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轸什么时候到吼山居住的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07浏览:4收藏

陆轸什么时候到吼山居住的,第1张

宋仁宗年间。

陆游的祖上陆轸,曾于宋仁宗年间,到会稽吼山寻访胜景,选中了与吼山北麓隔河相望的坝头山,建造住宅,后建有陆氏宗祠。

绍兴市越城区皋埠街道坝头山村,为陆游高祖陆轸定居地。村里至今保存着陆氏宗祠“东山寿宁寺”遗迹和《陆氏世德堂》家谱,仍居住着陆家后裔,处处可见陆氏家训的传承之脉。

(福州黄居轩辕总部落号黄帝少典长子建夏朝故都寿百有十岁配夫人金天氏西陵氏葬陕西黄陵县中都桥山子廿五人得姓者十四人长子昌意

二世 昌意金天氏号少昊轩辕次子配蜀山氏寿百岁葬山东曲阜城东云阳山子颛顼

三世 颛顼昌意子赐嬴姓配若水姬氏腾奔氏寿九十八岁葬山东濮阳子卷章

四世 卷章颛顼子配有莘女娇氏子皋陶

五世 皋陶卷章子号大业协同夏禹治水有功受虞禅位寿百岁葬浙江绍兴府会稽山禹陵配虞氏子伯益

六世 伯益臬陶子事夏禹在位三载後禅让帝位于夏启配金氏焉有子六长太康次陆终季仲康四少康

七世 陆终伯益次子号吴回兄帝太康失国弟复焉受封于河南潢川定城西二十裏黄国寿六十有一配金氏鬼方氏子昆吾

八世 昆吾陆终子号王相徙商丘封江夏郡王配嬴氏子渊公

九世 渊公王相昆吾子字湘若配姬氏子帝杼

十世 帝杼渊公子号南陆配虞氏子槐

十一世 槐公帝杼子舜帝甲申年有虞封候爵於光州潢川定城为故黄国之始祖配嬴氏子芒

十二世 芒公槐长子号女修配嬴氏子泄公

十三世 泄公芒长子号祖冲配姬氏子扁驷

十四世 扁驷泄次子配嬴氏子廑勤

十五世 廑勤扁驷长子配尧氏子根

十六世 根公廑勤次子配舜氏子崇轩

十七世 商朝 崇轩初名尹号阿衡根子官宰相配嬴氏子梁伯

十八世 梁伯崇轩长子配姬氏子祖甲

十九世 祖甲梁子配商氏子攸

十二世 攸公祖甲长子号汝鸿配曹氏子禀

廿一世 禀公攸子居黄州黄冈县封黄冈伯配嬴氏子主土

廿二世 主土禀子封南星王配姬氏子不稿

廿三世 不稿主土次子官侍中郎配嬴氏子佗

廿四世 佗公不稿八子配姬氏子扩

廿五世 扩公佗子官武阳候配嬴氏子伥

廿六世 伥公扩子号父叔官大将军配姬氏子汝鸠

廿七世 汝鸠伥子号吴父配吴氏子岵

廿八世 岵公汝鸠子官长城县尉配嬴氏子彤

廿九世 彤公岵子配姬氏子倏

三十世 倏公岵子国史院内学士配嬴氏子弗亚

卅一世 弗亚倏子封历正卿士配比干女子林夫

卅二世林夫弗亚子官太史配嬴氏子域

卅三世 域公林夫子封新祝君配姬氏子父檀

卅四世 父檀域公子官典农子配嬴氏子约绩

卅五世 约绩父檀子官司录配姬氏子黉

卅六世 黉公约绩子配嬴氏王所

卅七世 周朝 王所黉子官大将军配王氏子中立

卅八世 中立王所次子官远征大将配周氏子起犀

卅九世 起犀中立子配嬴氏子髦子

四十世 髦子起犀子官中大夫配周氏子见推

四十一世 见推髦子子官司谏配嬴氏子鞅

四十二世 鞅公见推子官兖州剌史配商氏子履

四十三世 履公鞅子配姬氏子辰

四十四世 辰公履子官阁署正配嬴氏子芮伯

四十五世 芮伯辰长子官至司徒配芮氏子考

四十六世 考公芮伯次子官大正配夏氏子君牙

四十七世 君牙字良夫考子周桓王时大司徒配周氏子宓

四十八世 宓公牙子字中立周庄王时官江夏长史征军大将配商氏子形

四十九世 荆公宓子字起崛官宗正配嬴氏子詹父

五十世 詹父荆公子官阁署正配詹氏子僖

五十一世 僖公詹父子封高平候配王氏子翳

五十二世 翳公僖子配林氏子藩

五十三世 藩公翳子官大正配潘氏子吉甫

五十四世 吉甫藩子配唐氏子适

五十五世 适公吉甫子配陈氏子权梁

五十六世 春秋朝 权梁适公子配梁氏子垂

五十七世 垂公权梁子字君孟官大司农黄国国君配孟姬氏子息葬光山宝相院侧

五十八世 息公垂子居光州潢川定城西隆古黄国周襄王郑初癸酉年楚国以不纳遂吞并黄国子孙遂以国为姓官攘校尉配周氏子炽

十九世 炽公息子配王氏子宰孔

六十世 宰孔炽子晚年官正上卿配夏氏子三老公栋公陈公

六十一世 老公宰孔长子配陈氏子二妥宗伯由潢川定城西迁光州固始配王氏子妥公

六十二世 妥公老公子官庶尹迁宗伯配商氏子企公

六十三世 战国朝 企公宗伯妥公子字邡公配林氏子广中

六十四世 广中企公长子官都尉配农氏子扃公

六十五世 扃公广中次子字辅西官冀州牧钱府上士配张氏子二淑弓

六十六世 淑弓扃子字芹公官郡邑正配潘氏子二浩公辅西

六十七世 浩公淑弓长子字永乐封司徒居光州固始配楚氏子惠

六十八世 惠公浩季子字骏公官内史封公爵配周氏子歇公

六十九世 歇公惠子号春申君楚国考烈王时宰相生於光州潢川定城故都中寓居新罗耋年徙居黄州江夏郡门下食客三千战国四大君子周朝赧王丁未年正月初五日午时生周朝赧王姬延癸酉年八月十五日子时亡剌墓在湖广常德府江阴北门外黄鹤仁义开元寺乾山巽向配李氏姬氏郑氏毛氏子十三尚号幼冲尝晖韶往擎曼向平曦义荣安远述究贵姑

七十世 秦朝 尚公歇公子字太公号幼冲秦朝关西大儒周朝赧王庚午年三月初三日生秦朝辛卯年十二月初五日卒配王氏子大纲

七十一世 大纲幼冲子西汉光州剌史封江夏候周朝赧王姬延已亥年六月廿八日生西汉高後辛酉年七月十六日卒配郑氏子公卿

七十二世 西汉朝 公卿大纲子官太常博士周朝赧王姬延庚午年七月初七日生汉景帝刘启庚寅年八月廿九日卒配陈氏子士夫

七十三世 士夫公卿子汉高祖刘邦辛丑年九月初六日生汉武帝元狩辛酉年十一月十七日卒配韩氏子彬彰彩

七十四世 彰号大族士夫次子汉文帝刘恒庚午年九月初六日生汉武帝刘彻征和庚寅年四月十七日卒配柳氏子霸公

七十五世 霸公大族季子字次公汉丞相由江夏郡安陆徙居淮阳阳夏西汉宣帝五凤丙寅年官御史大夫左丞相封建成候汉武帝征和庚戌年八月十一日午时生汉宣帝甘露庚午年三月初一日丑时卒葬河南归德府考城大奎陵山龙形配樊氏陈氏巫氏纪氏吕氏子十三仲达仲浦仲渲矫明广明刘钊宣容宏叔季良裕

七十六世仲达霸公子官御史大夫汉武帝元封辛未年五月初八日生汉成帝建始辛卯年十月初十日卒配党氏子宗

七十七世 宗仲达子号仍嘉汉昭帝元凤辛丑年八月初八日生汉平帝元始辛酉年十一月十一日卒配张氏子禄

七十八世 禄公宗子号元相东汉初官谏议大夫配柴氏子伯良

七十九世 伯良禄公子汉宣帝甘露庚午年十二月廿五日汉建武庚寅年九月初七日卒配燕氏子况

八十世 况公伯良子官叶县令复居江夏安陆县云梦乡汉成帝庚午年五月十六日生汉和帝永元庚寅年十一月初十日卒配叶氏子香

八十一世 东汉朝 香公况子字文疆九龄母丧事父至孝东汉永元初累拜尚书令左丞相东汉光武帝建武乙卯年三月十八日寅时生东汉安帝永初丁未年十二月廿五日子时卒葬江夏郡安陆云梦北郊源口配夫人李氏郑氏陆氏胡氏子八琼瑰琏理琛瓒珂琉

