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模板以及范文
开题 报告 作为 毕业 论文答辩委员会对学生答辩资格审查的依据材料之一,是论文写作或研究能否按计划实施和开展的重要保证。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模板以及 范文 ,希望你们喜欢。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模板
第一步、论文拟研究解决的问题
内容要求:
明确提出论文所要解决的具体学术问题,也就是论文拟定的创新点。
明确指 出国 内外文献就这一问题已经提出的观点、结论、解决 方法 、阶段性成果……
评述上述文献研究成果的不足。
提出你的论文准备论证的观点或解决方法,简述初步理由。
撰写方法:
你的观点或方法正是需要通过论文研究撰写所要论证的核心内容,提出和论证它是论文的目的和任务,因而并不是定论,研究中可能推翻,也可能得不出结果。开题报告的目的就是要请专家帮助判断你所提出的问题是否值得研究,你准备论证的观点方法是否能够研究出来。
一般提出3或4个问题,可以是一个大问题下的几个子问题,也可以是几个并行的相关问题。
第二步、国内外研究现状
内容要求:列举与论文拟研究解决的问题密切相关的前沿文献。基于“论文拟研究解决的问题”提出,允许有部分内容重复。
撰写方法:只简单评述与论文拟研究解决的问题密切相关的前沿文献,其他相关文献评述则在文献综述中评述。
第三步、论文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内容要求:
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
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
简单阐述如果解决上述问题在学术上的推进或作用。
基于“论文拟研究解决的问题”提出,允许有所重复。
第四步、论文研究主要内容
容要求:初步提出整个论文的写作大纲或内容结构。由此更能理解“论文拟研究解决的问题”不同于论文主要内容,而是论文的目的与核心。
关于格式的论文范文
现代汉语“X什么X”格式的语义分析
摘要:“X什么X”格式是现代汉语口语中常见的一种句式,如我们常说和常听到的“看什么看”“笑什么笑”“挤什么挤”等等。能够进入该格式的“X”可以是动词、形容词、名词等等。本文拟从语义来源及构式义等角度来进行探讨。
关键词:“X什么X”格式 语义 分析
“X什么X”格式是现代汉语口语中常见的一种句式,对其进行语义分析具有重要意义。
一、“X什么X”格式的语义来源
关于“X什么X”格式的基本语义特征,一般认为是表否定,具体 句子 有一些具体的语义特点,如不满、责骂等。但是对该语义的来源,主要有两种说法:一是由疑问代词“什么”的非疑问用法(否定用法)带来的,其中的“什么”前指X,后一个X主要强调主观抒发,突出感情色彩;二是由整个结构表达。但本文认为:
(1)如果说该格式意义是由疑问代词“什么”的否定用法带来的话,那么,当X为V时,动词重叠式的意义主要用来“表现时量小、动量短或委婉态或尝试态”,而“V什么V”格式表示的显然不是对“时量小、动量短或委婉态或尝试态”的否定。
(2)“什么”本身是没有否定意义的,它的这种用法是一种语用否定形式,而非句法层面上的否定,是人们在言语交谈中为表现主观性而采取的一种语法化形式。(肖任飞、张芳,2006)并且用“什么”进行否定的意义并不单一,在一定的情况下,这种否定意义的表达需要语境的帮助。如:
a、“不是告诉你了吗……;挤什么挤,要买快说……”
b、挤什么挤”
a、b中的“挤什么挤”分别表示的是不耐烦和愤怒的情绪。
(3)表否定的“X什么X”格式具有泛形化的特点,除了本文讨论情况外,还有以下形式:
a、“光杆的‘什么’”表否定,如“什么呀!我才不生气呢!”
b、“什么+Y(Y可以是一个词或一个 短语 )”如“什么他真能干!”
c、“X+什么”,如“怕什么,我还能吃了你!”
