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姓氏的由来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07浏览:1收藏

薛姓氏的由来,第1张

薛的姓氏来源说文解字 薛姓始祖奚仲,因分封在薛国而得姓,以封邑名为氏,得姓始祖为黄帝之子禺阳第十二世孙奚仲,后人有以国名为氏。部分后裔为虞舜后裔孟尝君(田文)之后。

薛姓发源地有山东济宁、滕州,山西运城(古河东薛氏)。薛姓在《百家姓》中排名第68位。薛氏以山西、江苏、陕西、河北、福建等省为多,这几个地区的薛氏占到中国汉族薛氏人口的63%。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薛氏人口增至为720余万,占全国人口的053%,为排行第35位的大姓。

姓氏薛的由来?拜托各位大神 姓氏源流 薛(Xuē)姓源出有三: 1、出自任姓,为黄帝之子禺阳第十二世孙奚仲之后,以国名为氏。相传黄帝有二十五个儿子,分别得十二个姓,其中一支叫禺阳的,被封于任地(约今山东省济宁),得任姓。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和《通志・氏族略》等所载,黄帝之子禺阳封于任,其十二世孙奚仲为夏车正,禹封其于薛国(今山东省薛城),后世子孙以国为氏。曾一度迁邳(今山东省微山西北)。奚仲十二世孙仲虺,在商汤时任左相,复居薛。其裔孙成,徙国于挚,更号挚国。商末,周伯季历娶挚国之女太任为妻,生姬昌,即周文王。周武王灭商后,又封成的后裔为薛侯。春秋后期,薛国再次迁到下邳(今江苏省邳县西南)。薛国历夏、商、周三朝,共六十四世,至战国时为齐国所灭,公子登到楚国为官,因以国名为氏。 2、出自妫姓,为虞舜后裔孟尝君(田文)之后,以封邑名为氏。据《吴录》所载,孟尝君是著名的“战国四公子”之一,其父齐相田婴被齐缗王封于薛(即任姓薛国旧地),田婴死后,田文袭封,仍以薛为食邑。至秦灭六国,失封,子孙分散。西汉初,田文之孙田国、田陵到竹邑(今安徽省宿县北)居住,以封邑命氏,遂为薛氏。 3、出自他姓或他族改姓而来: ①据《魏书・官氏志》所载,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将鲜卑的复姓叱干氏改单姓薛。 ② 出自周文王的姬姓冯氏之后裔。唐时有薛怀义,本姓冯。 ③据《通志・氏族略》所载,辽西有薛姓。 ④ 今满、蒙、土家、朝鲜族有此姓。 得姓始祖:奚仲。薛姓出自黄帝的任姓,黄帝共有二十五子,分别得十二个姓,其中有一子名禺阳,因被封在任(今山东济宁市)而得任姓。任姓传到十二世孙奚仲,奚仲在夏禹时任车正,为车的创造者,居住在薛,称为薛侯。其后人祖已的七世孙曰成,举国迁于挚,改号为挚国。商末时,周伯季历娶挚国女大任为妻,生子姬昌,就是后来的周文王。到武王克商,复封为薛侯。春秋时,齐桓公称霸诸侯,惟有薛侯不从,被黜为伯爵。春秋后期,薛公子登在楚国做官,薛人迁往下邳(今江苏邳州),楚怀王赐沛地为其食邑。薛国历夏、商、周三代,凡六十四世,战国时亡国,其后子孙以国为氏,称薛姓。他们尊奚仲为薛姓的得姓始祖

薛氏的由来 出自黄帝的任姓,奚仲之后裔。相传黄帝共有25个儿子,分别得12个姓。其中有一子叫禺阳的,因被封在任(今山东省济宁市),得任姓,传至12世孙奚仲在夏禹时任车正(官名),传为车的创造者,居于薛,称薛候。春秋时,奚仲后人薛公子登在楚国作官,薛人迁往下邳(今江苏邳县西南),楚怀王赐以沛地为食邑,其后以原国名薛为姓氏,称薛氏。

薛姓的由来 一、姓氏源流

薛(Xuē)姓源出有三:

1、出自任姓,为黄帝之子禺阳第十二世孙奚仲之后,以国名为氏。相传黄帝有二十五个儿子,分别得十二个姓,其中一支叫禺阳的,被封于任地(约今山东省济宁),得任姓。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和《通志・氏族略》等所载,黄帝之子禺阳封于任,其十二世孙奚仲为夏车正,禹封其于薛国(今山东省薛城),后世子孙以国为氏。曾一度迁邳(今山东省微山西北)。奚仲十二世孙仲虺,在商汤时任左相,复居薛。其裔孙成,徙国于挚,更号挚国。商末,周伯季历娶挚国之女太任为妻,生姬昌,即周文王。周武王灭商后,又封成的后裔为薛侯。春秋后期,薛国再次迁到下邳(今江苏省邳县西南)。薛国历夏、商、周三朝,共六十四世,至战国时为齐国所灭,公子登到楚国为官,因以国名为氏。

2、出自妫姓,为虞舜后裔孟尝君(田文)之后,以封邑名为氏。据《吴录》所载,孟尝君是著名的“战国四公子”之一,其父齐相田婴被齐缗王封于薛(即任姓薛国旧地),田婴死后,田文袭封,仍以薛为食邑。至秦灭六国,失封,子孙分散。西汉初,田文之孙田国、田陵到竹邑(今安徽省宿县北)居住,以封邑命氏,遂为薛氏。

3、出自他姓或他族改姓而来:

① 据《魏书・官氏志》所载,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将鲜卑的复姓叱干氏改单姓薛。

② 出自周文王的姬姓冯氏之后裔。唐时有薛怀义,本姓冯。

③ 据《通志・氏族略》所载,辽西有薛姓。

④ 今满、蒙、土家、朝鲜族有此姓。

得姓始祖:奚仲。薛姓出自黄帝的任姓,黄帝共有二十五子,分别得十二个姓,其中有一子名禺阳,因被封在任(今山东济宁市)而得任姓。任姓传到十二世孙奚仲,奚仲在夏禹时任车正,为车的创造者,居住在薛,称为薛侯。其后人祖已的七世孙曰成,举国迁于挚,改号为挚国。商末时,周伯季历娶挚国女大任为妻,生子姬昌,就是后来的周文王。到武王克商,复封为薛侯。春秋时,齐桓公称霸诸侯,惟有薛侯不从,被黜为伯爵。春秋后期,薛公子登在楚国做官,薛人迁往下邳(今江苏邳州),楚怀王赐沛地为其食邑。薛国历夏、商、周三代,凡六十四世,战国时亡国,其后子孙以国为氏,称薛姓。他们尊奚仲为薛姓的得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

