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崖土司城的唐崖土司城文化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06浏览:1收藏

唐崖土司城的唐崖土司城文化,第1张

土司城内所见的文化遗物,主要有残瓦、陶器碎片、建筑后的石料残件及毁弃的建筑装饰件等。1986年,当地农民在衙院后发现3颗铜印。其中,一颗为“永宁卫千户所百户印”,长7厘米,厚13厘米,柄长57厘米,重850克。正面刻“永宁卫千户所百户印”,背面右刻“礼部造洪武五年十一月日”,左刻“永宁千户所百户印”,印沿刻“于字二十五号”。永宁卫在今四川叙永县,元置永宁路,故治所在今叙永县西,明改置永宁卫,移今叙永县,与云南交界,距唐崖司十分遥远。该印显系初建永宁卫时所颁。“明系唐崖土司最倔强”,曾多次征蜀,此印当为胜利品。另两颗为“唐崖长官司印”,篆刻。一颗背面有文字,右刻“唐崖长官司印”,左刻“周元年(清圣祖康熙十三年)十二月”,中刻“礼曹造”,印沿刻“于字叁佰四十四号”。印长69厘米,厚12厘米,柄长82厘米,重675克。此印为吴三桂据云南时所颁。另一颗背面无文字,印长71厘米,厚18厘米,柄长75厘米,重1100克。此印应为清庭所颁。按清庭规定,吴三桂所颁旧印应上缴朝廷,但唐崖土司却把它藏下来了。从制造水平看,前印铸造工艺比较粗糙,篆体字笔划粗而偏方,不规划;后印笔划较细,规则匀称,工艺水平也较高。    此外,文物考古工作者在城址内还发现石火盆一个,以砂石凿成与今天完全相同的火盆状,长宽07米,高02米;石马槽一个,石兽一尊,花卉、草叶纹石刻等。建筑用的石质材料构建比比皆是,还有以花草为饰的花纹砖,青花钱纹瓷片,钱纹中书“泰昌通宝”。土司城中的瓷器出自“碗厂沟”,那里曾烧制过质量上乘的白瓷器具,并发现了窖址及烧窖用的支垫器具。  唐崖土司城是一座带有军事战略意义的堡垒式建筑,从背靠陡峭的玄武山,前临奔腾的唐崖河,到随时待命出征的石人、石马,再到镌刻“荆南雄镇、楚蜀屏翰”的石牌坊,以及左右营房、靶场、跑马场和东、北、南三面修建的城墙,从不同侧面传送着唐崖土司英勇善战的土司城重视军事防御的历史信息。三街三八巷三十六院烘托出的繁华景象,显示出土司城社区自给自足的封建农奴制经济。专门为土司子弟学习汉文化而开办的书院,证明唐崖土司学习汉文化的风气比较浓厚;专门为覃氏家庭修建的覃氏宗祠,昭示着他们盛行祖先崇拜的宗族观念。在宗教区修建的几大寺庙,昭示着这里曾流行佛教,香火旺盛。传说中的覃氏夫人化解了覃、田两姓土司的恩怨,也显示出唐崖土司的婚姻半径。残存至今的建筑柱基,显露出土司城房屋建筑的“干栏”特色。牌楼上雕刻的“土王出巡”图,传递着土司城特有的礼仪风俗。集中分布的墓葬群和保存至今的碑文,诠释着唐崖土司的丧葬文化。留存至今的民间文学和见诸方志的典礼祭祀,无不承载着古代王城的文化习俗。 因此,400多年前的唐崖土司城曾是方圆1000多公里地区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现今则是全国西南地区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最具民族特色的文物遗址,具有非常的历史地位和学术研究价值。要研究土家族,不得不研究唐崖土司;要研究西南地区的民族文化不得不研究唐崖土司城遗址 。

土司是中国边疆的官职,元朝始置,用于封授给西北、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部族头目。

