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氏宗祠在哪?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07浏览:2收藏

裴氏宗祠在哪?,第1张

  1、在山西闻喜裴柏村。

  裴氏祠堂又称晋公(晋公裴度,字中立,为唐宪宗、穆家、敬宗、文宗四朝重臣,出将入相,爵封晋公。)祠,建于唐贞观三年(629年),有前殿、后殿、状元坊、碑廊等,规模宏大,但屡遭兵燹,屡修屡毁。

  2、姓氏简介

  河东裴氏是中国封建社会史上盛名久著的一大世家。其始祖为赢秦始祖非子之后,非子之支孙封pei(原字为上非下邑)乡,因以为氏。周僖王时,六世孙陵封为解邑君,乃去“邑”从“衣”,以“裴”为姓。后裴氏分为三支,分居河东、燕京、西凉等地,但考其谱系源流,皆出于闻喜之裴氏,故有“天下无二裴”之说。 裴氏家族自古为三晋望族,也是中国历史上声势显赫的名门巨族。裴氏家族“自秦汉以来,历六朝而盛,至隋唐而盛极,五代以后,余芳犹存。在上下二千年间,豪杰俊迈,名卿贤相,摩肩接踵,辉耀前史,茂郁如林,代有伟人,彪炳史册。”其家族人物之盛、德业文章之隆,在中外历史上堪称独无仅有。裴氏家族公侯一门,冠裳不绝。正史立传与载列者,600余人;名垂后世者,不下千余人;七品以上官员,多达3000余人。据《裴氏世谱》统计,裴氏家族在历史上曾先后出过宰相59人,大将军59人,中书侍郎14人,尚书55人,侍郎44人,常侍11人,御史10人,节度使、观察使、防御使 25人,刺史211人,太守77人;封爵者公89人,侯33人,伯11人,子18人,男13人;与皇室联姻者皇后3人,太子妃4人,王妃2人,驸马21人,公主20人等,真可谓“将相接武、公侯一门”,中国“宰相村”由此而得名。

  3、人物

  自汉、魏,历南北朝,至隋唐、五代,在中华大地两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裴氏家族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诸方面,均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仅隋唐二代活跃于政治舞台上的名臣就不下数十人。其中著名的政治家有裴休、裴楷、裴蕴、裴矩、裴佗、裴让之、裴政、裴寂、裴胄、裴度、裴枢等;军事家有裴行俭、裴茂、裴潜、裴叔业、裴邃、裴骏、裴衍、裴宽、裴果、裴文举、裴镜民、裴济等;法学家有裴政;外交家有裴矩、裴世清等。

你可能还不知道这个家族有什么厉害之处。

毛主席评价裴家为 "千年荣显”。

这是毛主席1958年在中共中央召开的成都会议期间,率领与会代表游览武侯祠,观看裴度撰写的诸葛武侯祠堂的碑文时说的。他说:“闻喜县是中国历史上出宰相最多的县,出自闻喜的宰相多是裴氏家族。裴氏家族千年荣显,是历史上最有名的家族。”

确实,裴氏家族在其两千余年的历史中,所创造的辉煌是几乎无人企及的。

裴氏家族的始祖为赢秦始祖非子之后,周僖王时正式以“裴”为姓。后裴氏分为三支,分居河东、燕京、西凉等地,但追踪溯源三支都是出于闻喜裴氏,故有“天下无二裴”之说。

裴氏家族是中国历史上声势显赫的名门巨族。"名"在其家族人才辈出,可谓是"将相接武,公候一门"。"巨"在有识之士朗若群星,不胜枚举。

裴氏家族 “自秦汉以来,历六朝而盛,至隋唐而盛极,五代以后,余芳犹存。 绵延 二千年 间 ,豪杰俊迈,名卿贤相,摩肩接踵,辉耀前史,茂郁如林,代有伟人,彪炳史册。”其家族人物之盛、德业文章之隆,在中外历史上堪称仅有。 说句实话,裴氏家族实在过于离谱,要不是史书记载证据确凿,估计没几个人愿意相信,毕竟小说都不敢这么写。

那么老杜就来给大家细数一下裴氏家族的辉煌。

裴氏家族中仅 正史立传与载列者 就有 600余人;名垂后世者,不下千余人;七品以上官员,多达3000余人。据《裴氏世谱》统计,裴氏家族在历史上曾先后出过宰相59人,大将军59人,中书侍郎14人,尚书55人,侍郎44人,常侍11人,御史10人,节度使、观察使、防御使 25人,刺史211人,太守77人;封爵者公89人,侯33人,伯11人,子18人,男13人;与皇室联姻者皇后3人,太子妃4人,王妃2人,驸马21人,公主20人等 。裴氏家族的老家裴柏村也因此得名 “宰相村”。 除了官场,在各个学术领域中,裴氏家族卓有成就者更是不 少 。

这样看似乎不能感受到裴氏家族的厉害之处,举个例子,假如你是一个皇帝,你上朝的时候看到前朝的官员许多都姓裴,他们都互相是亲戚。你下朝了回到后宫发现自己的老婆、儿媳妇、女婿或者亲戚也大有裴氏家族的人在。

当然这只是一种夸张的说法,但是当时的裴氏家族,就是这样位极人臣而且树大根深,

如果你还不能感受到这是一个多么强大的家族,那就来看看裴家都出了哪些人物吧。裴家兴盛六朝绝不止是当官的人多这么简单的。

裴柏村里有个晋公祠,供奉的就是被尊称为晋公的 三朝名相裴度 。你可以在《新唐书》《旧唐书》和《资治通鉴》里面找到他的传记和记载。元朝的关汉卿以他为原型写了《裴度还带》。在政治上方面,裴度坚持治理国家要任用贤才 。 他任宰相期间 ,荐引过 李德裕 、 李宗闵 、韩愈等名士,重用 李光颜 、 李愬 等名将,还保护过 刘禹锡 等人,从不荐引无才的亲友为官 , 他反对权奸,坚持唯才是荐 。 并且在反对藩镇割据势力 的斗争中 取得巨大功绩,先后平 吴元济 、 李师道 之乱,最终实现了“元和中兴”。除了政治上的建树,他在文学上也颇有造诣 。 他认为“文之异,在气格之高下,思致之浅深,不在磔裂章句,隳废声韵”,主张“不诡其词而词自丽,不异其理而理自新”。这对于当时古文写作上追求奇诡的倾向,具有补偏救弊的意义。裴度晚年留守东都,与 白居易 、刘禹锡等名士借吟诗、饮酒、弹琴、书法自娱自乐,提携了很多文人,颇为时人所敬重。除了和不少文人是好友,他的家族也和唐朝的文人联系甚密。裴度之妻韩琼英,有个弟弟名为韩愈;裴勉孙女婿名叫杜牧;裴迪的妹妹,嫁给了王维;裴隐与李白是交往甚密的好友;初唐四杰之一卢照邻为好友裴录事写诗《赠益府裴录事》。唐代流传千古的文人墨客,几乎都与裴家人有交情。

裴矩是隋朝著名 外交家 、战略家,他曾用离间计分裂突厥,借内耗削弱其实力,从而减轻对中原的威胁,为日后唐朝战胜突厥埋下伏笔。他还经略西域,致力于中西商贸和文化交流,使西域四十国臣服朝贡于隋朝,拓疆数千里,史称“交通中西,功比 张骞 ”。此外,裴矩还是著名的地理学家,曾编写《 西域图记 》三卷,记载西域四十四国的地理资料。 魏徵 评价他说 :"裴矩学涉经史,颇有干局,至于恪勤匪懈,夙夜在公,求诸古人,殆未之有。与闻政事,多历岁年,虽处危乱之中,未亏廉谨之节,美矣。然承望风旨,与时消息,使高昌入朝,伊吾献地,聚粮且末,师出玉门,关右骚然,颇亦矩之由也。"

在学术领域,西晋地图学家裴秀总结了我国古代地图绘制的经验,创造性地制定出“ 制图六体 ”的原则,即分率( 比例尺 )、准望(方位)、道里(距离)、高下(地势起伏)、方邪(倾斜角度)、 迂直 (河流、道路的曲直),为编制地图奠定了科学的基础,为中国 地图学 的发展作出了划时代的贡献。他所著《 禹贡地域图 》18篇,是我国第一部关于地图学说的专著。他被誉为“中国制图学之父”。

而 南北朝时期 的“ 史学三裴 ”—— 裴松之 、裴马因、 裴子野 , 都因 治史享有盛誉。裴松之为 陈寿 《 三国志 》作注65卷、博采群书,史料翔实,流传千古,开注史之先河。宋文帝称赞他“裴世期为不朽矣!”他的儿子裴马因为 司马迁 《 史记 》作注,写成《 史记集解 》80卷,流传于世。他的孙子、裴马因之子裴子野撰写编年体《宋略》20卷,影响非凡,永垂后世。

上述的是部分裴氏家族杰出人物代表。

那么,裴氏家族何以绵延两千余年,兴盛八百年,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呢?

