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盐《张氏族谱》简介
海盐《张氏族谱》介绍 宋兵 海盐张元济图书馆馆藏《张氏族谱》 (全六册) ,系著名教育家、出版家、文献学家张元 济的家族宗谱。民国二十三年(1934 年)刻本,为张氏第二十一世孙张元勋(张元济从兄) 所纂修。据张元勋谱后跋中记载: “从弟元济发起重修族谱,并提议建设宗祠,合并各 公祭,拟立规则统一管理,禀请族长暨公众共同赞成,推举勋担任修谱调查主稿并监视建筑 工程” 是谱系光绪二十五年十八世孙张寿康等修《海盐张氏族谱》之续修谱。自明天 启四年修纂《盐官张氏族谱》起至民国二十三年,前后经过五次重刻、续修、重修而成。是 一部反映我国历史发展的重要文献,对研究海盐乃至中国的历史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1998 年 10 月,张元济先生侄孙女张霭和、张静娥两姐妹委托张树年先生(张元济子) , 将珍藏了四十余年的 《张氏族谱》 捐赠给海盐张元济图书馆。 张树年先生并在族谱卷首题跋: “振声先兄临终前,将《张氏族谱》一部计六册交其两女霭和、静娥妥为保存,时隔四十载, 姐妹两详商后,决定将《族谱》捐献与家乡张元济图书馆,使之有一良好归宿张留孙简介,并得永保。 今两侄女交下,乘树年回盐之便带呈,谨祈收藏。 ” 据《张氏族谱》记载,始迁祖张留孙(张元济二十世祖) ,字文占,号其志,系出宋崇 国公讳九成后。
张九成,字子韶,自号横浦居士,原籍河南开封,生于 1092 年,正当北宋 末年。金兵南下时随宋高宗南渡,定居浙江钱塘。后为南宋绍兴年间进士,历任著作郎、宗 正少卿、礼部侍郎,为官“正色立朝、敦尚气节” ,是南宋时的一位名臣。明洪武初(约 14 世纪六七十年代) ,始迁祖张留孙带领他的一支儿孙自钱塘迁海盐,数百年繁衍生息。海盐 张氏家族从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 年)至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 年)300 多年间,共受皇 上敕命 14 道,诰命 13 道。然自始迁祖张留孙而降,历数各世之仕禄,罕有隆显。张元济十 九世祖张秀三,明洪武癸酉诏访贤才,有司以公荐,不受。十八世祖张显,明洪武壬戌征为 学士,不受。十六世祖张礼,明宣德、天顺诏聘处士,俱不受。十世祖张奇龄诰赠中宪大夫 湖南上荆南道,曾立家训“吾宗张氏,世业耕读,愿吾子孙,善守勿替”九世祖张惟赤, 授户部山东司主事,为官以直言敢谏著称。八世祖张月告授内阁中书,后选考刑部福建司主 事,告老返乡后,以书为友,乐善好施,乡人敬仰。有不愿为官者,亦有为官清廉者。当二 十一世孙张元济就任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章京,参与戊戌政变失败遭革职后,其母反感欣慰, 感慨道: “有子万事足,无官一身轻” ,是即张氏家族世累代积的经验之谈。
但是,其家世源 流中,有一点值得注意,则习书业儒者众。据记载,凡张元济的前辈,有著作者约 40 人。 自张元济十世祖以下, 著书、 刊书者亦未为少数。 如: 十世祖张奇龄 (1582-1638) , 著有 《铁 庵集》 、 《存笥集》等;九世祖张惟赤(1615-1676) ,著有《入告编》三集、 《退诗轩诗集》 ; 八世祖张月告(1640-1709)著有《名家诗钞》等;七世本生祖张芳湄(1665-1730) ,著有 《员谷诗选》 ;六世祖张宗松,刊《王荆公诗笺注》 ,著有《扪腹斋诗集》等;六世伯叔张宗 楠,著有《带经堂诗话》 。等等。 除了著书外,藏书、刻书亦盛极一时,特别在清雍正、乾隆两朝,藏书、刻书活动达到 了极盛时期。海盐张氏涉园亦成为以藏书、刻书、读书著称的一邑之胜,名播江浙。 《张氏族谱》共 10 卷,首一卷,另有附录。内容较为丰富,纲目清楚,体例完整。 卷首为徐从治《盐官张氏族谱序》 ,张月令《重刻族谱序》 ,陈石英《张氏续修族谱序》 , 张寿康、张德明《张氏重修宗谱序》 ,以及《宗谱告成跋》 、 《客园公家训》 、 《续修谱例》 、 《海 盐张氏族谱目录》 、 《续修张氏族谱目录》 、十二世螺浮公至二十世德斋公遗像。
