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珪的介绍
王珪(1019年—1085年6月12日1),字禹玉,北宋名相、著名文学家。祖籍成都华阳,幼时随叔父迁居舒州(今安徽省潜山县)2。仁宗庆历二年(1042年),王珪进士及第,高中榜眼。初通判扬州,召直集贤院。历官知制诰、翰林学士、知开封府等。神宗熙宁三年(1070年),拜参知政事。熙宁九年(1076年),进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元丰五年(1082年),拜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元丰六年(1083年),封郇国公。哲宗即位,封岐国公。旋卒于位,年六十七,赠太师,谥文恭。王珪历仕三朝,典内外制十八年,朝廷大典册,多出其手。自执政至宰相,凡十六年,少所建明,时称“三旨相公”。原有文集百卷,已佚。《四库全书》辑有《华阳集》四十卷。
最近很多人也都在说这个宋朝开封府尹的问题,宋朝开封府尹最知名的人是这个包拯了,但是话说包拯在这个职位上就担任过1年多,2年不到,那么话说宋朝的开封府尹前后有100多人担任过,那么到底是那100多人呢?下面给大家收集了一套宋朝开封府尹历代名单,感兴趣的网友一起来看看,一起收藏了吧。
开封府题名记碑的内容是从宋太祖建隆元年(公元960年)二月,到宋徽宗崇宁四年(公园1105年)闰二月八日,共计146年间历任的府尹名录,碑文共有183人次。
刘保勋,字修业,河南人。性纯谨,居家积赀未尝至千钱。太平兴国八年十一月(983),拜右谏议大夫权知开封府。精于吏事,不惮繁剧。然因误判刘寡妇诬告丈夫前妻子元吉投毒案,坐罢任。
辛仲甫,字之翰,汾州孝义人。器局沉厚,文武兼资。曾奉使契丹,辽主欲留之,仲甫宁死不屈。太平兴国九年二月(984),以右谏议大夫权知开封府,政尚宽简,百姓安之。雍熙二年,拜参知政事。
王佑,字景叔,大名莘人。少笃志词学,词章藻丽,名闻京师。曾知潞、襄、潭州、河中府,皆有政声。雍熙二年十一月(985)以中书舍人权知开封府。后以太宗称其文章、为政清节兼著,特拜兵部侍郎。
许王,即宋太宗次子赵元僖。因太子元佐被疾,雍熙三年七月(986),以许王元僖行开封尹兼侍中。姿貌雄毅,沈静寡言,尹京五年,政事无失。淳化二年十一月己亥(991),薨于任上。
魏庠,籍贯不详。历任卫尉少卿、知给事中等。淳化三年正月(992),以左谏议大夫权知开封府。
张宏,字臣卿,青州益都人。曾任职于宣、遂等州,以勤干闻。淳化四年二月(993),以吏部侍郎权知开封府。循谨守位,不求赫赫之誉,历践通显,未尝败事。然太宗虑囚,以府狱多壅,诏劾之。
寿王,即宋太宗第三子赵元侃。淳化五年九月(994)加检校太傅行开封尹。见宾客李至、李沆,必先拜,迎送降阶及门。开封政务填委,留心狱讼,裁决轻重,靡不称惬,故京狱屡空,太宗屡诏嘉美。后继位,即宋真宗。
毕士安,字仁叟,代州云中人。寿王尹开封府,士安为判官。至道三年四月(997),真宗登基,士安以给事中权知开封府。士安力自规检,饬躬慎行,交游无党,有清识,美风采,善谈吐,为政严正。时近臣有怙势强取民间定婚女者,其家诉于府,士安立判还之。后拜相。
宋白,字太素,大名人。善属文,曾与李昉集诸文士纂《文苑英华》一千卷。出任玉津、蒲城、卫南,权知兖州,曾三知贡举。咸平元年十月(998),以翰林学士承旨权知开封府,既而倦于听断,自求罢任。
魏羽,字垂天,歙州婺源人。南唐旧臣,入朝,历知兴、棣、滑,京兆府、宋、阆、潭、杭、扬等州,任河北、两浙转运使,咸平二年四月(999)以工部侍郎权知开封府。为政强力有吏干,明吏道,尤小心谨事,勤于职守。-次子瓘后再知开封府。
李若谷,字子渊,徐州丰人。先任长社县尉、知宜兴县、通判亳州,后迁为京东转运使。历知陕、梓、延、寿、并、荆南、江宁、河南,皆以爱民称。景佑四年十二月(1037)以龙图阁学士知开封府,治多智虑,恺悌爱人。旋拜参知政事。
胥偃,字安道,潭州长沙人。少力学,长以文名天下。初通判湖、舒二州,所至重法令,后累迁刑部员外郎,遂知制诰,迁工部郎中,入翰林为学士,景佑五年三月(1038)权知开封府。
郑戬,字天休,苏州吴县人。早孤力学。客京师,以属辞知名。入官通判越州还,历任太子中允、知审刑院等官。宝元二年八月(1039),以龙图阁直学士权知开封府。戬敏强善听决,政有能迹。遇事果敢必行。然凭气近侠,用刑峻深,士民多怨之。
杜衍,字世昌,越州山阴人。衍总发苦志厉操,尤笃于学。历职扬、晋、乾、凤翔府。民称其贤。后外任多折冤狱,为治谨密,不以威刑督吏,然吏民亦惮其清整。康定元年三月(1040)以龙图阁学士权知开封府,权近闻其名,莫敢干以私。
晁宗悫,字世良,澶州清丰人,后徙家彭门。曾通判许州。天圣中,百官转对,宗悫请减上供,垦闲田,择狱官,令监司举县令。累迁尚书祠部员外郎、知制诰。康定元年三月(1040)以龙图阁学士权发遣开封府事,辨雪疑狱有能名。
吴遵路,字安道,润州丹阳人。章献太后称制,遵路条奏切直,忤太后意,出知常州。尝预备岁俭,民赖以济。继权开封府推官,后为发运使,凡所规画皆便之。康定元年八月(1040),进兵部郎中、权知开封府,驭吏严肃,属县无追逮。
贾昌朝,字子明,真定获鹿人。初除国子监说书,讲说有师法。景佑中,置崇政殿说书,以授昌朝。天章阁置侍讲,亦首命昌朝。康定二年五月(1041)进龙图阁直学士权知开封府。明年,擢为相。
王拱辰,字君贶,开封咸平人,状元。初通判怀州,历盐铁判官、知郑、澶、瀛、并等州。曾智解辽求关南十县之纠纷,庆历元年十二月(1041),以翰林学士权发遣开封府,赴任逾日,都城肃然。旋拜御史中丞。不二年,又以翰林学士权知开封府。
郭稹,字仲微,开封祥符人。世寓郑州,初为河南主簿。除国子监直讲,继通判河阳、河南府。入为三司判官,使契丹还,判吏部流内铨,庆历二年十二月(1042),擢龙图阁直学士权知开封府。稹性和易,文思敏赡,然暴感风眩卒于任。
梁适,字仲贤,郓州须城(今东平州城)人,前开封知府梁颢子。先曾为开封工曹,历知昆山、梧州、知淮阳军,奉使陕西,与范仲淹条边机十余事。庆历三年三月(1043),以知制诰权发遣开封府。适晓畅法令,临事有胆力,后迁参知政事。
