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姓来源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07浏览:2收藏

沈姓来源,第1张

〔姓氏族谱〕沈姓来源及郡望、堂号

--------------------------------------------------------------------------------

中国台湾网 (2006年06月09日)

一、寻根溯祖

1、出自姬姓,以国为姓,是黄帝的后裔。沈本是上古国名,最早是夏禹子孙的封国。周初时,武王死后,由年幼的成王即位,周公旦(文王第4子)摄政。三监不服,与武庚(商纣王之子)勾结,联合东方夷族反叛,后被周公旦所灭。季载(文王第10子)因平叛有功,被周公举荐为周天子的司空,后成王将其叔叔季载封于沈国,又名聃国。季载又称冉季载。聃又写作冉,古时,冉、沈读音相同。春秋时,沈国为蔡国所灭,季载之后子逞逃奔楚国,其后子孙遂以原国名命姓,称沈氏。

2、出自芈姓,周代楚国公族封于沈鹿,因以获姓。春秋时,楚庄王有曾孙,名戌,在楚平王时任沈县(在安徽临泉县)尹,又称沈尹戌。沈尹戌后来任楚国左司马,他为人正直,疾恶如仇。当时有个佞臣叫费无极,专门陷害忠直的大臣。楚平王在他的蛊惑下,赴走了太子建,杀死伍奢父子。逼得伍子胥出奔吴国。后业费无极又勾结另一个大夫鄢将师害死左尹郤宛。因郤宛素来以廉洁出名,在楚国颇得人心他的被害,激起了楚国臣民的极大愤怒。此时,沈尹戌更借助民众的力量,杀死了费无极和鄢将师。他也因此获得楚人的敬重。沈尹戌的后代也称沈氏。

3、出自少昊金天氏,以国为氏。少昊金天氏裔孙台骀氏之后有人建立沈国,春秋时,为晋国所灭,子孙遂以沈为氏。

二、郡望堂号

1、堂号

“梦溪堂”:宋朝时沈括博学能文,累官翰林学士三司使。他对天文、历算、方志、音乐、医药无所不通。他开始制造了浑天仪、景表、浮漏等天文仪器。开创了隙机、浑圆两术和弧矢、割圆术的先河。著有《梦溪笔谈》。沈氏因以“梦溪”为号。

2、郡望

吴兴郡:三国时置郡,治所在乌程(今浙江吴兴南、晋义熙初移今吴兴)。相当于现在浙江省临安、余杭、德清一线西北一带地区,兼有江苏宜兴县地。

汝南郡:汉高帝时置郡,治所在上蔡(今河南省上蔡西南)。相当于现在河南省颖河、淮河之间,京广铁路西侧一线以东,安徽茨河、西淝河以西、淮河以北地区。

(来源:中国家谱网)

你好,我是继字辈的!老家就是大石桥市,周家镇,周家村的!公爵坟遗址在三队!就剩个断悲了!老祖宗是沈北通!辈分是荣庆锡恩继,世恒淳中义,华承龙泽琦,嘉可少恭勋!后边五个字音对,字不知道怎么写了,家谱上有,好久没看了!

百家姓之沈姓由来

 沈姓,为黄帝轩辕氏之裔。以下我为大家整理的永定百家姓之沈姓由来,欢迎阅读本文!

 相传少暤金天氏(即少昊)有一裔子曰味,为无冥师,生允格台骀,台骀能业某官,并把汾河、洮河洪水制服,为农耕作出了贡献,黄帝孙颛顼挚帝把汾河流域封给他为邑。其后在该流域建立起沈、姒、蓐、黄四个小邦国。周王朝时期,周文王第十子聃季辅佐成王有功,受封食采于沈国,其子孙以国为姓。

 自沈聃季至沈氏84世沈春景,由西北向东南迁移,先从河南省汾河流域的沈丘,沈丘城,安徽北部临泉等地向下游淮河流域的安徽凤阳泗县、滁州市周围播迁,繁衍于长江下游的江苏高邮、扬州、苏州;浙江省的杭州、绍兴、松阳、湖州等地,并以湖州为中心,三国时设置吴兴郡,堂号为吴兴堂。

