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姓氏的辈分排列是什么?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07浏览:1收藏

孟姓氏的辈分排列是什么?,第1张

是从孟轲算起的第56代排起,有50个字辈,可排到第105代。从第50代起,孟氏开始有意识地行辈分。

孟氏族谱,是一本以表谱形式,记载孟氏家族的世系繁衍及重要人物事迹的书。它要求族人要严格遵照字辈起名,否则不能入谱,只作“外孟”处理。

《孟氏家谱》曰:“行辈所以分尊卑,定表字,别长幼”。孟氏子孙按行辈起名始于明代,孔孟颜曾四大圣系共用同一行辈。明代以来,孟氏族人遵从族规,十分讲究上下遵卑关系。孟氏家谱到现在一共有七十五世,第一世是孟子,孟氏尊奉为“始祖”,第七十五世是祥协,1990年接任“亚圣奉祀官”,现居台湾。

孟氏子孙的行辈字,从五十六代起排,依次为:

  希言公彦承,弘(宏)闻贞尚胤(衍)。

  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

  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

  建道敦安定,懋修肇彝常。

  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

  (希言公产承 宏闻贞尚衍

  兴育传继广 昭会庆繁祥

  令德维纯友 钦绍念贤扬

  建道敦安定 毓修肇兴常

  裕文换景瑞 永赐世绪昌

  西瑶俗盘记 佳会呈兰芳)是孟氏河南一支的行辈字。

  家谱文件

  孟子家族世系

  孟子世系

  《孟子世家谱》明确记载了“分派以十一,别户以二十”,这“十一派”、“二十户”的孟氏后裔,是孟子的嫡传子孙。

  孟子后裔自四十六代,即中兴祖孟宁的两个儿子,长子孟存,次子孟坚,经过9代的繁衍,到五十五代“克”字辈,共计有42人,但只有克仁、克诚、克昭、克威、克珏、克宽、克尹、克继、克绪、克缙、克纶这十一支有传人。这十一支即划分为十一派,孟子后裔自“克”字辈传到五十六代“希”字辈,共计有33人,但其中只有希文、希渊、希源等2Z人有传人。其他11人失传。这二十二支就划分为二十户。按宗法制,以始祖的嫡长子为大宗,奉祖先祀,其余的为小宗。

  至今孟氏族众对自己的“户”属辈分也比较重视,都能知数家珍似的理清世系,摆正自己的位置。

❈❈

一、孟氏简介

孟姓同出一源,但发祥地有两个,即今河南北部和山东东南部。孟姓首先在中原北部兴起,并且两地孟姓很快融合,在今河南、山东、河北、山西等省境繁衍极昌。汉代,孟姓已成为河南、河北及山东等省境一带望族,并向西播迁于陕西咸阳,向南入迁浙江上虞、湖北鄂城、云南曲靖。魏晋南北朝时,孟姓族人因避纷乱,大举南迁,其中河南一带的孟姓大多入迁今湖北、江西北部一带,山东一带的孟姓多迁至今江苏、浙江一带。孟姓广泛分布于我国今河南、山东、河北、山西、陕西、湖北、湖南、浙江、江苏等地,明、清之际遍布全国各地。

二、孟字来源

孟字是象形字,据《说文解字》:孟者,长也。从子皿声。

三、孟氏来源

1、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的卫国第二十八代君王之子絷,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春秋时期,周朝分封的同姓诸侯国卫国,其开国之君为周武王弟卫康叔,都城在今河南境内。卫国传至第二十八代君王之子絷,字公孟。其子孙以其字为氏,称公孟氏,后有省文简化为单姓孟氏者。

2、出自姬姓。鲁桓公的庶子庆父。庆父弑君篡位失败逃到莒国。后于抓回途中自杀。时任鲁相的季友让庆父的儿子公孙敖继承庆父的禄位。因庆父在庶子中排行老大,而孟字在兄弟排行次序里代表最大的;又为避讳弑君之罪,所以,庆父的子孙改称孟孙氏。后来,孟孙氏又简化为孟氏。庆父共仲虽为孟氏之始祖,但因其三年连弑二君,罪使国内大乱,人不敢敬,而孟子系庆父后裔,且才高德重,故孟氏族人尊奉孟轲为得姓始祖。

