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家铺镇的历史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07浏览:2收藏

朱家铺镇的历史,第1张

“问我故乡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鸹窝”。自明朝以来,这首民谣就一直在我国各地民间尤其是长江、黄河下游地区广泛流传,甚至在海外华人、华侨群体中也时常可以听到。洪洞县大槐树之所以成了中华儿女魂牵梦绕的精神寄托,是因为它承载着先人对故土家园的依恋和顾盼。明朝永乐2年(公元1404年),全国人口极不平衡,明王朝组织实施了一次规模庞大的人口迁徙。由于湖南人口稀少,而江西人口稠密,因而江西民众大举南迁。在这次迁徙的过程中,朱氏兄弟二人带着全家十多号人口,与熊氏、夏氏、杨氏等数百人流从江西婺源一路南下,来到了湖南北部一个叫大茅坪的地方定居下来,由于朱氏兄弟热情好客、勤劳朴实,很快就与本地居民融于一体。
朱氏兄弟的到来,给大茅坪的经济注入了活力,几十年后,大茅坪成为了十里闻名的小村庄,周边民众也亲切地叫大茅坪为朱家铺子。清朝末年,朱家铺出了一位武举人——朱紫贵,从而名声更隆。20世纪30年代,商业开始繁荣,南斋、兰兴太、资生堂、朱源昌、众春楼、熊吉太等老字号商铺百里闻名。30年代后期,由于日寇入侵、军阀割据、匪患猖獗,导致经济萧条,民不聊生。解放之时,这里已是一个十分贫穷的小村庄,人们渴望温饱,政治、经济百废待兴。
解放时朱家铺镇属龙灵乡,隶属第二区,1950年8月,为区人民政府所在地,1956年撤区并乡,建立朱家铺乡。1958年10月,朱家铺、丰家铺、东岳庙、江东市乡合并,成立朱家铺人民公社。1961年4月,析出丰家铺、东岳庙。1984年恢复乡建制,复名朱家铺乡,1993年11月成立朱家铺镇人民政府。
朱家铺镇地处平岗低山丘陵区。东南地势较高,西北地势平缓。山地面积占80%。农业以传统的水稻种植为主,2002年,镇党委政府与金健、广季等大型米业公司签订合同,建立优质稻种植基地,年均推广优质稻种植15万亩,年均为民均收近300万元。 2005年成立朱家铺镇优质稻种植协会,汉寿县花卉苗木协会在镇挂牌成立,杨旗花木场老板王立初任会长。发展花卉苗木种植面积6500多亩,百亩以上的大户17户,年销售额过千万元。近几年来,全镇共计造林4000多亩。镇政府积极向争取已获得批准,在该镇设立汉寿县江东库区循环高效农业科技园区,建设资金达2500万余元,在江东库区设立核心区l万亩(即库区水面5000亩、丘岗坡地4000亩、耕地与园地1000、亩),在核心区周边的朱家铺镇建立示范区5万亩,在示范区周边建立30万亩辐射区,带动汉寿丘陵地区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
解放时,境内山路崎岖。50年代未,全镇人民奋战三昼夜,修筑朱(家铺)-牛(路滩)公路,长85公里,与国道319线相接。60-70年代,修筑朱东丰公路,连通桃江的三堂街,修筑五宝公路,直通鼎城钱家坪。1991年兴建沧水桥,2004年修通熊家滩久远桥,连接鼎城区各乡镇。2003-2004年,投入资金15万元对镇内主干道和通村公路进行了拓宽平整,路基加固等工作,镇域内公路四通八达,极为方便。2007年,镇党委政府在积极争取国家通村公路资金300余万元,同时号召全镇群众踊跃捐款200余万元,高标准地硬化了朱——赤公路,从而解决了赤金、将军等十一个村的行路难的问题。投资近80万的赤金——黄土店的金城堡大桥的施工
1994年
建朱家铺镇电视差转台,有线电视覆盖9个村1400多户,覆盖率达43%,2003年常德市农村小片网建设现场会在该镇胜利召开。2005年开通数字电视,用户达800多户。1974年投资27万元,兴修影剧院,创办万册图书馆。历史悠久的五宝仙山古刹投资近200万元得以修复,各路香客及参观旅游者络绎不绝,为该镇旅游事业增添了新的活力。
2002年
朱家铺镇联校、初中部、中心小学合并,成立朱家铺镇中心学校,全镇共有教师144名,镇内设村小4 所,在校学生2261人,学生入学率、巩固率100%。2004年投入资金106万元,新建了学生食堂、宿舍和教师办公楼,建筑面积2000多平方米。师资办量不断改善,教学质量稳步提升。镇政府投资近50万元,修建镇政府办公房,彻底改变干部职工的办公环境。
2002年镇卫生院改制撤销,2005年,对镇原卫生院进行整修翻新,成立朱家铺镇中心卫生院,设病床25张。2005年底,全镇一个卫生院,22个村卫生保健室,30个个体诊所,医护、保健人员81人。
2001年集镇新建斗金小区,新增住户107户,新增居民617人,硬化集镇路面2公里,新修下水道1020米,2004年,新建日供水200吨的自来水厂一个,新建了占地2000平方米的集贸市场,集镇面积由原来的11平方公里扩大到23平方公里。2003年、2004、2005、2007连续四年获得县政府小城镇建设表彰。

朱家铺镇的历史

“问我故乡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鸹窝”。自明朝以来,这首民谣就一直在我国各地民间尤其是长江、黄河下游地...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