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雨书屋闲话水浒之十七:阮氏兄弟的绰号之谜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07浏览:3收藏

雅雨书屋闲话水浒之十七:阮氏兄弟的绰号之谜,第1张

除了张顺以外,阮氏兄弟便是梁山水军的顶尖人物,但他们的绰号却疑窦丛生。

在龚圣与《宋江三十六人赞》中,阮小二的绰号叫“短命二郎”,阮小五的绰号叫“立地太岁”。而在《水浒传》中,俩人却倒了个个儿,阮小五叫“短命二郎”,阮小二叫“立地太岁”。这是为什么呢?

在《三十六人赞》中,阮小二的赞词是:“灌口少年,短命何益?曷不监之,清源庙食。”“罐口”是指四川灌县,但这和阮小二有什么关系呢?令人费解。而“曷不监之,清源庙食”,好象是在用典,但十分冷僻,这又是一个迷。通过清代云山闲人的《闲读偶记》,我们知道这两个迷典出《华阳春秋·伏虎传》。原来这个绰号来自于传说中当年在四川治水的李冰的二儿子二郎。

传说李冰的二儿子名叫“二郎”(这个二郎就是古代神话传说中蜀国国王蚕丛,至于他为啥成了李冰的儿子,学界众说纷纭,这里姑且从略)。这位二郎早年吃喝嫖赌,是个不省油的灯。一次李冰命他治理岷江,当时正赶上洪水猛涨,堤坝上出现了一道决口,洪水势不可挡。李冰便命令二郎用身体堵住决口,只见他跳入滔滔洪水,将洪水吸入自己身体之中。洪水退下,可二郎却以身殉职。李冰说:“二郎宜其短命。”意思是说他这样一个浪荡公子,能够死在治水当中,尽管短命,却是死得其所。但当地人民却深深怀念这位舍身救人的英雄,他们说:“短命乎?永生乎!”意思是说他的生命虽然结束了,但他的灵魂却永远活在我们心中。于是他们在当地的清源庙为二郎设了神位来纪念这位英雄,清源山也被老百姓命名为“二郎山”。龚圣与用这个典故来赞美阮小二,说明阮小二的原始形象是一个象李逵、鲁智深、燕青一样的回头浪子“飞飞儿”。

对于阮小二为什么叫“短命二郎”,以及为什么“短命二郎”又成了阮小五的绰号,清代曾庆笃在《水浒撷萃》另有解释,他认为这个绰号中“短命”的不是“二郎”自己,而是“二郎”专使别人“短命”。“短命二郎”就是能使别人丧命的杀人二郎、要命二郎,以此来形容阮小二的厉害和勇武。至于为什么他的绰号与阮小五对调了,曾庆笃认为这是刻书人的失误。“明人好刻古书而古书亡”。明人刻书,往往粗制滥造,错讹百出,以至张冠李戴,将阮小二的绰号安到了阮小五的头上。

金圣叹在《第五才子书施耐庵水浒传》说:“合兄弟三人浑名,可发一叹。盖太岁,生方也;阎罗,死王也;生死相续,中间又是短命,则安得有不著书自娱,以消永日也。”金圣叹的意思是说,三人的绰号,首先是寓意人生苦短,生死无常,其次才是反应三人各自性格。太岁,又名肉灵芝,古代人迷信,认为在太岁头上动土,就会遭来祸事。从阮氏兄弟的性格来看,“立地太岁”这个凶悍的绰号用在阮小二、阮小五兄弟二人身上都不无道理。但既然阮小二的排行为二郎,能与李冰儿子清源庙的传说扯上,所以我们认为,虽然曾庆笃对“短命二郎”绰号的解释有些牵强,还是龚圣与的赞词恰当。但曾庆笃对于二人绰号何以调包的解释,倒是十分可能的。

