、恪尽职守、敦品厚德、读书深造、克己奉公、重义守信、勤劳节俭、谦虚谨慎、勇敢坚韧、自立自强、清正廉洁、宽厚诚实、团结友爱、和睦家庭等等。这些训词由于入世很深,悟道很彻,阐理很透,所以让后代们每读每有启悟、每阅每有策警。
“以德立家”还要明确规定家庭道德的“禁区”。我翻阅了从西周周公旦以来流传的一百五十二则《诫子书》、《示子书》、《教子规》、《教子经》、《训子令》、《谕子书》、《敕子书》、《示儿贴》等教谕文章,父辈们为了让后代品端行正,为了防止他们走上邪路,谆谆叮嘱儿孙们,要戒贪、戒骄、戒奢、戒*、戒赌、戒恶、戒懒,近现代又增加了戒毒的训导。
西周周公旦就告诫即将赴鲁国上任的儿子伯禽:“德行广大而守以恭者荣,土地博裕而守以险者安,禄位尊盛而守以卑者贵,人众兵强而守以畏者胜,聪明慧智而守以愚者益,博闻多记而守以浅者广。去矣,其勿以鲁国骄士矣”。这是多么深刻的戒骄箴言呀!
北宋包拯立下遗训:“后世子孙仕官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这是多么严正的戒贪训词呀!
北宋倪思劝导儿孙:“俭者,君子之德”。还语重心长地指出:“奢则用不给,奢则贪求,奢则掩身,奢则破家,奢则不可训子孙”。这是多么深沉的戒奢忠告啊!
清朝何伦在《何氏家训》中谆谆叮嘱:“不可攘窃诓骗”,“不可强横健讼、斗狠逞凶及扛帮教唆,生事害人”,“不可为贪心所使,专行崚险之途”。这是多么郑重的戒恶警训啊!
其他如告诫子孙不涉妓院,不进赌场。近现代,由于毒品泛滥,许多家庭又严肃告诫子孙,要远离毒品,洁身自好。先辈们以拳拳之心,庄重地给这些丑行恶习划了红线,就是为了让后辈们明辨邪正,知晓善恶,从而使后辈们不误入歧途,不败坏家风。
以德立家还要后代各辈严遵家训,严守家德,决不可弃德废训。家德家风并不具有遗传性。一经确立,需代代传承,遵循发扬。曾国藩的祖父曾星冈订立了“八字三不信”的家训,其父亲曾麟书严守此训,并严格育导曾国藩等兄弟五人。以后曾家兄弟,个个都是人才。曾国藩又继承此训,并发扬光大,续立了“八本三致祥”的家训。“八本”中有“养亲以得欢心为本”,“立身以不妄语为本”,“治家以不晏起为本”,“居官以不要钱为本”等,“三致祥”为“孝致祥”、“勤致祥”、“恕致祥”。曾国藩秉承父祖治家之道,严格要求曾纪泽、曾纪鸿兄弟二人,以致二人一为外交家,一为学者。其后孙辈出了曾广钧那样的诗人,曾孙辈又出了曾宝荪、曾约农那样的教育家和学者。曾家代有贤人,这与曾家代代严守家训,恪守正道关系至密。相反,许多家族的后代摒弃了家族的美德良训,或者贪污受贿,或者骄奢*逸,或者为非作歹,或者不思进取,所以就出现了“君子之泽,五世而斩”的惨剧,出现了“名门望族”衰变成“寒门庶户”的景象。民间谚语说:“有好儿孙荒成业,无好儿孙业成荒”,就是告诫人们,一定要以德教子,以德树人,家中决不能出现“浪荡子”、“败家子”。
其次,一个家庭或家族的家风要正,还要书香不绝。坚持走文化兴家,读书树人之路。
