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明末名妓柳如是死亡之谜:为何自缢身亡?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06浏览:3收藏

揭秘明末名妓柳如是死亡之谜:为何自缢身亡?,第1张

柳如是,女诗人,本名杨爱,字如是,又称河东君,因读宋朝辛弃疾《贺新郎》中:“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故自号如是。

柳如是是明末吴越名妓,也是当之无愧的爱国侠女。她本是一个出身低微的弱女子,却能够表现出不同凡响的民族气节和侠女气魄。夫君降清,她力劝其殉节,并慨然投池以保名节,其壮举足以让那些卖身求荣者汗颜。她不忍异族人欺辱,甘冒杀头之祸,暗中支持参与反清复明活动。但关于她的死因,一直是个未解之谜,至今尚无定论。

柳如是是明末清初名妓,生于1618年,本姓杨,名爱儿,号影怜,又号闻我居士,河东君,浙江嘉兴人。10岁那年因家庭窘迫被卖入娼寮。进入娼门,要想生存下来就必须具备一定的技艺,这卖俏便是她人生的第一章。因柳如是天资聪慧,容貌俏丽,诗文丹青出色,所以颇负声名。柳如是虽为 ,却十分憎恶卖笑生涯。柳如是爱恋过江南正义人士宋徵舆、陈子龙,但是,情场屡受挫折,极不如意。后嫁给东林领袖钱谦益,他是常熟著名才子,早在明末已是驰名文坛。钱谦益家中较为殷实,肥田千顷,奴婢过百,财力雄厚。

康熙三年(1664年)五月二十四日,83岁高龄的钱谦益溘然长逝。随后几天,他的妻子柳如是即悬梁自尽。那么,这位名妓自缢身亡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

有一种说法是柳如是是为丈夫殉情的,而且这是一种较为传统的说法。后人曾说从他们两人的结合和婚后生活来看,可以证明这一点。钱谦益学识渊博,誉满海外,而且柳如是十分仰慕钱谦益的才学,所以曾主动女扮男装前去拜访钱谦益。但钱谦益认为这只是一个俗人,所以不曾相见。但是柳如是在临走前留下一首诗:“声名真似汉扶风,妙理玄规更不同。一室茶香开澹黯,千行墨妙破冥蒙。竹西瓶拂因缘在,江左风流物论雄。今日沾沾诚御李,东山葱岭莫辞从。”钱谦益读后觉得此人并非寻常之辈,于是追赶出去,但已经不得见了。

同年的11月份,钱谦益经人介绍认识了柳如是。两人再次相遇,谈诗作曲,相聊甚欢,而且也加深了彼此的了解,感情较好。第二年春天,两人便结为了夫妻。当时的柳如是正值青春妙龄,年仅24岁,而钱谦益已经是年满花甲,但二人婚后生活还算幸福。两人常在一起旁征博引,琴瑟较为和谐。钱谦益十分宠爱柳如是,对她的为人更是敬重有加,所以不惜花重金为她建造了一幢绛云楼。

如此厚待自己,这使柳如是万分感激自己的夫君。所以在顺治五年钱谦益因资助黄毓祺谋反一案,被捕入狱后,柳如是甘愿作为犯人家属入京,并经过多方打点,终于使钱谦益无罪释放。为此,钱谦益感激涕零。可见二人的感情甚好,所以说,在丈夫死后,柳如是为其殉节的说法也是情有可原的。

还有一种说法是,柳如是是被钱氏族人逼迫自尽的。柳如是在嫁到钱家的二十多年里,一直是大权在握的,这早已惹来族人的不满,但碍于钱谦益的保护,所以族人从未说过反对的话,但心里一直是不愿意的。因此在钱谦益死后,家族中便爆发了一场家产争夺的斗争,也就是所谓的“钱氏家难”。