3、少数民族本有之姓。

细说百家姓之孟姓

四、孟氏郡望

郡望:孟姓郡望主要有江夏郡、洛阳郡、东海郡、巨鹿郡等。

江夏郡:西汉高祖时设置,治所在安陆(今湖北云梦)。

洛阳郡:以今河南洛阳城为中心的河洛地区,历史上被称为“河南”,与“河东”、“河内”相对应,是华夏民族最早的政治活动中心。自从有历史记载以来,洛阳城一直是这一地区的政治中心。

东海郡:亦称郯郡、海州。东海郡在历史上有三处:①治所在郯邑(今山东郯城),后置郯县,属徐州刺史部。②东晋时期置于海虞县(今江苏常熟)的东海郡,后移治所到京口(今江苏镇江)。③南北朝时期的东魏及后来的隋、唐诸朝时期,以海州为东海郡,治所在朐山(今江苏连云港海州镇),其时辖地在今江苏省东海县以东、淮水以北一带地区。

巨鹿郡:汉朝至北魏因袭沿用。汉朝以后辖地在今河北省平乡县以北及晋县一带。

武康县:治所在今浙江省北部。

武康县:治所在今浙江省北部。

平陆县:治所在今山西省西南端、黄河北岸一带地区。

安平县:汉朝时期置县(今山东益都),属于涿郡。唐武德初年置深州,为该州治所。唐武德十七年废深州,安平县归属于定州。

五、孟氏图腾

孟是玄鸟族一支子姓的族称。上部分是玄鸟殒卵生子,下部分代表接纳的意思。传祖为鲁庄公庶兄庆父共仲,以孟为氏,转为姓。

六、孟氏宗祠楹联

四言通用宗祠楹联

亚圣之裔

采卿之宗

上联典指战国时期思想家孟轲,“亚圣”。下联典指汉朝时期学者孟卿,兰陵人。善为礼春秋,时人以卿呼之。

采卿之绪

亚圣之宗

同上(上下联联意、联释互易)。

昌平世泽

亚圣家声

全联典指战国时期思想家孟轲,元至顺间加封邹国亚圣公。

龙山逸兴

鹿门隐居

上联典指东晋时期江夏人孟嘉,后为荆州刺史桓温的参军,深受桓温器重。桓温让参军孙盛作文章嘲讽他,他当即作文回答,文章极美。后历官从事中郎、长史。下联典指唐朝时期诗人孟浩然,字浩然,襄州襄阳人,早年在鹿门山隐居。

孝诚生笋

廉德还珠

上联典指三国时期吴人孟宗。母亲喜欢吃笋,冬时笋尚未生,他进入竹林哀叹悲泣,笋忽然迸出。下联典指东汉时期合浦太守孟尝。

孝著恭武

道传孟轲

上联典指东汉时期的孟尝。下联典指战国时期孟子。

仉氏教子

孟光敬夫

上联典指战国时期思想家孟轲之母仉氏,“孟母三迁”历来为教子的佳话。下联典指东汉时期的梁鸿妻孟光,与鸿遁逃霸陵山中,夫妇相敬如宾。

珠还合浦

节镇荆襄

上联典指后汉时期的孟尝。下联典指宋朝时期的孟珙。

五言通用宗祠楹联

五友家声远

七篇世泽长

上联典指春秋时期鲁国大夫孟献子(仲孙蔑),人称贤大夫,有五友相助。下联典指战国时期思想家、政治家孟子。他的理论对后世儒家影响很大,被认为是孔子学说的继承者,世称“亚圣”。

苦吟东野集

亲撰长春符

上联典指唐朝时期诗人孟郊。下联典指五代十国时期后蜀皇帝孟昶。据宋人张唐英《蜀檮杌》记载:“蜀末归宋之前一年,岁除日,昶令学士辛寅逊题桃符板于寝门,以其词非工,自命笔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后世一般认为孟昶所题上述联语,是迄今史书中所见最早的春联。

笃生周世季

私淑圣人门

此联为孟子庙联。

微云淡河汉

疏雨滴梧桐

此联为孟浩然撰孟姓宗祠通用联。

六言通用宗祠楹联

教子无如仉氏

敬夫共仰孟光

上联典指战国时期孟子的母亲仉氏。孟子幼年时贪玩,爱嬉戏,学人挖墓、学商人叫卖,孟母三次迁居,直至住到学宫帝。孟子曾经废学回家,孟母用剪刀剪断正在织着的布来教训他,孟子从此朝夕苦学,终成大儒。下联典指东汉时期扶风平陵人孟光,字德曜,梁鸿的妻子。夫妻隐居在灞陵山中,以耕织为生。后来到吴,梁鸿为佣工,每天回家吃饭时,孟光都举案齐眉,以示对梁鸿的敬爱,为世人所仰慕。

