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氏族谱辈分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06浏览:1收藏

陈氏族谱辈分,第1张

国各地陈姓字辈汇总

1 浙江义乌市倍磊

贤良雕(音)逢景运兴献文章(结束)

2 浙江省金华市浦江县白马镇清塘村

如、继、元、善、家、国

3 浙江鄞县茅山走马塘

开天文荣 祖烈愈隆 贤宗跃人

4 江西上饶

旨方温润,光大正辉,文行忠信,礼义贤良,恭庆嘉祥,恒丰履泰,豫顺谦和,孝友树帮,学道同芳,长绍万世,炳承家有,源远永思,崇祖继宗,培元植德,天锡其美,善寿汝康。

4 江苏江都

恩、锡、万、福、世、寿、方、桂

5 湖北汉阳

永国良振,必育英华, 荣昌祖顺,志礼益芳, 诗书佩泽,锡福增强, 遵仁安义,事业维长

6 山东省陵县陈辇庄

德、文、兴、相、世、少、传、卿

7 汉阳

克永光明,荣华迪吉,和平治世,忠厚传家

8 重庆永川

天星经纶,人利礼至,文章报国,私(或诗、思)书传家,永远少树,世代光华

9 山东省莘县张寨乡土陈村

王广西兴玉,计风连清怀,韶生时恒良,道远在明德

10江苏盐城郊区伍佑镇

采、如、锦、宏、国

11四川省永川县

天星经纶,人利茂知,文章报国,私书传家,永远绍树,世代光华。

12海南省琼海市

运、会、永、绍、辉

13江西省吉安府泰和县龙子口

秉懋邦家善庆长,翼为明听焕文章。 虞夏殷周汉唐宋,六经世受绍其芳。

从来作述敦仁礼,万代声名启俊良。志据依游克念力,丕承祖德永光扬。

14湖北黄洲府麻城县孝感乡落叶沙子场郭家狮子岩几子湾

国、正、碧、加、大、元、庭、永、远、兴、文、天、耀、祖、德、官、清、民、自、安

15江苏东海

増 景 方 贵 秀 步 兴

16湖北省竹山县东川

之元国治兴隆长 祖德宗功世代扬 尊守延绵恢先绪 诗书彦秀起贤良。

17福建省石狮市永宁镇港边村

仁。义。长。发。祥。忠。和。永。垂。芳

18河南郑州

宗,邦,万,选,天

19徐州北郊

龙兴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

20四川达州市

先维加大启,正应于朝学,其昌永曰继,思尚信义卓,家长宗可传,荣锡用安乐,富贵万年兴,甲弟连登科

21四川广安岳池玉皇庙

一启思良上,尧舜禹汤周,文武忠天世,万代显鸿 猷

22湖北省石首市

世宗有大训,孝义惟先,永正一家典则

23湖南长沙

仲思旺兴国,善德嘉立朝。学开文仕启,永远定祥曜。

24湖南绥宁

远历代善名扬

25陕西汉中

春、启、文、明、正、乾、坤

26湖北孝感市

永崇亭尚立,天述四登齐。文学开创景, 中云自定基

27柳州融安

以兴光登文,世国良相正,君德岳山重,贻谋燕翼长,培植基业永,克昌后裔祥

28四川

春先思龙来 明道西光富

29河南省濮阳市孟轲乡

贵鸣冠书林 建广瑞祥云 文豪佐志仕 英武正乾坤

30山东潍坊诸城

世玉德磬景,文明会家安; 仁(云)海永昌泰,忠燕光聚远

31湖南省衡州府衡阳县金兰乡

公/良/明/有/道/定/国/显/朝/廷/德/兆/鸿/隆/运/

32安徽灵璧

明 昌 兴 龙 忠 厚 传 家 远 诗 书 继 世 长

33湖北麻城孝感乡

天正世代昌,朝廷兴万邦;高明悠久顺,永远照真祥。

34 湖南省临武县

光龙公焕世 宗允上元如 良甫叟伯楚 舜侣寿存思 志士大夫卿 文才俊秀英 贤能应选举 道学崇高明

35江苏高邮一沟镇河南陈家庄

统、绍、学、林、鹤、凤、启、智、海、龙、飞、生

36 四川营山县

崇贞宗千祖,国子名文胜,朝邦万代永,其昌兴隆善,嘉志立刚常,仁义得富贵

37 湖北省钟祥市

正裕家生永克昌,天开文运吉照祥,光宗耀祖世为美,安邦定国华锦长

38 广西龙州

德、崇、厚、福、天、宝、盛、人

39 潮州

仕 应 天 选大 班 良 秦经 国 帝 地由 义 举 仁明正科开选 精忠上致君 泽化传永远 本端定家兴

孝友绍克绪 经书启嗣贤

40 江苏徐州铜山县

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

41 湖南衡阳

孔、武、大、君、圣、高、瞻、远、见、佑

42 湖北荆州市荆州区弥市镇陈家湾村

明正科开选 精忠上致君 泽化传永远 本端定家兴 孝友绍克绪 经书启嗣贤

43 湖北石首

诗书光乾业;忠孝启后坤

44安徽当涂县

福禄寿永 肇祚延长 祖源省上 行表言坊 克遵懿范

能叙纲常 修齐有本 相得益彰 典谟训诰 先后辉煌

经纶化育 迪吉尔康 孝友为政 郅治祯祥 匡 辅翼

安定明良

45 四川大竹

真天存得玉,大金嘉时祚曰应楚之才,华国文章绪

朝廷用贤良,立学明庠序诗礼传家珍,世代受恩遇

46 湖南省临澧县四新岗镇马家村

心、书、礼、光、家、祖、忠、义、耀、朝、廷

47 江西九江瑞昌县

添文福守、亮席成宗、其应以余、家之道通、学茂德立、洪新世绪、敬狄全()、华国文章

48 江苏淮泗

象、翠、豫、临、丰、履、同、升、复、泰、孚、观、咸、谦、有、宜

49 南京

修仕国家宝鸿儒道德芳

50 福建汀州彭屋碑村安名排辈

茂良秉文世,凝依安(作、理)胜昌,

敬(志、英)德修原美,名才继愈长,

庆余恒积善,业大永遗芳,

兴盛家声显,荣华国瑞光,

立泰泽新远,昆强伟福庄,

尚士宏开建,宗辉耀祖邦。

补充:

51贵州 辈份是:

锡、大、天、先(薪)、应;

文、光、学(华)、世(永)、鸿;

思、余、平、安、义;

镇、国、定、庭、忠。

52 广东揭阳

君、臣、佑、益、禾责(责)、厚、能、发、光、大、统、有……

53 武汉市黄陂区长岭街

辈分排序是:春焕耀家庭,君臣道义,永振大明。

54 四川省平昌县

九、位(卫)、运、奉、云、文、明、光、大、正、贤、仕、登、朝、庭(廷)、焕、直、兆(朝)、灯、

55 安徽怀宁三桥陈氏。堂号“树德堂”

辈份是:陈栾日仕普 友延金木水 尚九毓永昌 王廷光国祚 传家惟一经 中存务广厚

56 四川省遂宁 胖土入陕之巩昌府阶州陈家山公妣讳氏皆无考有墓有碑惟字刑剥蚀莫辨公生子五长绍纲次号纲三福纲四联纲五桂纲

宗谱取名定派歌:继自其汝之 九邦第宏基 培应醇厚广 裕启显扬时 勤慎佐国宜 绵长锺嗣烈 世泽万年思

57 四川巴中恩阳义阳山陈氏湖广填川的第六代开始的宗谱: 鸿,绍,启,中,永,定,顺,安

58 清康熙年间,陈之贵迁入贵州都匀骆家田

二十个流水字辈:荣、学、际、国、治、延、佑、宏、世、德、孝、友、惟、敬、修、光、显、永、尔、锡。

59 湖南双峰荷叶镇陈氏排辈表 :

大朝必兴宗祖庆

世祚公卿焕一门

习礼敦诗垂荫远

服畴绍德迪光蕃

英才荟蔚占星聚

丹诏荣颁表义尊

欲识泽长绵楚派

颜川正可诉渊源

60 安徽省肥西县

文学光宗、贤能辅国、明理安常、宏昭世泽

61 辽宁省庄河县大陈庄和小陈庄

二十字家谱如下:

