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传身教 内化于心”给孩子的一家封家书
“言传身教 内化于心”给孩子的一家封家书
金家墩站务分公司 张琳
亲爱的喆宇:
转眼间,你已是一名小学生了,我的心情很复杂,既希望你快快长大,去体会人世间的喜怒哀乐,寻找你生命的意义;又怕时间匆匆,一转眼,你再也不是孩童时那可爱又机灵的小模样,你的一切都将围绕学习而展开,无忧无虑尽情玩耍的幼儿生活一去不复返了。
小学生涯应该是你人生的第一个重要阶段,六年来你给我带来了人生中许多的第一次感受。我至今清晰的记得,在手术室第一次看见你时的情景,一双眼睛睁得大大的,仿佛对周围的一切充满了好奇感、未知感,因为你的诞生,一家人的生活重心都围绕着你。以前的闲暇时光,妈妈都是逛街、看**、寻美食,你的出现给我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给你买衣服、食品、玩具、书籍成了我的重中之中。第一次当妈妈,我也有很多需要学习和完善自己的地方。
这一个多月来,你的进步妈妈都看在眼里,表达能力提高了,明白的道理也多了,像整理书包、洗澡、擦桌子、扫地、拖地等简单的家务都可以自己完成,成了妈妈的小帮手,每次在外购物后,你也能拎一些较沉的'东西帮妈妈分担,我看到你小男子汉的气魄。老师给你们安排了岗位,锻炼你们的领导力和执行力,你在管理同学的同时也学会了制约自己,妈妈为你感到骄傲。
前不久,学校对你们第一单元的学习进行了测验考试,你的语文和数学都相应的扣了分数。我想每个父母对孩子的期望都一样吧,都希望孩子能得满分,所以我给你说“为什么会扣分呢?是不是你又粗心大意没检查啊?”等你爸爸回家他也和我说了同样的话,此时我发现你眼睛里有一丝泪花;我意识到我们这样错了,就像老师说的一味的批评、指责只会打击孩子的自信心和积极性,我应该注意说话的技巧“妈妈觉得我们喆宇考得很棒了,人生处处是考场,妈妈要培养一个有大智慧、大胸襟、能够触类旁通、有坚韧毅力的孩子,世界上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任何事情我们都不和别人比,只要用尽全力做到最好、最努力就好。以后我们要学会多审题、做完多检查”。
另外,妈妈也要自我检讨,有时候你学习不认真,我没能压制自己的脾气会对你发火、吼叫、说一些伤害到你的话,妈妈对你说“对不起,妈妈也会和你一起成长,成为一个称职的妈妈,做更好的自己”。
今后,妈妈向你承诺:
1、我要多鼓励、赞美你,而不是批评、指责、埋怨你;
2、用行动去影响你,而不是用言语去说教你;
3、多聆听你的心声,而不是急于评断你;
4、无条件的去爱你本来的样子,而不是去爱我要求的样子;
5、学会蹲下来与你平等沟通,而不是居高临下的指使你;
6、控制自己的情绪,和你一起安静和平的处理好每一个当下;
7、成为你生命中最好的朋友,最亲密的伙伴,最慈爱的妈妈。”
希望你岁月静好,现世安稳。永远爱你的妈妈!
END
“爱是无悔的青春流逝,爱是无声的陪伴奉献”。写一封家书,传递浓浓情感;道一声问候,寄托无尽思念。家书表达对家人对祖国的家国情怀示范如下:
”新冠肺炎疫情在海外蔓延之时,网络上一个视频走红。视频拍摄的是一名海外留学生刚刚收到来自祖国的健康包,里面有口罩、消毒纸巾、连花清瘟胶囊、防疫知识指南等,用《人民日报海外版》报纸包裹着。网友们感慨:这何尝不是祖国寄来的一封珍贵的“家书”。
收到这封“来信”之后,在法国巴黎一所高等商学院就读的丁奕君写下了这样的回信:
“前几天,我在武汉的同学说他收到了国家专门送去的活鱼。最近,我又收到了不远万里送给留学生们的健康包。里面的每一样物品,都是刚刚出厂,就被整整齐齐地装在了包裹里,那样周全,那样暖心。
防控着国内的疫情,又一直向其他有困难的国家伸出援手,身在国外的留学生们,我们深切感受到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担当。
此次疫情中,丁奕君和身边大多数同学一样,选择留守在当地。就在多国采取断航、封锁边境等措施,防疫物资紧缺之时,他们收到了来自大使馆的健康包。“惊喜、感动又自豪,没有想到祖国会如此牵挂着我们每一个普通留学生。”丁奕君真切感受到,祖国永远是自己最坚实的后盾。
对于海外游子而言,他们的家书指向同一个目的地——祖国。刘建荣是中国华电柬埔寨额勒赛水电站的一名员工,因为春节值班,好几年他都无法回国和家人团聚,深深的家国之思便在家书里流淌出来。
“还记得很小的时候,家里的条件并不是很好,但每年春节前爸妈都会把家里收拾得干干净净,在门上贴春联,窗上贴窗花,买水果、做年糕,处处年味很浓。
爸爸为了大年三十的年夜饭,提前一个月就开始准备,平时省吃俭用,但为年夜饭什么都舍得买,为的是全家人能在一起快快乐乐过个年。妈妈每年都要亲手给我缝一套新衣裳,过年时我可以穿着新衣裳和小伙伴们快乐地玩耍,觉得自己是这个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来到额勒赛水电站工作已经5年多了,我在这里工作、生活一切安好,请二老放心。我为成为‘一带一路’建设者而自豪,我参与并见证电站为促进柬埔寨经济社会发展、培养电力技术人才、改善民生发挥了重要作用。”
“儿行千里母担忧。”随着中国的对外开放,越来越多中国人在海外求学、工作、生活。来往于海外的家书,满载着游子的思念,也诉说着同胞的自豪。家书里,有游子的魂牵梦萦,有祖国的日夜挂念。“
扩展资料:
家书承载着很深的家国情怀。
“家”与“国”在时间上的相连是一个美妙的巧合,在文化上的牵连则是更为悠久的情怀。
时传尺素,以寄相思。纸短情长,见字如面。中国人有写信的传统,而在家国同构的文化和社会结构中,家书不仅表达对家人故土的思念,往往也承载着对祖国山河的热爱。欲知心底事,家书意万重。但闻桂花香,人好月婵娟。
