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江江氏后村庙江村新修宗谱序
文 | 鹤湖风光
东至县胜利镇新华江村,位于升金湖北滨后村庙,前眺鹤湖笔架山,后观菊江振风塔。嘉靖四十年,菊江江氏八房七世祖镜公,见山青水秀,定宅耕读。历世五百载,开枝散叶,瓜瓞绵绵。
姓氏是每一个人的标签,是一个家族的符号。宗谱则是同一个姓氏家族从古至今的生命载体,精神家园。古人云:谱牒身之本也。万里江水,源起何处,谱能告诉你,你是谁,来自何方。宗谱为我们开启了一条时光隧道,让我们驰骋其间,目睹祖先曾经的苦难与辉煌,聆听先哲们的家训和家规,敬宗睦族,团结友爱,光大家风。
上溯民国三年,菊江江氏八修宗谱,巳经遥遥百年。历经战火兵燹,老谱残缺不全,重修家谱,迫在眉睫。菊江江氏后村庙二十一世裔末泉宗贤率先出资,倡议修谱,合族相应。族内宗仁希平、声平、中年、云旺、海平诸君,慨然担纲,积极推动。他们肩负着家族的使命,上乘先祖之德,下启后来之贤。续修家谱的热情,激荡着他们的情怀,无惧风雨,不惮远涉,四处奔波,终于寻回百年老谱。
宗谱是大家巨族的瑰宝。拜考江氏远祖,有危身之忠,有显亲之孝,有戡乱之武,有华国之文,有利人之功,有惠民之政。其巍然可仰、凛然可畏的先祖事迹,非独仪型其家,实足以惠中华。余笔何足以副仁人孝子之心,更难著斯谱之重文!
江氏历史悠久。夏启之时,中华始祖黄帝瀛姓后裔元仲公,因伯父益公佑舜有功,受封江地侯,元仲公尊为江氏得姓一世祖。三十世济公助周武王伐纣,功封七百里,国号江国,位于今河南省正阳县。江国世袭千年,至公元前623年被楚国所灭。后代迁徙各地,为不忘故国,便以原国名江为姓氏。随后各代,功高位显,因官散居天下。
60世烈公,周赧王时任殿中大夫,由济阳迁居阳安(河南确山);69世祐公,东汉光武时任广陵太守,由阳安迁临淄(山东淄博);71世革公,中华孝经二十四孝之一,人称江巨孝,封谏议大夫升齐相,由临淄迁邳州(江苏睢宁);75世统公任太子洗马,由邳州迁丹阳(安徽宣城);77世淹公梦笔生花,文思卓然,登进士第,封醴陵侯,由丹阳迁萧山(浙江萧山);83世法跃公由萧山迁信安(衢县);87世宏秦公由信安迁开化(浙江开化);94世大沣公后汉乾祐庚戌进士,其孙淮公由开化迁鄱邑泽源(江西铁炉埠);107世胜五公弃泽源迁居鄱阳大湾;至117世华二公,赠封监察御史,于明洪武十三年由江西大湾迁居安徽东流南门道观嘴,华二公敬为菊江江氏始迁祖。
华二公生八子,八房径公于明永乐十年由道观嘴迁居濠口嘴江家坝;菊江江氏七世祖镜公于嘉靖四十年,由濠口嘴迁居后村庙,为新华江村始迁祖;十三世士华公,讳有功,恩授武略骑尉升江都阃府,由后村庙迁居省城。
远仰高风于前代,近采芳迹于潮流。文坛华国,千年相承,前贤淹公名誉青史,后昆二十二世裔江亚峰,光宗耀祖,文章卓尔,名列中国当代青年作家;政坛惠民,后继有人,二十世裔江泽胜荣任东流镇委书记,东至县政协常委。地以人传,人杰地灵,上继先哲,有志竟成。以忠孝继先,以读书韶后,以勤俭律身,以清白立世,家风是我们行走世间展示自己的最好名片。后村庙菊江江氏以历史的厚蕴,必将人文蔚起,枝繁叶茂。先祖庇萌,宗族团结,共同构筑美好江村。
前四届谱序对宗谱要义的论述十分精辟,现代学者认为正史、方志、宗谱三者组成了中国的历史大厦,而数量之多,影响之广首推宗谱,宗谱是中华文化和中国典籍的组成部分,它不但为正史和方志提供可靠资料,还为人口学、遗传学、教育学、社会学等多种学科提供丰富的研究素材。
宗谱是本着同根相系,长幼有序的原则,祥明记载了本族渊源和祖辈勤劳节俭、艰苦创业的绵长历程,表彰孝敬长上,睦邻和亲,道德高尚的族人和清正廉洁,忠于职守,报效国家,服务社会的优秀宗亲,是一部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激励族人积极向上,热爱家乡、热爱祖国, 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它不同于只记载帝王将相或少数代表人物的历史书籍,也不同于各种人物词典只记载与专业有关的人物简介。马克思主义者和历史学家们都认为劳动人民和普通百姓是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动力,都为历史的前进贡献了毕生精力。为他们竖碑立传是理所当然,用文字记录他们平凡的一生正是体现了普通百姓做人的尊严和价值。
我国早在周代就设立“小吏”,掌诸侯志乘,是宗谱之始。秦汉时期中央设“宗正”,位列九卿,其职责主要是“掌亲属”,编修和保存帝室及诸侯王族的谱牒。东汉时一些名门望族编修民间家谱,如《杨雄家谱》、《邓氏家谱》和颍川太守卿氏《万家谱》先后问世。东晋贾弼撰《十八州一百十六郡氏簿状》,萧梁王僧儒撰《十八州谱》、《百家姓》、《东南谱集抄》史称贾氏谱学和王氏谱学,成为两个典型的谱学世家。民间修谱从此盛行,家必有谱,官必有籍,婚礼选择都依据谱籍。到了唐代开科取士,门阀观念减弱,谱牒为用也渐次减弱,但一些著名文人和历史学家如刘知等许多人物仍然纷纷参与编撰谱牒和谱学著作。到了宋代欧阳修和苏洵又各创谱式,在理论上更加完善,使民间修谱规范化,形成欧苏两大派,到了明代,欧苏二体逐渐合流,演变成欧苏合体的规范化模式。司马光、郑樵、王安石、文天祥等著名史学家、政治家也都参与谱牒和谱学的编著,明清以来修谱之风更盛,遍及全国。民国时期各族各姓普遍续修一至二次,我崇让堂抗战前夕续修一次,至德堂抗日前后各续修一次,有的姓氏修全国大统谱,1947年吴氏在《大公报》上刊登启事,发起编修吴氏全国大统谱,因战事暂辍。解放初始完成付印。
新中国成立以后,不少人都潜意识的认为宗谱是封建宗法制度的产物,为避嫌,多将宗谱当废纸处理掉了,看到宗祠被改作他用或被拆毁,续修宗谱一事更是无人提及,但是也没有在报纸杂志上看到过批判宗谱的文章,也没有听说过政府在大小会上批判过宗谱的事,即使是在那极“左”的年代和政治运动中,人们也只是将宗谱收收藏藏,从没有听说过因宗谱而获罪名的。相反某些人和事在宗谱上得到印证者常常批露于报端,新中国成立以后,周恩来总理路过家乡时,还按古代谱式亲笔书写了本房亲属的家谱谱稿,北京图书馆清理出2250种宗谱供人阅读,上海图书馆在文化大革命时期派人到全国各地抢救宗谱,广乏收购,收藏了一万二千多种近十万册家谱,包函3328个姓氏,其中吴氏宗谱就收集到436种,前几年还编纂了《上海图书馆馆藏家谱提要》,供人们查阅。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建设飞速发展,人民生活迅速提高,精神振奋,意气风发,面貌为之一新,如我族岳西一支成员,是清嘉庆年间,正极公去世后夫人背着丈夫遗骨,带着四个儿女逃荒到岳西高山垦荒,相传九代已繁衍到110多人,改革开放解决温饱之后,子弟都进了学校,现在涌现出六名在校大学生,一名女研究生。