d、“X什么Y”形式,其中的Y可以是NP、VP或AP形式,如“担什么心”“有什么依不得”“发什么呆呀”等。这些格式都是带上疑问代词“什么”表示否定的格式,但是它们的内部解释机制不同。
(4)“X什么X”格式还可以受状语修饰,如“还装什么装、还等什么等”,这里的“还”是修饰“X什么X”整个格式的,并不是修饰其中的某个组成成分。
因此,本文认为“X什X” 格式的否定意义是由整个格式带来的。以下本文将以构式语法理论为基础,对“X什么X”格式的构式义进行相关的分析。
根据以上论述,我们可以认为判断构式的标准为:一是构式的语义不可从其组成成分推导出来;二是构式的语义也不能从已有的句式中推导出来。而上面我们已经解释了用“疑问代词的非疑问用法或否定用法”来解释“X什么X”格式的否定意义是行不通的。另外我们都知道,在语言系统中,语法意义和语法功能完全相同的语法结构最终难以共存,一种语法形式能够在语言系统中存在,在言语交际中传承,必然有其独特的价值。而“X什么X”格式是现代汉语口语中常见的一种句式,是一种在言语交际中成熟和发展起来的语法化形式。因此本文认为,“X什么X”格式是一种构式,其否定用法是由整个格式来表达的。
二、“X什么X”格式的构式义
在“X什么X”格式的句法分析中,我们已经分析了,该格式中的“X”可以是动词、形容词、名词等语法类别,下面本文将分析该格式的构式义。
“X什么X”格式的基本语义是表否定,但是具体的句子又有自己的一些语义。先看以下例子:
(1)胖胖大大的钱康从车上喝道而下:“挤什么挤先下后上!”(北大CCL 语料库)
(2)李文彬却不识眼色,梗着脖子说:“老窦,你也太心虚了,你怕什么怕……”(同上)
(3)甲:这次这事真是太谢谢你了!
乙:谢什么谢!举手之劳。(生活实例)
(4)“好什么好都是‘鸿门宴’,不是那么好吃的。”(北大CCL语料库)
(5)窦夫人:“我又不是吃你,你急什么急!”(白先勇《游园惊梦》)
通过观察,我们不难发现,当X性质不同时,该格式的具体意义是不同的。
A、“X什么X”格式在句式上相当于一个否定陈述句。
1)当X为动词时,该格式表示否定X所表示的动作或行为。如(1)中听话人认为说话人不知道原因,是对说话人所表示的指导这种行为的否定,并试图劝导说话人不要多管闲事。这类动词多为“懂、了解、明白”等心理感官动词。 (2)(4)表示的也是这样一种语义,是对说活人所说的否定。
2)当X为形容词时,该句式否定性质状态,在句式上也相当于一个否定陈述,如(5)(8)中听话人对说话人所说的“好”“年轻”的状态的否定,在意义上是“不好”“不年轻”。
B、“X什么X”格式在句式上相当于一个祈使句。
1)当X为动词(V)时,否定动作行为,该格式在句式上相当于一个表示禁止或拒绝的祈使句。如(2)(5)中的“挤什么挤”“谢什么谢”表示的就是“不要挤”“不用谢”的意思,表示的都是说话者对“挤”和“谢”这一动作行为的阻止,只是在语用意义上,后者表示了一种谦逊、客气的情感。
2)当X为形容词(A)时,也是否定性质或状态,只是在句式上相当于一个表示禁止或拒绝的祈使句。如(7)中是窦夫人对听话人所表示出来的状态的否定,在语义上相当于“别急”。
3)当X为名词、副词或叹词时,该格式在语义上或相当于否定陈述句,或相当于否定祈使句,如“酒什么酒”“你什么你”“都什么都”“啊什么啊”在语义上表示的都是对说话人所发出的动作行为的否定。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概括出“X什么X”格式的构式义:在一定的语境中,说话者对某种动作、行为或性质状态的主观否定。
参考文献:
[1]高宁V什么V格式研究[D]吉林大学,2009(4)
[2]黄喜宏“什么”的否定用法研究[J]上海师范大学,2008(4)
[3]孙蕾论“什么”反诘句的表达形式及其深层语义特征[J]语文学刊,2009(10)
[4]朱锡明口语中的“X什么”与“X什么X”句式[J]广西社会科学,2005(9)
看了“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模板以及范文”的人还看:
1 本科毕业开题报告范文
2 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3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格式及论文格式
4 大学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5 毕业论文的开题报告初稿范文
摘 要在现代社会,一方面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另一方面社会风险也在种类、数量、强度影响等方面急剧增加。对于风险社会的研究也是目前社会学研究的热点之一。因此,本文试图对既往有关风险特别是风险分配的理论与研究做一个梳理。
关键词文献综述;风险社会;风险分配
一、风险研究的三种理论范式