七言通用宗祠楹联

雄辨七扁尼父志

清诗五字杜陵心

上联典指战国时期思想家孟轲。下联典指唐朝时期诗人孟浩然(公元689~740年),襄阳人。其诗与王维齐名,时称“王孟”。所作诗多写山水景物及隐居或羁旅生活,为李白、杜甫等人所称赞。有《孟浩然集》。

孟嘉曾向风前落

郭泰还从雨里过

上联典出《晋书·孟嘉传》。说的是登高览胜,以至于乐而忘形的故事。下联典出《后汉书·郭泰传》

七言以上通用宗祠楹联

风落孟嘉不妨舍旧;雨逢郭泰大好更新

邹峄雄风,塞两间正气;兄弟美质,获双珠令名

七、孟氏始祖

1、源自子姓

2、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的卫国第二十八代君王之子絷,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3、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的鲁国公族庆父的儿子公孙敖。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八、孟氏祖训

培植心田,品行端正

孝顺父母,友爱兄弟

和睦相邻,教训子孙

矜怜孤寡,婚姻随宜

奋志读书,勤劳本业

元朝至元元年(公元1264年)孟子五十一代孙孟祗祖曾续修家谱。

泰定年间(公元1324年)五十二代孟惟恭将“孟氏宗支图”刻于碑上,藏于孔庙。

明朝弘治年间(公元1488年)五十七代孟元详细考证了孟氏历代世系,也刻石立于孟庙。明万历年间(公元1573年)六十代孟承相曾续修族谱。

明天启二年(公元1622年)六十二代孟闻钲组织孟氏族人共同捐资续修族谱,刊印后分发各户,以便于日后“认祖归宗”。

清朝康熙五十九年(公元1720年)孟子六十五代孙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孟衍泰修编了一部较为完整的族谱,分送族众。

清康熙六十一年(公元172Z年)秋孟子六十五代孙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孟衍泰重校《三迁志》。

清道光四年(公元1824年)六十九代孙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孟继峊主持续修族谱。

清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七十代孙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孟广均主持续修了《孟子子世家谱》。

道光十五年(公元1835年)七十代孙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孟广均主持纂修《重纂三迁志》。

孟氏族谱规定,续谱之时要将旧谱缴入谱馆,一旦新谱修成,要将旧谱销毁,所以清朝以前的孟氏族谱已经没有了,如今传世的只有《道光谱》、《同治谱》两种木版木刻活字印本。

《道光谱》收录了孟宁、孟润、孟衍泰在前几次主持修谱时所写的旧序,孟继告为之作了新序。全谱共计六册、十四卷。

《同治谱》共计六册、十五卷,由孟广均作序,收录了五篇旧序,在内容与编排上,和《道光谱》大致相同,该谱是孟府内保存最为完备的孟氏族谱。

《三迁志》为志孟之书,书名取意于孟母三迁,既是孟氏族谱,又是地方志中的一种专志,以志为主,志牒相兼。创修《三迁志》的是明朝沂州道佥事、八苍溪人史鄂。

《三迁志》始修于明朝嘉靖年间,最后修于清朝光绪年间,主持纂修的大多是地方官吏及社会名流,前后共编修六次,多以三迁命名,如今能看到的只有雍正本和光绪本。

现存的有关孟氏宗传方面的碑刻有:

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的碑刻,现立于孟庙东院启圣殿前东檐廊下。金大安三年(公元1211年)由孟子四十八代孙、宣武将军、邹县令孟润作序。

