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姓的来源是什么?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07浏览:1收藏

邓姓的来源是什么?,第1张

关于邓姓的历史资料和现状的研究报告

一、

问题的提出。

寻根问祖是炎黄子孙们永远割舍不断的情结,

姓氏又是每一个人

的标志。我姓邓,但我却不知道邓姓的来源,根在哪里、始祖是谁、

有哪些名人、

往昔如何,

今日怎样……所以我对邓姓的历史和现状作

了一次调查。

二、

调查方法。

1

查阅有关中华姓氏的书籍,上网浏览。

2

询问家长。

三、

调查情况和资料整理。

信息渠道

涉及方面

具体内容

网络

邓姓的来源

据《元和姓纂》记载,邓氏源自曼氏。

曼氏是被颛顼帝赐姓为曼的少昊金天氏

的后代,他们所建立的邓国是殷时的诸

侯国,直至公元前

678

年才为楚国所灭,

邓国国君的后代遂以国为氏,称为邓氏。

另据《邓氏族谱序》记载,南唐李后主

之子李从镒曾被封为邓王,后来为逃避

宋太祖的追杀而改姓了邓,成为邓氏的

又一支来源。

信息渠道

涉及方面

具体内容

四、

结论。

为邓姓赢得美名的,

当首推当代伟人邓小平,

他是中国***第

一代、第二代的主要***物,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为我国

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除了邓小平之外,

历史上还出

现了很多的邓姓名人,例如春秋时郑国的政治家、法家先驱邓析,西

汉时蜀中富豪、大夫邓通,东汉大司徒邓禹,三国时魏国名将邓艾、

蜀汉大将邓芝,宋代思想家邓牧,元代书法家邓文源,清代书法家邓

石如,清末两广总督邓廷桢、海军将领邓世昌、诗人邓辅纶、著作家

邓显鹤等。如今,

以人口多寡来算,邓姓是中国第三十六大姓。据不

完全统计全国约有

702

万邓姓人口,占全国人口总数的

054

%。

编辑于 2015-05-21

查看全部3个回答

5条评论

留下评论,万一火了呢

滨滨数码1

好赞

热心网友1

福嘘嘘

查看全部5条评论

— 你看完啦,以下内容更有趣 —

带邓姓的100分名字大全周易取名 带邓姓的100分名字大全 2020新生宝宝取名

带邓姓的100分名字大全,起名很重要的一环,就是起名的汉字属性要符合您的金木水火土属性缺项,带邓姓的100分名字大全,金木水火土分析过程严谨,起名连起来顺口,叫起来好听!

广告2019-11-08

邓姓的历史发展

源出一源于曼姓,出自商高宗武丁给叔父曼季的封地,属于以国名为氏(今天湖北襄阳邓城 )。据史籍《元和姓纂》记载,“邓,曼姓,殷时候国也。春秋时,邓侯吾离朝鲁,后为楚文王所灭,子孙以国为氏。”两周时期,邓国是周王朝南方较为重要的诸侯国之一,历经西周、春秋,一直延续了有六百多年,后邓况徙居南阳新野。递传到曼公第47代孙禹公,禹公中兴汉室,辅佐汉光武帝刘秀建立东汉王朝,因“云台首功”而受封为“云台二十八将之首”。汉和帝刘肇在元兴元年(公元105年)去世,禹公孙女邓绥进入了刘氏东汉王朝权力中心,直至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垂帘听政的皇后。我邓氏家族也成了东汉王朝最具权势的外戚家族。禹公世居新野,而新野在东汉时归南阳郡管辖,故我支邓氏在东汉因禹公“云台首功”、“禹公十三子,后世皆可法”被称为南阳郡邓氏。 自曼季之后,邓国历邓晁侯→邓徽侯→邓庆侯→邓恒侯→邓昆侯→邓忠侯→邓辉侯→邓浩侯→邓煦侯→邓杞侯→邓熹侯→邓怡侯→邓沛侯→邓壁侯→邓淳侯→邓衡侯→邓略侯→邓宣侯→邓尚侯→邓粹侯→邓明侯,计二十二代(这22代存在杜撰的重大嫌疑 ,而且这些祖先都不姓邓,而是姓曼,也因此可以完全推断这22代根本不足信。),经六百余年,连续世袭侯爵,这是邓氏先世的鼎盛时期。亡国之后的邓侯子孙,为纪念故国便以国名为姓氏,称邓氏,史称邓氏正宗,亦称曼姓邓氏。源出二源于蒙古族,属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蒙古族珠尔奇氏,亦称朱尔奇氏、珠勒沁氏,源出成吉思汗四世祖合布勒的长子斡勤巴儿合黑,以长子地位挑选百姓中最勇敢善战者单建主儿乞氏族,在元朝时期为蒙古主儿乞氏部落,世居萨尔哈占(今新疆河萨尔托海乡萨尔哈仁村)。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Jurki Hala。清朝中叶以后,蒙古族、满族珠尔奇氏多冠汉姓为邓氏、朱氏。源出三源于满族,属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 《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⑴满族德敦氏,满语为Dedun Hala,满语“站”,世居黑龙江流域,后多冠汉姓为邓氏、杜氏等。⑵满族栋阿氏,亦称东鄂洛氏,满语为Dongga Hala,世居那木都鲁(今俄罗斯滨海地区),后多冠汉姓为邓氏、佟氏。⑶满族董佳氏,亦称董家氏、栋佳氏,满语为Donggiya Hala,祖先原为汉族,东汉末期被辽东鲜卑乌桓部虏携,融入鲜卑民族,后逐渐演化为辽东女真,世居董佳城(今辽宁新宾)、嘉木湖(今辽宁新宾)、嘉哈(今辽宁新宾夹河村)、哈达(今辽宁西丰小清河流域)等地,后多冠汉姓为邓氏、董氏、陈氏等。源出四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汉化改姓为氏。今壮族、哈尼族、土家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邓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邓氏,世代相传至今。 《姓氏急救篇注》说:“邓,古国名,本曼姓,其后称邓氏。以国为姓,是为得姓受姓之始。早在炎黄二帝时,一个以邓(登)命名的远古部落就已出现在今山东荷泽市巨野县一带。这一部落的首领邓伯温曾在黄帝时加入中原地区的部落联盟,并跟随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黄帝的子孙本来姓姬。邓姓虽然也属黄帝子孙,但由于该姓源于帝喾的儿子契的系统,所以人们认为邓姓源于子姓。契生昭明,昭明生相土,相土生曹圉(音语,Yu),曹圉生冥,冥生振,振生微,微生报乙,报乙生报丙,报丙生主壬,娶妻名扶都,扶都见白气贯月,感而生天乙,是为成汤。成汤为圣王,创立了商朝。入商以后,商王武丁把其叔父分封到了邓地,建立邓国。《路史·后纪九》记载:“初,武丁封叔父于河北蔓(今天湖北襄阳邓城),曰蔓侯,有曼氏、蔓氏等,优、邓其出也。”《世本》说:高宗武丁“封叔父于河北,是为邓侯,后因氏焉”。成汤传19世至小乙,小乙之子武丁,是个开拓性的君主,将商朝的版图大大扩展。武丁占领当今河南省的地区,在汉水、淮河之间分封了很多小侯国。武丁封其叔曼季于今天的湖北省襄阳市团山镇邓城,称其地为邓。曼季立国于颍川昭陵之间,国名为邓国。因此,曼季是邓姓的远古始祖。进入春秋后,郑庄公和楚武王的夫人都是邓氏女,并积极参与国家政事,表现出较高的见识和才能,展示了邓国丰厚的文化底蕴。《春秋·桓公七年》载:“邓侯吾离来朝。”邓侯到鲁进行国事访问,这是一次重大的外交活动,通过访鲁,提高了邓在东周列国中的政治地位。周桓王十七年(前703年),楚国派往邓国的使者道朔和另一名巴国使者在邓国南境遭到(夏阝)(you)国人袭击,财物被掠,人被诛杀。楚王闻讯大怒,派斗廉率领楚巴联军攻打(夏阝)国。邓国知道后则派了养甥和聃甥率军援助(夏阝)国,爆发了“楚巴与邓之战”,经过三次进退后,楚巴联军采用前后夹击的战术,打败邓国。这是有文字记载以来发生在襄樊最早的一次战争。15年后,当楚文王率军借道邓国北上攻打申、吕二国时,作为文王舅舅的邓国侯设宴招待了这位实力强大的外甥。这时,邓国以骓甥、聃甥和养甥为代表的一批大夫,极力主张乘机杀掉楚文王。但邓侯固执己见,不听劝告。结果,楚伐申返回的那一年,攻打邓国。邓国最后终于被楚国灭掉。亡国之后的邓侯子孙和邓国百姓为了纪念邓国,便纷纷改姓邓氏。如邓扈乐在周宫廷内任卿士,邓廖为良将于楚,邓季为贤大夫于吴。 邓姓发源于今天河南邓州,大举南迁于东晋之时,而播迁入闽、粤则早于汉代。汉代中期,邓况自楚徙居南阳新野。至东汉初,因族人为光武帝刘秀的中兴汉室立下大功及与东汉皇室的亲戚关系,一跃而成为东汉最显赫的家族。但至东汉安帝时,有人诬告邓弘等曾反对立安帝,引起安帝不满,因而使邓氏遭受了一次大的劫难。此后,南阳邓氏不断外迁,有南至湖南、湖北者,也有西至山西、甘肃者。西晋末年永嘉之乱时,有南阳邓叔攸迁至福建宁化石壁乡,后又分支泉州等地(这一说法存在重大谬误,西晋良吏邓攸在“永嘉之乱”,没有避居今福建宁化禾口石碧村,更谈不上是邓氏最早入闽始祖。 )东晋十六国时,中原邓氏大举南迁,分布于江南许多省份,以江西、江苏居多。总之,邓姓早期主要还是以河南省境为其繁衍的中心,其首先迁入的地方是今山东高密县一带。与此同时,已有邓姓南迁入今四川、广东等地。至晋代,邓姓的子孙在北方已落籍于山东、河北、陕西、山西、甘肃、安徽等地;在南方已迁居到今江苏、湖南、四川等地。至唐代,南阳邓氏分衍出的支派更多,分别居于甘肃、山西、湖南、河南等省的一些地区。宋代时邓姓在南方已播及江西、湖北、福建、广西等地。明代福建人邓显祖移居台湾,此后,闽粤邓氏又有一些人向台湾迁徙,进而又有徙居海外者。当代邓姓人最集中的地方是中原地区、长江流域及沿海一带,其中江西、湖南、河南为最,四川、广东、福建、江苏次之。

