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氏章甫公有几个儿子
曾略一房下传第八世孙曾致尧(950-1007年),字正臣,南丰人,北宋散文家,太平兴国八年(983年)进士第,官至礼部郎中,后改任吏部郎中。曾致尧为官体察百姓疾苦,颇有政声,卒后赠谏议大夫、太子太师,封密国公。曾致尧一生著述甚多,著有《仙凫羽翼》30卷、《广中台纪》80卷、《清边前要》30卷、《西陲要纪》10卷、《直言集》10卷、《为臣要纪》3卷。曾致尧的裔孙曾巩、曾布都是杰出的人物。曾布为嘉祐进士,曾参与王安石变法,任三司使,在徽宗年间为相。曾巩也为嘉祐进士,世称南丰先生,官至中书舍人,北宋文学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曾致尧的后裔曾广渊、曾广新昆仲同迁粤东兴宁县,分居九龙岗、龙归洞。曾致尧的第五子曾易占的后裔由赣入闽,在宁化短暂居住后,又直下汀江中游,迁入闽西上杭县十二铺水南里。闽西上杭县十二铺水南里的曾氏后裔又有分迁粤东镇平及闽中福州府的。曾裕振自福建汀州府宁化县石壁村迁居广东潮州府程乡县徐溪乡。据香港新界《曾氏历代宗亲谱》说:“纡淳,官封鲁国公,宋政和壬辰年(1112年),徙福建宁化县石壁下居焉。生子仲辉,辉子桢孙、佑孙,因宋元兵扰,不能安居,由宁化徙广东长乐县家焉。”《江阴曾氏续修宗谱》载:“始迁祖孝宽,北宋宰相曾公亮子,自晋江迁江阴。”《海虞曾氏家谱》载:“始迁祖怀,世为晋江人,宋室南渡,自京城迁居常熟。后官至右丞相,赐第县治西衮绣坊。本族一世祖懈,明代自县城迁居东乡二十九都曾家湾”; 南宋嘉定十七年(1224年),曾有昌奉旨出仕琼州统帅,举家迁居于琼。曾有昌(1201-1294年),字仁伯,能文善武,具有儒将风度。他在琼举办学堂,抚庶安邦,政绩卓著。他的5个儿子都入仕为官。其长子曾元谨任督视江淮军马;次子曾元瑜任沿江招讨使;第三子曾元琮任徐闻县尹;第四子曾元琦任安抚使;第五子曾元珍授元帅府经历,元大德三年(1299年)海寇侵境时,仅只19岁的他仍率兵征战,殉职沙场。曾有昌一族在海南繁衍生息,其后裔遍布海南各地。因此,大都海南曾姓尊曾有昌为曾氏入琼始祖。北宋政和二年(1112年),曾立的第十五世孙曾纡惇由江西南丰迁居宁化石壁。曾纡惇为曾据后裔。(宁化蕉岭《曾氏族谱》)南宋庆元二年(1196年),原居将乐县盖阳大坪堡(明成化六年后属归化县,今为明溪县盖阳镇大坪村)的曾传华迁居将乐陇源村山坊自然村。将乐陇源村山坊自然村为曾氏单姓村。宋时,曾庆禄,字元朗,官至总戎指挥,携子曾五二自江西南丰迁居宁化会同里(今曹坊乡)马龙坪。曾庆禄为曾洪立的第九世孙、南城张家山曾氏始祖曾定的第五世孙。曾五二有9个儿子。元延祐三年(1316年),曾五二的长子曾智先徙居潭飞漈(南城堡)又曾洪立的第十六世孙曾曾孟元,授福建汀州府通判,致仕寄居清流县。(宁化方田(南城)、曹坊(曾家背)《曾氏族谱》)元末时,曾裕振(宁化中彦的第十六世孙)为奉政大夫,因避元末兵乱,由赣州迁居福建宁化。(嘉应州石坑、阜山《曾氏世系》)元末明初,曾巩后裔从江西省南丰徙迁至建宁县均口乡、里心下坊湾、曾家。明永乐九年(1411年),曾冕从江西石城徙居石家庄,明正统元年(1436年)迁徙宁化方园里(方田)。其后裔分衍江西的石城、宁都,福建的延平、松溪、寿宁、浦城、汀州、归化、嘉应州及四川省等地。(宁化方田《曾氏族谱》)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曾宗仁、曾宗理兄弟随舅舅廖高叔从江西南丰迁徙至明溪盖洋大陂。