上文已述,薛姓发祥于今山东薛城,后又迁江苏邳州。有资料表明,战国时薛姓已播迁于湖北、湖南、江苏、河南、河北省境内,如薛公子登的曾孙薛倪曾为楚令尹,薛倪之孙薛鉴,为刘邦献策灭黥布,薛鉴五世孙薛广德为汉御史大夫,广德之孙薛愿,因仕宦淮阳太守而落籍当地。薛愿嫡孙薛汉之八世孙薛兰为曹操所杀,其子薛永从刘备入蜀,为蜀郡太守并落籍当地,永之子薛齐在蜀亡后降魏,拜光禄大夫,迁家于河东汾阴(今山西万荣),世号“蜀薛”。薛齐为河东郡的开基始祖。薛齐的长房长孙恢号“北祖”,长房次孙雕号“南祖”,长房三孙兴号“西祖”。三国时,吴国竹邑人薛综的三个儿子(莹、孙、兼)皆为太子太傅,谓之吴国三傅,魏国薛夏为天水人,说明已有薛姓徙居今甘肃。晋永嘉之乱,河东人薛推随中原士族南渡,数传至薛贺,于南朝梁天监年间徙居福建晋安,是为入闽薛姓始祖。唐初,河南固始人薛使,随其岳父陈政率军入闽,从此定居漳州,数传至薛一平,为漳浦东山开基祖。北宋初年,歙县薛彦博迁居宜章南关(今湖南宜章县),是为湘、粤薛姓始祖。其六世孙薛前儒在元时移居广东乐昌九峰,是为乐昌九峰薛姓世祖。明初,薛姓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江苏、河南、陕西、山东、北京等地。明清两代,薛姓渡海到台湾者,闽籍较众。此后,有的又远播海外。如今,薛姓已广布全国,其分布以江苏、山西、陕西、河北、福建等省为多,这几个地区的薛姓占到全国汉族薛姓人口的百分之>>

百家姓中的薛家的由来及历史和介绍 源于山东,兴于河东

我国历史上的薛姓,一支源于黄帝后裔任姓,一支源于孟尝君。黄帝的小儿子禹阳为任姓,他的第十二世孙奚仲,是车辆的发明者,被舜封为车正(官名),专门管理天下车辕之事。禹将薛地(今山东滕州东南)赐给他。到了战国时,薛被楚所灭,薛人就以薛为姓。另一支来源于孟尝君。战国时,孟尝君的封地在薛地。他当时在齐国任相国,很有名望。孟尝君死后,他的族人和食客为了纪念他,就改姓为薛了。

这两支薛姓,大约都形成于战国时期。山东是薛姓的发源地,薛姓的兴旺发达却是在河东(今山西黄河流域以东地区)。

一、薛姓迁变

东汉末年,社会动荡,薛氏开始了第一次迁徙。薛永随刘备进入蜀地,并被封为蜀郡太守,世称蜀薛。后来魏灭蜀,其子薛齐随薛姓宗族迁至河东郡汾阴居住。几经繁衍,薛姓成为河东名门望族。从唐代开始,薛姓由中原向南方迁移,最初到了福建,元代时又迁至广东,再由闽粤渡海而到了台湾。

唐代时,还有薛延陀族的部分族人改姓为薛。居住在今蒙古杭爱山附近的薛姓人家,就是薛延陀族的后裔。

二、名门望族,人才济济

从战国开始,薛姓就能人辈出,如战国末期为楚令尹的薛倪;以剑术而闻名秦国的薛炬;佐刘邦定天下、位居汉初18位侯爵中第十四位的薛欧;三国魏文帝宫中善于缝韧的美人薛灵芸等。

隋唐时,河东薛氏经过几世繁衍,成为名门望族。薛氏还有一段帝王经历。隋末,薛举父子在兰州称帝,前后五年,为唐所灭。唐代是薛家的全盛时期,因薛家世代尚武,所以出了很多大将。初唐名将薛仁贵文武双全,赫赫有名,他的儿子薛讷曾做过宰相,擅长指挥作战。敦煌薛家将――薛万述、薛万淑、薛万均、薛万彻、薛万备五兄弟战功赫赫,其父是隋代著名将领薛世雄。武则天的女儿太平公主也嫁给了河东人薛绍,可见唐王朝对薛氏家族的重视。

薛氏在文学上也颇多造诣,有隋朝大诗人薛道衡、唐代女诗人薛涛等。

唐以后,薛姓也是人才济济。如宋代的大学者薛尚功、薛季宣、书法家薛绍彭,明代开创“河南学派”的薛,清代则有政论家、外交官薛福成等。

薛姓如今是中国第四十八个大姓。

三、薛姓名人

“三箭定天山”的薛仁贵

薛仁贵,名礼,唐朝名将,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

薛仁贵自幼喜欢骑射,太宗时应募从军。在攻打高丽时,他身着白袍,一手持剑,一手握戟,口中大呼“我来也”,驰入敌军,令唐军士气大振,终于打败了敌人。唐太宗说:“我的大将老的老,伤的伤,现在终于发现了一个人才,真让我高兴啊!”战后薛仁贵被提升为右领军郎将。

薛仁贵平定铁勒之乱时,他张弓三箭,就射杀敌军三人,铁勒军队因此四散溃逃,从此不敢再叛变。唐朝军队中因此有了“将军三箭定天山,战士长歌入汉关”的歌谣。后来又演变成民间故事,广为流传。

乾封初,唐军再次远征高丽。薛仁贵再度大败敌军,高丽投降。薛仁贵因功被封为平阳郡公,留守高丽。他安抚百姓、勤于政治,人们都很爱戴他。薛仁贵的军旅生涯达到了辉煌的顶峰。

后来,在与吐蕃作战时,薛仁贵兵败,被贬为平民。唐高宗时又重新起用他抵御突厥入侵。战场上,突厥人询问唐主将是谁,回答是薛仁贵,对方不信。等到薛仁贵除下头盔,突厥人才大惊失色,下马拜揖而去,唐军不战而胜。薛仁贵的英勇在当时名冠一时。

