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家山村位于哪个省哪个市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2浏览:6收藏

崔家山村位于哪个省哪个市,第1张

崔家山村是陕西省汉中市城固县柳林镇下辖的行政村,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区划代码为610722104210,居民身份证号码前6位为610722。邮政编码为723000,长途电话区号为0916 ,车牌号码为陕F。崔家山村与周家滩村、陈家坝村、桃花店村、五渠寺村、朱家湾村、草坝岭村、段家山村、吴家营村、孟家坪村、草寺村、古城村、小营村、新柳村、幸福家园社区相邻。

崔家山村附近有古胡城遗址、李固墓、南沙湖景区、桔园景区、张骞纪念馆(张骞墓)等旅游景点,有城固蜜桔、汉中大鲵、城固元胡、原公杂烩、城固生姜等特产。

1、一见钟情。在古代,“男女授受不亲”被认为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尤其是未婚女性,都是“养在深闺人未识”的,与异性的接触不多,更谈不上日久生情了,所以在封建社会中,那些描写自由式爱情的文学作品,大多是一见钟情式的开端。王实甫笔下的张生与崔莺莺的爱情,在深受前代诸多作品的影响之后,也是一见钟情式的开端。一个书剑飘零,功名未遂,游于四方的书生才子,一个是闲愁万种,深锁香闺的相国千金。普救寺一遇,张生就表示自己“正撞着五百年前风流业冤。你撇下半天风韵,我拾得万种思量”。认为这种情缘是前世注定的。一次见面之后,对崔莺莺的思量却是万种之多。而崔莺莺在佛殿遇到张生后,就“每日价情思睡昏昏”,无情无绪,心事不宁的,芳心暗许。日下烧香之时,更是希望苍天保佑,让她早日嫁得一个如意郎君,实则是希望苍天保佑她与张生这对有情人能够早结秦晋。

2、由于某些势力的阻挠,致使两人被迫分散。《西厢记》中,阻挠张生与崔莺莺两人结合的势力主要来自崔老夫人及其侄子郑恒。其中,崔老夫人可以说是封建势力的代表,而郑恒则是小人的代表。当日,为了退贼兵,崔老夫人就曾说:“两廊僧俗,但有退兵之策的,倒赔房奁,断送崔莺莺与他为妻”。然而,张生献计,退了贼兵,崔老夫人却想让崔莺莺与张生结为兄妹,目的是断送他们结婚的念头。当张生与崔莺莺不顾封建礼教之时,私下里结合。这一事实被崔老夫人知道后,权衡了一番,最终为了不辱没崔家的家谱,木已成舟,崔老夫人只能顺水推舟,接受事实,承认张生这女婿。但前提是张生必须上京考取状元。理由是崔家“三辈儿不招白衣女婿”。所以张生若考中状元,崔莺莺就是其妻;若不中,就不要回来。从此,两个相恋的青年男女就被迫分离一段时间。由此看来,崔老夫人作为封建势力的代表,自始至终都阻挠着崔张二人的爱情。因为他们不是门当户对,不符合封建礼教的规定。除此之外,作为小人的代表——郑恒,在张生高中后向崔老夫人进谗言,致使崔老夫人再次悔婚,这就使得崔张二人的婚姻再现波折。

3、有情人终成眷属。尽管在当时考取状元的机会很小,但作者深受传统才子佳人圆满爱情式结局的影响,让张生高中,并给崔莺莺带回了凤冠霞披,最终使有情人终成眷属。这也印证了张生确实为一大才子。小说的最后还提出了“永老不别离,万古常完聚,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美好祝愿。

