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绵竹县是否有个地名叫大槐树,甘肃西和县蒿林乡邱家老庄村,全村姓邱,据说是从大槐树移居至此。
是的,四川绵竹县确实有一个地方名叫大槐树。而对于甘肃西和县蒿林乡邱家老庄村的情况,您描述得非常详细。我没有找到这两个地点之间的直接联系。但是,由于邱家老庄村的居民是来自大槐树的移民,这可能是他们选择将村庄命名为邱家老庄的原因。
棉花土里捡绿豆
我有一位对萍乡方言很感兴趣的外地朋友,一天,他向我提出了这么一个有趣的问题:“棉花土里捡绿豆——捡着(读倒)几注(句)”这是在萍乡民间流传已久,在日常生活中使用频率颇高的一句方言歇后语。对这句歇后语,他说有“三个不好理解”:
其一,查阅《萍乡市志》在“农业篇”所列的“经济作物”章节中,有“蚕桑”、“麻类”但无“棉花”的专门文字记载,萍乡历到底栽种过棉花吗?
其二,如栽过棉花,那为什么要与绿豆混种在同一块土中呢?
其三,绿豆为什么不摘要去捡?
为此,我作了一些“考证”与思索,用以回答这位朋友提出的疑问。
《萍乡市志》诚如我朋友所说,在“经济作物”中未为棉花“单独立项”,但我从介绍“纺织工业”等有关章节中,还是觅得有“栽种棉花”的只言片语,可能因为未上规模,所以从略。另外据一些地方文献《家谱》之类史料记载,萍乡历曾多次试种过棉花。
西晋、唐、宋末年由于战火频繁中原居民几次大举南迁。萍乡地处吴头楚尾,地理、气候等条件比较优越,故成为移民们新的居住地,“土著人”称其为“客家”。这些“客家人”将中原的棉花良种与栽培技术引进到了萍乡但很快发现“水土不服”。
据查,萍乡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这一点基本符合棉花的生长习性,但自然土壤的主要类型是地带性红壤,约占山地总土壤的95%以上(黄壤、棕红壤占红壤的15%左右)并且主要含酸性结晶岩类、碳酸盐类等。萍乡人多田少,熟化了的“水稻土”很有限,不可能弃稻而种棉,毕竟“民以食为天”,况且这种“水稻土”呈“黏性”,而棉花最适宜是中性或略碱性的砂质土壤。
萍乡的先民们为改良土壤,采用过诸如掺沙子,施有机肥等措施略见成效,但在萍乡地理气候条件下,棉花特别“起虫”,而对如何防治棉蚜虫苦于缺乏有效农药与技术就显得力不从心,但不因此而认输,于是就想出了“棉花土里套种绿豆”这个无奈的“对策”。
何为“套种”?即是在同一块土地上利用不同农作物各自特性与种收季节的差别,在行间或畦间采取合理栽种。那为何偏偏选中绿豆呢?先民们为此确实花费了不少脑筋,据说先民们认为既然服用绿豆能“杀虫解毒”,那么与棉花套种或许也能收到同等功效,显然这是一种不科学“想当然”的幼稚之举。绿豆一般是在农历六月左右成熟,豆荚(俗称一注)由青转黑,熟透了的豆荚会从株上自然掉落,豆子也常会从荚中“爆跳”出来;棉花收获在秋季,摘棉花时可在绿豆株下捡到零星的豆荚和豆子,由于绿豆与棉花大多同种在缺水少肥的土坡之上,故收成都不佳,棉花又少又小,绿豆也只能零星捡得几注,留予过年时炒当果子吃。
旧时老百姓对生活要求很低,无非是“吃穿”二字。既然棉花不好种,那么就试种桑树,结果成功。宋代知州刘克庄做了一首诗,真实地记述了当年萍乡种桑、养蚕、织绢的情景,诗曰:
闻说萍乡县,家家有绢机。
荒年丝价贵,未敢议寒衣。
丝绢终究稀少而昂贵,一般平民阶层消费不起。明嘉靖年间从闽粤来的“棚民”大量种植苎麻、黄麻,据说“麻山”地名得之于此时。麻织品俗称“夏布”,史载全县年产达数千匹。晚清随着汉冶萍公司开发萍乡煤矿,株萍铁路通车,加上萍川、袁河水路运输便利,萍乡从湘、鄂、浙等地大批购进原棉。先加工成棉条,然后纺纱。当时福田、赤山、高坑、宣风、芦溪等地农家大量添置脚踏手抛式矮木织布机,几年后为提高产效率又都改成高架木机,印染业也迅速发展,全县有上百家,萍乡的织布业从此蒸蒸日上。
朋友听了我的“长篇大论”后笑道:“开始我说对这句歇后语有‘三个不好理解’,通过您的‘考证’,我不但弄清了它的来历,而且觉得它还具有不平凡的内涵,从而使我对萍乡先民有‘三个相当钦佩’”:
首先一点是萍乡人勤劳勇敢、智慧开明、自强不息。比如种植棉花,可说是百折不挠,屡败屡战。无论是改良土壤、防治病虫害可以说是呕心沥血,千方百计。套种绿豆如今看起来简直会觉得十分可笑、可悲,但不得不佩服他们敢想敢干,“莫以成败论英雄”啊!
其次是善于扬长避短,与时俱进。种棉失败就试种桑麻;一旦经济发展、交通便利就向外地大量购进原棉自己加工,不断改进技术终于实现了纺纱、织布、印染、销售“一条龙”,逐渐形成规模,并将产品迅速推上省内外市场,远见卓识真是了不起!
最后一点,也是我最钦佩之处是:萍乡先民们胸怀坦荡,笑对挫折;记取教训,传诲后人
晏氏宗谱堂号
目前收集到晏氏宗谱、族谱、家乘等谱牒的堂号有:《太原堂》、《青齐堂》、《显齐堂》、《德彝堂》、《善交堂》、《久敬堂》、《衮绣堂》、《姜桂堂》、《敦本堂》、《一本堂》、《修叙堂》、《阁叙堂》、《丛品堂》、《萃美堂》、《承先堂》、《象贯堂》、《叙论堂》、《齐郡堂》、《东海堂》、《济阳堂》、《齐敬堂》、《三鳝堂》、《廉俭堂》、《齐国堂》、《义和堂》等堂号。为便于晏氏宗亲根据各分支宗谱堂号,寻根问祖提供参考。《善交堂》、《久敬堂》取意于孔子对平仲公之赞誉;《廉俭堂》取意于平仲公之俭朴品质;《三鳝堂》取意于平仲公自诩“吾家三宝”也。其它堂号,或取意于同叔公之高风亮节与政绩,或取意于敦复公之刚直;或取意于宋仁宗至高宗年间数代帝王对晏氏诸贤相之褒奖。
(1)《太原堂》依据《世本》和《左传》记载顼颛|帝封地今山东曲府。顼颛|帝孙、晏氏始祖陆终封地于山东邾邱,古地理记载《太原》在今山东。湖南岳阳(巴陵)民国十三年(一九二四年)晏中权纂修《晏氏家谱》堂号为《太原堂》。岳阳县公田麻塘《晏氏太原堂族谱》全卷
(2)《青齐堂》是依据齐国青州、唐朝末年墉公是青州人,唐僖宗朝官、当朝进士迁任江西筠州观察判院,是江西晏氏鼻祖,因此得名。江西省修水县白沙岭镇《分甯晏氏家乘》记载有《太原堂》、《青齐堂》堂号和江西晏氏鼻祖墉公有关。
(3)湖南岳阳(巴陵)民国十九年(一九三零年)晏礼臣等纂修《晏氏家谱》堂号为《显齐堂》。
(4)江西省萍乡市,民国廿十六年(一九三七年)《插岭晏氏五修家谱》,堂号为《德彝堂》。
(5)《善交堂》是根据孔子说:“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而得名。湖北省汉川市;洪湖市汊河镇晏坊;仙桃市西流河镇;监利县新沟镇晏桥村、铁前村;武汉市蔡甸区大军山;云梦县;安徽省灵壁县晏路乡;江苏盐城阜宁等地《晏氏宗谱》堂号均为《善交堂》。