中国是一个高度重视学习、重视读书的国度。特别是从隋大业年间开设以科举考试擢拔才俊的制度以来,不仅高门大户,便是寒门庶户,也要倾力供孩子读书,期盼学子金榜题名,以光耀门庭。可以说,绵延了一千二百多年的科举制度,不仅是我国育才选材制度上的一个伟大创举,而且在提升整个中华民族文化素质方面,也居功甚伟。这种“学而优则仕”的选材制度,也造就了千万个“书香门第”,使文化的因素在匡正家风的进程中发挥了强大的影响力和渗透力。
我们倡导文化兴家,提倡书香不绝,这是因为:第一:它有可能改变一个家庭的门第,也有可能改换一个家庭的家风。
我们考察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名门望族谢氏家族的兴家史。据《南史》讲:“谢氏自晋以降,雅道相传”。雅道就是一种诗书传家之道,文化树人之道,读书成才之道。
谢氏的第一代叫谢瓒,当过三国时代魏国的典农中郎将,是一个主管屯田事务的中下级官员。他最大的功劳是重视对子女的教育,开创了谢氏家族重视书香、重视读书育人的家风。在他的精心培养下,他的儿子谢衡当上了“国子祭酒”,相当于今天的国立大学校长,史书上称其为“硕儒”。此时,谢家的文化底蕴已经很厚实了。到了第三代谢鲲,是一位享誉朝野的“玄学之士”,官至豫章内史,被封为咸亭侯,是谢氏家族第一个被封候的人。他的两个弟弟谢广、谢裒也都位列“尚书”,是部长级的高官。第四代:谢鲲之子谢尚,从小就有神童之称,以后官至镇西将军、豫州刺史。谢裒有六个儿子,都是朝廷要员。其中老大谢奕,官至安西将军;老三谢安,更是位极人臣,官至丞相;老四谢万,官至西中郎将;老五谢石,官至卫将军。而且谢安和谢石还亲自指挥了挽救东晋命运的淝水之战。第五代谢玄、谢琰,都是淝水之战的大功臣。由于谢氏一门有救国于危亡之际的盖世大功,所以战后谢安被封为“庐陵郡公”,谢石被封为“南康县公”,谢玄被封为“康乐县公”,谢琰被封为“望蔡县公”。一门两代四公,谢氏家族已登上名门望族的巅峰。以后由于接连爆发了“孙恩之乱”、“恒玄之乱”,谢家许多人在保家卫国中被杀,谢氏一门走向了衰败。但此后百年中,谢氏后代还在政坛上身影时现,重臣迭出,影响深远,而且还产生了象谢灵运那样的大诗人。
纵观谢氏家族的兴家史,应该认识到,“雅道相传”正是谢氏的家风。书香使谢家从一个平民之家、小官僚之家,仅三代便上升成为豪门大户。而且几代的书香也造就了谢氏家人的特有气质。据梁朝袁昂讲,谢家人“飒飒有一种风气”。这种风气就是谢安描述的:“外不寄傲,内有琼瑶,如彼潜鸿,拂羽云霄”。这是一种何等儒雅高贵的气质,是一种何等超凡脱俗的风度!
在讲究门第的魏晋时代,书香对改换家族声望地位的作用已是如此巨大,而到了科举时代,书香不绝更是改换门庭的捷径。所谓“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所谓“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即是写照。寒门草根家庭出身的读书人,一朝科场扬名,立刻门庭生辉。《儒林外史》中的范进,原来是位连锅都揭不开的“现世宝穷鬼”,只是中了一个小小的举人,马上便身价百倍,连做过一任知县的张乡绅也登门拜访,又是送银两,又是赠房舍,这位潦倒大半生的读书人也从此挤入了县里的上流社会。榜上榜下,给读书人的自身及家庭竟会带来如此巨大的反差,千万寒门弟子,能不“头悬梁”“锥刺股”地发愤读书么?