崔氏第二十六世孙崔海斌介绍 大屋基崔氏源流 “言不根经史,谓之梦浪,人不识本源,谓之浮生”。我崔氏之人从何而来,向何而去?应该是我们每一个崔氏子孙值得了解和思考的问题。下面,我就我们大屋基崔氏的源流及家风这两个方面的问题给大家作个简要的介绍,使大家有个初步的了解。 第一个方面:崔氏的源流。——也就是崔家是怎样起源、怎样流传到现在的。 这个问题我们分三个部分来讲: 第一部分:崔氏先祖 崔氏出自姜姓,即姜姓神农氏(炎帝)之后。 相传,炎帝神农氏,名“石年”,(大约生于公元前3216年,农历辛未年4月26日)为少典与任姒之子,因居于姜水(渨水支流)之滨而得姜姓。其裔孙为诸侯,号共工氏。共工之从(堂)孙伯夷,因辅佐大禹(共工和伯夷爷孙二人,从尧至禹)治水有功,赐氏曰“吕”,封为“吕侯”。经吕侯壤、吕侯发衍、远、我食、孙藏、伯陵到西周初年的吕尚——即姜尚,姜子牙。 姜子牙,殷王庚丁8年(己酉年8月初3,即公元前1211年农历8月初3)出生于今山东省日照市莒县一带,因辅佐周武王灭商建周有功,受封于齐,立齐国(诸侯国),称齐太公,卒于周康王6年(戊辰年,亦即公元前1072年),寿139岁。其陵冢位于今陕西省咸阳市周陵乡,距文王陵1公里。妻:申姜。 齐太公姜子牙有嫡、庶子共13名:丁、任、年、奇、枋、绍、骆、铭、青、易、尚、其、佐。太公传位于嫡长子姜伋(齐丁公)。 少典、神农(炎帝)、共工、伯夷、姜子牙、姜伋等均是崔氏的先祖。姜子牙是炎帝第54代孙。 第二部分:崔姓来源 齐太公姜子牙传位于齐丁公姜伋,丁公嫡子(正妻之子)姜季子本应继承齐国国君之位,但他却让位于丁公庶子(丁公之妾所生之子,季子之兄)叔乙。叔乙划了一片叫“崔”的地方(后有“崔氏城”,即今山东章丘市黄河乡土城村)给季子,作为其食采(采收食物)之地,后来季子就以崔地为姓,得姓后,所生之子穆伯即不再姓姜,而姓“崔”。 姜季子是我崔姓一世祖,崔穆伯是我崔姓第一人。 第三部分:崔氏世系 季子生穆伯,穆伯生沃,沃生野,野8世孙夭,夭生崔杼(齐国正卿)杼生明,明生良。良15世孙崔意如(秦大夫,封东莱侯)生(伯)崔业、(仲)崔牟。 崔 牟为汉汶阳侯,始居博陵(今河北涿县安平),于博陵生融。融生石,石生崔廓(一作崔广),字少通(商山四皓之皎皎者)。廓生寂,寂生钦,钦生朝,(汉侍御史),朝生舒(汉四郡太守)。舒生篆(郡文学),篆生毅,毅生骃,骃生寔(字子真,后汉尚书)。寔生皓,皓生质,质生赞,赞生洪,红生廓,廓生遄,遄生懿,懿生琨,琨生经,经生辨,辨生崔楷(北魏殷州刺史)。后有崔元喡,唐中宗封为博陵王。至宋绍兴时,崔世明迁粤省广州,其子崔与之累官四川,安抚制置(四川安抚使),使后封南海郡公(广东经略安抚使)。遂移子于江南,晚年又移子于闽省(福建)。与之玄孙崔唐臣(宋末隐士),其孙崔或为元世祖刑部尚书。至元顺帝12年(公元1334),世宗公诞生,又经承祖、德义、旺元至成章公。明正统3年(1439),成章公父子四人移居广东。 以福建世宗公为始祖,6世缙孙、7世富公、8世华忠、9世琳公、10世孟正、11世庆公、12世元举、13世时信、14世盛公、15世斯显、16世奕荣、17世子裕公(我大屋基崔氏入川始祖,1681年9月21日生于广东龙川县,1785年殁于四川威远大屋基)于康熙戊戌年(1718)入川,创业资威,生成昆、成仑、成灵、成康四子。至今已290年,繁衍了13代后人(从世忠公算起为第28代)。 另外在此还需说明的一点是我7世祖富公娶了两房妻室,大房扬氏生8氏时忠公、荣忠公、华忠公,二房廖氏生8氏信忠公。信忠公之后:9世珍公、10世孟举、11世曰昆、12世元升、13世金公。 金公之子:14世奇相、奇卿、奇爵、奇轮、奇择。 其中: 奇相之后,15世斯琳、16世奕泮入蜀后住(现青山村)高屋基; 奇爵之后,15世斯玑,携16世奕广、奕东、奕亮、奕勋、奕尤5子于雍正丁未(1727)年入蜀,后立祠堂于本村蓝沟,现已繁衍到第27代。 此外,本村糯米长老屋基(崔慈方大房子)、资中城西周家碥和四眼桥、朱家坝崔氏,都是我华忠公之后裔。 也就是说,我们大屋基和糯米厂、周家碥、四眼桥、朱家坝以及蓝沟、高屋基崔氏,都是一脉相承的一家人。 以上这是第一个方面。 第二个方面:崔氏家风——也就是我们崔氏家族为人处世的作风、风气问题。 家风,乃一个家庭、家族之风气。家风好坏,关乎一个家庭、家族之成败兴衰。大屋基崔氏家风严谨、纯朴、进取、向上,影响和造就了十数代族人,并在本地形成了纯朴、忠厚、斯文、善良的优秀民风,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本地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从民国二年(1913)重修之《大屋基崔氏族谱》和大屋基崔氏历代族人处事风格中不难看出,崔氏家风大约有以下几个特点: 1、团结互助。