周恩来的高祖、曾祖、祖父、父亲都是师爷。祖父曾由师爷而任代理知县、知州,祖父的兄弟均是师爷。周恩来祖母的父亲是福建有名的师爷,祖母的兄弟中也有人是师爷。师爷文化对周恩来影响至深,值得深入研究。
“我的家庭近几代祖先也是绍兴师爷”
周恩来的始祖是宋代学者周敦颐,后代由中原迁到浙江,后在绍兴落户,繁衍生息,到周恩来高祖父这一代已是第十六代。这一房是五十房。五十房始祖活到96岁,在家里大厅挂上“百岁堂”的匾额。周家都说自己的老家是绍兴城内保佑桥百岁堂。中国人一般是共一个爷爷为一家,五服之内为本家,出了五服形同路人。而周恩来家族,却是共一个曾祖父,每一代人都是大排行。即使挑门单过也要相互帮助、相互提携。这是为什么?因为周恩来的高祖周元棠不仅学问和为人好,而且有远见,推动了家族的发展,深受后人的尊敬。
周元棠(1791—1851),28岁中秀才,但未能进入举人、进士的行列,只能到福建、浙江一带做钱谷师爷。晚年,周元棠因年轻时家贫,看到儿子周樵水有病,虽然孙子周昂骏13岁(虚岁)已考中秀才,却决定不让他再考科举,而是学习钱谷师爷。周元棠为孙子选定的职业,决定了周家几代人的发展和命运。
1851年阴历八月,周元棠病逝。同月内,他的大儿子周樵水(周恩来的曾祖父)病逝,年仅33岁。周恩来的曾祖母绍兴人氏樊氏及5个儿子,成了孤儿寡母。樊氏的5个儿子,大的只有15岁,小的5岁。樊氏两个弟弟樊文炜、樊燮正在江苏游幕,出手相救,将她的大儿子、二儿子带到江苏,学习幕业。老大学钱谷,老二不仅学习钱谷,还学习刑名。正值太平天国战争时期,兄弟俩承担起供养家庭的全部责任,并将三个弟弟带到江苏学习幕业。
1869年秋,周起魁接任二哥周昂骏在淮安府幕的席位。1881年,周昂骏病逝。其小儿子周嵩尧(周恩来的六伯父)时年8岁,由二舅郑仁寿抚养。周嵩尧中举后随二舅在漕运总督府衙门内担任文案,官至邮传部员外郎、北洋政府总统袁世凯的幕僚。1890年后,周恩来的四伯父周贻赓和周恩来父亲周贻能回到绍兴,跟随其舅父鲁小和学习钱谷。周贻赓三年出师,开始师爷生涯,而周贻能未能学成。
从周家人学幕业的 历史 看,基本上是从父、从兄、从姻亲。100多年来,周氏家族就是这样靠着学做师爷延续下来的。1964年8月,周恩来在与亲属谈话时曾说:“我的曾祖下有五个兄弟,都搬到了苏北,大、二、三、四都做过县知事,老五没做过,我祖父(四)从绍兴师爷升为县知事。”
周恩来的生母是淮阴万青选的第12个女儿。万青选的第14个女儿是周恩来的五伯母。万青选的祖父1814年任山阳县知县,做外南同知,署理淮安知府。万青选在淮安、清河(今淮阴)、安东(今涟水)和盐城等地先后做官达30余年,并很有政绩。周恩来的嗣母陈氏,出生于清河名门望族。1860年捻军火烧清河县城,陈家的房子大都被毁,才迁到宝应。周家败落后,1904年春万氏带着陈氏及周恩来三兄弟和腿有残疾的八弟一家回到娘家万家。
这时万青选已去世6年,万家也已开始走向败落,不好长住,一家人就搬到陈氏花园。当时陈氏花园还有14间房子,可想当年陈家的盛况。陈氏的父亲陈沅学问渊博,在父亲的培养下,陈氏14岁就能赋诗填词。陈氏的母亲是山东袁状元的四**。袁家的三**嫁给了原籍江苏常州、后在山阳县当钱谷师爷的龚怀朴。袁状元的另一个女儿嫁给清河的万立钰,就是万青选第8个儿子,即周恩来的八舅。
周恩来祖父辈即从绍兴迁至江苏,但是周恩来的几个伯父都曾回绍兴参加过科举,其中二伯父周龢鼐、六伯父周嵩尧和从伯父周嘉琛三位中举。周家到了江苏仍然和绍兴人结亲。周恩来的大祖父和同在淮阴任师爷的绍兴同乡王庸吾为儿女定了娃娃亲。1887年王庸吾去世,王家迁回绍兴。1894年,周桂珍长大后回到绍兴与王庸吾之子王子余完婚。
周恩来说:“祖坟在绍兴,绍兴的家谱有我的名字,我不能不承认是绍兴人。但我生长在淮安,满嘴的淮安口音,也不能不承认是淮安人。所以我说我是‘原籍浙江,淮安生人,江浙人也’。说是绍兴人,不仅那有祖坟和家谱,更主要的是封建家庭的根子在绍兴。”
周家有良好的家风,注重教育
周恩来出身于书香门第,家传久远,文化底蕴深厚,文化素养高。从小养成学习的习惯和自学能力,勤学好问,善善从长,知识广博。但是,他与一般出身于书香门第的人不一样,他有生母、嗣母两位母亲,得到两位母亲的厚爱。两位母亲的性格迥然不同,他深受两位母亲的影响。两位母亲的爱护、仁慈和礼让,影响了周恩来的性格,使他少了男性的野蛮,多了女性的柔韧。得到爱的人爱心多,才知道如何爱别人。由近及远,爱家人,爱同学,爱朋友,爱祖国,爱民族。
每到年节前后,周家热闹非凡,农历腊月二十三在堂屋挂容像(祖宗像),十几幅容像都是请高手精心绘制,男的身穿官服,威严肃穆;女的身穿官眷服装,眉慈目秀,仪态端庄;个个容像,光彩照人,满堂生辉。周恩来的母亲指着容像向周恩来兄弟们一一讲述老祖宗们的官阶、业绩,教 育儿 子们不能辱没家门,将来立功、立业,光宗耀祖。她知道丈夫老实忠厚,能力弱,将希望寄托在下一代身上。过完年,到农历三月十八日才落容像。这个仪式给幼年的周恩来留下深刻的印象。事隔50年,淮安县委的同志将十几幅容像带到北京,周恩来还能一一认出,并向县委的同志介绍。
周恩来的祖父活到近60岁,这在当时已算是高寿了。他一辈子当师爷,并由此当了知县。周恩来出生后不久,因祖父去世,家庭开始衰败。周恩来有一个伯伯,两个叔叔。伯伯没有子息,周恩来是长孙。两个叔叔,一个有肺病生命垂危,一个腿瘸不能做事。周恩来出生半年,十一叔贻淦病故,父母将他过继给十一叔贻淦夫妇。他由嗣母陈氏抚养。他称嗣母为娘,称自己的生父母为干爹干娘。
周恩来的嗣母陈氏从小文静尚学,年轻时守寡,把全部希望寄托在周恩来的身上。她恪守家规,夫婿少丧后,从不轻易出门,遇到矛盾、纠纷从不相争,处处隐忍,只一心一意教养周恩来。陈氏这种隐忍的作风,周恩来从小耳闻目睹,影响了他的一生。周恩来从4岁起开始认字和背诵唐诗,听嗣母讲故事,像“岳少保朱仙镇大捷”“忠节公虎门殉国”“梁红玉击鼓抗金”“孙悟空大闹天宫”“沈状元招勇抗倭”等等,这些爱憎分明、嫉恶如仇、保家卫国的故事给周恩来童年留下难忘的记忆。这种文化启蒙,使他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从幼儿时起就得到了很好的培养、锻炼。几十年后周恩来还深情地说:“直到今天,我还得感谢母亲的启发。没有她的爱护,我不会走上好学的道路。”