薛 举:河东汾阴(今山西省万荣)人,隋大业三年(公元617年)曾与其子仁果举兵,自称西秦霸王,据陇西之地,率众三十万,不久称帝,迁都天水。后其子继位,兵败降唐。薛道衡:河东汾阴人,隋代著名诗人,累官至司隶大夫。其诗词藻华艳,边塞诗较为雄健。明人辑有《薛司隶集》。

薛 稷:蒲州汾阴人,唐朝大臣、书画家。曾官至太子太保、礼部尚书。善画人物、鸟兽,画鹤尤>>

薛在满族姓氏里姓什么 满族取汉字王姓的出处很多,比如:瓜尔佳氏,汪古氏,瓦尔喀氏,完颜氏,纳拉氏,觉罗氏,旺吉剌氏,完达氏,富察氏……等等。

以 我写我家 为主题。介绍姓薛的家庭历史。(可以写家族历史。姓氏由来和家族变迁等)800字 介绍

家乘 谱牒 ,即记录氏族世系的书,简言之即 家谱 ,又称 族谱 、 宗谱 、家牒、家乘、世谱,一般多指用来记载 宗族 世系事迹的 历史典籍 或图表,举凡姓氏源流、家族迁徙、人口兴衰、人物掌故、风土人情都可 以 入谱,可 以 说是宗族的发展史。由于家族不同,反映在谱中的内容也各有差异。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家谱的续修、重修,家谱的形制越来越完善,内容也越来越丰富,于是便相应地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家谱文化。

由来

薛姓 宗族虽然历史悠久、谱系绵长,但由于历史上的种种原因,其家族 修撰 家谱始于何时,今已无

中华姓氏“梅”和“薛”的来历,拜托了各位 谢谢 梅姓――姓氏来源(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 姓氏起源 关于梅氏的姓氏来源说法为下: 出自子姓,是汤王的后裔。殷商时,商王太丁封他的弟弟于梅(今安徽毫州东南),为伯爵,世称梅伯。商纣王时,梅伯在朝中任卿士。他忠直敢谏,对纣王的荒唐行径多次提出批评,结果触怒纣王被废黜,后又以酷刑杀死。周武王灭商以后,又封梅伯的后裔于黄梅,号忠侯,其支庶子孙便以封地命姓,称梅姓。 南方少数民族有梅姓。《魏志》记载 南蛮有梅姓。 ,《旧唐书》记载 北狄奚酋长有梅姓 。 堂号 宛陵堂 :宋朝时宣城(古名宛陵)人梅尧臣,世称 宛陵先生 ,任尚书都官员外郎。工诗,与欧阳修为诗友,著有《宛陵集》。 [薛氏属地] 河东郡,今山西夏县北。 [薛氏来历] 《元和姓纂》、《通志・氏族略》等书都记载薛姓源自于任姓。黄帝的小儿子禹阳因受封于任而得任姓。禹阳的十二世孙奚仲在夏禹时曾被封于薛地(今山东滕县南),他的十二世孙仲虺,在商汤时又被封于薛,仲虺的裔孙成,有一女儿名太任,是周文王的生母,周武王灭商后,就把成的后裔封为薛侯,建立薛国。战国时,薛国被齐所灭,薛国公子登出走至楚国为官,并以国为氏,称为薛氏。 [薛氏名望] 薛登的裔孙薛鉴,于汉初时被封为千户侯。唐代著名大将薛仁贵,勇猛异常,战功赫赫,被封于平阳郡公。此外,还有隋朝诗人薛道衡,唐代书画家薛稷、诗人薛涛、文学家薛用弱,北宋书法家薛绍彭、史学家薛居正,南宋文字学家薛尚功,明代学者薛u、散曲家薛沦道,清代医学家薛雪、改良主义代表薛福成等都是历史上的薛姓名人。 薛姓是当今中国第四十八大姓。

麻烦采纳,谢谢!

姓氏薛知名人物及简要经历 就是你的姓,在历史中人物的地位,名气最高的,以及他的主要政绩

  薛氏家族是近代无锡及中国的名门望族,涌现出薛福成、薛南溟、薛寿萱等几代名人,在思想文化、工商经济等多个方面做出过重要贡献。这一切都与薛福成家族文化及教育特点有紧密关系。本文主要通过梳理和分析《薛氏族谱采遗》、“薛氏家训”及相关遗留文献,对此做出探讨。

  一、无锡城西薛氏家族概述

  薛福成家族祖籍四川苍溪,父祖先辈都以诗礼传家。

  薛氏迁锡第一代是薛景珏(薛福成高祖),康熙朝举人,曾任河南光山县知县,迁居无锡北乡(今属西漳镇境)的寺头村。其子即薛福成的曾祖薛稻孙,为乾隆朝举人,著有《钩云轩诗集》和《越游草》等。至乾隆末年,薛福成伯祖薛玉堂中进士,历任庆阳、庐洲等地知府,著有《画水诗文集》等,与高鹗相交;祖父薛锦堂则科举不利,以秀才终老。薛福成父亲薛湘为道光朝进士,历任湖南安福、新宁知县、广西浔州知府,著有《说文段氏翼》、《未雨斋诗文集》等;伯父薛沆为邑中名师,著有《经义备考》,曾受江苏巡抚林则徐等器重。此时薛氏始定居城中前西溪一带,以“无锡城西薛氏”称。薛福成共兄弟6人,长兄福辰为咸丰朝举人,官至都察院左副都御史;仲兄福同为同治举人,官至布政使衔浙江宁绍台道。

  薛福成,字叔耘,号庸庵,生于无锡,先后师事曾国藩、李鸿章,历任宁绍台道、湖南按察使、出使英、法、意、比钦差大臣等职,是我国近代著名思想家、外交家和早期维新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一生勤奋务实,忧国忧民;主张学习西方,工商立国;倡导维新变法,力推“君主立宪”。其思想对我国社会近代化的发展和民族工商业兴起起到巨大推动作用。“身虽殄兮灵不灭,炯丹心兮昭白日”,薛福成的这两句诗是对自己一生的真实写照。

  薛福成共有4子3女。其中长子冀运,字南溟,光绪朝举人,曾入李鸿章幕下。此后弃官转事实业,1881年开始办茧行,1896年与人合伙创办缫丝厂,后又组建永泰丝业集团,成为近代著名民族资本家;三子莹中,福成身后大部分著作均由其整理出版。