本文已经获得雅雨书屋公众微信号授权发布

阮氏家族算世家大族。

名门望族——陈留阮氏

东汉末、曹魏初年,阮瑀凭着他的文才奠定了阮氏家族在社会上的地位。其后子孙繁衍,名人辈出,使得陈留阮氏成为轰动一时的大家族。魏晋南北朝时期,见于史籍的阮姓人物几乎都出自于陈留,阮瑀生有二子:长子熙,武部太守;次子籍,晋步兵校尉。阮熙子咸,始平太守。阮籍子浑,太子庶子。阮咸二子:瞻,太子舍人;孚,丹阳尹、镇南将军、广州刺史。阮籍从祖略,齐国内史;阮略子觊,汝南太守。阮觊二子:放,交州刺史;裕,东阳太守。阮放子晞之,南顿太守。阮裕三子:佣,州主簿;宁,鄱阳太尉;普,骠骑咨议参军。阮佣子歆之,晋御史中丞。阮宁二子:腆,秘书监;万龄,宋湘州刺史。阮普子长之,历任平越长史、东莞太守、尚书殿中郎、武昌太守、临海太守等职。阮籍之从子修,太子洗马;种,平原侯。另外阮瑀的同族、东汉名士阮谌的后代也世居陈留,留名青史的有其子阮武,字文业,学识渊博,为人豁达,官至晋清河太守;阮武弟炳,字叔文,精通医术,撰有《药方》一部,官至河南尹。阮炳子坦,字弘舒,官至晋太子少傅、平东将军。阮坦弟柯,字士度。曾被选为晋濮阳王文学迁领军长史,卒于任上,西晋重臣王衍当时任将军,史传“哭之甚恸”。几乎可以说,魏晋南北朝时期,凡是见于史书记载的阮姓之人,几乎都出自于陈留阮氏;而这一时期见于史书记载的每一个阮姓之人个个都不是等闲之辈。陈留阮氏成为当时人人羡慕的名门望族,历史上的阮姓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也发展到了鼎盛阶段。

源出

源流一

源于偃姓,出自皋陶氏之后商朝诸侯阮国,属于以国名为氏。这是中华阮氏的主要起源。

皋陶有后裔子孙在商王朝时期被封在阮国(今甘肃泾川)。商末,西岐西伯侯姬昌率军灭了阮国,原阮国王族相约以国名为姓氏,称为阮氏。

阮国被西周所灭之说可见于《辞海》,但据《诗经大雅·皇矣》载:“密人不恭,侵阮徂共。王赫斯怒,爱整其旅。以笃于周祜,以对于天下,依其在京,侵自阮疆。徙彼高岗,无矢我陵。我陵我阿,无饮我泉。我泉我池,度其鲜原。居歧之阳,在渭之将。万邦之方,下民之王。”

商末周初,周武王为彰其天子洪德,安抚夏、商王朝后裔的民心,曾大预封国,诸如封虞舜的后裔妫满于陈邑(今河南淮阳),为陈国的开国始君,遂为陈氏的开氏(姓)始祖。

周朝如此封国命氏,氏的发展便迅速增多,阮氏便为众

阮字不同字体的写法

多氏国之一。当时这样的小“国”,其实都是一些规模不大的氏族部落。诸如:程国、崇国、扈国、阮国、房国、杜国、箕国、密须国、寒国、过国、庸国、邺国、铸国、戈国、邳国、观国、褒国、缗国、岐国、仍国、奄国、双国、武罗国等等。

后来,阮国在西戎贵族的侵压下不断被分割,阮国被迫逐渐东迁,战国初期为秦国所灭,设置为义渠邑。阮氏族人为避战乱和仇杀,后分散到了全国各地。

阮国故地在西汉时期置为安定县,北魏时期为泾州,唐朝时期改为保定县,元朝时期改为泾川县,因泾水而得名。

源流二

源于地名,出自秦朝时期九阮郡,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九阮,战国时期为林胡之地,即北方游牧民族所居之地,为赵武灵王赵雍(公元前340~前295年)所扩攘,赵武灵王赶走了林胡,吞并了楼烦,夺得大片好牧场,成为北方草原的霸主。九阮成为赵国边地。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设置了一个大郡,辖地在今内蒙古自治区乌喇特旗、茂明安旗之地,称为九阮郡,郡治故城在今内蒙古包头市五原县。