团结互助之精神,在《大屋基崔氏族谱》中体现突出。如《崔氏族约家规》第六条:“合族子弟,无职年少者,务期族董等暨总首,于春祭时斥令其父兄,使习士农工商,视其才职量人施行,如家贫年壮,能农能商无本者,该族董等协总首提议,筹给资本,方能各有职业,得谋衣食,使其族无游人,自然一族富强”。第七条:“矜恤鳏寡孤独,穷而无靠者,当春祭时族董等协总首,务集众族提议,原量周恤,作一本万殊亲爱之意,免至呼号无处,贻笑他人”。第十四条又说:“愚朴子弟出外,勿论大小事件,有理被人欺压者,向凭族董等,必要挺身出头,或凭理,或兴讼,务欺争至极处,将理拿回,以免愚朴出外被人欺压”。此等,无一不体现出该氏族团结互助之精神。 崔氏家谱、族谱,寻根问祖 2、勤奋节俭。《崔氏族约家规》第十二条规定:“族内倘有不肖子弟,好吃懒做,不顾父母之养者,被父兄来祠报告,该族董等,不得徇情,按照家规,满杖八十,以戒下次。如果执拗不改,仍蹈前愆,着凭三族,送官首究,剔出萌芽,免生忤逆”。第五条:“用财本生人之常,但要处置合宜。当加厚于所亲,虽千金不为妄;费浪用于无益,即一钱已属浮奢。是以丰俭贵适其宜也”。第八条:“令习勤俭。勤能成事,俭可积锱。训导子弟习勤习俭,则士可发贵,农工商贾皆能发富矣”。字里行间,充分体现了族人勤奋节俭之家风。 3、斯文重才。重视文化、重视任才,在历代崔氏族人中蔚然成风。且不说历史上其出过多少文人雅士、达官显贵和英雄豪杰,仅《崔氏族约家规》即可充分证明。如第三条:“培植人才。凡族中生有英俊聪明子弟,家极贫无力读书者,该族董等协总首,筹给历年膏火,或尝会给款,或承首募化合族给出,以便家寒子弟造成人才,始可光前裕后一族生辉”。第四条:“鼓励人才。凡族中子弟住高等小学堂,执毕业凭照,备办三牲入祠祀祖者,无论贫富,赏花红一堂,奖给钱八钏;住中学堂及初级师范学堂并陆军小学堂,各执毕业凭照,备办三牲入祠祀祖者,无论贫富,均赏花红一堂,奖给钱十二钏;住高等学堂及法政学堂并通省中央师范学堂,各执毕业凭照,备办三牲入祠祀祖者,无论贫富,均赏花红一堂,奖给钱十六钏;住京师大学堂,执毕业凭照备办三牲入祠祀祖者,无论贫富,赏花红一堂,奖给钱二十钏。奖给虽微,以资鼓励我族广出人才之意耳”。由此,可见崔氏斯文重才之一斑。 4、礼孝守法。礼义孝道、遵章守法是崔氏家风中又一特点。《崔氏族约家规》第一条云:“合族必要讲求尊卑、上下秩序为宗旨。如有以下犯上、以卑慢尊、以强凌弱、以富欺贫等事,报告祠会,该族董等,问清实情,严执家法秉公处治,不得畏势徇情,方服众意,而息讼端”。此间含礼义;第二条规定:“孝顺一则。父母养育,恩德深似海,大如天,杀身难报。为子者,必遵孝经所云:居则致其安,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能尽此五者,方报十万一耳”。第十三条:“族内如出忤逆子弟,不畏王法,胆与父母斗殴,或与胞伯叔斗殴,有伤有证,一经报告,该族董等,凭集三族,立予杖毙,免出巨案,以正人伦,而敦风化”。此为倡孝道;第九条强调:“严禁嫖赌。嫖则损精耗神,夭寿之由来也。赌则贪耍,弃职倾破之由来也。不嫖不赌,即弱添寿,算贫足衣食”。第十条:“洋烟一则,朝廷之禁严矣,父母之戒密矣。吸之不甘不芳不暖不饱,且耗时费事,颓志伤躯。有瘾者述宜戒净,无瘾者谨守莫尝,免受朝廷法律,以贻父母欢心”。十一条:“如有子弟不遵庭训,在外妄作非为,或窃或盗,事小者,该族董等严执家法,杖责四十,以戒下次。如犯事大者,自行捆送地方官处治 ”此为守法纪。 如此这般,无不体现出崔氏遵章守纪之优良家风。希望我们崔氏门中的每一个成员都能继续保持和发扬崔家的优良传统和风气,为强国兴家作出更大的贡献! 前面说了我们崔氏族人“从何而来”,处世怎样,下面想以本人2007年5月撰写的一篇《大屋基崔氏祠堂赋》,表述一下我们该怎样承前启后,世世代代发展繁衍下去。 《赋》是这样写的: 威邑北隅,资南偏西,地灵人杰之乡,山青水秀之地,崔氏宗祠大屋基气势恢宏,参天大树古花兰世人称奇;田连阡陌,堪称米粮之仓,土产万物,实为生息宝地。自古出贤良,仁义满乡里。 回首悠悠岁月,追忆历历先驱:一七一八,我祖裕公入川来,创业资威,历尽艰辛务农经商展宏图;一八三0,先辈立祠大屋基,子孙昌盛,人财两发强国兴家留美名。 世事沧桑,秋去春来历经二百九十载寒暑;斗转星移,花谢花开香传一十三四代后人。士农工商百业兴,我崔氏生生不息,撑起华夏一片天地;文武才俊千般秀,吾族中贤能辈出,孕育国家无数栋梁。 国泰民安之世,民族腾飞之时。百舸争流,崔氏子孙且发扬祖先优良传统,为国为家作贡献;千帆竞渡,族内子弟须振奋我辈创业精神,为党为民立功劳! 历史滚滚向前,光阴漫漫无穷。任重道远,人人自强不息奋发有为再接再厉创佳绩;承前启后,代代亲善和睦携手并肩同德同心成大业。 功赫赫,耀我崔氏门庭;名鼎鼎,报吾祖宗先烈! 谢谢大家! 不当之处,请各位宗亲批评指正。 崔海斌: 二00八年二月十八日

