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长征前的主要领导人中,李德是哪国人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07浏览:3收藏

红军长征前的主要领导人中,李德是哪国人,第1张

奥地利人

李德(1900~1974),共产国际派驻中国的军事顾问,奥地利人。1900年9月28日生于德国慕尼黑,1974年8月15日卒于柏林。原名奥托·布劳恩。笔名华夫。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参加德国***。1918年参与创建巴伐利亚苏维埃。1926年被德国政府逮捕监禁。1928年越狱逃往苏联,入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1932年春毕业后,进入共产国际东方部工作,因与王明较熟,被苏联红军总参谋部派往中国东北收集日军情报。1933年9月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军事顾问。在指挥红军作战中推行“左”倾冒险主义的战略战术,反对游击战,使红军第五次反“围剿”遭致失败。红军长征开始时,是军事最高领导三人团成员之一。1935年1月,在遵义会议上被撤销指挥红军的权利。后随红军长征到达陕北。抗日战争初期,任中共中央军委军事研究编委会主任,延安抗日军政大学教授。1939年夏去莫斯科。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曾加入苏联红军。1941至1948年在克拉斯诺戈尔斯克任教。1949年回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定居,潜心著译。1964年任德国列宁著作德文版主编。对中国革命历史事实有一定程度的歪曲。

1、突出重围:

1934年10月,闽浙赣苏区围剿已经进行了四年,在王 明错误指挥下,敌人步步紧逼。广昌失守、万年亭失守、驿前失守、石城失守,敌人已经逼近了瑞金。

2、绚丽之梦:

1930年8月,中国工农红军开辟以瑞金为中心的根据地。红一方面军发展到拥有一、三、五、七、八、九军团,约127万人。

3、十送红军:

1934年10月,江西瑞金红军反围剿失利,红军主力86万人被迫长征。地方部队16万人,留在苏区,苏区百姓依依不舍,送别红军。

4、路在何方:

1934年11月 粤北与湘南,长征前夕,粤系军阀陈济棠命令军队放开防线,红军突破粤军封锁线,长征开始。

5、山河苍茫:

1934年12月 湘西与豫西。

6、橘子红了:

1934年11月湘南事件。

7、血漫湘江:

1934年11月27日至12月1日,红军在湘江上游广西境内的兴安县、全州县、灌阳县,与敌军苦战五昼夜,最终从全州、兴安之间强渡湘江,突破了敌军的第四道封锁线,粉碎了蒋围歼红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

湘江战役是红军突围以来最壮烈、最关键的一仗。 红军虽然突破了第四道封锁线,但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渡过湘江后,红军已由出发时的86万人锐减到3万人。

8、恭贺新年:

1935年1月1日,红军突破乌江江界河,乌江战役打响。至1月3日,红军主力部队以较小伤亡,取得突破乌江的伟大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妄图凭借乌江天险堵截红军于南岸并予以彻底消灭的黄粱美梦,使红军从此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

9、夜郎之月:

遵义会议是在红军第五次反“围 剿”失败和长征初期严重受挫的情况下,为了纠正“左”倾 错误而召开的。

这次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党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10、残阳如血:

二渡赤水后,敌人调集大军企图歼灭红军。2月26日,红军主力在娄山关及其以南击溃王家烈部,攻占板桥,残敌向遵义逃跑。

27日,红1、红3军团乘胜追击,在遵义以北击溃敌3个团的阻击,28日凌晨再占遵义。接着于遵义以南忠庄铺击破敌吴奇伟纵队两个师的进攻,歼其第59师大部,重创第93师,战役结束。

11、巴山蜀水:

1935年4月 川北、湘西与陕南。

12、金沙水畔:

1935年5月,金沙江位于长江的上游。红军到达金沙江后,先后找到七条船并控制了皎平渡两岸渡口。红军主力就靠这7只小船从容地过了江。两天以后,敌人的追兵才赶到南岸。红军主力早已渡过金沙江。

13、喜极之泪:

红军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克服重重困难,翻越终年积雪、空气稀薄的大雪山--海拔4000多米的夹金山。

红四方面军正分路西进,先头部队攻占懋功(今小金),一部前出达维。12日,红一军先头部队和红四军一部在达维会师。

14、黑暗时刻:

