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征直言谏文言文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07浏览:4收藏

魏征直言谏文言文,第1张

1 魏征敢谏文言文赏析

魏征直言敢谏

(上)

玄武门之变后,有人向秦王李世民告发,东宫有个官员,名叫魏征,曾经参加过李密和窦建德的起义军,李密和窦建德失败之后,魏征到了长安,在太子建成手下干过事,还曾经劝说建成杀害秦王。秦王听了,立刻派人把魏征找来。魏征见了秦王,秦王板起脸问他说:“你为什么在我们兄弟中挑拨离间?”左右的大臣听秦王这样发问,以为是要算魏征的老账,都替魏征捏了一把汗。但是魏征却神态自若,不慌不忙地回答说:“可惜那时候太子没听我的话。要不然,也不会发生这样的事了。”秦王听了,觉得魏征说话直爽,很有胆识,不但没责怪魏征,反而和颜悦色地说:“这已经是过去的事,就不用再提了。”唐太宗即位以后,把魏征提拔为谏议大夫(官名),还选用了一批建成、元吉手下的人做官。原来秦王府的官员都不服气,背后嘀咕说:“我们跟着皇上多少年。现在皇上封官拜爵,反而让东宫、齐王府的人先沾了光,这算什么规矩?”宰相房玄龄把这番话告诉了唐太宗。唐太宗笑着说:“朝廷设置官员,为的是治理国家,应该选拔贤才,怎么能拿关系来作选人的标准呢。如果新来的人有才能,老的没有才能,就不能排斥新的,任用老的啊!”大家听了,才没有话说。唐太宗不记旧恨,选用人才,而且鼓励大臣们把意见当面说出来。在他的鼓励之下,大臣们也敢于说话了。特别是魏征,对朝廷大事,都想得很周到,有什么意见就在唐太宗面前直说。唐太宗也特别信任他,常常把他召进内宫,听取他的意见。有一次,唐太宗问魏征说:“历史上的人君,为什么有的人明智,有的人昏庸?”魏征说:“多听听各方面的意见,就明智;只听单方面的话,就昏庸(文言是‘兼听则明,偏听则暗’)。”他还举了历史上尧、舜和秦二世、梁武帝、隋炀帝等例子,说:“治理天下的人君如果能够采纳下面的意见,那末下情就能上达,他的亲信要想蒙蔽也蒙蔽不了。”唐太宗连连点头说:“你说得多好啊!”又有一天,唐太宗读完隋炀帝的文集,跟左右大臣说:“我看隋炀帝这个人,学问渊博,也懂得尧、舜好,桀、纣不好,为什么干出事来这么荒唐?”魏征接口说:“一个皇帝光靠聪明渊博不行,还应该虚心倾听臣子的意见。隋炀帝自以为才高,骄傲自信,说的是尧舜的话,干的是桀纣的事,到后来糊里糊涂,就自取灭亡了。”唐太宗听了,感触很深,叹了口气说:“唉,过去的教训,就是我们的老师啊!”

(下)

唐太宗看到他的统治巩固下来,心里高兴。他觉得大臣们劝告他的话很有帮助,就向他们说:“治国好比治病,病虽然好了,还得好好休养,不能放松。现在中原安定,四方归服,自古以来,很少有这样的日子。但是我还得十分谨慎,只怕不能保持长久。所以我要多听听你们的谏言才好。”魏征说:“陛下能够在安定的环境里想到危急的日子,太叫人高兴了(文言是‘居安思危’)。”以后,魏征提的意见越来越多。他看到太宗有不对的地方,就当面力争。有时候,唐太宗听得不是滋味,沉下了脸,魏征还是照样说下去,叫唐太宗下不了台阶。有一次,魏征在上朝的时候,跟唐太宗争得面红耳赤。唐太宗实在听不下去,想要发作,又怕在大臣面前丢了自己接受意见的好名声,只好勉强忍住。退朝以后,他憋了一肚子气回到内宫,见了他的妻子长孙皇后,气冲冲地说:“总有一天,我要杀死这个乡巴佬!”长孙皇后很少见太宗发那么大的火,问他说:“不知道陛下想杀哪一个?”唐太宗说:“还不是那个魏征!他总是当着大家的面侮辱我,叫我实在忍受不了!”长孙皇后听了,一声不吭,回到自己的内室,换了一套朝见的礼服,向太宗下拜。唐太宗惊奇地问道:“你这是干什么?”长孙皇后说:“我听说英明的天子才有正直的大臣,现在魏征这样正直,正说明陛下的英明,我怎么能不向陛下祝贺呢!”这一番话就像一盆清凉的水,把太宗满腔怒火浇熄了。后来,他不但不记魏征的恨,反而夸奖魏征说:“人家都说魏征举止粗鲁,我看这正是他妩媚可爱的地方哩!”公元643年,那位直言敢谏的魏征病死了。唐太宗很难过,他流着眼泪说:“一个人用铜作镜子,可以照见衣帽是不是穿戴得端正;用历史作镜子,可以看到国家兴亡的原因;用人作镜子,可以发现自己做得对不对。魏征一死,我就少了一面好镜子了。”由于唐太宗重用人才,能采纳大臣的直谏,政治比较开明,而且注意减轻百姓的劳役,采取了一些发展生产的措施,唐朝初期经济出现了繁荣景象,社会秩序比较安定,历史上把这段时期称做“贞观之治”(贞观是唐太宗的年号)。

2 求魏征正面上谏唐太宗的文言文与分析

谏太宗十思疏 〔唐〕魏征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1〕;欲流之远者〔2〕,必浚其泉源〔3〕;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4〕,居域中之大〔5〕,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6〕,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凡百元首〔7〕,承天景命〔8〕,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9〕。

岂取之易,守之难乎?盖在殷忧〔10〕,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11〕。竭诚,则吴越〔12〕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13〕。

虽董之以严刑〔14〕,振之以威怒〔15〕,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复舟,所宜深慎。

奔车朽索,其可忽呼?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16〕,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17〕;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18〕;乐盘游〔19〕,则思三驱以为度〔20〕;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21〕;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22〕;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宏此九德〔23〕。

