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性的起源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07浏览:1收藏

高性的起源,第1张

  湖南高姓

  唐代宰相高士廉长子、太宗女东阳公主驸马高履行被武则天贬至永州(治今零陵)任刺史。五代高季兴割据湖北江陵一带,建荆南国,自此高姓子孙在两湖一带传衍开来。现代湖南高姓多于元明之交由江西迁来。

  汉寿高氏始迁祖高六郎(名坤)为元朝进士,生于江西吉安永丰县永丰乡丰实里小流保左源上社。汉寿罗坪金境堂《高氏八修族谱》(清光绪二十年重修,1946年重刊)中以春秋齐国文公姜赤之子姜高为一世,以高傒为第三世,谱中所录宋丞相文天祥撰《高氏族谱旧序》说,62世祖高怀德,字少君(按:此说显然有误)迁松江,“高氏之谱牒遂南”。64世祖高可大(名继冲,字绍堂)迁江西临川,又转徙永丰吉水。高六郎为72世,由永丰迁居湖南汉寿,除长子高元后裔居常德府桃源县外,其余三子高亨、高利、高贞后裔均留居汉寿龙邑,自第三世高必达等六人始分为六房,分居罗坪、金手、小江、玉下、倒流、陌阡六村。高贞另有一子迁居安化县泥滩溪。高六郎13世孙高清(号灵山)、高藻(号双溪)于清乾隆十三年(公元1748年)倡议在西关外修建祠堂,同时修纂族谱。明兵部尚书刘大夏所撰《汉寿高氏族谱旧序》还说,宋神宗时人高继兴的后裔迁居东乡嘉林,宋高宗时高善清赴岳阳为官,卸任后迁居章华,族人又有从吉水永丰迁居郎州辰阳的。

  汉寿高氏始祖发派源流总图

  (按:此世系错误甚多)

  1世

  高子—癸受—傒—克—国子—成子—庄子(固)—宣子(黑肩)—文子(文)—昭子(无恤)—柴子—防父(字子孔,子思弟子)—子襄(辨,孟子弟子)—惠—起—鳄—国祥—庆立—至—巩—晖—赀—午—阏—凤—式—颐—文正—彪— —柔—定—大素—崧—瑗—希峤—斌—允—忱—欢—洋—犍—琳—颍—君雅—俭—审行—智周—仲舒—适—郢——│崇武

  │崇文—承简—骈—昂—亿霞—当—彤—延灿—行周—锡—怀德—保寅—继冲(为江西祖,俱载江右老谱)—琼—程—闳—稼—定—应松—兴—六郎 64世

  72世

  六分迁湘始祖发源总图

  高六郎—│元 常德府桃源县

  │享—│必达 罗坪,洪武间迁邑西青泥湖

  │ │必道 金牛

  │ │必通 小江

  │利—│必遴 玉下

  │ │必选 倒流

  │贞—│必造 陌阡

  │ 迁安化县泥滩乡

  衡阳高氏始祖高贤,字尚尊,于元顺帝三十三年(原文如此)由南京凤阳(今属安徽)来湖南长沙任指挥使,因见元朝气数已尽,辞官隐居于湘乡迎水塘。高贤和扬州高明三同时代,应约为高傒68世孙。高贤生3子:可太(名荣受)、深源(名荣清)、海门(名荣宗)。明初,高可太担任千户,由湘乡调任衡阳,迁居衡西永福十七都八区黄龙庙及东田冲。高深源考中进士,官居内阁,后居于衡阳鸡窝山溪田湾。高海门由教授升为银青光禄大夫,后徙居湘潭昌福。此外,还有支派散布于武冈、城步、常德等地。这一系高氏后裔十分兴旺,不仅形成湖南高氏主干,还分迁南方各省,计有四川嘉定府小东方门、顺庆渠县、重庆;湖北勋阳府竹傒县、汉口镇、勋西、宣昌府;广西平乐府、柳州、万山、桂林兴安县西乡六峒牛尿冲;广东;陕西;贵州;云南东州府;江苏南京、仪征十二圩;福建;安徽桐城县青草亍、安化一天门、安化九渡水。在湖南省内更是广布23个市县,计有:耒阳,永州,归阳,祁阳十字塘,宁远,桃源,衡山吴集、草市,湘乡望春二十七都、三十都金银山,宝庆武冈州,攸县,湘阴,湘潭,益阳,郴州,清泉铁关铺、泉溪市、南乡,衡阳,常德,善化,宁乡八尺岭,长沙,常宁,澧州,慈利。(见《湖南高氏五修族谱》,敦睦堂1923年修)