户籍制度,一直都是在中国社会中权重占比很大的管理制度。

如今,为了孩子升学买学区房,就是现代户籍制度的一个缩影。在明清时期也是一样,老百姓为了能参加科举,最基本的条件就是户籍,还有田产。

朱元璋上任后,执行“里甲制”一百十户为一里,每10年编修一次。这个制度以保障部分公民在就业、教育、社会福利等方面的权益,以个人为本位的人口管理方式。通过这种登记,老百姓的田产就得到了官府的认可。

但这里有一个前提,就是入籍。

入了籍,向朝廷纳了粮,等于行使了自己对国家应尽的义务。于是,也就有了可以参加科考的权力。而那些流民们耕种的土地,由于自身无户籍,当然,就没有合法性了。户籍,如此之重要,所以,在各家的族谱中,都会“浓墨”的书写一番入籍的地位等等。

这是一个因果关系,有了户籍,才被认可是国家的“子民”,才能有去开发、利用土地的资格,以及可以参加科考的资格。

这里就有一个案例:

说的是蓝山的一个家族,从记载这个家族入籍祖以及土地纠纷案,就可以看出当时户籍制度的“强大”功能。《钟氏族谱·阖户宗祠》非常浓重地介绍了入籍祖,并将其和始迁祖并列,是“百世不祧之宗”。虽然,二人只差一代,但“入籍”的功劳却显得意义非凡。

再来看《钟氏族谱·阖户田租表》,至“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止,这位钟姓户祖的祭田数量排列第一,地位更是无人可撼动。根据族谱记载,开立户籍是在明初,祖先于元延祐间,从江西迁至湖南蓝山,并定居在黎家头。