简能而任之〔24〕,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25〕。文武并用,垂拱而治。

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26〕 ——选自中华书局标点本《旧唐书·魏征传》 注释 〔1〕固:使……稳固。 〔2〕远:使……流得远。

〔3〕浚:疏通,深挖。 〔4〕当:主持,掌握。

〔5〕居域中之大:占据天地间的一大。《老子》上篇:“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域中,天地间。

〔6〕以:用,行。 〔7〕凡百:所有的。

〔8〕景:大。 〔9〕克:能够。

盖:表示不十分肯定的判断。 〔10〕盖:承接上文,表示推断原因。

殷:深。 〔11〕傲物:看不起别人。

物:这里指自己以外的人。 〔12〕吴越:吴国和越国。

〔13〕行路:路人。 〔14〕董:督责,监督。

〔15〕振:同“震”,威吓。 〔16〕作:兴作,建筑。

指兴建宫室之类。 〔17〕谦冲:谦虚。

自牧:自我修养。 〔18〕下:居于……之下。

〔19〕盘游:打猎游乐。 〔20〕三驱:一年打猎三次。

《礼·王制》:“天子诸侯无事,则岁三田(猎)。” 〔21〕敬:慎。

〔22〕黜:排斥。 〔23〕宏:使……光大。

兹:此。九德:指忠、信、敬、刚、柔、和、固、贞、顺。

〔21〕简:选拔。 〔25〕信者:诚信的人。

〔26〕百司:百官。 唐太宗即位初期,因隋鉴不远,故能励精图治。

随着功业日隆,生活渐加奢靡,“喜闻顺旨之说”,“不悦逆耳之言”。魏征以此为忧,多次上疏切谏,本文是其中的一篇。

全文围绕“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主旨,规劝唐太宗在政治上要慎始敬终,虚心纳下,赏罚公正;用人时要知人善任,简能择善;生活上要崇尚节俭,不轻用民力。这些主张虽以巩固李唐王朝为出发点,但客观上使人民得以休养生息,有利于初唐的强盛。

本文以“思”为线索,将所要论述的问题联缀成文,文理清晰,结构缜密。并运用比喻、排比和对仗的修辞手法,说理透彻,音韵铿锵,气势充沛,是一篇很好的论说文。

译文: 我听说过,要求树木生长,就一定要加固它的根本;想要河水流得长远,就一定要疏通它的源头;想使国家安定,就一定要积聚自己的道德仁义。水源不深却希望水流得长远,根不牢固却要求树木生长,道德不深厚却想使国家安定,我虽然十分愚笨,也知道那是不可能的,更何况明智的人呢?国君掌握着帝王的大权重任,处于天地间至尊的地位,不考虑在安逸的环境中想到危难,戒除奢侈而厉行节俭,这也就象砍断树根却要树木长得茂盛,堵塞泉源却希望流水长远一样啊! 凡是古代的君主,承受上天的大命,开始做得好的确实很多,但是能够坚持到底的却很少。

难道是取得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就困难吗?大概是他们在忧患深重的时候,必然竭尽诚意对待下属,一旦得志,便放纵情欲,傲视他人。竭尽诚意,那么即使象吴、越那样敌对的国家也能结为一个整体;傲视他人,那么骨肉至亲也会疏远得象过路人一样。

即使用严酷的刑罚督责人们,用威风怒气恫吓人们,结果只能使人们图求苟且以免于刑罚,却不会怀念国君的恩德,表面上态度恭敬,可是心里并不服气。怨恨不在大小,可怕的只是百姓。

百姓象水一样,可以载船,也可以翻船,这是应该特别谨慎的。 用腐烂的绳索驾驭疾驰的马车,这能轻视吗?身为君臣,果真能够做到:见了想要得到的东西,就想到知足以警戒自己;将要大兴土木,就想到要适可而止以使百姓安宁;考虑到帝位高随时会有危险,就想到要谦虚,并且加强自我修养;害怕骄傲自满,就想到江海是居于百川的下游;喜欢打猎游乐,就想到每年三次的限度;担心意志懈怠,就想到做事要始终谨慎;忧虑会受蒙蔽,就想到虚心接纳下属的意见;害怕谗佞奸邪,就想到端正自身以斥退邪恶小人;加恩于人时,就想到不要因为一时高兴而赏赐不当;施行刑罚时,就想到不要因为正在发怒而滥施刑罚。

完全做到上述十个方面,扩大九。

3 文言文阅读题:魏征状貌不逾中人

魏征的样貌虽不超过一般人,却有胆识谋略,善于让皇帝回心转意总是触犯龙颜当面直言规劝;有时皇上非常生气,魏征却面不改色、若无其事,皇上也就息怒,不再发威了魏征曾告假回家上坟,回来后对皇上说:“听别人说,皇上打算去南山游玩,一切已经安排妥当、整装待发但现在居然又不去了,是什么原因呢?”皇上笑答:“起初确实有这样的打算,但是担心爱卿你责怪,所以就半路停下了”皇上曾得到一只很好的鹞鹰,放在手臂上把玩,看见魏征前来,藏到怀中魏征上奏故意久久不停,鹞鹰最终闷死在皇上怀中。

4 文言文魏徵妙谏

原文: 征状貌不逾中人,而有胆略,善回人主意,每犯颜苦谏;或逢上怒甚,征神色不移,上亦为霁(止)威。尝谒告上冢,还言于上曰:“人言陛下欲幸南山,外皆严装已毕,而竟不行,何也?”上笑曰:“初实有此心,畏卿嗔,故中辍耳。”上尝得佳鹞,自臂之,望见征来,匿怀中,征奏事固久不已,鹞竟死怀中

译文: 然而,别看魏征状貌不逾中人,却有胆有略,善回人主之意。魏征是一片赤胆忠心,况且总是言之在理,因而,大都是太宗皇帝“霁威”改容,瞿然向魏征赔不是:“吾已悔之。”

一次,魏征从外面回来,看到太宗皇帝车驾齐备,像是要出门,见到魏征,突然又下命令将车马驱回。魏征不解,问道:

“听人说陛下要驾幸南山,外面都己严装待命,却突然不去了,这是为什么?”