元学春广兆,仁复日焕祥,连仲丕继本,玉树振永昌。

62 湖南湘乡山枣

义、明、君、孝、友

63 河南潢川(原河南光州)

家族门联有(义门家声振,颍川世泽长)

辈份中有:殿传金宝,家庆宏昌,永绍先泽,大显其光

64 安徽省枞阳县

辈份中有“克、相、胜、庭”

65 广东揭阳古溪陈氏

家庙楹联

(1)

古风尚在

溪水长流

(2)

古风尚在千帆竞发

溪水长流万派归源

(3)

古远家声旧

溪深世泽长

(4)

古桐栖彩凤

溪泽卧蛟龙

(5)

古传家声 据史依经起妫姓

溪涵派泽 追源溯本自莆田

(6)

思祖先业绩克绍箕裘扬祖德

成禋祀规模恭治俎豆报宗德

灯橱:

古今明月照耀浪清溪

古风仰止涵辉祚清溪

66 福建省安溪县蓬莱寮内陈氏

字辈(昭穆)排行(十世起):振弘光 承大业 举芳正 立贤哲 钦天良 会帝德 绍舜祖 尚允吉。

67 广东省清远滨江泰陂陈氏

大明洪武年间有诗日:

四海五湖天下陈,

青山绿水影乾坤。

兰桂腾芳枝秀茂,

世传后裔步青云。

始祖国安公与高祖自福、三世祖本威将本字辈五十字数列如下:

国自本于良 子国君文秀。

仕汝平德赞, 朝成景运传。

有祚光尧日, 其昌永孝声。

承仁慈敬卜, 肇庆继和鸣。

能守祖荣业, 新丰衍贤英

68 黑龙江省嫩江县

庆源长兴远,春和景茂昌

69 江西抚州

据说是明朝从江西高安迁来的,为赤土大田庄,本支派行中有“珠光映碧球(音)”派行

70 广西桂平县垌心乡陈氏

从广东惠东迁来,派辈:

### —元—雍—皋—佐—甫—文—俊—豪—###

71 四川省南充市高坪区搽耳镇

字派,(天了庆宗应,仲叔光家邦,世传自有常,永遵敦厚礼,昌大定悠扬.)是康熙三十六年由楚迁蜀来到现在的南充市

72 浙江黄岩

宗谱上班辈排列为:正-国-以-贤仕-齐-嘉-义-必-仙

73 柳塘陈氏宗谱排行字母表

忠孝勤俭恩忠和圣善名任恤睦慈祥衍百千万贵福生清良义仲平安富盛永光泰贞谦豫显庆播杨宏绍懋宠远嗣徽芳元沛盈滋郁蔼作成含美式彩瑞质琪英

辈份 :

文惟尚昌望隆家国祚启人瑞景会允锡棠华棣萼凤竹皋兰绵承奕祀谷贻发祥

表号

尔怀德立敬承启修开继定世秀茂崇升蕃衍享利春宇熙和川腾朝宗

74 湖南双峰荷叶陈氏排辈表

大朝必兴宗祖庆

世祚公卿焕一门

习礼敦诗垂荫远

服畴绍德迪光蕃

英才荟蔚占星聚

丹诏荣颁表义尊

欲识泽长绵楚派

颜川正可诉渊源

75贵州金沙及遵义三河

流传的诗句:平地干戈闹红哇

红兵赶散各天涯

五马太子如雷吼

永赴麒麟江定巴

一家分为三五户

一户分为三五家

有人记得诗八句

不同宗祖也同华

76 温州迁移到台州玉环环城西青岭头大坑里的陈氏

全、芳、长、文、佘、成、云、永、明、多、贤、德、昌、世、淮、水、洪

77 贵州省赤水市元厚镇庆丰村

洪、万、启、光、登、先、明、永、远、福

78 黔南地区

炳、少、明、忠、玉

77 四川省荥经县。族人所用字辈:

朝应尔恩,俸仕文仁;

席尚光大,家秉昌荣;

先祖来居,荥河经江;

聿修厥德,启迪胤臧;

前创后守,作为有方;

义门之业,迨见再举;

78 四川大竹县,在清代乾隆年间祖上有湖南郴州(郴之东门)来川东之梁竹(梁平,大竹),辈分有"华国文章绪,朝廷用贤良,"

79 山东省滕县圈里村

“昭” “明 ”“允 “克” “宏”

80 贵州织金(主要是阿弓、吹聋、鸡场一带)就有几万人。有传红鬃白马典故,辈分“进霸百景安,毯大万福先……再启玉文光,恩高(洪)开国相……

81 四川省仪陇县马鞍镇辈份大至是:

奉尚梁必仕,朝庭四代兴。

永远林中贵,吉地寿年长,登科正名扬。

82 甘肃靖远陡城堡字辈:

#自、文、世、兴、陈,玉,仕(士),天#

82 来自山东诸城的陈家官庄,排行是伟、钟、汝、桂、炳

83 四川金堂 原祖籍福建长乐县,近几辈的辈序是:自多福积善

84 辽宁辽中 家谱排列为“锡德崇彦俊,嘉善永朝天,道本维良景,宏昌继泰先”

85 江西安远县

立志颙公为开派始祖,派行语:志元玉招大,清胜陈兴帮,恭宽信敏惠,积善启传芳,泰交逢景运,兆锡享荣昌,继代钟才德,咸朝庆明良,崇文克登辅,守正定观光,贤嗣宗祖绍,发达永世长

罗家家谱字辈:盛应实用君,成彦伯公叔;以之懋宪光,秉兴克允福。亨运会时来,贤嗣序昭穆;富有本日新,德业世常录。新派:忠孝传鸿烈,芳名震豫章;历朝荣显位,奕代佐元良。理学垂声久,英才毓瑞长;宗支同绍述,焕发衍嘉祥。

罗姓,中国姓氏之一,源自于史书称为“祝融八姓”的后裔。祝融的后裔分为八姓,即己、董、彭、秃、妘、曹、斟、芈等。公元前690年,罗国被楚国所灭,于原地另置鄢国。罗氏的子孙逐渐南移,最初迁居枝江,至周末又南迁至湖南汩罗地区,遂以国名“罗”为氏。

相关信息:

公安部2007年4月第三次人口普查统计显示:罗姓仍排中国第二十位人口大姓,在当今12多亿中华汉族人群中,罗姓人占085%,总人口约1032万之众。

四川是罗姓人口第一大省,占罗姓总人口之20%,约210万,占省总人口数之2%。据《中国百家姓书库》公布,罗姓在全国100大姓中名列第20位,人口占全国086%。

现重点选介如下: 凤城镇吾都村陈氏族谱,清康熙初由陈迁鹤始修;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由陈奇宗续修;雍正八年(1730年)由陈徽畴三修;乾隆三十七年(1772 年)由陈钟姱四修;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由陈联升、陈克绥五修;同治十三年(1874年)由陈希元六修;民国5年(1916年)由陈国璧七修;民国 17年(1928年)由陈昭珠八修。昭穆:

维尔子嗣,克昭令德,孝友承先,文章华国。 凤城镇美法村、仙苑街陈氏族谱,现族谱为2000年编修。自13世起昭穆:

文章华国,诗礼传家。尊师重道,育德新民。景行维贤,克念作圣。

承先启后,丕振吾宗。世泽充吉,嗣续衍庆。毓秀垂芳,共进大同。 为城厢镇同美村、勤内村等地陈氏族谱。始修于清咸丰八年(1858年),光绪十八年(1892年)重修,民国11年(1922年)续修,1985年新加坡(同美)陈氏增修。昭穆自六世起编修字行22字,1985年新加坡裔孙修谱增编22字。

子曰:学尔为公卿,文章自孔孟。世泽渊源厚,仁慈孝敬兴。

诗云:钟斯同衍庆,南薰美瑞云。家声显骏德,阆苑福忠贞。 城厢镇经岭村西姑内陈氏族谱。昭穆:

均德恺永文有宏,景开世宗振朝廷。浚材炳墀录,清树煌壁钟,  

质星存合志,修书典经纶,忠孝奋家声,橙楠辉培炫,泰柏耀铿铮。 魁斗镇魁斗村、奇观村陈氏族谱,历经多次编修。明崇祯八年(1635年)由陈纶徽九修,清康熙元年(1662年)与二十三年(1684年)由陈懋庄两次编修,康熙六十年(1721年)由金谷陈道岸十二修;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由陈兴三、陈兴文十三修,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由陈振科十四修;嘉庆十九年(1814年)由刘宗哲十五修,同治十三年(1874年)由余本春十六修,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由孙玉嶙十七修,民国17年(1928年) 由曾端英十八修,1999年由谢明考第十九次编修。魁斗镇魁斗村、奇观村、蓬莱镇鹤前小路、湖头镇湖三村站前路陈氏自九世起昭穆为:

字行:义礼传家淑德长垂奕祺,文章华国蜚声远播芳洲。  

讳行:梦国元士掌,经邦任履亨,万世介景福,丕克晋朝廷。

1999年续修族谱时新编字行、讳行各20字:

字行:慧眼观今古,修谱溯先祖。弁伦修叙时,光孝悌张祜。

讳行:才情立事功,读书臻硕儒,学海深渊处,探骊龙得珠。

蓬莱镇美滨村路尾陈氏昭穆为:永久传家训,诗书识谷生。 魁斗镇大岭村陈氏族谱,共六册。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由陈承台始修,清康熙三十六年

(1697年)由陈聚贤二修,咸丰五年(1855年)由陈元士三修,光绪十六年(1890年)由陈奕让五修,民国22年(1933年)由陈高提等六修。前七字昭穆为:圭玄廷祖帮敦日。后讳行、字行为:

讳行:元殿启光奕,献腾其际克,嘉彬鸣焕辉,丕迪茂芳式。

字行:西侯卿子伯,仲甫世钟人,元文君坛锡,臧孙偕淑臣。 魁斗镇凤山村陈氏族谱,始修不详。清嘉庆十四年(1809年)重修,肖捷芳作序;民国15年

(1926年)由陈邦英续修。昭穆:

维其德尚厚明文克绍,有世孝忠贤义礼传华。

宗业重光,永昌厥绪,蜚声丕振,光耀门庭。 蓬莱镇岭东村周堂、新坂村坂顶和科港、新林村田尾洋、磜内村墓庵等陈氏族谱,12册手抄本。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由陈月波始修;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由陈元经二修,乾隆十九年

(1754年)由陈克清三修,嘉庆四年(1799年)由陈习候四修,咸丰六年(1856年)由陈志贤五修,光绪十六年(1890年)由陈礼庭、陈惟郊六修;民国11年(1923年)由陈联升、陈德开七修,1994年由陈完全、陈黎金、陈德再进行第八次重修。昭穆:

世系:良祖祥光鸾朝凤,肯斯伯元亨克贞。望庭日添俊秀士,荣昌家乘世有声。

启瑞阳和呈福景,华贵文雅庆衍铭。

字行:振宗宪祖惟明德,泰运时钟本丰功。仁敏智聪绍继美,礼崇义正永传长。 现有族谱编纂于民国37年(1948年),昭穆:

字行:钟淑标煌址,镇汭植炜基,钜源材焯埃,锡汝桢燎墀。

名行:孟仲季传世,诗书礼谨敦,孝悌慈大顺,福禄寿长春。 金谷镇金谷村、金东村陈氏族谱,肇修于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道光三年(1823年)、咸丰八年(1858年)、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民国17年(1928年)四次续修。自第七世起昭穆:

德世奕锡以景福,仁居稠绵其荣昌。 湖头镇后溪、埔美、高山、前溪、前山等村陈氏总谱。族谱历经十次编修。始修于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成化十一年(1475年)、清顺治十三年 (1656年)、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咸丰九年(1859年)、光绪五年(1879 年)、民国17年(1928年)八次续修,1990年进行第十次续修。昭穆名行,原25字,后增编25字,具体为:

懋宣玉树中,远谋昭正大,衍派景偕融,毓起连标选,芳徽绍永昌。

嘉钟经世臣,东壁图书府,西园翰墨林,诵诗闻国政,讲易见天心。 始修年代不详。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由陈华亲重修,黄廷庄主修;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由陈国臈再修,咸丰七年(1857年)陈义绎重修并志讳行、字行。昭穆:

讳行:景德乃启,文章华国。孝敬忠诚立,经纶处世良,光明延道学,永保祖宇芳。

字行:大开才宇孔,贤居仁由义,东壁图书府,西园翰墨林。诵诗闻国政,讲易见天心。 湖上乡飞亚村陈氏族谱。原族谱始修于清康熙三十年(1691年),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道光十四年(1834年)两次续修。后因火焚,前部分由陈以宁、陈荣铭回忆编修,后部分由陈万庆、陈世圭继修。昭穆:

字行:孔以必廷荣,万世时友成。宗子良高大,惟嘉会永兴。

名行:嗣次具谱中,汝士志朝鸿。秉义章新范,遗书启后光。 湖上乡沙堤村陈氏族谱,始修于清初,原谱被火焚。咸丰九年(1859年)补修,宣统二年(1910年)续修。1994年重修。自九世起昭穆:

名行:志侯明德在,心泰体仁尊。建业思贤祖,添成有善孙。

字行:肇世文章显,名扬伯仲分。荣华维子淑,孝友万年存。 长坑乡南斗村陈礼派下族谱。始修于明崇祯五年(1632年),至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共编修五次。咸丰八年(1858年)新订字行,自十三世起:

敦肇鼎盛启侯卿,世绍延孙谟烈昌。孝悌为仁勤本务,诗书举业得名扬。

家传礼义知规矩,志念祖宗守典章。文献辉承卜凤兆,贤良瑞继聚星堂。 长坑乡山格村陈智派下(包括桃舟金钩派)族谱。始修于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至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历经七次编纂。自十四世起字行为:

儒朝卿伯仲叔季,世绍延孙谟烈昌。孝悌为仁勤本务,诗书举业得名扬。

家传礼义知规矩,志念祖宗守典章。文献辉承卜凤兆,贤良瑞继聚星堂。

白濑乡下镇村日月星陈氏九世起延用珊格陈氏旧字行:

长发洪积时,儒朝卿伯仲,叔季世绍延,孙曾乃孝友,克建奕丕前。

龙涓乡安美村陈氏十二世起自编字行为:

天子重英元,文章教士全。中和经国本,孝悌绍宗传。 长坑乡南斗、山格陈氏在民国26年(1937年)前因昭穆异代雁行,故于民国27年(1938年)在东山祖举行冬祭时,曾掌惠安县正堂的陈朝栋倡议南斗、山格包括霞镇、桃舟派下陈氏合修族谱,而后并主编《南斗东山祖陈氏族谱》,共28册。自二十五世起新订昭穆:

讳行:

派丕隆望溢声名,事业殷勤有志成。兰桂馨香呈俊秀,椿萱和霭溢峥嵘。

文华端视精心造,实质惟求勉力行。溯仰高飞占凤日,耀辉宇宙自他征。

字行:

谋合编修尊祖训,式承昭穆等纲常。家传礼义忠伦序,气展经纶辅国光。

孝悌敦仁原本性,诗书敬业永流芳。德星环聚贤良宅,瑞启东山百世昌。

2002年,南斗东山祖陈氏谱志编委会继前贤,为该派下的南斗、云集、云一、玉南、山格、月眉、桃舟、霞镇、安美等村陈氏重编《南斗东山祖陈氏族谱》(壬午版),共12册,70余万字。 祥华乡珍山村、福田乡丰田村等地陈氏族谱。民国元年(1912年)编纂。昭穆:

讳行:迁世万捷源,树勋均鉴渊,果然培钟注,荣耀增锦泉。

字行:士初志可立,文章乃华国,延泽子孙增,诗礼自传家。 原称《颍川清溪陈氏族谱》,乃祥华乡旧寨村、后洋村陈氏总族谱。始修于明正德至嘉靖十五年间(1506~1536年),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同治十一年(1872年)、民国8~10年(1919~1921年)四次续修。现正进行重修。昭穆自二十五世起:

讳行:瑞文朝清,克成尔志,自贻多福,诗礼传家,文章华国。

字行:缉维耿祖德,永烈振孙谋,东壁图书府,西园翰墨林。 祥华乡福洋村陈氏族谱。始修年代不详。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续修。昭穆:

光振奕文郁焕延,诗书显耀福传绵。芳徽里邻长垂裕,宠锡纶音报捷联。 祥华乡祥华村西公陈氏族谱,民国38年(1949年)编修。昭穆:

讳行:意元廷昌,荣敏政忠。文武振起,再加永长。

字行:伯子世肇,芳茂应成,建开高耿,延绵馀庆。 虎邱镇文美村仓美陈氏族谱。历经七次编修。其中,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四修,嘉庆十八年(1813年)五修,民国32年(1943年)六修,1983年第七次重修。自十四世起昭穆为:

徽文肇兴起,科甲自联捷,世代总传芳,人品东西晋,器宇南北唐。 虎邱镇芳亭村陈氏族谱,编修于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陈振沃作序。昭穆:

宜宗振朝廷,浚材炳墀录,清树煌壁钟,维新兴文化,忠孝奋家声,橙楠辉培玄,泰柏耀铿铮。 虎邱镇双都村陈氏族谱,编修于清顺治十七年(1660年)。自第六世起昭穆:

钟汝植尡圻,锡洽荣灿坦,钊治架炳城,鎡源树烛基。 西坪镇百福村陈氏族谱。清光绪年间续修。昭穆:

明朝振绪基,永世开弘国,忠孝行先志,诗书启后人。 尚卿乡尤俊村陈氏族谱,始修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民国24年(1935年)重修,1989年续修。自十七世起昭穆:

名行:文武丕平富,克引骥周家,序本宗昌运,获福寿龄遐。

字行:昭祖德承烈,振业裕孙谋,渊源道礼义,经书步云楼。 尚卿乡中山村陈厝前陈氏族谱。历史上曾两次编修,1989年续修。昭穆:

讳行:奇文章光奕,献胜其际克,嘉彬明焕辉,丕迪茂芳式。

字行:伯世卿子德,仲甫维钟人,允文君亶锡,宗孙偕淑臣。 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由梁丕卿、陈孟学重修。昭穆:

字行:明朝振绪基,永世开弘国,忠信承先志,诗书启后人。

讳行:文章自孔孟,世泽渊源厚,见全再必老,人慈孝敬兴。 大坪乡前洋村香村陈氏族谱。编修于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2003年重修。昭穆:

均德恺永文有宏,景开世宗振朝廷。浚材炳墀禄,清树煌壁钟,

维新兴文化,忠孝奋家声,橙楠辉培炫,泰柏耀铿铮。 承编龙涓乡长新村后格仔、长岸、下林、水路后陈氏等族谱。昭穆:

承、雄、伯、大、全、乃、世、国、长、孟、仲。

兴诗立礼传家盛,说孝言中教子方,里化仁忠称美厚,为梁作栋振群英。

龙涓乡举溪村陈氏同上。 官桥镇吾宗村虞宗陈氏族谱。1993年重新编修。昭穆原编修28字:

盈、庭、元、夫、子、佥、怀、若、建、彰、亨、君、臣、智、

仁、性、义、忠、和、孝、友、睦、渊、任、恤、礼、乐、射。

民国32年(1943年)与南安霞美等地同宗议定再续56字:

汝颍开基誉凤城,绵延兰桂庆敷荣。家传诗礼尊谦让,学绍箕裘毓俊英。

垂裕后昆培植远,仰承先德本涿清。文章华国多才士,炳耀星云瑞泰平。

官桥镇官郁村曾郁陈氏昭穆同上。 龙门镇和平村陈氏族谱。昭穆:

懋、愈、廷、明、仁、仲、以、克、全、世、汝、仕、慎、伯、甫、奕、

亨、君、臣、智、仁、性、义、忠、和、孝、友、睦、渊、任、恤。  

龙门镇山头村、洋坑村陈氏昭穆同上。 感德镇槐川村、槐东村陈氏族谱。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由陈谓直始修,同治八年(1869年)由副贡生吴有声二修,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由衡山生员苏希贤三修,四修不详,民国34年

(1945年)由杨遁轩五修,2003年由陈宾叠为主六修。自十一世起昭穆:

知子克孝友,世卿扬令名。叠锡昌和淑,安邦允丕承。

贻谋宏志远,毓德伟业长。文华膺景瑞,翰苑昭书香。 始修年代不详,清光绪二年(1876年)、光绪七年(1881年)重修。昭穆:

先人承世泽,历代种书田,礼乐超今古,文章庆后前。 蓬莱镇联中村寮内陈氏族谱。明万历十年(1582年)始修,清雍正三年(1725年)、道光四年

(1824年)、光绪八年(1882年)三次续修。现存为清光绪版,民国29年(1940年)重抄。昭穆:

振弘光,承大业,举芳正,立贤哲,钦天良,会帝德,绍舜祖,尚允吉。 金谷镇东溪陈氏族谱。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由九世陈司宪参修,民国4年(1915年)十五世陈铮主持,十五世陈秀卿、十六世陈忠贤、十七世陈孝朱重修,“十年动乱”时遭毁,现已失传。昭穆:

名行:唐虞世观瑞,九鸿启承寅,士式维盛大,传芳耀国祯,

经书崇贤德,廉清重乾纲,良才功垂成,成基丕振同。

字行:毓孕钦兴溪,尧治徽炳坦,子孙受尚卿,忠孝嗣文简,

仁让培善庆,信义绵熙雍,伯仲敦诗礼,成家兆吉祥。

此外,龙门镇洋坑村油坑陈氏昭穆为:

佛、扬、天、钦、仙、良、忠、曰、鼎、舜、文、鸿、相、炳、

墀、钰、淮、桂、荣、培、锦、江、梅、烻、填、锡、汝、桃。

尚卿乡灶美村神湖陈氏昭穆:

威文朝兴起,科甲自联捷,世代总传芳,仁品东西厝,起雨南北堂。

龙涓乡内灶村陈氏衍派昭穆:

益国世承祚延长,万邦作孚家有庆,仁敬孝慈昭祖德,

诗书礼乐裕孙谟,念切本源方肖子,名垂策谱廼鸿儒。

龙涓乡庄灶村陈氏衍派昭穆:

崇祥昺朝文,钟润标辉埏,锡沃植烟基,钦泽荣焕庄,录汝榜耀墀。

金谷镇深洋村陈氏昭穆:

纪引钦兴溪,尧治辉炳洞,子孙寿上筐,忠孝嗣文简,

经书崇贤德,廉清重乾纲,良才光茁裕,绳基丕振同。

福田乡双垵村陈氏昭穆:

迁、永、大、宽、元、体、一、经、昭、文、起、盛、长、延、万、世、

令、德、加、谋、厥、祖、垂、芳、胤、从、天、赐、绍、先、维、敬、

和、应、运、有、功、绩、保、佑、富、尊、荣、传、徽、载、衍、泽。

城厢镇墩坂村陈氏昭穆:

南朝拱震于,登玉有文章,富贵万年春,奕世永传香,孝悌惟敦本,诗礼庆炽昌。

官桥镇碧二村城林陈氏昭穆:

积建文忠新,兆为国家瑞。公侯伯子男,卿夫奕世贵。

智仁信仪礼,孝友兼睦渊。传芳有善宝,曰启自多贤。

官桥镇碧一村、碧二村衙口陈氏昭穆

原有:克达昌朝。后新编:颍川源远世泽绵长,后园兰馥衙口培育。 金谷镇中都村陈氏由仕进公所开基也基拓是乡则推公为中埔肇基之始祖。

讳行:

朝伯促叔季,恭敬宽宏道,文章振国华,箕裘承祖德,诗礼达吾家。

字行:

君钟溥树廷,基珠照明耀,孝友睦婣宗,处世光垂裕,积善庆厥昌。 《参山二房黄氏族谱》[以下简称《黄氏族谱》,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重修抄本],即是这其中的一部。由于《黄氏族谱》中记载参山黄氏族人迁居台湾的史料繁多,达1000多人,因此谱中关于族人出洋的记载较易为人们所忽略。其实,《黄氏族谱》所载具有华侨出国早、跨越时间长、分布广等特点,尤为难得的是其中有大量华侨移居印度尼西亚的史料,这在侨乡族谱中是非常罕见的。本文拟就《黄氏族谱》中记载的华侨史料,特别是印尼华侨史料进行分析,以考察泉州人民充满艰辛、浸满血泪的移民历程。

  家谱,又称族谱、家乘、宗谱、公谱、祖谱、谱书、家牒、族牒。它是记录家族组织活动的档案材料。福建的族谱兴于宋代,盛于明清之后。修谱的动机是“溯渊源,分疏戚,序尊卑。”(安溪《谢氏总谱》卷首《联谱序》)族谱的形式有装订成册的(古为线装,今与一般印刷物相同),也有图表式的。许多家族把编纂族谱作为后代子孙的一项义务写进族规,重修族谱年限不等。闽北浦城的季氏和李氏家族,均规定族谱30年一修。房氏则规定“宗谱有贤子孙或十年、三十年一修,则存没葬地,时日不爽。先儒云,一世不修谱为不孝,宜知之。”(清·光绪《闽浦房氏族谱》)类似的族规,使修谱用家族法的形式永久化了。

  族谱所载内容详略不一,通常除记载全族的户口、婚配和血缘关系外,还有全族的坟墓、族田族产、祠庙等的方位、数量及管理使用办法、家族的规约训诫、修谱凡例义则、各类合同契约文书等。一些较详的族谱,还记载有家族历代的重大事件、与外界的纠纷、可嘉奖的人物传记、科举出仕、名人传记以及义行节烈等。

  族谱的核心内容是记载家族的世系源流、血缘系统。以防血缘关系紊乱而导致家族瓦解。连城《新泉张氏族谱》卷首说得明白:“亲疏派别得谱则溯其源,上下分支得谱则穷其本,即荡析代变,而皆有所考焉。”为达到显示血统的目的,各地族谱均有认中国先朝名人为远祖的习俗,这种附会的谱风,虽能使其家系倍增光彩,但往往导致家史失真和对后代误导。安溪湖头的李氏宗谱,认先祖为道教创始人李耳,直系则“出陇西,为唐高祖李渊公之苗裔。”南靖庙兜郭姓,认始祖为周文王之弟“虢叔”(“虢”与“郭”音近),并由虢叔是黄帝的二十七世裔孙,郭子仪是虢叔的第六十世孙、黄帝的八十七世裔孙,而推论自己的宗族嫡出于中唐名将郭子仪。(《南靖文史资料》第二期89页《庙兜郭姓的历史渊源》何柳枝)这些记载,易使族人深信不疑。其他的如刘姓必溯祖为刘邦,肖姓多探源为萧何,都是这种攀强名流、附会望族的修谱心态之反映。

  族谱中,家族迁居(开基)始祖之下的代系排列严格分明,不容混淆。这往往是族谱中最具史实价值的部分。福建的许多家族,都实行名字排行制(古称“昭穆”),俗称“排辈份”。即在同一辈份的族人中名或字须用某个统一规定的单字起头,再与其他单字结合成名或字,以示区别。如某一父辈生三子,儿辈名按“永”字排列,分别称“永志”、“永仁”、“永贵”。如此,在族谱中一看“永”字排行便可知其为兄弟或堂兄弟辈份。已去世者,则在其名上写上谥称并加上“公”字,以示区别,沙县一带习俗,收养子若无族长和六亲认可,不可上谱排字辈,否则会被骂为“出透的人”而遭岐视。排辈份除少数由祖、父辈临时决定外,大多是按先祖早已选定的排行用字。南靖县双峰村《丘氏族谱》载:从其二十一世始,标定的昭穆用字是:“文章华国,诗礼传家。创垂显奕,继述藏嘉。光前荣耀,世德作裘。仁亲义祖,燕翼贻谋。桂芳兰茂,日新月盛。思皇多佑,福禄来成。庆余善积,谱泽绵延。宗风丕振,亿万斯年。”(《南靖文史资料》第二期86页《双峰丘氏的历史渊源》林明波)目前已传至“垂”、“显”字辈,即第三十至三十一世。这种按族谱排辈份的方法,使农村常可见到这样的俗象,由于世系分支发展速度不一,一些年届七旬的老翁,要向三岁稚童称“叔”或“伯”。永定俗谓:“白头哥,坐地叔”(即对平辈的白头老翁仅呼“哥”,而尚在襁褓中的叔辈,即使上年纪老者也要唤其为叔)。为了区别同辈中的年龄次序,“排辈份”之外还要“排号”。永泰县同安乡张氏族谱规定,族人添丁按先后次序排号,日常称呼常舍其名而直呼其号,如同辈中是第20个出生的,就直呼“二十”以代名字。这一习俗在当地一些年高者中至今仍颇为流行。

  同一姓氏的不同分支家族,还经常利用族谱中的血缘世系排行记载,进行“联谱”活动。安溪谢氏家族,曾于民国年间合数十宗支进行大联谱。辈份分明后,各宗支子孙公议决定排行班次悉归画一,修纂总谱,旨在扩大家族势力。谢氏家族裔孙谢维峻在《联谱序》中称:“联之以谱,化弱小为强大,转柔软为坚刚,众志成城。”此外还有,当族谱分支过多时另分几个房派修谱(房谱和族谱通称家谱)。如一房人外迁,其房谱分出后就成为新的族谱。

  由于族谱为同一姓氏家族承继的依据,故一般只记男丁。少数族谱也将族中所谓“贞妇烈女”记载入乘。族谱有的依不同对象规定用笔着色的。据《岛居三录》载:“泉郡向修族谱,世系图所牵连之线,有红有黑,体例甚严。红线者,一本至亲,虽远房承宗亦然;黑线者,乞养异姓,即显宦不能免,此亦春秋诛心之法也。”有功名成就或能光宗耀祖之人,族谱中用红笔记入以示表彰,过去秀才或秀才以上的读书人也用朱笔入谱。现在一些新修族谱仍沿此习。寿宁《刘氏总谱》中,凡上大学的族人,名下都划上红线,所书的姓名用谱名(即按族谱排行而起的名字),抱养子用黑线注明(连城一带是用蓝线)。修谱和查阅族谱也很有讲究。旧时对祖谱保管十分重视,须慎重保存,定期曝晒,认真缮修。霞浦一带,谱系分正谱、副谱(草谱)。副谱可以查阅,而正谱修好后,要入箱上锁,将开锁的钥匙丢入祖祠神龛,以示此谱交祖先收存,以后禁开锁。若遇副谱丢失,有事要查谱时,要先做“牲福”,祭请祖先同意,方可开锁。

  旧时一些宗族修谱,每逢初一、十五日要祭祀祖宗。族谱告成后,还要造灵厝、做功德,请和尚法师观灯;观灯时造3座大灵厝(纸糊房子),供已超度的神魂居住,另设一些黑龛,供无子孙后代及未超度的神魂居住。福建省连城一带宗族,每年正月要拜“代图”(即写在布上的族谱)。行仪时,本族男丁都要到场,先是“新丁上图”(即新添男丁的名字入谱),上图之家要给执笔者一个红包,并烧香燃炮,用三牲祭祖。若逢大祭,要用整头猪羊置于下厅的支架上;继而是鸣锣击鼓放鞭炮;最后会餐,座位严格按辈份排列。族人围坐喝酒谈心,气氛很好。连城人把正月“拜代图”的宗族聚会称为“闹花灯”。

包河区大圩乡:金书本,华帮道义宗。

合肥:我只知道音好象是“鑫,珍,宏,发,家,章,克,立,吉,圣,来,昌”。

长丰县:东晋龙勋业,新安世泽绵,淳瑜连孝有,恒久证渊源。

芜湖县火龙岗:家、志(智)、明 继世连忠孝,安邦定太平。

繁昌县汪墩垾:伯国有居良,传芳尚勤学;德垂(元谭64世)后裕,业(纟赞)先猷,闳崇万代,奕祀千秋,恪守庭训,康泰永久。

怀远县:东晋龙勋业,新安世泽绵,淳瑜连孝有,恒久证渊源。从山东过来的。

九龙岗、潘集区高皇镇:东晋龙勋业,新安世泽绵,淳瑜连孝有,恒久证渊源。

田家庵区:德,殿,汝,家,业(程业茂提供,2004-4-04-26)

