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大禹的后代是姓甚么或是甚么人?15点
更新1:
我最主要的问题是 为什么我的家谱(我姓欧阳)为什么最上面会有大禹?接着就是他儿子启然后到桀然后一直下去,这是为什么?
我的印象中 舜帝对治水工作小组 给予封赏 其中大禹被赐姓"姒" 后来创立大夏 距今约4000多年 中国仍对上古时代进行考证 至于有没有大夏 目前也说不上 但我的看法 偏向有 且我认为 当时仍是部落社会 而大夏是当然的最大部落 从古到今 我们的存在 确实是因为祖先们的存在 先圣先贤所留下宝贵的经验 是我们必须继续传承的文化 这上下混5千年 可不是白混的 至于曹操的DNA说 听听就算了 不必太认真 我连我高祖父叫什么名 也记不得 虽然我曾看过族谱 另外 张姓与廖姓 是我记错了吗 他们不是兄弟吗 当然 张姓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姓氏 已经很久了 想 当时元朝不是广杀张姓吗 所以 离乡背井 改名换姓 很正常 也就是说 很多张姓同胞 改了很多姓氏 就我所知 台湾廖姓同胞 有一所谓"双廖" 他们生是廖姓人 死后都会改姓张 就是墓碑都会刻姓为张 提供给你参考 2010-08-23 19:00:39 补充: 是了 关于你家族谱 你知道吗 后来大禹葬在会稽山 我先说说我们大多的台湾人吧 我们是属 但是 是百越一支 你说桀之后有句(音为勾) 从前有一个人叫句践 就是越王啦 越人都称自己是禹王的后代 你们家(大家都是)经过千百年的中国社会 有战争 有迁徙 在那些年代里 改名换姓 大有人在 很多也已不可考 只能说 有一个寻根的你 想要了解自己从哪来 这是好事 表示你是不忘本的人 补充这段给你参考 谢谢 2010-08-25 00:17:19 补充: 天啊 我昨天打了一堆 那么辛苦 居然没有了 你看 连我昨天打的资料都会流失 更何况两三千年前 我凭记忆 为你再做解答 是了 你问到 你们家怎么和大禹有关系 后来又有一些奇怪的姓氏 包括句 这个句 音要念做勾 也就是卧薪尝胆的那个句践的句 你知道吗 据说大禹后来是葬在会稽山的 而我们江南 包括台湾 是属百越一族 当然 后来也是汉族 不过 话说回来 以现在的角度 亚洲 都属蒙古亚种 可能世界 有很多老外 还是铁木真的子孙呢 越国自称是大禹的后代 应该是有道理的 2010-08-25 00:18:51 补充: 至于 你家族谱写的我认为 你这么关心你的由来 这是好事 表示你不忘本 族谱也是要告诉后人 祖先是怎样奋斗 怎样生存下来的 你要知道 这千百年来 多少天灾人祸 战争 斗争 我们存在着 那是因为这一支直系的祖先曾经存在着 他们 是多么不易啊 我们也要将这份传统 再传承下去(我昨天好像没打那么多 哈哈) 好让后人也能有最初的那份赤子之心 给你参考 谢谢
哈。其实大禹后代有好多的姓呢。 我也是大禹的后代。我姓娄。也是绍兴人啊。 姒姓是中国古老的姓氏。姒姓的祖先是大禹。 历史上姒姓人物有:大禹、夫谭、允常和句践等。 明清时期,姒氏后裔从浙江陆续迁到台湾定居。 在浙江绍兴有个大禹林,因为大禹是绍兴人,如今,在绍兴市,姒姓后裔大约有150户人家,400多人。他们当中的大部分姒姓后裔,主要聚居在大禹陵附近禹陵乡的禹陵村。 2010-08-28 09:11:03 补充: 大禹宗族的八十九姓氏。据文献记载,我国的一些古老姓氏 ,世代相传,绵延至今。