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 远古文明 史前文明的区别。
根据人类历史记载,考古,出土文物的深入研究,本人认为地球上一定存在人类的远古文明,而且当时的人类社会发展水平并不低于现代人类社会 我认为判断人类社会文明程度有以下标准:其一,音乐文化水平的高低是衡量人类文明程度的显著特点其二,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与运用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准其三,各民族的统一与各国家间的和谐相处是人类社会文明的必备条件首先,从中国的音乐文化谈起,音阶结构代表着人类社会文化水平与繁荣,舞阳的骨笛,早在公元5000年前就能吹奏七声音阶,将我国古代乐器与音阶的历史,推移至公元前六千到一万五千年间;《周礼》,<<礼记>>一书中的音乐,音律的描述,反映了周朝时期的乐律学已经很完整了,而且作为教育老百姓的一种修身养性的制度已远远超出了普通意义上的民间民乐舜帝就会自己演奏五弦琴,在<<尚书皋陶谟>>中就有"欲闻六律五声八音"以便从中考察治乱曾侯乙编钟上篆体铭文所涉及的律名,阶名变化,调式,旋宫法反映了先秦乐律学最高水准。这些实物材料,充分体现了中国的音乐文化,远远早于西方音乐文化好几千年!刀耕火种,结绳记事的时代,不可不能产生七声音阶;不可能产生编锺!,更不可能形成制度!<<乐里大全>>一书中记述:在伏仪时代,就已经有了他发明琴,瑟的传说所造的琴为二十五弦或二十七弦,长七尺二寸或三尺六寸,象征三百六十六日所造的瑟是三十六弦或四十五弦不等这说明伏仪时期就已非常发达!中国的十二律,六十纳音,八十四调式比西方音乐体系的二十四调式音乐更全面,更完美如果,中国现代的音乐家能写出包含八十四调式的音乐作品,那才是音乐史上的颠峰!可悲的是,有一些人认为那个时代,是民生凋敝的原始农奴社会,那个时期的文化作品,那是在"吹牛","没有铁的时期",在坚硬的兽骨上钻出的小孔百思不得其解,对夏,商,周的玉石,青铜文化制品只能理解为跎机加工。现代的化学分析与痕迹分析难道就不能解开它的迷雾吗?读一读,<<山海经>>和<<尚书>>吧,那里已经记载了中国当时就有金银铜铁的矿产资源外国人的(英,法,德的学者)断代思维是不符合中国古代历史的!通过对周朝以前的社会,文化,哲学思想的再认识,中国夏朝之前,绝对不是什么刀耕火种,结绳记事的时代。这些可以从<<山海经>>,<<尚书>>《周礼》,《周易》,<<六韬三略>>,《黄帝内经》,,<<孙子兵法>>,"阴阳学说"中反映出当时的国家体制和社会制度,音乐文化,军事,医疗水平等等还有出土的夏商时期的玉器,青铜文化;三星堆文化秦始皇兵马踊等等。这些东西,都是上一次人类社会文明,所留给现代人类的物证 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史,保家卫国的治国理念 ,"仁,德,礼,义,信"的教育方式优于金字塔所以说,上一次的人类文明,在中国目前只能见到的是文化领域的方方面面因此,我认为中国的音乐文化历史早就该改写了。音乐史能改写的话,那么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也是能改写的!科学技术发展史同样能改写!远古人类社会文明,在地球上一直存在,因为宇宙的变化,人类本身的相互蚕食与地球的变形而消亡-----------留给现代人类社会的只能见到的是:埃及金字塔,欧洲巨石阵,秦始皇墓;中国古代名著还需要人们去正确解读才能体验到古代文明存在过的事实所以说,人类在地球上,始终是存在的! 只不过是由于宇宙与地球间的变化,而影响到了人类的存在时间也就是说,宇宙是较长周期的变动,人的变动周期小于或等于100年人类历史又有什么正史,野史,民间传说,神话故事之分也就形成了更多的什么什么之迷!!!假如,地球遭受过一次特别大的打击,人的成活率是千分之几还是在万分之几呢谁能说清楚第二,在地球的另一半,有埃及的金字塔,玛雅文明。美索不达亚的历史,美索不达亚人记述了人类1万5千年的历史,公元5千年前是鼎盛时期。希腊神话,圣经中的故事,描述了地球上人类社会的生存繁衍过程更早,西方古国描述的地球遭受过三次大的灾难。我认为一定存在过1,在西方国家流行的“亚当与夏娃的故事”,在中国有“伏仪与女娲的故事”,两者都是描述的兄妹通婚的传说。夏娃,是否可以理解为华夏之"娃"2,洪水大灾难:在西方有"挪亚方舟的故事";在中国有大禹治水的故事洪水来自何方是因为大雨不断还是因为地球瞬间翻转引起的地理位置变化后的洪水乱流现象很多的记载都说是"一夜之间的大洪水"!