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汕头市澄海黄氏家族族谱辈分排序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07浏览:3收藏

广东汕头市澄海黄氏家族族谱辈分排序,第1张

 澄海黄氏家族族谱:

澄海市玉窖乡辈序诗     明章山平钦如林

 千年畅茂广青洲   

澄海县云侨乡辈序诗        见良钦碧 

元亦维德        允恭克明 盖尔景福        乃可有为 

澄海樟林北联黄氏如在堂辈序        显承继述 孝光在前        诗书礼义 

世德尚贤    

澄海潜溪黄氏敦叙堂辈序        辅伯子彦 良如育乃        以友传家 

祖宗永裕       

独树黄氏辈序诗     道宗文明日达震 

大猷宏业裕贤俊     

经致政微声远 

甲第元魁世永胤     华树尔伯克开祥 

光昭云汉擎天章     忠良孝友凤麟集 宠锡鸿禧奕美香     

第十四世祖始用。    

“道”与“华”同辈;    

“宗”与“树”同辈。      

 

琼属黄姓辈序诗        家敦孝友 

世守循良        宏兹远谟 再锡之光        桂兰应瑞 

华萼呈祥        子孙逢吉 福禄永康   

广东省潮汕地区《潮州府纪姓源流录》,是现存最早的族谱明朝嘉靖14年(1536年)九世孙纪朝武主修,该族谱序云:“旧有谱志,遭厄运罹海寇,谱斯失矣,然幸存渔湖一谱不泯”。在1536年以前就已有旧谱存在,但修于何时不明。

广东省汕头市濠江区《达濠纪氏族谱》,明万历辛亥年(1611年)4月,十一世孙纪毓初主修,附有“万历辛亥岁贡进士知潮阳县丞事凌志尹赠”的“毓初公族谱序”。

广东省潮汕地区《重修族谱》,明朝“永历癸巳岁(1662年)4月,十四世孙纪魁黄主修,并写有序文。

广东省普宁市《贵政山纪氏族谱》,清朝乾隆年间,十七世孙纪文征编的。

广东省汕头市金平区《潮州府纪氏始祖宋元宠纪公族谱》,清乾隆六十年(1795年),十七世孙纪振主修。

福建同安龙安纪氏重修族谱,(清)纪为果修,清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启修,民国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台湾。

河北文安纪氏家谱,(清)纪昌期等修,清道光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两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河北献县景城纪氏家谱十八卷,(清)纪昀纂修,清嘉庆七年(公元1802年)纪树启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江苏省镇江句容白兔镇锡尔堂续修《纪氏宗谱》二十二卷,民国二十一年壬申(公元1932年),二十五世孙佑金主修,现收藏于纪家边。

江苏镇江润东彪社纪巷纪氏十修宗谱十卷,(清)纪崇国、纪崇祥等重修,清光绪元年(公元1875)行素堂木活字本八册。注:扉页作《润东纪氏家乘》。现被收藏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江苏镇江润东雩山纪氏宗谱十二卷,二十四世孙纪崇义主修,清光绪二十八年壬寅(公元1902年)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册。现被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江西临川纪氏敬义堂世次录十卷,首两卷,(清)纪大奎编清,清咸丰二年(公元1852年)敬义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人民大学图书馆、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江西临川纪氏敬义堂世次录节钞,(清)纪慎斋撰,清朝年间务本堂木刻活字印本两册。注:元延佑元年始修。现被收藏在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

丽水高阳纪氏宗谱,(清)纪光礼等纂修,清光绪二十三年(公元1897年)木刻活字印本五册,今仅存第一~二卷、第七~十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河北文安纪氏家谱,(民国)纪英培、纪文浚等重修,民国五年(公元1916年)序石印本二册。现被收藏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丽水高阳纪氏宗谱,(民国)纪光秀等纂修,民国五年(公元1916年)木刻活字印本九册,今仅存第一~七卷、第九~十一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高阳纪氏宗谱,(民国)纪堂撰序,民国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松阳县岗寺乡十五里村。

丽水高阳纪氏宗谱,(民国)纪唐俊等纂修,民国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册,今仅存第二卷、第九~十一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上为揭姓分布大略。

之所以说“揭姓在中华姓氏史上是遗世独美,潮汕之光”,理由是:

