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荅案,河南省孝义镇烈姜沟村崔氏族谱字辈排行是由哪些字排列的?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07浏览:1收藏

求荅案,河南省孝义镇烈姜沟村崔氏族谱字辈排行是由哪些字排列的?,第1张

河南渑池崔氏字辈:“友应从连之学凤殿中云鸿道书月乐德”。

河南鄢陵崔氏字辈:“皇恩雨露深”。

河南孟州崔氏字辈:“绍清子(恩)广贵 恭宽信敏惠”。

河南永城崔氏字辈:“大师怀邦云 金(洪)守王廷永传家”。

河南唐河崔氏字辈:“广立万世永庆书端得明照发”。

河南濮阳崔氏字辈:“广克福三朝常秉新殿朕希旺献祥瑞光华庆永平”。

河南宁陵罗岗崔氏18~~67世字辈:会殿修本体,敬守希传方;继效振法广,毓兴树德芳;建照超耀宪,延增庆占营;宝贵义志高,永远生才金;福禄寿瑞祥,长久百万春。

河南永城崔氏字辈:思一超山自兴永城崔氏分四姓崔,夏邑崔,龙岗崔,不知道我们是谁的分支 我们和其他地方崔氏不一样的是字辈的位置,比如崔思,崔一,崔超,崔山,崔自,崔兴,听老辈说一直都是这样子排的

河南商丘崔氏字辈:亭俊元维乐、景木庆凡祥、振海玉东阳

河南商丘市夏邑县中峰乡孙各村崔氏字辈:庭俊元维乐,景目庆凡祥。光有字辈无家谱,追寻在世老人没有人记得有家谱,我就开始我们崔姓来源,先祖大约在清朝中期由商丘市于城县杜集乡崔柚方迁入,近两年去崔柚坊多次认证来源于此,他们附近四五个村的字辈与我们相同,可问到家谱无人知晓,他们什么时候从何处来到此处也没有人知道,目前寻到相同字辈有七八个村庄,都想新建家谱,可家序难写,只听老人口口相传是从山西洪同大槐树来,堂号为三戟堂,没有留下任何历史资料

