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氏家族的祖先是谁?
源氏家族的祖先是北魏王朝的源贺
好不容易搜到一篇,想来对你会有帮助:
宵乡源氏和他们的鲜卑人祖先
作者:魏星
两年前,以一次奇特的寻祖之旅为契机,不少媒体纷纷报道了鹤山生活着古鲜阜族后裔一事。这支古老的民族历经漫长的历史岁月,从北到南纵跨几乎大半个中国版图,定居在鹤山;时过境迁的七百年后,他们的后人又踏上漫漫北上路,寻根访祖。为什么时空的巨大改变没有消蚀他们民族的记忆,他们现在的生活又是如何带着这些问题,中山大学中文系民间文学专业的师生们,走进鹤山龙口镇的宵乡村。
深秋时节的宵乡村,看上去与邻村没什么两样:刚收割过的田地里立着许多稻草堆,打捞后的鱼塘正在干塘,村前村后紫荆花散发着幽香,村中小学传来孩子们的嬉笑声,迎面遇上的村民操一口鹤山白话……但读村近湖源公祠门上的一幅对联“发源由北魏,晋爵纪西平”,却透露了这个村不一般的历史渊源:宵乡源氏的祖先是南北朝时期建立北魏政权的古鲜卑人的一支,他们那罕见的姓氏——源,正是古鲜卑姓氏之一。
宵乡村民们拿出了他们在“文革”浩劫中冒险保存下来的(源氏大宗族谱),上面清楚地记载着:宵乡源氏的一世祖源潜夫,是南北魏西平王源贺的后人,而据史书记载,源贺本是鲜卑族的一支——秃发部的王子,后因秃发部所建的南凉政权灭亡,投奔鲜卑族拓跋部建立的北魏王朝,被封为西平王并赐姓“源”,意为同是鲜卑人,源贺即是源姓始祖。
在(魏书源贺传)中十分清楚地记载了源贺家族曾经显赫的历史。源贺是北魏的杰出将领,受封为西平王,其子孙大部份牺牲在战场,为定鼎中原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劳。隋唐时期,源贺家族在朝为官者众多,
隋朝有源彪将军,唐代有源乾曜任尚书左丞相。但唐德宗时源氏的一名大官源休企图弑君夺位,事败后被德宗所杀,并株连源氏族人,此后,源氏族人多经商而很少为官。后来经商的源氏族人又受青苗之害,逃亡南下,来到南雄珠玑巷。南宋时,官府因胡妃事件,血洗珠玑巷,潭氏再次南下逃亡,在源潜夫兄弟的带领下,最终定居于新会县古劳都坚城乡(即今霄乡)。
源潜夫将此地取名“坚城乡’,意为“比南凉城更坚固”,南凉城即鲜卑秃发部在青海西平所建南凉国的都城。宵乡最初的格局,完全是南凉城的缩影。村中上了年纪的人们还能回忆起霄乡村的旧时模样:外有护城河,内有城墙环绕,设有东南西北四个门楼出入,重要的地方还设有烽火台和炮楼。如今这些建筑都已不复存在,只有保存下来的几处源氏祠堂,留下了潭氏一族潭远流长的印迹。1867年修建,现已改建为“宵南小学”的源氏大宗祠,门上对联为:“北魏同源远 南雄衍泽长;簪缨传北魏事业纪西平”。据村民说,以前祠堂的正堂内还放有源姓始祖源贺的木刻牌匾和刻有“与卿同源”四个金光闪闪的大字的脾匾,这些都是他们鲜卑血统的确证。
宵乡村人说,因鲜卑秃发氏先人曾自封为西平王,祖先秃发贺又被北魏皇帝封为西平王,所以村人祭拜祖先的牌位上大多写着“西平XX'’的宇样;鲜卑族的发祥地在祖国的东北方,且霄乡源氏也是从东北角的东门河溯水而来,所以源氏的祠堂、祖墓也有向东北而建的。
现居宵乡的源氏共有六坊,分别是北门坊、礼奎坊、东门坊、高第坊、水边里坊和甫兴里坊,约千余人,分散在香港及海外的源氏后人约2000余人。从北魏孝文帝改革时起,就开始主动、彻底地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和生活习惯,与汉人通婚的鲜卑人,到隋唐时,各方面巳和中原汉族无甚区别。如今我国56个民族中已经没有鲜卑族。定居宵乡700余年的源氏,早巳习惯了此乡此土的生活。岁月沧桑,谁能想象这些村民的祖先,却是曾游猎于大兴安岭森林和放牧在内蒙古呼伦贝尔大草原上的鲜卑人呢就连问起有名的鲜卑族民歌(敕勒歌)时,宵乡村民们大多也是摇头不知。
外界是从源氏后人源可就医生,远赴内蒙古大草原寻根祭祖一事后,才知道源氏的故事。中大师生们也来到源医生的诊所,听他讲述了那段难忘的圆梦之旅。他说,自从知道自己民族的历史后,他在行医的同时就一直四处搜集着源氏族人的资料,向可能有族人踪迹的江西、贵州、湖南、湖北等地发了不少信件,还曾与其他潭氏兄弟自费到南雄珠玑巷寻找传说中的宗族大祠堂,虽然这些举动收效甚微,但他并没有灰心。
1999年5月13日至26日,源可就终于踏上了远赴内蒙古自治区鄂伦赛旗嘎仙洞寻根祭祖的旅途。他带着族谱跨过长江黄河,经北京、天津、沈阳、长春、哈尔滨和齐齐哈尔,纵横八省,从中国版图东南端的珠江三角洲来到了东北角的大兴安岭、呼伦贝尔大草原。在草原上,他见到了祖先歌中所唱的“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美景;在嘎仙洞里,这位风尘朴朴的“外来客”,成为第一个到这里祭祖的源