1赞·122浏览2016-05-13

邓氏起源和现况的调荃

中华姓氏文化源远流长,实质内涵博大精深。在中华姓氏当中,邓姓不属于大姓,在全国近13亿人口当中,邓姓人群大约占了0.54%,总人口在700万左右,在中国姓氏当中排名第34位。 然而,邓姓历史渊源极为深刻,历代名人纷至辈出,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创造了中华姓氏文化光辉灿烂的奇迹。 邓姓最早发源于中原。早在炎黄二帝时,一个以邓(登)命名的远古部落就已出现在今邓州一带。这一部落的首领邓伯温曾在黄帝时加入中原地区的部落联盟,并跟随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到了夏朝初年,夏王仲康把其儿子分封到了邓地。入商以后,商王武丁把其叔父封到了邓地,并建立了邓国。 武丁的叔父本姓曼,名德阳。曼姓是少吴之子的姓氏。少吴是黄帝的儿子,东夷部落的首领,号金天氏,以鸟为图腾。少吴有二十四个分支,主要活动在今山东境内,至今曲阜尚有一座少昊陵。少昊之子就是三皇五帝之一的颛顼帝,因有功被少昊赐曼姓,一直下传到殷商,曼姓在邓地立国后,邓国也被称为邓蔓或邓曼。西周时期,邓与周王室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邓国版图被视为周王朝的南部领土。邓与周王室存在着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联系。到了春秋时期,郑庄公和楚武王的夫人都是邓氏女,并积极参与国家政事,表现出较高的见识和才能,展示了邓国丰厚的文化底蕴。周恒王十七年(前703年)楚国派往邓国的使者道朔和另一名巴国使者在邓国南境遭到邻国人袭击,财物被掠,人被诛杀。楚王闻讯大怒,派斗廉率领楚巴联军攻打邻国,邓国知道后则派了养甥和聃甥率军援助邻国,爆发了“楚巴与邓之战",并打败邓国。这是有文字记载以来,发生在襄樊最早的一次战争。 十五年后(前688年),当楚文王率军借道邓国北上攻打申、吕二国时,作为文王舅舅的邓国侯明渊设宴招待了这位实力强大的外甥。这时,邓国以骓甥、聃甥和养甥为代表的一批大夫,极力主张乘机杀掉楚文王。他们认为,将来灭掉邓国的必为此人,如果不果断地杀掉他,到时候后悔就来不及了。然而,邓侯明渊却说:“如果这次杀了楚文王,人们会唾弃我的,不吃我祭神所剩下的食物了。"大夫们坚持进谏道:“如果邓国一旦被灭掉,邓国的土地和五谷神灵都得不到祭享,邓侯哪里还会有祭祀余下的东西供给宾客呢"邓侯明渊固执己见,结果楚伐申返回的那一年,楚军毫不留情地攻打邓国。周鳌王四年(前681年),邓国终于被楚国灭掉。亡国之后的邓侯子孙和邓国的黎民百姓,为了纪念邓国,便纷纷改姓邓氏。 邓州有个吾离村,有座吾离冢。吾离也是邓姓的始祖人物。他的儿子为邓祁候。楚国灭了邓国之后,吾离的妹妹邓曼是楚文王的的母亲,亦即为楚武王的夫人。因为西周之间存有甥舅关系,所以亡国只是更号易帜,邓氏民众虽然没有遭受战争以及亡国劫难,但是,有的民众却不得不背井离乡,四处迁徙,择居于华厦大地。由于他们“系承曼姓,望出南阳”,所以“南阳堂”的匾额,常常出现在全国邓姓人家的厅堂之上。 由于邓氏的得姓始祖曼,是殷商第十四代君主祖丁的幼子,而殷商的王室又是黄帝轩辕氏的子姓后裔。因此,邓姓家族属黄帝世系。 自邓曼受封南阳,赐邓氏以后,分封食采,世袭侯爵。历晁(2)-徽(3)-庆(4)-恒(5)-昆(6)-忠(7)-辉(8)-浩(9)-煦(10)-杞(11)-熹(12)-怡(13)-沛(14)-壁(15)-淳(16)-衡(17)-略(18)-宣(19)尚(20)-粹(21)-明渊,计22代,经600余年,连续世袭侯爵,这是邓氏先世的鼎盛时期。 春秋时,楚文王夫人是邓曼子孙之裔女。邓氏22世侯爵明渊称文王之子为甥,楚文王三子获悉楚将伐邓,便向邓侯渊明传报,明渊不听外甥之言,以致邓国为楚所灭,邓侯明渊成了亡国之君。 明渊之后的邓氏世系递演为:史(23)-和(24)-耀(25)-侃(26)-或(27)-晃(28)-萼(29)-监(30)-恺(31)-安(32)-襄(33)-沦(34)-铭(35)一文仲(36)一灏乎(37)一缙光(38)一成(39)一玢。从明渊痛失侯爵至玢,历430余年,南阳邓氏在沉寂中复苏。从邓史到邓耀一连三代都为布衣。至邓侃,时值公元前544年,周景王执政。邓侃几经努力,开始跻身仕途,在徐州为官。25年后,其子邓或秉承父志,奋发向上,在周敬王时封中丞大夫。此后几代,邓氏族人仕途坎坷,官职不显。直至公元前314年,邓文仲才任河东(治所在今山西夏县西北禹王城)宰,并冈官调,开始播迁繁衍,从新野迁居河东。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邓成任沧州刺史,其子邓玢浩封为大夫。 汉高祖时(公元前206年)41世中书大夫邓敏生二子,长子为通,次子为远。邓通,西汉蜀郡南安人,本以行船为生,人称黄头郎。据传,汉文帝夜梦有黄头郎推他上天见玉帝,然后派人找到了邓通,两人相见恨晚。因此,邓通深得文帝宠幸,官至上大夫。汉文帝赐给邓通严道铜山,并允许他铸造钱币,富堪敌国。其后百余年,历奎(43)-广汉(44)-锦(45)-明。汉朝皇帝几经换代,邓氏族人仍有不少辅佐汉朝者。邓广汉,汉宣帝时为长乐府中丞大夫。邓明,平帝时为御史大夫,时年仅l8岁。东汉开国元勋邓禹,即是西汉末大臣邓明的长子,南阳邓氏第47代世祖。 河南邓州不远处有个地方叫新野,新野有一个汉桑城,被人称为世界上最小的城。新野是邓姓主要郡望之一。它孕育出一代又一代名人。