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泽湖大堤洪泽湖大堤梅花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2浏览:4收藏

洪泽湖大堤洪泽湖大堤梅花,第1张

1、世界文化遗产淮北大堤还是洪泽湖大堤2、世界文化遗产洪泽湖大堤,至今1800多年历史,被誉为“水上长城”3、江苏淮安市世界文化遗产大堤是什么4、世界文化遗产什么位于江苏省淮安市全长71公里?世界文化遗产淮北大堤还是洪泽湖大堤

世界文化遗产是洪泽湖大堤。

洪泽湖,地处江苏与安徽的边界、淮安与宿迁境内,目前为淮安与宿迁共同管辖,其中洪泽湖南边为淮安、北边为宿迁。洪泽湖大堤位于江苏省淮安市境内,始建于东汉时期,距今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

之后经历多个朝代的不断修建,尤其是明清时期,将最初的土堤逐渐建成石堤,期间历时200多年历史,目前洪泽湖大堤已被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在那个时期建成如此规模的防水工程,堪称奇迹。

历史文化

洪泽湖大堤历史文化底蕴丰厚。清朝康熙、乾隆两代皇帝都非常重视对大堤的治理和保护,曾6次南巡,12次到清口(洪泽湖的出水口)登临天妃闸,巡视河务,指授河臣,在洪泽湖大堤上,留下40通御笔碑刻。两代皇帝重视治水,亲临现场,留下许多治河业绩和碑刻。

世界文化遗产洪泽湖大堤,至今1800多年历史,被誉为“水上长城”

淡水湖,顾名思义是指以淡水为主洪泽湖大堤的湖泊,洪泽湖大堤我国拥有许多的淡水湖,大多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及淮河下游地区,其中以鄱阳湖、洞庭湖、太湖、洪泽湖最为知名,被称之为“中国四大淡水湖”,不过这其中之一的洪泽湖相对要低调很多,甚至很多人不知道洪泽湖在哪里。

洪泽湖,地处江苏与安徽的边界、淮安与宿迁境内,目前为淮安与宿迁共同管辖,其中洪泽湖南边为淮安、北边为宿迁。唐宋之前的的洪泽湖原本是一片小湖群,公元1194年黄河改道,公元1855年,黄河在淮阴以下夺淮河河道入海,长达700多年的 历史 ,加之黄河河道较高,河水倒灌至淮河,淮河水位不断抬高,原本并不相连的小湖泊因水流的增加而连成一片,形成了洪泽湖,当然后来建造的洪泽湖大堤阻拦淮河水,才是洪泽湖形成的决定性因素。

洪泽湖还是淮河流域的大型航运枢纽,渔业、水产品等非常发达,有“日出斗金”的美誉。而且洪泽湖 历史 悠久,湖面辽阔,自然景观、水产资源非常丰富,吸引了许多游客前来 旅游 观光,我这次前去的是位于淮安一侧的洪泽湖。

这次淮安洪泽湖主要游览古堰景区,洪泽湖古堰景区为国家4A级 旅游 景区、世界文化遗产地,景区内拥有洪泽湖大堤、水釜城、勤廉教育馆、渔人湾及欢乐园等景点,是一个集休闲、生态、观光、游乐为一体的综合性 旅游 景区,由于来这里的游客相对较少,多了一份宁静与悠闲。

洪泽湖大闸蟹,相信大家都很熟悉,是苏北地区“淮蟹”的代表,并于阳澄湖大闸蟹并称“南北双雄”。在勤廉教育馆我们看到了洪泽湖大闸蟹的卡通形象“朋朋”和“谢谢”,取自“螃蟹”二字的谐音,其中红色的“朋朋”寓意未来的洪泽湖大闸蟹产业红红火火,绿色的“谢谢”则代表着洪泽的绿色生态无污染。

在卡通形象一侧为淮安洪泽“金堤永固”勤廉教育基地,位于渔人湾景区内,金堤永固值得是洪泽湖大堤,是洪泽湖重要的防洪屏障,有“水上长城”的美誉。

教育观内一共分为五部分洪泽湖大堤:水乡春秋、治淮润泽、蚁穴溃堤、正风肃纪和警钟长鸣,主要介绍了 历史 上重要的治理淮河的勤廉事迹,同时也警醒现在的管理部门对于未来要树立正确的权力观、事业观和价值观,让“金堤永固”一直持续下去。虽然是一处教育观,我认为这里还是比较值得一去的,对于了解淮河、了解洪泽湖有很大的帮助。

来到洪泽湖古堰景区,重点是游览洪泽湖大堤这项重要的防洪工程,大堤位于洪泽湖东岸,北起码头镇南至蒋坝镇,全长70多公里,沿途自然与人文景观丰富,风景优美空气清新,有乾隆御碑、信坝遗址等景观。

洪泽湖大堤始建于东汉时期,距今已有1800多年的 历史 ,之后经历多个朝代的不断修建,尤其是明清时期,将最初的土堤逐渐建成石堤,期间历时200多年 历史 ,目前洪泽湖大堤已被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在那个时期建成如此的防水工程,堪称奇迹。

特别是洪泽湖大堤的直立式石工墙,据介绍是用多达6万多块千斤重的石块以及糯米石灰浆浇筑而成,整体规模统且做工精细,其工艺已达到了世界领先的水平,使得淮河下游免于水患,有“水上长城”的美誉。

站立堤头极目望去,岸边树木葱郁的绿植,构成了防御水患的重要天然屏障,更远处则是一眼望不到边际的洪泽湖,风从湖里拂面而来,秋天的凉意让人顿觉舒爽。

在洪泽湖畔还建有许多座休闲打卡的地方,满足了不同游客群体的需求,不再是单一的观湖,增加了趣味性。如果来到江苏或者淮安 旅游 ,洪泽湖记得一定要去走一走看一看,感受下如今洪泽湖的魅力。