1、辽宁北镇满族支刘氏家谱字派(部) ……汝、应、、养名、显、文、登清、、懋、树维、、兴、宗…… 2、福建南平支刘氏家谱字派(部) ……、泰、玉、明初、孔、白、梦、宗、德、仪永、春启、元士、英、、宁林、考、岳、恩、秉、礼、义仕、名、朝、庭克、米、尔、祖万、世、永、盛…… 3、江苏刘楼支刘氏家谱字派(部) ……敦、本、思、敬绍、廷、克、光荣、培、希、守世、泽、延、…… 4、吉安县富田支刘氏家谱字派(部) ……儒、德、君、明、世、家、道、永、昌…… 5、吉安文陂竹山支刘氏家谱字派(部) ……佑、重、叔、贤、甫、师、元、承、、嘉、迪、曰、春、龙、尧、克…… 6、吉安文陂镜湖支刘氏家谱字派(部) ……佑、重、叔、贤、甫、师、元、承、、嘉、承、志、汝、愈、光…… 7、泰高垅支刘氏家谱字派(部) ……永、宗、用、促、彦、希、宽、奇、见、先、诚、、望、积、德、、宗、贤、训、迪、惟、崇…… 8、赣州章水水西支刘氏家谱字派(部) ……武、昌、翊、朝、积、兴、应、广、、、、运、启、定、吉、祥、孚、嘉、允…… 9、江西永丰沙溪支刘氏家谱字派(部) ……厚、松、柏、樟、竹、弥、致、高、难、度、僶、巨、景、文、庭、仕、冠、圣、、、德、各、庆、、施、、受、发、添、兴…… 10、广东紫金支刘氏家谱字派(部) ……乌、郎、、琏、应、、纪、象、崇、永、朝、、纪、昌、文、字、、传、兆、志…… 11、山东滕州古滕支刘氏家谱字派(部) ……守、真、希、书近、儒、临、端崇、、显、微世、毓、庆、观…… 12、山东单县迁曹县刘寨支刘氏家谱字派(部) ……闻、汉、良、彦、静源、兆、本、玉、泥;荣、升、俊、道、崇世、传、宪、效、锡;建、守、克、永、志作、君、广、宗、起;同、贵、相、进、敏培、恭、信、俭、义…… 13、沛县朱王庄藜照堂支刘氏家谱字派(部) ……昭、鸿、运庆、履、祥遵、祖、训延、绪、建、家、政诗、书、良、忠、厚冠、汉、乡…… 14、江苏睢宁永思堂支刘氏家谱字派(部) ……良、延、荣、保益、滋、廉、笃、厚、肇、隆英、才、崇、尚礼、贤、、本泽、惠、恒、…… 15、睢宁城东汤支刘氏家谱字派(部) ……允、守、振、清恩、庆、光、荣邦、靖、德、朝、永、昌、明树、义、延、培庭、良、绍、兴志、远、宏、伟继、贤、盛、隆…… 16、睢宁凌城支刘氏家谱字派(部) ……其、业、宜、广维、士、则、良本、仁、祖、义喜、尔、寿、县…… 17、睢宁王集林庙支刘氏家谱字派(部) ……金、华、、启福、庆、勋、宣忠、桢、崇、祥百、世、其、昌贵、坤、献、锦新、建、久、远、奎、武、扬宇、元、安、…… 18、江苏徐州铜山支刘氏家谱字派(部) ……永、保、宗、祖、训勤、忍、刚、、宏传、家、维、孝、友、善、本、忠、行…… 19、江苏盐城新兴支刘氏家谱字派(部) ……世、守、其、德义、孝、承、先;、、达、立家、必、兴、贤;弘、扬、廉、洁荣、耀、超、前;书、海、恒、慧昌、盛、万、…… 20、吉安樟汲支刘氏家谱字派(部) ……廷、茂、、文、彦、永、迪、梅、理、、佐、乾、、、祥、瑞、愈、昌、德、配、孔、孟、建、贤、良、允…… 21、吉安值夏支刘氏家谱字派(部) ……、伯、汭、万、文、武、、周、绍、继、祖、谋、猷、明、理、、、泰、存、仁、福、厥…… 22、吉安新圩黄塘支刘氏家谱字派(部) ……仲、鞠、午、参、十、甲、宏、、文、孟、孔、乔、存、荣、念、齐、尧、…… 23、吉安新圩乡城山支刘氏家谱字派(部) ……仲、珪、亨、伯、春、仁、德、用、文、高、显、于、渊、邦、、逊、绍、…… 