赵概,字叔平,南京虞城人。少笃学自力,器识宏远。先曾任开封府推官,仁宗面赐银绯。出知洪州,治悍吏,阖府股栗。皇佑元年五月(1049),以翰林学士权发遣开封府。后擢枢密使、参知政事。
刘沆,字冲之,吉州永新人。初为大理评事、通判舒州,有大狱历岁不决,沆数日决之。皇佑二年四月(1050)年,以龙图阁学士权知开封府,长于吏事,性豪率,少仪矩。数发隐伏。逾年,拜参知政事。
魏瓘,字用之,歙州婺源人,父魏羽前曾知开封府。瓘先任开封府仓曹,持法精审,明吏事。后历知循、随、安州,广南西路、梓州路、京西转运使,江、淮制置发运使。皇佑三年三月(1051),以给事中知开封府,政事严明,吏民惮之。
李绚,字公素,邛州依政人。初通判邠州。元昊犯延州,绚不待报发民治城,帝闻之喜。历开封府推官、三司度支判官,为京西转运使。出知润、洪州。皇佑三年六月(1051),以龙图阁直学士权知开封府,治有能名,颇练世务。
何中立,字公南,许州长社人。初佥书镇安、武胜二镇节度判官,迁殿中丞,皇佑四年三月(1052),以知制诰权发遣开封府事。初,有盗就絷,前守李绚误释去,中立至,复审为真盗,卒伏罪。
吕公绰,字仲裕,吕夷简之子。曾知陈留县、郑州、永兴军、秦州,皆以治绩闻。皇佑四年五月(1052),以龙图阁学士权知开封府。通敏有才,府治肃然。因治宰相庞籍属下受贿,杖脊致死,自请罢府事。
吕公弼,字宝臣。前守吕夷简之子,公绰之弟。为河北转运使,通御河,漕粟实塞下,增城卒,给板筑;蠲冗赋。皇佑六年二月(1054),以龙图阁直学士权知开封府。其治尚宽,甚似其父。
蔡襄,字君谟,兴化仙游人。范仲淹以言事去国,襄作诗赞,人争传写。后知谏院,益任职论事,无所回挠。至和元年七月(1054),以龙图阁直学士权知开封府。襄精吏事,谈笑剖决,破奸发隐,吏不能欺。工于书,为当时第一。
王素,字仲仪,太尉王旦季子。敢直言,仁宗亲擢知谏院。转淮南都转运按察使,不擿细故,贪刻必绳治穷竟,下吏爱畏之。改知渭、华、汝等州。至和二年三月(1055),以枢密直学士权知开封府。为政务合人情,号王公异断。后再知开封。
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初知会稽县,兴水利。为国子监直讲,旋改天章阁待制,赐金紫。判三班院,吏不能举手。知郑州,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至和二年八月(1055),为翰林学士、知开封府。未几,擢参知政事。
王珪,字禹玉,成都华阳人,后徙舒。初通判扬州。吏民皆少珪,有大校嫚不谨,捽置之法。召直集贤院,为盐铁判官、修起居注。进知制诰、知审官院,嘉佑元年(1056),为翰林学士权知开封府。
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性至孝,知天长,智判盗割牛舌案。知端州,改监察御史。历京东、陕西、河北转运使,入为户部副使。再知瀛、扬、庐、池州,徙江宁府,嘉佑二年三月(1057)以龙图阁直学士权知开封府。立朝刚毅,权贵敛手,吏不敢欺。
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初任西京推官,文章冠天下。入知谏院,论事切直,除知制诰。奉使河东还,为河北都转运使。知滁、扬、颍、南京。修《唐书》。知贡举,改文风。嘉佑三年六月(1058)以翰林学士知开封府,承包拯威严之后,简易循理,京师亦治。
陈升之,字旸叔,建州建阳人。历知封州、汉阳军,入为监察御史、右司谏,知谏院。皆能极谏。擢河北都转运使,知瀛州、真定府,复知谏院。请抑绝内降,诏揭于朝堂。嘉佑四年二月(1059),以枢密直学士权知开封府。岁余,拜枢密副使。
吴奎,字长文,潍州北海人。历任大理、殿中丞,通判陈州。入同知谏院。出知密、寿州。徙两浙转运使。再入知制诰。嘉佑五年正月(1060),以拜翰林学士权知开封府。达于从政,应事敏捷,吏不敢欺,治声赫然。后再任本府。
唐介,字子方,江陵人。知任丘县,治水害。又禁使者诛索驿吏。通判德州。入为监察御史里行,直声动天下。为开封府判官,出知扬州,徙江东、河东。嘉佑五年十一月(1060),以天章阁待制权知开封府。旋以论罢陈升之,亦出知洪州。
傅求,字命之,考城人。初通判泗州,徙大名府,知宿州,提点江西、益州刑狱,为梓州路转运使,徙陕西都转运使,知庆州,入判太常寺。嘉佑六年三月(1061),以龙图阁直学士权发遣开封府,有吏能干局,以至三任本府。
贾黯,字直孺,邓州穰人。以状元任将作监丞,通判襄州。还为直集贤院,迁左正言,人称其介直。后知许州,知审官院。嘉佑七年三月(1062),以翰林学士权知开封府。时狱囚瘐死者众,黯责吏尽其职。然所断治,或出己见。
李参,字清臣,郓州须城人(今山东东平)。初知盐山县,通判定州,知荆门、兴元,历淮南、京西、陕西、河东、河北转运使,政声略著。创青苗法,为熙丰所用。嘉佑七年十一月(1062),以尚书工部侍郎权发遣开封府。参刚果严深,事至即决,虽簿书纤悉不遗,时称能吏。
冯京,字当世,鄂州江夏人(今湖北咸宁)。举进士连中三元。出通判荆南,还判吏部南曹,知扬州,改江宁府,召还纠察在京刑狱。嘉佑八年以翰林学士权知开封府。历究公事,一无壅滞,人服其敏。旋擢参知政事。
韩贽,字献臣,齐州长山人(今山东邹平)。历任殿中侍御史、监江州税、知睦州,复改知谏院。出知沧、瀛二州,迁、河北都转运使。吉祥佑八年十月,以龙图阁直学士权发遣开封府,性行淑均,自奉至约,政简而治。
沈遘,字文通,钱塘人(今浙江杭州),曾通判江宁府,知越州,徙杭州。疏隽博达,明于吏治,令行禁止。治平二年五月(1065),以知制诰权发遣开封府,旋迁龙图阁直学士,治如在杭。蚤作视事,逮午而毕,从容燕笑,沛然有暇,士大夫交称其能。旋再知本府。
韩绛,字子华。其先真定灵寿人,后徙开封雍丘(今河南杞县)。先任开封府推官,曾穷治冷青妄称皇子案。历户部判官,擢知谏院,纠察在京刑狱。治平二年七月(1065),以端明殿学士权知开封府。绛临事果敢,不为后虑。
杨佐,字公仪,宣州人(今安徽宣州)。初为陵州推官,曾创雨盘修盐井。迁河阴发运判官,干当河渠司。皇佑中,开永通河,治京城水患。出为江、淮发运使。入为盐铁副使,复判都水,知审官院,治平三年九月(1066)以天章阁待制权发遣开封府。
邵亢,字兴宗,丹阳人(今江苏丹阳)。曾任颍州团练推官,晏殊为守,一以事诿之。曾提点开封县镇公事。又任开封府推官,改度支判官。治平四年七月(1067),以枢密直学士权知开封府。亢处事敏密,细阅案牍,不以为劳。
