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氏太极拳的创办人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2浏览:2收藏

吴氏太极拳的创办人,第1张

南派吴鉴泉(1870--1942年),河北省大兴县人,满族,自幼从其父吴全佑学太极拳。吴全佑(1834--1902年)又在北京从杨露禅学拳。许禹生在《太极拳势图解》里写道:“当露禅先生充旗营教师时,得其真传盖三人:万春、凌山、全佑是也;一劲刚、一善发人、一善柔化;或谓三人各得先生之一体,有筋骨皮之分。”

吴全佑先学杨露禅的大架,后又学杨班候初改的小架,互相吸收溶化,传至其子吴鉴泉时,又经数十年的溶化和发展,遂形成柔化为主的一种紧凑、大小适中的汉族拳术,即吴氏太极拳。吴氏太极拳共84式,不仅在中国国内,而且在美国和东南亚一带也颇为盛行。

北派王茂斋(1862-1940)山东掖县人,王茂斋老先生祖居山东省莱州市(原掖县)大武官村,他是吴式太极拳宗师吴鉴泉的师兄。在当时威望极高。吴式太极拳门人中流传着一本《同门录》,第一页便是王先生的英照,第二页是吴鉴泉宗师的英照,以后是二位先生的弟子及侄子们的照片。王先生对吴式太极拳的形成是很有影响的。

全佑在京弟子中王茂斋令人瞩目,他与吴鉴泉齐名,素有“南吴北王”之赞誉。“南吴”是吴鉴泉先生,他1928年去上海教拳,形成了以上海为中心的南方吴式太极拳系。“北王”就是王茂斋先生。至今,以北京为主的我国北方地区习吴式太极拳者,多为王先生的门下。

少时来京,在砖灰铺学徒,后经营此业。他尊师重教,功底扎实,空松自如,深得全佑大师之真传。与鉴泉师弟情义极深,在拳理认同上十分默契,深研太极拳艺,敢于突破前人,大胆改进教学,成为北方创业奠基的掌门人。吴鉴泉和杨禹延南下在上海,江南各省发展。王茂斋大师留京发展。名声大振,在京宗于吴式太极拳者皆为其传人。王茂斋大师为人忠厚老诚,热心助人, 凡南来北往路径北京的名士,多去拜访交流拳艺,互相切磋。有从学者,也毫无保留,如腰中缺少盘缠,尽在大师家中吃住。常有投学试功试功者,有一位到铺店来买筐,正当王茂斋在柜内支应,给他几个筐他都不满意,一定要架顶上的。王蹬凳拿下,往柜台一放,这位买家扶筐而入劲,王老师在瞬间松空后看他一眼,此人被飞身发放至门外跌于街上,此事在京城传为佳话。

陈氏太极拳

陈王庭(约1509年)又名陈奏庭,系明末文庠生、清初武痒生,文武双全,曾只身闯玉带山,劲阻登封武举李际遇叛乱,为清廷在山东平定盗菲立过战功,在河南、山东负有盛名却不被清廷重用。陈王庭报国无门,收心隐退,在耕作之余,依据自己祖传之一百单八式长拳,博采众家精华,结合易学上有关的阴阳五行之理,并参考传统中医学中有关经络学说及导引、吐纳之术,发明创造出了一套具有阴阳相合、刚柔相济的新型拳术,包括太极拳五路、炮捶一路、双人推手及刀、枪、棍、剑、锏、双人粘枪等器械套路。

赵堡太极拳

赵堡太极拳形成于河南温县赵堡镇,是由太极拳创始人张三丰,祖师王宗岳传蒋法。蒋法又传邢喜怀,有《太极拳道》专述,邢喜怀传张楚臣,传陈敬伯,传张宗禹,传张彦,张彦传陈清萍等历代传人经数百年的辨理、习技传下来的赵堡太极拳,赵堡太极拳无论拳架或理论、著作都是由师傅口传和身教。理论有:王宗岳师尊的专著《九要论》《太极行功歌》《捷要论》《运天机轮》《五字诀》《撒手法》还有《论推手》《论擒拿法》和《论卸骨法》等著作在太极拳花园中赵堡太极拳是民间流传的一门太极真功,有着独特的技击特点和显著特征。

杨氏太极拳

杨氏太极拳,太极拳的一个流派,是由河北邯郸永年人杨露禅(杨福魁(1799年-1872年),字禄禅,河北永年人,就学于陈长兴)

及其子杨班侯、杨健侯,其孙杨少侯、杨澄甫等人在陈氏老架太极拳的基础上发展创编的。杨氏太极拳拳架舒展简洁,结构严谨,身法中正,动作和顺,轻灵沉着兼而有之;练法上由松入柔,刚柔相济,形成独特的风格。由于杨氏太极拳姿势开展,平正朴实,练法简易,因此他深受广大群众热爱,开展得最为广泛。杨式太极拳对手眼身法步有严格的要求,练拳和推手,手眼身法步按 要求做到正确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吴式太极拳