明代陈士元撰《姓希》和凌迪知撰《万姓统谱》刊印于嘉靖年间(1522—1566),被称为“历代姓书之集大成者”。其中《姓希》收录姓氏3635个,而涉及大禹宗族的姓氏共84个。根据《史记》增加夏后氏,《越绝书》补入梅氏,《新唐书》补入娄氏,侯氏,《辞源》补区氏,共5个姓。在大禹宗族89个姓氏中,一是最早的姓氏4个,崇(父鲧封于崇)、苡(母女嬉食薏苡生禹)、姒(大禹本姓)、虹(尧初禹封于虹)。二是夏朝用国为姓13个,有夏后、有扈、有男、斟寻、彤城、褒、费、杞、曾、辛、冥、斟、戈等姓氏。 2010-08-28 09:11:08 补充: 三是夏后氏衍生的姓氏13个,有观、窦、毒、纶、东楼、楼、偻、杞、夏、把、夏侯、娄、侯等姓氏。四是由大禹葬地会稽衍生的姓氏30个,有会稽、稽、嵇、越、植、坦、戒州、诸、诸稽、余、乌、余不、乌余、欧阳、欧、区、欧羊、欧候、闽、沤、瓯、摇、讴、驺、多、杭、疆、灵姑、梅、畴等姓氏。五是其他衍生的姓氏29个。有扈、户、男、斟戈、灌、彤城、彤、币、弗、莘、弋、成功、功、弓、雍丘、司空、题、禹、雨、鲍、寝、计、沛、郁厘、泊、阳、庐、寻、似等姓氏
夏朝是否存在都还有争议,夏朝末代的桀也不知道尸骨在哪里?更何况禹?一些学者认为禹是上古传说的人物(还有人说他是一条虫),哪里会有什么DNA可以验?
我在网路上有看到说曹操的DNA跟大禹的吻合 这百分之百是虎烂的 第一个 那个曹操墓是否为真 还有争议 第二 没有大禹墓 何来DNA 第三 网路上的消息 当笑话看就好 不要太认真
虞舜出自东夷族,大约生活在公元前23世纪到前22世纪年之间,他继承帝尧的天子位,被称为舜帝。在以舜帝为核心的领导班子里,有大禹、子契、后稷等重要成员。大禹、子契、后稷三个人是黄帝的后裔,按辈分推算,他们是同辈兄弟,其中,子契、后稷还是同父异母兄弟。在大禹的率领下,他们共同完成了治水的壮举,并被舜帝分别加封。当然,那时候,这三个人无法知道,他们的后代会相继建立夏、商、周三个王朝;而包括虞舜在内的君臣四人也不会知道,他们会共同组成后世王姓人的血缘始祖群。
据《史记》记载,黄帝本姓公孙,是有熊国国君。他的母亲叫附宝,见大电光绕北斗枢星,感而怀孕,二十四个月后在有熊(今河南新郑)生下他。由于他一直在姬水(今陕西北部)长大,以水得姓,改为姬姓。后来又居住到轩辕之丘(今河南新郑),因此而得名轩辕。姬轩辕属土德,以此君临天下,土是**的,所以后世人尊称他为黄帝。
黄帝一生四处征讨,迁徙无常。他曾擒蚩尤于涿鹿之野,统一了北方;又与炎帝战于阪泉,并与炎帝部落联合,使华夏归于一统。黄帝与炎帝一起,被后世子孙尊奉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从《史记-五帝本纪》中可以知道,黄帝共有25个儿子,其中得姓的有14个,因为有重复得姓的,所以总共有12姓。这12姓分别是姬、酉、祁、巳、滕、箴、任、荀、僖、姞、儇、依,其中姬姓是黄帝的嫡系,后来发展成为最大的一支。
黄帝娶西陵氏的女儿螺祖为正妃,螺祖生下玄嚣和昌意两个儿子。在黄帝的25个儿子中,这是两个最有影响的人,因为他们的后代都曾掌有天下,并由此分出两个大系。我们要讲的大禹和子契、后稷,就分别在这两个大系里面。
先来说玄嚣这一支。玄嚣生蟜极,蟜极生帝喾,帝喾与他的妃子们生了四个儿子,其中就有帝尧、子契和后稷。由此可知,不仅子契和后稷是同父异母兄弟,他们俩还跟帝尧是同父异母兄弟,他们三人都是黄帝的第五世孙。