土司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土司既指少数民族地区的土人在其势力范围内独立建造的且被国家法律允许的治所(土衙署),又指“世有其地、世管其民、世统其兵、世袭其职、世治其所、世入其流、世受其封”的土官。狭义的土司专指“世有其地、世管其民、世统其兵、世袭其职、世治其所、世入其流、世受其封”的土官。 容美田氏宣慰司(从三品),忠建田氏宣抚司(从四品),忠峒田氏宣抚司(从四品)

施南覃氏宣抚司(从四品),沙溪覃氏宣抚司(从四品),散毛覃氏宣抚司(从四品),唐崖覃氏宣抚司(从四品)

沙溪黄氏宣慰司(从三品)

漫水向氏宣抚司(从四品) 思州田氏宣慰司(从三品),思南田氏宣慰司(从三品)

  覃氏和谭氏关系密切,《辞海》、《姓氏辞典》、《万姓统谱》、《百家姓探秘》等有关工具书和姓氏研究的书籍,都说覃本姓谭,是因为避难,把言字边去掉,改为覃。谭是西周分封的诸侯国名,在今山东省章丘(一说故地在今山东省历城县东),公元前684年为齐国所灭。传说谭国国君逃到莒国(今山东省莒县),子孙以国为姓,是为谭氏。周武王灭商后,除随同伐纣的诸侯外,殷商所封诸侯一概废除,削为平民,为防止殷商遗民叛逃,武张遣送他们到今河南洛阳地筑城,称为东郡。这时候,孤竹国也被灭亡,孤竹氏覃民从河北卢龙被驱到洛阳和殷商遗民一起筑城,沦为工奴。后又到有褒(今陕西省南郑县)为周穆王建筑祗宫,这是公元前1001年的事。祗宫建成后,穆王为偿工奴的劳绩,把他们分配到各附庸国为民,有竹氏的覃民被分配到谭国(今山东省境内)为民,有竹氏又得姓谭氏。到春秋时期周庄王十四年(公元前683年),周被齐国所灭,有竹氏谭姓国民又迁徙他地。求神问卜的结果是:早往西行,谨记勿言;日落西方,及早回家。预示迁徙的方向是西方,而且西、早二字相叠起来是覃字,正是谭字去言边,也包含着“谨记勿言”的意思。而且日落西方,及早回家是暗示要等齐桓公死了,要及时早早回到谭城老家来。这一段传奇,在湘、鄂、桂一带覃氏族谱中都有记载,而且世代相传。后来有竹氏的谭姓国民扶老携幼经过数千里跋涉,于齐桓公灭谭后的次年(前 682年)秋天,陆续到达了有褒(今陕西省南郑县境),按照“谨记勿言”,把谭字的言旁去掉,恢复覃氏。

  覃氏人口经过几千年的迁徙、创业,有了很大发展,同时不断与其他姓氏融合,分布到五湖四海。根据各省、市、县地方志有关资料及各地覃氏家谱记载,覃姓定居地有: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广西、广东、湖南、湖北、四川、贵州、云南、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安徽、福建、海南、江西、浙江、辽宁、吉林、黑龙江、新疆、甘肃、宁夏、内蒙古、西藏、台湾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包括汉、壮、土家、布依、毛南、仫佬、仡佬、苗、瑶、侗、傣、水、京等13个民族。定居海外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泰国、越南、老挝、柬埔寨、印度、印度尼西亚、日本、缅甸、英、美、法、德、荷兰、瑞士、新西兰、加拿大、巴西、哥斯达黎加等21个国家。关于覃氏人口,难以进行精确统计。根据广西民族出版社 1996年出版的《中国覃氏通书》记载,全国约有人口900万。根据1997年征集到的资料统计,覃氏人口有900多万。 根据国家统计局人口统计司提供的1982年全国人口万分之五的随机抽样资料和台湾省1969年的资料综合,覃氏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06%。 1982年全国人口普查, 全国人口为 103189万人,其中汉族93670.38万人,按上述比例,壮族人口有560多万。按人口增长率计算,到2000年覃姓人口可达 900万以上。覃姓相对集中分布于长江中游以南及湖北、湖南、广西、贵州等省、自治区境内,其余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为散居地区。