只有地球位置颠倒才有可能出现,而且有可能就发生在夜晚因为中国内陆面积大,位置颠倒后,北方由低变高,南方由高变低,很自然就会形成在三门夹地区洪水堆积的现象那么,大禹使用什么工具,凿开了三门峡,这是我们应该思考的是否使用了铁制器具还留下了什么印迹,值得现在的痕迹专家学者来求证一番。在商朝消灭夏朝时<<尚书>>中明确记载了使用的兵器和种类我在<<尚书>>中的(禹贡)中找到了在夏朝时就有"金,银,铜,铁"的记述说明夏朝之前并非人类处于原始的社会状态在大禹时代的中国,土地等级与税种等级相结合的税赋(注:现代任何一个国家还没有这样划分过),井田制都已经非常完善,向朝廷的贡赋品种繁杂,其中就有细丝绸和船只,大禹的"五服制度"与清朝相似难道说大禹时代还是刀耕火种吗这完全是现代人的一种误解埃及金字塔的建造不是才使用了2万5千人吗?大禹的父亲用了九年时间没有完成的治水,大禹又用了27万人花了十三年时间才把中国的积水排入到东海,难道说中国当时的科技水平低于埃及吗? 3,流行世界的古代国际象棋:在中国发生了变异,叫“中国象棋”,走法上有所不同。波斯国王的"棋盘格子一粒米的故事"反映了当时人们已经能计算64位算法当今的现代人最近几年才掌握了64位计算技术的运用4,埃及,葡萄牙,印度,中国这些文明古国普遍使用的一种文字都叫作“象形文字”它们之间是否存在什么必然联系和演变过程!这四种象形文字是否可以认为是当时地球人使用的同一种文字当时世界文化的中心,在埃及还是在希腊还是在中国还是沉入了海底还是来自其它星球值得深入研究,探讨与寻找5,唯独在中国没有地球快转的记录,玛雅人的日历,让现代人一头雾水。但是,在中国又有深山猎人编排的"后羿射日"的神话故事,"女娲五色石补天"等等,真让人回味无穷是否能说明:当时的人类已经掌握了移动星球的技术向天空发射物体的能力!纠正了地球快转使之变成现在的运转速度!还是因为星系间的几万年才出现一次相互碰撞,在很短时间又恢复平静的结果?6, 地球大地震,在中国有“天顷西北,地陷东南”的记述“女娲五色石补天的故事”。这是否能证明地球此时发生了位置偏差?────还是金灿猜想中的:地球发生过的南北瞬间颠倒?!在中国的史料中,早就有明确的记载,<<路史后纪>>卷之二,<<女皇氏>>这样描述过:"然后四极正,冀洲宁,地平天成,万物复生"这一句话里就明确告诉人们地球上的物种毁灭过,"地平天成,万物复生"四极正,就是说,东南西北四极过去发生过变化,后来由女娲氏纠正过,用"五色石补天"----实现了四极正万物重新复苏中国古代地理坐标与现代地理坐标为什么相差180度难道这不是地球瞬间翻转的证据!在周朝时期,中国人还有面朝南而坐的习惯! 这是为什么古老的“南极地形图说”,"上帝的指纹", "板块飘移说",爱因斯坦认为缺少力的证据,我认为这种力就来自于宇宙,磁力线发生了变化,地球发生过东南西北的位置颠倒。其二,来自于其它星体和大慧星撞击地球所形成的瞬间南北翻转。所以,上一次的人类文明因此而消失在中国的远古文明,从伏仪时代延续到了因秦始皇死亡而结束周朝中晚期和西汉是最低潮时期,汉代到唐朝是从低谷走向相对高潮的恢复时期从唐代到中华民国是又一次从相对高峰走向低谷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标志着再次走向文明,繁荣的开始!因此,我认为:地球发生瞬间南北颠倒的时段就在大禹治水时期,肯定在周文王以前因为周文王认为在他那个时期地理位置,已经与古代发生了变化因此,而说明周文王的八卦是错误理解了伏仪八卦原来意义,造成了是非颠倒!7,"抚平说"------这是本人提出的一种新的看法什么是抚平说呢因为,地球是一个有山,有水,有海,有土的星球,随着地球的变化,这些物质也发生了相互变化它就与地震相似,过去是村庄,现在成平地;过去是高山,现在成湖泊;过去是美丽富饶的城市,现在是大海里的废墟等等这种现象,我叫它为地球的"抚平说"由于历史久远,让后来人无法辩别是非曲直的自然现象其它星球上的撞击痕迹,现代人用先进的科技手段已经可以看得见了那些星球就是因为没有水的原因,有了水你照样是看不见的难道不是吗!例如象四川省自贡的井盐,就是地理变迁形成的死海山西,内蒙的地下煤田,都是过去森林的覆盖造成,浙江省龙游石窟建造年代不得而知从来没有听说过的地方,偶然发现远古墓葬,如此等等这都是水,土抚平的结果所致考古新发现的九千年前的补牙技术;埃及金字塔;秦始皇墓;水下古代建筑物;中国的伏仪八卦,舞阳骨笛,周朝的社会体制<<周官>>,从文化方方面面能说明过去的繁荣存在!!