读书改变自身进而改变家庭命运的事例,在国外也比比皆是。美国有一位给几任总统做过撰稿人的黑人,叫阿姆斯特朗。他原来是一个白人家庭中的小黑奴。女主人看他聪明,便在工余之时教他读书写字。有一天男主人回家后看到这个情景,立刻咆哮起来,说:“你怎么能教这个小黑奴读书写字呢?他学会了读和写,就再也不适合当我们的奴仆了!”小阿姆斯特朗正是从男主人的咆哮声中,领悟了一个真理,要想改变自己身为奴仆的命运,必须学会读和写。从此,他便利用工余时间、休息时间发奋读书、勤奋写作,经过多年努力,终于能写出一手漂亮文章。凭着自己卓越的读写才能,先后被几任美国总统聘为撰稿人,彻底改变了自己当奴仆的命运。所以中国宋代大哲学家陆九渊说:“玉之瑕终瑕,瑜终瑜,人则不然,学则瑕者瑜,不学瑜者瑕”。读书成才、文化兴家,古今中外之理啊!
书香不绝不仅有可能改变家庭的命运,它还能改变一个人、一个家庭的精神面貌。
读书学习,首先可以医愚。记得毛泽东主席曾经说过:“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我们也可以这样说:“没有文化的家庭是愚蠢的家庭”。愚蠢就意味着愚昧无知、混混沌沌。这样的家庭环境,这样的精神面貌,怎能走出人才?中国古语说:“书犹药也,善读者可以医愚。”又说:“好学则智”。只有文化的阳光才能照亮昏暗的家庭;只有知识的良药才能疗救愚昧无知的心灵,在充满文化阳光的家庭中才能走出奋发有为,气宇轩昂的人才。
其次,认真读书可以医俗。明代的钱琦在《钱公良测语》中说:“独有书可以医胸中俗气”。读书能把千万个沉没在低级、庸俗、浑噩泥潭中的迷茫者搭救上来,让他们变得文明、儒雅、有理想、有作为。苏联大文豪高尔基曾说过,如果不是读书,他将会永远沉沦在低级、庸俗、浑噩的庸人堆中难以自拔。他在《论文学》一书中说:“每一本书就像阶梯的一小级,每攀登一级,我就愈脱离动物而走向人”。所以,他深有体会地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英国的托.富勒也说:“知识使人变得文雅”。人们常说:“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在给人们展开一个又一个神奇天地的同时,也开启了人们心灵中一个又一个封闭的窗户;读书在荡涤了人们心灵中低俗污秽的同时,也在人们心灵中点燃了文明的火把。人们心灵向好的改变,也必然导致家风向优的改变。一代代书香的熏陶,一代代文化的陶冶,会使一个家族的人变得气质高雅、谈吐不凡。人们称颂的“孔子家儿不知骂,曾子家儿不知怒”,大约就是样板吧!
现在,我们再回到文章的开头,我们确实为珠克家族一代一代的可悲命运痛心。我们也想为改良这个家族的命运做一点设想。他们的后代如果有人真想站出来改变一下家族这种沉沦的地位,那该怎么入手呢?我想,这位觉醒了的后代应首先从自身做起,身体力行地着手建立良好的家庭道德规范。第二,要教育后代,踏上读书成材的正道。如果珠克后代真有人能痛下决心对其不良的家风改弦更张,真的能以德立家,真的能书香不绝,确确实实建立起了新的珠克家风,那么,用不了几代,珠克家族就会象爱德华家族一样,人才辈出。
2009年12月26日 ——五尊五奉之词
杨氏一门,迁包业已一百五十余载,于今已达七世。
先大组舍身救弟,为家族立下重义尚情的高标。
曾祖父、祖父及父辈志坚意韧,兴业自强,为家族暑期自强奋发的典范。
家父杨德铭先生抛家业而投身国事,为家族耸起爱国报国的楷模。
纵观杨氏一门百年之德品行迹,可探出杨氏家风的踪迹。其家规可概述为“五尊五奉”。
其五尊是:
爱国报国,
兴业敬业,
敦品厚德,
尚学励学,
自强自立。
其五奉是:
奉忠、奉孝、奉义、奉勤、奉恕。
杨氏一门应承祖之德,遵组之训。切切!
2010年4月22日
为什么曾国藩,能够忍受常人无法忍受的侮辱?
本文2023-11-07 13:59:39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4295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