氏后人;在满洲里扎赉诺尔古墓群,他将沿涂采摘的野花敬献于祖先的棺前。位于大兴安岭北部的嘎仙洞,石壁上有鲜卑后人刻的共201字的祭祖文,内容与历史记载相吻合,证明此处为鲜阜人的发源地,所以可就寻找的不只是鲜卑源氏的根,而且是整个古鲜卑人的根。而他找到的也不仅是先民生活过的痕迹,还有祖先精神上的馈赠。正如他在回忆此行的文章中写到的:“我希望中华民族的儿女,特别是鲜卑族的后人、源氏族人有机会踏上旅途到东北大兴安岭、呼伦贝尔大草原去,那里有着北方古代鲜卑族人留下的足迹,他们在那里写下最美丽最动人的诗篇,等待着你们前去。”
清楚了自己的历史,不少宵乡源氏族人说,他们为祖先在历史上的功绩感到自豪,要让子孙们都知道自己的过去。古’鲜卑人入乡随俗的开放胸襟,使得他们迅速从愚昧走向文明,而散布各地的鲜卑后裔们秉承着这一胸襟,在新的土地上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生活。他们共同的姓氏将让他们永远珍藏属于他们的那段共同的历史。
参考资料:
http://20243217123/search/cachehtmlei=UTF-8&u=messageheshangovcn/viewasp%3Frecno%3D365&w=%E6%BA%90+%E6%B0%8F+%E5%AE%B6%E6%97%8F+%E7%9A%84+%E7%A5%96%E5%85%88&d=Ye147Mp5Lb81&icp=1
按照日本律令制度,天皇之子女,以天皇为第一世,亲王、内亲王为第二世春亲王为第三世,如此计算到第六世,没有继承皇统的皇族始自动脱离皇籍,但是第一次打破这个规矩的,是嵯峨天皇。
嵯峨天皇是第52代天皇,面对着50代桓武天皇迁都所浪费的财力,以及前代平城天皇的混乱局面,天皇又不幸是一个“风流天子”,拥有妻妾28人,生育了子女50人。这无疑对当时的国库是一种严重的威胁,所以在弘仁五年(814)五月八日,嵯峨天皇终于下达了一项重大诏书,宣布将皇子四人:信、弘、常、明,皇女四人:贞姬、洁姬、全姬、善姬从皇籍中离脱,赐姓源氏,降为臣籍,这就是日本历史上第一次的大规模“赐姓臣籍降下”事件,也是“源氏”第一次出现在日本历史上。不久,嵯峨天皇再次下诏,陆续将13名皇子:宽、定、镇、生、澄、安、清、融、勤、胜、启、贤、继;11名皇女:更姬、若姬、神姬、盈姬、声姬、容姬、端姬、吾姬、密姬、良姬、年姬,连同首次,先后一共是皇子17人,皇女15人,总计32人,赐姓源氏,降为臣籍。这些人便被世间称为“嵯峨源氏”。
关于为何用“源”字,史学上这样认为:中国《魏书·源贺传》记载,南凉国主秃发傉檀为西秦攻灭,其子保周、贺并宗室数人先逃到河西王沮渠蒙逊处,后来,又逃亡北魏,魏各授其官爵,其中秃发贺受西平公,为魏主喜爱,乃称:“卿之先与朕同源,可为源氏”,遂易姓为源,即名相源贺。所称魏主,或称为太武帝焘,资治通鉴则载此事发生于公元414年,即明元帝嗣之神瑞元年(东晋义熙十年),恰恰是日本嵯峨天皇首创赐姓源氏整整400年前。
嵯峨天皇新创源氏这个赐姓,便是从“与朕同源,可为源氏”一句化出。同时,源在日本文字中是水源、小细流的意思,源氏者,就是希望这些分出去的儿女,能够让自己的家系从小小细流,世代沿替,化为滔滔江河。据说嵯峨天皇曾经有过类似意思的祝福,一个“源”字,大概涵括了他做出决定时的所思所想。
此后,日本历史上先后共有二十一位天皇赐过源姓。在这二十一流源氏中,最为显赫的便是清和源氏,他是由56代清和天皇赐予其孙源经基的。一般谈论日本武将时,提到源、平二氏就是专指清和源氏与桓武平氏。因为他们均是日本历史上的朝权重族,对日本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清和天皇第六皇子贞纯亲王之子经基王为始祖。经基之子满仲帮助藤原北家确立了摄关政治,并且确立了自己在地方上武士领袖的地位,自己又亲自将摄津国设为据点,成立武士团体。随后,他的三个孩子——赖光、赖亲、赖信将这个武士团体扩大到了全日本各个地方,形成了很多的派系派系分支。
源义经
源义经(みなもと の よしつね)
源义经,镰仓时代武将,1159—1189年在世。
平治元年(1159)发生“平治之乱”,平清盛取得京都政权,源义经之父源义朝战败逃亡,翌年1月4日在尾张被谋杀。接着,平清盛大肆搜捕源义朝的子女,妄图斩草除根。