当涂县小丹阳镇: 成 (歙县大程村)、光、立(当涂县小丹阳镇)、大、懋(南京)。

程村(源于山西):大明,文武相祖功。

怀宁县黄墩镇良家村(源自江西):之光,朝廷从学启,一(益)为袭贤良。

怀宁县程家老屋"四德堂":华国尚多贤,彝家墩旦主。

怀宁县三桥镇瓦店村(源自江西乐平):清贵崇普 鹏世友道万 方家一应永 文章宗孔孟 礼乐绍伊周 继述昭先德 奕代裕箕裘 (安徽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程向东提供,2004-08-25)

桐城市(从江西瓦屑坝迁来):相、礼、仪、既。

桐城市双港镇:仕、斯、玉、堂、岩

桐城市中义乡水磨湾村:玉、金、堂、银、吉

桐城市新渡镇松柯村:秩、斯、玉、金、堂、银、吉

枞阳县会宫乡安凤岭(源自婺源):孔孟自锡(21世),伊洛传芳。

潜山县黄泥镇程家井“四箴堂”(始祖元谭39世纲):伯(元谭40世)伟尚嘉芳,浩天大发祥,闻知遵典训,正直集材梁,礼义为贤度,谦恭有道光,齐家先孝友,治国尚文章,学问通经济,功名奏天堂,祖训欣永振,百世受其昌。

太湖县“世忠堂”(休宁迁潜山,潜山迁太湖县城西门,再由西门迁司空山):旧派:绍光一其,希金嘉如。新派:崇先进志昌,敬信达家邦,学业贤儒振,新安世德长。

太湖县“四箴堂”:仲五公后:

老字派:恩宗仕导伯,千万世自长,学时惟守达,忠厚实经常。新字派:振家崇孝友,济治重贤良,肇泰光前绪,绵延庆福昌。

太湖县大石乡:礼义进信立,诗书庆衍长。(程洁松提供,2005-01-21)

歙县岩寺: 国正天心瑞,光宝化日长。

歙县:以、正、克、景、廷、文。

歙县大谷运乡桃岭村敦睦堂: 岩尚赐文光,慕良嗣继昌,熙廷重国士,永垂万世芳。河南承二圣,太守仰家风,百代桃源接,祯祥记宝斌。(程廷寿提供,2004-12-17)

黟县横冈村积善堂:治学家之庆,积善世其昌。(程其辉提供,2005-03-02)

休宁县(迁自安庆):先,绪。

休宁县山斗:安(41世)、方(48世)如童,德茂可振以,锡克永宝广,文明世界安(6世)。

灵璧县:道共仲仁伦。

炯炀镇:世志横明,邦绍良庭,泽周西树。(根据发音整理,可能不准)

司集、鲁桥一带:紫进千受益,传家宜忠孝。

  文化

  概述

  中华文化底蕴深厚,人名被赋予了深刻的文化意义。古人命名重取义、重内涵,更重行辈之序和长幼之别,几千年来一直延续至今。

  辈分,对于一个人来说,一生下来就被确定了,自己别无选择。同宗族之间的辈分是严格遵守的,比如说称呼必须准确,日常生活中要向长辈请安、敬烟、让座、让路,坐次上也十分讲究,不能乱了礼法。一个人的言行举止甚至命运都会受到宗族礼法的影响和传统道德的束缚。

  背景

  儒家文化对论资排辈的强调,源于农业社会独特的社会结构,中国人的这种特点与儒家文化几千年来的影响有关。孔子本人就是一个非常注重“礼”的人,而礼就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形式。在孔子认可的礼中,大多都是在强调身份的重要性。《论语乡党》整篇都在讲礼,包括士人在各种场合、面对各种人的时候应当遵循何种规矩。孔子讲的礼有两个维度的内核,一个是以亲疏作为判定依据的“孝”,一个是以尊卑作为判定依据的“忠”。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论语为政》)。孝的第一要义是要听话,而且要和颜悦色(色难),这才算礼数周到。对于君主,要“事君尽礼”(《论语八佾》),才能算忠。有了这两条,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不再是平等的了,所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就是一种论资排辈的表现。

  汉族重宗族的观念一直延续至今,即使清朝时(满族人统治)也不例外。按清初满族的风俗习惯,取名用字是不反映辈分关系的,如努尔哈赤,满语意为“野猪皮”,与辈分排行没有什么关联。清初满族刚入关时仍保留其固有习俗,命名不排字辈。但从康熙皇帝开始按照排字辈命名,皇子第一字皆用“胤”字,第二字皆用“示”旁;皇孙第一字皆用“弘”字,第二字皆用“日”旁。之后乾隆在弘字辈分下,亲选“永、绵、奕、载”四字依次命名;道光在载字辈分下,亲选“溥、毓、恒、启”四字;咸丰在启字辈分下,亲选“焘、闿、增、祺”四字。所以,清代从雍正始,其辈分用字顺序为:胤、弘、永、绵、奕、载、溥、毓、恒、启、焘、闿、增、祺。但这些字“只有近支宗室,才能依此命名,其支派稍远者,命名即不得依此行辈”。

  字谱

  辈分的字谱又称昭穆、字派、行派,用以表明同宗亲属、家族世系、血系秩序的命名字辈排列。辈分序昭穆古已有之,昭穆为我国宗法制度,即宗庙或宗庙中神主的排列次序。昭穆制源于母系氏族社会二辈制族外婚,每个氏族内男女各有两个辈分,两个氏族的同辈异性才可以通婚,子女的世系按母亲的世系决定,父子属于不同氏族。后来昭穆制逐渐得以演化,上古时代宗庙或墓地排列,始祖居中,以下父子(祖、父)递为昭穆,左为昭,右为穆。以周代天子七庙为例,自始祖之后,父为昭,子为穆。排列时,大祖居中,三昭位于大祖的左方,三穆位于大祖的右方,以此来分别宗族内部的长幼次序和亲疏远近。

  排列

  辈分的排列常常体现在人名中,使用辈分用字不仅便于在同族中排行辈,认辈分,也便于修宗谱。一般而言,以字定辈分者,都将这些辈分字置于姓之后,如张学良、张学思、张学铭。上至皇族,下至百姓都有辈分。但是,普通老百姓的辈分不是特别讲究,如小说《白鹿原》中白嘉轩的儿子白孝文、白孝武兄弟,这个“孝”字是取忠孝之类的用字,没有特别严格的辈分用字沿革。再如,我们的父辈名中,辈分用字一般取寓意较好的字来使用。在这种宗族观念下,一般排辈分主要体现在男丁中,女子不入宗谱,故不采纳。现今,许多家庭中的姐妹看似有使用辈分字的,但一般只是任选一个相同的字用在姊妹中,以表示姐妹关系,并无序辈之意。行辈字是宗族内部按一定次序排列的,并不是父母或本人可以随便选用的。

  宗谱的行辈字派用以加强宗法制度,所以其用字也充分反映了这一目的,主要有三类,一类是美德或吉祥的字,如:德、仁、明、孝、福、禄、吉、祥、贤等;第二类是希望宗族延续和昌盛的字,如:永、传、昌、盛、兴、延、继、承等;第三类是怀念先祖和歌颂皇天恩德的字,如:泽、祖、显、荣、恩、锡、启、先等。家谱的行辈字派是家谱中尤其重要的内容,一般由家庭中的某一位名人制订,编成几句吉祥话,有的文人甚至将其写成诗,比如浙江《唐氏宗谱》的行辈字派是“福禄永昌隆,和良端世美,才智瑞宁聪”;湖北《汪氏宗谱》的行辈字派是“正大光明,成先于后,世泽延长,齐家有猷。