江苏淮安市世界文化遗产大堤是什么

江苏淮安市世界文化遗产大堤是洪泽湖大堤。

洪泽湖大堤,亦称“高家堰”、“高家长堤”、“高加堰”,始建于东汉时期,位于江苏省淮安市境内,是阻拦淮河形成洪泽湖的大型堤堰工程。

洪泽湖大堤北起淮阴区码头镇,南迄洪泽区蒋坝镇。洪泽湖大堤结构规格统一,筑工精细,展示了中国古代水利建设的高超技艺。洪泽湖大堤既是先民综合治理黄河、淮河、运河水系的工程。又是一处可作为文化研究、旅游发展的历史文物、治水丰碑。

洪泽湖大堤的特点:

洪泽湖大堤结构规格统一,筑工精细,展示了中国古代水利建设的高超技艺。洪泽湖大堤的筑堤成库规划和直立条式防浪墙坝工程技术,大堤作为明清两代“蓄清刷黄——治河保运”的治水产物,与古代防洪、供水、航运及军事、经济、社会的发展都有密切的联系。

世界文化遗产什么位于江苏省淮安市全长71公里?

世界文化遗产洪泽湖大堤位于江苏省淮安市,全长71公里。

洪泽湖大堤,亦称“高家堰”、“高家长堤”、“高加堰”,始建于东汉时期,位于江苏省淮安市境内,是阻拦淮河形成洪泽湖的大型堤堰工程。

洪泽湖大堤北起淮阴区码头镇,南迄洪泽区蒋坝镇。洪泽湖大堤结构规格统一,筑工精细,展示了中国古代水利建设的高超技艺。洪泽湖大堤既是先民综合治理黄河、淮河、运河水系的工程。又是一处可作为文化研究、旅游发展的历史文物、治水丰碑。

研究价值

洪泽湖大堤的兴建,最初是为下游防洪,其发展和扩建,是明清两朝为维系朝廷财政正常运转,保证运河漕运畅通的结果。洪泽湖的开发利用,反映了中国古今治水思想和经久不衰的效益。

洪泽湖大堤既是先民综合治理黄河、淮河、运河水系的工程。又是一处可作为文化研究、旅游发展的历史文物、治水丰碑。洪泽湖大堤经过维护后,仍起着重大作用,保护着淮河下游20多万平方公里耕地、2000多万人民生命财产和10多座中小城市的防洪安全。

目前,江苏省淮安市洪泽区康氏一族已绵延八代,现有直系康姓子嗣500多人,已知辈分字谱依次为:世—庭(廷)—永—同—寿—井—正—大—光……明,其中“明"字尚无传人。

据此,按汉人传统辈分字谱排列,反映以下几点信息:

一是此辈分字谱,按人伦五服辈分排列有三种可能:一为“世庭永同寿——井正大光明”,二为“XX世庭——永同寿井——正大光明",三为“XXX世庭——永同寿井正",“大光明(继承)"为后续”

二是此辈分字谱五字一轮可能性较大。因为“世庭永同寿"五字均含希望宗族延续和昌盛之意,"井"为承上,“正大光明"为一成语。依此,我们后辈续字谱亦应按此意图延续。

三是向上寻根,可按这类字谱,在相同或相近年代同类康氏辈分字谱向上追寻。这有两种可能:一是查找四字一轮尾字为"庭(廷)”字的,庭(廷)字后一轮首字如是"永","永“字后又为“同寿井正"则应该是血脉直系同宗,“永”字后面字可以不同,表示后面是分支;庭(廷)字后一轮首字如不是"永",则表明从"庭(廷)"这一支开始分支,可能“庭(廷)”字辈下面是旁支血亲 。

据此方法,作如下探考:

一、外迁始祖直系近支

查寻江苏省,在苏州市和苏北现在有不少与我族“同寿井正"四个字辈相同的康姓后人。如淮安市淮阴区有康庄,他们康姓现用辈分字谱与我们一致;宝应段大运河西岸向北5里地黄埔(堡,铺)有个康庄,那里康氏现用辈分也与我族一致。这些应为我族自“永"字起的直系宗亲。

那么这些直系宗亲为何散落在这些地区呢?为何称苏州是我们的老家呢?

这有三个方面原因:

第一,与史上北方汉民两次向南大迁徒有关

由于躲避自五代十国以来的北方战乱,我们远祖可能从陕西、山西携族南下,经河南、安徽到达江苏的南京、苏州安家。

第二,与元末明初的“洪武赶散"有关

洪武赶散时,我苏州远祖一部分族人被强迫迁徙到了苏北,但始迁苏北之地不在现在洪泽区地域。这是因为我们洪泽一族距今传八代,每代间隔按20—25年计,在洪泽区地域居住不足200年,迁到洪泽地域应是清朝年代的事。

因此洪武赶散时,我们从苏州始迁苏北之地可能是已沉入洪泽湖底原属凤阳府的泗州或富陵县、睢陵县、洪泽镇等旧县镇区域。

第三,与黄河夺淮入海形成洪泽湖有关

在洪武赶散的明朝,被强迫迁移到苏北的居民官府是不允许回原地的,就连省亲都是偷偷摸摸的,因此在洪泽湖逐渐成湖期间,这些移民需向湖四周边迁移。

到了清朝,由于黄河夺淮泥沙不断淤积,淮河水加黄河水逐渐淹没了淮河东岸的富陵县、睢陵县、洪泽镇以及淮河西岸的泗州、徐县等,在这些始迁地沉入洪泽湖底后,这些族人经清府安置和允许,分流向三个方向:

一部分回到了苏州原族人处安居,这有在苏州的部分族亲为证。

一部分回到了远祖南下前居住地陕西西安安居,这亦有我永字辈祖父兄弟俩在西安城经商和留有部分子嗣为证,"西安——山西——河南——安徽(蚌埠)——南京——苏州"以前一直是我永字辈祖上的商路,我世祖康永庆在从西安回来途中在蚌埠去世,他去世前在西安还留有当铺三十多个门点。