太宗皇帝笑着说:

“初实有此心,畏卿嗔,故中辍耳。”

还有一次,太宗皇帝得到一只特别好的鹞鹰,非常喜欢,在朝廷上把它架在胳膊上,逗着它玩儿。正玩得高兴的时候,远远望见魏征走来,急忙把鹞鹰揣在怀里藏了起来。魏征奏起事来,没完没了,说个不停,太宗皇帝也不敢动。等魏征告辞后,急从怀中掏出鹞鹰,结果早给憋死了。

5 文言文李世民畏魏征《资治通鉴》的意思

原文 征状貌不逾中人,而有胆略,善回①人主意,每犯颜苦谏;或逢上②怒甚,征神色不移,上亦为霁③威尝谒告④上冢,还,言于上曰:“人言陛下欲幸南山⑤,外皆严装⑥已毕,而竟不行,何也?”上笑曰:“初实有此心,畏卿嗔,故中辍⑦耳”上尝得佳鹞⑧,自臂⑨之,望见征来,匿怀中;征奏事固⑩久不已,鹞竟死怀中(选自《资治通鉴》)译文 魏征的样貌虽比不上一般人,却有胆识谋略,善于说服劝谏别人每逢冒犯君主威严当面直言规劝时;有时皇上非常生气,魏征却面不改色、若无其事,皇上也就息怒,不再发威了魏征曾告假回家上坟,回来后对皇上说:“据说皇上打算去南山游玩,一切已经安排妥当、整装待发现在居然又不去了,是什么原因呢?”皇上笑答:“起初确实有这样的打算,但是担心爱卿你责怪,所以就适可而止了”皇上曾得到一只很好的鹞鹰,放在手臂上把玩,见到魏征前来,藏到怀中魏征上奏故意久久不停,鹞鹰最终闷死在皇上怀中。

1 《魏徵讽谏》的译文

我听说:想要树木生长,一定要加固它的根;想要泉水流得远,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想要国家安定,一定要厚积道德仁义。源泉不深却希望泉水流得远,根系不稳固却想要树木生长,道德不厚实却想要国家安定,我虽然最愚昧无知,(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何况(您这)明智的人呢!国君掌握着国家的重要职权,据有天地间重大的地位,不考虑在安逸的环境中想着危难,戒奢侈,行节俭,这也(如同)是砍断树根来求得树木茂盛,堵住源泉而想要泉水流远啊。

(古代)所有的君主,承受上天(赋予的)重大使命,开头做得好的实在很多,能够保持到底的(却)很少。难道是取得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困难吗?因为处在深重忧患之中,一定会竭尽诚心地来对待臣民。既已成功,则放纵自己的情感来傲视别人。竭尽诚心,就会使敌对的势力(和自己)联合,傲视别人,就会使亲人成为陌路之人。虽然(可以)用严酷的刑罚监督(人们),用威风怒气来吓唬(人们),(人们)最终苟且免于刑罚,但却不会感恩戴德,表面上恭敬而在内心里却不服气。怨恨不在大小,可怕的只有老百姓;(他们像水一样)能负载船只也能颠覆船只,这是应当深为戒慎的。

如果真的能够做到:见到自己喜欢的,就想到知足来自我克制;将要兴建什么,就要想到适可而止,来使百姓安宁;想到(自己的地位)高高在上充满危机,就要不忘谦虚来(加强)自我修养;害怕会骄傲自满,就想到要像江海那样能够容纳千百条河流;喜爱狩猎,就想到一年三次来作为限制;担心意志松懈,就想到(做事)要慎始慎终;害怕受蒙蔽,就想到虚心采纳臣下的意见;畏惧说坏话的人,就想到端正自己的品德来斥退奸恶小人;施加恩泽,就要考虑不要因为一时高兴而奖赏不当;动用刑罚,就要想到不要因为一时发怒而滥用刑罚。全面地做到这十件应该深思的事,发扬光大“九德”的修养,选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挑选好的意见而听从它,那么有智慧的人就能充分献出他的谋略,勇敢的人就能完全尽到他的力量,仁爱的人就能散播他的恩惠,诚信的人就能献出他的忠诚;文臣武将一起任用,(君主)垂衣拱手、不亲自处理政务,天下就能治理好。为什么一定(自己)劳神费思,代替百官的职责呢?

