尺牍书疏,千里面目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07浏览:2收藏

尺牍书疏,千里面目,第1张

书信,又称手札,书札,古称尺牍,也有形象地称之为来鸿、鸿雁、青鸟、双鲤、红鳞、尺素、裁云等,富有诗情画意。作为人际之间不拘异时异地,传情达意,进行社会交往的主要方式,书札,它是人类文明发展到相当的高度的必然产物。使人千里之外,也能相知相识如同面晤,言其亲切细腻有类于日记。民国文人梁实秋在他的小品文《信》中说过:“我国尺牍,尤多精粹之作。”所谓精粹之作,我以为非文化名人书札莫属。如司马迁《报任安书》、孔融《与曹操论酒书》、韩愈《答李翊书》、苏辙《上枢密韩太尉书》、林觉民《与妻书》、傅雷的《傅雷家书》等诸如此类的文化名人书札,堪称传世经典。名人之所以著名,大多由于其有名著,有名业,有非凡之智慧与才艺,有非凡之生活经历与能力,更重要的是必有非凡之秉性与精神追求。而清朝咸丰年间鄞县(今宁波)名人徐时栋写给上元(今南京)名人朱绪曾的《与朱述之司马书》这封书信,就是一篇难得的传世佳作。

一、 徐时栋与朱绪曾

徐时栋(1814—1873),字云生,后改字定宇,一字同叔。号澹斋,别号小耕,又号西湖外史,文人称之柳泉先生。因其在族中同辈排行十三,故又被称为徐十三。其父从商,常造福乡里,修桥铺路,修庙建私塾,喜欢藏书、读书,一心希望六个儿子好好读书,光宗耀祖。道光十三年(1833),第三个儿子徐时栋考中宁波府生员,二十六年(1846)参加乡试,考中举人,然此后两赴会试皆不第,“以输饷授内阁中书”。而其弟徐时梁却于道光二十五年高中进士,徐时栋从此不再赴考,一头扎入书斋,潜心治学。徐时栋一生充满传奇色彩,16岁丧父,18岁丧母,33岁、47岁两次丧妻,四次殇子。在乱世颠沛中,崇文力学,读书明志,侠骨仗义,惠泽桑梓。

他是浙东地区成就卓越的藏书家,自10岁起藏书,并成为其一生的酷爱。他建有三个规模庞大的藏书楼。一在宁波月湖西边,初名恋湖书院,后改名称烟屿楼,藏书多达六万余卷。1861年,太平军攻入宁波,他逃难进山中,著作和部分藏书藏于寺庙与山洞。不料,一僧宿于洞中,将书作驱寒之用,皆为灰烬。1862年二三月间,太平军之乱仍未息,盗贼四起,如天一阁、卢氏抱经楼均惨遭破坏窃掠,烟屿楼也未能幸免。后重新搜罗整理,得书五六万。二建于宁波西门外城西草堂,同治二年(1863),遭火灾,城西草堂皆为灰烬。三建水北楼,在城西草堂原旧址上重建新宅,名为“水北阁”。如此一遭劫掠,两遭火灾,三次聚集,虽命运多舛,然徐时栋初衷不改,执着奋进的精神令人敬佩。而他藏书的理念与行为还直接影响了他的周边朋友与学生,在当时形成了一个颇为可观的宁波藏书家群体。

徐时栋一生喜爱读书、校书、著书,他是一位上承万斯同、全祖望,下启冯孟颛,张寿墉的甬上著述大家,一生著述三十余种。著有文集四十卷,诗集十八卷,说经之作六卷。他也是一位杰出的方志家和谱牒家,主持编纂七十五卷的《鄞县志》,校勘《宋元四明六志》,修订《慈溪县志》等,呕心沥血,积疾而终,令人唏嘘。

朱绪曾(1805—1860),字述之,号北山。晚清著名藏书家、目录学家、文献学家。他对目录学,尤其是南京地方文献的收藏、编纂和研究贡献重大。道光二年(1822)乡试中举,历官秀水、孝丰知县、海宁州知事,台州府同知,升知府,人称“朱司马”。

其斋名“开有益”,藏书十余万卷,可称富甲东南。咸丰三年(1853)太平军攻占江宁时,其藏书多为战火所焚,后又昼夜搜集,整理编校和缀补其残帙,重现壮观。同时他又著书立说,一生著述甚多,而颇有散佚。今存世有《曹子建集考异》《梅里诗辑》《昌国典咏》《北山集》《开有益斋读书志》《开有益斋金石文字记》等。特别是《开有益斋读书志》是朱绪曾重要的代表作之一,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另外,历时三十年,精心选编辑成《金陵诗征》九十二卷,均为周秦至清金陵地方千余诗人上乘之作。