一部分在洪泽湖四周淮阴、盱眙、金湖以及洪泽湖西的安徽、河南之地择地而居。

因以上三个方面原因,造成目前我近支宗族分散苏州和淮安其他县区,并还有部分宗人一直在西安定居,而苏州是我们这一宗系从苏州经“洪武赶散”到苏北的始发地,故一直称苏州是我们的老家。·

二、相邻宗系

在相同或相近年代康氏辈分字谱中网搜数十家,以下几支可能为相近同宗:

1、河南省周口康氏家谱(一卷)

始迁祖至五世祖姓名失考,谱失序。六世贺、七世瑊、琪,八世守田、守身,九世国贤、国侦、国瑞(文耀、文餐、文星、文壮外迁无音)字辈从十三世开始。

已知辈分字谱顺序是:XX守国( 文)天,永佰如振鸿,好志培光X

2、安徽阜阳一支字辈:"世府庭天纪,金怀(玉)启同德(方言发音为dai),永庆历春景,文明震万国(方言发音为guai)"

3、河南鲁山县邓家寨康氏家谱(一卷)

字派是:有(振) 文 荣 守 光 ,永世庆光华,天泰敬贤士 ,长延贵宝嘉

4、陕西商南康氏族谱(一卷)

始祖康顺祥带领康甲仕、康万有一行三人从乾隆二年由老家江南省太湖县女儿街迁至陕西省商南县八龙庙黄泥沟,后又迁失马寨小寨沟,由小寨沟又迁到王家庄,永远安居乐业。

老宗派:顺甲万文正, 建明德华兴,盛世祯祥瑞 ,广招福禄春,光宗益耀祖 ,忠义显良臣,国清安邦定, 永远振家声

新派:继承先业起, 敦厚善来才,恩泽吉如庆, 北庭自发开

5、河南省汝州市康氏家谱(一卷)

一代先祖康广德,于1557年由山西迁至河南,安置在今伊川县城西十余里的康沟村(原犁树沟)。

已知辈分字谱顺序是: 永悌文尽忠,贤才德建庭,荣华富贵长,仁 义礼智信

6、山东省莘县康氏家谱(一卷)

始祖成,祖籍山西平阳府洪洞县,洪武年间(1386年—1392年)迁于斯邑。生二子,长立,次整,整生子升。

已知辈分字谱顺序是:新 庭彦 士 鸿,朝 品升 春 秋

从这六支辈分字谱考证如下:

1、在时代相近情况下,前四支“永”字与我一族字谱相合,后两支“庭”字与我一族字谱相合。尤其第一支可能直系更近,因为时代相近,代系传承相似,字谱字“xxx守国天——永"与“守文庭——永"相连都说得通。

2、这六支均有迁移史,并在我周边省份,地域文化相近,我族还保留北方方言和习俗。如父亲叫大、牛叫欧等,平时扎头巾以及红白事礼仪与陕西、山西相似等。

3、由于这些支脉辈分字谱无两字相连,故为相邻旁系分支宗亲。

4、我族清朝时有一支从北边寻找到我们的永字辈祖上,在我们现住地落户,与这几支相近。

5、这六支均为陕西、山西汉民正宗康姓后裔。

综合这五点考量,以上网搜六支可能为我族较远相邻宗系。

洪泽历史名人

洪泽县地处淮河中下游结合部,位于洪泽湖之滨,历史上的洪泽湖时盛时衰。盛时物产丰富,漕运畅通,经济繁荣,商贾云集,文人荟萃。衰时鱼游城关,舟行树梢,哀鸿遍野,饿殍载道。洪泽人民得过其利,受过其害。古今参与治理洪泽湖的名人甚多,遗留下来的名胜古迹不少,歌颂赞美洪泽湖的诗词历代有之。当代治水英模倍出,记实文章如实地描绘出生动、壮观景象。如今,洪泽湖已脱胎换骨,旧貌变新颜,愈加美丽富饶,且有十大景观供旅游者观光欣赏。洪泽县也彻底变了样,成为名副其实的鱼米之乡。

陈登(约164~201),字元龙,东汉下邳淮浦(今涟水县)人。汉灵帝名臣陈球侄孙,沛相陈珪子。陈登受祖、父辈熏陶,“少有扶世济民之志。博览载籍,雅有文艺,旧典文章,莫不贯通。年二十五,举孝廉,除东阳(今盱眙县东境)长,养耆育孤,视民如伤。是时世荒民饥,州牧陶谦表登为典农校尉,乃巡土田之宜,尽凿灌之利,稻丰积”。兴平元年(194年)陶谦死,陈登力劝刘备代徐州牧。建安二年(197年),曹操以陈登为广陵郡(郡治射阳,今淮安境)太守。登助曹击杀反复无常的吕布,加封伏波将军。在广陵太守任上,“明审赏罚,威信宣布”。广陵郡“海贼薛州之群万有余户”,经陈登招抚,“束手归命,未及期年,功化以就农田,百姓畏而爱之。”其间,开邗沟西道(今苏北里运河前身),缩短江淮之间水路,筑破釜塘、捍淮堰等好多水利设施,灌溉邗沟两岸数百里;两次打败孙策北上的军队。建安五年迁东城太守,“广陵吏民,佩其恩德,共拔郡随登,老弱襁褓负而追之”。不久卒,年三十八。陈登调离广陵后,广陵郡很快为孙权所有。后来曹操征吴,“每临大江而叹,恨不早用陈元龙计,而令封其爪牙”!