《亚圣四十五世孙孟宁之墓》碑,刻孟氏世系图,立于孟母林内孟氏中兴祖孟宁墓前。元至元四年(公元1267年)立。

《先师亚圣邹国公续世系图》碑存于孟庙寝殿院内。元延祐元年(公元1314年)所立。

《孟氏宗派图》碑存于孟庙寝殿院内。明顺二年(公元1331年)立。

《孟氏宗支之记》碑现存于孟庙启贤门下。明朝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立。

《宗派之图》碑两块现分别存于孟庙承圣门北道东、乾隆御碑亭前。明正德六年(公元1511年)立。

《孟氏大宗支派碑记》碑现存于孟府五代祠。清朝立。

《孟氏家谱》说:行辈 “所以分尊卑,定表字,别长幼。”孟氏按行辈起名始于明代,从明景泰年间孟子的第五十六代孙孟希文被授予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算起,从次,孟子后裔开始授世职。当时,立了 “希、言、公、彦、承、 弘、闻、贞、尚、胤”十个子辈,后来,为了避清高宗(乾隆)爱新觉罗弘历之讳,改 “弘”,为“宏” ,为避清世宗(雍正)爱新觉罗胤祯之讳,改“胤”为“衍”。明末,又立了“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十个字辈。清统治四年(一八六五年),孟氏修谱时又立了“令、德、维、垂、佑 、钦、绍、念、显、扬 ”十个字辈。民国初年,又立了 “建、道、敦、安、定、懋、修、肇、彝、常、裕、文、焕、景、瑞、 永、锡、世、绪、昌” 二十个字辈,并咨请当时的北洋军阀政府内务部核准,登报周知。这样,从孟轲到孟繁骥共经历了七十四代,到“昌”字辈共一0五代。希言公彦承宏闻贞尚衍56代 57代 58代 59代 60代 61代 62代 63代 64代 65代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66代 67代 68代 69代 70代 71代 72代 73代 74代 75代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76代 77代 78代 79代 80代 81代 82代 83代 84代 85代建道敦 安定懋修肇彝常86代 87代 88代 89代 90代 91代 92代 93代 94代 95代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96代 97代 98代 99代 100代 101代 102代 103代 104代 105代

综述:思、克、希、言、公、彦、承、弘、闻、贞、尚、衍、兴、硫。传、继、广、昭、宪、庆、繁、祥、令、德、维、垂、佑。 钦、绍、念、显、扬。

孟姓,多源流中华姓氏,汉族孟姓发源地在河南、山东两地,逐步繁衍播迁至全国各地。亦有部分孟姓为少数民族汉化孟姓。

古代兄弟排行次序为:伯(孟), 仲, 叔, 季 伯为嫡长子, 孟为庶长子 据《通志·氏族略》所载, 春秋时鲁国有孟孙氏, 盖为鲁恒公之子庆父共仲之后 本为”仲孙”氏, 因弑君之罪, 更为孟氏。

44世祖华胥氏

43世祖伏羲(配女娲)

42世祖少典

41世祖黄帝

40世祖玄嚣(即少昊)

39世祖蟜极

38世祖帝喾

37世祖后稷

36世祖不窋

35世祖鞠

34世祖公刘

33世祖庆节

32世祖皇仆

31世祖差弗

30世祖毁隃

29世祖公非

28世祖高圉

27世祖亚圉

26世祖公叔祖类

25世祖周太王

24世祖季历

23世祖周文王姬昌

22世祖周公姬旦

21世祖鲁公伯禽(姬伯禽)

20世祖鲁炀公

19世祖鲁魏公

18世祖鲁献公

17世祖鲁武公

16世祖鲁孝公

15世祖鲁惠公

14世祖鲁桓公

13世祖庆父:字仲孙,鲁桓公庶长子

12世祖孟穆伯

11世祖孟文伯

10世祖孟献子

9世祖孟庄子

8世祖孟孝伯

7世祖孟僖子

6世祖孟懿子

5世祖孟武伯

4世祖(高祖父)孟敬子

3世祖(曾祖父)庐墓

2世祖(祖父)敏

1世祖(父亲)孟孙激:字公宜,配仉氏;元延三年(1316年)追封邾国公;明嘉靖九年配享启圣祠,称先贤;清雍正元年改祀崇圣祠

孟子(约公元前372年-约公元前289年):名孟轲,字子舆,华夏族,鲁国邹(今山东省邹城市)人,是孔子之孙孔伋的再传弟子;他是中国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尊称“亚圣”;他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与孔子合称“孔孟”,有作品《孟子》流传后世

1世孙(儿子) 孟仲子,北宋郑和五年(1115年),追封“新泰伯”