(6)《久敬堂》是根据孔子说:“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而得名。广西玉林、湖南新化县晏氏与广西玉林晏氏同根同宗,同出于江西省新余市,庚公《玉浪谱》支;湖北孝感市棚兴乡晏家大寨、晏家水寨等十八处;肖家港镇肖家港栗树湾、官家河等五处;小河镇的晏家咀等;孝感市书院街晏家大塘;孝昌县晏家河;黄州市团风县;长阳县;麻城市关厢晏家垸;随州万河;湖南新化县;湖南隆回县;常宁县;茶陵县;安徽巢湖市含山县;江苏灌南县;六枝特区等处《晏氏宗谱》均为《久敬堂》。
(7)《衮绣堂》的含义:古代天子祭祀时所穿的绣有龙形的礼服。《说文衣部》“衮,天子享先王卷龙绣于下幅,一龙幅阿上乡”。郑象注云:“衮,龙衣也。”
《衮绣堂》系南宋晏敦复抗金反秦桧投降派有功。南宋皇帝赐横匾《衮绣堂》和楹联:“狐裘风不改姜桂性犹存。”今江苏仪征市陈家塘晚清浙江巡抚、广东巡抚、两广都督、江北团练大臣左副都御史。晏端书其谪裔在台湾省、台北市晏氏宗亲会常务副理事长晏天任先生寄来的《晏氏宗谱》,系江西临川市晏氏分支,堂号为《衮绣堂》。阳新县枫林镇《晏氏衮绣堂家谱》;内江《晏氏衮绣堂家乘》综合卷;仪征市《晏氏衮绣堂家谱》
(8)鄂州泽林镇文山公之子明四公支谱为《姜桂堂》(1900年宗谱七卷)。宜春市霞坊、大锡、《晏氏姜桂堂宗谱》;罗田《晏氏姜桂堂家谱》;金寨县《晏氏姜桂堂家谱》
(9)大冶县金山店镇锡山村文山公之子明七公支谱为《敦本堂》(1867年宗谱七卷)。新余市冲溪明公支《晏氏敦本堂宗谱》;云阳县、开县《晏氏敦本堂宗谱》
(10)江西省宜春市《洖溪晏氏族谱》,堂号为《一本堂》,第五卷记载湖南益阳市晏氏公支。
(11)江西省上高县天山村《晏氏宗谱》,堂号为《修叙堂》。首卷历代世系,从神农氏、姜太公、晏弱、晏婴至墉公。
(12)江西省上高县《锺溪晏氏族谱》,清宣统元年(一九零九年)续谱,堂号为《阁叙堂》。
(13)萍乡市《晏氏丛品堂家乘》
(14)高安市《晏氏萃美堂宗谱》
(15)分宜县杨桥西田村《晏氏承先堂宗谱》
(16)吉水县白沙镇罗陂《晏氏象贯堂宗谱》
(17)丰城市石滩镇湖山村晏家《晏氏叙论堂族谱》
(18)樟树市经楼镇江背沿园晏村《回冈晏氏齐郡堂族谱》
(19)宣恩《晏氏东海堂宗谱》首卷;建始县《晏氏东海堂宗谱》;陕西安康也有用《东海堂》
(20)石首市《晏氏济阳堂宗谱》;湘潭《晏氏济阳堂宗谱》
(21)宿迁市沐阳县《晏氏齐敬堂家谱》
(22)光山、新县《晏氏三鳝堂宗谱》
(23)《廉俭堂》
(24)《齐国堂》
(25)《义和堂》
邱家雄和妻子蔡贵照是典型的富家千金,爱上落魄穷小子的结合。蔡贵照认识邱嘉雄的时候,对方只是一个举重运动员。
而蔡贵照是当时台湾经济实力排名第一的。富商大家长女,蔡贵照未来的另一半势必会非富即贵。但是在高中毕业的时候,蔡贵照却死心塌地的爱上了邱嘉雄。并且不顾父母的反对,没有读完大学就嫁给了邱嘉雄。
他们结婚以后,作为副门贵族的女婿,邱嘉雄自然受到了岳父蔡万春的提拔,先后进入了蔡家集团学习建造外。之后累积一定的工作经验,靠着妻子娘家的投资开办了自己房地产公司。