如东汉房子侯邓晨,娶刘秀的姐姐为妻;江汉的高密侯邓禹,在刘秀的二十宿将中排在首位;蜀国的车骑将军邓芝,是邓禹的后代;还有魏国的征西将军邓艾、汉献帝奋威将军高乐乡侯邓展,可谓是群众璀璨,万古流芳。 第47代世祖邓禹(2—58),东汉新野人,字仲华。是邓氏家族史中一面光辉灿烂的旗帜。自小聪明好学,与年长七岁的汉高祖刘邦九世孙刘秀是同窗好友。刘秀起兵反莽后,拜邓禹为军师。邓禹为刘秀“延揽英雄,取信于民,立高祖之业而夺天下"。刘秀对其言听计从,把他视为刘邦身边的张良。刘秀于建武元年称帝,号汉武帝。定都洛阳,统一全国,辉炳东汉。由于邓禹功高盖主,被迫交出兵权,回邓尉山隐居。历代百姓对邓禹敬若神明。 三国时期刘备帐下的邓芝(-251),是邓禹的后代,封阳武亭侯,官至车骑将军。曹操麾下的邓艾(197—264),封万城亭侯,征西将军,为一代各将,帮曹操率军灭蜀国,结束了三国鼎立的局面。然而,邓艾的功绩反倒成了他遭殃的祸根。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偏偏邓艾不知,终被司马昭杀害于四川。 北宋时,成都有邓绾(1028—1086)、邓询武父子二人。今福建客家邓姓,湖南、江西邓姓,均为邓绾之后。他们都大显身手,为国建功立业。邓询武为宋神宗熙宁年问进士,宋徽宗时担任吏部侍郎,刑部尚书,恩典为宰相。 江苏的邓姓有位杰出的人物邓廷桢(1775—1846),江宁人,嘉庆进士。他先后担任过安徽巡抚,两广总督、闽浙总督和陕甘总督。曾与林则徐一起禁烟,整顿海防,建筑炮台,在厦门击退来犯的英舰。后来遭受投降派陷害,与林则徐同被革职并充军伊犁。 广东的邓姓大多是客家人。宋末元初,邓禹的后裔邓向、邓升、邓华山、邓绾,都是广东南雄邓氏开基祖。 大约在宋宁宗庆元年间(公元1195年前后),邓姓由福建宁化迁往广东梅县松口,邓志斋被奉为入粤始祖。他生有九子,分别取名“文、行、恭、敬、仁、义、礼、智、信。”他的子孙散居广东蕉岭、饶平、陆丰、惠州等地。 进入台湾的邓姓,大多在明、清两代。他们的祖籍在福建、广东和江西。他们使用的堂号主要是南阳堂,也有使用安定堂、高密堂的。他们把东汉高密侯邓禹奉为始祖。 台湾的邓姓记载是从邓显祖入台开始的。邓显祖江西抚州宜黄人,他先到达福建,后来随郑成功入岛,住在新化一带,死后葬在八卦山。 邓姓在台湾的人数,已进入一百个大姓之列。 邓姓发展到唐宋之际,南唐后主李璟第八子李从镒,被封为邓王,为躲避宋太宗的诏捕,其子天和逃至江苏,以父封邓王为姓。因此,至今江苏省境内的邓姓多为李从镒的后裔。 邓姓移居福建最早是在西晋末年,始祖乃邓攸。 邓攸(一326年),号伯道,东晋平阳襄陵人。现在南方客家又邓姓,是传自其侄邓绥。并迁播至香港、台湾、越南等海外。而客家历史名人邓绾,即为邓绥传人。邓绾(1028—1086年)为宋成都双流人。为北宋官吏,进土第一。熙宁三年(1070年),通判宁州(今甘肃宁县),时王安石变法。绾与安石政见相同,曾上时政十篇支持变法,历任集贤阁校理、同知谏院,迁侍御史知杂事、判司农寺,协助安石推行新法。熙宁七年(1074年),续知陈州、湖州,旋迁翰林学士,官至御史中丞。熙宁九年(1076年)因在宋神宗赵顼面前进谏,被顼帝责以有失中丞直谏,故贬于虢州(今河南卢氏县)。赵琐崩,赵煦即位为哲宗,降召邓绾出知州。邓绾秉性刚烈,厌倦公牍,不愿出任,假托病故,取道浙江直下福建,寄迹于泉州仁辅试剑乡。邓绾的后裔主要分布在今龙岩市长汀、上杭、连城等县,并迁播至广东、江西等。 邓姓是中华民族中一个伟大的氏族。在历史发展的长河当中,邓姓创造了中华姓氏光辉灿烂的文化。各地邓姓的郡望以及堂号就是邓姓氏族文化的历史缩影。 邓姓郡望主要有南阳、安定、平阳、长沙、陈郡等。 南阳郡 战国秦昭王三十五年(前272年)置,治所在宛县,即今河南南阳市。辖境相当于今河南熊耳山以南叶县、内乡间和湖北大洪山以北应山、郧县间地。此支邓氏以居新野而著称,开基祖为邓况。 安定郡 置于西汉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年),治所在高平,即今宁夏固原。辖境相当于今甘肃景泰、靖远、会宁、平凉、泾川、镇原,宁夏中卫、中宁、同心、固原等地。东汉移治临泾县(今甘肃镇原县东南)。西晋移治安定县(今甘肃泾川县北泾河北岸)。其开基祖为东汉武威太守邓世龙。 平阳郡 三国魏正始八年(247年)置郡,治所在平阳县(今山西临汾西南金殿)。辖境相当于今山西霍县以南汾河流域,及其以西地区。北魏移治于白马城(今临汾市)。开基祖为西晋邓攸。 长沙郡 战国秦置郡,治所在临湘县(今湖南长沙市),西汉高帝五年(前202年)改为国。东汉复郡。辖境相当于今安徽长江以南,江苏大茅山、浙江天目山以西,浙江新安江江北地区。其开基祖为东晋荆州刺吏邓祭。 陈郡秦时置郡,治所在陈县(今河南淮阳)。西汉改为淮阳国。东汉章和二年(88年)改陈国,献帝时改为陈郡。三国魏改为陈国,后复为郡。西晋初废,惠帝时复置。辖境相当于今河南淮阳、太康、西华、鹿邑、柘城等地。支邓氏,为晋代广州刺史邓岳之族所在。 与郡望相关联的堂号,堂联,也具有氏族极强的特征。无论何时何地,人们一看堂号和堂联就能知道此家族姓什么,祖籍何处及其他族姓特征。 邓姓堂号有南阳堂、高密堂、角宿堂、首宿堂、守艺堂、执艺堂、平寿堂、谦恕堂、遗经堂、三登堂、萃涣堂、承启堂、十贤堂、敦本堂、嗣藻堂、锦文堂、杖策堂、两秀堂、集文堂、雍睦堂、报本堂、敦睦堂、继述堂、世德堂、崇孝堂、积善堂、绳武堂、孝思堂等。 因邓姓源于南阳,且东汉南阳邓氏世代显贵,邓姓便以“南阳堂”为堂号。邓禹在刘秀统一过程中功劳巨大,被封高密侯。永平中,画中兴功臣28人图象于云台之上,有二十八宿之称,而邓禹位居诸将之首,在二十八宿中为第一宿。 邓姓的通用堂联是: 东汉家声远,南阳世泽长 (望采纳,谢谢)

10赞·339浏览

历史上邓姓的名人有哪些?