俗话说,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但是想要一个家族长久兴盛仅靠家族中的几个能人是远远不够的。 纵观古今中外,你会发现凡是根深叶茂的名门望族都 具 有两大要素。 亲缘 关系(联姻)和家族文化。

亲缘关系, 特别是婚姻关 系, 在我国 历史上从来都是政治的一种手段。通过婚姻 关系来巩固统治集团的统治地位 是封建统治阶级惯用的 方法。

实际上纵观古今中外的名门望族,家族发迹之后也大多是靠这种“门当户对”的联姻来构建自己的关系网络和权力体系。所谓树大根深,这种亲缘关系就是世家大族埋藏在暗处的“根”。

对于裴氏家族也不例外。仅从裴氏家族全盛的唐朝而言,他们的 亲缘关系就贯穿唐王朝政权的始末 , 裴氏家族与李唐王室有割舍不断的亲缘关系 。

早在唐初高祖时宰相裴寂就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高祖的儿子赵王李元景为妃。 他的儿子裴律师又娶 了 高祖的女儿、太宗的妹妹临海公主为妻;宰相裴居道的女儿嫁 给 唐中宗 ,并 被封为孝敬皇后。在唐王室中 高祖、中宗、睿宗、玄宗、肃宗、代宗、宪宗都有女儿与裴 家 联姻 。 仅玄宗就有六个女儿 嫁到裴 家。历史上,共有21位皇家女子嫁入裴家。 而玄宗的宠妃杨玉环的姐姐虢国夫人也是裴 家 的媳妇 。

足可见裴氏家族的位高权重,毕竟唐朝时期裴氏家族能查到的宰相就有二十多个,皇室不得不通过联姻来笼络裴家。裴家也借此进一步巩固了自己的地位,为今后的仕途铺路。

这种以婚姻关系为基础的亲缘关系织成了一张密密的网, 不仅保障了裴氏家族在官僚集团中的地位不可动摇 而且促使了它的长盛不衰。

其次,封建门阀制度和世袭制更保证了家族荣誉和权力的代代传承。

“重教守训,崇文尚武,德业并举,廉洁自律”是裴氏家风的主要特征。

裴氏家族作为诗礼传家的衣冠大族深受儒学影响,践行儒家的伦理道德规范。而儒学也称为其家族文化最根本的特征。裴氏家族要求族人严守孝悌,居丧合礼。这个制度使得裴氏家族保持了以宗法制为核心的家族结构,长幼有序、尊卑有礼,很好的维持了家族秩序。同时,家族内部以血缘关系形成的纽带很好的团结和稳定了族人,使得他们彼此照料关怀,让裴氏家族形成了利益共同体。出于这样崇尚儒学的家族文化氛围,裴家人对于儒学不断深入学习,把儒家思想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自己的政治理想,具有很高的政治热情并且积极投身于其中,也正是因此,裴家才走出了七千多位官员。

除此之外,裴氏家族拥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底蕴,具体表现为"史学传家、著述丰富、多才多艺、文采出众、生活俭朴、轻财重义"等。

史学三裴之后,裴氏家族就奠定了以史传家的传统,家族子弟学史明史,在史学方面著述甚多。其次,裴氏家族很注重对后代才艺的培养,包括但不限于书法、音乐、文学等内容,同时也支持后代将自己的才华尽情施展出来。所以,裴家有很多政坛以外的名人,政坛以内的名人也往往在自己的才艺方面有所成就。如地图学家裴秀,宰相裴度在文学上的成就,裴行俭不仅通晓阴阳算数而且是著名书法家等等。而且,在前人取得成就之后,这部分的经验和文化就累积下来,成为家族文化的一部分,后人得以进一步学习它们。可见裴家是真真正正的书香门第文化世家。

在生活作风上,裴氏家族实行俭朴政策,虽然家大业大,但绝不铺张浪费,也很少敛财。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裴侠。史书说他“躬履俭素,爱人如子,所食唯菽麦盐菜而已”。他因此被周文帝称为“清慎奉公,为天下之最”。而且,他对“清苦”的价值有非常深刻的认识:“夫清者莅职之本,俭者持身之基。况我大宗,世济其美,故能存见称于朝廷,没流芳于典策。今吾幸以凡庸,滥蒙殊遇,固其穷困,非慕名也。志在自修,惧辱先也,翻被嗤笑,知复何言!” 可见裴家人早就对勤俭节约的重要性有所了解了,“清”和“俭”也成为了裴家人的立身之本。

裴氏家族很注重自小培养子孙的持之以恒 、勤奋学习的品德。并且要求他们自强不息、顽强拼搏。为了保证子孙后代都成人成才,裴氏家族的家教是很严格的。比如裴植的母亲夏侯氏管教子女“小有罪过,必束带伏阁。经五、三日乃引见之,督以严训”。裴氏曾有家规,子孙考不中秀才者,不准进入宗祠大门,教育子女谨遵“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的原则。裴柏村至今家家门楼上都有“耕读传家”的大字。同时,裴氏家族还注重荣誉教育。通过灌输“上忠君报国,下光宗耀祖”为荣的封建思想潜移默化的教育子女。在裴氏祖庙的门口立有“气壮山河”、“忠孚华夏”两个牌坊和世系碑、宰相碑、状元碑三块石牌。他们把裴门子弟中功高德彰者的列传、优秀的诗赋、杂文、著书的目录、上皇帝的奏议及皇上给裴氏下的诏命、王公大臣为裴氏上皇帝的表启、名士大家给裴氏写的赠答诗、碑志等等录入《裴氏世谱》。以此来代代相传,光耀门庭,激励和教育裴氏后人。

自古以来,世家大族皆对风水颇为重视。毕竟,家族的掌权者往往不惜一切代价来保证它的发展和延续,希望家族风生水起。

刚好,在风水学上 裴 氏家族的 选址 是十分讲究的。裴柏村 地处群岭环绕的一个小岭凹窝内,东面中条山脉,西靠稷山山脉,其地势有回龙顾祖之形态。它坐落这支龙脉是我国三大干龙,北龙太行山脉的延伸之中条山脉。作为太行山一脉分出的分脉,中条山脉自干龙分出,到裴柏村的东北方位结龙,地属稷山山脉落脉处。 而稷山山脉又属于中条山脉的支脉,中条山脉自东北方发来,潜入平垣再复起山脉,转至西北后在此落脉开帐。中条山脉隐隐隆隆,起起伏伏,重重缠护,如屏障环卫,又如拜伏堂前,藏风聚气。东北旺龙入首,转西北至此地,天市行龙转天皇至此落脉,回龙开帐,回龙顾祖,为大贵之格。

据说,唐玄宗怕裴家因为坐落在龙脉上而出天子,派人挖断了裴柏村北方过峡,挖断之后就出不了天子,最多只能出宰相。

由于这种风水宝地最适宜家族繁衍人丁、哺养英才。于是本村始祖裴晔举家迁移至此,并把裴姓和当地的柏树各取第一字组成村名,才有了“裴柏”村之名。

风水也好,文化也罢。曲有尽时,人终散尽。今天的裴氏家族已经不复往日的辉煌,但是这个家族曾经走出的人才,为后人留下的宝贵财富仍然在历史的长廊中熠熠生辉。

裴氏家谱 (申请加精) 现在所知裴氏家谱、家传是两晋南北朝时期出现的。晋傅畅有《裴氏家记》。南朝刘宋裴松之撰《裴氏家传》4卷(《隋书·经籍志》)。南朝萧梁裴子野撰《续裴氏家传》2卷(《梁

