旬邑县的历史
秦(前221~前206)时,属内史,为栒邑县。
秦始皇并六国后,为别于诸郡,特称京师为内史。
《通鉴注》说:“秦内史兼治汉三辅”。
《十道志》说:“秦兼天下,置内史以领关中”,旬邑县地处三辅,或曰处关中,正属内史。
战国秦置栒邑县,秦统一后,因之不变,仍为栒邑县。
西汉(前206~8)时,属右扶风,仍为栒邑县。
据《汉书·地理志》记载:高祖元年(前206)属雍国(秦灭,项羽封章邯为雍王,都废丘,今兴平东南),二年属中地郡,九年(前198)属内史。
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属右内史,太初元年(前104)属右扶风。
右扶风统县21,栒邑序列11。
新莽(9~23)时,属京尉郡,仍为栒邑县。
《三辅黄图》:“王莽分三辅为六都尉,渭城、安陵以西、北至栒邑、义渠10县,属京尉大夫。”
东汉(25~220)时,属司隶校尉部右扶风,仍为栒邑县。
《后汉书·郡国》一:司隶右扶风统县15,栒邑序列12。
三国(220~265)时,属魏之雍州扶风郡,后改属新平郡,仍为栒邑县,后省。
据《三国郡县表附考证》记载,魏的扶风郡统县15,栒邑序列12。
兴平元年(194)曹操分扶风、安定2郡数县设新平郡,栒邑属之。
至文帝黄初七年(226)已无栒邑名。
雍正《陕西通志》说)“魏省栒邑”。
西晋(265~316)时,旬邑县境置有3县,均属泾州新平郡,一为三水县。
《中国地名大辞典》于“栒邑”条说:“北魏徙三水来治。”《陕西地理沿革》说:“汉于今宁夏 自治区固原县设三水县,北魏太延二年(436)迁设于今旬邑县。”《元和郡县志》《太平寰宇记》均说:三水县属新平郡。
《魏书·地形志》下:泾州统郡6,其三为新平;新平郡统县4,其三为三水。
雍正《陕西通志·建置》二按:“晋邠邑,后魏改置三水县”。
二为爰得县。
西汉爰得县在今甘肃省泾川县东南,北魏迁设来县。
三为高平县。
西汉高平县设于今宁夏固原县境,北魏迁设来县。
北朝西魏(535~557)时,先属恒州,次属南豳州新平郡,后属豳州新平郡,为三水县。
《通典·州郡》三:“西魏置恒州,亦汉栒邑地。”雍正《陕西通志·西魏州郡县统属考》:恒州辖三水县。
《陕西地理沿革》:“西魏大统元年(535)曾于县内兼设恒州(实为侨设),不久即废。”《辞海·历史地理》于“南豳州”条说:“州名。
北魏置。
以州境北有豳州相对而得名,治所在白土(今彬县西南),辖境相当今陕西彬县、旬邑、长武及甘肃泾川地。”南豳州于西魏废帝二年(553)改为豳州。
《陕西地理沿革》:西魏豳州新平郡辖有三水县。
北朝北周(581~618)时,撤销爰得、高平2县,辖地并入三水县,属豳州新平郡。
雍正《陕西通志·北周州郡县统属考》:豳州新平郡辖白土、三水、永寿3县。
隋(581~618)时,先属豳州,次属北地郡,后属新平郡,为三水县。
《元和郡县志》:三水于“开皇三年(583)以县属豳州”。
《辞海·历史地理》:“北地郡,大业初改豳州置。
治所在安定(今宁县)。
辖境相当于今甘肃宁县、合水、正宁、庆阳南境及陕西旬邑、彬县。”《隋书地理志考证附补遗》:“隋北地郡义宁元年(618)领安定、罗川、襄乐、朋原、新平、三水6县,二年(619)安定置归义县,以新平、三水属新平郡。”
唐(618~907)时,属京畿道邠州,为三水县。
《通典·州郡》三:“大唐分置15郡,此(古雍州)为京畿关内道”。
京畿道的邠州,按《通典》所列统4县,三水序列2。
《旧唐书·地理志》《新唐书·地形》一、《元和郡县志》、雍正《陕西通志》、清代各版《三水县志》等,均谓邠州统有三水县。
五代(907~960)时,先后出现10国,是唐末地方割据势力的延续,旬邑县先后属岐、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的邠州,仍为三水县。