24、吉安陂支刘氏家谱字派(部) ……武、昌、翊、朝、刘、明、光、元、亨、利、贞、、昌、永、隆、吉、祥、孚、嘉、允…… 25、吉水绕源远庆堂支刘氏家谱字派(部) ……先、绍、光、璠、元、亨、廷、清、永、盛、仁、义…… 26、吉水五坊支刘氏家谱字派(部) ……彦、、浚、应、容、允、元、已、佑、臧、缉、福、扁、棒、朴、宗、、云、槐…… 27、泰江夹洲支刘氏家谱字派(部) ……曰、明、、震、、淑、济、均、友、存、永、福、叔、广、崇、京、瑞、应、祯、祥、德、愈、昌、修、齐、道、貌、岸、、、建、明、良、安、仁…… 28、泰樟塘龙陂支刘氏家谱字派(部) ……、叔、资、朴、荣、、举、、士、慰、甲、显、承、光、荣、德…… 29、泰坊支刘氏家谱字派(部) ……元、宗、德、光、明、允、、、钦、崇、昌…… 30、泰苑前东皋支刘氏家谱字派(部) ……惠、、两、鲁、宗、文、、、珍、彦、琠、孟、敏、元、春、怀、、、承…… 31、泰苑前洲刘村支刘氏家谱字派(部) ……承、、均、、克、仲、叔、广、志、卿、尧、梦、维、同、达…… 32、泰钱塘支刘氏家谱字派(部) ……存、文、礼、仲、惟、元、希、宽、奇、见、、振、光、望、积、德、、宗、贤、训、育、须、、典 33、泰文塘支刘氏家谱字派(部) ……嘉、、鸿、文、隆、宰、卿、相、廷、翰、朝、、恩、荣、钦、诏、授、爵、禄…… 34、江西白石支刘氏家谱字派(部) ……宾、贯、麾、壁、洞、甫、治、表、焕、坪、钦、源、梁、、仲、元、效、树、福、惠、瑞、菊、育、君、峰…… 35、赣州章水水西支刘氏家谱字派(部) ……武、昌、翊、朝、积、兴、应、广、、、运、启、定、吉、祥、孚、嘉、允…… 36、湖南宁乡古塘基支刘氏家谱字派(部) ……基、钜、润、兰、煐垂、铭、永、树、熏培、钟、源、本、烈增、锡、汝、模、烝均、鉴、泽、荣、耀…… 37、湖北监利古柏堂支刘氏家谱字派(部) ……、振、宏、绪、茂、义、耀、儒、传清、源、启、先、德甲、第、永、联、芳孝、友、传、家、远诗、书、启、善、良安、邦、承、、道治、、焕、文、章英、贤、定、新、体齐、、图、富、强政、宪、扬、廉、洁华、宁、乐、同、康…… 38、湖北咸丰支刘氏家谱字派(部) ……元、富、贵、崇、、思、受、永、应、仕、文先、祖、源、陶、唐汉、代、辉、宇、光宗、功、启、、继、业、期、尔、扬乐、维、真、善、美德、尚、廉、俭、让仁、义、礼、智、信忠、孝、世、泽、修、齐、治、平、本昌、明、福、寿、康…… 39、湖北利川毛坝支刘氏家谱字派(部) ……允、光、于、文、德期、尔、、世、泽良、能、、、贵用、贤、、、则先、祖、源、陶、唐汉、代、辉、宇、光宗、功、启、、继、业、期、尔、扬乐、维、真、善、美德、尚、廉、俭、让仁、义、礼、智、信忠、孝、世、泽、修、齐、治、平、本昌、明、福、寿、康…… 40、湖北利川毛坝支刘氏家谱字派(部) ……宗、志、洪、思、楚、显、文、养、承士、伯、庠、、远永、世、万、代、兴庆、衍、华、簪、遗、泽、弘、蒸、燕、翼、仰、名、扬箕、裘、丕、振、家、声、盛奕、禩、云、礽、姓、字、香…… 41、江西省全南县(虞南)牌坊(刘村)支刘氏家谱字派(部) ……均、景、叟、、尚允、绍、庭、刘、刘、、思、嘉、世永、定、期、昌、隆;盛、、、梁、栋圣、朝、泽、恩、崇诗、书、传、奕、冀恒、泰、庆、奇、逢;志、高、鸿、发、达才、洪、涵、祚、昶德、声、荣、裕、远怡、、添、、刚;君、、、守、礼儒、士、惟、文、章哲、克、群、伦、霖甘、润、万、…… 42、重庆万县董家猪羊坝支刘氏家谱字派(部) ……君、、泽、善、、祚、永观、、、光承、家、、庆…… 