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桂林的伏波将军是怎么一回事?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06浏览:3收藏

广西桂林的伏波将军是怎么一回事?,第1张

  桂林有座名山,这座山平地陡起,挺拔秀丽,山的一半浸在漓江绿水之中。山脚下有一洞,将陆地同江水边在一起,这就是著名的伏波山。在桂林至阳朔一带,民间流传着许多关于伏波将军的故事。 古时候,在我们中国的南方,有一个小国叫竹迟国,他们听说在北方有一个非常美丽的国家,那里不仅有丰富的物产,肥活的土地,还有各种珍禽异兽,奇花异草,那里的山水美得犹如仙境。于是,这个国王就起了侵犯之心,派了一员大将,兴失犯境,一路之上,烧杀抢掠,无所不为。我国守卫边关的大将见敌军来犯,急忙向皇上奏本,请速派大将把敌人赶出国土。

  皇上得到奏本,即刻召集满朝文武到金銮宝殿议事。满朝文武来到殿上,俯伏三拜,分列两旁。皇上说道:“敌国进犯我国南部边疆,边关吃紧,奏本请求发失拒敌。满朝文武哪个愿意挂帅出征。”皇上话刚说完,就见一白发苍苍的老将,迈步走上金銮殿,启禀皇上说:“老臣愿往。”皇上一看这老将白发满头、白须齐胸,正是伏波将军。皇上当即问道:“老将军今年高龄多少了?”老将军答道:“老臣年纪九十九岁。”皇上听了摇摇头道:“老将军是世上难逢之高龄,已经老了。”

  伏波将军听皇上说他老了,就叫卫士扛了一根碗口粗的青毛竹上殿,对皇上和满朝文武说道:“皇上说臣老了,我愿当着皇上和满朝文武试试手力,如若力气不在,就请皇上另择能将;如若力气还不减当年,就请皇上令老臣前去退敌。”

  将军说罢 就撩起袍,扎好带,前足弓,后足钉,运起两膀气力,双手轻轻抓住青毛竹,一抓一捋,一根圆滚滚碗口般粗的青毛竹,顿时变成了乔过皮的青麻。满朝文武看着无不齐声喝彩。皇上见了高兴地走下宝座,亲手将讨曲元帅大印交付给伏波将军。

  伏波将军统率大军,日夜程,来到桂林,扎下大营。竹迟国国王听了,吓得丢了魂魄,急 心派出使臣,跑到桂林打探虚实。伏波将军已经看出他的来意,一面做好布置,一面以礼相迎,把竹迟国的使臣,接到桂林元帅行辕。

  这一天,伏波将军率领众将官,亲自陪这竹迟国使臣游览桂林山水,一游就游到还珠洞。那使臣看到伏波将军银发白须,年纪这样老,很是狂妄,并不把老将军放在眼里。伏波将军佯装不知,在洞里信步漫游,忽见一个两围抱粗的石柱,高一丈有余,上同石山相接,下与厂台相连。便向随从人员说道:“将我的宝剑拿来,我要试试它的锋利。”随从侍卫马上递上宝剑,伏波将军接剑在手,唰的一声抽出鞘,向石柱嗖的一声砍去。那使臣只见眼前一道白光,睁眼看时,石柱已被齐根斩熠,吓得浑身冒出冷汗,连背皮都发起麻来。

  第二天那竹迟国的使臣要和伏波将军议和。老将军道:“必须后退,才能议和。”那使臣还想耍赖,故意问道:“不知退到哪里?”伏波将军道:"只要你们退一箭之地就可以了。“使臣又问:”将军在什么地方射这支箭?”伏波将军道:“就在这里。”

  竹迟国使臣一听,伏波将军就在桂林射箭,心中暗暗高兴。他想,桂林四处是高山,层层相连,峰峰叠嶂,横直数百里,就是再有神力,你也射不出百里,那时你箭在哪里落地,我就可以进犯到哪里。于是就答应了。

  伏波将军马上叫侍卫抬来弓,搬来箭。他轻步走出营房,站在漓江边,拉开弓,搭上前,往南边啦的一箭,只听得风声呼呼,峻岭轰轰,箭头直穿过东边斗鸡山,奇峰镇高峰,桃源村背的月亮山,最后落到了中国南疆边境的白茅岭。竹迟国的使臣看了,吓得眼冒金星,跪在伏波将军面前马上签字画押,夹着尾巴逃回去了。

  那竹迟国王听了使臣的报告,知道伏波将军挥剑削石如同切水豆腐,一箭射穿三座大山 头不偏不倚正好落在千里之外的边境上,吓得老老实实地把兵退了回去。

  伏波将军试剑、射箭的事只是传说,但斗鸡山对面的穿山、奇峰镇背后的穿岩、桃源村背的月亮山,这三山相距数十里,山山相穿,山上南北贯穿的大洞连成一线,倒是真的,只要你乘船漫游漓江,三山的洞都可以看到。