滕元发,初名甫,以避讳改字为名,而字达道,东阳人(今浙江东阳)。初通判湖州,召试为开封府推官。进知谏院。历任青、应天府、齐、邓、安、苏、扬等州。治平四年八月(1067),以知制诰权发遣开封府。性豪隽慷慨,然政刑有方。后再权知开封府。
吕溱,字济叔,扬州人(今江苏扬州)。初以状元通判亳州,知蕲、楚、舒、杭州,入为翰林学士。又知徐州,池州、江宁府,复集贤院学士,治平四年十月(1067),以龙图阁直学士、知开封府。时以京尹为难,溱精识过人,辨讼立断,豪恶敛迹。
陈荐,字彦升,邢州沙河人(今河北沙河)。初为华阳尉,历定州、河东幕府。进知制诰、知谏院。除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熙宁元年正月(1068),以知制诰权发遣开封府。荐木强简澹,廉于进,勇于退,嫌疑不处,交久不变。三年后得再任本府。
吕公著,字晦叔,前守吕夷简之子,幼嗜学,至忘寝食。初通判颍州,曾出知蔡州。熙宁元年四月(1068),以翰林学士在权知开封府。重治心养性,识虑深敏,量闳学粹,遇事善决,惟取众善。后为相。
郑獬,字毅夫,安州安陆人(今湖北安陆)。少负俊材,词章豪伟峭整,流辈莫敢望。状元及第,通判陈州,入知制诰。屡上书直陈时弊。出知荆南,还判三班院,拜翰林学士。熙宁二年初以翰林学士继滕元发权发遣开封府。以抵新法旋出知杭州。
李肃之,字公仪,其先赵郡,后徙家濮(今河南濮阳)。曾通判澶州,历知德、庆、瀛、定、郓、青、齐等州,提点开封府界、夔路、湖南刑狱。再历湖北、江东、两浙、河北转运使,熙宁二年六月(1069),以天章阁待制权知开封府。其内行修饬,所至勤政爱民。元丰二年,复知本府。
韩维,字持国,开封雍丘人(今河南杞县),前守韩绛之弟。好古嗜学,安于静退。出通判泾州。曾知太常礼院。进知制诰、熙宁二年九月(1059),迁翰林学士权知开封府。始分置八厢决轻刑,毂下清肃,帝称得人。后再任本府。
刘庠,字希道,彭城人(今江苏徐州)。好直言,任监察御史里行。曾任河北都转运使。知真定府,改河东都转运使,熙宁四年六月(1071),以天章阁待制权知开封府。庠有吏能,然不肯屈事王安石,旋出守太原。
元绛,字厚之,其先临川危氏。后因战祸易姓元。迁钱塘(今浙江杭州市)。初摄上元令。治恶民王豹子于法。知台、福、广、越、荆南,历广东、两浙、河北转运使,所至有威名,而无特操。熙宁四年六月(1071),以翰林学士权知开封府。后拜相。
孙永,字曼叔,世为赵人,徙长社(今河南长葛)。初为王府侍读。神宗即位,擢天章阁待制,安抚陕西。历河北、陕西都转运使。加龙图阁直学士、知秦、和州,瀛州。熙宁六年五月(1073)以枢密直学士权知开封府。外和内劲,论议持平,人称之为国器。
韩缜,字玉汝。开封雍丘人(今河南杞县),前守韩绛之弟。初为南京判官。曾知秦、瀛、颍昌、永兴、河南、太原府。历两浙、淮南、河北转运使,分司南京。熙宁七年十一月以天章阁待制权知开封府,政以严称,实近暴酷,后为相。
杨绘,字元素,绵竹人(今四川绵竹)。少而奇警,名闻西州。曾为开封推官。徙兴元府,郡无系囚,召知谏院,知无不言。知亳州,历应天府、杭州。熙宁八年二月(1075),以翰林学士权发遣开封府。为吏敏强,然受性疏旷,讫以是见废斥。
李中师,字君锡,开封人。曾提点开封府界。境多盗,中师尽得之。历淮南转运使、河东、陕西都转运使,知澶州、河南府。召权三司使,熙宁八年四月(1075),以龙图阁直学士权发遣开封府。以严整齐府吏,号为治办。
陈绎,字和叔,开封人。曾判刑部,狱讼有情法相忤者,多所平反。熙宁八年闰四月(1075),以翰林侍读学士权发遣开封府,明年正月权知开封府。为政不避权贵,务摧豪党。
许将,字冲元,福州闽人(今福建福州)。初以状元签书昭庆军判官,还通判明州。神宗特命召判流内铨,举朝荣之。整摄河北保甲、陕西、河东弓箭社、闽楚枪仗手。熙宁九年九月(1076),以知制诰权发遣开封府,为同进所忌而去职。后再任本府。
孙固,字和父,郑州管城人(今河南新郑)。后擢工部郎中出知澶州。还知审刑院,复领银台、封驳兼侍读,判少府监。知真定府。熙宁九年十二月(1076),以龙图阁直学士权知开封府。以清节淳德称。
苏颂,字子容,泉州南安人(今泉州南安),后徙润州丹阳。历任宿州、濠、江宁、杭、婺、亳、南京等地,曾为淮南转运使。元丰元年闰正月(1078),以右谏议大夫权知开封府。颇严鞭朴,谓京师浩穰,当以柱后惠文治之。后制水运浑仪,为天下绝巧。
钱藻,字醇老,前守明逸从子。幼孤,刻厉为学。元丰二年正月(1079),以枢密直学士权知开封府。平居乐易无崖岸,而居官独立守绳墨,为政简静有条理,不肯徇私取显。
蔡延庆,字仲远,祖籍洛阳,后居莱州(今山东莱州)。曾通判明州。历开封府推官,知河中府、滁、瀛、洪州。秦凤等路都转运使,徙知成都府兼兵马都钤辖。元丰二年五月(1079),以龙图阁直学士权知开封府,遇事清明,多有惠政。
李清臣,字邦直,魏人也(今河南安阳)。蚤以词藻名,建大理寺,筑都城,皆命作记,简重宏放,自成一家。欧阳修壮其文,以比苏轼。曾力诋王安石新法。元丰三年二月以翰林学士权发遣开封府。为人宽洪,不忮害。居官奉法,毋敢挠以私。
王安礼,字和甫,抚州临川人(今江西临川),王安石之弟。曾为开封府判官。尝偕尹奏事,帝独留访以天下事。苏轼下御史狱,独安礼救之。进知制诰。元丰四年十一月(1081),以翰林学士权知开封府,论议明辨,事至立断。未三月,三狱院及畿、赤十九邑,囚系皆空。
王存,字正仲,润州丹阳人(今江苏丹阳)。初任嘉兴主簿,以修洁自重名。故与王安石厚,数与论事不合,即谢不往。在三馆历年,不少贬以干进。元丰五年四月(1082),迁龙图阁直学士权知开封府。性宽厚,平居恂恂,不为诡激之行,然所守确不可夺。
蹇周辅,字磻翁,成都双流人(今成都)。初知宜宾、石门二县,通判安肃军,为御史台推直官。善于讯鞫,钩索微隐,皆用智得情。擢开封府推官,出为淮南转运副使。元丰七年五月以宝文阁待制权知开封府,然事多不决。
蔡京,字元长,兴化仙游人(今福建仙游)。初调钱唐尉、舒州推官,累迁起居郎。使辽还,拜中书舍人。时弟卞已为舍人,兄弟同掌书命,朝廷荣之。元丰七年十一月(1084),改龙图阁待制,知开封府。后以奸邪误国。