 永定沈姓大都属于吴兴郡,分布于14个乡(镇)58个村,人口13990人,占全县总人口的308%。按全国三百家姓氏排列为第三十七位。

 第一节 源流

 一、入闽

 自海昏侯沈戎于汉时从江北移至江南。至唐代高宗总章二年(669年)沈氏第87世沈彪征粤赣南之蛮獠有功被赐封为武德侯。宋微宗时沈氏第104世沈文贤,字启承,号明源,仕任福建道汀州府尹,娶陆氏,生一子廷辅。后因中原板荡,国人大势迁徙,沈民第105世沈廷辅时中探花,官为谏议大夫,于宋南渡时择居于建阳县城。至此,沈廷辅为沈氏的入闽始祖。

 二、繁衍

 沈氏第105世沈廷辅,名太一郎,字帷,号恒忠,自幼随父在汀州任所攻读书经闻名。一日,上杭新科进士杨光邦进府谒见,廷辅随父出见,光邦见其才貌过人,日后必有贵福,即把亲女许配。婚后,光邦授浙江道处州府理刑,便接其夫妇至处州府。不到二年,光邦擢升山西巡按,其夫妇归杭州,嗣登进士及第,中探花,官拜谏义大夫,妣杨氏诰封夫人,并于宋南渡择居建阳。生沈一郎,字椿、二郎,字揪、三郎,字松、四郎,字柏、五郎,字桂、六郎,字榕、七郎,字根、八郎,字枝。

 三、播迁入永

 沈廷辅第八子、沈氏第106世沈八郎,字枝,后由其父派居上杭县古田里倒湖塘沈家坊,妣张氏,生千一郎(绍怀)、千二郎(绍慎)、千三郎(绍恪)、千五郎(绍恒)四子。沈八郎夫妻善心,施报恩寺,有禾田一千五百斛,载粮五石七斗。沈氏第107世沈千五郎,妣巫氏,生原安、原定、原宜、原宝、原守五子。其中沈千五郎次子沈原定,号十一郎,妣陈氏,生开仕(千十郎)、开麟(千十二郎)、开贤(千十四郎)、开文(千十七郎)四子。其中沈原定三子沈开贤(千十四郎)于宋末之初从上杭县古田里倒湖塘沈家坊迁徙永定下湖雷下寨,不久又转迁凤城沈家坪,后又转迁城郊大坑村开基。后沈开文之七子沈万七郎(正崇)也迁入永定堂堡村开基。沈开贤(千十四郎)、沈万七郎(正崇)、沈万二郎为永定沈姓的开基始祖。