陈登死后,许汜、刘备等共论天下士,许 说:“陈元龙湖海之士,豪气不除”。刘备说:象陈元龙这样,“文武胆志,当求之于古耳,造次难得比也。”

僧加,葱岭西北西域人,唐代高僧。高宗龙朔二年(662),东游长安、洛阳行化。手执锡仗,历游吴楚间,与上层人士有交往,尝与李白“以诗与师论三车(佛教以牛车、羊车、鹿车为三车,比喻三乘)”。后游泗州,居龙兴寺。《盱眙县志稿》载:巫支祁屡为水患,僧伽大师驻锡泗州说法禁制。”景龙二年(708年),中宗诏见,赐号“国师”,亲为书额“普光王寺”。太极元年(712年)坐化于京师荐福寺,归葬于泗州。为之在泗州城外建灵瑞塔。乾符中谥“证圣大师”。宋中祥符加号“普照明觉大师”。后人著有《僧伽传》。

龚开(1222-约1304),字圣予,号翠岩,晚号龟城叟、岩叟,人称龚高士。淮阴龟山(今洪泽县老子山镇)人。青年时与陆秀夫同居广陵幕府,南宋景定中期任两淮制置司监官。南宋灭亡后,弃官隐居苏州。龚开是负有成盛名的画家。在世时就享有“得片纸如得连城壁”之美誉。南宋亡后,他生活穷困,住房简陋,连桌子也没有,作画时,叫其子龚浚伏在榻,以替画桌。龚开作画题材广泛,技法全面,善画人物山水。用笔雄健简练,尤以画钟馗著名,形态奇特,其《钟馗移居》、《钟馗嫁妹》、《中上出游图》等作品,奇奇怪怪,自出一家。龚开对诗文、古隶亦颇有研究。《宋遗民录》说:“甚邃于经术,间为诗文,皆清劲古雅。”每作一画,必题诗或赞跋。龚开是具有高尚节操的爱国主义艺术家。入元后,经常来往于苏、杭之间,与遗民文士交游,多方收集民族英雄文天祥、陆秀夫的事迹,作文、陆二丞相传,以伸张民族气节。曾为韩世忠的孙子画《韩蕲王湖上骑驴图》,为宋江等36人画像题赞,以表达抗元思想。龚开一生所作书画、诗文甚多,存世画迹有《中上出游图》、《骏骨图》等。有诗文辑本《龟城叟文集》。

潘季驯(1521~1595),字时良,号印川,浙江乌程(今湖州市)人,是明代著名的治河专家。明嘉靖二十九(1550年)进士,授九江府推官,后擢御史,巡按广东。官至工部尚书兼都察院右都御史。嘉靖四十四年到万历二十年(1592年),他四次总理河道,先后治河近10年。

潘季驯在治河期间,全面整修完善了郑州以下两岸堤防,初步形成黄河下游防洪工程体系,治绩卓著。他于万历二十年告老回乡,二十三年病故。在职时曾著有《两河经略》(原名《两河管见》)和《河防一览》(原名《宸断大工录》)等书。阐述了他的治河方略和经验,对后世治河产生深刻的影响。

常三省,字鲁轩,明泗洲华家沟(已沉洪泽湖中)人。嘉靖三十五年(1556)进士,由礼部郎中授湖广参政。三省素以孝闻于乡里,初念二老年迈,不忍远行,经父亲晓以大义,方别亲赴任,旋调任江西参政。

时泗洲连年苦于水患。三省从政在赣,仍时时关注家乡民生疾苦。曾数次上书朝廷,请开施家沟,疏浚周家桥,以救泗洲城,反对总河潘季驯“蓄清刷黄,束水攻沙”的治理河槽的方针,遂遭弹劾罢官。削职归里后,仍频频上书,为州人所称颂。《泗虹合志》载有其《上北京各衙门水患议》、《与高宝诸生辨水书》二文,系统记述了他的治水主张。三省逝世后,葬泗洲华家沟。清初,其墓随村庄一起没于洪泽湖中。

杨一魁,明万历十四年(1586年)以户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 都御史总理河漕,万历二十三年升工部尚书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总理河道。

万历二十一年以后,由于黄河河身日高,倒灌清口,使淮不敌黄,以致泗洲(今盱眙北)明祖陵被淹。为解决这一危机,当时“分黄导淮”之议遂起。

朱之锡(1622~1666),字孟九,浙江义乌人。清顺治三年(1646年)进士,历任弘文院侍读学士,吏部侍郎。顺治十四年以兵部尚书衔出任河道总督。

之锡治河近十载,驰驱大河上下,不辞劳瘁,筑堤疏渠,积劳成疾。但仍抱病不息,北往临清,南至邳、宿进行视察,以致一病不起,于康熙五年病逝。当时徐、兖、扬、淮一带群众称颂他的惠政,死后把他视为“河神”。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乾隆皇帝南巡河工时,追封他为助顺永宁侯,春秋祀祭,民间称之为“朱大王”。生前著有《河防疏略》一书,共20卷。

靳辅(1633~1692),字紫垣,汉军镶黄旗人,祖籍辽阳(今属辽宁)。清顺治时为内中书,康熙初自郎中迁内阁学士,康熙十年(1671年)授安徽巡抚,康熙十六年调任河道总督。

靳辅是个知人善任的官吏。他任总督时,陈潢是其得力的僚属,凡治河之事,无不向陈垂询和请教,靳辅治河十余年的成就,与陈潢的襄助是分不开的。

康熙十五年,黄、淮并涨,奔腾四溢,砀山以东黄河两岸决口21处,黄河倒灌洪泽湖,高家堰决口34处,淹了淮、扬七个州县。黄河河道在清口以下到河口长三百余里严重淤积,河道、运道均遭破坏。当时康熙皇帝为了治理黄、运,于十六年调靳辅为河道总督,担起治河重任。

靳辅治河继承潘季驯方法,不外“筑坝以障其狂,减水以分其势,疏浚以速其宣”。康熙二十七年御史郭璓诬告靳辅治河九年无功,被免职。康熙三十一年又复职,当年病逝。康熙三十五年江南士民为了纪念他,经皇帝允准,建祠于河畔。生前著有《治河方略》一书,为后世治河的重要参考文献。