①《姓氏总论》中情趣盎然的奇僻姓氏三百近四百个中未见,潮汕地区也然。仅于《万姓统谱》里一见,释词仅见《千家姓》之一句。

②“史”为以官为姓,“揭”为以古县名为姓。《万姓统谱》中列“揭阳”为一姓,这在中华姓氏史中为孤例,比“欧阳”、“司马”等复姓来是独具特色,后“揭阳”改为单氏(见上文),这在表示中国各省、市、自治区、县地名俗称的姓氏中亦仅一见。

③“揭”姓具有地域性、历史性和纪念性,从范诗“远拜故侯(指史定)坟,遗迹尚如早”可见一斑。④景贤意义深厚,从揭阳关帝庙之灯橱联、温廷敬之《潮州福佬民族考》文、揭阳县城学官名宦祠之入祀史定、范之赠揭景哲诗等可见。

⑤蕃衍路线与全国各姓异,即从南往北。综上述,潮汕之揭姓实为中华姓氏库中之珍品。 二千年前始祖因揭阳得姓 揭氏的由来与2000多年前岭南的一段历史有关。揭氏始祖揭猛原名史定,曾任汉武帝的护驾 将军。公元前135年,因闽越王王郢发兵进攻南越,汉武帝派王恢、史定兴师平乱,后收平南越,东越归汉。史定因平乱有功,于公元前111年被武帝封为安道侯,并以史定任职的揭邑为姓,赐姓“揭”,改名猛。

揭氏的分布:

当今遍布国内外达数十万之众的揭姓人氏,他们的始祖就是秦汉时期的古揭阳县令。揭氏的始祖揭猛原名史定。西汉时期因屡立战功受封,被皇帝赐姓改名,至今已有二千多年历史。对于史定的来历,清《揭阳县志》有记载:“史定,秦时人,仕南越,为揭阳令。元鼎六年,汉兵下番禺,定决计属汉,武帝嘉之,封安道侯,邑六百户,子当时袭侯爵,子孙遂家于揭阳,祀名宦。”史定为何以揭为姓呢?这里面牵出了二千多年前汉武帝平南越赐姓揭阳令的一段史话。公元前一三五年,闽越王王郢发兵进攻南越,汉武帝派王恢、史定兴师平乱,后收平南越,东越归汉。史定平乱有功,于公元前111年被武帝封为安道侯,并以史定任职的揭邑为姓,赐姓“揭”,改名猛。这便是揭氏的由来。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揭氏后裔已达五六十万之众,遍布广东、江西、福建、广西、浙江、湖北等地。其中仅广东省廉江市便有三万左右人。2004年底,江西省丰城市的揭氏七十一世裔孙还专门携家藏族谱专程赴揭阳寻根。古揭阳是秦汉时代岭南地区六个古县之一,但它究竟始于何时建制,古揭阳县城又在何处,至今仍是谜。揭姓望居襄城郡(晋元帝太兴元年〔318年〕侨置襄城郡。原治襄城,今河南省襄城)。

我院前系与清朝潮汕最大官山美村郑大进公及丰顺布心九河同宗,明末与潮州鲲江祖失联,至乾隆丙辰(1736年)大进公登科回乡始归宗。

我院前太始祖南叟公,始祖榕斋公为丰顺布心九河山美共祖。创乡始祖颖和公。至今已20代以上,本族族谱已失,据证本乡世系如下:

太始祖:南叟公

始 祖: 榕斋公

创乡一世祖:颖和公

二世祖:羽士公

三世祖:梅兴公

五世祖:印山公(现存印山公祠一座,及裔孙太子少傅大进公亲题“榖诒堂”匾额一副)

六世祖:优莲公

七世祖: 明安公

八世祖:润新公

九世祖:联堡公

十世祖:悦之公

十一世祖:铭政公

十二世祖:朝壁公 (本人之太祖)

十三世祖:绵快公(本人之烈祖)

十四世祖:和林公 (本人之天祖,建“明经第”一座,我家尚有前房及火巷各一间)

十五世祖:暂失考

十六世祖:暂失考

十七世祖:其锦公

本人第十九代裔孙,万字辈。

自十一世祖始,命名世系如下:传家维诗礼流芳亿万春元良时振耀应运绍斯文

广东省潮汕地区鄢氏分布人数很少,鄢字作为姓氏是一个稀有姓氏,这个姓氏是一个古代以分封地为标志的姓氏,所以是一个中国稀有姓氏,也是一个地方名字用字,如鄢陵县,鄢陵(在河南省),

