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姓的起源?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2浏览:1收藏

罗姓的起源?,第1张

罗 火神之后

���

罗姓起源于河南罗山一带,最初是织网捕鸟的部落,并将网和鸟作为其图腾标记。据记载,罗姓的祖先祝融是黄帝的四世孙,祝融专门掌管火种,后人尊其为“火神”。今天湖南衡山的最高峰叫祝融峰,就是为了纪念他。武王伐纣时,罗人功勋卓著,罗部落被封为罗子国。春秋时期,罗子国为楚武王所灭,其遗民被迁往湖南汨罗和湖北枝江。为纪念故国,罗人便以国名“罗”为姓氏。

一、显赫家族

现代罗姓人数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八六,排第二十名,主要分布在南方,仅湖南、江西等六省的罗姓就占全国罗姓人口的百分之七十,相对比较集中。历史上罗姓在某些地方成为世家大族,如“豫章五姓,罗第一”。后魏外都大官罗结子罗斤官拜长安镇都大将军,孙罗敦、罗拔和曾孙罗伊利、族人罗提、罗弥,世代均为大官,家族显赫达一百二三十年。宁乡(今属湖南)望族是罗弘信家族,他的儿子罗绍威、孙子罗周翰三代都是唐朝魏博节度使,罗绍威的三个儿子都娶了公主而成为驸马,其家谱称“父子名列廊庙”。庐陵戡村(今江西吉安)罗氏人才辈出,北宋时罗政和为三舍入邑之师,儿子上行和孙子曾等七人均为进士出身。清朝太学正助教罗用俊,儿子罗钦顺、罗钦德、罗钦忠先后中进士,人称“罗氏三凤”;扬州画家罗聘,其夫人、儿女均擅长画梅,称“罗家梅派”,裔孙罗庸是当代知名教授。湖南湘乡罗泽南家族,曾祖、祖父和父亲均为通奉大夫。罗战死后,父赏六品顶戴,子兆作、兆升赏举人。清末浙江上虞望族是国学大师罗振玉家族,曾祖罗敦贤任扬州盐司、河督幕僚,祖父任泰兴、赣榆、高淳、江宁知县和高邮知州,父罗树勋任江宁县丞、海州州判、徐州经历、清河县丞。罗振玉的胞弟罗振常、长子罗福成、三子罗福苌、四子罗福葆、五子罗福颐都是成就巨大的古文字家和金石学家。此外,历史上的罗姓名人还有西汉巨商罗裒、东汉罗衍、晋代的广益刺史罗友、隋末的幽州总督罗艺。唐有文学家罗隐,诗人罗邺、罗虬。宋有端明殿学士罗点、刺史罗。元有医学家罗天益、小说家罗贯中。明有学者罗汝芳、名将罗通。清有农民起义领袖罗汝才、哲学家罗钦顺。现当代有革命先烈罗亦农、无产阶级革命家罗荣桓和舍己救人的罗盛教等。

二、罗姓名人

湖海散人罗贯中

罗贯中,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小说家,太原(江西吉安)或钱塘人,约为公元1300~1400年间人,与元末农民起义领袖之一张士诚的活动有过关系。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因他与张士诚的关系而终不得志,便埋头从事“稗史”(即小说)的创作,写有17种通俗演义,如《隋唐志传》、《三遂平妖传》、《残唐五代史演义》和杂剧剧本《风云会》等,最著名的则是《三国志通俗演义》。

罗贯中能取得这样伟大的成就,与他的努力是分不开的。据说一天,罗贯中的家里人都出去了,他一人留在家里写《三国》。一个乞丐来行乞:“秀才行行好,小人断粮几天了。”他这时正写到“群英会蒋干中计”中周瑜领蒋干察看后营粮草,听说“断粮”,头也没抬就连连念道:“营内粮草堆积如山,即可以取之!”说完,仍只顾埋头写书,乞丐便毫无顾虑地拿了些米走了。一个小偷趁火打劫,进屋把米粮全部盗走了。妻子回家发现后,着急地问:“家里没吃的了,你到底管不管啊?”恰巧他刚写完“出陇上诸葛装神”,听妻子说“没吃的”,不禁搁笔哈哈大笑起来:“陇上麦熟,何不食之?”其实麦子还未吐穗,妻子只好借粮米来度日。其后,他还用“水淹七军”、“火烧连营”的办法来对付麦田里的野猪,弄得人们啼笑皆非,都说他写《三国》着迷,简直快疯了。