这样的好时代,值得大书特书,如实记载,因此全国各地民间修谱已很普遍,三环出版社出版了《中华姓氏通书》、陈、罗、赵、吴、陆、李、刘、王、黄等姓的通书已在全国各大书店出售,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了《韦氏通书》《廖氏通书》《覃氏通书》最近也正在编写《吴氏通书》。山西社科院出版了《中国家谱综合目录》、中华书局编印了《中国宗谱目录》,《光明日报》、《文汇报》不断发表宗谱的有关信息和谱学文章,中央电视台和不少省市电视台,都连续播映了《百家姓》和表扬了“松花江畔修谱人”——尹律山的感人事迹。1994年已故胡耀邦总书记的故乡编印的《胡氏家谱》就得到了胡耀邦之子胡德平的指导和支持,1999年元月上海举行了“全国谱牒开发利用学术讨论会”,1983年台湾举行了“亚洲族谱学术讨论会”,美国每年出版上万种各式家谱。江西、浙江、广西等各个省、市、县的许多姓氏大都续修了宗谱,安徽省各县市也都印刷了几百种家谱,安庆新编的《高氏家谱》、《马氏家谱》、《李氏家谱》、《刘氏家谱》、《戴氏家谱》、《斯氏家谱》等等几十个姓氏的家谱,谱式各异,五彩纷呈,印刷也很精美。今年四月无锡吴氏再次发起编修《中华吴氏大统宗谱》,我崇让堂趁此归宗,将本届宗谱呈送泰伯始祖庙。
纵观我国谱牒,无不反映出各个时代的层面,本届续修家谱,以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思想,实事求是的采用新的观点,新的方法,有序的记载我族成员。以期达到敬祖、存史、育人的目的,续修不是单纯的延续补充,是根据时代的要求加以编辑,收入对象是:1937年健在和本年以后出生的男女成员凡自愿入谱者,均详明载入,女儿和儿子一样列为传主,传文栏内记载配偶和有血缘关系的人,女儿可记到第三代,其后代愿随吴姓,则按传主另书传文,以体现真正的男女平等,传文记载生、卒、葬、时间、地点和对社会某一方面作出的贡献。除载明职业外均是务农,生不立传已是约定俗成,为了表彰宗亲对社会做出的突出贡献,鼓励族人求学升造,积极向上,设《鸿爪篇》,将有一定社会地位,学位,和职称的个人简历一一编入,虽不同于老谱模式,意义却十分重大。对于老谱原有内容一般不做更动,依照老谱的凡例给予编印,为便于阅读,将《源流序》译成白话文附后,其他古文字的七篇序言和记加以标点和注释,《书讳书字辨》也加标点印于卷首,老谱的传记也由福歆加以标点和注释。为了便于查阅,不少卷的采编人编制了世系简表,附在每卷之末,一目了然,也是创新。对于十条家训,四种礼说和五篇祭文,已跟不上时代要求,以法治国,无须另立规矩。社会在前进,礼制、祭祀亦有新的风尚,所以将这些内容加以标点编入附录,供后人和学者们以作资料研究,还有三大本公堂契据和法院判词,已无保留意义了。老谱古文的标点注释皆经祚宁先生校勘、补注,照片由祚林拍摄。
认祖归宗,热忱欢迎,怀宁县小市镇,禅师村,兰桥队我吴氏连松公房曾单独修谱,因乱谱失,仅保存先祖牌位,记载了历代先人的名字,其字辈是“神武成周德,诗书发世昌,曹邦传祖志,君伐永贤良,谋事补诹知,斋悦映吾疆。”他们每年清明节祭祀时都在老屋旁向崇让堂原三公房的国祥、国圣、国贤三公之墓祭拜,认定此墓是他们的祖坟,代代相传,从未间断。这次得到崇让堂修谱的消息,即派世烈为代表与谱馆办公室主任福钦联系。要求认祖归宗,理事会一致表示欢迎,七月十四日由邵绿、怀宁、福潭、福钦、祚林五位代表前往兰芝桥会见宗亲,受到世烈、世鼎、世恒、世节、世新、世明、昌质、小平、昌节、小龙、昌龙、昌南、昌飞、昌燕、昌虎等十五宗亲鸣鞭迎接,亲切握手,相互问好,议定连松公后裔108人全部载入崇让堂第五届宗谱,字辈从世字辈改为自字辈,余类推。因祠堂被焚,尚未恢复,连松公等先人牌位置原厅供奉。话别时又鸣鞭远送,依依不舍。
由于我族面广人众,在谱人数巳达五万四千三百八十三人(传主人数二万四千四百四十一人 夫人数一万五千八百八十九人 女儿未列入传主者一万四千零四十一人)其中在世入谱人数一万六千六百六十六人(在世传主数一万零五百三十人 在世夫人数五千零二十六人 在世未列入传主女儿数一千九百五十四人)。分散在海内外及各省市,无法联络,遗漏者数千,新谱问世就可以起到宣传作用,望各地族人闻讯后主动与谱馆联系,将自家谱稿寄来,在适当的时候再编一本补遗。
本人才疏学浅,谱成匆匆,漏舛讹,统叙失谋,创新亦或违例有待后贤重纂完善。本届宗谱全赖各位副总编、责任编辑、特约编辑以及征稿采访者的共同努力,他们不但分文不取,不少人还私下贴补邮电、交通费用,难能可贵,两年半的努力终于修成五届宗谱。在此谨向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二十二世孙怀宁敬撰
二000年十月
昨天登录网易博客,一位天下欧阳圈的圈主发了请求过来,不假思索我就点了接受,呵呵!有种回家的亲切感,家门哦——欧阳,以后我也是圈里的其中一员了哈!带着稍许的好奇,进入圈子浏览了一下,立即来了兴趣,何不到网上查查资料了解一下自己的姓氏?下面是我在网上花了相当的时间查找到的资料,整理出来让大家也了解一下欧阳姓氏的来源及欧阳家族,如果感兴趣的话,欢迎大家来一起来讨论。
在我国历史上,欧阳比较出名。早在汉时,便有“八世博士”。所谓的“八世博士”,指随伏生受《尚书》的欧阳生,以及他以下的欧阳高、欧阳地余、欧阳歙等八代子孙。欧阳家的八代,都以研习《尚书》闻名,致使《尚书》自此有了欧阳氏之学,而与大、小夏侯氏三家,都被立于学官,这就是《尚书》中的齐学,亦即学者们熟知的《今文尚书》。八世欧阳,为千乘人,即今山东高苑人。由此可见欧阳氏于越国灭亡后向北播迁的情况。自浙江而江苏山东,又自山东迁于江南各地,从唐代名士欧阳洵、 欧阳詹二人的出生地,便可一目了然。还有宰相欧阳通,五代词人欧阳炯。宋代大文学家欧阳修,亦是南方人士,唐欧阳询书《九成宫醴泉铭》,留芳史册。清代有浙江提督欧阳利见。