在钱氏族人的眼里,柳如是只是钱谦益的小妾,让她掌管家政大权是对族人的一种侮辱。他们原本就已经积怨太深,再加上柳如是现在已经失去了靠山,所以他们的反抗也该开始了,于是就爆发了这场家变。族人钱曾等人趁着一家之主办丧之际,开始大吵大闹,敲诈勒索,而且逼着柳如是交出家中的财政大权和房产,还夺走了良田600亩和数十个仆人。

几天之后,又来索要白银3000两,并说:“有则生,无则死。毋短毫厘,毋迟瞬息,毋代赀饰。”这些人登堂入室,并扬言要把柳如是唯一的女儿和入赘的女婿赶出家门。柳如是自嫁到钱家就没有受过这样的冤气。如今丈夫又是尸骨未寒,就遭到这些小人的 ,实在是有些咽不下这口气。在她进退两难的时候,她镇定自若地对那些前来闹事的族人说:“稍静片刻,容我开张。”随即,她独自一人登上阁楼,紧闭房门,悬梁自尽了。并留下遗书,让长子和女儿、女婿到衙门告状为自己伸冤。所以,在《中国历代才女小传》一书中认为,柳如是实际上是被族人逼迫而自缢身亡的。还有一些学者认为,柳如是的自杀是一个壮举,她的壮举充分显示了她对封建恶势力的大胆抗争。

尽管柳如是真正的自杀动机是什么,至今还是一个未解之谜,但单凭她一位弱女子能够做出这样的壮举,还是很令人钦佩的。

悠悠吴越曲·浙东浙南之旅·天一阁·“江南书城”

在宁波月湖之西,有一座古朴的建筑。它就是明代嘉靖四十年(1561)范钦兴建的有“江南书城”之誉的天一阁,是我国现存的最古的藏书楼。

书籍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发展的一个标志。浙江藏书历史悠久。藏书成为文人雅士的一大爱好。黄宗羲《天一阁藏书记》中感叹:“读书难,藏书尤难,藏之久而不散,则难之难矣!”据今人吴晗统计,自晋至清,浙江私人藏书家达三百五十九人,藏书楼有名可稽的就有一百八十处。然而,由于水火兵燹等种种原因,真正能够“藏之久而不散”者,却是寥如晨星。因此,天一阁堪称中国文化史上的一颗明珠。

范钦被后人尊称为“范司马”,这位明嘉靖年间的进士,足迹布及半个中国,最后官至兵部右侍郎。他为人耿直,曾顶撞过权倾朝野的武定侯郭勋,蒙受冤狱,遭廷杖之罚。后又因秉公执法而得罪过权臣严世蕃。但最让范钦青史留名的,却应数他遗留给后世的这座藏书楼。《鄞县志》便记载,范钦“性喜藏书,起天一阁,购海内异本,列为四部。尤善收说经诸书及先辈诗人集未传世者。浙东藏书家,以天一阁为第一,有功文献甚大”。

范钦爱书成癖,每到一地,总是多方搜访当地之古籍,尽力收购,或雇人钞录。他的藏书有不少得之于当时另一位藏书家丰坊的万卷楼。著名学者王世贞与范钦互相仰慕,相约互钞书籍。范钦因此增加了不少钞本,最后藏书数达七万余卷。

范钦的藏书处原名“东明草堂”,天一阁是他辞官归里后辟建的。据清学者全祖望记载,建阁之初,曾得吴道士龙虎山天一池石刻,范钦大喜,以为正合《易经》中“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之意,于是即以“天一”为阁名。楼前是天一池,蓄水防火。阁分上下两层,上层藏书处是一大通间,中间隔以书橱。下层六间,如此设计,暗含“天一地六”。天一阁的声名远播,以致连那位下诏编修《四库全书》的乾隆皇帝,也“不耻下问”,命人前来索取图样,以仿天一阁的构式,兴造其南北七阁。