义朝之妾常盘怀中抱着牛若(义经,一岁),手牵今若(七岁)和乙若(五岁),冒着寒风大雪潜逃。大雪落在斗笠上,狂风卷起她的衣袖;怀中的义经呱呱地哭着要吃奶;双手牵着的今若和乙若无力再走了,在号陶大哭。常盘在这家破人亡、饥寒交迫的情况下,为保存源氏的一脉血统,踩着积雪踉跄地在田野里拼命逃跑。她好不容易逃脱平清盛的搜索网,来到大和宇多郡龙门,投靠伯父。但是后来老母被捕,逼她说出常盘的下落,常盘为母免于拷问,毅然向京都当局(六波罗)自首。
平清盛早就闻得常盘美貌,要想一睹庐山真面目,这次一见果然名不虚传,大为中意,便忘记她是敌人之妾,要想纳她为妾并进行劝说。
为了三个孩子的性命,“即使肉体的节操交给仇人,内心的节操还是属于义朝的”,她这样想着便答应了。她向平清盛保证,三个孩子分别养育,长大后做和尚。
义经在母亲身边养到四岁,因其非凡的智慧使平清盛感到害怕。正好此时和常盘养的女儿廊出世,平清盛便说“和敌人的儿子一起抚养总觉不好”,将四岁的牛若(义经)送到山科的乡村。义经在山科养到七岁,常盘为了实现自己的诺言,将义经送到山城国鞍马山寺出家,但没有削发。常盘养了廊以后,好色的平清盛对他冷淡起来了,不到两年常盘被下赐给大藏卿藤原长成。
在鞍马山寺,义经白天用功读书,夜里到僧正谷跟大天狗学武艺,还跟鬼一法眼学“六韬三略”。一心想打倒乎氏为父报仇的义经,就这样勤学苦练一天天地度过,至16岁时他已成为一个文武双全的英俊青年。就在这一年(1174),义经受到黄金商人吉次的劝诱,3月3日离开鞍马山,在武士陵助重赖陪同下投奔奥州的藤原秀衡。
奥州藤原氏拥有陆奥、出羽两国,势力强大,当时是藤原氏第三代秀衡的治下。他为镇守府将军,东日本第一大豪族,奥州俨然成为一个独立王国。秀衡很赏识义经的才华,对他十分优待,在平泉自己的府第附近给他一所邸宅。义经在秀衡的庇护下迅速成长为一名杰出的武士,直到22岁的那一年(1180)才离开秀衡出征。
源义经的异母兄源赖朝(义朝的第三子),在父亲义朝被杀的时候还只有12岁。当初平清盛要杀他,清盛的继母池掸尼因他很像自己夭折的儿子家盛,请求饶命,总算免于一死,被流放到伊豆的短小岛,受到北条时政的监祝。治承四年(1880)8月17日,源赖朝奉以仁王讨伐平氏的命令,得到时政支援,纠合东国(关东诸国)的源氏家人在伊豆起兵。
9月,在平泉的义经闻得兄赖朝在伊豆起兵,立即响应出征,藤原秀衡曾加以劝阻,但不能打消火热的复仇决心。秀衡只得派佐藤继信、忠信兄弟随从保护,让他出征。
在奥州两勇士的保护下,义经到达骏河黄濑川的家,10月21日在这里会见兄赖朝。赖朝在富士川打败平维盛率领的平家军后昨天(20日)刚到这里。兄弟两人一见面,赖朝就援引义家、义光兄弟的故事(“后三年之役”源义家同清原武衡、家衡开战时,义家之弟义光辞退兵卫尉的职务到奥州帮助兄打仗),激动得流泪。从此兄弟两人合力攻打平氏,誓为父报仇。平氏被源义仲赶出京都以后,吸收西国(关西诸国)一带的武士,在摄津的一谷建设根据地,准备夺回京都,开始恢复昔日的势力。
1184年(元历1)1月20日,义经、范赖联军在近江的粟津打死源义仲,进入京都。同月26日又奉赖朝之命进军平氏的根据地——播磨的一谷。范赖的主力军从京都沿海岸进攻一谷,义经的辅佐军从京都绕过丹波,从后面进攻一谷。2月5日义经军发动夜袭,在丹波的三草山打败平资盛。接着2月7日早晨4点钟义经带领70多人翻过鹤岭,从背后袭击。在前后夹攻下,立即攻下一之谷。平氏在一之谷战败后,平宗盛挟持幼小的安德天皇逃往赞歧(香川县)的屋岛。
文治元年(1185)2月17日,义经领兵250人渡摄津的渡部津,次日到达阿波。19日上午8点攻打屋岛,平氏措手不及,放火烧毁屋岛,败走海上。战败的平氏军逃至长门彦岛,在平知盛指挥下继续抵抗。3月2日义经在坛浦(今山口县下关市)发动海战,最后全歼平氏军,八岁的安德天皇带着神望、宝剑投海,活捉平宗盛
父子(平清盛死后由平宗盛继承平氏事业),报了不共戴天的杀父之仇,史称“坛浦之战”源平两氏长期抗争的局面就此结束。
文治元年(1185)4月11日义经消灭平氏的消息传到镰仓,四天后(15日)源赖朝立即对家臣下达文件,凡不经许可擅自做官(指接受朝廷任命的官职)的,没收领地并处以斩罪。这是对义经的恐吓,因为义经曾接受朝廷的任命,担任左卫门少尉和检非违使。
赖朝根据福原景时从九州送来的假报告,知道义经以歼灭平氏的功劳自居,士兵都很怕他,而且在他下面的家臣犯一点小错误就要擅自严惩,不经赖朝批准。对赖朝来说,义经不过是自己手下的家臣,您意惩罚部下是侵犯自己的权力。还据说坛浦之战胜利后,义经进驻九州,夺取自己授予范赖的九州军政大权,发布军政命令。这些越权行为严重触犯武家法规,即使是兄弟也不能原谅。
4月29日赖朝给义经部下的田代信纲等下达密令,让他们与义经绝交。还给福原景时写了同样内容的信。义经知道这个消息十分惊楞,急忙送上誓无异心的效忠书。