  薛南溟共有3子7女。长子薛学潜,字育津,在北洋军阀政府期间担任过江苏省议员、国会议员;次子薛学海,字汇东,袁世凯女婿,曾任北洋政府军事督办诸玉璞的天津交涉使;幼子薛学濂最为著名,字寿萱,曾在美国伊里诺大学深造,深谙近代企业管理和经营之道,精明能干,继承、拓展父亲薛南溟事业,在中国丝业从鼎盛走向衰落时,领导永泰集团力挽狂澜、独领风骚,享誉东南乃至全国。薛寿萱因此赢得了“丝业大王”的盛誉。

  二、薛福成家族文化传统之特点

  薛福成家族自清初迁锡始祖起,先是以儒为业、敦诗重礼,逐渐又成为著名的实业家族,形成了独特的家族文化传统。概括起来,大致有如下特点。

  1. 读书明理,百业皆本

  “读书明理”是清代无锡薛福成家族文化传统中一个十分引人注目的特点。据薛福成祖父薛锦堂所云:“秀才世其家,贤于负鼎鼐,……读书非求荣,只以重后代。”可见薛锦堂十分注意引导子女树立读书为明理,而非一味追逐荣华富贵的观念。在“学而优则仕”的文化传统及科举盛行的背景下,这种读书为明理而非求荣的观念转变十分耐人寻味。

  更值得人们注意的是,薛福成家族的文化传统中还具有读书无类、百业皆本的观念,这在家训中可以找到源流。薛福成家族的家训是汇辑各家16条而成,收集《省身录》、《温公家苑》、《郑义门家法》等家训要条。其中一条是《庄语云》,写到“天下事,利害常相伴。惟读书则有利而无害。不问贵贱、老幼、贫富,读一卷便有一卷之用,读一日便受一日之益”。这里“不问贵贱、老幼、贫富”的提法与以往读书时“按高下资质分别习贵贱职业”的说法有了根本区别。由此可见,作为近代工商实业大族的无锡薛氏,早在清代中前期就形成了与明末清初“工商皆本”启蒙思想类似的价值取向。工商得以与出仕同为本业,这就是无锡薛福成家族“读书明理”背后更为深层的内涵,也是该族文化传统形成的重心所在。

  2. 家族教育,男女兼重

  作为家族文化传统的重要方面,薛福成家族非常注重对子女的教育。嫁进薛家的女子首先就要求具有文化修养,以便能够相夫教子。从薛福成曾祖母许氏、祖母顾氏再到母亲顾氏、长媳吴氏等,都是如此。许氏出自书香门第,“自幼工吟诗,名句属机杼”,是位颇有学养的女性,正是她提出了“不羡门第贵,不取服用奢;但得贤淑女,读书种子夸”的薛氏家族择媳标准。当时薛氏家族家境还较贫寒,许氏却能注意择媳要选择贤淑之女,以利于培育“读书种子”,可谓见识不凡。母亲顾氏出于锡城望族,从小就在世代读书业儒的家庭氛围中生长,受过良好的家庭教育。吴氏是安徽桐城人,世有明德,父亲为京师大学堂监督,能文章。受到环境熏陶,她也是位知书达理的女子。这些卓有学养的女子,成为薛福成家族文化链条上闪光的一环,也成为薛氏家族文化传承的重要成员。

  作为女性在教育上发挥重要作用的一种自然结果,薛福成家族教育具有男女兼重的重要特点。早在光绪17年(1891年)薛福成便曾提出:“凡男女八岁以上不入学堂者,罪其父母。男固无人不学,女亦无人不学”。 薛福成的这一主张比起1904年初“癸卯学制”推出“国民强迫教育”要早12年多,这种兼重男女教育的理念,不仅有利于并体现了薛氏女子教育的发展,对于当时的中国更是一个进步的改革主张。薛福成孙女薛秀群堪称其典型。她具有开明而进步的文化和教育主张,曾大为叹羡“泰西各国凡兵刑财赋之政、光声化电之术,人无男妇,皆通学而讲习之,所以,明者愈明,强者愈强焉”,并大声疾呼“吾国墨守破败之政制、之学术、欲与日新月盛之强邻者抗求国无亡,安可得哉?”直陈教育必须是男女“通学而讲习之”,所学须包括先进之政制、学术在内的知识,而不仅是制器之技和枪炮传舰之术。她还积极着手兴办新学,力图“兴女学于州里,为将来国家培教养之基”。 (《薛慕人墓志铭》) 她的主张和实践,一方面反映出自己自幼便受过先进而全面的教育,另一方面也揭示近代薛福成家族女子教育的新貌。薛福成另两位孙女(孙子薛学谦的长姊、二姊)也都毕业于上海宴摩氏女校,皆通文史。薛氏女子教育已是如此,更遑论该族的男性子弟了。

  3. 崇尚实学,经世致用

  薛福成家族虽多有科举之人,但也崇尚经世致用之学。薛福成之父薛湘就是一名邃通天文、舆地、说文、象数之学,旁治兵家之言,精古文辞及诗律的士子。受家风家学影响,薛福成对“专经八股六韵,徒事空谈,抛弃事实”的科举致仕道路产生疑问,开始向往前辈思想家林则徐、龚自珍、魏源所倡导的“经世致用”学说。正如他日后所说:“福成于学人中,志意最劣下,往在十二、三岁时,强寇窃发岭外,慨然欲为经世实学,以备国家一日之用,乃屏弃一切而专力于是。”由此薛福成从攻读“八股六韵”转而研习“经世实学”,并立下“济时艰而匡世运”的宏伟大志,决心把自己塑造成为有真才实学的“经世”之才。薛秀群疾呼“吾国墨守破败之政制、之学术、欲与日新月盛之强邻者抗求国无亡,安可得哉”,也说明她是十分崇尚经世致用的实学的。

  4. 顺应时代,积极转型

  以儒为业、敦诗重礼的薛福成家族,随着时代不断发展、资本主义的不断传播,积极加入了与时俱进的历史转型进程。1864年薛福成撰写的《选举论》一文,对科举制提出激烈批评,大致是转型的开端。而薛氏子弟甚至女子纷纷走出家族,到新式学堂读书,还出现了家族女子外出教书的情形,则成为转型的深化。如薛寿萱(薛福成孙子)的长姊、二姊皆毕业于上海宴摩氏女校,长姊还出任英文教习。此外,薛家子弟还把求学之路拓展到国外,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辛亥革命前后,北京清华学校选派幼年学生出洋留学,薛南溟二子薛学海获得首选,以民国3年夏赴美留学。第二年冬,南溟幼子薛寿萱自费赴美。后薛南溟女婿张鸿鼎也留学日本。这种家族教育上的巨变,无疑是薛福成家族实现全面转型的基础,由此又带来了文化上(从实学进一步向近代文明转型)、政治上(从封建官僚阶层向新兴资产阶级转变)、经济上(成为中国第一代近代民族实业创始人,1896年创办了薛氏家族的第一个企业——永泰丝厂)的全面转型,成为近代无锡、江南乃至中国著名的大族。

