庾的来历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07浏览:2收藏

庾的来历,第1张

庾姓 一、姓氏源流

庾(Yǔ)姓源出有二:

1、出自颛顼高阳氏,以官名为氏。据《姓纂》记载:“尧时有掌庾大夫,以官命氏”。望出顾川、新野。远古尧帝时代,有庾大夫安庆公(掌管露天粮仓的官名),他的子孙便以祖上官名为姓,相传姓庾。

2、亦出自以官名为氏。上古周朝时,管理粮仓的官员叫“庾廪”,因为世代以此官职而有功,被赐予庾姓,其后代亦以官名为姓,相传姓庾。庾姓在两汉时代形成了颍川和新野两大郡望,而颍川庾姓最繁盛是当今庚姓中最大支派。

二、迁徙分布

(缺)庾姓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庾姓是古时水路运输的中转仓库,朝中掌管这些仓库的官员叫掌庾大夫。帝尧时,有的人世袭这一官职,后来就以官名为姓,称为庾氏。庾姓也是一个古老的姓氏,随时代变迁而散居在中国各省市。古籍中有曹操为免于关云长杀害,恳求关云长将军熟读《春秋》庾公之斯追子濯孺子的故事。汉代庾皮父子任教宫廷;庾胜昆仲戍守广东台岭横浦关,为纪其功,改名为大庾岭。魏、晋南北朝庾乘、庾嶷、庾遁、庾亮、庾翼、庾冰、庾文君、庾道怜是河南省颖川鄢陵人,庾肩吾、庾信是河南省南阳市新野人。庾信在《哀江南》赋中说:“我之掌庾承周,以世功而为族,经邦佐汉,用论道而当官”,意思是说庾氏先祖在汉室任司空辅佐刘氏王朝,在立国治国中发挥过重要作用并参与高层的经邦大政,坐朝论道。可见古代庾氏名人相继涌现,活跃在政界、文化界3000多年。庾亮集军政大权于一身、功绩卓著,庾信博览群书,文集六朝大成,唐大诗圣杜甫赞他为:“庾信文章老更成”。庾氏当时誉为忠诚、廉洁名门望族。如今河南新野有庾会太守生祠和胡书之碑碣彰其德政。庾氏族人对社会发展是有贡献,在伟大的中华文化族中有其光辉夺目的一页而永垂于世。编撰《庾氏志》的庾裕良老人在书里写到,东晋初年,庾氏名将曾奉旨出使高丽,这就是在韩国扎根的庾氏要认的亲、溯的源。据韩国2001年11月1日人口统计,全国286个姓氏中庾氏位立97位,全国庾氏人口16802人。据中国2001年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庾姓大约五万余人,分布在全国各地,不少大学教授和广播、报纸、书刊竟然把“庾”字误作为庚、瘦、唐、廖。中国新华字典1972年以前版对“庾”字解释为“大庾岭”,在广东、江西省交界的地方。1977年我在山西大学上学时曾写信给北京新华字典编辑部,要求加上了注解为“姓”。当今,广西、湖南、江西、甘肃、山西、陕西、江苏、上海、云南等地都有庾姓的族裔。据《广东庾氏志》载,广东庾姓始祖是庚东旸,仕宋,于北宋元佑年间自南京来粤,任广南路经略安抚使,携眷导羊城。二世庚观,宋政和年间任广南东路提举,因见东莞山水秀丽,乃卜居东莞茶园(今茶山镇),并名其地为庾家坊。明洪武二十五(1392年)前后,八世孙庾德信携父由茶园庾家坊避祸迁居至谷涌(冲),后又分支到蚬涌企石村。(余略)

三、历史名人

庾 后:明穆皇后庾氏。讳文君。左将军琛第三女也。后少以珪璋特异。令仪淑美。故中宗为肃宗纳焉。初为世子妃。仁和有礼。深见敬重。太宁元年六月立为皇后。策明穆皇后曰。正位闺房。以着协德之义。赠琛为车骑将军。母邱氏封安阳县君。从母荀氏永宣县君。后生显宗成皇帝。显宗即位。尊后曰皇太后。群臣奏、天子幼冲。宜依汉和熹皇后故事。后辞让数四。不得已。遂临朝摄万机。苏峻作逆。王师败绩。后以忧逼崩。时年三十三。

庾 亮:字元规,东晋颖川鄢陵人。历仕东晋元帝、明帝、成帝三朝。集军政大权于一身、功绩卓著,庾信博览群书,文集六朝大成,唐大诗圣杜甫赞他为:“庾信文章老更成”。庾亮在《哀江南赋》中说:“我的祖先是掌庾大夫,承传于周朝,因为世代以此官职而有功,被赐予庾姓,到了汉代,经邦治国,以辅佐皇帝而受职当官。”自己虽然不是远古帝王的后裔,但祖先也很光彩,在昌盛了八百多年的周王朝就开始当官。

庾 信:字子山,北周文学家,南阳新野人。曾担任北周开府仪同三司,世称“庾开府”,擅长写诗赋、骈文。善宫体诗,早期作品绮艳轻靡,文章绮丽,与徐陵齐名,为宫廷文学的代表,时称“徐庾体”。晚年之作遂趋沉郁、萧瑟苍凉,并对当时社会动乱有所反映,以《哀江南赋》为最著。今传《 庾开府集》、《 庾子山集》均为后人所辑。他的父亲庾肩吾也是当时有名的文学家。

庾 抱:润州江宁人。有学术,隋元德太子学士。高祖初起,隐太子引为陇西公府记室,文檄皆出其手。转太子舍人。集十卷,今存诗五首。

庾笋悠:东晋初年名将庾翼的长子、庾亮的侄儿,奉旨出使,为沟通中韩两国的经济文化作出了贡献。他热爱的壮丽河山和勤劳的人民,并嘱咐子孙就地安居乐业。庾笋悠的子孙们和人民一道,为的经济、文化建设辛勤奉献。五百年之后,有他们的后代庾黔弼出现于政界,曾任征西、征南、都统大将军,他为统一振兴作出了突出贡献,得到朝野的尊敬和拥戴,又升为太师,参与朝政。其后数代庾氏传人相继成为名臣,政绩辉煌。庾氏因而成为高丽人民赞誉有加的名门巨族。这是旅居朝鲜、韩国庾氏兄弟们的光荣,也是整个庾姓家族的光荣。

庾泽普:名恩易,别号墨江、枫渔,云南省墨江人。东渡日本留,毕业后回国。历任云南陆军炮队教练兼筹办讲武堂及陆军随营学校,后调任陆军炮队第一营管带。后赴北京补授陆军少将,并任总统府谘议。民国二年(1913年)6月,任讲武堂校长,旋辞,任教授、高等顾间,加陆军中将衔。民国5年授陆军中将。民国七(1918年)年2月18日被刺遇难,享年35岁。次年追赠为陆军上将。孙中山为其墓表题了“应为雄鬼”四字。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颍川郡:秦王嬴政十七年(公元前230年)置。相当于今天河南省许昌一带地区。