周恩来的生母万氏在家中的地位、作风与陈氏完全不同。周恩来的外祖父万青选在淮阴一带为官30年,在淮阴有99间房子,占了整整一条街。在周恩来出生的第二天外祖父去世了。外祖父有18个儿子、14个女儿,但长大成家的只有17个。周恩来的母亲是第12个女儿。万氏从小得到父亲的疼爱,不肯缠足,进家塾馆读书,常常随父亲出门,是万家的“当家姑娘”。出嫁时,嫁妆是用两条木船由运河装运到淮安的。她从小受万老太爷的影响,学会了处理复杂纠纷的能力,处事干练,考虑问题细密周到。据说当时无论是周、万两府还是亲友发生纠纷时,请万氏来便可迎刃而解。她先耐心地听各方将情况说清楚,然后才发表意见,所以想得周到,断得入情,说得在理,双方都能心服口服。处理完了,人家少不得酬谢,至少招待一顿饭,在桌上大家边吃边议论刚才的纠纷或其他家事。处理这些事情,她常常带着周恩来。发生纠纷不是因“利”即是因“名”,复杂关系的症结、利害之所在,有不少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之私密。懂事的周恩来自然了解了人世间的复杂,增长了不少见识。周恩来说:“我的生母是个爽朗的人,因此我的性格也有她的这一部分。”其实,周恩来不仅继承母亲爽朗的性格,同时学会了母亲处理矛盾的本事。所以周恩来比同龄人早熟,见过世面,遇事沉稳,明白事理,有主见。
1907年春,周恩来母亲万氏因操劳过度病故于清江浦,时年29岁。父亲周劭纲(原名周贻能)在湖北谋差,没能见上最后一面。周恩来外祖母不顾周家的经济情况,守着封建门第观念,严厉要求按旧例大办丧事。如棺材不仅要楠木的,还要“十二朵正花”;棺材要裹五层麻,添七层漆,请和尚做道场;等等。楠木棺木都是借钱买的,哪有钱再办这些事。万老太太毫不退让,不达目的即不许安葬。周劭纲唯唯诺诺,最后只好将万氏的棺木暂厝于庵中。周恩来对此十分反感。第二年的7月28日,嗣母在贫病忧愁中病逝,也是29岁。周恩来不怕闲言碎语,决定丧事简办,买了薄木棺材运回淮安和嗣父合葬。这在当时是很了不起的行为。他只有10岁,就是个敢作敢为的人。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提倡移风易俗,丧事简办,带头火化,留下遗言不保留骨灰。要寻其根源,这就是源头。他从小对大讲排场、虚情假意的官场作风深恶痛绝。
两位母亲病故后,1908年11月,周恩来带着两个弟弟回到淮安同八伯一家生活。父亲在母亲死后,外出谋差做事,收入少,养活不起留在家中的3个孩子。周恩来的四伯周贻赓经常从东北寄钱给家里。五伯周贻鼎在淮安做师爷,五伯母是周恩来的十四姨,常常帮助几个侄子。周恩来主持家务,时不时去当铺典当家中的衣物,勉强度日。
从小深受封建思想之害,最终走上革命道路
周恩来的爷爷周起魁去世后,周家开始衰败。但是,家里人旧习不改,还要守着官宦人家的旧规矩、旧礼数生活。周恩来深受其害,对此深恶痛绝。
家庭失去主要收入来源,体面还得要,迎来送往的排场,送礼的规格还不降低。为了支撑门面,万氏不得不举债应酬,后来又靠典当衣物应付。万氏典当衣物常常带着年幼的周恩来。破落的官宦人家靠典当与借债来支撑门面的虚荣心态与陈规陋习,是留给童年周恩来第一个深刻的印象。
1904年,周恩来的父亲和十八舅合买了一张**,中了头彩,1万元。从小习惯讲排场的母亲,高兴得昏了头。**在武汉,母亲坐船到武汉去兑,一路走一路玩。兑到了,就买皮大衣、留声机,给这个买礼物,给那个买东西,还没有到家,就花掉了一部分。刚一到家,债主们来讨债,亲友们来祝贺,住下了要吃要喝,还要拿。母亲无力承担,就和丈夫带着6岁的周恩来和周恩来的两个弟弟及陈氏一起回娘家暂住。这时万青选已去世6年,万家也已开始走向败落,家里人多、事多。嫁出去的姑娘,泼出去的水,一家人只好搬到有14间房子的陈氏花园去住。很快钱花完了,丈夫又到湖北做事。中彩的事,真是昙花一现。这是留给童年周恩来心中第二个深刻的印象。后来他对亲属说:我当总理后第一件事就是取消**。他取消**,就是要消除不劳而获的思想,反对靠侥幸的心理生活。
1907年,周恩来的生母去世,外婆不体恤周家的情况,坚持大办丧事,纠缠不休。这是留给童年周恩来第三个深刻的印象。
两年之内失去了两位母亲,对周恩来打击很大。周恩来在淮阴无法生活,只好带着两个弟弟又回到淮安驸马巷同八伯、八妈一起生活。这年他10岁。八伯腿瘸,不能做事,不能出门,也不管事。八妈带着自己7岁的儿子和周恩来兄弟三人,一家六口过日子。八妈是个女流,不能出门,周恩来成了家中紧要的男子。或者把房子押出去,或者向亲戚借钱过日子,真是度日如年!有时在外面工作的四伯寄回一笔钱马上还债。一身债,常常有人到家里来要债、要利息。周恩来经常出面典当、到处向亲友借钱。1918年,周恩来在日本听到八伯去世的消息,他在日记中写道:“想起家中一个紧要的男子也没有,后事如何了法?这几年来八伯和八妈的苦处已算受尽了,债务天天逼,钱是没有,一家几口饭是要吃的,当也当尽了,卖也卖绝了,借是没处借,赊是没处赊,不要说脸面是没有了,就是不要脸向人家去要饭吃,恐怕也没有地方去要。八伯这个病,虽说是老死的,然而病到现在,何曾用一个钱去医治呢?简直说是穷死了。”这段话一字一泪,由此可知周恩来当年在淮安过的是什么日子。
周恩来最反感、最头疼的事情是家庭生活那么困难,还要讲礼数。墙上贴一张纸,上面写着亲戚们的生日、祭日,到日子都要去,而且要带着礼品。就是借钱也要去送礼,不但送礼还要磕头。因为周恩来的辈分小,而且是家里唯一紧要的男子,这些事都得他来办。到外婆家要走30里路,还要坐船过河。夏日顶着太阳,冬日冒着严寒,没有车可坐,没有牲口可骑,只能用两条腿走。连吃饭都困难,还要讲这些虚排场。他痛恨虚荣,痛恨讲排场。可是在他困难时,借钱也只能向亲戚们借。为了生存,周恩来不得不在封建大家庭内周旋。沉重的负担使少年周恩来常常叹息:“这个家真难当啊!”