他爱书如命,乐于分享,得之有方,勤事传抄,为的是增进交流。江浙为官期间,体恤民情,主张抗击外来入侵,具有深沉的爱国情怀。他曾为鸦片战争中牺牲的朱贵将军写《慈溪武显朱将军庙记》,赢得了当时包括徐时栋在内的江浙文人的一片赞誉。徐时栋和朱绪曾曾就《昌国典咏》一书辨晰疑义,切磋琢磨,四易其稿,结下深厚情谊。他们生于乱世,然志趣相投,秉性相似,心有灵犀,惺惺相惜。当朱述之再次蒙难而音讯全无时,徐时栋日日记挂,夜夜担忧,想方设法,寄书札与之。

二、 《与朱述之司马书》的解读

徐时栋的《与朱述之司马书》,收录在《烟屿楼文集》第六卷。全信约一千三百余字,分十三节,内容丰富,情真意切,按照尺牍的结构分为起首、正文、结尾和落款四大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是对朋友的关切与感谢。全信以“述之先生、共祖大人阁下”的尊词开头,将十余年未见的感情投入其中,急切地想得知对方安危状况,“知前年会经奉讳,又知金陵失守,图书荡然”。据江士铎《乙丙日记》记载,“1853年3月8日,南京城被困,太平军自城外至江东门,一望无际,横广十余里;直望无际,皆红头人也(太平军头戴红巾)”。

好友书楼毁于战火,妻离子散,背井离乡,作为他的朋友,徐时栋对此感同身受。而兵荒马乱,路途遥远,无法前去探望,日夜难安,只有以书信来表达关切之情。接着连发三问:“未识骨肉都得团聚否?无恙否?田园尚有存否?”深情地表达“无日忘之”的“耿耿此心”。

信中所提向段镜湖、宋思赞、袁陶轩打听朱绪曾的消息,而这三位皆是当时地方上的官员,名声在外。可见,徐时栋虽不仕,然凭借“内阁中书”的荣誉及其藏书家的地位,与当时宁波乃至江浙地区的诸多文官联系紧密。

此外,作者对自己的生活近况一笔带过,“不肖自遭大故,名心淡然”。目的是为了安慰对方。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对朋友的遭遇他感同身受,深表慰问,同时不忘表达对朱绪曾的感谢之情。信中多处提到朱绪曾多次帮自己作序写铭,如“蒙赐志铭,光荣幽室”,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第二部分着重向朋友作学术进展情况汇报,并希望困难中能得到更多的帮助。就学术而言,徐时栋总是有过人的热情与执着。在朋友杳无音讯的几年里,他的学术领地并未荒芜。著书、校勘,补白与补遗,修谱牒等等,仍竭尽所能地坚持严谨治学。如“《四明志》刻成既二年矣,以尚未覆校,故未印行。欲属人代校,则恐其疏忽,自校又无暇日,迁延至今,常记于心。今秋,定当了此一大愿”。又如“由近及远,拟先修寒家谱牒。去年,作本支家传,尚未脱稿”。再如“去年拟刻所作古文稿,整理之,约得四十卷,已写样,尚未上板”。千头万绪,忙得不亦乐乎,“而一年之中,强半为他人作嫁衣裳”指的就是对他人的著作进行勘误和补充,此间花费了很大的精力。对于自己的作品,一旦临近刊刻,徐时栋就会格外严谨。如《宋元四明六志校勘记》今存九卷,而信中所提为二十一卷,那么一个问题出现了,还有十二卷去向如何?据考究,另外十二卷并没有刊印,这可能也与徐时栋一丝不苟的治学态度有关,一方面,经他人之手不放心;另一方面,在他看来,《宋元四明六志校勘记》绝大部分还需再校,真正能刊印成册的只有九卷,因此,我们现在所见的光绪年间正式出版的《宋元四明六志校勘记》只有九卷。

就关系而言,徐时栋总是表现出犹如在长兄面前随性而言的亲近。他向好友诉说了自己在学术中遇到的种种困难,向好友接二连三地求助作序,或帮“曲赐周旋”:“先生许为作序,何以未到?”“以是不得不仰求将伯之助,今据《四库书目》,录其集名,下注已有未有。其未有者,敬求广为搜采,或以尊藏见惠,或从阁本借抄,务求必得,其费若干,统希示知奉还”。向朋友索序时,言语竟然如此直白,态度竟然如此坦然,似乎早就摸清对方断然不会拒绝自己如此苦苦相逼。朋友间如情谊不深重,怎能如此放肆而又得寸进尺?