  浏阳善化高氏始祖高文贤原居江苏扬州府泰州凤凰山,为避张士诚之乱,于元至正十三年(公元1353年)迁往江西沪溪;十八年(公元1358年),因陈友谅攻陷龙兴,又迁至吉安府安福县进贤门外黄婆亍井边。高文贤和扬州高明三也是同时代,应约为高傒68世孙。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湖南辰澧一带苗民起事,朝廷派邓愈入湘征讨,高文贤之弟高伏庆作为长沙百户,落籍于旧善化县大江大乇铺。高文贤和二位兄长也由江西来湖南和四弟伏庆相聚,长兄定居于浏阳东乡高坪市,次兄定居于浏阳东乡独石,高文贤则定居于旧善化一都,即民国时期长沙龙潭乡四保江干坪,与浏西靖卫乡柏嘉山隔河相望,子孙分布在江干坪、仙人市、曲田、车马桥、左家冲、连山岭、鹿艺岭,浏西至道乡、涵山、高家段、何家湾,普迹市童家坊等处。至1947年已传20余代,人口近二千。(见《高姓氏族源流》,1947 —1949年,湖南图书馆藏)

  长沙县仁德乡白沙围高氏始祖高子政,原籍江南(今苏南一带),明洪武初进士,也和高明三同时代,应也为68世。曾任西安知府,因升任湖南粮道,迁居湖南,居于长沙县新焕乡乔口,子孙分布于湖南各地,至1947年已传22代,即高傒89世孙。人口约2万7千,(同上)

  新化县亲睦乡舆田村高氏始祖高亿霞,字安民,号开先,原居江西吉安府安福县清化乡六十九都梅溪团忠孝里,其后有三兄弟高江、高亭、高虎,于明正统年间(公元1436—1449年)由江西随军迁湘,开基于新化县城厢镇塔田上渡村、白沙溪、永固乡罗洪村、永安乡田心村、辇溪市、源头湾、亲睦乡南烟村、南烟铺等处。至1947年已传19代,约2千余人。(同上)

  益阳高氏始祖高宗喾(又称辛公三郎)原居江西吉安府泰和县圳上,系五代南平王高季兴后裔,由于灾害和战乱,于元泰定二年(公元1325年)迁居湖南宁乡横塘冲,又由于当地地多人少,于至正二十年(公元1360年)转迁益阳十一里外城山口定居。其后裔分迁宁乡、沅江、华容、湘乡、桃花江、湘阴、常德、吉水、湖北、四川等地。(见《资阳高氏六修族谱》,渤海堂1936年修)高宗喾约高扬州高明三一辈,应为67世。

  宁乡东城高氏始祖高孟宗原姓李,居江西,元至正年间以孝廉起家,历任邑宰、少宰、资政大夫,后弃官隐居湖南攸县,为不受明朝征召,因李氏祖先皋陶出自高阳氏,故改姓高氏,自号“清湘”,迁往岳麓大石潭,子孙分为连、远、通、达、迥、尧六房,散布于两湖、四川各地,后来迥、尧二支绝嗣。(见《沩益高氏六修族谱》,清道光年间修;《沩宁高氏五修族谱》,敦睦堂1926年修)高孟宗也和高明三同时代。

  浏阳焦溪乡高升村高氏始迁祖高辟初生于元至正二十六年(公元1366年),终于明宣德十年(公元1435年),至今已有人口7千以上。高辟初约低高明三一辈。

  浏阳还有一支迁自福建上杭曹田乡的客家高氏,始迁祖为高千二郎第三子万七郎。

  浏阳客家高氏世系

  66世 70世

  一世 五世

  高十郎—│百一郎 │百六郎 │万一郎

  曹田乡 │百二郎—│百七郎 │万二郎 │百九郎 浏阳

  │百三郎 │千二郎—│万七郎—│百十郎 浏阳

  明清以来湖南高姓人物还有,明代宣章高胤先,成化进士,四川参议。清代桃源高陛,临淄知县;沅江高谦,曾为左宗棠幕僚,同治三十三年补阜阳县丞。现代新化高霁,民国时期为少将;桃江高毅,大革命时期为中共益阳县***之一;其弟高梓升为总工程师;其侄高敏为郑州大学古籍研究所所长、教授;桃江高希舜,国画家;桃源高润芝,首都钢铁公司副总工程师;浏阳焦溪乡高升村高家信为广州第一军医大学中医系副教授。

  丁亥,以天平军节度使、蕃汉总管副使、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太傅、兼中书令李嗣源为检校太尉,依前天平军节度使,加实封百户,兼赐铁券;以前安国军节度副使、检校太保、左卫上将军李存乂为晋州节度使、检校太傅;以北京皇城留守、检校太保、左威卫上将军李存纪为邢州节度使,加检校太傅;以蕃汉马步都虞候兼东京马步军都指挥使、检校太保朱守殷为振武节度使,加检校太傅。戊子,以前右龙武军都虞候、守左龙武大将军李绍奇为郑州防御使,以楚州防御使张继孙为汝州防御使。己丑,以振武军节度使、权安义留后、检校太傅、平章事李存霸为潞州节度使,以捧日都指挥使、郑州防御使李绍琛为陕州节度使,以成德军马步军都指挥使、右监门卫大将军毛璋为华州节度使。壬辰,枢密使郭崇韬再上表,请退枢密之职,优诏不允。