书·裴子野传》)。裴松之、裴子野祖孙二人都重视裴氏家传的编撰。北朝高齐裴良《宗制》10卷(《裴良墓志》)。《宗制》的缘起和宗旨是:“君尝以季叶绕替,骨肉世疏,九族斯穆,事光圣典,实欲驱末反本,化薄反淳。乃于五服之内,著《宗制》10卷,使夫后生稚识,知在宗之为重;少长晚辈,悟收族之有归。散花萼于常棣,飞脊令于原野,规模宏远,有可观焉。今则行于宗族,以为不刊之训。”裴良根据时局变乱,骨肉离散,宗族不亲的情况,为正本清源,乃著《宗制》。对于当时的北朝来说,裴良的《宗制》也适应了重建门阀世族制度的需要。另外,梁刘孝标注的《世说新语》任诞和文学篇曾两度引用了《裴氏家传》。

唐代谱牒,号称最为兴盛。其中河东裴氏的有:《裴若弼家传》1卷、裴守真撰《裴氏家牒》20卷(《旧唐书·经籍志》)。

五代以后,谱牒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于五代以后“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适应门阀制度的谱牒学退出了历史舞台。宋以后逐渐形成的新的谱牒学,出现了新的特点。家谱由官撰转变为民修(私修);由通国谱、州郡谱转为单一宗族谱;谱书体例由重世系转为全面记载一个家族的发展;家谱由唐以前图书的一个类目,到宋代以后从图书类目中消失。然而,宋代以后,尤其是明清时期,家谱的修撰长盛不衰,积累下了丰富的家谱文献。裴姓后人对于家谱的修撰十分重视,留下了丰富的家谱文献。现在以收藏单位为线索,介绍已知海内外裴姓家谱收藏情况。

山西闻喜河东裴氏研究会:1991年我去考察时,他们收藏了金、明、清时的裴姓家谱共10种,其中石质家谱2种。

家谱文件

裴姓家谱文献目录

1.金大定十一年(公元1171年)《裴氏家谱碑》。碑石高 269厘米,宽38厘米,厚28厘米。碑额题为“裴氏相公家谱之碑”。碑文前为《闻喜裴氏家谱序》末署云“金大定十一年八月晦日里人彭城刘若虚序”。碑文为《裴氏家谱》。署名为“将仕郎试秘书校书郎知闻喜县令裴滔”。裴滔为唐人。文中说:“自秦、汉、魏、晋、宋、齐、梁、陈、魏、周、隋、唐,历一十二朝,皆采于史记。”这是一份不可多得的唐代裴氏家谱!全谱以河东裴氏在《贞观氏族志》中的等第为主要线索进行编写,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此碑碑文多不可辨认。此碑现藏闻喜县裴柏村“裴氏碑廊”。

2.明成化年间(公元1465—1487年)《裴氏家谱》。据清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年)河东裴氏曲沃宗人裴志灏《泽州裴氏序》称:“又按逊山公(窠)谱序,伯兄吾山公获闻喜裴氏成化间抄谱刻之,续刻泽州新谱于后。”由此可见,明成化年间确曾修成闻喜裴氏家谱。

3.明弘治十六年(公元1503年)《泽州裴氏家谱》,手抄本。《泽州裴氏家谱》合抄于《太原裴氏》之后,有序跋四篇:弘治十六年(公元1503年)吴兴陆昆序;明万历十七年(公元1589年)裴窠跋;清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裴照跋;清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年)裴志灏序。从以上序跋中,我们可以了解泽州裴氏修谱的过程。

4。清康熙年间(公元1662—1722年)《新安裴氏家谱》,手抄本。河东裴氏东眷自一代裴盖始,至第四十二代裴成,由闻喜迁新安,为新安裴氏。至五十一代进入清朝,裴九章为顺治己亥科进士,康熙甲辰科(公元1664年)殿试。新安谱记至第五十二代,所以可知修于康熙年间。

5.清康熙五年(公元1666年)翟凤翥编纂《裴氏世牒》 4卷,乾隆时坊刻本。序跋六篇:参加编写的翟风翥、朱裴、裴之英各一篇,作于康熙五年;安世鼎、邝奕垣各一篇,作于康熙七年;裴绍文一篇,作于乾隆十八年。本谱体例严谨,第 1卷为源流考、庙茔图、世系表、世附、官品、封爵、茔墓、制命;第2卷为列传、女传;第3卷为奏议、杂文、诗、赋、表启书序;第4卷为碑文、诗、事录。

6.清乾隆二年(公元1737年)裴摔度汇辑《裴氏世谱》12卷。《裴氏世谱》与《裴氏世牒》有着直接的渊源关系。{世谱》首卷列“协修姓氏”:原纂:翟凤翥;原订:朱裴;重刊:裴宗锡;续刊重阅:裴正文。《世谱》的序文共七篇:有从《世牒》中移置来的翟凤翥、朱裴、邝奕垣三序;有乾隆二十六年(公元1761年)仁和沈仁芳、三十九年(公元1774年)长白高晋、嘉庆十年(公元1805年)介休刘锡五三序;又有“元人序”一篇。《世谱》又录跋、后序七篇:裴章美的、康熙五年 (公元1666年)裴之英的、乾隆二年(公元1737年)裴摔度的、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余杭严锡绶的和裴宗锡的、二十四年(公元1759年)益都李文藻的和嘉庆十年(公元1805年)裴正文的。《裴氏世谱》是裴摔度、裴宗锡、裴正文祖孙三代费时80年的精心之作。江西巡抚、左都御史裴摔度于康熙年间将《世牒》4卷扩展为《世谱》12卷,然未及梓。安徽、贵州、云南巡抚裴宗锡继承父志,又对《世谱》加以补充,但未能印制成书。中宪大夫裴正文继承父祖事业,又对《世谱》加以增补重辑,又得裴志灏《河东裴氏新谱》,据以增广世系,遂成全帙。今本《裴氏世谱》为咸丰八年(公元1858年)板引,扉页有“咸丰戊午桂月增修,光禄祠藏板”字样。《世谱》将《世牒》4卷扩充为12卷,体例没有变化,内容大大增加,更加完美地反映了裴氏繁盛时代的浩大规模以及后嗣的赓续不绝,成为一部历史感很强的裴氏总谱。

7.嘉庆十年(公元1805年)裴志灏修《河东裴氏新谱》, 抄本。裴志灏,字汉友,山西曲沃人,安徽宁国府同知,曾参加乾隆六十一年(公元1796年)的“千叟宴”。《新谱》共10册:三眷世系表、曲沃世系表(1册);曲沃制命、奏议(1册)、曲沃家传、列女、志表(1册)、艺文上下(2册)、曲沃艺文上下(3册),但没有总目录,各册也没有总序次,与《世谱》相比,尚缺源流、庙茔、官品、封爵等内容。《河东裴氏新谱》以记明清时代曲沃裴氏历史为特色。清代裴姓以曲沃裴氏最为发达,《世谱》和《新谱》均出自曲沃裴氏之手。

8.明末清初裴希度补辑的《太原裴氏家谱》,手抄本。明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裴希度继承父志,修辑家乘,完成了世系表、传记、诰制、行状、志铭。清康熙元年(公元 1662年),他又补辑了家语、杂记,而后刊刻。现存谱序和世系表部分。

9。清道光二十五年(公元1845年)裴际昌撰《河北永年临洺关裴氏宗谱》。临洺关裴氏是明末李白成起义军经过临汾时,临汾裴氏从乔李镇迁至河北永年后形成的。始祖为裴大用、裴国庆、裴国用,修谱时,已至十世。

10.清咸丰七年(公元1857年) 《裴氏世系源流考碑》,由四通巨石组成,碑石高242厘米,宽80厘米,厚21.5厘米,座高34厘米。蔚为壮观。现存闻喜县裴柏村“裴氏碑廊”。序文是借用金刻裴谱的序。作者署名“唐将仕郎试秘书省校书郎知闻喜县令裴滔”。因此碑所记裴姓三眷世系有至宋、明的,所以这个署名也是借用的。这份裴氏三眷世系是经综合文献资料重新整理而成的,为河东裴氏自发源至宋明时期最为系统完整的一份族谱。它列东眷裴自汉至明共36世,中眷裴自魏至唐共20世,西眷裴自魏至宋共24世。碑文长达1.3万余字,如此宏大壮观的石质家谱,世所罕见。