  摘自:http://wenminguaineasenet/

据《后汉书·马援传》记载,马援,字文渊,汉代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东北)人,其先祖为战国时期的赵国大将赵奢,世代居住在赵国都城邯郸,因赵奢获赐“马服君”封号,后世“子孙因为氏”,改姓马。汉武帝时期从关东(秦汉时称崤山、函谷关以东为关东、山东)等地迁居部分人口到关中居住,邯郸马氏“以吏二千石徙居茂陵”。马援“少有大志”,“善兵策”。西汉后期,首都长安所在的关中地区战乱不已,马援避居凉州(今甘肃武威)。东汉初年,马援归附光武帝刘秀,历任陇西太守、虎贲中郎将等职,深得刘秀器重,“每有所谋,未尝不用”,是光武帝身边的重要谋士。  建武十七年(公元41年),交趾女子征侧、征贰姐妹反汉,征侧自立为王,占领岭南60多个郡县。为了平定“二征”的反叛,光武帝任命马援为伏波将军,率军南下。马援亲率大军沿湘江经灵渠跨越五岭,再沿桂江、北流江、南流江进抵海边,从合浦“缘海而进,随山开道千余里”,进入交趾,平定“二征”,在今越南北部立铜柱以为界。马援因功被封为新息侯,“食邑三千石”。马援率主力北撤后,留下了一部分将士在此戍边,这些人自称“马留人”,意为“马援南征时留下来的人”。时至今日,在当年马援南征沿途经过的北流江、南流江和合浦等沿江、沿海地区,还分布着一些自称为“马留人”的居民。建武二十四年(公元48年),在今湖南西部地区的五溪蛮起事,62岁的马援主动请缨再次南征,结果在壶头山(今湖南沅陵县高坪乡水田村)病死军中,实现了自己“马革裹尸而还”的夙愿。  马援南征,不仅有效地巩固了东汉政府对岭南地区的统治,还在岭南地区开凿道路,教民稼穑,有力地促进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  独特的伏波庙:“一庙两主”  马援南征给广西留下了很多值得珍视的历史遗迹,围绕桂林伏波山、试剑石、穿山等山水胜迹,流传着很多与马援有关的传说。  马援崇拜是岭南地区一种特殊的地域信仰文化,她的形成与地理分布也与马援南征有关。  伏波庙作为民间崇奉和祭祀马援的主要场所,究竟起源于何时?对此,史书并无明确记载。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即伏波庙并不是从一开始就与马援有关,至少可以说,伏波庙并不是马援的“专祀”。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曾有两位伏波将军率军南征。第一位伏波将军是西汉武帝时期的路博德。据史料记载,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南越相吕嘉杀汉使反汉,汉武帝以卫尉路博德为伏波将军,率军出桂阳,下湟水,与经豫章、横浦和零陵、苍梧南下的另外两路汉军会师番禺(今广州),平定岭南,设置九郡。路博德南征为岭南地区重新归附中央政权立下了汗马功劳,深受人们敬仰,广东很多地方的伏波庙,祭祀的主神都是路博德。  伏波庙的得名源于所祭祀的主神为伏波将军,至于此伏波将军是马援还是路博德,历来有两种不同说法:有人认为是为了祭祀路博德,有人则认为是为了崇祀马援。  从史料记载来看,岭南各地伏波庙的创建与路博德关系非常密切,所祀神灵多以路博德为主,马援属于后来者或配祀者。北宋宣和二年,徽宗降旨赐封伏波将军为“忠显祐顺王”时,也是“两神同一诰命”。苏轼认为,路、马两人对开发岭南均有大功,因此,“两伏波庙食于岭南,均也”。正是由于这种历史因缘,岭南地区很多伏波庙所祭祀的神灵为两位伏波将军,形成特殊的“一庙两主”即“两祀”现象。

东汉时期曾以男儿当死于边野马革裹尸自誓而受后人崇敬的伏波将军马援。在我们的历史长河里,这句马革裹尸,往往是体现了出征的将军战士誓死守卫祖国,战死沙场的决心。马援生在战乱时期,但是心怀天下,后归顺了东汉开国皇帝刘秀,也成为了东汉的开国功臣。正是这位老将,随刘秀统一天下,南征北战,立下了汗马功劳。他为人忠孝,被封为伏波将军之后不觉光荣而是觉得受之惭愧,更坚定地表达了男儿志当战死沙场、死于边野、马革裹尸的爱国意志。

广西桂林的伏波将军是怎么一回事?

  桂林有座名山,这座山平地陡起,挺拔秀丽,山的一半浸在漓江绿水之中。山脚下有一洞,将陆地同江水边在一起,这就是著名的伏波山。在桂...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