43、万州董家岩坪卫寨支刘氏家谱字派(部) ……贞、元、启、泰肇、衍、隆、兴绳、其、祖、武克、光、德、存、仁、履、义永、恭、康、宁敦、汝、、于世、守、、经…… 44、 ……应、俸、朝、元、仕齐、家、兴、廷、继、支、、文、启、崇、显、尚、俗;江、汉、珍、东、海民、、重、祖、宗诗、书、传、世、泽忠、孝、自、昌、隆;奋、勇、刚、强、智谦、谨、礼、道、宗族、、万、代、旺勤、政、征、荣、富…… 45、河南省濮阳华龙区南商支刘氏家谱字派(部) ……原派:树、、宗、光、显培、善、传、世、格、先、、孝、顺继、志、自、荣、昌 现派:树、、宗、世、泽格、先、、孝、顺继、志、自、荣、昌…… 46、河南信光山县十店支刘氏家谱字派(部) ……立、世、秉、直、诚懋、义、敦、仁、斯、德、本、传、家崇、诗、礼、安、守、、 、广、福…… 47、河南信阳支刘氏家谱字派(部) ……凤、文、显、树、玉…… 48、北京支刘氏家谱字派(部) ……志、、兴、、业安、邦、永、贤、明…… 49、河北支刘氏家谱字派(部) ……泰、道、沛、崇…… 50、江苏支刘氏家谱字派(部) ……堂、诗、礼、遵、亭…… 51、广西支刘氏家谱字派(部) ……京、太、文、庆、合…… 52、湖南郴州支刘氏家谱字派(部) ……朝、臣、元、尚、良尊、先、贤、肇、运继、启、发、昌、明敦、本、传、家、顺诚、…… 53、四川支刘氏家谱字派(部) ……世祖讳复初元末明初由泰安迁新泰;二世祖讳 士业、明善于明初迁往南京…… 54、湖南华容支刘氏家谱字派(部) ……、、祖、邦、钦、鸿、廷、永、文、昌、德、世、忠、贞、、显、著、云、龙、际、扶、保、王、朝、寿、宇、清…… 55、河北省故城县庙乡刘洼支刘氏家谱字派(部) ……孟、瑞、世、凤、文、华、通、顺…… 56、山东支刘氏家谱字派(部) ……佩、振、嘉、继、业、、洪士、同…… 57、山东省夏津县新圣店镇徐庄村支刘氏家谱字派(部) ……义、承、先、泽自、今、维、新书、庭、、训家、世、、春…… 58、河北威县支刘氏家谱字派(部) ……广、华、万、世、昌安、邦、庆、永、祥民、、、、道勤、、自、、章…… 59、重庆市璧山县三合镇刘家沟支刘氏家谱字派(部) ……盈、月、朝、、宏、仁、万、世、芳光、宗、荣、显、耀永、远、震、乾、坤…… 60、广传公第八巨涟公裔 ……禹、万、清、元、亨、利、贞祥、延、奕、世文、章、道、德光、耀、祖、宗…… 61、广西贺州支刘氏家谱字派(部) ……梅臣、圣澄、顺才、、耀、月、光、、佑…… 62、广西贺州支刘氏家谱字派(部) ……家、、代、昌守、道、、仙…… 63、安徽肖县支刘氏家谱字派(部) ……夕、光、世、纪…… 64、山东泰州支刘氏家谱字派(部) ……严、新、寿、百、庆…… 65、山东支刘氏家谱字派(部) ……世、宗、要、士、梁…… 66、 ……仁、士、文、明、秀、彰、祖、德、馨兴、隆、传、汉、代建、立、万、、勋…… 67、江西吉安县支刘氏家谱字派(部) ……先、德、诗、书、启、文、章…… 68、山西祁县远乡张登村支刘氏家谱字派(部) ……形、太、玉、荣世、、登、廷克、广、德、新永、照、、统…… 69、辽宁凤城支刘氏家谱字派(部) ……尚、登、文、起、应、美、、志、庆玉、凤、贵、、德永、远、聚、宝、峰…… 70、四川渠县支刘氏家谱字派(部) ……、、光、明、、庸、尚、德…… 71、 ……贵、汝、期、德、克宗、光、士、养、鸿;、应、惟、存、永、昌、思、、保;承、家、延、世、泽守、道、乐、安、康;忠、孝、辉、青、简声、名、耀、玉、堂…… 72、广东省支刘氏家谱字派(部) 记采纳