邓姓的始祖,是被颛顼赐姓为曼姓的金天氏的后裔。曼氏,是我国最早的少数原始姓氏之一。传说几千年前,黄帝之孙颛顼高阳氏,曾赐少昊金天氏的一个有功德的儿子为曼氏。曼氏开姓之后,世代繁衍,并分出许多支系,而邓氏就是其中之一。 殷时,邓氏一支发展成以邓为名的侯国。邓国历史悠久,直至战国时代,才被楚国所灭。其子孙便按当时的习惯,“以国为氏”将此姓传了下来,就是邓氏。对此,唐代的《元和姓纂》概括说:“邓,曼姓,殷时候国也。春秋时,邓侯吾离朝鲁,后为楚文王所灭,子孙以国为氏。” 姓氏书记载邓氏是“系承曼氏,望出南阳”。这与最初的邓国位置是相吻合的。从上古少昊金天氏以下,邓氏始终繁荣滋长在现在的河南境内,在后来的繁衍之中,邓姓一直以此为中心,逐渐向全国各地播迁。邓姓之人,无论分处天南地北,皆以“南阳”的堂名传家,这正表明了宗于河南世系的意思。 由祖地南阳发展的这支邓姓,据《邓氏家谱》载,已有114代传人,汉文帝时,官至上大夫的邓通,是邓氏家族的第42世祖;光武帝刘秀的军师邓禹,是邓氏的第47世祖;三国时魏将邓艾,是邓氏的第54世祖;晋时镇国将军邓羌,是邓氏的第62世祖。中国的邓姓,大多源于这一系源。

19赞·436浏览2019-11-12

历史上邓姓的名人快快快!

望采纳 邓世昌:广东省番禺人,海军名将,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在黄海海战中,虽弹尽舰伤,仍下令加快速度猛撞敌舰吉野,不幸被鱼雷击中,与全舰官兵250人壮烈牺牲。 邓石如:清代杰出书法家、篆刻家,其书法以篆字成就最高。篆刻,突破陈规,自开面目,世称"邓派",也称"皖派"。 邓 禹:东汉大臣。明帝即位任太傅,为云台二十八将之首。 邓 芝:蜀汉官拜大将军20余年,曾于刘备死后奉使入吴,说服吴蜀结好共抗曹魏。 邓 牧: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元代思想家,自称“三教外人”,表示不列入儒、释、道三教正宗,他有《伯牙琴》、《洞霄图志》行世。 邓子龙:丰城(今属江西省)人,明代抗倭名将,1598年援朝抗倭,战死釜山南海。 邓 析:春秋战国时郑国大夫,是当时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刑名家、法家先驱。他创办私学,以所作《竹刑》(一部写在竹简上的法律)教人,宣传法治。并且是"名辩学"的倡始者。 邓 通:蜀郡南安(今属四川省)人,西汉时蜀中以邓氏钱遍天下而闻名,为邓氏家族第四十二世祖。 邓 禹:南阳(今河南新野)人,东汉名将,跟从光武帝刘秀破王匡、刘均等军,名震关西。天下平定,功勋显赫,封高密侯。后绘图云台,居二十八将之首,为邓氏家族的第四十七世祖。 邓 艾:义阳棘阳(今河南省新野)人,三国时曹魏名将,官任镇西大将,率军灭蜀汉,为邓氏家族第五十四世祖。 邓 芝:河南省新野人,邓禹的后裔。三国时蜀国名将。他为将军二十余年,赏罚分明,善恤卒伍,是历史上著名的清明廉洁的军事将领。 邓 攸:平阳(今山西省襄汾)人,东晋晋元帝时南迁前后声誉卓著的名臣。 邓 韍:字文度,号梓堂,江苏省常熟人,明代学者,工山水,能诗文,好宋儒书,著有《易解》、《常熟志》等。 邓 发:广东省云浮市(今云城区)附城乡石塘村人,早年外出广州、香港等地谋生。1925年参加领导省港大罢工,并当选为工人代表。1926年夏加入中国***,并任国发党广东省党部北伐青年工作队队长。协助陈延年、邓中夏、苏兆征等组织宣传队、运输队和救护队,且随北伐军出征中原。广州起义失败后转赴香港搞地下工作。经过长期革命斗争锻炼,邓发已成为中国工运领袖之一。1931年夏,邓发任中央局委员、中央工农民主政府委员、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保卫局局长,并参加了举世瞩目之二万五千里长征。长征结束后,在陕北任粮食部长。1937年抗战爆发,任八路军新疆办事处主任。1939年,赴延安任中央党校校长。1946年4月8日,邓发、王若飞、秦邦宪、叶挺等同志在重庆乘飞机返延安途中,在晋西北兴县黑茶山不幸失事遇难。 邓廷桢:江宁(今江苏省南京)人,清代名将,历任两广总督、闽浙总督,曾率军阻击英舰于厦门,后受投降派诬陷,与林则徐一同被充军伊犁,三年后被重新起用,著有《双砚斋诗钞》。 邓中夏:湖南省宜章县人,中共早期工人运动***之一,曾领导长辛店铁路工人、开滦煤矿工人和省港工人大罢工,1933年被捕

姓氏源流

第一支源出子姓。商朝后期,商王武丁封其子子宋于宋,封地在今河北赵县北,伯爵侯国。周武王灭商,也灭了与商王同姓的宋国。周成王时,周公旦平定殷侯武庚和三监叛乱之后,把古宋国之地封与微子启之孙稽,为宋公,以奉商祀。微子启为帝乙的庶长子,商纣王之兄,在平定殷侯武庚和三监叛乱中立有大功。宋公稽之子丁公申继位后,宋国南迁到商汤故地商丘,即令河南商丘。宋襄公时,宋国已成为天下诸侯之盟主,春秋五霸之一。至宋悼公时,宋国衰落而东迁于彭城,即今江苏徐州。到公元前286年,齐国灭宋,子孙遂以国为氏。从商王武丁封宋算起,子姓宋氏起源的历史至少有3 200年,国灭后普遍使用宋氏的时间也有近2 300年。

第二支源出外族的改姓。宋姓的血系一直比较单纯,直到五代时才始有外族基因的流入,即五代时湖南西部沅陵地区的辰州蛮酋的宋氏,北宋时西北的西夏国的党项族的宋姓,清朝时满洲八旗姓嵩佳氏族后来的全部改姓宋,组成宋姓的这三支均出自少数民族。唐宋以来,外来民族的不断加入并同化,宋氏家族变得庞大起来。

微子墓:在微山岛

西部的凤凰台上,高10米、宽约8米。墓前有石碑四块,虽经风雨剥蚀,斑苔苍苍,碑文仍依稀可辨。当中主碑为汉丞相匡衡所立“殷微子墓”四大字属南昌尉梅福篆书。碑额上的“仁参箕比”四字系侍中般伯所题。