卷一为《诰敕》 。共 27 道。其中涉及张元济诰命三道,有“刑部主事加四级张元济之本 生祖父母诰命一道” , “刑部贵州司主事加四级张元济之祖父母诰命一道” ,以及“刑部贵州1司主事加四级张元济之父母诰命” 。 卷二为《志》 。记录了同里张宁(明景泰进士、礼科给事中) 、贺南儒(明隆庆进士、福 建闽令) 、钟兆斗(明万历进士、工科给事中) 、徐名琦(明崇祯进士、湖北江夏令) 、郑宣 (康熙进士、淮安府同知) 、彭孙遹(康熙吏部侍郎) 、上饶郑以伟(万历进士、大学士) 、 山阴胡兆龙(顺治进士、宫保少宰) 、高阳李蔚(顺治进士、大学士) 、海宁陈世倌(康熙进 士、太保大学士) 、钱塘梁同书(乾隆进士、书法家)等高官名人所撰写的墓志铭 19 篇。以 及张氏宗祠全图、张氏公墓全图、列代墓图、涉园图彝罇等 31 幅。张氏公墓为张元济主持 并出资创建,位于涉园遗址之西侧,占地 16 亩,规定亡者不论男女长幼,富贵贫贱,一律 按宗祠统一编号的穴位循号入穴。号召薄葬,破除迷信。张氏公墓的创建,对改变当地旧丧 葬陋习有很大的推动,县里徐、冯等大族相继效仿。 卷三为《表》 、 《传》 。记录荆楚熊光裕(顺治进士) 、海昌沈珩(康熙翰林院编修) 、江 都韦佩金(广西凌云令)等撰写的墓表 3 篇。
同里陈所学(嘉靖吏科给事中) 、刘世埏(万 历刑部主政) 、秀水朱国祚(万历大学士) 、海昌沈珩、归安孙在丰(康熙工部侍郎)等撰写 的人物传 18 篇。 卷四为《序》 、 《启》 、 《记》 。记录嘉兴钱应晋(明蓬州刺史) 、秀水冯梦祯(明大司成) 、 归安韩敬(明翰林院修撰) 、武林沈守正(明万历举人) 、仁和丁澎(顺治礼部郎中) 、昆山 徐乾学(康熙探花、大司寇) 、海宁周春(乾隆进士、山东滕令)等撰写的序文 7 篇。海宁 许汝霖(康熙进士) 、同里吾祖望(乾隆进士、户部郎中)所撰写的征诗启文 2 篇。以及《张 氏有政堂记》一篇,碑记六篇, 《涉园张氏宗祠记》一篇。 卷五至卷十为世系表。记录始迁祖以下五世,六世至十世汉文公支、敬哉公支、碧溪公 支,十一世至十五世敬哉公支第二房朴庵公支、敬哉公支第六房圣瑞公支,十一世至二十五 世敬哉公支第三房赤符公支、碧溪公支第三房鸣九公支。张元济属二十一世敬哉公支。 附录记录《祭产总志》一篇张留孙简介, 《合族为建设宗祠归并祭产公呈》一篇,以及《宗祠总章》 七章二十九条。另有张元勋修谱筑祠跋文一篇,以及《续修族谱收支帐目》一篇,记录总共 收银肆百捌拾叁圆,其中张元济捐银壹百圆。 《张氏族谱》是一部记载海盐张氏家族兴旺发展历史的珍贵档案,也是张元济图书馆的宝 贵财富。 参考文献: 1.张人凤智民之师——张元济济南:山东画报社,199810 2.汪叔子张元济家世源流述略见海盐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张元济图书馆编出版 大家张元济——张元济研究论文集上海:学林出版社,200612
张氏族谱字辈世次对照表包含以下内容:
1 献光王国声名远,孝友傅家世泽延。
2 崇德象贤楷模正直品学安全忠祯孝友齐圣广渊。
3 居上成仁义,佐朝定化淳,敬宗尊礼乐,敦本报君亲。
4 昌大家先崇德象贤楷模正直品学安全忠祯孝友齐圣广渊代生明哲世植梅田诗收温裕富贵联延。
5 元和承世澤,方正兆家與,忠厚先人積,經綸大道存。
6 文如世发祥,德厚永辉煌,家声宜善守,恩泽庆延长。
7 启大道,正贤良,一经传家,宗功世守,克承先训,继绪可久,长思祖德,齐敦孝友,尚学自立,光前裕后。
8 仁昌安显,瑞正明良,文才定国,世代永光,祖德祯祥远,云梯步月青,孝友传家美,诗书裕后昆。