据明溪盖洋镇大坑《武城曾氏族谱》载,曾宗仁、曾宗理系曾珪第五子曾隐的后裔。曾宗仁的儿子曾仁智迁居新桥增坊(三元区岩前增坊)。其第四世孙曾元勤、曾元俭迁居宁化龙王潭;曾元忠迁居清流;曾元恕、曾元懋迁居明溪曾家埠。明溪曾氏后裔播迁至将乐山坊、福州等地。明弘治十八年(1505年),曾洪立第六十二世曾肇(讳开,号介)自清流徙居宁化大唐边,后衍龙上里、曾家背等地。(宁化方田(南城)、曹坊(曾家背)《曾氏族谱》)明代时,江西南丰县的曾姓族人迁居福建明溪县夏阳镇瓦溪村。这支曾氏先祖郡望山东武城,后迁徙湖南宁乡,又从宁乡迁居江西南丰。明末清初,武城曾参的六十三代裔孙曾荣参加抗清斗争,失利后隐居将乐县阳岸都大磜上村(今光明乡台上村大磜上自然村)。他成为这一支派将乐曾姓的开基祖。此后,曾荣的部分后裔相继迁居光明乡渠许村黄岚自然村、界源村沙溪自然村,万安镇万安、良坊、孙坊等村,安仁乡泽坊村五福墩(现该自然村已不存在)、新洋等自然村。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福建明溪县夏阳镇瓦溪村曾氏开基祖曾闻光的第三世孙曾兴发迁居将乐县南胜都下坑村(小拔村辖属自然村),成为将乐这支曾姓的开基祖。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曾兴发的第三世孙曾广光和曾广儒分别从将乐小坑村迁居将乐县的水东村(小拔村辖属自然村)和大布村(今古镛镇山门村辖属自然村)。后来,留居在下坑村的曾氏也陆续移居小拔村水东、杨厝、下瑶等自然村。曾广儒的部分后裔相继移居将乐的曾厝、溪口村(古镛镇桃村辖属自然村)和乾滩村(水南镇辖属村)。现小拔村水东、杨厝、下瑶等3个自然村曾氏已续17代,有59户,近300人。清至民国时期,江西南城、南丰和福建长汀县等地曾姓族人陆续迁徙将乐的溪南、三班、水南、新兴等地。民国25年(1936年)在万里长征的湘江战役中,一些长汀籍的红军战士失散,其中曾繁珰、曾祥祯、曾祥棣三人由湘赣入闽,经顺昌县洋口镇流落将乐龙栖山等地谋生,并娶妻生子。新中国成立后,这三人的部分子孙已移居将乐县城百花等社区。抗战时期,福建沿海地区部分曾姓居民避难来到将乐县城和高唐等村居住。抗战胜利后,他们中的部分曾氏留居在此。20世纪50至60年代,福建惠安、莆田、仙游移民到将乐;福州等地知识青年到将乐插队后留居将乐。1958-1959年,闽清、长汀等地曾姓族人到将乐森工企业就业而定居于此。三.迁移南宋时期,由于避战乱,宁化部分曾氏族人迁徙广东长乐县,其后裔播迁至广东的兴宁、梅县、平远、镇平、五华、龙川、惠州、河源、和平、广州、新宁等地。(见宁化蕉岭《曾氏族谱》)南宋末至元初时,曾纡惇的裔孙曾桢孙迁居广东第乐,曾佑孙迁居广东兴宁。(广东《梅县志》)曾六十四郎从宁化石壁迁居福建上杭,后衍永定、石城,续衍台湾。(平和、台湾《曾氏族谱》)明初时,宁化曾裕振有两个儿子。长子曾天秩,号顺辰,元朝进士,官至大理寺。曾天秩去世后,其妻聂氏率丈夫的弟弟曾天祯及自己的4个儿子迁居广东梅州。曾天秩4个儿子的后裔散播广东归善、和平、蕉岭以及江西等地。(嘉应州石坑、阜山《曾氏世系》)明代始,建宁曾姓部分后裔迁陆续徙至江西省广昌、南丰等地。清顺治年间(1644-1661年),曾贤善(字宇文)从宁化招贤里迁居石城新田上。(《翠华曾氏重修族谱》)清代时,将乐曾荣的后裔迁居顺昌县大干乡甲地村、邵武市张厝乡。
谁发明了指南针?指南针的“祖先”是什么?