八十二世 琼公香公子字世英官尚书左仆射封忠候寿汉章帝元和乙酉年正月十二日生汉桓帝延熹甲辰年二月十五日卒七十九配夫人陈氏颜氏李氏子恩荣

八十三世 恩荣琼公长子汉安帝元初丙辰年四月十六日生汉献帝建安庚辰年十二月初六日卒配胡氏子琬

八十四世 琬公恩荣子字子琰官中书令封关内侯与杨彪同拜光禄大夫汉顺帝永和辛巳年八月十八日生汉献帝初平壬申年十月十五日卒寿五十二配夫人赵氏袁氏李氏吴氏刘氏子二通奎

八十五世 通公字苴公号龟寿琬公子桓帝延熹辛丑年九月初九日生三国齐王正始庚申年十二月十六日卒配杨氏子忠

八十六世 三国朝 忠公通长子字汉升又字竟威号舜夫三国蜀将军五虎将灵帝光和辛酉年正月初十日生献帝延康庚子年十二月廿五日殉於御营諡刚候配曹氏子权

八十七世 权公忠次子字公衡号靖楷晚号道隆官车骑将军东汉末年尝避乱于仙游平明山后回光州固始献帝建安年庚寅年十二月初一日生三国未帝天纪庚子年十一月廿一日卒景初年间諡景候配丘氏子腾

八十八世 腾公权子初名迪字隍号道隆蜀延熙初车骑将军仪同三司光州剌史三国231年九月初五日生晋310年十月初十日卒配郑氏知运

八十九世 晋朝 知运初名潜腾子字丕渭官永嘉太守立郡学置义田晋255年正月十二日生晋340年九月二十日卒配詹氏元方字彦丰

九十世 元方(280-375年)即晋代八姓入闽之一(又名黄允)居黄巷之始祖字彦丰号苌馨知运子五胡乱华东晋永昌壬午年随晋元帝司马睿南渡中洲板荡衣冠入闽仕晋安郡太守政尚慈惠封闽国公实为闽粤两省黄氏之始祖居福州候官乌石山黄巷尝以道学倡闽有万卷书楼在福州榴花洞于西晋惠帝公元280年正月初四日辰时生东晋安帝孝武帝公元375年十一月十五日寅时卒寿九十五諡文节配郑氏子仲葬乌石山榴花洞口

九十一世 仲公(325-402年)元方子字杓迪南郡都尉内史晋成帝咸康已亥年六月十六日生南北朝武帝壬戌年十月初二日卒封闽国公葬候官县西配何氏生子九长子雍旧雍新雍天雍地雍金雍木雍水雍火雍土

九十二世 雍旧仲公长子字伟公号泓伯封太史黄门侍郎东晋简文帝咸安辛未年十月廿一日生南北朝北魏正平辛卯年十二月十五日卒配王氏生子四如章如意如诗如文

九十三世 如意雍旧次子字奎公东宫舍人东晋安帝隆安庚子年十月十五日生南北朝北魏宣武帝景明壬午年十二月初九日卒寿一百有三岁配胡氏子四长讳齐次讳西季讳赋四讳辛

九十四世 南北朝 西公字昱公如意长子官仕梁历官湖广江陵县令安陆令遂居焉配曲氏子薰传青山虎丘派

齐公如意次子中郎将赠太保南北朝北魏延和癸酉年七月二十日生南北朝宣武帝永平辛卯年十一月十二日卒配林氏子贵林

九十五世 贵林齐长子国子监祭酒赠太傅南北朝北魏献文天安丙午年六月廿五日生文帝大统庚申年十月初二日卒配詹氏生子四瑞仪端仪祥仪礼仪

九十六世 端仪贵林次子南朝建安都阳令南北朝宣武帝景明庚辰年五月十五日生陈宣帝太建庚子年十一月廿一日卒配郑氏子若

九十七世 若公端仪长子南朝荆州剌史武帝召为附马孝庄帝永熙癸丑年十月初十日生隋朝炀帝大业乙丑年九月十九日卒配丘氏生子六长子浮之滔之浪之流之渊之源之

九十八世 隋朝 滔之若次子隋朝青钱弘文馆学士官至御史中丞陈文帝天康丙戌年九月十二日生唐朝太宗贞观庚子年二月初二日卒配陈氏子二芫芳

九十九世 芳公滔之次子号竹岩撰家谱图序历官福唐参军晋安太守勤恤庶民讲学于闽之东山撰家谱图序隋文帝开皇庚申年七月廿二日生唐朝高宗上元乙亥年二月初十日卒配郑氏子三长冲次守恭季守美

一百世 唐朝 冲公芳公子字士谦封秘书监唐太宗贞观丁亥年正月初六日生唐少帝唐隆庚戌年十一月十五日卒配苏氏胡氏子三长讳岸徙莆阳延寿裏莆田黄氏后唐丁亥科状元黄仁颖为其哲裔次讳崖传仙游尖山黄氏

守恭芳公次子字国材号一翁晚号惟康由福州黄巷徙居丰州郡东南郊开元寺唐太宗贞观已丑年二月十八日生唐睿宗太极壬子年十二月十八日卒葬泉郡西郊刺仔山子五配李氏马氏长经居南安芦裏隍山次纪居惠安黄田季纲居安溪葛磐四纬居同安坑柄纶继胞叔守美为嗣

守美芳公季子字士材号怡康由福州黄巷徙居福建漳浦南诏唐太宗贞观癸巳年三月廿八日生唐中宗太神龙乙巳年十一月廿八日卒配马氏无嗣特立胞兄五子纬为嗣 黄璞(837-920年),字德温、绍山,黄璞,字德温,一字绍山,号雾居子。历史学家、大学问家、文学家。唐进士官至唐朝翰林院崇文馆大校书。黄璞其故居有两处。一在福建莆田市涵江区国欢镇黄巷山前黄即早年故居(今莆田国欢镇黄霞村)。一在福州三坊七巷之一东街口南后街黄巷第36号小黄楼晚年故居。 唐乾符五年(878年)八月,黄巢率义兵夜过璞家门时,知是大儒,命令军士把火把吹灭,静悄悄地走过去,没有惊动他,而名声大振,传为佳话。

唐大顺二年(891年),登进士第,官尚衣监主簿。乾宁初(894年),升任崇文阁校书郎致仕。

黄璞著有《雾居子集》和《闽川名士传》。《闽川名士传·序》载:搜集自唐中宗(705年)以后福建名人54人事迹写成本书。是福建省最早的一部人物志。

黄璞有子8人:其中次子仁渥,官教读太子正字;三子仁滔,官御史中丞;四子仁藻,官著作郎;七子仁渭,著作郎授馆职。四人与父同任馆职,世称“一门五学士”。

黄璞乐善好施,平日周济邻里贫苦士民200多家。舍田租500石,地50亩建上生寺;后又舍埭田275亩给寺僧。为人公正,平息群众纷争,为民伸冤理枉。在家28年中,境内“几无冤民”。

黄璞卒后,葬在国欢寺后。与福建晋江潘湖欧阳詹齐名,擅长诗歌,传诵一时。唐大顺二年(891年),登进士第,调尚衣监主簿。乾宁初年,任崇文阁校书郎。其十世孙黄福生由福建莆田涵头前黄徙居北京房山张坊北白岱里前黄,清内阁大学士忠勤伯黄廷桂为其哲裔。 黄璞家世背景,原载《台湾江夏莆阳黄氏大宗谱》