吕大防,字微仲,其先汲郡人。迁京兆蓝田(今陕西蓝田)。任永寿令,为县民疏泉为渠,民赖之,号曰吕公泉。后历任内外,元佑元年正月(1087),以翰林学士权发遣开封府。有僧诳民取财,因讼至廷下。验治得情,命抱具狱,即其所杖之。
谢文瓘,字圣藻,陈州人(今河南淮阳)。初教授大名府。徽宗立,擢起居舍人、给事中。诏修《神宗宝训》,择当时大政事、大黜陟,节其要旨,而为之说以进。建中靖国元年十二月(1101),以试给事中权发遣开封府。
徐彦孚,籍贯、履历皆不详,曾以大臣荐其可用,出任通判澶州,崇宁元年闰四月(1102),以试尚书户部侍郎权发遣开封府。
吴拭,字硕道,瓯宁人(福建建瓯),履历颇不详。曾任开封府推官,政和元年曾任职成都府。崇宁二年十月(1103),使高丽还,以龙图阁直学士权知开封府。曾请改臣僚姓名与元佑党人同者,世论讥之。
王宁,后改名襄,邓州南阳人(今河南南阳),崇宁二年,以言事称旨,擢光禄少卿,出察访陕西。崇宁四年正月一日(1105),以显谟阁待制权知开封府。府事浩穰,讼者株蔓千余人,缧系满狱。襄昼夜决遣,四旬俱尽;又阅月,狱再空。
李孝寿,字景山,濮郡人(今河南濮阳)。曾为开封府户曹参军。元符中,吕嘉问知府事,孝寿摄司录事。蔡京为政,以为府推官。崇宁四年闰二月(1105),擢显谟阁待制权知开封府。闾里无赖有自残凌民者,孝寿悉搜治之。后又两任本府。
时彦,字邦美,开封人。初签书颍昌判官,后累迁右司员外郎。旋提点河东刑狱,擢起居舍人、河东转运使,崇宁五年十月(1106),以户部侍郎权任开封尹。时都城多盗,卒吏为奸,虽捕得往往略之。彦始严治之,坊邑少安,狱屡空。
林摅,字彦振,福州人,徙苏州(今江苏苏州)。历迁屯田、右司员外郎。进中书舍人。帝特命为翰林学士。使辽生事,出知颍州。大观元年八月(1107),召为开封尹。政以察察闻,锄大侠,绳污吏,下不敢欺。
宋乔年,字仙民,宰相庠之孙也。初监市易,女嫁蔡京子攸。崇宁中,提举开封县镇、府界常平,改提点京西北路刑狱。进显谟阁待制,为都转运使,大观元年九月(1107)后任开封尹。依凭蔡氏,多陵轹士大夫。
李孝称,字彦闻,前守李孝寿弟。曾提举湖北、京西常平,提点京西刑狱。以结蔡京得迁大理少卿。旋进为卿,擢户部侍郎,大观二年十月(1108)为开封尹。后再任本府。
吴择仁,字智夫,兴国永兴人(今江西永兴)。初为开封雍丘主簿。知太康县,至则招抚群盗。中贵人谭稹奴犯法,按致于理。大观三年正月(1109),拜户部侍郎兼知开封府。首治吏风,一府大惊。
(欢迎补充)
王氏宗祠:
王氏宗祠,亦称茅田王氏宗祠,位于湖北省通山县洪港镇茅田村(原名:双河),是一处始建于明代中期的汉族祠堂建筑,属于汉民族祭祀祖先和先贤的场所。毁于文化大革命,于2007年重建,占地面积达1800余平方米。曾被有关专家誉为鄂南第一祠。王氏宗祠先后经历了明、清、民国、当代四朝,车田、大田、茅田三地。明朝建在车田畈,每年春秋祭期,恭行祭祀典礼。明清易代,戎马生郊,战乱不断,车田宗祠毁于兵燹,竟成丘墟,不可复识。
王氏祠堂对联大全:
三槐世泽
两晋家声
绳其祖武
佑我后人
家传乌巷
古继青箱
百年树德
奕代流芳
三槐甲第
双桂家声
太原望族
东晋名家
阳明学术
逸少风流
昭假烈祖
佑启后人
一经传旧德
五字耀英才
德从宽处积
福向俭中求
笃宗族以昭雍睦
训子弟勿作非为
泽及后裔典万古
姻怡乡党俎千秋
扬朱理学斗山仰
开闽勋猷俎豆香
传家节操同松竹
报国功勋并斗山
保民子而民欢乐
宁尔裔则尔炽昌
聪听祖考之懿德
思贻父母以令名
兰亭一集家声远
槐树三株世泽长
读卷识忠肝,足征明目
阅书藏锦腹,始见天聪
中说书香,世传五子至理
古人品重,文标八大名家
抱水环山,乌巷重开新第宅
敦诗说礼,青箱原继旧家风
继祖宗一脉真传,克勤克俭
教子孙两行正路,惟读惟耕
辅国有先声,宋相元藩明督抚
传家无别业,唐诗晋字汉文章
幕府敞芙蓉,地望留一家燕翼
锦篇垂芍药,天章启百代龙文
自东周受姓以来,功名及五侯三公,才学列七贤四杰,文韬武略,代有英豪,祖德溯渊源,俎豆馨香,凛凛乎秋霜春露
从西村卜居而后,支系分千流万派,睦宗合八股一祠,瓜衍椒繁,世相继续,子孙庆昌炽,门庭清白,蒸蒸焉身显家齐
三槐世泽;两晋家声。
上联:典出北宋兵部侍郎王祜,尝手植三槐于庭,时称王氏三槐。
下联:指晋代书圣王羲之与子王献之,有二王之称
家传乌巷;古继青箱。
上联:指东晋王氏望族居乌衣巷。
下联:典出《宋书·王淮之传》:家世相传,并诸江左旧事,缄之青箱,世人谓之青箱学
一经传旧德;五字耀英才。
——清代吏部员外郎、书法家王澍联
德从宽处积;福向俭中求。
——清初画家王时敏联
千里荷花开世界;一杯美酒对湖山。
上联:唐代诗人王湾诗句。 下联:宋代诗人王庭珪诗句
天收运召沧江客;兵气销为日月光。
——清代金石学家王懿荣联
传家节操同松竹;报国功勋并斗山。
——王氏节义堂联
黄槐绿竹宜新植;紫燕红鹅说旧家。
上联:典出王祜植槐、王献之爱竹。
下联:典出王谢抚燕、王羲之爱鹅
对联喜贴右军墨;春意乐赋摩诘诗。
上联:典出晋代王羲之,世称王右军。
下联:典出唐代诗人王维,字摩诘
秋水落霞惊四座;桐花栖凤报群贤。
上联:典出唐代文学家王勃,其《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句。
下联:典出清代诗人、刑部尚书王士祯
碧纱笼护诗人草;金带围开宰相花。
上联:典出唐代大臣王播。
下联:典出宋代岐国公王珪及荆国公王安石
语为吉祥滋厚福;心缘谨慎历亨衢。
——清代学者王昶联
淡如秋水闲中味;和似春风静后功。
——清代诗人王士祯联
秋月春花,当前佳句;书法名画,宿世良朋。
——清代诗人、书法家王文治联
手植庭槐,伫应三公佳兆;才称珠树,雄居四杰先班。
上联:典出王祜。下联:典出王勃
继祖宗一脉真传,克勤克俭;教子孙两行正路,惟读惟耕。
——清代诗人王士祯联
上联典指北宋·王佑、王献之。下联典指东晋·王谢、王羲之。
千里荷花开世界;
一杯美酒对湖山。
——佚名集句题王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集自出唐代诗人王湾诗句。下联集自宋代诗人王庭珪诗句。
天收运召沧江客;
兵气销为日月光。
——王懿荣撰王姓宗祠通用联
说到狄青很多人想到的就是岳飞,总是拿狄青和岳飞对比,那么也有人问了,这个狄青到底是谁呢?他的生平事迹又是怎么样的呢?这个问题也非常值得学习,值得探讨,下面我们不妨就着这问题一起来学习分析看看!