  广西壮族自治区覃姓最多:

  全自治区87个县、市都有覃氏分布。根据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广西通志稿·氏族卷》记载,宋代,桂林市(今桂林市区)有覃氏50户以上,今属桂林市的临桂县有覃氏30户以上,修仁县(今荔浦县境)有2805人,阳朔县有174个姓,其中覃氏人口排第9位。随着历史发展,时代变迁,形成了覃氏相对聚居桂西、桂中、桂东的局面。据1998年统计,覃氏人口较多的县有东兰、环江、河池、南丹、罗城、宜州、巴马、大化、都安、马山、武鸣、上林、融水、三江、柳江、柳城、象州、武宣、来宾、桂平、贵港、平南、藤县、靖西、田林、昭平、邕宁、横县、容县、宾阳、南宁市等。其中贵港(这里指原贵县,即现港北区、港南区、覃塘区)10万人,田林县4.1万人,昭平县4万人,武鸣县1.8万人,邕宁县2万人,容县3万人,马山县4万人,横县4万人,宾阳县5万人,上林县6万人,南宁市郊区0.46万人,在全郊区294个姓中占第19位。

前四届谱序对宗谱要义的论述十分精辟,现代学者认为正史、方志、宗谱三者组成了中国的历史大厦,而数量之多,影响之广首推宗谱,宗谱是中华文化和中国典籍的组成部分,它不但为正史和方志提供可靠资料,还为人口学、遗传学、教育学、社会学等多种学科提供丰富的研究素材。

宗谱是本着同根相系,长幼有序的原则,祥明记载了本族渊源和祖辈勤劳节俭、艰苦创业的绵长历程,表彰孝敬长上,睦邻和亲,道德高尚的族人和清正廉洁,忠于职守,报效国家,服务社会的优秀宗亲,是一部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激励族人积极向上,热爱家乡、热爱祖国, 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它不同于只记载帝王将相或少数代表人物的历史书籍,也不同于各种人物词典只记载与专业有关的人物简介。马克思主义者和历史学家们都认为劳动人民和普通百姓是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动力,都为历史的前进贡献了毕生精力。为他们竖碑立传是理所当然,用文字记录他们平凡的一生正是体现了普通百姓做人的尊严和价值。

我国早在周代就设立“小吏”,掌诸侯志乘,是宗谱之始。秦汉时期中央设“宗正”,位列九卿,其职责主要是“掌亲属”,编修和保存帝室及诸侯王族的谱牒。东汉时一些名门望族编修民间家谱,如《杨雄家谱》、《邓氏家谱》和颍川太守卿氏《万家谱》先后问世。东晋贾弼撰《十八州一百十六郡氏簿状》,萧梁王僧儒撰《十八州谱》、《百家姓》、《东南谱集抄》史称贾氏谱学和王氏谱学,成为两个典型的谱学世家。民间修谱从此盛行,家必有谱,官必有籍,婚礼选择都依据谱籍。到了唐代开科取士,门阀观念减弱,谱牒为用也渐次减弱,但一些著名文人和历史学家如刘知等许多人物仍然纷纷参与编撰谱牒和谱学著作。到了宋代欧阳修和苏洵又各创谱式,在理论上更加完善,使民间修谱规范化,形成欧苏两大派,到了明代,欧苏二体逐渐合流,演变成欧苏合体的规范化模式。司马光、郑樵、王安石、文天祥等著名史学家、政治家也都参与谱牒和谱学的编著,明清以来修谱之风更盛,遍及全国。民国时期各族各姓普遍续修一至二次,我崇让堂抗战前夕续修一次,至德堂抗日前后各续修一次,有的姓氏修全国大统谱,1947年吴氏在《大公报》上刊登启事,发起编修吴氏全国大统谱,因战事暂辍。解放初始完成付印。