我国古代谱牒姓氏之学发达,相关书籍相当多。唐林宝撰《元和姓纂》。宋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辨证》。南宋著名史学家郑樵的《通志·氏族略》。还有《世本》、《族姓记》,《三辅决录》以及《百家谱》、《英贤传》、《姓源韵谱》、《姓苑》等等。宋末元初的硕儒王应麟 ,撰写了 《姓氏急就篇》

我国古代谱牒姓氏之学发达,("谱牒学"是一门专门研究家谱、族谱的学科。"家谱"是以表谱的形式记载家族世系繁衍和本族人员事迹的图书体裁。)相关书籍相当多。关于中国谱牒的产生过程,根据目前能见到的材料和研究状况,我们大致可以把它分成两个小的阶段,即商代(公元前1500-1000年)的萌芽阶段与西周(公元前1000-800年)的形成阶段。商代已有一些简单的世系表,是家谱的雏型。较为完备、成熟的谱牒形成于西周。司马迁说的《谱牒》、《牒记》都是周以后的东西。到春秋时,谱牒相当盛行了,不过由于这种东西并非专门著作,小能强大雅之堂,传到今天的连一种也没有。

南宋著名史学家莆田人郑樵撰,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成书。《通志》为通史性的志书,共200卷,其中第一略《氏族略》为考辨、论述姓氏的专著,共收录姓氏2255个。

此外,郑樵还著有《氏族志》、《氏族源》及《氏族韵》等相关的姓氏学专著,是我国姓氏学研究中承前启后的著名学者。

《古今姓氏书辩正》40卷,邓名世撰,其子椿裒次之。此书搜集宋及宋以前历代姓氏文献,对当时所能见到的姓氏的起源、郡望、名人、流布作了或详或略的考证,为后人研究姓氏留下了宝贵的文献资料,堪称宋代姓氏学研究集大成之作,是我国古代姓氏谱牒学方面的一部重要著作。邓名世因不满前人以及当时姓氏研究大多停留在记录姓氏的现状,而是以考证姓氏文献的真伪为己任,希望能清理以往姓氏研究的成果,在学术上有所创新。他从考辨以往姓氏书之误入手,以修撰一部古今姓氏全书为撰著宗旨,因此"长于辩论"成为此书的一大特点。《辩证》问世以后,颇为同时代学者所重,也对后世的姓氏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朱熹《朱子语类》称赞邓名世"世学甚博,姓氏一部,考证甚详,盖不虚也",王应麟《姓氏急就篇》、《困学纪闻》等多引据邓著。清乾隆年间纂修《续通志》,其《氏族略》一篇更是多据《辩证》以补充之。在现存的姓氏谱牒文献中,邓名世的《古今姓氏书辩证》与《元和姓纂》、《通志·氏族略》鼎足而立,有着重要的地位。

《元和姓纂》是中国唐代谱牒姓氏之学的专著。原本10卷,今有10卷本、18卷本两种。唐宪宗时宰相-李吉甫命林宝修撰,元和七年(812)成书。

谱牒在历史上曾经兴旺过一阵子,后来随着宗法式家族制度的瓦解而消亡了。东汉末年到魏晋之际(公元200-300年)世家大族式家族制度形成后,谱牒又再次盛行起来,不过从内容到形式都与西周春秋时的谱牒不同了。这时称之为“谱牒”的文献,主要有三种形式:

一是“家传”,这是最初级的形式。一个家族之所以在一个地方兴旺发达起来,必有几个人对家族的发展作出过杰出的贡献,或者做过朝廷要员,或者做过封疆大吏,他们的子孙就为他们立传,表彰他们的功绩,显示自己家族的身份。如:《荀氏家传》、《袁氏家传》(汝南)、《裴氏家传》(河东)、《褚氏家传》(阳翟)、《谢车骑家传》(陈郡)等。

谱牒的第二种形式是“家谱”,或叫单姓族谱,每姓每族一本。家传是传而不是谱,只能记载家族名人事迹,不能把所有族人都记上去,光有家传还是无法搞清家族所有人的血缘关系的,于是有人以家传为基础,以家族的世系为脉络,把包括名人和非名人的所有族众贯串起来,注明他们之间的血缘关系,这就是家谱了。如:裴松之《三国志》注中引到的:《崔氏谱》(博陵)、《郭氏谱》(太原)、《陈氏谱》(颁川)、《稽氏谱》(谯郡)、《阮氏谱》(陈留)、《王氏谱》(太原);《世说新语》注中引到的:《王氏世家》(琅琊)、《袁氏世纪》(汝南)、《王氏家谱》(东海)、《荀氏谱》(颍川)、《谢氏谱》(陈郡)、《羊氏谱》(泰山)、《顾氏谱》(吴郡)、《陆氏谱》(吴郡)等等,都是这样的家谱。