短短几年之内家庭发生如此巨大的变故,可想而知这对年少体弱的周恩来是多么大的刺激。他想离开这个家庭,离开这个令人窒息的环境。他不断地给在东北工作的四伯周贻赓写信求助。机会来了。1910年春,三伯父周贻谦从东北回到淮安办事,便带他到自己工作的辽宁铁岭入银岗书院读书。半年后,周恩来到沈阳随四伯父一起生活、读书。从此,周恩来开始了新的生活。在沈阳,周恩来进入新建的奉天第六两等小学堂(后改名为东关模范学校)丁班上学。1911年辛亥革命后,只有13岁的周恩来率先剪掉了拖在脑后的辫子,响应和拥护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
周恩来的这个革命举动不是偶然的。这是他基于对家庭、对 社会 的认识。家庭是 社会 的细胞,从一滴水可以认识大海,从一个家庭可以认识 社会 。他由痛恨这个封建的家庭,进而痛恨这个 社会 制度。虽然当时他的认识还并不清晰,但是他企盼改变现状。所以当他听到辛亥革命的消息后,马上由此看到希望,立刻起而响应,剪掉头上的辫子。
周恩来对封建制度有切肤之痛,对孔孟之道的危害有深刻的体会。正是由于有这样的经历,他在学校学习时就以改造 社会 为己任。他说学生应“受完全教育,成伟大人物,克负乎国家将来艰巨之责任”。当五四运动爆发,喊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时,他积极参加并成为领导者。随着他确定了信仰共产主义,投身无产阶级革命事业,他对旧的家庭、封建思想、封建制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他深知封建主义在中国根深蒂固,不是一日可以消灭的;他深知封建主义在中国有广泛的影响,不是一代人可以清除的,所以他对封建的东西有高度的警惕。周恩来深知改造 社会 的艰难,时时警惕旧的习惯势力的侵蚀,终身保持着艰苦朴素、廉洁奉公的***人的本色,保持着革命者的本色。
防止师爷文化浸染,提倡过“五关”
周恩来从不隐讳自己的出身,他在教育干部时将自己摆进去,说:“还是以我为例。有人问我是哪里人,我说原籍绍兴,生在淮安,江浙人。为什么这样啰唆呢?因为我的亲兄弟、堂兄弟都是绍兴人,我不能不说原籍是绍兴,否则就有企图摆脱这种关系的嫌疑。我生在淮安,祖父当过淮安县知事,外祖父是淮阴县知事,现在还有家属在淮安。如果我不说生在淮安,和他们的 历史 关系也无法交代清楚。一个人的 历史 关系要交代清楚,这样没有坏处。不管现在情况如何,不能抹掉过去的 历史 。我经过革命锻炼,现在当然不再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应该说是革命知识分子了,但写 历史 不能把过去那一段抹掉。”
周恩来不仅严格要求自己,而且一直这样教育干部、教育后人。他提倡要过好“五关”。这“五关”是思想关、政治关、 社会 关、亲属关、生活关。1963年,他在中共中央和国务院直属机关负责干部会议上作报告,专门讲到这个问题。他在讲到过 社会 关时说:“一般总是讲思想、政治关,我特别提到后三关,是因为中国这个 社会 极其复杂,我们还有改造 社会 的任务。在这个 社会 里,旧的封建的资本主义的习惯势力,很容易影响你,沾染你,侵蚀你,如果失去警惕,这些东西就会乘虚而入。所以改造 社会 的任务是很艰巨的,处在领导地位的同志担子更重。”
周恩来讲:“第四过亲属关。不只是直系亲属,还有本家,还有亲戚。对亲属,到底是你影响他还是他影响你?一个领导干部首先要回答和解决这个问题。”周恩来自己没有儿女。由于他出身大家庭,新中国成立后当了总理,有100多个亲戚来找他或要求解决困难,或来看望他。周恩来历来认为家事是 社会 问题的一部分,从不把家庭应承担的责任推向 社会 。他为了做要他解决更好工作的亲戚的工作,专门召开家庭会议。他在会上对这些亲属说:“我们***是唯物主义者,我们要承认家族之间的关系。问题是不能依赖它。但是,我们不能像国民党那样搞裙带风。想靠我给你找个好事,这点我做不到。你只能依靠自己,要自食其力。”1950年前后,周恩来的许多亲戚失业,无以为生,写信向他求救。周恩来一律建议他们到当地政府登记报名,由当地政府量才录用,做自食其力的劳动者,以期为人民服务。“自食其力,为人民服务”是他改造旧家庭的目标。
周恩来对自己的亲属严格要求,制定了十条家规:1晚辈不能丢下自己的工作专程去看望我。2来者一律住国务院招待所。3一律到食堂排队买饭菜,有工作的自付,没有工作的代付伙食费。4看**、看戏以家属身份买票入场,不得用招待券。5不准请客送礼。6不准动用公家的车子。7个人生活中凡能自己做的事,不要找人办。8生活要艰苦朴素。9任何场合不要讲出与我的关系,不要炫耀自己。10不谋私利,不搞特殊化。
当大家都争相考大学时,周恩来却支持侄女周秉德初中毕业考师范学校,鼓励侄子周秉华去当兵。“文革”爆发后,大批的学生下乡插队,这时当兵成为好事,他勉励侄子周秉和、侄女周秉建上山下乡,当知青。他的侄子、侄女在农村已按正常手续被部队招上兵,他知道后却动员他们回到农村。他说:把好事让给群众。他动员弟弟周恩寿带头退休。弟弟有6个子女,生活困难,他每个月从自己有限的工资中拿出200元支援弟弟,不让弟弟向单位伸手,不增加国家的负担。
周恩来在谈到过生活关时说:“物质生活方面,我们领导干部应该知足常乐,要觉得自己的物质待遇够了,甚至于过了,觉得少一点好,人家分给我们多了就应该居之不安。要使艰苦朴素成为我们的美德。这样,我们就会心情舒畅,才能在个人身上节约,给集体增加福利,为国家增加积累,才能把我们的国家更快地建设成为一个 社会 主义强国。精神生活方面,我们应该把整个身心放在共产主义事业上,以人民的疾苦为忧,以世界的前途为念。这样,我们的政治责任感就会加强,精神境界就会高尚。”
周恩来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身体力行,带头移风易俗,坚决反对重修祖坟,一向主张平坟深葬。1964年,周恩来分别派人将父亲和岳母在重庆的坟以及淮安的祖坟平掉,将棺木深埋,将原墓地给当地农民耕种。他去世后,邓颖超按照他的遗愿,派亲戚到绍兴将祖先的坟平掉,将棺木深埋。周恩来没有保留骨灰,其骨灰撒向祖国大地。邓颖超病逝后骨灰撒向大海。
周恩来的一生,表里如一,心口如一,一直保持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本色,是全党的楷模。他与旧家庭、旧制度彻底决裂,摒弃了旧家庭、旧制度落后和腐朽的东西,在他的身上表现出来的完全是***员的作风和风格。
文/李海文
老一辈革命家的三封家书
革命者谁无家庭老一辈革命家,不论在烽火连天的战争岁月,还是在热火朝天的建设时代,都留下了许多情真意切的家书。信中他们或向家人讲述自己的近况、抒发报国的心志,或向家人询问他们的生活、留下教子的箴言。阅读一封封红色家书,我们能感受到老一辈革命家不同的文风、不同的个性、不同的教育方式,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他们对国对家的深沉热爱。
我为了保持革命军队的良规从来也没有要过一文钱玉珍:
九月十二日的信于九月廿七号在前线作战区收到,知道你十年的苦况,如同一目。家中支持多赖你奋斗,我对革命尽责,对家庭感情较薄亦是常情,望你谅之。我的母亲仍在南溪或回川北去了,川北的母亲现在还在否,川北家中情况如何望调查告知。庄弟及理书、尚书、宝书、许明扬等,现在还生存否,做什么事,在何处统望调查告知,以好设法培养他们上革命战线,决不要误此光阴。至于那些望升官发财之人决不宜来我处,如欲爱国牺牲一切能吃劳苦之人无妨多来。我们的军队是一律平等待遇,我与战士同甘苦已十几年,快愉非常。因此,无论什么事都可办好。昨廿四五两日,我们的八路军参加上打了几个小胜仗,夺得大炮一门,弹两千多发,战车七十四辆,打死敌人千多个,俘二百多,得军用品很多,全线士气为之一壮。如各军都同我们一样,那就不难打退敌人和消灭敌人。平南飞陕尚未见面,是否来山西还不知道。以后不宜花去无用之钱来看我,除了能作战报国的人外均不宜来。我为了保持革命军队的良规从来也没有要过一文钱,任何闲散人来,公家及我均难招待。革命办法非此不可。家庭累事均由你处置,我从不过问。手此致复。并问亲友均好。
朱德
九月廿七
■说明
这是朱德1937年9月27日写给前妻陈玉珍的一封信。朱德时任八路军总司令,9月25日,八路军第一一五师在平型关战斗中消灭日军一千多人,史称“平型关大捷”,这是中国军队抗战以来取得的首次大捷,朱德在信中也难掩激动之情,详细介绍此战战绩,乐观期待“如各军都同我们一样,那就不难打退敌人和消灭敌人”。
由这封信可知,朱德与陈玉珍已有十多年没有见面了,彼此音讯不通,实际上两人在1937年9月上旬才恢复通信。朱德在外投身于革命的滚滚洪流,而陈玉珍则在四川照顾着家庭。信中提到“我的母亲”指的是朱德的养母刘氏,1934年她曾去陈玉珍处由她赡养,而“川北的母亲”指的是住在川北仪陇县的朱德的生母钟氏。
在家与国之间,时代的形势与个人的选择使朱德必须优先“对革命尽责”,也积极发动家中更多人参加革命。在这封信中,朱德询问了弟弟朱代庄、侄子朱理书和朱尚书、儿子朱宝书、外甥许明扬等人的情况,表达了“培养他们上革命战线”的希望。
更加使人动容的是,朱德身为八路军总司令,不仅与普通士兵同甘共苦,而且在执行纪律上堪为模范。他要求“那些望升官发财之人决不宜来我处”,即便是来探望他的家人也“不宜花去无用之钱”远来,来了也难以接待,他表示“我为了保持革命军队的良规从来也没有要过一文钱”,可见其自律甚严。
1937年11月6日,战事间隙的朱德再度去信给陈玉珍,这封信提到了朱德四川老家的情况,他以沉痛的笔触写道:“十年来的家中破产、凋零、死亡、流亡、旱灾、兵灾,实不成样子。”他在信中向陈玉珍交待变卖老家部分产业以赡养仍然健在的生母与养母后,庄重表达自己始终未变的抗日救国的决心:“我虽老已五十二岁,身体尚健,为国为民族求生存,决心抛弃一切,一心杀敌。”
路子要靠自己去走,不能因为是干部后代就骄傲自满长孙本渊:
你的信收到了。很快慰!
