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道“束”氏家谱? 最好是山东的
束(Shù)姓源流纯正,源出出有一:
出自妫姓,由疎氏所改。据《晋书·束皙传》载,古代战国时,齐国有一个部族姓疎(古“疏”字的异体字)。汉代时候有个叫疎广的人,宣帝时任太子太傅,东海兰陵(今山东省枣庄东南)人。到了疎广曾孙孟达时,自东海为了避王莽之难,迁居沙鹿山(在今河北省大名县境内)。遂去疋改为束氏,称束姓,世代相传。
得姓始祖:疎广。从《晋书·束皙传》记载考证,束姓是西汉高士汉疎广是后裔。王莽末年,疎广的曾孙孟达,对王莽篡政不满,莽“立新”后,孟达避难逃至东海沙鹿山,遂去疋改姓束,自此出现了束姓。望族居南阳郡(今河南省南阳县),故束氏后人奉疎广为束姓的得姓始祖。
束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束姓起源于古代战国时,和颐姓等一起派生出的,当时属于皇家姓氏。当时齐国有一个疎姓家族,很昌盛,他们是束姓最早的起源。后来到了西汉时,博士疎广是当时有名的贤大夫,他就是齐国时候疎族的后代。他的曾孙叫孟达,为了避王莽之难,从东海一带迁居到阳平(今山东省境内,一说迁居到河北省沙鹿,在今河北省大名县一带)。迁居以后,就去疋改疎姓为束姓,世代相传,是为今天束姓的起源。束姓主要分布在江苏镇江和射阳一带,沐阳也有小部分,江阴也有一分支。
1、郡望
河南郡:汉置河南郡,治所在今河南省洛阳市。
南阳郡:设置于秦昭王三十五年(公元前272年),为秦国夺取楚国之地而设,治所在宛县(今河南省南阳市)。南阳郡辖境在汉代相当于今河南省熊耳山以南叶县内乡之间和湖北省大洪山以北应山、郧县之间的大部分地区。隋开皇三年(583年)废,大业三年(607年)复置。唐初复废,天宝至德年间又曾改邓州为南阳郡。
2、堂号
束姓的主要堂号有:“河南堂”、“南阳堂”、“补经堂”等。
束 皙:晋代学者,“二十四史”之一《晋书》的《帝纪》就是出自他的手笔。据载,他是当时多闻博识而精于古文的学者,他生性恬淡,不慕名利,曾作《玄据释》以拟《客难》,从不拿学问作为争取荣华富贵的工具。因此,其学术造诣颇深,他撰写的《七代通志》、《三魏人士传》、《五经通论》、《发蒙记》等鞯著作,均被后世学者推崇备至。
此外,束姓名人还有:宋代有枢密都承旨束嘉,元代有画家束宗庚,明代有清官万载县令束清……等。
在蜀国的姓氏中,也属于汉姓,在起源上看很简单。如果是从名字本身开始,就要注意了。从“为”的方面去看,看你在那个方法里有什么。先来看看舒的名字,以及如何命名。
舒姓
舒是中国姓氏,血统纯正,渊源独特。蜀姓出自妫姓,出自妫姓,又为宪姓所改。《百家姓》排名第255。
丛姓的由来
出自桂氏,后为冼氏所改。据《晋书束皙传》年,古战国时期,齐国有一个部落。在汉朝,有一个叫广漆的人。宣帝,太傅,出生于东海兰陵。到了广漆的曾孙孟达那里,为了躲避王莽的刁难,他从东海迁到了沙鲁山。于是改为舒氏,代代相传。
从0755年到79000年的记载来看,舒氏是西汉一位贵族学者的后裔。王莽临终时,广漆的曾孙孟达对王莽篡政不满。孟“另立新业”后,孟达逃不到东海的沙鲁山,就投奔齐国,改姓。从此出现了舒氏。家族居住在南阳县,所以舒氏后裔被普遍认为是舒氏姓氏的祖先。
如何给一堆姓氏起名?
不要用先人先贤的名字。
在给孩子取名之前,建议你先翻翻家谱。祖先和先贤的名字都不要选。原因很简单。如果用先人或先贤的名字,相当于打乱了他们的排序。简单来说,这样做是对祖先的不尊重!