2 魏徵传八下语文文言文阅读答案

2008年镇江市甲邹忌修八尺有余,邹忌修八尺有余,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公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王曰:“善”(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乙太宗新即位,励精(①)政道(②),数引征入卧内,访以得失征雅(③)有经(④)国之才,性又抗直,无所屈挠,太宗与之言,未尝不欣然纳受征亦喜逢知己之主,思竭其用,知无不言太宗尝劳(⑤)之曰:“卿所陈谏,前后二百余事,非卿至诚奉国,何能若是?”(选自《旧唐书· 魏征传》 )注释①励精:振奋精神,致力于某种事业或工作② 政道:施政的方略③雅:素来 ④经:治理⑤劳:慰劳1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4 分)( l)孰视之( )( 2)皆以美于徐公( ) (3)王之蔽甚矣( )(4)思竭其用 ( )1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 分)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译文:15对两位君主纳谏时的描写,甲文是“王曰:‘善’” 乙 文中与这句话相对应的是 ( 2 分)16邹忌和魏征作为大臣,向齐威王和太宗进谏的方式有什么不同?(3分)答:17魏征去世后,唐太宗为什么会发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的感概?( 2 分)答:13( 4 分)( 1 )同“熟”,仔细 (2 )认为 (3 )受蒙蔽 (4 )完,尽(答对一个给l 分)14 ( 2 分)我的妻子认为我漂亮,是偏爱我( “美”“私”等关键词的翻译,错一个扣l 分)15(2分)(太宗与之言,)未尝不欣然纳受(答“欣然”亦可)16(3 分)不设统一答案示例:邹忌向齐王进谏时,善于借助生活中的小事,采用设喻、暗示等委婉讲道理;而魏征向唐太宗进谏时,尽其所能,知无不言,无所顾忌(要点:①设喻、暗示或委婉,得2分②尽其所能,知无不言,无所顾忌或“敢于直谏”得1分意思对即可)17 ( 2 分)不设统一答案示例:唐太宗非常思念和感激魏征,因为魏征不仅有才能,而且很正直,敢于讲真话,是忠臣、贤臣,所以尽管有时说些逆耳忠言,也能深得胸襟开阔的唐太宗的器重和厚爱(要点:① 答“唐太宗对魏征的思念和感徽之情”,得l 分;② 答“魏征是敢于讲真话的忠吞、贤臣” ,得l 分 惫思对即可)戴震难师先生是年乃能言,盖聪明蕴蓄者久矣就傅读书,过目成诵,日数千言不肯休授《大学章句》,至“右经一章”以下,问塾师:“此何以知为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又何以知为曾子之言而门人记之?”师应之曰:“此朱文公所说”即问:“朱文公何时人?”曰:“宋朝人”“孔子、曾子何时人?”曰:“周朝人”“周朝、宋朝相去几何时矣?”曰:“几二千年矣”“然则朱文公何以知然?”师无以应,曰:“此非常儿也”8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A先生是年乃能言/ 乃不知有汉B师应之曰/不应有恨C周朝、宋朝相去几何时矣/断其喉,尽其肉,乃去D又何以知为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春冬之时9对下列句子的翻译,有误的一项是(3分)A日数千言不肯休译文;每天阅读并背诵几千字还不愿意停下来B问塾师:“此何以知为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译文:(戴震)问私塾先生:“这些话凭什么知道是孔子说的,又是曾子记述的?”C曰:“几二千年矣”译文:(私塾先生)说:“差不多两千年了”D“然则朱文公何以知然?”译文:“然而朱文公凭什么知道是这样的?”10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戴震很迟才会说话,但他很聪明,跟随老师读书,读过的文章都能背下来B戴震不仅勤奋,而且好问,遇上不明白的地方,喜欢寻根究底问为什么C私塾先生被戴震的问题问住了,不但不生气,反而赞扬他说:“你真是个不寻常的孩子”D戴震自幼读书即不能不唯师,不唯书,独立思考,敢于质疑,很值得我们学习11对下面三部中国古典名著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3分)A罗贯中以天下是汉家的天下的立场在《三国演义》中塑造了刘备、孙权和曹操这三个主要人物形像B“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是《水浒传》中黑旋风李逵上梁山后对宋江说的一句慷慨激昂的话C“八方共域,异姓一家,帝子神孙,富豪将吏,三教九流,乃至猎户渔人,都一般儿哥弟称呼,不分贵贱”这是吴承恩在《西游记》中赞颂的理想人间D石猴、美猴王、弼马温、齐天大圣、孙行者,斗战神佛等都是《西游记》中对孙悟空的称谓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8D 9D 10C 11D。

3 文言文阅读题:魏征状貌不逾中人

魏征的样貌虽不超过一般人,却有胆识谋略,善于让皇帝回心转意总是触犯龙颜当面直言规劝;有时皇上非常生气,魏征却面不改色、若无其事,皇上也就息怒,不再发威了魏征曾告假回家上坟,回来后对皇上说:“听别人说,皇上打算去南山游玩,一切已经安排妥当、整装待发但现在居然又不去了,是什么原因呢?”皇上笑答:“起初确实有这样的打算,但是担心爱卿你责怪,所以就半路停下了”皇上曾得到一只很好的鹞鹰,放在手臂上把玩,看见魏征前来,藏到怀中魏征上奏故意久久不停,鹞鹰最终闷死在皇上怀中。

4 文言文魏徵讽谏翻译,告诉我本文道理,魏徵是个怎样的人

1、唐太宗得到一只鹞鹰,极其漂亮,私下里(在内宫,非朝堂)把鹞鹰架在胳臂上玩,看到魏征来了,就把鹞鹰藏在怀里。

魏征知道这件事(看出来了),就走向前去汇报事情,就势(向太宗)讲古代帝王由于安逸享乐而亡国的故事,暗暗地劝谏太宗。(魏征故意)说得时间很长,太宗担心鹞鹰捂死,因为太宗向来尊敬魏征,(不敢直接轰他走,只是婉转地)想让他把话说得短些。

然而魏征说个没完,鹞鹰(最终)捂死在(太宗)怀里。 2、仅从本文来看,魏徵是一个忠君爱国、耿直坦率却又不乏艺术修为(间接指出太宗不应贪图享乐)的人。

但从其一生经历来看,他也并不是每次都是间接指出,更多还是直谏,当然,唐太宗李世民和他是封建社会比较罕见的一对君臣,因为魏徵直谏往往就会造成“犯上”,可是唐太宗却能容忍并且采纳他的说法,这说明唐太宗本身也是胸襟开阔之君。 3、本文道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和向学习魏徵站在对方立场用艺术手段表示自己观点的办法。

注意:有的也写作“魏征”,“徵”是“征”的繁体。

5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题

小题:C 小题:C 小题:C 小题:C 小题:A 小题:①魏征年少时成为孤儿,失意不得志,放弃财产不经营。

(赀,同“资”) ②魏征回答道:“如果太子早一点所从我魏征的建议,就不会死于今日的灾祸了。”秦王器重魏征的坦率,没有不满魏征的意思。

(蚤,通“早”;器,动词,器重,看重;直,坦直;恨,不满。魏征的答话是一个假设关系的复句) 小题:(卒,最后,终于) 小题:(前一个“被”,是“施及,加之于上”的意思;后一“被”表被动) 小题:(A应为“魏征”;B应为“李密”;D应为“魏征”)小题:(①②⑤项都不能说明魏征具有远见) 小题:(李密是对发来的文书“称善”;“说密”是劝说李密,并非“献秘计”)小题:见译文魏征字玄成,是魏州曲城人。

从小就失去了父亲,从而落魄而不得志。他抛弃自己的资财家产不去经营,有远大的志向。

通晓经典书籍和方术。隋末动乱,他扮作道士。

武阳郡太守元宝藏发兵响应李密,任命魏征担任书信及檄文的起草工作。李密每当看到了宝藏的书信以后,就称赞写得非常好,又加上听说是魏征所写,急忙征召他。

魏征进献十条计策来说服李密,都没有得到采用。王世充攻打洛口,魏征拜见长史郑頲说:"魏公虽然能在短时间内打胜仗,但那些骁勇善战的将士死伤将尽,而且府里没有余财,战胜敌人之后又没有封赏。