5月15日义经带了平宗盛父子凯旋回镰仓,但是赖朝只接受俘虏,不准义经进镰仓。在这样沉闷的空气下,翌日义经的仆人跟赖朝的妹婿一条能保的仆人发生了一起小冲突,赖朝认为这是义经的傲慢表现,心中更加恼怒。
实际上赖朝对其弟义经早就瞧不起了,轻视义经出身低微。赖朝认为自己的母亲是热田神宫大官司的姑娘,出身官家,又被父亲认作嫡子。而义经则母亲是杂仕(下级宫女),娘家无官位,所以不把义经看作自己的弟弟,而是看作家臣。如春和元年(1181)7月在鹤冈八幅宫的上梁仪式上为表彰木匠授与马的时候,让义经去牵马。在赖朝看来义经应受自己支配,不能超越家臣这一界限。但是由于义经战胜平氏,名声大振,更加增强了赖朝嫉妒之心。
然而义经没有一点怨言,在相模的腰越写了著名的“腰越状” (藏于神奈川满福寺),将它送给公文所别当大江广元,想以最后的哀诉来表达自己对赖朝的忠心。其中说自己以甲胄为枕、弓箭为业的真正心意只是想平息先父亡灵的愤怒,实现夙,并无他意;担任朝廷所赐的官职不是为自己的利益,专为源氏的繁荣。
不管义经如何掏出心来表白,还是不能打动赖朝的心,不让他进镰仓。6月9日义经只好回京都。接着赖朝便收回了过去赐予义经的平家充公领地24处。
10月17日赖朝派土佐坊昌俊行刺义经,但没有成功。10月25日赖朝亲率大军讨伐义经,义经本想抵抗,但因大家害怕赖朝不敢帮助,只好离开京都逃往四国。不幸在大物浦遇大风,船只大部分沉没,义经及其叔父源行家等数人乘小船逃至和泉。此时义经一行只有爱妾静、武藏坊弈庆等五人。他们逃人吉野山中,后因搜捕日益紧急,给静许多金银让她回京都。义经则躲在奈良兴福寺,伺机逃往奥州。
文治三年(1187)2月,义经一路饱尝辛苦携带妻女逃至奥州,隐藏在藤原秀衡的地方。虽然朝廷两次下令责向秀衡,但他毫不介意。然而1187年10月29日秀衡病死,临终时留下遗言——后嗣泰衡和国衡要和睦,以义经为大将,兄弟合力讨伐赖朝。
秀衡的愿望落空,泰衡屈伏于赖朝的怀柔和威胁,最后于文治五年(1189)闰4月30日派兵攻打衣川的高馆。那天泰衡家的长崎太郎率领500多人杀到,开始了高馆大战。义经方面只有十多人,众寡不敌,家臣陆续战死。家臣弈庆身负重伤,到义经的地方作最后告别,然后回到战场壮烈牺牲。此时义经自知非死不可,走进持佛堂,左腋挟住妻子的头说:
“先我一步,让我们一起去冥府吧!”一面念着“南无阿弥陀佛”一面将妻子的头砍掉,然后杀死四岁的女儿,自己也切腹自杀。
义经切腹时用自幼不离身的6寸7分防卫刀“现代剑”,咬紧牙齿从左奶往下深深扎一刀,然后顺着切口往右拉三刀,将肠子抽出,吩咐点火烧高馆,最后断气。时年31岁。
《吾妻镜》文治五年条的记述比较简单:“人豫州持佛堂,先害妻(22岁)子(女,4岁),次自杀。”
义经的首级由泰衡的使者新田高平浸在酒中带到腰越,于6月13日检验,然后葬于藤泽(高座郡藤泽宿板户町白旗明神社)。
义经的爱妾静出现于《源平盛衰记》是坛浦之战胜利后凯旋回京都的时候(1185年4月24日),此时义经和静正过着甜蜜幸福的恋爱生活。同年11月3日义经逃出京都时静也在一起。大物浦遇风遭难以后,静和义经等一起在天王寺过夜。其后京都发布搜索义经的院宜(院政的命令)他们便逃人白雪茫茫的吉野山。后来义经感到带女人在雪地行走危险,就决定让她到其母矾禅尼的地方,给了她许多金银,派仆人护送出山。不料下山途中钱财被仆人抢去,静只得单身回到北白川的母亲身边。
不久静被当局(六波罗)传呼讯问,文治二年(1186)3月1日母女两人被送到镰仓。经过多次审问,静仍然说不知义经的去向,幕府无法获得线索。赖朝对此大为不满,但也无可奈何。
静擅长跳白拍子舞(平安末期至镰仓时代流行的歌舞,由戴着直简形高乌馆子、佩着白鞘卷刀的女子一面唱“今样歌”一面跳舞),赖朝之妻北条政子及其长女大姬要她表演。静再三固辞无效,最后于4月8日在鹤冈八幅宫的若官堂献舞。
“吉野山岭踩白雪,行踪不明梦断肠……卑贱茎环(麻线团)反复绕,但愿昔日变今日……”静边唱边舞。
“住嘴!在我面前竟敢跳起恋慕谋反人义经的舞来,而且所谓‘但愿昔日变今日’就是希望我没落,义经重新得势。”赖朝大怒说。全靠政子出来劝解,总算免了一场大祸。
此时静已怀孕,赖朝命令若生男则弄死。政子和静都希望生女孩,这一年闰7月29日,静生了一个男孩,按命令弄死。由于政子的同情,9月16日静离开镰仓回京都。
回京都后,静日夜想念逃亡奥州平泉的义经。有一天她和侍女琴往来到下总田下边见村(今茨城县总和町下边见)的思想桥,听说爱人义经于文治五年(1189)4月在衣川的邸宅战败自杀,万分悲伤,在桥上徘徊哭泣。不久为悼念义经的亡灵,在当地的高柳寺削发为尼。同年9月15日病死,时年22岁。侍女琴柱将她葬于高
柳寺。