第1世:黄 岸——冲公长子;字宗极,又字魁杰,号彦忠,江夏莆阳黄氏始祖(674年农历正月5日-756年农历3月29日),唐朝秘书监,初居湖北黄州江夏,中徙河南光州固始,再迁福建侯官县(今福州东街)黄巷,最后迁入泉州郡莆阳县延寿里国欢院(今涵江区国欢镇黄霞村)。自少俊逸,能文章。698年,以才德兼全科及第进士,历任弘文院编修,徐州牧,广西桂州刺史,陈十要道于唐玄宗,治为天下第一,755年归养。有惠政,封开国公,进升为金紫光禄大夫,谥“忠义”。为福建东南望族,其莆阳后裔十分显赫,若包括外徙科第出仕鼎甲宰相人物,则为状元者有10位:后唐黄仁颖、宋代黄公度、黄定、黄由、黄观、黄朴,明代黄士俊,武状元唐代黄仁泽、明代黄钺、清代黄仁勇;为榜眼者3位:宋代黄洽、黄艾、明代黄凤翔;为探花者3位:宋代黄桂、明代黄旸、清代黄叔琳。为宰相者10位:宋代黄镛、黄洽、黄祖舜,明代黄景昉、黄士俊、黄鸣俊、黄道周,清代黄机、黄锡衮、黄廷桂;配赵(封开国夫人),配邱(封吉国夫人);子三(黄谣、黄典、黄乐)。

第2世:黄 谣——岸公长子;字延翰,(700年农历5月8日-773年农历9月7日),唐朝720年登明经科,733年登状元,徐征榜进士,授闽县县令,清慎廉能,民称善治,以子散骑常侍黄华贵,封金紫光禄大夫(唐正一品荣誉称号)。葬于闽县延福院西,7配朱,配姜(封沛国夫人);子十(朱氏生黄英、黄盖、黄华、黄革、黄莫,姜氏生黄慕、黄著、黄范、黄莅、黄荐开基于台湾台北)

黄 典——岸公次子;字延林,(702年农历9月1日-780年农历11月2日),唐代宗763年举明经官,永春县令;迁居广东南雄黄氏之始祖,配赵;子四(黄顶、黄硕、黄颖、黄颉)

黄 乐——岸公三子;字延院,(715年农历7月14日-800年农历10月15日),756年春开基于台湾台南;配林;子三(黄明、黄晖、黄旭)其后裔分居闽县乌石山榴花洞南麓黄厝

第3世:

黄 英——谣公长子;葬于囊山院西九峰山;配何;子一(黄昌宗)

黄 盖——谣公次子;葬于囊山院西九峰山;配邱;子一(黄昌期)

黄 华——谣公三子;字萼华,(730年农历10月10日-800年农历3月3日),唐代宗765年登状元萧逋榜进士,授散骑常侍(正一品),性端重,质实诺,不欺凌,居官以清慎为著,封金紫光禄大夫,葬莆阳上林东黄山;配常;子二(黄昌龄、黄昌朝)

黄 革——谣公四子;修炼于福州岵山,唐朝太和中,升仙于鳌桥,世称岵山真君,祀有祝祷必应,庙今犹存,郡志、通志有载。

黄 莫——谣公五子;768年明经及第,官大理评事,葬于金坑上,有碑;后黄始祖,配孔,配林;子三(黄昌岌、黄昌裔、黄昌业)

黄 慕——谣公六子;字孟华,官于海南琼州知府,遂居焉;余情不详。

黄 著——谣公七子;字伯华,官于广东雷州推官,再迁山东黄县;余情不详。

黄 范——谣公八子;字仲华,官于湖广黄州通判,迁居湖广黄州;余情不详。

黄 莅——谣公九子;字玄华,官于崖州知州,迁居海南崖县;余情不详。

黄 荐——谣公十子;字季华,官于嘉兴知县,遂居焉;余情不详。

黄 顶——典公长子;字衮干,(730年农历12月19日-804年农历9月5日);配何;子一(黄恭)迁广东南雄派之祖

黄 硕——典公次子;字衮坤,迁仙游枫亭黄厝;配洪;余情不详。

黄 颖——典公三子;字衮山,号文峰,迁居惠安文峰山;余情不详。

黄 颉——典公四子;字衮河,迁居龙溪浦南;配王;余情不详。

黄 明——乐公长子;字裳龙,(732年农历7月15日-800年农历12月27日);配王;子一(黄敬)

黄 晖——乐公次子;字裳犀,居于后黄;配吴;子二(黄建伊、黄建亿)

黄 旭——乐公三子;字裳麟;配吴;子三(黄建海、黄建沪、黄建池)

第4世:

黄昌宗——英公之子;葬于九峰山;配王(长子黄汝霖出继给黄恭为嗣)广东南雄始祖;子二(黄汝霖、黄观)

黄昌期——盖公之子;葬于九峰山;配詹(其子黄准出继给黄敬为嗣);子一(黄准)

黄昌龄——华公长子;唐朝794年,官至大理寺评事,葬于前黄山;配孔;子三(黄岣、黄衍、黄峣)

黄昌朝——华公次子;字文曲,(766年农历4月14日-840年农历12月1日),唐朝798年登状元李随榜进士,授浙江金华县令,葬于九峰山之原;配康;子四(黄峰、黄倜、黄峻、黄献)

黄昌岌——莫公长子;唐朝贞元初,赐中宪大夫,葬于国欢院北;配郑;子二(黄涅盘、黄崇精)

黄昌裔——莫公次子;唐朝800年,官居汀州宁化县令;配周;子一(黄阮)

黄昌业——莫公三子;唐朝834年,官至户部郎中,世居福州闽县五虎山,葬于大田驿东山后浮苍茶园边;配周;子三(黄方山、黄乌山、黄道山)

黄 恭——顶公之子;(746年农历7月28日-821年农历2月15日),唐朝780年进士,官工部员外郎;配陈(胞兄黄昌宗长子黄汝霖为嗣);子一(黄汝霖)

黄 敬——明公长子;字衮干,(748年农历10月22日-822年农历12月8日);配林(胞兄黄昌期子黄准为嗣);子一(黄准)

黄建伊——晖公长子;余情不详。

黄建亿——晖公次子;余情不详。

黄建海——旭公长子;余情不详。

黄建沪——旭公次子;余情不详。

黄建池——旭公三子;余情不详。

第5世:

黄汝霖——昌宗长子;(759年农历7月16日-836年农历11月10日);配王;子二(黄琇、黄福)

黄 观——昌宗次子;唐朝给事中,世居候官县东山,从候官县迁居江西吉安府泰和县;配阮;子三(黄舜元、黄舜臣、黄舜俞)

黄 准——敬公之子;(810年农历正月17日-880年农历11月21日);配王;子一(黄秃)

黄 岣——昌龄长子;官至福州长史;配林;子一(黄如规)

黄 衍——昌龄次子;官至潮州长史,遂居焉;配薜;子一(黄如现)

黄 峣——昌龄三子;官至大理寺评事;配孔;子六(黄瑜、黄琰、黄璩、黄琚、黄瑶、黄璞)

黄 峰——昌朝长子;字景耸;官至仪同三司使,为浙江兴化郡城阮巷始祖,葬于上寺西;配朱;子一(黄确)

黄 倜——昌朝次子;字景周,(800年农历2月5日-880年农历12月12日),东黄始祖,葬上林东黄山;配朱;子一(黄滔)。

黄 峻——昌朝三子;字景崇,唐朝834年进士,历任河南固始县丞,候官县令,谏议大夫;配孟;子一(黄碣)

黄 献——昌朝四子;字景陟,(810年农历7月7日-881年农历11月15日),唐朝隐士,巩溪黄氏始祖,葬于永福梧桐潼关教忠院山南;配赵(唐朝儒士赵自勤之女,合墓);子一(黄曹)

黄涅盘——昌岌长子;又名黄文矩,唐元和中,应闽王赐妙应大师,通志、郡志皆有载。

黄崇精——昌岌次子;又名黄忱童,号本寂大师,建蒙山寺,创抚州曹山禅院,唐天复间坐化,谥元澄,葬于曹山,通志、郡志皆有载。

黄 阮——昌裔之子;官至金华主簿,葬于国欢院;配沈;子一(黄蟾)

黄方山——昌业长子;余情不详。

黄乌山——昌业次子;余情不详。

黄道山——昌业三子;余情不详。

第6世:

黄 琇——汝霖长子;字裳冠,(812年农历9月19日-898年农历12月10日),唐文宗838年裴思谦榜进士,官刑部员外郎;配林;子一(黄韬)

黄 福——汝霖次子;字裳秀。世居福州南后街黄巷其曾孙黄程迁居广东潮州甚盛。配王氏子(黄世和)