第三, 远古文明只在中国留下了古典名著和汉代早期之前的墓葬中,现代人至今还未完全解读<<古希腊神话>>和<<山海经>>描述的独目人,现在已经在阿尔泰地区发现了岩石画和墓葬,那么,<<山海经>>中的各种异型人,是否是上一次人类社会的基因发生了变易所致也就是说,在公元前的九千年-------45万年期间,地球上生活着一部分异型人群,这些异型人后来被制造者有意毁灭,所以才发生过地球史上九千年前的大洪灾,中国的大禹用了十三时间才治理好古希腊神话中明确告诉当地人要毁灭人类,才有挪亚方舟的故事中国的历史太久远了,断代时间太多,本朝文字记载的几呼为零的主要反映在中古,远古时代;远古时代:盘古氏(浑沌)、天皇氏(天灵)、地皇氏(地灵)、人皇氏(泰皇)、太昊伏羲氏(女娲氏、共工、大庭氏、柏皇氏、中皇氏、栗陆氏、騼连氏、赫胥氏尊庐氏、浑沌氏、昊英氏、朱襄氏、葛天氏、阴康氏、无怀氏)、炎帝神农氏(帝临魁、帝承、帝明、帝直、帝牙、帝哀、帝榆罔)、黄帝有熊氏(少昊金天氏、颛顼高阳氏、帝喾高辛氏)、帝尧陶唐氏、帝舜有虞氏、中古时代:夏朝,商朝,周朝近古时代:秦,西汉,东汉,三国,晋(西晋,东晋),南北朝西方人的人类社会发展史,都不是出自对地球上古代文明古国的研究后得出的结论,这是地球史上的一个极大的错误!因为西方已经进入工业革命时,这些文明古国还未苏醒!遗憾的是现代中国人还套用西方人的观念来认识世界上的事物!简直是莫大的耻辱!难道不感到悲哀吗<<礼记祭法>>中记了中国周朝早期的简明历史是:{是故厉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农,能殖百谷。夏之衰也,周弃继之,故祀以为稷。共工氏之霸九州也,其子曰后土,能平九州,故祀以为社。帝喾能序星辰以着众,尧能赏均刑法以义终,舜勤众事而野死,鲧鄣鸿水而殛死,禹能修鲧之功,黄帝正名百物,以明民共财,颛顼能修之,契为司徒而民成,冥勤其官而水死,汤以宽治民而除其虐,文王以文治,武王以武功,去民之菑,此皆有功烈于民者也。}
因此,我认为伏仪的八卦是地球上最早的二进制和八进制计数法它的功能并不逊色于金字塔,奥林匹克遗址与三星堆文化,秦始皇墓等等因为,它在数学,哲学,图象文字处理技术领域给人类留下了宝贵财富与现代的机械传动理论,模糊理论,神经网络理论,数哲集合论完全相关所以,我认为八卦理论是来自远古文明的高科技理论产品的象征。其实,地球在太阳系是一个很小的星球,在宇宙中只能是一个微乎其微的沙粒而已,因为星系间的变化,使地球翻转,人类文明因此而消失,即使有,也只留下了蛛丝马迹留下的放羊娃,深山里的猎人,小河沟的渔民记述了人类的一些简单的故事,让现代人摸不着头脑把远古文明当神话故事来对待在当今人类社会,又有多少人能描述出宇宙飞船,100万亿次的巨型计算机的工作原理呢?现在的人类还没有探测到宇宙的边界,掌握宇宙就更不用说了,是否还存在着第一宇宙第二宇宙第三人类还没有认识和了解不过现代人对宇宙里的黒洞,宇宙里的大爆炸,用现代的技术也可以观测到了,它改变了多少星球之间存在与消亡这些星球是否存在着人类我们现在还不清楚!下一次的爆炸是否还会影响地球的位置和让地球飘移!让地球变形!起码我们现在是一无所知!!一无所知并不等于它的现象不存在,那是因为技术手段还没有达到的缘故人们就无从知道据现代人测定,地球已经有45亿年的历史十二亿年前地球公转是507天,现在是365天多一点儿将来八,九亿年后是300天45亿年的地球史,只用三百多万年的人类社会发展史来解释,实属不当只有,当人们了解了地球45亿年的每年每月每日每时每分每一秒的变化后,才能说明人类已经了解认识了地球的历史!假设1,在宇宙之中有一种力的存在,这种力就是磁极的变化,能让地球60000年翻转一次,那么,在地球45亿年的历程中,地球已经翻转了(4500000000/60000)=75000次 假设2,在宇宙之中有一种力的存在,这种力就是来自于星体与慧星的撞击,能让地球6000年毁灭一次,那么,在地球45亿年的历程中,地球已经毁灭了(4500000000/6000)=750000次 哈哈!你信吗假设3,4,将在<<中国古代八卦的最完美解释>>中讲述那么,下一次地球翻转,地球被毁灭的时间是何时人类是否能够预先知道有待后人去评说。因此,我认为:现在的人类已经能向太空发射飞行器了!在将来要改变星球之间的位置的可能性,已经近在咫尺!不再是什么放羊娃,深山里的猎人和小河沟的渔民们编排的神话故事了!现在的人类是否应该有这方面的思想认识迎接宇宙对人类的挑战!以防灾难降临时,下一次的人类又要重新记录历史又要从古墓中去体会今天的现代人存在过的事实呢!