第三部分略述。捎上书信,期盼何日重逢;附奉墓志拓本、刻著若干,请求“哂纳”;更希望“恃爱求大序一篇”。

纵观全文,从中我们能强烈地感受到徐时栋与朱绪曾的情谊经受烽火的洗礼而弥足珍贵。在国破家亡颠沛流离之时,热切关注着朋友的安危,即便是在生死攸关的逃亡途中,朋友间仍互通互帮,要文索字,馈赠作品,一心治学,痴心不改,忠诚朋友,肝胆相照。他们是志同道合的朋友加兄弟,他们是传统文化的忠实守护者与开拓者,委实令后人敬仰不已。

三、 《与朱述之司马书》的价值

《与朱述之司马书》这封亲笔信,反映了清咸丰年间的时事、政治、人情世风以及与友人间学问探讨等方面情况。因而它的文学和历史价值不容小觑。

首先是文学价值。徐时栋具有丰富多彩的职业个性,他既是著名的藏书家、学者,治学严谨、实事求是,又是当地著名的诗人、书法家, 澎湃、创作欲望强烈;他同时也是一位出色的教育家,传道解惑是他的天职。写给好友的信,自然是因志同道合而真情袒露,毫不做作,贴近生活,打动人心。双方具有的强大的人格魅力清晰地流露于字里行间,深深地感召后人,影响后人。

《与朱述之司马书》在一定程度上体现晚清时期书札专用语简洁精悍,语词丰富,谦敬得体,尊卑有序,格式固定的特点。可是在兄弟般的情谊面前,在严谨的治学面前,这些固有的传统表达格局,不时被徐时栋所打破。如直白追讨序文“先生许为作序,何以未到”,又如直言不讳地指出朱绪曾帮他所写的墓志铭中的几处错误,足见徐时栋有规矩却不拘泥,有谦卑却不自卑的独特爽快劲儿。如此,情感内涵一丰富,此信可读性就大为增强,其文学光芒也就不可阻挡。而同时《与朱述之司马书》款落固定,谦词卑语的彬彬有礼。如能认真研究一下固定的书面语,定会极大地丰富好学者的古典文化知识,得到古典语言的审美愉悦。此信的书面语按起首用语、正文用语、结尾用语、落款用语顺序来列举。其中包含较多的敬辞、谦辞与客套话。

如“先生”“阁下”“先”“鄙”“不肖”“蒙赐”“叩谢”“寒家”“窃”“弟”“敬求”“尊藏”“叩首”“顿首”“伏惟为道珍摄”“诸维亮察”等。

清代书信专用语,可谓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现今的很多公私信函中,仍然会出现一些具有积极意义和实用价值的书札专用语,这是中国上千年来文化积淀的结果。我们应该看到,只要学会辩证地扬弃书札专用语,在现代信函写作中仍然能够积极地发挥其作用。

其次是史料价值,文化名人书札从某个侧面真实地反映了名人的思想、学术观点以及一些工作和生活的情况,涉及面广,内容丰富,对于研究某个人物或某一历史事件往往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文化名人书札的研究价值就在于通过研究发现,达到正本清源之目的。

从信中可推算出写信时间。全信并没有明确标明,而可按信中内容细细推导。徐时栋提到“弟已于乙卯四月迁居城西门外”,清乙卯年指的是咸丰五年(1855),再根据徐氏《宅边柳》诗序“咸丰五年(1855)三月,余始居城西门外名之曰城西草堂”(《清人徐时栋藏书活动研究》)。进一步得出此信写于1855年之后的结论。最关键的线索在于“去年,作本支家传,尚未脱稿。腊月间,成《吕氏春秋杂记》一书,凡八卷,其中校正高、毕注语,尚有可观”。查阅《吕氏春秋杂记》,在结尾处有“咸丰六年十二月甲午序”(《烟雨楼文集》卷一《吕氏春秋杂记序》)字样,咸丰六年为1856年,按信中说法为“去年”,由此可知,此信应作于咸丰七年(1857)。

书信中提到了不少文献的著作刻印状况,如《四明志》《徐堰王志》《四明遗事》《四明职官考》等,对我们研究这些地方文献提供了线索,也纠正了以往许多认知错误。以《四明志》为例,徐时栋通过自己艰辛不辍精心收集,并进行仔细整理校勘,尔后对这六部宁波乃至全国都属珍宝的地方志进行刻印,使之重见天日,这就是迄今流传的《宋元四明六志》烟屿楼重刻本,也就是信中所说的“《四明志》”。传统上认为,《四明志》刻印年代在咸丰四年(1854),然根据信中信息推断,《四明志》虽已写成,然还未开刻,此书真正成书时间应在1854年之后。后查阅相关资料发现此书正式刊印成书于光绪五年(1879),由徐氏后人隆寿等所刻,印证了笔者的想法。除此之外,他还对原始的《四明宋元六志》进行勘误,这从信中提到的《校勘记》可以看出,以往传统认为此书为《四明志》同年所编(1854),事实上,按信中所说,缺序一篇,望朱绪曾代作,因此《校勘记》真实成书时间应在此信写作之后,也就是1857年后。

总之,文化名人书札,是一个感情的历史窗口,更是一个浓缩的人文世界。它又是历史孤本,其唯一性决定了它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将有无限提升的可能。从《与朱述之司马书》说文化名人书札,旨在说明这一独特的传世珍宝值得我们后辈好好把玩,此处定当有“黄金”。