二、 迁徙分布

在商、周、春秋、战国一千多年中,宋氏一直活跃在河北、河南和山东等北方地区。汉晋南北朝时,宋姓已经播散于山西、陕西、甘肃、湖北、安徽、江西、浙江等地。唐宋时期,宋氏已扩展到四川、广西、湖南、广东、福建等地,尤其盛兴于陕西地区。清初进入台湾省。 宋朝时期(公元960-1279年),宋姓大约有88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1.1,排在第十六位。陕西为宋姓的第一大省,约占全国宋姓总人口的19.4,占陕西总人口的4。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陕西、河北、四川、河南,这四省宋姓占宋姓总人口的67;其次分布于山西、浙江、山东,这三省的宋姓又集中了16。全国形成了秦川、冀豫两个中心的宋姓人口聚集区,宋姓主要生活在北方地区。 明朝时期(公元1368-1644年),宋姓大约有54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57,为明朝第三十七位姓氏。宋、元、明600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宋姓人口增长是负值,600年中宋姓人口净减少了33万,是中国常见姓氏中减少人口最多的姓氏。面对战乱和屠杀,受害群体首先应是主力在北方的人群,宋姓是北方地区姓氏,自然受到最惨重的损失。山东为宋姓第一大省,约占总宋姓人口的17.1。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山东、江西(15.3)、浙江(13.5),这三省的宋姓大约占宋姓总人口的46;其次分布于山西、江苏、河北,这三省的宋姓又集中了25。宋、元、明600余年,宋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较大。其人口主要由北方向东、东南、南方迁移。南方宋姓在这600年中有了长足的发展。全国重新形成了鲁冀、赣浙苏北南两大块宋姓人口聚集地区。 当代宋姓的人口已达972万,为全国第二十二位大姓,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81。从明朝至今近600年中宋姓人口由54万激增到近972万,近18倍之多。明朝的平均人口接近9 300万,当代的人口按12亿计,人口增长了13倍。宋姓人口的增加速度高于全国人口的增加速度,近1 000年宋姓人口增加率是呈"V"形态势。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山东、四川、河南、河北四省,大约占宋姓总人口的44;其次分布于黑龙江、安徽、江苏、湖北,这四省又集中了24。山东居住了宋姓总人口的15,为宋姓第一大省,占省总人口的1.6。全国形成了鲁冀豫、四川、黑龙江三块高比率的宋姓区域。在这近600年间,宋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有了很大的区别,尤其是由东部向华中、华北的回迁已经大于由北向南和东的迁移,同时,向西南、东北的移民已经成为重要的流动方向。 当代宋姓的分布频率 宋姓人口单位面积内密度最高的地区在山东东部、江苏北部、黑龙江、辽宁大连地区、四川成都地区,每平方公里的宋姓人口达到3.3人以上,有的地区高达7人以上。宋姓分布密度示意图(见彩图5.2.4A)表明:密度最高的(3.3人以上/平方公里)地区占国土面积的4.9,宋姓人口大约214万;2.2-3.3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9.8,宋姓人口大约249万;1.1-2.2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24.3,宋姓人口大约356万;0.1一1.1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40,宋姓人口大约146万;不足0.1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21,宋姓人口大约7万。宋姓分布很广,但不均衡。宋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见彩图5.2.4B)表明:宋姓在华北、四川和东北地区是比较常见的姓氏之一。宋姓在山东东部、黑龙江、吉林东北部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达最高,在1.4以上,有的达到2.5以上,其覆盖面积约占了全国总面积的5.6;山东西部、晋冀豫、陕甘宁大部、苏皖鄂川大部、辽宁、吉林西部、内蒙古中和东部,宋姓频率在0.7一1.4,其覆盖面积约占了全国总面积的28;云南、贵州北部、四川东部、湖南北部、湖北南部、江西、福建西北部、浙江大部、台湾东南部、青海东部,宋姓频率在0.35一0.7,其覆盖面积约占了全国总面积的19.4;宋姓在其他地区的频率不足0.35,其覆盖面积约占了全国总面积的47,其中频率不足0.1的地区占了28。 血型分布特征 宋姓人群的血型分布总的是:O型305万,占31.3;A型276万,占28.4;B型297万,占30.6;AB型94万,占9.7。宋姓总人口972万。 山东、江苏北部、安徽北部、河北东南、四川成都地区、黑龙江、辽宁大部、吉林是宋姓常见的地区,约占国土面积的14.7,宋姓463万,约占全国宋姓人口的47.6。O型142万,A型130万,B型144万,AB型47万。 华北大部、四川其他地区、浙江北部、江苏南部、安徽南部、陕甘宁地区,约占国土面积的24.3,宋姓356万,约占总宋姓人口的36.6。O型112万,A型102万,B型109万,AB型33万。其他地区为宋姓分布较少地区,约占国土面积的61,宋姓153万,约占宋姓总人口的15.8。O型51万,A型44万,B型44万,AB型14万。 三、 郡望堂号堂号 宋氏的堂号主要有"玉德堂"。宋朝时期,宋祁和胞弟宋痒一同中了进士。宋祁礼部考试第一,官至兵部尚书,著《玉楼春词》,有"红杏枝头春意闹"的名句,人们叫他"红杏尚书"。人称"二宋"或"大宋"、"小宋"。

郡望

宋姓郡望主要有京兆郡、西河郡、广平郡、敦煌郡、河南郡、弘农郡、扶风郡、乐陵郡、江夏郡等。其中,西河、广平、敦煌、河南、扶风为古代宋氏五大郡望。

京兆郡:汉武帝太初元年设京兆郡,下辖十二县。三国时魏置郡,治所在长安(今陕西西安市)。大约在今天的陕西秦岭以北,西安市以东、渭河以南的地方。此支宋氏,为后汉侍中宋弘之族所在。

四、 家乘谱牒

五、 历史名人

战国时,楚国有辞赋家、《九辩》的作者宋玉。

秦代有燕人宋无忌,曾经为秦始皇作仙方,其后有宋义,为楚怀王上将军。 西汉时,宋义之子宋昌,任中尉。 东汉有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宋弘,豫章(今江西南昌)人宋度,南阳章陵(今河北北枣阳县南)人宋衷。

晋代有青州(今山东淄博东北临淄镇北)人宋益,敦煌(今属甘肃)人宋矩,沛国人宋处宗。

南北朝时期,宋昌的13世孙宋恭,任前燕河南太守,徙居广平(今河北鸡泽县东南);另有南齐钱唐(今浙江杭州)人宋广之。

宋姓名人除上述者外,还有很多。北魏有敦煌人宋云,曾和惠生同赴西域。唐代,有诗人宋之问;政治家宋憬,曾在睿宗、玄宗朝两次任宰相,能革除前弊,选拔人才,使百官称职;还有唐文宗时宰相宋申锡。北宋有文学家、史学家宋祁,其兄宋庠亦为文学家,二人并有文名,时称"二宋";还有文学家、史地学家宋敏求。北宋末年农民起义领袖宋江。南宋有宋慈,曾任广东、湖南等提点刑狱官,为案着重实地检验,他所编的《洗冤集录》,是世界最早的法医学专著,对法医学的发展起了重大贡献。明代有文史学家宋濂,书法家宋克,科学家宋应星,文学家、藏书家宋懋澄,李自成的军师宋献策。宋应星所著《天工开物》一书,为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名著。清代有诗人宋琬、宋湘,经学家宋翔风。近现代有民主革命家宋教仁、宋任穷,戏剧家宋春舫,国民党财阀宋子文,中华人民共和国名誉主席宋庆龄。

邓姓字辈排行

一般来说字辈的选字排列体现着光宗耀祖,劝戒子孙的内容。

以下列举数例:

伟人邓小平亲自审定的天下邓氏统一派号

内容:本派号是1991年由伟人邓小平亲自审定后,放在家谱序言中,命家人慎重送达,并号召大家今后将“邓氏宗谱”称为“邓氏家史”。以下为派号全文:

今因全国邓氏家族倡议统修家史故邓氏宗谱称邓氏家史原大城定派改为

正直廷立 道顺时昌 常怀忠孝 自成善良 人才纪盛 德业传芳

功昭东汉 声振南阳 三登衍庆 两秀垂光 勋华代著 门第日彰

云仍继起 品诣宜藏 希贤作圣 济世扶乡 学娴韬略 泽被黎苍

经文纬武 治国安邦 绍先启后 凤翥鸾翔 辉煌奕叶 福荫弥长

自此普天下之邓亦无二派矣按统一世系自受姓始祖曼季公而下至九十八世启用新派之首正 希贤

按:九十八世启用新派之首正,邓氏一0六世孙“希贤”(邓小平)为“常”字派号。

本派号是邓楠直接送到江西,从一九九二年起在江西开始执行,望普天下所有邓氏族人,遵照邓小平的遗愿办事,按世系对派号,以次类推,坚决彻底完成由伟人邓小平在家史序言中提出的邓氏家族统一家史、统一世系、统一派号、统一南阳堂的四统一工程!真正做到天下邓氏一家人!!