黄舜元——观公长子;迁居江西吉安泰和;余情不详。

黄舜臣——观公次子;迁居江西吉安泰和;余情不详。

黄舜俞——观公三子;迁居江西吉安泰和;余情不详。

黄 秃——准公之子;字裳龙,(840年农历4月16日-915年农历10月15日);配徐;子一(黄德)

黄如规——岣公之子;余情不详。

黄如现——衍公之子;余情不详。

黄 瑜——峣公长子;迁居陕西省长安市;余情不详。

黄 琰——峣公次子;迁居四川省成都市;余情不详。

黄 璩——峣公三子;迁居浙江省宁波市;余情不详。

黄 琚——峣公四子;迁居广东省顺德县;余情不详。

黄 瑶——峣公五子;迁居江西;余情不详。

黄 璞——峣公六子;(837-920年)字德温,号雾居子。官至大校书,耆年居福州黄巷小黄楼;前黄始祖,有“一门五学士”之美誉,配孔;子八即仁溉(进士三史擢第以父荫文林郎)、仁渥(馆阁学士教读太子正字)、仁滔(侍御史居兴教里)、仁藻(馆阁学士著作郎其裔居岩浔、七步上黄)、仁泽(865—945年)唐乾宁乙卯(895年)科武状元,官节度巡官(系中华黄姓第一武状元)又名黄讽,累官至伪闽谏议大夫、节度巡官,始迁侯官仓山下林古称白林,事迹载福州志。妣文氏,葬上林。(子二:慕华居仓山下林,慕风徙翁潭前黄)、仁济(馆阁学士其裔居上林、佘埔)、仁渭(著作郎徙惠安县文峰里)、仁滂(馆阁学士居惠安凤山))

黄 确——峰公之子;官至虞部郎中,为黄石东井郡城阮巷南安清源峰之始祖;子一(黄珂)

黄 滔 ——倜公之子,(840—911年)唐昭宗895年赵观文榜进士,官监察御史,时值唐室衰落,河南光州固始人王审知割据福建一带,黄滔以文学儒士入王审知幕府座上宾,有《莆阳黄御史集》传世;尊为东里黄始祖。子一(黄珦)

黄 碣——峻公之子;字德磊,谥忠义,赠司徒,从王审知由河南光州固始仕闽,闽小将,为福州道山黄氏始祖,历官固始县丞,候官县令,福州通判,御史中丞兼谏议大夫,寻除漳州剌史,徙婺州剌史,迁威胜军节度副使,唐朝光启890年董昌谋反,黄碣公以死争之,为董昌所害;子一(黄环)

黄 曹——献公之子;字宜官,(828年农历2月10日-906年农历12月10日);子三(黄俶、黄珍、黄佩)

黄 蟾——阮公之子;余情不详。

第7世:

黄 韬——琇公之子;字建道,侍御史(839年农历正月21日-915年农历10月12日),配吴;子二(黄彬恭、黄彬敬)

黄 德——秃公之子;字建德,(870年农历2月22日-948年农历10月2日);配洪;子一(黄源)

黄仁溉——璞公长子;著作郎;子一(黄允)

黄仁渥——璞公次子;余情不详。

黄仁渭——璞公三子;余情不详。黄仁藻——璞公四子;余情不详。

黄仁泽——璞公五子;(865-945)唐乾宁武状元,节度巡官,福州仓山下林黄氏始祖。子二(慕风居翁潭、慕华居白林即下林)

黄仁济——璞公六子;(馆阁学士其裔居上林、佘埔)其子黄仲孚-----孙黄开------曾孙黄君卿-----元孙黄詹即黄汝詹居潮州(其弟黄汝方居鼎州)黄氏始祖为广东黄氏大族。

黄仁渭——璞公七子;(著作郎徙惠安县文峰里)余情不详。

黄仁滂——璞公八子;(馆阁学士居惠安凤山)余情不详。

吼山属于绍兴人文景观的著名风景区。

吼山风景区是二千四百年前,越王句践实现雪耻复国大业的重要根据地之一。这里有春秋战国时期的古越青瓷窑址;宋代爱国大诗人陆游先祖三代,筑屋建寺、世居于此。历经千年的开山采石,形成山、水、洞、潭、佛等多元而奇特的景观。中央电视台《神州风采》专栏专门为之播放景点之奇妙;《文汇报》用整版的篇幅,图文并茂对其作详细报道,一致对吼山冠以江南武陵源、神奇花果山、古越石文化典型等称号,被中央电视台选为电视剧《西游记》续集的外景拍摄地。由于市委市府的重视,中央电视台和绍兴电视台联合拍摄的36集电视连续剧《越王句践》于今年6月份在吼山开机。吼山是国家首批公布的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绍兴诸多名胜中的一颗璀灿的明珠。

景区内大小景点四十几,形态各异,巧夺天工。最著名的石景有云石、棋盘石、象鼻吸水、一洞天等二十余处,静中显动,夷里带险。位于山顶火木之地的千年古刹寿宁禅寺,吉祥秘谧,罩以佛光紫气。拾级而上进入尽览亭,极目远眺,展现一幅由小桥、流水、人家组成的江南水乡田园画图,如同置身于鲁迅先生笔下的鲁镇之中,大有忘却都市、返璞归真的心理感受。素称世外桃源的烟萝洞,令人流连忘返,桃花乐园则让您重返青春年华。吼山桃花每年二月下旬就开,花期为45天左右,在华东地区绝无仅有,一年一度的绍兴吼山桃花节,皆是盛况空前。

名景赢得历代名人垂青。陶望龄、张岱、袁宏道、徐渭、郑板桥、蔡元培、鲁迅等数十位大家留有足迹,众多的摩崖题刻和杰出诗文就是明证。

试剑亭

试剑亭边上有一块试剑石。绍兴是出产青铜宝剑的地方。春秋时期,当时最为著名的铸剑人欧冶子,就在离此处不远的日铸岭为越王勾践铸成湛卢、纯钧、胜邪、鱼肠、巨阙五把宝剑。据传有一天,越王勾践来这里选犬准备去猎南山白鹿,进献给吴王夫差。欧冶子知道这人消息后,把铸好的五把宝剑中最后一把送了过来,此剑能风吹断发,削石如泥勾践是一个击剑行家,看到宝剑心中大喜,随手舞了起来,为了一试宝剑之锋芒,竟举剑劈向巨石,只听嚯的一声,巨石裂为两半,勾践不禁大喊一声巨阙于是此宝剑就得名为巨阙这试剑石成了吼山门口的一大胜迹。

放生池

放生池深而幽奇。池深20水质清澈。一叶扁舟进入池中,清静幽雅,秀隽异常。池边残岩洞壁,或青或白,或凹或凸,光洁石面,多处古代人题刻,字迹朱碧兼之,清晰可见,投入池中泛起层层筛影。池畔山水习溅,石壁回声,虫鸟啁鸣,构成一组悦耳的交响曲。曹山,放生池历史悠久名气大。青山环秀水,白象伴青狮,加之青蛙登天、五犬迎宾无不显现无穷的灵气和神韵,因而有江南武陵源之美称。

烟萝洞

烟萝洞,精巧玲珑。谓人间天堂,世外桃园。入口处是个拱形洞口,藤萝缠蔓。进入洞中,豁然开朗,洞广八千多平方米,四周陡壁屹立,形如一口竖井,为采石所剩空谷,正中一尊句践石像,正襟危坐,气势轩昂。东首一堵插天屏风似的岩壁直冲云霄,梅苔万点。藤蔓之间,飞泉从嶙峋山岩间流出,似抛玉撒银洒向人间。其中一洞天更具气势,令人叫绝,它是一块与岩壁相连的巨石向外延伸,由两根石柱支撑着,似伞似屋,顶有小洞,仰视洞口,一线天色,沐浴空谷来风。洞内形成独特的小气候,酷署凉风侵衣,严寒风雪不到。

寿宁禅寺

寿宁禅寺是南宋爱国大诗人陆游的二祖父陆傅于公元一一二三年所建,取名东山禅寺。当年陆游在佛祖前许愿:一统中原,佛装金身,遂改名寿宁禅寺,意为国家长治久安。这就是寿宁禅寺的来历,至今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可异于一九四一年,寿宁禅寺被日寇所毁。由于陆游祖上的住外和坟墓全在吼山,所以陆游也经常从绍兴鉴湖到吼山来祭祖和小住,在他年老退隐吼山期间,还给在南方寿春县当官的长子子虚写过一首抒情五言诗《寄子虚》。(有关陆游的资料摘自吼山村陆氏家谱)说起寿宁禅寺,确实是一座古刹和宝刹,一块吉祥秘谧之宝地。