2世孙(孙子) 孟睾,邹之处士,隐居不仕,好静、多智虑,容貌俊仪,通五经,美词章

3世孙(曾孙) 孟寓,朝召不受,性忠厚淳朴,不骄侮人,善于与人交往,治家有道

4世孙(玄孙)孟舒,字子怀,汉朝云中牧

5世孙孟之后,隐居不仕

6世孙孟昭,汉朝博士,博览经史,问贯古今

7世孙孟但,汉朝太子门大夫,精易道

8世孙孟卿,汉朝淮阳太守、太傅

9世孙孟喜,字长卿,汉朝郎官

10世孙孟鎡,抱道不仕,主奉祀事

11世孙孟兴,汉朝尚书郎

12世孙孟尝,字伯周,汉朝徐令、合浦太守

13世孙孟展,字君城,不仕

14世孙孟戫,东汉济阳太守、太常、太尉

15世孙孟敏,字叔达,东汉新郡太守;博学能文,有荷甑堕地不顾事

16世孙孟光,字孝裕,东汉讲部史;蜀汉拜议郎、符节令、屯骑校尉、长鲁少府、大司农

17世孙孟康,字公休,曹魏散骑侍郎,弘农太守,典农校尉,渤海太守,给事中,散骑常侍,中书令,封广陵宁侯

18世孙孟宗,字恭武,孙吴永宁令、右御史、司空;“二十四孝”之一,有“哭竹生笋”之事

19世孙孟揖,晋朝庐陵太守

20世孙孟观,字叔时,晋朝殿中郎、黄门侍郎,生二子:孟嘉、孟陋

21世孙孟嘉,字万年,晋朝安西大将军长史,江州别驾,生二子:孟怀玉、孟龙符;性无苟合,言无夸衿,为时所重

22世孙孟怀玉,晋安帝时封鄱阳县侯,后为阳丰县男,任江州刺史、南中郎将

23世孙孟表,字武达,南齐马头太守;北魏辅国大将军、南兖州刺史、豫州刺史,因功封汶阳县伯,散骑常侍,光禄大夫,平西大将军

24世孙孟斌,北魏右丞相

25世孙孟威,字能重,北魏平北大将军、光禄大夫、骠骑大将军、左光禄大夫

26世孙孟恂,字修仁,北魏东州太守;北周太子少师、太子太傅、车骑大将军

27世孙孟儒,字敬业,北魏彭城王韶典;北齐文宣帝除中书舍人、东郡太守、广平太守、太中大夫、卫将军

28世孙孟景,隋炀帝时为膺扬将军

29世孙孟善谊,隋朝河内通守

30世孙孟诜,唐朝凤阁舍人、春宫侍郎、相王召为侍读、同州刺史

31世孙孟大融,唐玄宗屡召不仕,后隐居于王屋山

32世孙孟浩然,唐朝诗人,少好节义,喜济人患难,工于诗;年四十游京师,唐玄宗诏咏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语,玄宗谓“卿自不求仕,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放还未仕,后隐居鹿门山,著诗二百余首。生二子:孟云卿、孟庭玢(孟郊之父、孟常谦的祖父)

33世孙孟云卿,字宜甫,唐朝校书郎,与诗人杜甫善交。生二子:孟简、孟华

34世孙孟简,字几道,唐朝仓部员外郎、谏仪大夫、常州刺史、户部尚书、御史中丞、山男东道节度使

[注:孟简、孟华均无后代,所以把孟庭玢的孙子,即孟郊(唐朝诗人)的儿子孟常谦作为孟轲的第35世孙]

35世孙孟常谦,唐朝安州刺史、侍御史、安州防御兵马使,生二子:孟遵庆、孟元阳

36世孙孟遵庆,旨召不仕

37世孙孟琯,唐元和末,旨召不仕。韩文公云:年少,礼甚娴。手持问一编甚钜。退披其编以读之,尽其书无有不能。其所与友尽善之。生二子:孟方立、孟方迁

38世孙孟方立,唐朝昭义节度留守

39世孙孟承诲,后晋太府卿

40世孙孟汉卿,后周左羽林大将军

41世孙孟贯,不仕,工于诗词,主奉祀事

42世孙孟昶,隐居不仕,主奉祀事

43世孙孟公济,少励高行,不乐仕进,避契丹之乱,藏谱于屋壁,隐居东山而终

44世孙孟宁,宋仁宗景佑四年(1037年),孔道辅守兖州,访得孟子墓在四基山之阳,又于凫村访得四十五代孟宁,推荐于朝,拜迪功郎、邹县主簿。率领族众,修编祖谱,主奉祀事。至此家事复兴,无废缺现象。孟氏后裔尊为中兴祖,附祀故里祠。生二子:孟存、孟坚