——南阳邓氏一一四世孙 邓建高(人字派号) 向全族宗亲敬送

邓小平宗族(四川广安)字辈:

“以仁存心,克绍先型,培成国用,燕尔昌荣”。

注:邓小平为“先”字辈,原名邓先圣,后叫邓希贤,参加革命后改为邓小平。曾祖父邓心早,祖父邓克达,父亲邓绍昌,弟邓先修、邓先治,姐邓先烈,妹邓先英、邓先群。

湖南麻阳拖冲、锦和支派:

仁亚卧必丹 子土如尚兴 学应咸永玉 大开光明

克绍鸿谟显 熙忠善述长 修齐恒振志 懋德自流芳

广东麻阳九曲湾支派:

朝廷大国昌 宗德显其光 记时臣明顺 邦安庆文良

广东麻阳三跃支派:

仁祖子文启 旦思兴景国 大有万世上 朝纲经纶继

家传功德昌 绍宗先维志 安泰支元良 修齐增延懋

盛代庆正长

镇平邓彦拔支派:

受彦先观凤盛贤 仁敦福永远维新

丰顺邓上增支派:

文成汝芝上 金榜永名扬 诗礼佳常盛 传来益书香

陆奉邓元文支派:

维玉德文干元福 来坊辉广永世昌

陆丰邓定龙支派:

汉武绍兴日 云台报德时 贤能念乃祖 奕世继初基

陆丰邓荣祥支派:

荣华富贵万元兴 宏二广德佳丰盛

陆丰县深塘支派:

就春荣庆 发浪云开 新费士司 久永清堂

饶平下善乡支派:

道位仕禹 伯绍俊昌 家馨振起 邦国栋梁

联登科甲 金玉满堂 荣宗耀祖 长发其祥

大埔邓维冈支派:

行九永玉 友耀儒业 大振家声 易经教训 万里鹏程 世代荣昌

邓氏联谱九十六字韵派语: (邓小平亲自审定)

正直廷立,道顺时昌。常怀忠孝,自成善良。人才纪盛,德业传芳。

功昭东汉,声震南阳。三登衍庆,两秀垂光。勋华代著,门第日彰。

云仍继起,品诒宜藏。希贤作圣,济世扶乡。学娴韬略,泽彼黎苍。

经文纬武,治国安邦。绍先启后,凤翥鸾翔。辉煌奕叶,福荫弥长。

民国十五年邓氏联谱会议通过一百字派语:

动静分翕阀,类族始於寅。亚当标异说,盘古属遗言。

溯厥轩尧初,斡劲支柯萦。舜曰咨尔契,庞命膺眷求。

荫袭封叔曼,逮祁刚造端。聘鲁见交邻,强种潢胄频。

懿哉我司徒,指挥拯陆沉。垣次冠五辰,加秩享疆邑。

执艺淳且备,来弟普遵循。簪缨缵旧服,介祜万斯年。

邓氏两季堂字辈:

旧序:“德秉均英(以上四字与沅邑合),用子惟思,允绍宗承,继嘉千万,光增福泽(以上十六字与沅邑未合)”;

沅邑旧序:“德秉均英(以上四字与益邑合),文人时遴,尚祖林嗣,之系元享,本中生正(以上十六字与益邑未合)”;

新序:“(以下后先字派起二十八字与沅邑合)先志克成,希彰达道,丕振芳声,多因济美,久以昭明,其祥长发,家世昌荣”;

聊谱序:“动静分翕癖类族始於寅亚当标异说盘古属遗言溯厥轩尧初干劲支柯萦舜日咨尔契厖命膺眷求荫袭封叔曼逮祁刚造端聘鲁见交邻强种潢胄频懿哉我司徒指挥拯陆沉加秩享疆邑垣次冠五辰执艺淳且备来晜普遵循缨簪缵旧服介祜万斯年”。

湖南长沙十贤续修字辈:

法官桥各区原序:“世法桂文景绍嗣时伯玉系志金林芳士增自大永昌英贤”;

玉系金以旁序:“自世通公二十三世至贤派”;

马龙汉各区原序:“元宗文思应启土司之大有乐年逢自世博公二十三世至逢派”;

合族公定序:“桃源文公裔下派语自公起至家声丕振毓秀锤祥克全孝友德泽弥长”。

浙江开化邓氏文贤堂字辈:

“鸿声丕振泰连增昌学从孔孟步立端方诗书礼乐布海贤良荣延万代大德耿光”。

湖南宁乡枧坪邓氏守艺堂字辈:

旧序:“德庭均文子祥开殷泽傅振基先绪丕绍美功祖贤礼义承家日谋猷辅世年一支敦本厚嗣续庆云联”;

续序:“茂林培实烈华国毓鸿章敦孝彝伦正联忠运会昌复恒成美果谦泰允安康道学宗周孔垂名受福长”。

湖南浏阳济东邓氏毓劣堂字辈:

原序:“世时支拾万亿倡民豪杰光裕志胜荣伏”;

接序:“文英忠正兴盛朝廷傅印显祖受铭封恢宗贻锡晋”;

续序:“德化宣家乘儒林启后程经纶新美秀隆运乐升平”。

湖北省恩施州咸丰县分支邓姓字辈:

朝千新维,世学启贤,开国惕力,运顺家昌,光宗耀祖,一句传方

关于邓姓的历史资料和现状的研究报告

一、

问题的提出。

寻根问祖是炎黄子孙们永远割舍不断的情结,

姓氏又是每一个人

的标志。我姓邓,但我却不知道邓姓的来源,根在哪里、始祖是谁、

有哪些名人、

往昔如何,

今日怎样……所以我对邓姓的历史和现状作

了一次调查。

二、

调查方法。

1

查阅有关中华姓氏的书籍,上网浏览。

2

询问家长。

三、

调查情况和资料整理。

信息渠道

涉及方面

具体内容

网络

邓姓的来源

据《元和姓纂》记载,邓氏源自曼氏。

曼氏是被颛顼帝赐姓为曼的少昊金天氏

的后代,他们所建立的邓国是殷时的诸

侯国,直至公元前

678

年才为楚国所灭,

邓国国君的后代遂以国为氏,称为邓氏。

另据《邓氏族谱序》记载,南唐李后主

之子李从镒曾被封为邓王,后来为逃避

宋太祖的追杀而改姓了邓,成为邓氏的

又一支来源。

信息渠道

涉及方面

具体内容

四、

结论。

为邓姓赢得美名的,

当首推当代伟人邓小平,

他是中国***第

一代、第二代的主要***物,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为我国

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除了邓小平之外,

历史上还出

现了很多的邓姓名人,例如春秋时郑国的政治家、法家先驱邓析,西

汉时蜀中富豪、大夫邓通,东汉大司徒邓禹,三国时魏国名将邓艾、

蜀汉大将邓芝,宋代思想家邓牧,元代书法家邓文源,清代书法家邓

石如,清末两广总督邓廷桢、海军将领邓世昌、诗人邓辅纶、著作家

邓显鹤等。如今,

以人口多寡来算,邓姓是中国第三十六大姓。据不

完全统计全国约有

702

万邓姓人口,占全国人口总数的

054

%。

编辑于 2015-05-21

查看全部3个回答

5条评论

留下评论,万一火了呢

滨滨数码1

好赞

热心网友1

福嘘嘘

查看全部5条评论

— 你看完啦,以下内容更有趣 —

带邓姓的100分名字大全周易取名 带邓姓的100分名字大全 2020新生宝宝取名

带邓姓的100分名字大全,起名很重要的一环,就是起名的汉字属性要符合您的金木水火土属性缺项,带邓姓的100分名字大全,金木水火土分析过程严谨,起名连起来顺口,叫起来好听!