陈潢(1637~1688),字天一,号省斋,浙江钱塘(今杭州)任,一说浙江嘉兴任。他自幼聪颖过人,博学多才,但屡试不第。他平时留心治学,精通地理方舆,是清初治河专家。

陈潢以屯田事,触犯地主豪绅,遭到江南道御史郭璓等参奏,以“攘夺民田,妄称囤垦”的罪名被削职,“解京监侯”,怀恨而死。

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靳辅为陈潢平凡昭雪,陈的同乡张霭生将其治河论述,编为《河防述要》一书,为后世治河者所借鉴。

张鹏翮(1644~1725),字运青,四川睢宁人。清康熙九年(1670年)进士,曾任江南苏州知府、浙江巡抚、江南江西总督,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擢河道总督。

齐苏勒(?~1729),字笃之,满洲正白旗。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任永定河分司。在康熙皇帝南巡查河时,他以护行人员的身份随往,到了淮安,皇帝命他到淮安以下的烟墩、九里岗、龙窝等主要险工,修建挑水埽坝,以资防御。当他完成任务后,皇帝南巡刚完毕,受到表彰。

他在治河期间,主张多用苇、柳,饬所属利用空地种柳,沮洳地种苇,凡种柳千株、苇二顷者,可记录一次,以为常例。

雍正四年(1726年)齐苏勒堵睢宁、朱家口决口有功,加兵部尚书、太子太傅。因久任河督,对黄河自砀山至海口,运河邳州至江口,纵横绵延3000余里的堤防工程,整修益为完善,治绩卓著。雍正七年病逝后,皇帝命与靳辅同入祀庙,以资纪念。

嵇曾筠(?~1738),字松友,江南长州(今江苏苏州人)。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进士,雍正年间曾任副总河、河南山东河道总督,授江南河道总督等职。

乾隆三年(1738年),嵇曾筠病逝,生前著有《河防奏议》、《师善堂集》。

嵇璜(1711~1794)为嵇曾筠之子,字尚佐。雍正七年(1729年)举人,八年成进士。曾随其父习河工,帮办河务。以后授大理寺卿,累进户部侍郎、工部尚书。

嵇璜于乾隆五十九年病逝,以后他的同族侄子嵇承志于嘉庆七年(1802年)署河南山东河道总督,可谓三代河官。

高斌(?~1755),字右文,高佳氏,满洲镶黄旗人,乾隆皇帝慧贤皇妃之父。雍正六年(1728年)授广东省布政使,九年迁副河南山东河道总督。自雍正十三年(1735年)至乾隆十八年(1753年),曾三任江南河道总督,授大学士。

高斌的侄子高晋,于乾隆二十六年任江南河道总督,为两代河官。

康基田(1728~1813),字茂园,山西省兴县人。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进士,曾任广东潮州府通判,廉州知府,后调开封府兼办河务。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擢江苏按察使,五十四年署江南河道总督。

嘉庆十八年,康基田病逝京寓。生前著有《河渠纪闻》一书,共30卷。上自大禹治水,下至乾隆五十四年,在各条资料下,均旁证博引,加以评述,深为河务工作者所取法。

郭大昌(1741~1815),江苏淮安人。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曾在江南河库道任贴书(帮写)。由于他长期钻研河务,熟习河工技术,人称之为“”老坝工,后来被淮扬道聘为幕僚。他一生“抐于言而拙于文”,秉性刚直不阿,曾遭到河官排斥打击,一直得不到重用,以后被迫辞职。

郭大昌的岳父王全一,也是一位老河工,曾将自己在河工上几十年所经历的工程作了记述,后来由江南河道总督徐端刊为《安澜纪要》、《回澜纪要》二书。

黎世序(?~1824),初名承惠,字景和,号湛溪,河南罗山人。清嘉庆元年(1796年)进士,曾授江西星子知县,后擢江苏镇江知府,嘉庆十七年任江南河道总督。他在治河期间,为解决淮安清江至云梯关河道的严重淤积,加强了高家堰和盱堰,移建仁、义、礼三坝坝址,填实旧坝,竭力收蓄洪泽湖之水,使清水畅出,以达蓄清刷黄之效。该年秋睢南薛家楼、桃北丁家庄两处漫水坏堤,在紧急时,他曾一再跃入河中抢险,后来上游河南睢州(今睢县)决口夺溜,河水陡落,睢、桃二工得以脱险,世序为此受降一级留任的处分。嘉庆十九年,由于睢州决口久未堵合,使黄河之水全入洪泽湖,威胁湖区坝堰。他提出在清口(即清江浦)挑挖三条引河,把束清坝钳口各坝一律开放,使湖水畅泄,终于取得了安澜。

时有学者包世臣,素谙河务,世序常采纳他的治河意见,但世臣不同意创建虎山腰滚坝,认为“减黄入湖”,将使“黄缓湖高”,其祸甚烈,贻患后世。世序创建虎山腰滚坝,原定异常洪水时才准启用,但以后则无岁不启。故自嘉庆二十五年开始,由于每年汛期分水过多,以致正流中泓无溜,河道淤积,使清河、安东、阜宁三县内河水常与堤平,证明了包世臣之言正确,黎知其为害严重,于道光四年(1824年)忧瘁而卒。生前主编有《续行水金鉴》一书,汇集康熙六十年至嘉庆二十五年的水利史料,全书共157卷。还著有《东南河渠提要》120卷,《河上易注》10卷及《湛溪文集》多卷。

林则徐(1785~1850),字元抚,一字少穆,福建侯官(今福州)人,清嘉庆十六年进士。道光二年(1822年)授淮海道,擢升江苏按察使、布政使,曾奉命督修过洪泽湖高家堰大工。道光十一年,擢升河南山东河道总督。