(作者单位: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

1、林觉民遗有两个儿子,伯新、仲新。大儿子林伯新即“依新”9岁夭折,二儿子林仲新由祖父带大。

2、林仲新毕业于上海光华大学,曾在国民政府当过科长等,新中国成立后居住漳州,1957年至1968年任漳州市粮食局副局长,“文革”期间曾下放诏安,退休后定居漳州,1983年辞世。“与妻书”为林仲新所珍藏,1959年他作为珍贵文物捐赠给福建博物馆。

3、林仲新娶过两任太太,第一位在抗日战争时期去世,有个大儿子林天立,在北京航天材料研究所工作。第二位刘文业,曾在香港就学,毕业于福州某高校,退休前在我市某银行供职,是解放前福建著名民族工业先进“电光刘”的后人,有两个女儿林兰和林婷。林兰现在省城某银行供职,林婷一家现在和妈妈一起居住在漳州,过着平静、美满、祥和的生活。他们在日常生活中都异常低调,表示“不靠先人的英名过日子”,“请允许我们有不说的权利,只作为普通人平凡地生活”,“要了解林觉民,直接来故居参观好了”。

一、 读书笔记 的写作格式

1、标题

2、下面写书名、作者、全书字数、出版社等资料以及你的阅读日期。

3、介绍一下整本书,比如是传主的人生,或者作者写这本书的特色。可参看目录、序言或简介等资料。

4、重点写你看过的内容,做些摘录,写写感受。

补充:抄录原文就是照抄书刊文献中与自己学习、研究有关的精彩语句、段落等作为日后应用的原始材料。摘抄原文要写上分类题目,在引文后面注明出处。

摘录的后面,最好对摘录内容进行点评、比较、分析等。

二、红色书籍读书笔记600字10篇

广义上的红色书籍,是包含所有有关中国革命题材的书籍,包括小说、诗、话剧等等。下面是我为大家带来的红色书籍读书笔记600字10篇,希望你们喜欢。

红色书籍读书笔记1

《苦菜花》这本书是以抗日战争时期胶东半岛昆嵛山区的王官庄为背景,以仁义嫂一家的遭遇为中心线索,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抗日根据地军民在反扫荡中所进行的不屈不挠的英勇斗争,表现了根据地人民那种英勇不屈的精神,成功地塑造了一个普通而感人的革命母亲的形象。

作品所塑造的母亲--仁义嫂的形象,是当代文学史上第一个比较完整而丰满的革命母亲英雄形象,具有相当的典型意义,为我国社会主义文学的 人物画 廊增添了一个光彩夺目的艺术形象,同时,也标志着作品本身的艺术成就。可以看出,作者是怀着无限的深情来塑造母亲的形象的,鲜明地刻画了母亲思想性格的主要特征:慈爱心肠和革命意志。

作品把母亲置于王官庄极其严峻复杂的矛盾冲突之中,在公与私、生与死的抉择面前,充分展示她性格中慈爱心肠与革命意志这两个特征,真实地描写了她的觉醒和成长,具体地写出她从一个只知爱自己子女的母亲到爱革命、爱一切革命的子女,勇于为革命奉献一切的革命母亲的性格发展过程,并注意揭示母亲性格发展过程中多方面的矛盾心理,使得母亲的形象血肉丰满,也使得读者清晰地看到了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怎样变为灵魂高尚的革命母亲的过程。

当大女儿娟子拿起猎枪参加革命活动时,母亲的一家正处在极端困苦的生活中。大伯一家数口被恶霸地主王唯一害死,丈夫又被逼走,母亲独自拉扯着5个年幼的孩子,娟子是她唯一的帮手,母女相依为命,而且,斗争的环境又是那样的险恶,母亲怎么能不为娟子担惊受怕呢

但是,公审大会和娟子亲手枪毙大仇人王唯一的现实 教育 了她,“有一种东西,像是一把火从她内心里烧起来”--母亲的革命意识开始苏醒了。面对封建家族的传统压力,她更加认定“娟子是好孩子”,毅然支援娟子干革命工作。

红色书籍读书笔记2

我读《林海雪原》, 故事 讲述了解放战争初期的剿匪斗争,表现出一种智慧,一股勇气,融合出人类近乎完美的形象,成为一个时代的英雄,化为今后无数有志青年竞 相学 习的榜样。茫茫林海,皑皑雪原,英雄的 事迹 在今天得以广泛传诵。我们敬佩的,不只是这个故事中的主人公如何勇敢、如何机智,还有这种精神:在当时千钧一发的环境中仍然能够镇定自若,为了党,为了人民,为了抗战的胜利,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这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何等的荣耀啊!

我读《红岩》,敬佩于文中视死如归的英雄们。国民党只能给他们的肉体上造成折磨,却动摇不了他们精神上对于***的忠贞。酷刑、威逼、恐吓、利诱,他们忍受着常人无法忍受的痛苦,奇迹般的挺过一轮又一轮的严刑拷打,那是精神的支撑吧!