你信上说:“从回来,指导员同志就找我谈了好几次话,鼓励我要努力学习和工作,争取更大进步。总的看来,我是按照指导员同志的要求做了,但是还作的很不够,还存在一些问题。”下面你自己检查了学习上、思想上的缺点,和同志们的团结问题等等,作了自我批评,又说“尤其最近看了《年青的一代》后,受教育很大,要力争进步”,等等。这些都使我很高兴。
你又说“立志在没有给祖国、给人民做出一点贡献之前,坚决不谈恋爱问题”。这很好。青年不分心去想恋爱问题和实行晚婚,不论对个人进步或是对革命事业都有好处。
事实上,现在国内外都是大好形势,真是青年大有可为的时候。你们这一代要负起革命事业接班人的责任。路子要靠自己去走,不能因为是干部后代就骄傲自满。不然,就可能像林育生一样,甚至更坏。这是要时刻警惕的。
不知你妈妈有没有给你寄过什么东西。我认为除了学习用品以外,如果要寄生活用品,可不要收,并委婉地写信回来谢绝,使她知道这样作不好。因为你在学校,一切都有供给,如再寄食用品,就显得特殊,对党对自己影响都不好。
今年《中国青年》第一期有我一篇文章,寄去几本可分给同志们一看,我想讲的一些意见,上面已有,此信就不多讲了。
最后,你是否把我的小收音机带到你校去了呢因为我十五日就起程赴广州,路上需要用,把你母亲出京去作学校函授工作时用的小收音机带走了。如果你留有在学校即可寄回给你母亲用。这样作对各方面都好。
玉章亲笔
196418
■说明
这是1964年1月8日吴玉章写给孙子吴本渊的一封信。新中国成立后,吴玉章长期担任中国人民大学校长,为文字改革工作付出了很多心血,写这封信时,吴本渊则在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读书。
吴玉章在这封信中就青年成才的话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信中提到的《年青的一代》是当时一部正在上演的话剧,后来又改编成了**,在当时可谓家喻户晓。这部话剧的两位男主人公萧继业与林育生是地质学院的毕业生,两人去边疆勘查矿藏,林育生以腿疾为由回到上海家中,一年后萧继业从边疆回来,发现林育生当时出具的医生证明是伪造的。在一次体检中,萧继业被发现腿部有恶性肿瘤,可能要截肢,但在这样的身体状况下,萧继业仍心系边疆。故事的结局可谓皆大欢喜,经过专家会诊,萧继业不必截肢,而林育生在屡次劝说下也认识到了自己的自私,不再要求动用家中的关系留在上海,两人一同远赴边疆,为国家的地质事业奉献。
一个是甘于奉献的青年,一个是贪图享乐的青年,吴玉章希望吴本渊切不可像林育生那样,必须自力更生,“路子要靠自己走”。吴玉章信尾提到在《中国青年》上刊登的文章是《新年话家常》,他结合观看《年青的一代》的感受与自己的革命经历,认为家庭教育对青年影响深远,而教育的方法应当是爱与严结合,“要舍得让他们到艰苦环境中去锻炼,在风雨中成长。这才是真正的爱。”
我们不能有苟且偷安安居中下游的思想飘飘:
第三封信收到了。写信记明第几号有好处,满一年知道寄了多少信,以后就这么办为好。
……
你提到吃苦问题,很好。
苦与不苦是比较出来的。同样的物质条件,某一地区或某一时代的人以为苦,而另外一时代或地区的人却以为甜。同样,怀有某种思想的人以为苦,而怀有另外一种思想的人却以为甜。
……
你们现在是锻炼:锻炼身体,锻炼思想,锻炼学业。我们用锻炼这个形容词,好像矿石炼成铁,炼成钢,优质钢、合金钢 等,是要经过烈火烧、锤子打的。这当然也可以说是苦,但接着来的是学得了本领,是甜,高度的无限的甜。
不论物质上或精神上的苦与甜,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俗话说:“苦尽甘来”,可见甘是从苦中来的。而且不一定先苦后甜,在那苦时就能尝到甜味。又不一定一甜了不会再苦,任何事体都有困难,现在有将来也有,我们不能有苟且偷安安居中下游的思想,要常找难的事情做,以锻炼自己。
人们常说二万五千里长征是苦事,我是参加长征的,现在记忆中感到的倒不是苦而是甜。和苦斗争,本身就是件甜事。如果当时都感得苦、难受,那就都会学你信上那个开小差的家伙,哪还有今天的革命事业
……
父字
九月二十六日
■说明
这是谢觉哉1960年9月26日写给儿子谢飘的一封信,谢觉哉时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长,谢飘则在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读书。谢觉哉在信中从辩证的观点论述了苦与甜的关系,两者“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与苦斗争便能感觉到甜,他还谈到自己对长征的回忆是甜而不是苦,因此寄望谢飘不仅不要怕吃苦,而且要“常找难的事情做,以锻炼自己”。
谢觉哉十分注重用家书的方式教育孩子,我们在这些家书中看到的谢觉哉是一个慈祥可爱的父亲,他很少在家书中说重话,他喜欢用讲故事尤其是讲自己故事的方式说道理,他还喜欢写打油诗,让孩子们读家书的时候会心一笑。
谢觉哉在1961年9月27日写给谢飘的信中,有一首俏皮的打油诗:“忽然嬉笑忽号啕,绝顶顽皮绝顶娇;顽则要嫌娇要惜,最难对付是飘飘。”谢觉哉特意将这首写于谢飘四五岁时的打油诗写入信中,意在提醒他将幼时的脾气改掉,他写道:“切不可以认为自己正确就可以骄傲,或认为人家说我骄傲不要紧。要知道正确不正确,在没有经过实践证明以前,谁也不能作最后的结论。就是你的见地比别人高明一点,但总还有不足之处,应该向人请教——对高于自己的人请教,也要对不如自己的人请教。”这种谦虚、谨慎、求实的作风,是会让人受益终身的。
1 关于写信的诗句话
关于写信的诗句话 1关于书信的诗句有哪些
1、《京师得家书》明代:袁凯
江水三千里,家书十五行。
行行无别语,只道早还乡。
释义:
绵绵的江水有三千里长,家书有十五行那么长。
行行之间没有其他的言语,只是告诉我要尽早回到故乡。
2、《秋思》唐代: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释义:
一年一度的秋风,又吹到了洛阳城中,身居洛阳城内的游子,不知家乡的亲人怎么样了;写封家书问候平安,要说的话太多了,又不知从何说起。
信写好了,又担心匆匆中没有把自己想要说的话写完;当捎信人出发时,又拆开信封,再还给他。
3、《春望》唐代: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释义:
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人烟稀少的长安城里草木茂密。
感伤国事,不禁涕泪四溅,鸟鸣惊心,徒增离愁别恨。
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了半年多,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
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不能插簪了
4、《逢入京使》唐代: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释义:
东望家乡路程又远又长,热泪湿双袖还不断流淌。
在马上与你相遇无纸笔,请告家人说我平安无恙。
5、《踏莎行·郴州旅舍》宋代:秦观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释义:
雾迷蒙,楼台依稀难辨,月色朦胧,渡口也隐匿不见。望尽天涯,理想中的桃花源,无处觅寻。怎能忍受得了独居在孤寂的客馆,春寒料峭,斜阳西下,杜鹃声声哀鸣!