九六年移建时,当佛教界著名人士一锤定音,选中寺址,开始奠基,刚刚是下着中雨的天气,刹时天空晴朗,并身出道道金光,直照基碑。还有,在寺院的开光吉日,万里无云、风和日丽,气氛清新畅快,上山朝圣的香客达近二万人次,而吉日的前后两天都是阴雨天气,这种现象,真使当地乡民议论纷纷。晴朗天日,朝晕夕阴,本来就是正常的天体现象,但每当吼山山体以外四周呈现蓝天白天时,在整座吼山,特别是寿宁禅寺附近,经常有云气升腾之吉象,让人百思不得其解。

云石、棋盘石

云石、棋盘石,被誉为天下奇石,是吼山石景之精华。据《康熙会稽县志》记载,古吼山有八景,首景就是云石。《越绝书》云一笋矗霄,可数十丈,亭亭如云。云石高二十二米,顶云兀立,奇特而挺秀,一块椭园形巨石仿佛从天外飞来,横卧在细长的石柱上,头重脚轻,摇摇欲坠,令人望而却步。棋盘石,高二十余米,周十余米,底部瘦削,上覆三块犬牙交错的巨石,拔地而起,象一个束发垂髫的童子跪拜观音,巍峨雄奇。曹山、放生池,风光秀丽,山上竹木成林,四季常青。西侧一条长二十余米的石梁跨越水面,横贯南北,似如一只巨大的白象,伫立池中、一柱孤岩自山顶悬空而下,直插水底,称象鼻吸水,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形象逼真,丰满大方。

放生池深而幽奇,池深二十余米,水质清澈。光洁石面,多处古代名人题刻、字迹朱碧兼之,清晰可见。池中残石,形态各异,如青蛙登天,五犬迎宾等,无不显现无穷的灵气和神韵、因而有江南武陵源之美称。

花果园

花果园林,是吼山风光的一大特色。花果满坡与山水风光相映成趣。素有花果山之称,吼山桃林,历史悠久,享有盛名,为蔡元培先生所开辟,至今已有七十多年历史,一俟春天,数千棵桃树争相怒放,景区成了花的海洋,蔚为壮观。每年三月中旬至四月中旬的桃花节,登山观奇石,踏青赏桃花,游客云集,争睹这江南春天的迷人画卷。吼山有诸多的水果,可供人品尝,给人一种无限温柔的口福。有桃子、桔子、枇杷、甜柿、苹果、葡萄、生梨、李子、无花果等二十余个品种,尤其蟠桃、人称蔡公桃皮薄肉细,鲜甜无比,满口生津,回味无穷。

冈[冈,读音作gāng(ㄍㄤ)]

一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盘古氏,出自盘古氏后裔汤氏之孙史仓氏之后的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据王圻在《续文献通考·氏族典》第十一卷中记载,盘古氏至三皇一燧人氏之间衍生姓氏如下:

自大騩氏至无怀氏等十九氏衍生姓氏有:

单姓:隗氏、嵬氏、饶氏、挠氏、刹氏、豗氏、傀氏、浑氏、沌氏、屯氏、吉氏、仓氏、史氏、侯氏、冈氏、柏氏、大氏、栗氏、陆氏。厘氏、骊氏、赫氏、葛氏、权氏、尊氏、墫氏、祝氏、融氏、昊氏、巢氏、阴氏、零氏、怀氏。

复姓:大隗氏、大嵬氏、史仓氏、鬼騩氏、夷门氏、仓颉氏、柏常氏、柏侯氏、白侯氏、中央氏、中黄氏、大庭氏、赫胥氏、尊卢氏、祝宗氏、祝和氏、祝融氏、朱襄氏、无怀氏

共有五十二个分衍姓氏。据史籍《姓纂》和《姓苑》记载,史仓氏之后被封在冈邑(今湖北黄冈),即有冈氏。

第二个渊源:源于秦、汉两朝向倭奴国迁徙的汉族人,属于夷化改姓再汉化为氏。

1秦始皇嬴姓后裔:

秦、汉之际,嬴政的后代有相当一部分逃亡到倭奴国(今日本),后逐渐融入大和民族,分衍的姓氏有:

单姓:秦氏、宗氏、寺氏、原氏。

复姓:太秦氏、惟宗氏、朝原氏、大蔵氏、河胜氏、桜田氏、高尾氏、时原氏、秦原氏、広幡氏、物集氏、三林氏、井手氏、川辺氏、中家氏、小宅氏、井手氏、长田氏、巨知氏、长冈氏、奈良氏、大滝氏、山村氏。

共有二十七个分衍的日本姓氏。在唐朝初期,有长冈氏族人有返回中国留学者,留居后汉化己姓,开始时称长冈氏,后有人省文简化为单姓冈氏,重新融入汉民族。

2西汉帝王刘氏后裔:

刘氏最早到达日本是在两汉时期。当时,中国与日本有使节往来,到东汉初期,日本还派使节到中国朝见,汉朝光武皇帝刘秀就曾赐给日本天皇“汉倭奴国王”的金印。从该时候开始,就有一部分汉朝皇室成员因出使、避难等原因,开始渡海来到日本。

其中就有汉高祖刘邦的苗裔伊须久牟治使主,其后分衍有日本姓氏丰冈连氏。

在唐朝中期,有丰冈连氏族人返回中国留学、经商者,留居后汉化己姓,开始时称丰冈连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冈氏、连氏,重新融入汉民族。

3东汉帝王刘氏后裔:

历史上最有名的刘氏开拓日本人物,是今天日本原田、高桥、大藏等家族的共同祖先阿知王。阿知王(也写作阿智王),又称阿知使主,是东汉最后一个皇帝汉献帝刘协的玄孙。

阿知王之后分衍姓氏有:

单姓:下氏、桧前氏、谷氏。

复姓:桑原氏、若江氏、田辺氏、豊冈氏、八戸氏、高安氏、高道氏、春井氏、河内氏。

共有十二个分衍的日本姓氏。在唐朝中期,有豊冈氏族人返回中国留学者,留居定陶(今山东定陶)一带后汉化己姓,开始时称豊冈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冈氏,重新融入汉民族。

4百济国王的后裔:

百济国(公元前18~公元660年),是古代朝鲜半岛西南部的国家。百济国与伽倻国、新罗国是古代朝鲜民族的三国。为马韩人中的百济部落所建。

公元一世纪末,百济国兴起于朝鲜半岛西南部汉江下游,建都于汉江南岸慰礼。逐渐征服马韩其他部落,在公元四世纪占领带方郡,成为半岛西南部强国,与新罗国、高句丽国鼎足而立。后在与高句丽战争中,一直处于劣势,因而都城一再南移,到公元474年移到熊津,公元538年移到泗沘。公元五、六世纪后,又受到新罗国攻击,国势更弱。公元660年,百济国被唐朝与新罗国的联军灭亡。

灭亡后,百济国王丰璋逃亡高句丽国,其后裔分散到倭奴国(今日本)、渤海国,分衍姓氏有:

单姓:和氏、船氏、津氏、冈氏、原氏、林氏。

复姓:三善氏、多々良氏、百済氏、葛井氏、菅野氏、宫原氏、石野氏、大丘氏、沙田氏、中科氏、広津氏、不破氏、春野氏、高野氏、真野氏、刑部氏、冈屋氏、広井氏、河内氏、锦部氏、冈原氏、古市氏、六人部氏。

共有二十九个分衍的日本姓氏。在唐朝后期、五代十国时期,有冈氏、冈屋氏、冈原氏族人返回中国余杭一带留学、经商者,留居后汉化己姓,后省文简化为单姓冈氏,逐渐融入汉民族。

第三个渊源: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八旗满洲氏族通谱》记载,满族冈氏,取自原朝鲜族姓氏,世居易州、望京一带地区。实际上,此支冈氏,源出原百济国冈氏,后融入女真族,成为满族先民中的一支。

二郡望:

渤海郡:西汉时期从巨鹿、上谷之地分出渤海郡,治所在浮阳(今河北沧州东关),其时辖地在今河北省、辽宁省之间的渤海湾一带。唐朝时期的东北靺鞨(古女真族)以粟末部为主体亦建立过渤海郡,先称振国(震国),又称渤海国,其时辖地在今东北松花江以南至渤海地区。后来唐玄宗册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忽汗州都督,遂名渤海。渤海郡地跨乌苏里江两岸,在今辽宁、河北、山东三省之间的渤海湾沿岸一带。公元926年,渤海郡为大辽国契丹族所灭。