济阳郡:战国时为魏邑,西汉置县,治所在今河南兰考东北。晋惠帝时,将陈留郡之一部分设置济阳郡,治所在济阳。

新野郡:古置新野县即今县,西晋末置新野郡,治新野,北周时废。

2、堂号

颍川堂:颍川庾姓最早居住在颍川的鄢陵,其可考的最早祖先为东汉末年的庚乘。《后汉书·郭符许列传》载:“庾乘字世游;颍川鄢陵人也。少给事县廷为门士。(郭)林宗见而拔之劝游学宫遂为诸生佣后能讲论自以卑第;每处下坐;诸生博士皆就向由是学中以下坐为贵。后征辟并不起号曰“证君”。

此外,庾姓的主要堂号还有:“新野堂”、“济阳堂”等。

============================================================

庾姓宗祠通用对联

〖庾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白云薜荔;

绿水芙蓉。

——佚名撰庾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南朝齐新野人庾易,字幼简,迁居江陵,性格恬淡,不与人交往。经历高帝、武帝、明帝三朝,屡次征召,他都不愿做官。薜荔,植物名,屈原《楚辞·九歌·山鬼》有句:“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带女萝。”后来借指隐者或高士的衣服,也借指隐者或高士。下联典指南朝齐新野人庾杲之,字景行,幼年时有孝行。官尚书驾部郎、尚书左丞、王俭卫军长史,生活清贫,当时人称他如"绿水芙蕖"、"莲花幕"。官至太子右卫率。

南楼逸兴;

开府新诗。

——佚名撰庾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东晋颍川鄢陵人庾亮,字元规,少年时就知名,好《老子》、《庄子》,善谈论。他妹妹是明帝皇后,他得以历官中书郎、给事中、中领军等。明帝晚年,他与王导等受遗诏辅佐幼主,成帝两岁即位,他任中书令(宰相),执掌朝政。苏峻作乱时,他出奔浔阳,借荆州刺史陶侃的兵消灭苏峻。陶侃死后,他镇守武昌,任征西将军。一次,几位僚属秋夜登南楼赏月,他突然也来了,众人要回避时,他说:“诸位都不要奉,我于此兴趣也很浓厚。”于是和大家一起就坐在胡床上谈论、吟咏。下联典指南北朝时北周文学家庾信,字子山,南阳新野人,南朝梁文学家庾肩吾的儿子。原在梁做官,出使西魏时,正逢西魏灭梁,便留了下来,先后在西魏、北周做官,至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世称"庾开府"。善作诗赋、骈文,在梁时与徐陵同为宫廷文学的代表,当时称“徐庾体”;晚年所作,内容上有明显变化,风格也转为萧瑟苍凉,为杜甫所推崇。

瞿塘水退;

莲幕风清。

——佚名撰庾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梁·庾子舆奉父丧归乡,过瞿塘峡,遇水涨,子舆抚柩长号,其夜五更,江水退减,子舆渡毕,水复涨。下联典指南齐·庾杲之,时称“莲花幕”。

开府世泽;

西昌家声。

——佚名撰庾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北周·庾信,累迁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世称“庾开府”。下联典指后魏·庾业延,以功赐爵西昌公。

开府之集;

扬都之文。

——佚名撰庾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北周·庾信事典。下联典指晋·庾阐,字仲初,颍川人。太尉亮之族也。少孤。九岁便能属文。阐有文章才义。识者以为宜综国史。于是召为散骑侍郎。领大著作。为扬都赋邈绝当时。五十四卒。父东以勇力闻。世祖时西域遣一使胡。趫·勇果。自谓无敌。晋人不敢与校。世祖募求勇敢之士。唯东应选。遂暴杀胡。勇闻殊俗。

-----------------------------------------------------------------

〖庾姓宗祠六言通用联〗

少负才名御赞;

自成体格清新。

——佚名撰庾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庾子元(失考)事典。下联典指北周·庾信,文辞艳丽,杜甫有“清新庾开府”之诗句,时与徐陵齐名,人称“徐庾体”。

犹忆南楼之月;

时钦西陆之风。

——佚名撰庾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晋·庾亮事典。下联典指后魏·庾业延,以智勇闻,功封西昌公。人告其行止风采,拟仪人君,因被诛。

-----------------------------------------------------------------

〖庾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开府乡关江南赋;

勋爵智勇西昌公。

——佚名撰庾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北周·庾信,常有乡关之思,乃作《哀江南》赋。下联典指后魏·庾业延,以智勇闻,封西昌公。

道愍母终邀完聚;

元规妹入主中宫。

上联典指晋·庾道愍生母漂流他州,访之不获,后遇一负薪妪,问之,乃其母。下联典指东晋·庾亮,字元规,其妹为明穆皇后。

============================================================

庾氏典故、趣事

〖庾家粽子〗

提起唐明皇曾大加称赞的东莞庾家粽子,不能不说到花园粥城。庾家粽子大约在五六年前被花园粥城“挖掘”出来,现在是其一个招牌小食,一年四季都有卖。庾家粽子的历史还是相当久远的,在唐代“庾家粽”扬名长安。。“庾”是古代一种计量粮食体积的量器。帝尧时代有掌“庾”的大夫,周朝有管粮仓的“庾廪”官,庾氏以官名做姓氏。由于庾姓族人世代有人管粮仓,他们对粮食品种的优劣极为熟悉。

每当端午时节包裹粽子时,庾氏族人都选用口感最佳的优质糯米,并且对陷料的成份和制作工艺不断加以改进。到了唐代,庾氏族人制作的粽子已经十分有名,《酉阳杂俎》中说:唐代长安的“庾家粽子”白莹如玉,就连唐明皇都赞口不绝…… 明朝洪武年间,朱元璋大杀臣子,受“胡蓝案”牵连,庾氏族人四散避祸,其中有个叫庾德信的人携其家小来到东莞的万江谷涌定居。粥城老板与万江谷涌庾德信的后人有姻亲关系,“庾家粽子”的制作技艺便传到了花园粥城。

  吕氏 022

  历史来源 「吕」源出 ;

  一 ; 出自「姜」姓。以国为氏。据《通志.氏族略.以国为氏》所载,夏朝有「吕」国,在河南省南阳市,周宣王时,吕国改为甫国。春秋时,被楚国所灭。其后有吕氏。

  二 ; 据《魏书.官氏志》所载,北魏有代北姓「比丘」氏,后改为汉字单姓「吕」氏。

  家族名人 吕洞宾

  吕尚

  吕不韦 (前?~ 前235)

  战国时秦人。本为商贾,因有功于秦庄襄王,而为秦相,后封文信侯。曾以有孕之姬献给庄襄王,生子政,即秦始皇。始皇时尊为仲父,后与太后私通,畏罪自杀。居相位时,曾使门客着「吕氏春秋」一书。

  吕后

  吕布

  字奉先,东汉九原人,勇冠三军,武艺超群。为董卓义子,后因董卓暴虐,与王允连手杀董卓,拥兵割据,最后为曹操所擒杀。

  吕蒙(178~219)

  字子明,富陂人。三国时吴国名将,曾计夺荆州、擒关羽,授南郡太守,封孱陵侯。

  吕光 (337~399)

  字世明。后凉开国君主,略阳氐人(故治在今陜西省秦安县东南八十里)。初事苻坚,苻坚死后,自称凉州牧,建元太安;后以麟见金泽县,改号麟嘉,称三河王;又七年,改元龙飞,称天王。在位十年,谥号懿武皇帝。