而邱家雄和蔡贵照有四个孩子。四个孩子对父亲的态度也是不一样。但是不管怎么说,这四个孩子都是非常的优秀,也都是娇娇者。
邱旭,安徽宣城人。字孟阳。生卒年不详。五代十国南唐后主年间状元。
《十国春秋》第一百一十六卷中记载:“南唐给事中乔匡舜知举,进士及第者五人,即邱旭、乐史……”“邱旭,……后主时试《德厚载物赋》,耀第一人。” 邱旭弱冠始读书,游学金陵,自励弥笃,不耻下问,学问益进。遂应进士举,状元及第。宋朝建立。入宋得吕蒙正知遇,荐授令录,复迁京官,卒于衡州。
邱旭辞赋得益于故唐大家。时人取以为法度。著有《宾朋宴语》。
邱 迟:南梁时文学家,官司空从事中郎,所著《与陈伯之书》,劝陈伯自魏归梁,是当时骈文中的优秀作品。
宋代有抗金将领邱奂。
[唐]
邱行恭:唐代洛阳人。善骑射。贞观年间(627~649)讨高昌有功,诏斫石为人马,立像于昭陵阙前以旌之。 官至冀,陜二州刺史。
邱和 隋唐两代交州大都督。
丘为 嘉兴人, 唐朝时期诗人。官至太子右庶子,年八十余致仕。与王维、刘长卿友善。
丘丹 唐朝时期尚书郎,嘉兴人。
[宋]
邱余庆 却丘庆余。
邱允 福宁府长溪汴洋人(今属福建霞浦县崇儒乡),宋代朝议大夫,官至三品。
邱奂 宋代有抗金将领。
[元]
邱讷 即丘讷。
邱处机:自号长春子,是道教全真道北七真之一,他19岁时在宁海拜王重阳(矗)为师而出家为全真道士。王重阳死后,他潜修于龙门山,形成龙门道派,被成吉思汗召见于雪山,尊为神仙,他死后又被元世祖忽必烈褒赠长春演道主教真人封号。著有《摄生消息论》、《大丹直指》等。
[明]
邱山 有二人,均见丘山。
邱半醒 曲江(今广东韶关)人,天民弟,画有兄风,邑人廖燕尝为立传。《曲江府志》、《七十二松堂集》、《墨香居画识》
邱云霄 (约公元一五四四年前后在世)字凌汉,号止山,崇安人。生卒年不详,约明世宗嘉靖中前后在世。官柳城县知县。云霄著有《南行集》四卷,《东游集》四卷,《北观集》四卷,《山中集》十卷,均《四库总目》并行于世。
邱园 一、[明]邱嘉彩款署“邱园”。 二、[清]字屿雪,常熟人。生卒年均不详,约清世祖顺治初前后在世,年七十四岁。放荡不羁,纵情诗酒。与尤侗、吴伟业友善,明亡,隐居乌邱山,因号乌邱山人。园工山水,雪景尤妙;又善作曲,著有《虎囊弹》、《党人碑》、《百福带》、《幻缘箱》、《岁寒松》、《御袍恩》、《闹勾栏》、《一合杞》、《蜀鹃啼》,《曲录》及《双凫影》等传奇十种,并传于世。
邱大儒 [明]字涵春,福建上杭人。精鼓琴,善小石兰竹。事母至孝。晚年客死楚中。 《福建画人传》
邱濬(1418-1495年),字仲深,号深庵、玉峰、出生在海南岛琼山,别号海山老人,琼山府城镇下田村(又名朱桔里,今名金花村)人,明朝中叶著名的学者和政治家、经济学家,著有《大学衍义补》等著作。他为官40年,历任编修、经筵讲官、侍讲、侍讲学士、翰林学士、国子临祭酒、礼部侍郎、尚书、纂修《宪宗实录》总裁官、文渊阁大学士、户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等职。是一位从边陲海南岛到京城的布衣卿相,史称海南四大才子之一。同海瑞被誉为“海南双壁”。
邱 吉:明代诗人。善古文,尤善于诗,为吴兴诗人领袖。有《执柔集》。
邱浚 明代官至礼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