是太极拳的一种,主要从杨氏太极拳的拳式发展创新的。杨式太极拳原有大架和小架之分,吴式太极拳是在杨式小架拳式基础上逐步修订的。分为南北两派

南派吴鉴泉(1870--1942年),河北省大兴县人,满族,自幼从 吴氏太极拳创始人吴鉴泉

其父吴全佑学太极拳。吴全佑(1834--1902年)又在北京从杨露禅学拳。许禹生在《太极拳势图解》里写道:“当露禅先生充旗营教师时,得其真传盖三人:万春、凌山、全佑是也;一劲刚、一善发人、一善柔化;或谓三人各得先生之一体,有筋骨皮之分。” 吴全佑先学杨露禅的大架,后又学杨班候初改的小架,互相吸收溶化,传至其子吴鉴泉时,又经数十年的溶化和发展,遂形成柔化为主的一种紧凑、大小适中的拳术,即吴氏太极拳。吴氏太极拳共84式,不仅在中国国内,而且在美国和东南亚一带也颇为盛行。 北派王茂斋(1862-1940)山东掖县人,王茂斋老先生祖居山东省莱州市(原掖县)大武官村,他是吴式太极拳宗师吴鉴泉的师兄。在当时威望极高。吴式太极拳门人中流传着一本《同门录》,第一页便是王先生的英照,第二页是吴鉴泉宗师的英照,以后是二位先生的弟子及子侄们的照片。王先生对吴式太极拳的形成是很有影响的。

武氏太极拳

武氏太极拳起源于清朝咸丰年间,由河北永年人武禹襄所创。至今大约有130年的历史。武氏太极拳是太极拳是在陈氏太极拳小架的基础上发展创编的,武氏家乃官绅之家,不以拳术为业,极少授徒,而重自娱自研。虽然,继承发展了太极拳。自成一家,却因此而流传不广。

南北两派以吴鉴泉与王茂斋为分水岭,吴鉴泉之子吴公澡到湖南教拳,后到上海并定局。于是有南吴北王之说。南派比较纯,北派与其他拳种结合得比较好,比如八卦拳,形意拳以及陈氏太极拳等。因此可以说北派吴氏融会了很多拳种的优秀特点,王茂斋、杨禹亭、王培生、在习练吴氏太极拳之前都是武术高手,李经吾后来又从吴氏转入了陈氏,现在的张全亮是八卦掌的代表人物。从拳架上来说北方的吴氏拳有85、37两种。南方因家族传承可能保留了很多其他的练法。所以,南北两地吴氏拳的风格不同。传统的套路应该是一样的。

无论哪一家太极拳,重心转换处有所差异,侧重不同是正常的。而单纯的将重心放到一条腿上仅仅是重心过渡时才会发生。太极拳的重心移动其实很好掌握。

太极拳,其实浅显点,对于初学者也可理解成虚实拳。重心转换,引劲入空处全在腰腿的灵活。周身运动的核心也在腰上。随着腰的转动而产生了周身相随的动作。所谓的太极劲也须从腰上找。前进,后退,左,右移动都遵循着一个松,活。

我本身是学陈,杨的。师傅,师叔,伯们虽然练的是同一门太极,在盘架子时,姿势也有很大差异。不过重心转换都是遵循着基本的太极拳的要求。内在的要领即使陈扬也并无本质差别。

吴氏也曾听师傅讲过,说吴氏小巧,劲路含蓄。这也许是吴氏的始祖个性使然。传统太极拳只有孙氏,据说是整合了八卦掌,形意拳而独创的,平时也没见过此中高手交流。但其余诸家,即使是武当太极,其本质上并没有什么根本区别。

比如陈小旺和陈正雷的陈氏太极就明显不同,陈正雷的拳路舒展大方,劲路表现清晰。而陈小旺就含蓄得多。即使是具体招式搂膝拗步,倒撵猴,其中的侧重也大有不同之处。我的一位师叔是杨氏的,练的架子更是只有其意,不见其形。不是熟悉他的,几乎看不出他练得是那一家的太极。

其实含蓄也好,开展也好,太极拳重的是意,不是形。只要能够正确表达出太极的真实含义就是太极拳。

太极者,阴阳也。说白了,就是虚实的转换。舍己是虚,打人是实。一个太极高手几乎处处表现都是虚,用我师傅的话就是“丢掉”。让人看不真切,摸不到头脑,当你发现了他的重心时,其实自己已经被放出去了。更何况大多数时候,初学者即使被放出去尚在莫名其妙之中。

具体的问题其实还须面对面才能说明,更多的还需自己领悟,不知道说了这些对你有没有帮助呢?

太极拳不仅仅是一个拳种,一个锻炼方法。更是一项乐趣无穷的爱好,无论是研究理论还是实战应用,都是如此,很好玩。

吴氏太极拳的创办人

南派吴鉴泉(1870--1942年),河北省大兴县人,满族,自幼从其父吴全佑学太极拳。吴全佑(1834--1902年)又在北京从杨露禅学拳。许禹生在《...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