当然,天一阁能够垂世四百余载,其主要原因是范钦及其后人严密的保护措施。阮元曾记载,天一阁“阁前略有池石,与阛阓相远,宽闲静閟,不使持烟火者入其中,其能久一也”。藏书楼远离住宅,又有严格的防火措施,使天一阁免遭火灾。而中国古代藏书楼毁于一炬者,却是不可胜数的。钱谦益的绛云楼就是一例。曹溶《绛云楼书目题辞》中记载:某日“其 中夜与乳媪嬉楼上,剪烛炧,误落纸堆中,遂燃。宗伯楼下惊起,焰已弥天,不及救,仓皇走出。俄顷,楼与书俱尽”。

范钦及其后人为保护好藏书,制定了一些具体的禁约。例如:禁以书下阁梯,非各房子孙齐至,不开锁。子孙无故开门入阁者,罚不与祭(即参与祭祖)三次;私领亲友入阁及擅开书橱者,罚不与祭一年;擅将藏书借出外房及他姓者,罚不与祭三年;因而典鬻者,永摈逐不与祭。

范钦的侄子范大澈,性喜读书。“月俸所入,辄以聚书”,还精于识别版本,初版、原版、膺本、纸质的优劣能一眼识破,时人称其“怪雅异集”。他到天一阁借书,常遭拒绝。于是发愤搜集海内异书秘本,建“西园”“卧云山房”以藏书。每得一奇书,便备酒宴,邀叔父前来观赏。范钦每见侄子购到天一阁所无之书,则羡慕之至,爱不释手,常“默然而去”。真是两代“书痴”。

如此“书痴”当然不仅限于范姓。民间流传的这则故事,主人公就是一位钱姓女子:嘉庆年间,宁波知府的内侄女钱绣芸闻天一阁藏书甚丰,兼藏芸草一本,色淡绿而不甚枯,三百年来书不生蠹。这位嗜书的女子心中神往,遂绣芸草数百本,托太守为媒嫁与范氏后裔范邦柱,以求能登阁观书,并一见芸草。不料族规禁止妇女登阁。钱绣芸因此忧郁得病,含恨以终。临终前央求丈夫:“君如怜妾,死葬阁之左右,妾瞑目矣。”

史志记载,第一个开了阁禁的是浙东学派创始人黄梨洲(宗羲)先生。因为梨洲先生的道德、文章受到时人的敬仰,范氏各房准许他登上了书楼。他读到了不少奇书异本,并“取其流通未广者钞为书目”。此后一二百年中,得幸登阁的著名学者,有万斯同、徐乾学、全祖望、钱大昕、阮元、薛福成、缪荃孙等十余人。

今天我们读到清阮元“人间庋阁足千古,天下藏书只一家”的楹联,情不自禁地还会想到嘉惠后人的藏书家范钦,想到继承其业绩的范氏后人,以及天一阁几百年来艰难的历程。相传,范钦晚年与书阁为伴,一直活到了八十三岁。临终时将家产分作两份,一份是天一阁全部藏书,一份是万两白银。儿子大冲选择了天一阁的万卷藏书,并且发展了父业。天一阁传到范钦的八世孙范懋柱手上,正值乾隆皇帝为编纂《四库全书》而下诏采访天下遗书,其中点到了天一阁。范懋柱进呈的六百三十八种珍贵古籍,后来并未如数发还。以后的岁月中,天一阁又饱经劫难,到本世纪五十年代初,仅存藏书一万三千余卷。

浙江宁波天一阁藏书楼

在北宋南征北战统一中国的时候,南方两浙地区的一个国家,毅然将自己治理的十三州,一军、八十六县全部献给了北宋王朝,史称“纳土归宋”。这个国家就是吴越国。

吴越当时的疆域包括了浙江全省、上海以及江苏等地,国内经济发达,民生稳定。吴越国“纳土归宋”的善举,使得这里的人民免于了战火的屠戮,经济文化得到了保障,因此在后世留下了很大的美名。