罗氏发源地在河南罗山县。罗姓,中国姓氏之一,源自于史书称为“祝融八姓”的后裔。祝融的后裔分为八姓,即己、董、彭、秃、妘、曹、斟、芈等。公元前690年,罗国被楚国所灭,于原地另置鄢国。

姓氏起源:出自为颛顼帝之孙祝融氏后裔的封地罗国(河南罗山),属于以国名为氏。妘姓,是中国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据典籍《说文通训定声》记载:郐、路、逼阳、鄅等姓,都是古时的妘姓国,始祖为祝融。祝融的后裔分为八姓,即己、董、彭、秃、妘、曹、斟、芈,诸多史书均称为“祝融八姓”。罗国(河南罗山)在周庄王姬佗七年(公元前690年)被楚武王熊通所灭,于原地另置鄢国(河南鄢陵)。失国后的祝融氏的子孙就逐渐向南迁移,最初迁居枝江(今湖北枝江、宜宾一带),遂以故国名为姓氏,称罗氏。至周王朝末期又南迁至今湖南汩罗地区。

如下:

第一种记载是:

应显景登;万尚开元;德廷泽国;福仕羲朝;承言泉永;家持鸿兴;通明德(仪)俊;易占乾坤。

第二种记载是:

应显景登;万尚开元;德廷泽国;定文绍家;富怀仁茂;意延世德;大放光明。二十八字。

二:相传古帝祝融的后代。

三:唐朝西突厥可汗斛瑟罗入中国,其后以斛瑟罗为氏,后改姓「罗」氏。

四:为鲜卑族复姓所改。据《魏书.官氏志》所载,南北朝时,北魏有代北复姓「破多罗」氏,随魏孝文帝南迁洛阳后,定居中原,代为汉姓「罗」氏。

五:清代皇族爱新觉罗氏中有改姓「罗」,后代亦称罗氏。望族居豫章郡(江西南昌)。 六:据《后汉书.南蛮传》及《华阳国志》载「板楯七姓」有罗氏。

罗是中国人口第22多的姓氏,尤其是在广东和四川。目前,罗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81%,总人口1000多万。

罗的名字和图腾:

罗,原意是捕鸟的网。相比较而言,罗比的网比较密,织出来的丝绳要细很多。“如果世界是最好的,鸟儿就不会输。”这就是习语“重围”的由来。后来人们把有细微孔的筛子叫做罗,由此引申出拉客、邀约的意思。但是,作为动词,它总是意味着用一匹马去抓鸟。

罗字的甲骨文上半部是网,下半部是鸟,意思是鸟被网住,不能用翅膀飞,所以是会意字。到了秦朝,小李楷书中的罗二字在上网下加了一个“结”,表示网是用丝织成的,鸟也入了网。古时候有氏族用丝网捕鸟。据说,在古代,伏羲的大臣满史是第一个制造陷阱的祖先。捕鸟工具“罗”是氏族的原始图腾。氏族的标志由网和鸟组成。氏族居住的地方叫罗,修建城堡的地方叫罗邑,逐渐形成罗国,最后发展为罗姓。

罗姓的起源与演变:

汉族坏姓出来后,朱容家的武辉孙,是以羊为图腾的糜族首领,糜姓始祖,也是春秋时期楚人的祖先。夏朝时,纪廉后裔的洞熊氏族已经活跃在雄师市场和熊山之间,即今天的豫中新郑、鄢陵一带。罗氏族分为洞熊氏族,其姓氏为熊。因擅长在罗设陷阱捕鸟,故称罗门。他们生活在大别山南北的河南罗山和湖北罗田之间,北方有洞熊氏族。这一带森林茂密,鸟类密集,也是大量候鸟由北向南迁徙的重要中间地带。直到解放前,这个地区的农民仍然保留着他们的职业和用网捕鸟的技能。

夏朝,洞熊部落入河南北部楚丘,今滑县以东,改称楚部落。商朝初期,楚、罗部落逐渐发展为国家。商朝晚期,武定征服了夏王朝的残余势力,如楚、罗、鲁等,迫使他们西迁。楚迁到今陕西省渭河流域的京山,部落改名为荆楚,罗人迁到荆楚以北的甘肃省正宁县东部的罗山。商朝末年,荆楚和骆人跟随讨伐商贾。灭商后,楚、罗分别被封在丹阳和周放。楚族越过秦岭,沿渐水南下,到达豫西南淅川。骆氏随荆楚向东南,沿汉水到达鄂西北房县。这时,罗是楚国的一个小国。后来,罗国东移至湖北宜城西部的洛川市。公元前690年,灭,其后人以国为氏,有的以熊为氏。罗姓已有2700多年的历史。