新中国成立以后,不少人都潜意识的认为宗谱是封建宗法制度的产物,为避嫌,多将宗谱当废纸处理掉了,看到宗祠被改作他用或被拆毁,续修宗谱一事更是无人提及,但是也没有在报纸杂志上看到过批判宗谱的文章,也没有听说过政府在大小会上批判过宗谱的事,即使是在那极“左”的年代和政治运动中,人们也只是将宗谱收收藏藏,从没有听说过因宗谱而获罪名的。相反某些人和事在宗谱上得到印证者常常批露于报端,新中国成立以后,周恩来总理路过家乡时,还按古代谱式亲笔书写了本房亲属的家谱谱稿,北京图书馆清理出2250种宗谱供人阅读,上海图书馆在文化大革命时期派人到全国各地抢救宗谱,广乏收购,收藏了一万二千多种近十万册家谱,包函3328个姓氏,其中吴氏宗谱就收集到436种,前几年还编纂了《上海图书馆馆藏家谱提要》,供人们查阅。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建设飞速发展,人民生活迅速提高,精神振奋,意气风发,面貌为之一新,如我族岳西一支成员,是清嘉庆年间,正极公去世后夫人背着丈夫遗骨,带着四个儿女逃荒到岳西高山垦荒,相传九代已繁衍到110多人,改革开放解决温饱之后,子弟都进了学校,现在涌现出六名在校大学生,一名女研究生。这样的好时代,值得大书特书,如实记载,因此全国各地民间修谱已很普遍,三环出版社出版了《中华姓氏通书》、陈、罗、赵、吴、陆、李、刘、王、黄等姓的通书已在全国各大书店出售,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了《韦氏通书》《廖氏通书》《覃氏通书》最近也正在编写《吴氏通书》。山西社科院出版了《中国家谱综合目录》、中华书局编印了《中国宗谱目录》,《光明日报》、《文汇报》不断发表宗谱的有关信息和谱学文章,中央电视台和不少省市电视台,都连续播映了《百家姓》和表扬了“松花江畔修谱人”——尹律山的感人事迹。1994年已故胡耀邦总书记的故乡编印的《胡氏家谱》就得到了胡耀邦之子胡德平的指导和支持,1999年元月上海举行了“全国谱牒开发利用学术讨论会”,1983年台湾举行了“亚洲族谱学术讨论会”,美国每年出版上万种各式家谱。江西、浙江、广西等各个省、市、县的许多姓氏大都续修了宗谱,安徽省各县市也都印刷了几百种家谱,安庆新编的《高氏家谱》、《马氏家谱》、《李氏家谱》、《刘氏家谱》、《戴氏家谱》、《斯氏家谱》等等几十个姓氏的家谱,谱式各异,五彩纷呈,印刷也很精美。今年四月无锡吴氏再次发起编修《中华吴氏大统宗谱》,我崇让堂趁此归宗,将本届宗谱呈送泰伯始祖庙。

纵观我国谱牒,无不反映出各个时代的层面,本届续修家谱,以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思想,实事求是的采用新的观点,新的方法,有序的记载我族成员。以期达到敬祖、存史、育人的目的,续修不是单纯的延续补充,是根据时代的要求加以编辑,收入对象是:1937年健在和本年以后出生的男女成员凡自愿入谱者,均详明载入,女儿和儿子一样列为传主,传文栏内记载配偶和有血缘关系的人,女儿可记到第三代,其后代愿随吴姓,则按传主另书传文,以体现真正的男女平等,传文记载生、卒、葬、时间、地点和对社会某一方面作出的贡献。除载明职业外均是务农,生不立传已是约定俗成,为了表彰宗亲对社会做出的突出贡献,鼓励族人求学升造,积极向上,设《鸿爪篇》,将有一定社会地位,学位,和职称的个人简历一一编入,虽不同于老谱模式,意义却十分重大。对于老谱原有内容一般不做更动,依照老谱的凡例给予编印,为便于阅读,将《源流序》译成白话文附后,其他古文字的七篇序言和记加以标点和注释,《书讳书字辨》也加标点印于卷首,老谱的传记也由福歆加以标点和注释。为了便于查阅,不少卷的采编人编制了世系简表,附在每卷之末,一目了然,也是创新。对于十条家训,四种礼说和五篇祭文,已跟不上时代要求,以法治国,无须另立规矩。社会在前进,礼制、祭祀亦有新的风尚,所以将这些内容加以标点编入附录,供后人和学者们以作资料研究,还有三大本公堂契据和法院判词,已无保留意义了。老谱古文的标点注释皆经祚宁先生校勘、补注,照片由祚林拍摄。