  三、薛福成家族的教育活动

  一个家族的文化传统与教育活动是密不可分的,虽然往往前者可以包融后者,但从某个角度而言,二者又有着在互动中发展的特定关系。在优良文化传统的熏陶下,薛福成家族的教育活动也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在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方面都是如此,而这些又为薛福成家族文化和学风的发展提供了丰富养分。

  1. 教育目的。由清代薛福成家族文化传统的“读书明理”、“经世致用”等特点所规定,其教育目的是很明确的:注重培育有正直品格和济世报国远大抱负的可用人才,而不是局限于传统的追逐仕途、光宗耀祖。这就是薛福成家族“读书非求荣,只以重后代”的真正内涵。这样的教育目的对薛氏子孙在求学、做人方面产生非常深远的影响,可以说薛福成家族的许多历史贡献都可以归因于此。明清以来,重视育人的传统久已被八股化的科举所误、所废,重视人格教育也就显得格外可贵,薛福成家族的这种教育目的是值得称道的。

  2. 教育内容。与家族的文化传统相关,薛氏子弟的教育内容比较广泛,既有传统内容,也有西学课程。从薛福成为子弟读书所订的功课单来看,薛氏家塾每天都有固定课程,包含作文、古文生书、写字、诗赋、名人之作等传统的学习内容。而从薛福成家族注重经世致用实学的传统,以及薛福成孙女薛秀群推崇的西式教育主张又不难判断,薛氏教育也不乏各种实学及西学课程。据子女回忆,薛福成长子薛南溟就曾聘请无锡本地的杨章甫、钱基博、蒋辅臣等学者出任子女的理数教师。薛福成家族教育的课程设置,体现出该族教育内容的务实、开明和开放特色。

  3. 教育方法。薛福成家族的教育方法注意新法结合传统、灵活多样,除了寓教于事、严慈相济等传统方法外,还有诸如明喻妙讽、交互切磋、引导自学等。

  (1)巧喻妙讽。薛福成的母亲,就善于运用此法来教育子女。她曾给子女们讲:“某能读书,身享令名,荣及父母。某不能读书,污贱危辱,濒于死亡。”令儿子闻之而“耸听汗下,罔敢自逸。”薛福成对母亲的这种教法推崇备至:“先妣于福成兄弟,未尝加以疾言邃色,然教诫不少倦。”这种巧喻妙讽与叱骂鞭挞的传统方式全然不同,也与一般教学中的寓教于事有异。它以巧妙的旁敲侧击激起孩子的好胜心理,从而收到了强行施压所难及的效果。一个普通的家族女子竟将此法运用得如此出神入化,真令人称奇!

  (2)交互切磋。福成众兄弟在读书过程中,经常相互切磋、激励,取长补短。兄弟数人聚居一室,“昼则纵观经史,质问疑义;夜则一灯围坐,互论圣贤立教微旨、古今理乱得失之要最。”在众兄弟中,他与四弟福保手足情意更加深厚。起初,薛福保“好攻古文辞,潭思不辍”,兴趣极浓。薛福成对此不以为然,诘问福保说:“时变方殷,士无论遇不遇,当蕲以有用之学表见于时,胡为矻矻于文艺之末?”可福保却振振有词回答:“不然。夫文之至者通乎道,古文于文体最尊,且自古夷 泽世伟人,无文不行。如贾谊之疏,董仲舒之策,诸葛武侯出师表,陆宣公奉天改元大赦制,其所以斡旋世运,鼓动伦类者,独非文章之力耶?而贱之也”。此番辩论,兄弟二人各有见地,都受到对方启发。薛福成开始在语言文字、文章技法上下气力,后来成为一代政论、散文大家。福保也开始研究经世实学,探讨治国之策,后来也走上政治舞台。

  (3)引导自学。在福成子弟成长过程中,父亲薛湘对他们要求严格,谆谆教导之余不乏有引导福成兄弟自学之举。他曾指导福成兄弟读书,“温经读史,兼览百子,熟玩朱子《近思录》,涵而操之,务俾理博才赡”,又让他们“综考有明以来制艺之卓然者,而撷其华,师其意,由是沿流溯源,学乃大进。”在父亲的谆谆引导下,薛氏兄弟打下了扎实的国学根底。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后,薛福成受社会现实启发,更加致力于“经世实学”,博览群书,上自天文,下至地理,旁及陆王“心学”,乃至阴阳、卜筮、无不专心研究。这种自学研习的治学方式当然也得益于乃父指导自学方法的熏陶。

  薛福成家族明智的教育目的,务实、开明和开放的教育内容,以及灵活多样、富有新意和活力的教育方法,为薛福成家族子弟的成长提供了沃土。

  四、家族文化对薛福成家族历史贡献的影响

  薛福成家族独特的家族文化传统,对薛氏几代人在人才培养、工商经济、思想文化等多方面做出的重要贡献产生了不可磨灭的熏陶作用。

  1. 为家族多元杰出人才的涌现奠定根基

  薛福成家族崇尚实学、百业皆本的文化传统,为家族培养多元杰出人才奠定了深厚基础。这种多元人才是指薛氏子弟在不同领域均有所作为:最突出的就是培育了杰出的思想家与外交家薛福成、早期实业家薛南溟、“丝茧大王”薛寿萱等近代名人,还有如获选江苏省议会议员的薛南溟长子薛学潜、供职北京外交部的二子薛学海、出任英文教习的薛寿萱长姊、力图兴女学于州里的薛秀群,等等。薛福成家族子女的多元发展道路与该族注重教育、男女兼重、崇尚实学的家学渊源息息相关。正是薛氏家学的特点使薛氏子弟接受的教育突破了男女性别和传统经学的限制,学想学之内容,思欲思之领域,才可以在政界、实业界、教育界等社会不同层面有所成就,并作出特有的贡献。教育的特色成就了特色的人才,这就是薛福成家族。