国家档案局二处、南开大学历史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图书馆编《中国家谱综合目录》 (中华书局,1997年出版)所收录裴姓家谱目录:

12133[山西闻喜]裴氏世牒4卷,(清)翟凤翥纂。清康熙五年(公元1666年)刻本,4册。

12134[山西闻喜]裴氏世牒4卷,(清)翟凤翥纂,裴绍义续纂。清乾隆十八年(公元1753年)刻本。

12135[山西闻喜]裴氏世谱12卷首1卷末1卷,(清)裴摔度汇辑,清乾隆间修,嘉庆十五年(公元1805年)序刊本,10册。

12136[山西闻喜]裴氏世谱12卷,(清)裴宗锡修,清光绪六年(公元1880年)肇经堂刻本,8册。 12137[江苏]泗阳县裴氏宗谱4卷,(民国)裴廷英经管,民国22年(公元1933年)绿野堂刊本。江苏泗洪县公安局档案室(缺卷3)。

12138[江苏]阜宁裴氏宗谱1卷,(清)裴荫森纂,清光绪二年(公元1876年)长沙刻本。江苏镇江市博。

12139[江苏丹阳]云阳裴氏宗谱18卷首1卷,(清)裴国治等修,清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绿野堂木活字本,8册。美国。

12140[江苏句容]裴氏家乘14卷首1卷末1卷,(清)裴(王介)等纂修,清咸丰四年(公元1854年)绿野堂活字本,8圩,吉林大学。 12141[江苏武进]东安裴氏宗谱16卷,(清)裴景圣主修,裴世纶编辑。清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绿野堂木活字本。江苏常州图(存卷1、2、6—8、10、13—16)。

12142[浙江常山]裴氏重修族谱口口卷,首1卷,(清)裴光晋八修。清光绪四年(公元1878年)木刻本。浙江常山县球川镇西村(存卷首1、4)。 12143[浙江常山]裴氏宗谱5卷,首1卷,(清)黄飞鹏重修,清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木刻本。浙江常山县阁底乡江家四村(存卷首1、2)。 12144[安徽黟县]湾里裴氏族谱6卷首1卷,(清)裴有耀修,裴元荣纂。清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敦本堂刊本,北图、南京博。

12145[江西]南丰裴氏宗谱3卷,民国25年(公元 1936年)木刻本。浙江常山县球川镇西村。

12146[河南]固始裴氏宗谱12卷,(民国)裴吉煜等纂修,民国9年(公元1920年)绿野堂活字本。北图,河南固始县档。

12147[湖南]湘潭裴氏四修族谱18卷,(清)裴中笏纂修,清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四支堂活字本,18册。北图,河北大学。 12148 裴氏族谱2卷,明万历刊本,2册。美国。

12149 裴氏世谱,清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刊本,10册。美国。

山西省社科院家谱资料研究中心藏《中国家谱目录》(山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4月出版)所收录裴姓家谱目录:

裴氏世谱12卷首末各1卷,(清)裴摔度纂修,嘉庆十年刻本,10册,873页4W,285—5。

裴氏世谱12卷,(清)裴宗锡纂修,光绪六年肇经堂刻本,8册,770页4W,285—6—7。

湘潭裴氏四修族谱17卷,末1卷,(清)裴焕春等修,宣统二年刻本,18册,1284页,19×,569—2。 《上海图书馆馆藏家谱提要》,上海图书馆编,王鸣鹤等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5月。

裴塔裴氏宗谱20卷:(清)裴淑贞等主修、裴人书等纂修。清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绿野堂木活字本。9册,存卷1、2、4—10。唐末有从矩者,自闻喜迁江苏宜兴铜官。始迁视积四,从矩十六世孙,再迁邑之裴塔。卷1、2序、像赞、源流、簪缨录、系图,卷4至8系图、世表,卷9、10艺文。有清翟凤翥、周秉钧、周家楣序。馆藏:1826。

云阳裴氏城分重修宗谱:13卷,裴汝曾等主纂,裴以珍等汇纂。民国20年(公元1931年)绿野堂木活字本,10册,十一修本。参见清裴淑贞修《裴塔裴氏宗谱》条目。一世祖希祖,谱称乃从矩裔孙,宋元之际自宜兴迁居丹阳东北丰城乡。十三世学易,明末清初复徙邑城。卷1谱序、源流、外纪,遗像;卷2家训,卷3、4礼,卷5、6系图、世系、行序雁行,卷6至9世表,卷10 12传赞、行实、寿序、祠图、墓图,卷13公产、仪注、名氏录、跋。有明唐顺之文、赞。馆藏:JP256;又一部JP256-1,10册;又一部925677-86,10册。

裴氏世牒:4卷:(清)翟凤翥修。清康熙七年(公元 668年)刻本,4册,存卷1、2。始祖遵,东汉时自云中徙居安邑,遵曾孙晔,徙闻喜东50里裴柏。晔孙四:潜、绾,居闻喜,称中眷;辑燕,称东眷;徽仕凉,称西眷。是后子孙散居稷山、临晋、济阴、汾州、襄阳等地。是谱辑录闻喜裴氏古今仕宦、名人脉系。卷1源流、序、庙茔图、世表、官爵、制命,卷2列传。世表白颛顼始,至遵为三十七世。馆藏:徐汇。

湾里裴氏族谱:6卷,首1卷:[黟县]/(清)裴元荣等纂修,清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敦本堂木活字本,4册。一世祖三德,南宋绍兴间自河东徙皖之黟县北岭鹤山

河东裴氏一支字辈:“度绣文志奉先惟孝崇本意仁福谦宝善绥启后昆”。

河北永年裴氏一支字辈:“勤俭身家本经书世代珍修文重圣学居敬守天真”

一九四六年河南孟津裴坡村裴志玺修《裴氏世谱》时的排行字:(七言诗六句42字)

逢志元敬绍先声,诗书执礼乐继绳,孝则民众道德远,百代勋业万枝荣,正直端方有文庆,福禄寿禧统发兴。

河南信阳裴氏排行字:(有两万人)世 本 起 传 广 仁 志 善 则 长

四川成都《裴氏族谱》排行字:(五言诗八句40字)

世永代万从,文朝思登弘,应成美良玉,元嘉锡昌宗,光国平大用,始守自慎堂,续志行邦远,再起茂开隆。

(2)四川华阳裴氏支排行字:

齐送世大,绎范秉行,希允昌志,良广。。。。。。,

清光绪二十一年裴元俊纂《裴氏族谱》。寄托了家族昌盛,风范长存,志气高远的愿望。经南阳宗亲裴兵多方查询考证,成功与故里《裴氏世谱》接续。

(3) 裴雪梅四川乐至县金顺镇裴刘村裴氏排行字:(20字)

天长安邦定,世代永远昌,书中才子贵,一发显荣光。

(4)重庆大足县龙水镇永益社区5组家谱排行字:(共40字其中后20字)和(同(3))

天长安邦定,世代永远昌,书忠朝子贵,一发显荣光

(5)重庆裴氏的排行字:

“世文天永远,百代启祥光。纯武开洪兴,英锐品儒香。以德全民泰,家兴振国邦。”

(6)裴邦儒 四川字辈普:员兴文化胜安邦定红机

(7)裴文龙 四川重庆字辈普:志良文邦国 万代得方园

六1福建安溪《裴氏族谱》。其中一支排行字:(32字)

文章华国,诗礼传家。忠良保世,仁孝光邦。毓秀钟灵,祖德宗功。金枝挺振,玉叶流芳。

  三国以后,裴氏开始人才辈出。如晋代有司空裴秀,有裴徽、裴楷父子,南朝宋有史学家裴松之,隋有光禄大夫裴仁基,唐有宰相裴寂、裴炎、裴耀卿、裴度,诗人裴迪,书法家裴行俭等,都是其中的杰出人物。

  A                                                天下无人不说裴 

  伯益的后代非子以善养息马畜倍受周孝王青睐,因此周孝王辟地以为附庸。非子之六世孙陵,周僖王时封邑城,后除“邑”从“衣”,因以裴为姓。陵十二世孙裴遵,东汉时为敦煌太守,汉光武建武二十一年由于平蜀有功诏准举家由云中迁入安邑。其孙裴哗在汉顺帝永建初年来到山西闻喜凤凰原之阴、峨嵋山之阳的一个小村庄,这个小村庄名叫裴柏,因柏林茂盛故有此名。