那是用热血与生命锤炼的崇高革命精神,是不屈不挠,对党忠诚的革命信仰,是直到今天仍旧需要我们发挥广大的“爱国、奋斗、团结、奉献”的崇高思想境界、坚定理想信念、巨大人格力量和浩然革命正气! 气贯长虹的《义勇军进行曲》,一直飘扬在祖国的上空。

每天的升旗仪式上,它伴着五星红旗缓缓升上高空;自然灾害发生的灾区,她奏响在灾区人民的心里,为他们送去继续活下去的勇气;大型体育比赛的赛场上,她流动在每个运动员的热血里,为了祖国的红旗能够升上最高处而拼出惊人的成绩;国庆阅兵式上,她跟随着气势铿锵的人民军队,告诉每个人民都要为了祖国的富强而继续奋斗!

她承载了中国人民的奋战史,承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62年的奋斗史;她记录了每个为抗战的胜利而抛头颅洒热血的仁人志士,记录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每个劳动人民为了祖国的繁荣昌盛而撒过的汗水、付出的辛苦。 时至今日,乌云褪去,白鸽衔着幸运草亲吻着世界各国的上空。

红色书籍读书笔记3

在冀南一望无际的平原上,有一个叫铁头的男孩。他有个双眼皮、大眼睛、圆脸盘,薄嘴唇,年纪才十四五岁。他天天盼望着加入八路军当骑兵,拿着马刀,骑着大马,在战场上与骑兵一起拼杀日本鬼子。在一次送情报的过程中,凭自己的智慧与勇敢,小铁头赤手空拳夺过了日军中队长的大洋马,参加了八路军,加入骑兵;在李指导员的精心培育下,很快成为一名英勇的八路军骑兵战士。

铁头和其他战士一起抓汉奸、杀鬼子、攻城池,屡立战功,使他在战火中、马背上迅速成长。赶走日本鬼子以后,他又骑着大洋马随着浩浩荡荡的解放大军一起夜渡黄河,向南挺进,继续为解放事业做贡献。

这是红色经典《小铁头夺马南征记》描述的精彩故事。看完这本书,我被小铁头大智大勇彻底征服了,仿佛回到了那硝烟弥漫的战争年代,看见许许多多像铁头的一样拥有强烈爱国之心的革命先辈;为了赶走侵略者,创建新中国,无论多少困难摆在眼前,他们都毫无畏惧勇往直前,用自己的青春与热血谱写了一首首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他们对敌人充满着仇恨,但对自己的亲人同胞都充满热爱。如机智勇敢的小嘎子,临危不惧的王二小,英勇善战的小飞虎队……他们都跟铁头一样小小年纪,在***领导下的革命战争年代勇敢地打击敌人,保卫国家。正是他们的奋斗和牺牲才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我们这一代的孩子,沐浴改革开放的春风在幸福的阳光下成长;虽然不能体验当时的情境,但应该多阅读一些像《小铁头夺马南征记》的“红色经典”了解历史,亲近英雄,思考责任,真正了解胸前的红领巾是红旗一角的含义,把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代代相传;更应该珍惜现在的大好时光,排除万难努力学习,长大了为国家多做贡献。“咱铁头能行!”我坚信新时代的中国少年都能行!

红色书籍读书笔记4

其中我最感兴趣的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主角是保尔。柯察金·保尔柯察金当过童工,从小就在社会最低层饱受折磨和侮辱。后来在朱赫来的影响下,逐步走上革命道路。其后他经历了一系列的人生挑战,使自己越来越坚强。即使在伤病无情地夺走他的健康,使他不得不卧在病床上时,他仍不向命运屈服,而是以顽强的毅力进行写作,以另一种方式实践着自己的生命誓言。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钢铁般的意志和顽强奋斗的高贵品质。

我们的爷爷奶奶的那个年代里,吃不饱睡不暖过着穷苦的日子,伟大的毛和***员给我们带来了美好的生活。当年外国人,蒋介石日夜侵入我国,烧杀抢掠人们叫苦不迭。不止这样,他们还对我们的间谍严刑拷打,实在不行就用权力金钱去讨好他,还不行的话就杀了他们。找不到间谍就滥杀无辜。当年清朝政府腐败无能使得外国人大批侵入,还设立了殖民区,我们的人不能进去。有时他们这些达官贵人觉得不爽就来欺负我们的人民。再看现在我们过上了富裕的生活,用着高科技,还能吃上美味的菜,在那个年代恐怕连豆腐也吃不上了。毛和他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为了让我们过上好日子拼死在前线,他们也许在想:打赢了这场战就能过上好日子了,为了自己的亲人我们要坚持到最后。