1、狄青简单简介
狄青(1008年-1057年),字汉臣,汾州西河县(今山西省吕梁市文水县 )人。北宋时期名将。
狄青出身寒门,年少入伍,因面有刺字,善于骑射,人称面涅将军。宋仁宗时,凭借战功,累迁延州指挥使。皇祐五年(1053年),领兵夜袭昆仑关,平定侬智高之乱。此后历任枢密副使、护国军节度使、河中尹,迁升枢密使。后受到文官集团排挤,于嘉祐元年(1056年),被免去枢密使之职,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之衔,出知陈州。
嘉祐二年(1057年)三月,狄青抑郁而终,年仅四十九岁。获赠中书令,谥号武襄。
2、狄青人物生平
21、初出茅庐
狄青十几岁时,因与乡人发生冲突而被官府捕快投入监牢,并在脸上刺字,注销户籍,发配京师充军。狄青精通骑马射击,早期是隶属于御马直的一名骑兵,后被选做散直。宝元初年(1038年),李元昊发动叛乱,朝廷下诏任命狄青为三班差使、殿侍兼延州指挥使前往边疆作战。当时前线的偏将屡次被西夏打败,士兵大多畏惧胆怯,狄青行军打仗时经常亲自做先锋。作战四年,前后大小打了二十五场战斗,身中乱箭多达八次。攻陷金汤城,夺取宥州,屠杀了砽咩、岁香、毛奴、尚罗、庆七、家口等部族,焚烧西夏储备的粮食数万石,收缴帐篷二千三百只,俘虏五千七百人。又建桥子谷城,筑建招安、丰林、新砦、大郎等城堡,这些城堡都建在敌方要害之地。安远一战,他受伤很重,但听说西夏军队到了,就又挺身飞速赶往,士兵们因此也争先恐后,奋力拼搏。他临敌作战时,披头散发、带铜面具,出入敌军中,西夏军均望风披靡,无人敢挡。
22、颇受重用
康定元年(1040年),尹洙出任泾原、秦凤两路经略安抚司判官。狄青以指使身份求见,尹洙与他谈论军事,很欣赏他,便将他推荐给经略使韩琦、范仲淹,并说:这是良将之材。所以二人一见狄青,便认为是个奇才,对他厚礼相待。范仲淹教他读《左氏春秋》,对他说:将帅不知古今历史,就只有匹夫之勇。狄青从此改变志趣,读起书来,终于精通秦汉以来将帅的兵法,因此更加善战。十一月,受尹洙举荐,出任泾州督监。积功升任西上阁门副使。
庆历二年(1042年)十月,狄青晋升为秦州刺史、泾原路副都总管、经略招讨副使。宋仁宗因狄青多次建立战功,想要召见他并向他询问军国大计,刚好遇上西夏侵犯渭州,便命令他画出军事地图送上来。
庆历四年(1044年),狄青被加升为捧日军、天武军四厢都指挥使、惠州团练使。西夏李元昊称臣降服后,狄青调任真定路副都总管,历任侍卫步军殿前都虞候、眉州防御使,又升任步军副都指挥使、保大、安远二军节度观察留后,接着又升马步军副都指挥使。
狄青在军队中奋斗,十多年后才显贵起来,当时脸上还留有刺字。宋仁宗曾劝狄青敷药除掉刺字,狄青指着自己的脸说:陛下根据功劳提拔臣,而没过问臣的出身门户;臣之所以有今天,就是因这些疤痕,臣希望保留它好鼓励军队,不敢奉行您的命令。后来狄青又以彰化军节度使的身份出任延州知府。
皇祐四年(1052年)六月,狄青升任枢密副使。
23、平定邕州
皇祐四年(1052年),广源州蛮侬智高反叛,攻陷邕州,又攻破了沿江的九个州,包围广州城,岭外一带骚动不安。杨畋等安抚使负责处理平定蛮人叛乱,但宋军长久没有成绩。又命孙沔、余靖为安抚使,率官军讨伐叛贼,但宋仁宗仍放心不下。这时狄青上表请战,第二天入见宋仁宗时,他说:臣当兵出身,除了战场杀敌,没有什么可以报效国家。希望能带领数百个外族部落的骑兵,再加上一些禁军,去将叛贼的头砍下送回京城。宋仁宗佩服他的豪言壮语,于是任命他为宣徽南院使、宣抚荆湖南北路,负责处理广南叛乱之事,并在垂拱殿设酒为他送行。当时侬智高回师重新占据邕州,狄青联合孙沔、余靖的部队进驻宾州。
在此之前,蒋偕、张忠都因轻敌而战败阵亡,官军声威大衰。狄青命令各将不得妄自与叛军接战,而听从他的统一指挥。广西钤辖陈曙趁狄青还未到,便擅自率步兵八千攻打叛军,溃败于昆仑关,殿直袁用等人都逃跑了。狄青说:号令不一,是部队失败的原因。于是在早晨集合各将领到堂上,逮捕了钤辖陈曙,并召来殿直袁用等三十人,依战败逃跑罪,推出军门斩首。孙沔、余靖相视惊愕,而众将领则吓得两腿颤栗。
随后军队停止前进,休整十天。敌人的侦察兵回报侬智高,以为宋军不会很快进击。但狄青第二天便集合军队人马,一昼夜就过了昆仑关,从归仁铺出来布阵。叛军失去了险要阵地后,都出来迎战。宋军前锋孙节与叛贼在山下搏斗而死,叛军士气极高,孙沔等人吓得脸色都变了。狄青手举白旗指挥骑兵,从左右两翼冲出,出于叛军意料之外。大败叛军,追击了五十里,斩数千首级,侬智高同党黄师宓、侬建中、侬智中以及伪官僚吏属被杀死者有五十七人,生擒叛贼五百多人,侬智高在夜间纵火烧城后逃走。黎明时,狄青领着部队开进了邕州城,缴获金银玉帛数以万计,杂畜数千,又招集曾被叛军俘虏胁迫的老壮年人七千二百人,慰抚之后释放、遣散。将黄师宓等人的头挂在邕州城下示众,又敛集叛军尸体在城北角建筑京观。当时叛军尸体中有个穿金色龙袍的,部下众人说是侬智高已死,要向朝廷报告。狄青说:怎知这不是一个骗局呢?我宁可说侬智高失踪,也不敢欺骗朝廷来贪求战功。
狄青由此复任枢密副使,并升为护国军节度使、河中尹。等回到京师后,宋仁宗嘉奖他的功绩,任命他为枢密使,并赏赐给他一套在京师敦教坊的宅第,还优先给他的儿子们加官进级。
侬智高叛乱刚起时,交趾(李朝)请求出兵帮助朝廷讨伐侬智高,余靖说他们可信,便在邕州、钦州准备了万人的粮草等待他们。宋仁宗还下诏用三万缗钱赏赐给交趾国做军费,并许诺平定叛乱后再有厚赏。狄青到前线后,传令余靖不要派使者到交趾借兵,并立即上奏说:李德政(李佛玛)声称将率步兵五万、骑兵一千赶来支援,不是真的。而且借蛮夷来消灭内寇,对我无利。凭一个侬智高就能横行、蹂躏两广,使朝廷无力讨伐,如果再向蛮夷借兵,那蛮夷贪得无厌,不仁不义,进而发动战乱,又怎么抵御他们呢?请取消要交趾出兵援助。意见被采纳。叛军被平定后,人们都佩服他有远略。
24、因故被贬
狄青任枢密使四年,每当他出现时,士卒总会指着他互相夸奖赞叹。谏官因狄青家的狗生角,并且多次发光,便请求将他调出京师以便保全他的声誉,但宋仁宗没有答复。
嘉祐元年(1056年),京师发生洪涝灾害,狄青避水将家搬到大相国寺,竟在佛殿上居住,民情对此颇有疑惑议论,朝廷便免去狄青枢密使之职,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之衔,离京出知陈州。
25、因病去世
嘉祐二年(1057年)二月,狄青嘴生毒疮。三月去世。宋仁宗在禁苑中为他举哀,追赠中书令,赐谥武襄。
熙宁元年(1068年),宋神宗给近世将帅排名次,认为狄青从行伍出身而名震中外,为人深沉而有谋略,又能谨小慎微,保全名声,有始有终,对狄青颇为感慨和思念,下令取来狄青的画像放进宫中,并亲为他御制祭文,又派遣使者到他家,用中牢的礼节来祭祀。
3、狄青主要影响
31、军事思想