姓氏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产物,是家庭、家族、宗族、氏族的血统联系,踩着先人的痕迹,欧阳姓氏,这些杰出人物体现了中华文明古国丰厚的文化底蕴,博大精深。所独具的深厚文化积淀源远流长,灿烂辉煌。他们是中华文化的瑰宝,留给了子孙后代一笔无法估价的遗产,不但让所有欧阳姓氏的人引以为豪,同样也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追寻着祖先的足印我们一起来耐心了解欧阳姓氏的来源:欧阳(ōu yáng 欧阳)姓源流单纯,源于姒姓,出自战国末期楚国越国勾践后裔子蹄的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始祖,长于姬水,所以以水名为姓。黄帝有四位妃子,生了二十五个儿子。元妃西陵氏,也就是发明养蚕的嫘祖,有个儿子叫昌意。昌意的儿子是颛顼,夏禹是颛顼的孙子。当时,洪水滔天,帝尧让颛顼的儿子鲧去治水。鲧用堵塞的办法治水,结果失败,被尧处死。舜向尧推荐鲧的儿子禹去治水,那时禹刚刚二十岁。禹带领治水大军,利用疏导的方法,将洪水引进河道。大禹忠于王事,历经艰辛,辛辛苦苦三十二年,终于治好了洪冰。他三过家门而不入的事迹,成为历史佳话。尧死后,舜继承了帝位。舜年老后,让禹接了班。禹即位后,建都于安邑(今河南安阳),死后葬于会稽(今浙江绍兴),世袭者一直负责会稽奉祀大禹的陵墓。据一些家谱记载,欧阳氏的人尊奉夏禹为祖先,他的儿子夏启建立了夏朝,传至夏少康——(公元前 2079年距今4072年)于会稽封支庶子,从此,这支夏禹的后代便在当地发展繁衍,并且经历夏商周几个朝代,一直王位相传。直到春秋时期,王位传至允常时,有子名勾践,被封于会稽,建立了越国,史称越王勾践。在春秋末年(公元前497—前465年)曾被吴国战败,勾践向吴王夫差称臣求和,亲自到吴国伺候夫差,他卧薪尝胆,忍辱负重,得到夫差的信任。另一方面,任用范蠡,文种等整顿国政,十年生聚、十年教训,使国势转弱为强。与此同时,范蠡派越国美女西施到吴国去,迷惑夫差,使夫差迷恋女色而对国事松弛下来,吴国由强转弱,十九年后,勾践把吴国灭亡。接着,他又在徐州(今山东滕县南)大会诸侯,成为霸主。勾践生鼫与,鼫与生不寿,不寿生翁,翁生侨伯,侨伯生之侯,之侯生无疆。到勾践七世孙无疆为越王的时候,无疆受齐人唆使,出兵伐楚,结果被楚灭,无疆也被楚军所杀。无疆的儿子们争夺王位,各居一方,次子蹄占得乌程(今浙江省吴兴县)的欧余山,由于位处山的南面,又称之欧余山之阳,自任为欧阳亭侯。他的子孙就用此封地和封爵名为姓氏,形成了欧、欧阳、区三个姓氏,系同一衍派,一概不通婚。
得姓始祖:无疆。欧阳氏是春秋时代著名的越王勾践的后裔。欧阳氏与欧(区)氏同出一源,都是越王无疆的子孙,而越王无疆,则是距今2400多年前越王勾践的七世孙。欧阳氏的得姓,大约有2000年的历史。根据《路氏》上的记载说,越王无疆的次子,被封于乌程欧余山的南边。据《郡望百家姓》记载,欧阳氏望族居于渤海郡,就是现在的河北省沧县。由此可见,欧阳氏和欧氏同出一源,故欧阳氏后人尊无疆为欧阳姓的得姓始祖。
迁徙分布:欧阳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位列宋版《百家姓》复姓的第4席,其发祥地为渤海郡(河北省沧县)。当今,欧阳姓主要分布在江西省吉安、永丰、万载,湖北省枝江、荆州、潜江,广东省广州、河源,河南省新郑,四川省绵阳、遂宁,安徽省阜阳、滁州,湖南省长沙、浏阳、隆回,贵州省,广西壮族自治区滕县等地。由于区、欧、欧阳三姓的族人较少,只有欧阳族人成立宗亲会馆,那就是坐落在乞纳街96号的欧阳家族联合会,会员有222人。
欧阳与欧氏有着不同的郡望: 潮汕欧氏,无论宗祠或门额,其郡望或书“平阳”,或书“渤海”,两者互用。然而,平阳在今温州,故为欧氏郡望;渤海,则是欧阳氏郡望。其郡望(即显贵世族,为当地所仰望——编者注)号称应是来自欧阳建。那生于河北南皮,为汉渤海郡地。以现有潮汕欧(阳)氏有关谱牒资料看,其往上溯源是:汉高帝时(前2006-195),有欧阳篆任涿州(今河北)太守,其派下分为两支:一支迁居山东千乘郡;一支原居于河北冀州。此一支有欧阳建(?-301),字坚石,任晋冯翊太守,才藻美赡,擅名北州,有“渤海赫赫,欧阳坚石”之誉。至永宁元年(301),坚石为石崇外甥,受牵系被赵王司马伦杀害,仅允其兄之子欧阳质以其族奔长沙。至唐代有欧阳询(557-641),著名书法家,官至太子率更令、弘文馆学士,封渤海县男。询之孙欧阳琮为唐吉州刺史,因家江西。琮传八世欧阳万,江西安福县令,江西庐陵欧阳氏始祖,万再传九世至欧阳修。
谱例: 中国的氏族作谱的历史虽然比较早,但是作为一个氏姓完整而系统的撰著体例应该是在欧、苏族谱以后才形成的。欧阳宗族的族谱,从欧阳修编撰《欧阳氏谱图》以后,虽有数十种族谱、家谱、通谱及续修的谱系著作,但是都是在《欧阳氏谱图》所定谱例的基础上继承和发展的。就其内容和特点总括起来,大体有以下几条:
修谱强调“断于可见之世”,这是考虑到一个家族生生不息传下去,人员众多,家谱载不胜载,繁复琐碎。所以,对家谱、族谱要根据亲疏、远近的关系,有详有略。凡是亲的近的应该详记,远的、疏的便要略记。
玄孙后另为一世。谱系的原则,是由高祖、祖、父、子、孙、重孙、玄孙七世为一系,或五世为一系。玄孙以后,另为一系。这是按照中国古代礼法五服制度为标准的。
各谱要互见。虽然各谱要记其应该记录的,但各家谱之间应该互相衔接,以反映整个氏姓发展过程。
列出世系图表。世系表表示纵横的关系。欧阳修是用《史记》表的方式表现,以后所修的表则用树枝图的形式表现。上下为父子,左右为兄弟。
收录前代族谱序言。各谱除修谱人的总序以外,一般都将前代族谱中的序言,逐—收录,以展示族谱修撰的过程和沿革。
绘制先祖图像。版印书籍形成以后,各谱基本都将本族名人的图像刻印出来,以传永久。欧阳氏族谱中,除了欧阳修的像以外,还有得姓始祖蹄以及欧阳万等人的像。并加像赞,即用几句话(一般为韵语)概括像主生平。
先世考辨。时迁物换,人物繁杂,因此,旧谱中所记时间事件或有错,这是必然的。新谱对旧谱记载不准确的时间、地址、人物、事件,应进行考证,以求更加精确。
不收外姓。收养的男子不得入谱,是为了防止逆伦乱宗。即使有也须注明。
表后附传。图表表示纵横关系,但无法了解各人的生平事迹,尤其是一些名人。所以在族谱中,都在图表之后,附写传记,或请名人为之立传。
族表记录。谱中人员,受到皇家表彰的,要予以记录,并且将表彰的文书全文照抄。有当时名人对谱中人物颂扬的诗文,也要照录诗文,并记录作诗文者的姓名、籍贯、职务等。族规族训。这是明文制订的本族子弟必须遵守的家族法规,如勤俭持家,遵法守纪,不偷不抢,励志上进,乐善好施等。违犯族规的,重者不得入谱。