《陕西地理沿革·旬邑县沿革表》列五代梁、唐、晋、汉、周均有三水县,均属邠州。
北宋(960~1126)时,属永兴军路邠州,为三水县。
《宋史·地理》三:永兴军路邠州统县5,三水序列3。
《太平寰宇记》《文献通考》同此。
金(1115~1278)时,属庆原路邠州,为三水县。
《金史·地理志》下:庆原路邠州统5县,三水序列末。
《西安府志》:三水“唐属邠州,金因之”。
元(1271~1368)时,初属陕西等处行中书省巩昌路,为三水县,至元七年(1270)并入淳化县,属陕西等处行中书省邠州。
《中国历史地图集》七册13~14图,元陕西行省巩昌路辖县标有三水。
关于并入淳化时间,《元史·地理》三、《大清一统志》《元代行政地理研究·沿革陕西》、雍正《陕西通志》等都说是“元至元七年”(1270),而清康熙、同治《三水县志》《创修城池记》等却说是“元至正十八年”(1358)。
但“至正”是元代最后一个皇帝顺帝的最后一个年号,至正十八年到元亡只有10年时间,如果这时并入淳化,可以说觅代存设三水县。
今查《大元一统志》中陕西等处行中书省邠州领县2,为新平及淳化,无三水县。
各版旧县志于“官属”类中,金县令后紧接明县令名,中缺元县令,据此,“至正”显系“至元”之误,并入淳化时间,当以元至元七年(1270)为准。
淳化县,按《元史·地理志》三所载,属陕西等处行中书省邠州。
明(1368~1644)时,属陕西布政使司西安府邠州,初仍并归淳化县,后复置为三水县。
《明史·地理》三于“三水”注说:“成化十三年(1477)九月,析淳化县地置”。
雍正《陕西通志·建置》三:“成化十三年始割淳化十六里置此邑(指三水县)。”《创修城池记》:“成化丁酉(十三年),居民思复故邑,上陈制下,仍立三水为县。”《雍大记》、各版旧县志说法同此。
可见,成化十三年前,三水仍并入淳化;成化十三年,和淳化分置,三水复为县。
《大明一统志》:陕西布政使司西安府邠州领县2,为淳化、三水。
清(1644~1911)时,属陕西省凤邠道邠州直隶州,为三水县。
《清史稿·地理》十于“邠州直隶州”注说:“隶凤邠道……雍正三年,升直隶州,领县3,三水、淳化、长武。”《大清一统志》、雍正《陕西通志》等同此。
中华民国(1912~1949)时,依据《全国行政区划一览表》《全国行政区划表》《现行行政区划一览表蒡、《中华民国省道县区域表》《全国行政区域简表》《行政区域》及旧《辞海》“附条”等记载,初仍为三水县,民国3年(1914)1月,因和广东三水县重名,复名栒邑县。
始属陕西省凤邠道,民国2年(1913)3月属陕中道,民国14年(1925)9月属关中道,民国17年(1928)撤道,直属陕西省。
民国26年(1937)属陕西省第七行政督察区,民国33年(1944)8月改属第二行政督察区,民国36年(1947)又复属第七行政督察区。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28年5月7日,在 栒邑区委领导下,许才升率领旬邑县农民武装暴动,攻克县城。
12日成立栒邑县临时苏维埃 。
30日起义失败。
但从此以后, 栒邑县政权,名义上管理全县,实际上辖区仅限于今旬邑县的城关、张洪、原底、太峪等乡镇,不到县境的一半,并日趋缩小;其他乡镇,或为革命活动区,或为革命政权区。
革命政权的中心区,先后在本境的有:
关中分区原为关中特委,1935年11月设,区苏维埃 驻今马家堡。
1937年9月改为陕甘宁边区关中分区,行政专员公署仍驻马家堡。
1940年初迁驻今看花宫,8月迁驻今马栏。
1949年5月迁往三原。