在名字里,和在大家都可以直接引用的名字里,会发生什么?而且道理很简单,也最好不要和祖上重名。否则会直接扰乱他们的秩序,而这样做,也是对待祖先本身不尊重的一面。
郡望 河南郡:汉置河南郡,治所在今河南省洛阳市。南阳郡:设置于秦昭王三十五年(公元前272年),为秦国夺取楚国之地而设,治所在宛县(今河南省南阳市)。南阳郡辖境在汉代相当于今河南省熊耳山以南叶县内乡之间和湖北省大洪山以北应山、郧县之间的大部分地区。隋开皇三年(583年)废,大业三年(607年)复置。唐初复废,天宝至德年间又曾改邓州为南阳郡。
「束」姓氏源流
束(Shù)姓源流纯正,源出出有一:出自妫姓,由疎氏所改。据《晋书·束皙传》载,古代战国时,齐国有一个部族姓疎(古“疏”字的异体字)。汉代时候有个叫疎广的人,宣帝时任太子太傅,东海兰陵(今山东省枣庄东南)人。到了疎广曾孙孟达时,自东海为了避王莽之难,迁居沙鹿山(在今河北省大名县境内)。遂去疋改为束氏,称束姓,世代相传。
得姓始祖
疎广。从《晋书·束皙传》记载考证,束姓是西汉高士汉疎广是后裔。王莽末年,疎广的`曾孙孟达,对王莽篡政不满,莽“立新”后,孟达避难逃至东海沙鹿山,遂去疋改姓束,自此出现了束姓。望族居南阳郡(今河南省南阳县),故束氏后人奉疎广为束姓的得姓始祖。
堂号
束姓的主要堂号有:“河南堂”、“南阳堂”、“补经堂”等。
迁徙分布
束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束姓起源于古代战国时,和颐姓等一起派生出的,当时属于皇家姓氏。当时齐国有一个疎姓家族,很昌盛,他们是束姓最早的起源。后来到了西汉时,博士疎广是当时有名的贤大夫,他就是齐国时候疎族的后代。他的曾孙叫孟达,为了避王莽之难,从东海一带迁居到阳平(今山东省境内,一说迁居到河北省沙鹿,在今河北省大名县一带)。迁居以后,就去疋改疎姓为束姓,世代相传,是为今天束姓的起源。束姓主要分布在江苏镇江和射阳一带,沐阳也有小部分,江阴也有一分支。
束姓宗祠通用对联
水防熄火;自俭代租——李文郑撰束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宋代人束庄,任万州知州时,境内多发生火灾,他组织民众筑水渠、断火道,预防了火灾。下联典指明代丹徒人束清,洪武初年任万载知县,清廉而俭约,遇到有人交不起租赋,他甚至变卖自己的衣物代人交,深受百姓爱戴。
境皆熄火;民颂长生。——佚名撰束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宋代人束庄事典(见上)。下联典指晋·束皙为邑人祷雨,三日而雨降,民怀其恩,歌之曰:“何以酬之,报束长生。”
补经世泽;知足家声。——佚名撰束姓宗祠通用联此联为束氏宗祠“补经堂”堂联。
〖束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广徵博士传名远;万载县官享誉高。——佚名撰束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西晋文学家束皙,字广徵,元城人。博学多闻,少游国学,作玄居释以拟客难,张华见而奇之,召为椽。后转佐著作郎,撰《晋书帝纪》十志,迁博士。下联典指明代万历载知县束清的事典。束清,丹徒人。性廉介,“民右逋租自鬻衣带以代偿,其爱民如此。”
后人犹钦酹月图;先辈早辨汲冢书。——佚名撰束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元代画家束遂庵,合肥人。善画山水,有《君山酹月图》等传世。下联典指西晋文学家束皙。太康时,汲郡人盗发魏襄一墓,得竹书数十车,盖魏国之史书,皙得观竹书,随疑分析,皆有义证,迁尚书郎。蝌蚪文,指古文“汲冢书”,束皙最先辨识无遗。