家乘谱牒: 宋欧阳修撰《欧阳氏族谱》;明欧阳春编《吉州欧阳氏通谱》;民国湖北枝江姚星吾编《欧阳宗谱》;湖北枝江欧阳运森(欧阳修38代孙)编《欧阳氏族谱》、广东欧阳可明编《欧阳氏族谱》等。这里列出越王勾践后裔欧阳氏的直系图谱,是湖北枝江欧阳运森(欧阳修38代孙)编的《欧阳氏族谱》,是三峡地区若干支系中的一支:1、勾践——2、鼠与——3、不寿——4、翁——5、翳——6、之侯——7、无疆——8、蹄(欧阳亭侯,受氏始祖)——9、恒——10朝——11完——12、东——13、谟——14、摇(《史记》称越东海王)——15、朱棣,即涿郡太守(夫人乃楚春申君之女)——16、鄅——17、行密——18、冯——19、惠瑕——20、茱颜——21、仲思——22、士达——23、蕖——24、翘——25、纲(与复同辈)——26、举——27、迹——28、纯——29、建(哲学家,《晋书》有传)——30、崇文——31、成——32、晋——33、启明(太子洗马)——34、乾(东官校书)——35、焕——36、景达(欧阳修沙溪谱列为长沙始祖)——37、僧宝(荔浦县令)——38、頠(《陈书》有传)——39、纥(《陈书》有传)——40、询(书法家,《唐书》有传)——41、通(武则天之宰相,《唐书》有传)——42、幼明——43、昶(苏州长史)——44、琮(唐吉州刺史,庐陵大族始祖)——45、晤(尚书秘阁修撰)——46、彻——47、弦——48、邈——49、规——50、绪(御史大夫)——51、万(唐安福令)——52、诚——53、雅——54、效(韶阳主簿)——55、托——56、郴(御史大夫)——57、偃(南京街判官)——58、观(崇国公)——59、修(江西永丰人,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北宋文学家,《宋史》有传)——60、发(《宋史》有传)——61、宪——62、兴世——63、庆——64、凤——65、文明——66、崇德——67、椿寿——68、礼——69、思之——70、士章——71、建翁——72、天池——73、思尹——74、敏——75、亢——76、瑛(于河南新郑守修公墓)——77、和——78、应春(明夷陵知州)——79、普诚(枝江始祖)——80、性恭——81、仁达——82、宽——83、国珍——84、科——85、宗元——86、柏——87、启龙——88、昆(吏部观政)——89、永泽——90、福——91、希义——92、元极——93、文深——94、治忠——95、开直——96、景财——97、运森——98、正传——99、家瀚——
整编到此,让我深深感叹,一个中国人,不管他在什么地方,不管它漂泊多远,编入宗谱,列入门墙,祭先祭祖,托庇于列祖列宗的福荫之下,总是他最大的心愿。这种生生不息的寻根意识,使这个民族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同化力以及认同感,归属感,它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欧阳家世源流,子孙尤其值得自傲,不但可以源源本本地推溯到春秋时代的越王勾践。而且,更可以遥远地追溯到4000多年前的圣君夏禹;不论是欧氏,抑是欧阳氏,都拥有四五千年的悠久家世源流。做为一个欧姓人还有什么比这份荣誉更值得自豪的!
在中国文学史上,值得一提的是北宋时代非常杰出的人物欧阳修,集文学家与史学家于一身,他是宋仁宗天圣年间的进士,曾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早年他支持范仲淹,要求在政治上有所改良;王安石推行新法时,他曾上疏指陈青苗法的弊害。欧阳修主张文章必须“明道”、“致用”,对宋初以来追求靡丽形式的文风表示不满,并积极培养后进,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他所写 的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风与 散文近似、语言流畅自然;他的词婉丽,承袭南唐遗风。欧阳修与宋祁合修《新唐书》,单独撰写《新五代史》,并著有《欧阳文忠集》。
欧阳修被潮汕欧氏尊为太始祖,不但上面的《得;姓歌》镌于石,且无论潮汕欧氏祠堂的神主牌位、楹联,残存宗谱以及欧氏族人口传等等均有所见。
座落在饶平县海山镇欧边村的欧氏宗祠,大门两侧墙壁,镶嵌着石棉线镌刻的《得姓歌》,计20句,共140字,内容是:
因封受姓曰欧阳,道德文章百世昌。
上溯渊源及大禹,禹垂明德至少康。
庶子无余封会稽,二十余世至允常。
子为勾践封越伯,传衍六世乃无疆。
伐楚楚伐族属散,子蹄封欧余山阳。
苗裔因之为姓氏,代有名贤与忠良。
渤海名士号坚石,才藻美赡扬晋邦。
长沙曰询率更令,字法楷范唐已彰。
太祖讳修出于宋,文章政事俱流芳。
大元使臣蕃潮汕,五湖四海创辉煌。
《得姓歌》对欧阳氏的源流及其蕃衍入潮作了高度的概括
郡望 堂号:
1 郡望
据《郡望百家姓》记载,欧阳氏望出渤海郡。
渤海郡:西汉时从巨鹿、上谷之地分出渤海郡,治所在浮阳,在今河北省沧县东关。其时辖地在今河北省、辽宁省之间的渤海湾一带。靺鞨以粟末部为主体亦建渤海郡,先称振国(震国)。后来唐玄宗册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忽汗州都督,遂名渤海。渤海地跨乌苏里江两岸,在今辽宁、河北、山东三省之间的渤海湾沿岸一带。公元926年,渤海郡为契丹族所灭。
鄱阳郡:汉朝末年孙权设鄱阳郡,治鄱阳县,其时辖地在今江西省鄱阳湖一带。
渤海郡:西汉时置郡,地点在今天的河北省沧县。
2、堂号
画荻堂:宋朝的欧阳修,三岁就死了父亲,家里很穷,上不起学堂,但是母亲非常希望他能成为对国家有用的人才,于是决定自己教他,买不起纸张,母亲就以沙地作纸,以荻当笔,教他识字。经过刻苦的学习,欧阳修终于成为了著名的文学家和对朝廷有用的人。
六一堂:欧阳修号六一居士,即“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常置酒一壶。……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其后裔将家族的堂名称为“六一堂”。
渤海堂:欧阳氏望出渤海郡,故有此堂名。
此外,欧阳姓的主要堂号还有:“载德堂”等。
对姓氏的来源及家族有了一定的了解后,下面来说说我的祖籍吧!呵呵!据父辈们提起过,我们的先辈,只要遇到自然灾害,就会被迫背井离乡,形成江西填湖南,湖南填四川,四川填江西的循环大迁移。在民国时,有一年发大水,我爷爷的爷爷,也就是我的老爷爷从江西迁移到了湖南,在湖南安家落户。一直以为自己是湖南人,原来祖籍是江西(如果追寻到远古应该是浙江)。多年前家族补换家谱,才留意欧阳修的大名,也算是我的先人哈!呵呵!那么久远的事情,与自己何干,感觉自己有点攀附的嫌疑哦!低调低调再低调,在这不知天高地厚可真要被各位狠命拍砖啦!啊啊!且慢,没有功劳总有苦劳吧!花了我二天二晚的时间在网上查找资料,终于整理出来,让大家了解欧姓的来源,也算是给天下欧阳圈子所有欧氏家门一点贡献吧!让大家有种回家的感觉,感觉到家的温暖,不知大家是否认可?我们的先辈人才辈出,可否有种自豪感?