济阴郡:汉景帝中元六年(公元144年)置济阴国,汉元帝初元年(公元48年,一说汉武帝建元三年)改为济阴郡,治所在定陶(今山东定陶),其时辖地在今山东菏泽附近、南至定陶、北至濮城地区。东汉元帝初元年(公元48年)改为济阴郡,辖地在今山东省定陶县一带。

余杭郡:本来是秦朝的会稽郡所管辖的余杭县。东汉的时候又隶属于吴郡。南朝陈国在此设置钱溏郡,隋朝的时候改名为余杭郡。其时辖地均在今浙江省境内杭山一带,有余杭山,地近太湖。

三 名人

冈毅民:(公元1935~今),满族;北京人。著名冶金材料专家、企业家。

冈毅民1959年毕业于北京钢铁工业学院(今北京科技大学)。就职于冶金部钢铁研究总院。现任北京科冶钢材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兼任全国浓硝用钢协作组和尿素用钢协调组组长,高级工程师。

冈毅民在我国率先提出并开展奥氏体不锈钢非敏化态晶间腐蚀的研究;针对其三种腐蚀介质研制出高硅型、高纯级和尿素级三个系列不锈钢;其中“耐浓硝酸腐蚀用C2、C4、C6L新钢种”、“尿素新材料阀门研制及应用研究”,分别获国家科技进步二、三等奖,高温浓硝设备用C8钢等新材料六项获冶金部科技进步二、三等奖。

主要著述有《浓硝酸用钢专集》,主编有《中国不锈钢腐蚀手册》,发表论文二十余篇,两篇收入《中国科学技术文库》等。

问题一:成姓起源 读音是什么 成姓起源有八个说法:

第一个渊源:源于容成氏,出自远古帝王容成氏世系后裔,属于以国名为氏。《新纂氏族笺释》注释:“容姓出自大容氏。”大容氏部落后派生出容成氏族,即传说中的大容氏“生”容氏。在《庄子・l箧》中记载:“昔者容成氏、大庭氏、伯皇氏、中央氏、栗陆氏、骊畜氏、轩辕氏、赫胥氏、尊卢氏、祝融氏、伏羲氏、神农氏,当是时也,民结绳而用之。”女娲氏去世后,容成氏去世后,容成氏还曾为“王”,成为当时天下氏族“盟主”。

在典籍《集韵》中,则认为容成氏是高阳氏八恺之一的“仲容之后”。在《山海经・大荒东经》中记载有“仲容之国”。可见,在春秋、战国时期,容成氏的传说已相当广泛。黄帝东迁涿鹿(中国河北巨鹿),容成氏为臣属,部落复迁回容城。关于大容氏,其踪迹已无法考据,但容成氏传至黄帝之臣的时代,则事迹较明。

其祖先容成氏时,还没有族属。在史籍《穆天子传》中,记载有“容氏国”。容氏国在河北容城县。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中记载:黄帝曾和炎帝榆罔联合,与蚩大战于阪泉(中国河北怀来)、涿鹿(中国河北巨鹿)之野。容成子既为黄帝之臣,那么就必然跟随,氏族部落自然是早已迁居于汉朝时期所置的容城县 (中国河北怀来、涿鹿之南)。容氏国约建立于夏王朝。直到夏末商初,容氏国才迁至今河南修武县。

后世所明确记载的容成氏,当以大禹为主要代表,是源出姒姓的一支族人,世代相传,经久不衰,名人辈出,其后裔子孙分衍多多,姓氏繁复,但最早的成姓、容姓、 当出此族源。

第二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周武王之弟的封地J,属于以国名为氏。姬姓氏族以J地之名为姓氏的,有两个几乎同时的分支,在姓氏形成上独一无二:(1)起源于中国山东宁阳。据《通志・氏族略》与《辞海》记载,西周初年,周武王姬发封其弟、周文王第五子叔武于J(中国山东宁阳),叔武在J建立了J国。周庄王姬佗十一年(公元前686年),这个J国与纪国由于阻挡了齐国向南部发展的途径,因此被齐襄公姜诸儿所灭,其后代遂以国名为姓氏,后有的去邑为成氏,史称成氏正宗。(2)起源于中国河南范县西濮城北。几乎在与叔武封地的同时,周武王又将另一个王族,也分封在另一个J邑(今河南范县濮城)。季戴也在自己的J邑建立了J国。季戴J国没有叔武的J国命运好,早在叔武的J国灭亡三十二年前的周桓王姬林二年(公元前718年),这个J国即被卫宣公姬晋所灭,其后代以国名为姓氏,其中就有人去邑为成姓,世代相传。

第三个渊源:源于芈姓,出自楚国君主若敖之子成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春秋时期,楚国君主若敖有个儿子名叫熊成虎,是楚国大夫。周景王十六年(公元前529年),楚灵王芈围(熊围)领兵围攻徐都,他的三个弟弟熊平、熊晰、熊弃疾联合发动了宫廷政变。众人按年龄长幼推老三熊平为王,老四熊晰为令尹,老五熊弃疾为司马。但因楚灵王从徐国撤军后去向不明,楚国郢都人心不稳,熊弃疾为了自己独掌朝纲。在农历5月己卯之夜,谎说楚灵王回来了,熊平、熊晰以为已到穷途末路,便都自杀了。次日,熊弃疾即王位,改名熊居,是为楚平王。楚平王当即下令屠杀楚灵王、熊平、熊晰的家族人等,特别说:“楚子谓成虎,若敖之余也,杀之!”因此史书记载:“楚杀其大夫成虎、怀宠也。”在这次楚国内乱的灾难中,熊成虎的子孙提前被家仆带走逃匿,得以保存,后其孙以先祖名字为姓氏,称成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四个渊源:源于子姓,出自春秋时期宋国君主宋成公之后裔,属于以先祖谥号为氏。在史籍《姓纂》中记载:“宋微子之后有成氏。”春秋时期,宋国著名的“愚仁”君主宋襄公子兹父有个儿子,名王臣,史称公子>>

问题二:成作为姓氏读什么!急急急急急! ● 成chéng

1 做好,做完:~功。完~。~就。~事。~交。~立。~婚。~仁(儒家主张的成就仁德)。~人之美。玉~其事。

2 事物发展到一定的形态或状况:~形。~性。~人。自学~才。蔚然~风。

3 变为:长~。变~。

4 可以,能行:~,就这么办。

5 称赞人能力强:他办事麻利,真~。

6 够,达到一定数量:~年累(lěi )月。

7 已定的,定形的:~规。~俗。~见。~例。~竹在胸。

8 十分之一:增产三~。

9 平定,讲和:“会于稷,以~宋乱”。

10 姓。

问题三:揭做为姓怎么读 还是读jie。

字典印正。

问题四:起做为姓氏要怎么读? 没有这个姓

问题五:‘种’做为姓怎么读 chong,读二声 这个姓百家姓里是没有的,好像只有一些特定的地方才有这个姓 种这个字是多音字,我这边输入法打不出声调,做姓的话读chong,二声做词的话可以这样组词,分别是“种类”“种地”分别是三声和四声

问题六:“应”做为姓氏怎么读 应姓来源有四个,源于姬姓,出自周武王姬发之后,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源于官位,出自西周时期应乐史,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源于官位,出自西周时期应门史,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应姓的“应”读yīng。

问题七:查姓氏怎么读,查作为姓氏的时候怎么读 查氏本音槎(Chá),宋真宗与龙图阁待制查道,谈及其姓氏时说,宜求音之近而美者而称之,又问其姓之所源,引《春秋》会吴于以答,自此改音如 (Zhā)

问题八:"区"变成姓氏怎么念 区(ōu)

《百家姓》解,欧阳,渤海郡。系出姒姓,越王无疆孙,封于欧馀山之阳,后为欧阳氏。

另 区、欧、欧阳三姓同宗

在华族的千千万万个姓氏当中,不少姓氏是源自同一个祖宗,在漫

长的历史长河里,由于逃亡、迁徙、避难以及其它原因,同一个祖宗的

后人分别拥有不同的姓氏。如区、欧、欧阳都是春秋时代那位“卧薪尝

胆”的越王勾践的后人。

在区、欧、欧阳三姓当中,欧氏和欧阳氏是老大,很早就出现这两

个姓氏,区氏是在汉朝才出现的,因此,区氏族人谦称是小区,称“欧”