鄢姓人以湖北省最多。

姓氏鄢,拼音yān,2021年全国总人口约 20 万人,是我国常见姓氏之一,在当今按人口数量排序的中华百家姓最新排名第 329 位。

鄢姓主要源自妘姓、姬姓、芈姓。今河北省廊坊市永清县,湖北省的恩施市、宜昌市、仙桃市、监利县,河南省正阳县、南阳市镇平县、桐柏县、信阳市、扶沟县、光山县,湖南省临澧县、新化县、衡阳市、邵阳市新宁县,河北省的南皮县、沧州市,江西省万安县、赣州市、吉安市、吉水县、丰城县、宁都市、兴国县、临川县、高安市、渝水县,福建省三明市建宁县、福州市永泰县,安徽省合肥市、芜湖市、东至县等地,均有鄢氏族人分布。

鄢姓源流单纯,一支出自妘姓,以国名、居住地为氏;一支得姓始祖:求言。相传帝颛顼的元孙陆终的第四个儿子名求言,封在郐国,今河南省新郑县西北的一地,当地居民时称会人。现主要分布于山西省太原市西南一带。

一支源于秦灭燕国时期燕孝王幼侄乾公易姓鄢,始于晋阳汾河之滨。

《潮汕前100名的姓氏排名》

1、 陈,潮汕约152万人,全国约5800万人,排第5位;

2、 林,潮汕约105万人,全国约1500万人,排第16位;

3、 黄,潮汕约90万人,全国约2800万人,排第8位;

4、 吴,潮汕约60万人,全国约2600万人,排第10位;

5、 郑,潮汕约56万人,全国约1000万人,排第23位;

6、 李,潮汕约54万人,全国约1亿人,排第1位;

7、 张,潮汕约51万人,全国约9200万人,排第3位;

8、 王,潮汕约43万人,全国约9600万人,排第2位;

9、 蔡,潮汕约42万人,全国约600万人,排第44位;

10、 刘,潮汕约37万人,全国约7000万人,排第4位;

11、 杨,潮汕约36万人,全国约4000万人,排第6位;

12、 许,潮汕约31万人,全国约700万人,排第35位;

13、 谢,潮汕约26万人,全国约930万人,排第24位;

14、 庄,潮汕约23万人,全国约120万人,排第138位;

15、 方,潮汕约19万人,全国约470万人,排第62位;

16、 郭,潮汕约19万人,全国约1500万人,排第18位;

17、 周,潮汕约16万人,全国约2900万人,排第9位;

18、 曾,潮汕约15万人,全国约650万人,排第38位;

19、 洪,潮汕约14万人,全国约210万人,排第107位;

20、 余,潮汕约14万人,全国约530万人,排第15位;

21、 邱,潮汕约13万人,全国约350万人,排第77位;

22、 马,潮汕约13万人,全国约1300万人,排第19位;

23、 朱,潮汕约13万人,全国约1640万人,排第14位;

24、 赖,潮汕约12万人,全国约250万人,排第98位;

25、 萧,潮汕约11万人,全国约770万人,排第30位;

26、 詹,潮汕约11万人,全国约65万人,排第152位;

27、 廖,潮汕约11万人,全国约440万人,排第66位;

28、 姚,潮汕约11万人,全国约455万人,排第64位;

29、 江,潮汕约10万人,全国约340万人,排第79位;

30、 罗,潮汕约10万人,全国约1100万人,排第20位;

31、 苏,潮汕约10万人,全国约610万人,排第41位;

32、 卢,潮汕约10万人,全国约600万人,排第42位;

33、 钟,潮汕约9万人,全国约500万人,排第56位;

34、 叶,潮汕约9万人,全国约550万人,排第49位;

35、 温,潮汕约9万人,全国约180万人,排第114位;

36、 徐,潮汕约9万人,全国约2000万人,排第11位;

37、 沈,潮汕约8万人,全国约650万人,排第37位;

38、 胡,潮汕约8万人,全国约1600万人,排第13位;

39、 翁,潮汕约75万人,全国约78万人,排第177位;

40、 潘,潮汕约75万人,全国约500万人,排第52位;

41、 彭,潮汕约74万人,全国约630万人,排第39位;

42、 孙,潮汕约7万人,全国约2000万人,排第12位;

43、 何,潮汕约68万人,全国约1500万人,排第17位;

44、 杜,潮汕约63万人,全国约520万人,排第53位;

45、 赵,潮汕约63万人,全国约2980万人,排第7位;