天下欧阳加油!我们的祖先禹是华夏民族炎黄子孙的杰出代表,先人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动人故事,至今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他那发奋图强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了天下欧阳的凝聚力,成为欧阳姓氏世世代代努力拼搏的动力,激励着我们的奋发向上的精神,有着不可替代的意义和作用。今天,我们为我们的伟大先人而感到自豪,天下欧阳相聚网易,虽然来自五湖四海,但天下欧阳却亲似一家。
关于黄县石良镇修家村的谱系
(一)修氏迁黄一世:修旺
(二)传至七世黄县修家村有三人自黄县到了莱阳县,他们是:修自清、修自香、修自礼。莱阳县这三位修姓祖先传到11世,其中有修顺、修敬、修延、修硕弟兄五个来到了莱阳东北乡的上蒲格庄,此时大约为清朝顺治年间。后来大哥修顺去了绪家疃,老三修德无子,老年时迁往莱阳的龙旺庄女儿处。老四修延,迁往莱阳城东的中旺村。后代颇多,剩下老二修敬,老五修硕在上蒲格庄留了下来,繁衍至今上蒲格庄已有200余户修姓。
(三)从修旺一世算起,并没有规定下修姓世系用字规定。
到了清道光七年正月(公元1827年)上蒲格庄修姓有三位代表赴黄县东莹(现名龙口市石良镇修家村)祭祖认宗。经过考证,证明莱阳县上蒲格庄修氏与黄县东莹修氏同宗,是从东莹迁出的。并写了文字证明。同时他们还共同议定了十个字,作为共同的世系统一使用。这十个字是:“人思先祖德,善述振家声。”后来又共同修改为“人思先世德,善述振宗声。”并共同确定下来,从十七世开始使用“人”字。
到1946年,黄县东莹修姓的修人栋又在“人思先世德,善述振宗声。”之后议定了四十个字作为黄县修姓后代共同使用。这四十个字是:
学好能增福,贤良相纪生。
作为有大志,发达立鸿功。
安乐可常保,和平恒献明。
敬义文智林,兴顺永魁元。
以上四十个字可用千年。只要按此顺序起名字的人,便可知道自己是山东黄县东莹修氏的第几代子孙了。
关于安徽亳州地区的家谱系
族谱:“修家祖佛皆,上可大文母,尊凤良月功,忠孝传嘉宝”,是由修常庄在祭祖时续的家谱系,到目前为止,修老家,修小庄,修楼,辈分最高的为凤字辈,辈分最小的已为宝字辈。
看了安俗赵村(赵四)家谱上的14篇谱序(苏轼的《谱说》不能算序),私底下给他们的“作文”进行评分,觉得,还是下面两篇写得最好,写得不落俗套,没有其它谱序中常见的空话、套话,他们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发现,对于现在赵氏后裔认清自己的来龙去脉帮助还是挺大的。虽然赵村的家谱上有不少名家留下的笔墨,如钱宰、程立本、于谦、骆问礼等,但那不过是赵氏后裔为自己的家谱增色而已。所以,如果要我来当评委,决定给下面两篇谱序的作者评一等奖。
有几个名字在这里解释一下:
1、安俗赵氏的“安俗”,是明清时代诸暨的一个乡的名称,它就在今赵四村附近一带。故家谱称“安俗赵氏”,按现在重修家谱的说法,应该叫“暨阳安俗赵氏”。
2、安俗赵氏的始祖是燕王四世孙、少师昌国公的后裔,是从“龙泉”迁过来的,这个“龙泉”也是当时诸暨的一个乡,在今璜山一带。
3、赵村的发祥之地在“五相”,也就是说,从璜山刚迁过来的时候是住在“五相”的,这个“五相”,就是“赵五相”,现在变成住宅小区了。
4、家谱中多次提到了“龙华扦葬”一事,“龙华”是地名,可能是山名,我不清楚,“扦葬”就是从坟地把死人的骨殖取出埋在事先看好、风水好的地方,所以赵村在历史上曾经有过为祖宗迁墓一事,赵村的风水就是这么迁好的。
燕王四世孙、少师昌国公,官于暨,即家于暨。高宗辛亥绍兴元年七月封太祖,后令话为安定郡王。考宋史,令话后改令詪,少师第十一子也。三传至师熊,住安俗赵村,为赵村始祖。后孝宗登极,又封令詪四兄令玲、次子子涛为安定郡王。再传至师熙,住南门为南门始祖。 两祖群从昆季奚止数十余人。迄今,从数十传,后亿数。十传前如睹当年雍睦之风者,尽缘宗谱之由来旧已。顾作谱难,续谱更难。自欧苏而降,士大夫争相慕仿。家有其书,延及后世,士庶编氓,相率成风,其孝思锡类于是益广。及观叙述先世,往往远求得姓以来爵禄通显、道德明著者,奉为始祖,以光宗祊,虽水源木本不忘所自,意甚忠厚之至。然千百年来,遥遥华胄传闻于文残献缺之余,其冒拜汾阳者亦复不少矣。此作谱之难也。若夫前人未完之志,须为前人继之,后人未发之绪,当为后人引之。必敬慎郑重,缮完修辑,使所续之书揆诸数十世以前,与数十世以后之人心无一相刺谬者,始称续成高手。况事经三十余年之久,族内存亡不一,生长卒葬,嫁娶嗣续,必至棼如乱丝,莫可把梳,稍有不慎,所称世经人纬、礼达分定、情深而文明者,鲜有不尽成空言者矣。此续谱之所以更难也。今赵村之续修也,不数月而告厥成功焉。潮当过其谱局而谛视之,其诸老家长监造甚肃,其董事广立规例,井井有条,本已传之书,殚新续之力,严而公勤,谨而不繁。由其合而合之,一本之中又有本焉,何难远追锡姓之前;由其分而分之,则自一世十世以至百千世,无不可按籍而稽,披图而考;举凡前人所未完,后人所欲发者,一续而无乎不续,尊祖、敬宗、收族“三善”兼赅,奚止补残起废仅存三十余年所未备而已哉!行见老者长者谔谔于上,壮者少者唯唯于下,孝弟之心油然共生,一堂雍雍之风,洵有不愧少师后裔者。谱既竣,为道其成之易且速也,盖由续修之得其人焉。尔是为序。
嘉庆戊午重九日
族裔孙惟潮拜撰
安俗赵氏,少师昌国公之苗裔也。予览其旧牒,公生子十有一人,卜葬邑之龙泉乡,南门、山下诸巨族,皆为公后。其始迁安俗者,则公幼子,安定郡王令詪公第七世孙也。公讳孟贤,行祐一,推所自出,故尊福一公讳舆琼者为第一世始祖。 彼时金元纷继,蠧简残篇,未免脱略。自明洪武十年修辑,而后数百年来修者再三,续者四五。信乎!其为赵氏之完璧矣。然而,在昔先人言多直率,父传之下,书缺有间,列其名不书其行,书其行不列其名,纷然错出,或不便于稽查。至于嘉庆戊午则又焕然一新矣。既于父传之下书其名,又于子名之下书其行,俾后之览者一展卷而知为某公之子行第几,则行第几者即某公之子也,行第几者为某,则某公之子即某者,参互相证,回环以考,了如指掌,皎若列眉,宗谱之法庶乎备矣。自嘉庆戊午至今道光丁亥,仅三十载耳,历年未记事必真,不愆不忘,率由旧章,其谁曰“不然”,而执事者则曰“否”,“否”抑又未也,盖史氏编年之法必书“某年甲子”,赵氏之谱则仅书曰“某生于某甲子卒于某甲子”,今则甲子之上又加其年之次数,岂不翻然更新矣乎?予因之有所感焉。 (家谱模糊看不清缺一行) 于周宦游于秦汉晋唐,至于有宋则崛起而为帝为王,由是以降,而元而明而清,显晦不一,出处殊途,散居于闽、广、江、浙之间者,盖星罗而棋布。独安俗一派,二十余世绵绵绳绳,相承弗替,居心类多,缜密作事,务求精详。思之深者虑固远,积之厚者流自光。伫见人文蔚起,作王国之珪璋,垂勋名于竹帛,将宗乘改观,则又耳目一新之侯也。爰为重新,记以志毕,万之后必大云。