新正县1933年8月,在旬邑县及甘肃正宁县交界成立正栒邠革命委员念,1934年10月改为新正县,驻马家堡,1940年迁驻看花宫,1941年迁驻阳坡头。
设有4区21乡,共3479户,16820人。
辖区约为今旬邑县北部、东北部及甘肃正宁县南部、东部。
赤水县1935年2月,成立赤淳县苏维埃 ,10月撤销,在所辖东区改设淳耀县苏维埃 ,西区改设赤水县苏维埃 。
赤水县 1937年3月从淳化县马家山迁至旬邑县今土桥马家庄,1941年3月迁往淳化县中嘴。
设有4区26乡,共4005户,22289人。
辖区约为今旬邑县清塬、石门、土桥及淳化县十里塬、华家山以北地区。
永红县1934年10月16日,在今旬邑县底庙郭村成立,辖3乡26村,人口11万,面积65平方公里。
1937年5月撤销。
马栏县1949年5月,在今旬邑县马栏设立,9月撤销。
栒邑县1947年5月22日,成立栒邑县政务委员会,属陕甘宁边区关中分区。
1948年4月,陕甘宁边区发展,栒邑县政务委员会政区扩大到今旬邑城关、太村、张洪、原底、郑家等乡镇。
1949年2月12日撤销栒邑县政务委员会,成立栒邑县人民 ,3月改属陕甘宁边区西府分区。
7月栒邑县 迁入县城内。
1949年5月20日,陕甘宁边区 政务委员会决定,栒邑县归属邠县分区,新正县、赤水县归属陕甘宁边区三原分区。
6月20日,将原新正县所梏三区、四区、六区,赤水县所辖四区、五区,划归栒邑县,9月把马栏也划归栒邑县,仍属邠县分区。
至此,全境一统于栒邑县,结束了数县并立,县域分割,县政不一的状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区沿革》《中国近代政区表》记载,1950年1月10日,陕西省人民 成立,栒邑县属陕西省邠县分区。
1950年5月2日,划归成阳专区。
1953年1月23日,撤销咸阳专区,栒邑县划属陕西省宝鸡专区。
1956年10月撤销宝鸡专区,栒邑县改由陕西省直辖。
1958年12月合大县,撤销栒邑县,和长武同时并入彬县,直属陕西省。
1960年12月划归咸阳市。
1961年8月22日撤销大县建制,恢复栒邑县,同时复设陕西省咸阳专区,旬邑县属之。
1964年9月10日,因“栒”字生僻,选同音常用字,改为旬邑县。
1970年咸阳专区改称咸阳地区,辖旬邑等13县。
1983年10月5日咸阳地区改为咸阳市,旬邑县受辖至今。
河北范阳郡,河南顾丘郡。
卢姓是我国的百家姓氏之一,排名第42名,约占中国汉族人口的047%。
「卢」源出
一;出自「姜」姓,以邑名为氏。春秋时期齐国文公子名高,食采于卢邑(山东长清县),其后人以「卢」为氏。二;以国为氏。据《风俗通义》所载,古庐子国,后有庐氏。《通志.氏族略.以国为氏》所载,庐氏,亦作「卢」,庐子戢黎之后。三;为南北朝时鲜卑族复姓所改。《魏书.官氏志》云;北魏莫庐氏改为「芦」氏,后去草头改为「卢」氏;吐伏卢氏亦改为卢氏。
卢姓分布
当代卢姓的人口已近440万,为全国第五十五位姓氏,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35%。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广西、广东二省区,占卢姓总人口的'356%。其次分布于河南、浙江、湖南、安徽、河北、甘肃,这六省的卢姓又集中了29%。全国形成了以两广为中心向四周散发的卢姓聚集地区。卢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表明:在桂粤海、贵湘大部、赣闽台南部、云南东部、浙江东部、甘肃中部、青海东部、内蒙古西部,卢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48%以上,中心地区可达77%以上,上述地区覆盖面积约占了总国土面积的188%,居住了大约56%的卢姓人群。在北起青海湖以东、南到云南横断山脉以东的其他地区,卢姓在当地人群中的分布比例在024%一o56%之间,其覆盖面积约占了总国土面积的373%,居住了大约40%的卢姓人群。