除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还有《把一切献给党》、《青春之歌》、《林海雪原》、《铁道游击队》、《新儿女英雄传》、《苦菜花》、《红岩》、《星星之火》、《暴风雨所诞生的》、《山呼海啸》、《桥隆飙》等等。《小兵张嘎》中的张嘎在1936年失去了奶奶,那是他唯一的亲人。从那以后参加了八路军大闹鬼子司令部,成了小英雄。说实话失去亲人的痛苦,不是常人所能接受的,在我失去亲人的时候我没哭,因为我在想:万物有生就有死,命运是天注定的,死对任何人来说都很容易,但对死的恐惧与伤痛是任何人都承受不了的。想想上个世纪的战争带走了多少革命战士的生命啊!有广东人有徐佩旒,徐礼明,徐日培,徐广滔,徐临端,徐茂燎,徐松根,徐满凌,徐昭良,徐培添,徐保生,徐廉辉,徐容九,徐进炤,徐褶成,徐应安,李柄辉,李晚,李文楷,李文甫,李雁南,陈春,陈潮,陈文褒,罗仲霍,罗坤,庞雄,周华,游寿,江继复,郭继枚,劳培,杜凤书,余东雄,马侣,黄鹤鸣,饶辅廷,张学铨,周增,林修明。福建人有方声洞,冯超骧,罗乃琳,卓秋元,黄忠炳,王灿登,胡应升,林觉民,林西惠,林尹民,林文,林时爽,刘六符,刘元栋,魏金龙,陈可钧,陈更新,陈与焱,陈清畴,陈发炎。广西人有韦树模,韦荣初,韦统淮,韦统钤,李德山,林盛初。四川人有秦炳,喻培伦,饶国梁安徽人有程良,宋玉琳,石德宽。机智勇敢的小嘎子,临危不惧的王二小,英勇善战的小飞虎队……都给我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红军战士一起抓汉奸、杀鬼子、攻城池,屡立战功,使他在战火中、马背上迅速成长。我们要向革命烈士学习那种坚贞不屈的精神!

红色书籍读书笔记5

余永泽是小说《青春之歌》中的一个人物,这个人物的开场给我们一个很善良正义的形象,可是随着小说的进展,我们看到了他阻碍革命的一面。他自己不支持革命,进而想让林道静也顺从他去过平静的生活。我们总是说,在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时候,每个人都不应该沉默。可是余永泽却不是这样,他死读书,读死书,只为自己 毕业 后将去哪工作着急,于是便央求罗大方让罗大方的父亲引荐自己给胡适,好为自己的将来做准备。再后来,我们又看到大部分的同学都南下请愿,抗击军警的暴力,而他却在图书馆研究着古文。对于余永泽我们的批评家从来都是毫不客气,认为这样的人虽于革命无大的危害,但中国人如果都像他那样,那亡国只是迟早的事。

《青春之歌》是杨沫50年代的经典作品,小说的格调就是革命,抗击侵略,抵制暴政。书中给我们塑造了许许多多的英雄形象,像林道静,卢嘉川,许宁,罗大方,还有许许多多平凡的革命者,他们为了革命的胜利,为了民族的生存,将自己个人的生命置之度外,不惧怕把牢底坐穿,坚强地面对强悍的敌人。同时小说中也有许多反派的人物,像那个胡局长,还有那些特务,当然还有那个党的叛徒戴渝。除去这两种人,就是那些既不支持革命,也不对反动者低头的人。这类人也许经过革命的宣传会加入革命的阵营,也许至死也就是平凡的在世上生活着。我们现在所说的余永泽就是这第三类人。

红色书籍读书笔记6

《青春之歌》是女作家杨沫的代表作。他通过描写以林道静为主要人物的一批进步青年在那个时代,那个背景下的年轻人的革命精神。这是一部全面反映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学生运动的长篇小说,展现了从“九一八”到“一二·九”这个历史时期,北京的一批青年大学生为了反对封建统治,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拯救危难中的祖国而进行顽强的不屈不挠的斗争,真实、生动地揭示了一代知识分子走向革命的必由之路。当看完了这部作品之后,我深深地感受到他们那个时代爱国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和真诚,他们的信念是那么的坚贞。

读着《青春之歌》,或许我们没有抗战时期那些英雄儿女动人事迹的切身体会,但是透过主人公林道静的成长和进步,我们依旧能够感受到在这场历史大风暴中,与我们相同的年纪,可他们却有着不一样的“青春”。主人公林道静出身于大地主家庭,但她不甘心当封建地主的**,不甘心当官僚特务的玩物,在她不断为个人的命运挣扎时,却遭到了一连串的打击——她自杀未遂,教书被逐,寻找职业四处碰壁……面对重重的挫折打击,林道静并没有放弃,尽管前行的路充满坎坷,尽管她知道这条路艰辛异常,可她只当这些打击、坎坷是丰富人生的元素来对待,从没放弃自己的命运,这种不服输的、大无畏的精神,在现在当真是一笔无价的财宝了。

