冼星海的主要作品
冼星海的主要作品是《生产运动大合唱》、《黄河大合唱》、《九·一八大合唱》、《牺盟大合唱》、《民族解放》 、《神圣之战》等。
从1935到1940年的5年间,冼星海写出了几百首抗战歌曲,为民族解放运动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作曲家的作品要让人民接受就必须采用人民熟悉的音乐语言,冼星海深入挖掘民族音乐语言,他的作品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为人民大众所接受和喜爱。
冼星海求真务实的作风最主要体现在他的治学作风上:一是他对中国大众文化的现实需要方向上的正确判断和把握,开创了中国大众的革命音乐的创作道路;二是他探索出了中西结合的有鲜明民族特色、为人民所能接受的民族音乐创作之路。
冼星海是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继聂耳之后又一位伟大的人民音乐家,他坚持并发展了从聂耳开始的革命音乐传统,以更广阔的题材、体裁和更丰富的艺术手法。
深刻地反映了中国人民革命和民族解放的伟大现实,创造了一系列具有强烈的时代精神、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富有独创性的音乐作品,在人民群众中产生了广泛而久远的影响。
:
冼星海(1905613-19451030),男,曾用名黄训、孔宇,祖籍广东番禺(现属广州市南沙区榄核镇),出生于澳门,中国近代著名作曲家、钢琴家,有“人民音乐家”之称。
冼玉清
冼玉清(1895年1月10日-1965年10月2日),女,祖籍广东南海西樵,生于澳门。
画家,著名文献学家,杰出诗人,岭南第一位女博学家。
为岭南文化研究献出毕生精力,在历史文献考据、乡邦掌故溯源、诗词书画创作、金石丛帖鉴藏等方面功昭学林,被誉为“千百年来岭南巾帼无人能出其右”的“不栉进士”、“岭南才女”。
中文名:冼玉清
别名:碧琅_馆主人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澳门
出生日期:1895年1月10日
逝世日期:1965年10月2日
职业:诗人、画家
毕业院校:岭南大学
主要成就:岭南第一位女博学家
代表作品:《广东女子艺文考》、《广东文献丛谈》、《广东鉴藏家考》等
籍贯:广东南海西樵
性别:女
个人简介
冼玉清,别署碧琅_馆主、碧琅_馆主人,广东南海人,被誉为“岭南才女”。文史专家、书画家,精传统诗词书画,对发掘岭南乡土和佛教典籍贡献卓著,一生未婚。
幼居澳门,受业于名师陈子褒主办的“灌根学塾”,长达7年。后入香港圣士提反女校进修英文,1918年转学岭南大学附中。在中学期间,曾因她学贯中西而由钟荣光推荐,兼任附中低年级的国文、历史教员。1920年她在附中毕业,考入岭南大学中文系。1924年毕业后以成绩优异留任国文系助教,继升讲师、副教授。1927年钟荣光任岭南大学教务长,又推荐她兼岭大文物馆(初称博物馆)馆长,一直到1949年广州解放。一生收藏图书不懈,以广东文献为最,和徐信符交往颇密,辑有《南州书楼所藏广东书目》。多次访问广东藏书家,如辛耀文、潘明训等;先后藏书万余册,藏于“碧琅_馆”中。著述甚丰。
生平经历
1895年1月10日生于澳门,幼年时代在香港度过,13岁即入私塾,随名儒陈荣衮诵习文史长达6年,后考入香港圣士提女校专攻英文两年。
1917年,考入广州岭南大学,主修古典文学。1927年任岭南大学国文系讲师,后擢升副教授,讲授骈文、文学概论。岭南大学并入中山大学后,她又任中山大学文学系教授,兼任岭南大学博物馆馆长达25年。
1955年,退离教职。
1956年,任广东省文史研究馆副馆长。
1964年1月,前往香港探亲、治病。
1964年8月立下遗嘱:死后把遗下的现金、股票捐给政府。
1964年10月,以病重之身返回广州。
1964年11月8日,写信给广东省政府领导,对捐赠一事郑重说明“此事只系圈内人知道便了,切不可宣传,更不可嘉奖”。
1965年10月2日,冼玉清因乳腺癌不治,病逝于羊城医院,享年70岁。
教学生涯
1928年夏,冼玉清应燕京大学教务主任周钟岐之邀,北游燕京。适钟荣光亦因事来到故都。由钟介绍会晤曾任清廷驻藏大臣和驻英、法、美公使的张荫棠,并参观了故宫博物院古物陈列所及长城等处,眼界为之大开。