源义经死后,他的战功和人品得到京都贵族的赏识,他短暂的人生悲剧得到人们的同情。随着历史的推移,产生了许多关于他的传说和故事,以净琉璃、歌舞伎、幸若舞、谣曲等形式广泛流传于民间,受到大家的崇拜和歌颂,成了日本人典型的英雄人物。
由于大家对他的死寄以同情和不平,便出现了许多义经没有死的传说:当时义经将与自己面貌很相似的杉目太郎行信留在高馆当替身,自己则于1188年4月和弈庆等家臣逃到北方,渡海入北海道,再经由库页岛到大陆,最后成为成吉思汗。
北陆三县(石川、福井、富山)关于义经的传说和遗迹特别多是可以想象的,如果义经没有死,可能在这一带活动。北海道也有关于义经的传说,如《本朝通鉴》(1670年完成)说,或许义经在衣川之战没有死,逃往虾夷岛(北海道),留下其子孙。新井白石的《虾夷志》、水户藩的《大日本史》里都记载着义经到过虾夷岛的传说。
至于金国的始祖是义经,经及义经就是成吉思汗的这一些说法,完全出于日本侵略中国的需要,为侵略中国寻找根据。如明治时期曾为伊藤博文内阁的大臣末松谦澄,在其剑桥大学的毕业论文中汇集了义经即成吉思汗的说法,后来它作为《义经再兴记》出版。又如大正十一年(1922)出版了小谷部全一郎的《成吉思汗就是源义经》,当时就遭到正统史学家的批驳。战后,1958年在推理小说杂志《宝石》上连载了高木彬光的《成吉思汗的秘密》,它后来作为文库本出版。高木彬光的主要论据是,“成吉思汗”这个名字中有秘密,这个名字是他自己取的。成吉思汗这个名字用日本式汉文来读可以读成“吉成思汗”,“汗”可以分解为“三点水”和“干”,即“水干”,而“水干”就是义经爱惬静所擅长的白拍子舞的衣裳。也就是说因“吉(吉野山)成”而想“水干”——因为在吉野山订立了山盟海誓,所以想念静,而静就是义经员喜欢的情人即白拍子舞女。高木彬光还认为义经和成吉思开出身年代几乎相同,而且衣川之战后约五年成吉思汗才开始活动,这不能说是偶然的一致。
高木彬光的说法虽不能说牵强附会,但光凭一个名字的巧合来断定义经就是成吉思汗这样一个历史上的大事件,未免太武断了。
注:源义经上书给源赖朝的历史上有名的腰越状
腰越状
义经乃奉法皇圣旨,拜为钦使,讨伐逆臣,卒雪会稽之耻,本当论功褒赏,无奈横被谗谤,殊令人痛心疾首耳。谗言之实否不察,镰仓之晋见被拒,披陈肝胆无由。当此时也,吾兄尊颜不得叩见,骨肉同胞情断义绝。嗟呼,是乃今生之宿命欤,亦或前生之孽根欤,悲哉,亡父尊灵不得重生,何人为我一申悲叹,何人为我一垂哀怜!故特再次上书,略述所怀。
义经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行年未几,而先君见背,沦为孤儿,从无片刻安宁,虽得苟延岁月,惟京都难以安身,只得远遁边鄙之地。所幸者,突兀之时运转时来,为讨伐平家一族奉旨进京。军兴之际,削除木曾义仲,之后为彻底诛灭平家,时而挥鞭跃马与峨峨高岩之间,置性命于不顾,时而冒风行舟于惊涛骇浪之中,几葬身于鲸鲵之腹,非但如此,我之所以以枕胄甲,宿露野者,端在雪洗先君会稽之耻,别无他求。
谨以诸神社诸寺院之最大护符,书明我之素无野心,敬向全国之大小神佛,表明我之赤胆忠心,惟可仰赖者,吾兄之广大慈悲耳。愿得风便之际,得达兄长玉聪,苟能略加体谅,辨明无辜,恕我无罪。书不尽言,略述一二。
义经惶恐谨启的
元历二年六月五日
源义经
源氏是日本一个著名的氏族,它是天皇臣籍降下的姓氏之一,通常是下赐给被降为臣籍的皇子皇女,最著名的其一个分支为清和源氏。源氏活跃于奈良时代王平安时代。第一代的源氏是嵯峨天皇的子孙,后来渐渐成为了日本全国各地驻留的武士。清和天皇的清和源氏更是成为了源氏系谱中最有名,源平合战讨伐平氏的将领源义经、源赖朝等非常活跃,源赖朝更成为了镰仓幕府的将军。其他的分支有村上源氏、仁明源氏、阳成源氏、宇多源氏、花山源氏、后白河源氏、后嵯峨源氏及正亲町源氏等。平安时代以后,很多源氏的人物开始成为守护大名而更改姓氏。
源平合战,史称“治承·寿永之乱”,指日本平安时代末期,1180年至1185年的6年间,源氏和平氏两大武士家族集团一系列争夺权力的战争的总称。
▲名称说明
“源平合战”是一般的俗称,但并不足以正确描述事实,甚至有所误导。
虽然“源平合战”的两大阵营领袖为源氏和平氏,但并不一定所有的源氏就支持源氏,平氏就支持平氏。
事实上,同族间的战争屡见不鲜。
也有父方是源氏,母方是平氏,因而左右为难,不得不衡量利害得失,以致一族分崩离析,彼此交战的悲剧。
类似的故事在数百年后的战国时代亦多有所闻。
·支持源氏的平家
北条时政、熊谷直实、畠山重忠、梶原景时、三浦义澄、千叶常胤、上总広常等。
·支持平家的源氏
新田义重、志田义広、佐竹秀义、源季贞等。
▲背景
①平氏崛起
平安时代末期,贵族间充满了权力的冲突与矛盾,最终诉诸武力解决。