始祖:仓颉。
迁徙:史恭玄孙史崇,东汉初举家迁至溧阳(今江苏高淳县固城镇)。史丹裔孙东汉史苞的后代,于西晋末年的永嘉之乱时迁至河西健康(今甘肃高台县)。史丹后代又有一支迁至高密(今属山东),还有一支留居京兆(今陕西西安)。此外,西汉末有沛国人(今江苏沛县)史岑,又有史立因罪迁合浦(今广西合浦县东北);东汉时,史通平迁居青神县(今属四川)。
堂号
"忠烈堂":明朝末期,史可法以兵部尚书、大学士督师扬州抗清。当扬州城危的时候,史可法给老母个妻子写了遗书,因为自己没有儿子,命副将史德威做他的儿子。并且交待说:"我死后,有把我埋在明孝陵帝的旁边。"城破以后,可法自刎不死,他又命史德威杀他。德威哭着不肯杀,结果被清兵俘虏。被俘后,清人劝他投降,他坚决不屈,壮烈殉国。
史姓家谱
全国:史氏谱录合编八卷
江苏:史氏吴中派族谱不分卷、吴中派史氏家乘不分卷、迁淮史宗谱不分卷、古丰史氏长房族谱三卷、常州史氏族谱十二卷首一卷
据道光《苏州府志》记,至迟在清朝初年,苏州的商业自宜兴史姓者客于松,以黄草结宕口鞋,甚精,
一、史氏来源
史佚的远古祖先是高辛帝元妃姜嫄生后稷为周始祖,历至文王,文王生皇子伯邑考、伯邑考生佚。
西周初年佚任太史令一职,辅佐武王克商,与周、召、太公共辅成王。一生为人严正,《桐叶封臣》里“天子无戏言”的千古名言就出自他口。后人把他作为史官的楷模,并将他与太公、周公、召公并称为四圣,史佚子孙以官职“太史令”的史字为氏,称史氏。史氏来源也有下五种说法:
1、出自黄帝时创造文字的"史皇"仓颉。仓颉之后,衍生了仓氏、史氏、侯氏、侯冈氏、夷门氏、仓颉氏。仓颉为史官,人称史皇氏,其后有一支以官为氏,称史氏。
2、出自周太史佚之后。历代他姓史官,亦多以官为氏。见于历史最早的史姓人物,当属西周初年的太史史佚。西周初年有太史史佚,为人严正,与太公、周公、召公并称为四圣。由于他终生在周朝任太史,他的子孙便以官名为氏。春秋时期,列国史官多以官为氏。
3、隋唐时代"昭武九姓"之一。古西域康国支系有史国,居史城,为"昭武诸国"之一,史国有人来中原居住,遂以国名为氏。
4、为突厥族阿史那氏所改。北魏阿史那部,有归附唐朝者,改姓史氏。
5、史氏还混化了他族血统。如唐有史思明,本宁夷州突厥种。
二、迁徙分布
史氏以官为姓,先秦列国都有史官,因而在春秋战国时期,史氏就相当广泛地分布于全国各地,因政治、战争等多方面的原因,后面离开中原迁徙的史氏部分移民,又改为姓石。
西汉时有鲁国人史恭,其孙史丹自鲁(今山东曲阜)徙居杜陵(今陕西长安县西北)。史恭玄孙史崇,东汉初举家迁至溧阳(今江苏高淳县固城镇)。史丹裔孙东汉史苞的后代,于西晋末年的永嘉之乱时迁至河西健康(今甘肃高台县)。史丹后代又有一支迁至高密(今属山东),还有一支留居京兆(今陕西西安)。此外,西汉末有沛国人(今江苏沛县)史岑,又有史立因罪迁合浦(今广西合浦县东北);东汉时,史通平迁居青神县(今属四川)。
今河南开封、洛阳、民权皆有史氏;唐五代时,今湖南、浙江、山西等省有史氏;宋代,今江西、河北有史氏;至明代,史氏还分布于今湖北、安徽、福建、广东、贵州、云南等省的一些地方,已遍布江南。清代以后,史氏有迁往海外者,侨居于新加坡等国家。
柏:出于柏皇氏。柏皇氏中有柏招,为炎帝的师傅,又有相同为帝喾的师傅。其子孙受封于柏(河南舞阳县东南),其后以封地)姓氏。在旧百家姓姓中排名第37
中文名
柏姓
外文名
Bai XING
国籍
中华人民共和国
民族
汉满蒙回藏壮代表56个民族
职业
中华民族姓氏
毕业院校
中华炎黄子孙
旧百家姓排名
37
姓氏
简介
柏[柏,读作bǎi(ㄅㄞˇ),古音读作bó(ㄅㄛˊ)]
起源
柏(Bǎi,旧读Bó)姓,源出有:
源流一
源于赢姓,出自远古舜帝时候的贤人柏翳(伯益),
舜帝雕像
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在史籍《史记·秦本经》中记载:“大费拜受佐舜,调训鸟兽,鸟兽多训服,是为柏翳,舜赐嬴姓。”柏翳,就是大费,又称伯益,为舜帝执政时期的司徒,专职负责畜牧之事,因功被舜帝赐姓为赢,此之后柏翳便有了两个姓氏,即赢姓和柏氏。柏翳就是柏氏的始祖,距今已有四千多年了。据古书记载,伯益是位非常了不起的人物,他帮助舜帝驯养鸟兽,教人们将牛、羊、猪、狗、鸡、鹅驯养后,物质生活的来源就更有保障了。
伯益还曾积极帮助大禹治水,也立了大功。在伯益的后裔子孙中,形成了两支主流姓氏,其中一支称柏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二