  2. 为向近代实业大族的转化提供动力

  “百业皆本”是薛福成家族文化传统的重心所在,其意指工商与出仕同为本业,与明末清初“工商皆本”启蒙思想类似。这种价值取向使家族子弟治学过程中注重致用、崇尚实学,也使薛福成家族逐渐走上近代工商业道路,实现从传统科举入仕之家向近代工商实业之家的成功转化。正是在“百业皆本”的价值取向引导下,薛南溟才会发出“中国非贫国也,而日患贫,救国之道在辟利源以裕民生”的感慨,走上弃官从事实业的道路。经薛南溟、薛寿萱两代人的不懈努力,薛氏永泰集团成为中国丝织界的霸主,“走穿脚底跟,跑不出薛家门”就是对其地位的最好描述。薛氏也因此成为当时仅次于荣氏、唐氏企业的第三大家族企业,不仅促进无锡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对东南乃至全国都有重要的影响和作用。而这一切,无不深深地根植于家族“百业皆本”的价值观念。

  3. 为思想文化领域的贡献提供养分

  薛氏子弟在近代思想、文化等领域作出的贡献也得益于其特有的家族文化。薛福成正是因为受了家族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才会有对近代中国民主思想兴起有重要影响的改良主张,才得以最终走向主张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改革之路,也才会形成其务实灵活、具有独特价值的“和战观”与外交思想。还有,他和孙女薛秀群关于普及教育、学习西学文化的主张和探索,以及薛寿萱等在引进西方企业管理经验等方面的一系列贡献,可以说也是得益于家族教育传统的熏陶,汲取了家族文化沃土所提供的养分。

  总之,薛福成家族颇具个性的文化传统值得珍视,堪称明清以来江南文化的一个鲜活范例,对家族乃至近代中国的多方面贡献是一笔值得铭记的重要历史遗产。

1、地理位置:

发源于今山东济宁、滕州,现今薛氏族人已广布全国,其分布以江苏、山西、陕西、河北、福建等省为多

2、姓氏来源

源流一

源于任姓,出自黄帝之幼子禹阳在颛顼帝时的封地任,属于以居邑为氏。相传薛氏先祖最早源自古代任姓部落,是人文始祖黄帝的后裔。据史籍《元和姓纂》、《新唐书》、《通志》等记载,黄帝一生共有二十五子,成年后皆以德行出众,受封为十二个不同的姓族,散居于各地。其中幼子禹阳在颛顼帝时受封于任(今山东济宁任城),而为任侯。禹阳之裔孙以邑为氏,形成任姓,其后任姓几经发展壮大,人才兴旺,支系庞杂。《通志·氏族略》:“或云黄帝二十五子,十二人以德为姓,一为任氏,六世至奚仲封薛。又云黄帝之孙颛顼少子阳封于任,故以为任氏。又任为风姓之国,实太皞之后,主济祀,今济州任城即其地。任姓之任,任国之任子孙,皆以任为氏。”《姓纂》:“黄帝二十五子,十二人以德为氏,一为任氏,六代至奚仲,封薛。”

隐十一年左传疏云:“任姓,谢、章、薛、舒、吕、祝、终、泉、毕、过,言此十国皆任姓也。"《左传》滕侯、薛侯争长(隐公十一年),薛侯曰:“我先封!”鲁隐公畏惧诸多任姓封国势力,派羽父对薛候说”不敢与诸任齿“,即不敢与诸任争论,表示敬服。

禹阳的第十二世孙奚仲,是中国历史上鼎鼎有名的人物,因其精工巧思、发明车辆有功,被大禹任命为车正(官名),专门管理天下车辕之事,奚仲因此也被视为车的创造者,受后人仰慕。车辆的发明与使用大大加快了中华文明的步伐,大禹赐封奚仲以薛(今山东藤州)为邑,称薛侯。奚仲家人闻讯都以此为荣,不少人甚至索性以薛为氏,表示纪念,是为薛氏之始。后来奚仲曾一度迁居于邳(今山东枣庄薛城官桥镇,一说微山湖地区)。明朝万历年间撰著的《滕县志·古迹志》中记载:“薛城,在薛河北、县南四十里,周二十八里,盖古奚仲所封国,城则田文增筑。”薛国历经夏、商、周三代,凡六十四世,有史可记的世次为:畛→初→厉侯陵→宣武侯房→哀侯褒→庄侯元→平侯贵→昭侯直→襄侯夷→桓侯辨→康侯安兴→定公箱→恭侯尚→景侯魏→宣侯伯勤→简侯文欢→惠侯夷黄→灵侯英→文侯俱→隐侯清→愍侯洪→薛公。

到了战国末期以后,薛地的地位日渐下降,最后变为一个村落。而薛国族人辗转迁徒,始终不忘先祖列宗,后以国名为姓氏,仿薛公子登,多称薛氏。

源流二

源于妫姓,出自虞舜裔孙齐国丞相田婴的封地薛,属于以居邑为氏。孟尝君是著名的“战国四公子”之一,其父就是在周郝王姬延五年(齐宣王田辟疆九年,公元前310年)出任齐国宰相的田婴,他曾被齐威王田因齐封于薛(今山东滕县),也就是故薛国之地,因此他也被称作薛公,号靖郭君(一作静郭君)。田婴逝世后,田文袭封,仍以薛地为食邑。后田文病逝,无能的诸子们争位,乱成一团,结果被齐、魏两国联手共灭之。至秦王嬴政灭六国后,薛国故地被秦国设置为薛郡,田文的后裔彻底失却封地,子孙分散各地。

汉朝以后,直至魏、晋时期均设为薛县,最后到隋朝时期被废黜,成为滕县领属之地。西汉初期,田文之孙田国、田陵迁徙到竹邑(今安徽宿县)居住,并以故封邑命氏,遂改田氏为薛氏。

源流三

源于匈奴族,出自汉朝时期匈奴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匈奴是中国古代北方游牧部族,又称胡。战国时匈奴开始与中原各政权接触,其后长期影响中原各地,直至南北朝后期,匈奴之名逐渐消失。通过战争、和亲和关市,匈奴在很多方面接受了汉文化的影响。关于匈奴薛氏来源,因史料不详,今已无从查考。仅在史籍《魏书·裴庆孙传》中记载:“正光末,汾州吐京群胡薛悉公、马牒腾,并自立为王。”吐京,在今山西石楼西北部十五公里处。匈奴最先活动于今蒙古高原一带,东汉时期因内讧分成南北二部,南匈奴后来南下附汉,并几经辗转最后定居于今山西离石一带。