氏为大欧。

根据《姓氏考略》记载:“越王无疆之次子封于乌程欧余山之阳,

后有欧氏、欧阳氏、欧侯氏,望出平阳。”

由此可见欧氏和欧阳氏都是越王无疆的第二房子孙,而越王无疆则

是2400多年前越王勾践的七世孙。如果追溯上去,欧氏和欧阳氏的历史

不只2400多年,还可以追溯到夏朝。越王勾践的祖先出自姬姓,公元前

2079年(距今4072年)即位的夏少康的庶子封于会稽,到了越王无疆,

被楚所灭,封于乌程欧余山之阳,为欧阳亭侯,他的子孙因而姓“欧”

或“欧阳”。

至于“区”姓始于何时,源自哪一位祖先?根据广东新会《区渭泉

祖家谱》记载,夏少康封少子无余于会稽,伺奉大禹的宗祠,因为夏禹

埋葬在这里,食粟于欧山,因而以“欧”为姓。

到了汉朝,欧氏族人欧安是一位富商,他乐善好施,深得人们尊敬,

汉景帝很赏识他的为人。有一天,汉景帝对他说:“卿才德兼备,何欠

之有,应去欠为区。”

在封建时代,皇帝赐姓给臣民或叫臣民改姓,是一种荣誉,表示皇

帝关心他的臣民,只有乖乖接受。这一来,欧安便改姓为“区”,成为

区安。从此,他的子孙便成为“区”氏族人了。《区渭泉祖家谱》提到

区、欧、欧阳同一衍派,一概不通婚。

《区渭泉祖家谱》又说,他们的始祖竹溪公于宋度宗咸淳年间(公

元1265―1274年)从粤北南雄珠矶巷迁徙到广东新会来。在这之前他们

的祖先居住在福建莆田。其实,不论是区氏、欧氏或欧阳氏,他们的祖

先都是从中原,经过莆田,南下福建、广东各地。

不论在中国或海外华人当中,区、欧、欧阳三姓都是少数族群,相

比之下,这三个姓氏的名人也就不如其它大姓的名人那么众多。

由于区、欧、欧阳三姓的族人较少,只有欧阳族人成立宗亲会馆,

那就是坐落在乞纳街96号的欧阳家族联合会,会员有222人。

问题九:white换成姓氏怎么读 怀特 中文 英文念起来是一样的,当然,在单称呼white时加Ms已婚妇女,Mr男性,或Miss未婚女性

谢姓何来

1、谢姓出自姜姓,是炎帝后裔申伯的后代。相传炎帝居于姜水畔,便以姜为姓。至商代有后裔孤竹君的长子伯夷与叔齐一起投奔到周。到周后反对武王伐商,武王灭商后他们又逃到首阳山,因不食周栗而死,他们的后裔仍留在商朝。成王继位后封伯夷的后裔为申侯,称申伯,是申氏的始祖。厉王时娶申伯之女为妃,生字为宣王,宣王继位后,封母舅申伯于谢国,后来这仪家失去了爵位,公元前668年楚国灭掉申国。其子孙按当时的习惯以新都之邑名为姓,称谢氏。望出陈留、会稽,史称谢氏正宗。是为河南谢氏。

2、出自任姓,为黄帝之后。相传黄帝之子25宗。得其姓者14人,为12姓,其中第7姓为任姓。任姓有10个小车,其中第一为谢国,因周宣王时使召公营谢邑,以赐申伯,盖谢已失国,子孙亡散,以国为姓。是为河南谢氏。

3、为他姓改谢姓。据《旧唐书不文苑传》,卫州人谢偃之本为鲜卑族人,姓直勒氏,后改为谢氏。亦为河南谢氏。

郡望堂号

堂号:

1,威怀堂。

2,安晋堂:因谢安命名。晋朝时的谢安名望很高,朝廷屡次请他做官他都不干,一直到了40岁那年才当了司马。在作官的过程中表现了高风亮节,拜为尚书仆射加后将军。在淝水之战中携其侄谢玄大败苻坚,使晋朝转危为安,得此堂号。

3此外还有以“陈留”、“会稽”为堂号。

郡望:

1,陈留郡:西汉置郡,治所在陈留。相当于今河南东至民权。宁陵,西至开封、尉氏,北至延津,南至杞县。

2,陈郡:秦始置郡,西汉时改为淮南国,东汉章和二年改为陈国,治所在陈县。献帝时改变郡,隋开皇初废。

3,会稽郡。秦始皇二十五年于原吴、越地置郡,治所所在吴县。西汉相当于今江苏省长江以南、茅山以东、浙江大部及福建全省。顺帝时移至山阴。此支谢氏为陈郡谢氏分支。

4,冯诩郡。汉武帝太初元年设置同名行政区。三国魏在此置郡,治所在临晋。

谢姓分布

1、夏商时期谢国比较弱小,居于姜水流域(今陕西境内)。

2、西周末期,申伯被改封为谢,以加强西周对南方的统治。任姓灭谢国后,国人有一部分留在当地,大部分外逃,但都以国为姓,即谢氏。

3、西周末至春秋时期,谢氏除了大部分分布在今河南外,还有一支迁往山东,一支迁至湖北,还有一支迁至湖南,迁至四川,后又分为三支:一支于三国时迁至蜀郡,至晋代有部分迁至陕西;一支迁至云南永昌,后发展为当地大姓;还有一支迁至四川彭水一带及贵州北部。隋唐时被称为东谢蛮、西谢蛮、南谢蛮,后大多融入布依族、水族和苗族。汉代谢氏的聚居地有增加了会稽郡、江西九江、章陵等处。其中会稽郡的谢氏人丁兴旺,已相当有名望。

4、晋代,成郡谢氏发展成为名门大族,其中最著名的是阳夏谢氏,以及由此迁出的康乐谢氏。西晋末年,黄河流域战乱频繁,中原人大量迁往江南,阳夏人谢衡因避战乱迁望会稽始宁东山,在此繁衍,成为谢氏最重要的一支。谢衡极其后代在东晋至南朝时期多数都很著名。

5、唐朝时,河南固始谢氏入福建泉州,同时入闽的还有一支居于福建宁化县,后有一支自宁化迁至江西,至洪武四年(1371年)移居梅县(广东):还有一支自宁化迁至广东大埔,后移居梅县。

6、至清代,谢氏不仅遍布中原及南方各省,而且还发展到北部及东北的一些省区。

7、谢氏移居海外,始于明代,多数是自闽粤地区先迁至台湾,进而远播东南亚及世界各国。

谢姓家谱

全国:谢氏族谱十卷、谢氏通谱、谢子村后裔谱系卷。

辽宁:谢氏谱册一卷

江苏:镇江润州谢氏九修族谱十卷、江苏当阳西州谢氏族谱十卷、常州谢氏宝树堂创修族谱三卷、常州谢氏族谱二十二卷

浙江:绍兴谢氏族谱不分卷、绍兴状元桥谢氏族谱不分卷、四门谢氏四房谱六卷、盖东谢氏族谱不分卷、绍兴谢氏族谱不分卷、常山陈留谢氏族谱二卷、常山宗谱一卷 5安徽:祁门中山谢氏家谱不分卷、怀宁宝树堂谢氏宗谱十八卷

江西:铜鼓谢氏家谱卷首一卷、丰城谢氏家谱、谢氏家乘不分卷

山东:烟台福山谢氏家乘不分卷

河南:太康谢氏迁玉族谱十四卷末一卷

湖北:黄岗吕阳村谢氏宗谱十四卷首一卷、新州谢氏宗谱三卷

广东:四会谢氏族谱一卷

广西:横县谢氏族谱不分卷

历史名人

1 谢清高;今广东梅州市人,请代航海旅游家,航海4年返国,后流寓澳门,今存《海录》一书。

2 谢安: 东晋人,字安石。出生士族。年四十余岁出仕,孝武帝时位至宰相,在淝水至战中打败苻坚,使晋朝转危为安。

3 谢玄:东晋名奖。字幼度,陈郡阳夏人。谢安为宰相时哦任他为广陵相,组织北府兵。在淝水之战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4 谢夷吾:汉代人,曾经极力推荐班固的才华。