试想现在的我们,“青春”到底被我们浪费了多少就在我们的身边多少正直年少有为、大展宏图的青年却是那么“不堪一击”。面对一两次的打击,有人选择买醉,有人选择沉沦,更有甚者竟然选择死亡,你们难道就真的这么脆弱吗你们如何对得起那随风而逝的“青春”买醉的人酒醒后,依然迷途不返;沉沦的人乘坐的时候,却发现青春不在空伤感;而那些轻生者,或许你们不会再有后悔的感觉,但你们留给生者的是无尽的伤心和失望……不要把自己的命运的交给“命运”,而是要自己努力改写命运,尽管这条路很艰难,可你有青春,有冲劲,有干劲,还有什么好怕的,跌倒了再爬起来,就算是哭,那也要爬起来再哭,继续着自己坚定的脚步。

青春真的好似一首歌,有前奏,有高潮,有尾声。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奏响青春的每一个音符,让青春之歌响彻命运的'每个章节。我们伟大的***,迎来她x岁的生日了。翻开五千年的历史,我发现祖国的生命,记载了多少沧桑,却表现得如此顽强,那是一种标识,更是一种力量

红色书籍读书笔记7

雷锋这个名字你一定耳熟能弃,这个暑假,我又读了《少年红色经典——雷锋》,他的事迹再次令我深深的感动……

雷锋出生在在一个贫苦的家庭,呱呱坠地,迎接他的不是笑声和温暖,而是饥饿和寒冷、苦难。在他刚懂事的时候,他爸爸就被日本鬼子打死了,哥哥和妈妈先后被地主逼死,弟弟也病死了,只有六奶奶和他相依为命。然而苦难没有遮住雷锋心中的阳光,却更让他意思到人生的真谛——活着,就要如太阳,发一分光,发一份热,诚心诚意的为人们服务。

“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线阳光,你是否照亮了一份黑暗如果你是一颗粮食,你是否不娱乐了有用的生命如果你是一颗最小的螺丝钉,你是否永远坚守着自己生命的岗位”这是雷锋写在 笔记本 上的一句话。又一次雷锋去赶早班车,忽然,看见一位大嫂旁有许多人围着他,原来那位大嫂找不到车票了,雷锋把自己的车票给了那位大嫂。陈五爹的老大爷,他双目失明,孤单一人,雷锋总是隔三岔五地帮助他。

可是,在一九六二年八月十五日,雷锋在指挥战友倒车时,汽车轮一滑,流进了到变小水沟,碰到了一根柱子,那根柱子倒向雷锋,就这样,雷锋牺牲了。雷锋温暖的双眼,就这样闭上了,他那美丽的心灵也停止了跳动。

虽然雷锋死了,但是他永远活在我们心里,他的精神会被我们一代又一代的发扬光大!

红色书籍读书笔记8

第一次读《红岩》,是在小学六年级。那是 文化 革命后期,许多书籍还被禁锢着。利用自己放学后兼职学校小小图书管理员的便利,我从角落里找到了这本尘封的《红岩》,带回家中如饥似渴地阅读。

记得打开书的扉页,有一行“用鲜血染红我们的旗帜”的文字,曾让生于英雄辈出年代的我热血沸腾,遗憾自己生不逢时,要不一定象江姐一般奋不顾身投身革命,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而献出生命,将国旗染得更红。

岁月如梭,转眼我已经从梳着辫子的小姑娘到了年过半百的年龄,可小时侯阅读的《红岩》还是那么清晰地留在记忆深处。头可断、血可流、革命意志不可丢的江姐、许云蜂、成岗、刘思扬、华子良等一个个鲜活的形象,栩栩如生,犹如放**一般浮现眼前。

记得我们那时还喜欢唱《绣红旗》歌曲,一边唱一边就想起《红岩》里江姐和那些在狱中绣着红旗盼望革命胜利的难友。可以说,红岩精神就象一面鲜红的旗帜,激励着我们这一代人。

书中最让我敬仰的是江姐,在重庆渣滓洞集中营,敌人将竹签子钉进江姐每一根指尖,但江姐咬牙挺住宁死不屈:“竹签子是竹子做的,***员的意志是钢铁铸成的”。

哇,好一个江姐,女中豪杰、铮铮铁骨,成了我心中崇拜的偶像。

书中最让我难忘的是许云峰,在新中国成立的前夕,他将被特务屠杀,拖着铁镣的他毫无惧色,赶赴刑场:

“死亡,对于一个革命者,是多么无用的威胁”。他对跟随其后的特务大声说:“走!前面带路。”

哇,好一个许大哥,视死如归,大义凛然,成了我心中永远的英雄。

今天,在建党90周年的日子里,重读《红岩》,我再一次被《红岩》的精神所震撼、所感动。感谢这些革命先烈,正是因为他们的前赴后继,才换来了共和国繁荣昌盛的今天。

可是,今天的年轻人他们迷恋的是神曲;追逐的是超女;崇拜的是明星,早已淡忘了这些为新中国而捐躯的英烈。

因此,我觉得有必要向年轻人推荐这本《红岩》,让她们在阅读红色经典作品中被《红岩》精神所感染,被江姐等英雄人物伟大人格所感动,让《红岩》成为我们生命中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成为激励年轻人坚定对党信念最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