45世孙孟存,主奉祀事,生二子:孟况、孟海

46世孙孟况,宋朝鱼城教谕,主奉祀事

47世孙孟彬,宋朝临沂县主簿,主奉祀事,生二子:孟澄、孟沂

48世孙孟澄,仕为滕县尹,主奉祀事

49世孙孟德成,居滕,元太宗时复其家;仕峄州知州,为族长,主奉祀事,生三子:孟述祖、孟光祖、孟荣祖

50世孙孟述祖,主奉祀事,生四子:孟惟清、孟惟忠、孟惟敬、孟惟信

51世孙孟惟清,主奉祀事

52世孙孟之平,主奉祀事,生三子:孟思春、孟思温、孟思润

53世孙孟思春,主奉祀事

54世孙孟克刚,主奉祀事,无嗣

55世孙孟希文,字士焕,他是孟子的第45世孙孟坚的第九世孙孟克仁的长子,1451年授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主奉祀事;孟氏世职自此始

56世孙孟元,字长伯,1489年承袭世职,其子孟公綮(1533年承袭世职)

57世孙孟公肇,字先文,是孟元的弟弟的儿子,1523年代袭世职

58世孙孟彦璞,字朝玺,1567年承袭世职

59世孙孟承光,字永观,1601年承袭世职,长子孟宏略(其子孟闻玉)

60世孙孟宏益,字振扬,1623年代袭世职;孟闻玉长大后即让职,朝廷改封孟宏益为锦衣卫千户

[注:孟宏益,又名孟宏誉,生一子孟闻玺,孟闻玺生孟贞仁]

61世孙孟闻玉,字尤甫,1629年承袭世职,主奉祀事

62世孙孟贞仁,字静若,1644年承袭世职,主奉祀事

63世孙孟尚桂,字播馨,1716年承袭世职,主奉祀事

64世孙孟衍泰,字懋东,1740年承袭世职,主奉祀事

65世孙孟兴铣,字起辉,未承袭世职

66世孙孟毓瀚,字钟北,1750年承姚大宗,承袭世职,主奉祀事

[注:孟毓瀚无子,由孟兴铣的二弟孟兴錞的儿子孟毓纍为继续人;孟毓纍生孟传梿]

67世孙孟传梿,字国摸,1780年承袭世职,主奉祀事

68世孙孟继烺(lang),字体耀,1815年承袭世职,主奉祀事

69世孙孟广均,字京华,乙酉科举拔贡,戊子科举人;于道光十二年(1832年)承袭世职,主奉祀事;钦加主事衔,晋员外郎;先后创建或修复了庙、府、林、孟母断机堂及庙户营三迁祠等古建筑群;并支持修纂了《重纂三迁志》、《孟子世家谱》;为我们今天能看到孟庙、孟府之完整面貌,以及对研究孟氏家族的兴衰成败、沿革变迁等方面资料,均做出来了重大贡献

70世孙孟昭铨,字伯衡,1874年承袭世职,主奉祀事

71世孙孟宪泗,字法鲁,光绪年间承袭世职,主奉祀事,生三子:孟庆桓、孟庆榕、孟庆棠

72世孙孟庆恒,字颂武,因早卒,未能承袭世职,由弟孟庆棠(字泽南)于光绪二十年代袭世职;至光绪三十一年(1894年)正式承袭;1935年由“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改称为“亚圣奉祀官”

73世孙孟繁骥,字雪生,1939年承袭奉祀官;1949年去了台湾,1990年在台北病逝

74世孙孟祥协,1990年接任“亚圣奉祀官”,2015年在台湾去世

75世孙孟令继,现居台湾

孟 氏 字 辈

希 言 公 彦 承 宏 闻 贞 尚 衍

兴 毓 传 继 广 昭 宪 庆 繁 祥

令 德 维 垂 佑 钦 绍 念 显 扬

建 道 敦 安 定 懋 修 肇 彝 常

裕 文 焕 景 瑞 永 锡 世 绪 昌

《孟氏家谱》说:行辈 “所以分尊卑,定表字,别长幼。”孟氏按行辈起名始于明代,从明景泰年间孟子的第五十六代孙孟希文被授予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算起,从次,孟子后裔开始授世职。当时,立了 “希、言、公、彦、承、 弘、闻、贞、尚、胤”十个子辈,后来,为了避清高宗(乾隆)爱新觉罗弘历之讳,改 “弘”,为“宏” ,为避清世宗(雍正)爱新觉罗胤祯之讳,改“胤”为“衍”。明末,又立了“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十个字辈。清统治四年(一八六五年),孟氏修谱时又立了“令、德、维、垂、佑 、钦、绍、念、显、扬 ”十个字辈。民国初年,又立了 “建、道、敦、安、定 、 懋、修、肇、彝、常、