时
道光七年岁次丁亥律叶无射全浣之吉
廪膳生陈祁枚撰
辅助资料:
吾暨巨族首推赵氏,余试历考宗支,其源出于高阳氏虞伯益,后十三世传至造父,周穆王赐赵城,因以为姓。历春秋、汉、晋、隋、唐,名宦未及殚述。延至五季,禅周而起为宋太祖高皇帝。传十八君,历年三百,云永其间,胙土分茅,难以备举,惟安定郡王受封熙宁为濮王首派者, 初嗣迁龙泉,再传居安俗,五相发祥,龙华扦葬, 则固彰彰在耳目间也。(引自《雍正四年续修宗谱序》)
明洪武至永乐年间,为填补豫、鲁、苏、皖北部战乱灾荒人口大量流失死亡,官府下令从山西省泽州、潞州等地向以上数省移民。官府在洪洞县广济祠设立中转站。明朝政府派员驻此,移民无论来自何方,移向何处去,皆汇集在广济祠边的大槐树下,领取川资安家费用,办理签证手续。离别之前,还要在树下倾诉离情,拜奠故土,这些贫苦农民离开家乡后由于受当时历史时代的限制,绝大部份人及其后裔再也没有回到家乡,只有洪洞县、大槐树、大树上的老鹳窝成为他们对家乡的记忆。于是洪洞县、大槐树、大树上的老鹳窝就牢牢地印记在他们的脑海之中,成为这一代又一代移民后裔们的祖居地。
王氏迁徽始祖王璧唐咸通间自太原迁歙之黄墩苦竹巷。其后裔子孙散居歙县、绩溪、祁门、宣州、婺源、休宁、泾县、旌德等地。族谱所记王希翔唐未自黄墩迁居婺源武口;王云北宋后期自篁墩迁居婺源中云;王瑜号双杉仲舒孙唐光启年间自黄墩迁居婺源龙井墩。清之大臣王茂荫出自该族。天下王氏视太原为发源地,都是自山西往外移民的,而徽州王氏早在唐代就直接从太原迁来篁墩再散居徽州各地的,比明代山西大规模移民外地早上千年。
古槐后裔姓氏表
祭祖小屋裏贴著一张“古槐后裔姓氏表”,该表上共有四百五十姓,供奉著他们的牌位,这大大超过了百家姓。他们都是六百年前移民到全国各地的,经过搜集整理,公诸於墙,以便寻根查询。近年来,大陆民众竞修家谱,海外同胞寻根祭祖,纷纷查询自己同大槐树的血缘关系。
太原王氏族谱
王 128全国太原王氏会通世谱十三卷首一卷(明)王友瑄等纂明弘治十四年(1501)刻本北图 129 全国王谢世家三十卷(明)韩昌箕撰明天启天年(1622)刻本中央民院华东师大 美国 130 全国太原王氏会通宗谱八卷首一卷明刻本安徽徵州地区博(存二卷) 131全国郎琊三槐王氏宗谱(清)王梁修清道光间槐清堂刻本一册北图132全国陇南王氏族谱钞本一册北图注:卷首有王育德清咸丰癸丑年修谱凡例。该族散居陕西、甘肃等地。 133 全国王氏族谱不分卷(清)王廷诗等总领王廷麟等主修清光绪四年(1878)刊本四川珙县下罗乡五星村 134 全国王氏通谱(清)王庸敬辑清光绪二十年(1894)槐政堂活字本北图历史所中央民院 上海图 吉林大学 美国 日本 135 全国王氏宗谱(清)王国栋修清抄本、北图注:本书包括《太原王氏宗谱》二十卷首一卷,存十二卷;《郎琊王氏宗谱》十四卷首一卷,缺家乘十卷;《本槐王氏宗谱》六卷首一卷。 136全国王谢世表(民国)黄大华编民国二十三年(1934)铅印本一册江苏苏州市图 河南图 江西图 陕西图 美国 137 全国锹溪王氏宗谱十八卷首一卷(清)王氏槐泉局重修清宣统二年(1910)听笙堂木刻本湖北黄罔县档(缺卷1)注:该族散居江西、湖北等地。 138 全国郎琊王氏宗谱七十卷首一卷(民国)王志周王彩国等续修民国元年(1912)木刻本湖北黄罔县档(缺卷首、卷4、6、11、13-16、19-24、26、27、29-31、33、34、36- 39、43-46、48、49、60)注:该族散居江西、湖北等地。 139 全国锹溪王氏宗谱不分卷(民国)三槐局重修民国二十五年(1936)听笙堂木刻本四十册湖北黄罔县档注:该族散居江西、湖北等地。 140 北京宛平王氏宗谱不分卷(清)王惺王元凤纂修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王氏青箱堂刻本北图人民大学 辽宁图 吉林大学 美国 日本 141 北京通县中华民国河北省通县宋家庄王氏族谱一卷(民国)王舫王凤苞撰民国三十七年(1948)钞本北京市通县档 142 天津王氏宗谱不分卷(清)王振钧王守恂等辑清光绪二十年(1894)槐荫堂刻本四册南开大学 143 河北保定清苑王氏家谱九卷(明)王开纂修明万历十一年(1583)钞本四册北图 144 河北滦县郎琊王氏宗谱八卷(民国)王启森修民国八年(1919)铅印本北图科图 吉林大学 日本 美国 145 河北滦县王氏续修宗谱不分卷(民国)王向荣续修民国二十四年(1935)铅印本河北唐山市档河北滦南县文管 河北滦南县档 146 河北新城王氏谱八卷(清)王兆弘等纂修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刻本山东图 147 河北新城王氏世谱不分卷(清)王祖灅修清嘉庆十三年(1808)刻本一册山东济南市博 148 河北抚宁王氏家谱一卷清雍正六年(1728)稿本河宁抚宁县贲坨乡县村(二部) 149 河北抚宁王氏谱图一幅写本河北抚宁县西张庄乡约和庄村 150 河北沧县王氏家谱写本三册河北青县陈嘴乡吴辛庄 151 河北临漳王氏家谱五卷(清)王辛祚等修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刻本五册人民大学 152 河北宁晋王氏族谱十卷(清)王明经修清咸丰五年(1856)刊本十册科图 153 河北宁晋王氏族谱十卷(清)王淑修清交绪十三年(1887)债德堂刻本十册历史所 154 河北宁晋王氏族谱十卷(民国)王凤鸣王树海等续修民国六年(1917)天津华新印刷局铅印本十册科图 河北大学 155 河北阳原西宁王氏家乘不分卷(民国)王仅纂修民国三十四年(1945)钞本十册历史所 156 河北文安王氏宗谱不分卷(民国)王祖绎王祖彝同修民国二十五年(1936)铅印本一册北图(二部) 首都图 天津图 浙江图 湖北图 157 河北枣强王氏家谱不分卷(清)王锡麟续修清道光十二年(1832)追达堂刊本四册日本 美国 158 河北沧州王氏族谱不分卷(清)王国均述清道光二十年(1840)刊本,一册科图 159 山西灵石王氏族谱二十卷(清)王中辉王中极纂清乾隆三十九年(1744)纂乾隆五十五年(1790)存厚堂刻本辽宁图 山西大学日本 美国注:王攸宁首修于清康熙二十七年。 