邱福 明朝太子师,担任太子朱高炽的太师及辅导皇太孙。1409年7月,明成祖任命其为征虎大将军。
历史上邱姓名人寥寥无几,五代十国时学者邱光庭为其一
丘为:苏州嘉兴(今属浙江)人。屡试不第,归山攻读数年,天宝初年,进士及第,累官至太子右庶于,活到96岁。与王维、刘长卿等相友善,互有唱和。诗工五言,为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作者之一。相传是唐代享寿最高的一位诗人。
丘 浚:琼山(今属海南省)人,明代文渊阁大学士。廉介持正,嗜好读书,熟知典故。著《大学衍义补》等。
丘灵鞠:吴兴人,南齐长沙王车骑长史。才华横溢,有文集及《江左文章录序》传世。
丘行恭:洛阳(今属河南)人,唐代大将军。勇武善骑射,因功斫石为人马,立像于昭陵阙前以旌之。
丘光庭:吴兴(今属浙江省)人,五代十国时学者。在哲学上,坚持元气论,并据此解释潮汐成因及世界的物质统一性。著有《海潮论》等。
丘处机:登州栖霞(今属山东省)人,道教全真道北七真之一,亦为龙门道创始人。成吉思汗尊其为“神仙”。著作有《大丹直指》、《摄生消息论》、《石番溪集》等。
丘逢甲:广东省蕉岭人,近代爱国诗人、政治家。其诗多爱国篇,风格近杜甫、陆游诸家。著有《岭云海日楼诗钞》。
邱象升、邱象随:系兄弟,清代江苏山阳(今淮安)人,皆吏,以诗文闻名,并称“二邱”。兄有《南斋诗集》、《白云草堂集》等,弟有《西山纪年集》。
邱心如:江苏省山阳(今淮安)人,清代女作家,晚年曾设帐授徒,著有长篇弹词《笔生花》。
邱远才:广西省人,太平天国“淮王”。作战勇猛,有“邱老虎”之称,同治七年三月,在冀中饶阳战役中阵亡。
邱宝仁:福建省侯官(今福州市)人。早年考入福州船政学堂学习驾驶,后任北洋海军左翼前营副将,在与日舰激战的黄海一役中,退守威海卫,所乘来远舰遭敌偷袭,其下落不明。
1、幽居会议旧址:幽居村,简称幽居,又名优居。地处江西省宜春市铜鼓县棋坪镇西北部,西与湖南省岳阳市平江县南桥乡相邻,北与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东港乡相交。
2、马祖道—禅师墓:马祖道—禅师墓系采用花岗岩石砌成,墓碑为青石,墓场顶部立有6个大小不一的小塔,该墓葬砌置壮观,雕刻精致,保存完整,占地面积为50余平方米。于2006年4月寺、墓均列为铜鼓县第三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大莲山福寿寺:位于江西省铜鼓县三都镇三都村,距县城14公里。大莲山福寿寺坐落在三都镇东北角的大莲山之颠,四周峰峦叠嶂,像九品莲花,福寿寺就修建在“莲花”之上。距三都集镇3公里,始建于唐天宝年间,至今一千二百余年。
4、九龙湖水利风景区:九龙湖水利风景区位于江西宜春铜鼓县,有国家水利风景区称号,主要以九龙湖为依托而建。天柱峰、灵石庵、一线天、九龙瀑布等景点与九龙湖山水相依。
5、邱家大屋:邱家大屋在铜鼓县排埠镇黄溪村,从县城至省道铜浏公路约七公里路程,向左拐过丰田大桥跨过定江,沿定江支流黄溪逆水而上三公里,就有一个大屋场,这就是邱家大屋。