 癸巳,诏曰:“皇太后母仪天下,子视群生,当别建宫闱,显标名号,冀因称谓,益表尊严,宜以长寿宫为名。”枢密使郭崇韬奏时务利便一十五件,优诏褒美。甲午,奚王李绍威、吐浑李绍鲁皆贡驼马。丁酉,以武安军衙内马步军都指挥使、昭州刺史马希范为永州刺史、检校太保。癸卯,以光禄大夫、检校左仆射、行太常卿李燕为特进、检校司空,依前太常卿;以御史中丞李德休为兵部侍郎;以吏部侍郎崔协为御史中丞。

 三月甲辰,故河阳节度使王师范赠太尉。乙巳,以沧州节度使、检校太傅、同平章事符习为青州节度使,以北京衙内马步军都指挥使、右领军卫大将军李绍斌为沧州节度使。镇州奏,契丹犯塞,诏李嗣源率师屯邢州。丙午,以荆南节度使、守中书令、渤海王高季兴依前检校太师、兼尚书令,封南平王;以幽州节度行军司马李存贤依前检校太保,为幽州节度使。中书门下上言:“近以诸州奏荐令录,颇乱规程,请今后节度使管三州已上,每年许奏管内官三人;如管三州已下,只奏两人。仍须课绩尤异,方得上闻。防御使止许奏一人,刺史无奏荐之例。”从之。己酉,以太子少保李琪为刑部尚书

 庚戌,幽州奏,契丹寇新城。是日,诏:“诸军将校,自检校司空已下,宜赐叶谋定乱匡国功臣。自检校仆射、尚书、常侍及谏议大夫,并赐忠果拱卫功臣。初带宪衔者,并赐忠烈功臣。节级长行,并赐扈跸功臣。”中书门下上言:“州县官在任考满,即具关申送吏部格式,本道不得差摄官替正官。”从之。(《五代会要》:同光二年,中书门下奏:“刺史、县令有政绩尤异,为众所知;或招复户口,能增加赋税者;或辨雪冤狱,能拯人命者;或去害物之积弊,立利世之新规,有益时政,为众所推者,即仰本处逐件分明闻奏,当议奖擢。或在任贪猥,诛戮生灵,公事不治,为政怠惰,亦加惩罚。其州县官任满三考,即具关申送吏部格式,候敕除铨注,其本道不得差摄官替正授者。”从之。)有司上言:“皇帝四月一日御文明殿,受册徽号,合服衮冕,御殿前一日,散斋于内殿。”从之。是日,李嗣源上表乞退兵权,诏不允。是时伶人景进用事,阉官竞进,故重臣忧惧,拜章请退。癸丑,左谏议大夫窦专上言:“请废租庸使名目,事归三司。”疏奏不报。唐州奏,木连理。诏:“先省员官,除已别授官外,其左散骑常侍李文矩等三十人却复旧官,太子詹事石戬等五人宜以本官致仕,将作少监岑保嗣等十四人续敕处分。”丙辰,责授莱州司户郑珏等一十一人并量移近地。尚书户部侍郎、知贡举赵颀卒,以中书舍人裴皞权知贡举。禁用铅锡钱。

 丁巳,中书门下奏:“懿祖陵请以永兴为名,献祖陵请以长宁为名,太祖陵请以建极为名。”从之。淮南杨溥遣使贡贺郊天礼物。(《十国春秋·吴世家》:王遣右卫上将军许确进贺郊天银二千两、锦绮罗一千二百匹、细茶五百斤、象牙四株、犀角十株于唐。)戊午,诏应南郊行事官,并付三铨磨勘,优与处分。己未,以大理卿张绍珪充制置安邑、解县两池榷盐使。幸左龙武军,以皇子继岌代张全义判六军诸卫事故也。癸亥,以彰武、保大等军节度使、北平王高万兴可依前延州鄜州节度使、检校太保、兼中书令、北平王。甲子,幸东宅。

 夏四月己巳朔,帝御文明殿,具衮冕,受册尊号曰昭文睿武至德光孝皇帝。壬申,以成德军节度行军司马、权知府事任圜为检校右仆射、权北面水陆转运制置使。甲戌,以顺义军留后华温琪依前检校太保,充留后。乙亥,以天策上将军、武安等军节度使、守太师、中书令、楚王马殷可依前守太师,兼尚书令。诏在京诸道节度使、刺史、令各归本任。丁丑,以前幽州节度使、内外蕃汉马步总管、检校太师、兼中书令李存审为宣武军节度使,余如故。

 己卯,帝御文明殿,册魏国夫人刘氏为皇后。庚辰,赐霍彦威姓,名曰绍真。癸未,以宋州节度使李继安依前检校太尉、同平章事、宋州节度使;以许州节度使李继冲依前检校太尉、同平章事、许州节度使;以襄州节度使孔勍依前检校太傅、同平章事、襄州节度使。甲午,以枢密副使、通议大夫、行内侍省内侍宋唐玉为左监门卫将军同正,依前枢密副使;以内客省使、通议大夫、行内侍省内侍杨希朗为右监门卫将军同正,依前内客省使:并赐推忠匡佐功臣。车驾幸龙门。丙戌,回鹘遣使贡方物。己丑,以夏州节度使李仁福依前检校太师、兼中书令、夏州节度使,封朔方王;以朔方、河西等军节度使韩洙依前检校太傅、兼侍中,充朔方、河西等军节度使,灵、盐、威、警、雄、凉、甘、肃等州观察使。辛卯,以宣徽南院使、判内侍省、兼内局、特进、左监门将军同正李绍宏为右领军卫上将军。癸巳,以静江军节度使、扶风郡王马宾为检校太师、兼中书令,依前静江军节度使;以朗州节度使马希振为检校太傅、兼侍中,依前朗州节度使。凤翔节度使、秦王李茂贞薨。