指南针是我发明过的一项伟大发明,但如果你对它的“起源”稍感兴趣,你会发现很多奥秘。长期以来,指南针“家族史”中最成问题的问题是:它的“祖先”是谁?它是什么时候产生的?最初的风格是什么?让我们看一看。
我们知道,指南针是根据物理学中的磁学原理发明的,它的出现与人们对磁力和磁指极性的发现密不可分。磁铁能吸引铁的最早记载是公元前三世纪《吕氏春秋》年:“慈石称铁,或引之。”
《时代》不远处,《鬼谷子。谋篇》也有“若磁石取针”的字样。现代磁学告诉我们,地球本身就是一块大磁铁,它的两极分别靠近地球的南极和北极。所以当我们悬挂磁铁时,无论你如何移动它,当它静止时,它一定有一端指向北方,另一端指向南方。磁石物理性质的记载指的是磁极,公元前3世纪《韩非子》年有所披露:“夫人臣侵其主,如地形,渐过去,使其主失其端,东西易移,而不自知。
因此,王力先司南,以结束日夜不停。“所谓‘日日夜夜’就是广场的意思。显然,我们的祖先最迟在公元前3世纪就普遍认识到了磁性的导向和吸铁特性。那么,磁性和手指极性是什么时候被首次发现的呢?虽然很多学者努力探索,但由于文献记载的缺失和局限,成为了一个争论千年的谜。
由于磁铁的铁吸引力和导向作用,它最初是什么时候被发现的无法准确确定。所以指南针这样的磁导最早是什么时候产生的,自然不清楚。就目前而言,“新浪”的理论占了上风。据《韩非子。有度篇》:“故王李四纳先,使昼夜终”,认为我国最早的磁导四纳存在于战国时期。而且是基于《论衡。是应篇》:“思南之瓢,抛于地,其导。”考证说:新浪由天然磁铁制成,勺底为球形。新浪的南极磨成勺子的长柄,然后放在地上。盘的四面分别刻有八干和十二支。
二十四个方向。盘子中央有一个直径为5厘米至10厘米的抛光处,用于放置勺子。使用时,轻轻拨动勺子使其转动,当勺子停止转动时,其长柄会指向南方。
但基于上述史料,有细心的学者问,“不是说‘王力司那先’吗?那么,这个“先王”指的是哪一代先王呢?这是对“新浪”理论的挑战。天然磁铁磁性不强,很难想象经过琢磨和振动后还能起到导向作用。同时,当时的人们很难确定磁铁的北极和南极。如果勺子不是按照南北极的方向制作的,勺子即使有磁性也不会被引导。为什么要做成勺形,而不是更简单?这是“指点鱼”理论的要点。此外,他们认为,除了《韩非子》和《论衡》两册中有“新浪”的材料外,六朝以前的其他文献都没有新浪的记载,甚至把新浪和南车混为一谈。他们认为,目前发现的最早的磁导仪的明确记录是北宋曾公亮写于《武经总要》年的《指南鱼》。这是用薄铁叶切下的两寸长的鱼,用火、磁化等手段赋予了磁性。”使用时,将水碗置于无风处,将鱼平放在水面上漂浮,其首头一般朝南至正午”。
“新浪”说和“指南鱼”说都有道理。但是,说《武经总要》是最早明确记录磁导的仪器,似乎太保守了。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还是有第三种可能?这有待于致力于此的学者和读者从浩瀚的文献中去发现。此外,它在考古学上也有待发现。
从指南针发展史看朴思虎丑闻的最新消息,它的大发展离不开人造磁铁的出现。那么,人造磁铁是什么时候“诞生”的呢?西汉《淮南子。万毕术记》年有记载:“取鸡血以针碾之,以磁石混之,漆于棋头,曝于燥,放于棋盘上,即相拒不休。”但这是最早的人造磁铁吗?这还是个问号。
此外,一般认为北宋沈括《梦溪笔谈》是指南针的最早记载。“方嘉用磁铁研磨针头前端,这样可以引导它”。还详细介绍了指南针的四种组装方法:水漂法、钉子固定法、碗唇固定法、悬挂法。但新出版的卷5,《梦溪笔谈》中说:北宋仁宗李青元年,《中国史稿》中提到,为了设置四正方向,必须取丙午方向的针,当针摆停止时,以其为中心即可得到正确的方向。就这样,指南针的记录被往前推了几十年。
起初我们的指南针没有方向盘,但很快人们就在浮罗盘上加了一个有24个方向的圆形承力盘,这就是水罗盘盘。只要看一下方位刻度盘上磁针的位置,就可以确定方向,这无疑是指南针发展史上的一大进步。据我们所知,指南针的记载最早见于《茔原总录》年,南宋时曾今非昔比。但是,指南针最古老的记录是不是说明这顶皇冠一定属于《因话录》钻石海?现在下结论似乎还为时过早。亲爱的读者们,你们有兴趣探索指南针“人生经历”的迷宫吗?