谱牒的第三种形式,也是最高最典型的形式是“簿状谱牒”,后来又叫作《百家谱》、《东南谱》、《十八州谱》、《天下望族谱》、某郡望族谱等等。家传、家谱都是私家撰述,不具法律效力,必须有一种得到朝廷认可的官撰的谱牒,才能据以确定谁是士族,谁是庶族.才能据以选官、论人和通婚。官修的谱牒不是某一姓的家谱,而是全国或某一郡所有士族家谱的汇编或选编,所以叫作“百家谱”(百指约数)等等。在这种官撰的谱牒中,把天下所有士族的姓氏、郡望都列进去,每姓士族又都详细列其成员的名字、官位及血缘关系,这就是簿状谱牒。所谓“考之簿世然后授任”(《太平御览》卷二一四引《晋阳秋》),“有司选举必稽谱籍”(郑樵《通志》卷二五《氏族略序》一《氏族序》),就是指这种官修的谱牒。官修谱牒不仅同士族的仕途性命攸关,而且是一项十分繁杂的工作,要对所有自认为是士族,并将其家谱上之于官的家族进行甄别、认定,还要根据情况的变化不断修订与重撰,所以朝廷设立专门的常设机构图谱局主持撰修工作,置郎和令史等官来执掌(《南史》卷五九《王僧孺传》载沈约语),并汲收对谱牒有研究的学者参与其事。

东晋南北朝时门阀士族制度充分发展,士族、非士族要根据谱牒来确认,人们入仕做官要根据谱牒来认定门阀的高卑,所以谱牒之学就成了一种专门学问,有专门的人从事研究。天下那么大,士族那么多,它们之间的关系又那么复杂,每个家族的历史,近的兴起于魏晋之际,远的则要追溯到东汉中叶,少说也有几百年,要搞清楚他们内部和他们之间的各种关系(如:血缘关系、名讳、官位、姻亲等等),确非易事。再加上许多新起的士族要求列名谱牒,而许多庶姓大族还采取冒名顶替、伪造家世等手段企图挤进谱牒,这就进一步增加了谱牒修撰的艰巨性。东晋初年苏峻之乱,把原来的谱牒焚毁了,后来重修,称为“晋籍”,其分量之大竞有东西两库(《南史》卷五九《王僧孺传》)。这样繁杂的工作,没有专门学问,不作专门研究,的确是不行的。所以从西晋以后,到南北朝时,毕生研究谱牒的不乏其人,有的祖孙几代从事谱牒研究,从而出现许多著名的谱学家。

西晋(公元250-300年)的著名谱学家是挚虞。挚氏为京兆大族,虞父模曾任曹魏太仆卿。挚虞才学通博,著述不倦,认为汉末以来天下丧乱,许多世家大族,虽子孙已不能明其祖先的事迹,辨其家族的由来,于是撰《族姓昭穆》十卷,进于朝廷(《晋书》卷五一挚虞传)。此书早巳遗佚,我们不能确知其内容了。所谓“族姓”即指世家大族式家族,所谓“昭穆”即父子祖孙的血缘关系,这是现在所知道的当时第一部记载天下士族血缘关系的正式谱牒。因为它“定品违法”,大概是触动了一些显赫的大族,为人们弹劾。它有没有成为官书,我们也不得而知,从晋武奇特诏原谅其“违法”的过失来看,大约是被钦定为官修谱牒了。

东晋南朝(公元400-500年)的著名谱学家有贾弼之、贾匪之、贾渊祖孙三人和王僧孺。贾氏为南渡的平阳大族。贾弼之在东晋太元年间由朝廷委任撰修谱牒,于是“广集众家,大搜群族”(《南齐书》卷五二贾渊传),撰成《十八州士族谱》百帙,共七百余卷,缮写抄定,藏在秘阁,另抄别本藏于左户。其子匪之,匪之子渊,世传其业。齐永明中,贾渊与王俭共同参撰《百家谱》,又撰《氏族要状》、《人名书》等谱牒,并行于世。谱牒研究成了贾氏世传的家学。王僧孺出身于东海王氏。他在梁代继续贾氏的研究,接成《十八州谱》七百一十卷(当是修订贾弼之之书)、《百家谱集抄》十五卷、《东南谱集抄》十卷(《南史》卷五九《王僧孺传》)。此时的谱牒之学,到了王僧孺手中,算是集大成了。