认祖归宗,热忱欢迎,怀宁县小市镇,禅师村,兰桥队我吴氏连松公房曾单独修谱,因乱谱失,仅保存先祖牌位,记载了历代先人的名字,其字辈是“神武成周德,诗书发世昌,曹邦传祖志,君伐永贤良,谋事补诹知,斋悦映吾疆。”他们每年清明节祭祀时都在老屋旁向崇让堂原三公房的国祥、国圣、国贤三公之墓祭拜,认定此墓是他们的祖坟,代代相传,从未间断。这次得到崇让堂修谱的消息,即派世烈为代表与谱馆办公室主任福钦联系。要求认祖归宗,理事会一致表示欢迎,七月十四日由邵绿、怀宁、福潭、福钦、祚林五位代表前往兰芝桥会见宗亲,受到世烈、世鼎、世恒、世节、世新、世明、昌质、小平、昌节、小龙、昌龙、昌南、昌飞、昌燕、昌虎等十五宗亲鸣鞭迎接,亲切握手,相互问好,议定连松公后裔108人全部载入崇让堂第五届宗谱,字辈从世字辈改为自字辈,余类推。因祠堂被焚,尚未恢复,连松公等先人牌位置原厅供奉。话别时又鸣鞭远送,依依不舍。

由于我族面广人众,在谱人数巳达五万四千三百八十三人(传主人数二万四千四百四十一人 夫人数一万五千八百八十九人 女儿未列入传主者一万四千零四十一人)其中在世入谱人数一万六千六百六十六人(在世传主数一万零五百三十人 在世夫人数五千零二十六人 在世未列入传主女儿数一千九百五十四人)。分散在海内外及各省市,无法联络,遗漏者数千,新谱问世就可以起到宣传作用,望各地族人闻讯后主动与谱馆联系,将自家谱稿寄来,在适当的时候再编一本补遗。

本人才疏学浅,谱成匆匆,漏舛讹,统叙失谋,创新亦或违例有待后贤重纂完善。本届宗谱全赖各位副总编、责任编辑、特约编辑以及征稿采访者的共同努力,他们不但分文不取,不少人还私下贴补邮电、交通费用,难能可贵,两年半的努力终于修成五届宗谱。在此谨向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二十二世孙怀宁敬撰

二000年十月

游咸丰黄金洞小学作文

黄金洞--一块神奇而美丽的土地,位于湘、渝、鄂、黔交界处,不仅气候宜人,而且土地和森林资源尤为丰富,早在84年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天下奇观黄金洞”的开发了,是全县最早的旅游景点开发地,如今,令人叫绝的黄金洞、神佛洞;第二景区,玉龙洞、飞燕洞;第三景区,迷魂洞;第四景区,龙马洞;第五景区,水龙洞;第六景区,马脑岩风光等,吸引了无数旅游者的到来黄金洞以独具特色的魅力深受广大旅游者的喜爱除此之外,黄金洞还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其内怪石林立,古树参天,但是在残痕中还依然能够看到当年土司管理下的金洞寺以及黑洞神兵发祥地等,仿佛让人亲眼目睹着土家民族奋进的洞景观、水杉坪森林公园、反映土苗历史文化的灵山寺、精灵宫以及金洞寺等人文和自然景观于一体,成为了著名的生态文化旅游项目开发地黄金洞主洞共有七层,主要有泉洞、玉龙洞、迷魂洞、飞燕洞、水龙洞、神佛洞等,且大大小小的洞内,有神似仙,琼楼玉宇等近百个景点,分别分布在六个景区:第一景区为瀑泉发展史在这炎热的夏天,来到黄金洞旅游不仅可以使您忘记工作的烦恼,同时更能让您享受到自然的真正乐趣