1935年8月红军穿越草地,是中外军事史上的一大奇迹。渡过松潘草地所遇到的困难难以想象,饥饿、寒冷,以及布满鲜花的泥沼,它超越了人体所能承受的极限。

但是,面对死亡的威胁,红军指战员始终保持高昂的激情,他们依靠积极乐观的革命精神,依靠坚忍不拔的钢铁意志,依靠对理想信念的执著追求,将困难和艰险甩在身后,前仆后继,一往无前,用热血和生命在亘古荒原上奏响了一曲团结奋斗、视死如归的壮丽凯歌。

15、北斗高悬:

1935年九月红一方面军率领8000人脱离张国涛秘密北上。同月红二十五军到达陕甘苏区的永坪镇,次日同红军第26、第27军会师,红二十五军结束长征。

16、天高云淡:

1935年10月,红一军翻越六盘山之后到达吴起镇,10月19日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此次会师,标志着红一军长征结束。

17、北上北上:

1936年1月 湘西与川北。

18、江山多娇:

1936年10月10日,红一、红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10月22日,红一、红二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至此,红军长征胜利结束。

王树增所著的《长征》以严肃的历史责任感记述了长征这一人类历史上的惊人壮举,是迄今为止最为全面、生动、动情的长征纪实作品。 

扩展资料:

王树增的《长征》这部作品历时六年、精心打造的巨著《长征》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从人类文明发展的高度重新认识了长征的重要意义,是红军长征 70 年以来,第一 部用纪实的方式最全面的反映长征的文学作品;

作品以客观、真实的态度叙述历史,并以宏大、厚重的笔触展开这一考验人类意志的大规模转移。红军转移的浩大场面,在作品中得到真实而翔实地再现,令人震动和感慨。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作者赋予了长征以崭新的认知高度——长征是中国贡献给世界的最壮丽的英雄主义史诗,长征给予人类的精神财富是走向理想所必需的永不磨灭的信念。

作者激情澎湃的记述做到了这一点,这是过去所有记述长征的文学作品所从未具有的。作者王树增查阅了大量的史料, 实地采访了许多 老红军战士,书中的许多重大事件和资料都是首次披露;

在书中,作者弘扬了长征体现出来 的国家统一精神和不朽的信念力量;此外,作者还讲述了在这一伟大壮举许多感人小事,让 我们通过丰富的细节更加亲近地去接触长征的历史。

展现长征是一部伟大的革命英雄主义史诗。它向全中国和全世界宣告,中国***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

记述在长征征途上,武器简陋的中国工农红军所面对的,往往是装备了飞机大炮的数十倍于己的敌人。年轻的红军官兵能在数天未见一粒粮食的情况下,不分昼夜地翻山越岭,然后投入激烈而残酷的战斗,其英勇顽强和不畏牺牲举世无双。

在两万五千里的路途上,平均每三百米就有一名红军牺牲。世界不曾有过像中国工农红军这样的部队,官兵军装是一样的,头上的红星是一样的,牺牲时的姿态也是一样的。

在中国工农红军中,无论是政治和军事精英,还是不识字的红军战士,官兵如同一人的根本是他们都坚信自己是一个伟大事业的奋斗者,他们都坚信中国革命的队伍“杀了我一个,自有后来人”,他们激情万丈、前赴后继、视死如归,决心为每一个红军所认同的理想牺牲生命。

表达红军长征,铸就了不畏艰难,不怕牺牲的长征精神,长征精神,是中国***人和人民军队革命风范的生动反映,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的集中展示,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长征精神为中国革命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