源于柏皇氏后代,出自周朝时期的柏国,属于以国名称为氏。早在周朝的时候就有一个柏国,亦称柏子国,是周公旦赐封柏皇氏后裔的一个子爵小诸侯国,故址在今河南中部。在史籍《通志·氏族略》中记载:“柏国在今蔡州西平县,为楚国所灭,子孙以国为氏”。考察柏皇故地,古籍记载其古柏子国“立于正阳之南”,开国君王就是黄帝的臣子柏高。上古时期所说的“地中”,一般是指黄帝定都之地新郑,后来的柏子国封地应距其地不远,古西平位于新郑之南,应为柏皇氏之祖地,柏子国都城古称柏亭,即在今河南省平顶山市舞钢市及周围地区。今史学界相辩,一说柏子国当在河南省驻马店市的西平县,一说柏子国在河南省平顶山市的舞钢市,其实并没有根本冲突,汉、唐、宋时期的蔡州西平,其地囊括今西平县和舞钢市,实为一地之称。2006年11月,古柏国都城柏亭遗址在今舞钢市尹集镇谢古洞村一带被发现,都城南门就在肖湾村东,而田岗水库东岸一条两千多米长的古柏国城郭遗址,就是古柏国西门所在。
西周时期,柏皇氏后裔所建柏子国,其国人将先祖时期的一些地名带到了封国,如“皇人山”。著名的南宋学者罗泌在《路史·前纪六》中记载:“皇人山,谓之伏羲山。”柏皇氏为伏羲氏之一,因此称“伏羲山”有证可循。柏子国人崇尚柏树,称顽强、高大而长寿的古柏为柏皇,并以柏为氏族图腾,可见柏皇氏影响之久远。柏子国在春秋时期是个弱小的诸侯国,因此依附于强大的齐国,为齐国的盟国之一,在史籍《左传·僖公五年》中记载:“江、黄、道、柏方睦于齐”。在齐桓公姜小白霸业鼎盛时期,柏子国与江国、黄国、道国等小国与齐国十分和睦。
春秋末期,柏子国为楚国所灭。国灭后,柏子国王族后代和国民就用原来的国名作为姓氏,称柏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三
源于赢姓,出自远古喾帝时候的贤人栢招,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栢招,为帝喾之师,史称栢公。传说他曾力促帝喾“扫夔门之陋,惟嘉植之足珍,故美名之可究。”栢,就是古代的俗“柏”字,与柏字同义通用,因此栢招亦称柏招。
在栢招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栢氏、或柏氏,世代相传至今,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
源流四
源于柏皇氏,
伏羲画像
出自远古时代东方部族的首领柏芝,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相传远古时代有柏皇氏,是东方部族的首领,名叫芝,因为以柏木为图腾,所以称为柏芝。据说,柏芝曾担任伏羲氏的助手,勤劳于天下而不居功,造福于民众而无所求,所以深得百姓们的拥戴,被尊为皇柏,称柏皇氏。柏皇氏是华夏古老的一个群族,在很多典籍中都有记载。
在史籍《庄子·胠箧篇》中记载上古帝君顺序为:容成氏→大庭氏→柏皇氏→中央氏→栗陆氏→骊畜氏→轩辕氏→赫胥氏→尊卢氏→祝融氏→伏戏氏→神农氏……
在史籍《金缕子·兴王篇》中排列古帝顺序为:容成氏→大庭氏→柏黄氏→中央氏→栗陆氏→骊连氏→郝苏氏→宗卢氏→祝和氏……
在史籍《资治通鉴·外纪》中,胡克家补注其顺序为:有巢氏→遂人氏→大庭氏→柏黄氏→混沌氏→昊英氏→朱襄氏→葛天氏→阴康氏→无怀氏……
这些上古帝君皆袭伏羲之号,即他们都可称为伏羲氏。因此,柏皇氏海是较古老的一代伏羲氏帝王。对于柏皇氏,宋朝学者罗泌在《路史·前纪六》中记载:“柏皇氏,姓柏名芝,是为皇柏,出搏之日之阳,驾六楷,以木纪德。为而不有,应而不求。立于正阳之南,是为皇人山。”在史籍《命历序》也记载:“柏皇出搏桑之阳,驾云龙上下。”在史籍《汉书·礼乐志》中记载:“柏皇独乐六龙”。六龙,就是六匹骏马,指天子出巡时的车驾规格,柏皇氏乘坐六龙之车,可见其地位在当时非常显赫。柏皇氏住在皇柏山上(皇伯山,今河南开封陈留),传说他名叫柏芝,以柏木为图腾。他曾协助伏羲
一、姓氏源流
伯(Bó)姓源出有四:
1、出自嬴姓,起源于夏朝初年东夷族的后人,始祖为伯益,以祖名为氏。据《风俗通》载:伯姓出自“嬴姓,伯益之后。”伯益本是黄帝后裔。舜时任东夷部族首领,曾佐禹治水,立有大功。禹得位后,曾想让位给伯益。伯益推辞不受,躲避到箕山之阳。后来,禹的儿子启得天下,建立夏朝,杀死了伯益。伯益起初在舜的属下作官,以调驯鸟兽出名,受赐姓“嬴”。故伯益也是嬴姓祖先,其后代中有嬴政,即秦始皇。伯字本意有管理一方的长官之意。益为东夷首领,故称伯益。伯益的后人有的以祖名“伯”字为姓,称伯氏。
2、出自姜姓,是炎帝的后裔,始祖是伯夷,亦以祖上行次为氏。起源于西周初年。武王伐纣时,孤竹国君的两个儿子伯夷和叔齐,曾经扣马拒谏,请求停止武力伐纣。武王不听,一举攻灭殷商,建立周朝。伯夷叔齐耻食周粟,隐居于首阳山,采食野菜树果,终被饿死。伯夷是孤竹国君的长子,其后以行次为姓得伯姓,称伯氏。