勤民至甘霖之沛;好学作补亡之诗。——佚名撰束姓宗祠通用联全联内指晋·束皙事典。
〖束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诚感神明,咸歌黍稷之盛;才储博洽,独识蝌蚪之文。——佚名撰束姓宗祠通用联全联典指西晋文学家束皙事典。束皙,字广徵,元城人。上联讲束皙博学多闻,少游国学,作玄居释以拟客难,张华见而奇之,召为椽。后转佐著作郎,撰《晋书·帝纪》十志,迁博士。下联说束皙在太康时,汲郡人盗发魏襄一墓,得竹书数十车,盖魏国之史书,皙得观竹书,随疑分析,皆有义证,迁尚书郎。蝌蚪文,指古文“汲冢书”,束皙最先辨识无遗。
遵太傅嘉言,知足轻财无耻辱;仰尚书博学,随疑分释阐精微。——佚名撰束姓宗祠通用联此联为安徽省芜湖县埭南街束氏宗祠联。上联典指西汉兰陵人疏(疎)广,字仲翁,精通《春秋》,被征为博士,后任太傅;他侄子疏受任少傅。五年后,他对疏受说:“知道满足而不受辱,知道止步而没危脸。不离开这里(指朝廷)恐怕会后悔。”于是二人同时辞官归家,也不置田宅,有人劝他为子孙考虑,他说:“贤而多财,会损伤其智慧;愚而多财,会增加其过错。”下联典指西晋元城人束皙,字广微,博学多闻,历官著作郎、博士、尚书郎。当时,汲郡出土魏襄王墓中竹书数十车,他与荀勖、卫恒等人加以整理,随疑分释,著成《汲冢书》七十五篇。
束皙晋朝哲学家,研究四书五经,读得书多,见多识广,被朝廷请去做官,官职叫著作郎。那时从古时墓葬中出土了一些竹简,束皙加以解释,人人佩服。
束清明朝的好官,在洪武年间被派去做知县。那时战乱刚结束,束清体察民间疾苦,节约用公家的钱,千方百计让百姓安居乐业。
近日得到两本束氏谱书,一本来自山东,汶邑《束氏族谱》,宣纸仿古装订。是宗亲束松在微信上看到我写的寻根溯源的文章,提出赠送一本于我。
宗亲在年前的腊月29发的顺丰,但是正月里遇上了全国性的新冠肺炎疫情扩散,快递直到2月14日(正月21日)才送到。
谱载:山东汶上束村是束姓的一个较为古老的聚居地,已历世代。
束姓自出之祖疏广(汉宣帝时太子太傅)世居东海兰陵(今山东枣庄市峄城区),后逢王莽篡汉立新,四世孟达公避难元城(河北大名束馆镇),行程千里有余。
疏踈同为异体字,孟达遂去足为束,束姓由此得来。
故孟达公为束姓肇姓之祖。
晋尚书郎束晳之后,子孙散而之四方。唯南阳一望特开于世,故有“望出南阳”之说。
此南阳始于太傅公为兖州治南阳,非中州(河南)之南阳。
汶上县志记载,春秋时泰山以南谓之南阳,汉时汶上为兖州东阳平郡属地,后取汶水在上之意,改名汶上,秦置阳平郡。
迁居疏广公封地宁阳县东疏、西疏村,传二世后,至七世祖,又迁汶上沙沟束村。
后世有从束村迁往全国各地。
另一本《束氏宗谱》是补经堂丹阳三城巷支续编。来自丹阳三城束宗亲联谊会的束沛泉老先生,先生曾担任过丹阳咸味副书记一职。
这本书还未来得及细看,容后再叙。
河南项城束氏字辈:培希子松盛,至兆汝本然,唐钦鸿楷照,增镇法乐天。
安徽舒城束氏字辈:玉志克学,永庆传家宝。
江苏兴化、盐城束氏字辈:子时文定远,富继应有余,诗礼成本大,天加华必长,方正传裔厚,可是在同仁,颜章绍盛举,荣山庆广生。
安徽庐江束氏字辈:大广宗成,裕志克学,仁义礼智信。
江西九江束氏字辈:斯时应自昌,国德日延长。
安徽桐城枞阳疏束氏:斯时应自昌,国德日延长, 仁义礼智信 (十一世 - 二十五世)
安徽合肥束氏字辈:元仕为从道,开明建得中。
安徽无为束氏字辈:业德日言昌,仁智礼志信
江苏丹阳束氏字辈;成有国
一、姓氏源流
疏(Shū 疎)源出有三:
1、出自妫姓,为古代战国时齐国一个部族的姓氏。据《晋书·束皙传》载,古代战国时,齐国有一个部族姓疎(古“疏”字的异体字)。汉代时候有个叫疎广的人,宣帝时任太子太傅,东海兰陵(今山东省枣庄东南)人。