在诸多风险研究中,主要形成了三种理论范式。一是由玛丽道格拉斯等人为代表的利用文化人类学方法研究风险的“文化/象征”理论。二是由贝克和吉登斯为代表的“风险社会”理论。三是由埃瓦尔德等人借助福柯的理论提出的“治理性”理论。以道格拉斯为代表的分析是建立在文化是一个社会的认知手段和保护方式的基础上的。道格拉斯认为,风险是一种在当代西方社会维护文化边界的手段。风险主要被用作抱怨的借口,“有风险”的群体或制度被视为危险的。“有风险的”他者会对个人的身体健康或所从属的共同体或社会的象征性形态产生威胁。对风险的理解必然是通过文化假定完成的,因此是共同分享的惯例或期望;以德国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英国社会理论家安东尼吉登斯为代表的“风险社会”理论家们的分析侧重于后现代社会中加深人们对风险关心程度的宏观结构因素。他们认为,在后现代性条件下,风险不仅大量出现而且全球化了,因此比过去更难以被计算、管理或避免。在他们看来,现代性不再是毫无疑问的过程,而是产生了许多危险或“缺陷”。后现代性的核心制度──政府、工业和科学是风险的主要制造者;“治理性”论者利用福柯的理论,他们认为自16世纪以来,一个巨大的专家知识网络已经形成,与之相伴的是围绕这些知识的建构、再生产、传播和实践而出现的结果,它强调维持秩序和规则依靠的是自愿的“自我训诫”而非暴力或强制。因此,风险被理解为政府使用规训权力的一种战略,用来控制和管理人口,以最好地实现民主人道主义。(杨雪冬等,2006)而在这些研究之中,尤以贝克的“风险社会”理论范式影响最大,因此本文主要对贝克的相关理论为主要分析对象。
二、“风险社会”理论及两种风险分配逻辑
(1)风险社会理论概述。与鼓吹“后现代性”的德里达等人所不同,贝克是沿着不同的进路对工业社会与现代性进行深入研究的。与大多数社会科学家一致,贝克同样也注意到了现代化力量造成的社会发展的断裂。他将现代性区分为“第一现代性”与“第二现代性”,将现代化区分为“(传统)现代化”与“自反性(反思性)现代化”。(传统)现代化意味着工业化进程对传统社会的抽离与再造,而“自反性现代化”则意味着另一种完全不同的现代化模式对工业社会(阶级社会)的抽离与再造。自反性现代化是充满风险的,它指涉人们在传统现代化的过程中所运用的科学技术以及种种经济、政治以及社会制度对其社会自身的重大威胁与毁灭。用贝克的话来说它意味着“创造性(自我)毁灭整整一个时代──工业社会时代──的可能性。”他将简单(传统)现代化对应为“工业社会”,也即“阶级社会”,将自反性现代化对应为“风险社会”。工业社会关注的是财富如何分配,而风险社会关注的则是如何避免、减弱、改造或疏导在发达的现代性中系统地产生的风险和威胁。用贝克的话形象的来表述,“阶级社会的梦想是每一个人都需要和应该分享蛋糕,风险社会的乌托邦则是每一个人都应该免受毒害。阶级社会的驱动力是:我饿!风险社会的驱动力是:我怕!”贝克揭示了西方社会的重大转变:从“阶级社会”转向“风险社会”,并通过对“科技制度”、“社会结构”以及“政治制度”的深刻剖析全面阐述了其“风险社会理论”,在学术界产生了重大影响。(2)风险分配的两种逻辑。从贝克的“风险社会”理论出发,我们可以看到两种不同的风险分配模式:一方面,“依附于阶级的”、“不平等”的风险分配模式。用贝克的话来说:“风险分配的类型、模式与媒介与财富分配有着系统的差别。在这种意义上,风险社会和阶级社会有着很大部分的重叠。风险分配的历史表明,像财富一样,风险是附着在阶级模式上的,只不过以颠倒的方式:财富在上层聚集,而风险在下层聚集。由此可见,此种风险分配模式具有明显的“不平等”的特征,即有权有势的人比无权无势的人承受更少的风险。然而,贝克认为,这并没有触及风险分配的核心。另一方面,风险更多的体现一种“超越阶级的”,相对“平等”的分配模式。在贝克看来,与风险状况加剧相对应的是人类逃脱风险的途径和可能性在减小,即使你拥有财富,也不可能逃脱风险的折磨。他形象地论述道:“自来水管中的污水不会因为谁是总裁而在他家水龙头前停止流淌。”,“贫困是等级制的,化学烟雾是民主的。”因此风险在其范围内表现为相对平等,它打击所有人,即使是富人也无法幸免。风险在扩散过程中表现出“飞去来器效应”。在全球化的背景下,风险的等级制逻辑被打乱了,随着风险的扩大会呈现风险分布平均化的局面。从总体上讲,贝克有关风险分配的模式的论述涉及两种逻辑。一是“差异”逻辑;二是“平等”逻辑,并且他更为强调这种“平等”逻辑,认为是它主导了风险分配的逻辑。
三、国内学者对“风险分配”的研究