 第二节 分布

 一、虎岗乡

 灌洋秋竹坑村。该村沈姓开基始祖系沈氏第114世(永定第五世)沈仁礼从堂堡河坑村迁入开基,现已繁衍24代117户700余人。仁礼房。

 坑源村。该村沈姓开基始祖系沈氏第119世(永定十世)沈一松从堂堡村迁入开基,现已繁衍22代61户270余人。仁寿房。

 郑坑村。该村沈姓开基始祖系沈氏第115世(永定第六世)沈景春于明代期间从堂堡村迁入开基,现已繁衍23代37户160余人。仁寿房。

 木坑村。该村沈姓开基始祖系沈氏第119世(永定十世)沈爱吾从郑坑村迁入开基,现已繁衍21代9户40人。仁寿房。

 二、高陂镇

 睦邻富瑶坑村。该村沈姓开基始祖系沈氏第115世(永定六世)沈景昌从堂堡村迁入开基,现已繁衍24代120户500人。仁智房。

 和兴村沈屋。该村沈姓开基始祖系沈氏第115世(永定六世)沈志慎从堂堡村迁抚市牛栏山,1990年又转迁和兴村开基,现已繁衍23代19户85人。永宗房。

 蝴蜞坑村。该村沈姓开基始祖系沈氏第116世(永定七世)沈文秀从湖雷下寨村迁入开基,现已繁衍24代15户70人。念八郎下寨祠公房。

 三、坎市镇

 大水坑村。该村沈姓开基始祖系沈氏第134世(永定十九世)沈鼎新从堂堡村迁入开基,现已繁衍24代20户90人。念八郎房。

 卓坑村。该村沈姓开基始祖系沈氏第117世(永定八世)沈官福之孙沈万全(永定十世)从湖雷下寨村迁入开基,现已繁衍24代户人。

 四、抚市镇

 东安黄龙(黄坭湖)村。该村沈姓开基始祖系沈氏第115世(永定六世)沈福宗从湖雷增瑞村迁入开基,现已繁衍25代57户250余人。念八郎房下寨祠公房。

 五、龙潭镇

 虞坑村沈屋。该村沈姓开基始祖系沈氏第117世(永定11世)沈孟宪,号静斋仁忠房之孙沈龙溪之裔从堂堡村中迁入开基,现已繁衍25代20余户130余人。

 六、湖雷镇

 藩坑村。该村沈姓开基始祖系沈氏第119世(永定九世)沈青塘之曾孙(十二世)沈显吾从河坑社背排村迁入开基,现已繁衍28代200余户1000余人。

 溪口村沈屋。该村沈姓开基始祖系沈氏第120世(永定十一世)沈虽梦(又名尹觉)从堂堡村迁入开基,现已繁衍26代200余户1000余人。仁纲房,

 增瑞(增水坑)村。该村沈姓开基始祖系沈第116世(永定七世)沈文明从湖雷下寨村迁入开基,现已繁衍26代户人。

 象牙凹背沈屋。该村沈姓开基始祖系沈氏第114世(永定五世)沈万五郎之裔从湖雷下寨村迁入开基,现已繁衍25代24户130余人。

 七、堂堡乡

 堂堡乡境内沈姓均系沈氏第110世(永定一世)沈万七郎(正崇,沈天文,又名千十七郎之第七子)从上杭县古田里倒湖洋沈家坊迁入开基,妣马氏三娘,其后裔分布为:

 (一)村中村

 大路下、鸭妈坑村。该沈姓开基始祖系沈氏第114世(永定五世)沈仁惠从塘背村迁入开基,现已繁衍24代35户150余人。

 上坑头村。该村沈姓开基始祖系沈氏第119世(永定十世)沈东山(伯华)从村中老屋角迁入开基。后永定第十九世沈德昌、沈华昌兄弟从塘背村永安居迁入。现已繁衍25代33户135人。属仁忠房。

 湖塘里村(含上、下湖塘)。上湖塘沈姓开基始祖系沈氏第117世(永定八世)沈孟玢、沈孟仪从背头岗迁入开基。下湖塘系沈氏第119世(永定十世)沈伯生(飞渡)从背坑村迁入开基,现已繁衍24代250户1003人。属仁纲屏山房。

 背头岗村。该村沈姓开基始祖沈氏第115世(永定六世)沈前扑从塘背村迁入开基,现已繁衍24代20户100余人。

 坎上(含黄屋楼)村。该村沈姓开基始祖系沈氏第114世(永定五世)沈仁俊房之毅沈龙岗、沈龙茂、沈龙会(沈氏第118世、永定九世)三兄弟从塘背村迁入开基,现已繁衍23代15户70余人。

 中心屋(即白象祠)村。该村沈姓开基始祖系沈氏第114世(永定五世)沈仁忠房沈鳌石(伯瑞)、沈春潭(伯化,永定十世)各有一脉后裔留在原地定基,现已繁衍25代20户84人。

 下老屋村现居住的系沈氏第114世(永定五世)沈仁忠房沈岐山(伯和)之裔沈颉制一脉,现已繁衍25代28户140余人。

 仓背村现居住的系沈氏第114世(永定五世)仁忠房沈岐山(伯和)之裔一脉和沈氏第114世(永定五世)仁纲房永定十二世沈槐生之裔,现已繁衍25代11户38人。

 永安居系沈氏第114世(永定五世)沈伯瑞(鳌石)一脉沈梅仙(君节)之裔,现已繁衍25代22户100余人。

 田下村。该村沈姓开基始祖系沈氏第112世(永定三世)沈寿远第三子沈永成(永定四世)从塘背村迁入开基,现已繁衍22代13户70余人。背坑村。该村沈姓开基始祖系沈氏第114世(永定五世)沈仁纲房屏山子沈孟修、沈懋所(永定八世)之子沈守绳(有励、沈任九(有重)两兄弟从塘背村迁入开基,现已繁衍22代83户350人。