  吕留良 (1629~1683)

  字庄生,又名光纶,又字用晦,号晚村,晚号何求老人,清浙江石门县(今崇德县)人,生于明末。著作中含有种族思想,并誓不仕清。死后因牵涉曾静文字,被毁墓戮尸,全家抄斩。

  地望分布 山西河东郡,山东东平郡。

  ---------------

  客家百家姓——吕

  吕姓是个古老的姓氏,最早可以追溯到尧时掌管四方部落的伯夷,他因为协助大禹治水,因此被封为吕侯,这就是吕姓的开始。吕姓最早居住的地方在河南南阳一带。

  吕尚,也就是姜子牙,大概是最早的吕姓名人之一。传说他80岁出山,因协助周武王灭纣有功,因此被封到齐国。从此,从此山东半岛一带也有了吕姓的分布。

  那么今天在山东半岛一带吕姓分布情况怎么样呢?在山东文登,我们找到了吕氏后裔吕强,请他带我们去他们的村庄看一看。

  据当地的吕姓后人说,文登吕姓的来源也不是出自一处,而是来自好几个支系。吕姓在文登虽然比不上于姓、刘姓等姓氏的人口多,但也并不少见。

  文登吕姓后裔吕强:“这一片整个的范围叫梁家沟。但在梁家沟这个范围中还有个吕家庄。梁家沟整个人口约2400多人,吕姓占多少呢,800到1000左右。吕姓最集中的地方在葛家镇吕家集。”

  文登吕姓后裔吕新强:“文登现在的吕姓,遍布文登市。大约有9000-10000人口。吕姓集中点在吕家集。文登市吕姓9000人口,吕家集占3000左右人口。”

  在文登市葛家镇吕家集,记者走访了村中的几位老者,并找到一份清朝编的吕氏家谱。

  记者:“文登吕家集这一支吕姓是从什么地方搬过来的。”

  文登吕姓后裔吕以昌:“是从河南省的新安县。”

  记者:“原来是元朝推翻宋朝以后,元朝以前是谁?”

  文登吕姓后裔吕以昌:“元朝推翻宋的时候,家里房子烧了,搬到河北省三河县。搬到那里去了。后来解散了,又都搬到外地去了。就只有一个万太爷到文登吕家集落户了。”

  吕姓后裔:“我是第14世。他比我大一辈,他是第13世。第14世、第13世是怎么算起来的?道光立谱序的时候算起来的。一世、二世、三世,从外地搬来算的。不对。从吕家集开始算,头一辈 来,这一辈就算第一世。你是不是胡说,这个谱序上没有。 那这个序从那里来的?”

  两位老人为吕家集吕氏后裔从那一世开始算起争论不休。不过,从时间上推算,第一世应该从19世之前迁入文登算起,到现在也有 360 年左右的时间了, 应该在1640年左右。

  这一支吕姓到吕家集后,又先后有几支迁到山东各县,以及东北、浙江、台湾乃至海外等地。由此看来,吕姓与其他姓姓氏一样,历史上迁徙的活动一直未曾停止。

  文登吕姓后裔吕新强:“吕姓两口啊。非常勤奋,靠两口吃饭,在学习用功方面非常努力。应该说名人很多。例如吕尚、吕布、吕不韦等。”

  文登吕姓后裔吕强:“有句话就是说‘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因为什么呢,他在‘八仙’中占了一仙。作为吕氏一个成员吧,我是相当自豪的。作为吕布来说呢?我是不敢全面地来评价他。在三国时期,他好像是一员猛将。但是又出了另一个成语,或者叫典故吧,‘吕布戏貂禅’,戏到现在还成美谈了。”

  历史上吕姓的名人除了姜太公、吕尚、吕不韦、吕布之外,还有三国时的吕蒙,他曾随周瑜大破曹操于赤壁;有北宋时三任宰相的吕端,宋太宗曾称赞他“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

  宋代之后,吕姓人家就开始迁入福建一带。清朝康熙年间,吕阿四和吕阿南兄弟登上台湾岛,在台北县莺歌镇一带开垦定居。以后吕氏后人源源不断迁入台湾。现在吕姓在台湾各县都有分布,但以台北县、嘉义县为最多。

  ----------------------------------

  典故趣事: 吕公嫁女 士别三日,刮目相看

  历史名人: 吕不韦 吕蒙 吕雉

  吕姓分布概况

  吕姓为中国人口最多的五十个姓之一,分布较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47%,居第四十位,尤以山东、河南二省多此姓。

  少数民族吕姓

  随着历史的发展,本是汉姓的吕姓,在蒙古、朝鲜、瑶、土家、黎、仫佬、纳西等少数民族中也有分布。吕姓在国内分布以安徽、河南、山西、山东、浙江、福建为最,其中洞南、山东两省人口占汉族吕姓人口的 3l%,其次为河北、陕西、甘肃、广西、江西、台湾等省。

  介绍文件

  吕姓起源 吕姓来源有三:

  一、是出自姜姓

  以国为氏,始祖为伯夷。出自姜姓,是由古部族名和古国名、古邑名等而得姓。炎帝的后裔,共工氏从(堂)孙伯夷,是帝颛顼之师,帝尧时辅政,掌管礼仪,帝舜时正式任命他为秩宗。禹代行天子之政时,伯夷尽心辅弼,成为禹的心腹之臣。为嘉奖伯夷,帝舜晚年赐伯夷姓姜,赐氏为吕,并封他为吕侯,形成吕氏部族。伯夷的后代,早年活动于甘青山岳地区,由于崇拜山岳之神,形成了四岳部落。在尧、舜、夏禹时代,四岳成为部落联盟的山岳祭司。吕与申,皆为四岳部落之后,属羌人的一支,是姜姓的重要分支。

  原始社会末期,吕部族由羌人分出,与亲族申部族由甘肃东部又向东迁。迁至上申川之北的吕川(今志丹县东北的杏子河)。杏子河发源于靖边县的白于山,东流注入延河,后流入黄河。吕人顺着延河河谷,东渡黄河,与申同时迁至今山西中部的吕梁山的。今山西乡宁县东南4公里地有吕乡废城是吕姓进入山西的落脚点。吕人在夏、商时世有其国,后又东迁至汾水中游肥沃的平原,今存古吕城遗址。

  在商朝末年已有了吕姓,吕尚为吕侯的支系子孙,曾辅佐周文王;武王。这时期是吕姓的发端。吕尚,在当时又称姜尚,人们仍以其祖姓姜称呼他。

  商朝末年,吕国成为周人的同盟,吕国的首领吕他帮助周武王打败商王纣的同盟军越戏方。周武王为奖赏吕人的功劳,建立周朝后封吕他为吕侯。周穆王时,吕侯为相,受命为周王朝制订了有关刑罚的文告《吕刑》,它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刑法条文之一,用以对付被征服的苗民。其刑法为五刑(墨、劓、(非阝)、宫、大辟),共三千条。