  这裴桕村便是裴氏家族的世居之地,发祥之源。

  从此,裴氏家族在这里繁衍生息,盘根错节,蔚成大姓巨族,以至于成为中国历史上最为显赫的宰相世家,天下无二,世上无双,难见其匹。

  裴晔有子裴茂,汉灵帝时历任县令、郡守、尚书等职。建安初年,军阀混战,他率关中诸将讨伐李催,’有功于当朝,封阳吉平侯。他生有4子:潜、徽、辑、绾。自4子之后,裴氏家族逐渐兴旺、繁茂起来,其子孙后代虽仍以裴柏为中心,但也开始向外散移播迁。其后代编修家谱者把其族人总括为三眷:西眷、中眷、东眷。

  西眷之裴出自裴徽之后,由于他的子孙最初大多在西凉任职为官,故号西眷裴;

  潜、绾居闻喜,其后代也大多为官河东或河东周围,故称为中眷裴;

  东眷裴为裴辑后人,乃汉献帝工部尚书,赐金紫光禄大夫。其后代为宦者多在京燕淮襄一带,故称其为东眷裴。

  以后随着岁月的流逝,裴氏又繁衍出许多支派,如洗马川裴、南来吴裴等。尽管世远族分,但皆出自三眷之后,发端于闻喜裴柏,故有“天下无二裴”之说。

  清朝嘉庆年间裴氏后人修的《裴氏世谱》,详细开列了裴氏历代官宦名录,据称有“宰相59人,中书侍郎14人,尚书55人,侍郎44人,常侍11人,御史11人,使(包括经略使、防御使、节度使、观察使、节度使留后、布政使、按察使等)25人,刺史110人,太守77人,大将军59人,驸马21人,荫袭46人,进士68人,贤良7人,辟举65人,公89人,侯33人,伯11人,子18人,男13人,谥59人,乡贤30人。还有皇后3人,太子妃4人,王妃2人,贤节82人”。这个统计虽未必准确,但我们可以据以一窥裴氏仕宦情的全貌。

  据不完全统计,裴氏家族做到知府、刺史、太守以上官职者约有千余人。一千余人,这是一个多么庞大、壮观的队伍,它比其故里裴柏村现有的人口还要多。这么多的文臣武将、进士名流、皇后王妃集于一家,真是匪夷所思!

  1、清廉的尚书令——裴潜

  裴潜(——244),字文行。裴茂次子。

  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烽火连天,朝廷危倾,生灵涂炭,裴潜父裴茂力赴国难,奉诏亲率关中诸路大军声讨李催,有功于当朝,被封阳吉平侯。汉献帝年间,裴潜为避战祸,流落荆州,做事于刘表门下。刘表甚爱之,待以宾礼。但裴潜在与刘表共同相处了一段时间之后,发现刘表只不过一介懦夫,本无霸王之才。他曾在私下对要好的王粲、司马芝说:“刘牧(即刘表)非霸王之才,欲西伯自处,败无日矣。”随即裴潜离开荆州,南到长沙,投奔曹魏政权。没多久,曹操力取荆州,刘表一败涂地,裴潜之预言得以应验。

  裴潜归附曹操后,也颇得曹操器重。由于他在避乱荆州期间,刘备也正寄刘表篱下,因此裴潜与刘备有幸相处。鉴于他与刘备有过交往,曹操便想听听他对刘备的看法。曹操问:“备才略如何”裴潜答:“使居中国能乱人,而不能为治也;若乘间守险足为一方主。”曹操听后笑而不语。

  当是时,山西代郡一带正有乌丸王及其大人三单于作乱,裴潜奉命出任代郡太守,北上平乱。针对匈奴势大兵强,曹操准备授权裴潜调集精兵良将,大兴问罪之师,以解代郡之患。裴潜则以为,代郡方圆百里,民众殷实,能骑马射箭的人起码在万数以上。单于对这种情况也非常清楚,如果他们放纵时间一长,自己内部也会不战自乱。假如今天派重兵前往,单于必因害怕而作困兽斗,其后果自难预料。因此裴潜提议,只宜以计图之。裴潜单枪匹马来到代郡,单于大惊,脱帽致礼。他的大智大勇使单于消除了戒备,而且悉数放还了以前所掳掠的代郡妇女、器械物资等。之后,裴潜稳下心来,诛杀了与单于里通外合的原郡中大吏郝温、郭瑞等十几个委曲求全之辈。裴潜的举动使魏北方边境大为震动,一时间远近百姓纷纷投奔。裴潜在代郡三年,其时边疆安定,兵无战事,百姓归心,安居乐业。

   魏建国初年,裴潜入朝为散骑常侍,在外任魏郡颍川典农中郎将,赐爵关内侯。魏明帝继位后,他在朝中任尚书职。后来又出任过河南尹、太尉军师、大司农等要职。不久,又入朝走马上任尚书令。至此,作为一名封建时代的官宦,裴潜步人了他人生的顶峰。父丧去官,拜光禄大夫。正始五年(224),潜抱病身亡。赠太常,又赠开国公,谥贞侯。

  裴潜为官清正廉洁,光明磊落,不论调迁何处任职,从不携家带口,这与见怪不怪的封建官僚动则儿女妻妾,大轿小轿络绎不绝的奢侈行为形成多么显明的对照。更为人不可思议的是,他几乎很小顾及家里,以至于妻子在家贫乏,每天以织藜芘为生;其父在京师,出入不乘车;兄弟姐妹出门远行也经常以步当车;家人大小有时甚至并日而食。史书上的这些记载,虽然不免有溢美之辞,但我们依然可以从中窥见裴潜廉洁奉公的一贯美德。裴潜家教有方,家人上下互相尊重,当时之人很少有能和他相比的。在弥留之际,他瞩托家人,在其死后不要靡费,一切从简。果然,在他的墓中仅“瓦器数枚”,别无他物。这就是堂堂尚书令的身后事,和那些生前享尽荣华富贵,死后也要备其哀荣的封建达官显贵是怎样的格格不入啊!

  2、中国地图学之父——裴秀

  裴秀(224—271),字秀彦。裴潜子。魏晋时河东闻喜人。我国古代杰出的地图学家。

  裴秀为庶出,在家中地位卑微。但他聪明过人,八岁时便能咏诗习文。十岁那年,其嫡母宣氏破例让他与宾客共同进餐,席间裴秀才情奔突,语惊四座,遂令宾客频频含首,赞不绝口,一致公认“后进领袖有裴秀也”。

  裴秀的天资聪颖,得到了同乡毋丘俭的赏识,夸赞其不仅具备了子奇、甘罗之才,同时兼有了游夏、颜冉之美。并把他引荐给魏大将军曹爽。曹爽为其博学多才所动,接纳为幕僚,且让裴秀袭父爵清明亭侯。二十五岁又升迁黄门侍郎。

  魏咸熙元年(264),朝廷招纳百官,厘定法制,由荀额定礼仪,贾充正法律,而裴秀负责修改官制。裴秀从维护世家大族的经济利益出发,主张打破秦汉以来虚封王侯的惯例,恢复周朝的五等之爵,这实际上也无甚积极意义。司马昭死后,司马炎袭父爵为晋王,继续秉朝政,裴秀更受宠信。因为司马昭为报答其兄司马师的恩德,曾欲立司马攸(司马师之子)为世子。作为司马昭长子的司马炎担心自己不得继位,私下向裴秀流露了自己的想法。这样,裴秀便时常在司马昭面前替司马炎美言,说其“人望既茂,天表如此,非人臣相也”。正是在裴秀的努力下,司马炎方被立为世子。司马炎继位后,不忘裴秀的好处,让裴秀出任尚书令。不久,司马炎废掉魏主曹奂, 自立为帝(即晋武帝)。裴秀再加左光禄大夫,封巨鹿郡公,邑三千户。当时,安远护军郝诩犯了法,有司根据郝诩曾在给朋友的信上说过赞美裴秀的话,上奏要求罢免裴秀。晋武帝下诏说:“不能!叫别人不强加于己,这是古人也难做到的。交关人事,是郝诩的罪过,尚书令(指裴秀)怎么能防止呢以后不要再提这事。”之后不久,又有司隶校尉李喜上书武帝,告发骑都尉刘尚为裴秀占了官稻田,要求治裴秀之罪。晋武帝依然以裴秀“干翼朝廷,有勋绩于王室,不可以小庇掩大德”为由,下令治刘尚罪而解脱裴秀。晋武帝不仅对裴秀的过失处处遮掩、百般庇护,而且又委以司空之职。