 大片里。该村沈姓开基始祖系沈氏第114世(永定五世)沈仁忠房沈岐山(伯和)之曾孙沈恒仪、沈和瑞等五兄弟从塘背下老屋迁入开基,现已繁衍25代20余户100余人。

 (二)河坑村

 黄泥坑。该沈姓开基始祖系沈氏第111世(永定二世)沈念四郎之子沈元通(寿耆)从塘背村迁入开基,现已繁衍24代9户40余人。念四郎后裔还分迁江西、四川、广东潮汕等地。

 下坝楼。该沈姓开基始祖系沈氏第114世(永定五世)沈仁忠房永定第十世沈春潭(伯化)之裔沈声园(永定十四世)从堂堡白象祠迁入开基,现已繁衍26代131户550余人。

 凉伞寨。该沈姓开基始祖系沈氏第114世(永定五世)沈仁忠房永定第十世沈春潭(伯化)之孙沈安所(永定十二世)从塘背村迁入开基,现已繁衍25代28户125人。

 长岌下、高也楼。该沈姓开基始祖系沈氏第119世(永定十世)沈春潭(伯和)之曾孙沈弘我从堂堡村中心屋迁入开基,现已繁衍27代16户76人。

 凹背窠。该沈姓开基始祖系沈氏第114世(永定五世)沈仁宝房之裔沈逵孚(永定十五世)从河坑书太楼迁入开基,现已繁衍23户100余人。

 壁子上。该沈姓开基始祖系沈氏第114世(永定五世)沈仁宝房之裔永定第十三世沈应昌从河坑书太楼迁入开基,现已繁衍23代37户(含沈和豫一脉13户)150余人。

 书太楼、应三楼。该沈姓开基始祖系沈氏第114世(永定五世)沈仁宝房之裔永定第十三世沈应隆从塘背村迁入定居,现已繁衍23代15户60余人。

 社背排(含商也楼、应三楼、凤德楼)。该沈姓开基始祖系沈氏第114世(永定五世)沈仁忠房沈鳌石(伯瑞、永定十世)之子沈诰山从塘背中心屋迁入开基,现已繁衍26代126户520余人。

 溪济楼。该沈姓开基始祖系沈氏第114世(永定五世)沈仁纲房(立所)之裔沈慧香(永定十世)由下村水口迁入开基,现已繁衍23代89户360人。

 河坑寨村。该村沈姓开基始祖原系沈氏第114世(永定五世)沈仁纲房之裔沈鸿儒(元英,永定九世)一脉从水口村迁入开基,后其出仕进士,官任后举家搬迁,现由第十世沈慧香之裔沈清亭(永定十五世)及沈解龙之裔沈庆和沈云盛(永定十五世)共处开基,现已繁衍22代43户200余人。