不过吴越国毕竟是归降,在历史上主动向强者归降的小国家并不少,为何只有吴越留下了如此的美名呢吴越的“纳土归宋”有什么特殊的呢我认为主要在于三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尊中原王朝为正统是吴越的基本国策

吴越国的建立者是钱镠。他原本是唐朝的一员大将,在占据了两浙的地盘后,开始将两浙地区经营为自己的割据势力。

后梁灭唐后,朱温对于远在两浙的钱镠无力征讨,便正式册封钱镠为吴越王。实际上当时的吴越国已经是一个独立的小朝廷了,因此有许多臣子建议钱镠称帝,毕竟当时南方已经有许多小国家称帝了。

但是钱镠深知自己势单力薄,必须找一个靠山作为依靠。他便拒绝称帝,同时坚定地以中原王朝为正朔。此后,中原王朝的历任朝代,吴越王都要前往朝贡接受册封。

正是因为钱镠的这个策略,使得吴越国在战乱的五代十国时期有了一个稳定的靠山,国内极少发生战事,而吴越的经济文化实力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更为难得的是,吴越王钱镠在临终前遗训中叮嘱后人,吴越国英始终以中原王朝为正朔,如遇到真正的明君时,更要顺应中国统一的潮流。

因此,继位的几任吴越王都继续以中原王朝为正统,甚至还将自己的年号撤去,改以中原王朝的年号纪年。

正是这种一以贯之的思想,让吴越王钱俶在面对北宋的统一形式时,主动选择了将所辖领土和人民献给北宋,使得境内人民免遭战火之苦。

二是吴越国是主动归降,没有抵抗

吴越国在宋太祖赵匡胤在位时,就曾经在经济上给与赵匡胤极大帮助,当时吴越与北宋关系相处融洽。在赵匡胤采用“先南后北”的方针统一中国南方时,先行进攻的为荆楚、后蜀等地,然后为南唐和吴越。

在赵匡胤攻灭了湖南和后蜀以后,已经具备了一统天下的气象和实力。南唐和吴越便表示了自己的臣服。但是南唐李后主并不甘心屈居人下,暗地里调动人马准备组织抵抗,然而却给了赵匡胤攻灭南唐的借口,被一举攻灭江宁,南唐就此灭亡。

此时南方仅剩余吴越还是独立的政权。由于赵匡胤统一全国时,吴越给与了大量经济上的援助,甚至在赵匡胤攻灭南唐时,钱俶决绝李后主的求援,而是出兵相助北宋攻灭了南唐。因此钱俶曾希望以臣服的方式向北宋效忠,但却被赵匡胤拒绝。

赵匡胤显然不希望在自己的统一政权里还有其他小朝廷的存在,因此吴越国统一到北宋是势在必得的。至此,吴越王钱俶别无选择,为了避免自己境内人民遭受战火之苦,主动选择将所辖领地及人民归于北宋。

所以,在赵匡胤统一中国的战争中,吴越国是仅有的主动献地的,虽说是逼于无奈却也同样继承了先祖遗训并保护了境内人民,也是值得肯定的。

三是钱氏子弟在历朝中名人辈出

钱氏一族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长盛不衰的家族。自吴越王钱镠之后,钱氏一族名人辈出。在“纳土归宋”之后,钱氏一族在宋朝不乏身居高位者,封郡王、国公者更是多达二十多人,封侯拜相、入朝为官的更是多达百人。

而宋朝以后,更有明朝钱谦益、清朝钱大昕等历史名人。可以说,钱氏一族在宋朝以后是十分显赫的一个家族。

因此,吴越“纳土归宋”的事迹就更加显得尤为难得和值得赞扬。正式因为吴越王的这个选择,才使得中国历史上能够留下这么多的名人大家。

揭秘明末名妓柳如是死亡之谜:为何自缢身亡?

柳如是,女诗人,本名杨爱,字如是,又称河东君,因读宋朝辛弃疾《贺新郎》中:“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故自号如是。 ...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