北朝(公元350-550年)官修谱牒,大抵均属集体撰述,故不见研究谱牒之名家,如魏太和中,诏各郡中正,“各列本土姓族”作为选士的依据,似乎还没有把全国士族的谱牒统到一起来。北齐的《类例》以甲门为士族,北周的《建德氏族》以四海通望为士族,似乎是他们那个小国的统一的谱牒,除《类例》知道是浮屠昙刚所撰外,《建德氏族》也是集体撰修的,故未留下撰人姓氏。

唐代在太宗、高宗两次修谱。高士廉等修<氏族志>。高宗时修《姓氏录》。

唐初的著名谱学家中首先要介绍的是路敬淳。他是高宗、武后时人,勤学不倦,对于历代谱学素有研究,对于各个士族的门第姓望,能究其根源枝派,曾撰《著姓略记》十卷行于世。史称“唐初姓谱学唯敬淳名家”,其他各家“皆本之路氏”(《旧唐书》卷一八九路敬淳传)。另一名家是柳冲,他曾主持修撰《姓族系录》,“好学多研”,是路敬淳以后的第一人。唐代谱学为柳氏家学,后其族人柳芳著《氏族论》,是对魏晋以来的谱学进行理论上的总结的第一篇论文,为后世研究谱牒的人所必读(《新唐书》卷一九九柳冲传)。比柳冲稍后的有韦述,亦是唐代谱学名家。他雅好谱学,在秘阁见到柳冲等撰《姓族系录》,非常喜爱,乃于工作之余,亲手抄录,另撰成《开元谱》二十卷(大约是《姓录》的节本)(《旧唐书》卷一○二韦述传)。柳芳《氏族论》“唐兴,言谱者以敬淳为宗,柳冲、韦述次之”(《新唐书》卷一九九柳冲传),应是不假的。

唐初谱牒的形式也同魏晋南朝一样,分为私修的单姓族谱和官修的天下望族谱两种,前面说到的几次重修谱牒,即是指后一种。隋唐的单姓族谱,如《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和《通志·艺文略》中提到的许许多多某氏某姓家谱,我们至今只发现了两件原件的残片(见《吐鲁番出土文书》第三册,第64,180-184页),都是用方框、线条、箭头表示的世系图表,详细注明每人的血缘关系、名讳、官职及配偶的姓氏名字等,图画清晰,抄字工整,人们看去,一目了然。官修的望族谱,却在敦煌石室中发现了几种残卷,其中以题为《新集天下姓望氏族谱》的最为完整和典型。它的内容是按照唐代的政治区划,依道、州、郡的次序排列,每一郡列出该郡的望族姓氏,少者三姓(如凉州西平郡),多者四十姓(如雍州京兆郡)(参见王仲荦:《唐贞观八年条举氏族事件考释》、《新集天下姓望氏族谱考释》、《敦煌石室出残姓氏书五种考释》(均载《蜡华山馆丛稿》):多贺秋五郞:《中国宗谱的研究》上卷第一章。)。据我们看,这大约是官修谱牒的一种提纲,而不是修成的谱牒。因为光列每郡的几个望族姓氏,而不列出某一个人是不是属于这个望族,是起不到谱牒的作用的。

1- 不同根,不同系,辈份不同。你可以寻一下族谱。下面仅供参考。

2- 辽宁锦西崔氏字辈:“封文显德克永康祥”。

辽宁辽阳崔氏字辈:“德有文治重永秉玉维政天廷尚常纪宏云万世庆。”