红军长征转战十四个省,历经曲折,战胜了重重艰难险阻,保存和锻炼了革命的基干力量,将中国革命的大本营转移到了西北,为开展抗日战争和发展中国革命事业创造了条件。

从1934年开始到1936年结束的长征,他们突破几十万敌军的包围封锁,唱响战略转移的凯歌,是人类近现代战争史上凡人谱写出的英雄史诗。

-长征

长征初期的***是“三人团”,即博古、李德、周恩来。但由于当时的最高***博古不懂军事,实权由李德掌控。周恩来只负责一些具体事务,孤掌难鸣。

遵义会议后确立毛泽东在全党和红军的领导地位。

三人团为中共党史名词,在中国***历史上曾成立过四个“三人团 “;1931年,为推行中共六届四中全会路线,王明接二连三地派出“中央代表”、“中央代表团”分赴各革命根据地。赴中央苏区的中央代表团共3人,即任弼时、王稼祥、顾作霖,人称“三人团”;长征前期为准备实行战略大转移成立了由博古、李德和周恩来组成的“最高三人团”;长征途中,为解决党和红军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形成了由毛泽东、张闻天、王稼祥组成的“中央队三人团”和遵义会议后由周恩来、毛泽东、王稼祥组成的、与长征前夕的三人团有根本区别的新“三人团”。

秦邦宪(1907~1946),中国***早期***。又名博古。江苏无锡人。早年就读于苏州工业专门学校,积极参加学生爱国运动。1925年入上海大学学习,参加五卅运动。同年底加入中国***。1931年4月任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书记。之后又任中共临时中央局成员、临时中央政治局书记和负责人。1934年10月参加长征。1935年在遵义会议上被解除中共最高领导职务。后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红军野战部队政治部主任。1946年4月8日由重庆返延安汇报工作,因飞机失事在山西兴县遇难。

李德(德国名字奥托·布劳恩),1900年9月28日出生于德国慕尼黑。1932年春被共产国际执委会派往中国。奥托·布劳恩是在当年秋天到达上海的,在共产国际执委会(驻上海)远东局工作。由于共产国际驻华军事代表兼中共中央总军事顾问曼弗雷德·施特恩迟迟未到上海,所以 “从第一天起”,奥托·布劳恩“就不得不作出军事上的判断和建议”,开始参与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指导。

周恩来(1898~1976),字翔宇,曾用名伍豪等,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淮安。伟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中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中国人民解放军主要创建人和***。他是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在国际上也享有很高威望。周恩来同志的卓著功勋、崇高品德、光辉人格,深深铭记在全国各族人民心中。

中央红军长征从1934年10月至1935年10月,历时13个月零2天,纵横11个省份,长驱二万五千里,途中总共爬过18座山脉(其中五座终年积雪,雪山行程共2700里),走过入迹罕至的茫茫草地(草地行程共600里),渡过24条河流,打过大小战斗300多次。

红二方面军长征从1935年11月至1936年10月,历时11个月,转战九省,行程一万六千里,进行大小战斗110次;红四方面军长征由1935年5月至1936年10月,历时长达18个月,转战数省,行程八千余里,进行过大小战斗千百次。

第一支是中央红军(后改称红一方面军),于1934年10月10日由江西的瑞金等地出发,1935年10月19日到达陕西的吴起镇(今吴旗县),行程达二万五千里。

扩展资料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胜利,是人类历史上的奇迹。在两年中,红军长征转战十四个省,历经曲折,战胜了重重艰难险阻,保存和锻炼了革命的基干力量,将中国革命的大本营转移到了西北,为开展抗日战争和发展中国革命事业创造了条件。

众所周知,从1934年开始到1936年结束的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奇迹。在整整两年的时间里面,红军辗转十四省,突破几十万敌军的包围封锁,唱响战略转移的凯歌,是人类近现代战争史上,凡人谱写的英雄史诗。

惠于中华文明熏陶的华夏儿女,以孔孟之道、儒家学说等为基础的民族精神,除了作为修齐治平的政治理念外,还作为一种传统、一种信念存在于每一个老百姓的心中。在某些情况下就会自觉不自觉的表现出这种精神的力量。

-中国红军长征

80年前,中国***领导广大红军将士浴血奋战、克服万难,取得了震惊中外的长征胜利。在长征途中,与牺牲伴随的是工农红军转移前后一批人的叛变,历史作为洪钟,默默接纳着,又默默展示着这令人惊心动魄的嬗变。

孔荷宠:蒋介石称“红军瓦解先声”

长征前后,最先叛变的是被蒋介石称为“红军瓦解先声”的孔荷宠叛变。

孔荷宠是湖南平江人,曾任湘赣边游击纵队司令,1932年因犯盲动主义错误受到朱德批判,被撤销职务,入红军大学学习。1933年调中央动员部工作。1934年7月利用去外地巡视之机叛逃。