46、 魏,潮汕约6万人,全国约585万人,排第45位;

47、 邓,潮汕约55万人,全国约700万人,排第34位;

48、 高,潮汕约54万人,全国约1500万人,排第15位;

49、 纪,潮汕约52万人,全国约95万人,排第157位;

50、 柯,潮汕约5万人,全国约65万人,排第188位;

51、 吕,潮汕约45万人,全国约600万人,排第40位;

52、 连,潮汕约4万人,全国约38万人,排第239位;

53、 唐,潮汕约37万人,全国约850万人,排第26位;

54、 佘,潮汕约36万人,全国约10万人,排第500位;

55、 倪,潮汕约36万人,全国约180万人,排第111位;

56、 韦,潮汕约36万人,全国约145万人,排第122位;

57、 丁,潮汕约36万人,全国约550万人,排第47位;

58、 袁,潮汕约35万人,全国约700万人,排第33位;

59、 文,潮汕约33万人,全国约220万人,排第100位;

60、 陆,潮汕约33万人,全国约400万人,排第70位;

61、 侯,潮汕约32万人,全国约330万人,排第82位;

62、 欧,潮汕约32万人,全国约80万人,排第161位;

63、 颜,潮汕约3万人,全国约195万人,排第110位;

64、 章,潮汕约29万人,全国约150万人,排第118位;

65、 邹,潮汕约28万人,全国约430万人,排第67位;

66、 蓝,潮汕约27万人,全国约26万人,排第260位;

67、 梁,潮汕约26万人,全国约1100万人,排第21位;

68、 冯,潮汕约25万人,全国约830万人,排第27位;

69、 邢,潮汕约24万人,全国约130万人,排第131位;

70、 辜,潮汕约23万人,全国约55万人,排第201位;

71、 麦,潮汕约23万人,全国约13万人,排第300位;

72、 官,潮汕约23万人,全国约26万人,排第274位;

73、 韩,潮汕约23万人,全国约880万人,排第25位;

74、 戴,潮汕约22万人,全国约510万人,排第54位;

75、 范,潮汕约2万人,全国约470万人,排第61位;

76、 汤,潮汕约2万人,全国约250万人,排第90位;

77、 池,潮汕约2万人,全国约40万人,排第210位;

78、 卓,潮汕约19万人,全国约33万人,排第256位;

79、 傅,潮汕约19万人,全国约660万人,排第36位

80、 金,潮汕约18万人,全国约400万人,排第69位;

81、 房,潮汕约18万人,全国约52万人,排第199位;

82、 夏,潮汕约18万人,全国约508万人,排第55位;

83、 田,潮汕约18万人,全国约500万人,排第58位;

84、 秦,潮汕约18万人,全国约340万人,排第78位;

85、 巫,潮汕约17万人,全国约26万人,排第283位;

86、 严,潮汕约16万人,全国约180万人,排第112位;

87、 宋,潮汕约16万人,全国约1050万人,排第22位;

88、 游,潮汕约16万人,全国约83万人,排第166位;

89、 薛,潮汕约16万人,全国约550万人,排第48位;

90、 史,潮汕约14万人,全国约320万人,排第80位;

91、 施,潮汕约13万人,全国约210万人,排第105位;

92、 石,潮汕约13万人,全国约450万人,排第63位;

93、 程,潮汕约12万人,全国约740万人,排第31位;

94、 曹,潮汕约12万人,全国约750万人,排2位;

95、 柳,潮汕约11万人,全国约130万人,排第130位;

96、 贝,潮汕约11万人,全国约13万人,排第300位;

97、 辛,潮汕约11万人,全国约120万人,排第139位;

98、 汪,潮汕约1万人,全国约490万人,排第57位;

99、 董,潮汕约1万人,全国约800万人,排第29位;

100、 古,潮汕约1万人,全国约48万人,排第208位。

潮汕地区20大姓氏

1陈,约152万人;

2林,约105万人;

3黄,约90万人;

4吴,约60万人;

5郑,约56万人;

6李,约54万人;

7张,约51万人;

8,王,约425万人;

9蔡,约42万人;

10刘,约37万人;

11杨,约36万人;

12许,约31万人;

13谢,约26万人;

14庄,约23万人;

15方,约186万人;

16郭,约185万人;

17周,约153万人;

18曾,约146万人;

19洪,约138万人;

20余,约137万人

(资料选自:陈泽、吴奎信主编《潮汕百家姓》)