 丙申,潞州小校杨立据城叛,以李嗣源为招讨使,陕州留后李绍真为副,率师以讨之。

前言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作过一首有关隐士的诗,诗中明确告诉了我们,中国古代文人因为隐居方式的不同,大体分为三种隐士。 《中隐》(节选) 大隐住朝市,小隐入丘樊。 丘樊太冷落,朝市太嚣喧。 不如作中隐,隐在留司官。 似出复似处,非忙亦非闲。 白居易告诉我们,隐于「 ”丘樊”,即选择隐居在山水田园之间的隐士,为小隐;隐于「 ”留司官”,即选择隐居在清水衙门的隐士,为中隐;隐于「 ”朝市”,即选择隐居在朝堂或者闹市的隐士,为大隐。 羚羊今天要为诸位看官讲述的这位五代十国时期的奇人梁震,就是一位大隐士。 梁震,隐居在南平国的朝堂之中,他终其一生都没有担任过南平国的任何官职,却被南平王高季兴尊称为「 ”前辈”,奉为南平国上宾,一切待遇等同于南平国宰相,时人称之为「 ”白衣卿相”。 梁震以隐士之身,却在南平国做到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而且在高季兴死后,他的儿子高从诲继位,梁震依然优哉游哉地在南平国安享晚年,号「 ”荆台隐士”得以善终,真可谓是一代传奇。 那么问题来了,在五代十国这样风云诡谲的黑暗乱世之中,梁震是怎么做到功名与安康同享,厚禄与逍遥齐飞的呢? 诸位看官不要着急,且听羚羊娓娓道来。 半路隐士 梁震,是蜀中邛州人(今四川省邛崃市),祖上未有显赫之人,于唐昭宗乾宁年间,梁震进士及第,官至工部侍郎,光宗耀祖。可惜不久之后,唐昭宗被杀,朱温开启了篡唐建梁的进程。梁震不愿为朱氏后梁王朝效力,于是辞官,打算回蜀地归隐。 晋梁争霸使由关中入蜀的道路断绝,梁震为了远离战祸,无奈只有绕道从荆南顺长江回蜀地,结果在路过江陵时,被求贤若渴的后梁荆南节度使高季昌强行留在了江陵城中。 高季昌就是高季兴,五代十国中南平国的开国国主,初代南平王。他后来为了避讳李存勖爷爷李季昌的名讳而改名高季兴。为了方便阅读,咱们还是以他耳熟能详的名字高季兴来称呼他吧。 这高季兴呢,也是后梁名将天团中的一员,但他出身相当卑微,他早年间是给汴州富豪李让做奴仆的。朱温被唐僖宗封为宣武节度使就镇汴州后,李让非常识时务,经常给朱温提供财政资助,朱温大喜便收这李让为义子,改名朱友让(朱温有四个义子,文谦恭让,这朱友让排第四)。 高季兴因为经常陪着朱友让出入,因此被朱温得见,朱温眼光毒辣,认为高季兴是个人才,让朱友让收高季兴为养子,这下高季兴顺其自然的成为了朱温的养孙(唤作朱季昌)。这之后他一边学骑射,一边在干爷爷朱温麾下任职牙将,慢慢积攒军功,最后做到了指挥使,但一直未在军中显名。 《新五代史•南平世家传》:「 ”高季兴,本名季昌,避后唐献祖庙讳,更名季兴。季兴少为汴州富人李让家僮。梁太祖初镇宣武,让以入赀得幸,养为子,易其姓名曰朱友让。” 《旧五代史•世袭列传》:「 ”梁太祖尝见季兴于仆隶中,其耳面稍异,命友让养之为子。梁太祖以季兴为牙将,渐能骑射。因冒姓朱氏,补制胜军使,迁毅勇指挥使。” 直到朱温准备放弃攻打岐王李茂贞的时候,高季兴迎来了自己前半生的高光时刻,他力谏干爷爷朱温应该持续攻打凤翔,他笃定岐王李茂贞不过是强弩之末。 朱温 孙子的豪言壮语感动,于是决定继续攻打凤翔,结果岐王李茂贞果然如高季兴所说,坚持不住,主动与朱温议和。 李茂贞答应朱温放了唐昭宗,于是朱温得偿所愿,带着唐昭宗安全迁往洛阳。高季兴因此显名,被封为迎銮毅勇功臣,朱温还钦赐他恢复高姓。后梁建国后,高季兴被任命为荆南节度使,坐镇江陵城(今湖北省荆州市)。 《旧五代史•世袭列传》:「 ”唐天复中,昭宗在岐下,梁祖围凤翔日久,众议欲班师,独季兴谏止之,既而竟迎昭宗归京,以季兴为迎銮毅勇功臣梁祖令复姓高氏,擢为荆南兵马留后。开平元年,拜季兴节度使。” 当时的荆南久经战火,十个州府中只有江陵一个州城保全,是个彻头彻尾的烂摊子,但高季兴胸怀大志,求贤若渴,打算恢复荆南往日的繁荣。这个时候刚好梁震打江陵城路过,高季兴早就听闻过梁震的名声,于是对梁震百般礼遇,还打算任命他为判官。 梁震心高气傲,就是因为看不起朱温篡唐建梁之举,才辞官做隐士的,这高季兴还给朱温当过干孙子,梁震更瞧不上他,他许诺的官职,梁震直接拒绝。 但是梁震清楚,荆南百废待兴,高季兴正值用人之际,断不会轻易放他走,万一恼怒了他,有可能自己遭受杀身之祸,更何况自己如能协助高季兴治理好荆南十州,也不算辱没自己。