翌年,钟荣光为使冼玉清在岭大安心教学,除晋升她为教授外,并破例拨给校园内“九家村”的一座房子给她。从此,冼在居住、潜修等方面,都得到充分的照顾,这就是“碧琅_馆”的所在地。经过北游和陆续接触名流、硕学、诗人、艺术家之后,冼玉清的学术修养日益深厚,她对学术研究的兴趣更加浓郁。冼玉清是一位非常勤奋的学人。偶然也参加雅集,寻幽访古,但大都为了学术。她的大部分时间都埋头工作。她从岭大任教时起,先后兼任过前广州市博物馆顾问、广州市政府文献委员、_勤大学教授、广东通志馆纂修、广东文献委员会顾问、《广东文物》编纂委员、南京国史馆协修,后来晋升为部聘一级教授。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冼玉清继续在岭大任教。1952年,广州各大学作院系调整后,岭大并入中山大学,冼玉清转任中山大学教授兼中山纪念室(后称馆)主任,1955年退休。1956年任广东省政治协商委员会委员、广东省文史研究馆副馆长。在任期间,多次到省内外参观访问,写过不少歌颂社会主义的诗篇。1960年,她因病回澳门就医,在澳亲友都力劝她留下,但她毅然回穗,并将存款调返祖国。冼玉清一生俭朴,乐于助人,曾资助冼星海赴法国留学。冼玉清终生未婚。冼玉清自称“以事业为丈夫,以学校为家庭,以学生为儿女”,终身不曾婚嫁。
个人著作
她毕生沉迷典籍,勤于著书立说,对中国古典文学有极深的造诣,特别在诗词创作方面,卓然成家,有“广东才女”之誉。解放前著有《碧琅_馆诗抄》多集。1949年出版《流离百咏》,这是她在抗战时期颠沛流离中的忧时愤世之作。她的主要著述是在学术研究和整理广东文献方面,学术著作不下300万字。已出版的专著有《赵松雪书画考》、《广东印谱考》、《招子庸研究》、《更生记》、《广东鉴藏家考》、《广东女子艺文考》、《广东丛贴叙录》和《广东文献丛谈》等。
人物事迹
与岭南大学结缘
冼玉清在康乐园的岁月是从岭南学校附中开始的。她晚年曾经回忆:“1916年父亲又送我到香港读书。香港终是花花世界,与我的性情不相宜。有一次父母带我去广州玩,参观岭大,我觉得这地方远离市尘,真是藏修之所。于是转入岭大附中,一读读了两年中学,四年大学。”
冼玉清1918年入读岭南大学附中,1920年,冼玉清附中毕业直升岭南大学国文系。1924毕业,获文学学士学位。此间,她一直在附中兼任历史国文教员。1925年新学期,冼氏被聘为岭南大学国文系专任助教,并由此踏上艰辛的学术之途。
冼玉清在岭南大学曾得到过众多前辈学人的奖掖,其中最重要的莫过于钟荣光与杨寿昌。钟荣光是岭南大学首任华人校长,与冼玉清之师陈子褒交情笃厚,十多年间学校的国文教育基本由子褒学校的优秀毕业生主持。他对冼玉清更是关爱有加,1930年即拨一独栋住宅与冼氏作碧琅_馆,1932年,32岁的冼玉清更被钟荣光聘为岭南大学文物馆馆长,在当时被广为传颂。1927年,岭南大学聘请时年61岁的教坛名宿杨寿昌主持国文教育。杨寿昌主持岭南大学国学教育12年间,中文系老师少时不过三四人,多时也不过五六位,其中只有杨、冼二人教学位置不变。
记者了解到,冼玉清的主要学术及创作成就是在岭南大学时期完成的。她38岁时发表《元赵松雪之书画》一文,在学术界赢得喝彩,此后学术研究及书画、诗作均有精进。
晚年捐献终生积蓄
冼玉清出生于富商家庭,小时颇为父母钟爱,然而她于1920年进入岭南大学时,却是半工半读。1950年前后,冼玉清经常往返于香港广州之间,有人检举揭发她去香港送情报,她于思想改造运动中被迫交代,其父怜其孤苦无依,特地为其在香港银行存了一笔养老的钱,她每月去香港,是去签收银行的利息。
冼玉清不是没有钱,俭朴是她的生活方式。而同时她也乐于助人,该奉献时舍得奉献。记者采访及查阅资料了解到,冼玉清有过不少捐助他人的故事,特别是她晚年将大部分遗产捐献国家,更是让人感动。冼玉清早年就曾资助冼星海赴法国留学,据说还是一笔不小的数目。1950年抗美援朝时,冼玉清曾认捐了一大批钱。1955年底,借着批判胡适资产阶级唯心论、批判胡风反革命集团及肃反运动,中山大学以思想保守、不肯参加政治学习为由,将冼玉清作退休处理。同年香港有高校邀请其前往任教,月薪高达3000多元,但被其拒绝。
离开中大后,冼玉清曾任广东省文史馆副馆长。冼玉清晚年患有乳腺肿瘤,1963年,她向广东省委统战部申请赴澳门、香港治病。在香港时,她将自己的财产作了处理,将其中的大部分近40万港元捐给国内统战部门,并声明“此款是已出之物,如何用途,由你们支配,总要用得适当就好了。但此事只系围内人知道便了。切不可宣传,更不可嘉奖。”
相关评价
冼玉清是岭南当代杰出的女诗人、学者、广东文献专家。她夙慧勤学,能诗善画,其诗屡受陈三立、陈寅恪等大家好评。
冼老师一生写下多篇学术论文,对研究岭南文化、文献,作出重要贡献。不过,在强调一切“为阶级斗争服务”的年代,冼老师的研究显得不合时宜。在许多人看来,她是守旧的白专典型。确实,冼老师虽然学识渊博,但对许多政治术语,包括苏、欧的文艺理论用语,却茫茫然搞不清楚。她只会扎扎实实地考证、爬梳古籍,读她爱读的书,做她爱做的事。在“风雷激荡”的年代,她似乎跟不上政治,跟不上时代。她静静地生活,似乎真的像唐代王维所说:“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但是,从她先后两次捐款的举动看,你能说她不关心政治,不关心祖国和人民吗?