  周宣王立志复兴周朝,大力经营南蛮、百濮、荆楚和淮夷,改封吕侯为甫侯,将吕国和申国从山·西南迁到河南的南阳一带,镇守南方。唐代司马贞《史记索隐》引《地理志》云:“申在南阳宛县,申伯国也,吕亦在宛县之西也。”《括地志》确切指出在吕在“南阳县西三十里”。唐时,南阳县治设在今南阳市卧龙区潦河镇,其西“三十里”即今镇平县境。这一地带即春秋以前的古吕国、战国时期的吕邑、秦汉时的涅阳、吕城遗址。

  吕国南迁之后,到周幽王时,申、吕的国势渐衰,春秋初年,楚国强盛,向北吞并汉水流域诸国。公元前688年,吕与申、缯等被楚文王所灭。楚灵王时,吕部分遗民被迁至湖北蕲春。

  南阳吕国被楚灭亡后,楚王将其遗族的一支东迁至今河南新蔡县西南,建立了一个小国,为楚国附庸,史称东吕,以区别于南阳之吕。后东吕被宋国所并,继而又沦为陈的属地,陈被楚灭,其地则归了楚。楚平王时,令蔡平侯复国(蔡国曾为楚灵王所灭)。蔡平侯将蔡国从上蔡迁至东吕故地,该地遂改名新蔡。

  西吕、东吕灭亡后,吕国子孙均以国为氏,形成吕姓的主脉。吕侯支系孙吕尚所建的齐国灭亡后,其裔孙分别以吕、齐为姓。

  二、是出自魏氏

  据《姓源》及《通志·氏族略》所载,春秋时晋国有吕氏,系从魏氏分化而来。山西的吕人故地,被晋国所并,晋侯将此地作为封邑,赏给姬姓公族大夫魏氏。魏氏后裔虽系晋之公族,姬姓,但因封于吕人的故地,因而仍袭用吕的故号。晋惠公时有大臣吕甥。《读史方舆纪要》卷四十一霍州吕城条:“州西三里,故吕乡,晋吕甥邑也,今有吕陂,在州西南十里,亦以吕甥名,隋因置吕州。”吕邑后被晋并吞,吕甥后代以邑为氏,形成吕姓。是为山西吕氏。

  三、是出自少数民族改姓

  郑樵《通志·氏族略》载,鲜卑族原有叱吕氏、俟吕陵氏等复姓。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将鲜卑族复姓改为单字汉姓,叱吕氏改为吕姓。后周时,又将俟吕陵氏,改为吕姓。《通志·氏族略》中所列比邱氏、副吕氏后均改为吕姓。

  介绍文件

  吕姓迁徙史 吕姓迁徙史

  吕姓发源地应在今河南南阳西一带,西周、春秋、战国时期,吕姓繁衍应在今陕西西安、河南南阳及山东东平、寿张,安徽寿县、凤台县等地。

  秦朝时期

  秦时向北及西再度播迁,其中以山西西南部的繁衍最为旺盛,后成为当地一大望族。至汉代吕姓已主要分布于今河南、山西、山东等地,并散居于我国长江中下游部分地区。其中,繁衍于山东东平及安徽淮南一带的吕氏,到了魏晋南北朝时,也成为当地的一大望族。吕姓南迁始于汉代,或迁浙江,或迁江苏,还有迁湖北、云南、四川一带的。吕姓大举南迁始于魏晋南北朝之时,其后在我国南方形成了两大望族,一是金华吕氏,奉吕谦为始祖;另一是晋江吕氏。

  两汉时期

  西汉末年,吕尚的后裔中有一支居住中琅砑郡海曲县(今山东日照西)。东汉后期,政治黑暗,宦官专权,为政酷烈,民不聊生。东汉时,吕氏有一支已迁居五原郡九原县(今内蒙古包头西)。东汉末年,五原吕氏以吕布为代表。

  两宋时期

  两宋时期是吕姓发展的鼎盛时期,在此期间,涌现出许多的吕姓政治家思想家,从而大大提高了吕姓的影响力。也确立了其在全国的大姓地位。宋初,钱塘的一位老儒编著的《百家姓》中,吕姓名列22位。

  台湾吕姓

  吕姓在台湾及海外的情况:台湾吕姓芝从大陆迁居而来,始于康熙二十三年 (1684年),有福建泉州人吕阿四和吕阿南珂兄弟最初开垦于台北县莺歌镇。现在莺歇镇的阿四坑和阿南坑,就是他们当时定苦之地。这支吕姓据称是南宋大学者吕相兼后裔。吕祖谦之后,由浙江金华移居贵十,再由贵州迁居福建漳州,后又从漳州分汀至泉州,并有一部分移居广东。自吕阿兄弟入台之后,从福建和广东迁台开垦的吕无源源不断,以台北县为最多,其次为嘉义县。1895年日本占据台湾时,曾强迫吕姓旨民改姓宫本等日本姓,直到1945年台弯光复后,台湾吕姓才恢复祖姓。1949年,国民党政权退守台湾时,部分吕姓人士随之从大陆移居至此,扩大了吕姓人数。

  海外吕姓

  从明末起,东南沿海地区民众为生计所迫,冒险闯“南洋”,这中间就有吕姓。19世纪末期,贫苦百姓前往美国、加拿大者甚多,吕姓随之到了美洲。20世纪是开放的世纪,吕姓人士到海外寻求发展者更多。海外吕姓以东南亚最为集中。

  家谱

  家谱文件

  家谱文件

  吕姓家谱介绍 吕姓家谱介绍

  周朝时,吕姓就有谱牒存在并流传后世。西汉历史学家司马迁曾利用这些资料,在著《齐太公世家》时将齐国自始祖太公吕尚到康公吕贷的世系一一列明。

  北宋仁宗时,吕尚后裔吕大防弟兄六人,其中有五人登科。大防先辈为汲郡(今河南卫辉)人,后迁居京兆蓝田(今陕西蓝田),官居左光禄大夫,宋哲宗时任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号称贤相。后大防遭弹劾被贬,死于江西信丰县,迁葬于广东潮州海阳县(今澄海县)上华镇吕厝村,广东吕氏宗亲会在修族谱时尊吕大防为始祖。

  台湾吕氏宗亲会所制族谱,尊吕尚为吕氏远祖,常有吕氏后裔来卫辉拜祭。

  家谱文件

  吕姓家谱文献目录 吕姓家谱文献目录

  现在吕氏族谱,大多是清朝末年民国初年纂修的,以南方省份居多:

  毗陵(今江苏常州市)《吕氏宗谱》 吕贽庭光绪四年(1878年)纂修 共二十二卷,外加首末各一卷;

  余姚(今属浙江)《吕氏宗谱》 吕铭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纂修,共八卷,卷首一卷;旌德(今属安徽)《吕氏续印宗谱》 吕贤铭纂修,共十四卷,民国六年(1917年)铅印。

  北方吕氏家谱:

  新安(今属河南)《吕氏宗谱》 吕锡祥、吕凤歧纂修,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刻本复印。

  此外,还有:

  《吕氏宗谱》 吕秋泉、吕培成等纂修,民国十九年(1930年)铅印;

  《吕氏族谱》 纂刻者姓名不详,民国初年刻本;