160 山西临晋王氏族谱二卷(清)王士焱等重修清咸丰元年(1851)刊本八册科图 上海图 161 山西洪洞山西平阳府洪洞县董薄里薄村十甲王氏族谱二十七卷首一卷末一卷(清)王楷苏王楷欧编次清嘉庆二年(1797)刊订刻本十册历史所山西洪洞县档 162 山西洪洞王氏家谱四卷(清)梁卓午撰清光绪十三年(1887)怀德堂钞本历博 163 山西洪洞王氏族谱崇祀乡贤录不分卷(清)王锡国王得时等七修清光绪十九年(1893)木活字本二册美国 164 辽宁本溪王氏宗谱书一卷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纂复印本辽宁本溪山城子乡朱石峪 165 辽宁本溪王氏宗族谱书一卷 (民国)王振昌纂民国间铜刻本辽宁本溪连山关镇石哈村 166 上海王氏郎琊世谱不分卷 (清)王镐主编陆於郿编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修钞本一册浙江图 167 上海王氏家谱六卷(清)王寿康纂清咸丰十一年(1861)奉思堂重刻本北图日本 美国 168 上海王氏世谱四卷(民国)王坤增重修民国八年(1919)蓝格钞本一册上海图(缺卷4) 169 上海王氏家谱六卷首一卷(民国)王师曾等续修民国十三年(1924)铅印本河北大学上海市文管 日本 美国 170 上海嘉定王氏续修支谱二卷(民国)王钧善王为丰等续修民国三十七年(1948)油印本一册河北大学 171 上海南汇王氏宗谱不分卷(民国)王庆圻编民国二十年(1931)铅印本一册北图 科图 辽宁图 吉林大学 日本美国注:一名《翼经堂家谱》 172 上海松江云间王氏族谱二十二卷(清)王兴尧等三修清嘉庆六年(1801)遂高图刊本十二册美国 173 江苏王氏三沙全谱三卷首一卷(清)王大增等重修(1809)颐和堂刊本八册美国 174 江苏王氏三沙全谱不分卷(清)王钟王锡骥等编清光绪二年(1876)三槐堂活字本北图历史所 上海图 哈雨滨师大 日本美国注:又名《王氏三沙统谱》。 175 江苏王氏三沙统谱不分卷(清)王慰祖总辑王同播协修清宣统三年(1911)三槐堂刊本六册科图 176 江苏南京王氏族谱八卷(清)王明松王有焕等续修清嘉庆四年(1803)木活字本辽宁图注:王松、王廷谦首修於明永乐八年。 177 江苏江宁上元苏庄王氏宗谱八卷(清)王宗庸等修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孝思堂木活字本八册美国 178 江苏江宁王李郁三宗同家谱不分卷(民国)王厚泉创修民国十一年(1922)春森堂石印本一册日本 美国 179 江苏江宁阐头王氏家乘十四卷(民国)王锡宏王彬彦等主修民国二十四年(1935)燕翼堂活字本十四册历史所注:王梦森始修於清乾隆五十八年。 180 江苏溧水江左王氏宗谱十六卷(民国)王瀣纂民国三十四年(1945)鹅书堂木活字本江苏溧水县群力乡东岗村 181 江苏睢宁王氏三修族谱十二卷(民国)王存质总理民国十七年(1928)石印本江苏睢宁县党史办注:王良辅等始於清雍正六年。 182 江苏丰县王氏族谱一卷清光绪四年(1878)钞本江苏丰县套娄乡小王庄 183 江苏丰县王氏族谱二卷(民国)王开璋重修民国六年(1917)写本江苏丰县孙娄乡张庄村 184 江苏丰县王氏家谱三卷(民国)王军伯纂民国二十一年(1932)钞本江苏丰县顺河乡 185 江苏东海王氏宗谱二卷(民国)王发英纂民国十三年(1924)钞本江苏东海县档 186 江苏东海王氏家谱一卷(清)王元璋王善夫纂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纂钞本江苏东海县档 187 江苏赣榆朱柳村王氏宗谱一卷洪锡纂钞本江苏赣榆县档 188 江苏赣榆王氏家谱江苏赣榆县金山乡 189 江苏淮阴清河王氏族谱不分卷(清)王琛编辑清同治七年(1868)介福堂刻本一册江苏淮安县图 190 江苏阜宁王氏宗谱三卷(民国)王凤诰等修 191 江苏泰州王氏宗谱六卷(民国)王国麟等修民国十三年(1924)三槐堂木活字本六册南京图 192 江苏江都王氏族谱四卷(清)王建文等重修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三槐堂活字本吉林大学 193 江苏江都王氏族谱六卷(民国)王穆文等修民国七年(1918)木活字本八册美国注:一名《王氏家乘》。 194 江苏江都王氏族谱四卷(民国)王传政总纂民国二十三年(1934)活字本四册历史所注:王士发始修於清道光五年。 195 江苏泰兴王氏族谱十八卷(清)王屏之等修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活字本,十八册北图 196 江苏如皋东院王氏家谱十二卷附补遗(清)王兆荃等重修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敦睦堂刻本。北图辽宁图注:王郜等首修於明万历四十一年。 197 江苏海安王氏族谱八卷(清)王业衢等重修清同治二年(1863)王氏家祠刊本八册美国 198 江苏镇江润东王氏宗谱不分卷(清)王文英等纂修清嘉庆三年(1798)刊本八册科图 199 江苏镇江润州开沙王氏重修族谱十卷(清)王元禄王砚农等重修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木活字本历博日本 美国注:一名《开沙王氏重修甲分谱系》。 200 江苏镇江京江开沙王氏族谱十卷 (清)王厚存王桂冬重修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木活字本 十册科图日本 美国 201 江苏镇江京江开沙王氏族谱十卷 (民国)王昌言纂修民国二十三年(1934)活字本十册北图 202江苏镇江沙州王氏宗谱六卷 (清)王言矩等修清同治十三年(1874)崇贤里木活字本十册美国 203 江苏镇江润东顺江洲王氏十二修族谱十五卷 (清)王如鋐王崇广等修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崇贤里分祠活字本十六册北图历史所注:封签题《润东王氏族谱》,雇页题《王氏家谱》,版心题《崇贤里王氏族谱》。 204 江苏镇江京口顺江王氏家乘二十四卷(清)王秋农等重修清光绪十九年(1893)双柏堂木活字本二十四册美国注:一名《京口王氏家谱》 205 江苏镇江京口顺江洲王氏第十三次增修家乘三十卷(民国)王汝诫等纂修民国十年(1921)双柏堂活字本三十册北图 206 江苏镇江金沙王氏大成宗谱四卷(清)王家羲等重修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三槐堂木活字本四册美国 207 苦竹王氏宗谱三十二卷(民国)王振泽修民国二年(1913)宗德堂活字本三十二册历史所注:始修于明嘉靖四十三年安徽太湖王诚意修民国二年(1913)
第十四世族人上前行礼,叩拜祖先!”2月24日9时30分许,随着主持者的指令,十余名男子走上前去,面对满族新汉军正黄旗王氏家族族谱进行跪拜。
这是吉林市龙潭区乌拉街满族镇卢家村小常屯王氏家族在举行亮谱仪式。
“我们家族,每年过年都会举行一次亮谱仪式,每逢虎年进行一次续谱。”王氏家族族长王森荣说。
每年过年拜一次族谱