在河南境内,林则徐是提倡用石料修河工的创始人之一。

爱新觉罗·玄烨(1654~1722),满族,是清顺治皇帝福临第三子,康熙元年(1662年)即皇帝位,卒后庙号圣祖,习称康熙帝。在他执政时期,正处于社会动乱,黄河失控,淮、运俱病的严重局面,而黄河和运河“皆为漕运所关,民生所系”,故他将三藩、河务、漕运列为治国安邦的三大国事,书悬在宫廷的柱上,以示警惕。

玄烨是历史上很重视河工的一代帝王,对治理黄河、运河有一定贡献。

丁晏(1794-1875),字俭卿,号柘塘,清山阳柘塘(今洪泽县岔河镇)人。自幼聪明敏捷,嗜好典籍,早年研读儒家经典,勤学不辍,博闻强记,系清代著名的朴学大师。嘉庆中,漕督阮元以汉易十五家发策,能顺利应试者极少,唯有丁晏以洋洋万余言奉上,条分脉析,博而有要。颇受阮元与著名学者江藩的器重,丁晏由此知名。道光元年(1821),丁晏由举人大挑得教谕,没有就任,一意著书立说。著有《毛郑诗译》、《郑氏诗谱考证》、《三社释注》、《周易述故》、《讼卦浅说》、《说文举隅》等数十部著述。同治年间与诗人、方志学家何绍基总纂《重修山阳县志》。丁晏喜交际,常与许瀚、魏源、黄爵滋、鲁一同等人宴饮谈玄,吟诗赋文,相互切磋。深得诸学者推崇。丁晏卒于光绪元年。故居岔河镇建璇门四道,刻“柘塘故里”额。今圮。

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镌刻立石,高205厘米,宽110厘米,碑存江苏省淮安市。

张謇(1853~1926),字季直,号啬庵,江苏南通人,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恩科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是20世纪初期中国著名的实业家、教育家,也是一位思想家、政治活动家。

张謇毕生关注江淮水患,在探求水患治理过程中,认识到测绘工作的重要性。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在《复淮浚河标本兼治议》中,他就提出治河测量是“一切之先”的要务。在南通师范学校设置测绘科,并延请日本教习,培养测绘人才。

民国3年(1914年)在南京筹办“河海工程专门学校(今河海大学),开设测量课程,是全国第一所设有水利测绘的高等学校”。

张謇于民国2年(1913年)任农商总长,兼任全国水利局总裁。次年倡议各省设立河海工程测绘养成所,拟有《测绘养成所章程》。

民国3年(1914年),张謇兼任导淮总裁时,曾偕同荷兰工程师贝龙猛查勘洪泽湖大堤、张福河等处。民国5年(1916年)洪泽湖大水,张氏发表《江淮水利计划书》。民国8年(1919年),张氏又根据洪泽湖区地形测量资料,发表了《江淮水利施工计划书》,倡导淮水三分入海,七分入江之策。后因国内外形势干扰,张氏的“导淮计划”付之东流。

民国9年(1920年),张謇任江苏省运河工程局督办,附设淮扬徐海平测量局,历时7年,测绘四属25县1:1万比例尺平剖面图。

张謇是一位社会地位和声望很高的实业家、水利学者,著有《张季子九录》、《张謇函稿》等。

晁大来(?~?),仁和人,工艺大师。以竹篾制造铺席、炕篮、油篓、渔罩等器物,可在制品是提花编织“福、禄、寿、禧、财”等字样和人物花鸟图案。清末被选送皇宫,以竹篾编制戏棚及饰物,将篾编运用于建筑装潢,开辟了工艺新领域。

丁适存(1909~1987年),洪泽县老子山镇人,家道殷实。少年就读于淮阴一高等小学,受“五四”运动影响,热爱祖国,反对封建迷信。在淮阴成志中学就读时,即仰慕《史记》中记述的出身寒微而又对历史作出贡献的人,怀有以身救国,重振中华的志向。

1929年2月至1932年8月,丁适存就读于复旦大学土木工程系。1931年长江、黄河大水,灾民遍野,丁适存节衣缩食,赈济灾民。是时,抗战已经爆发,华北沦陷,济南大乱,为奔赴抗日战场,丁适存一行7任,会齐泰安,经徐州,于1937年底到达西安八路军办事处,随即带领青年训练班学院,步行八百里抵延安,开始新的生涯。丁适存先后担任中央组织部地方工作科科员,中共行唐、阜平县委宣传部长,冀中工务局、水利局局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丁适存历任河北省水利厅副厅长,水利部水利水电建设总局副局长兼水电部海河勘测设计院院长、党委书记,水电部天津勘测设计院党委书记等职。1987年5月在天津逝世。

布可夫(?~?)俄罗斯人,前苏联水利专家。1950年夏天,淮河流域发生大水,面对严重的灾情,中共中央在抗美援朝的同时,毅然作出治理淮河的决定。1951年1月14日,派中央人民政府水利顾问、苏联水利专家布可夫到蚌埠,协助淮委工作。为了帮助淮委编制好淮河规划中的《洪泽湖蓄洪工程》和《淮河入江水道工程》,布可夫不顾当时交通和生活条件差,深入淮河流域各地进行实地勘察。1951年4月7日,他到浮山、双沟、盱眙、古河、老子山、蒋坝等地勘察和研究淮河中游下段的治理问题。4月19日,布可夫陪同水利部长傅作义、苏北行署主任惠浴宇、淮河下游工程局局长熊梯云等查勘入江水道、三河闸及高良涧闸址、洪泽湖大堤以及里运河的险工段等工程。