3、出自荀姓,起源于春秋时期,始祖为荀林父,以祖字为氏。荀林父字伯,世称荀伯。其孙荀阁,以其祖父功高,遂用其祖父之字“伯”为姓,称伯阁,世代子孙乃成伯姓,称伯氏。
4、出自伯字开头的双字复姓所简改。在我国早期的历史上,有许多以伯开头的双字复姓,如伯成氏、伯皇氏、伯常氏等,宋朝更有女真族的伯德氏出现,这些复姓后来很少能够见到,极可能是由于他们的后人将姓简化成了单姓的伯氏,形成另一支伯姓。
5、出自柏氏所讹改。远古时有“柏”氏,后讹传为“伯”氏,而形成了另一支伯氏。
得姓始祖:伯益。伯氏历史悠久,不是别的姓氏可比得上的,因为根据历来学者的考证,他们是源自上古圣君虞舜时的贤人伯益,算起来已有4000多年的渊源。《风俗通》上有,“嬴姓,伯益之后”的记载。而《竹书纪年》上也有“费侯伯益出就国。”方面的论调。伯氏的始祖伯益,是上古一位十分了不起的人物,曾经佐舜调驯鸟兽,被赐姓为嬴,成为后世神采飞扬的嬴姓家族的始祖。后来又曾佐禹治水有功,所以,当禹年迈时,曾有意把天下禅让给他,可是他却坚决不肯受,夏禹在后继无人的无奈情况下,才把天下传给贤明的儿子启。自此,结束了君王禅让制,开创了我国历史上4000多年家天下的局面。伯益的后裔可能大多数姓了嬴,而伯氏出现于我国历史上迟至2000多年前春秋时代。故伯氏后人奉伯益为伯姓的得姓始祖。另伯夷、荀林父亦为伯氏的祖宗(见上“2”、“3”姓源介绍)。
二、迁徙分布
(缺)伯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据《风俗通》载:“嬴姓,伯益之后,太宰嚭,字子余,姓伯氏,州犁之子,为吴太宰。”“伯”字,在古代是老大的意思,因此古代兄弟中老大名字中常有伯字,兄弟多以伯、仲、叔、季等来表示相传如嬴姓的祖先禹臣伯益。商朝末年的名士伯夷等,他们的后代中都有以祖先名字中的“伯”字作为姓氏,称为伯氏。春秋时,齐、晋、郑、宋、鲁等国公族名仕的后人里均出现了“伯”氏。另有一说,远古时有“柏”氏,后讹传为“伯”氏,而形成了另一支伯氏。此外,在我国早期的历史上,有许多以伯开头的双字复姓,如伯成氏、伯皇氏、伯常氏等,宋朝更有女真族的伯德氏出现,这些复姓后来很少能够见到,极可能是由于他们的后人将姓简化成了单姓的伯氏。(余略)伯姓望出河东郡(今山西省黄河以东一带地区)。
三、历史名人
伯 益:禹之大臣,名益,嬴姓。伯为爵称。舜时任虞,禹治水时益辅佐有功。禹按传统的禅让制度,曾举荐皋陶为他的继承人,但皋陶早逝。于是,禹又举荐益为他的继承人。禹在东巡途中死于会稽“以天下授益”。益继位后,禹之子启与益发生争夺王位的斗争,益被启所杀。一说益推让,到箕山之阳隐居,于是启继帝位。据史载,约公元前21世纪(一说22世纪),尧的儿子启改弹让制度为世袭制度,建立夏朝,中国进入奴隶社会。最初几十年充满着两种制度的斗争,原定为禹的继承人的伯益首先起兵攻启,战败被杀。接着,有扈氏起兵与启争夺王权。在甘之战中,夏启攻灭了有扈氏,才使夏的统治得到各部落首领的认可。启的晚年,生活日益腐化。他喜欢饮酒、打猎、歌舞,而疏于朝政。启死,其子太康继位,也沉湎于声色酒食之中,政事不修,促使内部矛盾日趋尖锐,外部四夷背叛。东夷有穷氏首领后羿依靠强大的武力,乘夏朝内乱取而代之,史称“太康失国”。
伯 嚭:姓伯,名嚭(Pǐ 音匹),故亦称伯嚭(或作“帛喜”、“白喜”、“帛否”、“伯喜”),字子余。楚大夫伯州的犁之孙,出亡奔吴,以功任吴国太宰。善于逢迎,深得吴王夫差宠信。吴破越后,他接受贿赂,许越婿稽,并进谗言杀害伍子胥。吴亡后,降越为臣。后被越王句践所杀。
伯 牙:春秋时人。善鼓琴,学琴于成连,三年不成。成连使至东海蓬莱山,闻海水澎湃、群鸟悲号之声,情有所移,心有所感,琴艺大进。琴曲《水仙操》、《高山流水》传为其作品。与锺子期善,能穷其意趣。后子期死,痛世无知音,不复鼓琴。虽是传说中的人物,但人们却宁肯信其有,不肯信其无,因为他的《高山流水》以及他与钟子期的“知音”佳话,均已成了千古绝唱。
伯 乐:春秋时人。或说姓孙,名阳,亦称阳子。善相马,据《淮南子·道应》说他是秦穆公的臣子,曾荐方九堙为穆公相马,认为相千里马必须“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其观点对后人启发极大。难怪人们会发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有感叹。相传有骐骥伏盐车上行,见而长鸣,伯乐下车泣之。骥于是俯而喷,仰而鸣,声闻于天。年长,荐九方堙于穆公。堙相马,不辨马之雌雄、颜色,穆公不悦。伯乐以为相千里马在于“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
伯 达:西周成王进人。或以为宣王时人。伯达与伯适、仲突、仲忽、叔夜、叔夏、季随、季騧称周之八士。