秦、汉之际,有住民以九阮郡名称为姓氏者,后省文汉化为单姓阮氏。

源流三

石姓有人改姓阮姓据《南史》记载,东晋末期,有石姓人改姓阮姓据《南史》、《姓氏考略》及《路史》所载,春秋时卫大夫石石昔之后有在东晋时改石为阮者另南朝会稽余姚人石令嬴因得梁武帝宠爱,被萧衍拜为修容,赐姓阮,其家族或有以阮为氏者

源流四

出自他族今台湾土著、京、彝、回、壮、傣、蒙古、朝鲜、锡伯、苗等少数民族均有此姓[1]

始祖

得姓始祖:皋陶。

各支始祖:阮文益

公自寿邑八鼓稿而游于衢西城北见其铜峰源内山水之秀丽,土厚平圹遂筑室而居,焉娶周氏生四子,分为四房:天地人和,其妻周氏生于永乐已亥年八月廿六日,终于成化癸卯年六月廿八日,葬桐树坞口坐西向东。是为浙江衢州阮氏始祖。[2]

典籍解释

《诗经》中有一首诗:“密人不恭,取拒大邦,侵阮徂共,王赫斯怒”。

《辞海》在“阮”的辞条里,开头如此解释:“阮,古国名,偃姓,在今甘肃泾川,周文王所灭”。《诗·大雅·皇矣》:“侵阮徂共”。

《诗·大雅·皇矣》这首诗描写的史实是:周文王晚年做了一系列伐商的战略准备,周围许多封国被他或攻灭或收并,唯有西北边的密须国不服,密须国在今甘肃灵台县。伐密的大意是,密须国人违抗大国的命令,带兵去打阮国(今甘肃泾川东北),打到共(今泾川县城北水泉寺)的地方,周文王立刻大发威力,恼将起来,便带兵去阻住密须国的兵队,不久灭了密须国。

《姓谱》及《通志氏族略》记载:“阮,为商代诸侯小国,在岐山、泾水之间(今甘肃泾川县),子孙以国名“阮”为氏”。

《中国姓氏地图》第六部分以《以国为姓,以阮国为姓》为题说:“ 据史书记载,殷商时有一诸侯国阮,位于泾渭之间,也就是现在的甘肃泾川一带。后来,阮国被邻国周吞并,阮国子孙为缅怀故国,纷纷以国为姓,由此,便产生了阮氏”。

《千家姓查源》上说,“殷商时有一个阮国,偃姓,位置就在今天的甘肃省泾川县东南一带,后来被周文王所灭,阮国的子孙就以国为姓。中国各地阮氏人家的起源就在那里,后繁衍分布到整个中国”。[3]

郡望

陈留郡:春秋时留邑为郑国地,后被陈国所得,故曰陈留。秦王政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置陈留县。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置陈留郡,属兖州。当时辖陈留(治所,今河南省开封县东南陈留城),雍丘,酸枣,东昏,尉氏,浚仪等17县,辖境相当于今河南省民权县、宁陵县以西,开封市、尉氏县以东,延津县、长垣县以南,杞县、睢县以北之地。陈留阮姓名人辈出,后世之各地阮姓也主要源于陈留阮姓。

太原府:亦称太原郡。战国时期秦国庄襄王四年乙卯(公元前246年)置郡,治所在晋阳(今山西太原),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五台山和管涔山南部一带、霍山北部一带地区。北魏时期辖地在今山西省阳曲县、交城市、平遥市、和顺县之间的晋中一带地区。隋朝时期改晋阳为太原,又另设晋阳,与太原同城。唐太原府洽亦在此地。宋太宗太平兴国(公元976~984年)中年,改并州为太原府,移治阳曲(今山西太原)。以后宋朝、金国的河东路、河东北路,明、清两朝以来皆为府。民国时期为市,山西省会所在。

九阮郡:战国时期为林胡之地,即北方游牧民族所居之地,为赵武灵王赵雍(公元前340~前295年)所扩攘,赵武灵王赶走了林胡、吞并了北狄的分支楼烦,夺得大片优良牧场,成为北方草原的霸主,九阮遂成为赵国的边地。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将九阮设置为一个大郡,辖境包括今内蒙古自治区乌喇特旗、茂明安旗之地,称九阮郡,郡治故城在今内蒙古包头市五原县。汉朝初期,汉高祖刘邦改九阮郡为九原郡,到汉武帝刘彻时期,更名为五原郡,其郡地扩为南面黄河,北背祁连山,境域辽阔。[4]