计事深思熟虑,用兵先定远略,是狄青作为一个成熟的将领的标志之一。侬智高反叛后,先以余靖为安抚使征讨。交趾国声言愿出兵助讨侬智高。余靖认为可信,在茸州等地准备可供万人用的粮食以待其兵。宋仁宗下诏以缗钱3万赐给交趾作军费,并应允讨平侬智高后厚赏交趾兵。狄青到南方后,果断传檄余靖,命其不得派使者去交趾借兵,同时上奏宋仁宗陈述己见。他认为:交趾声援将派步骑赴援,并不可靠。况且向外国借兵以平内乱,对自己是不利的。向外国借兵,他们贪得钱财必然不顾信义,因此而作乱。这一见解说服了宋仁宗。后来狄青迅速讨平了依智高。这件事说明狄青在计虑讨敌方略时,不仅只考虑如何取胜,还考虑用何种方略取胜才可不留后患。
对敌作战,善用诈巧,是狄青战术指导的一个特点。与西夏军作战时,他曾巧施疑兵之计,以锣声为号,令将士忽停忽退,使西夏军既不明宋军实力,又不辨宋军行止。当敌正疑惧之时,他忽然挥军攻击,西夏军大溃。攻侬智高时,他传令军中休息十日。侬智高的探子把这情况汇报,侬以为宋军不会马上来攻。但第二天,狄青迅速整齐骑兵,以一昼夜越过昆仑关,直出归仁铺列阵,先以前锋与依军激战,后又指挥左右翼骑兵夹击敌人。侬军毫无防备,大败溃逃。
军纪严明,善待将士,是狄青治军带兵的基本特点。古来为将者,或执法如山,或体恤将士,二者兼备者并不很多。狄青一贯如此。他受命讨侬智高之初,传令诸将不得擅出与敌作战,等候他的统一调遣。广西铃辖陈曙乘他尚未到前线,擅自发八千名步兵攻敌,大败于昆仑关。狄青说:号令不能整齐,所以军队打败仗。依军法斩陈曙及临阵败逃的将佐三十人。在执法如山的同时,他颇能体恤将士。行军作战,他与军士同饥寒劳苦;打胜仗后,他常把功劳推给其将佐。讨侬智高时全由他谋划,战事已完,记功报捷等一般余事全部交给安抚使孙沔去办,他全不放在心上,因此将佐们深服其为人。
32、军事成就
狄青在战争中,骁勇善战,经常充当先锋,率领士兵夺关斩将。
33、保安大捷
宝元初年(1038年),李元昊发动叛乱,狄青被任命为延州指挥使进行平叛。狄青到达延州后,根据以往经验,并不急于贸然出击,而是先运筹了一系列措施:
(一)训练士卒,招纳当地弓箭手,增强战斗力。
(二)查看地形,侦探军情,了解士兵心理,同时总结别的将帅失败教训,密切监视李元昊。元昊稍有骚扰,便受到狄青的猛烈回击。
宝元初年(1038年)十一月,李元昊入侵保安。狄青率兵前往,在保安大败李元昊,史称保安大捷。这是北宋和元昊战争以来第一次大胜仗,扭转了整个西北战局。为防西夏军以后侵袭,狄青又率万余人建筑堡塞,扼守要害,使西夏不敢妄动。
34、平定侬智高叛乱
皇祐四年(1052年),侬智高叛乱,宋军猝不及防,两广地区被叛军攻陷。狄青来到后,首先整顿军纪,树立军威,将目无法纪、擅自行动的三十多位大小官兵就地正法,军中散漫之气、低落之势得到遏制。经过积极准备和训练,宋军松垮之风彻底改变,一支军纪严明士气高涨的军队已然形成。在军队风气改变之时,狄青详细勘察了侬智高排兵布阵的特点,对敌方镇守的昆仑关有了大胆详细的进攻计划。宋军兵发昆仑关后,并没有急于进攻,而是原地休整十天,这使得把守此地的叛军,出现麻痹状态。狄青得知情报后,在夜间亲率大军分三路急进,与守敌激战至天明,完全占领整个关口。部队稍作休整,就急扑叛军巢穴邕州。侬智高急忙调动军队迎敌,却被狄青打败,最终侬智高丢弃邕州,狼狈逃亡。自此,平叛取得胜利。
4、狄青历史评价
宋仁宗赵祯:青有威名,贼当畏其来。
北宋大臣尹洙:此良将材也。
北宋大臣叶清臣:狄青、范全颇能驭众,蒋偕沉毅有术略,张亢倜傥有胆勇,刘贻孙材武刚断,王德基纯悫劲勇,此可补偏裨者也。
北宋政治家余靖《大宋平蛮碑》:天生狄公,辅圣推忠。情存义烈,志嫉顽凶。请缨即路,仗节临戎。英材遴集,猛将风从。贼之敢鬭,实惟天诱。来迓于郊,奄丧羣丑。当我摧锋,易如拉朽。僣补伪署,丛然授首。羽翼既剪,心腹既刳。虽欲自举,人谁与图?焚庐而去,回巢以逋。六亲不保,曰献其俘。厥推邕边,南国之纪。九洞襟带,列城唇齿。险固一失,兵粮无峙。庶民蚩蚩,鸟兽惊跂。我公之来,电扫云开。叛涣斗破,纲领重恢。师成庙筭,民得春台。天声远振,繄公之材。
北宋大臣孙甫:今陕西兵官惟种世衡、狄青、王信材勇,可战可守。
北宋政治家欧阳修:臣伏见兵兴以来,所得边将,惟狄青、种世衡二人,其忠勇材武,不可与张亢、滕宗谅一例待之。
北宋政治家王珪《狄青神道碑》:汾晋之气,蒙于崆峒。有如其人,武襄之雄。始来京师,感慨从军。以节自发,孰莫不闻。元昊雄奸,归节塞下。西边用兵,露甲在野。公出大里,至于杏林。奇谋纵横,以詟戎心。上顾将帅,威名无如。来汝陪予,秉国之枢。盗起南荒,乘边弛防。陷邕围广,妖雰以猖。公于上前,愤然请讨。贼失昆仑,膏血原草。还服在廷,越兹累年。夙夜乃事,匪圗弗宣。将相出藩,年甫五十。公不复还,天子为泣。生莫与荣,没莫与哀。彛常之载,其绩有来。有勤其初,有大其后。书德于诗,以质不朽。
北宋官科学家沈括《梦溪笔谈》:青之用兵,主胜而已。不求奇功,故未尝大败。计功最多,卒为名将。譬如弈棋,已胜敌可止矣,然犹攻击不已,往往大败。此青之所戒也,临利而能戒,乃青之过人处也。
宋朝大臣王铚《默记·卷四》:狄青善用兵,多智数,为一时所伏。
南宋历史学家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青为人谨密寡言,其计事必审中机会而后发。师行,先正部伍,明赏罚,与士同饥寒劳苦,虽敌猝犯之,无一士敢后先者,故其出常有功。喜推其功以与将佐。
南宋政论家叶适《习学记言·卷三十七》:若狄青、岳飞辈,盖数十百年而一,有寥落相望,无复继者,则其为存亡安危所系。
元末政治家脱脱等《宋史》:①青起行伍而名动夷夏,深沈有智略,能以畏慎保全终始。②宋至仁宗时,承平百年,武夫鸷卒遭时致位者虽有之,起健卒至政府,隐然为时名将,惟青与(郭)逵两人尔。青在边境凡二十五战,无大胜,亦无大败,最后昆仑一举,颇著奇隽。考其识量,亦过人远矣。
明朝大臣范珠《谒狄武襄公祠》:宋祚方兴虏未平,将军百战捍危城。流言难泯生前节,信史犹传身后名。八尺穹碑苍藓合,一区故宅野云横。晚来风撼溪山村,仿佛南征弓马声。
明代博物学家谢肇淛《五杂俎》:宋之人物,若王沂公、李文正、司马温公之相业,寇莱公、赵忠定之应变,韩魏公之德量,李纲、宗泽之拨乱,狄青、曹玮、岳飞、韩世忠之将略,程明道、朱晦庵之真儒,欧阳永叔、苏子瞻之文章,洪忠宣、文信国之忠义,皆灼无可议,而且有用于时者,其它瑕瑜不掩,盖难言之矣。
明末学者黄道周《广名将传》:狄青为将,战功纷纷。带铜面具,所向吸魂。朝野名重,面涅犹存。帝命药去,请留劝军。侬智高反,众败昆仑。青怒尽斩,突出关门。贼出不意,大败而奔。高死未确,不敢妄闻。智高一叛,青已早论。破之亦易,何假于人。贼平之后,方服其神。
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①《黄书·古仪》:狄青以枢副之任,稍自掀举,苟异一切,而密席未温,嫌疑指斥,是以英流屏足巨室寒心。②《宋论》:自赵普之谋行于武人,而人主之猜心一动,则文弱之士亦供其忌玩。故非徒王德用、狄青之小有成劳,而防之若敌国也。③《宋论》:怀黄袍加身之疑,以痛抑猛士,仅一王德用、狄青,而猜防百至,夫岂无可恃之才哉?