于是梁震对高季兴提出了自己留在荆南的条件。 《十国春秋•荆南卷•梁震传》:「 ”吾本山野鄙夫也,非有意于爵禄,若公不以孤陋,令陪军中末议,但白衣从事可矣。” 白衣从事,就是白身,不任职,梁震的意思就是只做荆南节度使府上的宾客,以宾友的身份帮助高季兴,但不担任任何官职,永远是客居。结果这高季兴是真的诚心礼贤,毫不犹豫非常爽快地答应了梁震的条件。 自此梁震在荆南扎下根,梁震自称「 ”前进士”,却自由自在地出入高府,他依然守着唐朝进士的身份,保持着那份高傲与荣耀。 《十国春秋•荆南卷•梁震传》:「 ”震常出入高氏门中,自称‘前进士’。” 无独有偶,逃离中原的文人不止梁震一个人,高季兴于是依葫芦画瓢,按照礼遇梁震的方法,还留住了司空熏、王保义等人,组建了荆南宾客智囊团。这些宾客与荆南的武将们一起辅佐高季兴,在他们的努力下,荆南蒸蒸日上,恢复了战火前的繁荣,梁震也更加安稳无忧地隐居于荆南。 《新五代史•南平世家传》:「 ”荆南节度十州,当唐之末,为诸道所侵,季兴始至,江陵一城而已,兵火之后,井邑凋零。季兴招缉绥抚,人士归之,乃以倪可福、鲍唐为将帅,梁震、司空熏、王保义等为宾客。” 先见之明 乱世多变,好日子总是很短暂的。 在朱温被亲儿子朱友珪弑杀后,高季兴就明白后梁王朝时日无多,于是开始在荆南招兵买马、修筑防御工事以备不测。当后梁末帝朱友贞即位时,荆南已经成为后梁王朝在南方的第一大藩镇,为安抚这一方雄藩,高季兴被朱友贞封为渤海王。 在高季兴和平治理了荆南17年后,后梁被李存勖所灭,随后李存勖迁都洛阳,建立后唐王朝,天下易主。 称帝后的李存勖发布诏令,要求各地藩镇前往洛阳朝贡觐见。高季兴害怕自己不去洛阳的话,李存勖就会率军南下,于是打算动身前往洛阳,以司空薰为首的荆南众臣都觉得高季兴说的在理,唯独梁震一人公然反对。 《新五代史•南平世家传》:「 ”梁亡,唐庄宗入洛,下诏慰谕季兴,司空薰等皆劝季兴入朝京师,独梁震以为不可。梁震曰:‘梁、唐世为仇敌,夹河血战垂二十年,今主上新灭梁,而大王梁室故臣,握强兵,居重镇,以身入朝,行为虏尔。” 梁震这段话是什么意思呢,咱们简略来说就是你高季兴作为后唐宿敌朱温手下的一名旧将(其实含沙射影,你曾是朱温的干孙子),李存勖会恨屋及乌,对你痛下杀手的,所以不要去洛阳以身涉险。结果呢,高季兴没有听从梁震的劝告,执意前往洛阳。 到达洛阳后,李存勖这个家伙果然如梁震所说,起了杀机,打算借机将高季兴软禁。最后是李存勖的谋臣郭崇韬说了一番话才打消了李存勖的念头,郭崇韬劝谏说高季兴是第一个来洛阳觐见的藩镇节帅,德行无亏,如果强行将他留下,那就会因为留他一人,而使得四方藩镇离心,得不偿失。 《新五代史•南平世家传》:「 ”季兴不听,留其二子,以骑士三百为卫,朝于洛阳。庄宗果欲留之,郭崇韬谏曰:‘唐新灭梁得天下,方以大信示人,今四方诸侯相继入贡,不过遣子弟将吏,而季兴以身述职,为诸侯率,宜加恩礼,以讽动来者。而反縻之,示天下以不广,且绝四方内向之意,不可。’庄宗乃止,厚礼而遣之。” 高季兴从洛阳出来后,马不停蹄向着荆南的方向进发。恨意涌上心头,李存勖又后悔了,密诏襄州刺史刘训在中途除之。高季兴归心似箭,而且留在襄州时,突然心血来潮,预感到了大难将至,这高季兴果然有鸿运福通,命中注定成王,管他三七二十一,高季兴非常果决地带着卫士直接杀出关去,打了个后唐守军措手不及。 在他出关后,李存勖的密诏才到达襄州,这真是千钧一发,再晚一步,高季兴就要身首异处了。 高季兴回到荆南后,抓住梁震的双手感激道,真后悔当初没有听您之言,我差点就回不来了啊。 梁震因这孤独的先见之明,从此在高季兴心中的分量也自然而然地水涨船高。 《新五代史•南平世家传》:「 ”季兴已去,庄宗心悔遣之,密诏襄州刘训图之。季兴行至襄州,心动,夜斩关而出。已去,而诏书夜至。季兴归而谓梁震曰:‘不听子言,几不免。’” 智退后唐 高季兴回到江陵城中彻夜难眠,一想到差点被李存勖整死,就愤懑不已,于是决定不向后唐称臣,并命令梁震修国书一封发往洛阳,明言荆南要与后唐隔长江为界。 这回以司空薰为首的荆南众臣又都觉得高季兴说的在理,支持荆南与后唐断绝往来,这回又是梁震一个人独自反对,梁震对高季兴说,大王如果执意这样做,必定会引来后唐大军的征伐。