我的家乡作文300字三年级怎么介绍所在咸丰的地方

我的家乡

我的家乡湖北咸丰县有一万多亩梨园,我 家附近的望城坡上就有一片梨园。 在春风的抚摸下,一朵朵洁白如玉的梨花 争先恐后的开放了,远远望去,梨园像一 座雪山。还没走进“雪山”,一阵阵芳香就扑 鼻而来。我急忙走进梨园,啊!还引来一 群群的小蜜蜂,它们“嗡嗡嗡”地在花丛中忙 碌,一会儿向西,一会儿向东,像在捉迷 藏。梨花姐姐三个一群,五个一伙,正讨 论今年如何挂果的事情呢!梨叶听见了, 迫不急待地钻了出来,向四周望了望,不 由得称赞起来,“世界真美呀!” 花谢了,树上挂满了小青灯笼。整个夏季 是梨子的生长时节。梨子先是青色的,小 小的,圆圆的,挂在树枝上,在风雨中, 一摇一摆的,怪诱人的。到四、五月份 时,梨的个头渐渐的大了,差不有我小拳 头大小了,这时颜色也变成淡青色。秋天 刚到,梨的颜色就变成了黄红色,这时梨 成熟了,最大的长到了一斤多,最小的也 有半斤多了。 梨子成熟的季节,是咸丰城里最热闹的时 节,大街小巷,到处都是卖梨子的农民伯 伯。最好吃的梨是黄金梨。我和妈妈也买 了一些回家,用刀轻轻的刮开,就露出了 白白的、水灵灵的果肉,咬一口,脆脆 的,甜甜的,真好吃!武汉、湖南等地的 商人纷纷闻名来到这里采购梨子,一车车 的梨,源源不断的运到了远方

写咸丰唐崖土司城遗址的作文400字

唐崖土司城址位于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咸丰县境内,距县城28公里的尖山乡唐崖司村。系著名“九溪十八峒”土司之一,咸丰县三大土司之最。1992年被省人民政府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被国家文物局列为2015年的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唐崖土司始封于至正十五年(1355),鼎盛于明天启年间(1621-1627),废止于清雍正十三年(1735),共历时元、明、清三代381年。土司时期,从首任土司覃启处送始,至末代未承袭的覃光烈止,唐崖覃氏共沿袭17代,属于中央王朝认可的土司共存在16位,其职级历长官司、千户、安抚司、宣抚司等多个等级,以长官司为主,属于较低级别的土司。

鼎盛时期的唐崖土司城恢宏壮观,共建有三街十八巷三十六院,内设土司衙署、书院、靶场、营房、万兽园、养马场、寺庙宗祠、存钱库等多处设施。遗址中现保存完好的有“荆南雄镇”石牌坊、张王庙的“石人石马”、土司皇坟以及城墙、街巷等。

唐崖土司城遗址是明代重大历史事件“奢安叛乱”的产物。该城在选址布局上,充分利用周边的天险地形,环山抱水,地势上逐级抬升,再配合人工城墙,可谓固若金汤,在冷兵器时代,该城是一座无法逾越的堡垒城市;唐崖土司城在坐向上突破传统的坐北朝南,而是坐西朝东,体现了土家人特有的习俗文化。该城在建筑、雕刻中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体现了汉土文化的融合。

咸丰有哪些好玩的地方?

咸丰县是一个景色宜人的地方,玩儿的地方应该是这里的坪坝营生态旅游区了,这里还有很多有特色的景点,你可以去大草原上奔跑,喜欢徒步的朋友也可以来大山里面徒步一下,还可以看到漂亮的羊群和牛群。来这里也可以登上呀,如果觉得登山太累的话可以坐缆车,顺便游览一下风景。是一个特别适合全家出游的好地方呢!