9 福勝良存文继世一傅令子合家珍克承善德绍先业大啟光昌哒匦隆。
10 元亨利贞,瑞衍嘉祥,学问修齐,源远流长。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想了解更多信息,建议查阅张氏家谱。
由来: 张姓人口约为7800万,占汉族人口的百分之七点一,是当今中国第三大姓。张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传说。古书上记载黄帝的孙子挥创制出弓箭,这在当时对社会确实有很大贡献,因此被赐姓张。张姓还有一支形成于春秋时期,是以祖辈的名字中的字作为姓的,韩国的开国者解张,字张侯,他的子孙以张为姓,这一支张姓主要在今河南省境内。此外,居住在云南的南蛮酋长于三国时被诸葛亮赐姓张,此后其子孙便以张为姓。据《三国志》记载,张辽原本姓聂,后改为张姓,世代居住在许昌,成为大姓。晋代有中原张姓迁至福建,唐朝年间,张姓人氏又随陈政、王潮等人居入福建,此后河南光州张姓迁往广东,从清初开始,广东、福建的张姓又迁入台湾,从而又有不少人到海外谋生。张姓以北方人居多,主要是汉族。张姓繁衍昌盛,人丁兴旺,支脉众多,在全国许多地方发展成为名门望族。张姓自古为英才辈出的姓氏。如战国时有政治家魏国人张仪;西汉最著名的张姓人物是张良和张骞;东汉也有两个最杰出的张姓人物-科学家、文学家张衡和著名医学家张仲景;东汉时,张道陵在四川创立道派,被称“张天师”,张角、张梁、张宝创立太平道起义,称为“黄巾军”,张修、张鲁创立天师道;三国时大将张飞,张辽;西晋文学家张华;南北朝时期,农民起义领袖张凤,画家张僧繇(you);唐朝张说、张九龄又是宰相,又是文学家,名将张巡,书法家张旭,小说家张读,诗人张若虚、张继、张志和;五代时农民起义首领张遇贤;北宋有农民起义领袖张余、张海;南宋大将张宪、张俊;元代有大将张弘范;明代政治家张居正,画家张路,医学家张景岳,著名道士张三丰,农民起义领袖张献忠;清代有“天下第一清官”张伯行,捻军首领张宗禹,洋务派首领张之洞,北洋军阀张作霖,张敬尧,张宗昌等。 海外张姓华人杰出代表有林肯大学校长张道行,哈佛大学教授张光直,宇航员张福林,华盛顿世界银行总会计师张展成,遗传生物学家张觉明,著名画家张玉良、张融,航空与太空总署宇宙航空高级总工程师张云樵,香港十大富翁之一张荣发等等。
姓氏起源:
关于张氏的姓氏来源说法为下:--少昊子挥造弓箭,姓源启自黄帝赐
出自黄帝之后挥。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黄帝少昊青阳氏弟五子挥为弓正,始制弓矢,子孙赐姓张氏。"由此可知,曾经是重要武器弓的发明者挥,其后有以张为姓氏的。是为河北张氏。
出自黄帝姬姓的后代,据《通志。氏族略》所载,春秋时,晋国有大夫解张,字张侯,其子孙以字命氏,也称张氏。又载,张氏世仕晋,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瓜分晋国后,除部分留在原地外,大部分随着三国迁都而迁移。是为山西、河北、河南之张氏。
出自赐姓或他姓、他族改姓。世居云南的南蛮酋长龙佑那,于三国时被蜀相诸葛亮赐姓张,以后其子孙便以张为氏。魏国大将张辽本姓聂,后改为张氏。还有一些少数民族改姓张氏的。
家乘谱牒
河北:南皮张氏东门家谱不分卷、南皮张氏族谱、南皮张氏西门家谱、张氏族谱不分卷、南皮张氏四门弟十八支家谱。
山西:张氏家谱不分卷、张氏家谱一卷、宗阳张氏家谱四卷、定阳张氏家谱四卷。
辽宁:广宁张氏家谱不分卷、顺天张氏家谱不分卷、张氏家谱一卷。
海:申浦张氏宗谱六卷、奉贤张氏家谱六卷首一卷、云间张氏家谱一卷、云间张氏家谱续卷一卷、南塘张氏族谱八卷。
江苏:张氏宗谱十卷、铜山张氏家传、张氏族谱二卷、张氏家谱六卷、淮阴张氏宗谱九卷。
浙江:清河张氏支谱不分卷、张氏家谱一卷、甬上张氏宗谱、清河张氏宗谱二十二卷。
聚集地:
迁徙分布
分布在各地的张氏,大体上都有分支始祖及迁徙原因。