广告2019-11-08

邓姓的历史发展

源出一源于曼姓,出自商高宗武丁给叔父曼季的封地,属于以国名为氏(今天湖北襄阳邓城 )。据史籍《元和姓纂》记载,“邓,曼姓,殷时候国也。春秋时,邓侯吾离朝鲁,后为楚文王所灭,子孙以国为氏。”两周时期,邓国是周王朝南方较为重要的诸侯国之一,历经西周、春秋,一直延续了有六百多年,后邓况徙居南阳新野。递传到曼公第47代孙禹公,禹公中兴汉室,辅佐汉光武帝刘秀建立东汉王朝,因“云台首功”而受封为“云台二十八将之首”。汉和帝刘肇在元兴元年(公元105年)去世,禹公孙女邓绥进入了刘氏东汉王朝权力中心,直至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垂帘听政的皇后。我邓氏家族也成了东汉王朝最具权势的外戚家族。禹公世居新野,而新野在东汉时归南阳郡管辖,故我支邓氏在东汉因禹公“云台首功”、“禹公十三子,后世皆可法”被称为南阳郡邓氏。 自曼季之后,邓国历邓晁侯→邓徽侯→邓庆侯→邓恒侯→邓昆侯→邓忠侯→邓辉侯→邓浩侯→邓煦侯→邓杞侯→邓熹侯→邓怡侯→邓沛侯→邓壁侯→邓淳侯→邓衡侯→邓略侯→邓宣侯→邓尚侯→邓粹侯→邓明侯,计二十二代(这22代存在杜撰的重大嫌疑 ,而且这些祖先都不姓邓,而是姓曼,也因此可以完全推断这22代根本不足信。),经六百余年,连续世袭侯爵,这是邓氏先世的鼎盛时期。亡国之后的邓侯子孙,为纪念故国便以国名为姓氏,称邓氏,史称邓氏正宗,亦称曼姓邓氏。源出二源于蒙古族,属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蒙古族珠尔奇氏,亦称朱尔奇氏、珠勒沁氏,源出成吉思汗四世祖合布勒的长子斡勤巴儿合黑,以长子地位挑选百姓中最勇敢善战者单建主儿乞氏族,在元朝时期为蒙古主儿乞氏部落,世居萨尔哈占(今新疆河萨尔托海乡萨尔哈仁村)。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Jurki Hala。清朝中叶以后,蒙古族、满族珠尔奇氏多冠汉姓为邓氏、朱氏。源出三源于满族,属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 《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⑴满族德敦氏,满语为Dedun Hala,满语“站”,世居黑龙江流域,后多冠汉姓为邓氏、杜氏等。⑵满族栋阿氏,亦称东鄂洛氏,满语为Dongga Hala,世居那木都鲁(今俄罗斯滨海地区),后多冠汉姓为邓氏、佟氏。⑶满族董佳氏,亦称董家氏、栋佳氏,满语为Donggiya Hala,祖先原为汉族,东汉末期被辽东鲜卑乌桓部虏携,融入鲜卑民族,后逐渐演化为辽东女真,世居董佳城(今辽宁新宾)、嘉木湖(今辽宁新宾)、嘉哈(今辽宁新宾夹河村)、哈达(今辽宁西丰小清河流域)等地,后多冠汉姓为邓氏、董氏、陈氏等。源出四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汉化改姓为氏。今壮族、哈尼族、土家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邓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邓氏,世代相传至今。 《姓氏急救篇注》说:“邓,古国名,本曼姓,其后称邓氏。以国为姓,是为得姓受姓之始。早在炎黄二帝时,一个以邓(登)命名的远古部落就已出现在今山东荷泽市巨野县一带。这一部落的首领邓伯温曾在黄帝时加入中原地区的部落联盟,并跟随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黄帝的子孙本来姓姬。邓姓虽然也属黄帝子孙,但由于该姓源于帝喾的儿子契的系统,所以人们认为邓姓源于子姓。契生昭明,昭明生相土,相土生曹圉(音语,Yu),曹圉生冥,冥生振,振生微,微生报乙,报乙生报丙,报丙生主壬,娶妻名扶都,扶都见白气贯月,感而生天乙,是为成汤。成汤为圣王,创立了商朝。入商以后,商王武丁把其叔父分封到了邓地,建立邓国。《路史·后纪九》记载:“初,武丁封叔父于河北蔓(今天湖北襄阳邓城),曰蔓侯,有曼氏、蔓氏等,优、邓其出也。”《世本》说:高宗武丁“封叔父于河北,是为邓侯,后因氏焉”。成汤传19世至小乙,小乙之子武丁,是个开拓性的君主,将商朝的版图大大扩展。武丁占领当今河南省的地区,在汉水、淮河之间分封了很多小侯国。武丁封其叔曼季于今天的湖北省襄阳市团山镇邓城,称其地为邓。曼季立国于颍川昭陵之间,国名为邓国。因此,曼季是邓姓的远古始祖。进入春秋后,郑庄公和楚武王的夫人都是邓氏女,并积极参与国家政事,表现出较高的见识和才能,展示了邓国丰厚的文化底蕴。《春秋·桓公七年》载:“邓侯吾离来朝。”邓侯到鲁进行国事访问,这是一次重大的外交活动,通过访鲁,提高了邓在东周列国中的政治地位。周桓王十七年(前703年),楚国派往邓国的使者道朔和另一名巴国使者在邓国南境遭到(夏阝)(you)国人袭击,财物被掠,人被诛杀。楚王闻讯大怒,派斗廉率领楚巴联军攻打(夏阝)国。邓国知道后则派了养甥和聃甥率军援助(夏阝)国,爆发了“楚巴与邓之战”,经过三次进退后,楚巴联军采用前后夹击的战术,打败邓国。这是有文字记载以来发生在襄樊最早的一次战争。15年后,当楚文王率军借道邓国北上攻打申、吕二国时,作为文王舅舅的邓国侯设宴招待了这位实力强大的外甥。这时,邓国以骓甥、聃甥和养甥为代表的一批大夫,极力主张乘机杀掉楚文王。但邓侯固执己见,不听劝告。结果,楚伐申返回的那一年,攻打邓国。邓国最后终于被楚国灭掉。亡国之后的邓侯子孙和邓国百姓为了纪念邓国,便纷纷改姓邓氏。如邓扈乐在周宫廷内任卿士,邓廖为良将于楚,邓季为贤大夫于吴。 邓姓发源于今天河南邓州,大举南迁于东晋之时,而播迁入闽、粤则早于汉代。汉代中期,邓况自楚徙居南阳新野。至东汉初,因族人为光武帝刘秀的中兴汉室立下大功及与东汉皇室的亲戚关系,一跃而成为东汉最显赫的家族。但至东汉安帝时,有人诬告邓弘等曾反对立安帝,引起安帝不满,因而使邓氏遭受了一次大的劫难。此后,南阳邓氏不断外迁,有南至湖南、湖北者,也有西至山西、甘肃者。西晋末年永嘉之乱时,有南阳邓叔攸迁至福建宁化石壁乡,后又分支泉州等地(这一说法存在重大谬误,西晋良吏邓攸在“永嘉之乱”,没有避居今福建宁化禾口石碧村,更谈不上是邓氏最早入闽始祖。 )东晋十六国时,中原邓氏大举南迁,分布于江南许多省份,以江西、江苏居多。总之,邓姓早期主要还是以河南省境为其繁衍的中心,其首先迁入的地方是今山东高密县一带。与此同时,已有邓姓南迁入今四川、广东等地。至晋代,邓姓的子孙在北方已落籍于山东、河北、陕西、山西、甘肃、安徽等地;在南方已迁居到今江苏、湖南、四川等地。至唐代,南阳邓氏分衍出的支派更多,分别居于甘肃、山西、湖南、河南等省的一些地区。宋代时邓姓在南方已播及江西、湖北、福建、广西等地。明代福建人邓显祖移居台湾,此后,闽粤邓氏又有一些人向台湾迁徙,进而又有徙居海外者。当代邓姓人最集中的地方是中原地区、长江流域及沿海一带,其中江西、湖南、河南为最,四川、广东、福建、江苏次之。