2、出自猗姓,后改为疏氏。“猗氏”一名的由来可追溯到夏代的古猗国。据《路史》云:“夏有猗国。”《河图括地象》云:“猗姓之国,猗夏朋*不义,少康灭之。今河东有猗氏城。”《蒲州府志》亦云:“猗氏县郇瑕氏之墟也,春秋令狐地。秦世以有古猗氏国,因称猗氏。”其后代有的改为疏姓,称为疏氏。
3、出自古代复姓栖疏氏所简改。
二、迁徙分布
(缺)疏姓当今人口较少,从《晋书·束皙传》记载考证,束姓是西汉高士汉疏(疎)广是后裔。王莽末年,疎广的曾孙疎孟达,对王莽篡政不满,莽“立新”后,孟达避难逃至东海沙鹿山,遂去疋改姓束,自此出现了束姓,故今天的疏氏为稀姓。疏姓望族居南阳郡(秦昭王三十五年置郡,相当于今天的河南省南阳市一带)。
三、历史名人
疏 源:字元流,西汉南海人,性廉洁,任尚书郎,为九卿所重。有人要通关节行贿,他便与人断绝关系。后因忤逆权贵,被黜卒于家中。
疏 广:字仲翁,西汉兰陵人,据《汉书》载:疏氏广曰:“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增其过。”疏广精通《春秋》,汉宣帝让他当儿子的老师。当了五年太子傅,他兄弟劝他功成名就,该急流勇退了,疏广就要求归隐,汉宣帝给了他20斤黄金,太子又赠了50斤,官们也纷纷送贵重财物,羡慕死周围的人了可他回家却把钱物全部分散亲朋好友,让村里父老乡亲狂欢宴饮,不盖房子不置田地。有人劝他为后代子孙考虑考虑,他就说了:“子孙们如果聪明能干,钱多了只能消磨他们的锐志;如果子孙们是群笨蛋傻瓜,钱多了只能促使他们作晋多端。”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南阳郡:①春秋战国称南阳的地区颇多。鲁南阳指泰山以南、汶水以北地。晋南阳指太行以南、黄河以北地,战国为魏南阳,一部分属韩(按公元前263年,秦白起攻韩取南阳,韩本部与上党郡被分隔)。伏牛山以南、汉水以北地亦称南阳,分属韩楚。②秦以宛为治所,置南阳郡。隋唐邓州南阳郡改良穰县(今邓县)为治所。元明清南阳府治南阳,即汉宛县、今河南省南阳市一带。
2、堂号(缺)
============================================================
疏姓宗祠通用对联
〖疏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南海树缙绅之望;
东都归明哲之贤。
——佚名撰疏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西汉南海人疏源,字元流,秉性廉洁,官尚书郎,为九卿所重。有人要通关节行贿,他便与人断绝关系。下联典指西汉兰陵人疏广,字仲翁,通晓《春秋》,官博士。宣帝地节年间任太子太傅,他侄子疏受任少傅。五年后,他对疏受说:“官也做得不小了,名声也有了,知足则不受辱,知止则没危险,不离开朝廷恐怕要后悔。”于是二人同时辞官归家。当时,宣帝赐他黄金二十斤,太子赠五十斤,临行时,他把黄金都分给了老朋友。回家后,又召集父老宴饮欢娱,而不置办田宅。有人劝他为子孙考虑,他说:“子孙如果贤能,钱多了只会损害他的聪明才智;子孙如果愚笨,钱多了则会增加他的过错。”大家听了,都心悦诚服。
-----------------------------------------------------------------
〖疏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亦洁亦廉,南海树缙绅望;
知足知止,东都归明哲贤。
——佚名撰疏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西汉南海人疏源事典。下联典指西汉兰陵人疏广事典。(见上《疏姓宗祠七言通用联》联释)。
亦洁亦廉,南海树缙绅之望;
知足知止,东都归明哲之贤。
——佚名撰疏姓宗祠通用联
同上(不同版本)。