由于这两点原因不能和他们作战。如果疏通护城河,加高城墙,天长日久,敌兵粮食耗尽以后自然会撤退,到时我军乘胜追击,这是取胜的方法啊。

"郑頲说"这是老生常谈罢了。"魏征没有告辞就走了。

魏征后来跟随李密来到京城,很长时间都没有知名。自己请求安抚山东地区,于是被提拔为秘书丞,快马来到黎阳。

当时李绩还是李密所封的太守,魏征写信给他说:"当初魏公出身于背叛朝廷的士兵之中,振臂大喊,帅几十万众,他的威势掩盖半个天下,而他现在一败之后,再无振作,最终归附唐朝,本来就知道这天命使之有所归附。如今您处于天下必争之地,不早日作打算,那么就成就不了大事了!"李绩收到他的书信,于是定计归附于唐,而后大量派送粮食给淮安王的军队。

刚好赶上窦建德攻陷了黎阳,俘获了魏征,授伪官起居舍人。窦建德失败以后,和裴矩一起逃往关内,隐太子引荐他为太子洗马。

魏征看到秦王功高,暗中劝说太子早做打算。太子事败以后,唐王责备魏征说:"你离间我们兄弟感情,怎么办?"魏征回答说:"如果太子早听众我的话,不会遭遇今日之祸!"李世民器重他的正直,没有一丝怨恨的意思。

6 《有关“魏征”的文言文对比阅读答案》古诗原文及翻译

作者: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完成第17—21题。

(19分)甲 贞观六年,有人告尚书右丞魏征,言其阿党亲戚。太宗使御史大夫温彦博案验此事,乃言者不直,彦博奏称,征既为人所道,虽在无私,亦有可责。

遂令彦博谓征曰:“尔谏正我数百条,岂以此小事,便损众美?自今以后,不得不存形迹。 ”居数日,太宗谓征曰:“昨来在外,闻有何不是事?”征曰:“前日令彦博宣敕语臣曰:‘因何不存形迹?’此言大不是。

臣闻君臣同气,义均一体。未闻不存公道,唯事形迹。

若君臣上下,同遵此路,则邦国之兴衰,或未可知!”太宗瞿然改容曰:“前发此语,寻已悔之,实大不是,公亦不得遂怀隐避。 ”征乃拜而言曰:“臣以身许国,直道而行,必不敢有所欺负。

但愿陛下使臣为良臣,勿使臣为忠臣。”太宗曰:“忠良有异乎?”征曰:“良臣使身获美名,群受显号,子孙传世,福禄无疆。

忠臣身受诛夷,君陷大恶。家国并丧,独有其名,以此而言,相去远矣。”

太宗曰:“君但莫违此言,我必不忘社稷之计。 ”乃赐绢二百匹。

乙 余观太宗常屈己以从群臣之议,而魏郑公①之徒,喜遭其时,感知己之遇,事之大小,无不谏诤,虽其忠诚所自至,亦得君以然也。则思唐之所以治,太宗之所以称贤主,而前世之君不及者,其渊源皆出于此也。

能知其有此者,以其书存也。 及观郑公以谏诤事付史官,而太宗怒之,薄其恩礼,失终始之义,则未尝不反复嗟惜,恨其不思,而益知郑公之贤焉。

注:①魏郑公:指魏征。17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⑴ 温彦博案验此事( ) ⑵ 寻已悔之( )⑶ 而魏郑公之徒( ) ⑷ 恨其不思( )1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乃言者不直 岂以此小事A B。

乃赐绢二百匹 及观郑公以谏诤事付史官虽在无私 征既为人所道C D。 虽其忠诚所自至 但愿陛下使臣为良臣19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⑴ 未闻不存公道,唯事形迹。

⑵ 能知其有此者,以书存也。 20乙文称太宗为“贤主”,认为魏征是“贤臣”,从甲文看,太宗之“贤”具体表现是⑴________ ⑵_________ ⑶________;魏征之“贤”具体表现为⑴________ ⑵_________ ⑶_________。

(用自己的话回答)(6分)21结合甲文君臣“对话”和乙文君臣“对立”,试对唐太宗或魏征作简要评价。(3分)参考答案:三、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完成第17—21题。

(19分)17(3分)⑴审查,追究 ⑵随即,不久 ⑶这些人 18(2分) C 19(4分)⑴没有听说过大臣不留心安邦治国的大事,而只注意检点平日的细小言行。(2分) ⑵能够知道魏郑公有谏诤之事,是因为有他的奏章还存在。

(2分)(意到即可) 20(6分)太宗之贤:重事实,不偏听偏信;不因小事而否定别人的大美;主动询问自己的过失;善于反思,勇于改错;虚心向大臣请教,奖励忠良之臣等(任一点得1分,共3分) 魏征之贤:用人无私心;劝谏太宗几百次;敢于指出太宗说话不足之处;表明以身许国,直道而行的决心;希望做良臣等(任一点得1分,共3分) 21(3分)观点:1分;分析有理有据、客观辩证: 2分。

7 阅读下文,完成第下列各题

小题1:D小题2:A小题3:C小题4:(1)自其逝也,虽过莫彰。

朕岂独有非于往时,而皆是于兹日?故亦庶僚苟顺,难触龙鳞者欤!(2)①你难道没有看见黄金(金属)在矿石中,怎么值得珍贵呢?好工匠锻冶做成器具,就被人们当做(视为)宝贝。②从这以后,各自尽献你们的忠诚。

如果有不对的地方(错误),就直接说出,不要隐瞒。 小题1:D项,“遂”这里是动词,解释为“成全”。

小题2:略小题3:A项“一开始”不正确;B项“假托生病”错误;D项“放弃自己建造小殿”错误,文中只是说“辍其材为造”。小题4:(1)略(2)①“独”“何足”“为……所”,每句一分。