在1156年的保元之乱和1159年的平治之乱中,伊势平氏皆为胜方贡献良多,战功赫赫,尤其是平治之乱,平氏几乎剿灭了政敌源氏。
源氏领袖之一的源义朝于逃亡途中遇害,三子源赖朝被流放到伊豆,其余苟存的几个儿子亦被强制送入佛寺出家,平氏地位确立。
平氏领袖平清盛于1167年升任至太政大臣,朝中重要官职皆为平氏出掌,朝外许多诸侯国亦落入平氏手中。
除此之外,平清盛的女儿德子亦嫁给高仓天皇为中宫,并生下言仁亲王(即后来的安德天皇),此时平氏可谓权倾天下。
②鹿谷阴谋
平氏在势力不断扩张的过程中日渐骄奢跋扈,统治也越来越腐败残暴。
旧势力的公卿贵族或因既得利益受损、或因轻视平氏武夫出身却大权在握,旧势力的反扑逐渐蕴酿,最终在1177年于鹿谷(鹿ヶ谷)密谋诛杀平氏(日史称为“鹿ヶ谷の阴谋”),但随即事迹败露,反为平氏所害。
由于谋议者中有许多是后白河法皇的近臣亲信,据信为后白河法皇在幕后授意,因此平清盛一度欲幽禁法皇,赖平清盛长子平重盛力谏而做罢,但平氏与法皇间的关系已急速恶化。
▲始末
①以仁王令旨讨平
1179年,平重盛病故,后白河法皇收回平重盛领地越前国,引起平清盛不满。
清盛惟恐大祸不远,决定先发制人,乃将后白河法皇软禁在鸟羽殿。
1180年逼宫高仓天皇并拥立自己年仅2岁的外孙言仁亲王继位,平氏完全掌握朝政。
素有大志的后白河天皇三子以仁王于1180年4月与摄津源氏的源赖政合谋,假称“最胜亲王”名号,密使在熊野隐居的源行家(源义朝之弟)向全国源氏传送征讨平氏的令旨。
然而此事已为监视源行家的僧人湛増所获,平氏发兵征伐,以仁王与源赖政出奔至园城寺,并向延历寺和兴福寺求援。
延历寺拒绝,以仁王等只好逃往奈良兴福寺。
途中到达平等院时,遭到平清盛四子平知盛追击,双方人马于宇治川交战后,源政赖战死。
以仁王继续逃往光明山,最后于鸟居前中箭落马身亡。
②关东兴兵
讨平令旨陆陆续续到达在各地蛰伏的源氏,其中一人即为河内源氏的源赖朝。
在伊豆蛰居的源赖朝与北条时政合谋,开始秘密纠结伊豆、相模、武藏的源氏势力,于8月17日袭杀平氏在伊豆的监管山木兼隆。
之后源赖朝转往相模,于石桥山遭遇大庭景亲等平氏追讨大军的夹击,惨败而逃。
石桥山之战初尝大败的源赖朝辗转逃往安房,途中在海上与三浦半岛豪族坂东平氏的三浦义澄等会合。
抵达安房后,源赖朝除了得到官吏阶级(在庁官人)的支持外,上总的千叶常胤、武藏的足立远元、畠山重忠等平氏或藤原氏地方豪族,由于当时武士身份的领地不甚稳定,为了更进一步巩固武士阶级的权力与利益也陆续加入,源赖朝的势力迅速壮大。
10月6日,源赖朝入驻过去也是河内源氏祖先经略之地的镰仓。
此时,源赖朝已实质控有关东南部。
在关东的另一方面,甲斐源氏的源信义(又称武田信义)亦在收到令旨后兴兵讨平。
关东乱起不久,平氏即派遣平维盛、平忠度、平知盛等前往征讨。
平氏东征军兵发东海道,10月18日于骏河富士川和源赖朝、武田信义联军对峙。
然而关东联军以逸待劳已久,平氏东征军则兵疲马困,武田军趁机发动夜袭,平氏军未战先败、望风而逃。
平氏军退去后,源赖朝等决定以经营关东为优先,未加追击,退回镰仓。
值得一提的是,富士川之战得胜后,源赖朝在黄濑川阵地与前来驰援的九弟源义经于失散多年后再次相会,此后的作战主要由源义经负责执行,源赖朝则在后方运筹。
在关东经略上,对内,为了有效统御庞大的武士集团,源赖朝创立了侍所,命和田义盛和梶原景时负责掌控。
对外,源赖朝则积极收服、铲除关东地区同为源氏的志田义広、新田义重、佐竹氏与藤姓藤原氏的足利忠纲等反抗势力,并巩固己方武士集团的权益。
③源氏蜂起
除了关东之外,各地接获令旨的源氏势力也一一兴兵响应。
例如土佐的源希义、河内石川的源义基与源义兼父子、美浓的土岐氏、近江的佐佐木氏、山本义経、熊野的湛増、伊予的河野氏、肥后的菊池氏等,此外,在若狭、越前、加贺也有官吏集团起事。
1180年9月,信浓的源义仲(又称木曾义仲,源赖朝的堂弟)誓师,迅速席卷信浓、越后。
之后曾一度进兵至上野,但由于和源赖朝家族间有杀父之雠的嫌隙,所以不选择与源赖朝会合,而是向北转进,并拥立以仁王之子北陆宫,平定北陆,俨然是和源赖朝竞争的一股强大势力。
④平清盛病故
在近畿方面,以寺庙、神社为中心的反平势力也如火焰般蔓延,平氏强力镇压。
1180年12月,平重衡烧毁东大寺、兴福寺,更 了寺社的反抗。
1181年1月,纪伊的熊野三山势力起事,在伊势、志摩等地和平氏交战。
(熊野海贼菜切攻め)。
1181年闰2月,正在规划新体制及镇压作战的平清盛身染热病,于九条河原口的平盛国宅邸逝世,平氏骤失龙首。
4月平重衡率领大军东征,于墨俣川大败源行家,史称墨俣川之战。
之后平氏军一度追击到三河,之后因源氏援军抵达,攻势才因而中断。
⑤木曾义仲上洛