河北庆云崔氏字辈:“志朝启延中首学裕汝泽振峰全”。

河北临西摇鞍镇崔氏字辈:“大善晓子恩建国志占鸿亚天道海永士林仁廷功”。

山东日照崔氏字辈:“基肇荣惟久恩延世克昌书传兴裕远尊祖耀增光崇文家国盛孝敬显宗堂诗礼承绍绪仁德恒祯祥忠厚喜益寿乾坤平安康”。

山东利津崔氏字辈:“化芳承传吉世业永安长”。

四川宜宾崔氏字辈:“朝廷万顺玉学传家发达远国正天兴得太平”。

军师联盟正在热播,剧中李晨饰演的曹丕总是被曹操怼,让网友大呼心疼,而剧中因为曹丕不受宠,曹操帮曹植娶崔琰侄女以增其势力,却将甄宓许配给曹丕希望他知难而退。那么为什么曹操要为曹植迎娶崔家的侄女呢崔家在那个时代是怎样的名门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军师联盟崔琰的家世是什么

清河崔氏在春秋时乃齐国公卿之一,至西汉时居住在清河郡(今河北清河县和山东武城县、高唐县),东汉以后成为山东望族,其中崔琰曾投曹操门下。 南北朝时讲究士族门第,在北方后魏把崔氏被列为一等大姓王崔卢李郑。 至唐代开国有五姓七望之说崔氏仍立其中。

东晋时期很多崔氏族人南迁。 但是崔氏家族并非全部南迁,只是崔业的八世孙崔密一支。崔密有二子:长子崔霸,次子崔琰。这一系大致从崔琰发迹 ,到北魏初年势力很盛。崔霸一支不太兴旺。崔琰,字季珪,曾任曹魏时尚书、中尉。崔琰有二子:崔谅、崔钦。

崔谅曾任晋中书令,谅子崔遇为后赵特进;崔遇之子崔瑜,为黄门郎,崔瑜之子崔逞,曾任前秦齐郡太守、北魏御史中丞等职。崔逞有七子:二子早亡,另外五个儿子中又以崔諲、崔祎、崔颐较为有名。崔諲在刘宋占据山东时期,曾任青、冀二州刺史。

崔祎曾在刘宋为官,北魏占据青、齐后,崔祎之孙相如进入北魏,曾考举冀州秀才。崔颐起初曾任北魏太子洗马,后又升至散骑常侍,再后来又被魏太武帝任命为冀州刺史。

军师联盟崔琰和清河崔氏有什么关系

崔钦这一支被称为清河青州房 。崔钦之子崔京,崔京之孙崔琼,崔琼之子崔辑。崔琼曾担任慕容垂的车骑属。崔辑时,随慕容氏南迁青州,崔辑曾任刘宋泰山太守。崔辑有二个儿子,长子修之,次子目连,庶子崔道固。崔修之之子元孙曾担任刘宋尚书郎。元孙之子崔亮,少年时丧父,先随母亲房氏投依了叔祖崔道固,北魏平三齐后,又被迁往桑乾。后来得到李冲的赏识,被推荐为中书博士。崔目连之子僧祐,曾担任刘宋辅国将军,后降北魏。他的弟弟僧渊,曾担任北魏南青州刺史。崔道固先在刘宋为官,担任徐、兖二州刺史从事,后又先后担任过冀州刺史、徐州刺史等职。后来降北魏后,担任平齐郡的太守。

天兴二年(公元399年),道武帝拓跋硅杀崔逞,崔逞诸子大多逃亡到南方做官。太平真君十一年(公元450年),太武帝拓跋焘杀崔浩,并尽杀其族人。所以此后所说的清河崔氏 ,主要是指崔逞南逃诸子后裔与灵茂的后裔,而崔浩的后裔情况后人知道得很少。灵茂后裔从灵茂之子稚宝担任北魏祠部郎中开始,才在北方政权做官。清河崔氏后长仕北朝,其中崔浩历仕北魏道武、明元、太武帝三朝,官至司徒,参与军国大计,对促进北魏统一北方起了积极作用。后人称颂为“南北朝第一流军事谋略家”。北朝隋唐时与博陵崔氏、陇西李氏、赵郡李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并称为「五姓七家」。

求荅案,河南省孝义镇烈姜沟村崔氏族谱字辈排行是由哪些字排列的?

河南渑池崔氏字辈:“友应从连之学凤殿中云鸿道书月乐德”。河南鄢陵崔氏字辈:“皇恩雨露深”。河南孟州崔氏字辈:“绍清子(恩)广贵 恭...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