再来说昌意这一支。昌意生颛顼,颛顼生鲧,鲧生大禹。由此可见,大禹也是黄帝的第五世孙,他与子契、后稷属于同辈兄弟。当然,这里面含有太多的传说成份,因为据考证,从黄帝时代到大禹等人生活的时代,相差有一千多年,一千多年不可能只传承四代。但在他们之间,究竟传承了多少代,至今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
关于大禹是哪里人以及大禹的族群一直都是学术研究所争议的问题。其说法不一。有传在今四川省西北部的禹里羌族乡,有说在今郑州登封嵩山一带。禹是黄帝的玄孙,其父鲧(gun滚)是上古时期居住在崇山(即今嵩山)下夏部族的首领,故又称崇伯鲧。在古代崇和嵩是相通的,崇山即嵩山,“崇伯”即嵩山一带的首领,因此,大禹籍贯是在郑州登封嵩山附近的说法应较可信。
资料拓展:
大禹治水(鲧禹治水)是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故事,著名的上古大洪水传说。他是黄帝的后代,三皇五帝时期,黄河泛滥,鲧、禹父子二人受命于尧、舜二帝,任崇伯和夏伯,负责治水。
大禹率领民众,与自然灾害中的洪水斗争,最终获得了胜利。面对滔滔洪水,大禹从鲧治水的失败中汲取教训,改变了"堵"的办法,对洪水进行疏导,体现出他具有带领人民战胜困难的聪明才智;大禹为了治理洪水,长年在外与民众一起奋战,置个人利益于不顾,"三过家门而不入"。
大禹治水13年,耗尽心血与体力,终于完成了治水的大业。
禹姓源于姒姓,出自夏朝开国君主大禹,《元和姓攥》称:禹氏,夏禹之后,支庶以先祖谥号为姓。传说禹为中国古代部落联盟领袖,亦称大禹、夏禹、戎禹。
大禹的父亲叫鲧,是黄帝的孙子之一,因治水不利被责。大禹继承父亲的遗志,改变治水方法,终于将洪水制服。大禹因治水有功,被舜帝选为继承人。舜帝死后,禹继位夏部落联盟首领。
在大禹后裔中,禹氏一支以祖上的谥号为姓氏,称禹氏,世代相传。禹氏族人尊奉夏禹为得姓始祖。
扩展资料
禹氏人口总数在中国的大陆与台湾省均未进入前三百大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为第一百零七位。在2013年人口统计中排305位。禹氏族人早先在陇西郡发展成望族,世称陇西望。
据湖南邵东《团山禹氏族谱》记载,该支禹氏始迁祖太白公自西晋咸宁年间(公元275年)由江西泰和肇基湘中邵邑。经过一千多年的繁衍发展,子孙遍布湖湘川黔等地。辛亥革命先驱禹志谟是团山禹氏56代孙。
据韩国《丹阳禹氏族谱》记载,始迁祖禹玄在高丽初年从中国东渡到丹阳定居,高丽(고려)是中国元朝时期的行政省之一,全称为“征东行中书省”。禹玄在1014年(高丽玄宗5年)中了进士,任正朝户长,追增为门下侍中平章事。
据《河南荥阳禹氏族谱》记载,该支禹氏始迁祖闻政公于明宣德年间(1429年),由浙江余姚江桥村迁徙到河南汜水虎牢关,已传至22世。
中国山西的寿阳县,江苏的阜宁县,甘肃省的古浪县,湖南省的双峰县、邵东县崇山铺、团山镇,河南省的泌阳县、滑县、柘城市、荥阳市汜水县,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崇左县,辽宁省的新民市,河北省阳原县,韩国的丹阳郡等地,均有禹氏族人分布。
-禹姓
问大禹的后代是姓甚么或是甚么人?15点
本文2023-11-07 07:20:13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4275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