裕、文、焕、景、瑞、 永、锡、世、绪、昌” 二十个字辈,并咨请当时的北洋军阀政府内务部核准,登报周知。这样,从孟轲到孟繁骥共经历了七十四代,到“昌”字辈共一0五代。

孟氏族谱要求族人要严格遵照字辈起名,否则不能入谱,只作“外孟”处理。明代以来,孟氏族人遵从族规,十分讲究上下遵卑关系。平时孟氏族人见面,总要询问对方是“哪一字的?”“哪一辈的?”,就是指系何字派。还有的问“多大的?”“几世的”,就是指系孟轲的多少代孙。如对方回答不上来,不仅自己感到羞愧,而切也会被对方耻笑为数典忘祖。因此,孟氏族人对此都十分重视。

据民国年间编写的《孟氏族谱载》:孟氏字派与儒家的孔、颜、曾、闵等“虽姓氏不同,始祖各异,然可示同属儒门后裔”,故这些姓的字辈均相同。民国《孟氏族谱》还为孟氏子孙规定了十六条族训,即孝悌、忠信、读书、务农、忍让、勤俭、善行、本分、戒奢华、戒赌博、戒*荡、戒凶酒、戒种坟间隙地、戒茔间牧牛羊、戒健讼、戒戏谑。这些族训现在看来有些已经过时,但大部分至今仍有积极意义。

堂号,是各姓氏的代称,往往以祖上的光荣业绩,人物事迹或具有启示后人的故事来定堂号的,如姓钱姓的 “吴越堂”,周姓的 、细柳堂”,王姓的 “三槐堂”,等。有的只有一个堂号,而有的则有多个堂号,如孙姓的就有 “平治堂”,“乐安堂”,“富春堂”,“映雪堂”等四个堂号。

孟姓的堂号是“三迁堂”,其来历是孟柯的母亲教子有方,为了培养孟柯成才,曾三次搬家,最后终于搬到学校旁边,才把孟子培养成圣人。这就是《三字经》中讲的 “昔孟母,择邻处”,“孟母三迁”的故事始见于西汉刘向所著的《列女传》,其文日:孟母“其舍近墓,孟子之少也,嬉戏为墓间之事,踊跃筑埋。孟母说:此非所以居子也。乃去。舍市,其嬉戏为贾炫。孟母日:此非所以居子也。乃徒舍学宫之旁,其嬉戏乃设俎豆,揖让进退。孟母说:此真可以居子也。遂居之”。

译文如下:

据西汉刘向的《列女传》记载:孟母带着孟子原来居住在一片墓地旁,由于出殡送葬的人群经常从他家门口走过,所以,九岁的孟柯经常看到,便模仿送葬的,或学着孝子号掏大哭,或学吹喇叭,或和小伙伴们做抬棺材,掩埋死人的游戏。孟母看到这一切,认为长居此处,不但会影响孟轲读书,而且会败坏他的品德,于是便迁居到邹县城西北的庙户营,当时,庙户营是一个繁华的集镇,行商客贾,送往迎来,江湖术士,瞒哄欺人。终日置身于这样熙熙攘攘的闹市之中,孟轲又和邻居家的小孩学着商人做生意,讨价还价,叫卖吆喝。他的东邻是一家屠户,孟轲常去向他们学习杀猪宰羊。孟母认为此处也不利于孟子的学习成长,于是,又迁到邹县城南门外的学宫旁。当时,这里是孔子的第三代孙孔及(字子思)在此设置的学宫,称“子思书院”,孟子迁到此处后,每天听到的是琅琅的读书声。他还时常到书院跟子思的弟子们学习读书,演习周代礼仪。孟母把他送入学宫跟随子思的学生们一道读书。由于孟子认真读书,后来终于成为一代大儒。可见孟母对其子的教育用心十分良苦。故孟氏后世便以此作为堂号,曰“三迁堂”。

孟姓氏的辈分排列是什么?

是从孟轲算起的第56代排起,有50个字辈,可排到第105代。从第50代起,孟氏开始有意识地行辈分。孟氏族谱,是一本以表谱形式,记载孟氏家族的世...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