由于长期与汉族人杂居生活,交往密切,南匈奴各部逐渐放弃原来的游牧生活转而农耕定居,出现汉化趋势,至魏晋时,甚至纷纷改用汉姓,匈奴民族薛氏也形成于这一时期,后逐渐汉化。[1]

源流四

源于鲜卑族,出自南北朝时期鲜卑拓拔部叱干氏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魏书》中记载:“叱干氏,后改为薛氏。”叱干氏源于鲜卑拓拔部叱干氏族,亦称薛干氏。鲜卑族是中国古代北方游牧部族之一。曹魏后期,拓跋鲜卑兴起于西部,降服了濡源西部直至五原的诸部落,建都于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其首领力微遣太子入魏朝聘,长期留居洛阳达十七年(公元26l~277年)。晋怀帝司马炽执政时期(公元306~311年),拓跋部首领拓跋·猗卢受晋封为大单于、代公。东晋孝武帝司马曜太元年(公元376年),拓跋鲜卑的代国被苻坚所灭,晋太元十一年(公元386年),拓跋·硅复国,并改国号为魏(北魏)。这一时期,尤其是北魏统治的一个半世纪中,鲜卑族进一步吸收汉文化,渐与汉族人融合。至北魏孝文帝拓跋·宏,为进一步强化统治,巩固政权,争取中原汉族地主支持,增进胡汉融合,北魏孝文帝决定顺应形势,推行一系列的汉化改革,要求朝廷上下“禁胡服,断北语,改姓氏,定族姓”,强令鲜卑族人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迅速汉化,并将本民族的二三字以上的复姓改为单音汉姓,如皇族拓跋氏改为元姓,独孤氏改为刘姓,“其余所改,不可胜纪”。

在这场声势浩大的改姓浪潮中,叱干部遂改为薛,成为薛氏成员之一。在史籍《北齐书》中记载:“薛(王叔),字昙珍,河南人。其先代人,本姓叱干氏。”

源流五

源于突厥族,出自唐朝时期突厥薛延陀部,属于汉化改姓为氏。薛延陀国,是隋、唐时期北方游牧民族铁勒部的一支,由薛部与延陀部联合组成。据传,薛部先祖本是汉族人,后来流落到漠北一带并在此蕃息发展不断壮大起来,成为当地的一个游牧部落。为了表示不忘先祖,他们便以“薛”为部落名称。以后薛部在与邻近的延陀部战争中获胜并其部而有其众,两部遂合二为一,称薛延陀。薛延陀国灭亡后,部众四散流徙,或南下附唐,或并于他族,其中一部分人“以族为氏”,而改姓了汉族的薛氏,分布于营州至平州一线(今辽宁朝阳至河北卢龙)。在薛延陀部故居地(今蒙古国西北部杭爱山脉),至今仍有许多薛氏族人生息繁衍,他们都是古薛延陀部的突厥族人后裔。

唐朝时期的营州、平州,均属于汉、晋、北魏时期的古辽西郡,这就是南宋著名学者郑樵在《通志》中所称的“辽西薛氏”之源。

源流六

源于冒姓,出自唐朝武则天时期冯氏后裔冯小宝,属于帝王赐改姓为氏。唐朝时期,有一著名的人,叫作薛怀义。薛怀义,原名冯小宝,自称周文王后世子孙,鄂人(今陕西雩县),闯荡江湖,在同官县(今陕西铜川)贩卖药材,练就了健壮的身体,粗犷中不失数分英俊。

冯小宝发迹后,其兄弟子侄乃至姻亲裔孙纷纷冒姓薛氏,以崇其位,此后沿袭不改。

源流七

源于蒙古族,出自元、明时期蒙古诸部,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

⑴元末明初,忽必烈的一些嫡系后裔子孙内附于明王朝,以元朝开国皇帝的蒙古称号“大蒙古国薛禅汗”为汉姓,称薛氏,世代相传至今。

⑵据史籍《明史》中的记载:明朝初期,明太祖朱元璋赐蒙古贵族托果齐姓薛名台,安置驻扎于平州新昌一带;又赐瓦剌部首领托欢姓薛名斌,为原驻地甘肃土司。赐姓,是中国封建社会中皇帝对臣属的殊荣,故一人受赐,全族荣耀。内附的蒙古族瓦剌部族人因酋长获帝王赐姓,有许多部族人等一时均随之改汉姓为薛氏,世代相传至今。

⑶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记载,蒙古族苏尼特氏,亦称薛尼特氏、雪尼特氏,源出元朝时期蒙古薛尼特部,是成吉思汗第六世祖海都幼子抄真斡儿帖该之第四子薛尼特所组建的氏族,世居巴颜鄂隆(今内蒙古锡林郭勒西乌珠穆沁旗)。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Sunit Hala,后多冠汉姓为薛氏、苏氏等。

源流八

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今朝鲜族、土家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薛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氏,世代相传至今。

3、人口规模

根据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48位,属于大姓系列,人口约六百七十二万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42%左右。

4、辈分

山东滕州(滕县)薛氏一支字辈:“占振景守文德新广正大光明荣”。

江苏徐州薛氏一支字辈:“文广宏井道淮本自天生宜仁长方明增厚传家远”。

江苏徐州薛氏一支字辈:“兴明帮传子书青云美”。

江苏连云港薛氏字辈:“久玉开堂德凤运宏文章治国景盛兴传家聚宝宜太平光宗耀祖显朝上万代安邦永长春”。

江苏南京薛氏字辈:“兴广敬信和”。

江苏响水薛氏字辈:“梁堂应以国”。

辽宁锦县薛氏字辈:“继致顺积美大中其允从”。

辽宁大连薛氏字辈:“恩朝洪良云玉天永宝寿长连”。

辽宁鞍山薛氏字辈:“文明进宝金”。

山东泰安薛氏字辈:“训文其玉福提辖”。

山东巨野薛氏字辈:“传巨乃垂现广见成怀本首之念体正”。

山东梁山薛氏字辈:“熙东传亭广兆宪庆凡祥令”。

山东临沂薛氏一支字辈:“彩(采)勤维秀仕(世),辉(会)彦喜俊余,夫增成科校,舒雅时言师”。

山东临沂薛氏一支字辈:“万世启永运大清兆红吉学成培厚吉元庆启龙光”。

山东临沂薛氏一支字辈:“景汝肇(兆)吉(继)允(云)克念善恩树”。

山东蒙阴薛氏字辈:“仲永洪(尚)应庶雷国美以振继懋锡(西)庆其毓(玉)汝克家吉忠孝信广东爱善文德兴玉树良凤熙美元亨利贞。”