②“斯”、“已”通“以”、“乃”你们的、“是非”偏义复词,侧重于“非”。文言文译文:魏征,是河北巨鹿人。

不久前搬家至河北相州内黄 。武德末年,他担任太子洗马,看见太宗和太子暗中相互倾轧夺权,常常劝太子建成早做打算。

太宗已经杀了隐太子,召见魏征责备他说:“你 离间我们兄弟,为什么?”旁人都为他的处境担心,魏征镇定自如,缓缓回答说:“皇太子如果听从我的话,必定没有现在的灾,太宗昕后肃然起敬,给他优厚礼遇, 提升他为,谏议大夫。多次让他进入卧室,请教为政之道。

魏征平素有治理国家的才能,性情又很刚强正直,不屈不挠。太宗每次与他谈论,没有不高兴 用户 2017-10-06 举报 扫描下载二维码 ©2020  ****:service@zuoyebang  协议 var userCity = "\u5317\u4eac", userProvince = "\u5317\u4eac", zuowenSmall = "2";。

8 课外文言文阅读本题满分8分任贤魏征,钜鹿人也,近徙家相州之

小题1:(1)已经 (2)屡次、多次小题1:(1)皇太子如果听从我的话,肯定不会有今天的杀身之祸。

(2)太宗每次与他交谈,从来没有不高兴的。小题1:任人唯贤;胸襟宽广 魏征是河北巨鹿人氏,后来全家迁徙到相州的临黄。

武德末年,官至太子洗马。他看见李世民与李建成明争暗斗,便多次劝太子提早做打算。

太宗杀了隐太子后,召见魏征并责备道:“你为什么要离间我们兄弟?”大家都替魏征担惊受怕。但魏征神情自若,答道:“皇太子若听了我的话,肯定不会有今天的杀身之祸!”太宗听后严肃起来,更加厚重地对待魏征,提升他为谏议大夫。

多次把魏征叫到寝室询问政务。魏征素有治国之道,性情耿直,敢于进谏。

太宗每次与他交谈,从来没有不高兴的。魏征也因为碰上了明君而非常高兴,竭尽全力为太宗效劳。

太宗抚慰他说:“你前前后后提的200多条建议,都合乎我的心意。如果不是你如此尽职尽责,天下怎会如此安定!”贞观三年,连续升官到秘书监,参与政事,有着深远的谋略,对治理国家有着很多重大的帮助。

太宗曾经对他说:“你犯下的罪甚至比管仲射中公子小白衣带钩还要重,但我信任你却比齐桓公信任管仲还要多。近代君臣之间,有像我和你这样的吗?”。

9 文言文阅读李世民畏魏征答案

李世民畏魏征 征状貌不逾中人,而有胆略,善回①人主意,每犯颜苦谏;或逢上②怒甚,征神色不移,上亦为霁威③。

尝谒告④上冢,还,言于上日:“人言陛下欲幸南山,外皆严装已毕,而竞不行,何也?”上笑日:“初实有此心,畏卿嗔,敌中辍耳。”上尝得佳鹞⑤,自臂⑥之,望见征来,匿怀中;征奏事固⑦久不已,鹞竞死怀中。

(选自《资治通鉴》) [注释]①回:回转,扭转。②上:指唐太宗李世民。

③霁威:息怒。④谒告:请假。

⑤鹞:猛禽。⑥臂:手臂,这里的意思是用手臂架着。

⑦固:故意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善回人主意 (2)故中辍耳 (3)外皆严装已毕 (4)上尝得佳鹞 答案:(1)善于、擅长 (2)停止 (3)完成、结束 (4)曾经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3分) 或逢上怒甚,征神色不移,上亦为霁威。 答案:有时遇到皇上特别生气,魏征神色一点不改变,皇上也就息怒了。

(娆雪+语文网) 3魏征向皇上奏事时,为什么故意久久不停止?请作简要分析:(3分), [内容来自raoxue] 答案:魏征看到皇上玩鹞,奏事时故意久久不停止,借此劝诫皇上不能玩物丧志(不要忘记国家大事)。 4、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1分) 征 状 貌 不 逾 中 人 答案:征状貌/不逾中人 译文: 魏征的样貌虽不超过一般人,却有胆识谋略,善于让皇帝回心转意。总是触犯龙颜当面直言规劝;有时皇上非常生气,魏征却面不改色、若无其事,皇上也就息怒,不再发威了。

魏征曾告假回家上坟,回来后对皇上说:“听别人说,皇上打算去南山游玩,一切已经安排妥当、整装待发。但现在居然又不去了,是什么原因呢?”皇上笑答:“起初确实有这样的打算,但是担心爱卿你责怪,所以就半路停下了。”

皇上曾得到一只很好的鹞鹰,放在手臂上把玩,看见魏征前来,藏到怀中。魏征上奏故意久久不停,鹞鹰最终闷死在皇上怀中。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公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魏征和邹忌的劝谏风格有何不同?

邹忌从日常小事入手,以小比大,以家比国,喻治国安邦之道与形象的比喻之中,贴切自然,入情入理。魏征则是犯颜直谏,直接劝戒。

谏太宗十思疏

〔唐〕魏征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1〕;欲流之远者〔2〕,必浚其泉源〔3〕;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4〕,居域中之大〔5〕,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6〕,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凡百元首〔7〕,承天景命〔8〕,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9〕岂取之易,守之难乎盖在殷忧〔10〕,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11〕竭诚,则吴越〔12〕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13〕虽董之以严刑〔14〕,振之以威怒〔15〕,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复舟,所宜深慎

奔车朽索,其可忽呼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16〕,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17〕;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18〕;乐盘游〔19〕,则思三驱以为度〔20〕;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21〕;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22〕;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宏此九德〔23〕简能而任之〔24〕,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25〕文武并用,垂拱而治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26〕

——选自中华书局标点本《旧唐书·魏征传》

注释

〔1〕固:使……稳固

〔2〕远:使……流得远

〔3〕浚:疏通,深挖

〔4〕当:主持,掌握

〔5〕居域中之大:占据天地间的一大《老子》上篇:“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域中,天地间

〔6〕以:用,行

〔7〕凡百:所有的

〔8〕景:大

〔9〕克:能够盖:表示不十分肯定的判断

〔10〕盖:承接上文,表示推断原因殷:深

〔11〕傲物:看不起别人物:这里指自己以外的人

〔12〕吴越:吴国和越国

〔13〕行路:路人

〔14〕董:督责,监督

〔15〕振:同“震”,威吓

〔16〕作:兴作,建筑指兴建宫室之类

〔17〕谦冲:谦虚自牧:自我修养

〔18〕下:居于……之下

〔19〕盘游:打猎游乐

〔20〕三驱:一年打猎三次《礼·王制》:“天子诸侯无事,则岁三田(猎)”