卢芳:东汉曾被封为代王,他在新莽末年,自称为武帝曾孙刘文伯,联合三水地区羌、胡贵族起兵,后被匈奴单于立为帝。公元40年投降东汉,被封为代王。卢芳是卢氏唯一称帝的人。
卢纶:河中蒲(今山西省永济)人,唐代诗人,所作诗歌多送别酬答之作,少数反映边塞军士生活,为“大历十才子”之一,遗有《卢纶集》。
1、广东潮州字辈:
惠泽益千万,尚学士应光。淑德在儒修,诗书敏以求,邦家瞻硕范,平治裕鸿猷。
2、福建福州市郊卢滨洲村字辈:
天蔚日宏,世代兴隆,诗书济美,忠孝连芳,
文章启运,礼乐传家,积德为宝,作述辉明,生财有道,卿相贤良,才能俊秀。
成功可永,修善克昌。学宗孔孟,邦国时光。
3、福建顺昌榜山卢氏字辈:
甲辛生金,玉贤成德。均齐方正,安富尊荣,
文章礼乐,爵鼎冠裳,功丰绩伟,祚永泽长。
4、江西修水卢氏字辈:
崇儒重道从先进,盛德鸿才作大方,忠厚传家昌世绪,文章华国启贤良,二协懿亲为令嗣,恩培吉士佐中邦,谷贻早幸前谟永,祥发同瞻福祚长。
5、江西铜鼓县卢氏字辈:
日新全美德,礼义振人纲。道通和顺性,雍睦裕嘉祥,忠贤方晋拔,泽远庆源长。
6、浙江灵山卢氏字辈:
礼义廉能,惠爱慈谨,雅淑淳清,尊荣显耀,
谟烈鼎新,肃雍敦睦,伦叙修明,渊源昭穆。
7、河南商丘卢氏字辈:
文友新田,齐圣广渊,明允笃诚,仲肃恭懿,宣慈惠和,民庆贞祥,久卫太平。
8、江苏南京卢氏字辈:乾正仕有益,春后发大枝。
扩展资料:
据卢氏家谱记载,卢姓是我国的百家姓氏之一,排名第42名,约占中国汉族人口的047%,卢姓的起源有六:
1、出自姜姓,为炎帝神农氏之后裔,齐太公后裔孙高傒而来,以邑为姓,据《元和姓纂》所载:“姜氏,齐太公之后,至文公子高,高之孙高傒(人称傒公),食采于卢,今卢县也,因姓卢氏”,西周时炎帝后裔姜尚,字子牙,因辅佐周武王兴周灭商有功,被周公(周武王之弟)封于齐,有太公之称,春秋时代,齐太公的后裔高傒食采于卢,“因邑为姓”,故其后裔姓卢也,此居卢姓主要来源之首位。
2、出自复姓改单姓为卢氏,据《通志·氏族略》所载,春秋时代,齐桓公之后,有一支取卢蒲氏,后来改成姓卢;又据《魏书·氏族志》所载,北魏孝文帝改鲜卑复姓吐伏卢氏、伏卢氏、卢浦氏、莫卢氏为卢姓,是为河南洛阳卢姓,还有一支取“葛卢”为姓的,后来也改姓为卢。
3、古代我国北方少数民族鲜卑族拓跋部有姓“莫芦”的,后来改为姓“芦”,再后来则去掉草字头,归于卢姓,又有少数民族姓“吐伏卢”、“豆卢”或“奚什卢”的,也改为姓卢。
4、出自他姓赐卢氏,据《隋书·卢太翼传》所载,隋炀帝赐河间人章仇(复姓)太翼姓卢,很有才华,备受隋炀帝看重,受赐姓“卢”,子孙也就随之归于卢姓,此支是为河间郡(治今河北献县东南)卢姓。
5、出自他姓改卢姓,如祖籍河北省范阳(后望于河南省光山)的雷姓人氏在北周之初改为卢姓;唐代有三原(后望于陕西省三原)的闾姓,经当朝皇帝特批,改姓为卢。
6、春秋时代的庐子国,有人以“庐”为姓,后则改为卢。
参考资料来源-卢氏家谱
从广东省到陕西省需要经过这么几个城市,广东省,湖南省,湖北省,河南,陕西省是一条线路。
另外一条是从广东省出发经广西,贵州,重庆,四川进入陕西,常规线路最多采取第一个方案,铁路分高铁线路或普通线路,也是广东省,湖南,湖北,河南,陕西省。高铁较快,时间短。