国内学者对“风险分配”的研究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基于“风险社会”理论对“风险分配”问题进行理论探讨,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观点。如李友梅辨析了财富分配与风险分配的不同逻辑,强调风险分配核心内涵还是以“平等”逻辑为主,它会在一定程度上打破旧有的阶级、阶层区分,并提出风险分配可能会成为中国社会结构重组的一路经(李友梅,2008);杨亮才认为财富分配与风险分配是现代性的两种不同路径,而这两个问题是当代中国现代性建构中的一个突出问题(杨亮才,2011);刘群(刘群,2007)姚伟(姚伟,2011)等人则从“风险分配”的不平等出发,对贝克风险理论中的有关分配的理论要素进行了深入探讨与一定程度的修正。另一类是对“风险分配”的实证研究。如景军以“泰坦尼克号定律”为分析框架,利用流行病学数据,深入分析了中国的艾滋病风险,提出中国艾滋病风险的分配无论是客观风险还是主观风险认知,都在具有不同社会等级与差异的社会群体之间存在显著差异,从而对风险社会理论过于强调风险分配的平等性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纠偏(景军,2006);张玉林则以当地统计资料与新闻报道为基础,对山西的环境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得出环境风险与灾难会向农村地区以及底层弱势群体倾斜,从而造成“另一种不平等”的结论(张玉林,2009)。刘岩、赵延东通过对二手资料进行分析,发现在社会转型期,中国公众的主观风险感知呈现地区差异和多重复合等特点,三重复合—高度不确定性风险、两重复合—中度不确定性风险和单重—低度不确定性风险三种结构的社会风险共存。研究发现公众普遍对低不确定性的单重风险感知最高,对高不确定性的三重风险感知最低;教育水平较高、社会地位较高的群体对高不确定性三重风险的感知程度较高,底层社会群体则对低不确定性单重风险的感知程度较高的结论(刘岩,赵延东,2011)。吴雪明、周建明以城乡分野为视角,得出中国农村居民面临的社会风险已与城市居民面临的社会风险基本趋同,而农村居民拥有的抗风险机制却远远弱于城市居民,以收入水平表征的抗风险能力也远不及城市居民。中国要实现全面小康的宏伟目标,必需建立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政策体系以有效降低和化解社会风险的结论(吴雪明,周建明,2006)。由此可见,国内对风险分配的研究也是从“平等”与“差异”这两方面着手的,但更多的是强调一种分配逻辑的“差异”与“不平等”。
参 考 文 献
[1]乌尔里希·贝克等.自反性现代化[J].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5
[2]乌尔里希·贝克等.风险社会[J].南京:译林印书馆.2004:36,57
[3]杨雪冬等.风险社会与秩序重建[J].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4]李友梅.从财富分配到风险分配——中国社会结构重组的一种新路径[J].社会.2008(6)
[5]景军.泰坦尼克号定律:中国艾滋病风险分析[J].社会学研究.2006(5)
[6]张玉林.另一种不平等:环境战争与“灾难”分配[J].绿叶.2009(4)
一、毕业论文的选题
选题是论文写作的首要环节。选题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论文的学术价值和使用价值,新颖
性、先进性、开创性、适用性以及写作的难易程度等。下面重点谈谈选题的原则:
1.要客观需要,颇有价值。选题要根据我国经济建设的需要,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用价值。例如“企业联盟问题研究”,就是这样。正如一汽集团李启祥副总经理说,我国汽车与国外的汽车竞争,无论是技术、质量、品牌、功能、成本和规模经济等都比不过人家,只能靠一体化,战略联盟,与“大众”合资进入世界大汽车集团,靠国外发展自己。因此,关于战略联盟的研究,既满足了我国经济建设的需要,又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用价值。
2.要捕捉灵感,注重创新。论文的生命在于创新。创新的含义非常广泛,是指一种新的观点,创立新说,新的论据(新材料),新的补充,新的方法,新的角度。也有人说创新指研究的内容是新的,方法是新的,内容与方法都是新的。还有人认为创新指独特见解,提出前人未曾提出过的问题,纠正前人的错误观点,对前人成果进一步深化、细化、量化和简化等。由上可见,一篇论文总要有一点创新,否则就算不上真正的论文。
创新靠灵感,灵感靠积累。只有在长期的艰苦砥砺中才能偶然产生一点思想的火花,而
这稍纵即逝的思想火花就可能变成学术创新的起点。
具体的范文模板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jet9CHfKlKQRzJa1m__tVApwd=ne8r 提取码: ne8r
论文研究方法写模板方法如下:
一、课题的现实背景及意义。