 山塘里村。该村沈姓开基始祖系沈氏第114世(永定五世)沈仁纲房沈龙溪(永定九世)从塘背中心屋迁入开基,现已繁衍23代11户40余人。

 汉坑背村。该村沈姓开基始祖系沈氏114世(永定五世)沈仁纲之裔沈仁重、沈礽嵩(永定十五世)从堂堡下村水口迁入开基,现已繁衍23代16户60余人。

 宝斜坑村(又称背睐坑)。该村沈姓开基始祖系沈氏第113世(永定四世)沈永盛从塘背村迁入开基,现已繁衍23代48户200人。

 (三)下村

 水口村。该村沈姓开基始祖系沈氏第114世(永定五世)沈仁纲房之裔沈孟似(昆洋,永定八世)从塘背村迁入开基,现已繁衍23代58户230人。

 扶科楼。该沈姓开基始祖系沈氏第114世(永定五世)沈仁纲房之裔沈惭先、沈运庆(永定十二世)兄弟俩从水口井边楼村迁入开基,现已繁衍24代32户130余人。

 井边楼。该沈姓开基始祖系沈氏第114世(永定五世)沈仁纲房沈遁斋(伯跻,永定十世)之孙沈怀二、沈迈擎、沈德臣等从塘背村迁入开基,现已繁衍23代50户210人。

 杨梅坪、富角里村。该村沈姓开基始祖系沈氏第114世(永定五世)沈仁俊之孙沈正庵(永定七世)从塘背村迁入开基,现已繁衍23代65户260人。

 (四)内龙

 内龙村。该村沈姓开基始祖系沈氏第114世(永定五世)沈仁忠房沈静斋之孙沈龙湖(永定十世)从塘背村中心屋迁入开基,现已繁衍23代57户240余人。

 (五)朱罗村

 朱罗村。该村沈姓开基始祖系沈氏第113世(永定四世)沈永宁从堂堡村中迁入开基,现已繁衍23代14户52人。

 (六)宝溪村

 青菜坑村:该村沈姓开基始祖系沈氏第114世(永定五世)沈仁忠沈岐山(永定第十世)之子沈松轩(永定第十一世)从下老屋角迁入开基,现已繁衍26代20户105人。

 上倒水坑:该村沈姓开基始祖系永定第五世沈仁纲房屏山之裔沈德光(永定第十二世)从背坑迁入开基,现已繁衍22代5户20余人。

 八、合溪乡

 菜地下甲村。该村沈姓开基始祖系沈氏第115世(永定六世)沈景亮从堂堡村迁入开基,现已繁衍24代115户470人。

 菜地沈屋角村。该村沈姓开基始祖系沈氏第121世(永定十二世)沈会文从菜地下甲村迁入开基,现已繁衍24代21户91人。

 九、凤城镇

 大园村(原峰市大园石壁下塘尾村)。该村沈姓开基始祖系沈氏第112世(永定二世)沈百二郎,号仕贤从水寨里村迁入开基,现已繁衍25代90余户145人。1998年,因棉花滩水电站建设移民至凤城镇练坑,现称凤城镇大园村。

 南郊居委会沈屋。该沈姓开基始祖系沈氏第118世(永定八世)沈孟化(观瀛)从堂堡村迁入开基,现已繁衍24代53户230人。

 十、城郊乡

 大坑村。该村沈姓开基始祖系沈氏第110世(永定一世)沈正崔,号六三郎,字叶柳于元代从永定县城沈家坪迁入开基,后其后裔有迁广东,卒后又葬于广东梅县松口上山下井,被称为“福广公”。现已繁衍21代37户160人。

 龙门村沈屋。该村沈姓开基始祖系沈氏第116世(永定六世)沈广全从峰市程均坑迁入开基,现已繁衍代户人。属万二郎后裔。

 十一、峰市乡

 新桥头水寨里村。该村沈姓开基始祖系沈氏第110世(永定三世)沈万二郎,号正仑(千十七郎,字开文之第二子)从堡村迁入开基,峰市沈氏称一世祖,现已繁衍代户人。

 程均坑村。该村沈姓开基始祖系沈氏第113世(永定三世)沈念三郎,讳玉荣(百二郎次子)由新桥头水寨里迁原峰市大园,后于1443年由其母张孺人带四子迁入程均坑开基,现已繁衍24代43户200余人。

 十二、洪山乡

 上田梓村。该村沈姓开基始祖系沈氏第114世(永定四世)沈福清从峰市程均坑迁入开基,现已繁衍23代42户100余人。

 十三、湖山乡

 里佳村。该村沈姓开基始祖系氏第114世(永定五世)沈仁纪(为湖山一世)从堂堡垒中村迁平和长乐居住,至湖山第五世沈三郎,因常来往于里佳狞猎。一天,在该村天花岽岐山子露宿一夜,见绿竹乘风交扫于地,且自后此地不生草不生青苔,即认为此地是吉祥之地,就举家从平和长乐迁此开基,现已繁衍27代343户1375人。

 赛华(含兰林凹、碓下、上下斜)村。该村沈姓开基始祖系沈氏第120世(堂堡十一世、湖山七世)沈。该村沈姓开基始祖系沈氏第120世(堂堡十一世、湖山七世)沈十五郎从里佳村迁入开基,后裔分迁兰林凹、碓下、上下斜等地,现已繁衍27代270户1100人。

 十四、培丰镇

 长店排村。该村沈姓开基始祖系沈氏第121世(永定二十世)沈某某从坎市斜背村迁入开基,现已繁衍23代5户20余人。属念八郎房沈文明后裔。

 第三节 谱牒

 明朝正德十年(1516年),沈氏第117代沈孟銮(毅斋)为永定学氏第一次修谱。明朝嘉靖二年(1523年)由沈孟銮再次进行修订。

 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沈氏第116代沈玉璋(九山)为永定沈氏修编第二部族谱,记录永定沈氏源流、迁徙等内容。