外源基因的整合:

第二个主要来自一个外国家庭。我国的罗姓和其他姓氏一样,和其他民族保持着交流,相互之间有基因的流动。秦汉时期,罗姓已传至两广,并与古越罗姓融合,形成当代广西壮族、毛南族等罗姓先民。进入湘西、湘南,与当地土著混杂,形成土家族、瑶族罗姓先民,后向西进入川东、贵州,成为彝族、布依族、白族罗姓先民。进入云南的罗家进入了湄南河下游,建立了罗虎国,成为今天泰国人的祖先。而中国南方和西南的罗少数民族在与汉族长期杂居后被同化,成为南方的汉族。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北方民族大融合、人口大迁徙的时期。北方的战争导致了民众的迁徙,使得中原地区的民众融进了大量的北方民族血液,外族人的基因也流入了罗姓。主要事件有:南北朝时,北魏鲜卑人如西域的波多罗、赤罗、胡塞尔罗等,集体改姓罗;然后到了唐朝,西域的曹国仁、天竺人都用汉姓罗;宋代,西夏党项也有罗姓;清代,满族八旗的全部或部分宗族改为罗姓、罗家姓、敖木卓姓、爱新觉罗姓。经过长期与汉族杂居,这些外族人逐渐同化为北方的汉族人。

历史上罗姓的分布与迁徙:

先秦时期,罗氏活跃于湖北、河南、甘肃等地。当他们到达楚文王时,洛人南下进入湖南省汨罗县。秦汉时期,罗姓已经流传到江西南昌,一直到宋代都是江西最流行的姓氏。然后罗姓从湖南、江西南下进入两广,湘西、湘南,再到川西、贵州、云南。唐朝以后,特别是明朝,罗姓已经流传到祖国的大江南北,并在广东、福建、四川等地稳步发展。清初,罗姓进入台湾省。

宋朝时,罗姓约有34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44%,居第52位。江西是罗姓第一大省,约占全国罗姓总人口的388%。在中国的分布主要集中在江西、四川、安徽、湖南四省,占罗总人口的70%,其次是河南、福建、山西、广西四省,集中程度为19%。全国形成了以江西、安徽、湖南、四川为中心的两个罗姓人口聚集区。

明朝时期,罗姓约有70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75%,是明朝第24个姓氏。宋元明六百年,全国人口增长率20%,罗姓人口增长率快于全国。由于罗姓主体早在秦汉时期就已经从长江以北南迁,北方几次战乱对罗姓的伤害相对较小。江西仍是罗姓第一大省,占罗姓总人口的294%。在中国的分布主要集中在江西、四川和湖南。这三省的罗姓约占总罗姓人口的49%,其次是福建、浙江、陕西、广东、甘肃五省,集中了33%的罗姓人口。其人口主要从北方向东南和南方迁移,向西北的迁移也很明显。湖南、江西、浙江、四川在全国范围内重新组建。

当代罗姓的分布与图谱:

罗姓当代人口已达1000多万,是中国第22大姓氏。约占全国人口的081%。明朝600年来,罗姓人口从70万激增到1000多万,增长了15倍。罗姓人口增速高于全国。自宋代以来,1000年间罗姓人口增长率一直呈上升趋势。在中国的分布主要集中在四川、广东、湖南三省,约占罗总人口的41%,其次是江西、云南、贵州、湖北、广西、重庆,集中了38%的罗人口。四川有17%的罗姓人口,是罗姓人口最多的省份。全国形成了云南、贵州、川渝、广东、广西、湖南、湖北、福建、江西两个比率较高的罗姓地区。近600年来,罗人口由东部向华中、华北的迁移大于由北向南、东南的迁移,向西、向南迁移成为主流,同时也出现了向西北河西走廊的迁移。

罗姓是江南地区较为常见的姓氏之一。罗姓在云贵、川渝大部、两广、湘赣大部和福建西部,一般占当地人口的144%以上,中部地区可达3%以上。其覆盖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20%,居住着约63%的罗人口。在海南、台湾省、福建和浙江省、湖南和江西北部、四川北部和安徽北部、安徽南部、河南东南部、陕西南部和宁夏、甘肃、青海东部、内蒙古西部和北部、黑龙江西北部,罗姓在当地人口中的分布比例为048%至144%,其覆盖面积约占中国总面积的206%,约有23%的罗姓人居住在中国。

罗姓的传统文化;