我要看群落景观的朋友可以去四洞峡,尤其是夏天的时候,夏天的时候,这里特别的凉爽,是一个避暑的好地方,我和朋友就是暑假的时候来的,另外这个时候的景色也特别的漂亮,到处都是茂密的树林。来这里游玩你可以大口大口的呼吸新鲜空气,这还真是一个天然的氧吧呢!

如果带着孩子外出游玩的话,去黄金洞游玩一下,黄金洞的洞非常多,洞洞都是相通的,听说一共长20公里,里面的空气也比较流通,洞里面在五颜六色的灯光的映射下,还真是挺神秘的呢,我次来这里还觉得有点害怕。 要说咸丰县还有什么游玩的地方,还可以去约唐崖河旅游区,再就是我比较喜欢的小南海地震遗址了。 本以为春天和夏季是这里的旅游旺季,没想到秋季也是呀,听朋友说他们就是秋天的时候来的,层林尽染真的非常漂亮,空气也是特别的清新,打算来的朋友可不要错过这3个季节呀,这三个季节可是这里的旅游旺季。

咸丰美丽的青龙山作文由主到次

青龙山座落在奈曼旗南部,是家乡最高的山。那里泉水清甜,绿树成荫、风景优美,是个登高观景的好地方。

今年暑假我和妈妈去青龙山玩,远远看去青龙山蜿蜒起伏、郁郁葱葱,宛如一条巨大的青龙,也许这就是青龙山名字的由来吧?

来到青龙山的山脚下,我们首先沿着一条长长的山路,向山上走去,抬头一看,映入眼帘的是一块块奇形怪状的巨石,有的像狮子、有的像武士,巨石中间还有高大的松树,长得十分茂盛,密密麻麻的枝叶,就像一把撑起来的绿色大伞。

上山的路刚开始还算好走,我一口气走了一大段,可是越靠近山顶,山路越难爬,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我才上了山顶。站在山顶上,吸一口空气,清新舒爽,刚才的疲累似乎一下子不见了。从山顶眺望,雾气蒙蒙的景色真美啊!我似乎一下子明白了“无限风光在险峰”的含义了。

我在山顶上大声喊:“美丽的青龙山我爱你”

关于咸丰望城楼的作文

咸丰的山山水水,日渐迷人起来。咸丰人,无法不爱自己的家乡!望城天路无限延伸,本已令人神往,如今又添望城楼,更让人按捺不住地背起行囊。

远眺望城楼,它立于高山之巅,在云雾中若隐若现,如同海市蜃楼。

最初感受它的美,还是在去年底。我们听说山上修了一座亭子,便慕名前往,一心想要瞻仰它的清秀容貌。当时望城楼还未完工,我们只能从楼的背面而入。

细看望城楼,它的设计古色古香,红墙,绿瓦,传统的阁楼模式,显得富贵端庄。楼的前后各有一棵松树,均高过楼顶。枝杆呈暗褐,松针且细且密。估计岁龄不长,所以还不见得壮实;待段岁月,定可拥有遒劲刚锐的雄伟丰姿。阁楼旁的空地上,石匠们正在精雕细刻,一幅幅石雕栩栩如生,有历史英雄人物、跳摆手舞的土家人、百姓策牛耕田、土家人吹唢呐迎亲、妇女织锦等。在楼堂中间,木工们不紧不慢地测划装裁,地上的锯木灰洒了厚厚一层。

春节期间,不经意得知望城楼前的长梯已竣工,于是决定再游。那是一个多么好的天气啊,放松了心情的人们爱上了郊游,游览望城楼的人更是数不胜数。

那条长长的阶梯,把山下的公路与山顶的阁楼连接。抬头望去,望城楼清晰可见。道道石梯,直向山顶,勾起人攀登的欲望。然而,一旦起程,便会感到格外艰难。坡度很陡,奋力攀爬还不及一半,已然气喘吁吁,挥汗如雨。一路坚持到达山顶,稍微休息后,随即重振精神,靠着栏杆观望咸丰城。