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高季兴忘了上次自己没有听梁震的话差点没回来的事情,还是选择相信司空薰等人的话,下令与后唐断交,典型的好了伤疤忘了疼。果不其然,这封国书递交到李存勖手里后,李存勖大怒,下令后唐大军开拔荆南。 旬日之内,后唐大军兵临江陵城下,此时高季兴正打算率军出城与后唐军开战时,神情严肃的梁震来到了高季兴的面前,第三次对他进行孤独地劝谏。 梁震说:「 ”为大王计得,莫若致书于主帅,且以牛酒为献,然后上表自劾,如此则庶几可保矣。不然,则非仆之所知也。”(《十国春秋•荆南卷•梁震传》) 「 ”不然,则非仆之所知也”,这句话看似平淡,实则暗藏讥锋,梁震如此聪敏之人,怎会不知,而且梁震自诩「 ”前进士”,往日高傲无比,此时却自称「 ”仆”,况且这「 ”仆”字,对于高季兴来说是生平最刺耳的字眼。 「 ”事出反常必有妖”,这反常之语,让高季兴振聋发聩,凝望着神情严肃的梁震,高季兴终于回想起了梁震之前对自己两次孤独的劝谏,全都言中。思虑过后,高季兴这回终于放弃了自己的坚持,采纳了梁震的谏言,一切按照梁震说的去办。 一切又如梁震所料,高季兴低声下气地犒劳后唐军队后,后唐军果然没有攻打江陵城。然后高季兴上表自劾,又上贡了些财物,李存勖在洛阳看到高季兴跪舔臣服自己的表章时,乐开了花,当即就下令后唐军班师回朝了。 第二年,李存勖还特意诏封高季兴为南平王, 尚书令,十国中的南平国因此得名,高季兴至此闻名天下。 梁震三次孤独的劝谏,无一不中,让高季兴终于认识到梁震之谋远在司空薰等人之上,从此高季兴对梁震毕恭毕敬,不敢直接称呼他的名讳,而是尊称梁震为「 ”前辈”,意与梁震自称的「 ”前进士”相对应。 佐治南平 被南平王高季兴尊称为「 ”前辈”的梁震,终于在南平找到了强烈的归属感,于是他尽心尽力帮助高季兴佐治南平国,而且高季兴对梁震极其信任,什么事情都让他放手去做,因此南平国所有的军政要务和总体规划,大都是出于梁震之手。 梁震没有辜负所学,也没有辜负所望,南平国在他的治理下,虽地狭兵寡,却民殷国富,梁震也因此被时人称为「 ”白衣卿相”、「 ”赛李泌”、「 ”海内大隐”,誉满天下;也被网友们妙称为「 ”南平首席智囊”,闻名五代十国。 公元929年,高季兴病故,他在位22年,梁震也平安辅佐了他22年。 相比李存勖的谋臣郭崇韬被猜忌而死,梁震是幸运的。 高季兴终其一生,从来没有对梁震起过祸心,在五代十国这个风云诡谲的黑暗乱世之中,两人携手走过了彼此人生中最精彩的22年光阴,为南平王与白衣卿相的故事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令人称奇不已! 梁震也活出了中国古代文人理想的样子,被后世文人羡慕不已。 大隐士是古代中国文人既要治国平天下,又甘于淡泊名利之复杂心态的外化。 治国平天下的机会的获得,意味着文人自身理想的实现或部分实现,而淡泊名利,又是文人求得全身远祸的最好途径。 而且相较于居于山水田园的小隐,隐于朝堂的大隐能够为文人的生活提供强有力的保障;相较于隐居清水衙门的中隐,隐于朝堂的大隐有着可以帮助文人实现其治国平天下理想的坚实平台。 因此历朝文人对于大隐士都向往不已,但是历朝历代能显名又善终的大隐士屈指可数,在乱世中的大隐士更是寥寥无几,但并非没有,你瞧这不,梁震这人他全部都占了,所以他怎能不让后世文人羡慕呢? 隐士归宿 话说高从诲继承了父亲高季兴的王位,成为了二代南平王。 梁震认为他生于富贵,担心彼此之间不能互相理解,于是请求隐居监利(今湖北监利县),自称荆台隐士,这是从大隐回归小隐,去往山水田园了。 但尽管如此,他的生活待遇却不仅不同于那些小隐之人,还超过了隐于清水衙门的中隐之士。 首先,高从诲专门为他造了华丽的荆台道院,吩咐下人为他准备一切高规格的吃穿用度; 其次,高从诲还常常去看望他,以致于地方官员对梁震隐居之所周围田地都是重点关注; 再次,高从诲,对于梁震一年四季的赏赐也非常丰厚,逢年过节还额外增加赏赐的额度; 唯其如此,梁震才可能过上逍遥若仙般的隐居生活,梁震也终老于那华丽的荆台道院中。 在文章的最后,我们用梁震传世的诗句,来结束他传奇的一生吧。 荆台道院(唐•梁震) 桑田一变赋归来, 爵禄焉能浼我哉。 黄犊依然花竹外, 清风万古凛荆台。 感谢您的阅读、点赞、转发、评论与关注,我是羚羊飞渡,中简堂历史文化交流群领头羊,擅长隋唐五代史与网文小说创作。中正简素,立志弘扬历史文化,羚羊挂角,多元角度解读历史