红色书籍读书笔记9

《小兵张嘎》中的嘎子这个人物大家一定不会陌生吧他的形象无论在电视上、**上和书籍上都经常会出现。他是中华儿女心中的英雄,更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我不仅看过了《小兵张嘎》这本书,也看了几集关于他的电视连续剧,他的故事让我感动,他的精神让我敬佩。

张嘎子生长在抗战时期,和奶奶相依为命。因为奶奶的原因(奶奶为了掩护八路而壮烈牺牲在日本军的刀下),他痛恨日本人,痛恨他们杀害我们无辜的中国同胞,他要为奶奶报仇,为无辜牺牲的八路和亲人们报仇。他立志要当红军,参加抗日战争。书上主要写了嘎子的机智、勇敢,和红军配合得天衣无缝,救出了老钟叔,最后打倒了日本鬼子。他不仅为奶奶报了仇,而且胜利之后队长为了鼓励他,送给他一把一直以来他梦寐以求的枪的故事。

这本书主要表现了嘎子的机智和勇敢。一个英雄少年的形象。他能想出用柳条绑在小狗“小虎”的尾巴上,然后点燃后使的小狗到处乱窜来分散敌人的注意力,从而使红军安全逃脱;他为了帮助红军解救老钟叔,吸引敌人的视线,在冲锋的时候被子弹把小腿打伤。别看他年纪小,可他却表现出了长于我们孩子所能做到的事情。

嘎子的嘎气、顽皮,这都是一个孩子应有的性格,可他的嘎气和顽皮同样也用在了抗战上面。他的有些点子也是其他孩子所想不到的,有些确实也派上了用场。他表现出了对自己同志的忠诚和热爱,对敌人的轻视和仇恨。嘎子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虽然我们现在不是处于战争时期。我们要学习他的坚强,学习他的勇往直前。

红色书籍读书笔记10

《红色之旅》再次把我带回到上个世纪那腥风血雨的年代:硝烟弥漫于整个大地,国家四分五裂,国恨家仇——那是一段屈辱史!然而,无数仁人志士怀着一颗赤忱的爱国心,为解救人民为解救民族而艰苦探索……在此危难时刻,中国***应运而生,登上历史的舞台,带领中国人民艰苦创业,从此,中国的面貌涣然一新!

在这段跨越时空的旅行中,我看到,从中国***成立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二十八年间,党克服重重困难,在逆境中谋求发展,由五十三人的小党派一跃成为推动中国革命胜利的中坚力量,创造出万里长征等无数震惊万世的奇迹,成为指引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忠实代表,无数惊天地、泣鬼神的感人故事闪耀出璀璨的光芒。

一幕幕;一幅幅;一个个;一处处;一件件……

至此,我似乎已经明白《红色之旅》为何如此振奋人心,我能不被先烈们磐石无转移的赤诚之心为之震撼和感动吗

当我驻足于刘胡兰纪念馆时,刘胡兰气宇轩昂、正气凛然的雕像和“生的伟大,死的光荣”又一次使我们想起这位正值妙龄的少女悲惨而悲壮的命运。时年不足十五岁的***员在敌人的威逼利诱面前不为所动,毅然选取死亡,坦然躺在刀坐上,迎接死亡的到来,但刘胡兰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我个人比较喜欢红色经典的小说,没事的时候也会经常看一些这样的书籍还有**,因为我总觉得这是我们国家诞生的标记,没有这些书籍、影音制品,我们怎样样看到我们国家一步一步的富强所以红色经典是十足的珍贵的。

红色书籍读书笔记600字10篇相关 文章 :

★ 红色经典《红岩》读后感600字5篇

★ 《红岩》读后感初中600字10篇

★ 中学生读红色经典书籍《红岩》读后感5篇

★ 学生读红色经典书籍《红岩》读后感5篇

★ 2022中学生读红色经典书籍《红岩》读后感5篇

★ 红色经典书籍读后感

★ 红日读后感范文600字15篇

★ 红色家书读后感心得体会最新

★ 红色家书读后心得体会精选9篇

★ 读红色经典书籍《红岩》读后感5篇

var _hmt = _hmt || []; (function() { var hm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hmsrc = "https://hmbaiducom/hmjs6732713c8049618d4dd9c9b08bf57682"; var s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script")[0]; sparentNodeinsertBefore(hm, s); })();

尺牍书疏,千里面目

书信,又称手札,书札,古称尺牍,也有形象地称之为来鸿、鸿雁、青鸟、双鲤、红鳞、尺素、裁云等,富有诗情画意。作为人际之间不拘异时异...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