 清顺治十一年(1644年),江南无锡县沈氏,永定县知事在湄主持编修永定沈氏第三部族谱,记录永定沈氏源流、迁徙、官职、家训等内容。

 清康熙五十三年(1677年),沈氏第119代沈人茂编修永定沈氏第四部族谱,此谱现存堂堡下村塘头沈进宏处。

 建国后,由永定吴兴永定沈氏族谱编纂理事会编修一部较完整的《永定沈氏族谱》,由理事会作序,载有旧谱序、沈氏源流、祖庙祠、世代名人、清代以前仕宦、各村沈氏世系等内容,1996年出版,由沈崇庆、沈耀炳、沈文焜任主编、沈炳州、沈兆文、沈启洪、沈永秀任编委,全谱约20余万字。

 第四节 文物

 一、墓葬

 沈千十四郎(开贤)墓:沈千十四郎,字开贤,原居上杭县古田里围下倒湖塘沈家坊,后携家迁永定下湖雷下寨,不久又转迁永定县城沈家坪,又转迁城郊大坑村。后裔分迁广东梅县松口等地,并称他为“福广公”,卒后葬广东梅县松口上山下井。

 沈万七郎(正崇)墓:沈万七郎,字正崇(沈氏109世沈开文之七子),原居上杭县古田里围下倒湖塘沈家坊,后举家迁永定县堂堡村开基,卒后葬龙岩东肖(白土)东坑头,坟茔艮山坤向,地形山蛇挂树,又名蛤子引蛇。1996年因新罗区东肖镇在此建筑水库、此坟蛇形不怕水(众裔看法)、坟茔未迁,只在龙岗上水库坝头筑沈万七郎纪念亭一座,颇为壮观,妣马氏,葬堂堡村中丰炉子潭古岸(张屋角),“飞天凤”形。

 二、祠庙

 永定沈氏宗祠:位于永定县城九一中路,清康熙年间创建。建国后改建为永定邮电大楼。

 堂堡赤境“沈氏家庙”:位于堂堡下村,由该村沈永实一脉裔孙所建,现存。

 堂堡沈氏中心祠:由堂堡九大房所建。建国后改建为粮食仓库。

 三、沈氏家族专用楹联

 人伦师表,岂维良史之才。

 匡正名贤,克驾修文之彦。

 汝源流彩,玉渚分华。

 吴兴毓秀,清后传家。

 清后休文之骨,斡局彦璋之方。

位于辽宁省大石桥市(县级市)周家镇的沈氏族群,始于明末清初,由山东蓬莱阁迁入,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

具体是哪一年,族谱没有明确记载,已无从考证。

是什么原因促成这次迁徙,当时过来几位先人,也没有记载。

我姑且猜想,在当时动荡的时局下,无外乎只有三个原因:一个是因为灾荒饥饿,被迫背井离乡;另一个是为了躲避战乱,为求生存,不得而为之;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在明末随辽东戍边军队而来,最终落户此地。

根据我现有所了解的情况,只要有一种因素存在,就足够成为我们沈氏祖先迁徙的理由。

自从落户辽东后,我们沈氏家族历经明、清、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四个朝代的繁衍生息,所在地几经更名(清初为排山寨,又为盤山寨,现在称为黄泥屯等),尽管名称各异,说法不一,无不皆指现在的周家镇周家村的黄泥屯。

沈氏自关内迁入关外,近四百年来,枝繁叶茂,族人遍布大江南北,长城内外,香火旺盛,人才济济。涌现出了沈世奎(又作沈冬奎,在毛文龙手下任副将)、沈志祥(清初驻抚顺总兵官,1639年被册封“续顺公”)、沈永忠(湖广挂印将军,续顺公)、沈瑞(反明英烈,续顺公,阵亡于台湾)等诸多明清元勋和将领,永载史册。

从现有掌握的族谱记载,从始祖“沈北通”算起,至今已在周家村这块黑土地上繁衍20多代,有的已成为公务员,有的成为人民教师,有的成为国有企业高管,更多的是守护这片祖祖辈辈遗留下来的热土。尽管职业不同,他们都在以不同的方式,努力拼搏,为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近几年,由于我对族谱的修订产生了浓厚兴趣,也写了不少文章,先后在百度、和《营口日报》发表,也受到了来自吉林、北京、辽宁大连等地的各支系族人的关注,他们纷纷与我取得联系,向我提供史料,对我的修谱工作提供了大量帮助,丰富和护大了族谱的容量,为寻根问祖,慎终追远,光耀家族,做出了贡献,在此,我表示由衷地感谢。