布可夫以他高超的治水技术和不怕吃苦的精神,及对帮助中国人民治理好淮河的责任感,迅速编制好《关于治淮方略的初步报告》于1951年4月26日至5月2日,淮委在蚌埠召开的第二次全体委员会议上,向大会作报告,当时水利部长傅作义和副部长李葆华也听了他的精彩报告。这次会议还讨论制定了1952年度治淮工作纲要。

布可夫不但在淮河治理规划上作出重要贡献,对一些单项工程实施也积极施展他高超的治水才能。三河闸是当时治淮工程中兴建的最大水闸,为洪泽湖最大水闸,为洪泽湖最大拦蓄库容130多亿立方米的水量打下基础。三河口又是洪泽湖泄水入江的唯一口门,几百年来,洪泽湖一直听湖水自由倾泻,遇到大水年份,洪泽居高临下,奔腾东泻,给下游千百万群众和数千万亩农田造成毁灭性灾害。遇到旱年,湖水干涸,又造成水源断绝,酿成里运河断航及农田无水灌溉的干旱局面。因此,建设三河闸控制洪泽湖的蓄泄,是多少年治淮工程中人们关注的一大焦点。

民国24年(1935)8月,国民政府曾计划兴建三河活动坝,并已动工打基桩,后因抗日战争爆发,半途而废。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的工业基础薄弱,物资十分匮乏,技术力量和建设经验都很缺乏,要建设这样一个大型控制建筑物工程,其难度可想而知。按照淮委和水利部当时审定的工程设计,三河闸最大泄量不超过8000立方米/秒,全闸63孔,闸身总长700米,弧形钢闸门,电动、手摇两用启闭机。按照当时英美建闸模式,闸基是要打桩的。当时布可夫介绍了无桩基础的经验,由基础土壤承载建筑物全部重量,这样工程造价低,可节约建闸经费12%,有施工时间短、施工设备节省等优点。在三河闸设计期间,对搞无桩基础争论很大。有些老工程师对无桩基础持怀疑态度,其矛盾的焦点集中在不等沉陷问题上。后来由方福均、王厚高等年轻技术员攻关,研究计算出空厢墙的设计方案,从技术上解决了无桩基础不均衡沉陷难题,得到布可夫高度赞扬,从而使无桩基础的设计得以顺利进行,同时为后来全省搞水利工程建筑物设计推广采用无桩基础打基础。

在施工中,三河闸南翼墙下游遇深淤,处理不好对建筑物安全影响极大。在1953年4月,三河闸施工的关键时刻,布可夫第二次到三河闸工地现场查勘,对当时三河闸施工技术负责人处理闸南岸翼墙下面深淤所采用的办法持不同意见。根据他的建议,在南翼墙下做了一个半圆形块石裹头,跛脚用块石保护,并打排桩;在紧靠裹头部分的护坡,亦采用打排木桩,清淤抛块石等办法加固。三河闸经过50年运行实践证明,采用布可夫的设计方案来处理三河闸南端翼墙下深淤问题是正确的。三河闸上下游引河施工中遇到坚硬的砂礓土,并夹有砂礓板,像石头一样坚硬。下游引河中有5个砂礓墩,真高都在20米左右,要挖到真高60米,当时施工没有机械,全靠人力开挖,开10米多深砂礓墩,其难度之大可想而知。指挥部决定采取抽槽的办法,指望靠汛期利用水力,冲走砂礓土。当时布可夫陪同傅作义到三河工地视察。布可夫指出:用抽糟子的办法不妥当,由于土质太硬,难以冲刷,必须将土墩全部按设计挖走,水流才能通畅。布可夫直截了当地强调说:“纱礓土墩如果不搬掉,大水来了,你们要成为历史罪人。”傅作义部长也指出:“必须有十成十的把握,九成九都不行!”下游引河的纱礓土墩挡住了大半个三河闸,会严重影响三河闸的泄水能力,使之远远达不到设计排洪标准。1953年4月底,工程指挥部负责人陈克天到南京向省委汇报,省委十分重视。5月初省委书记柯庆施赶到三河闸工地,亲自布置拿下纱礓墩的大会战,指派淮阴、扬州地委书记亲自带队,新增民工10万多人,加上原来5万多民,计158万人的劳动大军,从而按时完成了搬掉纱礓墩的任务,为三河闸后来排洪打了基础。

位于:江苏省淮安市洪泽区

淮安市洪泽区地处江苏省中部,位于洪泽湖东畔,1956年建县,因湖设置,借湖得名。2016年10月8日,淮安市洪泽区正式挂牌成立,经国务院批准,撤销洪泽县,设立洪泽区,以原洪泽县的行政区域为洪泽区的行政区域,洪泽区人民政府驻高良涧街道东九道(现洪泽湖大道)26号。洪泽肩挑两湖(洪泽湖、白马湖),四面环水,素有“淮上明珠”、“鱼米之乡”的美称,是一座充满魅力的湖滨新兴生态旅游城市。全区总面积1394平方公里,人口388万,辖3个街道、6个镇。

资源矿藏资源。境内蕴藏着丰富的岩盐、芒硝、地热等资源,其中芒硝、岩盐矿藏在华东地区品位最高、储量最大,探明储量分别达15亿吨、23亿吨。老子山地热资源储量大、品质优,含有锶、氟、磷、钙、硒、钾、氡等20多种微量元素。生态农业资源。洪泽是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国家级有机稻米栽培示范区,江苏省首批无公害农产品、水产品产地整体认定县,28个农产品、30个水产品、7个畜产品获得有机、绿色、无公害产品认证。旅游资源。洪泽湖环湖有镇水铁牛、仙人洞等诸多历史名胜,湖区有百座湖心岛、千亩荷花塘、万亩芦苇荡等自然景观,沿堤有洪泽湖碑、乾隆御碑、周桥大塘碑等人文景点。“水上长城”洪泽湖大堤有1800多年历史,正在接受世界文化遗产验收。三河闸是千里长淮第一闸,国家级水利风景区。老子山是著名的道教文化起源地。