叛逃后的孔荷宠受到蒋介石的亲自接见。为扩大影响,蒋介石让孔荷宠同他并坐于委员长的豪华轿车,在南昌城周游一圈。孔荷宠供出了湘鄂赣边区中共、红军和苏维埃政权组织情况,帮助国民党军制订“围剿”红军和革命根据地的计划,特别是他提供的中央机关在瑞金驻地,为国民党空军轰炸提供了准确情报。后来他被委任为招抚公署的“特别招抚专员”。据《民国江西日报》1935年8月16日记载:招抚公署从1934年9月至1935年6月的10个月中,“招抚来归的匪军官880余人,匪兵8600余人,步枪500余支……”

1943年,孔荷宠因私制枪械被判徒刑3年,直到1945年日军投降后,孔荷宠才获得自由。出狱后,孔荷宠改名易姓,先后迁居武昌、南京、昆明等地经商谋生。1955年2月1日,孔荷宠被平江县公安局抓获归案,1956年8月13日因患癌症病死于北京公安部医院。

孔荷宠的叛变开了红军将领较大规模叛变的先河。

陈洪时:一步步实施投降计划

陈洪时是江西萍乡人,由中央派送到莫斯科学习期间加入中国***,并结识了王明、博古、张闻天等人,成为“二十八个半”布尔什维克之一。1934年,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主力开始长征,陈洪时留守边区,任湘赣省委书记兼任省军区政委。红军进入困难时期,陈洪时产生了动摇,开始实施其投降计划。

首先,陈洪时提出将省委机关搬到安源去做城市工作,意在为其投降活动开绿灯,但遭到坚决反对。不久,他又以“保存势力,转到外线”为借口支走大部分人员,自己留守太平山。1935年6月上旬,陈洪时带着译电员、医生等12人转到萍乡与攸县临界的蛤蟆山。通过义父陈正祥,他与国民党萍乡县县长令危宿钟联系上。6月12日,陈洪时率11人,携带随身武器、密电码、军用地图、省委公章,来到萍乡县城,集体向国民党当局“投诚”。

陈洪时叛变后,协助指挥敌军对棋盘山红军游击队进行“剿击”,但上峰对他的任用是有限度的。1938年10月,陈洪时虽然升任为江西省游击指挥部少将副总指挥,兼江西省情报总站副主任,但他并不能调动一个班、一个排。1940年9月初,陈洪时病死,国民党当局以“战争期间,一切应简”为由,未派人参加葬礼。

曾洪易:从极左到叛变

曾洪易是江西省万安县人,1931年7月被王明任命为“中央代表”,成为赣东北苏区最高***。曾洪易厉行肃反扩大化,残酷错杀根据地创始人吴先民等大批党政军骨干。

1934年11月,曾洪易任中共闽浙赣省委书记、省军区政委。在反“围剿”节节失利的情况下他对革命悲观失望,并私自去电中共中央分局,提出放弃这一苏区逃命,被停止了省委书记和军区政委职务。

曾洪易停职后,据他解放后在监狱中交待,是在1934年12月左右被派往闽浙赣苏区东部边沿浙江省江山县担任区委书记。他率领一支5-6个人、配备有7支驳壳枪组成的小游击队,准备在那里建立革命据点。但到任不久,发现这工作不易开展,乃令这支游击队返回,他自己去了上海寻找上级党组织。

曾洪易在上海遇见了已被捕叛变的万安同乡王立生。1935年5月左右,曾洪易在王立生陪同下到了南京,办理了自首手续。此后,曾洪易由国民党中央党部调到江苏省政府当视察员,1937年12月起先后被调到国民党航空委员会所属南京、武汉和西安等地飞机场担任俄语翻译,抗战胜利后回到家乡务农。1949年12月被捕,次年2月被押送公安部。1951年10月,被北京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军法处以叛徒、反革命罪判处死刑,11月9日,于行刑批复下达前病死狱中。(摘编自《今晚报》《党史文苑》)