  裴秀不仅是封建时代显赫的官宦,而且博学多才,著述林立,他的声誉,客观地讲在文而不在官。他是西晋杰出的地图学家,其代表作有《禹贡地域图》十八篇。《禹贡地域图》克服了此前图籍粗略简陋,很不精密等一系列缺陷,在长时间的科学考察和科学分析后,提出了制图的六大要素:一日“分率”,即今比例尺;二日“准望”,即方向;三曰“道里”,即沿交通线距离;四曰“高下”,即地势高低,相当今之海拔线;五曰“方邪”,即倾斜度、缓急趋势;六日“迂直”,即道路曲直。裴秀的制图六体,前三者是绘图的主要原则,后三条是由于地形有起伏变化而绘图者应加以考虑的问题。这六条原则相互完善,相互补充,为编制地图奠定了科学的基础。

  裴秀制图六体的基础,使我国绘图水平超出了“图象”这个低级的层次,逐步向精密、严格的科学化方面迈进,这在地图学史上无疑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从裴秀以后,直到明末,我国地图的绘制方法,基本上还是依据裴秀的“六体”。不仅如此,他的这些观点,大多被今天的地图学研究所采纳和遵循,为中国地图学说的发展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被誉为“中国地图学之父”。今人还把他与欧洲学者托勒密相提并论,称他俩为古代世界地图发展史上东西方交相辉映的两颗灿烂明星。对于这个评价,裴秀当之无愧。令人遗憾的是,裴秀的这部《禹贡地域图》没有能够流传下来,消失在莽莽苍苍的历史烟波中了。

  

郡望 河东郡:秦时置郡。相当于现在山西省黄河以东夏县一带。

「裴」源出

一、据《名贤氏族言行类稿》载:裴氏,嬴姓,伯益之后。秦非子子孙封裴乡侯,因氏焉。今闻喜裴城是也。二、据《通志·氏族略》所载,春秋时晋平公把颛顼的后代封于裴中(今陕西省岐山县北),号裴君。其后亦有裴氏。三、源于周朝秦国,以城邑为姓,秦国先公非子被周孝王封于秦,史称秦非子。秦非子的后代中有人被封为侯爵,并被封为裴乡(今山西省闻喜县的裴城)的首领,称裴乡侯,这位贵族被称为裴君。他的后世子孙便已封邑为姓,称裴姓。

得姓始祖

伯益。裴姓是4000多年以前舜之时贤士伯益的后裔。根据《通志·氏族略》上记载,裴姓是伯益的后代,被封于非(原字为上非下邑)乡,后代因此以非为氏,后来他们的后裔徙封解邑,就去掉邑旁,以衣旁为裴,称裴氏。而根据《名贤氏族言行类稿》上说,裴姓原为嬴姓,是伯益的后代,秦时的非子之孙被封为裴乡侯,子孙因此以裴为氏,即山西闻喜的裴氏家族。而《唐书·宰相世系表》上也记载,非子的孙子受封于非(原字为上非下邑)乡,后代因以封地为氏,后来徙离封地,就去邑旁从衣旁为裴。因此,裴姓是4000多年以前舜之时贤士伯益的后裔。伯益是颛顼帝的子孙,善于调驯鸟兽,被虞赐姓为嬴,后又佐禹治水,建立大功。距今大约2650年以前的周朝时,伯益的后裔出现了一位裴陵,因立功被周封为解邑君,食采于现在河南省洛阳县南方的解邑,于是,他的家族也自然地从非(原字为上非下邑)乡搬到解邑,并且改姓为裴。然后,裴氏先人又以解邑为中心,往其他地方搬迁,繁衍至今,分布于全国各地。望族居于河东郡,即现在的山西省夏县北部。裴氏后人尊陵为裴姓的始祖。

堂号

绿野堂:唐朝时督国公裴度建有绿野堂别墅。督国堂:唐宪宗时,淮蔡节度使不听朝廷的命令。朝廷派了许多军队去平叛,都大败。大臣提议罢兵。裴度力请征讨。朝廷拜他为门下侍郎同平章事(副宰相),督兵平淮南,擒吴元济,因功封督国公。

迁徙分布

裴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西晋末年,政治腐败,八王争夺政权的战争使社会动荡,生产受到严重破坏。匈奴、鲜卑、氐、羯、羌等少数民族纷纷内迁,他们不能忍受西晋的压迫,纷纷起来反抗。匈奴贵族刘渊于永兴四年(304年)起兵,国号汉,定都平阳(今临汾市尧都区金殿一带)。晋怀帝永嘉四年(310年),刘渊死,子聪立。次年,刘聪遣石勒歼灭晋军十余万人于苦县宁平城(在今河南省鹿邑西南),俘杀太尉王衍等。同年,又派刘曜率兵破洛阳,俘怀帝,纵兵烧掠,杀王公士民三万余人。建兴四年(316年),刘曜攻破长安,俘愍帝,不久被杀,西晋灭亡。史称这一时期为“永嘉之乱”。加上连年旱灾,造成了严重的饥馑和疾疫,饿殍遍地,浮尸满河。在大动乱大旱灾大饥饿的'情况下,北方各族人民不得不流徙到梁、益、荆、豫、兖等州就食。在这股流民的大潮里,河东裴氏也被裹挟着从今山西、河南等地四处流徙。裴姓虽然起源于山西,但是他们很快就走向中原,走向全国,在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中作出了自己的贡献。这种不断开拓进取的家族精神,又引导他们走向邻邦,飘洋过海,走进世界各地。只要有海水的地方,就有中国人开发奋斗的足迹,就有裴姓族人开发奋斗的足迹。在世界的各个角落,都留下了裴姓族人开拓进取的徽音。

自大顺已来,凤翔李茂贞大聚兵甲,恃功骄恣。会杨复恭走山南,茂贞欲兼有梁、汉之地,亟请问罪,诏未允而出师。昭宗怒其专,不得已而从之。及山南平,诏授以茂贞镇兴元,徐彦若镇凤翔,仍割果、阆两州隶武定军。茂贞怒,上章论列,语辞不逊。又与让能书曰:

宰相之职,外抚四夷,内安百姓。阴阳不顺,犹资燮理之功;宇宙将倾,须假扶持之力。即万灵舒惨,四海安危,尽系朝纲,咸由庙算,既为重任,方属元臣。况今国步犹艰,皇居未壮。曩日九衢三市,草拥荒墟;当时万户千门,霜凝白骨。大厦倾欹而未已,沉疴绵息以无余。皆云非贤后无以拯社稷之危,非真宰无以革寰区之弊。

今明公舍筑入梦,投竿为师,践履中台,制临外阃,不究兴亡之理,罕闻沉断之机。盖意有所不平,心有所未悟,辄思上问,愿审臧谋。

窃见杨守亮擅举干戈,阻艰西道,将图割据,吞并东川。居巴、干为一窟豺狼,在梁、汉致十年荆棘。果闻败衄,寻挫凶狂。既前去而不谐,思却归而无地。当道与邠州见为隔绝纲运,方举问罪兵师,忽闻朝廷授武定之双旌,割果、阆之两郡,未审是何名目酬何功劳紊大国之纪纲,蠹天子之州县,非惟取笑于童稚,抑亦包羞于马牛。自谓奇谋,信为独见。伏虑是明公赏凶党无君之辈,挫忠臣奉国之心。要助奸邪,须摧正直。又闻公切于保位,利在安家。商量不自于中书剸割全通于内地。虽知深奥,罕测津涯,亦闻骇异群情,颇,是喧腾众口。