河东张氏,出自晋司空张华裔孙吒子,自范阳徙居河东张氏;始兴(今广东韶关市东南莲花岭下)张氏,亦出自晋司空张华之后,随晋南迁,至君政,因官居于韶州曲江;冯翊(今陕西大荔县)张氏,出自东汉司空张皓少子纲,东汉时任广陵太守;吴郡(今江苏苏州市)张氏,出自张嵩第四子睦,东汉时任蜀郡太守,始居吴郡;清河东武城(今河北清河县东北)张氏,出自汉留侯张良裔孙司徒张歆,歆第协,生魏太山太守岱,自河内徙清河,传自彝,为后魏侍中,隋末徙魏州昌乐;河间(今属河北)张氏,为汉北平文侯张仓之后,世居中山义丰;魏郡(今河南安阳市)张氏,世居平原。
晋代有中原张氏迁至福建;唐高宗总章年间,陈政、陈元光父子奉命入闽,有中原张姓军校随从;唐僖宗中和年间,王潮、王审知入闽,又有河南固始人张睦随同前往,后被封为梁国公,福建张氏,大致以居住地分为鉴湖、金坡、板桥等派,此后有的又迁往广东,均称其始祖来自河南光州固始。移居海外的张氏,现主要分布在新加坡、印度尼西亚、泰国、菲律宾、美、英、法、澳大利亚、巴拿马等国家和香港地区。
张氏在台湾仅次于陈、林、黄三姓,是第四大姓。台湾的张氏来自福建和广东。台湾张姓曾分金坡派、板桥派等多种。主要居往在彰化、台北、台南、南投等地,彰化有数为占全台人数的六分之一。与大陆张姓一样,具有三个明显的特点:一是得姓较早,源远流长;二是族大支繁,遍及全国,到处都有张氏族人在;三是人才辈出,数不胜数,从古至今,历代皆有张氏的杰出人物为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贡献力量。第一个入台开基的张氏先人是张佑,来自广东梅丰。从清初开始,闽、粤张氏陆续有人移居台湾,进而又有不少人到海外谋生。
堂号
"百忍堂":
唐朝的时候,张公艺九世同居,这对当时的世风影响很大。唐高宗亲到他家请他介绍和睦相处不分家的经验。张公拿起笔来写了100个"忍"字呈给高宗。高宗很佩服,奖励了张公100尺绸缎,
张姓堂号还有"清河"、"金鉴""孝友"、"亲睦"、"冠英"、"燕贻"、"敦睦"、"宗岳"、"敬谊"、"源流"等。
历史名人:
张 良:西汉谋臣,安徽毫县人。刘邦称他"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张骞:西汉外交家,陕西城固人。两次出使西域,建立起了我国与中亚各国的友好往来。
张 衡:东汉科学家、文学家,河南南阳人。他在天文上一改"盖天说",提出"浑天说",绘制星象图,发明"浑天仪"、"地震仪"等。
张陵:江苏丰县人,东汉末年,在四川灌县创立了"五斗米"(道)教,人称张天师。
张仲景:东汉医学家,河南镇平人。勤求古训,博采众方,著《伤寒杂病论》,造福人民,为后人尊为医圣。
张 遂:唐朝天文学家,河南南乐人。他是世界上第一个测出子午线的人。张旭:唐代大书法家,江苏苏州人。他嗜酒,每大醉,呼叫狂走,而后乃下笔,逸势奇绝,连绵回绕,人称"草圣"。
张景岳:明朝中医理论家,浙江绍兴人。他阐发了医易相通的中医理
关于张氏的姓氏来源说法为下:--少昊子挥造弓箭,姓源启自黄帝赐 出自黄帝之后挥。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黄帝少昊青阳氏弟五子挥为弓正,始制弓矢,子孙赐姓张氏。"由此可知,曾经是重要武器弓的发明者挥,其后有以张为姓氏的。是为河北张氏。
出自黄帝姬姓的后代,据《通志。氏族略》所载,春秋时,晋国有大夫解张,字张侯,其子孙以字命氏,也称张氏。又载,张氏世仕晋,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瓜分晋国后,除部分留在原地外,大部分随着三国迁都而迁移。是为山西、河北、河南之张氏。
出自赐姓或他姓、他族改姓。世居云南的南蛮酋长龙佑那,于三国时被蜀相诸葛亮赐姓张,以后其子孙便以张为氏。魏国大将张辽本姓聂,后改为张氏。还有一些少数民族改姓张氏的。
家乘谱牒
河北:南皮张氏东门家谱不分卷、南皮张氏族谱、南皮张氏西门家谱、张氏族谱不分卷、南皮张氏四门弟十八支家谱。