5 谢庄:文学家,陈郡阳夏人、曾官至吏部尚书。

6 谢赫:南齐著名画家,善于作风俗画、人物画、著有《古画品录》是我国最早的绘画理论书籍。

7 谢眺:陈郡夏阳人,南齐诗人,曾在朝廷任职,其诗多描写自然景色,为为李白所推许,是永明体作家中成就最高的诗人。

8 谢灵运:陈郡阳夏人,南朝著名画家文学家,后移居会稽,谢玄子孙,曾任永嘉太守等职。博览全书,文学称“江左第一”。其诗歌创作开创了新风。开创了文学史上的山水诗派,许多佳句为后人所传诵。

9 谢子远:福建汀州人,清康熙二十八年进士,官至总兵。三十六年携十六姓垦湘。

  百家姓之顾姓 《通志·氏族略》所云:“顾氏,己姓,伯爵,夏、商之诸侯,今濮州范县东南二十八里有故顾城,是其地也,子孙以封地为姓氏。又,顾氏谱云:越王勾践十三世孙闽君摇,汉封东瓯,摇别封其子为顾余侯,汉初居会稽(今苏州吴县),亦为顾氏。”这段话就是“北顾”、“南顾”之说由来。由此可见顾姓 历史 悠久,且在繁衍的发展中,顾氏宗族中名人辈出。另外,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顾姓也是吴郡四姓之一,代表人物有顾雍、顾荣等,对两晋时期的 政治 、 军事 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顾姓起源

 源流一

 出自己姓,为夏王朝时昆吾氏之后,属于以国名为姓氏。在典籍《诗·商颂》中记载:“韦顾旣伐,昆吾夏桀。”在史籍《传》中记载:“有韦国者,有顾国者。顾、昆吾,皆己姓。”

 据史籍《元和姓纂》和《唐书·宰相世系表》等的记载,帝颛顼有曾孙子叫吴回,在帝喾时为火正祝融黎之弟,也为祝融。吴回的儿子陆终娶鬼方氏的女儿女嬇为妻,生有六个儿子,其中大儿子名樊,赐己姓,封在昆吾国(今河南许昌),后代便是昆吾氏。夏王朝时昆吾氏有子孙被封于顾国(今河南范县),世称顾伯,是夏的重要同盟国之一。

 在唐朝史籍《元和郡县志》、宋朝史籍《太平寰宇记》和某些早期顾氏家谱中,都记载有古顾国,地望在今天河南范县东十五公里的顾城,在著名的东周历史文献《左传·哀公二十一年》中,记载有鲁哀公在周元王姬仁三年(公元前 473 年)与齐侯、邾子在顾国会盟。

 源流二

 出自姒姓,越王勾践后裔。汉朝初年,越王勾践的裔孙摇,因佐诸侯灭秦有功,被封于东颐(今浙江永嘉),后来摇又封自己的儿子于会稽,人称顾余侯。后来顾余侯的子孙以其封地的名称号的“顾”为姓氏,从而又形成一支顾姓居民属于以先祖封号为氏,史称顾姓正宗。据史籍《名贤氏族言行类稿》、《顾氏谱》等记载,相传,大禹死后葬于会稽,他的儿子启在山上建立宗庙祭祀他。夏帝少康后来又把庶子无余封在会稽主持禹的祭祀,并建立越国,建都于会稽(今浙江绍兴)。其后人以国名命氏,称为越氏。

 顾余侯被认为是顾氏的得姓始祖之一,他就成为了南方顾氏的鼻祖。 三国 时期东吴国著名的顾雍就是他的后代。

 源流三

 出自南顾与北顾,这两支顾姓,一支起源于北方,另一支起源于南方,后人便称为“南顾”和“北顾”。至今顾姓人在谈论其渊源时,仍有“南顾”、“北顾”之说。顾氏得姓后,“北顾”发展不及“南顾”,南顾很快成了会稽(今苏州吴县)一带的大姓,汉魏六朝时与陆、朱、张三姓合称为会稽四姓。由于顾姓主要发源和成长于会稽,所以会稽也成了顾姓的著名郡望之一。后来,这支顾姓中的人迁武陵(今苏州武陵溪),并迅速发展,因此武陵也成了顾姓的又一郡望。

 源流四

 出自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记载:

 蒙古族博尔济吉特氏,亦称博尔机锦氏、包结虑驼氏,源出元太祖“黄金家族”孛儿只斤氏后裔,突厥语“蓝眼睛的人”,世居科尔沁(今吉林科尔沁草原)、锡喇木楞(今黑龙江穆棱、鸡东、密山一带)、乌鲁特(今内蒙古东南部兴安盟地区)、扎鲁特(今内蒙古扎鲁特旗)、克鲁伦(今内蒙古呼伦贝尔克鲁伦河流域)、察哈尔(今河北张家口一带,包括河北、内蒙乌兰察布盟、锡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区)、呼伦贝尔(今内蒙古海拉尔)、克什克腾(今内蒙古克什克腾旗)、阿巴噶(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阿巴噶镇)、巴岳特(今山西省天镇、阳高县边外)等地。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 Borjigit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顾氏、包氏、鲍氏、博氏、李氏、陆氏、王氏、梁氏、尹氏、寇氏、奇氏、波氏等。

 蒙古族洪鄂氏,亦称洪峨氏,以地为氏,世居尼马察(今黑龙江穆棱兴凯湖彼岸,俄罗斯乌苏里斯克一带)、叶赫(今吉林梨树)、哈达(今辽宁西丰小清河流域)、伯都讷(今吉林松源)、长白山等地。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 Honge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顾氏、洪氏、鄂氏、关氏等。

 蒙古族固兀日氏,源出古老的蒙古乃蛮王之子屈出律的固勒札部,通古斯语为“Kouldja”,后为“固勒札”,是新疆地区古老的伊犁河谷中部河流渡口卡伦(哨所)的名称,位置在今新疆伊宁,后建有固勒札城(宁远城,今新疆伊宁),以其城邑名称为姓氏,称固勒札氏。元末明初,该部为蒙古准噶尔部所吞并,逐渐演化称为蒙古固兀日氏。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顾氏、白氏等。[1]

 源流五

 出自满族,属汉化改姓为氏。《清朝通志·氏族略》和《清朝通典·氏族略·满洲八旗姓》的记载:

 满族完颜氏,源出唐朝末期女真“通用三十姓”之一,金太祖建金国为国姓,分宗室和非宗室两支,明朝时期谓王甲部,满语为 Wanggiya Hala,以部为氏,世居完颜(今吉林通化)、讷图(今俄罗斯境内能图河)、喀喇沁(今内蒙古赤峰喀喇沁旗)、英额(今辽宁清原)、佛阿拉(今辽宁新宾永陵镇)、新京(今辽宁新宾)等地,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在蒙古族、锡伯族中也有完颜氏,乃金国女真人加入元籍者,同源同祖氏。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顾氏、汪氏、王氏、鄢氏、张氏、完氏、颜氏、赵氏、瀛氏、魁氏等。

 满族伊尔根觉罗氏或爱新觉罗氏(正黄旗),传至清朝礼部尚书伊尔根觉罗(爱新觉罗氏)·顾八代,公元~1708 年,字文起,满洲正黄旗人;清顺治十六年(公元 1659 年),由荫生升护军,历任户部笔帖式、轻车都尉、吏部文撰司郎中、翰林院侍讲学士、侍读学士;到清康熙二十三年(公元 1684 年),奉命教四皇子爱新觉罗·胤禛,后升礼部右侍郎,兼佐领,旋升尚书,为巩固边陲作出了一定贡献,后离任 居家 十年病逝;但伊尔根觉罗(爱新觉罗氏)·顾八代为官清廉,家境十分贫寒,只得由爱新觉罗·胤禛出资举丧。在爱新觉罗·胤禛登基后,于清雍正四年(公元 1726 年)追赐伊尔根觉罗(爱新觉罗氏)·顾八代为“太傅”,谥号“文端”。自顾八代始,后裔子孙及其族人皆冠汉姓为顾氏

 (嫡系系甘肃武威大柳树人),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六

 出自锡伯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清朝通志·氏族略》、《清朝通典·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锡伯族和满族

陆轸什么时候到吼山居住的

宋仁宗年间。陆游的祖上陆轸,曾于宋仁宗年间,到会稽吼山寻访胜景,选中了与吼山北麓隔河相望的坝头山,建造住宅,后建有陆氏宗祠。绍兴市...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