出自姬姓,分为三支:

其一为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后裔。据《通志·氏族略》及《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春秋时毕公高裔孙毕万自毕国出奔至晋,为司徒,并被分封于魏,公元前225年魏国为秦所灭,其子孙四散,因是王者之后,遂姓王。

其二源于太子晋。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周灵王的太子姬晋因直谏被废为庶人,其子宗敬(字荣,世以字行,故称王荣)为司徒,其后人由洛阳迁居于太原、琅邪,遂有太原王氏和琅琊王氏。

其三为周平王太孙姬赤之后。周平王死后,太孙赤继位,但不久即被推翻,不得已出奔晋国。其子孙也因是王族,改姓王,是为山西王氏。 出自妫姓,齐王田和后代。

公元前404年,田和废齐自立国君,将姜姓齐国改为田姓齐国,后来齐国被秦国所灭,国灭后齐王建居共(今河南辉县),生有三子:田升、田桓、田珍(一作田轸)。田升生田安,田安被西楚霸王项羽封为济北王,西楚灭亡后,田安失去王位。其子孙为纪念这一时辉煌,改姓王,是为河南王氏。 出自子姓,殷商王子比干之后。

据《通志·氏族略》所载,殷商王子比干(商纣王叔父)因屡次劝谏纣王,被剖心而死。比干被杀后,葬在当时的国都朝歌(今河南卫辉北)附近,子孙世代为他守陵,并改王为氏以纪念。。 他族改姓或赐姓。

公元8年12月,王莽建立新朝,始建国二年(公元10年)下诏说:“明德侯刘龚、率礼侯刘嘉等凡三十二人皆知天命,或献天符,或贡昌言,或捕告反虏,厥功茂焉。诸刘与三十二人同宗共祖者勿罢,赐姓曰王。”五代时,幽州人刘去非追随刘守奇在后梁政权中任河阳行军司马,李存勖攻破后梁河洛地区,刘去非投奔后梁荆南兵马留后高季兴,后唐建立,高季兴表示归顺,刘去非因曾与李存勖作对,为保护自己改姓王,名保义。北朝时,西域胡人支颓褥迁居到新丰(今陕西临潼东北),不久即死去,他的妻子带着儿子支收又嫁给北周王粲,支收改姓王,儿子即隋朝末年一度称帝的王世充。明朝汀州府(今福建长汀)经历王得仁,其家本姓谢氏,“父避仇外家,因冒姓王氏”。明朝都御史王一鹗本姓杨,大理评事王大崇本姓孙,都改姓王。 少数民族改姓王氏。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下令迁到洛阳的鲜卑人一律把籍贯改为河南洛阳,姓氏改为汉姓,可频氏改为王氏。隋唐之际羌族钳耳宗、钳耳干兄弟,在隋炀帝大业年间“以王后兄弟并改姓王氏。”营州地区高句丽人改姓王氏在北朝至隋唐屡见不鲜。如《周书》卷二十《王盟传》记载:“王盟字子仵,明德皇后之兄也。其先乐浪人”。《旧唐书》卷一百一十《王思礼传》记载:“王思礼,营州城傍高句丽人也”。同书卷一百六《王毛仲传》载,霍国公王毛仲“本高句丽人也”。唐高宗总章元年(668年)设立安东都护府,所辖回纥人中有姓阿布思的,是回纥大姓之一,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安东都护府被取消,阿布思姓中一个叫五哥之的人投到成德节度使李宝臣帐下,被裨将王武俊收为养子,从此改姓王氏。匈奴是中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后,在与汉族交往中也有不少把姓氏改成王姓。契丹人建立辽国,皇室耶律氏也有很多人改姓王氏。另女真、蒙古、满等少数民族在长期与汉人接触过程中也有许多改姓王氏。