  解释

  1在家族、亲友的长幼先后中所居的地位。

  2亦作“ 辈份 ”。 指家族、亲友之间的世系次第。

  《官场现形记》第二五回:“ 黑大叔 又回过脸儿朝 贾大少爷 说道:‘你父亲叫我大叔,你是他儿子,怎么也叫我大叔,只怕辈分有点儿不对罢?’说完,哈哈大笑。”

  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十六:“ 赵得禄 年纪也不过三十多一点,可是辈份大,人都管叫爷爷。”

  称谓

  亲属称谓

  1祖辈

  祖辈的亲属,按古代关于宗亲的范围,是从高祖开始。高祖以上的直系祖先则称为远祖、先祖、先人、鼻祖(鼻,始的意思)。

  (1)祖:在古代,广义是指所有父辈以上的男性先辈,狭义则是指祖父。

  (2)祖父:又称为“王父”、“大父”、“祖君”。在古代,“公”、“太公”、“翁”也可用来称呼祖父;如今对祖父最常见的称呼是“爷爷”。

  (3)祖母:又可以称为“大母”、“王母”、 “重慈”。又因古人有妻有妾,所以祖母又有 “季祖母”、“庶祖母”、“妾祖母”之分。祖母之称古今通用。

  (4)婆:是古代对成年妇女的很普遍的称呼,也可以用来称祖母。

  (5)奶奶:是今天对祖母的普遍称呼,古代的使用较晚。作为称谓,“奶”最早是作为乳母之称,以后又用以称母亲,又作为对以婚妇女的较广义的称呼。

  (6)堂祖父、从祖父、伯公、伯祖、伯翁、叔公、叔祖、叔翁等:这些是对祖父的兄弟的称谓。

  (7)堂祖母、从祖母、伯婆、伯祖母、叔婆、叔祖母等:这些是对祖父兄弟妻子的称谓。

  2曾祖辈

  (1)曾祖:即祖父之父。古代还有“太翁”、“曾翁”、“曾大父”、“大王父”、“王大父”、“太公”、“曾太公”等称呼,比较特殊的是称“曾门”。

  (2)曾祖母:指曾祖之妻,还可以称为“太婆”、“曾祖王母”、“太奶”,其中较常见的为“太婆”。

  3高祖辈

  (1)高祖:即曾祖之父,古今多称为高祖父,也有称为“高祖王父”、“高门”。但需注意的是,古代对高祖之上的历代远祖也可称为高祖。

  (2)高祖母:指高祖之妻,或称“高王祖母”。

  4父母

  (1)父母:父母是亲属中最重要的亲属,除“父母”、“双亲”、“二老”、“爹娘”等古今通用的合称外还有“高堂”、“严君”、“尊亲”、“严亲”、“两亲”、“亲闱”等以及文人笔下的“所生”、“椿萱”等对父母的代称。

  (2)父、父亲:是对父亲古今习见的称呼,还可以称父亲为“公”、“翁”、“尊”、“大人”、“严君”、“爷”、“爹”、“爸”、“老子”等。

  (3)尊:古代常见的敬称用语,称自己的父亲可称“家尊”,称对方的父亲则称“令尊”。

  (4)爷:古代对成年男子较广义的称呼,宋代开始用作对祖父之称,魏晋南北朝就用作对父亲之称,或写作“耶”。

  (5)母:是对母亲最常见的称呼。而在古代对母亲的称谓中,大都和“母”相似,又用作对成年妇女或老年妇女的泛称。其中较重要的有:“婆”、“娘”、“娘娘”、“姥”、“大人”、“妈”、“慈”、“家家”和“姊姊”等。

  (6)继母:如果自己的母亲去世、离异或被父辈逐出,则称续娶之妻为继母、继亲、后母、假母、续母。

  (7)出母:如果自己的母亲离家之后还能相见,则称为出母。

  (8)生母:在古代一夫多妻制的家庭中,称自己的生身母亲为“生母”或 “本生母”。

  (9)庶母:在古代一夫多妻制的家庭中,如果自己的生母是正妻,则称父亲之妾为“庶母”、“少母”、“诸母”、“妾母”。

  (10)家家和姊姊:是中古时期对母亲的两种特殊称呼。

  (11)姨: 在古代一夫多妻制的家庭中,无论自己的生母是妻或妾,对父亲的妾都可以称为“姨”、“姨姨”、“阿姨”。

  ( 12 )义父:指是在自己的父亲之外再拜认某人为父,这个“义”字有外加、假、代、自愿等意。

  ( 13 )义母:指是在自己的母亲之外再拜认某人为母。

  5与父亲相关的亲属

  (1)诸父、诸母:是对父亲的兄弟及其妻室的统称。

  (2)世父:对父亲的兄弟的称谓,现代更多的场合是称“伯父”、“叔父”

  或简称“伯”、“叔”。古人将几个叔父按伯、仲、叔、季的排行次序,分别称为“伯父”、“仲父”、“叔父”、“季父”。

  (3)伯母、叔母:是对父亲的兄弟的妻室的称呼。

  (4)从父:对父亲的叔伯兄弟可统称“从父”,又可分别称为“从伯”、“从叔”。

  (5)姑:对父亲的姊妹可称为“姑”(沿用至今),又可以称为“诸姑”、“姑姊”、“姑妹”,对已婚者一般都称为“姑母”、“姑妈”,与今不同的是偶尔也称“姑娘”。

  (6)姑父:对姑母的丈夫,既可称为“姑父”、“姑丈”,又可以称为“姑婿”、“姑夫”。

  (7)表兄弟:对姑母的子的称谓。

  (8)表姊妹:对姑母的女的称谓。

  6与母亲相关的亲属

  (1)外祖父:对母亲的父亲,称其为“外祖父”(与今同),又可称为“外翁”、“外大人”、“家公”、“老爷”等。

  (2)外祖母:对母亲的母亲,称为“外祖母”、“外婆”(与今同),又称为“姥姥”、“老老”等。

  (3)舅:对母亲的兄弟,古今均称“舅”,在不同场合,可加上一些修饰或补充性文字,如:“舅氏”、“舅父”、“嫡舅”、“元舅”、“堂舅”等。

  (4)舅母:对舅父之妻的称谓。

  (5)姨母:对母亲姊妹的称呼,先秦时称为“从母”,秦汉以来则称为“姨母”,或称为“姨娘”、“姨婆”、“姨妈”等。

  (6)姨父:对姨母之夫称为“姨夫”或“姨父”。姨母之子女也称“表兄弟”、“表姊妹”。

  (无论是舅父之女、姨母之女,还是姑母之女,都可以以“表兄弟”、“表姊妹”相称,古人统称为“诸表”。)

  7考妣

  “考”和“妣”在先秦时是对父母的异称,无论生死均可用。秦汉以来,父母死后仍可称为考妣,但生前不再称考妣,考妣只用来对死去的父母之称。而且,考妣不仅用来称死去的父母,死去的祖辈乃至更早的直系先辈均可用考妣相称(在先秦时则是对先祖的泛称)。

  8夫妻

  家庭关系图

  (1)夫:或作“丈夫”,本是对成年男子的美称,但又用作夫妻之夫。“夫”

  加上其它附加成分的表示丈夫意的相关称谓很多 ,如:“夫子”、“夫君”、“夫主”、“夫婿”等。除此,还可以用“良人” 、“郎”、“丈人”、“君”、“老公”、“官人”、“汉子”等称呼丈夫。

  (2)妻、妻子:是由古至今对妻的最主要的称呼。在妻之前加上各种附加成分,还有“贤妻”、“良妻”、“仁妻”、“令妻”、“娇妻”等。除此,还可用“妇”、“室”、“君”、“夫人”、“娘子”、“浑家”、“内”、“老婆”、“婆娘”、“太太”等来称呼。