沈括、苏颂、燕肃、秦九韶、杨辉等。
1、沈括
沈括(1031年—1095年),字存中,号梦溪丈人,汉族,浙江杭州钱塘县人,北宋政治家、科学家。
沈括出身于仕宦之家,幼年随父宦游各地。嘉祐八年(1063年),进士及第,授扬州司理参军。宋神宗时参与熙宁变法,受王安石器重,历任太子中允、检正中书刑房、提举司天监、史馆检讨、三司使等职。
元丰三年(1080年),出知延州,兼任鄜延路经略安抚使,驻守边境,抵御西夏,后因永乐城之战牵连被贬。晚年移居润州(今江苏镇江),隐居梦溪园。绍圣二年(1095年),因病辞世,享年六十五岁。
沈括一生致志于科学研究,在众多学科领域都有很深的造诣和卓越的成就,被誉为“中国整部科学史中最卓越的人物”。
其代表作《梦溪笔谈》,内容丰富,集前代科学成就之大成,在世界文化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被称为“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
2、苏颂
苏颂(1020年12月10日-1101年6月18日),字子容,汉族,原籍福建泉州府同安县(今属厦门市同安区),后徙居润州丹阳。北宋中期宰相,杰出的天文学家、天文机械制造家、药物学家,集贤殿修撰苏绅之子。
苏颂出身闽南望族,于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年)登进士第。官至刑部尚书、吏部尚书。宋哲宗时拜相。他执政时,务使百官守法遵职,量能授任。
宋徽宗时进太子太保,累封赵郡公。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卒,年八十二,追赠司空。后追封魏国公。宋理宗时追谥“正简”。
苏颂好学,于经史九流、百家之说,至于算法、地志、山经、本草、训诂、律吕等学无所不通。作为历史上的杰出人物,其主要贡献是对科学技术方面,特别是医药学和天文学方面的突出贡献。
他领导制造世界上最古老的天文钟“水运仪象台”,开启近代钟表擒纵器的先河。
李约瑟称其为“中国古代和中世纪最伟大的博物学家和科学家之一”。著有《图经本草》、《新仪象法要》、《苏魏公文集》等。
3、燕肃
燕肃(961年—1040年),字穆之,字仲穆,一署上谷,祖籍青州益都,定居曹州(今山东曹县)。北宋著名科学家、画家、诗人。
燕肃少孤贫,巧思过人,宋真宗大中祥符年间进士,官至龙图阁直学士,人称“燕龙图”。
学识渊博,精通天文物理,有指南车、记里鼓、莲花漏等仪器的创造发明,著有《海潮论》,绘制《海潮图》以说明潮汐原理。工诗善画,以诗入画,意境高超,为文人画的先驱者。
4、秦九韶
秦九韶(1208年-1268年),字道古,汉族,鲁郡(今河南范县)人。南宋著名数学家,与李冶、杨辉、朱世杰并称宋元数学四大家。
精研星象、音律、算术、诗词、弓剑、营造之学,历任琼州知府、司农丞,后遭贬,卒于梅州任所。
1247年完成著作《数书九章》,其中的大衍求一术(一次同余方程组问题的解法,也就是现在所称的中国剩余定理)、三斜求积术和秦九韶算法(高次方程正根的数值求法)是有世界意义的重要贡献,表述了一种求解一元高次多项式方程的数值解的算法——正负开方术。
5、杨辉
杨辉(生卒年不详),字谦光,汉族,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南宋杰出的数学家、数学教育家。
生平履历不详。曾担任过南宋地方行政官员,为政清廉,足迹遍及苏杭一带。他在总结民间乘除捷算法、“垛积术”、纵横图以及数学教育方面,均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他是世界上第一个排出丰富的纵横图和讨论其构成规律的数学家。还曾论证过弧矢公式,时人称为“辉术”。 与秦九韶、李冶、朱世杰并称“宋元数学四大家”。