〔21〕敬:慎

〔22〕黜:排斥

〔23〕宏:使……光大兹:此九德:指忠、信、敬、刚、柔、和、固、贞、顺

〔21〕简:选拔

〔25〕信者:诚信的人

〔26〕百司:百官

唐太宗即位初期,因隋鉴不远,故能励精图治随着功业日隆,生活渐加奢靡,“喜闻顺旨之说”,“不悦逆耳之言”魏征以此为忧,多次上疏切谏,本文是其中的一篇全文围绕“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主旨,规劝唐太宗在政治上要慎始敬终,虚心纳下,赏罚公正;用人时要知人善任,简能择善;生活上要崇尚节俭,不轻用民力这些主张虽以巩固李唐王朝为出发点,但客观上使人民得以休养生息,有利于初唐的强盛本文以“思”为线索,将所要论述的问题联缀成文,文理清晰,结构缜密并运用比喻、排比和对仗的修辞手法,说理透彻,音韵铿锵,气势充沛,是一篇很好的论说文 译文:

我听说过,要求树木生长,就一定要加固它的根本;想要河水流得长远,就一定要疏通它的源头;想使国家安定,就一定要积聚自己的道德仁义水源不深却希望水流得长远,根不牢固却要求树木生长,道德不深厚却想使国家安定,我虽然十分愚笨,也知道那是不可能的,更何况明智的人呢国君掌握着帝王的大权重任,处于天地间至尊的地位,不考虑在安逸的环境中想到危难,戒除奢侈而厉行节俭,这也就象砍断树根却要树木长得茂盛,堵塞泉源却希望流水长远一样啊!

凡是古代的君主,承受上天的大命,开始做得好的确实很多,但是能够坚持到底的却很少难道是取得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就困难吗大概是他们在忧患深重的时候,必然竭尽诚意对待下属,一旦得志,便放纵情欲,傲视他人竭尽诚意,那么即使象吴、越那样敌对的国家也能结为一个整体;傲视他人,那么骨肉至亲也会疏远得象过路人一样即使用严酷的刑罚督责人们,用威风怒气恫吓人们,结果只能使人们图求苟且以免于刑罚,却不会怀念国君的恩德,表面上态度恭敬,可是心里并不服气怨恨不在大小,可怕的只是百姓百姓象水一样,可以载船,也可以翻船,这是应该特别谨慎的

用腐烂的绳索驾驭疾驰的马车,这能轻视吗身为君臣,果真能够做到:见了想要得到的东西,就想到知足以警戒自己;将要大兴土木,就想到要适可而止以使百姓安宁;考虑到帝位高随时会有危险,就想到要谦虚,并且加强自我修养;害怕骄傲自满,就想到江海是居于百川的下游;喜欢打猎游乐,就想到每年三次的限度;担心意志懈怠,就想到做事要始终谨慎;忧虑会受蒙蔽,就想到虚心接纳下属的意见;害怕谗佞奸邪,就想到端正自身以斥退邪恶小人;加恩于人时,就想到不要因为一时高兴而赏赐不当;施行刑罚时,就想到不要因为正在发怒而滥施刑罚完全做到上述十个方面,扩大九德的修养,一定会得到很多补益选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选择好的意见而听从它,那么,聪明的人就会竭尽他们的智谋,勇敢的人就会竭尽他们的气力,仁爱的人就会广施他们的恩惠,诚实的人就会奉献他们的忠诚文臣武将都得到任用,就可以垂衣拱手,安然而治了何必劳神苦思,代行百官的职务呢!(顾伟列)

分析:

《谏太宗十思疏》是唐朝著名宰相魏征写给唐太宗的一篇奏疏在这篇文章中,魏征紧扣“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这个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安邦治国的重要思想作了非常精辟的论述,其主题是在于提醒唐太宗要想使国家长治久安,君王必须努力积聚德义,具体提出了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等十个建议魏征敢于直谏,在贞观年间先后上疏二百余道,强调“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对唐太宗开创的千古称颂的“贞观之治”起了重大作用

作家介绍:

魏征 (580 - 643 )

魏征(580-643)字玄成,馆陶(今属河北)人,从小丧失父母,家境贫寒,但喜爱读书,不理家业,曾出家当过道士隋大业末年,魏征被隋武阳郡(治所在今河北大名东北)丞元宝藏任为书记元宝藏举郡归降李密后,他又被李密任为元帅府文学参军,专掌文书卷宗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李密失败后,魏征随其入关降唐,但久不见用次年,魏征自请安抚河北,诏准后,乘驿驰至黎阳(今河南浚县),劝嵛李密的黎阳守将徐世绩归降唐朝不久,窦建德攻占黎阳,魏征被俘窦建德失败后,魏征又回到长安,被太子李建成引用为东宫僚属魏征看到太子与秦王李世民的冲突日益加深,多次劝建成要先发制人,及早动手

玄武门之变以后,李世民由于早就器重他的胆识才能,非但没有怪罪于他,而且还把他任为谏官之职,并经常引入内廷,询问政事得失魏征喜逢知己之主,竭诚辅佐,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加之性格耿直,往往据理抗争,从不委曲求全有一次,唐太宗曾向魏征问道:「何谓明君、暗君」魏征回答说:「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君之所以暗者,偏信也以前秦二世居住深宫,不见大臣,只是偏信宦官赵高,直到天下大乱以后,自己还被蒙在鼓里;隋炀帝偏信虞世基,天下郡县多已失守,自己也不得而知」太宗对这番话深表赞同

贞观元年(837),魏征被升任尚书左丞这时,有人奏告他私自提拔亲戚作官,唐太宗立即派御史大夫温彦博调查此事结果,查无证据,纯属诬告但唐太宗仍派人转告魏征说:「今后要远避嫌疑,不要再惹出这样的麻烦」魏征当即面奏说:「我听说君臣之间,相互协助,义同一体如果不讲秉公办事,只讲远避嫌疑,那么国家兴亡,或未可知」并请求太宗要使自己作良臣而不要作忠臣太宗询问忠臣和良臣有何区别,魏征答道:「使自己身获美名,使君主成为明君,子孙相继,福禄无疆,是为良臣;使自己身受杀戮,使君主沦为暴君,家国并丧,空有其名,是为忠臣以此而言,二者相去甚远」太宗点头称是