丰镐遗子(张新武)整理;头条号「 ”睁眼看西安”首发 「 ”千叟宴”是清代最负盛名的宫廷大宴。康熙皇帝60寿诞,在畅春园宴请天下年龄65岁以上,来京师为自己祝寿的耄耋长者,预宴者一千九百余人,故称:千叟宴,在有清一代康熙举办了2次,乾隆举办了2次。 陕西省咸阳市旬邑县,古称豳。是周人先祖公刘的封地。因境内栒原得名:栒邑。北魏改名为三水县,1913年因与广东省三水县重名,复名:栒邑县。 清《三水县志》记载:"嘉庆元年,三水县大地主唐景忠报为百万富翁,应诏到北京参加了乾隆太上皇举行的"千叟宴",此次参宴者六十以上老者五千九百余人,百岁老人数十位,唐景忠钦加7品衔,并受赐敕书、银牌、藜杖、色缎等物。" 今天就讲一讲百万富翁唐景忠。旬邑唐家为陕商大贾,世居今旬邑县太村镇唐家村。祖上以务农为业,至唐景忠时经商崛起。清朝陕商多以「 ”盐茶粮布”为主营业务,如孝义赵家生意以「 ”盐”为主,八女井李家生意以「 ”布”为主,阳郭镇贺家以「 ”当铺”生意为主,而三水唐家主要生意则是「 ”水烟经营”为主业,与当时经营茶布、水烟的社树姚家并驾齐驱。 烟草,明朝万历年间传入我国,顿时风靡全国,明崇祯皇帝禁烟令:「 ”种贩,犯者论死。”清皇太极下令:「 ”私种擒获,以贼盗论”。但当时朝野抽烟成风,也是屡禁不止。清康熙年间的刘廷玑在《在园杂志》中描述了当时的情况:「 ”今遍天下,黄童白叟,闺帏妇女,无不吸之”。 抽烟之所以风靡全国,也和烟草种植有关,当时烟草种植是暴利。明末杨士聪《玉堂荟记》种记载,「 ”北方烟草一亩之收,可抵田十亩”。清乾隆彭遵泗《蜀中烟说》中说「 ”种烟草岁获利过稻麦三倍”。 当时北方的水烟以甘肃兰州及附近县生产制作者为佳,其色绿嫩白,吸味香醇,一时成为清代皇室亲贵喜食之品,也是达官贵人、富豪人家显示身份的必备之物。唐景忠就是将兰州水烟运回泾阳商号,加工后辐射全国23个省50多个州县。陈琮在《烟草谱》载:「 ”水烟产兰州,从陕西关中来”。 唐景忠处于清代乾隆嘉庆年间,国泰民安,商贸兴隆,唐景忠依靠水烟贸易盈利巨额财富。自称「 ”马走外省不吃人家草,人行四川不歇人家店”。后回乡买田置产,其在方圆州县共有土地2万亩,其所盖唐家大院有房87院,2700余间。其后世族裔有功名、官衔者竟达36人之多。 清乾隆六十年,唐景忠年已七旬,嘉庆元年奉诏赴北京参加「 ”千叟宴”,受到太上皇乾隆赐予的七品顶戴花翎服、银牌、鸠杖、缎匹、荷包及御制七言律等。 《睁眼看西安》是「 ”丰镐遗子”创建的西安本土人文地理自媒体。刨根百里秦川,问底周秦汉唐,睁开眼睛,拿出手机,告诉你一个不为人知的老长安。
我现有一部〈东海明恕堂〉的徐氏族谱。本人系山东栖霞大庄头徐家村人,全村皆为徐氏居民。广东三水,全村皆为徐氏后人。浙江金华下金山村徐氏是从浙江武义迁入
本人现存宗谱序文如下:徐氏族谱序粤〔注:作语助,无义。〕稽〔注:考证,考核。〕伯益之子若木,受封徐土,历虞〔注:虞,古国名。上古时代,舜所建。〕夏商周之久,子孙以国为姓。自晋宋以迄隋唐,东海琅邪〔注:邪,音牙。东海,古治名,今郯城。琅邪,今临沂。〕之间,多有闻人〔注:闻人,有名声的人。〕,古称望族〔注:望族,有声望的大家族。〕焉。予〔注:我。〕此一枝,居小太平村者,不知始于何年。因明末兵〔注:原文无“兵”。〕燹〔注:音险,意为野火,特指战火。〕,家谱毁灭,远祖字讳已不可考。闻之故老来自沂城南乡后芦塘〔注:据族人徐敏生讲,后芦塘在今苍山。〕,亦莫知所自出也。今据所知,自始祖讳堂者至予六世,以下又有三辈来,晜礽〔杜靖注:晜即“昆”,兄弟们。礽音仍,自身以下第八世孙,泛指子孙。〕云〔注:语气助词,无意义。〕族姓繁衍。有分居于沙岭村、西张村者,又有散居于沂水县者。其不读书之子孙,虽祖考字讳尚有不知,况远祖乎!若再数传,而后愈远愈疏,恐视同族如路人矣。夫循流必溯其源,按本可数其支。予蒙祖先德荫〔注:荫,音印,动词,庇荫。〕,读书游泮〔注:泮,泮官,古代学官。〕,稍知此义。