历史:邱姓在大陆位列百家姓第七十七位,在台湾位列百家姓第十六位。邱姓出自姜姓。周朝时候,姜太公帮助周武王讨伐殷商,周武王的天下后,以姜太公居功至伟,封他于营丘(今山东省昌乐县东南)。姜太公于此为都,建立了齐国。后来齐国迁都临淄,而姜太公子孙中留在营丘的那一支就取邑名为姓。到了后来,由于孔子被尊为圣人,为了避圣人的名讳(孔子名丘),又由于在古代“丘”同“邱”,就把丘姓都改成了邱姓。另外北魏孝文帝的时候,邱姓也有新的发展,当时的少数民族鲜卑族的邱林氏,邱敦氏改为邱姓。这成为邱姓的另一个来源。在古代,邱姓的望族大多聚居在吴兴。
补充资料:
姓氏起源:
来源有四
1、出自姜姓,为姜太公的后裔。西周初年,太师吕尚(姜姓,吕氏,名望)因辅佐武王灭商有功,被封于齐,建齐国,都营丘(今山东淄博市东北旧临淄),号称齐太公,俗称姜太公。其子孙中后有以地为氏的,称为丘氏。史称丘姓正宗。
2、出自姒姓。夏帝少康时,封其小儿子曲烈于鄫(今河南省柘城县北),至周灵王时,为莒国所灭,其子孙去邑为曾氏,其后分支中就有以丘为氏。此为曾、丘联宗之说。
3、出自妫姓,以地为氏。春秋时,陈国(开国君主是胡公满)有宛丘,邾国(传为颛顼后裔挟所建,曹姓)有弱丘,居者皆以"丘"为氏。
4、出自他族改姓。如汉代少数民族乌桓族有丘氏。南北朝时,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有鲜卑族复姓丘林氏、丘敦氏改为汉字单姓丘氏。
这几支以丘为姓的宗族,后来大多数都改了邱姓。满清入关以前,这个家族大多是以"丘"(古时的"丘"与"邱"通用)为姓的,一直到清雍正皇帝时,才由于避讳孔子的名号,而下令把"丘"一律改为"邱"姓。民国初,晋代诗人邱逢甲倡议复丘姓本字,他首先将本人姓名写作丘逢甲,闽、粤邱姓族人也纷纷响应改邱为丘,但仍有不少邱姓人继续沿用邱字。结果现在的邱姓人士随处可见,而以丘为姓的人反而不多了。
迁徙分布 :
春秋时,邾国(今山东曲阜东南)有大夫丘弱,鲁国(今山东西南部)有孔子学生丘吾。西汉时,有扶风人(今陕西兴平东南)丘欣;平帝时有扶风人丘俊,后居吴兴(今属浙江)。东汉有乌程人(今浙江吴兴)丘滕,还有云中人(今内蒙古托克托县东北)丘季智。这说明晋代以前丘氏已有迁至今陕西、浙江、内蒙等省者。据《闽书》记载:"永嘉二年,中原板荡,衣冠始入闽者八族,所谓林、黄、陈、郑、詹、丘、何、胡是也。"是知中原丘氏有一支于西晋末徙居福建。南北朝至五代时期,丘氏除上述地区发展外,还分布于今江苏、山西、四川等省的一些地方。唐初又有中原丘氏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宋代,丘氏称盛于福建,分布相当广泛,同时已有迁入今江西、安徽、湖南、广东、广西等省者。至明代,贵州、云南等省也都有丘氏的聚居点。从清初开始,闽、粤丘氏陆续有人迁到台湾,后又有移居海外者。
四川绵竹县是否有个地名叫大槐树,甘肃西和县蒿林乡邱家老庄村,全村姓邱,据说是从大槐树移居至此。
本文2023-11-07 07:28:48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4275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