远方的友人的音信,寄来了温暖的关心和嘱咐,却平添了我深深的别恨离愁。郴江啊,你就绕着你的郴山流得了,为什么偏偏要流到潇湘去呢?
2关于说信的句子
2、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孔子
3、言必信,行必果。 ——子路
4、你必须以诚待人,别人才会以诚回报。 ———李嘉诚
5、诚实是人生永远最美好的品格。 ———高尔基
6、老老实实最能打动人心。 ———莎士比亚
7、没有一处遗产像诚实那样丰富的了。 ———莎士比亚
8、对自己的忠实,才不会对别人欺诈。 ———莎士比亚
9、诚实和勤勉应该成为你永久的伴侣。 ———本·富兰克林
10、难听的实话胜过动听的谎言。 ———苏尤里·郁达列夫
11、坦白使人心地轻松的妙药。 ———西塞罗
12,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13,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3关于书信的古诗句有哪些
1 小梅枝上东君信。雪后花期近。南枝开尽北枝开。长被陇头游子寄春来。——(宋)晏几道《虞美人·小梅枝上东君信》
译文:梅枝上的小花是东君的来信。雪融化后花也快开了。南边枝头的花朵开完后北边的花朵也开了。这是被陇头游子寄过来的春天啊。
2 空园数日无芳信,恻恻残寒犹未定。——(清)吴翌凤《玉楼春·空园数日无芳信》
译文:空寂的园里几天不见春的音信,令人悲伤的春寒还没有停。
3 夫戍边关妾在吴,西风吹妾妾忧夫。一行书信千行泪,寒到君边衣到无?——(唐)陈玉兰《寄外征衣》
译文:你守卫在边关,我却在吴地,凉飕飕的西风吹到我身上的时候,我正在为你而担忧。我寄上一封简短的书信,信中每一行字上都浸透了我的眼泪,寒气来到你身边的时候,我寄出的寒衣不知收到没有?
4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唐)杜甫《春望》
译文: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了半年多,家讯难得,一信抵得上万两黄金。
5 江水三千里,家书十五行。行行无别语,只道早还乡。——(明朝)袁凯《京师得家书》
译文:绵绵的江水有三千里长,家书有十五行那么长。行行之间没有其他的言语,只是告诉我要尽早回到故乡。
6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唐)张籍《秋思》
赏析:这首诗写的是人人意中常有之事,却非人人所能道出。作客他乡,见秋风而思故里,托便人捎信。临走时怕遗漏了什么,又连忙打开看了几遍。事本子平,而一经入诗,特别是一经张籍这样的高手入诗,便臻妙境。这在诗坛上并不是常有的。
7 去凭游客寄,来为附家书。——(唐)杜甫《得家书》
8 凭君莫射南来雁,恐有家书寄远人。——(唐)杜牧《赠猎骑》
9 写得家书空满纸!流清泪,书回已是明年事。——(宋)陆游《渔家傲》
10 开拆远书何事喜,数行家信抵千金。——(唐)李绅《端州江亭得家书》
4关于书信的诗句有哪些
1 一行书信千行泪,寒到君边衣到无? ——唐代:陈玉兰《寄外征衣》
我寄上一封简短的书信,信中每一行字上都浸透了我的眼泪,寒气来到你身边的时候,我寄出的寒衣不知收到没有?
2 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长跪读素书,书中竟何如。——汉·无名氏《饮马长城窟行》
呼唤童仆打开木盒,其中有尺把长的用素帛写的信。
3 尺素如残雪,结为双鲤鱼。 欲知心里事,看取腹中书。——唐·李冶《结素鱼贻友人》
尺素像冰雪一般洁白,结成双鲤鱼的模样,要想知道心里想的事情就要打开鱼腹看书信。
4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唐·杜甫 《春望》
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了半年多,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
5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唐·张籍《秋思》
一年一度的秋风,又吹到了洛阳城中,身居洛阳城内的游子,不知家乡的亲人怎么样了;写封家书问候平安,要说的话太多了,又不知从何说起。
6 此书未到心先到,想在孤城海岸头。——唐·韩偓《家书后批二十八》
我寄的书信还没有到但是我的心早就已经带到,想念已经在孤城海岸头。
7 江水三千里,家书十五行。行行无别语,只道早还乡。——明·袁凯 《京师得家书》
绵绵的江水有三千里长,家书有十五行那么长。行行之间没有其他的言语,只是告诉我要尽早回到故乡。
8 去凭游客寄,来为附家书。——唐·杜甫《得家书》
在外游荡给家中寄书信,返家就带上家书。
9 凭君莫射南来雁,恐有家书寄远人。——唐·杜牧《赠猎骑》
凭君莫射南来雁恐有家书寄远人出处
10 写得家书空满纸!流清泪,书回已是明年事。——宋·陆游《渔家傲》
流着泪面对这空白的书信纸,心中的思念之情怎么能一张纸就能表达出来的,当书信寄出再收到的时候,这已经是明年的事情了。
书信是相隔较远,暂时见不到面的人们相互交流情感与思想的工具。书信拥有悠久的历史且世界各国的人们都有使用。书信在人类的交流与沟通的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古今含义
1、指传送书札的使者。书指函札,信指使人。
《晋书·陆机传》:"我家绝无书信,汝能赍书取消息不?"
《南齐书·鱼复侯子响传》:"臣累遣书信唤 法亮渡,乞白服相见。"
宋陈鹄《耆旧续闻》卷六:"一日,公厅肃客,有急足声。喏云:某知州府有书信,今且往某州下书,回途却请回信。"
2、指信札。
唐王驾《古意》诗:"一行书信千行泪,寒到君边衣到无?"