清朝史学家朱轼《史传三编》:青之讨智高也,朝臣谓青武人,不足独任,宜以重臣统之。独庞籍力言青可用,且谓委任不专,将致偾事。帝用其言,青以成功。此与杜黄裳力保高崇文以破刘辟、李迪力保曹玮以成三都之绩同所谓庙算者,非耶?青之将略盖一世,而谦让不居,其识度有过人者。晚遭暧昧之谤,非其素守,孚于上下,防于殆矣。韩、范之所摩厉,其不为无助哉。
清朝史学家爱新觉罗·昭梿《啸亭杂录》:有宋一代,武臣寥寥,惟狄武襄立功广南,稍有生色,仁宗置诸枢府,甚为驾驭得宜。乃欧阳公露章劾之,至恐其有他心,岂人臣为国爱惜人材之道?狄公终以忧愤而卒。
中国近代小说家蔡东藩:狄青、包拯两人,垂誉至今,称颂不衰。而包龙图三字,盛名尤出狄上。即妇人孺子,无不知有包龙图者。甚且谓狄之荣显,多由包拯之力,是则子虚乌有之谈,固难取信耳。尝考狄之立功,莫大于夺昆仑关,包之成名,莫要于知开封府,著书人不敢溢美,亦不敢没善,就两人功名,择要演述,已足存其实迹;而当时朝政之得失,亦销纳其间,以视俗小说之附会荒唐,不值一噱者,固不啻霄壤之别也。
5、狄青轶事典故
51、不追逃兵
据沈括《梦溪笔谈》记载,一次狄青在泾原与西夏军作战时,败西夏军后乘胜追奔数里,忽然发现西夏军在一处山踊前止步,众人认为西夏军前方必然是遇上了险境,都想要乘机奋击。狄青恐其有诈,急鸣钲制止了士兵的追击,西夏军遂逃走。而前去查看发现山踊处确实临深涧,将佐都后悔没有追击,而狄青却以为不然,说:敌军奔亡之中却忽然停下来与我军对抗,我们怎么知道这不是敌人的阴谋呢?我方已经大胜,区区残寇不足为利,俘获了他们也不会给我军带来多大好处,但万一为了追穷寇而中了敌人的计谋,那原本胜利的我们就会连生死都不可知了。宁愿现在后悔没有追击也不能等中计后再后悔没有停击。
52、拜神祈佑
据说,狄青到广西征讨侬智高时,由于从前将领几次征讨失败,士气低落,如何振奋士气便成了个问题。狄青看到南方有崇拜鬼神的风俗,便心生一计:他率官兵刚出桂林之南,就拜神祈佑。只见他拿出一百个制钱,口中念念有词:此次用兵胜负难以预料,若能制敌,请神灵使钱面全都朝上!左右官员对此感到茫然,担心弄不好反会影响士气,都劝狄青不必这么做。而狄青却不加理睬,在全军众目睽睽之下,一挥手,一百个制钱全撒到地面。大家凑近一看,一百个钱面全部朝上。官兵见神灵保佑,士气大振。狄青当即命左右侍从,拿来一百根铁钉,把制钱原封不动地钉在地上,盖上青布,还亲手把它封好,说:待胜利归来,再收回制钱。于是率官兵南进,结果大败侬智高军。狄青平定了邕州,带领胜利之师北还,如约到掷钱处取制钱。僚属们将钱起出一看,原来这一百个制钱两面都是钱面,大家才恍然大悟。
53、地涌泉水
狄青到广西征讨侬智高时,在邕州正遇上这里毒瘴弥漫,有人说是叛军在江水上游放毒,将士饮水而死者很多,狄青非常忧虑。一夕,有一股泉水从寨下涌出,取来一喝,味道甘美,部队靠此才渡过了难关。
54、推功将佐
狄青尤其喜欢将战功推给辅佐将领。当初,他与孙沔一同击败侬智高叛军,战术谋划都出自狄青,但叛乱平定后,处理后事,他便全交给孙沔负责,自己则毫不在意的退出来。孙沔开始时赞叹他的勇猛,这时更钦服他的为人,自以为不如他。尹洙因贬谪而死,狄青全力周济他的家属。
55、速议赏赐
狄青在率部南下征讨侬智高后,宋仁宗常为他担忧说:狄青有威武的名声,叛军应会害怕他的到来。担任左右传令的人,非狄青的亲信者不可,虽然是饮食起居的时候,都应该防备突然袭击的发动。于是派使者飞驰前线训戒。等获悉狄青已打败叛军,宋仁宗对宰相说:快快议定恩赏,慢了便起不到奖勉的作用了。
56、不攀名臣
一次,狄青正在办公,兵士来报,说门外有人求见。狄青便命人将这个人带进来,此人深施一礼后,拿出了一个包裹放到狄青面前。包裹中装的倒不是金银财宝,而是唐代鼎鼎有名的狄仁杰的画像和十余道告身。所谓告身,简单说来就是任命状,一组完整的告身,就是一生的仕宦经历,古人有的将告身随葬身旁,有的传给后人。狄青不解他的来意,来人说要将这些画像和告身献给狄青,因为狄仁杰是狄青的同宗远祖啊。这人本以为狄青会很高兴地同意,但狄青却冷冷地说:我只不过是一时机遇好罢了,怎么敢攀附狄仁杰大人呢?随即将他打发走了。
57、抑郁而终
据明代冯梦龙所编类书《智囊》记载:狄青担任枢密使时,自恃功勋卓著,十分傲慢不驯,袒护士卒。士卒每次得到衣物粮食,都说:这是狄家爷爷赏赐的。朝廷上下都以此为大患。当时文彦博执政,建议宋仁宗让狄青出任两镇节度使以便让他离开朝廷。狄青上书说自己无功却受封节度使,无罪却又外放,心中很是委屈。宋仁宗也觉得他说的有道理,就向文彦博转述了狄青的话,并说狄青是忠臣。文彦博说:太祖(赵匡胤)难道不是周世宗的忠臣吗?但因为得到军心,所以才会发生黄袍加身、陈桥兵变的事。宋仁宗听了默然无语。狄青不知道这事,到中书门下去为自己辩白。文彦博盯着他,直截了当的说:没有其他原因,只是朝廷有些怀疑你罢了。狄青吓得禁不住后退好几步。狄青到藩镇以后,宋仁宗每个月都派使者去慰问看望他两次。每次听说皇上的使者要来,狄青都会整日惊吓疑虑。结果不到半年,就生病去世了。这些都是文彦博的计谋。
6、狄青人际关系
7、狄青史料记载
《宋史·卷二百九十·列传第四十九》
《史传三编·卷四十八·名臣续传五》
8、狄青后世纪念
81、墓址