后唐(923-936)

庄宗,李存勖 923-925在位

明宗,李亶 926-933在位

闵帝,李从厚 934-934在位

末帝,李从珂 934-936在位

唐朝灭亡于公元907年,朱温(又名朱全忠)建立后梁,史称后梁太祖

唐朝前期经济繁荣,社会安定,国力强盛,出现了“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的繁荣景象,以至达到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局面。但到了后期,政治腐败,各种社会矛盾尖锐,以安史之乱为转折点,唐朝走向了衰落。在衰落过程中,地方上的藩镇割据、中央的宦官专权进一步削弱了唐朝的统治,到了末年,经过农民战争的沉重打击,唐王朝奄奄一息,直到907年被灭亡。

唐朝灭亡的原因:

黄巢起义后,唐朝已名存实亡。是时“郡将自擅,常赋殆绝;藩镇废置,不自朝廷”。而“王室日卑,号令不出国门”。唐朝成了个空壳。藩镇经过农民起义的打击和相互攻战、并吞,只剩下十几个。

势力较强的,在北方有:河南的宣武节度使朱全忠(即朱温),山西的河东节度使李克用,陕西的凤翔节度使李茂贞,河北的卢龙节度使刘仁恭。南方有:浙江的镇海节度使钱镠,江苏的淮南节度副大使杨行密,四川的西川节度使王建。这些节度使中,又以朱全忠、李克用最强。

龙纪元年(889年),朱全忠打败河南的秦宗权后,势力大增,光化三年(900年)又打败刘仁恭,“河北诸镇皆服于全忠”。朱全忠与李克用为扩大地盘、控制唐朝皇帝,连年攻战,天复二年(902年),朱全忠打败李克用,一时称雄北方。

唐朝小朝廷,宦官与朝官的斗争不息,天复元年(901年),宦官韩全海勾结凤翔节度使李茂贞,宰相崔澈勾结朱全忠,互相斗争。天复三年(903年),朱全忠打败李茂贞,控制了唐昭宗,崔胤引朱全忠入京,杀宦官数百人,只留下品低幼弱者30人以备洒扫,宦官势力被根除。

天佑元年(904年),朱全忠又杀宰相崔胤,逼唐昭宗迁都洛阳。这年八月,杀唐昭宗,立其13岁的第九子李祝(chù,怵)为傀儡皇帝,即哀帝。第二年,朱全忠又杀宰相崔枢、崔远等朝士30余人,投尸黄河,以减少他代唐称帝的阻力。天佑四年(907年),朱全忠废唐哀帝,自立为帝,国号梁(史称后梁)。至此,经21 帝,历时290年的唐朝灭亡了,历史进入了五代时期。

荆南又称南平、北楚,高季兴所建,为五代十国时期十国之一。都荆州,辖荆、归(今湖北秭归)、峡(今湖北宜昌)三州。

  高季兴原名高季昌,陕州峡石(今河南三门峡东南)人,因避后唐庄宗祖父李国昌的名讳,改为季兴。他幼年为汴州商人李七郎家奴,后李七郎被朱全忠收为义子,是为朱友让,而高季兴又被朱友让收为义子。季兴初为亲兵,后为牙将,因破凤翔有功,迁为颍州防御使。及公元九○七年朱全忠称帝,以高季兴任荆南节度使。这时,所谓荆南只存荆州一州,其它如归、峡、夔、忠、万、澧等州,都已为其它割据势力所夺。由是高季兴遂招集流散兵民,网罗士人,加上唐末进士梁震等人的辅佐,积蓄力量,准备割据。公元九一四年,后梁封高季兴为渤海王。及后唐灭梁,高季兴又向后唐称臣,九二四年,被后唐封为南平王。后唐灭前蜀以后,高季兴得到了归、峡二州。他本欲夺取夔、忠、万等州,终不敌后唐而作罢。荆南虽地狭兵弱,但却是南北的交通要冲。其时南汉、闽、楚皆须向梁称臣,而每年贡奉均假道于荆南;因此高季兴便邀留使者,劫其财物。至南汉、闽、楚各称帝后,高氏又贪其赐与,亦所向称臣,由是被诸国视为“高赖子”。公元九二九年,高季兴死,后唐明宗追封他为楚王,故南平又称“北楚”。其子高从诲继立,后经高保融、高保勗,直到第五主高继冲,于九六三年亡国。由高季兴担任节度使至荆南亡国,前后历五十七年。

高性的起源

  湖南高姓  唐代宰相高士廉长子、太宗女东阳公主驸马高履行被武则天贬至永州(治今零陵)任刺史。五代高季兴割据湖北江陵一带,建荆南国...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