1183年4月,平维盛、平通盛受命征剿木曾义仲势力。
平氏军陆续击破越前、加贺等地,同年5月于加贺、越中国界的倶利伽罗峠与木曾军对峙,但为木曾军所破。
倶利伽罗峠之战后木曾军举北陆宫旗号,向京都推进。
源行家、源行纲(又称多田行纲)、源义定(又称安田义定)等多路进击,突破平氏的京都防卫线。
7月,平宗盛等挟安德天皇及三神器弃都西逃,木曾军进入京都。
虽然一开始木曾军受到后白河法皇乃至贵族、庶民的热烈欢迎,但由于先前养和大饥馑的影响,军粮不足的木曾军却开始大肆掠夺,人心遂望源赖朝能进京平乱。
9月,木曾军继续追击平氏,兵发山阳道。
闰10月,木曾军于备中水岛为平重衡所败,史称水岛之战。
之后木曾军连吃败战,退回京都。
⑥源赖朝奉旨勤王
后白河法皇为制衡木曾义仲,屡次催促源赖朝进京勤王。
但源赖朝反而趁势要求法皇下旨将东海道、东山道、北陆道等地的国衙领和荘园返还给各地国司或本所。
法皇迫不得已,于寿永二年(1183年)10月宣旨,除了北陆道之外,几乎悉数同意源赖朝的要求。
至此,源赖朝不只是实质控有关东,也有了法理上的正统性。
源赖朝派遣源范赖、源义经领兵上京,11月初抵达近江。
而在这段期间,锐气大挫的木曾义仲不但和法皇濒临决裂,复加以昔日盟友的离弃,逐渐陷入孤立。
11月19日,木曾义仲发动政变,法住寺合战后软禁法皇,并解除摄政近卫基通与数位法皇近臣的职务,令藤原师家接任摄政。
之后法皇与木曾义仲达成协议,12月法皇下旨命木曾义仲率军讨伐源赖朝。
1184年1月,木曾义仲受封为征夷大将军,统揽军政大权。
1月20日,源范赖与源义经各于京都近郊的濑田和宇治与木曾军展开会战,木曾军仅400余骑,很快地就被击溃。
木曾义仲企图逃往北陆,但于近江粟津遭到截杀。
⑦平氏灭亡
在木曾义仲与源赖朝冲突期间,平氏势力趁机反扑,1184年1月时,势力已返回至摄津福原一带。
法皇命源范赖与源义经征讨平氏,兵发福原。
源范赖与源义经兵分两路,于一之谷(一ノ谷)奇袭平氏军,平氏军大败,多位大将战死,残部取海路而逃。
一之谷之战后,平氏盘踞赞岐屋岛。
由于源氏军没有水军,因此未能追击。
半年后,8月,源范赖为绕到平氏背后,取径山阳道,但为平氏识破,源范赖大军遭平行盛截断,关门海峡亦为平知盛封锁,陷入兵粮不继的困境。
1185年,源范赖渡逃九州,在战情不利的情况下,源赖朝令源义经发兵征讨平氏。
2月,源义经渡海,由阿波胜浦上岸,在巧妙获得当地武士势力的支持后,攻陷平氏屋岛本阵。
屋岛之战后,双方陷入胶著的对峙状态。
不久,平氏得到源范赖率军驰援的情报,主动向长门退兵,结果造成濑户内海拱手让与源氏,河野通信等水军势力及中国、四国的武士集团一一向源氏输诚。
3月24日,双方在关门海峡的坛之浦(坛ノ浦)进行海战,约于清晨6时许,由平氏军主动展开攻击。
虽然一开始平氏军占了上风,但中午过后战情即开始逆转。
眼见大势底定,平氏大将陆续投海自尽。
最后,平氏血脉的安德天皇抱子二位尼跳海,坛之浦之战结束,平氏覆亡。
▲影响
源平合战对日本历史有着重大的影响。
其彰示着武士集团的权势跃升,公卿集团的快速衰败。
1179年,后白河法皇被平清盛软禁,代表着日本院政制度的崩坏。
源平合战结束后,源赖朝于1192年就任征夷大将军,于镰仓设立幕府,开创了日本绵延700余年的幕府政制,直至明治时代。
确切的说不是藤氏,而是藤原氏
你说的藤原氏和源氏,再加上平氏和橘氏,共称日本四大姓氏。其中藤原是公家的最显赫的家族,而源氏是武家最显赫的家族
藤原家族 藤原家族是日本历史上的显赫家族之一。从8世纪后期天皇迁都平安(即京都)以后,藤原家族操纵日本皇室约300余年,权倾一时。但是藤原家族的权力和威望不是依靠勇武善战,而是靠着无数政治谋略取得的。比如藤原家族将家中的女性成员嫁给天皇,这意味着藤原家族的外孙就是未来的天皇。结果,藤原家族的族长,无论在朝在野,都可以左右朝纲。藤原家族还利用佛教夺权,他们经常以虔信佛教的几位天皇出家修行为范例,劝说有独立思想的天皇不理政务,出世隐退。同时,藤原家族亦丝毫没有忽视为他们的政治权力奠定坚实的经济基础。他们怂恿各地贵族将土地托庇于藤原氏名下。这一方面使土地所有者大大减少甚至完全免除纳税的义务,另一方面又使藤原家族得以将国家钱粮饱入私囊。
藤原家族的始祖是中臣镰足(Fujiwara Kamatari)(614 — 669),是当时日本的实际统治者。7世纪早期,苏我氏已经完全把持朝政。645年,中臣镰足和后来的天智天皇(即中大兄皇子)发动政变,杀死苏我氏的首领苏我入鹿。天智天皇登基后,任命中臣镰足为内大臣。他上任后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史称大化改新。这次革新的主要内容就是把中国的政治和社会制度移植日本,包括制定法律;丈量土地;登记户口;把全国分成若干个国(省),由朝廷中央派人治理;发展交通,建设新的道路和驿站;还有就是采取统一的税制。中臣镰足死时,天智天皇赐姓藤原。从此,中臣家族便以藤原为姓。