在所有健在的老人中,黄土岭支系的沈荣祥长辈,对我贡献最大。

他一次性地向我提供了五个版本的家谱。最早的是清朝时期的。

他亲口对我说,他听老人说,现在继续烟火的“荣庆锡恩继,世恒存忠义,华承龙泽其,家克绍功勋”二十字辈,起始于第十四袭“续顺公”沈荣塾,是由慈禧太后亲自赐予,用黄绫三张书写,加盖慈禧玉章,有存后世。

根据族谱和有关资料记载,我族中曾经拥有举人,驻外使节,翻译,宫庭带刀侍卫,在清朝中属汉军正白旗,尤其是公爷沈志祥的地位仅次于孔有德,耿精忠,尚可喜三位王爷,他们骁勇善战,打败李自成,一起入关。之后,南征北战,功勋卓著,为家族在清朝的历史上写下了辉煌的一页,因此,我族便成为营口市历史上的名门望族,现如今,续顺公沈志祥的宅邸已成历史文物,受到国家保护,其牌位被放在北京太庙之内。

近年来,在网络上有不少关于沈氏在清朝历史方面的研究文章,我们从这些研究的文章中可以窥见辽东沈氏族群在国家统一的历史进程中所起的作用和历史贡献。

目前,我手中共有七种版本的族谱,得益于沈荣祥前辈及其他族人的无私馈赠和辛勤劳动,深表谢忱。

我从百度网上搜索到,被朝庭赦封的十五次袭“续顺公”的缎带,被国民党逃离大陆时带到台湾,保存在台北故宫。

不得不说,解放后的几次政治运动已把沈氏三四百年历史的祖坟破坏殆尽,面目全非,令人唏嘘不已。

据本族老人和他族朋友讲述,原有祖坟规模宏大,占地三十多亩,茔地苍松翠栢,廊道两边有石人石马,亭阁数座,朝庭赐予的三座花岗岩大理石龟驮碑,因历史原因,惨遭破坏。

祖坟地现已成为周家村第三居民小组所在地,祖坟早已不复存在。现在,仍有一块花岗岩石碑,在一户居民瓦房后面,露出地面约三分之一,几年前,我前去拜霭过,其余两块已被埋入地下,不知何时重见天日。

最近几年,营口市历史学会的有关研究人员曾去考察过,并收录《营口历史上的名门望族<中>》一文中,在《营口日报》历史专栏中刊发。

出于对历史的尊重,本人利用业余时间,通过网络宣传,族人沟通,相互帮助,已收集到五种版本,其中最珍贵的资料,是清朝各阶官街世袭向朝廷呈报书,为毛笔手书,字迹工整,刚劲有力,只有深厚的书法功底,为族群稀世珍品。如下图。