放目远眺,整个县城尽收眼底,百般美景一览无余。无数次听人说咸丰城的整体轮廓就像一条鱼,如今仔细研究,果不其然:靠左的楚蜀大道和大坝是它的嘴巴和前身,山脚下的沿河片区形成了腹部,对面高乐山与靠近望城坡的那一片构成了鱼背,南门部分很活泼地摆了尾巴;很凑巧,南门商城靠里的小山正处于鱼尾的交叉点;民族中学,由于校园里面树木葱茏,看起来就像是鳃孔两边的鱼翅。这分明就是一条要跳龙门的活生生的“大鲤鱼”!道路是它的经脉,人群和车辆是它的血液,房屋是它的鳞甲,望城坡正处于望城楼的正前方,一楼一坡互相映衬,更富有诗意。

望城楼,算得上是一座文化楼。绕楼一圈,发现板壁屋梁上内容丰富,不知哪位名家以精美小楷篆刻了许多诗词。每首诗词均有画来配。二者相互诠释,一口气看下来,竟似回到课堂。有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等等,李清照的《声声慢》等,人之成大事,回归真我,人生之三重境界亦在其中。

再说夜晚的望城楼,丝毫不见得寂寞。立于城市一角,欣赏夜幕下的咸丰城。它是那样多姿多彩!看吧,千家万户灯光明亮,温暖的路灯照耀着街道;高楼林立,远射灯欢乐地转着方向,一道道光束穿透夜空。在各种灯光的照耀下,望城楼散发着钻石般的光芒,红、黄、紫、绿、蓝,各色灯光轮流交替,与山下频频穿越于城市上空的灯光遥相呼应,美妙绝伦。

覃姓在中国《百家姓》排名是96位。

覃氏经历了几千年来的频繁迁徙,总的流向和趋势可概括为:北南东西,即自北向南,先东后西。根据史籍和各地覃氏族谱记载及口碑,除了上述在黄河流域的几次迁徙之外,还有八次较大的迁徙。从覃怀地到会稽郡覃怀地,是大禹治水的指挥部,也是治黄最早取得成效的地方。

在遍布世界各地的华侨中也有一些覃氏居民。海外覃氏主要是从广西、广东地区出境的。这些华侨漂洋过海留居海外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宋代,而大量出走并留居海外的则在明、清和民国时期。

广西华侨人口仅次于广东、福建两省,居全国第三位,广西又是覃氏聚居最多的省区,据所掌握的资料,海外覃氏,以祖籍为广西者居多。

以容县为例,据1982年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全县人口59万,其中覃氏3万,占5%强。1979年出版的台湾《广西文献》第3期说,马来西亚有广西籍华侨华人50万,其中容县籍20万,在容县籍华侨中,覃氏约2000人。

扩展资料:

《百家姓》的排名只是名义上的,虽然有字面上的这么多姓。因为某些姓氏虽然在字面上不同,实际上部分姓是从某姓衍生出来的,比如姚姓, 据2005年在湖南零陵召开的全球华人公祭舜帝 大会上的最新统计,由姚姓衍生出的姓氏达60个之多,如王、陈、胡、孙、虞、田、袁、车、陆等姓氏,流布于世界40多个国家和地区。

作为姓氏文化中,《百家姓》是一种特殊的历史文献,记载了中国姓氏的发展,它与姓氏家谱、方志、正史构成完整的中国历史,是中国珍贵文化遗产的一部分。《百家姓》作品的出现,是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流传至今,影响极深,它所辑录的姓氏,还体现了中国人对宗脉等的强烈认同感。

-覃姓

-百家姓 (传统蒙学三大读物之一)

唐崖土司城的唐崖土司城文化

土司城内所见的文化遗物,主要有残瓦、陶器碎片、建筑后的石料残件及毁弃的建筑装饰件等。1986年,当地农民在衙院后发现3颗铜印。其中,一...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