清沈复《浮生六记·闺房记乐》:"余镌'愿生生世世为夫妇'图章二方;余执朱文,芸执白文,以为往来书信之用。"
冰心《晚晴集·空巢》:"虽然我在中部,他在西部,我们却是书信不断。"
简称书信为"信",那是近代才有的事。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由于书写材料演变等原因,书信又有许多别名、美称,下面略举数端。
信件还可分为许多种类,如公函、私信、便函、家信、情书等等。
例句
锦字书:李白《久别离》诗:"别来几春末还家,玉窗又见樱桃花。况有锦字书,开缄使人磋。
锦文:冯梦龙《挂枝儿·耐心》:"锦文织就,薄幸回颜。"薄幸,犹冤家,旧时女子对意中人的呢称。
锦书:唐人刘兼《征妇怨》诗:"曾寄锦书无限意,塞鸿何事不归来"
锦中书:唐耿湋(wei音围)《古意》诗:"叶下统窗银烛冷,含啼自草锦中书。"
家书:宋赵抃(bian音变)《闻岭外寇梗》诗:"家书万倍金难得,远梦干回路不知。"
家问:《周书·晋荡公护传》:"不期今日,得通家问,伏纸呜咽,言不宣心。"
家报:李渔《蜃中楼·传书》:"奴家还有一封家报,你可差个的当的差役,投到洞庭龙官。"
乡书:孙道乾《小螺庵病榻忆语题词·哭舍妹》:"乡书甫启读末终,涕泪藉嫌素中。"
手札:白居易《宿香山寺酬广陵牛相公见寄》诗:"手礼八行诗一篇,无由相见但依然。"
手翰:韩愈《与鄂州柳中丞书》:"是以前状,辄述鄙诚,眷惠手翰还答,益增欣悚"
手启:《三国演义》第三十六:"(程昱)待徐母如亲母,时常馈送物件,必具手启。徐母亦作手启答之。"
5关于信的古诗句关于“信”的古诗句如:家书抵万金,等
张籍的《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诗人在写家信时深感乡思情切,柔情万种,“一行书信千行泪”,说不完,写不尽,其间充满了深厚丰富的感情和难以完全表达的矛盾,又似乎有点“书被催成墨未浓”的意味,到带信人要出发了,仍然担心漏掉了什么,觉得还有没写完的,又开封想再添上些,却又不知从何说起这一细节写得非常细腻,非常典型,看似平淡,却韵味犹浓可以说是“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所以《唐诗别裁》认为这首诗“亦复人人胸臆语,与‘马上相逢无纸笔’一首同妙”潘德舆《养一斋诗话》更是推崇备至,以为“七绝之绝境,盛唐巨手到此者亦罕”而白居易的“心绪万端书两纸,欲封重读意迟迟”,在写法上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王湾的“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以“雁传尺素”来表达,也别有一番滋味。
6关于书信的句子有哪些
1、江水三千里,家书十五行。
译文:绵绵的江水有三千里长,家书有十五行那么长。
——明代袁凯的《京师得家书》
2、在匆匆远去的时光里,一些人会和我们渐行渐远,一些事情会被我们淡忘。我们会失去一些朋友,又会遇见一些人。
那些曾经寄托了我们亲情与友谊的书信、那些承载了我们的光荣与梦想的书信却像一座座纪念碑似的镌满了碑文,屹立在我们走过的人生路上。
——曹含清《怀念书信》
3、从前书信很慢,爱情很长; 现在聊天很快,爱情很短。 如今书信已不见, 当时只道是寻常!
译文:过去交通极不便利,两个相爱的人一别可能就是几年不见,车马很慢,写信寄出也很慢,一生的时间都用来去爱一个人。不过时代发展之后,我们可以在短时间内去到很远的地方,遇见更多的人,所以有了更多的选择,也更容易爱上其他的人。
——南来隐士《南来隐士论人生》
4、独下千行泪,开君万里书。
译文:我现在激动地流下千行热泪,只因为拜读了您万里寄来的手书。
——庾信 《寄王琳》
5、春有风筝,夏有鱼,秋有青鸟,冬有雁,书信一来一往间,日子就这样过去了。
——猫腻 《庆余年》
6、默存得空就写家信;三言两语,断断续续,白天黑夜都写。这些信如果保留下来,如今重读该多么有趣!但更有价值的书信都毁掉了,又何惜那几封。
——杨绛《干校六记》
登州府文登县于氏宗祠家谱太多选择部分供你参考:
1斥山、大山前、晒字、固山后、佛东夼、北庄、凤口集等6村于姓字辈:其中,培怀德进,荣华富贵。
2西山后、中山后、帽埠屯等3村于姓字辈:鸿树德政,继述祖宗,本源永立,世续常召。
3大水泊、文登营、十里头、长耩等4村于姓字辈:成德修士福,长详万年春,中合传先训,诗书启后坤。
4窑南坡于姓字辈:广振进秀,在学景盈。
5-1西寨、河圈于姓字辈:为仁宜刚(末)政,作文序官尚,吏部府,躯七尺,丈夫子也。
5-2大水泊石羊、大众、西楼、西龙格、柳林、五里庄、生地等7村于姓辈份派字:为人宜刚正,造右续观尝。
5-3西渠格、后岛于姓字辈排字 :为人宜忠正 造文序观赏 。
5-4北陡埠)姓于的排字是:人为宜刚正,造文徐官商.
6-1下铺子、于家产。南郑格、大界石、崮头集、大宅库、胡家西等7村于姓字辈:文夕宏昌运,源泉乃在兹,寸人方守本,福利永勤之。
7大水泊、麦疃后于姓字辈:文学(末)衍生,忠候(厚)传家,子孙昌寿,福贵荣花(华)。
8斥山、大水泊、山马于、山马刘、白玉庄、新白玉、西楼、西龙格、胡家西、东蔄山等8村于姓字辈:宗士新宜沐,从忠辅国卿。诗书先贤述,显效传家封。山马于(泊子)于辅海提供。丛忠辅国卿,诗学胜贤礼。西楼于模卿提供。白玉庄于姓:从忠辅国。白玉庄于辅俭提供。山马于:文从忠国海。山马刘:从忠。白玉庄:忠建国。新白玉:从国。胡家西、东蔄山:文。
9斥山、大水泊、白玉庄、大床、青龙夼、硝疃等村于姓字辈:南国藩(范)(下)方建,西(夕)旗世祖昌。
10大水泊、花岛、东孔格、小葛家、小床等4村于姓字辈:思秉登克维,有方凤肇清(末),树勋(下)培锡(夕)泽,桂爃(荣)基镇瀛,模熙(烯)增铭法,相辉堂■澄。
11于家英、北大英:诗书传家远,开
12大宅库、东英武、鞠北庄、红石头、峰北等5村于姓字辈:乃家升振宗
13南申格、胡家北、下韩家、傋南庄、东杨格:荣人学洞。
14东申格、北申格、郝家庄、西武林:文术树洪振国(镇洪树炆)。
15南截山、大产:绍元(末)传傲栋基叙。
16大水泊、石灰窑、文山于姓字辈:恩克吉(末)复礼(末)
17大水泊石灰窑、道口:学忠克国明。
17 大水泊、西下庄、南古场于姓字辈:国连洪昌运,永远进保田 。
19于家产于姓字辈:殷书香培广绍 。
20下冷家于姓字辈:可德以仁为本 。
21于家英于姓字辈:文运天开日,家道益升时,以兹为斯序,祖得永昌。
22辛店子于连逢后裔于姓字辈。忠厚传仁德,长然大汉丰;逢时为国歧,奋义在山东。