红军长征前后叛变的部分高级将领

中央军区参谋长龚楚

红十六军军长孔荷宠

湘赣省委书记陈洪时

闽浙赣省委书记曾洪易

闽北分区司令李德胜

闽赣分区司令宋清泉

赣粤分区参谋长向湘林

闽赣分区政治部主任彭佑

红十军副师长倪宝树

瑞金游击司令部政委杨世珠

一、长征准备阶段(1934年7月7日~1934年10月10日)

1934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为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当年5月,中共中央开始酝酿和筹划战略转移。

二、遭遇挫折阶段(1934年10月10日~1935年1月15日)

红军在湘江两岸浴血奋战,经过新圩、直岭头、界首、脚山铺、咸水等战斗,挡住丁国民党军的猛攻,掩护中共中央、中革军委和直属队于12月1日渡过湘江。但是,红军却遭到惨重损失,红5军团第34师和红3军团第6师第18团被阻于湘江东岸,指战员大部牺牲。中央红军渡过湘江后锐减至3万余人,红8军团番号撤销。在毛泽东坚决主张下,中共中央政治局放弃了去湘西与红二、红六军团会合的计划,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进军。

三、长征转折阶段(1935年1月15日~1935年6月14日)

1935年1月召开的遵义会议,结束了“左”倾教条主义在中央的统治,肯定了毛泽东的军事战略主张,并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后,中央红军在毛泽东等指挥下,四渡赤水,佯攻贵阳,威逼昆明,巧渡金沙江,跳出了国民党军队的包围圈。

四、坚持北上和南下分裂阶段(1935年6月14日~1935年10月19日)

1935年5月下旬,中央红军向川西北挺进,6月中旬在四川懋功(今小金)地区与红四方面军会师。会师后,中共中央政治局在两河口召开扩大会议,决定红军继续北上,建立川陕甘根据地。但张国焘反对中央北上方针,坚持南下。中共中央多次催促、劝说无果。9月9日,张国焘电令红军前敌指挥部政治委员陈昌浩率右路军南下。

五、发展巩固和南下受挫阶段(1935年10月19日~1936年7月1日)

1935年10月19日,中共中央率红军陕甘支队(红一方面军主力)到达陕西吴起镇。红四方面军南下后,转战于川康地区。

六、大会师阶段(1936年7月1日~1936年12月12日)

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保存了力量约3万人。

以红一、红二、红四方面军在会宁和将台堡地区会师为标志,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结束。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三大主力会师的时间是1936年10月。

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在长征途中先后到达甘肃会宁地区,与前来接应的红军陕北部队会合,终于结束了两万五千里长征。具体来说,红一方面军于1935年到达陕北。在红一方面军与红二、四方面军会师前,中央曾有过红一方面军将前往甘肃进行游击的指示。

为了使红军得到整编和发展,同时对张国焘分裂主义的错误有充分准备,党中央于7月3日作出了中央红军分散游击,寻找战机的决定。至9月下旬,中央红军已转战了近5000里,消灭了大量敌人有生力量,使疲惫的红军得到了休整补充,同时建立了许多革命根据地和红色政权,为迎接三大主力红军胜利会师创造了条件。

在三大主力红军会师后,中国革命形势走向了新的转折点。红军主力会师,标志着中国***领导的中国革命力量得到了空前的凝聚和壮大。这为抗日战争的到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三大主力红军会师也标志着中国***领导的红军长征取得了伟大胜利,是中国革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没有公布过具体数字。我出生在建宁,以前对这个问题做过一些初步了解——不能称为调查。长征前红军主要福建兵员来自长汀、建宁一带。长汀一带,长征前参加红军的大约2万人,至长征时已经牺牲6千余人长汀也是长征前的福建区域红军集结点之一,长征前扩红,带走了多少人不清楚。建宁一带,长征前有数千人参加红军(数字不准确),长征前扩红3千余人。至解放后,有结论的红军烈士7000余人。可推算出长征时建宁一带参加红军长征的大约5千人。据此推算,长征初期,福建籍红军大约2万人以上。

红军长征前的主要领导人中,李德是哪国人

奥地利人李德(1900~1974),共产国际派驻中国的军事顾问,奥地利人。1900年9月28日生于德国慕尼黑,1974年8月15日卒于柏林。原名奥托·布...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