1赞·122浏览2016-05-13

邓氏起源和现况的调荃

中华姓氏文化源远流长,实质内涵博大精深。在中华姓氏当中,邓姓不属于大姓,在全国近13亿人口当中,邓姓人群大约占了0.54%,总人口在700万左右,在中国姓氏当中排名第34位。 然而,邓姓历史渊源极为深刻,历代名人纷至辈出,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创造了中华姓氏文化光辉灿烂的奇迹。 邓姓最早发源于中原。早在炎黄二帝时,一个以邓(登)命名的远古部落就已出现在今邓州一带。这一部落的首领邓伯温曾在黄帝时加入中原地区的部落联盟,并跟随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到了夏朝初年,夏王仲康把其儿子分封到了邓地。入商以后,商王武丁把其叔父封到了邓地,并建立了邓国。 武丁的叔父本姓曼,名德阳。曼姓是少吴之子的姓氏。少吴是黄帝的儿子,东夷部落的首领,号金天氏,以鸟为图腾。少吴有二十四个分支,主要活动在今山东境内,至今曲阜尚有一座少昊陵。少昊之子就是三皇五帝之一的颛顼帝,因有功被少昊赐曼姓,一直下传到殷商,曼姓在邓地立国后,邓国也被称为邓蔓或邓曼。西周时期,邓与周王室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邓国版图被视为周王朝的南部领土。邓与周王室存在着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联系。到了春秋时期,郑庄公和楚武王的夫人都是邓氏女,并积极参与国家政事,表现出较高的见识和才能,展示了邓国丰厚的文化底蕴。周恒王十七年(前703年)楚国派往邓国的使者道朔和另一名巴国使者在邓国南境遭到邻国人袭击,财物被掠,人被诛杀。楚王闻讯大怒,派斗廉率领楚巴联军攻打邻国,邓国知道后则派了养甥和聃甥率军援助邻国,爆发了“楚巴与邓之战",并打败邓国。这是有文字记载以来,发生在襄樊最早的一次战争。 十五年后(前688年),当楚文王率军借道邓国北上攻打申、吕二国时,作为文王舅舅的邓国侯明渊设宴招待了这位实力强大的外甥。这时,邓国以骓甥、聃甥和养甥为代表的一批大夫,极力主张乘机杀掉楚文王。他们认为,将来灭掉邓国的必为此人,如果不果断地杀掉他,到时候后悔就来不及了。然而,邓侯明渊却说:“如果这次杀了楚文王,人们会唾弃我的,不吃我祭神所剩下的食物了。"大夫们坚持进谏道:“如果邓国一旦被灭掉,邓国的土地和五谷神灵都得不到祭享,邓侯哪里还会有祭祀余下的东西供给宾客呢"邓侯明渊固执己见,结果楚伐申返回的那一年,楚军毫不留情地攻打邓国。周鳌王四年(前681年),邓国终于被楚国灭掉。亡国之后的邓侯子孙和邓国的黎民百姓,为了纪念邓国,便纷纷改姓邓氏。 邓州有个吾离村,有座吾离冢。吾离也是邓姓的始祖人物。他的儿子为邓祁候。楚国灭了邓国之后,吾离的妹妹邓曼是楚文王的的母亲,亦即为楚武王的夫人。因为西周之间存有甥舅关系,所以亡国只是更号易帜,邓氏民众虽然没有遭受战争以及亡国劫难,但是,有的民众却不得不背井离乡,四处迁徙,择居于华厦大地。由于他们“系承曼姓,望出南阳”,所以“南阳堂”的匾额,常常出现在全国邓姓人家的厅堂之上。 由于邓氏的得姓始祖曼,是殷商第十四代君主祖丁的幼子,而殷商的王室又是黄帝轩辕氏的子姓后裔。因此,邓姓家族属黄帝世系。 自邓曼受封南阳,赐邓氏以后,分封食采,世袭侯爵。历晁(2)-徽(3)-庆(4)-恒(5)-昆(6)-忠(7)-辉(8)-浩(9)-煦(10)-杞(11)-熹(12)-怡(13)-沛(14)-壁(15)-淳(16)-衡(17)-略(18)-宣(19)尚(20)-粹(21)-明渊,计22代,经600余年,连续世袭侯爵,这是邓氏先世的鼎盛时期。 春秋时,楚文王夫人是邓曼子孙之裔女。邓氏22世侯爵明渊称文王之子为甥,楚文王三子获悉楚将伐邓,便向邓侯渊明传报,明渊不听外甥之言,以致邓国为楚所灭,邓侯明渊成了亡国之君。 明渊之后的邓氏世系递演为:史(23)-和(24)-耀(25)-侃(26)-或(27)-晃(28)-萼(29)-监(30)-恺(31)-安(32)-襄(33)-沦(34)-铭(35)一文仲(36)一灏乎(37)一缙光(38)一成(39)一玢。从明渊痛失侯爵至玢,历430余年,南阳邓氏在沉寂中复苏。从邓史到邓耀一连三代都为布衣。至邓侃,时值公元前544年,周景王执政。邓侃几经努力,开始跻身仕途,在徐州为官。25年后,其子邓或秉承父志,奋发向上,在周敬王时封中丞大夫。此后几代,邓氏族人仕途坎坷,官职不显。直至公元前314年,邓文仲才任河东(治所在今山西夏县西北禹王城)宰,并冈官调,开始播迁繁衍,从新野迁居河东。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邓成任沧州刺史,其子邓玢浩封为大夫。 汉高祖时(公元前206年)41世中书大夫邓敏生二子,长子为通,次子为远。邓通,西汉蜀郡南安人,本以行船为生,人称黄头郎。据传,汉文帝夜梦有黄头郎推他上天见玉帝,然后派人找到了邓通,两人相见恨晚。因此,邓通深得文帝宠幸,官至上大夫。汉文帝赐给邓通严道铜山,并允许他铸造钱币,富堪敌国。其后百余年,历奎(43)-广汉(44)-锦(45)-明。汉朝皇帝几经换代,邓氏族人仍有不少辅佐汉朝者。邓广汉,汉宣帝时为长乐府中丞大夫。邓明,平帝时为御史大夫,时年仅l8岁。东汉开国元勋邓禹,即是西汉末大臣邓明的长子,南阳邓氏第47代世祖。 河南邓州不远处有个地方叫新野,新野有一个汉桑城,被人称为世界上最小的城。新野是邓姓主要郡望之一。它孕育出一代又一代名人。如东汉房子侯邓晨,娶刘秀的姐姐为妻;江汉的高密侯邓禹,在刘秀的二十宿将中排在首位;蜀国的车骑将军邓芝,是邓禹的后代;还有魏国的征西将军邓艾、汉献帝奋威将军高乐乡侯邓展,可谓是群众璀璨,万古流芳。 第47代世祖邓禹(2—58),东汉新野人,字仲华。是邓氏家族史中一面光辉灿烂的旗帜。自小聪明好学,与年长七岁的汉高祖刘邦九世孙刘秀是同窗好友。刘秀起兵反莽后,拜邓禹为军师。邓禹为刘秀“延揽英雄,取信于民,立高祖之业而夺天下"。刘秀对其言听计从,把他视为刘邦身边的张良。刘秀于建武元年称帝,号汉武帝。定都洛阳,统一全国,辉炳东汉。由于邓禹功高盖主,被迫交出兵权,回邓尉山隐居。历代百姓对邓禹敬若神明。 三国时期刘备帐下的邓芝(-251),是邓禹的后代,封阳武亭侯,官至车骑将军。曹操麾下的邓艾(197—264),封万城亭侯,征西将军,为一代各将,帮曹操率军灭蜀国,结束了三国鼎立的局面。然而,邓艾的功绩反倒成了他遭殃的祸根。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偏偏邓艾不知,终被司马昭杀害于四川。 北宋时,成都有邓绾(1028—1086)、邓询武父子二人。今福建客家邓姓,湖南、江西邓姓,均为邓绾之后。他们都大显身手,为国建功立业。邓询武为宋神宗熙宁年问进士,宋徽宗时担任吏部侍郎,刑部尚书,恩典为宰相。 江苏的邓姓有位杰出的人物邓廷桢(1775—1846),江宁人,嘉庆进士。他先后担任过安徽巡抚,两广总督、闽浙总督和陕甘总督。曾与林则徐一起禁烟,整顿海防,建筑炮台,在厦门击退来犯的英舰。后来遭受投降派陷害,与林则徐同被革职并充军伊犁。 广东的邓姓大多是客家人。宋末元初,邓禹的后裔邓向、邓升、邓华山、邓绾,都是广东南雄邓氏开基祖。 大约在宋宁宗庆元年间(公元1195年前后),邓姓由福建宁化迁往广东梅县松口,邓志斋被奉为入粤始祖。他生有九子,分别取名“文、行、恭、敬、仁、义、礼、智、信。”他的子孙散居广东蕉岭、饶平、陆丰、惠州等地。 进入台湾的邓姓,大多在明、清两代。他们的祖籍在福建、广东和江西。他们使用的堂号主要是南阳堂,也有使用安定堂、高密堂的。他们把东汉高密侯邓禹奉为始祖。 台湾的邓姓记载是从邓显祖入台开始的。邓显祖江西抚州宜黄人,他先到达福建,后来随郑成功入岛,住在新化一带,死后葬在八卦山。 邓姓在台湾的人数,已进入一百个大姓之列。 邓姓发展到唐宋之际,南唐后主李璟第八子李从镒,被封为邓王,为躲避宋太宗的诏捕,其子天和逃至江苏,以父封邓王为姓。因此,至今江苏省境内的邓姓多为李从镒的后裔。 邓姓移居福建最早是在西晋末年,始祖乃邓攸。 邓攸(一326年),号伯道,东晋平阳襄陵人。现在南方客家又邓姓,是传自其侄邓绥。并迁播至香港、台湾、越南等海外。而客家历史名

邓姓的来源是什么?

关于邓姓的历史资料和现状的研究报告一、问题的提出。寻根问祖是炎黄子孙们永远割舍不断的情结,姓氏又是每一个人的标志。我姓邓,但我却不...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