其悖戾如此。

京师百姓,闻茂贞聚兵甲,群情汹々,数千百人守阙门。候中尉西门重遂出,拥马论列曰:"乞不分割山南,请姑息凤翔,与百姓为主。"重遂曰:"此非吾事,出于宰相也。"昭宗怒,诏让能只在中书调发画计,不归第。月余,宰相崔昭纬阴结邠、岐为城社,凡让能出一言,即日达于茂贞、行瑜。茂贞令健儿数百人,杂市人于街。崔昭纬、郑延昌归第,市人拥肩舆诉曰:"岐帅无罪,幸相公不加讨伐,致都邑不宁。"二相舆中喻之曰:"大政圣上委杜太尉,吾等不预。"市豪褰帘熟视,又不之识,因投瓦石,击二相之舆。崔、郑下舆散走,匿身获免。是日,丧堂印公服,天子怒,捕魁首诛之,由是用兵之意愈坚。京师之人,相与藏窜,严刑不能已。让能奏曰:"陛下初临大宝,国步未安。自艰难以来,且行贞元故事,姑息藩镇。茂贞迩在国门,不宜起怨。臣料此时未可行也。"帝曰:"政刑削弱,诏令不出城门,此贾生恸哭之际也。又《书》不云乎药不瞑眩,厥疾弗瘳。朕不能孱孱度日,坐观凌弱。卿为我主张调发,用兵吾委诸王。"让能对曰:"陛下愤藩臣之倔强,必欲强干弱枝以隆王室,此则中外大臣所宜戮力,以成陛下之志,不宜独任微臣。"帝曰:"卿位居元辅,与朕同休共戚,无宜避事。"让能泣辞曰:"臣待罪台司,未乞骸骨者,思有以报国恩耳,安敢爱身避事况陛下之心,宪祖之志也。但时有所不便,势有所必然。他日臣虽受晁错之诛,但不足以殄七国之患,敢不奉诏,继之以死!"

景福二年秋,上以嗣覃王为招讨使,神策将李鐬副之,率禁军三万,送彦若赴镇。崔昭纬密与邠、凤结托,心害让能;言讨伐非上意,出于大尉也。九月,茂贞出军逆战,王师败于盩啡。岐兵乘胜至三桥。让能奏曰:"臣固预言之矣。请归罪于臣,可以纾难。"上涕下不能已,曰:"与卿诀矣。"即日贬为雷州司户。茂贞在临皋驿,请诛让能。寻赐死,时年五十三。驾自石门还京,念让能之冤,追赠太师。

子光乂、晓,以父枉横,不求闻达。晓入梁,位亦至宰辅。

彦林、弘徽,乾符中相次登进士第。彦林,光化中累官至尚书郎、知制诰,拜中书舍人。天祐初,为御史中丞。

弘徽,累官至中书舍人,迁户部侍郎,充弘文馆学士判馆事,与兄同日被害。

刘邺,字汉藩,润州句容人也。父三复,聪敏绝人,幼善属文。少孤贫,母有废疾,三复丐食供养,不离左右,久之不遂乡赋。

长庆中,李德裕拜浙西观察使,三复以德裕禁密大臣,以所业文诣郡干谒。德裕阅其文,倒屣迎之,乃辟为从事,管记室。母亡,哀毁殆不胜丧。德裕三为浙西,凡十年,三复皆从之。太和中,德裕辅政,用为员外郎。居无何,罢相,复镇浙西,三复从之。汝州刺史刘禹锡以宗人遇之。深重其才,尝为诗赠三复,序曰:"从弟三复,三为浙右从事,凡十余年。往年主公入相,荐用登朝,中复从公之京口,未几而罢。昨以尚书员外郎奉使至潞,旋承新命,改辕而东。三从公皆在旧地,征诸故事,敻无其比,因赋诗饯别以志之。"又从德裕历滑台、西蜀、扬州,累迁御史中丞。会昌中,德裕用事,自谏议、给事拜刑部侍郎、弘文馆学士判馆事。

朝廷用兵诛刘稹,泽潞既平。朝议以刘从谏妻裴氏是裴问之妹,欲原之。法司定罪,以刘稹之叛,裴以酒食会潞州将校妻女,泣告以固逆谋。三复奏曰:

刘从谏苞藏逆谋,比虽已露,今推穷仆妾,尤得事情。据其图谋语言,制度服物,人臣僣乱,一至于斯。虽生前幸免于显诛,而死后已从于追戮,凡在朝野,同深庆快。且自古人臣叛逆,合有三族之诛。《尚书》曰:"乃有颠越不恭,我则劓殄灭之,无遗育,无俾易种于兹新邑。"如此则阿裴已不得免于极法矣!又况从谏死后,主张狂谋,罪状非一。刘稹年既幼小,逆节未深,裴为母氏,固宜诫诱。若广说忠孝之道,深陈祸福之源,必冀虺毒不施,枭音全革。而乃激厉凶党,胶固叛心,广招将校之妻,适有酒食之宴;号哭激其众意,赠遗结其群情。遂使叛党稽不舍之诛,孽童延必死之命,以至周岁。方就诛夷,此阿裴之罪也。虽以裴问之功,或希减等,而国家有法,难议从轻。伏以管叔,周公之亲弟也,有罪而且诛之。以周公之贤,尚不舍兄弟之罪,况裴问之功效,安能破朝廷法耶据阿裴废臣妾之道,怀逆乱之谋,裴问如周公之功,尚合行周公之戮。况于朝典,固在不疑。阿裴请准法。

从之。三复未几病卒。

邺六七岁能赋诗,李德裕尤怜之,与诸子同砚席师学。大中初,德裕贬逐,邺无所依,以文章客游江、浙。每有制作,人皆称诵。高元裕廉察陕虢,署为团练推官,得秘书省校书郎。咸通初,刘瞻、高璩居要职,以故人子荐为左拾遗,召充翰林学士,转尚书郎中知制诰,正拜中书舍人、户部侍郎、学士承旨。

邺以李德裕贬死珠崖,大中朝以令狐綯当权,累有赦宥,不蒙恩例。懿宗即位,綯在方镇,属郊天大赦,邺奏论之曰:"故崖州司户参军李德裕,其父吉甫,元和中以直道明诚,高居相位,中外咸理,訏谟有功。德裕以伟望宏才,继登台衮;险夷不易,劲正无群。禀周勃厚重之姿,慕杨秉忠贞之节。顷以微累,窜于遐荒,既迫衰残,竟归冥寞。其子烨坐贬象州立山县尉。去年遇陛下布惟新之命,覃作解之恩,移授郴州郴县尉,今已殁于贬所。倘德裕犹有亲援,可期振扬,微臣固不敢上论,以招浮议。今骨肉将尽,生涯已空,皆伤棨戟之门,遽作荆榛之地;孤骨未归于茔兆,一男又没于湘江。特乞圣明,俯垂哀愍,俾还遗骨,兼赐赠官。上弘录旧之仁,下激徇公之节。"诏从之。

邺寻以本官领诸道盐铁转运使。其年同平章事,判度支,转中书侍郎,兼吏部尚书,累加太清宫使、弘文馆大学士。僖宗即位,萧仿、崔彦昭秉政,素恶邺,乃罢邺知政事,检校尚书左仆射、同平章事、扬州大都督府长史、淮南节度使。是日邺押班宣麻竟,通事引邺内殿谢,不及笏记,邺自叙十余句语云:"霖雨无功,深愧代天之用;烟霄失路,未知归骨之期。"帝为之恻然。

黄巢渡淮而南,诏以浙西高骈代还,寻除风翔尹、凤翔陇右节度使,以疾辞,拜左仆射。巢贼犯长安,邺从驾不及,与崔沆、豆卢瑑匿于金吾将军张直方之家。旬日,贼严切追捕,三人夜窜;为贼所得,迫以伪命,称病不应,俱为贼所害。

豆卢瑑者,河东人。祖愿,父籍,皆以进士擢第。瑑,大中十三年亦登进士科。咸通末,累迁兵部员外郎,转户部郎中知制诰,召充翰林学士,正拜中书舍人。乾符中,累迁户部侍郎、学士承旨。六年,与吏部侍郎崔沆同日拜平章事。宣制曰,大风雷雨拔树。左丞韦蟾与王瑑善,往贺之。瑑言及雷雨之异,蟾曰:"此应相公为霖作解之祥也。"瑑笑答曰:"霖何甚耶"及巢贼犯京师,从僖宗出开远门,为盗所制,乃匿于张直方之家,遇害。识者以风雷,不令之兆也。