1、《在太行山上》
《在太行山上》,抗战老歌,桂涛声词,冼星海曲。1938年7月,由张曙、林路、赵启海等在武汉纪念抗战一周年歌咏大会上唱出,迅速传遍大后方及各敌后抗日根据地。
这首歌创作于1938年7月,是为在山西境内浴血奋战、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抗日军民而创作的一首合唱曲。在这首歌曲中,冼星海将充满朝气的抒情性旋律同坚定有力的进行曲旋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歌曲既充满战斗性、现实性,又具有革命浪漫主义的瑰丽色彩。
描绘了太行山里的游击健儿的战斗生活和勇敢顽强、乐观开朗的性格。该曲写成后,在汉口进行首演时,观众大声喝彩,掌声不断,随即传遍了全中国。太行山的游击队都以它为队歌。这首充满了抗日军民革命激情的旋律,使每一个中国人都肃然产生爱国主义的豪情壮志,荡漾着庄严肃穆和博大浪漫主义的民族之魂。
2、《到敌人后方去》
中国歌曲。抗日救亡爱国歌曲代表作之一。赵启海词、冼星海曲,完成于1938年9月。曲调旋律挺拔矫健,节奏铿锵有力。歌词雄壮豪迈,极富号召力,是当时脍炙人口的抗日歌曲。
《到敌人后方去》作于1938年9月。赵启海的歌词写出了游击战争威武雄壮的场面,塑造了游击健儿机智勇敢的战斗形象。冼星海对词作十分赞赏,立即谱曲。他以挺拔矫健的旋律,活跃而富于弹性的节奏,成功地表达了歌词的主题思想和特定意境。激越的歌声似滚滚波涛,奔腾向前,显示了人民战争的强大阵势。
3、《黄河大合唱》
《黄河大合唱》是冼星海最重要的也是影响力最大的一部大型合唱声乐套曲。作于1939年3月,并于1941年在苏联重新整理加工。
这部作品由诗人光未然作词,以黄河为背景,热情歌颂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光荣历史和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痛诉侵略者的残暴和人民遭受的深重灾难,广阔地展现了抗日战争的壮丽图景,并向全中国全世界发出了民族解放的战斗警号,从而塑造起中华民族巨人般的英雄形象。
4、《牺盟大合唱》
“群雁飞,汾水寒,敌人打到娘子关。牺盟会员汹涌出动,勇敢深入敌手方……”这首由冼星海谱曲的《牺盟大合唱》,当年曾一度响彻山西抗日战场。
反映了牺盟会及新军在极其复杂的环境中坚持抗日救亡运动的那段真实的历史。尽管阎锡山和***联合抗日的“蜜月期”为时不长,但特盟会及新军在薄一波等***人的领导睛,胜利地进行了数千次战斗,使日寇“将山西纳入华北自治”的美梦化作泡影。
5、《生产大合唱》
作曲家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在延安首演后很快传遍了全中国。他的《生产大合唱》、《九·一八大合唱》和《牺盟大合唱》都是各具特色的合唱作品。新中国成立以后,合唱事业蓬勃发展,建立了许多专业性的合唱团体,业余合唱也十分活跃。
1958年上海音乐学院肖白、王久芳、王强、张英民等创作的《幸福河大合唱》,荣获第七届世界青年联欢节音乐比赛一等奖,60年代初期问世的《长征组歌》主题鲜明,形式新颖,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
瞿希贤等作曲家们改编的民歌《半个月亮爬上来》、《牧歌》、《阿拉木汗》、《乌苏里船歌》、《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等等,都成为我国合唱经典之品,深受人们喜爱,同时还有大量创作合唱歌曲和套曲。
冼星海的主要作品
本文2023-09-22 07:34:42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427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