中臣镰足之子藤原不比等(Fujiwara Fuhito)(659 — 720)是采用新姓的第一个人。由于父亲的威望,他在宫廷中取得了很高的地位。701年藤原不比等成为起草著名的《大宝律令》委员会的***。他的两个女儿都嫁给了圣武天皇,开始与皇族结成裙带关系。但是直到9世纪下半叶,藤原家族才开始操纵政权。
藤原良房(Fujiwara Yoshifusa)(804 — 872)是在位天皇的岳父,皇太子的外公。857年任太政大臣。天皇死后,于858年扶立九岁的太子登基,是为清和天皇。藤原良房亲任摄政,成为日本历史上第一个非皇族血统而担任此职的人。自他开始,藤原家族把持朝政达300余年。此后,藤原家族每每说服天皇及早退位,而以幼童登基,以便使他们继续行使摄政权。在其后的两个世纪中,这样的逊位竟达八次之多。藤原家族虽然没有推翻或取代皇室,但是已经成为日本的实际统治者。不过,天皇到了法定亲政年龄,是必须结束摄政的,因此藤原良房的侄子藤原基经建立了关白制度。
藤原基经(Fujiwara Mototsune)(836 — 891)872年成为藤原家族的当主,四年后任摄政。他为了进一步扩大权力,创立了“关白”官职。“关白”一职比摄政和首相有着更大的权利,他是天皇的代言人,是天皇与廷臣之间的联络媒介,其地位仅次于天皇。884年迫使阳成天皇退位。887年非藤原氏女儿所生的宇多天皇即位,却不再启用藤原氏摄政,直至他最后六年的统治也没有藤原系统的人做关白。但是藤原基经的儿子藤原时平很快重新确立起了藤原家族的霸权。
藤原时平(Fujiwara Tokihira)(871 — 909426)二十一岁成为藤原家族的当主。宇多天皇企图限制藤原氏的权势,但由于藤原时平具有行政管理才能,因此宇多天皇不得不任命他为高官。899年藤原时平任左大臣,著名学者菅原道真任右大臣。901年藤原时平设法陷害菅原道真,使其被流放到九州岛,从而消灭了他政权独立的一大敌人。藤原时平虽然始终没有得到“关白”的职位,但是,他已经成为当时日本的实际统治者。由他撰修的行政法规《延喜式》,至今仍有历史价值。
藤原忠平(Fujiwara Tadahira)(880 — 94999)909年成为藤原家族的当主。但直到其晚年才开始控制政府。在他当政的时期,各地都发生了叛乱,盗匪横行,连皇宫都不安全。
当然,最能体现藤原家族的权力的人物是藤原道长(Fujiwara Michinaga)(966 — 1027)。作为平安中期的摄政,藤原道长的权势极大。995年成为藤原家族的首领。1017年任太政大臣,一切朝政均由他的“政所”决定。先后有四位天皇与他的女儿结婚。藤原道长在三十余年的时间里享尽了荣华富贵,他的府邸比皇宫还要富丽堂皇。日本著名古典小说《源氏物语》和《荣华物语》所描写的正是藤原道长的这种醉生梦死的生活。宫廷女侍清少纳言的著名随笔《枕草子》中亦以他为典型,描述了藤原道长的许多事迹。1027年藤原道长死后,藤原家族开始了没落。
藤原赖通(Fujiwara Yorimichi)(992 — 107432)曾任三代天皇的摄政,并建了平等院,其内有日本佛教艺术最优美的装潢。藤原赖通把持朝政五十二年,直至非藤原氏女儿所生的后三条天皇于1068年即位,藤原赖通被迫引退。到12世纪,在日本朝廷中终于肃清了藤原家族的势力此后的日本便是源平二氏之争的天下。
源氏的诞生日应该是弘仁五年(814年)五月八日。因为,这一天52代的嵯峨天皇因财政困难的原因,第一次下诏赐四位皇子和四位皇女以源氏之姓氏。之后又陆续有十三名皇子和十一名皇女被赐以源姓。这就是日本源氏最初的由来。
此后,日本历史上先后共有二十一位天皇赐过源姓。然而二十一流源氏中,最为显赫的便是清和源氏,他是56代清和天皇赐予其孙源经基的。一般谈论日本武将时,提到平,源二氏就是专指清和源氏与桓武平氏。因为他们均是日本历史上的朝权重族,对日本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当桓武平氏掌握朝廷重权,且领有整个关东地区之时,清和源氏一系则以关西为根基,形成势力强劲的武士家族,伺机而起。
源氏家族的祖先是谁?
本文2023-11-07 05:08:02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4268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