弟瓒、璨,皆进士登第,累历清要。瓒子革,中兴位亦至宰辅。

史臣曰:近代衣冠人物,门族昌盛,从、颋之后,实富名流。而彦曾属徐乱之秋,胤接李亡之数,计则缪矣,天可逃乎杨、刘、曹毕诸族,门非世胄,位以艺升,伏膺典坟,俯拾青紫。而收得位求侈,以至败名。行己饬躬,此为深诫!杜氏三世辅相,太尉陷于横流,临难忘身,可为流涕。

赞曰:汉代荀、陈,我朝崔、杜。有子有弟,多登宰辅。裴士改节,杨子败名。膏粱移性,信而有征。

作品简介

唐朝历代都修有实录。自唐初以来便在实录基础上撰写国史,以吴兢、韦述所撰最为有名。吴兢撰成《唐书》六十五卷(一说九十八卷),韦述又补遗续缺,撰成国史一百一十二卷。此后,柳芳等人又有续作。但武宗实录不全,以后历朝实录没有修成,史事缺略。后梁、后唐两代都曾下令广泛征集唐史资料。

后晋时,贾纬以所搜集的遗文和故旧传说等,编为《唐年补录》六十五卷。后晋高祖天福六年(公元941年),石敬瑭命修唐史,由当时的宰相赵莹负责监修。他挑选文士,拟订了完整而庞大的搜集资料和编写工作的计划,写作是在唐国史的基础上,利用当时所收集的晚唐史料加以缀补而成。赵莹即从两个方面着手组织编纂。

其一、根据史馆所缺史料,奏请下诏购求唐武宗会昌元年至唐昭宗天祐元年“撰述得传记及中书银台事、史馆日历、制诏册书等,不限年月多少,并许诣阙进纳。如年月稍多,记录详备,请特行简拔,不限资序”。

其二、与张昭远一道制定了完整的修史计划,并提出若干具体措施:司天台自唐高祖武德元年至昭宗天祐元年,“为转年长历一道,以凭编述诸帝本纪”;文武两班及藩侯郡牧,各叙累代官婚、名讳、行业、功勋状一本,如有家谱、家牒,亦仰送官,“以凭纂叙列传”;太常礼院、太常寺、大理寺、司天台、御史台、兵部职方、秘书省等部门“备录”、“条列”各相关材料,以凭撰述礼、乐、刑法、天文、律历、五行、职官、郡国、经籍等志。两年以后,赵莹出任晋昌军节度使,离史任,未竟其业。但是,编纂工作在张昭远的具体主持下,仍然依计划继续进行。因此,史称赵莹“监修国史日,以唐代故事残缺,署能者居职。纂补实录及修正史二百卷行于时,莹首有力焉”。到出帝开运二年(公元945年),全书修成,历时仅四年多。

《旧唐书》从后晋天福五年(940年)始奉石敬瑭之命修撰,到后晋开运二年(945年)完成。因为书成时刘昫正在执政,按当时的规定,一般宰相都要作国家修史的主编(监修),因此刘昫就成了署名撰者。三任监修之外,参预纂修工作的,先后总计9人。他们是:张昭远、贾纬、赵熙、王伸、吕琦、尹拙、崔棁、郑受益、李为先(一作光)。其中,张昭远始终具体负责其事,用力最勤。贾纬受诏不久即去职守丧,书成前一年起复,主要贡献是其《唐年补遗录》65卷提供了唐武宗以后的许多难得史料。赵熙始终其事,“竟毕其功”。王伸于书成之日,身列“恩奖”名单。吕琦预修唐史,史称“有能名”。

《旧唐书》修成后的第二年,即946年,北方契丹即对后晋大举进攻,造成了开封及河南州县数百里内杳无人烟的惨状,公私损失都很严重,史籍遭劫自也难免。因此修成的《旧唐书》,在保存史料方面,是有很大积极意义的。《旧唐书》的作者去唐不远,有条件接触到大量的唐代史料,所以能在短短的四年多时间里修成这样一部二百卷的大书。

关于唐代前期的历史,吴兢、韦述、于休烈、令狐峘等人相继编写的《唐书》130卷以及唐高祖到唐文宗的各朝实录对唐初至唐代宗时期的历史事件记述较为完整。一般认为,五代纷乱之时,唐代遗闻往事,虽悬诏购求,而所得无几,故这部唐史援据较少,而其前半则“全用实录、国史旧本”。(在研究新、旧《唐书》的论著中,大都沿引清代学者赵翼的说法:“《旧唐书》前半全用实录、国史旧本” ,并由此判定《旧唐书》的史源。同时,在肯定《新唐书》“增旧书处”时,也引用赵翼在另一处所说:五代纷乱之时,《旧唐书》援据较少,至宋仁宗时,太平已久,旧时记载多出于世,故《新唐书》采取转多。请注意赵翼下面的这一说法:“今第观《新书·艺文志》所载,如吴兢《唐书备阙记》、王彦威《唐典》、蒋乂《大唐宰辅录》、《凌烟功臣、秦府十八学士、史臣》等传、凌璠《唐录政要》、南卓《唐朝纲领图》、薛璠《唐圣运图》、刘肃《大唐新语》、李肇《国史补》、林恩《补国史》等书,无虑数十百种,皆《旧唐书》所无者”,“皆五代修《唐书》时所未尝见者。” 据此,更有人认为:“《新唐书·艺文志》所载,较《旧唐书·经籍志》增多可见。此皆晋修《旧唐书》时所未能见者也。”

其实,上述认识,不论是赵翼的两段论述,还是今人的那种说法,都失于深入、细致的考察。更有甚者,以其《经籍志》没有著录的史籍,便是五代修史时未曾见到的书。其实,这些认识都缺乏深入、细致的考察,不足以说明这部唐史的史料来源。《旧唐书·经籍志》所录,以毋煚《古今书录》为据,乃“开元盛时四部书。至于天宝以后的著述,并不是五代后晋时没有看到,而是史臣们不打算将其混杂到“开元盛时”的著录之中。对此,后晋史官说得十分清楚:天宝以后,名公各著文章,儒者多有撰述,或记礼法之沿革,或裁国史之繁略,皆张部类,其徒实繁。臣以后出之书,在开元四部之外,不欲杂其本部。今据所闻,附撰人等传。其诸公文集,亦见本传此并不录。《旧唐书》卷46《经籍志上》。

这里提到玄宗天宝以后的撰述有三类,一是“裁国史之繁略”者,二是“记礼法之沿革”者,三是“诸公文集”,只不过都放在本人的传记当中记述罢了。因此,凡是《旧唐书》纪、志、传中提到的撰述,尤其是天宝以后的撰述,都应视为后晋纂修这部唐史的史料来源。其史料来自一是实录。二是唐人所修国史。

作者介绍

刘昫(公元887—946年),字耀远,涿州归义(今属河北雄县)人,五代时期历史学家,后晋政治家。后唐庄宗时任太常博士、翰林学士。

后晋时,官至司空、平章事。后晋出帝开运二年(945年)受命监修国史、负责编纂《旧唐书》。其是二十四史之一。

流传年代

《旧唐书》仅流传了一百年左右,就遭到了厄运。从宋仁宗庆历年间起,北宋朝廷认为《旧唐书》芜杂不精,另命宋祁和欧阳修编撰唐书。这部唐书在1060年(宋仁宗嘉祐五年)写成,开始“布书于天下”,从此,署名刘昫所编的唐书遂不再流传。

直至明朝嘉靖十七年(1538年),浙江余姚人闻人诠在苏州征借到当地人士所藏《旧唐书》,请苏州府学训导沈桐在苏州府学里对书稿作校对并开版印刷(工作到一半时,闻人诠离开苏州,但此事在多方支持下继续进行),经历了四百七十八年坎坷命运的刘昫唐书,才又得到重新刊行。

后人为区别这两种唐书,把后晋刘昫所著称为《旧唐书》,而将宋祁等后修的唐书命名为《新唐书》。 《新唐书》行世后,《旧唐书》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几乎被人们

裴氏宗祠在哪?

  1、在山西闻喜裴柏村。  裴氏祠堂又称晋公(晋公裴度,字中立,为唐宪宗、穆家、敬宗、文宗四朝重臣,出将入相,爵封晋公。)祠,建...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