伯 夷:商末人。孤竹国君初之子。墨胎氏,名允,字公信。相传其父遗命其弟叔齐为君,叔齐让伯夷,伯夷遁去。叔齐亦不立而相与往归西伯(周文王)。周武王伐纣,两人叩马谏,以为不仁。及周灭商,夷、齐耻食周粟而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遂饿死。
伯 宗:春秋时期的晋国大夫(公元前?-公元前576)。贤而好直言。晋景公六年以“鞭之长,不及马腹”谏止晋攻楚。其含义为“虽然晋国强大,也无力战胜楚国”。现代汉语的成语“鞭长莫及”由此而来。每上朝时,妻子常规劝他:“您好直言,那些行为不端的人都厌恶您,一定有祸到您身上!”他不听。后来在栾弗忌之难中,果然被进谗言而遭杀害。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河东郡:①指今山西省。②秦置河东郡,治安邑,辖晋西南地区。东晋移治蒲坂(今山西省永济蒲州镇,按即刘裕灭后秦时)。隋唐为蒲州河东郡。隋又分蒲坂置河东县为治所。明并河东县入蒲州。③唐有河东道,又设河东节度使。道治蒲州,节度使治太原(今太原市西南)。④宋有河东路,治并州(太原府,今太原市),辖地北以内长城为限,而兼有今陕西东北角。金分河东南路、河东北路。南路治平阳(今临汾),北路治太原府。
2、堂号
伯益堂:古有个贤人叫伯益,他就是伯姓的始祖。舜时任东夷部族首领,曾佐禹治水,立有大功。禹得位后,曾想让位给伯益。伯益推辞不受,躲避到箕山之阳。故伯氏后人以“伯益”作为伯姓的堂号。
============================================================
伯姓宗祠通用对联
〖伯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元公遐裔;
宣圣高徒。
——佚名撰伯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上古帝喾高辛氏的八个才子之一伯虎,舜举之,使布五教于四方。下联典指春秋时孔子弟子伯虔,少孔子五十岁,鲁人。
子期良友;
帝喾才人。
——佚名撰伯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春秋时鼓琴名人伯牙,尝学于成连,与钟子期善。子期死,伯牙不复鼓琴,痛世无知音。下联典指上古帝喾高辛氏的八个才子之一伯虎,舜举之,使布五教于四方。
-----------------------------------------------------------------
〖伯姓宗祠五言通用联〗
白日莫闲过;
人生不再来。
——佚名撰伯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以鹤顶格镶嵌伯姓之“伯”字的析字联。
-----------------------------------------------------------------
〖伯姓宗祠六言通用联〗
远祖楚为太宰;
先人晋有大夫。
——佚名撰伯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春秋时楚国太宰伯州黎,康王时在任。下联典指春秋时晋国大夫伯宗,贤而好以直辨,凌人,后遭受害。
-----------------------------------------------------------------
〖伯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儒行著称,圣门笃学;
直言及难,贤妇进规。
——佚名撰伯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春秋时鲁国人伯虔,字子析,孔子弟子,勤奋好学,以儒行著称。下联典指春秋时晋国大夫伯宗,贤能又敢于直言。每上朝时,妻子常规劝他:“您好直言,那些行为不端的人都厌恶您,一定有祸到您身上!”他不听。后来在栾弗忌之难中,果然被进谗言而遭杀害。
============================================================
伯姓典故、趣事
〖伯益挖井〗
打一眼水井在现代人眼里是件普通的事。但在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挖一眼水井比现代打一口石油井要难得多。水是一切生命的源 泉。整个地球分配比例是:三山六水一分田。看来水占了地球主要面积。