山西:张氏家谱不分卷、张氏家谱一卷、宗阳张氏家谱四卷、定阳张氏家谱四卷。
辽宁:广宁张氏家谱不分卷、顺天张氏家谱不分卷、张氏家谱一卷。
海:申浦张氏宗谱六卷、奉贤张氏家谱六卷首一卷、云间张氏家谱一卷、云间张氏家谱续卷一卷、南塘张氏族谱八卷。
江苏:张氏宗谱十卷、铜山张氏家传、张氏族谱二卷、张氏家谱六卷、淮阴张氏宗谱九卷。
浙江:清河张氏支谱不分卷、张氏家谱一卷、甬上张氏宗谱、清河张氏宗谱二十二卷。
聚集地:
迁徙分布
分布在各地的张氏,大体上都有分支始祖及迁徙原因。
河东张氏,出自晋司空张华裔孙吒子,自范阳徙居河东张氏;始兴(今广东韶关市东南莲花岭下)张氏,亦出自晋司空张华之后,随晋南迁,至君政,因官居于韶州曲江;冯翊(今陕西大荔县)张氏,出自东汉司空张皓少子纲,东汉时任广陵太守;吴郡(今江苏苏州市)张氏,出自张嵩第四子睦,东汉时任蜀郡太守,始居吴郡;清河东武城(今河北清河县东北)张氏,出自汉留侯张良裔孙司徒张歆,歆第协,生魏太山太守岱,自河内徙清河,传自彝,为后魏侍中,隋末徙魏州昌乐;河间(今属河北)张氏,为汉北平文侯张仓之后,世居中山义丰;魏郡(今河南安阳市)张氏,世居平原。
晋代有中原张氏迁至福建;唐高宗总章年间,陈政、陈元光父子奉命入闽,有中原张姓军校随从;唐僖宗中和年间,王潮、王审知入闽,又有河南固始人张睦随同前往,后被封为梁国公,福建张氏,大致以居住地分为鉴湖、金坡、板桥等派,此后有的又迁往广东,均称其始祖来自河南光州固始。移居海外的张氏,现主要分布在新加坡、印度尼西亚、泰国、菲律宾、美、英、法、澳大利亚、巴拿马等国家和香港地区。
张氏在台湾仅次于陈、林、黄三姓,是第四大姓。台湾的张氏来自福建和广东。台湾张姓曾分金坡派、板桥派等多种。主要居往在彰化、台北、台南、南投等地,彰化有数为占全台人数的六分之一。与大陆张姓一样,具有三个明显的特点:一是得姓较早,源远流长;二是族大支繁,遍及全国,到处都有张氏族人在;三是人才辈出,数不胜数,从古至今,历代皆有张氏的杰出人物为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贡献力量。第一个入台开基的张氏先人是张佑,来自广东梅丰。从清初开始,闽、粤张氏陆续有人移居台湾,进而又有不少人到海外谋生。堂号 "百忍堂": 唐朝的时候,张公艺九世同居,这对当时的世风影响很大。唐高宗亲到他家请他介绍和睦相处不分家的经验。张公拿起笔来写了100个"忍"字呈给高宗。高宗很佩服,奖励了张公100尺绸缎,
张姓堂号还有"清河"、"金鉴""孝友"、"亲睦"、"冠英"、"燕贻"、"敦睦"、"宗岳"、"敬谊"、"源流"等。
历史名人: 张 良:西汉谋臣,安徽毫县人。刘邦称他"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张骞:西汉外交家,陕西城固人。两次出使西域,建立起了我国与中亚各国的友好往来。
张 衡:东汉科学家、文学家,河南南阳人。他在天文上一改"盖天说",提出"浑天说",绘制星象图,发明"浑天仪"、"地震仪"等。
张陵:江苏丰县人,东汉末年,在四川灌县创立了"五斗米"(道)教,人称张天师。 张仲景:东汉医学家,河南镇平人。勤求古训,博采众方,著《伤寒杂病论》,造福人民,为后人尊为医圣。 张 遂:唐朝天文学家,河南南乐人。他是世界上第一个测出子午线的人。张旭:唐代大书法家,江苏苏州人。他嗜酒,每大醉,呼叫狂走,而后乃下笔,逸势奇绝,连绵回绕,人称"草圣"。 张景岳:明朝中医理论家,浙江绍兴人。他阐发了医易相通的中医理论,对中医理论的发展,起了重大作用。张德成:清末,中国人民抗击八国联军的义和团首领。
海盐《张氏族谱》简介
本文2023-11-06 22:56:22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4248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