今年近半百,渐有衰颓,特纠合同族,从父兄率子孙,于一阳初复〔杜靖注:“一阳初复”相当于“一元复始”,指春节。〕之时,行报本追远之礼〔杜靖注:“报本追远”指怀念祖先,追根溯源。〕,按支派次,谱系井然,俾〔注:动词,使。〕后世子孙见之,知一本则想亲睦,思创叶〔杜靖注:“叶”通“业”。〕则戒*逸,务读力耕,期不坠〔注:动词,失。〕家声云尔。裔孙府学廪生〔杜靖注:指享受一定津贴在府学习准备参加举人考试的秀才。〕秉恭顿首序于乾隆二十五年〔注:公元1760年。〕十一月望〔注:望,阴历十五左右。〕长至〔张国伟注:冬至。〕节 徐氏族谱后序族之有谱旧〔注:旧,长久。〕矣!原〔注:动词,推求,推究。〕其义将以昭世系,志〔注:标记。〕尊卑,惧其掩〔注:掩,遮盖,意为失没。〕也,恐其紊也,固〔注:副词,本来,原来。〕也,而不第〔注:第,副词,仅仅。〕此也。当〔注:应当。〕见同室聚首,绕膝承颜〔注:幸得见面。〕,盘〔注:游乐。〕匜〔注:音沂,古代盛酒器具。〕埙〔注:音熏,古代吹奏乐器。〕篪〔注:音池,古代竹管乐器,像笛子,有八孔。〕,蔼怡太和〔杜靖注:“霭”和蔼,“怡”快乐。指一家人幸福和睦。〕之气未泯也。未几,釜〔注:音府,古代炊器。〕甑〔注:音赠,古代蒸食炊器。〕析〔注:即分家。〕,爨〔注:音窜,即灶,指分锅吃饭。〕箪〔注:音单,圆形有盖的竹制盛器,用以盛食物。〕衅〔杜靖及张国伟注:起矛盾。以上六字,意为分家。〕,始而楚越,继而参商〔注:参商,参星与商星,二星彼此出没,互不相见。比喻人处两地互不相见或互不和睦。〕,渐至薄物细,故蝇蚁争及毫发,私忿小嫌雀鼠兴于骨肉者有之。圣人云,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更安望其敦故旧,睦邻里,为一乡之善士哉?族而有此,吾知在天之灵,当有顾而愀然者,虽椎牛而祭,其吐之矣。噫!根固枝荣,源竭流滞,和气兆祥,乖〔注:疑缺忤字。〕致戾,乃愚者不察,犹或侈谈青〔注:青,指青于蓝。〕焉。妄希眠牛,某墓宜丁,某阡宜财,有是理乎?容〔注:副词,岂,哪。〕可冀乎?章自七世祖登甲,由小太平徙居西张村,迄今又九世矣。未审〔注:审,动词,祥知,明晰。〕西张族中亦有若是者否?每窃窃〔注:副词,谦词,私下,私自。〕然惧之,未敢为外人道也。是岁,吾族有续谱之举,旦公定续列,年未成丁者概不登谱,俟〔注:动词,等待。〕后随时收入,以昭慎重。余俱照前谱增修,不日告竣。诸祖以序命,章伏念徐氏族谱前廪生秉恭祖,序之者綦详,奚慎更赘〔注:音坠,多余。〕。然义不容辞,责无可贷,谨不揣固陋,略弁〔注:音变,弁言,前言,序语。〕数语,非敢云示劝惩也,庶几吾族睹斯谱者抗怀〔杜靖注:抗怀,感怀。〕。高曾屈指,云礽〔注:指子孙,礽音仍。〕因〔杜靖注:续。〕之,穆然深思,悠然意远,身从何来,家从何起,溯厥〔注:厥,代词,相当于“其”。〕初,原一室耳,推〔注:动词,推究。〕改〔注:副词,重,再。〕自〔注:副词,自然。〕只一体耳。每逢露濡霜肃之辰〔杜靖注:指民间春秋二祭之时。〕,益触木本水源之墓,度必有考悌之心油然生。天良之动不可己者,间或质美未学,狃于鄙俗俚言相示,亦将有以激其性真,返〔其积习。斯数语者,未必非敦亲睦族之一助焉,则幸甚。至异日,年愈繁,或者上邀天贶,下叨祖荫,祥征螽斯〔庆延瓜瓞之绵绵,一续再续,以及无穷。后之人当更有任其责者,非章之所敢之矣。裔孙由廪贡即选训导献章顿首撰同治十二年岁次癸酉村月上浣谷旦
旬邑县的历史
本文2023-11-07 09:25:43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4281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