湖南宜章薛氏字辈:“英豪仰秀良宏功招海宇”。

湖南邵阳薛氏字辈:“国正天兴顺一宗多朝用世道永昌荣”。

湖南怀化薛氏字辈:“天正国生顺官清朝兴昌祖德祥开象宗功胜纪堂英贤纶继述生财自茂良”。

安徽庐江薛氏字辈:“寒宏正广国运朝昌”。

安徽五河薛氏字辈:“金造怀民安”。

安徽萧县薛氏字辈:“文广洪井道[怀]本自天生宜仁长方明增厚传家远”。

湖北随州薛氏字辈:“大启家(加)升,树德光照,永远前进”。

湖北枣阳薛氏字辈:“士薛公明从国正天心顺家治祖德宽广大承先才基本永世传”。

湖北武当山薛氏字辈:“圣秉先天启明培立发祥永远大吉昌”。

湖北襄樊薛氏字辈:“启成天道”。

河南新蔡薛氏字辈:“孝灵兆庆守善光宗恩培世荫一道统风”。

河南项城薛氏字辈:“洪庆连重”。

河南南阳、山西蒲州薛氏字辈:“子世清春友钦金章延州”。

重庆云阳薛氏字辈:“天胜德义光世泽道隆昌敦本传家茂人文大启长”。

四川邳县薛氏字辈:“鸿堂家生以道良”。

福建平潭薛氏字辈:“贤由来理学万年青”。

福建建欧薛氏字辈:“金婢明旺”。

浙江宁海薛氏字辈:“贤能维国瑞英其家法启闯王”。

天津津南薛氏字辈:“万世春恩广国泰家平安”。

甘肃酒泉薛氏一支字辈:“兴邦克万世,荣华富贵长”。

甘肃古浪薛氏字辈:“生山天春延万年”。

广西桂平薛氏字辈:“生才有大道”。

河北盐山薛氏字辈:“宗荫思崇兴家志国”。

黑龙江哈尔滨薛氏字辈:“安玉传继广宝江照子红”。

广东薛氏一支字辈:“松园茂盛荣千载朗日光辉照万年”。

贵州薛氏一支字辈:“靖汝世维忠胡林然基如世德钟声远清风启画图中厚存先烈”。

吉林薛氏一支字辈:“秀世会彦喜俊”。

薛仁贵后裔字辈:“仁义智信善文章道德长公忠和孝友永世发荣昌”。

薛氏一支字辈:“训文其玉福提”。

薛氏一支字辈:“文广鸿景道淮本自天生宜仁长方明增厚传家远”。

云南省昭通市薛氏字辈:如丙中国正、开定应显能、清言崇先治、祯祥万载春、

积德必兴胜、文明百世隆、雄伟升云进、昭阳福乾坤、

安邦传礼义、永远富贵承、高仲荣华长、锦绣壮玉君、

太平金银有、厚道满门尊、共书祖鸿志、利恭卓朝廷。

河南社旗薛氏字辈: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

5、古迹

河东堂:以望立堂。

新蔡堂:以望立堂。

沛国堂:以望立堂。

高平堂:以望立堂。

你好!

这一般只有本族族亲知道,而在网上遇到族亲的几率是很小的。每个姓氏都有很多支派,每个支派的行第、字辈也不一样。建议你找找本族的族谱、宗谱,里面有详细的记载。一般族谱在族长、族头那里,或者族里指定的某个人保管,另外祠堂也会有。建议你去找长辈,父亲、爷爷、父亲的兄弟、爷爷的兄弟、或者其他族亲问问。

如果找不到族谱,试试下面的方法。

附寻祖步骤

一、寻根问祖第一步,必须搜集到相关资料

1、先祖迁居前居住地的确切记载(家谱记载或口头流传,如果是做官迁来的可以查看当地地方志史书记载)

2、始迁祖的名、字、号、排行字号,始迁祖生卒年月及相关生平事迹,典故。(始迁祖的兄弟、父、祖父的名号和有无同族、同支);

3、字派、排行字辈;

4、始祖的相关资料(始祖其他旁证资料,如哪个郡望,和谁是本族);

5、家族的迁徙史(如迁徙年月,还有迁徙的故事传闻)。

6、始祖和所修现有家谱的年代。

二、寻根问祖第二步:怎么搜集寻根资料?

1、有家谱的查看家谱,一般家谱的记载最清楚。

2、没有族谱的,查看祖坟墓碑文字 ,特别是始迁祖的墓碑,大都能发现一些有价值的资料。

3、没有族谱也没有碑记的,只能多问问族中老人,认真记录他们口述的祖居地名、村名、祖先名、字辈、故乡风物人情、故事传说等;尽可能的和老人交谈了解,并把这些珍贵的资料通过各种方式记录下来保存。

4、查看家里有没有保存以前的土地、房产契约,可以大致考查出始迁祖的名字,和所处的时代。

三、寻根问祖第三步:寻根信息的对接和确认

寻根信物并不是特指某件物品,而是指宗谱记载的、口头流传的祖先名号、祖坟祖墓这些寻根信息,通过网络交流,你可以和同宗相认对接的这些信息,没有相似点的,是同宗的可能性就很小,而寻根信息越详尽,寻根可能性也就越大。对于始迁祖的来源地名,因为在不同年代记载的方式不一样,比如多少都、什么府、郡之类的,可以根据大致地名所在地的地方县志,寻找到详细的精确位置,再对照如今的地图进行确认,也可以根据当地的人加好友咨询。

四、寻根问祖第四步:寻根的方式和实地考查

把以上这些东西收集得越丰富越好,然后在网上寻找宗亲网、姓氏网,发布寻亲信息。也可以在当地论坛发帖,再或者搜索加入当地QQ群,进入祖地群、同支派群等和宗亲交流,也可以在一些族谱数据库平台网站搜索。在网上联系上祖居地宗亲后,要向他了解祖居地相关情况;当大量资料能够确认对接上以后,可以到祖居地实地走访。在根据祖籍族谱记载,找出是否有外迁人员,与始祖资料是否一致来进行确认。

希望对你有帮助~

薛姓氏的由来

薛的姓氏来源说文解字 薛姓始祖奚仲,因分封在薛国而得姓,以封邑名为氏,得姓始祖为黄帝之子禺阳第十二世孙奚仲,后人有以国名为氏。部...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