  《吕氏重修宗谱》六卷,卷首一卷,吕光琦纂修,民国十年(1921年)铅印。

南阳市:昌-忠-孝-仁-爱。

南阳市:汉-毅-弘-达-兴-金-印-亮-广-慧-国-顺-民-昌-盛。

南阳市〖始祖原居山东青州府草坊集后,有碑记可查三十二代,迄今六百余年〗:鸿-金-增-慈-保-爱。

卧龙区百里奚街道社区〖始祖公宋九经,约在明末清初自山西洪洞宋家川迁居今南阳市卧龙区〗:祖-业-忠-志-远-德-荣-传-万-春-善-照-应-宣-振-家-道-永-世-昌-(1995年续修)冠-强-卓-昂-昆-伟-丰-育-迪-勤-浩-敖-勉-彦-明-礼-冶-吉-宁-平。

卧龙区七里园乡大庄村:宋廷贵(字步蟾,妣解氏)-宋宏臣(字亮輈,妣杜氏)-宋尽道(字庻庵,妣谢氏、继张氏、续张氏)-宋尽伦(自敦五)、宋天树(字春卿)、天赐(字纯嘏)、宋天盈(字玉枢,妣丁氏)、宋天桂(字香山)-宋德耀(字光远)、宋德灿(字英甫)、宋德辉(自煌甫)、宋德煜(道光乙丑相11月初10日吉时生,排行四,字旭,斋号晓楼,同治3年甲子科乡试中式第62名;妣郭氏)-春祥、寿祥、兆祥、嘉祥、凝祥、卯祥、宝祥、泰祥、安祥-金堂、升堂、中堂。

卧龙区陆营镇陈庄村:始迁祖宋文升(字中魁),御配恩惠氏-2世:宋濂式(字清洁),配吕氏-3世:宋贤(字德纯),配张氏-4世:宋魁章(后裔迁徙湖北省老河口市);宋成章(字斐然,曾任开封(汴梁)府京城师傅,道光皇帝尊称为宋公,道光二年御赐荣寿碑一座),配周氏、阎氏;宋成振,配孟氏-5世:宋钧(后裔迁徙湖北省老河口市);宋文(字华国),配吴氏、王氏、贾氏;宋元,配袁氏、杨氏-6世:道善、向善、乐善(迁徙湖北省老河口市);宝善(字安全),配吕氏、张氏;全善(明善、字昭亭),配冯氏、王氏、刘氏;国善,配袁氏、马氏-7世:占(三)-8世:百-9世:德(振)-10世:景-11世:应(英)-12世:厚-13世:长-14世:远。

卧龙区陆营镇冢头村〖始祖公宋九经,约在明末清初自山西洪洞宋家川迁居今南阳市卧龙区冢头村〗:祖-业-忠-志-远-德-荣-传-万-春-善-照-应-宣-振-家-道-永-世-昌-(1995年续修)冠-强-卓-昂-昆-伟-丰-育-迪-勤-浩-敖-勉-彦-明-礼-冶-吉-宁-平。

卧龙区潦河镇崔营村〖始祖公宋九经,约在明末清初自山西洪洞宋家川迁居今南阳市卧龙区〗:祖-业-忠-志-远-德-荣-传-万-春-善-照-应-宣-领(凌)-敏。

宛城区〖始迁祖原居山东青州府草坊集后,有碑记可查三十二代,迄今六百余年〗:鸿-金-增-慈-保-爱。

宛城区白河镇溧河店(80年代因建筑迁坟,在溧河店北宋坟挖出的墓碑记载,自唐河县宋营迁居冯堂,又从冯堂迁溧河店,俗称“老六门”,代表名号有:榆树底宋家,椿树底宋家,银匠楼宋家,油坊宋家等,及炮楼院,盐场、杂货铺等,其世系字辈为):承-平-庆-康-乐(清乾隆28年续谱)-国-九-文江-朝金、朝寅(子四:荣、华、儒、陶)-陶(妣张太君)-永宁(妣李、王太君,子七:大、晟、昌、昂、五、六、普)-普(妣阚太君,子四:立德(出继四门昂)、润德、耀德、慎德(润德,妣袁、王、邢、雷太君;耀德,妣武、张、姚太君;慎德,毓琨,孟太君)-玽、璁、琮、珍、珂、琳、玶、瑾、振(溶、雷太君)-燕、渲、浩、法、聘、崎、仙舟、渠潧、漳潧(广山、徐太君)-金全、金成、金铭(妣袁氏文华)、金玉(妣谢氏志兰)、金有-志、万、堂、亭、明、英、德-长-江-海(民国八年续谱)-宗-德-克-世-守-朝-应-毓-富-恒(公元2002年续谱)-宪-顺-政-昭-彬-仁-明-晢-钦-礼-嘉-丰-睿-祥-生-宣-成-润-环-东(参见社旗县桥头镇大宋庄、晋庄镇大里宋、李店镇、唐河县桐寨铺镇宋营村、郭滩镇宋营村)。

宛城区瓦店镇:〖始祖公宋九经,约在明末清初自山西洪洞宋家川迁居今南阳市卧龙区冢头村〗:祖-业-忠-志-远-德-荣-传-万-春-善-照-应-宣-振-家-道-永-世-昌-(1995年续修)冠-强-卓-昂-昆-伟-丰-育-迪-勤-浩-敖-勉-彦-明-礼-冶-吉-宁-平。

宛城区红泥湾镇〖始迁祖宋桐,配邱氏,初居山西洪桐,明朝洪武24年(公元1392年)迁南阳府唐河县西北四十里宋家营居住,宋桐卒后葬于桐河南七里许王家桥〗:承-平-庆-康-乐-(清乾隆28年续谱)国-九-文-维-□(单字)-永-元-法-大-邦-同-万-长-江-海-(民国8年续谱)宗-德-克-世-守-朝-应-毓-富-恒-(公元2002年续谱)宪-顺-政-昭-彬-仁-明-哲-钦-礼-嘉-丰-睿-祥-生-宣-成-润-环-东。

宛城区官庄镇(南阳油田)〖先祖系文贞公宋璟第58世孙,自四川遂宁迁居〗:祖-其-经。

邓州市罗庄镇:相-云-合-英。

邓州市小杨营乡白庙岗村:三-公-相-汉。

邓州市后桥:三-公-相-汉-九-卿-佐-元-宗-子-和-顺-崇-德-象-贤。(同湖北省襄阳市襄阳区宋营村)

南召县皇后乡郭庄村:祥-广-来-金-玉-蓝-天-朝-富-贵。

南召县石门乡宋家沟村:始迁祖宋由—宋国敬—宋典—德—文—广(立)—长—建(向)。

南召县(明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县移居河南孟津,后由孟津迁居南召):希-朝-德-其-大-文-国-可-有-长-学-福-道-宽-广-心-平-治-安-祥-干-孟-宏-召-业-勤-俭-定-运-康-哲-诚-修-忠-正-耘-和-景-群-章-师-谊-存-翰-公-恒-持-俊-彦-赠-冠-宇-献-机-勇-宗-泽-贺-同-庆。