传说,黄帝定居陕西以北黄土高原后, 连年五谷丰登,丰衣 足食,吃水用水却成了头等大事,开始人们都用雨水,遇到天旱,群民因吃不到水,只好又迁回离河水较近的半坡山川居住。不长时间,定居在黄土高原的群民几乎纷纷走散,各奔东西。黄帝为吃水问题,常常发愁,有一天,他找来懂地质的伯益,询问如何解决高原吃水用水问题。伯益说:“过去咱们的群民都在半山坡居住,前有河水,背靠树林,如今定居在黄土高原什么都好,就是无水可取。我想了很长时间,最好在平地挖水窖,把雨水盛起来供群民用水”。黄帝沉思了半天,说:“这倒是个办法,不妨先试一试。”伯益动员凡五户人家挖一个水窖。不多久,群民都挖成了水窖。由于不懂如何处理水窖内渗水技术,每盛满窖水,很快就全渗完了。等到人们用水时,个个成了干窖。所以,打成的水窖等于无用。
有一天,伯益一个人去深沟底担水,看见绿汪汪的泉水,独一个蹲在泉水旁边上下观察。他想,如果从高原上挖一个深洞,一直挖到沟底,通到有水的地方。人们用水时,再用绳子往上吊,需用多少吊多少,再也不愁无水可用了。
伯益的想法得到黄帝支持。他积极组织人力,选好地形,整天带领群民挖井。一直挖到底,果然出水了,伯益高兴向黄帝报喜,群民们到处欢腾,到处高喊:“伯益把水挖出来了!”井挖成了,水也出来了,就是吊不上来。人们干着急,没办法。原因是伯益挖井时,只顾往下挖土,没注意井身的端正。几十丈深的井洞,歪歪扭扭。当人们用绳子系着尖底瓶从井口放下去,还没放到井底,就被歪扭的井洞把陶制尖底瓶碰破打碎。后来,有人又采用木桶吊水,木桶虽然一下子碰不破,但盛满的水被歪扭的井洞一碰,水就全洒了。人们爬在井沿上,一眼就可望见井底的水波,可就是吊不上来。群民都埋怨伯益是劳民伤财,远水解不了近渴。
有一天,黄帝突然召集全体群民,开“庆功大会”,人们纷纷走来,相互询问:黄帝为谁开庆功会!大家都不知道,等人们到齐后,黄帝站起来向群民宣告:“今天召集大家来,专门庆贺伯益在黄土高原上打井成功,作出了一件了不起的大事……。”没等黄帝说完,群民们就纷纷议论说:挖了口歪歪扭扭的黑窟窿,只能照见水,就是用不上水,这能算作功劳,有啥可庆贺的……黄帝听到这些议论,接着又说:“开天辟地以来,高原上能挖出深井水,这本身就是了不起一件大事,这就奠定了我们能不能在黄土高原上定居下来,生存下去。至于井身(洞)挖歪了,一时吊不上来水,这是小事,咱们挖它十口八口,把井身(洞)挖端正,问题不就解决了吧?”黄帝讲完,亲手奖给伯益两张虎皮,一件鹿皮挂。接着又把伯益挖井的地方命名为“井儿村”(此村现在陕西宝鸡蟠溪乡)。
从这以后,挖井又重新开始了。由于吸取了第一口井教训,第二、第三口井相继挖成功了。很顺利地把水吊上来。井水不仅清凉,又特别干净,人们食用后,疾病也大大减少。黄土高原就成为人们唯一生存源泉。早先因高原无水被迫迁走的群民,都纷纷迁返回到黄土高原定居。几年来,迁居的群民越来越多,为了便于管理,黄帝命伯益、常先、大鸿等大臣以井划分区域,因而就出现了:“八家为井,井井四道;而分八宅,同井而饮。存亡更守,井为一邻,邻为三朋,朋三为里。里为五邑,邑十为都,都十为师,井井有序。”黄帝政治经济从此走向正规轨道。
-----------------------------------------------------------------
〖鞭长莫及〗
春秋时,楚庄王派申舟访问齐国。从楚国到齐国,要经过宋国,按理应事先通知宋国。可是楚庄王自恃大国,不把宋国放在眼里,说:“不用通知宋国,只管过去就是 !”
申舟经过宋国的时候,宋国就把他扣留了。当时执掌宋国国务的华元对国君宋文公说 :“楚国使者,经过我国,事先连通知都没有,简直把我国看作已经亡了,成为它的属地了,这是不能容忍的!我们必须维护主权独立和尊严,不能受这样的侮辱!他们如果借此发兵,我们大不了也是亡国,我们宁愿战败而亡,决不可屈辱而亡 !”于是,把申舟杀了,并且准备迎击楚国的“问罪之师”
楚庄公听到申舟被杀的消息,果然立刻发兵,向宋国大举进攻,一下子就把宋国团团围住。据《左传》载,这是鲁宣公十四年秋天九月里的事,可是直到第二年五月里,楚军还是没有取胜 ,双方相持不下 。这时,宋国曾派大夫乐婴齐去晋国,请求出兵援助。当时晋景公倒是愿意出兵,但是大夫伯宗却不敢得罪强大的楚国,他对晋景公说:“古话说:‘虽鞭之长,不及马腹’,我们哪里管得着楚国的事儿?不如暂不出兵,且等楚国国势衰退以后再说吧 。”晋景公,就只派了一位大夫叫解扬的,到宋国去安慰一番,并没有给与任何实际的援助。
“虽鞭之长,不及马腹”意思是说:马肚子不是挨鞭子的地方,鞭子纵然长,也打不到马肚子上去 。
古代 远古文明 史前文明的区别。
本文2023-11-07 02:21:00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4259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