因为,黎家从宋朝开始,就是当地的大户,到了元代中期,家族没落,到了钟家第三代时,黎家的很多家业,陆续归钟氏,钟家开始起家。就家业而言,第三代贡献更大些。但若是没有户祖的“开立户籍”,这里所有的一切,都不会得到官府的认可。

当然,他人也不会认可。

到了修谱的1936年,其家业已相当雄厚,山场的南北长度有三十来里。之后,也正是有了户籍,名下的所有产业,才得到了官府的认同。也因此,如果发生土地纠纷时,就会占据有利的一方。光绪十六年(1890年),钟家就发生过一起和雷家的土地纠纷。

根据族谱记载的官方判词,判雷姓族谱所写为假。因为,字迹不符是伪造的,所以,有争议的土地一概为钟姓管业。可见,两家为了争夺土地资源,都出具了族谱。甚至于,雷姓一家为了利益制作假的族谱。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族谱的作用是不可小觑的,除了记录先祖的事迹,还能成为证明“家业”的有利证据。

还有一个类似事件,是发生在同治十二年(1873年),钟姓和崔姓的一桩墓地纠纷。根据文字记载,崔土保兄弟立了一份契约,保证不在“坟山顶脑上开挖、栽种生理”,还请了公证人。虽然,崔家买的土地和钟家的墓地挨着,但未必一定会跑到隔壁墓地去开挖栽种。而钟家却认为这会坏了风水,要求崔家立下契约,否则,就会以此为据告官。

再来看看户籍和科考的关系。

根据《大明会典》,洪武十七年(1384年),朝廷规定:各府、州、县生员乡试前要“各具年甲、籍贯、三代”。

清代的规定更加详细,就是为了防止“冒籍”。如有违反者会有重罚,“生童有籍贯假冒者,尽行褫革,仍将廪保惩黜。”除此,还规定:祖上要入籍20年以上者,且名下的家业在官府有登记,才有考试的资格。

那么,为何科考如此重视户籍?

因为,有名额的竞争,今天亦是如此。以《蓝山县图志》记载的一个事件为例:在康熙年间,湖南蓝山、宁远二县,就出现了一桩户籍争端事件。

大慈乡四十六村原属于蓝山县,和宁远县距离较近,便到宁远县购置田产庄粮,向宁远县交纳钱粮。那时,新来了一位县令,“不查来历”,就将四十六村村民归了宁远县籍。但老百姓不愿意了,因为,当时每个县的科考名额是有规定的。根据该县的整体“文风高下”,以及缴纳钱粮人口的多少作为基准。

最终,四十六村的村民不仅回到了蓝山县,还为蓝山县令建祠树德政碑。

由此可见,户籍对于科举有多重要。

当然,人口的自然增长以及移民迁入,都会让和土地、科举密切关联的户籍地位越发重要。除了这些,如:身份认同、社会地位等,都和户籍有关系。即使放到现在,户籍依旧被视为一种特殊的社会“资源”。

时至今日,户籍在我国的地位还是非常的重要。因为,它贯穿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小到日常出行,大到结婚生子,买房买车等。试想,如果你没有户口,没有身份证,那将没有一个合法的身份。这样的你,还怎样在现今的社会生活呢?简直是寸步难行。

津南区崔德行的祖籍是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崔德行是明朝的一位重要官员和学者,他出生在山东淄博的一个书香门第,家族世代为官,并有不少名士。崔德行年轻时就显示出了非凡的才华,曾于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中进士,成为明朝的一位翰林院编修。

崔德行在官场上多次受到皇帝的重用,他曾担任过礼部员外郎、礼部郎中、礼部侍郎、兵部尚书等职务,还曾经为皇帝撰写过《万历朝报》等重要文件。此外,崔德行在学术上也有很高的造诣,他曾经主持修撰《明史》,并撰写了许多有关历史、政治、经济等方面的书籍和文章。

崔德行的贡献不仅体现在他在官场和学术上的成就,还在于他对文化和教育的推广和发展。他曾经主持修建过北京的孔庙和孔子陵寝,并出资设立了一所以儒学为主的学校,为当时的教育事业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总之,津南区崔德行的祖籍山东淄博,他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学者和教育家,他的事迹和贡献为后人树立了崇高的榜样。

崔家山村位于哪个省哪个市

崔家山村是陕西省汉中市城固县柳林镇下辖的行政村,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区划代码为610722104210,居民身份证号码前6位为610722。邮...
点击下载
上一篇:王氏族谱下一篇:关于朱姓诗句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