贞观二年(628),魏征被授秘书监,并参掌朝政不久,长孙皇后听说一位姓郑的官员有一位年仅十六七岁的女儿,才貌出众,京城之内,绝无仅有便告诉了太宗,请求将其纳入宫中,备为嫔妃太宗便下诏将这一女子聘为妃子魏征听说这位女子已经许配陆家,便立即入宫进谏:「陛下为人父母,抚爱百姓,当忧其所忧,乐其所乐居住在宫室台榭之中,要想到百姓都有屋宇之安;吃着山珍海味,要想到百姓无饥寒之患;嫔妃满院,要想到百姓有室家之欢现在郑民之女,早已许配陆家,陛下未加详细查问,便将她纳入宫中,如果传闻出去,难道是为民父母的道理吗」太宗听后大惊,当即深表内疚,并决定收回成命但房玄龄等人却认为郑氏许人之事,子虚乌有,坚持诏令有效陆家也派人递上表章,声明以前虽有资财往来,并无订亲之事这时、唐太宗半信半疑,又召来魏征询问魏征直截了当地说:「陆家其所以否认此事,是害怕陛下以后藉此加害于他其中缘故十分清楚不足为怪」太宗这才恍然大悟,便坚决地收回了诏令

由于魏征能够犯颜直谏,即使太宗在大怒之际,他也敢面折廷争,从不退让,所以,唐太宗有时对他也会产生敬畏之心有一次,唐太宗想要去秦岭山中打猎取乐,行装都已准备停当,但却迟迟未能成行后来,魏征问及此事,太宗笑着答道:「当初确有这个想法,但害怕你又要直言进谏,所以很快又打消了这个念头」还有一次太宗得到了一只上好的鹞鹰,把它放在自己的肩膀上,很是得意但当他看见魏征远远地向他走来时,便赶紧把鸟藏在怀中魏征故意奏事很久,致使鹞子闷死在怀中

贞观六年,群臣都请求太宗去泰山封禅藉以炫耀功德和国家富强,只有魏征表示反对唐太宗觉得奇怪,便向魏征问道:「你不主张进行封禅,是不是认为我的功劳不高、德行不尊、中国未安、四夷末服、年谷未丰、祥瑞末至吗」魏征回答说:「陛下虽有以上六德,但自从隋末天下大乱以来,直到现在,户口并未恢复,仓库尚为空虚,而车驾东巡,千骑万乘,耗费巨大,沿途百姓承受不了况且陛下封禅,必然万国咸集,远夷君长也要扈从而如今中原一带,人烟稀少,灌木丛生,万国使者和远夷君长看到中国如此虚弱,岂不产生轻视之心如果赏赐不周,就不会满足这些远人的欲望;免除赋役,也远远不能报偿百姓的破费如此仅图虚名而受实害的事,陛下为甚么要干呢」不久,正逢中原数州暴发了洪水,封禅之事从此停止

贞观七年(633),魏征代王珪为侍中同年底,中牟县丞皇甫德参向太宗上书说:「修建洛阳宫,劳弊百姓;收取地租,数量太多;妇女喜梳高髻,宫中所化」太宗接书大怒,对宰相们说:「德参想让国家不役一人,不收地租,富人无发,才符合他的心意」想治皇甫德参诽谤之罪魏征谏道:「自古上书不偏激,不能触动人主之心所谓狂夫之言,圣人择善而从请陛下想想这个道理」最后还强调说:「陛下最近不爱听直言,虽勉强包涵,已不像从前那样豁达自然」唐太宗觉得魏征说得入情入理,便转怒为喜,不但没有对皇甫德参治罪,还把他提升为监察御史

贞观十年(636),魏征奉命主持编写的《隋书》、《周书》、《梁书》、《陕书》、《齐书》(时称五代史)等,历时七年,至此完稿其中《隋书》的序论、《梁书》、《陈书》和《齐书》的总论都是魏征所撰,时称良史同年六月,魏征因患眼疾,请求解除侍中之职唐太宗虽将其任为特进这一散职,但仍让其主管门下省事务,其俸禄、赏赐等一切待遇都与侍中完全相同

贞观十二年(638),魏征看到唐太宗逐渐怠惰,懒于政事,追求奢靡,便奏上著名的《十渐不克终疏》,列举了唐太宗执政初到当前为政态度的十个变化他还向太宗上了「十思」,即「见可欲则思知足,将兴缮则思知止,处高危则思谦降,临满盈则思挹损,遇逸乐则思撙节,在宴安则思后患,防拥蔽则思延纳,疾谗邪则思正己,行爵赏则思因喜而僭,施刑罚则思因怒而滥」

贞观十六年(642),魏征染病卧床,唐太宗所遣探视的中使道路相望魏征一生节俭,家无正寝,唐太宗立即下令把为自己修建小殿的材料,全部为魏征营构大屋不久,魏征病逝家中太宗亲临吊唁,痛哭失声,并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我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

魏征是唐朝有名的“诤臣”,他每日奏事凡事李世民犹豫的,不答应的,他就据理力争,直到李世民同意为止。由于魏征的建议都是正确的,皇帝拿他也没辙,不好怪罪他。据说一次李世民玩鹞,正巧魏征来奏事,李世民怕魏征又了理不饶人,说他玩物丧志,大道理讲个没完(皇帝也烦啊),就把鹞藏在龙袍的袖子里。但魏征还是看见了,却装作没看见的样子,故意奏事奏了很长时间,久久不停止。直到把鸟闷死了,他才告退。其实也是以此劝诫李世民不要玩物丧志,走了隋朝的老路。

打完了,希望对你有帮助。

魏征直言谏文言文

1 魏征敢谏文言文赏析 魏征直言敢谏 (上) 玄武门之变后,有人向秦王李世民告发,东宫有个官员,名叫魏征,曾经参加过李密和...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