狄青墓位于今山西省汾阳市城北十里的峪道河镇刘村村东,墓地原分布面积为799万平方米,建有祭祠性建筑显庆寺、狄公祠等,均毁于晚清至抗战期间。建国后,陵园已不存,文革中,墓丘被摊平,翁仲、石兽被就地埋掉。现仅存原神道碑座及清宣统元年(1909年)在该碑座上重立的墓碑1通(原神道碑现存于汾阳太符观内)。碑坐北朝南,青石质,碑身残高19米,宽05米,厚03米。碑阳正中镌宋狄武襄公之墓,由宋仁宗亲书篆额;碑阴载:原碑立于宋嘉祐七年(1062年),因其倒于路旁,恐其泯灭,故将其迁至郡城狄公祠;又恐此地日后成为墟坪,特立此碑为志。原神道碑座为青石质,龟跌式,体形较大,高为07米。另外,墓地原保留有石兽2尊(羊、虎),现存于刘村关帝庙(现村委)内。1996年1月12日,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82、祠堂
狄武襄公祠位于山西省吕梁市文水县西槽头乡狄家社村中部,系现存清代建筑。是狄青的族人为纪念狄青而修建的。狄武襄公祠始建于宋代,宋嘉祐四年(1059年)狄青归葬故里后不久,由其次子狄谘率昆弟族人修建。2007年,狄武襄公祠被公布为吕梁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9、艺术形象
91、文学形象
宋元时代是狄青故事流传的发端阶段。像其他英雄家族故事流传一样,狄青故事也经历了由史学逐步向文学过渡的过程,即由严肃的史传记载到兼具史实与虚构的笔记小说,再到民间通俗文学创作的过程。
92、宋元时代的狄青故事
(一) 在笔记小说中,多是承接史书中的有关记载,对史书中的内容加以文学性的扩展、补充描写,使狄青故事变得较为生动、形象。其内容概括起来主要有下面两方面:
一是描写狄青的善于治军,英勇善战。如 《默记》《渑水燕谈录》等。
二是关于狄青的带有传奇色彩的民间传说与故事。如《东都事略》对他的出身有具有民间传说成份的记载;而《铁围山丛谈》载狄青征侬智高时从南俗,在一神庙中祷告而获神佑,后来果然破昆仑关,败侬智高的事迹。
(二) 宋元通俗文学中的狄青故事。
现存的宋人话本名目中,有《收西夏》一书,当是演说狄青平定西夏赵元昊的故事。而金院本中有《说狄青》名目,元杂剧中三部有关狄青的剧目,一是《狄青扑马》,另有《刀劈史鸦霞》。这两部作品都已佚,唯一较为完整地保存下来的是《狄青复夺衣袄车》,写狄青为军卒时,押解衣袄车赏军的一段曲折经历。
93、明代章回小说中的狄青故事
明代狄青故事也广为流传,在明中后期的两部小说中的狄青形象都带有负面的性质。一是《包龙图判百家公案演义》,一是《杨家府演义》。在《包龙图判百家公案演义》的第四回止狄青家之花妖中,作者对狄青多有贬斥。而在《杨家府演义》中的狄青形象则完全是负面的,在邕州侬智高叛宋一节中,作者将平定侬智高叛乱之归功于杨家将,而将狄青描写成为一个既没有军事才能又嫉贤妒能的奸臣。
94、清代章回小说中的狄青故事
在清代,狄青故事与杨家将故事密切联系,而狄青故事也进入了一个丰富的阶段,其标志就是出现了四部描写狄青故事的章回小说——《万花楼杨包狄演义》《五虎平西演义》《五虎平南演义》《后宋慈云走国全传》。这四部作品是狄青故事的集大成者。其故事情节是综合了史实、民间传说、话本、讲唱文学中的传奇故事,及杨家将小说中的框架结构加以吸收并进行了大幅度的补充与丰富,总体上这些小说与《狄青复夺衣袄车》《包龙图判百家公案演义》和《杨家府演义》有着明显的不同。
其中,《万花楼杨包狄演义》讲述杨宗保、包拯、狄青等忠臣良将抗击外侮、斥佞除奸、忠君报国的故事。《五虎平西演义》的故事承接《万花楼》,叙述狄青、张忠、刘庆、李义、石玉五虎将出征西夏的过程,以及狄青和单单国八宝公主的爱情故事。其间还贯串了包拯和狄青等与奸相庞洪的忠奸斗争。《五虎平南演义》承续《五虎平西演义》故事,叙述以狄青为首的五虎将率兵南征,平定广源州侬智高叛乱的经过,以及狄青的两个孪生子狄龙、狄虎在出征中与敌方女将段红玉、王兰英之间的爱情纠葛,同时也穿插了包拯、狄青与朝中奸佞斗争的线索。《后宋慈云走国全传》则承续《五虎平南演义》,书中出现的狄家将主要人物是狄青的两个儿子狄龙、狄虎。
95、影视形象
王珪《七律·上元应制》千家诗鉴赏
王珪〔一〕
雪消华月满仙台〔二〕,万烛当楼宝扇开。
双凤云中扶辇下〔三〕,六鳌海上驾山来〔四〕。
镐京春酒沾周宴〔五〕,汾水秋风陋汉才〔六〕。
一曲升平人共乐〔七〕,君王又尽紫霞杯〔八〕。
〔一〕王珪(1019—1085):北宋诗人,字禹玉,华阳(今四川成都)人。仁宗庆历二年(1024)进士。通判扬州,召直集贤院。累官知制诰、翰林学士、知开封府、侍读学士。哲宗即位,封岐国公,卒于位,谥文恭。珪仕英宗、神宗、哲宗三朝,以文章致位通显。有集一百卷,已佚。清四库馆臣从《永乐大典》辑成《华阳集》六十卷,附录十卷。
〔二〕华月:明亮的月光。仙台:宫中的楼台。
〔三〕双凤:服侍皇帝的两个宫女。
〔四〕六鳌:据《庄子》载,海上有三座仙山,下面有六只鳌鱼驮着,这里是说灯景鳌山是仙山。
〔五〕镐京:镐(今西安)为西周国都,这里指北宋都城。同样,说宴赏是周宴也是将宋比作周。
〔六〕汾水秋风:汉武帝巡游汾水,赐宴群臣,并赋《秋风辞》。陋汉才:汉武帝君臣才能浅陋,比不上今日盛会。
〔七〕升平:太平,或可解作《万岁升平》曲,宋代教坊歌曲之一,教坊都知李德升作,是歌颂天下太平的曲子。共:一作“尽”。
〔八〕尽:饮尽。尽,一作“进”。紫霞杯:酒杯名,这里借代酒。
王珪的介绍
本文2023-11-07 05:38:36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4269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