桐西支束氏源于枞阳疏束氏。
迁桐枞始祖文二公,于元朝末年背母携妹,由徽州婺源(今属江西省)辗转流落到原桐城东乡白杨里(现枞阳),随后定居落户,历几百余年,后代从此地繁衍开来,遍布枞阳多个乡镇及周边地区。
文二公生子二,长子兴祖公,次子兴宗公,兴宗公无嗣。
兴祖公生子四:良一、良二、良三、良四。
良一公九传而止,良三公乏嗣,唯以良四公裔孙最多,现枞阳境内及庐江、桐城北部区域的束姓都为良四公后裔。
独良二公迁居桐西 寺庄沟保 (老桐城的一个地名)鹿儿城,为迁桐城(桐西支)始祖。迄今六百余年,后代遍及桐城境内及岳西、霍山部分地区。
桐西于明国年间(1924年)曾单独六修宗谱,堂号为《乐善堂》,尊良二公为一世祖。
桐西支束氏字辈派行: 良志仲伯正 炳尚敬大佳 国世宗盛永 清静福寿长 忠孝传家远 荣华自显扬
建国后因水灾及多种历史原因,六修谱多已遗失,难寻其踪。
岳西、霍山近年发现一套六修谱中的三本残谱,全谱遗失大部。族人长和、中平曾多年寻觅全谱,迄今未果。
现存仅清朝光绪八年(1882年)的五修宗谱复印件比较完整。五修谱为 桐东桐西合修 而成,桐西部分只记载到 静字辈 的生辰年月,大多在光绪或同治年间出生。我手头没有六修谱残存资料,静字辈以下无法查考。
族人长和记得上辈曾提过蒋山束家冢祖坟山,他对这个地理位置也有个大致的了解,只是不知蒋山的祖山到底是不是良二公的墓地所在。
蒋山这个地名五修谱上有过记载。
十六世盛礼公,系宗积公四子,字鹤隝,生于乾隆庚辰年九月二十日戍时,卒于嘉庆庚辰年九月二十日戍时,葬蒋家祖山有碑。
盛辉公,系宗琛公长子,字鹤巢,生于乾隆乙酉年十月初九日,卒失考,葬祠堂北首有碑。配刘氏葬祠堂北首有碑。(祖山是否在祠堂附近,祠堂位置又在哪里?待考。)
十七世永芬公,系盛文公次子,字遇风,生于雍正辛亥年五月十三日午时,卒失考,葬寺沟庄保蒋家山下首,无嗣。
永旺公,盛韬公次子,字在高,生于乾隆戊寅年十二月二十七日,卒失考,葬蒋家山下首酉向。
南阳疏束氏五修谱记载:兴祖公次子(良二公)字任寰,号胜一,生于至正丙午年十月初二日寅时,卒于永乐甲辰年七月初八日戍时(公元1424年),葬寺庄沟保唐宅旁,左首乌桕树葵向有碑。
找到这个墓碑的可能性有多大?因为时隔年代太久,墓碑是否尚存?
桐西束氏第一代祖山的位置是否还能找到?这个对桐西支能否续谱成功很关键。
岳西一支,据说是从金神墩迁出,我估计说的是以前的金石保,现在的嬉子湖镇和金神镇交界地带,以前都属于金神镇(俗称金神墩)范围。
五修谱多次提到朱家桥保洪公桥东首祖山,或金石保束家嘴祖山,二者的距离应该不是很远,初步估计在今天的嬉子湖镇朱桥村一带。
岳西族人及长和前辈提出,先要准确寻出始祖良二公墓地所在,二是挂牌成立桐西束氏家族文化研究中心,以获取更多的线索来源,同时持续寻找桐西六修谱全谱。
桐西支束氏家谱传承,任重而道远,需全体族人共同努力,方成大事。
桐西支续谱,如果仅从五修谱来衔接,距今已一百三十多年,健在的老人除非在百岁左右,也许能记得上辈的名讳,续谱的难度是很大的。
但现实情况是,如果这一代不能续谱成功的话,再过几十年,恐怕再也不会有人问津此事了,那时桐西支束氏家族可能就会真的成了无根的浮萍。
国家有史,地方有志,家族有谱。
国盛修志,族旺修谱。
家谱亦称族谱、宗谱、谱书、家牒、族牒。是记载家族长期发展变化史实的原始记录,透过族谱,不但可以追溯本姓的根源世系,还可以看到变幻的历史风云以及跌宕起伏的人世沧桑。
宗谱还有一个重要的含义是承前启后,上对先人,下对后辈,续谱成功才能世代传承。
谁知道“束”氏家谱? 最好是山东的
本文2023-11-07 01:11:18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4255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