堂号

太原堂:以望立堂。

九阮堂:以望立堂,亦称九原堂、五原堂。

竹林堂:三国时候,阮籍为“竹林七贤”之一,曾官至步兵校尉。[2]

每个国家,都有最受欢迎的姓氏,也有使用最多的姓氏。据调查显示,在越南这个国家,最受欢迎、使用最多的姓氏就是“阮氏”,因为姓阮的人占据了越南总人口数的40%。这并不是夸大其词,比如现任越南总书记、国家主席名为阮富仲,该国政府总理叫阮春福,就连这个国家的国会主席名字都叫阮氏金银。这几位越南国家***竟然都姓阮,由此可见阮氏在越南的人口比例有多大。那么,越南这个国家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姓阮呢?

越南常见姓氏分布图

想要弄明白这个问题,还需要从越南的古代史与近代史着手分析。阮氏族人对于越南而言,很久之前就已经是一支人口众多,分布辽阔,源远流长的大姓了,不过,要说起来源,越南阮姓其实起源于中国。目前在我国的阮氏族谱中,就记载了阮氏的人口流动。

阮姓本是生活在中国北方的一个古老氏族,由于战争和其他种种原因,阮姓开始大规模迁徙。阮姓族谱中就记录了这支氏族三次向交趾方向较大的集体迁徙活动。第1次迁徙活动发生在南朝刘宋时期,文宣阮太后被西魏攻灭,这只阮氏族人由湖南进入广西,从广西入交州;还有一些阮氏族人迁入了闽广一带,这是阮氏家族有文献记载的首次较大规模的集体迁徙。

越南国会主席阮氏金银

第2次迁徙活动发生在陈末隋初年间,当时在闽广一带发展海上贸易事业的阮氏,在地方官吏的支持鼓励下,逐渐发展为海上航贸的霸主。但是在陈末隋初年间,由于隋兵南下,势力庞大的阮氏被视为陈朝残余势力而遭到军事镇压,隋文帝统一南北朝后,居住在闽广一带的阮氏族人,为了躲避战乱,又有一部分阮氏家族迁入了交州、林邑。这些阮氏族人,为当地的土著百姓带去了中原王朝更为先进的物质、精神文化,由此而受到当地百姓的拥戴,他们逐渐发展为称霸一方,手握重权的封建割据势力。

越南百姓

第3次阮氏大迁徙发生于南宋末年,由于蒙元铁骑南下,阮氏族人辗转多地,最终迁往交趾、安南一带。经过这三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最终让越南的阮姓发展壮大,并进入了鼎盛发展时期。

当然,阮氏之所以能够成为越南人口大姓,还与越南古代改朝换代有关。公元1232年,越南李氏家族被陈守度推翻,据史书记载,陈朝在取代李朝后,陈守度下令让国内的所有李姓人口都改为阮姓,虽说越南史书中并无提及陈守度此种做法的原因所在,但是却在无形间壮大了姓阮的人口。

阮氏王朝的官员

当然,如今越南阮姓规模如此之大,还与殖民越南的法国有关。1802年阮映勾结法国殖民者,推翻了原有的西山政权,建立了越南最后一个封建王朝阮氏王朝。19世纪,越南彻底沦为法国殖民地,当殖民统治者想要在越南进行一次全国人口普查时,却发现越南许多底层人口都没有姓氏,因为在封建王朝时期,只有越南的贵族才能享有姓氏。为此,法国殖民统治者提出了让没有姓氏的这些底层人民,以越南末代王朝的姓氏为姓的做法,这个决定让越南阮氏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壮大,这也是为何越南有40%的人口姓阮的原因所在。

雅雨书屋闲话水浒之十七:阮氏兄弟的绰号之谜

除了张顺以外,阮氏兄弟便是梁山水军的顶尖人物,但他们的绰号却疑窦丛生。 在龚圣与《宋江三十六人赞》中,阮小二的绰号叫“短命二郎...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