方城县〖一支迁唐河县〗:应-生-玉-文。

方城县〖自山西洪洞移居豫东又迁方城〗:宇-法-国-德-洪-兰-天。

方城县广阳镇〖自山西洪桐县迁来〗:明-成-文-俊-春-国(登、付、清)。

方城县博望镇湾街村:全-有-明。

方城县杨楼乡宋庄村〖始迁祖宋明自襄县迁居〗:明-天-化-田-金-庆-自-彦。

镇平县:振-炳-天-建-德-也-远。

镇平县殷宋营〖始迁祖宋士艺,字照贵,江苏南京水西门人,1387年随燕王扫北时任兵马总指挥,获胜后被封为南阳侯,1420年自山东省青州府草房集搬迁镇平〗:宋士艺-宋福(子三:宋贞、宋升、宋杰)、宋寿、宋祥-杰-军-虎—六—俊-九经-应光、应先。

镇平县东宋营:老-英-铎-虎-添-大-来-升-若-成-巨-文-长-作-周-云-鸿-金-增-慈-保-爱-五-洲-同-伦-尧-舜-世-京—兆。

镇平县西宋营:老-英-铎-虎-添-大-来-升-若-成-巨-文-长-作-周-云-鸿-金-增-慈-保-爱-五-洲-同-伦-尧-舜-世-京—兆。

内乡县鱼道河〖先祖宋介眉(满族)清朝乾隆年间自江南省庐州府庐江县西乡马庆村绣球山迁徙内乡县鱼道河〗:宋介眉-宋东有-宋义恒-宋得周-宋启蛟-宋昌平、宋昌绪(迁回江西)-宋希孔-宋嘉飞-宋炳堂-宋德利。

淅川县:国-祥。

淅川县宋湾〖前五世不详〗:泽-际-君-天-朝-德-龙-之-祖-秉(生)-育-先(仙)-泽-明-修-家-训-守-仁-存-厚-弘-科-强-国-永-保-世-昌。

社旗县:如-国-长(明)-保-建-书。

社旗县兴隆镇后门李〖明朝正德年间,宋天官(名讳失考),此官职乃为追封,原为转本御史,因参焦阁老拐娘娘一案,被焦芳反诘一口,故被诛。相传天官有八个儿子,其中两个儿子由开封逃到方城县陈堰村〗:国-九-文-维-□(单字)-永-元-法-大-邦-同-万-长-江-海-宗-德-克-世-守-朝-应-毓-富(付)-恒-宪-顺-政-昭-彬-仁-明-哲-钦-礼-嘉-丰-瑞(睿)-祥-生-宣-成-润-环-东。

社旗县桥头镇大宋庄〖先祖九河公,由山西洪洞县迁至唐河宋营,本支由唐河宋营迁居〗:国-九-文-维-□(单字)-永-远-发-大-邦-同-万-长-江-海-宗-德-克-世-守-朝-应-玉(毓)-付-恒。

社旗县晋庄镇大里宋:永-元-发-达-邦-同-万-长-江-海-宗-德-克-世-守-朝-应-毓-富-恒-宪-顺-政-昭-彬-仁-明-哲-钦-礼-嘉-丰-睿-祥-生-宣-成-润-环-东。

社旗县李店镇(原青台镇):永-元-法-大-邦-同-万-长-江-海-宗-德-克-世-守-朝-应-玉(毓)-付-恒-宪-顺-政-昭-彬-仁-明-哲-钦-礼-嘉-丰-睿-祥-生-宣-成-润-环-东。

唐河县桐寨铺镇宋营村〖自山西省洪洞县迁徙,一世祖宋桐,配邱氏,二世祖宋世南,三世祖宋国兴、宋国旺从桐寨铺镇宋营村迁到郭滩镇宋营村,后代按此派语传承〗:(民国28年从第77世起续谱)国-九-文-维-□(单字)-永-元-法-大-邦-同-万-长-江-海-(民国8年续谱)宗-德-克-世-守-朝-应-毓-富-恒(2002年续谱)-宪-顺-政-昭-彬-仁-明-哲-钦-礼-嘉-丰-睿-祥-生-宣-成-润-环-东。

唐河县郭滩镇宋营村〖据唐河县桐寨铺镇宋营村新修家谱记载,一世祖宋桐,配邱氏,二世祖宋世南,三世祖宋国兴、宋国旺从桐寨铺宋营村迁到郭滩镇宋营村,后代按此派语传承〗:(民国28年续谱)国-九-文-维-□(单字)-永-元-法-大-邦-同-万-长-江-海-(民国8年续谱)宗-德-克-世-守-朝-应-毓-富-恒(2002年续谱)-宪-顺-政-昭-彬-仁-明-哲-钦-礼-嘉-丰-睿-祥-生-宣-成-润-环-东。

新野县〖系出元御史大夫宋恭让,其后裔散处新野、邓州、襄阳,毗连各村,历经数代,徙居各地,族谱散逸,世次失考,率以其始迁者为祖,而归于宋恭让〗:大-登-永-鸿-而-自-怀-先-泰-廷-之-三-公-相-汉-五-权-建-国-宗-子-和-顺-崇-德-象-贤。

新野县前宋庄:始迁祖宋大余(配郝氏,子二)-登魁(配熊氏,子四)、登贵-永昌(登魁长子,配韩、孙氏)、祚昌(登魁次子,迁徙韩营)、兆昌(又名永治,登魁三子)、永和(登魁四子)-鸿济(永治长子)、鸿度(永治次子)、鸿儒(永昌子,鸿度弟,配肖氏)、鸿镜(祚昌长子)、鸿彦(祚昌次子)-而襄(鸿儒子,配尚氏)-端(而襄子,配柳氏)-荣先(鸿儒曾孙)、承先(荣先弟)、茂先(祚昌玄孙)-天民(荣先子,嘉庆丙子举人,官至商丘教谕)。

新野县后宋庄:始迁祖宋登贵(前宋庄宋大余子)-永誉(登贵子)-(4、5世失考)-自新(永誉曾孙)、自好(自新弟)-元吉(自新子)、元魁(元吉弟)-振和(元魁子)-纯(振和子)、会泰(纯弟)。

新野县城郊乡王营村宋营〖始迁祖宋乾银明朝末年由新野县新甸铺镇后宋庄迁居,现存碑文记载,清光绪16年小阳月(公元1890年农历10月);中华民国23年中秋月(公元1934年农历8月中秋节)重修,碑文记载到十二世。〗:一世:乾、艮(为堂兄弟同迁,以姓为村名,曰宋营)—二世:先□—三世:宏□(宋乾银4子,长子绍先之子宏风、孙子国举、国用还居西山,后辈不详;次子维先6子,其3子宏烈还居果封,后辈不详)—四世:国□—五世:钦—六世:□麟、德□、鸣□、天□、名□、宗□、法□—七世:廷□、□魁、炳□、殿□、清□、□中、景□—八世:有□、全□、□贵—九世:□儒、□文、□振—十世:□善、明□、心□、□祥、学□、□陵(东陵之子扩君迁湖北襄阳)—十一世:贤□、有□、□亮、炳□、□东、□安、明□、长□、士□—十二世:□强、□峰、浩□、子□、朝□、海□、全□、云□(常安之子宋武、宋斌迁江西南昌)—十三世之后(字辈均未统一)。