区位洪泽东携白马湖,西揽洪泽湖,南临淮河入江水道,北濒苏北灌溉总渠,宁连高速和宁连一级公路穿境而过,京沪、宁徐、徐淮盐高速公路环绕周边,到淮安涟水机场半小时,到南京禄口机场一个半小时,到上海城区不足5小时。洪泽湖南承淮河,北接苏北灌溉总渠和入江水道,连接长江、京杭大运河,是国家南水北调的重要水上走廊,是连接淮河、京杭大运河和长江的重要水上交通枢纽,现有水运码头多座,最大装卸能力超50万吨,距连云港港口120公里,往来便捷,物流畅通。

经济2017年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80亿元、规上固定资产投资225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2亿元,分别增长79%、11%、11%;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65亿元、税占比达76%;外贸进出口总额17亿美元、增长35%;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款余额达232亿元、170亿元,分别增长55%、76%;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2700元、17000元,分别增长81%、85%。全年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8户、总数达280户,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应税开票销售195亿元、工业入库税金62亿元,分别增长20%、23%。

社会事业2010年被省政府列入江苏省首批、淮安市唯一的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改革发展示范区创建县,2012年被省政府授予“江苏省教育现代化建设先进县”。2015年洪泽入选首批长三角自驾游热门十强城市,洪泽湖古堰创成国家4A级旅游景区、省级森林公园;老子山镇创成全国美丽宜居小镇和省级温泉旅游度假区,龟山村入选中国传统村落、省三星级乡村旅游区、荣获“中国最美养生休闲旅游名镇”称号;岔河、老子山、西顺河分别获批全国重点中心镇、全国美丽宜居小镇和中国最具特色名镇,朱坝大刘、黄集曹圩等7个村分别获评省级美丽乡村和江苏最美乡村;创成国家生态县和卫生县城,全国文明城市、省级园林城市创建分别通过省级验收和评议。创成全国文化先进县,洪泽湖大堤、洪泽湖渔鼓分别被确定为世界文化遗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全面小康取得突破,在全市率先建成2003版全面小康社会,2013版全面小康社会建设36项监测指标中,有31项指标实现度大于目标值的80%,监测综合得分913分,高于苏北和全市平均水平,获得中国全面小康成长型百佳县(市)等22项国家级荣誉称号。

投资环境对来洪投资项目,在用工服务、贷款申请等方面提供政策扶持,在手续办理、业务流程等方面实行行政审批中心“一条龙、一站式、全程制”和“101%”帮办服务,在就医、子女入学、车辆通行等方面实行“绿卡”服务,享受特殊待遇。

洪泽经济开发区 洪泽经济开发区坐落在城区北郊,属省级经济开发区,包括高新技术产业园区、镇村工业集聚园区、中小企业集聚园区。洪泽经济开发区于2001年10月起步建设,首期规划面积15平方公里,远景控制面积50平方公里,是省“两化”融合示范区、省级知识产权试点园区。已累计引进项目350多个,其中投产企业310余户,初步形成现代纺织、化学新材料、机械制造、软件等四大主导产业。

洪泽地理 淮安市洪泽区地处北纬33°02′—34°24′、东经118°28′—119°10′,横跨“两湖”,纵贯“三水”(淮河入海水道、淮河入江水道、苏北灌溉总渠),地处苏北中部,位于淮河下游,属淮河冲积平原的一部分。东依白马湖,与淮安市淮安区、金湖县及扬州市宝应县水陆相依;南至淮河入江水道(三河),与盱眙县毗邻;西偎洪泽湖,与宿迁市泗洪、泗阳两县隔湖相望;北达苏北灌溉总渠,与淮安市清江浦区以苏北灌溉总渠、淮河入海水道为界。

淮安市洪泽区呈西高东低之势。全境东西跨度63公里,南北跨度385公里;全县最高点在老子山镇的丹山顶,高程515米;最低点在白马湖区,高程仅为51米 。洪泽湖西南面的老子山镇为不连片的低丘陵地,中部为洪泽湖区,东部皆为黄淮冲积平原,地势平坦。洪泽湖大堤高程185米,与东部平原落差达10米以上;湖底浅平,高程为一般为10~11米,最低处约85米,最高处为12米,高出洪泽湖大堤以东地区3~5米。洪泽湖犹如囤在平原上的一座大鱼仓,所以又称之为“悬湖”。纵横洪泽区境内的主要河流有:淮河、苏北灌溉总渠、淮河入江水道、老三河、草泽河、张福河、洪金排涝河等过境河流,以及浔河、砚临河、贴堆河、往良河、花河等境内河流。

淮安市洪泽区位于北半球中纬度,地处中国南北气候主要分界线——“秦岭-淮河”南侧,属北亚热带和暖温带过渡性地带,具有季风性和兼受洪泽湖水体调节的气候特点。四季分明,冬季寒冷干燥,春季冷暖多变,夏季湿热多雨,秋季温和晴朗。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 149℃,1月份最冷,平均气温15℃。7月份最暖,平均气温272℃。无霜期长,年平均 242天。雨量充沛,年均降水量9133毫米。日照充足,年均日照 2300小时,日照率52%。

2021年4月,洪泽区被评为第二批全国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示范县”。

2021年1月,洪泽区上榜2020年度中国营商环境百佳示范县市榜第42名。

2020年11月,水利部公布第三批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区)名单,洪泽区上榜。

2020年6月,洪泽区列入第二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淮北片区)。

2018年8月,洪泽区获得第四批全国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先进单位殊荣。

2017年12月,农业部认定洪泽区为全国第二批率先基本实现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市、区)。

洪泽湖大堤洪泽湖大堤梅花

1、世界文化遗产淮北大堤还是洪泽湖大堤2、世界文化遗产洪泽湖大堤,至今1800多年历史,被誉为“水上长城”3、江苏淮安市世界文化遗产大堤...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