看看以下你就明白 排名不分先后

林 黄 陈 郑 刘 我们说潮汕地区的各个姓氏把聚族而居的传统观念推向了极致,是说在潮汕地区,由于它独特的自然环境和独特的人文环境,在以聚族而居的村落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向外扩张了,发展了,形成集群式的居住带,这种形态实在值得一书。我们的中原先民一路南迁,渡黄河,过长江,进江西,入福建,而后入粤入潮。一路上有的零星四散,有的集体顺利到达,零星四散的到达目的地之后又想方设法重新团聚,集体到达的又欢欢喜喜分散,各各分头创业创乡,一切看起来是那样井然有序。相对的团聚与相对的分散,是潮汕姓氏的基本布局,只要你手头有一页潮汕姓氏图册,你就可以发现,那一带,大部份是黄姓人聚族而居的村落,这一片,则是林姓人的居住区域……但他们又不是密密麻麻挤在一起,而是错落有致如棋局……这一切,是长期的,在有意识与无意识之间形成的,这一切,靠的就是就是氏族内部那种已经成为潜意识的凝聚力在起作用。这种精神,这种凝聚力,恐怕世界上恐怕只有中华民族才能做到。这种现象不能说仅存在于潮汕,但由于潮汕地区人口密度相当的高,1987年达到884人/平方公里,(现在已不只这个数字)为全国人口密度最大的地区之一。因此,在全国其它几个村落皆为一姓,加起来也不过几百人、千把人,超过万人的极为罕见。而在潮汕地区,尤其是在潮汕的平原地区,万人村已不成为新闻。如在面积狭小的澄海,万人以上的自然村就有23个(包括6个准万人村),在稍大一些的潮阳和普宁就达到各了81个(包括11个准万人乡)、60个(包括9个准万人乡),而潮普两地上两万人的乡也非举止可数,其中潮阳两万人大乡达14个,三万人以上的达8个;普宁两万人大乡则达9个之多,由于一村人口过多,不得不一分为二,分为三,甚至更多。如潮州磷溪镇的溪口村,原来是个大自然村,全自然村人口皆姓刘。由于人多村大,现在已分为溪口一到溪口八共八个行政村,整个溪口自然村人口达2万以上。这还不奇,更奇的是潮阳的金浦街道,是简直就是一个“郑镇”,其中居住着1万人以上的管理区就有5个,,还有几个管理区或居委会(其实就是自然村)姓郑人家也是6、7千,3、5千不等沙陇镇也有3个自然村居住着1万以上的郑姓人,还有5千人以下,1千人以上的村落也近10个。难怪潮阳郑姓人家取代了林氏,位居潮阳第二。这种情况比比皆是。澄海有个溪南镇,1985年进行人口普查时,全镇总人口6万多人,而姓陈的却近5万之众!原因是在全镇的21个自然村中,有13个自然村是陈姓人聚族而居的村落,俗称“金砂13乡陈氏”,其它的村落也不少陈姓人和他姓混居。在饶平的三饶镇一带,有30多个黄姓人聚族而居的村落,错落有致的铺开在山山岭岭和平洋之间,连成一个黄姓人集中居住的片区,每个村落虽人数不等,但这个集团式居住带的总面积在潮汕地区却可堪称首位,其总人数也在10万人以上。在揭阳,素有“林半县”之称,说明揭阳林姓人口众多,1984年的统计是近16万,占全县总人口的12%,其林姓人聚聚族而居的村落不单同样众多,共有几十个村在揭阳这块“卧鲤形”的地域上创乡立籍,繁衍后代,形成了一个林姓人密集的居住带,而且历史悠久,古谚有“未有揭阳县,先有高美林”的说法。

  对这种文化现象,不知在全国可否称之为“绝无仅有”?最少也是极为罕见。这种十几个村、几十十个村、几万人、十几万人集群式的中居住于某一地域,其形成的原因,有其宗法的,有其经济的,也跟潮汕地区的人口密度过高有关。应该承认,这种一村一姓聚族而居,世世代代生于斯,长于斯,歌于斯也哭于斯的现象,是一把双刃剑,有其利也有其弊。

广东汕头市澄海黄氏家族族谱辈分排序

 澄海黄氏家族族谱:澄海市玉窖乡辈序诗     明章山平钦如林 千年畅茂广青洲   澄海县云侨乡辈序诗        见良钦碧 元...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