新野县五通庙宋庄〖自第5世起〗:存斗-纲、良荣(纲弟,典史)、良鳌(良荣弟)-如璟(纲子,岁贡)-耀淳。

新野县黄漥:2世:士良-3世:锡琮(庠生)、锡玠(廪生)、佳胤(庠生)。

新野县宋湾〖自第10世起〗:春-安澜-维勤。

新野县宋湾〖自第9世起〗:权-锦堂、廷祯-之炳(廷祯从子)、之芳、之纲(庠生)-宗海(之芳子,官至陆军少校)。

新野县歪子镇〖自南阳市卧龙区英庄镇东岗村迁居,碑记有宋子善名讳〗:

商丘市:长-学-崇。

睢阳区〖宋亨支系,自第65世起〗:元、亨、利、贞-贤宗、儒宗、瑞宗、朝宗-壮图-迎文-睛-芷-名敬-崇贤-若兰-和杨-孔训-衢-耀本-治平-国宾-义诚-兹、佩、健-于南-琨-文-广-连-云-汉-惠-信-忠-孝-谨-绪-延-仁-厚-绵-世-泽-书-声-振-坤-干-守-训-永-昭-宪-保-德-可-进-贤-礼-仪-徽-千

庾姓 一、姓氏源流

庾(Yǔ)姓源出有二:

1、出自颛顼高阳氏,以官名为氏。据《姓纂》记载:“尧时有掌庾大夫,以官命氏”。望出顾川、新野。远古尧帝时代,有庾大夫安庆公(掌管露天粮仓的官名),他的子孙便以祖上官名为姓,相传姓庾。

2、亦出自以官名为氏。上古周朝时,管理粮仓的官员叫“庾廪”,因为世代以此官职而有功,被赐予庾姓,其后代亦以官名为姓,相传姓庾。庾姓在两汉时代形成了颍川和新野两大郡望,而颍川庾姓最繁盛是当今庚姓中最大支派。

二、迁徙分布

(缺)庾姓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庾姓是古时水路运输的中转仓库,朝中掌管这些仓库的官员叫掌庾大夫。帝尧时,有的人世袭这一官职,后来就以官名为姓,称为庾氏。庾姓也是一个古老的姓氏,随时代变迁而散居在中国各省市。古籍中有曹操为免于关云长杀害,恳求关云长将军熟读《春秋》庾公之斯追子濯孺子的故事。汉代庾皮父子任教宫廷;庾胜昆仲戍守广东台岭横浦关,为纪其功,改名为大庾岭。魏、晋南北朝庾乘、庾嶷、庾遁、庾亮、庾翼、庾冰、庾文君、庾道怜是河南省颖川鄢陵人,庾肩吾、庾信是河南省南阳市新野人。庾信在《哀江南》赋中说:“我之掌庾承周,以世功而为族,经邦佐汉,用论道而当官”,意思是说庾氏先祖在汉室任司空辅佐刘氏王朝,在立国治国中发挥过重要作用并参与高层的经邦大政,坐朝论道。可见古代庾氏名人相继涌现,活跃在政界、文化界3000多年。庾亮集军政大权于一身、功绩卓著,庾信博览群书,文集六朝大成,唐大诗圣杜甫赞他为:“庾信文章老更成”。庾氏当时誉为忠诚、廉洁名门望族。如今河南新野有庾会太守生祠和胡书之碑碣彰其德政。庾氏族人对社会发展是有贡献,在伟大的中华文化族中有其光辉夺目的一页而永垂于世。编撰《庾氏志》的庾裕良老人在书里写到,东晋初年,庾氏名将曾奉旨出使高丽,这就是在韩国扎根的庾氏要认的亲、溯的源。据韩国2001年11月1日人口统计,全国286个姓氏中庾氏位立97位,全国庾氏人口16802人。据中国2001年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庾姓大约五万余人,分布在全国各地,不少大学教授和广播、报纸、书刊竟然把“庾”字误作为庚、瘦、唐、廖。中国新华字典1972年以前版对“庾”字解释为“大庾岭”,在广东、江西省交界的地方。1977年我在山西大学上学时曾写信给北京新华字典编辑部,要求加上了注解为“姓”。当今,广西、湖南、江西、甘肃、山西、陕西、江苏、上海、云南等地都有庾姓的族裔。据《广东庾氏志》载,广东庾姓始祖是庚东旸,仕宋,于北宋元佑年间自南京来粤,任广南路经略安抚使,携眷导羊城。二世庚观,宋政和年间任广南东路提举,因见东莞山水秀丽,乃卜居东莞茶园(今茶山镇),并名其地为庾家坊。明洪武二十五(1392年)前后,八世孙庾德信携父由茶园庾家坊避祸迁居至谷涌(冲),后又分支到蚬涌企石村。(余略)

三、历史名人

庾 后:明穆皇后庾氏。讳文君。左将军琛第三女也。后少以珪璋特异。令仪淑美。故中宗为肃宗纳焉。初为世子妃。仁和有礼。深见敬重。太宁元年六月立为皇后。策明穆皇后曰。正位闺房。以着协德之义。赠琛为车骑将军。母邱氏封安阳县君。从母荀氏永宣县君。后生显宗成皇帝。显宗即位。尊后曰皇太后。群臣奏、天子幼冲。宜依汉和熹皇后故事。后辞让数四。不得已。遂临朝摄万机。苏峻作逆。王师败绩。后以忧逼崩。时年三十三。

庾 亮:字元规,东晋颖川鄢陵人。历仕东晋元帝、明帝、成帝三朝。集军政大权于一身、功绩卓著,庾信博览群书,文集六朝大成,唐大诗圣杜甫赞他为:“庾信文章老更成”。庾亮在《哀江南赋》中说:“我的祖先是掌庾大夫,承传于周朝,因为世代以此官职而有功,被赐予庾姓,到了汉代,经邦治国,以辅佐皇帝而受职当官。”自己虽然不是远古帝王的后裔,但祖先也很光彩,在昌盛了八百多年的周王朝就开始当官。

庾 信:字子山,北周文学家,南阳新野人。曾担任北周开府仪同三司,世称“庾开府”,擅长写诗赋、骈文。善宫体诗,早期作品绮艳轻靡,文章绮丽,与徐陵齐名,为宫廷文学的代表,时称“徐庾体”。晚年之作遂趋沉郁、萧瑟苍凉,并对当时社会动乱有所反映,以《哀江南赋》为最著。今传《 庾开府集》、《 庾子山集》均为后人所辑。他的父亲庾肩吾也是当时有名的文学家。

庾 抱:润州江宁人。有学术,隋元德太子学士。高祖初起,隐太子引为陇西公府记室,文檄皆出其手。转太子舍人。集十卷,今存诗五首。

庾笋悠:东晋初年名将庾翼的长子、庾亮的侄儿,奉旨出使,为沟通中韩两国的经济文化作出了贡献。他热爱的壮丽河山和勤劳的人民,并嘱咐子孙就地安居乐业。庾笋悠的子孙们和人民一道,为的经济、文化建设辛勤奉献。五百年之后,有他们的后代庾黔弼出现于政界,曾任征西、征南、都统大将军,他为统一振兴作出了突出贡献,得到朝野的尊敬和拥戴,又升为太师,参与朝政。其后数代庾氏传人相继成为名臣,政绩辉煌。庾氏因而成为高丽人民赞誉有加的名门巨族。这是旅居朝鲜、韩国庾氏兄弟们的光荣,也是整个庾姓家族的光荣。