据12世族人王新元介绍,根据王氏族谱记载,目前在世的包括第11世到第16世共计6辈族人。重新续谱后,估计将超过2000人。“凡是王氏家族人,不论远在天涯海角,只要条件允许,过年时都要回家拜谱。我们每年除夕或者初一开始亮谱,直到正月十二收谱。”
每年的亮谱仪式,是以扭秧歌、放鞭炮开场,打开房间后,族人按照世辈上前叩头。会有族中长者念诵祭文,主要是家族平安、子孙昌盛等内容。
每逢虎年就续一次
“在满族文化中,龙虎都被视为吉庆之物,龙由皇室专用,所以王氏家族决定在每个虎年进行一次续谱,将新增加的族人名字写上。”王新元说,王氏族谱以前都是只列男性姓名及媳妇姓氏,没有将女孩列入族谱上。
“我们决定从这次续谱开始,女孩也给列上。”王新元说。
王氏家族已经修谱4次
提起王氏家族历史,王森荣与王新元是满脸自豪:“我们家族祖先可能是从山西太原转到山东历城县,乾隆54年,王氏兄弟4人携带父亲牌位到达吉林乌拉旧城。走失一个弟兄后,由另3个兄弟开枝散叶,建立了王氏家族。”
“大概四五世的时候,我们家族加入满族正黄旗,从这时开始建立家谱,目前知道有一位族人在清王朝内务府当过差。”王新元说。
王氏家族族谱已经修谱4次,其中乾隆年间的族谱比较小,大约15米见方,用的是黄绫子,其他3张均为4米宽、34米高的浅色棉布。“我们续谱必须选择虎年,修谱更是要选择虎年。根据空余位置来看,估计下一个虎年就应该重新修谱了。”王森荣说。
有助于了解满族风情
“这些拜祭家谱及修、续家谱等活动,反映了人们寻根问祖的精神,有助于弘扬中华民族爱家爱国传统,我们协会表示支持。另外,族谱可以帮助后人了解满族风情,研究历史文化。所以我们派出了副会长在内的3人,专门去小常屯帮忙修续族谱。”吉林市满族文化研究协会会长杜学海说,江城拥有历史悠久家谱的家族还有杨家、牛家等大姓家族。
本报记者 李洋
呼尔哈氏hurha hala 见于《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又作虎尔哈、虎尔虎、瑚尔喀,瑚尔哈女真,以地为氏,满族大姓,清初10户,世居虎尔哈、席北、新达漠城、苏完哈达、白都讷,后冠汉字姓胡、呼、陈。其姓氏著名人物有:
[托克推] 满洲正红旗人,世居瑚尔哈,以地为姓,一说世居席北。兄纳罕泰为瑚尔哈部屯长,太祖时,兄弟携贝子札付及百余户来归,授纳罕泰为理事大臣(扎尔固齐),托克推为佐领,从太宗征明,以功授骑都尉世职,任副都统、陵寝总管。子摩和托袭。
[纳罕泰] 开国十札尔固齐之一。满洲正红旗人,瑚尔哈屯长,太祖时携兄弟来归,授扎尔固齐。
[康喀赉] 开国十扎尔固齐之一、天命八大臣之一、太宗十六大臣之一。满洲镶蓝旗人,世居乌喇之新达漠,国初举族来归,位列扎尔固齐、八大臣、十六大臣,累官工部尚书兼副都统,加世职三等轻车都尉。子西纳海,仕至副都统、三等轻车都尉,孙瑚林,任都统。
[纳喀达] 东海虎尔哈部路长,天命三年率百户来归,努尔哈赤特别从厚奖赐,专遣二百人往迎,到后,设大宴厚赐财物,为首之八大臣,每人各赐役使奴隶十对、乘马十匹、耕牛十头,以及大量皮裘、貂帽、衣、布、釜盆等物。
[羌图礼] 黑龙江虎尔哈部头人,天聪率部人来朝。
瑚佳氏hugiya hala 见于《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满族稀姓,清初1户,又作胡佳,世居吉林乌拉,蒙古陈巴尔虎有此姓氏,世居乌喇特、巴尔古,后冠汉字姓胡。其姓氏著名人物有:
[常星阿] 满洲齐齐哈尔镶蓝旗人,巴尔虎胡佳氏。咸丰三年从征,累官宁夏副都统,署将军。
瑚噜氏huru hala 见于《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满语的意思“阜地、鸟背、龟背”,满族稀姓,清初1户,世居乌拉,后冠汉字姓胡、鲁、於等。
瑚图氏hutu hala 见于《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满语的意思“丑鬼”,满族稀姓,清初1户,世居叶赫,后冠汉字姓胡、包。
瑚逊氏husun hala 见于《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满族稀姓,清初1户,世居五姓庄,后冠汉
安徽怀宁陈氏家谱字辈:根深枝自茂,本立福攸绵,廉孝辉先烈,诗书启后贤,雅儒崇善庆,俊秀守纯全,盛业传家裕,隆思待诏宣。
安徽合肥陈姓陈氏家谱字辈:义信复象假类,传宗惟孝友,华国在文章。
安徽霍邱临淮陈氏家谱字辈:仁义道德华,忠孝传家帮。
湖南湘潭陈氏家谱字辈:树本在德,作士维良,福应天锡,忠孝传芳,家声大掁,世代有光,先基克绍,长衍其祥。
湖南沅江陈氏家谱字辈:参赞国有人,朝正玉生春,绍述鸿先业,贤良耀楚珍。续修派语:守善家声古,贻谋祖泽长,功修惟孝友,显达本文章。
湖南益阳义门陈氏家谱字辈:大启公应洪,文明献高宗,辉煌光世泽,安定乐时雍。新派语:德义基原厚,贤能代永昌,传家敦孝友,相国作忠良。
湖南浏阳陈氏家谱字辈:千万仲富贵,朝汉友再成,国兴生应旺,永远乐清平。新派:国泰民安世,宗风惠泽长,光辉瞻耀远,道济庆明良,理学开名士,诗书振家纲,心传经训显,启裕代隆昌。
浙江衢州义门陈氏家谱字辈:原仲立世茂人天,继令履顺余泽先,云腾锦日如定保,凤舞龙飞祝万年。
扩展资料:
陈姓族谱,也就是陈姓大家族里的子孙人等的资料汇总,也是陈姓大家族著名人士的仕履生涯的简括提要,同时也是陈姓大家族著名人生的翔实可靠而又丰富多彩的第一手史料。如同国人各大家族一样,陈姓大家族固然也是讲求等级观念的。
,所以,家谱中往往会对对于那些曾任高官显宦、封妻荫子、荣宗耀祖者,往往会浓墨重彩。以往,陈姓视耕读为正业,对其他职业采取鄙视态度,如对经商者,即使拥资巨万者,族谱上也只录其姓名而已。
陈(Chén)姓出自舜帝后裔陈胡公,《通志·氏族略》:"舜有二姓,曰姚曰妫。因姚墟之生而姓姚,因妫水之居而姓妫。”
后来舜帝部分子孙继承妫姓,为虞舜之后裔。周武王灭商朝纣王以后,建立周朝,找到舜的三十三世后人妫满,并封妫满为诸侯,还把大女儿大姬嫁给他,封国于陈(今河南省淮阳县境内),谥号为胡公,又称胡公满。舜帝的后裔胡公满的子孙有以国为姓的,即成为陈姓的由来。
史称姚、虞、陈、胡、田为"妫汭五姓"。"妫汭",古水名,又作"沩汭"。陈姓在当今中国姓氏排行上第五位,在中国南方是第一大姓,中国人口超过7000多万 ,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51%。全世界人口总规模超过9000万。
-陈氏族谱
菊江江氏后村庙江村新修宗谱序
本文2023-11-06 22:38:27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4247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