23乳山司马庄、泽头于家河、虎口山于氏字辈:思尔尚可哉,嗣继维崇心。天年开复性,间之一同新。作述宜长久,斯文善培人。国恩承永世,祖德绍万春。
24大水泊井南于姓字辈:元宝恩明德,富贵永世长,福正本庆志 。
25-1大水泊西北村、黄山阳于姓字辈:天连希振德洪青。
大水泊西北村、黄山阳:维德洪章,吉文福厚。
25-2大水泊西南村、南汤村、河东:万培洪孝忠。
25-3大水泊东南村:仁清文世延德保辉正东。
25-4大水泊《孟元公支谱》字辈:25世首用 逢时为国器,奋翼在山东。忠厚传仁德,常延大汉风。
25-4大水泊、辽宁: 河海江宏广原木永长青 忠厚传家远 富贵荣华生。
26院东:振作德宗洪敬喜福政。
27大水泊石灰窑道口于家口:书春会国兰得秀新。
28万家口、鱼池、百寿庄:文金保得元吉中培。
29汪疃:洪同庆培德荣振常会从家世。
30泽上:厚基(末)昌德远(末)。
31集东、小沟、大沟、大河、三庄:华章国福宪。
32南鱼池:敬本建(鉴)润树。
32 家庄、隋家庄、万家寨:维文振。西海庄:维文术夕。
33北崮头:智夕(锡)洪。岚子后:夕(锡)洪文。崮头集:文会洪。河北崮头:安。于家:智文夕华。
34-1大水泊、威海徐家疃于姓字辈:学允锡文,本立道生,文章华国,天禧龙光,一心敬德。
34-2大水泊、翠峡口是大水泊十世五支于姓字辈:基铤源,本立道生,文章华国,天锡隆光,易新盛德。
有谁知道苗氏家谱 我想知道我是什么辈分 10分 欲木之茂者,必先固其根本;欲家族之兴旺者,必续补其族谱我苗氏先祖苗公讳畅为我苗氏族人恭称为始世祖始世祖自大清康熙年间由苗庄寺迁徙至泌阳西北八里安居,建庄曰苗楼买鲁姓三个庄土地四十余顷,至第五世,分拆而居长门居苗楼、小苗庄,次门居居老苗庄等处,至仿相传十五世左右,三百二十余年,繁衍族人一千五百余口,二百余户。因年深日久,原宗谱字辈将尽,后人起名随无谱可依,更恐后世子孙,族大分离,各地而居,来往不便、宗牌混乱、老少颠称、不成体统。因经各村众族人协商公议重修家谱。我族十一世有一人,名苗中宪,字法章,年逾八旬,愿劳重修、增补其家谱,以为后世子孙永远字牌就纹,不乱顺序,今人记载,明证流芳。
前单传四世,自 金含天庆 四辈,后续 忠恕立基 典常致用 八辈,本次重修续增 瑞增露润 恭厚仁义 春广潮俊 经纬泉周 一十六辈。止在公元二零零四年三月。
公元二零零一年,农历己巳年三月十二日清明节,我苗氏公议通过:立碑唱戏、续家族谱书、增续字辈。执事人员名单如左(原文为竖排文字):
编辑:中宪 鉴证:中章 恕敏 管帐:中方 现金:新坡 出纳:立贵 经手:恕川 恕刚 恕珍 新禄 基明 远祖始于春畅时期。春秋时期,公元前五四七年,在若敖之乱中,楚国大夫伯芬因罪被杀,其子贲皇逃到晋国后,受到晋国的优待,受封于苗邑(今河南济源县西),
贲皇的子孙后代就以封地名为姓。苗姓是楚国王族的后代,因此,苗姓起源于楚国王族之姓。苗姓起源于芈姓。发展和演变:苗姓在浙江东阳郡发展成望族,世称东阳望。现今苗姓大都分布在河南山东两地优以河南省台前县候庙镇苗口村人气较旺!后人有1000余人
跪求 苗 姓家谱 苗姓――姓氏起源(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 苗姓――姓氏起源(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 姓氏起源 远祖始于春秋时期。春秋时期,公元前五四七年,在若敖之乱中,楚国大夫伯芬因罪被杀,其子贲皇逃到晋国后,受到晋国的优待,受封于苗邑(今河南济源县西),
贲皇的子孙后代就以封地名为姓。苗姓是楚国王族的后代,因此,苗姓起源于楚国王族之姓。苗姓起源于芈姓。发展和演变:苗姓在浙江东阳郡发展成望族,世称东阳望。现今苗姓大都分布在河南山东两地优以河南省台前县候庙镇苗口村人气较旺!后人有1000余人。 郡望:东阳 历史名人 苗晋卿,字元辅,潞州壶关人。擢进士第,累迁吏部郎中,知选事。久之,进侍郎。天宝二载,较书判,以御史中丞张倚之子为第一,议者不平。帝御花萼楼覆实,持纸终日,笔不下,人谓之曳白。坐贬安康太守,俄充河北采访使。肃宗召赴行在,拜左相。广德中,以太保致仕。永泰初卒,谥懿献。诗一首。
苗 发:唐代壶关人。擅长写诗,与卢纶,吉中孚,司空暑,钱起等九人齐名,合称大历十大才子。
苗姓家谱永字辈和顺字辈谁大 寻根溯源苗姓来源有三:1、出自芈姓。据《通志・氏族略》、《元和姓纂》及《风俗通》等所载,春秋时楚若敖之孙、楚大夫伯棼以罪诛,其子贲皇奔晋,食采于苗(故城在今河南济源西),其后以邑为氏。2、据《姓氏五书注》所载,相传上古有名医曰苗父,苗姓当始于此。3、出自他族或他族改姓而来。百济(朝鲜古国)大姓有苗姓;清满洲人姓,世居沈阳;拉祜族黑苦聪人阿沙普氏,汉姓为苗;今满、彝、畲、蒙古、 尔、东乡、回等民族均有此姓。
得姓始祖
苗贲皇。楚国公族,伯棼(又名斗越椒)之子。伯棼为楚国大夫,素怀不臣之心,后趁楚庄王问鼎中原之机,发动兵变,但不久即被诛杀。贲皇恐祸及己,遂亡命晋国。晋待他礼遇有加,并令其食采于苗地。后晋楚交恶,在鄢陵大战,时楚军势大,晋军将士均怀恐惧之心,贲皇使献计于晋君,告之楚之精兵俱在中军,可先击左右两军,然后乘胜合攻中军,定可一举击溃楚军。晋君纳之,大败楚军。是故史传楚材晋用之佳话。因贲皇食采于苗,后世子孙便以邑为氏,称苗姓,并尊贲皇为其得姓始祖。
传统家谱的编修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电子家谱,修谱方便、查询便捷、上谱及时、资料完整、修改自如、携带方便、流传久远。-百姓通谱
苗氏家谱 苗氏家谱集锦
济源市苗氏宗谱序
轩辕黄帝登天坛祭天战蚩尤《济源县志》开篇即是。赐子苗龙择太行径塞龙发脉中定居循祭盛传民间。“黄帝之子二十五人,得姓者十四人”龙在其数成为帝王人物的专用名称华夏民族的图腾。人为苗氏、土为苗地、庄为苗邑 、政为苗亭。自汉桑钦《水经》和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溴水出原山勋掌谷”见书后、苗地苗邑渐隐,一勋掌叫响怀府八县。 亲批资治通鉴,见169――陈纪三:起召阳协洽晋柔兆,阉茂凡四年,世祖问皇帝下,齐诏书空斛律光督步骑二万,筑勋掌城于轵关仍筑长城二百里,置十二戍。勋掌殷称国,周作邑,秦汉置亭,北齐筑城,唐宋元明清设镇,共和国建乡
“言传身教 内化于心”给孩子的一家封家书
本文2023-11-07 04:47:22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4267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