庾泽普:名恩易,别号墨江、枫渔,云南省墨江人。东渡日本留,毕业后回国。历任云南陆军炮队教练兼筹办讲武堂及陆军随营学校,后调任陆军炮队第一营管带。后赴北京补授陆军少将,并任总统府谘议。民国二年(1913年)6月,任讲武堂校长,旋辞,任教授、高等顾间,加陆军中将衔。民国5年授陆军中将。民国七(1918年)年2月18日被刺遇难,享年35岁。次年追赠为陆军上将。孙中山为其墓表题了“应为雄鬼”四字。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颍川郡:秦王嬴政十七年(公元前230年)置。相当于今天河南省许昌一带地区。

济阳郡:战国时为魏邑,西汉置县,治所在今河南兰考东北。晋惠帝时,将陈留郡之一部分设置济阳郡,治所在济阳。

新野郡:古置新野县即今县,西晋末置新野郡,治新野,北周时废。

2、堂号

颍川堂:颍川庾姓最早居住在颍川的鄢陵,其可考的最早祖先为东汉末年的庚乘。《后汉书·郭符许列传》载:“庾乘字世游;颍川鄢陵人也。少给事县廷为门士。(郭)林宗见而拔之劝游学宫遂为诸生佣后能讲论自以卑第;每处下坐;诸生博士皆就向由是学中以下坐为贵。后征辟并不起号曰“证君”。

此外,庾姓的主要堂号还有:“新野堂”、“济阳堂”等。

============================================================

庾姓宗祠通用对联

〖庾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白云薜荔;

绿水芙蓉。

——佚名撰庾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南朝齐新野人庾易,字幼简,迁居江陵,性格恬淡,不与人交往。经历高帝、武帝、明帝三朝,屡次征召,他都不愿做官。薜荔,植物名,屈原《楚辞·九歌·山鬼》有句:“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带女萝。”后来借指隐者或高士的衣服,也借指隐者或高士。下联典指南朝齐新野人庾杲之,字景行,幼年时有孝行。官尚书驾部郎、尚书左丞、王俭卫军长史,生活清贫,当时人称他如"绿水芙蕖"、"莲花幕"。官至太子右卫率。

南楼逸兴;

开府新诗。

——佚名撰庾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东晋颍川鄢陵人庾亮,字元规,少年时就知名,好《老子》、《庄子》,善谈论。他妹妹是明帝皇后,他得以历官中书郎、给事中、中领军等。明帝晚年,他与王导等受遗诏辅佐幼主,成帝两岁即位,他任中书令(宰相),执掌朝政。苏峻作乱时,他出奔浔阳,借荆州刺史陶侃的兵消灭苏峻。陶侃死后,他镇守武昌,任征西将军。一次,几位僚属秋夜登南楼赏月,他突然也来了,众人要回避时,他说:“诸位都不要奉,我于此兴趣也很浓厚。”于是和大家一起就坐在胡床上谈论、吟咏。下联典指南北朝时北周文学家庾信,字子山,南阳新野人,南朝梁文学家庾肩吾的儿子。原在梁做官,出使西魏时,正逢西魏灭梁,便留了下来,先后在西魏、北周做官,至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世称"庾开府"。善作诗赋、骈文,在梁时与徐陵同为宫廷文学的代表,当时称“徐庾体”;晚年所作,内容上有明显变化,风格也转为萧瑟苍凉,为杜甫所推崇。

瞿塘水退;

莲幕风清。

——佚名撰庾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梁·庾子舆奉父丧归乡,过瞿塘峡,遇水涨,子舆抚柩长号,其夜五更,江水退减,子舆渡毕,水复涨。下联典指南齐·庾杲之,时称“莲花幕”。

开府世泽;

西昌家声。

——佚名撰庾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北周·庾信,累迁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世称“庾开府”。下联典指后魏·庾业延,以功赐爵西昌公。

开府之集;

扬都之文。

——佚名撰庾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北周·庾信事典。下联典指晋·庾阐,字仲初,颍川人。太尉亮之族也。少孤。九岁便能属文。阐有文章才义。识者以为宜综国史。于是召为散骑侍郎。领大著作。为扬都赋邈绝当时。五十四卒。父东以勇力闻。世祖时西域遣一使胡。趫·勇果。自谓无敌。晋人不敢与校。世祖募求勇敢之士。唯东应选。遂暴杀胡。勇闻殊俗。

-----------------------------------------------------------------

〖庾姓宗祠六言通用联〗

少负才名御赞;

自成体格清新。

——佚名撰庾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庾子元(失考)事典。下联典指北周·庾信,文辞艳丽,杜甫有“清新庾开府”之诗句,时与徐陵齐名,人称“徐庾体”。

犹忆南楼之月;

时钦西陆之风。

——佚名撰庾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晋·庾亮事典。下联典指后魏·庾业延,以智勇闻,功封西昌公。人告其行止风采,拟仪人君,因被诛。

-----------------------------------------------------------------

〖庾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开府乡关江南赋;

勋爵智勇西昌公。

——佚名撰庾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北周·庾信,常有乡关之思,乃作《哀江南》赋。下联典指后魏·庾业延,以智勇闻,封西昌公。

道愍母终邀完聚;

元规妹入主中宫。

上联典指晋·庾道愍生母漂流他州,访之不获,后遇一负薪妪,问之,乃其母。下联典指东晋·庾亮,字元规,其妹为明穆皇后。

============================================================

庾氏典故、趣事

〖庾家粽子〗

提起唐明皇曾大加称赞的东莞庾家粽子,不能不说到花园粥城。庾家粽子大约在五六年前被花园粥城“挖掘”出来,现在是其一个招牌小食,一年四季都有卖。庾家粽子的历史还是相当久远的,在唐代“庾家粽”扬名长安。。“庾”是古代一种计量粮食体积的量器。帝尧时代有掌“庾”的大夫,周朝有管粮仓的“庾廪”官,庾氏以官名做姓氏。由于庾姓族人世代有人管粮仓,他们对粮食品种的优劣极为熟悉。

每当端午时节包裹粽子时,庾氏族人都选用口感最佳的优质糯米,并且对陷料的成份和制作工艺不断加以改进。到了唐代,庾氏族人制作的粽子已经十分有名,《酉阳杂俎》中说:唐代长安的“庾家粽子”白莹如玉,就连唐明皇都赞口不绝…… 明朝洪武年间,朱元璋大杀臣子,受“胡蓝案”牵连,庾氏族人四散避祸,其中有个叫庾德信的人携其家小来到东莞的万江谷涌定居。粥城老板与万江谷涌庾德信的后人有姻亲关系,“庾家粽子”的制作技艺便传到了花园粥

庾的来历

庾姓 一、姓氏源流 庾(Yǔ)姓源出有二: 1、出自颛顼高阳氏,以官名为氏。据《姓纂》记载:“尧时有掌庾大夫,以官命氏”。望出...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