王和堂中罗姓郡县主要有、长沙、祁县、襄阳、河东等地。罗姓与郡名同堂,有尊尧、敦睦、皮镇、育德、明德、尊、崇义、嘉德、义古、柏林、晋侯、崇文、永济、桂侯、广裕等堂名,其中以最为著名。“张羽”这一堂名,是以宋代大臣罗从言的名字命名的,他出生在今天的江西张羽。他的名字叫苏中。他师从“龟山老师”师洋。他是大学者程颐、程颢的再传弟子。他认真听课,全心全意宣讲朱的理学,用书《尊尧录》。那时他被称为“张羽老师”。

罗姓的重要对联有以下四副:

龟山受过教育;鸟儿梦见奇迹。

清忠节;庄。

诗是郑的女人;感觉赵怒了。

鸟语千奇百怪,水藻满是美好的东西;钱江互利,崇尚成就吴越。

罗瑞卿,家训格言,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元勋十将军之一。他不仅是一位军事成就辉煌的将军,更是一位言传身教的教育家。他的诗《示儿》反映了这位军事家和政治家的胸怀和抱负。同时,他又谆谆告诫子女,不要忘记自己的根,不要脱离群众,这样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自傲要改,群众关系不难。单枪匹马克敌制胜?一念之差,可以通天。

名人频率和家族贤人:

从755到79000,共收集到罗姓名人196位,占名人总数的043%,在名人中排名第53位。罗著名文学家占全国文学家总数的045%,排名第55位。罗名医占全国医学博士总数的049%,排名第44位;罗著名艺术家占中国艺术家总数的049%,排名第46位。

罗人中最著名的有西汉著名商人罗哲、大臣罗铸;晁武陵太守罗其胜,襄阳太守罗佑;北曲社侯,史Jye唐代严俊国王罗毅、罗士信、文学家罗隐、诗人叶洛、罗丘;元代医学家洛天依;明代小说家罗贯中;明代名人罗尼、哲学家罗钦顺、学者罗洪宪、罗汝芳;清代画家,曲艺作家之窗,湘军名将,太平天国名将罗纲;现代词人罗振宇,革命家罗亦农;中华人民共和国罗荣桓元帅、罗瑞卿将军、语言学家和出版家罗、语言学家罗昌培、植物生理学家罗宗洛和兽医罗庆生。

罗姓血型:

罗人的血型分布为:O型占364%,A型占296%,B型占261%,AB型占79%。

家谱渊源甚早,一般都推始于《周官》,实际上《世本》乃是我国谱牒最早的著作,司马迁《史记》的世表、年表取法于此,实为后来家谱宗谱之滥觞。在谱学发展史上,经历由专官之掌,演为专门之学,最后变为私家之谱这样三个发展阶段(参见邵晋涵《南江文钞》卷六),修谱也经历了魏晋南北朝、唐、宋 元明清三个发展高潮。尤其是清代可说已达到顶峰,有人统计,“宋元以来,清人修谱最多,保存至今的族乘,至少在二万种以上,清人修的占重要成分,且质量较高”(《清人社会生活》)。到了民国,修谱之风仍不少衰。“考我国古代社会,夙重宗族。自大儒欧阳氏、苏氏创谱牒制后,千百年来言家乘者,遵制法古,群相倡导,驯至举国上下,无族无谱”,民国三十七年修《罗氏杞公戊子族谱序》中的这几句话,反映了我国清代、民国期间“族族有谱”这一历史事实。罗姓之族谱家乘,当然亦不例外。

罗氏族谱最早者,似为修于宋代开宝年间的“豫章罗氏” (俗称“柏林罗氏”)族谱。罗颖在《源流总序》中称:“吾祖家豫章,抵颖身,三百余年”,其间“文献足征”,因此族谱中既有唐代科甲鼎盛、罗氏人才辈出的实录,又记有李白、杜甫等著名诗人的赠诗之类,且溯源重黎,以罗君用为先祖,并及“十八世祖”罗企生,堪称源远流长、后裔繁茂的世家望族。

后来宋代大文学家苏轼曾写诗《罗氏谱赞》云:

豫章世家,洪州望族。忠孝一门,节义两顾。

文德武功,名留简竹。理学真儒,后先继续。

礼义仁昭,天伦攸笃。贤子贤孙,旋踵芳躅。

以此家风,遗风善俗。

罗姓的起源?

罗 火神之后 ��� 罗姓起源于河南罗山一带,最初是织网捕鸟的部落,并将网和鸟作为其图腾标记。据记载,罗姓的祖先祝融是黄帝的四世孙...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