著有数学著作5种21卷,即《详解九章算法》12卷(1261),《日用算法》2卷(1262),《乘除通变本末》3卷(1274)。
《田亩比类乘除捷法》2卷(1275)和《续古摘奇算法》2卷(1275)(其中《详解》和《日用算法》已非完书)。后三种合称为《杨辉算法》。朝鲜、日本等国均有译本出版,流传世界。
——沈括
——苏颂
——燕肃
——杨辉
——秦九韶
请见:曾氏宗亲网http://wwwzengshinet/Class4html
wwwzaobaocom/chinese/surname/pages/story_zenghtml
曾公亮(999年-1078年2月27日),字明仲,号乐正,汉族,泉州晋江(今福建泉州市)人 。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出身晋江曾氏。仁宗天圣二年进士,仕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历官知县、知州,知府、知制诰、翰林学士、端明殿学士,参知政事,枢密使和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封兖国公,鲁国公,卒赠太师、中书令,配享英宗庙廷,赐谥宣靖。为昭勋阁二十四功臣之一。曾公亮与丁度承旨编撰《武经总要》,为中国古代第一部官方编纂的军事科学百科全书。
曾公亮的主要成就有哪些
1、政治
曾公亮端庄忠厚深沉,办事细致周密,平时谨守礼仪,遵守规矩,但性情吝啬,积累财富达巨万,神宗曾经将他比作张安世。天圣年间,西夏叛宋,朝议兴兵讨伐,仁宗拿不定主意。曾公亮上奏《征怀书》,书中奏说,治天下之根本,当采取先怀柔后征伐的策略,否则,师出无功,敌寇益炽而累军。仁宗采用怀柔政策,西夏率服。庆历年间,曾公亮针对时弊提出“择将帅”以加强武备的主张。他认为:择将之道,唯审其才之可用,不以远而遗,不以贱而弃,不以诈而疏,不以罪而废。他认为造成将不称职的原因,并非世无将才,而是选之不得其要,或用人不能尽其才。他建议选将必先试其才,所试有效,方给显官厚禄以重其任,然后委其命而勿制约,用其策而无怀疑。同时他又提出裁减冗兵的方案,以减轻国家财政支出。针对北宋吏治混乱之弊,他提出废除“磨勘法”,对各级官的任用和升迁采取考课督察的办法,即“三考有善政者,则升其官资,两任有善改者,则升其任使,无成绩者则罢黜。”曾公亮作为北宋政坛上的三朝元老,影响力极大。早年即有变革之心的他,不但在王安石变法中大力举荐王安石主持变法大局,而且在变法过程中还给予王安石相当程度地支持,这对变法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后因与王安石在变法认识上的分歧,加之其它方面的原因,最终没能成为所谓坚定的变法派。
2、著述
曾公亮平生著作很多,除参加编撰《新唐书》250卷外,又私撰《唐兵志》3卷、《唐书直笔新例》1卷。见于记载的还有《英宗实录》30卷、《元日唱和诗》1卷、《勋德集》3卷、《演皇帝所传风后握奇阵图》和《武经总要》。《武经总要》是公亮和端明殿学士丁度于康定元年至庆历四年(1040~1044)承旨主编的一部兵书,共40卷,分前后两集,为中国古代一部军事科学的百科全书。《东轩笔录》称“其为文章,尤长于四六,虽造次柬牍,亦属对精功。”
不是。曾巩1019年9月30日即天禧三年八月二十九出生,字子固,江西抚州南丰人,北宋文学家、史学家、政治家。曾公亮999年出生,字明仲,号乐正,泉州晋江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刑部郎中曾会次子。二人相差20年出生,不是同一人。
曾氏章甫公有几个儿子
本文2023-11-07 12:45:20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4291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