小学阶段开设英语课程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情感,形成初步的英语语感,为其打好语音、语调基础,最终使学生具备初步的用所学英语进行交流的能力。按新《英语课程标准》规定,小学生在毕业前至少应该达到二级的目标要求。
在二级目标中,读的要求有:能借助读懂简单的故事或小短文,并养成按意群阅读的习惯;能正确朗读所学故事或小短文。要达到这样的目标,没有足够的语言输入量是不行的。成功的英语教学要依赖大量的语言材料和语言实践,然而我们在多年教学实践中感到小学阶段学生接触和使用语言的时空受到一定的限制。
阅读是语言学习的一个重要方面。阅读教学在外语教学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可以帮助学生得到乐趣,获取信息,培养学生的英语阅读理解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英语阅读习惯,可培养拥有主动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的精神,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阅读还是巩固和扩大词汇量的好方法。
然而现行牛津小学英语教材,重视了听说能力的培养,却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读和写技能的训练。因此,有必要对小学生英语阅读教学方面进行探讨与研究。
二、国内外关于同类课题的研究综述。
纵观国内,培养小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已被大家所重视,广大教师对此做了不少探索,特别是在教学方法的改革上,已取得了较大成绩,其研究表明:
从学习语言的规律看:成功的学好一门语言要进行大量地吸收语言材料和语言实践,因此在英语教学中,只有让学生通过对语言充分阅读,用心感悟,不断积累、运用,才可能真正体味到地道英语的独特魅力,真正把语言学到手。
从小学生学习心理看:小学生具有很好的感性思维,富有情节的故事、童话学生更感兴趣;贴近自身的富有生活气息的短文、对话更能吸引他们。英语教学已改变了以往的传统的封闭、单调、划一的就教材教教材的僵化状态,注意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三、研究的预期目标与主要内容。
研究的预期目标:巩固和扩大词汇量,增强语感,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和理解的准确度,逐步形成他们的英语阅读习惯和能力。帮助学生善于、乐于了解异国文化,拓展实践空间,不断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促进英语听说能力的提高。
研究的主要内容如下:
1、研究选择教材的依据与内容。
教师在选择阅读材料时,要考虑语言的难易程度,内容是否符合儿童的年龄与兴趣,是否吸引学生。同时尽量与牛津英语的主题式教学相结合,注意形式与内容的搭配,逐步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根据各年纪学生的年龄特点,并结合《牛津小学英语》教材,汇编出四套系统的阅读教材。
2、研究小学英语阅读课的课堂教学的有效方法。
阅读课作为一门技能训练课,其任务着重在于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去体会理解句子中的词义,帮助他们把音、形、义结合起来。因此,使教师采取有针对性的方法,对培养学生阅读技巧,提高理解能力大有帮助。
3、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提高与总体英语发展水平的关系。
四、研究的原则和主要方法。
研究的原则如下:
1、主体性原则: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教法和阅读材料的选择上,要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实践性原则:突出语言的实践性,注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扩大语言的输入量,为学生创设大量语言实践的机会。
3、整体性原则:注意英语牛津教材与阅读教材的有机结合,实现课内外的协调,拓宽学习渠道,充分利用现代教学媒体和技术,发挥教学的整体效益。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模板以及范文
本文2023-11-06 20:08:52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424012.html