  9与丈夫相关亲属

  (1)公:也称公公,对丈夫之父,古称为“舅”,也称为“公”、“公公 ”。这些称呼正是今天称丈夫之父为“公”、“公公”、“老人公”的前身。

  (2)婆:也称婆婆,对丈夫之母,古称为“姑”以及由“姑”派生出的“君姑”、“严姑”、“慈姑”、“阿姑”等。后又称“婆”、“婆婆”。

  (3)舅姑、姑舅:是早期对丈夫父母的合称。近者称“公婆”。此外还有一个常见的称呼是“姑章”,或作“姑嫜”。

  (4)伯叔:对丈夫的兄弟的称谓,与近代所称的“大伯”、“小叔”是一致的。

  (5)小姑:对丈夫妹妹的称谓。

  10与妻子相关亲属

  (1)岳丈:是对于妻子之父的称呼,古代还有“泰山”、“冰翁” 外舅” “外父”、“妻父”等代称。

  (2)岳母:对妻子之母的称谓,或称为“丈母”。

  (3)姑、外姑:早期用来对妻子之母的称呼。

  (4)舅舅:对妻子兄弟的称呼,或称为“舅”、“舅爷”、“舅子”等,还称为“内兄”、“内弟”、“妻兄”、“妻弟”等。

  (5)姨:对妻子的姊妹的称呼,或称“大姨”、“小姨”,也称为“妻妹”、“内妹”。

  11兄弟及与其相关亲属

  (1)兄:又称为“昆”。今天则可用“哥”来称呼兄长。有兄弟数人的情况下,称呼中必须表示出排行,或以数字为排行,或用伯、仲、叔、季这些排行常用语等。(“哥”,古代是用得十分广泛的称呼,可以称父、称兄、称弟、称子。)

  (2)嫂:对兄的妻子的称谓,或称“嫂嫂”。

  (3)弟:是对与兄相对者的称呼。

  (4)弟媳:对弟的妻子的称谓,或称“弟妹”。

  (5)侄:对兄弟的子女最常见的称呼,也可直接称之为“兄子”、“兄女”,或称为“从子”、“从女”、“犹子”、“犹女”。

  12姊妹及与其相关亲属

  (1)女兄、女弟:古代对姊妹的称谓,或直接称姊妹为兄弟。“姊”又称“姐”,与姊相对者称为“妹”。

  (2)姊夫、妹夫:对姊妹的丈夫的称呼,也可称为“姊婿”、“妹婿”。

  (3)甥:对姊妹之子最普遍的称呼,还称为“外甥”、“甥女”、“外甥女”。

  13子女及与其相关亲属

  子女关系图

  (1)子:在古代是一个使用范围较广的称呼,秦汉以后主要用作儿子之称。

  自己之子可称为“犬子”、“孽子”、“不孝子”等,别人之子又可称为“令子”、“良子”、“不凡子”、“贤子”等。除此,还可用“男”、“子息”、“贱息”、“儿子”、“儿郎”、“儿男”等来称呼子。若有几个儿子则有“长子”、“次男”、“幼子”等称呼。

  (2)女:对女儿的主要称呼。对别人的女儿往往称为“爱”或“嫒”,也称为“令嫒”、“闺嫒”。

  (3)义子、义女:指不是自己生育的,而是收养的子女,又称“养子”、“养女”、“假子”。同时还有一个常见的代称“螟蛉”。

  (4)媳妇:对儿子之妻的称呼。最初只称为“妇”,后因儿子又称为“息”,所以子之妻又称为“息妇”,或写作“媳妇”。

  (5)婿:对女儿丈夫的称呼,或称为“女婿”、“子婿”、“郎婿”、“快婿”等。除此,女儿之夫还可以被称为“女夫”、“半子”、“东床”“令坦”。

  女婿到了岳丈家,除了岳父、岳母可以称“贤婿”之类,岳家一般人都尊称其为“姑爷”、“姑老爷”。

  (6)孙:对儿子的子女的称呼,或称“孙息”、“孙枝”。“孙”又分为“孙儿”、“孙女”,“孙女”又称为“女孙”。

  (7)外孙:对女儿的子女的称呼。女姓还可称为“外孙女”。

  14家族方面的称谓

  对自己的父母称“父亲”、“母亲”。男的自称“男”或“儿”;女的自称“女儿”。

  称别人的父亲、母亲谓“令尊”“尊翁”和“令堂”“老堂”;对别人称自己的父亲、母亲谓“家严”“家父”和“家慈”“家母”。

  对自己已故的父亲、母亲称“考”和“妣”;对别人称自己已故的父母谓“先严”“先父”“府君”和“先慈”“先母”。

  对于后母称“继母”,其他如前。

  对自己的祖父母称“祖父”、“祖母”。男的自称“孙”或“孙儿”;女的自称“孙女”。

  称别人的祖父、祖母谓“令祖父”和“令祖母”;对别人称自己的祖父、祖母谓“家大父”和“家大母”。

  对自己已故的祖父、祖母称“先大父”和“先大母”,或者称“王考”和“王妣”。

  对自己的曾祖父母称“曾祖父”、“曾祖母”。男的自称“曾孙”;女的自称“曾孙女”。

  称别人的曾祖父、曾祖母谓“令曾祖”和“令曾祖母”;对别人称自己的曾祖父、曾祖母谓“家曾祖”和“家曾祖母”。

  对自己曾祖父母的父母称“高祖父”和“高祖母”,男的自称“元(玄)孙”;女的自称“元(玄)孙女”。

  对父亲的兄嫂称“伯父”“伯母”,对父亲的弟弟、弟媳称“叔父”“叔母”。男的自称“侄”;女的自称“侄女”。

  称别人的伯父母、叔父母谓“令伯”“令叔”“令伯母”“令叔母”;对别人称自己的伯父母、叔父母谓“家伯”“家叔”“家伯母”“家叔母”。

  如果伯叔很多,称“几伯”“几叔”“几伯母”“几叔母”。

  对父亲的伯父母、叔父母称“伯祖父”“叔祖父”“伯祖母”“叔祖母”,男的自称“侄孙”;女的自称“侄孙女”。

  称别人的前面加一个“令”字;对别人称自己的前面加一个“家”字。

  对同胞兄弟姊妹称“兄”“弟”“姐”“妹”或依排行加加一个“几”字。男女自称同理。对同族的兄弟姊妹称“堂兄”“堂弟”“堂姐”“堂妹”,也称叔伯兄弟姊妹,或依排行加加一个“几”字。男女自称同理。

  称别人的“兄”“弟”“姐”“妹”前面加一个“令”字;对别人称自己的“兄”“姐”前面加一个“家”字,“弟”“妹”前面加一个“舍”字。男女自称同理。

  对自己的配偶,男称女谓“妻”“妻子”“贤内助”,自称“夫”;女称男谓“夫”“婿”,自称“妻”“妻子”。

  称别人的配偶,对男方可称“兄”道“弟”,对女方称“嫂”“嫂夫人”“弟媳”“弟妹”。如果兄弟姊妹较多,前面加一个排行位数。

  对自己的子女称“儿”“女儿”,自称“父”或“母”。

  称别人的儿子谓“令郎”,女儿谓“令爱”;对别人称自己的儿子谓“小儿”“犬子”,女儿谓“小女”,儿子媳妇谓“儿媳”。

  对兄弟的子女称“侄”“侄女”或在前面加一个“贤”字,男的自称“伯”“叔”,女的自称“姑”、如已嫁人则称“姑母”。

  称别人兄弟的子女,在“侄”“侄女”的前面加一个“令”字,在自称的前面加一个“愚”字。

  对同姓而非同一家族的长者,祖辈,长辈、同辈,均按前面所述相称,写信问候前面要加一个“宗”字,表示是一个宗族。

  对过继的父母称“寄父母”“义父母”,男的自称“寄男”,女的自称“寄女”“义女”。对于寄兄弟姊妹的称呼,除“胞”字不能相称外,其他一律相通。

  15亲属方面的称谓

  对父亲的姊妹及其丈夫称“姑父”“姑母”,男的自称“内侄”,女的自称“内侄女”。单对姑母就自称“侄”“侄女”。

  称别人的姑父、姑母,前面加一个“令”字;对别人称自己的姑父、姑母,前面加一个“家”字。

  对祖父的姊妹及其丈夫称“姑祖父”“姑祖母”或“姑爷”“姑奶”,男的自称“内侄孙”,女的自称“内侄孙女”。单对姑奶就自称“侄孙

陈氏族谱辈分

国各地陈姓字辈汇总1 浙江义乌市倍磊 贤良雕(音)逢景运兴献文章(结束) 2 浙江省金华市浦江县白马镇清塘村 如、继、元、善、家、国 3...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