下面几张,只是其中的一瞥,具有史料价值。

仅以此文,致谢先人,昭示后人,团结族人,铭记英明,永续根脉。

沈姓的主要郡望为吴兴。

沈姓的主要堂号吴兴、梦溪等 。 四言通用联 三善名世;四韵家声。

上联典指宋朝时期的沈度,宋绍兴年间为余干令,为政清廉,父老为之筑“三善堂”(三善指田无废土、市无遗民、狱无宿系)。下联典指南朝宋国的沈约,首创“四声”之说。

四声作谱;三善名堂。

上联典指南朝宋国的沈约。下联典指宋朝时期的沈度。

三鸣世泽;八咏家声。

全联典指南朝宋国的沈约作《登台望秋月》八首,称“八咏诗”。

石灯留待;云巢成编。

上联典唐朝时期的沈彬,临终指葬地以示家人,穴中一铜碑云:“石灯犹未点,留待沈彬来。”下联典指宋朝时期的沈辽,著有《云巢集》传世。

人伦师表;匡正名贤。

上联典指南朝宋国的沈约。下联典指唐朝时期的沈佺期。

永明创体;叔度同流。

全联典指南朝宋国的沈约,重声律,工诗文,时号“永明体”。南齐沈驎士,博通经史,何尚之叹为“黄叔度之流”。

师资共仰;泰运初开。

全联典指南朝宋国的沈约典故。

汝源流彩;玉渚分华。

全联典指沈氏姓氏来历。 七言通用联 创新声律永明体;善作传奇不俗文。

上联典指南朝宋朝时期的沈约。下联典指唐朝时期的沈既济。

定情诗成于博士;守宫论高出女官。

上联典指唐朝时期的沈真真,下联典指明朝时期的沈琼莲。

泰运初开期偃武;师资共仰继休文。

全联典指南朝宋国的沈约事。

图书数卷传枢密;勋业三朝仰历阳。

上联典指沈括。下联典指北宋朝时期的立阳人沈立,任益州判官,采集大河事迹及古今利弊,著成《河防通议》,治河的官员都以此书为根据。后历官两浙转运使、都水监、江淮发运使等。喜欢藏书,神宗曾问及,他报上所藏书目及所著《名山水记》三百卷。

存中仗义争一统;确士潜心选四诗。

上联典指沈括,曾出使辽国,驳斥辽国的争地要求,维护了宋王朝版图完整统一。下联典指清朝时期的诗人沈德潜,字确士,曾选有《古诗源》、《唐诗别裁》、《明诗别裁》、《清诗别裁》等书。

立志须存千载想;闲谈无过五分钟。

全联典指近代民主革命家、法学家、教育家沈钧儒,该联为沈钧儒赠秘书方学武联语。

阿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歙张。

采用郭沫若撰赠茅盾(沈雁泳)联。

渔艇到门青涨满;书堂归路晚山晴。

采用清朝诗人、文学家沈德潜自题联。

武奠霞漳开十邑;德垂梅圃祝华封。

此联为福建省诏安县南诏镇沈氏祖庙联。庙祀开漳功臣、武德侯沈世纪。 八言及以上通用联 威镇南坛,光辉千古;祈山灵侯,万寿无疆。

此联为福建省诏安县南诏镇沈氏祖庙联。

春兰早芳,秋菊晚秀;浊醪夕饮,素琴晨张。

采用当代著名书法家、诗人沈尹默自题联。沈尹黩,原名君默,浙江昊兴人。

匡正名贤,克驾休文之彦;人伦师表,岂惟良史之才。

上联典指南朝宋国的沈约。下联典指唐朝时期的沈既济。

清操过人,义伦图书数卷;和气接物,零陵雅气一腔。

上联典指宋朝时期的名人沈义伦。下联典指晋朝时期的名人沈零陵。

开垦利民,田熟万家思沈括;尊生济世,书成一部仰金鳌。

采用安徽省鞠湖县沈湾沈氏宗祠联。上联典指北宋朝时期的沈括帮其胞兄沈披规划开发圩田事。下联典指清朝时期的江苏无锡人沈金鳌,曾跟从华希闵研究《诗经》、《尚书》,跟从秦蕙田研究《周易》,跟从顾栋高研究《春秋》,著有《尚书随笔》等。

诗家俎豆不祧,我亦熟休文四声、佺期五字;胜国衣冠如昨,人当慕青原仪节、石田孝忠。

此联为山西省太原市沈氏宗祠联。上联典出南北朝宋国的沈约、唐朝时期的沈佺期事。“五字”,指沈佺期长于五言诗。下联典指清朝时期的沈永年、明朝时期的沈周事。 谱名编者与编撰方式藏地浙江武义武义沈氏宗谱5卷  沈双溪等修,民国26年木刻活字印本  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湖南湘潭沈氏族谱18卷,首一卷  民国37年木刻活字印本  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江西瑞金瑞金沈氏五修族谱  著者待考,清光绪8年木刻活字印本  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江西瑞金瑞金沈氏六修族谱22卷  沈赞述撰修,民国17年木刻活字印本  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湘潭湘西岱山沈氏六修族谱  沈先积等主修,民国10年木刻活字印本  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吴兴堂沈氏四修族谱  著者待考,木刻活字印本  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天津沈氏族谱6卷  沈兆沄等修,清道光28年活字本一册  东京国立博物馆、犹他州家谱学会  河北清河沈氏族谱4卷  沈世远撰,木刻活字印本  河北省清河县沈儒林村

沈姓来源

〔姓氏族谱〕沈姓来源及郡望、堂号--------------------------------------------------------------------------------中国台湾网 (2006...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